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教学

2024-06-26

研讨教学(精选12篇)

研讨教学 篇1

摘要:研讨型教学模式是指研究和讨论并行的教学模式, 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导, 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变单一平面的教学形式为立体多元的教学形式, 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 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这一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研讨型教学模式,内涵,特征,意义

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潮流。研讨型教学模式正是高校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大胆进行教改实践而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 将研究法、讨论法和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 给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它挑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 同时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为了从不同角度对研讨型教学模式作全面了解, 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有必要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进行探讨。

一、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与方式。

对于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1]还有学者强调:“研讨型教学, 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 而是将研究讨论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2]可见, 学者们共同的认识是, “研讨型教学”是指“研究和讨论”并行的教学模式, 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导, 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研究”和“讨论”的主次是由高校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对于研究型大学, 专业课程中的“研讨型教学”侧重的是学生科研能力和对学科前沿的敏感性的培养, 教学以研究为基础和重心, 所以教学模式以“研究”为主、“讨论”为辅。而对于一般的教学型大学, 基础课程中的“研讨型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科学素质、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创新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和全面发展为基础和重心, 所以教学应以讨论为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以研究为辅, 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等, 进而渐渐地走进科研领域。

在研讨型教学模式中,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课题讨论, 加强学生对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迁移能力。从研讨型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实践过程来看, 该模式的操作程序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是指导选题。教师先概括介绍课程, 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线索有所了解。然后, 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确定选题。教师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 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

二是独立研究。选题确定后, 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 也可以通过到基层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学生自主地对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探讨, 阅读相关的知识信息, 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 开展主体研究, 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为了使学生保持高涨而持久的自学热情和兴趣, 教师首先应引导课题材料的阅读。一般来说, 材料越丰富, 学生研究的余地越大, 但考虑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限制性因素, 课题材料的阅读应注重教材所提供的资料, 使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其次启发观点的论证。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概括—比较分析—理论推演—形成基本的观点, 最后撰写研究报告。[3]

三是小组讨论。研究报告完成后, 学生首先在学术小组范围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进行交流, 展开讨论, 在此基础上, 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修改。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并提出各自的见解,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是全班交流。在课堂上, 学生将各自的研究成果拿出来, 展开讨论,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每个小组推荐代表,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讲述, 在学生代表发言过程中, 同组同学认为没能充分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时, 还可以补充。发言结束后,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教师要营造研究讨论的课堂气氛, 适当介绍一些问题研究的新观点, 使学生冲破思维定势, 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下, 积极思考, 获取新知, 从而实现教材知识外的“增值”。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控制节奏, 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有序。

五是总结提高。讨论结束后, 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全面评价。点评工作很重要, 要由点到面, 由知识到能力, 由思维到方法, 作全面系统的评价, 并介绍和补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的体会文章, 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

二、研讨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教和学的内容都是预先设定好的, 而且多是前人经验的积累;认为教学就是传道授业, 因而偏重于知识的传承, 而忽视探求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缺乏体验的过程, 即缺乏对前人发明创造的艰辛和前人巧妙思考的体味, 缺乏对求索精神的感受, 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研讨型教学模式, 明确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坚持以学为中心, 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对问题的研究, 提倡和鼓励争论, 允许怀疑, 通过对已知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见, 研讨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 在教学目标上, 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研讨型教学立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除了教材和教师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 绝大多数内容都要靠学生自己在各种社会资源中寻找。因此, 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重视培养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行研讨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 也是实行这种教学改革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4]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宗旨, 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二, 在教学形式上, 变平面单一的教学形式为立体多元的教学形式。传统班级授课制, 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一听到底, 学生完全成了听课笔记的机器;根本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讲, 讲得对不对;同样教师也不顾学生实际, 眉毛胡子一把抓, 更谈不上从学生那里吸收营养了。无疑这种讲记授课制显得单一、平面、枯燥。[5]研讨型教学改变了过去单向的讲授式教学, 使之变为研究与讨论结合式教学, 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群言堂”。研讨型教学模式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不论是研究学术, 还是课堂讨论, 都要学生广泛参与, 允许学生在课题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现了对学生需求各异的尊重。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而教师的指导则表现为示范性讲授, 平时启发思维、解疑析难等。这种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的定位, 它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上台讲课, 因而学习目标要求较高, 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可激起学生高度的热情, 强烈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

第三, 在师生关系上, 由“主动—被动”的单向关系变成了“主动—主动”的双向关系。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 教师居于主动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研讨型教学模式提倡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使师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发生改变, 教师的作用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 而更多的是起“场外教练”的作用;不仅仅传授知识, 而是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教学过程, 提出学习建议, 从“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师生一起探索知识。学生实现了以下角色的改变:由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型的自主学习;由学习过程中的从属地位转变为积极参与者;由自己“孤军作战”变为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由单纯的接受、记忆和理解知识变为对思维能力、评价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训练。教师是导师, 也是学习伙伴, 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就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 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实现的。“研讨型教学法反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教师作为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主张教学过程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6]研讨型教学模式,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研讨型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研讨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全面创新, 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之一, 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有可喜的收获, 一开始就深受学生欢迎。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 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中,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师生关系比较淡薄。研讨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授课制, 而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指导、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几者结合的教学新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没有预定的真理、知识、经验或价值,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探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这种新形式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转换了教师的角色, 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7]采用研讨型教学模式后, 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听课记笔记, 而是带着问题, 去查阅、比较、甄别、取舍资料并启动思维,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来, 教室、图书馆、寝室成了学生钻研和解决问题的阵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评学议教, 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增进了师生交流, 师生关系更融洽。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 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被动态度,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 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型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从静态的封闭型转向了动态的开放型, 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 由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笔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 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研究型教学的整体过程, 以问题启动思维, 即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法的确立及其过程、得到的结论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 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 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地探索, 分析归纳, 开动脑筋, 展开理性思维, 这样以问题启动思维, 以理论指导思维, 最后以思维推出合理的结论,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 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科学研究素质, 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的确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为学生今后的开拓创新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最后, 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必须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人的素质、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 也不是通过单纯的说、教所能提高的。而研讨型教学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8]这一教学模式, 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出发,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提出问题, 布置任务, 限定时间, 个人钻研, 公开讨论等实践训练步骤, 压力与动力双向驱动,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着力培养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在研讨型教学中, 学生踏踏实实地研究、师生平等地交谈与讨论, 给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真理、领悟人生, 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与构建自我。因此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素质养成的过程。

总之,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研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教学实践中, 这一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氛围中, 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师生互动, 加速从单向知识传授的灌输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讨型教学转变。这种模式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 是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特别在促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方面, 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 2004 (4) .

[2][4][8]郭汉民.探讨研讨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2 (2) .

[3]闫继红.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 2005 (4) .

[5]薛其林.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突破[J].现代教育研究, 1999 (4) .

[6]陈均.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 1999 (6) .

[7]马力鹏.试论研讨型教学的特色与意义[J].教育与现代化, 1999 (4) .

研讨教学 篇2

(2014年6月)

张小欢

一、充分认识教研活动的意义,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说起教研活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研讨只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把让教师充分认识研讨 活动的意义,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作为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首要问题。具体做法是:首先,让教师明确教研活动是幼儿园保教业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针对性很强,主要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疑难。通过教研可以改进工作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其次,让教师明确教研活动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第三,让教师明确教研的内容来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而这种实践经验又来源于日常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时,不能忘记自己是研究者,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许正是教研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的意见和想法被纳入研究的行列中来,教师的意识上得到重视,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拓新,我们愈发地感到传统的教育评价滞后于“以人为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等现代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幼儿“长流水”的求知需要。时代进步的潮流和社会变革的趋势,不断向我们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新课题,在改革与竞争中探寻,在学习与反思中实践,本学期,我们教研组以课改为发展契机,积极营造自我追求,自我加压的环境,不懈努力,同时以理论提升作为关键,用先进理念指导实践,从而提高保教质量,最终促进每个幼儿发展。

一、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基础。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必须要有各类严密的制度做保证,为此,我们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计划,通过这些细化和量化的计划建立,增强了可操作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组织与实施的能力、评析能力、专题研究能力、研讨能力及撰写的能力。同时我们还灵活地运用了四种的模式,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例如:中心发言制就是一种互动式的研讨学习方式,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建立了“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动思路,每一次活动都由不同的教师主持,提供自己新学习的文章,说出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以及自己的见解,使教师之间获得不同信息的交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此让教师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研究的思路,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教研活动方法,能使研究更为深入、精确。我们发现:以往教研模式最大的不足在于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教研活动中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多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对问题和方法的深入探究。因而我们小班教研组根据这一现象制定出了相应的学习制度,形成“我要学”的学习氛围。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采用面上交流和点上探讨相结合,大教研组和小教研组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使研讨活动更具灵活性、更具互动性和可操作性。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研讨活动。

理论学习有利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形成与正确教育观念相吻合的教育行为策略。例如,在学习《教师如何挖掘幼儿生成的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在平时自己熟读《课程指南》精神的同时,在大教研组活动中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把握幼儿生成的内容中哪些是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幼儿游离于教师预设的目标之外教师该怎样应对?”等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自持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论不休,通过《纲要》、《课程指南》的学习,教师认为:生成活动是由幼儿的近期的兴趣和热点问题或者新的发现而产生的,也可能是他们在某一活动后生成的新的问题和内容。现在,教师们知道预设和生成是交错进行、不可分割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生成的问题可以安排成预设活动,预设的活动也可以留有生成的空间。其次感悟到要使预设与生成两者间有机的结合,教师必须根据目标及幼儿的需要和已有经验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成活动。随着研讨的深入,教师们对生成课程的认识会更完善、更全面。在学习研讨中,教师们端正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又如在学习“在游戏课程中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策略的研究”时,我们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生成活动中回应指导的策略,接着组内的各班展示了区角游戏,并由小二班代表我们小班级组在园内公开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组内老师群策群力,共同协商游戏活动的方案,并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情境性的游戏情境,在材料的提供上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展示让教师们带着问题进行实施研讨,实践体会,并在教研组活动中互相交流分享,交流之余,又不断地反思学习,总结提炼,改变以往单纯指导为对话研讨与实践相结合。

当前,全国范围内对课程改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们也利用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幼教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收集各类幼教新信息,并把各班开展的主题活动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交流,达到经验的分享。我们还学习讨论《课程指南》的理论和精神,重新审视教师的教育行为,并使正确观念内化成一种教育理念,时刻支持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二)在观摩、交流、听评活动中提高

教师的反思和实践能力。

提到评比,教师们大多觉得紧张和害怕,为了消除她们的消极情绪,让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我们弱化了原有“评比”中的评价、竞争态势,变“评比”为“分享”,变“个别化展示”为“集体性尝试”,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实践。如原来的创设环境评比要打分,教师在紧张之余大多关注自己的分数和等级,偏离了环境创设评比的初衷,后来我们把环境评比变为鼓励分享,得到了教师的欢迎。

为了帮助教师能获取最新信息,每次外出观摩活动的教师会及时反馈,让其余的教师从一个个优秀的活动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性的认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将多媒体技术也运用到了听评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我们还将外出观摩的活动摄录了下来,并通过看录像的形式进行研讨活动,大家在教研活动中可以边观摩边研讨,还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录像的重复放映来研讨达成认识。通过录像观摩,帮助教师疏理提炼了与正确教育观念相符合的教育行为,形成了与正确教育观念相匹配了行动策略。

教研活动中我们将学与思、教与研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促进教师提高了自身认识,优化了教育行为。

二、营造全方位,支持性的环境。

在对环境的研究中,我们把落脚点放在环境与幼儿互动的创设上,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利用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来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环境不仅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更是萌发创新思维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

五、问题与思考。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1、从本园实际出发,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研组教师的科研意识。

药物化学教学研讨 篇3

关键词:药学化学;教学研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量子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这有力推动了新药研究与开发。但是随着世界各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药学研究领域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特别是制药行业科技应用型人才短缺,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因此,培养一大批药学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药学研究型和应用型科技人才是时代所需。研讨如何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重视教学内容

1.1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药物化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必须适当精简、合理取舍才能获得预期效果。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过强,内容杂乱繁多,学生学习感觉知识点多,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也多。如此的教材现实,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归纳整理,不分主次,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肯定不好。作为教师就应该本着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深刻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够体会并注意到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同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学生就可以明白药物化学在药学领域,在疾病治疗、维持身体健康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就会认识到药物化学的重要性,把理论性强的内容化繁为简,由易到难,用通俗易懂的讲义达到推陈出新,用形象的课件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就会不断高涨。

1.2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是如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引发学习的原动力。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了。书本主义、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摒弃,进而采用新式教育法如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答辩式、现场案例剖析式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把丰富的药物化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更加精准地传授给学生。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制药公司、科研机构、医院临床进行实地参观,实地考察体验,深入探讨。不断巩固和扩大对药物化学的认知度,从而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结合。

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更加直观,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简单化。因此教师必须下功夫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办公软件,做好药物化学课堂讲义和形象化的PPT课件。教学多媒体的选择、制作与组合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结合药物化学的教学特点,结合挂图、投影展示一些复杂药物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理等是非常必要的。

1.3重视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知需要的心理表现,是人们对新鲜事物优先给予注意,是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找机会、找时间学习,越学习越有动力。培养学习兴趣要贯穿药物化学教学过程始终,教师必须经常关注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研究难点及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突飞猛进,在药物化学课堂讲授中,经常介绍一些挑战性的课题和新发现、新成果、新进展。有条件的科研院校,可以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培养医药领域创新型人才,邀请医药学科领域内著名院士、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专家、学者、医药公司研发总监、总工程师等作医药领域相关科学前沿讲座和实际应用讲座。围绕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现,如何应对、如何开展新型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以及人类目前未曾攻克的重大疾病的治疗等问题开展讲述与讨论,充分调动年轻学生勇于挑战科学难题的勇气和热情。

2重视实验课

药物化学是一门试验性很强的学科,改进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掌握药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药物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最好同步进行,可以起到理论指导实验,实验证实理论的效果。实验内容要精心选编,可以自编实验教材,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开展合适的药物化学实验课,本着参考各种实验教材的原则来精心编写药物化学实验课讲义,尽量把实验和理论安排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这样可以让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验,用实验验证理论,让学生对药物合成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入。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准备的基础上, 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主,即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然后就实验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进一步理解掌握,就会更加有信心把实验做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之目的。

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药物化学是医药领域的带头学科,主要以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为基础,内容涵盖药学、医学、生物学等内容。因此作为一名药物化学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相关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 药理学、药剂学的系统知识。因此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博览群书,而且要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药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还须特别强调的是,药物化学教师本人平时必须及时更新和补充药物化学相关新的知识内容,了解药物化学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把握新世纪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在具备这样的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面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正确指导学生学好药物化学,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药物化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好药物化学不仅能为后续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还能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4建立优良的师生关系

药物化学无论有多么重要,如果教师不受学生欢迎,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自然不高,就不会主动找时间、找机会去学习,有的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情况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处得比较融洽, 学生愿意接近你,愿意与你交流,那么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高了,学习态度也会认真得多,教学效果必然就好。因此,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将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积极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和处理。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重点还是在于教师本人的意向和改变。

药物化学本身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各种新药品不断上市,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对于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改进提高,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最为核心的任务是提高药物化学各类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围绕药物化学教学质量这一主题,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以教学质量提高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对如何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进行分解剖析和探索。结合我校药物化学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与摸索,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出药学领域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把讲授药物化学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与同行们分享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

[2]韩建军,宁娜,张家俊.高职药剂专业《化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2): 56-57.

[3]刘列,杨汉武,刘金亮.依托科研优势搞好研究生特色实验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3):109-111.

[4]曾鸿耀,熊俊如,孙国锋.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6),365-367.

[5]昌盛.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103-104.

研讨教学 篇4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1年10月28日至30日, 在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举办了安徽省第四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蚌埠市教育局教研室、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蚌埠市第九中学等有关方面承担了本届活动现场展示任务, 并在组织接待、场地器材安排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保证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本次活动得到了全省16个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级学校的大力支持, 经过自下而上的层层选拔, 共计报送18节优秀体育课进行展示, 其中, 小学课7节, 初中课5节, 高中课6节;教师的平均年龄为29.2岁, 教龄为4~16年;共计有1300多名一线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观摩了展示课, 参加了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强化课堂教学细节, 提高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以研带训方式, 研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观摩全省优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形式, 交流课改以来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分析当前安徽省体育教改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进一步明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逐步深入。

本届展示课教材内容涉及技巧、武术、健美操、篮球、足球、跨栏跑、跳远、快速跑、接力跑、软式垒球、综合性的拓展练习等运动项目。活动集中体现了安徽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与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学手段多样化, 组织形式特色化, 教学评价激励化, 佐证了安徽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探索、着力打造高效体育课堂的教学理念;观摩教师学习态度认真, 研讨积极、踊跃, 他们对展示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运用、师生互动、自主学练、鼓励创新等进行了认真观察与交流, 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开展反思, 这对提升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二、本届展示课的主要特点

本次展示课活动是对安徽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检阅, 其展示的课例与前三届相比, 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贯穿“健康第一”的教学主线, 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本次展示课中, 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都较好地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明确地将认知、技能、身体健康、情感体验与学习行为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 较好地体现了以技能教学为载体,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形式, 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2. 制订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任课教师能够认真分析教材, 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育人价值;合理设计单元计划、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并认真撰写教案。从他们提供的单元计划和教学设计上看, 大多数教师能结合单元教学计划准确地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目标设置符合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 突出教材特点, 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切入, 明确达成目标的具体标准, 无论什么内容的教材, 在目标设置上都有较明确的认知、技能、身心健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和要求, 体现了安徽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各学段教学目标要求的能力和把握的准确性。

3. 突出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 重视运动技能教学

任课教师能够以技能教学为载体, 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 做到运动技能主线突出、教学重点明确,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力水平适当调整教材的技术含量和难度, 合理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行为, 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如, 在小学的技巧 (前滚翻) 、高中的跨栏跑、初中的篮球等课上, 对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目标要求和负荷强度要求, 对知识点的确立、技能的传授都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体验运动的乐趣, 又能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 运动兴趣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4. 教学步骤清晰、合理, 教法手段新颖、有效

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有效的教法手段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本届活动的任课教师, 大都重视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 教学的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教法手段新颖、丰富、有效。如, 在小学三年级的“前滚翻”一课中, 教师采用了用头写“美、猴、王”三字的笔画的手段,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既达到了专门性准备活动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5.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展示活动中, 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材处理、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激励和评价等方面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练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给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互相切磋,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 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运动体验和心理感受,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如, 在“各种姿势起跑和急行跳远”一课上,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小学生的特点, 采用多种教具, 利用场地队形引领学生学习;提出不同的练习方法, 让学生体验哪种方法最能发挥成绩, 然后, 在小组讨论中制订个体的练习方法并进行展示;在学练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不同的标准要求, 启发学生在学练中思考采用哪种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力, 使相关目标能得以实现。

6. 讲实际、求实效, 多种学习方式并举

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 采用挂图、卡片提示、口诀记忆等形式, 有目的地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方式, 并与传统的讲解、示范、模仿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教学中, 教师适时地、恰当地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准确把握动作要点, 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使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如, 高二的一节跨栏课, 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练方法, 并用语言引导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通过优美的示范与准确精练的讲解, 使学生牢记技术要点, 最终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设计, 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学习体验, 达到了完成过栏的完整动作要求。

综观本次展示活动, 令人欣慰的是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 他们的教学设计撰写规范, 知识点与技术的重点把握准确, 教法手段科学合理, 知识与技能传授时机把握恰如其分, 应变能力强, 能较好地调控课堂气氛与节奏, 体现了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观摩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本届展示课朴实无华, 返璞归真, 反映了体育教师的真功夫, 真正起到了展示课的引领作用, 仔细观察、反思, 越品越觉得展示的课有看头, 教学过程流畅、教法手段灵活、课的各环节过渡紧凑、自然无痕, 在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上完了, 看这样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三、存在的问题

1. 教师间的水平差异较大

展示课所取得成绩固然喜人, 但需要指出的是各地报送的课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 其不足之处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些课的课堂教学气氛显得不够活跃;二是组织教法有待改进, 教学过程中有的课存在着收放不自如、时间把控不准, 甚至出现严重拖堂的现象;三是有的课教学目标制订过于空泛, 不明确、不具体, 难以进行检查评价;四是有的教案对运动负荷没有做出安排, 或预设的运动负荷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较差;五是个别单元计划和教学设计方面不规范、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单元过小、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不分明、教学目标太笼统、重点不突出、教学策略不具有针对性等。

2. 地区间的教研工作发展不平衡

学校体育教研工作在安徽省发展不平衡, 有些市、区 (县) 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学校的领导对体育与健康课改革工作重视不够, 体育教学改革实施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和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课率不足, 部分体育教师对现行课程理念如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等。对此,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意识,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探索, 不断完善。

现行《课标》下的体育教学, 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 课程理念给师生的教与学拓展了极大的空间, 怎样在有效的教学时数内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我们的体育教研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值得庆幸的是, 在《课标》实施的过程中, 安徽省体育学科在以老带新、互帮互学、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尽管如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要不断探索, 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用客观的态度发现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

作文教学研讨 篇5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六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只是有数的几次。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农村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

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写作素材料分析课等等。

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

多做教学反思 搞好集体研讨 篇6

一、做研究型教师,就要多做教学反思

叶谰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就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而所谓的反思,不仅要注重课前反思,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重、难点,而且要做到课后反思,尽量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维,去考虑问题,即“蹲下点”备课。洋思中学初二的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备课笔记中,将学生可能想到的问题,全都写了出来,为的是缩小“包围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借鉴。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们要做到每课一反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并将反思中认为是重点的地方,用红色的笔划下来,以便以后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并且吸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究、不断总结,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特色,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高,而我们也能够在思想的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的色彩。

二、做研究型教师,必须注重合作研讨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集体备课上,能在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博众家之长,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让每个教师能在集体备课中做到共同商讨,思想碰撞,将文字的,静止的,平面的及结论的新教材,其价值和精神从文字的平面中鲜活出来……形成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案,使之呈现在课堂上,变成有声有色的、立体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创造性活动。

在集体备课上的努力方向有以下两点:

1.百流汇一体

“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集体备课应该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大家通过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启发,互相取长补短,其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必然会得到快速发展。在集体备课中,可以是和颜悦色的倾心叙说,也可以是各抒己见的相互争论,可以从组内备课,到课堂示范;从课前精心准备,到课后用心反思……

2. 灵活运用集体备课的成果

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有艺术性的教学思路,准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但由于班级、学生有各自的具体情况,教师各有各的教学特长,所以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这样就做到了既具有统一的教学思路,又做到了具有高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兼做班主任的语文老师,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他们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如果他们感觉课本中某些课文比较熟悉的话,我们不妨放开手,就让他们尝试着去写简案。把一些创新的东西,可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备在书本上。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利用好集体备课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让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来攻克教学上的难关。这样,既留出了足够的时间给教师们进行有价值的研究,又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孙瑞欣,《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东北师大出版社,2010.5

[2] 孙瑞欣,《自我反思,反思什么?》,河北教育,2011.10

中学聋哑学生足球教学策略研讨 篇7

1 足球运动的优点

足球作为世界范围之内关注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也是最为热门的体育活动, 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不可取代的优势。相对于田径、游泳等运动, 足球的对抗性更强, 同时趣味性和参与性也更强。相比于乒乓球、网球等球类运动, 足球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在充分展现球员个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等个人能力的同时, 足球也是重要的团体活动, 团队配合能力对于一场比赛的胜负尤为重要, 球员之间互相配合的能力对于球队来说至关重要。

对抗性与趣味性的结合、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的兼顾使得足球运动在培养个人体育素养、锻炼个人体育能力和技巧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培养团队意识、帮助球员融入集体的功能。这些优点使足球极易在学校等团体之中得到推广, 也使足球成为各级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育课的重点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不例外。

在特殊教育学校之中, 足球作为一种重要的团体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切欢迎。而在残疾人足球之中, 聋哑足球相对来说推广较易、普及较多, 成为残疾人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重点内容。

2 聋哑足球的训练难点

相比于全日制普通初中和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足球教育, 聋哑学生的足球教学有其特殊的难点和训练的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沟通困难

对于聋哑人来说, 沟通的困难存在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在参与足球运动时也不例外。对于聋哑学生来说, 学习足球技术时就需要克服与教练员沟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在学习足球的战略战术和个人技巧的时候必须以理解教练意图、领会教练想法为前提。在针对健全人的足球训练中, 正确理解教练意图也是训练的难点, 而这对于依赖于简单手语进行交流的聋哑学生来说更为困难。

聋哑学生面对的沟通困难问题更是困扰着进行聋哑足球教学的特殊教育的教师们。从事聋哑足球教学的足球教练员必须具备手语交流的能力, 在熟练掌握手语沟通技巧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工作。教师需要从最基本的盘带、射门、传球等动作教起, 采用聋哑足球教学之中最为常见的直观教学法进行教学, 将一个基本动作拆分为几个步骤, 并将这些动作互相连贯。

在教会了基本的足球动作之后, 教师需要在带领学生进行足球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教授战术配合的相关知识。由于战术配合的学习状况与学生的理解程度紧密相关, 学习战术配合成为聋哑足球教学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在初步接触到正规的足球训练的时候, 对于场上位置的理解和记忆一贯是足球教育的难点, 初学者很难理解场上角色的代表意义和战术需求, 也无法自觉做好自己位置应有的工作, 这种情况在教师和学生沟通有所障碍的时候更为严重。

实践之中可以发现, 针对聋哑学生无法理解场上角色的情况, 教练往往只能亲自上场示范, 并以一人之力扮演多重角色, 以形象的示范来弥补手语表达无法传达的内容。对于更为艰深的战略战术部分, 例如处理球的方法、传球的时机、对于机会的判断等内容, 更加需要教练以神情暗示、肢体动作结合手语表达来综合表达。

2.2 团队配合困难

聋哑学生没有肢体上的残疾, 可以像健全人一样进行跑步跳跃等基本活动, 但是在进行足球等团队配合运动时仍然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和挑战。在足球场上, 由于场地巨大, 同队队友之间的交流基本靠喊叫, 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见缝插针地以简短的口令的形式传达指令, 并贯彻教练或是场上队长的比赛指示, 这种场上的指挥对于加强团队配合、保证比赛节奏有着突出的作用。但是由于聋哑人无法听到声音, 聋哑球员无法使用语言或是声音发出关于比赛的指示, 也无法便捷地接收教练或是场上队长的指令, 这给团队配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由于在激烈的比赛进程之中球员无法集中精力关注队友的动作, 且由于位置受限只能看到前方队员的手势而无法收到后方球员的提示, 聋哑球员在进行足球比赛时更多地以来眼神和手势进行配合。以眼神和手势传达彼此意图需要球员之间互相熟悉对方的习惯想法和能力, 这就需要聋哑球员相比于普通球员有着更为默契的配合和更加成熟的战术思路。

2.3 师资力量缺乏

进行聋哑足球教学的教师必须在掌握基本的足球技巧、战术战略应用等足球教练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有着与聋哑学生沟通的能力, 可以说, 手语等沟通技巧和足球场上的各种手势是他们执教前必须精通的。掌握手语的足球教练可谓是少之又少, 而拥有优秀的足球素养且有着一定的足球学习与教学实践的特殊教育教师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对于各特殊教育学校来说, 符合聋哑足球教学要求的优秀足球教师的缺乏直接制约了足球活动的展开。为了保证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 在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招聘符合资质的足球教练的同时, 社会大众应该更多地关注聋哑足球的开展, 鼓励拥有足球教学经验的优秀足球教练员投入聋哑足球训练之中来。

3 聋哑足球的改进策略

虽然聋哑人在全国有着很大的绝对数量, 但中学阶段的聋哑学生数量仍是有限的, 这决定了每一个城市之中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人足球队人数有限, 队内的足球训练赛开展较为困难, 聋哑足球队必须以其他方式解决实战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聋哑足球的特殊性, 球员之间的默契和团队配合直接影响了球队的成绩, 而实战是磨练配合的最好途径, 聋哑学生组成的足球队应该更为主动地寻找实战训练的机会。

在足球文化发达、聋哑足球发展较好的地区, 学校的聋哑足球队可以积极向邻近地区的兄弟队伍提出友谊赛的邀请, 采用双方院队校队互访的形式为球员提供足够的比赛机会,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更多处于同样境遇的朋友, 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寻求自立自强。

考虑到与其他地区的聋哑足球队进行交流所需花费的交通费和差旅费, 对于经济相对不宽裕的聋哑球队可以更多地在本地进行比赛活动。教练可以以球队的名义邀请中小学的足球校队、成人业余队等足球爱好者团体进行友谊赛, 虽然在面对健全人组成的球队时聋哑球员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于聋哑足球运动、球队构建和球员本身都是利大于弊。

通过与同龄的健全人进行交流赛, 聋哑球队的团队配合和团员之间的默契得到了极大的考验, 而在一次次的挑战和训练的情况下球队的配合能力会稳步增长, 球队实力也将跨上一个新台阶。在长期挑战水平较高的对手的情况下, 聋哑球队本身将会得到长足进步, 同时球队也能够更为融入本地的足球活动圈之中, 取得更多的比赛机会和足球活动的参与机会, 培养队内浓厚的足球氛围和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对于球员个人来说, 以足球接触同龄人是非常好的与外界沟通的方式。聋哑学生无法说话也听不到别人的声音,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应该隔绝于社会之外。遗憾的是, 不少聋哑学生因为自身身体的缺陷常年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 缺乏和同龄的健全人接触的机会, 无形之中造成了与外界隔绝的氛围, 长此以往学生将变得内向封闭, 对于社会和人群抱有警惕和畏惧, 不利于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立足, 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除了环境因素, 不少聋哑学生由于缺乏和健全人交流的方法和途径而无法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虽然对于聋哑人来说手语是其必备技能, 但从社会总体上来看掌握手语沟通能力的人仍然只是少数。不少聋哑学生都有过与健全人交往时受限于语言的经历, 而足球这种跨语言的沟通途径为足球爱好者提供了一种取代语言进行交流的方式。通过进行比赛, 球员自然“不打不相识”, 以足球为媒介结为朋友也是顺其自然的事。同时由于当今通讯工具的发达, 短信、邮件等方式也能够帮助聋哑人与健全人正常沟通, 无法听说再也不应该成为隔绝人们交流的障碍。

在参加校外的足球活动时, 学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了解了当地的足球文化, 丰富了自身的足球素养。同时, 聋哑学生离开学校进行探索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而不自卑于自身的缺陷, 这种心态上的成长和心智上的健全是单纯的教育所无法提供的, 也是比球技增长更大的收获。

4 结语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学生来说, 参加聋哑足球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运动, 也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活动, 更是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良好机会。对于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 聋哑足球带给学生的快乐是无法估量的, 而伴随着足球运动而来的心智上的成长和心态上的健全也是应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肖本松.分析在大学足球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14) :83, 162.

[2]高峰, 魏强, 尹哲.足球课程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J].金田, 2013 (6) :219.

[3]崔灿, 王小鑫, 王晓颖.简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 2011 (10) :23-24.

[4]黄安龙.人文视野下残疾人体育的定位与发展途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7) :140-141.

[5]吴燕丹.和谐视野下学校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92-96.

有关网络教学的质量研讨 篇8

国内外的教育界都认为网络远程教育应该是发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首选, 但是在实践中, 对学历教育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非学历教育、培训以及其它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项目。教育机构不顾质量的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最终导致社会对网络远程教育认同度的降低。我国目前接受网络教育的人群包括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 高职高专的学生, 社会人员3类。网络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受众, 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

1、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择网络教育、

寻求进一步深造的同时, 也需要一纸学历证书, 针对他们的目的, 就要求招收这类学生的学校, 必须以学历教育为方向, 借鉴全日制普通大学的教育方法, 提供远程学历教育。

2、高职高专的学生选择网络教育

的目的虽然与应届高中毕业生类似, 但由于已拥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针对他们的教育目标就应该定位在提高专业水平、拓展专业应用能力上, 这要求学校在选取学生的时候, 必须考虑学生原有专业与现在专业的连续性, 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3、社会人员的范围则很大, 其中

有寻求网络教育的本院校的毕业生, 也有与院校所授课程所属行业相关的在职人员或其它人员, 他们要求的是终生学习的支撑资源, 考虑教育资源的成本, 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所要服务的群体及服务方式。

二、调整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育在我国更多的是拷贝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 其授课、考核的方式往往只是传统教育的电子化、网络化版本, 有些学校更是将传统方法嵌入网络教育, 部分教育的环节完全与传统教育方式相同。教学模式应该适应目标定位。对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 依照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是必不可少的, 还可以借助网络环境中的B B S、P 2 P技术、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方式作为有效的补充, 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寻求终生教育的学生, 课件的形式则显得过于单调, 这一类学生更倾向于有目的地学习, 拓宽专业知识面, 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所以开放式的学习研讨更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

三、解决网络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公共学习网络资源, 信息量非常充足,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图书馆、学校与信息提供商的资源共享机制, 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只要是合法的被授权的用户, 就可以浏览和使用这些资源。但是如果我们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中以中文关键字搜索, 往往得到大量相同的信息;而进入网络教育提供机构的网站, 除了各种多媒体课件以外, 也往往很难找到其它有价值的信息, 这说明我国目前无论从公共网络资源还是教育机构所提供的资源上, 都很匮乏。一方面, 由于我国各种学术研究单位、信息提供机构的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还不高, 提升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另一方面, 建立网络, 开发和维护信息资源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获取相关信息也就要付出一定报酬。

四、规范网络教育的考核手段

有些院校采用网络远程测试, 但学生身份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有些学校采用远程授课, 集中考核的方式, 虽然可以确保学生身份的真实性, 却导致网络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 也难以体现网络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在确定网络远程教育的考核手段上,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条件, 综合使用结课考试和日常考评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评测标准。对于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 考核成绩是督促他们自觉学习的必要手段, 利用平时的作业、视频讨论、视频监控的期末考核来评定所修学科的成绩;而对于接受终生教育的学员, 由于其学习的自觉性很高, 平时的BBS讨论、作业等就可以说明他们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不一定要实施最终的结课考核。

综上所述, 要提高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 就必须理解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 根据学院的具体现状, 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 循序渐进地积累经验, 在利用传统教育资源的前提下, 研究和尝试新方法、新手段, 任何急功近利、追求速成的做法, 都不可能为网络远程教育带来充满活力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丁兴富:“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面临十大挑战”, 中国远程教育.2002 (10) 。

[2]教育部《关于启动网络课程教学试点项目的通知》.2000.7.12;7.14。

[3]教育部《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的通知》.2000.7.28。

研讨教学 篇9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而人教版《语文》的“研讨与练习”在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语中就强调“要提高朗读能力, 做到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能初步读出语气”。为此,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册的“研讨与练习”中基本上都贯穿着对于朗读 (诵) 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诗歌、美文和古诗文之类的选文, 这一要求就显得特别突出。

从阅读方面说, 初中学生最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应该包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 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等等, 这些要求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同时又包含着语文学习的方法, 在“研讨与练习”中有着明确的要求, 特别对于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重视“研讨与练习”中所蕴含的对于语文学习习惯的要求;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要求不是针对哪一个阶段, 而是贯穿于语文学习的所有时段甚至终身。

二、做好示范教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思维和方法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知识本身。面对古今中外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文章以及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同阅读材料, 如何能够做到准确迅速自如地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又必须以一定的方法训练做基础, “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设计背后往往蕴含着基本的阅读方法, 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些问题具有很好的典范性并从中挖掘出实用技巧。

新闻阅读题练习不仅传授了新闻常识, 而且也让学习者意识到新闻类文本的阅读重点所在, 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和新闻结构知识, 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之后, 实际上也掌握了新闻阅读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文学类的文章虽然灵活多变, 但是其阅读也是有章可循的, 从精到的练习设计中可以摸索出其阅读方法。

小说阅读的重点可以通过练习设计中体现。 (1) 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设置题目, 它实际上告诉学生对于小说情节的概括基本上都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2) 提示人物性格分析要从人物的语言和行为 (当然也包括肖像、心理) 描写中去把握, 又可从人物形象刻画技巧上告诉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法以及各自的妙处。

以此类推, 关于诗歌、散文、戏剧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也都可以在教材的“研讨与练习”中一一体现, 如诗歌如何朗诵、如何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的辨析、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文章语言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 等等。因此, 阅读方法上的示范需要教师按照“研讨与练习”的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以求全面, 形成有操作性的方法。

三、训练思维求拓展

哥伦布把鸡蛋的一头在桌上轻轻一敲, 敲破了一点儿壳, 鸡蛋就稳稳地直立在桌子上了, 在敲破鸡蛋壳之前, 周围人的思维走入了死胡同, 在哥伦布敲破鸡蛋壳之后, 竖鸡蛋变得何其容易!“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虽然有些游戏成分, 但它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有多远他的路才能走多远。我们语文学习离不开知识、思维和实践, 知识是基础, 思维是关键, 实践是根本。《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人教版“研讨与练习”对学生思维训练有着高度重视。教师对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开放题要深入挖掘, 对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题目要在关键处予以点拨, 既让学生有探究的兴趣, 也适当减少不必要的阻碍, 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获得寻求知识的快乐和不竭动力。

例如,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世说新语>两则》) ?

此题设题目的是诱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 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 有争论更好, 但无须作定论。此题实际上涉及到文学鉴赏的标准问题, 学生要评判比喻飞雪的两句诗的高下就必然涉及到比较的角度和文学创作艺术, 具体说来就是什么样的比喻算作好比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完全“凭着感觉走”, 要把“感觉”好的和“感觉”不好的原因寻出来, 这样学生在思维方面才会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突破, 那么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找到思考的切入点——这一点同样具有“示范”意义。

教师对此类涉及文学鉴赏的问题, 可以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 答案要不拘一格, 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思考评说的兴趣, 有了对于文学欣赏的兴趣便可促进学生自觉自主阅读。

又如, (1) 说真话需要勇气, 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 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 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2) 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有人不同意, 试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 。

这道题目抓住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严肃的话题:说真话, 并且提示“说真话需要勇气, 有时还要付出代价”——课文中已有所表现, 从生活经验来说, 学生受到的教育都是“要说真话, 撒谎是可耻的”, 然而这则故事却给出了与生活相反的许多怪现象, 这就很能促进学生思考的兴趣, 同时, 此题采取了情景式的假设极易吸引学生的深入思考:像那个小孩一样说真话?——当周围的世界都在说假话时, 这不但需要勇气, 而且要考虑到后果;那么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说真话的方式?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 讲策略方能达目标 (教师还可补充, 像触龙说赵太后、李密《陈情表》等事例) ;或者像那些骗子一样欺骗别人?欺骗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牟利或者全身远祸;或者像那些看热闹的人群一样沉默?“不反抗就意味着同盟”, 如果我们不与恶势力作斗争, 最终受害的也难免不包括自己。因此, 这道题目的设置不但高扬了语文的人文性, 也彰显了思维的深度美, 而形式上也颇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是一道高质量的题目。

总之,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研讨与练习”这一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用好精心设计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熟悉解题方法, 培养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锻炼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在使用“研讨与练习”时, 教师要对编者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维有比较深入的分析, 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 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和课后提示都有的放矢, 学生完成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在思考的基础上, 有的只需口头表达, 有的要形成书面文字。

摘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文之后的“研讨与练习”是编者遵循新课程标准精神, 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的和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就人教版《语文》阅读部分简要谈一谈如何有效使用“研讨与练习”。

触摸式教学模式研讨 篇10

电工学所研究的内容是用理论的方法去分析、设计并实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电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它的最终目的是将理论研究的电磁规律应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电工学课程集《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身,是面向理工科、非电类专业学生开设的技术基础课,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该课程在我国各高等工科院校均有开设。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绝大部分学生而言,其获取电工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理论课及实验课这两个教学环节。

2、电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理论课教学,我们总结出电工技术课程的几个主要特点:(1)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2)授课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3)授课学时普遍较少;(4)实验课几乎无法对理论课提供有力支持。

电工技术课程的上述特点,使得大部分学生感觉电工技术课程难学,并且学习该门课程后收获不大。仅仅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电工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背景下,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3、触摸式教学模式

鉴于电工技术授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触摸式教学模式的设想,将电工技术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在授课时间及授课内容上整合为一,将实验室作为授课场所,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让学生直接感受相关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例如,在介绍电阻元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箱真实地认知电阻的外观、伏安特性及其能量转化等特性;在讲授完叠加原理时,让学生直接利用实验箱提供的器件,自行设计原理电路来验证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在介绍电磁继电器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按键控制实验箱中透明外壳继电器的通断,了解继电器的工作特点等等。

4、可行性分析

经过十多年来的持续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高校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各高校已建、在建或改建的电工技术实验室,基本上都具有同时开设40组实验的能力。对于电工技术这门课程来说,其开设实验所需的硬件及软件资源很容易得到满足,这为触摸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电工技术课程可以相同专业的两个自然班为一个合班进行触摸式教学。

5、触摸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作者们对触摸式教学模式的设想与研讨,我们可以初步预见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1)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2)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工技术理论;(3)可以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4)可以使更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供能力储备。

6、触摸式教学模式的辅助环节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离不开其它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的支持,在此我们简单列举两个必要的辅助环节。

6.1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尔基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任何一类授课对象而言,无论是幼儿班的孩子还是高校的大学生,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受益程度。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引导能力,尤其是在第一次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将本课程的地位、任务、目的要求同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程度交代清楚,还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工技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使非电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学习电工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

6.2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有效介入

多媒体教学方式应该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其运用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理论课程的授课质量。例如,三相交流电的产生是电工技术教学的难点之一,仅用板书教学很难让学生较为透彻地理解该理论。如果采用flash技术来演示其产生过程,既可以把复杂、抽象的电路原理展示出来,又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对于常用控制电器及控制电路等章节的部分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为教师节省出更多的学时。

综上所述,触摸式教学方法在电工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将会改变本门课程的授课现状,使学生喜欢学习电工技术,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激情,让课堂成为吸引学生的“游乐场”。触摸式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还需要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其日后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移植到其它相似学科的教学环节中。

参考文献

[1]郭静华.《电工学》课堂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6期

[2]游敏娟.多媒体技术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14期

[3]席志红.电工技术[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4

[4]马丽, 孙奇志.试析高职《电工学》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8期

对组织研讨式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16-02

近年来,整个社会呼唤素质教育。与之相应,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全面铺开、逐步深入。在教学改革中,有关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一项重要内容。如何针对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已经成为每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围绕近年来在高校教学领域广为推崇的课堂研讨式教学略谈拙见。

一、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体会

所谓研讨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研究”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形成观点、构建知识的教和学的过程。一般来讲,组织研讨式教学主要分五个步骤,分别是: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提高。这五个步骤构成了一次教学活动的完整回路,缺一不可。从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步骤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方法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始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激发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潜能,启迪了学生智慧,这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显然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讨式教学的优点很明显,主要有: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可以说是研讨式教学最大的优点。这一教学方法一改传统教学“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教学模式,围绕课程的核心问题设置了若干题目供每名学生研讨,实际上是对每名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研讨课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围绕研讨问题认真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着导学的作用,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的调动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在研讨式教学中,无论是查阅资料、撰写研讨提纲,还是课堂研讨交流、教师点评启发,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地思考,否则,学生就可能孤立于课堂。实践证明,真知灼见往往来源于思想交锋,研讨式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以教材为范本,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对启迪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有益的。三是有利于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实践看,在参与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文字表达、语言沟通,包括科研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锻炼提高,所以,参与研讨式教学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有利于教学相长。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样是学生带给教师启发思考的过程。研讨式教学的全过程都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教师在教学组织中能否科学地设计研讨问题?在学生发言时能否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的思想智慧?能否点评启发到位?能否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能力素质要求。思维的互动、问题的探索,必然使得教师在组织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素质不断提升,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凡事必有利弊,研讨式教学在实施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一方面,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的研讨课课堂教学设计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研讨问题设计上,要么过于宽泛,要么与中心贴得不紧、过于杂乱,问题设计不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研讨质量。二是有些教师在研讨课准备阶段对学生指导不够。有的教师往往是布置了研讨题目后完全依赖学生自觉准备,直到组织正式的课堂研讨时才发现学生的准备质量差距还很大,致使研讨没有质量。这其中有教师责任心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三是有的研讨课课堂教学组织严肃性不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研讨时,注意力都聚焦在进行研讨发言的学生身上,而对其他听众的课堂表现关注不够,要求也不够,这就使得个别学生完全对其他人的研讨发言充耳不闻,成了研讨课的局外人。四是有的教师课堂启发点评不到位。在研讨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个“导演”,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研讨发言,教师必须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点评,以甄别谬误,弘扬真理,启迪智慧,这个环节正是研讨式教学的点睛之笔。

另一方面,从学生参与研讨式教学的情况看,主要的问题:一是有的学生参与研讨的热情不够高。因为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环境因素等各种原因,从研讨式教学实施情况看,虽然教师对每名学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免不了会有学生参与研讨的热情不够高。二是有的学生研讨准备很不充分。研讨课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师生对研讨课的准备。而实际上,有的学生在准备研讨问题时,确实存在应付差事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学习,而且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三是有些学生的能力素质还存在差距。这一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有的学生在研讨准备阶段和课堂研讨环节确实很认真,但由于个人能力素质的问题,要么是对问题的理解把握差距较大,要么是发言过于紧张,学生能力素质的问题同样影响到研讨课教学质量。

二、提升研讨式教学质量须把握的问题

1、要科学地设置研讨问题

组织研讨式教学,首要的环节就是设置研讨问题,研讨问题设置的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研讨式教学的成败。实践证明,设置研讨问题是一门学问。前苏联教育家果维茨基曾经提出过一个“最近发展区”理论,意思是说:学生实际上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实水平,另一种是潜在水平,在学生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尽可能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最有研讨价值。对这一理论略加思索,不难联想到中国的一句俗话:“跳一跳、摘桃子”。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参与研讨,其间的道理岂不恰似“摘桃子”。对学生而言,假如问题设置太难,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问题设置太简单,则又会让很多学生不屑于去思考。研讨问题设置的唯一要求,就是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问题才真正落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研讨式教学才有可能效果好。

2、要认真指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

必须通过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一定要强化认识,并积极赴之实践,因为自主学习的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在现实中,存在一种观点,就是有些教师感觉组织研讨式教学要比组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轻松”许多。事实真是如此么?试想,在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应该积极扮演好“导学”的角色,这样,教师既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惰性。在研讨准备阶段,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围绕研讨问题查阅资料、撰写发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紧扣学生的思想脉搏启发引导、答疑释惑;研讨结束,教师还要恰到好处地点评小结。如此以来,要组织一次高质量的研讨课,教师绝对要花一番功夫,所用的时间精力与讲授式教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轻松”二字从何谈起?其实只要略加分析,就会发现所谓“轻松”的观点是难以站住脚的。如果有的教师确实感觉“轻松”,那或许是因为对学生自主学习太过“放手”的缘故。

3、要努力营造民主活跃的研讨氛围

研讨式教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实践证明,真知灼见往往来自于思想的交流碰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研讨式教学与以往课堂上的“满堂灌”相比绝对是有进步意义的。课堂研讨质量的高低,除了取决于课前准备之外,关键要看课堂研讨氛围好不好。而课堂氛围的好坏,主导权又完全把握在教师这个“导演”手中。如何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研讨氛围?从教师组织的角度分析,至少应注意把握好四点: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一定要在思想认识上真正把以往“我讲你听”、“师道尊严”等教学观念放到一边。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众多学生参与研讨发言、互相启迪智慧、共同促进提高,这是研讨课应该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三是要制定科学的研讨规则。为了确保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员都能广泛参与研讨,而且研讨内容能够紧扣主题,必须要制定科学的研讨规则,研讨规则应体现民主性、包容性和趣味性。四是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思想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还必须在平时就多注重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于教学是绝对有益的。

4、要恰到好处地进行点评启发

在研讨课上,教师对研讨问题的点评启发可以说是整个研讨教学的点睛之笔。能否对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一个考验。有的时候,教师的点评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未触及学生发言的核心;有的时候,教师的启发引导火候不够,影响到了学生研讨的情绪;还有的时候,教师的点评启发太过浅显、思想性不够,学生听后不解渴、难受启发。教师的点评启发要有“四个字”应该把握。一是“备”。教师一定要围绕研讨问题进行充分的准备,自己先要对研讨的问题深刻领会。二是“准”。这个字的含义主要是指教师对研讨问题的内涵、对学生研讨发言的观点都要做到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点评才有可能恰到好处。三是“启”。就是说,教师的点评启发一定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一定要能够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层面上构建起一个思考的空间,这样的点评启发才有质量。四是“砺”。这个字是从情感因素讲的,强调的是教师的点评启发必须要能够给学生以激励,正所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句话也应该是对教师点评启发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5、要进一步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量子力学教学方法研讨 篇12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本科量子力学教学一般包括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正是因为微观粒子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才造成了一些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 例如测不准关系、量子隧道效应等等;第二部分是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这部分是量子力学的核心内容, 如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态叠加原理、电子自旋等;第三部分是量子力学的一些应用, 如定态薛定谔方程的求解, 微扰方法。以上三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量子力学的整体框架[3]。随着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 产生了很多新的现象和成果。例如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等等。许多学生对量子力学的兴趣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新成果中得到的。如果我们仍按传统的内容授课, 学生学完了这门课程发现感兴趣的那点东西完全没有接触到, 就会对所学的量子力学感到怀疑, 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所以作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量子力学的新成果和新现象,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按照量子力学的特点有所改革。由于量子力学的许多观点和经典力学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还是按照经典力学的方法来讲, 就会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混乱, 所以建议从一开始就建立全新的量子观点。例如轨道是一经典概念, 在讲授玻尔的氢原子模型时仍然采用了轨道的概念, 但在讲到后面又说轨道的概念是不对的, 这样学生就会怀疑老师讲错误的内容教给了他们, 形成逻辑上的混乱。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量子的观点, 淡化轨道的概念,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量子力学课程的第一节课, 绪论课的讲授效果对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兴趣影响很大, 所以绪论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量子力学这门课程的态度。当然很多学生非常重视这门课程, 但学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仅仅只是在行动上重视, 而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如何使这部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量子力学变为主动地学习, 这就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培养。在上绪论课时作者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抓住学生的兴趣。首先列举早期与量子力学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得主历来都是万众瞩目的人物, 学生当然也会有所关心, 而且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主要工作在量子力学这门课程中都会一一介绍, 这样一方面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强调了量子力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为学生探索什么样的工作才可以拿到诺贝尔奖留下悬念。抓住学生兴趣的第二个主要方法是列举一些量子力学中奇特的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动力, 例如波粒二象性带来的“穿墙术”、量子通讯、如何测量太阳表面温度等等, 这些都很能激发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兴趣。综上所述, 绪论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是引导学生打开量子力学广阔天地的一把钥匙。

三、重视物理学史的引入

随着量子力学学习的深入, 学生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物理方法的内容, 虽然学生会对量子力学的博大精深以及人类认知能力惊叹不已, 但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越来越枯燥乏味。并且, 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兴趣和信息在这个时候受到很大的考验, 想要把丰硕的量子力学成果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传达给学生, 就得在适当的时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 很多学生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有很浓厚的兴趣, 甚至成为学生闲聊的素材, 因此, 在适当的时候讲述量子力学发展史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讲授过程中,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融入量子力学发展史中的名人逸事和照片, 如:索尔维会议上的大量有趣争论和物理学界智慧之脑的“明星照”, 或用简单的方法用板书的形式推导量子力学公式。例如在讲到黑体辐射时, 作者讲到普朗克仅仅用了插值的方法, 就给出了一个完美的黑体辐射公式。而插值的方法普通的本科生都能熟练掌握, 这一方面鼓励学生:看起来很高深的学问, 其实都是由很简单的一系列知识组成,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教导学生, 不要看不起很细微的东西, 伟大的成就往往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在讲到普朗克为了自己提出的理论感到后悔, 甚至想尽一切的办法推翻自己的理论时, 告诉学生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坚持自己的信念有时候比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重要。在讲到德布罗意如何从一个纨绔子弟成长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讲到薛定谔如何在不被导师重视的条件下建立了波动力学;在讲到海森堡如何为了重获玻尔的青睐, 而建立了测不准关系;在讲到乌伦贝尔和古兹米特两个年轻人如何大胆“猜测”, 提出了电子自旋假设, 这些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这些小故事不仅让学生从中掌握的量子力学的基本观点和发展过程,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科研品质都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量子力学中有很多比较抽象原理、概念、推导过程和现象, 这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在授课过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推导过程, 非常的枯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比如:把瞬间的过程随意地延长和缩短, 把复杂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过程用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分解成详细的直观的步骤表达清楚[5]。相对于经典物理来说, 量子力学课程的实验并不多, 在讲解康普顿散射、史特恩-盖拉赫等实验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图形图像的形式模拟实验的全过程。用合适的教学软件对真实情景再现和模拟, 让学生多册观察模拟实验的全过程。量子力学的一些东西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 在头脑中想象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这块短板, 形象地模拟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电子衍射的实验, 我们不仅可以用语言和书本上的图片描述这个过程,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电子通过动画的形式一个一个打到屏幕上, 形成一个一个单独的点来显示出电子的粒子性;在快进的形式描述足够长时间之后的情况, 也就是得出电子的衍射图样, 从而给出电子波动性的结论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经过这样的教学形式, 相信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6]。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 例如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传统的板书就非常接近人本身的思维模式, 容易让学生掌握, 如果用多媒体一带而过, 往往效果非常的不好。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并重, 对于一些现象的东西多媒体表现更为出色;而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传统的板书更为有利, 两者相互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

五、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上和课后, 在学生学习量子力学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利用课堂上的引导和启发, 促进学生课前和课后对量子力学的学习。预习是对于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很重要, 当然, 量子力学也不例外, 预习是一个提前自我学习的过程, 能够大概了解将要学习内容的大概, 这样不仅能够更正理解有偏差的部分和加强正确理解部分的记忆, 还能够有重点地听课, 对于学习量子力学是很重要的。预习也是一个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过程, 对于增强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及以后学生的终身事业的建立都是很重要的[8]。由于量子力学在理解上难度较大, 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用更好的上课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和充分的讨论在教学中是必须的, 量子力学的课堂一定要避免成为一言堂, 要适当地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比如:逆向思维和非规范性思维等,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实际进行讨论,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量子力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教师可以多介绍一些近代物理、生命科学、化学、现代分析技术和材料科学等学科中量子力学的应用部分, 让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量子力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此外, 课上可以分配小组每节课前讲述量子力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分组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分组, 这样增强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9]。另外, 作者建议, 引入商业上的PK机制, 下课之前教师分配章节, 并且对学生加以引导, 让相同程度的学生之间进行量子力学认知上的小竞赛, 对赢的同学进行奖励, 或者输的同学上讲台唱歌, 这样做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效果好的话能够激发学生对量子力学的极大兴趣。

量子力学的教学不仅仅只是因为它是近代物理的一大基础, 更主要的价值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这些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希望能通过我们广大物理教师的不断摸索, 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

参考文献

[1]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

[2]沈葹.量子力学的光辉八十年[J].世界科学, 2006, 11 (5) :12-171.

[3]曾谨言.量子力学:卷I[M].第4版.科学出版社, 1997:35-278.

[4]雷奕安.新量子世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5-85.

[5]邹艳.浅谈量子力学的教学改革[J].物理与工程, 2009, 19 (4) :40-41.

[6]游善红, 王明湘.工科专业的量子力学教学方法探索[M].大学物理, 2012, 31 (3) :60-65.

[7]陈鹏, 罗楚新, 薛运才.工科物理专业量子力学教学特点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 2009, 26 (6) :88-89.

[8]刘中利, 杨数强.《量子力学》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6) :109.

上一篇:岩溶地区钻孔桩施工下一篇:铁路广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