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验证协议

2024-07-22

多点验证协议(共3篇)

多点验证协议 篇1

1 引言

节点自身定位是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文献[1][2][3])应用的一个支撑技术之一,由于节点自身定位过程容易遭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攻击,又由于WSN节点自身资源的限制,所以在受限的WSN中,如何进行安全的定位和获取正确的位置信息,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安全问题。

2 多点验证协议

可验证测距协议是一种采用基于测距的距离界定协议,不只可以用于抵抗各种距离攻击,还可以对节点进行安全定位。

2.1 距离界定协议

距离界定最早由Brands和Chaum提出(文献[4]),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测量和计算验证者(verifier)与被验证者(claimant)之间距离的上界,防止以缩小测量/估算距离为目的的测距欺骗攻击,如虫洞攻击等。

2.2 距离界定协议

多点验证协议是一种改进型的距离边界协议,采用记录收发时间的策略来降低对被验证者实时处理能力的要求。其伪代码(如图1)所示,其中u是待验证节点(普通节点),v为验证者(信标节点),tus/tur和tvs/tvr分别是u和v发射和接收信号的时刻。

3 可验证测距协议的形式化研究

多点验证协议是一个基于距离界限协议的VM机制。VM利用可验证测距协议和三角形校验技术来提高测距安全,前者将基于RF的TOA技术[文献6]和距离界限协议[文献4]结合起来,能有效抵抗各种缩短测距的攻击,而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利用3个校验点的共同约束可以防止增大测距的攻击。下面我们将用形式化语言object-z(文献[5])对其展开建模研究分析。

3.1 可验证测距协议的模型组件

3.1.1 定义数据类型

我们假定给定的ITEM为会话层构造的比特流或字节流。所有信息的MSG的集合是所有可能的消息队列的集合,有MSG:seq ITEM。据此,我们定义几个在协议中使用的不同数据项类型ITEM的子集,代理标识符AID,密钥KEY,随机数NON:,加密数据ENC,如下图所示,P ITEM表示ITEM的子集。

3.1.2 定义函数模型

函数enc表示信息MSG经过密钥KEY加密成ENC类型数据项。函数mac表示信息MSG经过密钥KEY通过消息认证生成MAC类型数据项。函数commit表示随机数NON使用信息MSG单向抗碰撞哈

3.2 多点验证协议的角色模型

多点验证协议的角色模型正如前文表示可抽象成两种类型:Claimant待验证节点和Verifier验证者,使用object-z对两个角色进行建模,每个角色是类对象,包含状态变量和操作模式。

3.2.1 待验证节点的模型

待验证角色由状态模式、初始状态、操作模式GenerateC和操作模式ReceiveMsg组成的。状态模式定义该角色用到的变量,其中u、v为设备标识(u表示待验证节点,v表示验证者),Nu、Nv分别表示u、v产生的随机数,以及u和v共享的密钥Kuv,以及消息msg、c和d,时间t。初始状态msg=<>表示没有任何消息在发送。

操作模式GenerateC对应图1的1、2、3,表示验证者对确认者发起距离界定请求。其中,符号“!”表示请求的信息,符号“?”表示要求得到的信息。操作模式ReceiveMsg对应图1的6、7,表示对信息进行加密,对应于图1的5的接收。其中,变量t和t`表示前状态变量和后状态变量,表示时间变化。

3.2.2 验证者模型

验证角色由状态模式、初始状态、操作模式GenerateNv和操作模式Compute组成的。

操作模式GenerateNv对应图1中的4、5,表示对验证者对验证者的请求进行响应。操作模式Compute对于图1中的8、9,表示根据结果,验证本次通信是否被篡改,如果没有就进行距离计算。

3.3 多点验证协议模型

对角色建完模之后首先建立距离界定协议,由状态模式、初始模式和操作Protocol组成。表示通过待验证对验证者发起请求得到与其中一个验证者的距离信息。

在状态模式中,待验证者N ode A,验证者N ode B,N ode A.msg=NodeB.msg表示NodeA和NodeB有相同的初始化信息,并且它们能够互相通信。初始化模式中,表示NodeA必须知道NodeB的ID,NodeA和NodeB之间共享相同的密钥。操作Protocol定义了其中一个距离测定实现的整个过程。符号“∧”是Z语言中复合操作符。

VM表示一个可验证测距协议的执行过程,待验证者分别验证者发起距离界定请求,最终验证者将收到的距离信息发给中心节点,中心节点利用这些距离进行坐标计算,最终得到待验证者的位置信息。

4 无线传感器SPINE安全定位算法的形式化验证

我们已经前文中介绍了多点验证协议的形式化建模,接下来,我们将对其在无线传感器中的应用。由于信标节点大量部署代价昂贵,在大型传感器网络中,只需要部署少量信标节点,通过大量传感器间协作定位实现整个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合作定位机制称为SPINE(Secure Position for sensor NEtworks)算法。SPINE是基于VM安全定位机制的。SPINE通过验证至少三个锚节点的位置来估计未知节点的位置,估计出其他位置的未知节点会升级为锚节点,作为其它未知节点的参考节点。

在介绍SPINE算法之前首先介绍一种BDV(Basic Distance Verification)表示基本距离验证,它是利用VM机制进行距离界定的,u可以测量出duv,v可以测量出dvu。BDV界定u和v的距离过程如下:1)所有可验证v的三角形集合US,有△(u,v1,v2)、△(u,v1,v4)、△(u,v3,v4)、△(u,v2,v3);2)所有可验证u的三角形集合VS,有△(v,v5,v6)、△(v,v5,v6);3)所有可同时验证u和v的三角形集合UVS,有△(v4,v5,v6)。对于所有△l∈US∪VS∪UVS,可计算出dlvu=VM.Distance(u,v)以及dluv=VM.Distance(v,u),由此,对于所有△l∈US∪VS∪UVS,对于该节点执行δ测试和点再三角形内测试,对于通过测试的位置,就作为未知节点的定位结果,否则,就拒绝该位置,即只要|dluv-duv|<,且|dlvu-dvu|<δ,则{duv,dvu}的测量结果能够被接受。

SPINE算法执行过程如下:1)节点测量与邻居的距离;2)通过VM进行距离界定;3)所有节点间的互相定位采用分布式算法实现。定义集合VD=,表示可信任距离集合,初始为空;定义集合NV,表示所有未验证距离,初始为空;DB={所有距离集合}。那么对于所有dbi∈D B,如果dbi能够被B D V验证那么V D=V D∪{d bi},否则NV=NV∪{dbi}。

u和v的定位结果出来,有VD=VD∪{dbuv},同时u和v就成为验证节点,能够验证其他待验证节点,整个网络协同工作,直至整个定位过程完成。

我们已经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定位,但是,又是如何保证对整个定位过程是安全的?我们将展开简单的分析。如下图所示,图a是一个正常定位过程;图b中u对v进行距离扩大攻击,根据VM安全定位机制,能够检测出整个定位过程发生距离扩大攻击,抛弃本次定位结果;图c,同时三个入侵节点伪装同一个节点对定位发起攻击,根据VM算法本次攻击成功,定位被干扰。因此,当#VD>3(在object-z中,#表示集合个数)时,表示最少三个三角形同时对一个待验证节点发起验证,可防止如下图所示的各种扩大距离攻击。

4 结语

本文用形式化方法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定位进行了简单地分析,最后得出#VD>3时,可保证定位是准确且安全的。多点验证协议不仅可以用于无线传感器安全定位,还可以用于其他网络的安全定位,采用形式化方法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安全定位分析在目前还属于少数,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H.A.Oliveira et al.,Directed position estimation:A recursivelocalization approach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14th IEEEInt’l.Conf.Comp.Commun.And Networks,San Diego,CA,Oct.2005,557 562.

[2]T.He et al.,Range-free localization schemes for large scalesensor networks,MobiCom’03:Proc.9th Annual Int’l.Conf.Mo-bile Comp.and Networking,New York:ACM Press,2003,81 95.

[3]J.Albowicz,A.Chen,and L.Zhang,Recursive position estimationin sensor networks,”9th Int’l.Conf.Network Protocols,Nov.2001,35 41.

[4]S.Brands and D.Chaum,Distance-bounding protocols,in Proc.Workshop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ryptographic tech-niques on ad-vances in cryptology,1994,pp.344 359.

[5]David A.C,David J.D Object-Z:An object-oriented extensionto Z,1989,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mal Descrip-tion Technique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and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281 296.

[6]Hafter A,Hopper A,StegglesP,Ward A,Webster,P.The anatomy ofa context-aware apIication.In:Proc.of the 5th Annual ACM/IEEEInt’l Conf.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Seattle:ACM Press,1 999.59—68.

多点验证协议 篇2

甲方(用人单位)乙方(多点执业医师)

名称: 姓名: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码: 地址: 住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根据《医师多点执业实方案》和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按照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协议。

一、协议期限

协议期限:从2018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一)乙方的岗位:

(二)乙方的工作内容:

(三)乙方的工作地点:

三、工作时间

(一)工作时间:按照甲方作息时间:早上8:00-12:00,每天4.0小时。

(二)不再享受法定休假日、年休假、婚假、丧家、产假、看护假等带薪。

四、劳动报酬

(一)根据绩效奖励

(二)每半天固定工资500元加上以上奖金。发放时间:以月计发,每月20号发上月的。

五、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甲乙双方协商社会保险和其它福利待遇由乙方第一执业医疗机构负责,甲方不再承担

六、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须向乙方提供必备的工作条件。

(二)乙方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甲方管理规章制度及行业规范。乙方须完备多点执业相 关手续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给甲方备案

(三)除完成上述工作任务外,在特殊情况下,如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治等,乙方应服从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工作安排。

(四)甲方不承担乙方在非本机构执业过程中发生的医疗损害或纠纷处理责任。甲方承担乙方在本机构行医时发放医疗损害和纠纷的处理责任,乙方按照甲方相关制度规定承担责任。不能执行到位的,甲方可在事后按约定向乙方追讨相关的责任分担

(五)乙方因完成甲方工作任务所致工伤或者因工死亡的,应由甲方按《工伤保险条例》、《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等规定办理。

乙方确定上下班路线和起止点(乙方填写,上下班各规定一条路线): 乙方确定上下班和担责时限:上班时间前和下班时间后1小时内。

七、协议的变更

(一)任何一方要求变更本合同的有关内容,都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二)甲方双方经协议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并办理书面变更手续。

八、协议的解除和终止

(一)协议解除

1、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协议可以解除;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提前解除本协议; 1)乙方严重违反甲方规章制度的;

2)乙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造成重大损害的;

3)乙方同时与其它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 者经甲方提出,拒不改正的; 4)乙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5)乙方患病或非因工伤,不能从事本协议的工作的; 6)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的;

7)本协议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放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经双方协商 未能就变更本协议达成一致的。

3、乙方解除本协议,应当提前3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

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乙方可以解除本协议,甲方应该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1)甲方未按照本协议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甲方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甲方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乙方权益的;

4)甲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乙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

变更本协议,致使本合同或者变更协议无效的;

5)甲方兔除自己的法律责任、排除乙方的权利,致使本协议无效的;

6)甲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致使本协议、协议附件或补充协议等与协议

有同等效力的文件无效的;

7)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乙方劳动,或者违章指挥、强 令冒险作业及乙方人身安全的。(二)本协议终止

本协议期满即行终止

九、因履行本协议发放纠纷的解决办法

如双方因履行本协议发放争议,应当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甲方所在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或者在法定时效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判决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双方约定下列文件为本协议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1、多点执业协议变更书

2、多点执业协议续订书

本合同(含附件)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多点验证协议 篇3

1.1 医师多点执业的背景及实施现状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更加突显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国务院于2009年4月正式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根据其中“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要求,卫生部于同年9月份发布了《卫生部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作为医改的重要举措之一,医师多点执业一度成为传媒和大众关注的焦点。

然而,经过几年的试点推行工作,这项破冰之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1]。以浙江省为例,自2012年2月1日实施以来共计3925人注册多点执业,但经省卫生计生委统计梳理后仅余2756人,而且,其中绝大多数的多点执业医师仅是到各大中医堂馆坐诊的中医师。其他试点地区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这显然与推行该政策时所追求的全方位的医师多点执业迥然有异。为此,浙江省于2015年3月又出台了新的实施办法,在制度构建方面也做出了新的突破,例如,将多点执业的门槛从副主任医师放宽至执业医师、取消了办理多点执业应当获得第一执业机构的同意这一前置条件、甚至开始探索医师的自由职业。尽管如此,医师多点执业的推行仍然面临重重阻碍。

1.2 医师多点执业推行的法律困境

1.2.1 医师多点执业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我国一直以来奉行“定点执业”的原则,根据《执业医师法》和《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医师执业应按注册的地点、类型和范围来进行,医师擅自改变行医地点而未做变更登记的,将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行医[2]。尽管卫生部发布了一系列支持医师多点执业的行政命令,各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本地域的“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办法”,但是从法律位阶来看,其仅属于行政规章,尚无法从法律位阶的效力层面为医师进行多点执业提供合法的身份。

1.2.2 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的法律关系定性模糊

在各地出台的“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办法”中,皆不约而同地规定了医师应当与第二、三执业机构签订书面聘用协议,并应当对发生医疗纠纷后双方的责任分担做出约定。但这种约定仅仅是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之间的内部约定,从合同相对性的适用原则来看,它并不对第三人产生法律适用的效果。发生医疗纠纷时,究竟由哪一方对患者承担责任、适用何种法律规定,实际上取决于“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聘用关系的性质”这一先决条件。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究竟属于劳动关系、劳务关系、承揽关系、雇佣关系还是委托关系,至今仍没用明确的法律规定或者权威的法律适用解释。由此便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法律风险,即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之间对法律责任的承担相互推诿[3]。毋庸置疑,这既不利于患者的维权和医患关系的稳定发展,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多点执业医师的诉累和政策推行的阻力。

1.2.3 医疗风险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不明确

医师多点执业涉及数个医疗机构、患者、医师等多方参与主体,然而在多数试点地区的“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办法”中,往往没有强制性地规定第二、三执业机构必须为其聘用的医师购买医疗责任保险。换言之,在缺乏“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的情形下,医疗风险法律责任需要由医师和涉事方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内部消化。但是,由于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聘用关系的法律性质尚无定论,因而医疗风险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也不甚明确,多点执业医师及其数个执业机构皆有可能卷入法律纠纷当中[4]。由此,推行多点执业政策对于第一执业机构的影响不仅限于核心竞争力的流失和医疗技术秘密泄露等风险,其很有可能被无端卷入脱离于自己监管场域的医疗纠纷当中。这就直接导致了第一执业机构对多点执业的积极性不高,也使医师多点执业的推行举步维艰[5]。因此,明确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医疗风险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对于推动多点执业政策的施行至关重要。

当然,医师多点执业推行的法律困境并不限于上述的内容,固有医疗法律关系的变动往往因为多点执业因素的植入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当多点执业医师存在职务发明和职务作品时,如何对其归属进行科学地认定;在并轨阶段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下,如何维护多点执业医师的社保权益;第一执业机构如何防范因为多点执业而引发的故意转介患者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等等,不一而足。

目前,各地的“医师多点执业的实施办法”多由各省卫生行政部门自行制定,政策执行机构过多,且难免带有些许“各自为政”的色彩,受限于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价值观念差异等屏障,多点执业的地域沟通困难,进而导致各地的规范冲突日趋突显出来,暂时尚难以出台全国统一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正因如此,倡导通过合同对多点执业进行规制已经成为推行多点执业必由之路。多点执业聘用协议可以全面地创设肯定性和否定性的权利和义务,它以多点执业医疗行为为蓝本,是后者在私法上的抽象,具有可计算的特征,是具有私法一般品性的工具理性行为,较之于非协商性的随意性操作,更能增进缔约人的福祉。医师多点执业的推行时值新医改和民法典制定的前夜,在此问题上我们应当将私人自治精神一以贯之。多点执业聘用协议的上述品性形塑了私法的局限,也成就了私法的荣光。各省的“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办法”中明确要求医师应当与第二、三执业机构签订书面的聘用协议,国家卫计委于2014年发布的《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指出,“拟多点执业的医师应当与第一执业地点医院签订聘用合同,与拟多点执业的其他医疗机构分别签订多点执业协议,约定医师在该医疗机构的工作期限、工作任务、医疗责任、时间安排、考核方式、薪酬、保险、福利、待遇等。”从宏观上解读该政策的目的,其是为了解放医生的劳动价值,打破现有医疗资源的相对垄断局面,进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从微观的角度视之,多点执业的推行就是医师与各个执业机构建立合同关系的过程,私法自治原则理当在这一舞台上长袖善舞。因此,本文意在厘清医师与各个医疗机构之间聘用协议的性质,以明确争议发生时的法律适用及对外责任承担的主体,在此基础之上,确定聘用协议的内容,进而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有效防范相应的法律风险。以合同的必要条款和任意条款的形式为当事人缔约做出强制性和指导性规范,不仅可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也与医疗改革和医疗服务社会公益的属性高度契合。

2 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的法律性质分析

2.1 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的法律性质分歧

医师与第一执业机构之间构成法定劳动关系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对于灵活性较强的多点执业究竟构成何种法律关系,卫生法学界却存在广泛的争议。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下,对于多点执业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之间聘用协议的定性存有以下几种观点:

2.1.1 承揽协议

承揽协议是指承揽人按照定做人的要求交付工作成果,并由定做人支付报酬的合同法律关系形式。其特点是以交付工作成果为目的,承揽人自行承担完成工作过程中的风险责任。由于医师“走穴”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使得人们容易将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之间的聘用协议认定为由医院介绍患者、医师交付“工作成果”的承揽协议。

2.1.2 雇佣协议

雇佣协议是指受雇人于一定或不定期限内向雇佣人提供劳务,由雇佣人支付相应报酬而形成的合同形式。雇佣协议的成立对合同订立的形式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雇员只可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其他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雇员利用雇主提供的生产资料进行社会劳动,双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隶属关系与人身依附关系。通说认为,劳动关系乃是雇佣关系中的一种,且医师多点执业大体上符合雇佣关系的特点,因而在实践中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的聘用协议也可能被认定为雇佣协议。[6]

2.1.3委托协议

委托协议是指基于委托人与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置委托人委托的事务的合同关系。委托协议中仅以代理方的行为结果作为支付报酬的标准,代理方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有权独立地处理委托事务,但并不作为委托人业务组成的一部分。因医师多点执业的工作时间、地点具有灵活性,故而可能被视为是一种院方的业务委托行为,由医师根据院方的委托提供相关医疗服务。

2.1.4 劳动协议

劳动协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确立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的协议。为了规范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主要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特殊法律的调整,也补充适用其他民事法律规范。劳动关系的订立主体是劳动者和符合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劳动关系,且具有人身上的隶属性。劳动者除获得劳动报酬外还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福利待遇。所谓的医师多点执业不只是“多点”,更重要的是达到真正的“执业”,如此才符合医疗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有学者认为,医师多点执业的聘用协议应当是劳动关系协议[7]。

2.2 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应当认定为劳动协议

劳动关系是指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由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给付劳动报酬的的社会关系。我国法学界普遍认同,劳动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源生于雇佣关系,但与高度私人自治的雇佣关系相比,劳动关系的“社会法”属性更强,其所体现出的商品交易性质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由上可知,当事人之间是否具有从属关系是二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的聘用关系中,缔约的主体是符合法定资格要件的医师和医疗机构(即用人单位),医师在第二、三执业地点工作时需遵守该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接受相应的考核,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而且,多点执业医师的工作内容也在受聘单位的业务范围之内,因此可以说,医师与受聘单位之间应当被认定为劳动关系。与之相应,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的法律性质也应当认定为劳动协议。这一法律定位不仅符合客观事实,也能为多点执业医师施以更全面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关怀,进而调动其从事多点执业的工作积极性。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也便于确认对外责任的承担主体,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多点执业医师在第一执业机构外的收入往往处于税收监测的灰色地带,将该协议定性为劳动协议也便于税务部门对多点执业医师的收入进行更加全面的税收监管[8]。

依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劳动关系具有单一性,因此,医生与各个执业机构之间并非同等的劳动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卫计委在《意见》中指出,医师进行多点执业应当在征得第一执业地点的书面同意并且保证其本职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由此可见,现有政策上更倾向于认为,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之间属于劳动关系中的“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关系”。但是,《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合同内容并没有做出具体、强制性的规定,这就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对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的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留有了一定的空间。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合同法》本身对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协议的订立形式并无特殊的要求,但鉴于现在以合同约束为主而规制医师多点执业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未来的立法产品应当特别规定该聘用协议必须以书面的形式订立,而不适用于《劳动合同法》的宽松性规范。

3 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的内容

3.1 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的必备条款

必要条款是指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的特别约定而必须具备的条款,其内容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发生遗漏时将导致聘用协议的无效。因此,各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医师多点执业劳动关系的具体特征,慎重加以列举和限定。笔者认为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3.1.1 当事人的基本信息条款

该项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多点执业医师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以及其从事多点执业资质的相关证明。

3.1.2 工作时间和工作期限条款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中的劳动者一方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非全日制用工允许劳动者与多个用人单位成立劳动关系,但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定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因此,多点执业医师应当首先与多个执业机构进行充分协商,对其第二、三执业机构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期限达成共识,并将上述约定明确列为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的核心条款。

3.1.3 工作内容条款

工作内容本是由用人单位根据需要而与劳动者自由约定的,但由于医疗服务的提供不仅需要依靠医生自身的经验技术,还需要有相应的医疗器械和团队予以配合,故而,多点执业聘用协议应当对医师的工作内容有所限制,即工作内容不仅应当与医师执业注册的范围一致,也应当与第二、三执业机构所能提供的硬件设施、医疗团队所能支持的诊疗水准相一致。

3.1.4 工伤保险条款

由于医生的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多已由第一执业机构承担,多点执业聘用协议故而不必对此做出重复的约定。然而,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有关规定,为劳动者投保工伤保险属于非全日制用工单位的强制性义务,因此,第二、三执业机构应当单独为其聘用的执业医师购买工伤保险,以保障其在第二、三执业机构执业发生工伤时而第一执业机构的工伤保险无法涵盖的情况下,得到相应的劳动保障待遇[9]。同时,医师多点执业之后仍全额享有第一执业机构的福利待遇难免有些显失公平,笔者建议第二、三执业机构应当适时地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承担一部分费用。

3.1.5 工作地点条款

《通知一》规定医师多点执业的地点原则上应当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之内,这是为了保证医师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对各个执业地点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此立法初衷,笔者建议各地区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进一步对医师各个执业地点之间的交通时间距离加以限制,例如限制在三小时的汽车车程范围之内。

3.1.6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条款

医疗服务的特点决定了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将面临的职业暴漏、感染等风险往往高于其他劳动行业,为了更好的保护多点执业医师的劳动权益,该项内容理应作为聘用协议的必要条款。尽管以合同规制医师多点执业在主体上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尽量不作差序化处理,反对预设需要特殊照顾的目标团体,但在弱者保护的大氅之下,倾斜性地保护弱势主体已是普世的私法现象”[10]。

3.1.7 工作报酬及支付方式条款

多点执业聘用协议应当明确约定医师的劳动报酬及支付方式,这样既可以保护医师的合法权益,促使宏观坏境从“以药养医”向“以技养医”转变,而且也便于税务部门对多点执业医师的收入进行有效的税收监管,防止偷税漏税的发生。

3.2 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的任意条款

任意条款规定的内容本属当事人之间意思自治的范畴,立法不应过多地干预,但由于其中的多项内容无论是在政策推行还是在维护各方利益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不便作为必要条款而“强制划一”———这一做法反而可能使有些聘用合同归于无效,不仅对纠纷的及时解决无所建树,而且侵害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自由———但仍应以任意条款的形式加以列举,为缔约方做出善意提示,以供其缔约时加以有效取舍,体现出立法的倡导功能、预见效应和指引作用。

《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任意条款包括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除了汲取这五项前期立法成果积淀的任意条款内容之外,笔者根据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在履行的过程中双方容易出现的一些法律纠纷,提出以下几点补充建议:

3.2.1 医疗责任保险条款

在执业地点增多(尤其是多点执业的“名分”尚未被合法确认)的情形下,医师多点执业必然意味着承担更多的法律风险。医师多点执业聘用协议若是有医疗责任保险的约定条款,便可以实现医疗风险的社会化分担,有效降低医师的执业风险,同时也可提高各方主体参与多点执业的积极性[11]。

3.2.2 不正当竞争防范条款

在多点执业推进的过程中,不排除某些医生会为了牟取私人经济利益而在几个执业机构之间非法转介患者,或者在执业过程中将一个医疗机构受法律保护的技术秘密或管理经验泄露给其他执业机构的情况发生。这些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将导致既有医疗秩序混乱,严重侵害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利益,从而应当引起参与主体的足够关注。

3.2.3 职务发明创造及职务作品的归属条款

医疗服务项目的同质性致使各医疗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也具有同质性,这使得职务发明创造及职务作品归属的认定所牵涉的利益已不限于缔约双方,还波及医师与其执业的所有医疗机构。因此,该利益的最终归属最好由当事人在缔约之初就有所预见并对之进行充分的协商,以免于纠纷发生后陷入多方争抢的困局。

3.2.4 违约责任条款

无论多点执业聘用协议的哪一方当事人违约,都会给另一方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尤其是聘用机构。正如前文所述,多点执业的工作内容不仅应当与医师执业注册的范围一致,也应当与第二、三执业机构所能提供的硬件设施支持的诊疗水准相一致。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多点执业医师的价值,带动本单位医疗水平的提高,第二、三执业机构必将会相应地升级改造技术设备并引进相应领域的其他专业人才以组成新的医疗团队,医师于此时违约必会给第二、三执业机构带来巨额经济损失,合同条款的预置对于减少违约事件有良好的震慑作用,也为违约后的责任承担摩厉以须。

3.2.5 医疗损害责任分担条款

由于实践中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尚未定性,故而对外责任承担主体不明,为防止医师与医疗机构相互推诿责任,各地实施办法多规定该条为必备条款。但是将医师与第二、三执业机构之间的聘用关系定性为劳动关系,依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多点执业所引发的医疗损害责任应当由医疗机构按照其过错程度对外承担责任,故而其应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但是,当事人仍然可以就医疗损害责任的内部分担及解决方法做出约定,以行之有效地自励自束,增强参与主体的行为预期,减少多点执业推行环节的随意性。

随着医师多点执业的推行,近期还出现了“医生工作室”、“医生集团”等新型的医师执业形式,为多点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助益力量。实现医师的自由执业是医疗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医改初期应当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下、步步为营地进行改革。尤其在医师多点执业实施的相关配套制度尚未改革、完善和制定的情形下,医师多点执业的合同规制是推行该政策的最佳选择,而且它不仅仅囿于本文所论的内容,其他的利益相关方也应当以合同的形式对损益分担做出约定,以降低自身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让医师多点执业渐呈方兴未艾之势。

参考文献

[1]柯昌玲,贾红英.我国医生多点执业现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25):86-87.

[2]李筱永.医师多点执业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机制初探[J].医学与社会,2012,23(10):83.

[3]黄培,易利华.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10,(37):9-10.

[4]阚凯,石悦.论医师多点执业中患方的法律风险与防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11):854.

[5]周琳,刘溢春,连斌.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医师多点执业利弊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61-62.

[6]邵芬,赵元松.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19(3):50-52.

[7]何意静.医师与第二执业医疗机构的法律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2,20(3):48-49.

[8]阚凯,石悦.论医师多点执业中医方的法律风险与防控[J].医学与哲学,2016,(9A):15-16.

[9]方红舟.非全日制用工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1,(2):16-17.

[10]易军.私人自治与私法品性[J].法学研究,2012,(3):83.

上一篇:执裁水平下一篇:语音合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