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课程设计

2024-06-18

研讨式课程设计(共10篇)

研讨式课程设计 篇1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将有助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讨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面临的问题入手, 介绍了《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进而探讨了研讨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着重剖析了研讨式教学在三个方面的应用, 并进行了评析和总结。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程序设计语言,创新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育领域信息化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 新技术、新媒体、新思想、新理念也随之应运而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培养了大批IT精英人才, 但随着社会转型, 平板电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 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IT人才的迫切需求, 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五条明确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上, 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 并倡导研讨式教学, 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2]。本文将针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探讨如何利用研讨式教学来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2 研讨式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研讨式教学 (Seminar) 的起源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产婆术”, 最早出现是在1732年德国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所创办的师范学校中, 常常以研讨班、公共讲座、私人学会等方式进行。1737年, 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 (J.M.GESNER) 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 将Seminar正式引入到大学教学之中, 采取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的原则, 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学术报告和课堂讨论的形式。1987年,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的题为《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的报告建议教师运用研讨式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讨、发现以及创新能力, 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近几年, 有学者对美国大学的研讨式教学进行研究, 认为里海大学的新生研讨课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大学新生较快适应大学课程教学。有学者介绍了德国大学两种主要形式的研讨式教学模式:一是属于某一门专业课程的“研讨会”, 二是属于某研究方向的“研讨会”, 并分析了这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我国本科教学质量的作用。

国内最早提出研讨式教学的是武汉大学谢平仄教授, 较早对研讨式教学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领衔的团队, 到目前为止, 国内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取得了突破:

(1) 对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学者探索了研讨式教学, 并对这种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原则、方法与特点,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一些思考;有学者认为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具有交往特色的教学形式, 交往活动和认识活动在其中有机结合[3];有学者提出研讨式教学就是以研究和讨论为原则的教学, 研究是讨论的基础, 而讨论又是研究得以提高的必要途径。同时在整个研究、讨论过程中教师则扮演指导、引导以及控制的角色;有学者将研讨式教学模式分为“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提高”五个步骤。并对研讨该教学法的探究过程、理论依据及推广应用的教学实验情况作了详实的叙述和分析[4];有学者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构建应该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学者认为有学者基于翻转课堂提出了研讨式教学新模式即包括课前准备、课中研讨、课后巩固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知识内化的一种渐进式过程,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循序渐进。

(2) 对研讨式教学模式实践应用。高等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与推广, 并总结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经验与不足。有学者提出以往的研讨式教学效果不佳、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就是准备不够, 经验不足, 教与学思想意识的转变是研讨式教学成功准备的基础, 而最佳的选题及相关的资料介绍是成功的研讨式教学准备过程的突破口[5]。有学者则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驾驭监控课堂能力是研讨式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 同时要具有组织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科学安排教学各环节[6]。

(3) 对研讨式教学应用于课程教学的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 目前研讨式教学主要应用于一些文科类课程, 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钢琴》、《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和《哲学》等十几门课程。通过将研讨式教学应用在所教授课程的教学实验, 得出研讨式教学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学方法, 其中有学者认为研讨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而且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但将研讨式教学应用于理、工科课程教学的不多, 应用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就更少了。

3 研讨式教学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3.1《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现状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但我们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实际教学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特别是大多数学生有畏难情绪, 常以一种机械、被动、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对待《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以至于课后动手编程过少, 实际编程水平长期徘徊不前, 进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本来晦涩难懂、编程过程过于枯燥, 难以致用, 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教学模式, 也会因为大面积学生掉队而失望, 进而丧失教学热情。高校师生对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已形成一个怪圈, 那就是“学生难学”、“教师难教”, 如何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法进行改革, 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 已成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去探讨新技术、新媒体、新思想、新理念并将其应用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

3.2 研讨式教学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国内外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研讨式教学应用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相关文献, 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某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经验或教学心得。有学者针对《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将传统课堂教学、研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兴趣, 巧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2) 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有学者[8]认为研讨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 师生一起通过查阅文献、研究现状、主动探索与讨论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将研讨式教学模式分为出示教学目标、分解目标、合作研讨和教师总结小节四个环节。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中学生提前预习, 课堂中研讨, 课后也可通过网络平台或QQ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从程序设计中找到乐趣。

(3) 也有学者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 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主要还是沿袭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局限于理论上, 真正能够实施的很少, 有实验数据支持的实证研究少。

在国外, 由于程序设计受到普遍的重视,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研究也相对成熟。但研究大多关注程序设计中人的主体性影响以及其个体和性别差异的影响, 也关注算法思想的形成过程及良好的编程习惯等方面, 以案例和项目驱动等方式来介绍程序设计课程。

综上所述, 大部分学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对研讨式教学的评价都是正面的、积极的, 几乎没有负面评价, 究其原因可能研讨式教学的确是一种完美的教学方法, 但另一种可能我们也应考虑, 我国研讨式教学整体还是比较薄弱, 其建设深度与广度都还有待于提高, 偏重方法概括、模式构建与学习策略, 轻视实证研究, 对研讨式教学的评价比较片面,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也鲜有讨论检验研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研讨式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大, 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需要借助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课程来降低门槛, 以提高实施效果。截止到目前,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文章只有少部分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影响较大外, 其余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十分有限,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 总结

目前大学生普遍对传统课堂教学不感兴趣, 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质量, 是所有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也是衡量目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研讨式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说非常适合教学的需要, 也很适合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目前具体的研讨式教学实施起来还不够理想, 其主要原因是对研讨式教学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研讨式教学的实施难度大, 研讨式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对教师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工作责任心等各方面要求高,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研讨式教学本身的局限等。随着SPOC的兴起, 基于SPOC的研讨式教学将成为高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因此, 将SPOC和研讨式教学结合起来, 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下一步工作, 我们将借助SPOC来开展研讨式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010-07-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 2012-03-16.

[3]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 (02) :108-111.

[4]郭汉民.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03) :34-35.

[5]李剑杰.对研讨式教学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断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1) :13-15.

[6]康耀辉, 陈本玲.论实施研讨式教学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7) :58-59.

[7]戴志强, 董坚峰.研讨式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 11 (19) :86-87.

[8]唐小勇.研讨式教学法在Windows程序设计中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7) :231-232.

研讨式课程设计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和新课标的普及,对于高中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催生出了一定的要求。主体式的情景教学就是顺应新课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将场景、主题和教材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叫做主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语言、音乐等等现代化的元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师进行教学时,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来进行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学习创建一个情景。在本文中,将就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展开探讨,讨论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的改革也推动着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逐渐得到解放,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公。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新课标旨在积极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地理知识和生活情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并知道如何学以致用。虽然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非常努力,但仍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也突出了现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在迅猛发展,这也为高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很多的高科技教学手段开始普及。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为主、教材为主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影响不大,高考的性质仍然是“选拔考试”而不是“综合素质考试”。我们都知道,高中课程的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中”,紧迫的时间和学生面对的高考压力,也使得教师没有心思进行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最为常见的。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让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使用课件或者Word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另一个方面,学生却不得不接受储存在多媒体介质中的大量信息。教师对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使得他们淡化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新的课程目标必然也需要新教材的支持,在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探索的学习资源,但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时,往往忽视了这个方面,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学生仍然将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缺乏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违背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的。虽然教材发生了改变,很多教师对于新教材增加的可选择教学的内容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的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差别。2000年地理就已经恢复了在高考中的地位,相对于旧时代的地理答题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被逐渐取代。但是现今的学生固化了答题模式,在答题时套用模版。模式化的地理学习方式也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没有充实的理论,等同于只是在进行机械式的答题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内心和情感建设被忽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二、高中地理的主题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 篇3

摘要: 为了提高C语言教学效果,本文尝试将研讨式教学模式应用到C语言课程中,并详细阐述了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步骤。

关键字:C语言; 研讨式; 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191

0 引言

随着网络教学视频的普及、尤其是最近兴起的MOOC、公开课对传统的教学带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为了对应新环境的变化,国内各高校都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其中研讨式教学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流行的教学方法已被尝试应用到国内各高校的教学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研讨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疑难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在不同观点相互交流补充、碰撞交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1]。

1 在C语言中开展研讨式教学可行性分析

一门课程的教学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学生,教师,本课程知识结构、教学大环境。通过分析在C语言中可以开展研讨式教学,具体如下:

(1) 学生基础和兴趣符合研讨式教学要求。C语言课程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学生,在初高中时都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不陌生。同时学生的本专业方向是软件工程,他们本身对编写程序都很感兴趣,甚至一些学生都已有过一年多的编程基础。

(2) 研讨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本门课程的教师有着丰富的大企业工作经验,对C语言知识点有着深刻的理解,且能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把握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满足研讨式教学的高要求。

(3) 具有合适的研讨主题。C语言是由不同的知识点组成,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同时C语言用是一门与实用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都能从实际应用中提取出好的研讨主题。比如三大结构(顺序、选择、循环),采用让学生求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并判断结果指数符合什么标准(偏廋、正常、超重、偏胖、肥胖)。这里用到了顺序和选择两种结构的知识点,又跟生活实际相关,不仅有趣而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4) 先进的配套教学环境。本学院为每个学生都分配到一台实验计算机,且所有教室都属于多媒体教室自带WIFI。为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查找资料,PPT展示和程序演示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环境。

2 在C语言中开展研讨式教学的步骤

2.1 研讨主题的设计

研讨主题设计是研讨式教学的关键一步,一个研讨主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面研讨过程能否顺利的展开,研讨主题的选取要符合以下几点:第一,涵盖1-3个知识点,知识点太多不利于重点知识的把握。第二,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时间,学生在一周内能自学查找资料完成。第三,具有发散性,这里发散性是指学生能用采用不同的办法解决,这样有利于思想的碰撞。最后,如果还有实用价值则更好,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根据作者多年的开发经验,从实际开发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C语言需要开展研讨式的知识点有:三大结构(顺序,选择,循环),一维数组,函数,结构体。并设计了相应的研讨主题,如下表1所示:

其中三大结构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安排了2次研讨。鉴于篇幅限制,只简单介绍下研讨主题一的确定原因:

(1) 求BMI指数用到公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这个要用到顺序结构。

(2) 在得到结果之后为了确定指数的标准等级(中国参考标准见表2)要通过选择的嵌套实现。

(3) BMI这个指数每个人都有,学生可以用自己编写的程序测试自己的指数,激发兴趣增加编程乐趣。

2.2 课前准备

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导,这种转换学生和老师都存在不适应,在配合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双方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教师需要准备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上课前1 周把研讨课题印发给课题研讨小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研讨课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第二,教学环境的准备,不同研讨课题需要的教学环境可能不同,有的可能需要使用网络、有的可能需要使用应用软件以及有的可能对教室的布置有特殊要求等;第三,教师要为研讨的课题准备微课件,对核心知识点以及问题解决思路进行讲解。

学生提前清楚的知道研讨式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且有利于研讨过程的顺利展开,学生需要准备2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随机分组,每组人数3-5人,并选举一个组长。第二,根据研讨课题要求,每组准备包括软件、电子资料和纸质材料等必要的研讨材料。

2.3 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研讨式教学的核心阶段,同时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做好课堂讨论首先要遵循

师生平等原则,教师以小组成员身份参与小组的讨论中,鼓励每个学生的意见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其次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三是教师作为导师角色,需要時刻掌握研讨的方向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并且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讨论中的新问题和新思想,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实际事件密切相关的问题融入到讨论中[2],研讨的流程如下:

①随机抽取一组上台讲解他们的方案:包括PPT讲解思路,源代码展示结果。(时间10分)。

②介绍完之后,其它同学提问讨论(5分钟)。

③讨论完之后开始打分,打分项分:PPT演示、解决方案、创新、团队合作、答辩。一个组最终得分由学生(50%)+老师(50%)组成。

④一次课随机3-4组,之后剩下10-15分钟左右老师讲下涉及的知识点。endprint

2.4 课后总结巩固

仅通过一次课堂讨论,有时并不能够完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难或用法较灵活的知识点,如函数,结构体等。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接收新知识有快有慢,因此课后必须进行总结和补充。该环节主要做2个方面的事情,一是针对重点难点需要额外增加课时进行讲解,课后布置对应的练习题;二是教师要及时总结前一次研讨过程中的不足和优点,并对下次研讨活动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对于函数这个研讨主题,函数是重中之重,初学者一开始很难理解模块化的好处,为了加强理解课后布置函数作业,把学生分两组,一组不用函数解决,一组用函数解决。然后课堂上把两个方案拿出来对比,对比内容有:可阅读性,讲解两种代码思路让学生自己看哪种更好读取,可维护性,针对作业问题进行一个点的修改,看两组代码哪个进行了更多的修改。通过这样一次比较,学生立马明白了用函数进行模块化编程的好处。

3 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讨式教学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增强,通过多次上台演示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在信息满天飞的网络时代,部分学生不假思索照搬照抄網络信息,弱化了资料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针对该现象,应该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选取、过滤和应用的教育[3]。 第二,学生不热情参与,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从动力和压力入手:动力方面,教师在选题上要更多的关注下趣味性激发动力。压力方面,改革期末考试成绩评判标准,由研讨式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一半,增加研讨式教学的压力;第三,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当一个组内有一个人能力较强时,其它学生会偏向采用此学生的解决办法,这样就会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第四,这种教学模式会花费教师大量时间,从研讨式选题,组织讨论,不同方案讲解,统计成绩等过程都增加了工作量,当教师带的班级多于一个时,难免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4 结语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的普及证明了它是一种网络时代下培养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但研讨式教学对课程知识结构、教师能力和教学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视情况开展研讨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覃遵跃,周清平. 研讨式教学在Java语言课程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 2014(18): 55-58.

[2] 周海芳.“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研讨式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10(24): 93-97.

研讨式课程设计 篇4

关键词:人与环境,研讨式教学,探索,实践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日益发达, 规模空前扩大, 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是不适当的开发利用却使自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 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编写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以小说的形式预言农药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在书中, 蕾切尔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 给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的、难以逆转的危害, 并向人类提出警示, 使人们明白自然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力量。这本书强烈震撼了广大社会民众, 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 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 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人和环境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人类为了生存, 必须从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 并将其活动产物排放到环境中, 同时环境要具有容纳并消除活动产物的能力, 因此人类离开特定的环境则无法生存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出的废气、废水、废物, 输送到环境中, 造成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 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1]因此,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 努力寻求和解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到环境利益, 以求得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人与环境》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 在“十一五”期间, 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 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 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环境及其相关专业, 涉及水资源处理与供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噪声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等, 帮助学生从专业技术层面了解和认识环境问题。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 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环境问题;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 缺乏专业的途径来认识当下的环境问题。作为一门选修课程, 《人与环境》课程的设置不仅面向环境专业学生, 更是以非环境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 从本专业的角度, 向他们普及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 介绍当前热点环境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等, 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的认识环境问题。然而, 由于这部分学生并没有专业基础知识, 如何能够将其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课程联系起来, 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近三年的教学中, 我们对《人与环境》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三、《人与环境》课程的教学探究

1.优选教学内容。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和环境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人与环境》这门课程重点探讨人与环境间和谐共存, 共同发展的问题, 除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之外, 更应该重视对当下热点环境问题的关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淡水资源危机、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固体废弃物处理、电磁辐射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海洋污染、臭氧层空洞、土壤荒漠化、化学污染等成为目前较为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本课程的内容基于以上热点问题, 展开教学, 向学生全面介绍相关问题的现状、形成原因、目前的应对措施以及我国乃至全世界对该问题的长远计划, 使得学生更加具体、形象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 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重视教育相长。作为一门选修课, 选修《人与环境》课程的学生来自同专业。近三年来, 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来自医学、土木建筑学、统计学、会计学、护理专业等不同专业, 这些学生本身并不具备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体系, 如何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 将教与学有机联系起来, 并且互为补充, 实现教育相长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考虑到这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性, 并且课时有限, 我们认为构建一个开放的、研讨式的课程体系更能够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 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性的发挥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贯通。开课时, 在简单介绍当前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后, 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方向, 进行统计后, 在后续的课堂上按照选定的内容做专题介绍。同时为进一步增加课堂互动性, 可安排学生自助选题, 在课后查阅文献, 制作幻灯片, 并进行讲解, 其他同学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提问和探究。每个专题由2~3名学生介绍其查阅的相关进展, 每次上课用1/4多的时间, 用于学生PPT讲演。一方面在PPT制作过程中,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疑问, 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 在讲解和提问的过程中, 也锻炼了其口头表达和快速反应能力, 为日后的论文答辩乃至工作应聘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两年多的探究, 这种人人参加的课程建设和授课方法, 已得到学生的遍及认可和喜欢, 并且环绕课程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 拓宽了课程内容, 起到十分积极而正面的效果。

3.改进考核方法。目前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试卷考试, 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但是单纯知识点的考核并不能满足《人与环境》课程设置的目的。《人与环境》课程更是要考察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并且结合对学生科学论文写作素质的要求, 因此在考试的过程中, 减轻常识点的考核比重, 用综述性论文取而代之。比如要求学生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为论题, 查阅文献资料, 阐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目前的现状、解决的办法, 尤其要求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 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和意见。课程论文形式参照《环境科学与工程》论文的要求, 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 能够有效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通过对问题的描述、发展现状和解决办法的概括和凝练, 极大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等能力, 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授课内容的多元化。鉴于人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并且环境问题是多方面交叉作用的结果, 因此要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必然需要多学科交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设有环境及其相关专业, 且师资力量充足, 引入的相关老师研究方向涉及生态学、生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毒理学、安全工程等多个学科,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同, 设置各个专题, 由一位老师牵头, 各个老师根据自己从事的研究方向选择专题进行授课,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更能够了解和熟悉各个专业最新的研究内容和前沿动态,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并为其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多元化思路。

5.调查与专题探究相互合作。课堂讲解、专题论述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水平层面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了解, 如果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人与环境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则能够极大的激发他们对环境类专业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安排课后环境保护调查项目, 比如以校园及周边区域为调查对象, 调研相关的污染状况, 了解污染来源, 对周边动植物环境的影响, 并对此状况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通过造访周边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污染处理终端, 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 切身了解城市垃圾的现状、处理方式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是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选题, 如校园试验废水、教学楼粉笔粉尘、食堂里的一次性塑料袋、宿舍里的废物和废水等, 调查这些垃圾产生的原因、相应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通过实地调查活动, 一方面能够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添补实习教育的空白, 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调查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实地考察, 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 分工协作, 有助于其团队合作能力发发展;同时还需要与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其他同学、老师交流, 可以锻炼其沟通的能力。这一系列的体验, 不仅使学生体会环境与自身密不可分的关系, 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心中, 更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人与环境》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 我们通过总结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的进行探索, 逐步形成了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切身认识到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在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贯彻环保理念, 同时通过课堂讲演以及课程论文的训练, 显著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科研素养。

参考文献

[1]钱易, 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研讨式课程设计 篇5

第一作者:李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药经济与管理。

通讯作者:夏新斌,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医药经济与管理。

基金支持:湖南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15-JG039);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5BGD051)

關键词:管理学 研讨式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C93-4

一、问题的提出

研讨式教学法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它主张“通过认识过程去掌握认知结构”,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平台上,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活动中,这一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了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管理职能有一个比较全面地、概括地了解和掌握,并逐步使学生树立起重要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主动汲取前沿理论,既能够对战略层面的问题有宏观的思考和把握,又能够对一般管理学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因此,管理学教学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目前的管理学教学中,教学方法大多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基于管理学教学中现存的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则是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通过《以海底捞为例探寻企业文化》的课堂研讨设计及实施过程来探索管理学教学的新方法,为国内管理学领域广大教学者开展研讨式教学提供参考性的实践价值。

二、以《探寻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为例的研讨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组织文化是管理学中组织这一部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从概念上看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或者说,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对于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从实体、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来剖析组织文化的结构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很有难度的,单纯的讲解理论或者讲述一些学生没有体验过的企业案例也很难让学生获得共鸣。所以我们选择了海底捞这样一个很多学生都有过亲身体验过的企业作为案例和切入点,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资料搜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在网上查阅海底捞企业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通过查找网络报道、书籍和阅读企业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本选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阶段:课堂情境展示与小组讨论

通过播放在海底捞火锅店张勇董事长的访谈视频,以及学生亲临海底捞拍摄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获得视觉上和认识上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分析海底捞组织文化的构成模式。因部分视频由学生自己取材、拍摄和制作,所以学生的积极性较之前的案例分析课大大提高。从观看视频和谈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来理解组织文化的表层文化,其包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次通过小组讨论来分析海底捞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从海底捞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探寻,其企业文化的源头是什么?企业文化的表层表现和中层制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果你作为一名企业文化主管,将从哪些方面去建设一家企业的文化?等等

第三阶段:班级研讨

由老师主持,结合第二阶段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的发言和研讨。各组选派1-2名学生作为代表,发言过程由问题牵引,在第二阶段列出的问题作为研讨的提纲。老师依据问题向各组学生征询回答学生则发表各自对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地引导,激发深入讨论。在研讨过程中,可对学生 “精彩发言”次数进行统计,作为成绩综合评定的依据。其中,“精彩发言”既可以是对问题的回答,也可以是对他人观点的评价或者是提出的有意义的新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与拓展延伸

课堂学习研讨结束后,让学生自己针对本次课撰写心得报告,也可自己选择一家企业分析其组织文化的结构。心得报告完成后,在下一堂课中将优秀的报告进行公布,请学生将其精彩观点与其他同学分享。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通常是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来评价或诊断教学行为,应通过对教学预设目标的达成、学生获得的成长与发展来进行评价。笔者以《探寻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为例的研讨式教学设计与实施总体上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亲自去企业现场取材进行视频制作,视频的观看与小组研讨,其感官视觉和真实体验让学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探寻、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枯燥、生硬的理论,既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又能使师生、生生相处融洽;而根据对学生的课后回访,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对研讨式教学法满意度达到100%。

当然,其不足之处包括:课前的准备过程没有统一组织,在小组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或许会出现部分学生“搭便车”的情况;课堂研讨由于采取学生主导,难免偏离主题,老师需适时纠正互或阻止等。

四、结论与建议

在管理学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综合概括、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研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课前下功夫、费心思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上需要研讨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参考文献:

[1] 郭汉民,李永春,田丹.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2] 李年终. 论研讨式教学的评价模式[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2)

研讨式课程设计 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研讨式教学,工程问题,Ansys

2010年教育部的重点工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计划, 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 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培养学生使其具有卓越工程师的技能, 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必须面对并重视的问题。而研讨式教学是变“讲授式”为“研讨式”;在教学目标上,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在教学形式上,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师生关系上, 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因此在开展“应力分析与Ansys应用”课程当中应当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 建立具有卓越特色的课程体系, 改变现有教学模式, 开展“研讨式”教学, 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在如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队伍不单单是教授学生传统的知识及现代的技术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引导到现代技术的前沿,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Ansys是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由于有限元法具有精度高、适应性强以及计算格式规范统一等优点, 已成为现代机械产品设计中的一种重要工具。所以如何培养一批卓越的工程师, 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讨。

一、基于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设计

研讨式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的教学准备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体现在良好的课程教学设计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上。

首先, 从教师讲授的教学观念上、教学意识上的准备。在这种教学环境中, 从教的角度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是他们学习过程的策划者, 工作的重点在于“导”, 即引导、指导、诱导、教导等,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授”。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不仅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知识, 达到传统教学中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更多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鼓励学生自我设计与研究。

其次,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 学生应由习惯性的被动思维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思维, 勤奋求知、主动探究, 而不能被动地等待接受。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主体地位, 通过主动、自觉地去猎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面临的问题, 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 这样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后, 是对研讨题目和内容的综合考虑和设计。这是研讨式课程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 题目和内容选择得是否恰当、适宜, 直接关系到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也直接影响着研讨课进行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因为作为当代卓越的工程师, 在拥有高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要善于交流、沟通和表达。

二、基于研讨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实施

本文以“应力分析与Ansys应用”课程中, 关于“塔体管道结构应力分析”为例开展课程研讨式教学设计。

“应力分析与Ansys应用”课程设置为32学时 (2学分) , 按照课程计划“塔体管道结构应力分析”按以往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为4学时, 采用研讨式教学后, 增加了2学时。其中课前工程案例2学时, 课堂研讨学习2学时, 课后总结报告2学时。采用研讨式教学后, 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目的, 学生能够结合企业实际结构, 针对具体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课堂中的内容, 更能结合具体问题, 提出改进思想, 使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真正达到教—学—用的目的。

(一) 课前工程案例讲解

此项教学计划主要是布置题目及给出要求。按照题目大小将其进一步细化,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有针对性地布置题目, 并给出必要的提示。对查阅文献、资料的数量及有关内容, 撰写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研讨用的提纲和课件, 考核评定等给出基本的要求。例如, 现有一化肥厂管线开裂分析实例, 具体案例为:合成氨塔体与富液线连接处每年春季发生开裂, 导致液体发生渗漏, 但此设备设计结构经设计单位校核后并不存在设计缺陷, 而管线与塔体连接处确实发生了渗漏。在进行研讨式教学过程中, 首先引导学生查阅文献。针对研讨题目涉及的文献资料的获取, 可以采用介绍相关资料和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师指定的资料针对性较强, 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对所研究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己查找文献, 可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其次, 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消化、归纳和研究。这一步工作是整个研讨课中最重要的内容, 学生精力投入的多少、方法是否得当、研究结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研讨课进行的效果。

(二) 课堂研讨学习

组织报告、讨论、交流及讲评、总结。课堂研讨过程中, 主要针对:

1.如何仿真塔体与管道的模型。通过对实际结构的分析可以知道, 塔体与管道都属于薄壁结构, 因此, 有限元模型可以采用pipe单元进行模拟。

2.分析开裂原因。通过对有限元模型的加载可知, 管道与塔体属于细长结构, 在常规设计过程当中管道与塔体的设计没有问题, 都满足强度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与工作过程中, 由于塔体相对管道刚度较大, 因此在工作过程中, 塔体与管道连接处相对变形不协调。导致塔体与管道连接处发生疲劳开裂。

3.塔体与管道连接处优化设计。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若想解决连接处开裂问题, 则首先要解决塔体与管道连接处的变形不协调问题。因此, 可采用增加支撑方式, 使塔体与管道连接处近似刚体连接, 达到变形协调的目的。最终可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 在电脑上完成优化设计, 最后施工。

学生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研讨, 在小组或全班进行报告, 未讲解的学生针对所听的研讨课题进行讨论, 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等。通过上述的具体问题, 培养学生了解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并结合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通过此类的教学方法, 既能使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又能达到学以致用。

(四) 课后总结报告

针对课堂研讨结果, 每个学生对研讨、交流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对自己的研究报告做进一步的修改、整理和完善。同时, 教师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给出评价, 并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在学到理论的同时要更多的参与到实践中区, 从而进一步深化理论内容, 对于卓越工程师而言, 仅仅具备专业理论功底是不够的, 更多的要有时间能力和经验。

三、结论

通过开展“应力分析与Ansys应用”课程的研讨式教学, 针对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开展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卓越的工程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所以, 要培养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 就是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多地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当中去。在当今发展的时代, 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工程师, 因此, 我们要从创造性、创新性等各方面去培养卓越的工程师。

总之, 通过开展研讨式教学, 能在理论上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水平、通过企业工程项目实例分析使学生脱离书本知识, 真正地能够学以致用, 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可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张荣沂, 付彦红, 须莹, 马惠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1, (2) :126-128.

[2]牛春丽.培养卓越班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工作研究——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班为例[J].人才培养改革, 2012, (239) :17-25.

[3]陈国华, 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 2011, (2) :45-49.

[4]陈钧.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 (6) .

研讨式课程设计 篇7

根据本人数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研讨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如何提出合适的研讨话题, 研讨话题不仅要能够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学习积极性, 还要通过话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讨论内容以抽茧剥丝方式层层递进引导至相应的知识点, 最终达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

1 研讨式教学的积极意义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反应是检验教学效果是否有效一种方法, 本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1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由于现代通讯手段的进步及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原因, 课堂纪律成为大学教师心中的痛。现在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自由散漫注意力不集中, 一方面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有关, 另外一方面跟教师的传统死板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也分不开, 如何规范课堂纪律, 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 这时如果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 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给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能有利于改进课题纪律。

1.2 有助于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极大地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讨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从静态的封闭型转向了动态的开放型, 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 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归纳自己的所需的东西。例如本人在讲授财务杠杆的时候, 曾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讨论题:“企业承担一定的负债对企业是否有利”, 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 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理解和解释自己的观点, 这些都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了, 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的去引导。

1.3 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研讨式教学相对于讲解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因为科学的记忆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对于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问题留在你脑海中的印象应该是非常刻骨, 基于这一特性, 研讨式教学模式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2 财务管理课程现存问题

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课题教学模式上基本采用“满堂灌”而忽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通存在“重实务介绍, 轻理论比较;重实例罗列, 轻理论总结”[2], 教学内容和形式基本都由教师设计, 从开始如何课程导入到演示课件、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最后得出结论都在课程讲授之前已心中有数, 整个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完美设计中按部就班地进行。所以传统的教学过程就只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解为主导, 让学生被动的学习, 被动的接受知识, 谈不上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的培养。因而如何通过课题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发挥创造性思维, 进而培养专业性人才, 对于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至关重要。

针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应大胆改革传统讲解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采用研讨式教学, 改变过去那种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培养出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勇于探索的创新人才。

3 财务管理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

现在学生已经习惯于讲解式教学模式, 一旦采取研讨式教学, 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研讨内容, 选择恰当的研讨方式, 使其能够与常规的讲解式的课题模式进行有机结合, 使学生逐渐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本人认为研讨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应包含以下内容:

3.1 精心设计研讨的课题

一堂课能否顺利开展, 能否较好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与所设计的研讨课题能否切中要害密切相关, 因此, 教师要在讨论题的设计上下足功夫。《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章节都适合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 因而选择恰当的研讨课题就非常重要。一般信息量较大、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的章节比较适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如:企业筹资方式、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项目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几章内容比较适合。在设计研讨课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 同时要选择学生较易理解、较常接触的实际设计问题。

3.2 授课前的准备

虽然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教学模式, 教学主角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能置身事外。反而,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工作。教师选择好研讨课题后, 运用发散性思维尽量拓宽思路, 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与研讨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及可能存在的各种结果。其次要正确引导和动员学生, 在研讨设计过程中, 要把研讨目标、研讨内容、研讨程序等提前发给学生, 使学生心中有数。同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充分的查阅文献, 收集与研讨有关资料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3.3 组织课堂讨论和评议

研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 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取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3]。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策划,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如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先在个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讨论, 找寻正确的观点, 然后再相互协商, 归集最恰当最有说服力观点, 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对一些错误的观点要做出分析和评议。教师可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小组讨论中, 鼓励每位学生都尽量发表自己的看法, 将研论结果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 形成对研讨对象的基本认识。

4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下面从三方面论证《财务管理》能否进行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

4.1《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比较容易 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又能联系社会实际的知识要点作为研讨课题,这是研讨式教学模式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如在“项目投资管理 “章节中可以就项目投资的原理设计研讨课题,使学生能充分地联 系和运用筹资管理中的资金成本计算来思考;又如在“应收账款管 理“中,可以就信用政策的制定让学生自行设计,并从中选出最合 理有效地几点进行分析讨论。

4.2 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做到培养目标与教 育教学规律相统一,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统一,与专业自身发展要求 相统一,体现通才与专才相统一[4]。《财务管理》课程采用研讨式教 学并不要求学生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本课程只要求学生具 有一般的经济理论知识而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度不高,在进行研讨 式教学过程中,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不同知识 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研讨结果,每种结果也可能都具有合理 性。这也是开展研讨式教学的有利因素。

4.3 开展研讨式教学要求任课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本人 五年多来一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课题教学实践, 对于课程内容的各个知识点都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在哪个 章节可能出现疑问和学习困难也有深刻的体会,并且本人在教学 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探讨以及学生信息反馈,这些都 为开展研讨式教学奠定有利基础。

5 结论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新知识的接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研讨式教学对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 本文对《财务管理》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摘要:由于当前讲解式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创新式人才培育的问题, 本文就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其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采取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教学改革,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韩芳.浅析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2010, 01:10-13.

[2]曹中.对创建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新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8 (5) .

[3]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44-46.

研讨式课程设计 篇8

目前,南京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体育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体育经济学是应用型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体育经济的发展规律、作用规律等,从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解决体育问题。

1.研讨式教学概述

18世纪 ,研讨式教学出现在德国的课堂上 ,并且对近代德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1988年,我国对研讨式教学展开探讨。武汉大学谢平仄教授首先对“研讨法”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所谓“研讨法”是一种改进型的“课堂讨论”,力求突出“启发”和“研究”。1997年,郭汉民教授系统提出研讨式教学法。他认为,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坚持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重在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并提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2]。

概言之,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以教师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探索解决为方法的教学模式, 其强调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研讨式教学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传统教学理念向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

2.体育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学 生条件分析

我院体育经济学课程主要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该专业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配合体育经济学课程研讨式教学的进行与完成。首先,该专业学生为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本科生,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经济学课程前,系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且深入学习了体育概论、体育产业概论等体育专业课程,专业基础扎实。

2.2教 师条件分析

目前, 我院承担体育经济学教学任务的为体育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张建明副教授, 张建明副教授为河海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且教学实践经历丰富,可很好地把握课程教学。其次,我院新晋教师的招聘均要求学历在硕士研究生之上, 这保障了新晋教师系统的学习并研究了其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绩,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可以很快进入教学角色、完成教学任务。

2.3学 校条件分析

创新推动发展,改革促进成功。目前,我院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对教学、科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鼓励创新,鼓励教学改革,并且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为体育经济学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实施与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物质基础。

3.体育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3.1制 订计划

如哈罗德·孔茨等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3]科学、完整的教学计划有助于保证研讨式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制订计划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系统理解,并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有整体认识。制订计划时,教师要统筹安排研讨的主题、研讨的方式、阅读的资料、时间的分配等,对基础的知识性问题、具有分析和启发精神的思考性问题和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性问题的研讨循序渐进。

3.2指 导选题

此阶段通常在研讨专题的初次授课。教师概述课程性质、基本内容及学习要求, 并根据教学计划就第一专题的某一方面进行讲解示范,其重点为小组研究、讨论的基本方法,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根据教学计划分配研讨小组,布置研讨内容。

3.3收 集资料

此阶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传授的方法,查找索引,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在此阶段,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研究进度,并对学术论文的书写格式、结构布局、研究思路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把握学术前沿、追踪学术热点的能力,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只指导、不干涉原则”。

3.4分组研讨

召开小组会议, 小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情况、发表观点,其他同学对其发言内容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小组研讨结束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总小组研究成果,总结小组发言情况,并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

3.5全 班交流

小组代表依次在全班发言交流,阐述本小组的研究情况,教师和其他同学就发言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讨论。交流结束后,教师根据各组发言情况总结,客观分析此次研讨活动中的优点和缺陷,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3.6总 结提高

全班交流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教师及同学建议,修改各自研究报告, 并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文章, 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强化教学效果,从而保障下一专题高效率、高质量地实施与完成。

4.结 语

研讨式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开拓意识,而且妥善处理了与前续课程的关系,使原有定势能在新知识的学习中顺利迁移,做到学以致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摘要: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学课程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因该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有部分重合,按部就班授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作者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对本院体育经济学课程进行研究,并初步总结了体育经济学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方法。

研讨式课程设计 篇9

一、研讨式教学对品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 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在我国, 郭汉民教授为探索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教改实践, 创造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此后, 国内多位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研讨式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也非常关注并积极推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志于将产品/品牌经理作为职业的学生, 品牌管理课程聚焦了品牌管理的基础知识, 同时讨论品牌化的新趋势和新议题, 以及影响品牌管理的环境因素,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在市场上如何创建和管理品牌。对于非营销专业 (包括理工科) 学生, 品牌管理课程提供这一学科的全面纵览, 让学生理解品牌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帮助其开拓视野,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丰富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形态, 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 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本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 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还有助于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研究, 进而密切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相长。

基于品牌管理的课程性质和特点, 研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实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师生共同查找资料, 研究、讨论、实践、探索, 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 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它包括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要求以“导”为主, 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吸引力的情境, 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要求教师熟练地利用现代化手段, 变原来组织教学为讨论讲解, 引导学生利用资料, 表达自己看法。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将研讨式教学应用于品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 要实现以下目标: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性, 将课内讲授学时压缩1/3左右。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课外主动学习, 使学生课内外学时比达到1:3以上。3.培养学生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1. 基础理论系统化, 减少课堂讲授。

课堂教授不仅要涵盖品牌管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还要对国内外品牌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 融合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和最新案例, 将品牌识别、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扩张、品牌维护、品牌国际化和品牌诊断等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介绍, 构建企业品牌发展的完整系统, 使结构安排更为科学合理, 逻辑性更强, 脉络清晰, 易于学生系统地把握整个品牌管理全过程, 适合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安排学生课前预读指定的章节和补充材料, 使教师的课内讲授学时压缩至1/3左右。

2. 视频资料开拓视野, 启发思考。

为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 选择播放经典视频资料, 如中央电视台的经典纪录片“大国崛起”、“跨越中国制造”、“公司的力量”等片段节选, 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积极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明确本门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如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课播放“跨越中国制造”的第二篇“跨越中国制造———品牌在缝隙中渐进”, 使学生明确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而产生学习这么课程的热情。

3. 基于时事的课堂讨论, 学生主导, 强调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 压缩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 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基于时事热点问题, 通过多种趣味性的设计, 设置学生讨论主题, 在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品牌问题的同时, 启迪智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形成自己的观点。如在讲授“品牌与商标”这一节内容时, 就“唯冠与苹果的商标之争”这一新闻事件,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立场展开辩论, 预测该事件的结局并阐述理由。

4. 案例分析注重启发与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国际与国内、经典与最新、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展开深入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品牌诊断”一章时, 以“诺基亚和苹果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展开讨论, 对比苹果公司的成长, 分析诺基亚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危机, 使得学生对于品牌老化和品牌诊断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而是能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5. 课外作业, 课堂演讲, 引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 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启发学生以创新思维完成各章节主题作业和完整的品牌策划方案, 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进行课堂演讲与作业展示,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讲授“品牌命名和品牌标志设计”一章时, 讲授前布置课后作业“你身边的品牌”, 让学生在课外有意识地去搜集吸引其的品牌名称和标志, 并在课堂进行分享, 结合学生的作业展示, 教师讲授品牌命名和品牌标志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并在讲授结束后布置课外作业“设计你的潮牌”, 让学生基于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完成品牌命名和品牌标志设计, 并在下一次课进行作业展示, 阐述其创意来源、思路和理由。

6.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与实效。

在教学中, 实施小班开课, 小组讨论, 在每学期第一次课将学生分组, 每组团队成员3~5人, 此后, 所有课程作业和期末的品牌策划方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并演讲、展示, 接受老师和全体同学的提问。在课程结束后的总评成绩中, 注重学生平时表现, 小组成员的每次课程作业展示后, 由老师和所有同学分别打分, 期末取平均分作为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占60%, 期末考试成绩占40%。课程结束后, 由学生写出学习体会并装订成册, 以检验和总结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西尔维·拉福雷.现代品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凯文·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苗东利, 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 2013, (1) .

研讨式课程设计 篇10

关键词:研讨,教学改革,工科教学

研讨式教学是为研究某一问题而在学生与任课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 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的潜能,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该教学模式由于能够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工科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研讨式教学概述

大学研讨课起源于德国, 又译为习明纳教学模式, 是一种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研讨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在许多西方国家倍受推崇, 尤其是在德国, 研讨式教学模式是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中国矿业大学《2008版本科培养方案》试行开设研讨性课程, 《失效分析》课程率先施行研讨性教学模式, 至今已经连续六年开设《失效分析》课程。现以《失效分析》课程为例, 探讨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内容、优点, 以便对工科教学中研讨性课程的开设提供借鉴。

二、研讨式教学在工科教学中的实施

(一) 研讨式教学课程的选择

对于采用研讨式教学的课程, 就其内容而言不但需要进行研讨, 而且学生对研讨的内容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研讨性课程最好与生产实际关系密切, 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个人与团队的集体智慧。

工科专业课大多在大三或大四时开设, 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可以对课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失效分析》课程为例:一是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综合应用材料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是这是一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课程, 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在此之前几乎都已经学过, 多数学生有较好的掌握;三是这门课程涉及的是实际问题, 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实际问题和失效实物, 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失效分析经验, 利于授课程中的研讨;最后“失效分析”过程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争论性, 分析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因此, 我们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失效分析》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 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 研讨式教学的实施形式

在大学本科生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设置“研讨类”课程, 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机制。由于我们国家的学生在此前课程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很难在一门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所以采取了分组讨论、专人讲解的方式。

每个教学班根据选课人数的不同分成若干组, 每组5———7人, 选定一个组长。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引导阶段:任课教师提出研讨题目, 组长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后由每个组推选一人作为主讲, 其他同学补充, 发表每个组讨论的意见或结果, 任课教师根据每组讨论情况, 进行引导, 最终将问题圆满解决。互动阶段:任课教师提出研讨题目后, 各组进行讨论, 组和组之间可以质疑、再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提升阶段:根据任课教师介绍的内容, 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入, 自己提出遇到的问题, 经过各组内部与各组之间广泛的讨论, 找到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法。在学生研讨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参与讨论, 给予启发, 在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总结。

《失效分析》课程研讨题目的设置也是由浅入深进行的, 开始阶段研讨的题目由于比较简单, 各组之间经过简单的讨论基本达到共识, 此阶段主要是锻炼学生相互之间交流的能力。随着题目难度增加, 学生需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参考书, 课下自行组织讨论, 给出各组讨论结果, 各组之间在课堂上相互讨论, 最终完成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随着学生对研讨形式的掌握以及相关科研技能的熟悉, 最终研讨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 自行讨论后在课堂上各组之间讨论, 确定各组的最终实验方案, 根据试验方案在实验室进行试验, 根据试验过程、表征方法及试验结果进行最终的论证。

通过这一过程,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为学生毕业论文试验部分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研讨式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

采用研讨式教学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非在课堂上对所有内容进行讨论, 而是根据课程内容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 进行不同形式的研讨和讲授, 有必要时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或生产现场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根据《失效分析》课程内容, 将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课堂讲授内容12学时, 研讨内容14学时, 试验内容6学时。

课堂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失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失效分析方法、失效分析步骤和常见失效模式的介绍。具体的失效分析实例主要放在研讨内容中。

研讨内容主要分为三类:

1.课堂即席研讨。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及时提出问题进行研讨。如“失效分析”与“产品质量分析”。

2.部分内容的研讨, 一个章节或一个失效模式结束后, 进行针对性地集中研讨, 如“材料致脆”断裂的不同断裂模式的断口特征, 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如何应用这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断裂模式进行有效判断等。

3.综合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的研讨。此次课程提供了实际生产过程中失效的两个零件, 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而且是我们最近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实物, 学生可以结合实物进一步讨论分析。

《失效分析》课程试验的目的, 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还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开设的第一个试验为《失效分析故障的建树与应用》, 采用手工分析和计算机绘制故障树图的方式完成试验, 让学生认识机械零件失效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对零件失效原因的多样性有一个正确认识;第二个试验为《失效零件的宏观分析》, 通过实际失效件及其断口的宏观分析, 让学生对失效分析过程及失效零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熟悉各种失效模式的宏观特征;第三个试验为《典型零件的失效分析》, 采用各种试验方法, 分析典型零件的失效原因, 让学生对零件失效分析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三个试验,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对失效分析的认识、认知和升化的实验体系。

(四) 研讨式教学课程的考核

研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考核, 但考虑到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整个大的氛围, 没有把研讨成绩作为课程的最终成绩, 而是把这一部分作为最终成绩中较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平时研讨时的表现 (40%) 、试验报告 (10%) 和最后的试卷考核 (50%) 。试卷的题目是开放式的, 不做规定答案,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根据学生的分析做出评价。这样的考核体系使学生不但重视课程最后的考核, 也积极参与到平时的研讨过程中来, 学生的出勤率得到保证。

三、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研讨课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培养创新性高层次人才很好的教学模式。《失效分析》研讨式教学是依托多种资源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开设研讨课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发生改变, 而且学校也应同时改变教学管理模式, 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学习。

(一) 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效果

通过《失效分析》32学时的研讨式学习, 大部分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 尤其是各个组的组长和主要的讲说人员, 主要体现在:

1. 研讨式的教学启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积极准备, 讨论比较好;

2. 研讨式的教学启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在讨论过程中, 有的学生能够对老师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

3.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在技术讨论会议上发言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不主动, 不积极 (尤其是选课人数较多, 超过50人时) , 必须点到了才发言, 也反映出我们学生在这种场合下缺少应有的锻炼, 开始时即使主动发言的学生也是声音很小, 胆子较小, 讨论氛围不活跃;

2. 对于开卷考试学生不适应, 以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 形不成自己的分析。

研讨课的特点就是学生和老师能充分研究问题, 展开讨论, 所以更适用于小班教学, 根据六年的研讨式教学经验, 学生人数应控制在15~30人之间, 人数太少, 学生之间不能够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太多, 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发挥,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研讨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所以一些面向高年级开设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更适合此种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失效分析》研讨课具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问题驱动、能力为主”的特点, 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对增强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失效分析》课程提出的研讨式教学模式, 论述了该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 总结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提出了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所提出的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与《失效分析》课程, 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钟育南, 王洁.实施研讨式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05) .

上一篇:验证方案下一篇:动物词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