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拓道路运政管理新模式(共2篇)
努力开拓道路运政管理新模式 篇1
努力开拓道路运政管理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道路运政管理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发展道路运输的方针、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 极大地促进了道路运输生产力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机制,已基本实现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道路运输企业转向管理整个道路运输行业的根本性转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行政管理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日益显现,分散执法的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交通行业多头执法状况存在的弊端,使得交通行业要求综合执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创新行业管理机制亟不可待。
一、运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政法律体系日渐完善和广大交通运政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级运政管理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还应看到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程序不合法。目前,一些运政管理机构在处理行政案件时,只注重案件的事实和结果,忽视了处理案件的法定程序,法院因程序不合法而撤销的行政行为屡见不鲜。
2.处罚随意性大。主要表现在行政处罚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执法活动,随意性很大。如为了减少工作量,对应当使用一般程序的,却适用简易程序,不按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收缴罚款,而是执法人员直接收取;在自由裁量权使用上作出典型的“人情罚”;不告知或不正确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复议、诉讼权利等情况。
3.裁决不准确。法律与法律之间、诸多法律程序之间相互关联,逻辑性强,本是有机的整体。而许多运政执法人员对日益精细、成熟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遇到问题只查阅和研究与本职有关的法律法规,忽视了对公共法的学习和研究。有的工作人员在执法中遇到了问题,不是两眼茫然、不知所措,就是判断失误、妄下裁决,导致运政管理机构在行政诉讼中屡战屡败。
4.行政执法替代民事处理问题。少数运政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对如何正确区分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问题没有足够认识,一味简单地认为只要老百姓来找的事都应该管,且都应由自己管,导致一些本应该由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诉讼解决的民事法律问题也以行政的方式来解决。
5.市场资源配置仍以计划手段为主。道路运输行业主管部门运用行政审批,对运输经济实行直接管,从市场准入、运力投放、经营规模到运价确定以及市场退出都要通过审批来实现,限制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自主决策,妨碍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了道路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运输生产力的发展。
6.对民营经济歧视性待遇。如:客运市场准入和资质评审的许多规定就是针对民营经济的“隐性禁区”和“进入壁垒”,自觉不自觉地在维护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垄断利益,造成了市场主体的不公平竞争,与WTO规则的“国民待遇”、“非歧视”原则相背离。
7、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道路运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没有和交通管理部门彻底脱钩,还没有实现政社分离。各级道路运输协会都挂靠在行业主管机关,相关的中介机构发育不健全,绝大多数与行业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道路运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使应由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承担的审批事项转移不出去,已发文转移的审批事项也不能落实到位。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综观交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以上七个方面突出问题,其存在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方面原因。
1.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目前的法律和专业知识培训往往跟不上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和专业知识明显不足,缺少系统的培训,执法人员的法律视野不开阔,不熟悉公共法律知识,不能正确区分和判断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因而在工作中往往很被动,处理行政案件时往往把不住关,抓不住关键,从而导致有法不依、随意执法行为的不断发生,影响了交通行业的整体形象,阻碍了交通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部分执法人员权力本位思想严重。当前,部分执法人员缺乏服务精神和责
任意识,对待工作随意散漫,未能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总是以管理者自居,这种以管理者自居的执法思想往往造成大量随意执法行为的发生,导致执法人员和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对政府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同志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官本位”思想仍比较严重,服务意识淡薄,认为行政审批就是行政管理的唯一方法,离开了审批,就失去了管理手段,甚至会削弱部门权力,在思想上依恋“审批经济”;也有些同志认为行业审批越多,管理部门对企业监管的力度越强,市场主体的质量越高。但实践证明,行业审批过多、过滥,严重地阻碍了运输生产力的发展。“严而又严”的审批既没有提高市场主体的质量,也没有维护好市场的经济秩序,致使行业管理部门穷于应付事务性工作。
3.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从目前大量的上访问题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下级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工作失误、业务能力欠缺、甚至主观意识不良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这也直接反映出目前对于交通运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体系还不健全,对交通运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二是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模式呆板单一,培训与执法实践脱钩,培训效果不理想。三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没有将运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情况同自身工资、职务晋升相挂钩。
4.法制建设不健全。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一系列配套部门规章,交通行业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交通行业的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审批依据效力不高。仍在执行的审批事项中,绝大部分是以交通部及其他部委规章为依据的;以国家或地方性法规为依据的占比很小。二是操作性不强。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涉及到的审批事项,大部分是对部委规章的审批事项进行认可或对交通管理部门授权,对审批的条件、程序、方式、范围、监督等没有明确规定,随意性大,操作性不强。三是设立的随意性大。如行政审批行为是外部行政行为,交通管理部门的内部文件,只对运政管理工作人员产生效力,不对管理相对人产生效力,严格意义上讲,不能作为审批依据。此外,甚至还有一些一般的规范性文件也在设立审批事项。审批立法滞后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三、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1.强化管理职能的市场化
过去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是在营运线路的审批上,即负责对经营者的资质审查和开业、歇业、停业的审批核发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对辖区内的客、货线路进行审批,把住市场准入关,主要方式是行政审批。笔者认为行政审批的方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机会均等的竞争,在制度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客、货运输线路作为社会的有限资源就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影响了整个运输产业的升级,难以达到全社会道路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在应进一步加强运输管理职能的市场化,即在控制运输供给量、严格认定运输经营资质的前提下,通过申报者的相互竞争来决定谁能最终进入市场来改变以往道路运输主管部门管理市场的模式,这种转变体现了把过去的行政审批方式转换成市场机制的选择方式,这样不仅使政府以更加透明的方式向公众负责、市场准入趋于公开、公平、公正, 而且能够使竞争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只是服务者、促进者、合作者。所以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最重要的内容应该在市场的准入上以招投标的市场化认定方式来取代行政审批方式。
2.强化中介组织的作用
随着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的逐步转变,相关部门应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来构建道路运输管理职能。可以尝试把现有的部分管理职能分离给中介组织,交给“政府助手” 去做。因为,行业协会在沟通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组织协调合作发挥群体优势和中介作用等方面,可以发挥诸多作用。具体包括行业自律、从业人员培训、经营咨询,服务质量评比、道路运输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市场信息的调查发布、经营资质评审的前期工作,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的推广等。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够既解放自己又能解放运输经营者,从而使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解决市场机制本身所未能解决的各种矛盾,着力培育运输市场,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3.促进行业管理部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突出观点,就是政府要以民为本。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要做一个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从这一观点看, 没有道路运输行业的广大从业者,也就没有相应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道路运输管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以服务为宗旨来改善整个行业管理水平,使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逐步演化,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服务。在工作重心上要把行业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并监督运输市场行业规范和公平竞争规则上来,尤其要搞好运输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举报查处和整改制度。使经营者投诉有门,真正维护好旅客和货主的合法权益。在管理地位和视角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代表和体现广大旅客、货主和经营者的意志,而不能狭隘地只顾本部门的利益,要从以往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转向出门到户的主动服务,从停留于办证收费转向为经营者提供信息和运输服务,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整个道路运输管理工作都要转向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方便人民生活服务上来。
4.强化道路运输的安全管理职能
长期以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公路里程和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事故以高比例递增,重大恶性交通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社会反响强烈。笔者认为,道路运输安全应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而我国的道路交通管理是由公安和交通部门共同负责的,这种道路交通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极易造成交通安全管理的弱化。事实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道路交通立法、执法、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事故的处理、紧急救助车辆、驾驶员、运输企业等诸多方面。虽然,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与交通警察部门存在职能交叉,但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可以发挥在营运车辆与安全性能的选择、安全检测、职业驾驶员的培训及考核、制止超载违章等经营行为、运输企业的安全技术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如果说交警部门管理运输安全是体现在表面结果上,那么,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管理道路运输安全则是管源头、管内在实质以及管全面、管全过程。因此,我们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强调和突出运输管理部门抓安全的这项重要管理职能。
5.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的宏观调控职能
道路运输业的宏观调控是一项知识面广、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出行业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新路子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管理水平, 以保证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行业管理工作中,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要重点抓好统筹规划、政策实施、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
监督检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讲:一是要加强规划的宏观调控职能。在运输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运力布局、投入总量等方面实行宏观调控;二是要运用政策法规,对运输经济进行调节、规范和指导,主要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指导行业结构调整;三是要强化信息引导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区域间的道路运输业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全行业基本情况和经济活动的统计分析、市场预测。同时根据国内外交通情报资料及时发布各种市场信息,从而合理引导运输企业搞好经营决策。四是要搞好运输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主要是理顺行业内外和多种所有制运输企业的关系,解决跨区域运输线路,运力配置,货源组织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打破地区封锁,组织完成重点及紧急物资的运输;五是考虑建立一个围绕价值量上下浮动的运输价格体系。客运、货运、汽修价格可根据市场情况逐步放开,实行自定运价、优质优价、特运特价、支线山区加价和下浮运价相结合的运输价格体系,但在价格放开的同时必须规定一个浮动的幅度。六是要加强对运输经济活动的检查监督,规范经营行为。主要是负责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检查管理权限内的各项规划、政策、法规、制度、标准、程序的执行情况。
总之,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职能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交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面对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行业管理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和功能的完善,不断用创新的思维、服务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去正视困难和解决问题,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新的成绩,为实现道路运输业新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努力开拓道路运政管理新模式 篇2
问:目前我省外贷管理体制规范情况如何?
答:体制问题曾一度制约着我省外贷业务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利用国外贷款初期, 由于贷款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 部门之间责权不清, 债出多门, 贷款管理效率不高, “重贷轻管”、“重借轻还”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 省财政厅坚持将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作为重点, 常抓不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多方求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 制定了《甘肃省国外贷款管理委员会章程》和《甘肃省利用国外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报请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下发。2007年财政部颁布第38号部长令后, 省财政厅依据相关规定, 结合全省国外贷款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对《章程》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报经省政府批转执行。新的《章程》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外贷款统一由财政部门归口管理, 强化了财政部门在国外贷款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采取集中决策、分工协作、高效运作的外贷管理机制, 形成了外债项目统筹规划, 资金借、用、还通盘考虑的运行格局, 国外贷款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问: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我省国外贷款规模?
答:全省各级财政外经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认真做好外贷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积极开展会商洽谈, 努力拓宽外资引进渠道, 促进了国外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 有效地缓解了我省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截至目前, 全省累计签约国外贷款项目152个, 签约金额31.31亿美元, 按现时汇率折合人民币210亿元, 其中:世行贷款项目32个, 协议金额10.4亿美元;亚行贷款项目8个, 协议金额9.4亿美元;农发基金项目1个, 协议金额0.31亿美元;外国政府贷款项目111个, 协议金额11.2亿美元。贷款项目涉及农林水利、教育卫生、交通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行业, 遍及全省14个市州的86个县市区。
问: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下, 我省财政外经管理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全省财政外经部门紧紧围绕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预算编制、专项资金、提款报账、债务风险管理制度, 有效地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专项资金预算除个别无法确定的临时支出外, 已经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上, 减少了资金安排的随意性。地方外事经费管理严格按照中央和省上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 在确保省上重要出访和重大外事活动经费需要的基础上, 近几年省级支出连续保持零增长。加强提款报账管理, 采取简化程序、联合办公等方式, 大大缩短了报账周期。健全债务风险管理机制, 对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申报实行财务和债务风险评估, 推行还贷准备金制度, 建立政府外债信息系统, 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同时, 成功实施了第一笔日元贷款外债掉期保值交易, 累计实现理财收益1300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9760万元。
问:在引进智力资源, 开展知识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在积极引进国外资金的同时, 我们十分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并通过直接参与项目管理, 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运用到具体工作中, 促进了管理理念更新, 培养了相关人才, 创造了许多成功案例, 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 实行世行和亚行贷款项目下的采购制度, 通过公开招标方式, 引入竞争性机制, 并将其推广到国内项目的招标采购;在公路贷款项目中, 首次引进了国际通行的菲迪克条款的合同管理, 建立了工程师监理机制, 培养了一批监理工程师。在亚行贷款张掖小孤山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 我们采纳国际咨询专家意见, 建设了地下发电厂, 避免了发生地震可能对电厂造成的破坏, 等等。同时, 积极开展知识合作, 充分利用国外技术援助资源, 支持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问:外事接待和对外宣传方面力度如何?
答:这些年来, 全省财政外经部门紧紧围绕对外交流与合作这一主线, 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积极做好重大外事接待工作, 先后接待了“上海世界扶贫大会”世行及各国高级官员赴甘访问考察团、世行前任行长沃尔福威茨就任行长后第一次访华、美国穆迪主权评级公司实地考察, 等等。并成功地承办了“亚行贷款支付研讨会”、“亚行项目实施与管理研讨会”、“财政部/亚行国别战略伙伴研讨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 得到了国际组织和财政部的一致好评, 为我省赢得了荣誉。同时, 通过举办这些对外交流活动, 一方面广泛宣传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 另一方面, 有针对性地深入介绍我省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新农村建设及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及资金需求, 进一步加深了外方对我省省情的了解, 为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引进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问:提高财政外经管理工作水平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一是要妥善处理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按照省外贷委第十次全体会议精神, 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积极对外宣传我省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比较优势, 不断寻求和拓展相互合作空间, 有效利用国外贷款合作平台, 积极扩大贷款规模, 全面推动知识合作, 以“走出去”推动“引进来”, 实现二者的高效结合。二是要妥善处理好“软”、“硬”环境之间的关系。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积极支持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 这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调控作用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的重要途径。同时, 要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 不断完善和优化有关政策、制度、办法等, 努力改善项目建设“软环境”, 使我们的政策能够吸引人, 留得住人。三是要妥善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在不断扩大国外贷款规模的同时, 更加注重贷款的质量和效益, 把握创新点, 注重附加值, 突出示范性, 增强带动力, 有效地支持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穿新鞋, 走老路”, 只顾追求项目数量, 不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搞盲目重复建设, 仓促上马一些将要被淘汰的落后项目, 给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更大的压力, 影响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全局。四是要妥善处理好“借”与“还”的关系。彻底改变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借来是成绩、还钱是负担”的错误认识, 努力克服重借轻还的倾向, 维护主权外债的严肃性。严格科学论证上项目, 坚持“谁借款、谁还款”的原则, 注重不同级次政府在还款责任上的合理分配, 真正实现国外贷款“借之有道、用之有效、还之有信”的良性循环。
问:如何进一步提高财政外经管理工作水平?
答:一是要加强外贷项目管理。这些年, 我们对外贷款项目管理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部分项目执行进度不太理想, 影响了效益的正常发挥。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 但我认为, 根本原因还是缺乏执行力, 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我们在各方面建设资金都十分紧缺的情况下, 却让大量的资金闲置下来, 不能发挥效益。从财政管理角度来讲, 这是严重的失职行为。希望各地都要以此为戒, 下大力抓好外贷项目管理, 该配套的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 该完成的进度要抓紧跟上, 确保项目如期完工并发挥效益。二是要逐步完善偿债机制。目前,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到期债务能拖则拖, 甚至拖不了还赖。这不仅影响我们的主权信誉, 还给管理造成了很大麻烦。为此, 省财政厅准备采取预算扣款的方式, 对一些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债务的单位和部门进行必要的处理。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抓紧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偿债机制, 按照“谁用款、谁受益、谁偿还”的原则, 对新上项目, 在项目设计阶段就要预留偿债准备金, 确保债务到期后具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对历史形成的老债务, 也要不等不靠, 积极研究破解之道, 逐步加以消化。一方面, 积极向财政部汇报情况, 及时反映我省的实际困难, 努力争取优惠减免政策支持。另一方面, 通过强化收贷措施、盘活债务资产等措施, 逐步形成“以债养债”机制, 通过优化债务资产质量, 不断提高债务资产的收益增量, 以增量换存量, 逐步消化历史欠债, 确保贷款借得来, 用得好, 还得起。三是要加快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在现有政府外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扩大债务信息覆盖面, 将全省各级政府通过协议、承诺、担保等各种方式形成的直接或隐性债务, 包括外债和内债都纳入其中, 通过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 运用科学的研究手段, 统筹进行综合分析, 认真预测未来若干年后全省债务发展趋势和偿债能力变化情况, 及时对可能发生的债务风险以及相应的财政风险进行超前预警, 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确保财政安全运行。
问: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拓宽财政外经合作领域?
答:世界银行、亚行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作为世界多边开发机构, 拥有丰富的发展经验、智力资源和雄厚资金, 在国际发展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一直以来, 这些国际组织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重视项目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以及“推行全面发展框架”等理念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谋而合, 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一些知识领域项目, 对推进我国加快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 这方面相互交流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很大。近年来, 国外贷款已从以往以资金引进为重点向资金引进和知识合作并重转变, 知识合作力度逐步加大, 涉及范围不断拓展, 已经延伸到省级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准备性技术援助等许多领域, 成为财政外经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我们必须尽快适应这一形势变化的要求, 探索创新知识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拓宽深度和广度, 增强计划性、前瞻性和预见性, 努力把国际前沿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引进来, 支持相关行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逐步形成“知识合作-贷款合作-改革创新-经验推广”四位一体的良性循环。要紧扣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重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特色产业发展、“三农”问题、投融资机制创新、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 积极开展知识合作, 努力争取一批技术援助项目,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理念, 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创新步伐。
问:抓好财政外经干部队伍建设应注意哪些方面?
【努力开拓道路运政管理新模式】推荐阅读:
努力开拓有区域特色的老年教育05-18
创新务实开拓新局面10-25
技术创新开拓新商机10-14
积极践行“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努力开创通风瓦斯管理新局面07-28
拆迁管理办创新创业演讲稿——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开创拆迁工作新局面08-30
紧扣发展主题努力开创新局面10-26
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05-12
创新思维努力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07-08
努力开创和谐社区建设新局面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