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配置方法

2025-01-01

有效配置方法(共8篇)

有效配置方法 篇1

近几年,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志愿服务精神也逐渐深入内心。但我们也应看到,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志愿者的有效配置角度出发, 希望能给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一、志愿者的定义及其特殊性

志愿者用英文表示为“volunteer”, 其具体释义为“a person who does a job without being paid for it”即指那些不计报酬地去做一项工作的人。这个定义相对来说比较宽泛,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无偿行为都能够被称为志愿服务行动。我们很多人做家务, 并不要求获得报酬, 但这样的行为却并不是志愿服务行动。美国普遍的定义是从志愿者组织的角度出发的, 志愿者组织不需要为劳动力提供薪水, 从而能获得低于市价的产出。志愿者组织再将这种低于市价产出提供给社会, 以服务社会。而其中不需要志愿者组织支付薪水的劳动力称为志愿者仔细研究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行为, 我们能知道, 个人只要有足够能力, 其实也能从事志愿服务, 做一个志愿者。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做个人的慈善, 这种慈善也能被称为志愿服务。那么, 志愿者到底应该怎样定义呢!本文认为志愿者是指为社会公益活动、大型赛事和会议等提供服务, 并且不要求在这些服务中获得报酬的的人员。

志愿者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志愿者从事的工作属于特定的领域, 主要是为社会公益活动、大型赛事和会议等服务。2.志愿者的工作具有公益的性质, 即这些工作是有益于社会和公众的。3.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不要求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同。4.志愿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有使用成本。志愿者本身不要求获得报酬, 但为了能够有效利用志愿者, 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都需要为其支付一定的经济成本。例如, 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组织等都需要花费成本。5.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志愿者配置方法的现状与思考

现在国内配置志愿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人设事, 即先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 再根据志愿者的特点为其安排志愿服务的工作。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它能结合志愿者的特点, 使志愿者的自身优势得到发挥。然而, 志愿服务的工作可能是固定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是因为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它不会因为志愿者自身的特点而变化。所以,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少数情况。还有一种方法是因事设人, 即先确定志愿服务的工作, 再根据志愿服务工作的特性招募符合相关要求的志愿者。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志愿服务工作与志愿者的匹配。但这也容易造成一些没有吸引力的志愿服务工作没人去做, 而一些有吸引力的志愿服务工作却有扎堆的人去应聘的情况。这种方法还容易出现有些志愿服务工作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志愿者的情况。而这些, 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志愿者的浪费。

而综合观察这两种方法, 我们能够知道我国志愿者配置方法还只停留在定性方面, 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定量方法的研究。比如, 志愿者服务的数量为多少时才能保证志愿服务具有经济效益?当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确定时, 怎样进行任务分配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志愿者?如果志愿者需要进行轮休, 我们在时间上该怎样配置志愿者?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三、志愿服务的成本分析与经济效益的核算

(一) 志愿服务的成本分析

志愿服务成本是指志愿者或志愿者组织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的成本他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无论志愿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如何都不会发生变化的那一部分成本。根据环境的不同, 它可能包括维持志愿者组织顺利运转的基础设施、需要付薪的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可变成本指随志愿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它包括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组织的费用、补贴或奖励志愿者的费用等。然而,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划分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需要根据环境的不同和时间的长短来辨别。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服务, 如果我们仅仅考察奥运会从开幕到结束的这一段时间, 大部分成本都是固定的。但从长期来看, 假如我们研究的期间是从申奥成功到奥运会结束的话, 几乎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

考虑志愿服务成本的问题时, 我们还要注意机会成本。志愿者的机会成本是指志愿者因从事志愿服务而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机会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志愿者组织在组织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志愿者个人则需要在决策中考虑这一成本。志愿者需要明确自己是否能接受由机会成本而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比如, 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可能会占用工作时间, 导致工资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 志愿者就要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二) 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核算

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指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投入的资源的成本与其产出的比较。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的核算中最核心的是志愿者经济价值的计算。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志愿者经济价值的方法是国民产值法其主要做法是:计算志愿者人数、贡献时间, 然后折合成全日制志愿者创造的经济价值, 再折合成国民产值。具体公式如下:

全日制志愿者创造的经济价值= (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工资-已付志愿者的部分工资) ×志愿者的服务数量

其中, “已付志愿者的部分工资”是指提供给志愿者的补贴、奖金和优惠待遇等。“志愿者服务数量”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 志愿者所提供的志愿服务的总量。“工资”可以是计件工资, 也可以是计时工资。计算的时候, 需要注意, “工资”与“志愿服务数量”应相一致。即, “工资”是计时工资时, “志愿服务数量”应该是时间单位。“工资”是计件工资时, “志愿服务数量”应以服务的具体项目计算。在实际工作中, 为了核算简便, 建议采用计时工资的计算办法。由于国民产值的计算中没有计入外部经济效应, 所以为了便于研究, 志愿者经济价值的计算也未考虑外部经济效应。

根据现有关于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志愿服务经济效益第一种是用减法来计算志愿服务经济效益的绝对量::志愿服务经济效益=志愿者经济价值-成本。另一种是用除法来计算经济价值的相对量: (志愿者经济价值-成本) /成本×100%=志愿服务经济效益。计算成本是应注意: (志愿者经济价值-成本) 一项, 由于补贴或奖励志愿者的成本在计算志愿者经济价值时已经扣减, 为了避免重复算入这部分成本, 我们在计算时应把把这部份成本扣除。而对于单独的成本一项, 我们不应扣除这一部分成本。

四、志愿者的有效配置方法

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很多。这里结合志愿者的特殊性, 选择了一些模型对志愿者的有效配置问题进行了说明。

(一) 边界成本法—如何确定志愿服务数量

边界成本法主要以志愿服务经济效益和志愿者的边际成本为基础进行分析, 希望能得到志愿者的有效服务数量。即希望能够得出一个志愿者服务数量的边界, 在这一边界内, 志愿服务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并且不造成志愿者的浪费。

我们根据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的减法公式:

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志愿者的经济价值-成本

=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的工资×志愿者的服务数量- (固定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数量)

由公式可以知道, 当“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的工资×志愿者的服务数量”小于或等于“固定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数量”时, 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为负数或零。这就造成了志愿服务的资源浪费。令志愿服务的经济效益为零, 可以得出以下公式:

志愿者的边界服务数量= (固定成本) / (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工资-单位可变成本)

当志愿者的服务数量小于或等于志愿者的边界服务数量时, 造成了志愿服务的资源浪费。当志愿者的服务数量大于志愿者的边界服务数量时, 志愿服务的方案具备经济效益。志愿者的边界服务数量是志愿者服务数量的下限。我们继续考察志愿服务经济效益的除法公式:

志愿服务经济效益= (志愿者经济价值-成本) /成本×100%

=[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的工资×志愿者的服务数量- (固定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数量) ]/ (固定成本+单位可变成本×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数量) 。

当式中分子为零或负数时, 志愿服务的的经济效益为零或负数。根据前面的分析, 可知:

志愿者的边界服务数量= (固定成本) / (提供相同或相似的劳动者工资-单位可变成本)

此式的分析同上。

志愿者服务数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志愿者使用数量的增加。随着志愿者使用数量的增多, 志愿者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高。因为志愿者与服务场所的距离可能越来越远, 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也会增多。而如果使用志愿者的成本等于或高于使用付薪人员的成本, 就会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 志愿者服务数量的上限就是使志愿者的成本等于付薪人员成本时候的取值。只有志愿服务数量在这个取值之下, 才不会造成志愿者的浪费。

综合上面的分析, 当志愿者的服务数量在其上限和下限所构成的区间之中时, 志愿服务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且不会造成志愿者的浪费。

(二) 指派模型法—如何实现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匹配

由于不同志愿者的专长不同, 每个志愿者完成特定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也不一样。为了使完成多项志愿服务工作的总效率最高, 我们需要指派特定的志愿者去完成特定的志愿服务工作。我们选用的办法是指派模型。指派模型是一种很典型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它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如下:

假设有m项志愿服务工作, 由n个志愿者来完成这些任务。由于每个志愿者各有其专长, 各个志愿者完成的志愿服务不同时, 效率也会不同。于是, 就需要科学地指派任务, 使完成m项志愿服务工作的总效率最高 (或使所需要的时间最短) 。

由于m, n的的不同, 指派问题可分为三种情况:

当m=n时, 表示恰好每个志愿者都能被指派一项志愿服务工作。

当m>n时, 则表示志愿服务工作的数量大于志愿者的数量。可以虚设 (m-n) 个志愿者。

当m<n时, 则表示志愿服务工作的数量小于志愿者的数量。可以虚设 (n-m) 项任务。

则使总效率最高的指派模型为:

Minz=

其中, 表示指派第i个志愿者去完成第j项志愿服务工作的成本或时间。=1表示指派第i个志愿者去完成j项志愿服务工作。=0表示不指派第i个人去完成第j项志愿服务工作。第 (1) 项约束条件说明第j项志愿服务工作只能由一个人完成。第 (2) 项约束条件说明第i个人只能完成一项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求解此模型,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有效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相匹配的方案, 实现志愿者的有效配置。

(三) 排序法—志愿者的时间安排问题

安排志愿者工作,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志愿服务的班次问题。志愿者平常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能进行志愿服务的时间有限。即便是全日制的志愿者, 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轮休。这里, 我们假定志愿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最优先安排志愿服务的时间。我们借助服务业的排序方法以一周一个志愿者休息两天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 确定每周对志愿者的需求量, 找出志愿者需求量总和最少的连续两天, 作为志愿者 (1) 的休息日。

其次, 志愿者 (1) 休息的两天中保持需求量不变, 将志愿者 (1) 工作5天中的需求量各减去1, 再找出志愿者需求量总和最少的连续两天, 作为志愿者 (2) 的休息日。

第三, 重复进行上面的步骤, 直至所有的员工休息日确定完毕。

其中, 当发生两组连续日期的需求总和最小的情况时, 可根据均衡原则选择, 也可任选一组。

通过以上步骤, 我们得出了志愿服务的班次安排办法, 使志愿者在时间上得到了有效的配置。

最后, 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希望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荔.志愿者行动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经济通史, 2012 (4) .

[2]陈荣秋, 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 (第七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4]赵鹏、张秀媛、孙晚华等.管理运筹学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配置 篇2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虽然只是一句电影中的台词, 却揭示了新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生产中起最终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作为唯一具有不可限制潜力的资源, 在现在和未来的各个行业的运作中不仅决定着创造物质财富的数量, 更影响着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1 有效开发与配置人力资源的意义

有效开发与配置人力资源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促使人力资源价值实现的最大化[1]。具体表现就在于协调内部人力资源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人际关系处理手段总有差异, 一个组织中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常常受到这些人彼此关系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是正面的, 则人力资源的价值能够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给组织带来应有或更多的效益。但若影响是负面的, 则人际关系就成了制约人力资源价值发挥的因素, 给组织利用人力资源价值造成损害[2]。因此, 实现“有效”的前提乃是协调, 也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最大限度激发出这些人潜在的主观能动性。

2 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最关键的因素。从劳动者一方看, 当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时, 劳动者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及劳动舒适性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劳动者在选择职业过程中一般难以遇到能够满足预期目标的职位, 这种现实和希望之间较大的差距会形成阻碍力, 造成人力资源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也就达不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程度实现。从用人单位一方看, 相对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同样给用人单位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造成阻碍, 由于这种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素质良莠不齐, 很难形成较系统和规范的人力资源层次分布, 单位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难度大, 获取人力资源价值的成本较高, 投入与产出比相应较低[3]。

相反, 若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对较高程度时, 劳动者一方找到理想职位的可能性提高, 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劳动舒适度等各方面给劳动者带来的物质和心理满足程度提高, 则人力资源潜在的价值得以发挥的可能性相应提高。而用人单位一方则能够在普遍接受较好教育的人力资源群体中得到更多选择机会, 由于此时人力资源素质在良好的经济和教育环境中达到一个较为均衡的水平, 用人单位开发和配置理想人力资源的机率提高, 则其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也会更加趋向合理化、规范化。

3 实现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配置的举措

3.1 保持适度流动性

古语云: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指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下的流水和门枢能够保持新鲜不腐坏。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过程中保持适度流动性也能促进人才寻找最合适的位置及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以日本著名企业索尼公司为例, 索尼内部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着岗位轮流制和内部竞争上岗制。前者是指每隔一段时间就将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适度调换, 既避免同一岗位上同一批人过长时间的工作产生职业倦怠、降低工作效率;又让工作者能够有机会体验其他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辛劳程度, 以此在对比中形成更具包容心的工作态度, 学会设身处地替同事、客户着想, 以更良好的服务态度开展工作, 提高工作质量。而内部竞争上岗制则是索尼公司在内部刊物上将公司有空缺的岗位公开登出, 鼓励其他岗位员工尝试竞争上岗。这种作法的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通过尝试其他岗位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员工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4]。

保持适度流动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上可以起到主动激励和被动激励的双重作用。对于原本处于较低岗位层级的工作人员来说, 由于有机会向更高岗位流动, 能够使工作人员给予自身主动激励的意识, 从而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工作技能, 以期得到心目中更好的岗位。而对于已经处于中层或高层岗位的工作人员而言, 由于岗位存在流动性, 也就是潜在着既有的岗位被其他更优秀人员取代的危险, 因此这些中高层级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 以更好的工作状态展示自己的价值, 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以保住现有的工作岗位。

适度流动性能够避免劳动者由于长久地处于一种工作环境、从事单一工作内容而形成的麻木、懈怠、得过且过的消极状态, 特别是在已经极其熟悉的环境中养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实质上的不作为。流动的岗位相当于给劳动者形成一种差异化的良性刺激, 使其始终保持恰当的新鲜感和压力感, 进而始终有意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既是促进劳动者自身工作素质的不断提高, 更是促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不断发挥出更多潜在价值的尝试。

3.2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

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 终生学习既是一种工作状态, 也是一种生命状态。在学习氛围中的人不易衰老, 不会与社会脱节, 更能随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常常就是在经过了足够的培训与再教育过程后, 职工队伍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潜在人才价值得到再次挖掘的结果。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就是指人力资源与物质、自然等资源有所结合后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过程。而促成此过程达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加强培训, “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 信息时代下知识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正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加强培训起到的是两个方面的作用,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 培训在于持续挖掘人力资源潜藏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为单位创造更多的财富、及大的提高职能效能;从人力资源角度看, 用人单位开展培训意味着发展仍在继续, 职工仍然有晋升的机会, 个人事业的发展还没有走到尽头。

3.3 建立梯级人力资源队伍

梯级人力资源队伍的建立意味着用人单位不会出现人力资源“青黄不接”的断层危机, 无论哪个层级都始终保持着足够的人力资源可供使用和挖掘, 也不会因为出现临时的人力资源变化给单位正常的运作造成阻碍或制约。梯级人力资源队伍既是成熟的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方面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举措, 也是对各层级人力资源进行的鞭策与推动。由于每一层级人力资源均有可替换的后备人才队伍在接受培训和教育, 则既有岗位上的职工会保持适度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由此不会放松自我学习和进步的要求。这是促成整个人才队伍“永葆青春”的较好方式。

此外, 梯级人才队伍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全能型、多面型的实用人才, 也就是拓展人力资源应用面, 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向纵深、横向立体化发展,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这样的人力资源“多面手”同样能够促进人力资源价值发挥的最大化, 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有效和高效。

4结语

人力资源, 一种正在超越传统自然资源、物资资源的可再生资源已经在新时期成为决定各个行业、用人单位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就是通过挖掘其潜在的价值, 结合自然与物资资源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影响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有效性的因素众多, 比如经济因素、竞争因素等。有效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不仅是用人单位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举措, 也是职工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的途径。

摘要:通过介绍有效开发与配置人力资源的意义和其影响因素, 提出实现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配置的举措:保持适度流动性;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建立梯级人力资源队伍。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配置

参考文献

[1]霍雪峰.浅谈我国当前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J].财经界:2011 (2) :172.

[2]郭剑锋: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0 (9) :19.

[3]李文斌: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2 (1) :11.

有效配置方法 篇3

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才能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呢?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

1.能级对应原则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应使人力资源的整体功能强化,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企业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它们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每个人也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在纵向上处于不同的能级位置。岗位人员的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就是说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与所处的层次和岗位的能级要求相对应。

2.优势定位原则

人的发展受先天素质的影响,更受后天实践的制约。后天形成的能力不仅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也与实践的环境有关,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也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其总体的能级水准,同时也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工作爱好。优势定位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自身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二是指管理者也应据此将人安置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3.动态调节原则

动态原则是指当 人员或岗位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适时地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岗位或岗位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对岗位的适应也有一个实践与认识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能级不对应,用非所长等情形时常发生。因此,如果搞一次定位,一职定终身,既会影响工作又不利于人的成长。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只有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实现。

4.内部为主原则

有效配置方法 篇4

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 正确判定岩心、岩屑有无荧光及荧光级别的高低, 对石油钻探施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岩心荧光产生的效率一般都比较低, 因而荧光信号通常都很微弱, 这就要求设备有很高的灵敏度。此外, 在荧光采集的过程中还会有紫外光的干扰。为了采集到真实可靠, 无失真的荧光图像, 硬件的配置和选择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宏观岩心荧光图像采集设备的核心器件进行合理选择, 来改善设备的采集效果, 从而提高荧光图像的采集质量。

1、硬件原理

荧光图像采集系统是采用计算机控制, 通过机电一体化的荧光图像采集系统, 对紫外线照射下的岩心实物进行连续扫描, 通过高清晰度的彩色摄像头, 将实时采集的荧光图像信号, 转换成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信号, 通过激发光源系统, 使紫外光源均匀地激发岩心中烃类的荧光效应, 再采用滤光技术, 巧妙地消减掉紫外线光源中可见光部分对荧光成像与图像采集带来的干扰, 最后利用高精度摄像头和图像转换处理系统, 使采集的荧光图像色彩、清晰度真实、稳定、还原性好, 实现岩心原始荧光图像永久性保存, 计算出的含油级别参数供研究人员分析应用。

2、摄像头和图像采集卡的选择

2.1 摄像头的选择

荧光产生的效率一般都比较低, 因而荧光信号通常都很微弱, 这就要求探测系统有较高的灵敏度。此外, 岩心、岩屑荧光图像采集是在特殊光照条件 (即弱光) 下进行的, 对颜色还原性要求极高 (真实感) , 因此摄像头的合理选择显得十分重要。

从摄像头的组成来看, 决定一个摄像头品质的从硬件上来说主要是:镜头、主控芯片与感光芯片。此外还要综合考虑分辨率 (清晰度) , 灵敏度, 信噪比, 工作温度, 电源电压等。感光芯片是数码摄像头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元件不同分为CCD和CMOS两种。CCD与CMOS相比具有灵敏度高, 噪音小, 信噪比大等优点。在相同像素下CCD的成像往往通透性、明锐度都很好, 色彩还原、曝光可以保证基本准确。而CMOS的产品往往通透性一般, 对实物的色彩还原能力偏弱, 曝光也都不太好。因此, CCD成了首选。CCD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摄像机的性能。

目前市场上的彩色面阵摄像机T M C-74和3CCD彩色摄像头DXC-390P都基本符合要求。

2.2 采集卡的选择

采集卡有多种种类和规格。但尽管其设计和特性不同, 大多数采集卡的基本原理相同。

选择采集卡时要考虑的主要参数:接口制式, 数据格式;采集卡的数据率;Memory大小, PCI总线的传输速率等。接口制式包括数字 (Camera Link、LVDS/RS422、1394、USB) 、模拟 (PAL、NTSC、CCIR、RS170/EIA、非标准模拟制式) 一定与所选用摄像头一致。如选用数字制式还必须考虑摄像头的数字位数。摄像头的数据总是以一个固定的速率传输的。如果PCI总线可以维持大于视频数据率的平均持续数据传输率, 就没有问题。而实际上PCI总线设备只能以突发的方式向总线传输数据。图像采集卡必须将每一突发之间的连续的图像数据保存起来。解决的方法就是采用On-board Memory。但是, 有些厂家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去除了Memory而采用数据缓存队列 (FIFO) , FIFO的大小一般以足以保存一行图像数据为限。然而, 当图像数据的速率大于PCI的持续数据传输率时FIFO就不起作用了。

此外, 我们还应该考虑采集卡硬件的可靠性, 试着去选择具有更低功耗和更少无用功能的卡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3 摄像头和头像采集卡的搭配

2.3.1 彩色面阵CCD摄像机TMC-74和PICOLO卡的搭配

彩色面阵CCD摄像机TMC-7 4虽颜色在正常光照条件下还原性较好, 但硬件上PICOLO卡只能输入复合视频信号, 信号进入计算机后再转换成位图数据格式进行显示。由于岩心、岩屑荧光图像采集是在特殊光照条件 (即弱光) 下进行的, 对颜色还原性要求极高 (真实感) , CCD摄像机TMC-74和采集卡PICOLO的组合显然力不从心。

2.3.2 SONY 390P摄像头和MATROX卡的搭配

相比之下, 日本SONY公司生产的广播级3CCD彩色摄像头DXC-390P和著名的加拿大M A T R O X公司的图像采集卡M E T E O RⅡ-M C/4的性能要优越很多, 能够实现在弱光条件下进行图像采集, 并且保证图像清晰, 真实。

SONY DXC-390P的主要性能特点: (1) RGB三路单独输出, 获取全真彩色图像, 色彩还原性极佳; (2) 清晰度高, 分辨率高达8 0 0 T V线 (1 5 3 6×1 1 5 2 P A L) 。信噪比高达6 1 d B, 抗干扰能力强; (3) 独有的O n-C h i p帧积分功能, 特别适合弱光下和彩色丰富的荧光图像采集; (4) 低照度摄像头:2000Lux (F8.0) 或4Lux (F2.0) 。

MATROX METEORⅡ-MC/4的主要特点: (1) 精确三通道数字化32 Bits PCI总线图像采集卡, 适合3-CCD摄像头图像采集; (2) 采集频率可达30MHz, 峰值传输速度可达130M b/s; (3) 每个独立通道可以独立进行增益及偏移控制; (4) 三个256×8-bit可编程LUTs; (5) 4MB的SGRAM图像采集缓冲区。

3、光源和虑片的选择

3.1 光源的选择

进行光源选择前必须对荧光的发光原理, 以及有机物的发光性质有深入的了解。荧光的发光原理:石油和天然气中蕴含着大量的芳香烃化合物。当含油岩心、岩屑受到能量较高的光的照射时, 分子能够吸收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 就可以提升到能量较高的状态 (即激发态) 上。然而, 被激发到较高能级的激发态分子的状态极不稳定, 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从较高能级的激发态下降到较低能级的激发态, 进而再继续降落到基态。在此降落过程中, 如果这两种激发态之间的能量间隔相当于某种可见光子的能量, 则发射出具有该能量差的可见光, 由此而发射出的光呈现一定的颜色, 即荧光。而且只要在外加能量连续作用下, 就能连续发射荧光。

根据公式 (h:普朗克常数, c:光速, λ:波长) 可知, 光的能量越大, 波长越短;光的能量越小, 波长越长。故紫光、紫外光的光量子具有较高的能量, 当用其作为激发光时, 可将岩心、岩屑物质分子结构中的原子或离子的外层电子, 从基态激发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因此, 应该选择能够发射紫外光的光源。能够发射紫外光的光源有紫外灯管和紫外点光源。紫外点光源能够发射高强度的紫外光束, 光源寿命长, 光束强度高, 但是它不能均匀的照射岩心, 从而也就不能充分的激发含油岩心发射荧光。紫外灯管在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现在市场上主要是长波紫外线灯管和短波紫外线灯管, 中波的很难做, 基本上买不到。紫外线的波长在20~400nm, 短波是在20~280nm, 波峰是253.7 n m;中波的波长在280~340nm, 波峰是312nm;长波是340~400nm, 波峰是在365nm。每种荧光物质都有一个产生最强荧光的激发光波长, 当激发波长范围是300纳米~430纳米时原油的荧光效率比较高。所以长波紫外线灯管是较好的选择。

3.2 滤光片的选择

滤光片分为颜色滤光片和薄膜滤光片。薄膜滤光片, 又分为薄膜吸收滤光片和薄膜干涉滤光片两种。

干涉滤光片种类繁多, 用途不一, 常见干涉滤光片有截止滤光片和带通滤光片两种。截止滤光片能把光谱范围分成两个区, 一个区中的光不能通过 (截止区) , 而另一区中的光能充分通过 (通带区) 。带通滤光片只允许较窄波长范围的光通过。

宏观岩心荧光的采集是在暗室中进行。长波紫外线灯管参数曲线的波峰虽在365nm左右, 但由于黑光管管壁玻璃材料的光学特性不可能做到带宽和透过率二者兼顾, 因此在可见光部分400nm以上的紫蓝光强度仍较大。在采集岩心、岩屑荧光图像时, 出现采得的荧光图像的蓝色分量比红色分量和绿色分量大得多的情况, 因此造成图像的颜色失真 (图像整体上偏蓝) 。另外, 用波长3 6 5 n m的紫外光照射石油, 不能充分激发轻质油的荧光 (轻质油发出的荧光波长通常小于4 0 0 n m) 。容易漏掉轻质油、煤成油和凝析油显示层。对于这些情况, 可以选择中心波长360nm, 带宽40nm的激发滤光片, 使激发光的波长变为340~380nm.一方面有利于激发轻质油, 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可见光部分400nm以上的紫蓝光, 减小图像的失真程度。此外, 在镜头上还应装上390nm的低通滤光片, 只允许波长在390nm以上的光通过, 将反射到镜头中的紫外光滤掉, 尽可能的保证所采集的荧光图像的真实性。

4、结论

通过对宏观岩心荧光图像采集设备核心硬件的深入研究, 组合了一套能够在弱光环境下采集岩心荧光的硬件配置, 使其真正具有灵敏度高, 还原性好, 采集的图像色彩、清晰度真实, 失真度小的特点。改进和完善了现有宏观岩心荧光图像采集设备的硬件配置, 提高了设备的采集效果。该设备的改进将为地质工作人员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岩心荧光资料。

摘要:宏观岩心荧光图像采集技术适用于各种地下矿藏含油岩心、岩屑的荧光图像采集。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高清晰彩色摄像头捕捉紫外光照射下的岩心荧光, 并将其转化成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进行荧光分析。但是由于电子器件的动态范围有限等客观原因和技术因素, 目前的宏观岩心荧光图像采集设备在硬件配置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采集的荧光图像效果不太理想。本文从宏观岩心荧光图像采集设备的硬件原理, 摄像头, 光源, 滤镜等硬件配置的选择方面着手研究和讨论, 旨在完善设备的配置, 提高设备的采集效果。

关键词:含油岩心,荧光图像,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张红民, 周云才, 邬春学.宏观岩心荧光成像系统设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15 (12) :1742~1744

[2]Song J M, Wu J Y, Wang L F.The application of fluorescence analytical method to oil and gas geochemical[J].Exploration, 2002.26 (5) :347~349

[3]王敏.定量荧光检测技术前景探讨.http://wwwshenkai.com, 2009.7.21

[4]郑胜利, 王艳琴, 安明泉.国内外岩心图像采集仪的结构原理及性能分析.石油仪器.2004.18 (4) :31~32

[5]贺军, 纪平.档案数字化的软硬件选择应注意的问题.数字与缩微影像.2006. (3)

[6]善道.挖掘PC摄像头的应用潜能.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2009. (4) :72~73

有效配置方法 篇5

建筑消防设施统指在火灾发生时, 能够及时快速的发现并有效扑救火灾的设施。其作用就是火灾发生后, 尽可能限制火灾蔓延的时间和范围程度, 为火灾的扑救和人员逃生、疏散创造条件, 从而减少损失和伤亡。下面, 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围绕建筑防火监督及消防设施配置管理这一问题,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逐步严格规范标准, 不断健全管理制度

因为建筑类别、使用功能、火灾危险性及一旦发生火灾, 消防官兵扑救时的难易程度不同, 消防设施的具体配置要求也各不一样。特别是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 怎么样科学合理配置, 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研究的新问题。根据自身工作实际, 我认为, 对建筑消防设施的配置, 一定要严格按照《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执行, 规范怎么要求就怎么设计、怎么配置, 不得随意乱改乱建。凡规范要求安装的场所, 都必须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一系列规范的要求设计、安装。这是从源头上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的根本。其次, 还要按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认真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这一原则, 确定单位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 全面提高对消防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在加强源头管控、设计管理的同时, 还要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第一是要严格指定责任人。建立健全并不断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是重中之中, 但是怎样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又有哪些部门和单位为此而真正负责呢?首先是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要切实认真贯彻、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和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 并结合本单位实际, 进一步制定完善具体的、详细的实施意见。第二, 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明确消防、安监等各职能部门应承担的监管、指导、督促责任, 进一步靠实责任, 进一步加大建筑消防设施的日常检查力度。同时, 要建立健全详细的、全面的建筑消防设施档案, 认真检查, 细心督导, 明确检查内容和方法, 对检查的内容登记造册, 记录备案。

二、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及时跟进维护保养

近年来,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各类新兴技术、新兴材料不断在建筑中的得用应用, 建筑一些新的功能、特点在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对防火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 因为建筑消防设施使用寿命不同, 而如果检查不到位的话, 就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 有些过期了仍在使用, 在发生火灾时就很难发挥作用。所以, 要在日常检查、管理时中要切实注意认真检查消防设施使用年限、维护保养、过期重购等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实际, 建立健全维修养护基金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保证管理到位、及时更新。一些较大规模的小区, 业主及开发商可以商议, 共同缴纳承担一定的消防设施维修资金, 并依托保卫部、消控室等成立专门的消防设施维护费用管理部门, 保证专款专用。

其次, 要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 使其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保证一旦发生紧急, 能够正常工作, 发挥作用。而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 也是单位做好消防工作的常态化任务, 需要管理人员认真负责, 不耐其烦, 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应当定期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维护保养, 或者可以直接联系一家专业的维护保养单位, 签订维护保养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标明规范维保的内容和方式, 从规范维护中介保养行为、健立健全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等多个方面, 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状况进行不断完善。还应组织群众性义务消防队, 定期进行学习、训练、演练和考核, 达到会报警、能防火、会灭初期火灾, 以及火灾发生时, 会组织人员安全逃生疏散的目的。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保证员工持证上岗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 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责任主体就是各社会用人单位。各单位要依法不断加强员工消防安全知识、能力教育培训工作, 大力开展“四个能力”普及率, 不断建立健全消防安全长期培训制度和定期学习制度, 将消防教育培训内容、任务及完成情况纳入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内容, 配备文化程序高、身体素质好、反应较快的监控人员, 对其进行消防知识的全面培训, 严格规定火灾报警系统操作规程、规范明确指挥、疏散用语;加强消控室各种消防设施的掌握和使用, 使其熟悉掌握单位消防设施操作;建立健全日常巡视检查制度, 使他们熟悉掌握设施情况和使用方法, 一旦发生险情, 能够正确运用, 利用建筑消防设施快速扑灭初期火灾。

消防部门在对建筑消防设施实施监督抽查的同时, 还应发挥职能作用和, 对单位消防管理操作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做到值班人员都能持证上岗, 熟悉消防设施、消防设备的操作和使用。通过办培训班、消防技术讲座等形式, 建立一支懂管理、会操作的建筑消防设施管理队伍。

四、加强防火监督力度, 严格落实跟踪问效

有效配置方法 篇6

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一) 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更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使之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一技之长, 或集一专多能于一身,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最终目标。合理配置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 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二) 是推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品位发展的根本需要

近年, 国家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目标,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使广大学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学校办学品质也需要围绕品牌战略, 跃上校内生员旺, 专业特色亮, 核心竞争力强, 质量效益高, 社会声誉响的新高度。为此, 从规模和品质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有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正是整体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走向高品位,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需要。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中职学校布点不均衡, 给农村学子就读职高带来极大不便, 也给家庭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经济负担, 导致接受教育的不均衡, 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稳定和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管理压力也有增无减。

(二) 专业布局呈现你有我有, 互不相让的“大而全”格局。为满足教学需要, 主管部门只得采取三种做法:第一是扶一舍一, 造成“用不了”与“不够用”的强烈反差;第二是双向兼顾, 平均用力, 造成谁都有, 谁也不够, 日子过得非常紧;第三是置之不顾, 任其发展, 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三) 校企联合办学统筹不力。由于缺乏大职教观, 区域内企业的生产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除了学校向部分企业推荐学生上岗或进行一定的参观实习, 缺乏其他深层次合作。

(四) 中职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反映在文化课教师多于专业课教师, 专业理论课教师多于专业技能课教师, 特别是能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

三、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

(一) 差异推进原则。

按照一区一帜, 一校一特色的错位发展思路, 通过整体统筹规划, 进行校点布局、专业布局, 培育强项, 增加亮点, 形成优势各具, 特色纷呈的整体跃进局面, 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 高位推进原则。

向高标准看齐, “促优扶弱”。采取多种整合方式, 实现区域内各类职教资源优势互补和互动发展, 不断提高区域整体职业教育水平, 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三) 针对性原则。

针对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并为问题的解决开辟路径。

(四) 实用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 构建符合实际的职教资源合理配置均衡发展模式, 体现实际应用价值。

(五) 市场化原则。

不断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行动态研究, 使研究工作始终符合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途径

(一) 实施均衡布点策略, 引入民间资本, 兴办民办中职学校

统筹整合职教资源, 首先要抓好学校布局的平衡, 使职教资源覆盖到区域的每个角落。为此, 按照“以公办职业学校发展为主体, 以民办中职学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注入优质的职教资源, 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职教的迫切需求, 为广大学生的就近入学、接受高质量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二) 实施差异均衡策略, 培育办学和专业特色, 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是从全局出发, 定位个性化发展目标, 调控专业布局, 错位设置专业。依照“做大做强做优重点专业, 发展特色专业, 开发新兴专业”的原则, 着眼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专业的优势, 拉动学校整体专业的发展。二是以发展目标为引领,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 高标准, 高起点, 加大经费投入, 错位配置职教硬件资源, 增强办学实力。

(三) 启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 加大统筹力度,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1.启动“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 突出“四大功能”:一是政府统筹功能, 公办职业教育为主, 公民办职业教育结合;二是专业特色功能, 每所中职学校重点建好1-2个具有地方特色, 适应产业和技术更新, 规模较大的市级以上重点和特色专业;三是辐射功能, 形成以“职业教育中心”为核心, 覆盖区域所有职业培训机构及农村成人学校的职业教育网络;四是服务功能, 负责区域全部职教学历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职职工岗位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2.以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力为重点, 建立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引进、培训机制。一是借助政府、畅通公招渠道, 引进专业课教师;二是内部挖潜, 建立转型培训制度和顶岗轮训制度, 选派部分文化课教师接受省市县校专业培训, 同时在各专业开展顶岗轮训、技能素质培训, 让受训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 并组织校内理论学习和行业技术等级培训与鉴定;三是面向企业建立专业教师人才数据库, 详细掌握企业技术骨干具体情况, 建立专业课教师储备机制, 为壮大专业课教师队伍打开空间。

(四) 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办学, 建立适应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建立合作机制。以主体专业为对象, 联络行业协会, 在骨干企业物色人才, 成立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学校依托专业进入行业, 从人才培养上给行业以支持, 并收集行业信息用于专业建设。二是引厂进校, 构建“前校后厂”的新格局。企业生产车间与学校实训场地相互配合, 联合开展教学和生产, 具有双赢效应。三是办校进厂, 按照“双元制”模式, 把专业办到工厂和车间。与企业合作开辟教学实训基地, 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分期分批前往观摩、受训, 体验企业管理, 掌握生产知识, 学习技术技能。同时, 学校也主动利用办学资源, 为企业实施职工岗位培训和新职工岗前培训。四是按照企业的用工需求, 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职业岗位需求, 拟订人才标准、规格要求, 向联办学校批量预订学生;学校按照企业标准, 在企业参与下设计计划, 开展教育教学, 进行质量评价;完成教学后, 企业按订单协议考核录用学生。

(五) 统筹社会职教资源, 发挥区域内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效应

一是走集群发展之路, 构建校际联动发展格局。在专业设置上实现优势互补, 错位发展;在资源利用上, 做到互通有无, 相互支援。共同拓展专业群, 丰富专业内涵, 研发新兴职业岗位群及训练考核标准。在队伍建设上, 加强校际间教师的相互观摩、共同研讨, 使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和学生管理水平上到新台阶。二是与社区建立村校互动模式。村校联手, 建立素质教育培训基地, 让学生走出学校, 实地考察、体验独具特色的村容村貌, 认识生态农业, 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掌握有机农耕技术、环保技术、旅游服务技能、园林规划设计技能;面向社区村民, 建立社区教育学校, 进行文化素质培训和新市民培训。

摘要:加强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是提高农民收入乃至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分析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农村职教资源配置的原则, 探讨了合理配置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途径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11-10.

有效配置方法 篇7

由于剧烈的市场竞争和客户对产品越来越多的个性化要求,新兴的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生产被认为是21世纪最主要的生产模式。产品族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重要技术,产品配置是一种有效地联系个性化客户需求与定制产品的手段[1,2]。因此,在产品族的基础上进行配置模板的设计,是成功实施大规模定制的关键技术。本文结合大批量定制技术,在现有配置设计研究基础上,总结产品设计的配置模板的构建方法,并通过参数驱动模板实例化的方法达到基于模板设计的目的,最后给出了该方法在吊具产品配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1 基于可配置模板的产品全流程配置设计的方法

在文献[3]中对产品配置的定义如下:产品配置是在一组预定义好的、模块化的零部件集合中,根据一定的约束规则,选择并确定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以获得符合设计要求和满足客户需求产品的一种方法和技术。

基于模板的产品配置设计通过构建参数驱动关系、保存设计间关联性、固化设计流程来构建出产品设计模板,并通过参数驱动实现模板实例化,从而实现产品快速设计。

模板的基本思想是从一组相似的事物中抽象出特征以及基于特征的处理方法[4]。模板可以表示为T={P1,P2,…,Pn},其中,Pi(i=1,2,…,n)为模板的属性。一类知识的结构可以由一个拥有n个属性的知识模板进行表征。模板属性Pi包含属性名称和属性值,可表示为Pi=(mi,fi),mi为属性名称,fi为属性值[5]。

在产品全流程配置设计中,从产品结构设计、标准件的选择、装配、零部件校核计算到三维产品模型、计算报告、总装图、BOM表等的输出,都是通过配置模板来实现的,图1为产品全流程配置设计的流程。

2 建立可配置知识模板的方法

2.1 产品结构配置模板的构建

为实现产品的配置设计,首先要实现产品结构的系列化和模块化。产品的系列化就是在现有产品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能尽可能多地涵盖到所有实例的几种类型。产品的模块化就是对产品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将产品拆分成若干个完整的、独立的、可相互替换的模块。产品结构形式表现在装配中就是先由多个零件按一定的约束关系组成部件,再由零件和部件一起装配成整个产品。产品的这种层次关系可用树结构来描述。产品结构配置模板是用来实现产品装配树的,也就是在产品系列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确定装配节点的零部件。产品结构配置模板由零件集、部件集和装配关系表示,这里的装配关系主要是指零部件之间的隶属关系,并不表示装配约束关系,产品结构配置模板={部件名称,零件名称,零件所属样式,YON,零件存储路径}。YON是用来表征当前节点是否出现在装配树,其值是1或0,1表示当前零件加入装配树中,0表示当前零件不加入装配树中。

在产品结构树的构建过程中,系统通过读取实例化的产品结构配置模板的数据,将符合要求的零件加入装配树,从而完成一个产品的结构设计。

2.2 参数校验模板的构建

完成产品的结构设计后,就需要确定各零部件的尺寸参数,对于一些结构件,还需要进行安全性校核及关键尺寸的计算。原来的设计过程中是通过手工针对当前产品结构形式依据相关手册完成各结构件安全性校核,这种方式效率很低,准确性也得不到保证。某一类产品的种类或者结构形式虽然很多,但主体参数和常用零部件的校核都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通过归纳总结产品设计的经验公式,将产品的安全校验和关键尺寸的计算过程固化为模板,从而实现产品参数和结构件安全性的自动化检验。

参数校验模板的主要属性有两组:值(计算结果)和值书签、样式和范围书签。书签是用来实现参数校验模板和计算报告模板的参数传递。将产品安全性检查中涉及到的求解,如拉力、应力、安全系数等物理量的经验公式定制到表格的值属性中,自顶向下依次对每一个受力件进行应力应变的计算和安全系数的校核。参数校验模板的数据处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①公式化处理,就是将参数校验模板的相关参数运用数学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实现公式运算,如计算受力的公式等;②离散化处理,若公式化处理不能实现时,只能根据某种规则将数据信息离散后,形成一种系列化的参数存储在数据库中,如标准件的系列化、规格件的额定载荷等;③混合模式处理,即采用局部公式化处理,不能公式化处理的参数就采用离散化处理的方式进行模板关联参数的处理。如果检验出的结果有错误提示或者不满足设计计算要求,设计人员可依据前一次的计算结果中的推荐值依次更改零部件关键尺寸以及修改产品总体参数,再一次得到检验结果,直到全部满足要求,那么结构设计就完成了。

鉴于Excel表格在数据的处理、计算以及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参数化校验模板采用Excel表格的形式。

2.3 计算报告模板的构建

在完成产品结构设计,确定总体参数、零部件参数后,需要形成该产品的可行性报告。Word格式的计算报告的内容包括:设计要求、三维模型简介、受力简图、强度校核等。计算报告模板(Word)涵盖了这一类产品的所有零部件的计算及校核过程,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将不需要的零部件的校核计算删除,并插入计算结果,得到用户需要的计算报告,也就是说计算报告的内容根据用户的需求的不同而变化,计算报告的计算结果(各种零部件的受力、安全系数等)根据零部件尺寸参数的不同而变化。

计算报告的自适应变化是利用参数校验模板实现的。参数校验模板已经完成了主要结构件的安全性校核和关键尺寸的计算,只需要将这些计算结果插入计算报告模板的相应位置即可。通过Word书签功能可以方便地实现值的插入和内容的删除,在计算报告模板中,在需要实时变动的位置插入书签,包括范围书签、位图书签、值书签。参数校验模板保存了值和书签的一一对应关系,系统通过读取实例化的参数校验模板的数据,将计算结果插入相对应的书签处,并通过样式匹配,删除不合要求的范围书签。这里的样式匹配是通过样式筛选表实现的。

2.4 其他模板的构建

利用产品结构配置模板生成产品结构树;然后利用参数校验模板完成受力件的安全性校核及关键尺寸的计算,进而确定产品的总体参数和零部件参数;接着根据产品结构树各节点的信息,将相应的零部件调入装配环境,并通过产品的总体参数和零部件参数驱动零部件模型的尺寸变更,就可以生成产品的三维模型;再利用二维工程图模板、计算报告模板和BOM表模板,通过参数驱动,生成各模板实例,就可以得到从产品结构设计到生产制造的相关文档,完成产品全流程的设计。

(1)模型模板的构建。

建立产品各模块的参数化模型,即运用参数化和变量化设计技术将各模块的结构尺寸与参数进行关联,使得各模块的设计模型可以随着某些结构尺寸的修改和应用环境的变化自动修改,从而完成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模块化。

(2)二维工程图模板的构建。

在前期参数化建模的过程中同步调出工程图模板绘制符合要求的二维工程图,包括基本三视图、局部视图、尺寸标注、符号标注、明细栏、设计要求、标题栏等。对于产品的装配图,程序根据定制所需要的视图方位直接投影生成对应的方位视图。明细栏自动生成名称、代号、备注直接关联零部件属性,数量由程序统计后填入相应位置。

(3)BOM表模板的构建。

BOM表即产品物料清单表,BOM表实现的是属性的统计与分析。在前期零件库建立的过程中同步编写零部件的属性,这里的属性包括名称、代号、图幅、数量、材料、零部件类型(标准件、自制件)、备注。绘制产品通用BOM表模板,模板的表头参数就是写入零部件中的各种属性。通过程序读取所有零部件的属性,并按类型分类统计,将得到的信息写入定制的BOM表模板。

以上这些模板的可配置体现在:①属性的数量可配置,即允许对模板属性的数量动态增减,增加或删除属性;②属性名称可配置,即允许对模板属性名称进行动态修改。随着产品设计知识、产品结构的变化,只需要按照各模板的构建规则,增减模板属性、更改属性名称即可方便地扩展模板。

3 应用实例

吊具的种类(横梁纵梁式、横梁水平式、横梁翻转式、纵梁捆绑式、纵梁斜拉式、索具式)和结构形式(吊耳类型、起吊板类型、前后起吊方式、横梁纵梁结构、配重块等)众多,对其中一些常用零件的设计、校核、出图是一项非常费时而且重复度高的工作。根据以上对基于可配置模板的产品快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VC++6.0环境中,以UG NX为平台,运用C/C++语言开发了吊具快速设计系统。

这里展示了部分产品结构配置模板和参数校验模板,模板的内容是可变的,用户可以依据产品结构的变化更改或者扩充模板,充分体现了模板的可配置性。图2为横梁水平式吊具的产品结构配置模板(部分),零件所属样式中有吊耳类型的选择,用户选择不同的吊耳类型,产品结构树会对应变化。图3为横梁水平式吊具横梁部分一对吊耳和三对吊耳的装配树对比图,图4为横梁水平式吊具的参数校验模板(部分)。图4中校核的是吊环和卸扣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通过书签传递给计算报告模板,实现计算报告模板的实例化。图5为横梁水平式吊具一对吊耳和三对吊耳的产品三维模型对比图。

根据用户选择的吊具类型、样式、总体参数、标准件规格、自制件参数,通过参数驱动各类知识模板生成相应的模板实例,也就是说,用户完成吊具类型、样式、总体参数、标准件规格、自制件参数等的选择后,吊具的三维模型、总装图、零件图、BOM表、计算报告等设计、制造的文档资料就自动生成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效率。

4 结语

为解决现有产品配置设计缺乏考虑产品结构配置、工程图配置、BOM表配置、计算报告配置等产品全流程设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可配置模板的产品快速配置设计方法,即通过总结和归纳实践中的设计模式,提取设计知识和参数化规则建立了知识模板,并阐述了产品结构配置模板、参数校验模板、模型模板、二维工程图模板、BOM表模板、计算报告模板的构建方法,以及参数驱动各模板实例化的过程。经实例验证表明,依据此方法进行吊具的设计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对吊具的知识化、标准化、快速化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提出的基于可配置模板的产品快速设计方法并不能对所有复杂产品都有效,因此完善产品配置模板的建立理论,提出更好、应用范围更广的设计方法就成为继续努力的重点。

摘要:为了实现产品的快速设计和设计知识的重用,提出了基于可配置模板的方法。该方法的设计思想是从产品结构设计、零部件装配、安全校验到绘制出图的全流程都利用可配置模板实现。在考虑设计知识动态演化特性的前提下,建立了包括产品结构配置模板、参数校验模板、模型模板、二维工程图模板、计算报告模板和BOM表模板在内的可配置知识模板构建方法。最后给出了该方法在吊具产品配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可配置模板,产品配置,结构设计,装配

参考文献

[1]Lim S C J,Lee W B.Using semantic annotation for ontology based decision support in product family desig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nagement.[s.l.]:IEEE,2009,321-325.

[2]王世伟,谭建荣,张树有,等.大规模定制下产品配置设计过程管理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17(1):155-160.

[3]叶玮.产品自组织配置设计的评价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1-20.

[4]周桐,汪文虎,贾丽萍,等.基于知识模板的涡轮叶片精铸模设计方法研究[J].模具工业,2010,36(5):7-12.

有效配置方法 篇8

1、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

1.1 加强采访工作,提高馆藏质量

期刊采访工作的任务,是为本馆提供高质量的馆藏,是全部期刊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采访工作要围绕学校教学科研需要,制订正确的采购原则,加强采访工作的调研,每学年都要组织召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议,采编人员应列席参加,了解教学专题和科研项目,并依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制定采购计划,同时编制本馆核心期刊目录,围绕馆藏核心期刊目录进行采购。根据学校教学内容和专业变化及时调整修订计划,加强针对性,以实用性为原则,兼顾广泛性与系统性,建立合理的藏刊体系,体现了各校图书馆的特色。合理安排各种类型的期刊资源的比例,明确期刊资源选择的原则、标准和采访工作程序,使期刊资源的建设既有宏观的指导又有标准、规范的约束,避免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2 合理配置期刊信息资源馆藏结

构,达到良好的文化效益

1.2.1 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与非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

资源馆藏结构与读者期刊利用有直接关系,它决定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果。文献信息资源是指图书馆内所收藏的为用户提供信息需求服务的各类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与非印刷型。印刷型期刊迄今为止仍是我国期刊编辑、收藏、流通与利用的主体,不需要任何电子装置便可随时随地阅读,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光盘期刊与网上期刊属于非印刷型期刊,它具有印刷型期刊所不具备的无可比拟的优势,譬如在节省成本、方便检索、信息更新及时、超文本链接等方面均具有优势,代表了现代期刊的发展方向。两者不能互相取代,目前及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两者将并存互补,使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等特点。

1.2.2 核心期刊与非专业期刊

在科技理论高速发展的今天,核心期刊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核心期刊信息密度大、内容质量高,能代表某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同时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评定职称或业绩的一项重要学术指标,它对教学科研的理论推动作用日益凸显。非专业期刊即科普、娱乐类期刊,用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陶冶情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因此,高校图书馆馆藏期刊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大量收藏核心期刊,适度收藏非专业期刊的期刊信息资源馆藏原则。

2、加大期刊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实现期刊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期刊信息开发是期刊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开展期刊信息资源定题服务

定题信息服务是指图书馆期刊信息服务人员通过调研,在了解读者的科研课题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地、有选择地将研究课题所需的最新动态、情报资料数据,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读者,并且主动了解用户的研究方向和承担课题,了解和掌握课题的信息需求,并建立相应档案,对课题进行跟踪服务,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提供相应的期刊专题信息。同时,注重提高利用各类文献资源(包括网上资源)检索特定服务对象的能力,以电子光盘及网络资源为主,以书本式期刊为辅,借助图书馆网络,按不同读者的要求,从多种期刊文献中快速找出所需的定题文献信息。

2.2 完善期刊信息资源检索体系

健全和完善期刊信息检索体系,能有效地活化期刊信息资源,使期刊资源得到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履行文献信息保障职能。有了完善的检索工具体系,读者就可以通过各种检索工具的指引,多方位地检索到所需要的文献。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期刊自身的特点,站在读者的立场以人性化的角度编制各种检索工具。

2.3 注重深层次开发期刊信息资源

初次文献的开发是最初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给读者最直观的认识,起到介绍、导读的作用,使读者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二次文献的开发是初次文献加工整理后,使其有序化、规范化,是一种多功能的文献开发。读者凭借检索工具就能准确迅速地找到所需期刊信息资源,从而大大节约时间和精力。

综合整理形成三次文献,它是在专题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期刊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深入学科、主题,对文献本质特征进行实质性的揭示,将分散在大量期刊文献中隐含的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综述评论资料。三次文献是二次文献的升华,是期刊信息加工的主体,也是期刊文献开发的方向。

2.4 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期刊资源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既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又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在此,高校图书馆应从本校学科特色出发,以教学需求为重点、以优势学科为中心,在注重对馆藏核心期刊积累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特色期刊数据库,为网上交流、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保障。目前,我省有不少高校图书馆在数据库开发和建设上都有比较大的进展,如我校太原科技大学创立的《研究特色数据库》、《精品课件数据库》体现了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特色,既为本校教学科研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也为我省铸造设备行业交流提供了专业平台。

2.5 深入开展期刊信息咨询服务研究

信息咨询服务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服务工作,为充分挖掘期刊信息资源,必须深入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意识,开展主动服务,针对用户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应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如可通过口头方式、在线答疑、建立联机帮助或使用指南等各种形式开展期刊咨询服务,使读者以最方便的方式同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及时获得最新的期刊信息。

2.6 侧重创建期刊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随着网络的发展,要想在浩瀚信息中快速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需要具备娴熟的检索技能,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对读者进行信息检索技能辅导,另一方面对馆藏信息及可获取的电子期刊信息进行整合导航,方便读者利用和收藏。

2.6.1 检索技能辅导

随着电子期刊的发展与普及,为使读者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特点,能熟练地利用电子期刊检索,高校图书馆为在校学生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如果在图书馆检索不到电子期刊全文,可通过指导用户先检索期刊题录数据库,再根据机检所提供的期刊文献出处结合本馆馆藏查找期刊原文,或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索要原文。

2.6.2 电子期刊导航

电子期刊导航系统是将众多的电子期刊资源整合在一起,揭示馆藏电子期刊的种数、学科分布、收藏卷期等信息,形成一体化的期刊资源服务网络。这样有利于图书馆了解馆藏电子资源状况,有效地调整采购策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同时提供给读者一个统一、方便、快捷的电子期刊查询及全文浏览途径。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需要对电子期刊导航系统的功能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拓展,以建立起完善的期刊信息资源导航系统。同时,还应做好期刊信息资源的个性化导引,根据读者的特定要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知识导航。

摘要: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加强采访工作、合理配置馆藏结构等科学手段,挖掘内在潜能,从开展定题服务、完善检索体系、深层次开发期刊信息资源、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研究、创建资源导航系统等方面,论述了实现对期刊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的措施与手段。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科学配置,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徐丽田.党校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策略.图书馆学刊.2009,2:84-85

[2]王辉.论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的管理.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1):63-64

[3]林琳.论期刊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理论学习与探索.2008,5:84-85

[4]禹群英.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开发的途径.现代情报.2008,5:108-111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政策面面观下一篇:并行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