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方法和途径

2024-07-31

有效方法和途径(共12篇)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1

一、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一主两翼”教育网络

德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作用,构架起“一主两翼”的德育网络。

(1)以学校为主阵地,完善三条育人经线,使校内达到全员育人。即以班主任为主的管理育人线,以任课教师为主的教书育人线,以辅导员为主的活动育人线。

(2)延伸育人“手臂”,完善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两条育人纬线,达到“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办家长学校,以此加强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配合。学校还要与部队、公安、街道建立共建关系,聘请法制教育副校长及校外辅导员,邀请他们来校辅导工作,举办法制报告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公民道德专题讲座等,以他们个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教育引导学生。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切实抓好学科渗透

学校的主要活动是教学,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教书育人,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始终强调既教书、又育人,把德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

(1)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育人的导向课,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学校对思想品德课要紧抓不放,明确要求,选配品德优良、教学认真、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品德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学生思想实际和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在各科教学中特别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渗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主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德育过程中彼此呼应,实现德育内容、过程和目标的有效对接。

三、以活动为载体,大力突出以“创新、实践”为主题的育人特色

学校要把指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和有效途径。

(1)学校要积极更新德育理念,高度重视活动育人,使活动育人成为一种工作规范,并逐步使其系列化、制度化,如:三月份进行“文明礼貌月教育活动”;四月份结合清明节进行“缅怀先烈、立志报效祖国的教育活动”等。

(2)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四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两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学校要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工人的劳动过程,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他们认识和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安排学军、学农活动,努力以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四会”“两自”能力。各项系列化寓教于乐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强化学生基础文明道德建设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要使德育有效地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必须把德育做细、做实、做严。

(1)细,即分解目标,细化内容,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来说,循序渐进地教育是一条普遍规律,在进行养成教育,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时,对高、中、低年级的目标定位要不同,要求高年级能模范地执行规范,中年级能自觉地执行规范,低年级能认真照规范去做。对低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懂得自身任务是好好读书,努力做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对中年级学生,要逐步引导他们以班集体小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向“三好”目标努力;高年级学生临近毕业,要教育他们为祖国努力学习,在各方面自觉要求自己,力求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2)实,即要求不能过高、过空,要实实在在,从点滴做起。在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要确定学生进校、离校、集会等一日校园规范,起床、就寝、用餐等一日家庭规范,行路、购物、游玩等社会规范和待人接物等礼仪规范,以体现德育工作“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精神,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融为一体,同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教育有机结合,切实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3)严,即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检查。对学生的行为,学校要坚持天天检查、周周小结、月月评比,保证:校园环境清洁卫生;学生行为文明礼貌;每天校门一开,管理随之正常运转。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2

富士康“跳楼门”事件的发生,使当前形势下职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42%的职工有轻度心理问题,近6%的职工有明显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企业改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职工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的考验,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压力,如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等。这些压力,使职工在职场中的心理与行为受到影响,产生焦虑、失落、自卑等心理问题和对职业安全感的强烈需求,严重影响职工的幸福感。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容易出现一些身心健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企业能够妥善处理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保障企业和员工和谐发展。

要想及时有效解决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首先是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文化影响着全公司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分析,不和谐的企业文化会导致员工工作生活质量偏低,而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这就是企业文化与个人身心健康的密切关系。所以,公司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应该以人为本,既能考虑企业的利益,又能兼顾员工的利益。通过满足员工合理的身心需求,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二是畅通职工合理诉求渠道。及时畅通地沟通,有利于快速消除职工心理障碍,同时减少矛盾的积累和变质。企业应坚持把“畅通职工合理诉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贯穿于改革、发展、参与、帮扶的全过程,把协调劳动关系,健全职工诉求表达机制作为推动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坚持在重大决策上尊重民意、吸纳民智,特别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广泛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从多方面调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

三是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是职工具有良好未来期许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自身价值得以体现的方式,因此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十分重要。切实依法推进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把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作为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的重要内容;加强工资分配的立法和执法监督以及法律保护、法律服务,加大对侵害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处罚力度;通过加大对社保基金的投入,修订计算办法,以及增高提升标准等措施,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四是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及人员素质的提高。基层工会组织在维护企业和谐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职工心理问题是工会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的切入点,邮政企业工会应把解决职工心理问题作为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的切入点,通过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职工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基层工会直接联系和服

务职工群众,是工会全部工作和凝聚力、创造力的基础,是落实工会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活力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工会工作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是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的要求。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3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中,青年教师作为一个旺盛精神、活跃思维的群体,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明确专业发展目标,通过学习和反思来促进自我专业成长,提升内驱力,进而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并在教师这个职业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一、交流学习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交流学习是青年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重实际教学经验,轻理论知识体系。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学习,促进其专业成长。实践中的盲目来源于理论知识的缺乏。当前正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不通过学生促进自我的提升,将跟无法跟上教育改革的进度,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无法驾驭生成性课堂。

除教育部门集中组织青年教师培训外,学校应该根据本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内部培训。通过调查研究、讨论并确定培训内容,根据每位教师的专长和知识结构布置不同的学习研究任务,引导青年教师通过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形式,通过网络、书本等途径,学习新课程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导知识。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通过开展“老”带“新”学习活动,以教学观摩和校内交流为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向周边同事及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探索精神;学习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对于新课改中的有较强实践性和专业性的课题,以此为主线,组织青年教师对课题进行教学设计,老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加深青年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提高专业的实效性。

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是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获得专业成长的另一重要途径,包括多个方面的反思。例如,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教学经验、阅读相关书籍杂志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进行个人反思;集中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共同聆听、共同思考、共同思考,来实现集体反思。不论是个人反思还是集体反思,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教学反思,青年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不仅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促进青年教师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的专业理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教师通过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将其与教育理论、教育目标进行对比,寻找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体系中走出来,不断创新教学设计,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任务更好完成的同时提升个人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形成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既是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负责,也是对个人和职业规划的负责。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教师能够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能够独立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结构的更新和发展;有助于教师提升其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需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长期过程。青年教师要能够在了解自己专业能力、树立自己专业目标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提升个人的能力,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学校的重视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帮助,从而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卫敏艳.浅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J].大学教育,2013(15):74-75.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4

1 新常态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1.1 审计地位的提高要求审计充分发挥国家免疫系统功能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4]48号, 以下简称《意见》) 要求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 这使得审计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新常态下, 审计要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 为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的落实发挥好参谋作用。审计工作要着力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情况。国家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不是简单的披露权, 而是包含建议在内的报告权, 即国家审计机关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有权而且必须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审计建议。这一建设性作用的目标, 就是充分发挥审计国家免疫系统的功能, 推动国家各个领域的持续改革和发展, 最终实现国家良治。

1.2 审计领域的拓展要求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意见》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这就扩大了国家审计的工作范围, 在传统的财政收支审计基础上, 增加了国有资产运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 未来甚至还可考虑将与国计民生和生态环保相关的事项列为国家审计的常规内容。除了单位, 个人也被明确列为国家审计对象。审计领域的拓宽, 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求其具备全局性视野, 更需要其从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深化改革的高度来思考和推进审计工作。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还要求考虑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 以及审计成果如何才能切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倾向性、苗头性、规律性的综合信息。

1.3 审计整改落实力度的加大对审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 是审计机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意见》明确将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 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对重大问题要亲自管、亲自抓。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 要依法做出处理,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要及时研究, 完善制度规定。对整改不到位的, 要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 要严格追责问责。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 严格按规定立项、发送通知书、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审计、获取审计证据, 严格按规范做出审计结论, 确保各项程序和审计结论经得起法规、审计对象以及社会的检验。

2 新常态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审计任务的日益繁重与审计人员数量短缺矛盾突出

近年来, 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加大了审计的工作量, 大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决算审计也加大了审计工作量。加之上级审计机关及纪委监察等部门大量抽调审计人员参与各项同步审计、交叉审计、巡查、检查等工作, 使得审计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行政事业编制的限制等原因, 审计机关的力量却未能随任务的增加而同步增强, 有些单位若干年中都未接收过高校毕业的新的新鲜血液。审计人员数量短缺, 年龄结构分布不甚合理, 难以应对新常态下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的新问题。

2.2 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与审计人员专业背景的单一性矛盾突出

国家审计需要面对不同的审计对象, 其业务领域广泛、专业复杂。仅以国土局的矿产开发相关业务为例, 涉及的法律法规及各种规范性文件多达135个, 土地管理相关业务的规范性文件则更多。审计不但需要发现被审计单位在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还需要向各个领域的专业管理人员提出加强管理、优化流程、完善制度的可行性建议。然而现实中, 基层审计人员基本都为单一专业背景, 既精通审计专业、又熟悉审计对象的专业领域, 且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加之人才培养和后续教育的强度远远无法满足复杂的审计业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审计对象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性的矛盾突出。

2.3 专职审理的缺失导致审计质量控制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

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了明确的规范性要求, 但基层审计机关由于人少任务重等原因, 审计工作重心完全放在完成各项审计任务上。国家审计将审计资源较多地投放到审计实施上, 而对审计质量管理控制重视明显不足。很多审计机关因编制过少, 未能设置专职审理人员。兼职审理人员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仅停留在对审计方案的重点内容是否得以实施以及审计定性和审计结论的正确性上, 对审计实施过程的情况却无法进行深入了解, 缺乏对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督和制约。再加上审计组内的工作底稿审核基本也流于形式, 审计未能发现重要问题及漏报、瞒报重要问题的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

3 提升审计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 灵活机动, 适时调整ABC分类

根据经验, 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具有延续性。管理规范的单位通常历次审计均发现问题较少, 审计风险也较小;管理欠规范的单位通过多次连续审计, 也能逐步规范;而一些从未进行审计的单位常常在第一次审计时就发现重大问题。因此, 可考虑根据一定的标准, 将原来划分的ABC类经济责任审计单位进行升级或降级, 即对其审计频率进行调整, 并对多年未进行审计的单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进行审计。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 对经济责任审计单位及财务收支审计单位进行管理。一方面可根据审计情况, 更为科学合理地安排审计项目;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年份的预期, 提高审计威慑力。

3.2 提升价值, 循序渐进开展绩效审计

在“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被异化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的审计目标下, 合规性审计仍将是未来国家审计的重要任务。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如何, 某一个专项资金是否有必要设立, 某一项行政管理行为是否恰当以及其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有多大, 这些亦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 国家审计工作不仅应确保公共资金运用的合规性, 还应综合审查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 以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开展绩效审计无疑是目前进一步提升审计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绩效审计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且基层审计机关存在人员不足等实际困难, 建议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有选择性地、探索性地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比如, 可尝试选择财政耗用资源多、监督环节相对薄弱、效益容易衡定的项目试行开展绩效审计。

3.3 完善审理, 加强审计实施质量控制

审计审理是控制审计质量、提升审计价值的一个关键环节。审理工作一般是在业务部门按规定程序完成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类文书代拟稿后才进行。我们认为, 在新常态下, 应根据审计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 将审理工作前移, 变结果监督为全程监督, 即增加对审计实施过程、证据收集、定性处理的监督管理。这无疑将促进审计风险的防范以及审计质量的提高。此外, 还要利用审理工作层次高、信息渠道多的优势, 对审计实施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使审理不仅仅体现质量监督和控制的职能, 还要发挥指导和服务的作用, 以此进一步实现审计价值的提升。

3.4 改进方法, 增加审计意见信息含量

审计机关在获取审计证据时, 应从以财务信息为主转为财务信息与经营信息并重, 以提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公允性。财务信息是审计重点依赖的信息来源, 但由于其事后性、假设性等特征使其先天存在局限性。而经营信息包括经营环境信息、经营管理信息等, 能提供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更为丰富的资料。此外,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的推行, 审计机关可以从被审计单位取得的电子数据资源日益丰富。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 不仅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还可以为审计从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发现查处问题提供技术方法。国家审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 更多地采用联网及审计信息技术实现实时审计, 进行大数据分析, 提出更具价值的审计意见。

3.5 多措并举, 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审计机关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除向当地政府要求增加人员编制用于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专业人才外, 还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一是充分调动现有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如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商请有关部门增加审计机关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职数。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除新进审计人员培训外, 多举办中长期、有一定深度的专题培训, 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吸收先进经验, 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审计, 可将部分国有企业、部门下属二级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审计;也可联合人事部门建立审计人才库, 根据项目情况, 聘请专业人才参与审计组工作, 加强审计力量, 提高职业化水平。

4 结语

新常态下, 国家审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治理的新动向和新变化, 在理念观念、功能作用、范围重点、方式方法等方面均需突破原有限制, 朝着价值理性审计、建设服务型审计、数字信息化审计、公权力全覆盖审计的方向积极变革与创新发展, 着力推进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各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通过提升审计价值来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运行, 进而推动实现国家良治。

参考文献

[1]陈文涓.政府职能转变、审计风险管理与审计价值实现[J].商业会计, 2014, (23) .

[2]游异.新常态下如何开展审计监督[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16) .

[3]晏维龙, 韩峰, 汤二子.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变革与发展[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6, (2) .

[4]万里霜.人民日报:深入挖掘审计工作价值[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008/c1003-25784285.html, 2014-10-08.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5

提高基层工商所监管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陈雷

面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收费体制调整的新形势、新任务,县级基层分局、所如何尽快提高监管能力,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是摆在我们当前的一项紧迫而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和思考,拟以县级基层分局、所为例作一探讨。

一、基层工商所履职中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不深入。一是表面应付,在市场监管中,有的监管人员往往满足于走马观花,搞表面应付,不去查找问题,不去发现违法行为;就是发现问题和违法行为后,也做睁眼瞎,该纠正的不纠正,该立案的不立案;或对该纠正的行为只满足于发发通知却无后续处理措施;或对所立案件久拖不决,最后不了了之;或对发现的问题纠正、处罚只是“蜻蜓点水”;或监管未持之以恒,管理效果不明显,未能有效杜绝相同或类似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对其他市场主体缺乏警醒作用,甚至带有侥幸心理,待出现问题后到处扑火。二是工作“造假”,应付硬指标完成。为了完成定量指标,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认为无关紧要的指标,工作“造假”情况一定程度存在,考绩静态性和时间的固定性,也为“造假”提供条件,例如各类企业的回访回查和各类专项检查,基层工商所存在只是填写检查表,写份总结,而没有实地走访检查,又如为了完成经济检查案件指标,造假案等。三是思想麻木,在问责力度不断加大情况下,基层工商所及监管人员的监管责任在无限扩大,履职风险越来越不好控制,管到哪一步才是个头,基层人员心中无底,导致放弃履职。

2、执法不规范。其主要表现为盲动执法、被动执法。首先,在执法过程中缺乏理性思考,对于执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缺乏深入探究,执法水平不高,往往只停留在无照经营等低层次违法行为的查处上,导致执法效果不好,市场监管成效不够显著。其次,受利益驱动而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在适用法律法规时选择处罚重的法律法规,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加重处罚额度,忽视从轻情节,最终导致执法不公。

3、服务不到位。没有真正树立起监管就是服务的理念,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在监管与被监管的认识上发生偏差,把自己凌驾于被管理者之上,说话居高临下,时刻不忘我是管理者,说什么对方就应该听什么,没有平等的姿态和真诚的心态,缺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思想,表现在工作不热情,服务不到位,甚至态度强硬,行为粗暴,不文明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1、基层人员素质较低。随着监管重心的下移,工商所履职领域不断扩大,监督管理各类市场主体资格准入、市场主体行为、商品质量,指导和规范经营者行业自律,监督检查有形市场,规范管理无形市场,这对基层工商所人员工作能力提出了通法律、懂经济、善监管、能办案、会服务等综合要求。而在基层,大多数人员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水平相对偏低,监管技能、服务水平以及自我提升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专多能或在某一领域有较深造诣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严重短缺,对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缺少认知,缺少办法。

2、履职权责失去平衡。在职权上存在“四个不清”,即:监管任务不清。《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虽然明确了工商所八项具体职责,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己远远不适应当前工商所实现监管的需要,工商所监管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监管定位不清。无论业务建设还是队伍自身建设,无论是硬指标或软指标,凡上级下达的指标全部分解下派到工商所,使工商所疲惫于应付的多,较少有自己的定位和工作思路,工商所到底管什么,怎么管,没有明确的定位。监管标准不清。目前基层工商人员承担着无限责任,责任风险无限扩大,各层级监管什么,监管到什么程度,算是履职到位,应该免责,工作标准模糊。监管方法不清。一方面,监管手段有限,原始的感官鉴别方法仍然是识假辩假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监管方式单一。要么采取“大包干”的方式,把一定数量或者一段街道的经营者“包”给某一工商人员,包打天下,包治百“病”;要么采取集中整治的形式,多级联动,“雷声”大,“雨点”小。

3、岗位目标缺乏实际。岗位目标责任制是实绩考核的基本依据,经过考核可以反映单位和干部实际工作程度、水平、质量。岗位目标责任制制订是否科学与合理、全面与完整、相关与有效、客观与公平,直接涉及考核结果的可信度。一是岗位目标责任制制订滞后性。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的制订,首先要求基层逐级上报本部门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县局要等市局的考核目标,工商所要等县局的考核目标,市局目标下达后,县局才能确定本局的目标,再下达到工商所,这样一来时间上就有一个滞后性,有时年度工作目标下达到基层已是5、6月份,半年时间已过,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二是岗位目标责任制适用性不强。岗位目标责任制由各职能科室按条条和块块要求制定,缺乏排序和整合,出现重复、交叉现象,增加基层工作量。三是岗位目标责任制可操作性不强。岗位目标责任制过多出现定性内容,无法进行定量测定,增加操作的随意性。

4、激励机制缺乏动力。对“激励”的认知仍局限于“给位子”、“给票子”、“给本子”,忽视了对拓宽人才成长发展空间的研究和方法的探索,未能满足人的“增知识、强本领、求进取”需求;《公务员法》关于职位设臵的规定,没有形成浓烈的“任职需资质、资质有级别”的意识,基层人员“自我充实、自我提升”的动力不足;尚没有形成“安于基层、甘于艰苦”的利益导向,走出“平均主义”的藩篱,使激励未能发挥出本来应有的作用。

5、人事体制缺乏活力。干部交流任用机制还没有完善,与现实工作需要相差甚远,影响干部积极性的发挥。特别是干部内部流动方面,上下级之间流动、各单位横向之间流动相当少,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致使有的同志长期在基层,有些同志长期在机关,由于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这些同志容易形成疲惫、懒散、应付思想,缺乏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干部培训机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法规培训为重点,以执法需求为导向,推行分岗位、分级别培训。坚持理念培养与知识学习、资格培训与专业培训、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授课培训与实践培训、传统授课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坚持“逢会必训、逢训必考,逢考必过关”,采取跟师带训、临时调训、上派锻炼、岗位轮换等方式,对基层人员分类分期进行培训,努力培养“创新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

2、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通过对某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个人品德以及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做出的尽可能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因此,我们在建立以工作业绩和质量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评体系时,要把责、权、利结合起来,采取“以事定人,以人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分、以分定奖”的办法,使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克服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使基层干部尽心尽责地工作,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制度,减少不和谐现象发生的可能。县局机关对基层干部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难;多一点关怀,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教条,要用科学的考核绩效制度防止工作失真、用人失察。

3、制定岗位考评标准。要根据基层所设臵的工作岗位,制定《岗位目标考评标准》,明确岗位工作职责的工作标准,确保人人都有“责任田”。为了防止绩效考评制度在实施中不了了之,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干部队伍的公仆意识,增强“国徽头上戴,责任肩上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做到:事前人人明白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效果;事中经常性指导、督办、检查;事后严格考评,以工作绩效论英雄。

4、建立干部竞争机制。在选拔任用干部上,要变“相马”为“赛马”,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竞争,让人才脱颖而出。要把用不用心干事,能不能干成事作为看待和评价干部的标准,打破平均主义,奖励成绩突出,开拓创新,让干事的人有舞台,不干事的人无市场。

5、建立干部问责机制。基层所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基点,实施工作责任问责制,履职是“基础”,问责是“保证”,尽责是“核心”。问责就是要对照其职责,督促其尽责,追究其责任。这样有利于基层干部尽心履职,依法履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利于全面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因此,要切实把问责当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有效的最后一道关口。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6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一、实施语文教学的一般途径

(一)抓住主要矛盾,掌握聋生群体的生理结构

聋生的听力障碍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外界的声音纳入也有差别,教学方法应该有所侧重,分别实施。一是同一性。语文教学等同于语言教学,对聋生学习极为不利,势必产生普遍的为难、被动、厌倦等相同的情绪。二是差别性,聋生的听力损伤不尽相同:有的听力损失在110分贝,属于全聋,能发部分间断的音节;有的听力损失程度在91分贝-100分贝之间,属于一级聋,只能通过看“唇读”,才能“听到”语言者的“声音”;有的是单侧耳聋,语言基础尚可,能发出声音,但音义严重脱节,含糊不清。

掌握聋生的生理结构,便于老师对整个班级的教学有个全面的考量,针对学生的耳聋状况,可以科学合理地划分教学内容的比例、教学路径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这样我就采取不同的途径分类教学和分组教学,偏轻的适当提高教学速度,偏重的尽量放缓语速,辅助其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的进度趋于平衡。

(二)尊重和鼓励并行

教师要站在为人师表的高度上,不以学生的缺陷程度为教学尺度,尤其是关注重度聋生的学习状况,给他们以更多地关注、自尊和自信。聋生更需要理解、重视和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他们更需要赞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抚摸的动作在聋生眼里就是最大的鼓励和信任。

聋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缺陷表现在性格上就是幼稚、固执、沉闷、不好沟通。有时在课堂上不自觉的乱讲话,精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老师要冷静对待,轻易不要张口批评,尤其是不恰当的训斥会伤害学生,使他自尊心受损,降低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二、语文对话教学是最佳途径

所谓的“对话教学”是和灌输式教学相悖的,利用教和学,或者是同学之间的互动来完成,重点放在效能和功用上。

(一)顺畅对话的前提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聋生的听力问题影响语言的表达,对话容易产生困难,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的开发意义重大。要表达就要理解,把课本的知识通过眼睛和大脑的结合,领会其中的含义,在心底引发联想进而形成表达的冲动,才能进入对话的语言状态。打通了这个渠道,可以采取博览群书、主动深入、互相交流等方式,完成人与课本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探讨和师生之间的浅层次对话。

浅层次对话在教学对话中相当重要,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也是能够开展对话的前提。失去这个前提,对话教学就会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或者是所答非所问的空洞无物。只有学进去、明白了、理解了,才能在对话教学中提升思维的敏感度和空间拓展,学生学习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才能保证教学方法真正有效。

(二)具有针对性的对话特征

教学对话不是闲聊,是有目的、有指向的教学方法,教学双方在一个节点上,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和回答,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挖掘求学者的兴趣点和求知欲。僵化死板的讲授对于聋生效果更差,本来听力受限,又兴趣索然,再不入耳,效果极差。这就要结合课本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提炼出内容中的兴奋点,而且是学生已经基本理解的话题。

例如,针对课文《詹天佑》,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詹天佑凭什么选择了‘人字形线路,而不是别的?”当然,这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课本的内容,就有许多话可以说。通过不一样的答案分析出“人”字形线路的原理,以及优势和不足,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认识到科学家的创造才能。

二、实验教学法客观有效

实验教学法对于聋生来说可以部分地弥补听力的不足,刺激其他器官的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好语文的欲望。

一是,在学习内容上要新颖、多样,并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凸显性,力求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避免厌倦和烦躁的状态发生。可采用彩色连环挂图解读课文内容,耳听结合眼看,能够较快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意义。

二是,鼓励和引导重度耳聋的学生多参与阅读,尤其是文学类范文,可采用角色分类的朗读。也可以分组创编有趣的故事,然后相互讲解和竞赛,把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来。

多采用听和看相结合的电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动脑、动手、动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枯燥乏味就会一扫而光。

三是,老师的情感表达也尤为重要,讲课时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娓娓动听的语气,惟妙惟肖的肢体动作,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弥补听力的欠缺。

四是,毫无疑问,听力是聋生的最大短板,但是其他器官的功能并不差,实验教学就是充分调动其他有利因素取长补短。在讲解《刻舟求剑》这一课时,把小船模型摆上讲台供学生直观地看到事物演变的过程,这比重复的讲解印象更加深刻。因为此时的聋生充分调动了眼睛、肢体、大脑这些发达的器官参与学习,效果来得更加直接和具体。这也是一种“对话”,人与物的无声对话。

我们可以针对课文提供的素材,创造更多的非听力情境,使聋生不是通过听力,而是其他方法感知这个世界事物的构成和其中的内在联系,激活聋生内心体验,进而形成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沟通。

三、结语

总之,对聋生语文教学的途径不止一条,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学效果是否有效。特教教育是艰苦的、漫长的,只有找到路径,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帮助聋生顺利远航,到达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李铁范,李旺兴.论语文对话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章秋,女,1985年生,汉族,贵州息烽人,本科学历。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7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6位,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仅为2 100m3,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但是水资源的浪费却十分严重。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至1 700m3,低于严重缺水线,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1 油田水资源现状

江苏油田地处里下河地区,油区分布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8个地(市)17个县(市)76个乡镇,地区水资源量丰富。随着油田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用水量逐年增加,2010年工业用水量已达到2 129.11万m3,比“十五”末增加了11.42%。多年来,油田十分重视节水工作,加大注水系统技术改造,实施以污代清工程,2005年注清水量占总注水量的45.92%,2010年下降到31.04%。油田努力培育独具特色的节约文化,加强节水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宣传倡导、体制建设、措施落实和用水考核上得到了极大的重视。面对即将到来的水危机,油田还存在着供水管网损耗偏高、节水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与节水型油田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1.1 对节水减排认识不够深刻

有些单位在注重完成生产任务和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忽视了对用水量的控制,对节水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职工全员参与节水的意识还没有形成,生产现场“长流水”现象还没有杜绝,跑、冒、滴、漏的现象没有彻底解决。

1.2 水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由于油田建设至今已经30多年,生产、生活中的水、蒸汽管网复杂,破损严重,管网漏失率偏高;供水、用水计量不完善,大多数生产中间过程没有用水计量,尤其是对地下水的计量欠帐较多,使水资源取水量、使用量和外排量不能平衡,水耗统计和指标不准确。

1.3 取用水电耗偏高,降低任务艰巨

油田大部分用水单位,日常用水量不高,但运行中还有大量高耗能、低效率设备尚在使用,造成了大量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

1.4 监督机制不健全,考核制度执行不严格

各单位虽然建立了节水管理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但均存在机制建设的不够完善,体系运行缺乏有效监督,考核奖惩缺乏实质内容等问题。

1.5 多部门管理,缺乏专人负责

油田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对地下(表)水的开采、运行、缴费、统计等工作因管理部门职责不同,形成各管一路,各司其职的状况,对油田取、用、排水工作的统一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1.6 周边农村用水浪费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油田周边农村部分用水由油田制水厂转供,因收费低,管理不到位,农村用水浪费严重,乱接管线严重影响供水安全,给油田的节水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2 水务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

2.1 水务及水务专业化管理的含义

“水务”一词是从国外水务公司名称翻译演化而来的,如英国的泰晤士水务集团公司等,国外水务公司的服务从最初的供水扩大到水净化处理、供水管网、排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等,有的甚至扩展到能源、交通、垃圾处理等,“水务”一词含义也逐渐从“供水服务”扩展到“涉水事务”。油田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地方政府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水务专业化管理是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油田企业主要对油田生产涉及区域的防洪、排涝、取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2.2 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专业化管理,对油田内的取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实行水务专业化管理,全面加强了各项管理职能,使油田系统性加强了经济效益分析,从专业化的角度区分取水、用水、水处理成本;通过单位运行成本的考核,使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取用哪一种水源的合理性,也可以根据节奖超罚的原则,通过精神与物质的共同激励,带动油田干部职工自我节水意识的提高,以营造企业节约型文化氛围为落脚点,积极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的节约理念,使节水工作成为企业职工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江苏油田顺应这一管理需要,专门设立了水务管理机构,落实了水务管理职责,油田明确了节水减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用水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减排工作目标和计划,确立了节水工作目标和方向,并积极付诸实施,做到生产任务与节水工作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同时兑现,全面完成了节水考核指标,2010年工业用水总量为2 129.11万m3,与十一五末(1 642.62万m3)比增加486.49万m3,增幅29.62%,比2009年(2 153.60万m3)同比减少24.49万m3;原油生产单位取水量为773.56万m3,与十一五末(826.98万m3)相比减少53.42万m3,比2009年(782.75万m3)同比减少9.19万m3。

2.3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务基础设施

实行水务专业化管理,可以使水资源管理从以单纯负责统计上报向从取水源头抓起,一直到污水处里合格外排的链式管理,做到取多少,用多少,排多少,漏多少都心中有数,以促进节水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向良性运行与发展。可以综合性考虑重点难点问题,对高耗低效的水务设施系统,进行改造和提高,促进油田优质水务设施的建设。实行水务专业化管理,可以强化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理顺取水、供水、用水的水平衡状况,丰富水务专业化管理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管理要求不一致、计量手段不健全、基础设施陈旧、水费和水量误差大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专业化管理,可以综合性的分析取、用水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从而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油田的进一步开发,综合含水不断上升,为原油生产稳产上产,确保全油田“注上水,注好水、注有效水”,开展了多项地面工程的新建、改建工作,加大对注水工艺的更新改造力度,实施了“以污代清”“清污混注”的配注方案。2010年在富民、范庄油田实施完成了两项注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污水有效回注,有效减少了污水回填,年减少注清水34万m3,既节约大量水资源费,又达到了减排效果。该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油田节水减排工作又迈进了一步。

目前,油田有18座污水处理站应用了污水处理系统,年处理污水能力达494万m3,基本上能满足将生产污水处理后变成合格的注水用水,从而大大减少了在有效注水过程中的清水取水量。2010年油田共注水640.30万m3,其中注清水198.73万m3,占总注水量的31.04%。比十五末(45.92%)相比,清水占总量比例下降了14.88%。

同时,油田在2007年投资100万元,在韦2等4个蒸汽锅炉房引进全密闭式蒸汽冷凝水回收装置,对站内蒸汽供热系统尾部凝结水回收用于锅炉的补水,不仅减少热能损耗,还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2010年,又在真二站、刘陆等3个锅炉房安装该回收装置,合计形成年节水7.5万m3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 水务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和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文件精神,站在着力提高用水质量和增强节水意识、保证油田水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要形成“节约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三位一体的水务管理体制,以“建设节水型油田,发展循环水务”为总目标,努力做到水务管理体系开创新格局、水务基础设施实现新改观、用水管理能力提升新水平、水质处理技术得到新提升,全面推动节水型油田建设的新局面。

3.1 水务专业化管理的改革思路

实践新的水务发展思路,既需要明确目标来引领,更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当前,我们要抓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水务管理规划要有高水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油田生产发展需求为向导,以符合油田开发规划的要求来定位,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的方法,制订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符合油田实际的水务发展规划体系。这个规划体系要包括取水、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方方面面的专项业务规划。同时,这个规划体系既要管当前,有近期工作目标,也要有发展眼光,考虑到长远规划,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在当前有落实的着力点,在未来有努力的着眼点。

其次,水务管理要求要有高起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国家对水资源的认识已由一般性资源向战略性资源转变,各地方水务局监督管理正逐步加强。我们要围绕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文件精神,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健全水务专业考核体系、对标体系和成本核算体系,要对照标准,更要高于标准,使油田水务管理工作起点高,要求严,后劲足,成果优。

第三,国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相关水务法律法规能否得到贯彻,油田水资源管理力度能否加强,必须提高所有水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要改变观念,提高水文化意识,抛弃那种“重油轻水”的错误思想,使节水工作得到重视;提高水务管理者的素质,水务管理者要自觉地加强学习,时刻了解相关水资源管理的政策、要求,同时不断学习和掌握水务管理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加强竞争考核机制,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达标竞赛为契机,积极开展油田内水务竞赛,促使各单位不断提高节水意识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水务管理下一步工作建议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水务意识。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水务管理要点和油田规范水务管理工作的要求,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水务一体化体系建设,在强化工业用水总量考核的同时,将油田所有取、用、排水系统都要纳入其中,真实地掌握油田水资源使用情况,有利于调节好取水量、用水量和损耗的平衡,夯实好油田水务的基础工作;其次,从勘探局到各生产单位必须落实水务管理主管领导和协调统一的管理职能机构,建立水务管理网络,落实相关部门职责。加强水务管理内容的宣传,提升干部职工对水资源的认识程度,宣传节水的重要性、迫切性,提高节水的自觉性,努力推进节水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系。要尽快建成油田水务管理网络,从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节约用水等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国家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制订考核指标和程序,规范水务专业化管理内容,使之更能适应油田新的水务管理工作的需要,更有利于油田水务工作的开展。对水务系统涉及的工艺、设备、水处理药剂和计量工作,要逐步建立健全基础资料台帐,努力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第三,开展专项调查,把握工作重点。要想使水务工作有的放矢,必须对油田水务现状了解透彻,要对油区内的供水水源点分布,供水管网、排水系统以及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普查,对供水、排水、水处理等相关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着手解决水务管理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问题,认真开展分析和提出建议,要根据集团公司水务统一管理的要求,抓住重点,为水务发展摸清底数,奠定基础。

第四,夯实基础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围绕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水务管理要求,结合油田取、用水管理现状,落实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各项基础资料,逐步配备齐全计量器具,规范生产工艺、提高运营水平,加强水处理药剂采购、检验、使用和存放的管理,建立水务系统成本核算台帐,调节各区域资源配置,加强节能节水技术的使用,以降低运行成本。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教育培训。通过各种办法,用数据、图片让大家深刻了解缺水的现状,污染的事实,提高职工的节水及环保的意识。鼓励人们养成点滴节水的习惯。采用各种方式宣传节水的重要性、迫切性,提高节水的自觉性。要加强技术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水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了解水务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和要求,更新管理理念,探索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树立水务管理的新形象。

加强水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运行优化,提高运行质量,增强保障能力,大力推进水务专业技术进步,逐步改进处理工艺,落实节水减排措施,切实履行好水务管理各项职能,为油田生产开发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志杰,张生舞,宋福忠.基于系统理论的水资源统一管理范畴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10).

[2]张素珍.水资源系统及其概念模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56-57.

[3]施国庆,王华.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及其理论框架[J].水资源保护,2007,23(4):44-51.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8

由于传统发展模式所存在的各种弊端,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如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已经严重危及到人们的生存。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化, 维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实现人类的长久不衰[1];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 有效的节约自然资源就成为了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重要环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求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尤其是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要有一定的节制, 确保其资源的开采利用要在资源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 通过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对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以及资源消耗等方面, 产品包装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 目前城市中的废弃物垃圾绝大部分都是由产品包装行业造成, 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 为实现有效节约资源、减少城市污染、保护环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多项目标, 就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包装方式, 采取绿色包装, 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提倡。对于绿色包装方式, 我们应该在整个包装行业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 以实现产品无论是在前期的生产制造过程, 还是后期的使用过程中都能达到生态保护的要求;同时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条件下, 尽量采取较少的包装, 而且包装材料也要无毒无害, 能够重复使用或者是便于回收。

二、实现包装减量化的方法途径分析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根据包装设计的“保护功能的当、体积容量适当、使用材料适宜、成本费用合理、标识标签完整”等原则, 减量化包装可通过一下几种途径得以实现:

(一) 包装材料的结构优化设计

为实现包装更好的保护作用, 所以包装容器一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2];包装容器厚度的增加相应的也会提高其强度, 但同时也会导致资源浪费, 而改变材料的结构形式, 则既能有效的避免资源浪费, 又能达到其强度要求, 属于一两全其美的方案。如蜂窝纸箱, 具有强、稳、刚、轻等特点, 在进行拉伸成型操作时, 在蜂窝纸板内部只存在10% 的蜂窝材料, 其余部分皆为空气, 这种材料同强度相同的瓦楞纸板相比, 其原料仅为瓦楞纸板的2/3, 极大地节约了资源。

(二) 包装体积及包装层数的减量化

在产品运输过程中, 各相关部门如邮政、托运、物流等为更好的确保产品质量都会对产品进行多层包装, 包装后的产品体积会远远的大过产品本身体积, 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某食品部门曾经做过一调查: 一六块月饼装的礼盒, 其包装包括了370 克的塑料盒盖, 每块月饼自身还带有单独的小礼盒包装, 经过多层的包装之后, 计算发现, 仅包装成本就占据了整个礼盒总成本的40% 左右。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多层包装, 每年中秋节都要耗掉近6000 多棵树木。所以, 实现包装的减量化, 有效降低包装层数及包装体积已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的重要内容[4]。

(三) 包装容器结构优化技术

实现包装容器结构的改变从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的提高包装材料的利用率。如尽可能多的使用圆柱形及圆形等包装容器能够有效的降低材料的浪费, 实现材料的高效利用。据实验发现, 对于同一种产品, 使用圆柱形或圆形包装容器与传统的长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包装容器相比, 材料使用量可有效减少20% 左右。因此, 通过对包装容器的结构优化, 能够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节省资源, 达到一种明显的减量化包装效果[5]。

(四) 薄壁化技术

薄壁化技术就是在保证实现包装各项所需机械性能要求的基础之上, 通过减少壁厚的方式来有效减少材料用量的一种手段。如康师傅集团在保证饮料瓶容量与性能的基础之上, 将原本重18 克的瓶降低到16 克, 最终又降低到了现在的12 克, 极大地降低了包装材料的厚度, 经统计发现, 通过降低饮料瓶质量, 康师傅集团每年成本节约了7%--10%, 促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另外, 我国广东、山东地区等多家企业陆续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 将原本3.5 毫米的玻璃瓶厚度缩低到2--2.5 毫米, 使得整个瓶重减轻了40% 左右, 有效地减轻了对资源的消耗, 降低了企业成本, 进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使企业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4]。

(五) 化整为零集装化

在产品包装过程中实施的减量化包装, 也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 目前在消费市场上出现了各种“组合装”、“家庭装”产品, 利用集合包装形式出现的产品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这不但是商家刺激消费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厂家有效降低包装成本的重要措施, 据调查显示, 采用几何式包装能够有效的降低近60% 的包装材料使用量[5]。如中国移动将原来的通信设备木箱包装改变成为了现在的能够多次重复使用的钢铁集团周转架包装, 由此能够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量, 据统计, 每年能够减少57000 立方米的木材使用, 这也相当于每年节约了670 公顷的森林面积, 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木材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油耗, 节约电能, 进而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 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对于包装减量化的思考及建议

(一) 对包装减量化的思考

虽然, 为环节环境问题及解决资源消耗严重的问题,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包装减量化, 但也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所谓的减量化包装并非就是盲目无规则的减量, 而是要紧密的结合商品具体情况进行最为适度的包装。对于产品包装减量化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1.包装减量化的本质并非完全否定包装, 也不是彻底的抛弃产品包装, 而是将产品包装中某些不必要的功能去除, 同时去除多余的修饰性包装, 减少无用细节, 对产品真正所需要的包装要素进行提炼和精简, 以此来降低产品包装过程中所造成的材料不必要浪费, 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 降低成本。2. 减量化包装也并非是仅指包装材料用量的减少, 同时还应该涵盖了对包装各个环节中的资源消耗及能量利用情况进行考查, 从而实现包装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资料及能源的利用率的不断提高。3. 在进行产品包装减量化的同时, 要正确的处理好产品包装与循环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要求设计者能够紧密的结合产品可循环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减量化包装, 如果盲目追求包装的减量化, 就容易降低产品包装循环利用的使用次数, 由此以来依然未得到资源节约的目的。4.“减量”并不是“减质”, 对产品实施的包装减量化, 在保证包装用料最少的同时, 也要确保对产品进行包装的根本目的-- 保护产品、方便运输。

(二) 对包装减量化的建议

针对于目前我们实施的减量化包装、绿色包装, 又该如何采取措施强化实施呢?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应该作为第一步骤内容进行。1. 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 规定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的具体名录, 同时也要规定其具体回收办法;2. 对于过度包装的产品, 国家也要制定出具体的价格政策及税收政策, 积极鼓励无包装产品及高档产品简单包装, 注重产品包装要对生态自然的无害性, 并且能够进行回收再利用;3. 因为在目前的包装标准中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所以在设计者进行包装设计时, 应将包装层数及成本价格进行公示, 提供给社会公众及相关监管部门一简单明确的判断标准;4. 将部分行业的商品与额外的包装进行分开销售;5. 扩大生产者的责任, 使生产者在生产包装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到日后的回收问题, 严厉打击过度包装的行为。

结语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自然资源的制约, 如何才能实现与自然生态资源的和谐相处, 持续发展, 已成为现阶段一重大课题。对于我国包装行业, 由于传统的包装形式存在着较大的资源浪费, 也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 所以我们极力提倡绿色包装, 包装减量化作为实现绿色包装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从而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凤彩, 王雯婷, 王富晨.论减量化设计方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J].设计, 2014, 02:185-186.

[2]孟思源.浅析包装的减量化设计[J].五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3:72-75.

[3]李昕.可持续包装解决方案:通过创新、设计和测试实现包装减量化[J].中国包装工业, 2010, 06:58.

[4]孟思源.浅析包装的减量化设计[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4 (3) :72-75.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9

一、英语分层教学法教学的目标

在实行“分层教学”之前, 要考虑好学生的现状。若分层不当, 会使得一些成绩不好或是心理素质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受到挫伤, 所以要对学生说明分层的真正目的。主要是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 避免出现“填鸭式”“一人课堂”等现象, 同时对英语教师的教学业务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 出现两种现象:同一课堂上, 一种是学生“吃不饱”, 第二种是学生“吃不了”, 所以就出现教与学不能和谐统一的现状。一学期过后, 有的班上一些“尖子生”不够突出, 而“瘸腿生”也没有得到多高的提升。所以, 本人试着开始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知识水平、能力、成绩和性格特征等等诸方面进行分层, 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方法很符合学生的实际,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这种方法, 也是解决两极分化的最有效途径。

二、英语分层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途径

(1) 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想进行分层教学, 首先要做的是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对学生进行分层, 这一步非常关键。进行分层时, 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潜力, 作为教师都要认真考虑。那些有潜力但基础可能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精心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的起跑线。所以, 本人根据学生这些方面因素综合一起, 分成三个层次:A层、B层、C层。A层指学习成绩良好、自觉性与主动性突出的一些优秀生;B层指学生潜力大, 有一定基础, 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太强的中等生;C层指学习成绩较不理想, 各方面也较差的学生。本人在两个班里执教, 分层如下:A层学生占总数30%, B层学生占总数55%, C层学生占总数15%。当然,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层次的划分也一样。为此, 可以建立竞争机制, 要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也就是说, A、B、C层是开放的。

(2) 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是为了确定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对学习基于期望, 产生兴趣, 有所收获, 引发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从而激发实现目标的动力, 这是必要的。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现状和自身条件, 因材施教, 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机会和学有所获, 从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事实上, 在新教材教学大纲上和教材内容上也都作了明显的层次划分。

(3) 课堂教学实施分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对施教和练习进行分层是分层的重点。优生要以“放”为主, 在“放”中有所“扶”, 侧重让这些学生自主学习;对其他学生, 则还是以“扶”为主, 慢慢达到由“扶”到“放”, 侧重于提升这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种分层教学, 引导每个层次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中可以得到提升, 使得那些差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中等生或是潜力大的学生得到提高和充分发挥, 成绩优异的尖子生能更进一步提升。做到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都能达到满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对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并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精心设计课堂的练习, 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找到适合自身水平的练习。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课后练习题的所有要求。对于中上生来说, 这些要求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能独立完成就达到要求了。对于中下生特别是后进生来说, 这类题有时可能有一些困难。这时, 教师要多进行个别辅导, 帮助这些学生尽快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分层的好处是, 针对性比较强, 没有把全部学生一把抓。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量扩大了, 学生的思路扩展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这样, 在原有基础上, 所有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结: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要注意三个因素:第一, 教师自身的提高, 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修养, 有着应变的组织能力,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 做好长期教学的计划, 英语实施分层教学;第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等级分层, 做到既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 这也是分层教学应注意的关键因素。鼓励学生给自己制定短期目标, 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既解决了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问题, 又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勤于思考、乐于研究、勇于探索、虚心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要寻找既适于自身教学特点, 又能全面发展, 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体现素质教育新理念的教学方法, 为教育教学改革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阮庆明.浅谈初中英语分层教学[J].中外教学研究, 2007 (6) .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10

关键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现代人才,问题意识

一、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也是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

1. 提高当代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发展日益加速、知识剧增、技术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形势下, 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当代人才必须具备学习、适应、创新和竞争的生存能力。因此, 在这个竞争和发展的年代, 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 其作用越来越大, 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与前提。所以,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根本需要。

2. 提高当代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

当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早在1999年, 我国就提出要“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 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由此可见, 在当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和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按社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 教育的过程, 就是使人逐渐以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 也就是逐渐使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因此只有通过创新教育, 才能使人由一定水平的社会实体转化为更高水平的社会实体, 使人走向自我完善。总之,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 只有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为其将来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只有通过创新教育, 才能培养出当代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3.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创新是人类的最高本性。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 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由此可见, 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善于通过生产、活动、实践等获取经验与知识, 从而发展自己、改造世界、不断进行创新。人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 以求得新的生存与发展。当代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竞争, 实质上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 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就成了时代对人的根本要求,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 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

(1) 在现代教育中, 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 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现。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就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性教育观点。因此, 我们应善于利用这处处充满创造之力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 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在自主中求创新、获实践, 使其自身价值得以体现。从社会角度来看, 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 是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实现创新发展的体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从教育者角度来看, 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创新素质是教育者的神圣职责, 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现, 教师只有结合具体教学实践, 从各个不同方面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 探索其有效的培养方法, 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根本任务, 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2)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教育功能观念的重要体现。当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越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功能, 教师的根本使命和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 在现代教育中,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改变不适合时宜的传统教育观念, 转变传统教学中由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树立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并重的教育理念, 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思想,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有效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3) 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在新时期的人才标准下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 人们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认知与评价观念也实现了新的超越。尤其在创新教育模式上, 注意保护和支持那些在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 鼓励他们要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 不怕失败, 努力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经济要发展, 教育要先行, 教育要发展, 教师要先行, 客观上要求教师对教学要标新立异, 采用目标教学、民主讨论、问题讲座等形式, 与学生一起实践、创新, 实现教学相长。学校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的, 不仅教学要创新, 教学管理、决策也要创新, 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

2. 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1)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类:一是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二是学生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前者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但没有表现出来, 呈潜在的状态, 后者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 不善思考, 思维惰性大, 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由此,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当前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任务之一。事实上,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 教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动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也是当代教育者深入研究、实现创新课堂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任务之一。 (2) 改变教学方法, 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的指导者,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形成与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影响, 由此, 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改变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的培养。 (3)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深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在教学模式上, 请有科研经验的导师、教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研成果, 讲授创造思想和方法, 以此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激情, 逐步形成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在课堂教学中, 提倡启发式教学, 坚持以学生为本, 遵循让学生去发现知识, 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的原则, 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内容, 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智力开发, 进而创造性地学习,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使其智力活动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要求,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进取的教学气氛, 引导学生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

3. 要努力营造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环境。

(1) 必须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师则首先要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抛弃教死书、死教书, 整天拘泥于陈旧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学观念。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已任, 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定位。 (2) 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可以说,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 发挥他们的特长。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主导者的观念,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生只有具备热情奔放的心理状态, 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 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 营造学校的创新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机构,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乐园。良好的教育环境, 是高校培育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是一个学校体现时代要求的品位和格调,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营造一种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在教学中, 就应不断更新观念, 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造空间、引导学生想像、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 营造有利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环境。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主要来源于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 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 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在活动中提高, 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4. 要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

(1) 建立健全创新与实践的规章体制。合理的创新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 除了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外, 还要进一步依据学校和学生实际, 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机制, 这样有利于实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 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 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 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2) 建立有效机制, 鼓励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 要创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逐渐形成鼓励创新、参与创新、发扬创新的良好氛围和风气。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给予利益激励, 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另一方面, 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及导师专业辅导提供经费保障, 以使创新融于教育教学当中, 使二者有效结合, 对于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3)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和实习环节。校企合作能产生共赢, 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由此,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应从制度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 制订出相应的培养计划, 通过采取项目开发、技术服务和企业实践等形式,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 为教师真正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4) 建立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创新教学运行机制是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管理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不断进行创新, 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效能的保障、监督和约束机制, 使其实现以人为本, 挖掘人的潜能,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改革创新,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管理目标, 为教学管理服务。由此, 建立完善的教学运行机制, 是新形势下营造良好的、宽松的育人环境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任务。

总之, 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创新、实践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 笔者认为,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总会有一种适合于学校、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9, (10) .

[2]]张飞.“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Z].2009.

[3]郑金洲.审视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 2003, (3) .

[4]吕卫.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增刊) .

[5]王义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 2009, (1) .

[6]邸宝华, 康凯.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措施[J].检验医学教育, 2008, (4) .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11

一、在实行分层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层应注意:自主选层,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热情。

2.层次性原则: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做到因材施教。

3.针对性原则:分层教学特别强调目的性和针对性。

4.激励性原则: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唤起他们的上进心。

5.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研究,及时调整他们的“位置”,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提高。

二、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

1.学生分层。

首先是对全班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从学生的学习倾向、学习风格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综合考虑,再将全班学生分为A、B、C 三层,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习潜力或参照水平检测成绩自选层次。A层学生基础扎实,反应敏捷,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即“尖子生”。B层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努力,但学习方法不太正确,学习积极性不太稳定,学习成绩一般,即“中等生”。C层学生基础知识差,掌握知识速度慢,智力活动消极,不善于思考,学习虽然努力,但学习成绩差,即“后进生”。

2.目标分层。

A层学生除掌握新课标要求的知识外,适当拓宽。如初中英语词汇表所列的“一会”至“三会”词要达到“四会”;初中英语语法所列被动语态的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和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要求掌握;能阅读并能独立完成文后练习,相当于初三水平的含有5%的生词的课外读物。B层学生按新课标要求达标。C层学生依新课标要求适当降低目标。

3.教学分层。

根据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原则,按目标分层进行教学,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让A层学生根据文后练习进行讨论回答,然后将课文改写为对话表演,此时B、C层主要是注意听和观看;通过A层的问答训练,B层主要是在A层的指导下重复训练;C 层学生则只对简单句进行问答,重点掌握本课“四会”词和“四会”习语。

4.作业分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始于课内,终于课外,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要通过学生的作业来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也要通过作业来巩固提高。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做不同层次的作业。鼓励学生在完成本层次作业的基础上,向高一层次试做一部分自己能做的题。验收作业的方法是老师验收A层,A层验收B层,B层验收C层。教师为了及时了解A、B、C三层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每层抽查验收,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当场纠正。C层学生作业出错时,不要过多的责备,鼓励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5.辅导分层。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上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后,课外的辅导中,一方面让学生相互辅导,即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辅导;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辅导侧重点也不同,根据之前制定的不同目标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

三、分层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外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分层教学,要求对A,B,C层次的不同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

2.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小组的同质和异质搭配,要动态地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向上。

3.在实施分层英语教学中,要明确“分层”的真正含义,它是指学习成绩斐然的动态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如果误解“分层”内涵的话,就会带来麻烦,教改就是一句空话,因材施教就是纸上谈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把握好“法”度。教学中要避免对C层学生的歧视,三层学生“一把尺子”。在学习、生活上都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防止他们形成自卑心理,让他们随时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有效方法和途径 篇12

一、石油企业工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石油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创建学习型组织, 可以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益, 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短暂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难以确定的因素, 也使得企业工会的工作范围更加广阔, 工作内容更加丰富, 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工作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对于工会自身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创建学习型组织, 是当前形势下石油企业发展最为迫切的要求。

三是服务员工的需要。建设学习型组织, 可以在企业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为员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 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满足员工发展的需求, 为员工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细致的服务。

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学习型组织, 可以充分发挥出企业工会组织的优势, 引领员工学习, 服务员工学习, 促进员工学习, 将员工学习的成果转换为实际工作的成果, 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五是促进工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创建学习型组织, 可以为工会组织的发展注入鲜活的生机和活力, 促进组织的发展, 创新组织文化, 提升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从而确保工会各级组织得以稳定快速发展, 推动企业工会事业的进步。

二、石油企业工会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坚持的原则

由于石油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其在市场上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竞争压力, 同时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石油企业的内在压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在这样的形势下, 创建学习型组织, 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坚持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一是实效性原则。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并不单单是一个形式, 而是要注重实际发挥的效果, 避免一味的纸上谈兵, 也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 要确保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保证建设成果可以得到切实体现, 做到员工满意和企业受益。

二是多样性原则。石油企业工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时, 不能一味坚持固定的思维和模式, 要在满足员工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前提下, 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实现工作方式的多样化, 从而使得建设的学习型组织带有企业的独特性, 最适合企业的发展, 这也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内在要求。

三是整合性原则。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实际上可以算是一种不断对自身进行充实的工作方法, 是一个不断对资源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使用的逐步发展的过程。为了保证其作用和功能的发挥, 必须采取必要的方法, 提高学习型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对于资源和信息的整合程度。

四是自主性原则。工会, 是基于共同利益而由员工自发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 具有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组织职工参加企业事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等职责, 代表的是员工整体的利益。因此, 在对学习型组织进行建设时, 要充分尊重企业广大员工的意见, 尊重其主体地位, 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 要以调动员工的自主性为前提, 充分发挥出各级工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会组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石油企业工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是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这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建设学习型组织, 要引导相关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使其可以充分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而是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历程, 同时对人生的发展影响巨大;要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 认识到时代发展的特征在于创新, 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学习提供不竭的生命力和活力;要树立团队学习理念, 认识到团队学习是团队成员共同汲取知识和统一行动的过程, 也是团队成员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要树立知识共享理念, 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 工会的每一个组织既是学习的参与者, 同时也是知识的提供者, 还是知识的传播者和享用者;要树立工作学习一体化的基本理念, 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相互融合, 在工作中学习, 用学习指导工作, 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 共同进步。

二是对学习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对于石油企业而言, 建设学习型组织, 需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丰富。结合我国国情, 要引导员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及时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要充分认识历史, 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引导员工认识到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保持工作家庭两不误;要加强市场经济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为工会工作的展开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 提高业务能力;要传播各种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 培养全面型人才。

三是对工会组织的学习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在对学习型组织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简单实用和科学高效的原则, 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完善分工, 健全学习机制。首先, 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 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机构整体由工会主席进行管理, 各级组织的干部和领导负责具体工作的建设和执行, 坚持目标管理的有效形式, 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 同时加强对于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其次, 要根据企业员工的特点, 成立各类学习小组, 做到因材施教, 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提高。同时, 要积极开发和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对员工的学习进行辅导和帮助, 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拓宽学习渠道。一方面, 可以充分利用板报、网站、手机短信等媒介手段, 为基层员工的学习提供便捷的信息资源平台, 使得员工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学习动态, 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有形阵地, 利用演讲、知识问答等形式, 为员工提供学习环境。另外, 还可以根据员工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 开展专题读书活动, 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条件和时间。

五是强化激励机制。可以通过考核、竞赛等形式, 对员工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审查, 根据成绩的好坏, 对于成绩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 对于成绩较差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处罚, 可以有效调动员工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断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水平。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习型组织进行创建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避免急功近利。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也是永无止境的。因此, 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时, 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 充分发挥出持之以恒的精神, 坚持终身学习理念。

二是确保全体参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关系到全体员工的利益, 因此要做到全体参与, 实现共同目标。

三是防止盲目学习。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时, 要做到目标明确, 方法得当, 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是防止号召性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要改变号召性学习的习惯做法, 建立完善的学习激励机制, 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摘要:充分发挥石油企业工会的作用, 创建学习型组织, 可以促进员工树立学习理念, 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 进而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石油企业,工会,学习型组织,创建,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1]杜军.企业工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3) .

[2]陈梦园.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

[3]谷文志.论工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的作用[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1 (5) .

[4]李孟欣.对企业工会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粗浅认识[J].大庆社会科学, 2009 (4) .

[5]王建平.试论企业学习型工会的创建[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09 (3) .

上一篇:行为差生下一篇:分析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