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路径管理

2024-09-21

护理路径管理(通用10篇)

护理路径管理 篇1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应用

近年来整体护理对规范护理行为、技术操作, 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强调对护理环节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范, 临床路径是为病人设计了一个最佳方案的治疗护理方法, 变医院过去质量控制的终末管理为环节管理。例如近年来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 不仅造成病人过多的身心痛苦, 又使得医疗费用过度增长和医疗资源严重浪费, 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临床路径作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对指定的某些疾病的诊疗护理制订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护理, 其目的是以最低廉的费用让病人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我国多家医院为探讨适应我国医疗制度改革和全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临床工作模式, 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引进临床路径。现就临床路径在我国医疗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浅议如下。

1 临床路径的内涵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 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 制定出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 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临床路径能使病人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1,2]。

2 临床路径的作用

①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 使医疗费用逐渐走向按病种支付的方式, 医院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 还要降低医疗费用。改革现行的医疗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而临床路径的优势在于规范出合理的住院日和医疗费用,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为特征, 具有规范诊疗行为,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规范医疗记录, 减少病历书写时间。临床路径一般以时间为顺序, 列出了同种疾病的诊疗及健康教育计划, 实施后只需作简单记录, 不必重复书写, 增加了医务人员直接诊治护理病人的时间, 并使健康教育有章可循, 切实落到实处。节约卫生资源、贯彻整体护理理念、提高医疗效益、节约时间、降低消耗,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在目前条件下, 循证医学是将证据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②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 医务人员为促进质量改进, 要不断对预期结果出现的变异进行整理分析, 对临床路径进行实用性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 促进临床路径的完善。其优势体现在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日。体现了“以人为本”, 从心理、社会、人文等方面为每位病人制订了最全面的个体化流程服务规定项目。制定出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 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临床路径能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 护士在实施临床路径的护理过程中, 要求护士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在工作中多与病人沟通, 充分了解病人的需求, 体现临床路径的内涵, 做到慎重、准确、明确地为病人实施临床路径护理。临床路径实施的同时也能使病人明白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检查及费用[3,4]。

3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

①由护理部组织牵头, 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医护专家共同组成质量控制路径制定小组, 在充分讨论和论证的基础上, 制定护理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设计出临床路径表格。以时间为横轴, 以入院指导、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出院指导等诊疗护理手段为纵轴。其功能是运用图表的形式来提供有时间的、有序的、有效的照顾, 以控制质量和经费, 制成一个日程表似的护理流程图。管理者应做好分配、协调、沟通、制度制定等工作, 以确保临床路径有效顺利地进行。在选择病例时, 必须先确定发病率高、费用稳定、变异性小的病种;而对一些病情复杂、变异性大的病种可暂不纳入。②对每一种病的评估及质量控制路径, 应包括对急救仪器、设备、药品质量控制路径、预防院内感染质量控制路径。医生、护士、病人都按路径表的时间顺序要求操作, 避免所制订出的临床路径, 由于资源不匹配, 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有的医院为了减少药品在医疗过程中的消费比例, 增加了多项服务内容, 使得单病种医疗消费反而增加。临床路径的制订和应用包括了诊疗过程中的各个学科, 制订过程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 收集分析本单位的大量管理、诊疗、经济数据, 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本院实际并可实施的临床路径。

4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 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监测、评价与改进

①重点是评价医疗护理质量、效率指标、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科室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及监督, 通过持续收集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各种信息, 每月月底总结反馈质量控制效果并上报到护理部, 护理部每季度召开1次质量控制路径讨论会, 分析研究各路径的内容、程序、实施效果, 发现护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不断完善并逐渐实现质量控制路径的科学化、规范化。②临床路径小组将收集的资料, 进行归类、讨论和分析, 针对病人的住院时间、治疗护理效果、平均住院费用、病人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临床路径运用于临床诊疗护理过程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并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可动态地监控临床路径和整体护理整合实施的效果, 并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分析, 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变异以便临床路径及时调整, 在不断完善中, 逐渐实现对质量控制路径的科学化、规范化, 以利于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不断持续改进。

5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必要性

①临床护理路径为每一个病人制定了病人在住院期间每日的标准护理计划和病人康复指导, 将诊疗护理工作规范具体到每个环节, 将医疗质量的管理从终末管理转变为环节管理。要求每个当班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 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析变异, 适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保证对每位病人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避免了由于某个环节某个人的能力不同而造成的遗漏和疏忽, 有效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全面提高了护理质量。②临床路径的实施能使病人明白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检查及费用, 促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 护患双方主动参与治疗及护理, 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率。

6 临床路径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目前以“临床路径”应用最广泛。各种定义有着共同的内涵, 即强调“降低医疗费用, 提高服务质量”“团队协作精神”和“服务的标准性、时限性、连续性”。 虽然临床路径的实施有很多优点, 但必须要考虑医院具体情况, 对使用临床路径的病例选择, 制订临床路径运行流程应与医院现有的制度和工作模式紧密结合, 不能脱离医院的实际, 路径文件格式定义要合理。方可确保路径得以顺利实施。②一般从常见病、多发病, 治疗处置差异小的病种开始, 逐步实施。在临床路径的运行过程中, 应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 建立合理变异记录方式与收集分析方式, 发现变异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尤其重要。根据对其实施过程中反馈的变异、误差进行原因分析和实施效果评价, 及时予以修改, 真正体现真实的医疗护理质量。③特别注意变异记录不真实时, 所取得的路径实施实际效果的信息也随之有误, 必然导致分析的不符合、不真实, 影响到对路径的评价与修改, 也必将影响路径实施的效果。

总之,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临床路径的进一步发展, 对当代护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临床路径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 对传统护理理念的冲击, 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新机遇, 对护理人员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路径的开展, 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实施临床路径, 各科室间的支持、医护人员间的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因而临床护理管理者的角色要做适度的调整, 做好分配、协调、沟通、制度制定等工作, 以确保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 节约经费, 提高病人满意率, 便于疾病的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惠, 龙云淑.浅谈整体护理与临床路径[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7) :98-99.

[2]刘静.浅谈护理工作新模式——临床路径[J].医学信息, 2010, 23 (7) :155-156.

[3]龙芙蓉.浅谈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体会[J].中外医疗, 2010, 7 (27) :127-128.

[4]李莉.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73 (1) :156-157.

护理路径管理 篇2

作者简介:李洁(1972-),女,广西桂林人,主管护师,本科,从事外科护理研究。

护理程序是护理实践中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种有计划、系统地实施护理程序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步骤。夜间护理具有独立性、应急性、隐蔽性的特点,应用护理程序是提高夜间护理质量,确保护理成功的重要手段。护士掌握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杂乱性、无目的性等问题。

1 评估——得到事实

1.1 收集资料

1.1.1 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掌握病人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掌握病人病情的直接方法。一个病区有三、四十余病人,十几个病种,手术病人也多,只有通过床头交接班,从上一班护士那里了解病人的病情,才能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护理。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护理完成情况及有无压疮。重点交接手术病人、急诊、新入院、特殊检查病人等。对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可以直接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伤口渗血情况,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和引流液的颜色性质等,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1.1.2 仔细阅读交班报告和有关医疗、护理记录、手术记录,可了解并预测病人病情变化,使夜间护理工作松紧有序,不打乱仗。夜间护理的重点是危重、复杂的大手术后病人,兼顾小手术和其它恢复期的病人。

1.1.3由于生理节律的变化,夜间机体的各种应急能力普遍降低,因此夜间病情观察应具有一定的观察技巧,运用耐心倾听、询问、对比等观察技巧,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防出走、跌伤等。

1.1.4 护士应熟练掌握夜间护理观察的特点及规律

(1)独立性:国内各医院的排班情况是夜间护士大多为单独值班,夜间发生的许多临床问题以及一些特殊情况均需由值班者单独解决。对夜间所观察到病人的症状应予以判断,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

(2)应急性:外科夜间入院的病人大多为急诊。其中多为外伤、车祸、急性腹痛等。这些病人一入院即应受到严密的观察护理、及时的抢救、手术或对症治疗等紧急处置。

(3)隐蔽性:夜间护理观察与白天明显不同之处在于被观察者处于睡眠抑制状态,而且在宁静的黑暗之中,这就要求夜班护士必须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同时又熟练掌握夜间的护理观察技巧。

1.2 分析整理

1.2.1 上一班留下的治疗及护理

1.2.2 本班需重点护理的病人:如床头重点交待的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术前、术后、需特殊检查的病人。

1.2.3 本人不熟悉的病人:新入院病人。

2 提出问题(诊断)——什么问题?

2.1 上班工作是否做到位,还有什么需要马上做。

2.2 本班需解决的问题,不熟悉的病人存在哪些问题。

2.3 本班是否存在某些安全隐患,有否纠纷隐患的病人。

3 计划阶段——如何去做?

3.1 除按各科室各班工作职责及各时间段工作内容完成外还应注意特殊因素。如:急诊、抢救。

3.2 制定时间段目标。统筹安排,善于利用时间观察,根据分级护理及所需的时数计算表对当班护士需完成的各项护理操作任务大概所需时间进行评估[1]。

3.3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3.1 把敏锐的观察力渗透于护理的每一项操作中。夜班护理工作是整个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每日24h的护理工作中,夜班占1/2的时间,且又是一名护士值班,要负责全病区30~50名病人的一切治疗、护理和抢救工作,并随时要准备接收新病人,还要为手术病人做晨晚洗肠、置管等准备工作。此外,夜班工作是连续7h不间断的、护理任务繁重,护士既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巡视病房,又要把敏锐的观察力渗透于治疗和护理的一切操作中去,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如在为病人输液、测体温时,就可统观病人的面部表情,手术后伤口渗液、渗血情况,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和性质的变化。

3.3.2 保证充足的睡眠,夜间才能精力充沛。绝大多数护士是家庭的主妇,白天要料理家务、教育子女。如果不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即会影响夜班的工作质量,又损害自身的健康,易发生差错,因此,夜班护士在白天要保证休息。

3.3.3 需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熟悉不同疾病所出现的症状,体征,运用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做好护理工作。

4 执行计划

4.1 积极、主动 按计划地执行护理措施, 24h内护理程序的执行是连续的,必须交班,以交流护理活动。

4.2 掌握各种病人夜间护理观察要点,善于观察、估计、分析病人的症状

4.2.1 对失眠病人的观察护理:外科住院病人因疾病、疼痛、焦虑、及手术紧张引起失眠。护士应把对睡眠的护理做为夜间工作重点之一。对失眠病人具体分析、找出各自不同的原因(如疼痛、体位舒适),给予对症处理,适当应用止痛、镇静剂。多与病人沟通,把对病人睡眠的干扰降到最低点。

4.2.2 睡眠有时会掩盖症状,因此,不能忽视对安睡病人的观察,应注意观察病人呼吸起伏,面色等。

4.2.3 手术后病人大多有疼痛,应主动询问,必要时止痛,并观察伤口及引流管情况。

4.3 强化管理体制,护士长在排班上,要根据危重患者数目尽量实行弹性排班制,新老护士合理搭配。日间护理能够完成的工作不能留给夜班护士,日间尽量为夜间护士做好准备。认真做好交接班,指导患者家属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防范意外发生。加强夜间护理文书书写与保管的重视程度[2]。

4.4 要求计划全部完成。

5 评价——效果如何?

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对护理目标已经达到的程度和护理工作已取得的效果作出客观的判断。本班工作计划是否完成,目标是否实现,制度是否执行?如不能完成的情况下,继续收集资料,不断发现新的护理问题,重新评估护理对象,制定新的计划和措施。为了病人的安全和常规的完成,防止差错发生,外科病区应针对手术情况弹性排班,夜班在晚6~10点,早5~8点应有2位护士同时工作。这也有于夜间抢救和对重病人的照顾,是夜间护理质量的保证,或排二线班,实行主管护师夜查房制度。

护理程序要求每位护士做任何一步工作,如护士在解决病人问题,实施护理操作过程时都应该带着评判性思维来考虑为什么要做这一步工作,帮助自己正确判断,以达到工作的有效性[3]。

6 体会

从运用护理程序路径在外科夜间护理质量管理实践来看,护理程序行之有效,效果比较理想。让患者真正享受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夜间护理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探索,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夜间护理工作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杨英华,李继坪.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45

[2] 张化英,王秀英.加强夜间管理.防范护理纠纷.中国民康医学,2008.20(8):853

[3] 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5-46

护理路径管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回顾性分析我院护理安全路径实施前 (2012年1—12月) 和实施后 (2013年1—12月) 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单及质量监控结果分析总结资料。

1.2 方法

(1) 由总护理部组织选择具有主管护师职称和从事护理工作5年以上护理人员数名组成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制定重点环节 (输血、跌倒、管道滑脱、走失、有创护理操作等) 临床及护理安全管理路径上报表, 组织讨论并进行修改完善, 发放到临床各科室。

(2) 做好临床科室培训工作。利用每天晨会和每周、每月的业务学习时间组织讨论, 强化认识, 使护理人员了解临床路径的内涵, 自觉按照临床路径开展各项护理工作,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3) 在护理实践中全面实施护理安全路径。包括患者入院时安全评估、风险预报、入院后安全宣教、安全标识使用、安全护理措施、效果评价及预见性护理安全。这规范了护理行为, 改变了过去盲目进行各项护理工作的做法, 确保了护理安全。

(4) 全面落实护理安全管理路径: (1) 护士评估发现风险24h内上报护士长。 (2) 科室护士长自查, 依据临床路径内容随时对科室护理安全质量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科室护士长接到上报信息2 h内到达现场, 每周对所管病区进行检查督导并记录, 在每月分析总结时提出建议意见上报护理部。 (4) 护理部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进行督导, 听取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并定时讲评护理安全路径实施情况, 以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 实现持续改进。

2 结果

(1) 临床路径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提升, 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

(2) 临床路径实施后护理重点环节压疮监控难免性压疮发生率下降, 治愈率上升。实施前难免性压疮发生率8.2%, 实施后1.4%;实施前难免性压疮治愈率34.1%, 实施后85.3%,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1) 实施护理安全路径管理后,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上报率提升。我院医疗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尚不健全, 无医疗护理差错强制性报告系统, 严重的医疗护理事故必须上报, 但对一些并末或轻微引起患者损伤的差错, 医护人员可能会因为担心受到惩罚而隐瞒, 这样不仅无法避免差错的再次发生, 还可能会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5]。调查表明[6]:只有15.0%的护士希望同行立即指出自己的不规范环节, 并进行整改, 但不要向其他同行或更上一级领导公开;而能主动将自己的错误在本科室公开者占30.0%。说明仍有部分护士没有将患者利益摆在首位。传统管理理念使管理者在分析和处理护理差错事故时, 注重分析个人护理行为中不安全因素, 对个人加以惩罚, 而忽视管理制度或流程的缺陷。这种做法不利于从根本上杜绝差错的发生, 治标不治本。实施标准化路径管理后,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提升, 护理管理者能及时发现现存或潜在缺陷并启动安全路径管理, 有效降低护理风险, 预防护理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实施标准化路径管理, 规范护理行为。临床路径实施目的是减少住院费用和提高医疗质量, 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各学科协作的全面服务。医疗质量有两个主要部分, 即决策质量和准确实施质量, 临床路径重点关注准确实施的质量。制定护理安全路径管理流程图, 能增加患者安全护理一致性, 减少患者住院时的各种变异情况, 避免护理失当, 保证护理安全质量。

(3) 有利于对护理安全质量实时控制, 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安全路径作为一种重点环节过程标准化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工具, 为患者护理安全实时监控与管理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条件。首先, 通过标准化路径实施及变异信息记录与分析, 实现对安全护理过程的预见、反馈和现场控制;其次,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平台, 实现对护理管理过程信息的实时提取、汇总与分析。实践证明, 临床路径是一种即能保证医疗质量, 又能降低医疗费用, 还能实时控制得到基础数据的管理模式[7]。

(4) 促进沟通, 提高患者满意度。实施护理安全路径管理, 通过与家属的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知情权, 使其对自己从住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有一个大体了解, 清楚即将接受最佳的治疗护理方案 (临床路径) 。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 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成本, 减少患者焦虑和疑惑, 提高患者满意度。

总之, 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临床路径的进一步发展, 对当代护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路径是对传统护理理念的冲击, 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新机遇, 对护理人员的适应能力要求较高。实施临床路径, 各科室的支持、医护人员的配合是关键。因此, 临床护理管理者的角色要做适度调整, 做好分配、协调、沟通、制度制定等工作, 以缩短平均住院日, 节约医疗费用, 提高患者满意率。

摘要:目的 运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安全管理, 提升护理质量。方法 制定临床护理关键环节安全路径指导;加强护理人员安全路径学习和认识;严格按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安全控制工作;加强临床路径实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 依据临床路径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评价。结果 临床路径的实施使护理安全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 运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安全管理, 能减少护理差错及护理不良事件,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管理能力, 降低患者安全风险, 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鸣明, 刘鸣.循证医学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 1998 (3) :265.

[2]陆栋定.临床路径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4 (2) :17-20.

[3]张伟英.临床路径概论[J].上海护理, 2005, 5 (1) :72-74.

[4]祝松.从国内医疗市场现状看临床路径的作用[J].华南国防医学, 2005, 19 (3) :59-60.

[5]丁力, 姜安丽.护理安全管理新思路[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11) :18-19.

[6]蔡志翔.对护理人员“处理错误方式”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医院, 2006, 10 (4) :63-64.

护理路径管理 篇4

【关键字】急性胃炎;精细护理路径;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83-02

急性胃炎指的是由各种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引起的急性局限性或广泛性胃黏膜急性炎症,研究发现,急性应激、缺血、药物、感染、胆汁反流等均可能引发急性胃炎发病[1]。患者的中上腹会出现不适和疼痛,甚至会感到腹部剧烈的绞痛,伴随呕吐、恶心、厌食或腹泻等症状,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等特点[2]。在本次研究中,对急性胃炎患者采用了精细护理路径,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急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使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胃炎患者共93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45例对照组和48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在19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10.5)岁;患者的病程为1小时-13小时,平均病程为(2.4±0.7)小时。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在17岁-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9±10.8)岁;患者的病程为1小时-12小时,平均病程为(2.2±0.9)年。临床表现均存在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胀气、反酸厌食等症状。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精细护理路径,具体的护理路径如下:

1.2.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作息时间、安全制度、社保登记、陪护制度等,让患者尽快熟悉。耐心听取患者主诉,积极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腹痛的性质和部位选择正确的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如果患者出现黑便或呕血,护理人员应及时安抚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或者通过听音乐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并通知医生进行針对性处理。

1.2.3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当天,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平时应多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运动,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并定期复诊。

1.3 评价指标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禁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卡方和t值进行检验,差异性用p值进行判定,p值小于0.05表示本次试验数据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值大于0.05代表无统计学研究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

3 讨论

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求护理人员通过高水平的护理操作技术保证治疗的效果[3]。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急性胃炎患者采用了精细护理路径,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在精细护理路径中,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治疗过程、护理过程、检查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出院时间都进行了详细的计划,从而保证了护理服务实施的具体性、直接性、动态性和连续性,而且能够让患者及时掌握护理计划,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4]。精细护理路径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内涵,要求护理人员在思想观念、医疗护理行为等方面都要把患者放在首位,保证患者得到满意、放心、高效、低耗、优质的护理服务[5]。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概念,精细护理路径对整体的护理内涵进行了延伸,要求护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够充分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而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精细护理路径,能够有效降低治疗和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感受,降低了患者在生理、心理上的不愉快程度,提高了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和配合度,进一步保证了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性胃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精细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抑制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病程,减轻患者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飞.急性胃炎的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7):111-111.

[2]王洁,韩卫丽,吴兰笛等.急性胃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3):260-261.

[3]王可,张金波.急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05):209-210.

[4]葛雅玲.浅析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19(28):393-393,394.

护理路径管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89例, 女31例, 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 (62.3±8.1) 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且通过头颅CT或MRI证实。选取的患者发病年龄均不超过80岁, 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痴呆等疾病, 无大面积脑梗死及前列地尔药物禁忌。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患者60例, 男45例, 女15例, 年龄41~73岁, 平均年龄 (62.2±7.9) 岁;对照组患者60例, 男44例, 女16例, 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 (62.1±9.4)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 具有对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治疗项目包括: (1)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2) 加强运动锻炼; (3) 常规护理; (4) 吸氧; (5) 甘露醇降颅压; (6)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具体病情适当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 (7) 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1次/d, 治疗过程中, 必须避免使用脑循环改善药物与其他血管扩张剂。此外,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轻重程度适当调整用药剂量与服药疗程, 观察症状变化、不良反应等情况。

1.3 护理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 观察组则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通过得到的资料, 由专家指导, 并结合主治医生所拟定的治疗计划, 为患者拟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让通过培训的责任护士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想法, 根据患者的想法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心理不安、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 从而达到促进患者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并每天由护士长进行查房、记录患者的情况, 对于出现异常的患者, 需要重新评估, 并及时将其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修改, 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 随时改善临床护理路径表[2]。在患者出院当天清晰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办理出院手续, 同时检查出院带药是否齐全, 服用方法等是否清楚明白, 同时将疾病预防、营养、康复饮食制定成册让患者进行阅读, 并且每月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电话回访, 提前提醒复诊时间。将这些内容均制定成表格, 每完成一项便进行打勾标注, 以便利于交班等工作交接。

在患者入院后便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脑梗死的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路径表制定,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随时更换。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给予检查, 督促落实其每项实施情况, 以免造成疏漏, 耽误患者病情。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发现问题, 并进行解决整改。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 同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进行互相监督, 调动起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将患者突然发生的异常情况及时备注, 并在交接班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需要随时对路径表进行改善和评价。责任组长随机检查路径内容落实情况, 及时进行督促指导, 提出整改措施, 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备注[3]。

1.4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情况, 同时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统计不同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值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 并统计分析作为疗效评定依据。

1.5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分为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经过治疗后, 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显效:患者病残程度为1~3级,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效:治疗后,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低于17%或减少[3]。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6.6±1.1) d, 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15.9±4.2) d,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满意情况

观察组总满意度95.00%, 对照组总满意度80.00%,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2.3 两组患者NIHSS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NIHSS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进行相同治疗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 72 h NIHSS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第7、14、28天两组NIHSS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4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完成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56例 (93.33%) , 对照组43例 (71.67%)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疾病, 约占75%, 病死率10%~15%, 急性脑梗死具有三大临床特点, 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该病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因此其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脑保护、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扩血管、抗凝以及积极预防并发症等。脑梗死, 即缺血性脑卒中, 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青壮年多见, 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均较高, 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4]。而在常规临床治疗其效果不尽相同, 但经长期的临床研究得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 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5,6]。

临床护理路径为一种优秀的护理方法, 首先被用于特殊患者的护理中, 为一种有规划的护理模式, 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 具有很大的优越性[7,8]。一方面临床护理路径采用计划式护理模式。将每日护理日程事先进行规划, 护理人员根据护理路径进行有条不紊的临床护理, 可以大大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避免重复操作发生[9,10,11]。另一方面, 规划后护理人员按照每日护理日程进行工作, 减少可能出现的差错, 提高护理目的性, 提升了护理质量[12,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带来的满意度提升是显著的。并且由于对护理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划, 节省了工作量, 护理质量更高,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本研究还对患者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自路径护理管理后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同时临床效果较普通临床护理提高21.67%。临床护理路径采用后, 护理人员工作更加全面、细致, 并且差错出现较少。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效果较好, 可以进行有规划并且有预见性的护理, 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护理质量, 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实施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住院时间、患者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NIHSS评分观察组自第7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 优于对照组的2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以及改善治疗效果, 值得进一步推广。

护理路径管理 篇6

护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它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过程,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它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新模式,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医疗、护理服务[1]。我院自从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模式之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保持了护理管理的连续性,提高了我院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5月接受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各15例,治疗组进行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患者年龄在18-45岁,平均年龄29岁。患者均能独立接受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经济状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加强学习,提高治疗组护理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医院平常定期的业务培训,加强医院护理人员对临床路径式护理的学习,培训负责人尽量细致分析临床路径的每一环节的护理内容,鼓励护理人员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对临床护理的认识,使她们自觉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护理,确保护理的质量提高。

1.2.2 做好宣传工作、培训工作

在对护理管理者做好各种宣传、培训的同时,针对患者情况进行各种健康宣教,进行精心的心理护理。

1.2.3 使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

临床路径护理是各科护理人员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制定出来的,它浓缩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精华,针对医院的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量身打造从入院至出院全程护理程序和规范。临床路径护理理论涵盖当今社会先进的现代化护理理论,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护理质量、护理延续性,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也使医院护理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

1.2.4 完善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机制

完善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机制主要是科室护士长自查,定期抽查、评分,护理部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全医院各科室护理质量的检查,临床路径实施的情况,各科护理人员对临床路径认识的程度,确保临床路径护理在医院的全面实施。及时发现各科室临床路径运行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不断完善临床路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医学专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疗效采用百分比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组、对照组之间采用卡方检验,治疗组、对照组之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心情愉快,康复快,对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比较高,护理人员工作比较有序、规范。医院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医院护理管理系统化,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减少护理差错,减轻患者负担,增强了医院护理管理者对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管理水平。

3 讨论

3.1 临床路径实施规范护理程序,护理效率

临床路径在医院的实施中,制定、完善了护理流程,对护理工作进行全程监控,使护理管理从始末管理走向过程管理。护理人员根据临场路径的内容,在有序照顾好患者外部需要的同时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心理开导和规范指导,弥补了集体健康教育的不足,实现了医院护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医院护理管理系统化,缩短了患者康复时间,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3.2 增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提高护理管理的水平

临床路径注重质量,有利于增强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激发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医院全面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有利于医院护理人员主动建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提高了医院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临床路径护理具有程序化、规范化的特点,护理人员只需按照护理路径执行即可,尤其对于低年资护士,更起到规范护理行为、减少护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高医院护理管理水平。医护人员可以花费更多时间与患者交流,使护患关系密切和睦,增加了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对医院的整体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实施临床路径后,医院各病区对护理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5%提升到99%[2]。本次研究中,实施临床路径后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见,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不但增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责任感,还提高了护理管理的水平和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3.3 减轻患者负担,减少差错提高护理质量

临床路径在医院的实施,不仅使医院护理管理规范、科学,同时还具有记录简单方便的优点,有效缩短护士书写时间,加大护士与患者交流、照看等接触的时间[3]。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全面护理,准确观察。由于临床路径里,对患者的护理程序和内容都是医院专业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和相关标准,精心制定的,护士只需照做便可,这避免了医院护理人员由于专业水平不足造成的疏忽、遗漏,减少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差错,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程序化的护理也方面护理管理和护理监督。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5月接受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各15例,治疗组进行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通过不同的护理效果显示,分析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医院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医院护理管理系统化,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减少护理差错,减轻患者负担,增强了医院护理管理者对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管理水平。结论 临床路径对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具有不可泯灭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管理,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敏.临床路径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临床护理),2011(27):310-311.

[2]藏素梅.运用临床路径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中外医学研究(护理园地),2011(15):89-90.

护理路径管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 选取本院肿瘤科符合条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实体肿瘤患者; (2) 进行化学药物治疗; (3) 具备PICC适应证, 行PICC的患者。排除标准: (1) 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2) 依从性差或不合作者。共纳入研究对象220例, 按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10例。观察组中, 男61例, 女49例;年龄40~73岁, 平均 (65.2±7.8) 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9例 (35.4%) , 高中50例 (45.4%) , 大专及以上21例 (19.1%) 。对照组中, 男57例, 女53例;年龄42~73岁, 平均 (66.8±8.2) 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 7例 (3 3.6%) , 高中4 9例 (4 4.5%) , 大专及以上2 4例 (2 1.8%) 。两组均以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为主。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及病情、化疗方案、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大体相似。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标准化疗方案, PICC导管均购自德国贝朗医疗公司, 穿刺置管均由经过专业培训取得PICC置管资质的护士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护理方法, 护士首先评估拟穿刺的血管, 按操作流程置管, 置管后予以常规维护措施。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主要流程[3,4]如下:

1.2.1 置管前

患者化疗方案确定后, 系统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凝血功能、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血管情况, 重点评估置管相关因素。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

1.2.2 置管前1d

执行PICC置管医嘱,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PICC置管健康宣教, 必要时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 拟定穿刺部位和血管。

1.2.3 置管

置管前告知患者术中配合要点, 置管护士按7步洗手法洗手。合理摆放体位, 穿刺侧手臂外展90°;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PICC置管规范操作, 送管速度宜慢, 不可强行送管;穿刺过程中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当导管置入15~20cm时, 嘱患者将头偏向穿刺侧, 压住颈内静脉。术毕局部包扎按压30~40min;经X线胸部平片明确导管前端位置;书写PICC置管记录单;置管侧的手臂下垫1个软枕, 嘱患者24h内避免肘部屈曲活动。

1.2.4 置管1 2 h

观察置管处有无异常, 协助患者活动置管侧肢体, 在置管侧肢体透明贴膜与肩部之间的范围给予局部湿热敷20min, 此后每天3~4次, 持续5d, 预防肢体肿胀、疼痛、静脉炎的发生。

1.2.5 置管后第1d

置管护士按7步洗手法洗手,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自下而上拆除原有敷料, 检查穿刺点有无异常。给予PICC小换药, 更换敷贴, 更换输液接头, 重新贴好贴膜, 注明更换日期、时间、管道外露长度、更换护士姓名。定时定点予以维护, 每次输液前后、给药前后、输血前后必须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脉冲式冲管, 肝素溶液正压封管。

1.2.6 置管后第2d

嘱患者行前臂内旋、外旋及手部活动, 指导患者将置管侧手臂绷直平举至肩膀水平, 将5指缓慢握紧呈握拳状, 持续5s, 再缓慢松开, 连续重复20~3 0次, 置管期间持续锻炼。

1.2.7 置管后第7d

按无菌技术操作要求更换贴膜及肝素帽, 注明更换日期、时间、管道外露长度、更换护士姓名。此后每7d更换1次, 如有贴膜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时应随时更换, 并做好记录。

1.2.8 居家期间

患者离院前发给PICC日常护理卡, 告知患者如何维护PICC导管, 告知回院换药、冲管、更换输液接头的时间。电话随访、监测、指导PICC导管维护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下列指标: (1) 一次置管成功率; (2) 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感染、静脉炎、导管堵塞、脱管、静脉血栓等; (3) 导管留置时间; (4) 护理满意度, 出院前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 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 P S S 1 5.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IC C置管情况及并发症比较 (表1)

表1显示,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总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7例 (6.4%) , 对照组26例 (23.6%) ,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2.87, P<0.0 1) 。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 (95.4±2.2) 分、 (83.6±3.4) 分, 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30.56, P<0.01) 。

3 讨论

CNP[5]是临床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跨学科、综合的整体护理模式, 该模式以时间为横轴, 以患者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 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 对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在此模式下, 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单纯、机械地执行医嘱, 而是以患者为中心, 从人的整体出发, 指导护士有计划性、预见性、具体化、标准化、主动地工作。同时, 患者亦可以根据CNP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 自觉参与到疾病管理过程中, 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 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以最经济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最佳的照顾质量[6]。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CNP模式对实体肿瘤化疗患者进行护理管理。PICC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 护理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 如术前评估患者病情、血管情况、置管相关因素, 进而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具备PICC置管的适应证, 有利于选择合适的血管;同时也规范了PICC临床置管操作, 进而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术后维护过程中, 护士可根据CNP的时间框架和计划安排, 准确进行各项PICC置管的维护护理服务, 护理工作更加规范, 减少了护理漏项。其中包含护理干预、风险管理等具有前瞻性的护理管理理念, 以及严格的护理操作规范, 有效减少PICC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 采用CNP模式的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在临床护理路径下, 护士依照路径表的内容分时间段、分次进行以PICC为主的健康宣教和指导, 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 在此过程中, 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且增加了护患沟通交流的机会, 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综合文献[7,8]观点, 与常规护理比较,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具有如下的优点: (1) 护理路径目标明确, 指导性强; (2) 提高了护理质量; (3)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4) 增加了团队协作和患者满意度; (5) 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降低了医疗费用。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本研究未纳入其他医疗质量及经济效益等指标。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在实体肿瘤化疗患者PICC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知识价值, 对实体肿瘤化疗患者乃至其他具备PICC适应证患者的护理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覃谦, 陈丽菊, 文燕舞, 等.TIAP和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和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并发症比较和临床意义[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10) :843.

[2]邓香君, 尤小娜, 徐莲香, 等.构建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2) :1440.

[3]曾祥凤, 周友兰, 蒋春燕,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100例PICC中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11) :1665.

[4]邓香君, 尤小娜, 徐莲香, 等.临床护理路径与护士分层级管理联合应用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6) :1933.

[5]高健, 张菊芬, 尚进, 等.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6) :3101.

[6]王秀霞, 陈月琴, 刘淑霞, 等.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31) :69.

[7]季海霞.临床护理路径在PICC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09, 20 (4) :160.

护理路径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属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负责院前急救的急诊科医务人员共有28人,其中医生11人,护士11人,司机6人,救护车5辆,车上备有便携式监护仪、简易呼吸机、电动洗胃机、电动吸引器、心电机、快速血糖监护仪、便携式氧气、简易担架、敷料箱、气管插管箱、急救箱(内放各类急救药品及物品)等。

1.2 方法

1.2.1 质量控制路径实施方法

由护理部组织,急诊科护士长制订质量控制路径小组,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及监督,并定期总结反馈质量控制效果。

院前急救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1)政治思想素质: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情操,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患者、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形象。(2)业务素质:重点加强急救知识学术讲座和业务学习,定期学习培训(侧重于医德医风的学习、医疗护理纠纷的防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急救仪器设备、药物质量控制路径首先对救护车上所有仪器、药品、物品造册登记,定点安置,标志醒目,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路径:一是每班对药品、物品的清点及仪器性能检查的交接,确保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并有记录;二是设专人每周对所有药品、物品、器械的全面检查保养,确保四无、五定,并认真记录;三是护士长每周随机抽查救护车的药品、物品及器械质量及各班的记录情况。

1.2.2 评价方法

取质量控制路径实施前与实施后的院前急救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差错发生率.

2 结果

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前后急救护理服务质量比较,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有较明显的提高。

3 讨论

院前急救最大特点是情况紧急,有呼救立即出车,到现场立即抢救,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而制定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护理路径是使救护工作达到迅速、准确、高效安全的有力措施。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快速反应能力及急救技术水平。实行质量控制路径后出诊速度及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使急救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准确、及时处理威胁患者生命、影响患者健康的护理问题,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急救工作最忌讳的就是忙乱、无序。为此,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过去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隐患,加强了出诊前准备工作的管理,对急救药品、物品及器械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路径,人人参与管理,有效地避免了由于药物器械准备不全、摆放位置不熟悉或对药物性能不熟悉等导致的紧张、慌乱或差错。将急救护理路径作为新入科人员的培训教材,使其在短期内掌握急救护理规范,避免处置失当[3]。实行质量控制路径后,有效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差错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及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上升。因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工作模式已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待医生指示,而是主动地按照路径内容和程序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实施治疗护理工作,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救治,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紧急求救的心理需求。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控制新方法,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方法由质量控制小组制定出院前急救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急救仪器设备及药物质量控制路径、常见急危重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等质量控制路径,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及监督,并定期总结反馈质量效果。结果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后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差错发生率显著减少。结论实施质量控制路径使院前急救各项工作规范化、具体化、程序化,增强了护士工作责任感及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最。

关键词:院前,急救,质量控制,路径管理,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肖晓玲,胡秋秋,唐唯佳.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结合运用于临床[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16~18.

[2]严翎,毕勤奋.推行护理质量控制路径,实现持续护理质量改进[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9):804~806.

护理路径管理 篇9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重症手足口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45-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00例,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重症病例诊断标准,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6月—7岁,我们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2.64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2.41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50例,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分别统计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病人满意度。统计学数据见下表。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r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例数患者家属的

满意度(%)平均住院

天数(天)平均住院

费用(元)健康知识掌

握情况(例)观察组509913.9±2.35582.849对照组508915.6±2.86012.3351.3临床护理路径制定观察组首先查阅大量文献,以循证的方式吸取先进的经验。其次结合科室的整体护理现状、人力资源、患儿疾病特点等因素,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格,横轴为时间,纵轴为设计的护理项目。主要有:高热护理,口腔护理,输液护理,皮肤护理,病情观察。实施方法(1)临床路径护理小组对入院的患儿护理查房后进行讨论评估。(2)根据临床路径护理内容确定护理措施,填写临床路径表格,记录患儿入院后临床路径护理全过程。(3)临床路径护理表格放在患儿护理病历中,并由临床路径护理小组人员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讲解,以便患儿家长了解护理目的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如果沿着临床护理路径发展,则在对应表内打“√”,否则用“×”表示。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并记录。出院时由家长填写满意度调查表,护理人员进行总结后填写护理质量评价表,记录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满意度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等。

2护理措施

2.1消毒隔离将患儿及时隔离,时间7—10d。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PICU病房内。紫外线循环消毒机定时消毒,4次/d,1h/次。对患儿的各种用具,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可接触到的物体表面,病区的床头柜,床架用500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通常每日2次,污染时随时消毒。床单、被褥交洗衣房按丙类传染病进行清洗和消毒[1]。医务人员加强手卫生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2.2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手足口病的病程大致可分为5期:手足口出诊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功能衰竭期、恢复期[2]。重症患儿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情况。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2.3建立有效静脉通道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根据病情及用药情况必要时进行双静脉通路输液,保证药物应用及时、准确。留置针保留72小时左右,输注药物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外渗及各种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2.4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应注意及时清除导管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1-2小时叩背吸痰一次,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经常检查测量导管深度及导管固定情况,做好记录和交接,防止脱落。呼吸机管道72小时更换一次,湿化器内蒸馏水每天更换,温度35-37℃,湿度60%-70%。

2.5发热的护理小儿HFMD一般均有发热,低、中度发热仅需多喝温开水,如体温超过38.5℃可行物理降温,温水擦(洗)浴、冰枕降温等,必要时遵医嘱应用布洛芬口服液,萘普生、小儿退热栓等药物降,同时应酌情补充液体,加强体温监测,每隔4h测量体温一次,行物理降温措施30分钟后测量1次,了解降温效果。

2.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进餐前后采用口泰5ml漱口,金因肽0.1ml喷口腔溃烂面,3-4次/d,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3],预防细菌感染,对口腔局部疼痛者,可予250ml生理盐水加100mg利多卡因配成的溶液5ml涂患处。2-3次/d。

2.7心理护理根据患儿病情及性格特点,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经常巡视病房,态度亲切和蔼,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宣传手足口病防护知识、解释各种治疗护理及用药的目的、意义,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安抚家长的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治疗时应采取鼓励表扬法,保持患儿情绪稳定,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应耐心给与解释,以配合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

3护理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CPN)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用药、治疗、护理、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实施CPN明显缩短了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通过CPN帮助患儿及家属了解详细的治疗护理过程和时间安排,尊重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权,促进了护患交流,使患儿家属能积极配合并监督医护工作,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改进,将使临床路径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充分体现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而获得更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S].2011

护理路径管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糖尿病患者50例, 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排除严重感染以及肝、肾、心功能不全;酮症酸中毒等其他影响糖代谢疾病的患者;男性27例, 女性23例, 年龄在20~65岁 , 平均年龄在41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 每组各为25例。

1.2 方 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普通护理模式及治疗方法。实验组施以临床路径的护理管理方案:从患者住院开始, 制定整套以诊断检查、治疗、护理、出院计划等护理手段为框架的护理计划, 严格制定计划中的每一项工作, 并将检查与治疗的时间, 以及在何种病情下进行何种程度的护理与出院时间等目标记录下来, 并进行评估。由科室护士组成的小组根据临床路径护理计划表执行日常护理。临床护理路径的成员要每天对患者进行的检查、化验、护理、血糖的监测、血压的监测等记录, 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后进行评价, 对患者有异常情况的要及时告知医生, 以免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护理人员一定要按照临床的护理路径的流程进行各项事宜的操作, 保证每项事宜都能很好的完成。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 统 计 方 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模式前后满意度对比试验所得详细数据及分析数据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结果显示, 实验组施以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模式后,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有了较大提升。

3 结论

临床路径作为科学、高效的护理管理新模式, 促进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化被动为主动, 不再是盲目执行医嘱, 使护理工作变得有目的性, 使护士充分发挥护理职能。在临床路径护理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护患间的沟通.改善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同时也增强了护理的整体理念。临床路径护理模式的实施, 也有利于降低护士执行医嘱的压力, 减轻护理工作繁重。一方面, 护理人员按照临床路径的流程每天进行着顺序的工作, 这样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临床路径指导着每个护理人员如何去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 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另一方面, 用工作的质量标准指导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工作, 将每项工作的细节都在监控之中, 增强了每个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能动性, 使得护理队伍的业务水平也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使护理工作者成就感提升, 能够更加投入精力到工作中去。在服务质量、业务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综上, 临床路径在护理方面的应用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先进的管理模式, 为患者提供的护理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使各个环节都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 以加快患者身体的恢复[2]。同时还增加了护理、护患及医患之间的互动, 提高了护士护理工作的自主性、自律性, 成就感提升, 对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障, 使得医护患三者的沟通变得更为顺畅, 为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性改进提供了保障。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采用临床路径的管理模式, 能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从而使糖尿病患者更积极配合治疗。因此, 广泛推广临床路径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主编.肾脏病临床概览[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 1:292.

上一篇: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发展下一篇: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