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方案

2024-06-18

验证方案(共12篇)

验证方案 篇1

如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IC) 的发展趋势加快了片上系统 (System-on-Chip, So C) 技术的开发, 而功耗管理与节能技术已经遍及片上系统设计的各个方面, 目的在于在电源占决定性作用的应用设备, 如有限电池寿命的移动通信终端以及大型消费电子类产品中得到有效的节能控制。降低功耗可以说贯穿了整个芯片的设计流程:从架构级设计, 寄存器传输级 (RTL) 实现到最终的物理设计。

然而, 随着硬件复杂度的增加, 其功能验证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Jasper所推出的Jasper Gold低功耗验证产品主要解决节能芯片设计中的形式验证问题, 能有效地克服片上系统节能设计面临的验证挑战。

节能验证 (Power-Aware Verification) 面临的挑战

节能验证不仅要符合UPF (Unified Power Format) 或者CPF (Common Power Format) 规范, 全面地实施其规定的低功耗意图, 并且要保证在加入电源管理电路之后, 功能设计仍能正常进行。通常, 在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都会实施功耗估算, 但精确的功耗估算只有在实体布局之后才能进行。因此, RTL和布局修改等会在设计流程中反复进行, 这种迭代功耗设计优化无疑增加了验证和调试的工作量、项目风险及成本。因此在限制成本的同时达到最优化功耗是我们设计的目标, 其面临以下技术挑战。

1.电源管理方案

首先要先设计一个独立实施的功能规范来满足产品需求, 然后根据软硬件进行功能划分。一个初级的电源管理方案可以设计在架构级层, 但是它仅定义对于给定的使用案例哪一种功能应该或者怎样被禁用。然后, 在RTL中实施功能设计, 其中需要广泛使用和多次利用已有的硅知识产权 (SIP) 模块或新的RTL块。一些模块的使用将会在软件栈的控制下进行。在这个阶段, 通过使用大量的降低功耗的方法如, 时钟门控技术 (Clock gating) , 动态压控变频 (Dynamic voltage-frequency scaling, DVFS) , 电源关断 (Power shut-off) , 内存访问优化 (Memory access optimizations) , 多供电电压 (Multiple supply voltages) , 片基电压偏置 (Substrate biasing) 等, 来得到必要的低功耗性能, 并决定应该释放哪些功能, 这些决定应在充分理解电路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但是这些早期的电源管理决定不能在布局布线 (P&R) 的时候决定最终的电路分区设计, 所以在P&R之后还要对其修改或者重新验证。很显然, 电源管理方案是一个动态的目标, 在设计流程的每一个阶段———架构级, RTL实施和物理实体设计都需要迭代设计优化、验证和重验证。

2.存在额外的复杂性

任何方案的实施都会明显受到一些额外复杂性的制约, 如 (a) IP的使用和重用的影响:通常, 给定的IP模块可以实施一些功能, 比如给电源控制寄存器或者信号增加接口等, 这些功能各自之间可以独立关闭。但对于第三方IP将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仅黑盒信息可用。因此, 任何情况下, 验证面临的挑战都包括重验证新制定的IP块以及电源管理电路两部分。 (b) 可测性设计 (Design-for-test, DFT) 电路的影响:为了最小化测试模式的计算以及测试时间, 常规的DFT假设整个芯片安装运行全部的功能, 即在运行的过程中, 测试和诊断也在同时进行。因此, 节能设计中DFT电路也必须符合设计的功耗管理策略, 避免过度的功耗和不必要的域丢失。

节能验证要求

功能分析、优化和验证贯穿了整个设计过程, 并由于第三方IP白盒功能可视化的不足而变得复杂, 因此一个低功耗方案必须包含以下五项主要要求:

(1) 在布线前后使用典型的波形进行有效精确的功耗估算;

(2) 在使用第三方IP之前对其白盒行为进行精确地可视化分析;

(3) 在集成前后进行合适的降低功耗技术的应用, 持续优化以及验证;

(4) 在功耗优化电路实施前后在架构级以及RT级进行彻底的功能验证;

(5) 进行与软件控制顺序一致的硬件功能性验证。

其中, 第一项要求可以用商用工具使用仿真和验证的方法处理。正如前面提到的, 电源管理方案是从架构级层开始的, 必须首先验证任何有用的架构特性如通信协议 (见图1) 。在随后的RTL流程, 根据有效的数据和优化需求, 低功耗管理设计被引入到So C开发的各个阶段。这里以电源域的配置举例, 优化必须保证正常的功能不受增加的电源域和电源控制逻辑所影响;电源域需在门控开关关闭之前保持正确的电源状态, 在输出或者给定激励时不产生额外的Xs (不确定态) ;对电源开关事件进行高层次的集中控制;关闭某个电源域不会破坏IP模块之间的连通性。因此, 把RTL模型看作是最重要的参考模型, 功耗验证需要将架构层验证、IP白盒功能可视化及分析、彻底的功能验证、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CSR) 验证、X-propagation分析、连通性检查等组合起来。

传统节能验证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电源节能验证过程中, 会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经常会采用自动化结构分析、手工分析等手段来对电源管理电路进行分析, 这些分析手段可以确保RTL设计和UPF/CPF规范之间的一致性, 但不能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在架构级, 常采用人工电子表格的方式实施功耗分析, 效率低下;在RT级进行节能仿真, 速度很慢而且分析结果不详尽, 当加入复杂的电源管理方案后导致的状态空间扩张还会更进一步降低仿真性能;和电源相关的设计性规则检查 (DRC) 只能在门级提供有限的电源完整性分析等。

因此, 传统的节能验证方法只能提供有限的分析和验证可靠性, 达不到良好的结果品质 (Qo R) 。

Jasper Gold应用满足节能验证需求

Jasper Gold节能验证流程能全面地满足功耗验证需求并达到较佳的Qo R, 如图2所示。在流程的前端是Jasper Gold的低功耗验证, 它能自动进行节能转换, 同时产生一个节能模型并对电源域、供电网 (Power Supply Net) 、隔离规则和数据保持规则进行标识。通过从UPF/CPF规范, RTL代码, 以及任何用户定义的断言中解析提取相关数据, 然后自动产生可以被其它Jasper Gold应用所使用的断言, 这些应用一般用来验证功耗降低和电源管理电路是否符合UPF/CPF规范以及是否会对最初的RTL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等。

a.电源节能模型

Jasper Gold电源节能模型能保证对一系列广泛的电源管理特性的分析验证。如:1) 电源域的正确性;2) 电源状态表的稳定性, 分析各种电源状态转换并检查不合法的状态;3) 状态保持单元验证, 验证所有电源状态的完整性;4) 供电网间的连通性, 检查在定义供电网的时候是否产生功耗意图错误;5) 节能设计的正确性, 当所有的电源域连续起作用时, 保证电源节能设计和最初的RTL之间的等价性。

b.低功耗验证产生的断言

Jasper Gold低功耗验证程序产生的断言包括:在域的电源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保证此电源域无效;当存储某一个元素的值时, 相应的状态存储逻辑电源应该打开;无论何时电源域关闭, 所有和电源域相关的隔离条件在电源关闭之前、关闭过程中以及关闭之后都视为真;在相反的钳位值下信号不能被隔离两次等。

c.Jasper Gold应用套件

与一般的一体化的形式验证方法相比, Jasper Gold方案支持步进的形式验证。Jasper Gold应用能提供执行某种特定任务所需的全部功能工具和形式化方法。这种应用方案要求设计团队仅具备其当前进行的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即可。Jasper Gold应用套件主要包含:

(1) 架构验证:用于分析验证对节能设计的实施产生影响的架构特性, 如通信协议等。

(2) RTL开发:运用行为索引技术分析不熟悉的RTL模块, 比如分析第三方IP模块得到其有效的白盒行为, 然后对之修改加以使用。该应用支持用户在整个流程中设计、修改、验证RTL代码并将其中的改变可视化。

(3) 形式属性验证 (FPV) :对电源管理电路以及在添加电源管理电路之前对某个或者所有的RTL功能执行详尽的验证。比如在时钟设计和集成之后分析通电次序、状态正确性和安全性, 如时钟失灵, 模块隔离和电源关闭等。

(4) 控制和状态验证:验证设计是否遵守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CSR) 规范, 在电源管理插入前后从寄存器读的值是否总是正确等。

(5) 时序等价验证:验证电源管理电路插入前后, 以及经后期修改的模块的等价性, 并且它可以验证内存优化不与性能相冲突, 比如, 当两个低功耗的存储器代替一个普通存储器时, 它可以证实前后存储模型在性能上是等价的。

(6) X-Propagation应用:分析验证由关电引起的Xs输出, 并且比较在实施UPF/CPF规范前后Xs的不同。

(7) 连通性验证:彻底地验证模块和单元级以及集成之后的RTL连通性。

总结

Jasper Gold节能验证流程可以对集成电路节能设计进行详尽的分析验证, 相比于传统的自动化结构分析和手工分析验证方法可以得到更佳的结果品质 (Qo R) ;并且, 利用Jasper Gold低功耗设计验证程序可以自动生成节能模型和合适的断言;同时, 设计流程运用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应用组件, 使得设计团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应用工具。

验证方案 篇2

在烟草仓储运用推广前效果

验证试验实施方案

一、试验目的1、验证臭氧对烟叶仓虫的杀灭作用,以及除霉作用。

2、检验臭氧的防虫防霉作用。

3、检验臭氧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及对烟叶醇化作用的影响。

二、试验地点

常德烟草工业机械有限公司宿舍10栋3单元106#

三、试验时间

2000年9月—10月

四、试验材料与方法

1、概述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具有杀菌速度快、无污染的特点,它杀菌速度是氯的三千倍,在常温下臭氧经过30—45分钟,还原成氧,因而对环境无污染。

通过在粮食部门的应用,臭氧对粮食仓库害虫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对玉米象杀灭率达99.9%,对谷蠹的杀灭率95.5%,防霉效果显著(见省粮油科学设计研究院的报告)。

2、试验材料

(1)试验设备:由湖南三环环保实业有限公司整体提供。整个设备包括臭氧发生装、臭氧通入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

臭氧发生装置:CY—IA型机。

臭氧通入系统:由臭氧发生室、主风机、风道、环流风机、环流风道组成。其作用是把臭氧发生室产生的臭氧通过该装置快速地加入到仓库的每个位置,由环流风机和环流风道组成环流系统,其作用是保证臭氧在仓库中有序流动。

自动控制系统:是由单片机和相关电气元件组成,能够实现任意时序控制,具有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通过控制臭氧机开停状态,从而实现控制臭氧浓度。

(2)试验模拟库房

整个试验模拟库房是烟机厂提供的一套三室一厅住房,其中模拟处理仓大小4.4×3.3×3.3米(长×宽×高),模拟对照仓大小为2.4×3.3×3.3米,设备大小为3.3×3×3.3米。

(3)臭氧浓度按照国家城镇建设行业标准CJ/T3028。2—94执行。

(4)试验烟叶

99C3L片烟800公斤、把烟100公斤,由常德卷烟厂提供。

(5)供试仓虫

根据调查,烟叶仓库常见害虫为烟草甲、大谷盗、烟草粉螟,试验前组织力量在常德卷烟厂烟草仓库捕捉这三种害虫活虫,如有它们的各虫期最好(即卵、幼虫、蛹、成虫),如果没有,至少需要三种虫的幼虫和成虫各200头。

3、试验方法

(1)验证臭氧对害虫的杀灭作用

把准备好的仓虫用虫笼装好,每个虫笼装35只,同时虫笼中放入一定量烟叶,共八组,处理仓和对照仓各放四组。然后将处理仓和对照仓分别密封好。检查无误后,参照粮食部门应用方法与浓度开机试验,3—7天后停机。分别在第10、15、20、25、30天时检查害虫的存活情况,并记录试验结果。

(2)验证臭氧的除霉作用

在烟草仓库取几片已霉变烟叶,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制成霉菌孢子悬液。

取20公斤片烟或把烟,喷施一定量的孢子悬液,然后喷施水份,充分拌均,使其含水量达到20%,再于28℃、RH85%条件下培养,直至烟叶长出霉菌菌丝。然后将烟叶分成两份,每份10公斤,分别放入处理仓和对照仓。然后将处理仓和对照仓分别密封好。检查无误后,参照粮食部门应用方法与浓度开机试验,3—7天后停机。分别在第10、15、20、25、30天时检查烟叶霉变情况,并记录试验结果。

(3)检验臭氧对烟叶品质

取把烟10公斤,散开,每片烟叶均沿主脉分成两半,一半放入处理仓,另一半放入对照仓。然后将处理仓和对照仓分别密封好。检查无误后,参照粮食部门应用方法与浓度开机试验,3—7天后停机。分别在第10、15、20、25、30天时取样进行评吸和化学分析。

(4)检验臭氧的防虫、防霉作用以及对烟叶品质和自然醇化的影响

取包装完好的片烟四包(800公斤)、把烟二包(100公斤),处理仓和对照仓各放3包。然后将处理仓和对照仓分别密封好。检查无误后,参照粮食部门应用方法与浓度开机试验,定期开机,分别在6个月、12个月时检查烟叶长虫长霉情况,同时取样进行对比评吸和化学分析。

金牛格局有待验证 篇3

美元、黄金比翼齐飞

2月,美元指数承接此前上涨态势继续高歌猛进,盘中受非美货币疲软以及市场避险需求强劲影响,美元兑主要货币全线走高,美指强势上攻,截至3月3日,美指成功站稳88整数点位,并刷新3年来新高,再度巩固了世界货币的王者地位。从基本面来看,市场担忧情绪依然存在,避险资金也将继续眷顾美元,美指中短期或继续走高。

从美元指数和黄金价格走势来看,两者在1月中旬反传统联袂走高之后,2月这种情形变得更加自然,走势更为相近,这也充分表明市场充斥着较为强烈的风险厌恶情绪,美元与黄金充分发挥着各自的避险功能,互不理会。不过随着尾金价回落,两者共涨的关系似乎受到抑制。

美股创12年新低与黄金上演新版负相关

2月,全球金融风暴继续肆虐,世界经济衰退迹象越发明显。数据显示,美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降了6.2%,创美国1982年以来最大降幅,加拿大刷新20年新低,而日本GDP更是创35年新低。受经济衰退预期加重的打压,全球主要股市全线走低,美股更是连续刷新12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2月份美股走势与金价走势恰恰相反,负相关性较为明显,这也缘于当前紧张的市场环境,市场风险厌恶情绪充斥着每个角落。

关注美指和黄金ETF

日K线上,虽然经历了6连阴沉重打击,金价仍然运行在延自2008年11月13日以来的上升通道之内,如果后市能有效守稳通道下沿,金价中短期仍将维持上涨格调。

周K线图显示,国际金价上次触及千元价位后,便展开了长达近8个月的漫漫“熊”途,而目前国际金价也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局面。在上探1000美元大关之后,黄金立刻走出了6连阴的高台跳水行情,金价重蹈覆辙的嫌疑加大。从行情对比来看,这两轮千元走势从幅度上极为相似,历史一旦重演,那么金价第一回调价位将会处于905美元附近。

维持了近1个半月的反传统的正相关之后,近日黄金与美元的关系逐渐开始破裂,3月市场恐慌情绪继续蔓延,而避险资金中短期也会继续提振美元,美指上方目标直指90点整数关口。而黄金与美元本月是继续保持危险的“联姻”还是回归传统负相关,从目前来看,市场更倾向于后者。

验证方案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制药飞速发展, 生物制品或利用生物制剂技术生产的药品在医疗上的应用不断增加。由于此类药品绝大多数是要求在2~8℃的条件下低温冷藏。因此, 这类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对储运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现行GSP将冷藏温度规定为2~10℃, 而日常操作中, 多数药品的温度要求是2~8℃, 其质量和疗效是依赖这个温度范围的。

冷藏药品在流通过程中要符合2~8℃的温度条件。药品经营企业基本都有冷藏库或冰箱, 冷藏药品储存过程的温度条件相对好控制。由于冷藏运输条件的限制, 冷藏药品运输过程的温度条件控制相对比较困难。

(1) 现在大多数药品经营企业仍是采用泡沫箱加冰袋的保温包装形式来控制冷藏药品运输过程的温度。但是, 由于药品经营企业对不同的冷藏包装的保温属性和包装材料的保温性能不太了解, 缺乏包装材料保温性能的标准测试数据, 大多数药品经营企业保温泡沫箱的选择没有标准, 冰袋用多少没有标准, 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 冷藏药品在流通过程中避免不了保温再包装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没有提供冷藏药品流通保温包装标准, 药品经营企业面对众多品种很难做到全部逐一测试制定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只好凭着感觉走, 运输在途时间长的就多放几个冰袋 (盒) , 短的就少放几个冰袋 (盒) , 冷藏药品在运输途中温度很难得到保证。

(3) 根据新版GSP附录5《验证管理》的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验证确定的参数及条件, 正确、合理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及监测系统, 未经验证的设施、设备及监测系统, 不得用于药品冷藏、冷冻储运管理。验证的结果, 应当作为企业制定或修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关内容的依据。以上规定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必须进行冷链运输包装的验证。

2冷链运输包装的验证方案

2.1新版G SP附录5《验证管理》的规定

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验证的内容及目的, 确定相应的验证项目。冷藏箱或保温箱验证的项目至少包括:

(1) 箱内温度分布特性的测试与分析, 分析箱体内温度变化及趋势;

(2) 蓄冷剂配备使用的条件测试;

(3) 温度自动监测设备放置位置确认;

(4) 开箱作业对箱内温度分布及变化的影响;

(5) 高温或低温等极端外部环境条件下的保温效果评估;

(6) 运输最长时限验证。

第七条应当根据验证对象及项目, 合理设置验证测点。

(1) 在被验证设施设备内一次性同步布点, 确保各测点采集数据的同步、有效。

(2) 在被验证设施设备内, 进行均匀性布点、特殊项目及特殊位置专门布点。

(3) 每个冷藏箱或保温箱的测点数量不得少于5个。

第八条应当确定适宜的持续验证时间, 以保证验证数据的充分、有效及连续。

(1) 冷藏箱或保温箱经过预热或预冷至规定温度并满载装箱后, 按照最长的配送时间连续采集数据。

(2) 验证数据采集的间隔时间不得大于5 min。

按照根据新版GSP附录5《验证管理》的以上要求, 制定的冷链运输包装的验证方案。

2.2冷链运输包装的材料调研

冷链运输包装箱采用相变蓄冷材料载冷型的冷藏箱, 是以蓄冷材料 (冰袋或冰板) 作为冷源, 利用蓄冷材料在相变过程中释放冷量来维持货物的低温。冷链运输包装箱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是泡沫箱, 另外一个是冰袋。泡沫箱隔热质量 (比如密度、厚度等) 、冰块本身的制冷能力等, 对于保温作用的发挥产生重要的影响。

(1) 对不同材质、厚度的保温箱的保温能力进行调研。在保证保温箱内温度在2~8℃的条件下, 检验各种包装的保温能力, 找到保温能力最合适的包装。

(2) 冰袋的温度、数量以及相应能维持的时间没有依据。对各种制冷的冰块制冷能力进行、摆放位置调研。找出最适宜的冰块和冰袋组合, 可以维持温度在2~8℃。

2.3冷链运输包装的验证

冷链运输包装的验证, 分为实验室开发/验证阶段和实际性能验证阶段。

(1) 在实验室开发/验证阶段, 其目的在于确定冷链包装材料的规格和维持2~8℃的时限。

(2) 首先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 包括药品稳定性数据, 运输数据 (包括运输不同阶段的环境温度和持续时间) , 这些数据是开发包装材料的依据, 也是进行验证的设定数据。

(3) 按照新版GSP附录5《验证管理》的规定以及国内各季节的温度范围设计冷链运输包装的验证方案。使用温控实验箱设置不同的温度范围, 实验时间设置最长的配送时间, 将泡沫箱和冰袋按不同的配比数量及位置进行实验, 在模拟药箱内高中低不同位置放置温度记录仪5个, 记录间隔设置5min。实验结束后, 读取温度记录仪的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调整冰袋的配比数量及位置, 以达到2~8℃的保温范围。实际性能验证

(4) 当气温较低 (2~8℃) 度的情况下, 不同的冰块搭配会影响保温效果.如果只用硬冰块 (-20℃) 的话, 会使得包装的温度会降低到<2℃, 所以采用在硬冰块和药品之间放软冰袋 (5℃) 隔离的办法来保证药品运输的温度在2~8℃之间。

(5) 经过多次的实验室验证 (在温控实验箱的模拟测试) , 方能确定包装材料中, 泡沫箱的密度和厚度, 冰块的内容物及比例。

(6) 实验室开发/验证结束后, 需要进行实际性能验证, 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际运输线路的验证, 证明冷链包装箱是否适用。

(7) 实际性能验证开始之前, 需要收集运输数据, 与在实验室开发/验证阶段收集的数据不同, 此数据更为详细, 涵盖实际运输的每个阶段。此数据收集的目的在于通过计算, 得出的值与在实验室开发/验证阶段的值进行对比, 是否被涵盖。如果是, 则说明冷链包装箱符合实际运输需求, 可进行实际性能验证。

(8) 实施实际性能验证, 应选择不同季节的最差运输情况 (即选择最冷/最热季节和最长路线) , 来验证冷链包装箱的温控能力, 结合实验室开发/验证的验证结果得出合理的运输时限。

3结语

冷链运输包装的验证方法, GSP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仅提出了一些纲领性的要求, 该文的验证方案, 仅为该研究者在冷链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所得, 是实现冷链运输包装的验证的方法之一, 若有不足之处还请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GSP附录1, 冷藏、冷冻药品的储存与运输管理.

[2]GSP附录5, 验证管理.

计算机软件验证方案 篇5

1、目的通过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确认,以证实该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和服务过程及监视测量所用软件的确认及再确认工作。

3、职责

3.1各产品线质量部负责生产和服务过程用软件确认的组织、实施;

3.2中心实验室负责监视测量仪器所用软件确认的组织实施,并参与生产和服务过程用软件确认的配合工作。

4、术语和定义

4.1黑盒测试

将系统(软件和硬件)看作不能打开的黑盒,在不考虑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者只依靠系统需求说明书,从可能的输入条件和输出条件中确定测试数据,也就是根据系统的功能或外部特性,设计测试用例(例如功能测试)。

4.2白盒测试

即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这种测试允许测试者考虑系统的内部结构,并根据系统内部结构设计测试用例,而不考虑系统的功能。

4.3安装确认

确认系统的安装符合设计标准,并对所需要的软件及硬件的技术资料、图纸、操作手册等文件进行确认。

4.4运行(操作)确认

确认系统的各项运作功能符合用户需求标准。系统运行确认应在一个与正常工作环境隔离的测试环境下实施,但应模拟生产环境。

4.5性能(工艺)确认

确认系统运行过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应在正常生产环境下进行测试。测试项目依据对系统运行希望达到的整体效果而定(如对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各项特性进行测试),测试应在正常生产环境下(相同条件下)重复三次以上。

4、工作程序

4.1安装确认(IQ): 安装确认的目的是保证系统的安装符合设计标准,并保证所需技术资料俱全。具体确认内容包括如下:

4.1.1各种标准清单,包括使用者要求、功能性要求、物理要求、系统标准。

4.1.2各种标准操作程序(SOP),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操作、预防维修、备份和数据存档、灾难(断电、硬软件损坏等)恢复及系统退役。

4.1.3配置图,配置图是控制系统的概图,包括以下内容。

4.1.3.1整个系统概图。

4.1.3.2各个中央处理器(CPUS)包括插件指定的配置图。

4.1.3.3输入/输出装置接线图。

4.1.3.4控制回路图。

4.1.3.5状态转变图。

4.1.3.6网络接线图。

4.1.3.7硬件驱动/网络驱动指示树,可包括逻辑的和物理的驱动指定。

4.1.4 硬件和软件手册,包括安装、操作、维修保养手册。

4.1.5 硬件配置清单,包括已安装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对于芯片、微处理器或 EPROM,应记录其修订版号。

4.1.6 软件清单和源代码的复制件

列出与系统有关的所有软件和软件版本,并保证所有软件的复制件都归入档案,安全存放。

应存放以下几种软件。源代码产生器或编辑器、源代码(包括初级排序、功能和报告的产生)、操作系统、诊断程序、存档/备份程序。

4.1.7 输入/输出(I/O)清单及连续性检查。连续性检查是保证信号可从控制系统发至装置并又可从装置返回至控制系统。

4.1.8 环境和公用工程测试

确认并记录系统安装的环境,包括清洁度、射频/电磁干扰、振动、物理安全性、噪声、照明。

记录关键公用工程系统的情况,并确认公用工程系统的关键性质与功能说明书相符。包括火警通告/抑制、冷却系统、电力及调节、不间断供电、WAN 连接、LAN 连接、灾难恢复接线、电话数码/模拟。

确认并记录系统符合安全及人机工程的要求。

4.1.9 结构测试(白盒法),主要指源代码的结构测试。对以下各项进行确认。

4.1.9.1遵循模块化程序设计。

4.1.9.2无效代码。

4.1.9.3按照标准进行识别、修订、注解和评论。

4.1.9.4算法/公式和计算准确。

4.1.9.5模块排序准确。

4.1.9.6关键上属性、报警等锁存准确。

4.1.9.7保持惟一的逻辑输入/输出。

4.1.9.8数据贮存寄存器是惟一的。

4.1.9.9定时器和定序器设定准确。

4.1.10 确认整个安装过程符合操作手册要求。

4.2运行确认(OQ)系统运行确认的目的是保证系统和运作符合需求标准。系统运行确认应在一个与正常工作环境隔离的测试环境下实施,但应模拟生产环境。具体包括如下:

4.2.1系统安全性测试:挑战所有逻辑系统,诸如各工作层的使用权限,证明各安全层面的允许权限未经授权的操作得到禁止;确认系统外围的安全性,诸如I/O 总线卡,操作人员接口终端等。

4.2.2操作人员接口测试,确认操作人员接口系统的功能。

4.2.3报警、互锁功能测试。

4.2.4数据的采集及存贮,确认系统的数据采集及存贮功能如下:准确的采集、贮存和检索数据;确认数据的输出长度、进位及空值、零及负值的处理能力;自动将数据存档并保存至指定时期。确认数据处理能力,包括算法、统计、利用查表数值及报告的产生等。定时器和定序器测试。

4.2.5功能性测试(黑盒法),根据系统定义中所提供的各种要求文件、标准(最好有一张包括运作分支在内的功能图)对系统各功能和各决断通路进行测试。测试应在最高特定条件下进行(如最高通讯负载,大型数据文件的处理等)。

4.2.6断电/修复测试:复查断电之前,期间和之后的数据采集状况证明数据没

有破坏或丢失;测试后备供电、不间断供电和动力调节器、发电机功能恢复是否正常。

4.2.7灾难恢复测试,制造一起系统失效现象,按照灾难恢复程序一步步确认以下各项:现有的数据未被破坏;保证对系统的数据备份有效。

4.2.8制定系统标准操作程序运行确认结果合格后,证明系统具备了能够在正式生产环境下使用的条件,可以在正常

4.2.9生产环境下进行进一步确认。

4.3性能确认性能确认(PQ)是为了确认系统运行过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应在正常生产环境下进行测

试。测试项目依据对系统运行希望达到的整体效果而定(如对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各项特性进行

测试),测试应在正常生产环境下(相同条件下)重复3 次以上。注:当计算机系统取代人工系统时,可以进行平行的验证试验。

4.4人员培训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应对所有相关人员,包括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进行培训,确认其能够按要求正确操作。

4.5当确认所有的验证结果符合预先设定的可接受标准,验证报告已得到相关人员审批并完成人员培训后,计算机系统可被投入正式使用。

重新发明验证码 篇6

不过这家公司的产品跟你平时见到的由各种扭曲的文字、重叠的字母、变色的数字组合在一起的验证码不太一样—它的操作非常简单,用户只要拖动滑块将一块拼图放到图片中合适的位置,验证过程就算完成 了。

并不是没有创业者想要改进验证码,但是大部分公司的方式还是继续深化图片识别技术,在机器的图片识别能力还不强的时候,图片验证码就已经足够,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想要阻止机器看懂图片验证码越来越难,吴渊决定用行为识别颠覆原有的验证码技术。

据吴渊提供的数据,目前已经有超过7万家网站在使用极验验证的服务,在游戏和直播领域基本达到全面覆盖。去年10月,极验每日处理的验证就已经突破1.5亿次。今年3月,这家公司拿到了红杉资本领投、IDG跟投的2400万美元B轮融资。

开发一个傻瓜也能操作的验证码产品,是吴渊在2012年时就想做的事,当时他还是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在他看来,如果要列一个互联网上最讨厌事物的清单,验证码一定榜上有名。

但验证码又太重要了。它是“互联网交互端口的第一扇门”,注册登录、发帖留言,几乎网络上发生的一切重要行为都离不开它。

吴渊认为验证码不应该这么复杂。他决定离校创业,开发一款好用又安全的验证码产品。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来在华为工作的师弟张振宇—他是极验验证的合伙人兼CTO。与吴渊一样,张振宇也在测绘遥感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过,他们在做研究时就经常交流创业的点子,改革验证码便是其中之一。吴渊找到他时,张振宇认为前期产品的构思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很快做了决定,从华为辞职了。

2012年6月,吴渊和张振宇创立了极验验证。当时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做出最初的产品形态。这之后的三四个月可能是二人自工作以来熬夜最多的时光—到年底时,第一版产品终于做出来了。

虽然设计还有些简陋,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第一版产品背后的理论与后来的极验验证码一样,都是通过行为识别来区分人与机器。用户只要用鼠标拖动一个滑块去完成拼图,机器就能够据此判定这个行为的操作者是不是真人。

这就是极验验证的产品与传统验证码最大的不同,它采取了与传统验证码完全不同的思路,前者是行为识别,后者是图像识别。

验证码英文名CAPTCHA是“全自动区分计算机和人类的公开图灵测试”的缩写,可见,验证码其实是一种图灵测试,设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区分人与机器,尤其是怀有恶意的程序。

互联网刚出现时是没有恶意程序的,但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长,这种程序开始有利可图,例如通过程序大批量自动发送邮件来投放广告,这也就是垃圾邮件的由 来。

当时雅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找来年仅21岁的路易斯·冯·安,他设计了最初的验证码:符号图片—一种人可以轻易识别、机器却无法读懂的东西,这样程序就无法完全自动地执行任务。它提高了恶意程序的使用成本,也是今天绝大多数验证码采用的技术。

然而路易斯·冯·安低估了计算机发展的速度,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机器识别图像的能力也在飞速发展着。原本简单的符号图片瞬间就能够被机器“读懂”,为了对抗机器,人们只能够创作出越来越复杂的符号图片。过于复杂的验证码虽然暂时阻挡了机器,但是也给普通人上网造成了困扰。

总有一天,机器在图像符号识别方面将会超过人类,在大学里一直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吴渊对此再清楚不过,“以前通过图像来保障安全,如今这条路行不通了。”他如此解释。

既然机器会战胜人类,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只有一个:用更聪明的机器去战胜机器。这也就是吴渊和张振宇想到的解决方式—行为识别。当用户使用极验验证码时,他移动滑块的一系列动作都会被记录下来,极验验证的行为判别模型会对拆解这个行为,加以分析,最后形成判断。

这个过程就像机器在对人做步态分析。吴渊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特征是很难被模拟的。同样,极验验证的行为式验证就是去分析人类在网络世界中的步态,拖动滑块的时间、速度、频率、鼠标的角度等信息以及一些随机的个人数据。极验关注的不是用户是否完成了拼图这个结果,而是用户在拖动滑块这个过程中的行为。“就像解答一道数学题目,我们关注整个解答的过程,而不是像传统验证码只关心结果。”吴渊说。

吴渊很快就为公司找到了第一个用户,来证明他们提出的行为识别验证模式是可行的。极验验证第一款产品被武汉大学珞珈山水BBS采用,只要拖动一下滑块就能够完成原本复杂的登录过程。极验验证的第一款产品收到了不错的反馈。

与此同时,吴渊也开始了创业后的第一次融资。他开始经常跑会,恰巧这时杭州天使湾的一名投资经理到武汉开会,听到极验验证的计划后他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敲定了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虽然钱不多,但是对于初次创业的二人来说,这笔钱更像是一种鼓励,证明自己的创业之路被第三个人认可了。

然而,无论吴渊还是张振宇都没有料到,这笔钱会是之后大半年里公司唯一的融资。这个时候,极验验证的团队也在不断扩大,两个人的小作坊很快变成了10个人的小团队。但是租完新的办公室后,整个公司账面上只剩下20来万元,这笔钱顶多只能维持几个月。“(那段时间)吃住其实公司都不能管,大家每天白天就跑到这个地方来工作,有时候可能还要加班熬夜。”张振宇回忆道。

在研究室工作期间,张振宇和吴渊曾经共同去敦煌做过一个长达两个月的项目,朝夕相处,彼此非常了解。吴渊处理事务、社交的能力都很强,可以扮演一个领导人的角色,张振宇则对技术钻研得比较多,注重细 节。

nlc202309081944

吴渊的个人领导力在这时开始发挥作用,他除了四处走动面见投资人,还要给团队打气,“那半年团队的流失率为零。”说起这件事,至今张振宇对吴渊还是十分佩服。

当时很少有投资人能够意识到验证码也是一门生意,对于这么一个细分又陌生的领域,资本非常慎重,而对极验验证来说,进一步融资的确是一个难题,直到遇到了IDG资本。

IDG一直以来都很关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创业项目,而安全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极验验证针对验证码的创业刚好符合IDG的投资方向。极验验证和IDG很快达成了投资意向。2014年年中,敲定IDG的A轮投资后,不再被成本束缚的极验验证终于可以在产品和拓展中投入更多精力。

虽然极验验证的产品理论基础一直都是行为识别,但在转化成为实际产品的过程中,他们做了一些自己的创新。这其中最重要的转变就是将静态的识别模型转变为动态的—这意味着极验验证码能够不断进化,随着服务器识别验证码次数的增多,对人与机器的区分也更加准确。

而这正是吴渊想要机器做到的,极验验证服务器目前每天要处理来自7万多个网站的上亿次验证,这么多数据都在训练极验验证的人工智能模型。它就像是一个用于分辨人与机器行为的AlphaGo,按照吴渊的想法,或许未来连拖动拼图这个步骤都不再必要,用户只需要把鼠标在页面上一滑,验证就完成了。Google在2014年年底推出了“No CAPTCHA reCAPTCHA”的服务,翻译过来就是“没有验证码的验证码”。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确实不需要输入验证码,只要勾选“我不是机器人”的方框就能完成验证。这其实是Google依靠大数据对用户风险判断之后得出的结果,它分析用户cookies中的历史记录、IP地址等,来确定用户的身份是人还是机器。如果用户的风险等级没有达到可以通过勾选框完成验证的标准,将弹出图片验证码做二次验证。

然而这种方式无疑会引发用户对自己隐私的担忧,而且“历史记录也可以伪造”,吴渊认为极验验证采用的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现状。

正是因为极验验证所做的事情是通过技术将原来复杂的验证变得简单,所以这种简单的操作方式反而成为极验验证做市场推广时最重要的优势。张振宇承认,很多做这种企业服务的公司比较羡慕他们,原因之一就是极验验证的产品形态是可见的。

游戏行业是极验验证最早覆盖的一个行业。在张振宇看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做游戏的公司一般态度比较开放,愿意接受滑动验证码这种市面上很少见的东西。另一方面,游戏公司对验证码产品有很大的需求。例如游戏公司为了吸引用户,经常会免费发放虚拟货币或道具,如果此时被恶意程序大量冒领会给公司造成损失,但是如果验证码设计得太过复杂,又会影响用户体 验。

在游戏领域,他们最初找到一家湖北省省内的游戏网站265G。这家网站的公司在武汉,当时正好在举行一次投票活动,为了防止刷票,它需要一种既对用户友好又安全的解决方案,于是就成了极验验证在这一领域的第一家客户。

在此之后,斗鱼、战旗、火猫这些游戏直播平台开始找上门来。在游戏直播领域,极验验证几乎拿下了所有客户。“把一些标杆拿下来后,就会有其他游戏网站跟风。”张振宇说。

用户只要使用过极验验证的产品,很容易留下印象,极验验证在推广上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先从互联网不同行业的典型用户入手,说服它们采用极验验证,在行业内形成口碑效应,如此一来很快就可以实现细分行业内的全面覆盖。

在目光都被智能硬件、O2O吸引的创投圈,验证码并不起眼。吴渊曾在短短几个月里见过几十位投资人,但都没有成功。

“我们做的事情比较细分了,而且之前市面上也不存在相应的技术,所以早期找投资会比较困难,那时很少有投资经理能完全认可我们的方向。”吴渊说。这很可能是因为工具性的产品变现困难,即使产品拥有上亿的用户规模,还是不容易实现盈利。

极验验证目前的盈利模式目前有两块,一块是专供企业级用户的付费版本,另外一块就是提供给小网站的含有广告的免费版本。在吴渊看来,验证码属于互联网上的基础服务,“所以我们不希望因为它是收费的,这会让很多客户没办法用起来。”

验证码广告并不是新鲜玩意儿,国外很早之前就有了这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然而,传统验证码广告的推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如果一个验证码被植入广告,它的安全性就会降低,因为机器能够更容易猜到验证码的谜底是什么。并且,让用户自己去输入广告语,反而可能激起用户的抵触情绪。

不过吴渊认为极验的验证码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极验验证码的安全性与图片内容没有关系,用户体验也比传统验证码好,不管是拖带有广告的,还是不带广告的,验证的时间是一样的,都只要两秒钟就可以完成,”吴渊解释道,“用户分析也证明了我的判断:用户对于极验验证码广告的接受度更高。”

在吴渊看来,技术仍然是公司的核心,而新一轮获得的资金也将大部分用于技术的研发与人才的引进。“我觉得作为一个CEO而言,时间规划的能力很重要”,“去年我们需要去解决融资的问题,那么融资就是我最主要的问题,现在可能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技术就是我最核心的问题。”吴渊说。

验证方案 篇7

2008年9月10日全球电子设计创新领先企业Cadence设计系统公司(纳斯达克:CDNS)宣布对其企业级验证解决方案进行大幅度改良,这项举措将会帮助项目与计划负责人更好地管理复杂的验证项目,从规格到闭合的整个过程都会有更高的透明度。这些新能力可以创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更有效率的多专家验证团队,提高项目可预测性。

人们通常采用的融合驱动型验证(CDV)方法学,如开放式验证方法学(OVM)和e复用方法学(e RM),已经提高了验证团队的质量与效率。然而,要创建一个实用的验证计划,在CDV流程中应用基于断言的验证(ABV)和形式验证,并且应对越来越大的数据量,在这些方面依然存在诸多挑战。Cadence现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指标驱动型验证(MDV)方法学和解决方案,对CDV进行拓展,以解决这些问题。

“Cadence验证解决方案在不断改进我们管理验证项目的方法”,Teradyne工程工具战略经理Dominic Wong说,“工程规格如今已成为完成高质量验证的重要文件。此外,我们对于形式验证有坚定的信念,并相信能够将我们的规格融入到流程中,更好地应用我们现有的方法学。”

目前,Incisive誖Enterprise Manager加入了一种新型的验证规划器,旨在辅助MDV验证计划的创建,直接或者交互式地附上Microsoft Word誖或者Adobe誖PDF格式的规范。Incisive Formal Verifier的整合将指标进行扩展,加入了断言与核验,补充了Incisive Enterprise Simulator、Incisive Xtreme III与Incisive Palladium的指标,实现了统一的验证指标。Incisive Verification IP对应MDV,可适用标准协议的方法学。结合可升级的SQL数据库,可处理验证指标的爆炸性增长,并且在Incisive形式、测试环境模拟与加速技术中提供开放指标管理和分析。

验证方案 篇8

本文基于文献和离散对数难解性, 提出了一种新的秘密共享方案, 该方案利用新定义的Γ-Mignotte列将文献推广到了一般接入结构上, 使其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新方案可以防止欺诈行为, 无论他是分发者还是参与者。

一、Mignotte门限秘密共享方案

设D为秘密分发者, 为参与者集合, S为欲共享的秘密。Mignotte门限秘密共享方案简单描述如下:

1.D选择合适的-Mignotte列, 使得公开选定的-Mignotte列;

2.D计算秘密份额, 将计算得到的n个秘密份额通过安全信道分发给参与者;

3.在恢复阶段, 不失一般性, 参与者p1, p2, …pt将重构秘密S, 这t个参与者提供他们各自的, 构造同余方程组:

利用中国剩余定理则可重构秘密。这里。

而少于t个参与者无法重构秘密S, 甚至得不到关于秘密S的任何信息。

二、基于-Mignotte列的可验证秘密共享方案

1.符号说明。为了给出新方案, 我们需要引入一些符号:为集合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

:对于给定的集合和给定的整数列, 元素mi的最小公倍数, 记为。

2.方案设计。定义2:设, 若整数列满足:

则, 整数列称为广义 (t, n) |-Minnotte列。

显然, 每个列都是广义-Mignotte列。

定义3:设, 对于接入结构, 若整数列满足:

例1:取接入结构, 根据的定义知:。则据定义3, 整数列18, 3, 5为一列, 这是因为。

对于接入结构和欲共享的秘密S, 新的秘密共享方案如下:

1.初始化阶段。在这个阶段, 秘密分发者D执行如下两步:

(1) 选取适当的Γ-Mignotte列, 使得, 这里

(2) 为每个参与者pi选取一个正整数ni及阶为mi的元素 (选取ni时, 应保证证证是的因数) 。

2.构造阶段。

(1) 分发者D计算, 公开;

(2) 计算秘密份额, 将这n个秘密份额通过安全信道发送给参与者。

3.验证及恢复阶段。

(1) 为了验证分发者的欺诈行为, 任何一个参与者pi通过计算来确认子集获得的秘密份额正确性;

(2) 汇聚秘密份额, 构造同余方程组:

容易看出, 秘密S是上述方程组模的惟一解。这是因为Ii是通过得到的, 且。

例2:令, 我们选择例1中的整数列18, 3, 5。这样, 秘密S介于区间[5, 15]。秘密份额。集合可以恢复秘密S, 但集合只能得到。

三、方案分析

由于在构造阶段, 我们利用了定义3中的-Mignotte列和Mignotte门限秘密共享方案, 所以方案的可行性是无需讨论的, 下面我们重点讨论方案的可验证性。

在验证阶段, 参与者可以利用来验证分发者的真实性。这是因为, 由可得对于正整数ni及阶为mi的元素 (选取ni时, 应保证mi是的因数) 都成立。公开并不会泄漏关于秘密S的任何信息。事实上, 攻击者若利用来获得S相当于求解离散对数这一数学难题。

四、小结

基于Mignotte门限秘密共享方案和离散对数难解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可验证秘密共享方案, 由于建立在一般接入结构上, 使其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方案可以防止欺诈, 无论其为分发者还是参与者;方案虽然增加了验证算法, 但计算量并没有很大增加, 作为需要验证算法的系统是具有可操作性及程序要求的。

摘要:基于Mignotte门限秘密共享方案和离散对数难解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一般接入结构的可验证秘密共享方案, 方案可以防止分发者或者参与者的欺诈, 作为需要验证算法的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及程序要求。

验证方案 篇9

随着电子战数字接收机的瞬时带宽的不断增大,系统接收的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不断扩大的数据规模对传输性能的要求。目前,光纤通信在低误码、抗干扰、高带宽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数据传输方式所不能比拟的,点到点的光纤通信在高速数据采集、远程实时控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

传统的光传输方案一般都是采用光电转换模块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之间转换,再由FPGA或者分立元器件完成信号的串并转换最后送入数据处理模块,该传输方案原理简单,但扩展性较差。采用该方案的系统缺乏信道的初始化与维护功能,更不能有效地支持上层协议,同时光纤路(Lane)数不能扩展,使得单通道(Channel)的传输带宽受限。Aurora协议是Xilinx公司开发的一个免费、开放、可扩展、低成本、高带宽的高速串行链路层协议[2]。它可以支持多路的光纤传输,灵活的扩展光纤链路的数量实现通信带宽的无缝升级。同时,协议自带的信道初始化与时钟校正等功能有效保证了点对点传输的高速数据同步,能有效解决数据传输的瓶颈。本文基本Virtex-5 FPGA采用Aurora协议实现双路光纤绑定传输,在验证方案可行性与有效性的同时完成对通道传输时延的测定。

1 验证方案设计

该验证方案硬件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FPGA和SFP(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光模块。其中,FPGA采用Xilinx公司Virtex-5系列的XC5VSX95T实现,主要负责数据的产生发送与接收核对工作;两个SFP光模块完成电信号与光信号之间的转换。受到测试条件的限制,采用单片FPGA完成数据传输与监测,这里将两个Rocket IO GTP通用数据法输平台,General Data Trans fer Platform)的TX端口发送出的数据通过光纤送回到各自RX端口,同时例化Aurora协议进行通道绑定,形成一个由两路光纤组成的数据自回环式的传输通道。方案的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由于该传输方案即将应用于某宽带数字接收机,所以对数据传输时延有着特殊的要求。为了使得数据传输验证与时延测定同步,数据发生模块采用一个200 MHz时钟触发的32位的计数器,连续不断地送出计数值。FPGA内部设计数据监测模块,当该模块接收到数据时,使能内部参考计数器,并将产生的参考数据与接收数据进行比对,模块内部对误码进行计数,并将计数结果送到测试板上的LED上,借此达到数据校验的目的。 同时将该时刻发送模块的产生计数值与接收模块的接收值相减,得到计数差值乘以相关时钟周期,达到测试线路延迟的目的。设计中FIFO用来解决两个异步时钟域之间的数据传输的问题。

2 Aurora协议

Aurora协议是Xilinx公司针对高速传输开发的一种可裁剪的轻量级链路层协议,可以在相应的器件上通过制定IP核生成。它为物理层上串行连接提供了透明的接口,协议内部封装了与其对应的Rocket IO 硬核,通过对多个Rocket IO的绑定可以实现传输带宽的无缝升级,同时它也可以被上层的自定义或者工业标准协议采用。Aurora协议采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模式,不仅定义了物理层接口还定义了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的结构,同时协议内部还定义了信道初始化程序、时钟校正程序以及流量控制等内容,但是其中不包含纠错与重传机制。为了满足不同应用的要求,Aurora协议可以支持流(Streaming)和帧(Frame)式两种数据传输模式,以及全双工、单工等数据通信方式。其经典连接功能方案如图2所示。

针对数字接收机的数据传输特点以及测试环境,本方案选择全双工的流传输作为数据交互方式,将一个GTP DUAL X0Y6中的两个GTP进行绑定,形成一个双路的数据传输通道。为了达到单路光纤3.125 Gbps的传输速度,协议参考时钟通过ICS8442频综芯片设定在156.25 MHz,单路数据宽度设置为2字节,并采用8B/10B作为传输编码方式保证传输线路的直流平衡(DC Balance)。限于篇幅,协议的详细功能参数设置以及与FIFO的连接方式请参考文献[2,3]。

3 光传输模块

SFP光模块是新一代的光收发器,具有小型化、可热插拔和自动诊断功能[4]。本方案采用最高可支持3.75 Gbps传输速率的双LC接口SFP光模块完成光信号的传输,光信号与电信号的之间则采用连接器进行交互,连接器的LOS端口与一个LED相连指示线路的连接状态。SFP光模块的连接器通过PCB走线与FPGA相连,并用安装笼进行固定并减少板间的EMI(电磁干扰),该模块内部为接收和发送线路提供了交流耦合电容,所以GTP接收端的交流耦合处理可以被旁路,这可以通过设置GTP原语的属性完成(SET RXDCCOUPLE=TRUE)。为了减少PCB布线的难度并提升线路性能,将连接SFP0的传输差分线的“N”端与“P”端反接,可通过GTP内部的极性反转属性的设置来补偿这种差分线接反的“错误”(SET TXPOLARITY0=1),同样,于此接口对应的接收端极性也必须做出调整。SFP光模块电路原理图设计如图3所示。

4 方案性能验证

通过调用IBERT核及Chipscope统计相关的参数变化可以对线路环境完成测试,不同的预加重与均衡设置可以将误码率控制在系统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再将所得到的参数设置应用到实际传输方案中完成相应的验证工作。

4.1 通道环境测试

这个过程中预加重与均衡的设置是保证通信环境的关键。为了对抗传输路径对高频分量的过分衰减,预加重与均衡都是通过对信号的畸变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6],只有合适的预加重与均衡比例相配合才能达到改善通信质量的目的,否则反而会恶化通信质量。

首先在3%的预加重(TX_Pre-Emphasis=000),均衡旁路的情况下分别测试两路光纤的信号传输质量,通过IBERT核强制GTP发送31位的伪随机序列,发现lane0的连接状态不稳定,误码率高达1.41E-8,与此同时lane1也处于非理想状态,误码率为3.92E-10。下面在3%预加重的基础上,使能均衡设置,通过比对多种不同的组合,最终将均衡参数设置为RX WB/HP Ratio=00、RX WB/HP Pole Loc=1001,通过均衡,传输信号的高频分量相对被增强,低频分量相对被抑制,有效地补偿了传输线路的低通滤波器特性。下面重置IBERT核的误码率统计,发现lane0与lane1的连接状态稳定,线速率达到单路3.125 Gb/s的要求,同时lane0误码率降低为5.147×10-12,lane1的误码率为5.146×10-12,达到了设计对线路数据传输速率及误码率的要求,IBERT核测试界面如图4所示。最后将实验所得参数对测试方案中Aurora核所调用的GTP属性进行设置。

4.2 数据传输及通道延时测定

整个测试的过程和原理已经在前面详细地描述过,该过程可以通过调用Chipscope进行观察与分析,得到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

从Chipscope抓取的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错误计数器ERR_COUNT的计数值始终为零,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与可实现性;插值计数器CNT稳定地保持在38,但会周期性地产生一定的抖动,但这并不影响数据传输,这是由于Aurora协议内部的发送时钟补偿序列所造成,由于数据抓取时钟周期设定为6.4 ns,所以整个通道时延为243.4 ns,可以达到实际应用中对时延要求。

5 结论

本文对应用于某宽带数字接收机中的数据传输方案进行验证,将传统光纤传输与Aurora协议相结合,使得单通道数据传输宽带得以灵活地扩展,并成功地将单通道速率提升到6.25 Gbps,误码率控制在10-12量级,通道时延限定在250 ns以内,达到了相关设计指标。但是限于实验成本,该验证方案只采用双全工回传数据的验证模式,与实际应用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具体参数的设定还需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实验测得。

摘要:以某宽带数字接收机中数据传输方案设计为背景,采用Aurora协议与光纤传输相结合的传输方法弥补了传统光传输方案可扩展性差的特点。通过设计测试程序对该方法的可行性予以验证,并通过实验对协议中所调用高速串口硬核的参数进行合理设置,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传输带宽、线路误码率以及通道传输时延等方面能够达到预先设计指标,为后续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Aurora协议,光传输,高速串口

参考文献

[1]王长清,冀映辉,王维,等.基于PCI-Express和Aurora协议高速光纤通信板卡的实现.微计算机应用,2010;31(1):64—68

[2] Virtex-5 FPGA Aurora v5.2 User Guide1 UG353(v5.2).USA,Xil-inx Corp,June 27,2010

[3] Aurora_8b10b_protocol_spec_sp002.SP002(v2.2).USA,XilinxCorp,April 19,2010

[4]武荣伟,苏涛,梁中英.RocketIO在高速数据通信中的应用.通信技术,2010;43(11):9—11

[5]闵小平,陆达,洪鸿榕.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高速光纤通信的实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4):491—495

验证方案 篇10

1 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验证现状

1.1 理念和策略

随着“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的推进,省、地、县三级电网将逐步实现调控一体化运行。在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下,调度控制中心承担着电网生产、输送和调配任务,以及调度监控管辖范围内相关一次及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的日常监视和设备控制任务[1]。为了满足省级电网调控系统全功能互备的要求,江苏省调备调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基于D5000平台建设,实现了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自动增益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网络分析、广域测量(WAMS)、调度计划等应用功能[2]。扬州与泰州互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采用2个地调系统双向维护、互为热备的主备调建设模式,节省了备调系统的投资,提高备调系统的可用性。该系统基于D5000平台,实现与全省模型中心的模型共享及分布式维护、一体化建模与分析计算功能,满足扬州与泰州电网调控运行的需要。

在扬州与泰州互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建设中,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是“安全压力大、耗时长、人力投入大、进度难以把控”的环节,泰州地区通常做法是对变电站的每个间隔均申请停电,再做遥控联动操作试验。申请停电需要审批程序,停电做安措,通常需要几个小时,解除安措送电也耗费不少时间。220k V间隔的停电申请需要上级调度的批准,经常因为某些重要的间隔停电困难,遥控试验被暂时搁置,影响信息传动工作进度。

2 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验证方法改进

2.1 范围和目标

按照调控一体化建设工作安排,泰州地区接入D5000系统的30座220 k V变电站、105座110 k V变电站的所有间隔均需进行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内容涵盖通道调试、信息转发点表梳理、遥测、遥信、遥控及遥调传动,工作重点及难点是对遥控传动正确性的验证。因此提出“停电实传试验为主,不停电传动验证为辅”的方法,旨在缩短变电站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周期,支撑调度业务转型。

2.2 指标体系和目标值

以《220 k V变电站典型信息表》为依据,梳理变电站监控信息点表,并且制定《泰州供电公司监控信息传动调试方案》及《泰州供电公司厂站端不停电调试方案》;满足《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规范(试行)》指标要求,目标值如下:(1)遥控、遥调传动试验正确率100%;(2)遥控、遥调传动试验覆盖率100%;(3)遥控、遥调响应时间≤3 s;(4)220 k V变电站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全站监控信息验证;(5)110 k V变电站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全站监控信息验证。

2.3 改进措施

2.3.1 设计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流程

依据电网运行方式,以年度停电计划为基础,制定变电站监控信息传动计划,结合月、周停电检修计划,兼顾临时停电工作,滚动调整传动计划。针对停电的间隔,采用“停电实传试验”的方法逐一实传监控信息;针对不具备停电条件的间隔,采用“不停电传动验证”的方法批量传动验证监控信息。设计的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3.2 监控信息传动验证主要流程

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流程包括通道接入调试、信息转发表梳理、停电间隔信息传动验证、不停电间隔信息传动验证4个环节。

(1)通道接入调试。互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基于D5000平台,采用了扬州与泰州2个地调系统双向维护、互为热备的主备调建设模式,节省了备调系统的投资,提高了备调系统的可用性。自动化班与检修公司二次班配合完成通道的接入与调试。每座变电站新调试4路网络通道,其中1路通道暂时供OPEN3000系统使用。

(2)信息转发表梳理。按照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监控信息采集规范》及《220 k V变电站典型信息表》,梳理泰州地区所有变电站信息点表。检修公司二次班提供变电站监控信息基础点表,监控班审核梳理后由自动化班制作转发点表并反馈检修公司,3方将点表印刷成册,用作调试记录。

(3)停电间隔监控信息传动验证。按照《泰州供电公司监控信息传动调试方案》,结合停电计划,对停电间隔进行监控信息实传试验。开关遥控、变压器遥调为实际传动,有实际位置变化。在传动过程中,监控班、自动化班、二次班,3方做好详细传动记录并签字备案。

(4)不停电间隔监控信息传动验证。按照《泰州供电公司厂站端不停电调试方案》,对不具备停电条件的间隔进行监控信息传动验证,方法如下:

(1)遥测验证采用比对法。对比D5000系统不停电间隔遥测数据与站内后台机及OPEN3000系统遥测数据,从而验证不停电间隔遥测量的正确性[3]。

(2)110 k V及以上间隔硬接点遥信采用在测控屏端子排短接的方法验证,禁止采用在数据处理及通信单元上置位的方式来模拟遥信信号。监控人员应检查主站端遥信值与现场模拟情况完全一致[3]。

(3)遥控试验前,站内做好安全措施,将站内所有开关“远方/就地”切换开关在测控屏打到“就地”位置,断开所有开关遥控压板,在所有刀闸机构箱内断开相应刀闸机构电机电源。对于110 k V及以上线路间隔,采用“拆回路、加示灯”的方法进行验证。以许继FCK-801A/2测控装置为例,如图2所示。

(5)在对相应间隔进行遥控传动前,需做好相应间隔安全措施。首先把n ZK(“远方/就地”切换开关)打到就地位置,断开n PL2开关“遥合”压板和n PL3开关“遥分”压板。测量端子n D2-4,n PL2-2,n PL3-2处电位,确保这几处电位为0。接下来进行非实传遥控传动验证,方法如下:

(1)首先把n ZK(“远方/就地”切换开关)打到“远方”位置;

(2)先进行“遥合”试验,把示灯加在219和220端子之间。确定电位为0后,由主站发出“遥合”令,示灯亮则表示遥控正确;

(3)再进行“遥分”试验,把示灯加在219和221端子之间。确定电位为0后,由主站发出“遥分”令,示灯亮则表示遥控正确。

对于35 k V,10 k V间隔设备,采取主站预置遥控令,在站端的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上查看提示信息的方法进行验证。传动过程中,监控班、自动化班及二次班3方要做好传动记录并签字备案。

2.4 评估与改进工作研究

2.4.1 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传动验证的评估方法

以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可推广性4个方面为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传动验证的评估内容,以管理指标体系和目标值为衡量标准,采用“单项工程逐一评价,评价结果整体分析”方法对优化的监控信息验证法进行评估[4]。

(1)安全性。要求在遥控调试期间,站端人员与设备安全,无安全事故发生。

遥控调试前,已将站内所有开关“远方/就地”切换开关在测控屏打到就地位置,所有开关遥控压板断开,所有刀闸机构电机电源断开。即使在主站端遥控误操作或数据库点号错误的情况下,此安全措施也能保证站端人员及设备安全。

(2)可靠性。要求调试方法验证现象直观,验证结果惟一,方法可靠。

主站端下令,厂站端“拆回路、加示灯”的验证方法,是一种闭环验证法,验证现象直观(示灯亮或灭),结果惟一,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3)高效性。要求能集中完成遥控调试,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全站传动。

一个220 k V变电站全部间隔的遥控功能调试,从做安措到遥控传动验证,整个过程仅需要1个工作日的时间,大大缩短了遥控周期,具有很高的效率,满足了传动工作的进度要求。

(4)可推广性。要求调试方法可在不同的厂站、不同的厂家设备间推广。

采用相同厂家、相同设备的变电站,可以实施相同的遥控调试方案。不同厂家的设备,方法原理相同,可以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似的调试方案,具有很好的推广性。

(5)评估衡量标准。从主站端遥控执行,到厂站端示灯亮起,平均时间在2.5 s左右,满足遥控、遥调响应时间≤3 s的要求。1座220 k V变电站所有间隔的监控信息传动验证时间为1个工作日,满足1座220 k V变电站的监控信息传动验证时间控制在2个工作日内的要求。

2.4.2 存在的问题

实际传动工作推进过程中,在部分变电站的不停电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中,对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研究。

(1)不满足不停电遥控验证技术要求的设备。针对一部分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的35 k V,10 k V间隔,采取主站端预置遥控令,厂站端查看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提示信息的方法验证遥控传动。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变电站由于设备陈旧,在站端设备上无法查看提示信息,暂无法验证遥控传动。

(2)遥信软保护信号未做全面验证的问题。为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线路在带电情况下不允许退保护运行。出于安全考虑,遥信软保护信号暂未做全面验证,需结合停电检修计划,补充完成软遥信验证工作。

2.4.3 改进对策

(1)装置上无法查看遥控提示信息的设备。对于无法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上查看提示信息的10 k V及35 k V间隔设备,一是结合停电计划进行遥控实传验证;二是联系设备厂家,讨论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上外联其他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来获取主站遥控预置令的方法,形成可行性方案,解决部分陈旧装置无法查看提示信息的问题,验证遥控传动。

(2)遥信软保护信号验证工作的意见。由于部分直流信号、智能设备信号、通讯中断信号等无法通过在测控装置信号回路上拆接线或短接等方式来模拟产生,需现场实做(人工设直流一点接地、拔网线等)以产生信号,结合停电进行验证。

3 效果检查

变电站信息传动工作实例研究(以220 k V白马变为例)描述如下:220 k V白马变为泰州地区早期建设的220 k V变电站。针对无停电计划的间隔,采用不停电传动验证法,进行信息传动验证;针对未全面验证软保护信号的间隔,结合该间隔的停电计划,补充完成验证软保护信号工作。

(1)对遥测量进行比对验收。遥测采用比对法,将D5000系统遥测数据与站内后台机数据进行比较,对白马变1号主变三侧、2号主变三侧、220 k V、110 k V出线等间隔遥测全面验证,并做好调试记录。

(2)采用测控屏的端子排短接法进行遥信硬接点验收。采用将厂站端测控屏端子排短接的方法,对白马变1号主变三侧、2号主变三侧、220 k V、110 k V出线等间隔的硬接点遥信进行了传动验证,并做好调试方面的记录。

(3)进行不停电遥控传动调试。对白马变220k V,110 k V线路间隔及主变间隔调档进行不停电遥控调试,并做好调试记录。白马变1号主变不停电遥控传动过程原理如图3所示。白马变的二次设备控制回路装置为许继电器的FCK-801A装置,以该设备控制回路原理图为例进行不停电传动试验操作。

厂站端二次专业人员完成安全措施。把1-9ZK(“远方/就地”切换开关)打到“就地”位置,断开1-9PL1遥控压板;拆开1-9D2-8及1-9D2-10端子排内部电缆,包好;测量确定1-9PL1-2及1-9D2-8,1-9D2-10端子排内部电缆头电位都为0。

主站自动化运行维护专业人员下遥控令,厂站端验证。先进行“遥合”试验,把示灯加在1-9PL1-2和1-9D2-8端子排内部电缆头之间,由主站发出“遥合”令,示灯亮则表示遥控正确;再进行“遥分”试验,把示灯加在1-9PL1-2和1-9D2-10端子排内部电缆头之间,由主站发出“遥分”令,示灯亮则表示遥控正确;对于站内的9个10 k V间隔,采取主站预置遥控令,在站端的10 k V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上查看接收信息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根据实际传动情况记录留档,各指标结果如下:遥控、遥调传动试验正确率100%;遥控、遥调传动试验覆盖率100%;遥控、遥调响应时间≤3 s;220 k V白马变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全站监控信息验证。实践表明,在工作人员数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工作质量得到了保证,工作效率也得到有效提高。因此上述优化后的监控信息验证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变电站一次设备新建、扩建、技改、检修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等涉及到监控信息验收的工作中。

4 结束语

通过在D5000系统建设、验收工作中不断摸索,提出合理的工作办法和验收流程。确保在电网运行方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以高效安全的手段验证了D5000系统的基本功能。尤其是通过使用不停电传动试验的方法,短期内解决了自动化主站系统进行调度远方遥控验收的难题,为整个系统的搭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更为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建设顺利度过危险的并行期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文亮,刘壮志,王明俊,等.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9,33(13):1-11.

[2]艾琳,华栋.电力系统智能型调度[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28(10):83-87.

“大词”需要用“小事”验证 篇11

台湾是一个美丽、安静和舒适的岛屿,穿行于台北市绿树环抱的街区之间,总给人一种安逸和清爽的感觉。而与眼下这美丽的环境相比,台北市民的普遍道德水平,更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无论在与著名教授的学术对话,还是与学生助手的工作交往,乃至与私人复印店老板娘的私下闲谈之中,都使我感觉到一种负责、守法、好客与谦虚的内在精神。正是在这些“看不见的实在”之中,深深渗透着某种长久积淀下来的道德自律基因。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位学人,这一感受似乎让我也从中再次发现了自己研究方向的某些内在价值。

“道德体系”这种大词,需要用日常生活的“小事”予以验证。比如在台北市,“交通管制灯”就是实实在在的“法律”,人们宁可站在没有任何车辆驶过的十字路口“呆傻地”等候,也不愿意“聪明地”以身试法。在“捷运”的电梯上,人们也非常习惯地站在扶梯的右边,以让出左边供有急事的旅客行走,而违反这个规定者则必然招致众人的轻蔑和不耻。这不正是孔子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的现实写照吗?正如政治学理论中所常提及的,公民美德是民主政治的保障,道德框架之下的秩序感,实在地为其提供了法制基础。任何一个期望走向民主、法制的社会,道德建设都是必不可免的基础一环。

在台湾近2个月中,我高效率地实现着研究目标,这与台湾高度重视知识建设的成就直接相关。在中研院著名的傅斯年图书馆,我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寻觅多时的关于政治符号方面的珍贵史料,真是喜出望外。各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一般均具有较高素质,她们对所管业务的熟悉程度和知识的广泛度,令我相当吃惊。如在中研院的几个图书馆,服务人员会热情地帮助读者熟悉分类系统,甚至可以直接把你带到所需类书的书架,直到找到所需图书。

验证方案 篇12

一、传统实验方案的误差分析及操作方面存在的难度和问题

如图所示的器材是现行教材和各类教辅资料中“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传统装置, 其实验原理是:以小车为研究对象, 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其所受的合力F以及质量M之间的关系。为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可在不挂砝码和盘时, 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块木板, 反复移动木板的位置, 直至小车能在斜面上匀速运动 (可从打出的纸带上点迹是否均匀来判断) 。这时, 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恰好与小车重力在沿斜面方向上的分力平衡, 即Mgsinθ=μMgcosθ。平衡摩擦后, 绳的拉力就是小车所受的合力, 为使实验简单而将盘和砝码的重力mg近似当作小车的拉力, 这是引起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

现将误差分析如下:设小车质量为M、砝码和盘的质量为m, 细线的张力为T, 运动过程中它们的加速度大小为a, 对小车:T=Ma, 对砝码和盘:mg-T=ma。由此可得, 即绳上拉力T实际上小于mg, 要使误差减小, 必需满足才可把mg近似当成小车受到的拉力。这样的处理, 会使得加速度的理论值大于实际值, 且当m越大时, 两者差异也越大。在实际操作中, 一部分学生就认为砝码和盘的重力大小就等于小车所受合力的大小, 根本不会注意这一条件, 甚至会出现错误的操作。一部分学生虽然知道这一条件, 但m与M在什么条件下才是满足条件不好把握, 因此该实验在实验室让学生具体操作, 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是非常低的。

二、改进实验操作方案, 转换研究对象

以小车和砝码及盘为一个系统, 以这个系统为研究对象, 在平衡摩擦力这一操作精确到位的前提下, 系统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消除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利用控制变量法就可以很好地验证质量M'、合外力F、加速度a之间的关系, 具体操作做如下的分析:

(1) 保证系统质量M' (M'=M+m) 一定, 探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F之间的关系:

让系统的总质量不变, 将砝码在小车与盘之间进行转移, 就可以有效改变系统所受的合外力, 从而能有效准确的验证系统质量M'一定的情况下, 加速度a与合外力F之间的关系。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2) 保证系统所受合外力F一定, 探究系统加速度a与质量M'之间的关系:

让盘及盘中的砝码质量保持一定, 即保持系统所受合外力F一定, 改变小车中砝码的个数就可以改变系统的质量M', 从而可以有效验证系统所受合外力F一定时, 加速度a与质量M'之间的关系。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将研究对象从单个物体———小车变为砝码、盘及小车构成的系统, 这一研究对象的转变, 不仅从理论上大大减小了系统误差, 还为实验的具体操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不再有这一条件的限制, 本人认为这一思想值得推广。

上一篇:择期手术病人下一篇:研讨式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