标准验证

2024-05-11

标准验证(精选9篇)

标准验证 篇1

摘要:按照《中国烟叶公司关于开展2013年<烤烟>标准预研项目农业、工业验证工作的通知》 (中烟叶收〔2013〕88号) 的要求, 为进一步推动“烤烟”标准预研项目研究工作, 确保“《烤烟》国标预研项目”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国家局、省、市局 (公司) 要求, 在山东诸城市的贾悦镇孟疃烟叶中心站, 继续开展新标准农业验证工作。从验证情况看, 新标准与现行标准相比, 等级纯度无明显大的变化、等级合格率有明显提高、种植效益提高较为明显, 等级数目相对减少, 易于识别, 便于把握, 减少分级过程掌控上的差异, 较好的满足了当前烟叶分级、收购实际操作的掌握和控制。

关键词:烤烟,标准修订,农业验证,分析

按照《中国烟叶公司关于开展2013年<烤烟>标准预研项目农业、工业验证工作的通知》 (中烟叶收[2013]88号) 的要求, 为进一步推动“烤烟”标准预研项目研究工作, 山东潍坊烟草有限公司诸城市局 (分公司) 扎实落实通知规定, 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按照方案要求, 认真开展了农业转化验证工作。通过农业转化验证, 对烤烟标准的修订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参试单位与试点安排。

2013年烤烟新标准农业验证项目安排在山东潍坊诸城孟疃烟站, 对口工业企业上海烟草集团。根据“烤烟”标准预研项目要求, 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生态特点, 选择了一户烟叶生产管理水平高, 综合素质较好的烟农作为“烤烟”标准预研项目试点。按照国家局和省局 (公司) 农业验证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 对新标准的应用开展了农业验证工作。

1.1.2 试验设计。

农业转化验证种植户在贾悦镇刑家山村, 烟田土壤属性为褐土, 适宜烟株生长, p H值在6.5左右, 肥力中等;海拔高度在132m, 平均年降雨天数79天, 降雨量在735.5mm, 适宜优质烤烟种植。

1.2 试验处理

农业转化验证烟叶先由专业分级人员按现行国标分级, 记录等级数量和重量。每个等级均分两份;一份按新标准草案进行等级转化, 另一份按现行国标样品作对照。验证样品分别标记, 以备参试省质监站进行质量评价。

1.3 观测项目与方法

1) 试验点基本情况。包括基地单元、对口工业企业、验证地点、种植面积、前茬作物、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烤烟品种、移栽时间、行距株距、施氮量及NPK比例、施肥方式、打顶时间、单株有效叶数、第一次采收时间、最后一次采收时间、亩产量、亩产值、均价等。

2) 转化验证现行烤烟国标与新标准草案的等级、重量和转化率, 统计转化前后各等级、级数、重量、比例, 以及试验面积、收购量、亩产量、亩产值、均价、部位、颜色等比例。

3) 调研相关人员对新标准草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分级操作难易程度和减工增效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根据有关要求, 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生态特点, 选择了贾悦镇刑家山村, 该户合同面积为0.33hm2, 合同约746.25kg, 种植品种为PVYK326品种。试验地点基本情况见表1。

2.2 现行国标与“新标准”等级转化分析

国标中部位分组操作是利用眼观、手摸的方法进行判断, 分组因素 (或特征) 大多是定性认识, 无法量化, 分级技术人员的眼光判别能力差异难免会出现对分组因素掌握不到位, 致使对等级认识有所偏差[1]。在今年“烤烟新标准”农业验证过程中, 我们对照实施方案, 结合工作实际, 集中收购时间。第一次10月2日收购中下部烟叶, 第二次10月3日收购上部烟叶。购结束后, 参加农业转化验证的烟叶共计983.8kg, 按每个等级均分为两份, 现行国标X2F:43.85kg、C3L:22.1kg、C2F:143.65kg、C3F:94.75kg、B2F:117.5kg;新标准PLF:7.5kg、X2F:61.25kg、C1F:63.45kg、C2F:192.1kg、C3F:38.55kg;B1F:61.55kg、B2F:51.4kg、TL:0.6kg、TF:9.7kg、BTK:5.2kg。按照现行烤烟国标分级, 不同部位叶片的外观特征符合烤烟国家标准规定, 依据脉相、叶形、叶面、厚度进行判断分级[2]:下部烟43.85kg, 占8.9%;中部烟330.5kg, 占, 67.2%;上部烟117.55kg, 占23.9%。按新标准进行转化后, 下部烟68.75kg, 占13.98%;中部烟294.1kg, 占59.79%;上部烟123.25kg, 占25.06%;副组5.8kg, 占1.18%, 转化率为100%。转化前烟叶交售金额为13210.01元, 转化后, 金额为13567.74元, 经济效益较有所提高。详见表2、表3。

单位:kg, %, 元

单位:kg, %, 元

2.2.1 下部叶等级转化分析。

X2F:43.85kg, 转化后, X2F:61.25kg, 转化率12.5%;PLF:7.5kg, 转化率1.5%。 (中部烟叶等级有一部分是下部烟叶, 转化过程中转到下部等级中去)

2.2.2 中部叶等级转化分析。

C2F:213.65kg, 转化后, C1F:63.45kg, 转化率为7.8%;C2F:192.1kg, 转化率为20.8%;C3F:94.75kg, 转化后, C3F:38.55kg, 转化率为25.9%;C3L:22.1kg, 转化率为100%。

2.2.3 上部叶等级转化分析。

B2F:117.55kg, 转化后, B1F:61.55kg, 转化率为8.4%;B2F:51.4kg, 转化率为10.7%;TF:9.7kg, 转化率为5%;TL:0.6kg, 转化率为0.1%;BTK:5.2kg, 转化率为1.1%;BV:0.6kg, 转化率为0.1%。

2.3 现行国标与新标准比较

2.3.1 现新标准等级饱和度。

按现行烤烟国标分级, 共有5个等级, 占标准设定等级的11.9%。分别是:C2F占43.4%、C3F占19.3%、C3L占4.5%;B2F占23.9%、X2F占8.9%。转化后, 共有11个等级, 占标准设定等级的44%。分别是:C1F占11.9%、C2F占39.05%、C3F占7.84%、B1F占12.51%、B2F占10.54%、X2F占12.45%、PLF占1.52%、TF占1.97%、TL0.12%、BTK占1.06%、BV占0.12%。

2.3.2 现新标准组别差异。

自然的区分部位, 如果部位外观特征的几个因素互相出现矛盾时, 注重以脉相、叶形两个因素作为区分的依据[3]。从表4可以看出, 转化前下部烟叶比例是8.9%, 转化后成了14%, 部位转化有了明显的细化;而中部烟叶的比例在转化后有了大幅度的降低, 因有一部分转化到下部等级中;上部烟叶转化了一小部分副组烟叶后, 无明显变化。变化很大的是柠檬黄色, 转化后有了明显的降低;其他方面无大的变化。

2.3.3 新标准与现行标准等级质量。

从表5可以看出, 新标准收购的烟叶等级合格率明显高于现行国标收购烟叶等级合格率, 不合格情况主要是混色、混部等, 其他方面相对减少。

2.3.4 分级用工情况。

由于“新标准”等级界限包容度较宽, 部位层次更加清楚明显, 等级数目相对减少, 参与分级的人员容易识别, 便于掌握。见表6。

3 主要结论

1) 从验证情况看, 新标准与现行国标相比, 设计等级数目少, 易于分级收购过程掌握;但是今年转化等级数目比较详细, 新标准的等级数目还多于现行标准, 而现行国标收购等级数目却相对较少 (这与政策性收购措施有关, 虽然现行标准数目为42级, 实际收购过程只有十多个等级, 也说明新标准方案与实际收购相符合) ;预检的合格率有明显提高;种植主体的产值效益明显高于现行国标;通过上述验证新标准基本能满足现代烟草农业发展需要。

2) 存在问题与建议:

适时推行新标准。新标准相对于现行标准来说, 等级数目相对减少, 但是从现行国标转换到新标准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 建议适时推广。在3至5年的时间内搞好农业、工业验证和试点收购后, 得到有效论证才能全面实行。

建议适当扩大验证试点范围。在全面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前提下, 选取一个收购量在2万担左右的站点进行验证, 适当扩大验证点范围, 总结工作经验, 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BTFF等级的设置是否有可行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该如何让烟农提高对成熟度过高烟叶的理性认识!才是解决烟叶成熟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闫新甫, 罗安娜.全国烟叶等级质量变化及成因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 2010, 16 (1) :67-70.

[2]程占省, 李广才.烟叶分级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

标准验证 篇2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中药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处方、工艺等变更或改变原分析方法时,也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验证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检查和含量测定,以及其他需控制成分(如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中药制剂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检测方法也应作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应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需做准确度验证

1.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做加样回收测定,即于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精密加入一定量的已知纯度的被测成分对照品,依法测定。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

在加样回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入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加入的对照品的量要适当,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真实性差。

回收率%=(C-A)/ B ×100%

A: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B:加入对照品量C:实测值

2.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用6~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设3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分别制备2~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含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应报告供试品中含有量、对照品加入量、测定结果和回收率(%)计算值,以及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或可信限。

二、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精密度包含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

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在较短的间隔时间内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在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

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应考察方法的精密度。

1.重复性

实验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的样品,用6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或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样品,每个浓度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9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2.中间精密度

为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变动因素为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等。

3.重现性

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例如建立药典分析方法时通过不同实验室的复核检验得出重现性结果。复核检验的目的、过程、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的样品本身的质量均匀性和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

4.数据要求

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或可信限。

三、专属性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成分的特性。鉴别、限量检查、含量测定等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1.鉴别

应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均不得干扰测定,显微鉴别、色谱光谱鉴别等应附相应的代表性图象或图谱。

2.含量测定和限量检查

色谱法和其他分析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除去含待测成分药材或不含待测成分的模拟复方)试验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并标明相关成分在图中的位置,色谱

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必要时可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或质谱检测进行验证。

四、检测限

检测限系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确定检测限常用的方法如下。1.直观法

可用于非仪器分析方法,也可用于仪器分析方法。

用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供试品进行分析,试验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2.信噪比法

仅适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供试品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3.数据要求

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检测限结果。

五、定量限

定量限系指供试品中被测成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用于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均应确定定量限。

常用信噪比法确定定量限。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进行确定。

六、线性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供试样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的样品。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

七、范围

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及要求确定。中药由于含量差异大,对于有毒的、特殊功效或药理作用的成分,其范围应大于被限定含量的区间。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溶出量测定,范围应为限度的±20%。

八、耐用性

耐用性系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把方法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据。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等。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等。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薄层色谱的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的薄层板,点样方式及薄层展开时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变化等。

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确保方法有效。

附表

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②重现性只有在该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做。③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标准验证工作的思考 篇3

1.1 标准验证

关于“标准验证”一词,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在GB/T 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给出了“验证(verification)”的定义为“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在GB/T1.2-2002中提出标准要具有“可证实性”,“如果没有一种试验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证实产品是否符合稳定性、可靠性或寿命等要求,则不应规定这些要求”。因此,可以看出“标准验证”主要是指在标准正式颁布之前,对标准技术内容进行确认的过程。

1.2 标准符合性检测

“标准符合性检测”一词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在GB/T 27000-2006《合格评定词汇和通用原则》中给出了“检测(testing)”的定义为“按照程序确定合格评定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特性(characteristic)的活动”,这里的特性主要是指产品的各种特征性指标。在GB/T 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给出了“合格(符合)(conformity)”的定义为“满足要求”。将这两个术语结合起来看,所谓“标准符合性检测”主要是指通过检测等方式证明产品满足(标准)要求的过程。

1.3 标准验证与标准符合性检测

标准验证与标准符合性检测的主要区别如下:

(1)从时间上看,标准验证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活动之一,标准符合性检测是标准颁布后的活动;

(2)从对象上看,标准验证的对象是标准中的技术内容,标准符合性检测的对象主要是产品;

(3)从结果上看,标准验证的结果通常是对技术内容是否科学、合理、准确等给出判断,提供验证报告,标准符合性检测则主要是给出产品技术指标与标准要求是否符合的判定,提供检测报告,是产品认证的基础;

(4)从手段上看,标准验证的方式可能多种多样,包括通过试验手段,标准符合性检测则主要是通过试验室测试的手段。

同时,由于应用场合不同,有时又将“testing”翻译为测试。因此,有些情况下,也将“标准符合性检测”称为“标准符合性测试”,而对于基于检测/测试结果进行评估的活动则称为“标准符合性测评”。

2 标准验证的重要意义

2.1 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的迫切需要

标准验证工作是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开展标准验证工作,一是可以改变过去标准化工作采取“拿来主义”,对技术内容缺乏验证,“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符合我国国情的局面;二是可以保证标准的编制质量,确保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可以在标准化工作中形成标准验证的工作机制,避免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被产品研制方所“绑架”,从而提高标准的实施效果。

2.2 做好产品研制支撑的现实需求

标准是产品全寿命周期过程中,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研制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开展标准验证工作,一是可以保证在研制中所采用先进技术(包括国外技术)的成熟性,降低研制风险;二是可以将验证后的成果以标准形式在各种型号研制中推广,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三是可以积累产品特性检测的经验,提高产品研制质量。

2.3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标准是技术成果的载体,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开展标准验证工作,一是可以促进在国外先进技术标准上的二次创新,可以更好地掌握国外先进标准中的技术实质,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二是可以将更多更好的创新想法通过验证落实到产品的设计之中,提高产品的创新性;三是可以将工程实践中积累的创新成果和经验进行固化,提高整体研制的创新水平。

3 标准验证工作的现状分析

3.1 对国外标准的验证工作初见成效

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将ISO/IEC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对于基础性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条件进行试验验证,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提出了我国实施中的技术偏离,一方面可以验证我国实际技术水平是否能满足国际标准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我国自己的技术贸易措施。目前,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已开展了对GB 4943《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等同采用ISO/IEC 60950)中技术指标的验证工作,并形成了我国对ISO/IEC 60950标准的技术偏离,国外产品进口则需要按照我国的指标要求进行测试。再例如:GB/T 549《电焊锚链》,尽管当时非等效采用ISO 1704,但为了考核国产锚链钢的力学性能,制定标准时安排了严格的验证试验,使得国产的电焊锚链能够按照该标准生产,满足了出口船的需要。

3.2 主管部门逐步重视标准验证工作

尽管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要求主编单位在编制说明中应包括“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在《国家标准制修订经费管理办法》中也明确列出了可进行“试验验证”列支,但是在标准制定的实际过程中,对标准验证的重视程度仍旧不高。近年来,随着标准化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实践经验,使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均充分认识到了开展标准验证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各种规划、计划,不同场合均强调了标准验证工作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步加大对验证项目的投入。例如:军用标准化“十二五”规划中将“重大基础标准试验验证”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并且对重点项目的计划进行落实;再例如:“核高基”项目中专门安排了标准验证项目。

3.3 自主标准的验证工作处于摸索阶段

目前,对于方法类、信息技术类等自主创新性标准的验证需求十分迫切。为了规范管理标准验证工作,相关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管理要求,但对于验证程序、内容、方法选择及详细要求(如:验证报告格式、验证数据)等问题均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要求。例如:1990年,质检总局发布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中提出制定标准时要“对标准草案进行必要的验证”,审批企业标准时一般需提供“必要的验证报告”;又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报告》(格式)中要求验证单位要描述其验证目标、任务及主要考核指标,以及验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再例如:在《食品添加剂检测指标的确定方法及实验验证的要求》中则提出“a.等同采用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及国外标准(如:WHO/FAO的JIECFA标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标准)的检测方法,只要求在本实验室内进行验证;b.自己研制的方法,需要有本实验室以外的5家单位进行验证”等要求。尽管在标准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已经开始关注验证工作,但是关于验证工作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还缺乏权威部门细致的顶层要求和操作指导。

4 标准验证的有关问题分析

4.1 验证的时机

标准制定主要涉及标准草案、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和报批稿等几个阶段,标准的验证工作通常应在标准条款固化之前进行。例如: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要求主编单位在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时应在编制说明中包括“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但技术指标等内容的确定在征求意见、送审、报批等环节仍可能出现改变。因此,应在下列情况下对指标要求进行验证:

(1)在初稿、征求意见稿编制过程中,将产品特性要求写入标准条款之前;

(2)对征求意见稿中的指标要求等提出重大疑问、改动时;

(3)对送审稿中的指标要求等提出重大疑问、改动时;

(4)对报批稿中的指标要求等提出重大疑问、改动时。

4.2 验证的类型

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了8种情况要制定国家标准,包括:通用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含代码)、文件格式、制图方法等通用技术语言要求和互换配合要求;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技术要求,包括: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要求,工程建设的安全、卫生要求,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基本原料、材料、燃料的技术要求;通用基础件的技术要求;通用的试验、检验方法;工农业生产、工程建设、信息、能源、资源和交通运输等通用的管理技术要求;工程建设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的重要技术要求;国家需要控制的其他重要产品和工程建设的通用技术要求。从这8类情形可以看出,除了通用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等通用技术语言要求不需要进行验证工作之外,其他几类标准均含有技术指标要求性内容,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均需要开展验证工作。

从标准化管理角度来看,以上7类需要验证的标准中,绝大部分标准的验证工作需要与工程建设、产品研发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需要在工程建设或产品研制中加以投入。但对于以下情形,宜由标准化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展验证工作:

(1)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时;

(2)制定涉及安全、环境、卫生等强制性标准时;

(3)制定国家基础性设施标准时;

(4)研发涉及国家安全、利益、军事安全的自主可控标准时;

(5)制定的标准对社会影响意义重大时。

4.3 验证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应对标准的下列特性进行验证:

(1)科学合理性:主要验证标准条款中的技术内容是否违背自然规律、科学原理、常规法则和基本运算规则等,例如:标准中规定XX信息技术产品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0,这显然不符合MTBF的运算规则。

(2)完整性:主要验证标准条款是否覆盖了需要规范的技术内容,例如:《XX评估方法》标准中给出了评估的计算公式,通过验证可以判断出其输入的参数对于评估结果是否是足够的、完整的。

(3)正确性:主要验证标准条款中提出的指标参数是否准确,例如:《XX产品通用规范》中要求其接地电阻应小于0.5Ω,在制定这一指标时则要通过大量实际的试验数据加以验证。

(4)可操作性:主要验证标准中提出的操作方法等是否易于实施,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例如:《XX试验方法》标准中提出测试时间应不少于24万小时(约27年),很显然这一技术指标对于产品的测试来说虽然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时间太长很显然其可操作性较差。

4.4 验证的方法

标准验证是无法直接判断标准条款要求是否恰当时开展的,属于对技术内容的印证过程,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试验、模拟法

对于技术指标、参数、方法等进行试验验证,通常可采取实验室环境验证和实地测试验证两种方式。验证时,需要对需验证的内容加以分析,判断是采取在实验室环境中,多个样品重复测试的方式验证,还是同一样品在相同资质的不同实验室验证的方式。

对于技术指标、参数、方法等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等方式模拟实际的环境和参数进行验证。

(2)演示、试用法

对于技术内容的可操作性、完整性等可通过将标准技术要求转换为操作规则进行现场演示或用户试用的方式进行验证。

(3)对比、经验法

将标准中的技术内容与已经颁布的技术成熟的标准条款进行对比,通过专家的经验进行判断加以验证。

5 措施建议

5.1 完善相关法规

目前,在我国标准化工作的顶层法规及相关法规中对于标准验证工作均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给各部门具体实施带来了影响。建议尽快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国家军用标准制修订暂行管理办法》、《装备条例》、《装备全寿命标准化工作规定》等法规中,明确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开展验证工作的原则、范围和要求,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制定验证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包括:验证时机、验证程序、验证方法选择、验证数据收集处理、验证报告格式等,以具体指导验证工作的程序、工作内容等。

5.2 加大经费投入

目前,标准化经费从国家标准的角度看,主要属于“补助性”经费,而标准验证工作动辄上万元、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经费,仅靠“补助性”经费难以支撑。建议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装备研制管理部门、标准化主管部门等按照标准验证的内容,从不同渠道加大验证经费的投入。对于标准验证工作本身就是科技开发内容之一的,可以由科技主管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支出;验证内容与产品研发紧密相关的,且是产品研发的内容之一的,可以由产品研发部门自行支付;对于基础性、公益性,跨领域、跨部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标准,可以由标准化部门提供专项经费进行支持。

5.3 加强组织管理

因为验证对象的状况千差万别,验证方法各不相同,验证数据的处理要求也不一致,验证的费用也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对于通用基础类标准,通常会涉及多个部门、单位。因此,验证工作的组织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对于标准验证工作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部门从自身需求出发,“各自为战”,对于大型复杂的标准验证项目,缺乏统筹,缺乏系统性管理。建议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验证工作的经验积累、数据分析,尽快形成管理办法、落实责任分工,强化组织管理。

摘要:近年来,标准作为政府行使其管理职能、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抓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以及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关于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如何验证,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规定和要求,各方的理解和做法也各不相同。本文重点针对标准验证的目的意义、内容要求和方式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后续在标准化工作中开展标准验证工作时借鉴。

标准验证 篇4

一、在 I am TZH! 这段语句中有什么错误?

标点符号问题,这其实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其实就是小小的两个引号,就造成了这个错误。虽然很多浏览器在不加引号的情况下仍然能正确识别渲染。但是这样想要通过严格的W3C XHTML国际标准是不可能的,请大家记住等号后面一定要接引号。正确写法:I am TZH!

二、在 TZH is me! 这段语句中有什么错误?

大小写注意。这和第一个问题一样,都是特别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在W3C标准中是绝对不允许大写的,其中我仍记得我在检测一段javascript代码的时候,由于为了让自己一目了然写出的onLoad也被判断成了错误,原因就是L不能大写。正确写法:TZH is me!

三、在

I am TZH!

TZH is me!

这段语句中有什么错误?

标签问题。对于强制换行标签

来说,很多新手都分不清它和

的区别,甚至在FCKeditor编辑器中有时都会时不时冒出个

来充当

。虽然同样很多浏览器都能自动纠错,将

作为

识别。但最好的编辑方法还是推荐大家使用Dreamweaver进行编辑,当你按下Ctrl+Enter,就会自动写上一个

。正确写法:

I am TZH!

TZH is me!

四、

~tangzhehao~hey~

这段语句中有什么错误?

注意标签结束后面接的标点符号,很多标签结束后都不能接特殊标点符号,比如这里的“~”波浪号,但你要问,那叫我怎么用呢?那就使用ISO Latin-1字符集(ISO Latin-1 Character Set),在这里,查找到“~”波浪号相对应的字符集十进制编码是~,然后就用这个十进制编码代替~波浪号,记住最后的分号不能丢。在ISO Latin-1字符集中以已命名实体(Named entity)最优先,十进制编码(Decimal code)其次,也就是说,一个符号在同时有十进制编码和已命名实体的时候,优先选用已命名实体而不使用十进制编码。

五、在

注意id和class特殊情况。W3C XHTML1.0 标准中规定,在id或class中,第一个字符是不能是数字的,必须是字母。正确写法:

六、在 这段语句中有什么错误?

标签注意,

W3C XHTML1.0 标准中规定,在标签中,必须包括alt元素。正确写法:

七、在 这段语句中有什么错误?

标签注意。W3C XHTML1.0 标准中规定,在标签中,必须包括type元素。正确写法:

八、在

I am TZH!

这段语句中有什么错误?

注意标签开始结束顺序对应。正确写法:

I am TZH!

九、除了上面的之外,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注意特殊套装。比如:

等一些特殊标签,套装顺序中缺一不可。必须按照顺序将

四个标签写完全。类似的还有许多。

注意未打开标签。所谓未打开来自于W3C检测,这类错误显示的错误是 is not open,翻译过来也就是未打开的意思。如果按照中文的意思来理解就是有首无尾或者有尾无首。通常这种错误出现的原因都是因为有一段代码在修改的时候被删除,而没有顾及到相对较远的结束或者开始标签。

总结出关于W3C CSS标准的一些经验:

一、少用偏门。类似break-word断行,z-index手动分层,还有像垂直对齐等等这些偏门CSS最好少用,因为不一定所有浏览器都支持,而且极难通过W3C检测。

二、center不是float的值。很多新手都会把center误认为是float的值,而偏偏不是如此。center只是text-align的值。

三、对齐不能包括两个值。很多新手会在float或者text-align中填写两个值,比如:float:left top。这是不允许的,浏览器也无法识别。

四、滚动条颜色最好不要自定义。很多浏览器不能正常识别自定义颜色的滚动条,况且很多自定义颜色都不能通过W3C。

五、单独滚动条设置。现在经常使用overflow-x(横向滚动条)或者overflow-y(纵向滚动条),在设置这个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客户端上都有效果,大家在设置的时候最好在body和html同时进行设置。然而这个CSS也不是CSS2.1支持的(CSS2.1支持overflow,同时定义横纵滚动条),直到CSS3才支持这种定义方式。尽量少用。

标准验证 篇5

GB13837—2003《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1]实施已经将近10年了,为国内强制性认证提供了标准依据,为提高国内AV类产品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分会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依据IEC/CISPR 13 Ed.5(2009)进行,补充了一些内容使该标准与现行国际标准接轨。

本文针对新版标准[1]的特点进行解读,以帮助使用者加深对标准的理解,避免由于理解不同而造成各个试验室测试结果上的差异。

1 标准新增内容介绍

本节对新版标准在GB13837—2003的基础上所做的修订内容进行详细说明(括号内容为标准中的章节序号)。

1.1 范围(第1节)

新版标准的范围在GB13837—2003的基础上有所扩展,频率范围扩展到9 kHz~400 GHz,但未规定限值的频率范围不需要测试,规定的限值频率范围150 kHz~18 GHz。

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设备需满足GB9254的要求,电信端口同样需要满足GB9254的要求。

用于集体接收的CATV等设备需满足GB13836的要求。

数字广播接收机(包括电视、声音和类似业务)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用于接收广播节目的PC调谐卡同样要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1.2 限值(第4节)

在GB13837—2003规定的限值基础上引入RMS—平均值限值。

标准起草者增加了“注:新引入RMS—平均值限值,发生争议时,以准峰值/准峰值和平均值测量结果为准”。除此之外本条的内容与CISPR13完全一致。

与CISPR13一样,数字广播接收机的限值没有单独给出。附录A(规范性附录)明确说明本条规定的限值同样适用于数字广播接收机。

1.3 测量方法(第5节)

本条的内容与GB13837—2003基本相同,只是部分内容进行编辑性修改,与国际标准的内容相同。

1.4 附录A数字信号广播接收机(第7节)

作为规范性附录,意味着它和正文具有相同的地位。

CISPR13把全部数字接收机的有关内容全部放在该附录,从结构上看该附录基本具备完整标准的各项要素,当然具体内容仍然引用正文。考虑过将附录的内容插入正文中的相关条款,这样标准的结构会比较完善,但是采标方面会有一些影响,更重要的是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仍然采用国际标准的编辑结构。

数字接收机特别是数字电视接收机的标准比较复杂,尤其是地面传输的数字电视,很难在本标准中描述清楚,而它们又确实属于数字电视接收机的范畴。为此,在A.5.3.3中增加一个注,这样使得试验时有据可依。

由上述可以看出新版标准增加的最主要内容是“在GB13837—2003规定的限值基础上引入RMS—平均值限值。”和新增三个附录。由于附录部分主要是对数字信号广播接收机的测试方法和测试信号进行了描述,与旧版标准的差别仅在于规定更为详细,使试验的可追溯性更强,并无特别大的变化。所以下面针对增加的RMS—平均值限值进行验证。

2 项目验证

对于RMS—平均值限值,目前CISPR标准体系内只有CISPR13引入RMS—平均值限值。这样,对同一样品的同一项试验将出现两组限值,即准峰值+平均值和RMS—平均值,一旦出现争议,将无法解决。为此,标准起草人增加了4.1节中的注。由于该限值首次出现在国家标准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限值的可行性进行项目验证。

新版标准在电源端骚扰电压、天线端骚扰电压、具有一体化或外加RF图像调制器的设备RF输出端有用信号和骚扰信号电压、骚扰功率和辐射骚扰项目中引入了RMS—平均值限值,辐射功率由于测量频率较高,测量采用峰值检波器,故不使用RMS—平均值限值。同时在没有平均值限值的测试项目中,RMS—平均值限值与准峰值限值完全一致,可以采用RMS—平均值限值来代替准峰值限值,所以可能引起测试结果争议的测试项目仅为电源端骚扰电压和骚扰功率,下文将对这两个测试项目进行验证试验。

3 验证试验

在进行验证试验之前,首先介绍一下RMS—平均值检波器。

为了有效地抑制当今数字无线服务带来的脉冲干扰影响,CISPR-16-1:2006新增了一种新型权重检波器即RMS—平均值检波器。该检波器是RMS检波器(用于大于拐点频率的脉冲重复频率)和线性平均值检波器(用于小于拐点频率的脉冲重复频率)的组合,其定义的新的加权函数是通过干扰信号对不同的数字调制方式的影响得到的[2,3]。新检波器的加入从技术上是一种革命,符合数字时代对产品电磁兼容性的需求。

本次验证试验选取一台用于AV类产品的电源适配进行测试,验证项目为电源端骚扰电压和骚扰功率。将对该样品分别采用RMS—平均值检波器和准峰值+平均值检波器进行两次测试。旨在验证RMS—平均值限值与准峰值+平均值限值的可比性。

3.1 电源端骚扰电压验证试验

1)标准要求:标准限值如表1所示,由注a可知可以采用RMS—平均值限值来代替准峰值和平均值限值,而数值的大小是在已有的平均值检波器的限值上增加4 dB,而在准峰值限值上减少6 dB得到的。

注:可以采用—平均值限值来代替准峰值和平均值限值;随频率的对数增加而线性减少。1:如果用准峰值检波器测得的值不大于用平均值检波器测量所规定的限值,则认为用平均值检波器测量也满足限值的要求;2:应取天线输入端外导体接地和不接地两种测量结果中的较大值;3:如果电视接收机具有图文接收功能,应在图文方式下进行试验。

2)验证试验:测试数据见表2,测试曲线如图1、图2所示。

3)测试结果:由表2可以看出,同样一件样品用准峰值+平均值检波器进行测试时,测试结果与用RMS—平均值检波器测试出现了差异:在0.15 MHz,0.22 MHz,0.34 MHz这3个频率点上平均值测量值超出了平均值限值要求,测试结果不合格,而使用RMS—平均值检波器的测量结果为合格。

3.2 骚扰功率验证试验

1)标准要求:标准限值如表3所示,由注a可知可以采用RMS—平均值限值来代替准峰值和平均值限值,而数值的大小是在已有的平均值检波器的限值上增加4 dB,而在准峰值限值上减少6 dB得到的。

注可以采用—平均值限值来代替准峰值和平均值限值;限值随频率线性增加。如果用准峰值检波器测得的值不大于用平均值检波器测量所规定的限值,则认为用平均值检波器测量也满足限值的要求。

2)验证试验:测试数据见表4,测试曲线如图3、图4所示。

3)测试结果:由表4可以看出,同样一件样品用准峰值+平均值检波器进行测试时,测试结果与用RMS—平均值检波器测试出现了差异:在56.5 MHz,85.1 MHz两个频率点上平均值测量值超出了平均值限值要求,测试结果不合格,而使用RMS—平均值检波器的测量结果为合格。

3.3 验证结论

RMS—平均值检波器较好地考虑了脉冲干扰对主要数字无线电广播和通信业务的影响,其测量时间和扫描频率基本上和平均值检波器相同,小于准峰值检波器的测量时间。因此,这种检波器在电磁兼容的产品标准中引入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本次仅选用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验证试验,但通过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受试设备,使用RMS—平均值检波器所得的检测结果和原来的准峰值和平均值限值相比,判定结果并不相同,这说明简单地在准峰值和平均值限值中间取一个值作为新限值是不太科学的。为了这种检波器将来在更多的CISPR产品标准中引用,CISPR应选取不同类别的产品进行测量,并进行论证,力争为RMS—平均值检波器制定出更合理的限值,与现有的检波器对应的限值具有可比性[2,3]。

4 结语

新版标准在主体技术内容上与国际标准完全一致,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由于该标准的实施将用于国家强制性认证,起草者针对RMS—平均值限值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注释,使强制性认证有了唯一的参考依据。该标准的顺利实施必将能指导AV类产品在电磁兼容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介绍了新版《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与旧版标准的差异,对新版标准的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RMS—平均值限值和RMS—平均值检波器进行了项目验证并给出结论。对于标准使用者理解标准有着指导作用,有助于该标准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电磁兼容,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RMS—平均值检波器,验证

参考文献

[1]GB13837—2003,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S].2003.

[2]崔强,靳冬.均方根值—平均值检波器的实测对比与研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0(1):17-19.

标准验证 篇6

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分析

在性质上, 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合作协议》属于类似ECFA的架构协议, 系为两岸针对标准、计量、检验、验证和消费品安全等五大领域建立合作机制做出方向性、原则性的规定, 同时制订出未来合作互动的组织安排。具体而言, 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协议》将建立标准、计量、检验、验证认证和消费品安全等五大领域的合作机制。兹简述其具体工作项目如下:

两岸共通标准合作

促进两岸合作制定推动共通标准, 将有助于缩减标准内容差异, 使两岸产业界于设计、生产相关商品时能提前将相关标准资讯纳入考量, 通过产品规格标准的合作, 降低成本与消除贸易障碍, 以活络两岸商品流通与拓展商机, 并协助产业升级。其具体工作项目包括建立标准资讯交流平台, 以及掌握台湾各机构组织所推动的两岸标准沟通管道, 并协调、配合办理两岸共通标准合作事宜, 推动两岸共通标准交流研讨与标准制定相关行动等。

两岸检测验证交流合作

由于台湾高科技产品与检测技术较为成熟, 建立两岸检测验证交流合作将缩小两岸产品检测及验证程序等的差异性, 减少厂商重复检测及验证资源的耗费, 促进两岸双方产品的流通性, 进而为产品品质把关。其具体工作项目包含建立两岸检测验证资讯交流平台, 进行有关技术法规及检测验证资讯交换、推动两岸检测验证交流合作, 以及依据国际符合性评鉴机制的运作原则与要求, 建置两岸商品检验源头管理合作机制, 以建立双方相互之间对产品测试、工厂检查报告及品质管理系统验证证书的信心。

两岸认证合作机制

依国际符合性评鉴架构, 建立两岸试验室认证机构, 特别是台湾的认证基金会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合作管道, 推动商品检测及认验证机制的相互承认, 加强两岸认证技术交流, 使两岸检测报告及验证证书皆能获得双方主管机关或使用者接受, 并增进两岸经贸活动的便捷化。其中具体工作项目, 尚包含建立两岸认证机构交流平台, 以及运用认证机构交流平台, 共同发展具弹性且可减少符合性评鉴成本的认证方式, 进而使得双方所认证的实验室、检验机构及验证机构的报告或证书能够获得彼此承认等。

促进两岸法定计量及量测标准合作

促进两岸法定计量及量测标准交流, 推动法定计量交流及度量衡器测试实验室的相互合作, 协助岛内传统度量衡业者根留台湾, 生产布局中国大陆。此外更整合两岸检测资源, 强化岛内产业发展所需的量测基础建设, 有助于未来中国大陆能基于相同计量基础而直接承认台湾的检测报告。在具体合作事项上, 包含建立计量资讯交流平台、推动两岸法定计量技术交流合作, 以及促进两岸量测标准实验室交流合作, 以增进两岸量测标准的相容性。

建立两岸消费商品监督预警机制

建立两岸权责机关对话管道, 推动两岸市场监督合作, 进行消费商品安全资讯交换、不安全消费商品讯息通报及市场监督管理等法规合作, 将有效防止不安全商品输入台湾市场, 落实源头管理, 确保消费者生命财产的安全。其中主要工作项目, 包含推动建立两岸消费商品安全资讯交流平台, 以了解、分析两岸市场监督制度及相关法规、执行单位、分工等资讯, 并安排市场监督人员互访、经验分享、培训、短期研究, 进而建置两岸市场监督资讯共通平台, 以及推动建置两岸不安全消费商品快速通报机制, 藉由双方不安全消费商品资讯通报联络窗口, 就重大突发事件指定紧急联络机关相互通报, 并建置两岸不安全消费商品资讯通报网及建构快速通报协处机制, 并掌握已输入消费商品流向, 进而即时采取停产、下架、召回等相关必要措施。

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合作协议》的重要性分析

标准、计量、检验、验证和消费品安全这五大领域都是两岸经贸进一步密切互动的关键配套措施。以标准来说, 固然无论是国际或国家标准, 原则上都属自愿采用性质, 但厂商自愿适用标准进行生产后, 便能开发出具有相容性且能够互通的产品, 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 同时也可确保产品的品质与增加产品的价值与流通性。另一方面, 自愿性标准也是许多强制性法规的基础。例如在强制性商品检验制度中, 便常常需要纳入相关标准成为法规的一部份, 作为评估商品是否符合卫生、安全和环境的要求的内容。再如当局采购的规格要求, 也常会引用相关标准作为依据。从这个角度观察, 标准虽然是自愿性质, 但却是确保产品品质、增加产品价值的软基础设施。

虽然目前已有许多国际、国家或产业标准可资依循, 且WTO相关规范也要求应以国际标准为依归, 但对于尚未形成标准的新兴产品, 若能通过各种机制, 引导形成中的标准朝向对自身产业有利的方向发展 (最好包含自己所拥有的专利权) , 以享有“先行者优势”, 向来为美日等国重要的经贸策略。观诸两岸的产业发展结构, 对于如LED照明、数字电视、TFT液晶面版等尚未形成国际标准的新兴利基产品, 若能通过两岸合作机制, 发展出两岸“共通”标准, 即在同一技术架构下, 仍可就自身产业需求制定可相容、互通的标准, 并先于欧美日韩等国家推动形成国际标准, 则小至两岸经贸, 大至国际市场, 台湾厂商除可在产品销售获取优势外, 且可藉由全球专利授权扩大利益 (使用内含专利的标准时, 仍须取得权利人授权) , 更有助于这些新兴产品通过两岸与全球的强制检验与政府采购。

就产业发展而言, 通过两岸合作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及开发大陆内需市场可协助产业升级, 使台湾产业摆脱过往OEM或ODM的代工型态。两岸可针对尚未形成国际标准且具备合作利基的新兴科技产业进行标准合作, 帮助台湾产业拓展大陆市场, 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 进而布局全球、分散风险。但目前台湾产品输往大陆市场时, 由于在检测标准、检测程序、认验证及市场监督等符合性评鉴体系基础架构运作机制上仍存在许多差异, 且各主管机关间也缺乏对话管道, 因而常需重复检验或验证, 平白耗费不少时间与成本。故若能藉由验证认证合作来降低两岸贸易的技术性障碍, 将有助于台湾产品加速拓展大陆庞大内需市场。而在此一过程中, 计量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也可收提高两岸量测技术水准, 进而促进计量产业发展的效果。特别是通过计量技术提升精密仪器的精确度与稳定度, 则是提升检验服务, 以及维持高科技产业品质稳定与可靠的关键。

其次, 近年来各国和地区通过双边合作机制, 强化计量与标准等事项的双边合作的机制, 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如《美国与加拿大计量与标准合作备忘录》、《美日测量合作备忘录》等即为显例;日本也与中国大陆通过中日计量标准合作委员会的架构, 建立起进行定期对话与合作关系;而美国也与中国大陆于2008年签订了《中美关于计量、标准和认证领域合作议定书》。由此可知, 国际间双边计量与标准合作机制的盛行。

事实上, 在检验与认验证合作方面, 通过双边 (如相互承认协定) , 以及与区域合作机制 (如APEC的电信相互承认机制) 等安排, 早已为国际间认为具有弹性且可减少符合性评鉴成本的方式。例如台湾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签署相互承认协定, 相互承认强制性领域的电机电子产品符合性评鉴结果 (测试报告和证书) ;与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 (CPSC) 签署备忘录, 进行不安全产品资讯交换;并分别与若干国家签署一般性合作协议/备忘录, 交换分享相关经验与资讯, 并进行技术交流, 均属于通过双边协定降低不必要成本, 促进贸易的例子。

最后, 在消费安全方面, 近年来中国大陆不安全消费商品问题严重, 往往造成消费者的恐慌与不安, 并持续引发消费者心理恐慌的连锁效应。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 为避免再度发生不安全消费商品流通造成民众恐慌等类似事件, 确有必要推动两岸消费商品安全合作。除了一方面加强外贸商品管制及市场抽查等措施外, 两岸如能建立起市场监督法规合作机制, 促进不安全消费商品讯息交流, 以落实源头管理, 将可有效降低不安全产品危害事件的发生。事实上, 欧盟与中国大陆在2006年便已建立类似合作机制 (也即欧盟消费商品快速警示系统, 简称RAPEX-China制度) 。在RAPEX-China机制下, 双方除资讯交换外, 中国大陆尚将依据欧盟的通报案件进行调查, 追踪其境内不安全商品来源, 并自出口端即采取如强化出口检验与限制出口等必要预防措施。

此外, 大陆相关强制性检测验证法规、制度比台湾繁复, 权责分工及执行方式也有所不同, 两岸如能建立商品资讯交流平台, 进行双方消费商品安全有关法规、行政措施及不安全商品资讯交换, 将可更加了解相关不安全消费商品处理机制, 使双方能即时采取加强检验措施。

依据前述分析, 倘若两岸能在标准、计量、检验、验证认证、消费品安全领域进行双边合作, 不仅将可强化双方对彼此法规制度的了解, 也可有效回应产业需求, 也建构消费商品安全合作的机制。特别是任何经贸互动关系原本就是利弊互见的发展, 而除产业利益外, 消费者权益的确保, 更是必须纳入考量的因素。因此, 两岸除了市场开放外, 还必须通过许多配套措施, 方足以建构一个兴利防弊的经贸关系。就算没有ECFA, 两岸商品在WTO架构下正常互动, 仍然需要建立这样的合作机制, 以消除不必要的贸易成本与障碍, 并为消费者权益把关。

总之, 为进一步落实两岸《标准检测认验证合作协议》的价值, 建议除在推动过程中, 应通过如定期公告技术讨论文件、标准草案、开放参与技术讨论等方式, 强化制订过程中各阶段的透明性, 以强化程序的正当性, 强调产业参与及透明化, 以避免双方因公权力介入引发产业争议外, 合作的范围也应以具有强烈潜在商机与发展潜力的商品为优先考量, 并应以产业界已形成共识的产品, 通过由下而上的方式, 由产业界通过对话机制提出范围, 并宜避免由当局通过由上而下的方式选择, 以维持其中立性, 避免发生“选择赢家”后所生的排挤效果与外界的质疑。

标准验证 篇7

随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 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各行业业务发展深度融合, 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服务新需求, 使业界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难以达成共识, 标准化对象和工作范围难以界定。这对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领域, 以产品和技术为对象的标准化工作主要是针对特定的技术指标或功能要求确定标准化工作范围。然而, 信息技术服务主要是以应用需求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提供服务, 其标准化对象主要是提供服务的方法和流程, 与传统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方法有较大的区别, 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研制ISO/IEC 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系列标准过程中, 英国、南非、新西兰、日本等主要起草国家承担了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在此过程中, IBM、HP、BMC等国际公司分别研发了Tivoli、Openview、Remedy等软件, 支持标准实施, 既验证了标准, 又培育了新型产品和服务。因此, 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中, 我们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开展标准的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

截至2010年6月,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工作组研制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体系框架》2.0版, 形成了《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五项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具体标准内容和条款的先进性和可实施性、不同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的合理性, 需要针对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的标准进行验证和应用试点, 从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方法。

为此, 2010年8月工信部印发了《关于同意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的意见》, 批复国家质检总局信息办, 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北、重庆、成都、沈阳、杭州等省市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单位, 2012年1月, 江苏省也加入到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中。2011年7月, 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组织对试点工作进行了中期验收,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2 工作内容与方法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内容主要针对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的上述五项标准进行, 包括标准验证和标准应用两个阶段。其中, 标准验证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验证标准内容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建设符合标准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平台、研发运维交付系统;标准应用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符合标准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运维交付系统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应用推广支撑体系。

2.1 标准验证

2.1.1 自评估

该项验证任务主要由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方 (企业或各类信息中心) 按照标准条款要求, 检查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运维服务能力以及服务交付等是否能够达到标准要求, 或标准本身是否需要改进完善。其中: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验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是否合理, 标准本身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验证标准中规定的人员、资源、技术及流程等是否合理, 标准本身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验证标准中规定的运维服务交付管理、交付方式、交付内容、交付成果等条款是否全面、合理和可操作。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验证标准在建立运维服务应急响应体系和开展数据中心运维等方面是否具备可操作性。

2.1.2 符合标准的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平台建设

具备条件的区域结合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按照《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求以及实施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统计、规范服务市场、鼓励和扶持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以具备一定条件的中立第三方为主体, 建设符合《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的服务质量评价平台。其中, 平台的功能至少包括: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工具、人员及评价结果发布系统。

2.1.3 符合标准的运维服务交付系统研发

具备条件的试点区域 (城市) 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由政府直接投资的各类信息系统的运维情况, 按照《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等标准要求, 以企业为主体, 研发运维服务交付系统, 其主要功能至少包括:IT运维战略管理、IT运维交付管理、系统运营管理、IT资源管理, 并能实现企业运维服务资源整合 (包括运维工具系统、运维人员、客户资源) 及能力提升。

2.2 标准应用试点

2.2.1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试点

结合城市 (或区域) 所选择的试点任务承担单位, 面向当地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或各级政府、电信、金融等行业用户的信息中心 (包括相同职能的机构) , 以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平台为依托, 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 检验被评价方的服务质量水平以及市场认可程度。

2.2.2 运维交付系统应用推广试点

试点城市 (或区域)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以企业为主体, 在本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面向提供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的需方, 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或机构, 部署运维交付系统, 建立运维服务交付体系, 为实现该类产品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2.2.3 建立标准应用的支撑体系

标准的应用支撑体系主要由政策体系、咨询培训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构成。其中:

政策体系的建立要根据试点区域 (城市) 的实际情况, 研究出台支持标准推广应用的具体政策措施, 从而实现构建支持标准贯彻实施的政策体系。

咨询培训体系的建立主要由试点区域 (城市) 单位组织本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编制培训课件, 并指定专业的培训机构为标准培训机构, 负责培养符合标准实施能力要求的人员。

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培训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标准内容、标准贯彻实施方法的专业人员。

3 工作情况

3.1 各试点单位高度重视, 积极探索

为了确保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各试点单位成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或指导协调组。各试点单位在认真推进本项工作的同时, 积极探索标准与规划、政策以及市场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其中, 北京市结合促进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等相关工作, 推动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广东省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贯彻实施, 探索以标准为抓手, 规范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工作模式;成都市结合全市各委办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运维服务外包工作, 探索以标准为依据, 选择和管理服务外包承包商的方法。

3.2 相关企业广泛参与, 务实工作

在各试点单位认真组织、广泛动员的基础上, 共95家企业参与了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参与企业相关的业务范围覆盖了政务、金融、电信、交通、电力、教育、医疗、装备制造等行业。在实施过程中, 企业通过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建设运维服务能力体系来验证标准, 并通过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来验证标准, 通过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和《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研发运维交付支持系统, 并根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发服务质量评价平台来验证标准。

3.3 行业用户大力支持, 推动应用

当前, 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存在低价竞争、服务质量不可控、交付成果不规范、外包管理缺乏手段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各行业用户非常需要标准支持, 选择有能力、质量可控、服务安全的服务商。因此, 各行业用户普遍认同研制ITSS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中, 各行业用户提供了资源和项目的支持, 采用标准规范交付, 监控质量。其中, 国家质检总局信息办、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工商局等七家政务领域的用户依据标准规范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广东省建设银行和佛山市农信社依据标准实施具体应用系统的运维;东莞移动依据标准建立运维管理体系;佛山供电局依据标准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浙江大学依据标准建立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平台。

4 试点成果

(1) 提高了标准质量

通过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 针对五项标准, 各试点单位共计反馈459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分别涉及标准结构、标准内容和条款、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意见和建议是在研发支持标准贯彻实施的工具系统、建设运维能力体系、管理运维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形成的, 是参与企业和行业用户对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实践总结, 对改进和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 依据标准开发出支持标准实施的工具系统和平台

上海、广东、湖北、成都、沈阳等试点单位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攻关解决了多维度数据组织模型等关键技术, 研发了用于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支持标准实施的六套服务质量评价系统;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和《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 对已有的网络设备、服务器等硬件和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监控工具系统进行了优化, 共计形成23套信息系统运维交付支持系统。

(3) 形成了标准应用典型案例

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促进形成了政务、金融、电力等行业的标准应用案例。典型案例有: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化建设服务维保项目、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原产地证综合管理业务系统维护项目、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运维服务技术支撑平台项目、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计算资源池运维项目、广东省佛山市某农信ATM运维服务项目、东莞移动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ITSS) 贯标项目、佛山供电局项目、浙江大学信息化运维技术服务项目、神州数码信息化运维项目等。

(4) 提升了一批企业的服务能力

部分企业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建设运维服务能力体系, 提高运维服务能力, 并推动服务产品化向标准化方向转型;部分企业依据《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 从而提高了服务交付质量;部分企业进一步明确了IT服务业务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部分中小企业成立了专门的IT服务事业部, 加大了业务拓展力度。

(5) 探索了依据标准规范市场的模式和机制

北京市通过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 初步掌握了全市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广东省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贯彻实施, 探索以标准为抓手, 引导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模式和机制;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服务目录》, 鼓励政府部门在采购信息技术服务产品时直接从中选取。这些省市的做法和经验, 为依据标准规范和引导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培育和繁荣内需市场、探索建立适合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市场管理方法奠定了基础。

(6) 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

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工作探索出了以需求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引入质量管理领域PDCA (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 理念, 实现标准研制、标准验证、标准应用和标准改进闭环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模式 (如图1所示) , 适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发展现状对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是我国标准化工作中的一项创新和突破, 解决了传统标准化工作“重研制、轻应用、无反馈”的问题。

5 结语

标准验证 篇8

为了承载三网融合业务,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迫切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边缘同轴宽带接入技术指导双向网络改造, 以满足带宽业务承载、具有多业务Qo S保障、可运营、可管理的运营要求。为此,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组织开展了C-DOCSIS技术标准研发工作, 并于2011年7月下达了C-DOCSIS标准制定任务。在广电总局科技司的领导下, 深圳天威视讯和广播电视规划院牵头, 组织歌华有线、华数传媒、博通、华为、数码视讯、中兴、思科、摩托罗拉、中广电设计院、广科院、哈尔滨元申广电等多家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组, 开展了C-DOCSIS标准的起草制订及标准验证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 2012年8月, 广电总局正式发布GY/T 266-2012《NGB宽带接入系统C-DOCSIS技术规范》。

在C-DOCSIS标准起草过程中, 为充分评估C-DOC-SIS系统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性能、系统组网能力和管理能力、系统对增值业务的支持能力, 广播电视规划院开展了C-DOCSIS系统测试方法的研究, 搭建了C-DOCSIS测试评估平台, 组织开展了C-DOCSIS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C-DOCSIS系统评估为促进C-DOCSIS标准改进和完善提供了技术参考, 对C-DOCSIS测试评估结果的分析是后续开展C-DOCSIS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将为指导网络双向化改造进行设备选型提供重要依据。

2 C-DOCSIS系统介绍

C-DOCSIS对DOCSIS的PHY、MAC和射频接口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定义了更加灵活的系统功能模型, 基于该功能模型可以实现分布式部署、集中式管理, 以满足大带宽业务承载及运营管理的需求。

(1) C-DOCSIS系统功能模型

根据标准GY/T 266-2012《NGB宽带接入系统C-DOCSIS技术规范》的定义, C-DOCSIS系统功能模型见图1。

C-DOCSIS系统头端由射频接口模块、分类转发模块和系统控制模块构成。其中, 射频接口模块主要实现C-DOCSIS系统的PHY层和MAC层功能, 包括PHY层子模块和MAC层子模块;分类转发模块通过C-DOCSIS数据格式标记 (CDT) 实现上、下行数据流的业务标记;系统控制模块实现对射频接口模块、分类转发模块的配置和管理。

(2) C-DOCSIS系统典型实现

GY/T 266-2012根据CMC对系统控制模块、分类转发模块、射频接口模块的不同组合实现, 定义了C-DOCSIS系统的几种典型实现:集成式、分布式、MAC层子模块和PHY层子模块分离式。

集成式中, 系统控制模块、分类转发模块和射频接口模块被集成到一个设备中, 该设备定义为CMC-I型, 实现C-DOCSIS头端功能。

分布式中, 位于网络中靠近用户侧位置的设备仅实现射频接口模块的功能, 该设备定义为CMC-II型, C-DOCSIS头端功能由汇聚设备和CMC-II型设备共同实现。

MAC层子模块和PHY层子模块分离式中, 射频接口模块MAC层子模块和PHY层子模块采用分离方式实现。位于网络中靠近用户侧位置的设备仅实现射频接口模块PHY层子模块的功能, 它利用汇聚设备来实现系统控制模块、分类转发模块和射频接口模块MAC层子模块的功能。

在C-DOCSIS分布式和MAC层子模块和PHY层子模块分离式实现中, 汇聚设备可以是PON OLT、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3 C-DOCSIS系统评估测试

3.1 测试项目

为了充分评估C-DOCSIS系统, 需要对C-DOCSIS系统的物理层性能、数据链路层性能、业务支持能力、管理能力进行评估测试, 并对标准中系统功能模块接口和MAC层通信机制及消息进行了验证测试。

(1) 物理层性能

对局端设备的输出电平、工作频带、带外杂散电平进行测试来衡量C-DOCSIS系统的射频指标;对链路工作的动态接收范围、网络衰减离散性对信号传输速率的影响进行测试来衡量C-DOCSIS系统对网络的适应能力;对C-DOCSIS系统抗干扰能力进行测试, 包括高斯噪声性能、抗脉冲噪声能力、抗单频干扰能力等;对上下行物理层参数配置、设备的插损和反损进行测试。

(2) 数据链路层性能

主要测试网络连通性, 即在不同的组网模式下对C-DOCSIS系统进行吞吐率、时延、丢包率、时延抖动测试。

(3) 业务类测试

对C-DOCSIS标准中规定的业务支持能力进行验证, 包括对系统DHCP、组播、通道流量负载均衡控制功能、业务流分类及优先级功能、业务流Qo S参数、用户隔离等功能的验证, 对C-DOCSIS承载有线电视、IP电话、VOD、宽带接入等多种业务的能力进行评估。

(4) MAC层消息验证测试

按照标准对C-DOCSIS系统MAC层消息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 MAC层消息包括下行消息参数、UCD消息、Ranging消息、注册消息、动态服务流消息和DCC消息。

(5) 系统功能模块接口测试

按照标准对C-DOCSIS系统主要模块接口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 包括C-DOCSIS数据格式标记 (CDT) 、C-DOCSIS管理消息、网络侧接口 (NSI) 等的验证测试。

(6) 安全性测试

对C-DOCSIS系统安全性能进行测试, 主要包括防DOS攻击、电缆线路加密、CM溯源、用户终端IP地址安全性、静态IP业务支持、CPE接入数量控制、广播包/未知包抑制和IP地址过滤等功能测试。

(7) 网络管理测试

对C-DOCSIS系统网管的设备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管理、报表管理和系统管理功能, 设备管理信息库 (MIB) 支持能力测试。

(8) 工作环境试验

设备供电方式、功耗和高低温环境测试。

3.2 测试环境

根据上述测试项目, 结合C-DOCSIS系统的组网模式和典型应用场景, 广播电视规划院搭建了C-DOCSIS系统测试平台。C-DOCSIS系统测试平台框图如图2所示。

C-DOCSIS测试框图中, C-DOCSIS系统可以是集成式、分布式或者PHY子层和MAC子层分离式实现, 汇聚转发设备可以是OLT、路由器或者交换机。C-DOCSIS系统为集成式实现时, C-DOCSIS头端为CMC-I型设备;为分布式实现时, C-DOCSIS头端为CMC-II型设备, 汇聚转发设备集成C-DOCSIS头端功能的系统控制模块和分类转发模块;为PHY子层和MAC子层分离式实现时, 汇聚转发设备集成C-DOCSIS头端功能的系统控制模块、分类转发模块和射频接口模块MAC层子模块。C-DOCSIS系统组网模式可以根据实际网络应用需求灵活设计, 一个C-DOCSIS系统头端所带Cable Modem数量可以是32个、64个或96个或者更多, Cable Modem可以是符合DOCSIS2.0或者DOCSIS3.0规范的终端。

C-DOCSIS测试平台还包括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噪声发生器、数据网络分析仪等测试仪表, 模拟/数字电视、FTP、Vo D、认证等业务仿真系统以及网管等。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可以实现物理层指标测试;数据网络分析仪通过2-3层数据流仿真可以实现C-DOCSIS网络连通性测试, 并与噪声发生器配合实现系统抗干扰能力测试;业务仿真系统可以实现C-DOCSIS系统综合业务承载能力测试。C-DOCSIS系统模块接口和MAC消息的验证测试通过对相应接口进行抓包分析实现。

3.3 测试情况

在C-DOCSIS测试平台搭建基础上, 广播电视规划院对多个C-DOCSIS样机进行了测试, 所测试C-DOCSIS系统头端覆盖CMC-I型、CMC-II型及分离式等类型。测试时, C-DOCSIS采用集中分配型网络进行组网, 测试所用终端包括符合DOCSIS 2.0或3.0规范的Cable Mode。

4 C-DOCSIS测试结果分析

4.1 物理层性能

(1) 局端输出电平

工作频道的单频道功率多在96~106d BμV, 所有绑定频道最大功率差不大于2d B, 较为平坦。

(2) RF带宽

系统工作在16信道捆绑条件下测试, -3d B RF带宽标称值为128MHz, 实际测试值为127±1MHz。C-DOCSIS系统工作在低频段、中频段或者高频段, 对RF带宽影响不大。

(3) 接收动态范围

C-DOCSIS系统的链路动态范围测量值多在50~60d B, 当链路衰减超出可调节的范围, 上下行吞吐量急剧下降。

(4) 网络衰减离散性对信号传输速率的影响

不同链路的衰减差值在15d B及以下时, 对上下行吞吐量影响不大。

(5) 上下行通道物理层参数配置

C-DOCSIS系统采用频分双工技术, 上下行使用不同的频段, 上行工作在5~65MHz, 下行工作在87MHz~1GHz, 上行支持QPSK~256QAM调制, 下行支持64QAM~1024QAM调制。

C-DOCSIS系统可以配置上行信道的中心频率和信道带宽, 以及下行信道的中心频率和调制方式等参数。但目前由于设备芯片的限制, 调制方式仅支持上行QPSK~64QAM调制及下行64QAM~256QAM调制。

(6) 抗噪声能力

在工作信道加入高斯噪声, 加入高斯噪声电平超过50d B时, 吞吐量有明显下降, 接近60d B时, 链路中断。

在工作信道加入单频干扰, 单频干扰信号电平达到65d BμV时, 吞吐量开始明显下降, 超过90d BμV时, 链路中断。

在上行工作信道加入脉冲噪声, 脉冲间隔为100ms时, 脉冲宽度对吞吐量影响不大;脉冲间隔为10ms时, 各样机表现不一, 有些吞吐量随着脉冲宽度的增加降低, 有些则基本不受影响;当脉冲间隔为1ms时, 吐量均明显下降。

(7) 反射损耗

能够满足GY/T 266-2012标准规定的要求。

4.2 数据链路层性能

(1) 吞吐量

在1个头端接96个终端, 下行采用256QAM调制、16信道绑定, 上行采用64QAM调制、4信道绑定的条件下, MAC层吞吐量能够达到下行800Mbps、上行100Mbps以上。

(2) 时延和抖动

下行时延在1ms左右, 时延抖动在1ms以内, 上行时延在10~20ms, 时延抖动在10ms以下。

(3) 丢包率

丢包率在10e-7以下。

4.3 MAC协议及接口验证

进行上下行信道的频率、调制方式及工作频宽等参数修改, 可变衰减器的数值调节, 动态服务流创建、改变、删除, 动态负载均衡开启关闭, 设备配置信息读取等操作时, MAC层交互消息符合标准规定。

C-DOCSIS系统控制模块与射频接口模块之间的控制消息和消息格式符合CDMM格式的要求;C-DOCSIS系统分类转发模块与射频接口模块之间以CDT格式来标识;C-DOCSIS业务流到VLAN和优先级的映射满足NSI接口业务流映射规则。

4.4 业务功能

C-DOCSIS系统支持基于信道连接的终端数量、流量负载的负载均衡, 以及二者组合策略的负载均衡。

C-DOCSIS系统支持按照TCP、UDP、IP方式对业务流进行分类, 能够实现服务流识别, 进行基于服务流的优先级设置, 同时支持各种Qo S参数配置, 包括限速、保证带宽、峰值带宽等。

C-DOCSIS系统支持端到端优先级调度, 可以将C-DOCSIS的服务流与EPON系统的逻辑链路标识一一对应, 以保证端到端的Qo S。

C-DOCSIS系统头端支持IGMP Snooping功能, 支持IGMP V2 (RFC 2236) 和MLD V1 (RFC 2710) 组播协议, 支持的并发组播组数不少于128个。

C-DOCSIS系统支持option60和option82, 支持识别不同终端 (PC或CM) , 能够将地址请求转发到不同的DHCP服务器。

C-DOCSIS系统支持数据透传功能、FTP上传下载功能和上下行带宽对称业务。

在加入C-DOCSIS系统后, 模拟电视信号的CTB、CSO和C/N无明显劣化, 数字信号的MER和C/N也无明显劣化。

4.5 安全性能

C-DOCSIS系统支持CM溯源, CM正常上线后, PC获取IP地址, 能够通过指令显示PC IP与CM IP及MAC的对应关系。

C-DOCSIS具备CPE接入数量控制功能, 支持测试系统用户终端IP检查。

C-DOCSIS头端设备支持CM用户发送ARP/DHCP/IGMP/ICMP等协议报文的数量检测, 当CM用户每秒钟发送这些协议报文数量超过一定门限时, 认为该用户存在DOS攻击行为而进行抑制。

C-DOCSIS系统支持用户隔离, 支持电缆线路加密。

4.6 网管

网管功能测试了网管软件设备配置管理、设备故障管理、安全管理、系统管理、设备性能管理和设备对MIB库的支持, 所测样机网管还不完善。

5 总结

C-DOCSIS面向大带宽业务承载及运营管理的需求, 基于DOCSIS技术, 提出了一种可分布式部署、集中式管理的有线宽带接入系统逻辑架构。C-DOCSIS通过CMC设备的分布式部署, 利用空分复用来实现更高的用户接入带宽, 在下行16信道绑定, 上行4信道绑定条件下, C-DOCSIS可实现下行800Mbps、上行100Mbps以上的接入速率, 能够满足NGB千兆到楼, 百兆到户的接入需求。C-DOCSIS实现基于业务流的Qo S保障, 具备多种安全策略, 能够满足综合业务承载对Qo S和安全的需求。在网络改造方面, C-DOCSIS技术还具备兼容性优势, 能够保护运营商原有DOCSIS设备的投入, 在不进行大规模网络改造的条件下实现灵活组网, 满足网络平滑升级的需求。

标准验证 篇9

但目前没有一家EDA公司可以做出这样的硬件平台。很多客户在做硬件仿真之前, 要重新做test bench。所以IC设计行业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 要很容易地从硬件仿真到软件仿真、原型机、软硬件协同等。Synopsys近两年有意识地去收购一些工具厂商, 目标是打造一个完整验证平台。例如收购了硬件加速器公司EVE, 和Debug工具厂商Spring So (思源) 等。

50%-60%的时间花在了验证

通常, 一个芯片从系统的SPICE到生产出来, 把它分三个阶段, 首先是芯片的前端设计, 然后后端的整合含验证, 最后是生产。就像要建一个会展中心一样, 前端的系统设计是画蓝图阶段, 这个蓝图有很多的SPICE方案, 这时就需要系统的验证。接下来是实践, 不管是用硬件语言, 或是把硬件语言先放到FPGA里面去, 你都需要功能性验证。最后芯片做完之后回来测试, 有性能测试等其它环节。

如果以一个标准的So C芯片来看, 从一开始到最后需要24个月, 通常6个月花在系统上;接下来, 系统到实现可能只要3~4个月;有可能你会有9~12个月花在debug (调试) ,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芯片流片回来之后, 你再做软件整合。现在最大的是两块, 一块是验证, 一块是软件。

【标准验证】推荐阅读:

质量验证07-14

协议验证05-15

措施验证05-24

验证确认05-28

验证研究06-04

验证方案06-18

验证报告07-05

公式验证07-26

验证测试08-07

程序验证08-24

上一篇:现金流风险预警下一篇:网络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