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导入方法

2024-05-17

有效导入方法(共12篇)

有效导入方法 篇1

一、演唱导入法

用卡拉0k形式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老师给学生范唱歌曲, 或者请课前准备好演唱的学生上台为大家演唱, 把学生带入愉快的情境。例如在上《京剧大师梅兰芳》课前, 我首先给学生范唱一段霸王别姬中的一个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学生带着新鲜而又好奇神情听我唱, 有的同学还不由自主的跟唱起来, 此时, 我感受到学生在慢慢地走进京剧音乐里。良好的范唱是音乐教师必不可少的杀手锏, 是媒体无法取代的, 一方面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告诉学生, 京剧其实并不陌生, 它就在我们身边;借此, 让学生回顾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有关京剧产生的背景及四大徽班、四大行当、四大名旦、四大基本功的内容, 从而唤起学生对京剧的记忆, 为学习下面内容做好准备。可见, 形象、直观的范唱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导入的方法。

二、形式各样的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利用学生对故事有特殊兴趣的心理特征, 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 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

可以通过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自己制作的“绘声绘影”了解故事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生动的表述和多媒体图片相结合展示该课的故事情节;可以通过学生以演讲或者朗诵自己制作的诗歌的形式开始。

如在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 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 叙事性很强, 所以一开场我就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 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具体形象的图片, 渲染故事情景: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 有的为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骄傲。悲催凝重的爱情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欲望, 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再如, 演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事先请三个学生准备好讲稿, 上课时采用分段演讲故事, 学生演说, 具有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 更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 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实质知识作好铺垫, 通过巧妙设疑,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新知识的契机。例如:学生已掌握了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图示打V字拍, 四二拍就是打两个V字, 然而四二拍的歌曲又如何指挥呢?教师教会学生打四二拍的指挥图示, 进而学习四三拍的指挥图示。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四二拍、四三拍的动作要点, 从而较好的掌握有关指挥的知识。

四、抢答导入法

抢答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学习乐曲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有关乐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欣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 我首先设计了这样几个抢答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洗不清等题目在学生回答完这几个抢答题后, 思考老师今天所要教学的内容都以什么有关, 进而介绍有关黄河的知识黄河发源青藏高原经九曲十八湾浩浩荡荡流入大海它给我们留下许多诗篇, 乐曲比如今天我们欣赏的作品《黄河船夫曲》就是一部关于黄河的作品。同学欣赏结束后, 再请同学们谈谈感受, 其中一位同学这样说:黄河船夫曲表现的是黄河船夫与激浪险滩搏斗的情景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勇敢斗争的精神。进而指导学习乐曲在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上的特点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疑,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追根朔源的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 制造悬念就是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和生活经验以及对相关事物更精确的解释与陈述之间树立矛盾, 矛盾出现了, 悬念也就产生了。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设下悬念, 能引起学生的强烈破疑愿望。如在教授《八音和鸣》一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八音盒”并播放音乐。提问: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八音盒”生答。音乐中的唱名只有七个, 那么为什么会把音乐盒称为“八音盒?接着顺利的进入八音盒的来历及中国现代民族乐器分类的学习原来早在西周时期, 古代音乐家就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成八类, 即为“八音”, 现代是根据各种乐器的演奏形式, 发声方式来分类, 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幽默导入法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我在教学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的区别一课时, 有一次在上课时我看到几个学生很随意地坐着, 马上脸一变, 严厉地对学生说“那几个没坐好的, 马上给我坐好, 不然给我出去。”而后我又笑着说:刚才像你们这么随便坐着, 翘二郎腿, 就是浪漫主义风格, 象我这样严厉地教训你们, 就属于古典主义风格.课堂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 整个课堂异常活跃。

以上笔者仅列举了中学音乐新课导入的最常用的六种方法。事实上, 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 不同内容, 不同对象, 不同场合, 以及不同的客观条件, 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新课导入总的原则是注意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其目的是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波动其思维之弦, 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有效导入方法 篇2

时间:2014年12月23日

主讲:

游佳

要求:请老师们做好相关笔记,并结合讲座内容写一份教案,交给牟利巧作为校本培训记录。

多媒体课堂,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互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运用白板技术有效进行课堂导入时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和策略,要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白板环境下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音乐导入法

通过多媒体用音乐导入新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例如《春酒》中,作者的主旨是怀念家乡,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家的美好的画面和感人的歌词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激发了他们对“家人”“家乡”的感悟,为理解本文主题奠定了感情基调。还可以用《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我的母亲》,用歌曲《愚公移山》导入《愚公移山》,用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二)图片导入法

图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直观。图片能够把学生看不到的或想不到的一系列景象,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中来。例如在新授《那树》时,可以选择一组长在石缝间的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学生们心中充满了对这些顽强拼搏的生命的敬仰与赞叹,为本文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新授《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时,可让学生观看一组太空图片,这些图片能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到浩渺奇妙的茫茫宇宙,从而诱发了全体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三)示范朗读导入法: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性朗读本身就有导读的作用。通过多媒体以其作为导入,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增进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与理解,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新授《海燕》时,可以先向学生播放本文的示范朗读,那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加上一幅幅振动心弦的图片,让学生由衷的感受到了作者高尔基的才华横溢和他对海燕的热爱,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也想走近海燕、认识海燕。

(四)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通过多媒体使课文内容的历史再现,或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类似情境再现,从而使学生从感观上直接或间接地走进课堂主题。例如新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公德比赛”,请学生猜测此时“站”在公共汽车上提着东西的老人的心理活动,然后引入同样处于劣势,茅屋为秋风所破、茅草被邻村儿童所盗的杜甫,他的心理活动又会如何呢?巧设相似的情境,从二者心理活动的比较中,突出杜甫的高风亮节及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时事导入法

通过多媒体运用联系时事导入法,无形之中也拉近了教学和生活的距离。例如在新授《老王》时,选择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王顺友的一段影片作为导入,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用新闻人物王顺友引出比他更平凡的三轮车夫——另一个老王,两人都干着平凡的工作,却都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让学生明白了精神的可贵,善良的意义。

总而言之,一堂课的导入犹如一部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作。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忽视其“辅助性”,使用不当,反而会有损于教学。

二、课堂导入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学科特点,讲求课件的实用性。

老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过于倚重多媒体方式而忽视了学科的自身特色,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忽视了学科自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正确的。我们提倡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进行教育教学,以弥补文字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的遗憾但制作的课件不能过于娱乐性,更不能盲目从众,脱离学生实际。

(二)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特点设计、使用多媒体在解决教学的重点问题时使用。

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迷信多媒体技术,当开头用不上时,不能“硬塞”,而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进行其他教学时,再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

(三)多媒体的使用要因文体而异 不是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适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一般说来,知识类、说明类的文体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比如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奇妙的克隆》、《云南的歌会》、《边塞腰鼓》等文章。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就应慎用多媒体。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抑制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才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机智。

浅谈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篇3

【关键词】有效课堂 导入方法

一个好的导入,成功的导入,不但可以链接新旧知识,贯通课堂内外,点名课文的主旨,突出重难点,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整个语文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从而乐意学呢?我认为课堂的导入很重要,下面就本学期采用过的课堂导入的方法谈谈中学语文课堂的导入方式。

一、诗歌朗诵法

在讲解词五首中的《武陵春》时,先出示李清照另外一首写愁的诗《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让学生跟着音乐大声朗诵,并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愁,待进入状态有所感悟后引入今天要学的《武陵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更容桂理解本首次所要表达的愁。

二、创设情境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灶或录象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覺、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象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三、悬念导入法

在教学《杨修之死》时,看完题目后,学生还没来得及看课文,我就抛出很多问题,杨修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是谁把他杀死了?为什么要杀了他?他的死究竟是谁知过?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相信你们会得到所有答案。这样所有的学生安安静静的看书,就连平时不喜欢读课文的学生也很想弄懂这些问题,所以看起课文也格外聚精会神。这样的导入完全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四、学生书写课题导入法

每上一节课,老师在黑板上书写课题、作者,这是每个授课者必写的。但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又有些容易混淆的课题,我们不凡换个手法,让学生到黑板上来书写课题,并且由学生讲解课题及作者的简介。当然,这种一般是采用突击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也使所要讲解的课题直观化,学生易记。学生在座位上时,先别告诉他测试的是什么,先卖个关子,等他到黑板前时再告诉他测试的内容。

五、故事导入法

有针对性的选取寓意深刻,幽默轻松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课,通过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讲授《信客》这篇课文时,文章主旨是为了突出诚信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前导入的时候,我选取了曾子杀猪这段故事。通过曾子言而有信教育孩子这一点来切入主题。还有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先让学生复述小学时学过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与对方针锋相对的较量以及巧妙的回答,不仅捍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还让对方自取其辱,成功完成出使任务。晏子的机智幽默让学生开怀大笑,在学生愉快的笑声中,我顺便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要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凭借三寸之舌战胜虎狼之国的外交官他就是——唐雎,很自然引出课文题目。

六、地方民谣导入法

民谣、儿歌是具有地域性的,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利用地方歌谣导入,亲切有趣,能很快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讲《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引用了我们当地的一首民谣:云往东,刮狂风;云往南,水成潭;云往西,披蓑衣(过去的一种雨具相当于今天的雨衣);云往北,晒干麦。民谣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淀,利用这首歌谣浅显易懂的向学生阐明了如何看云识天气,以及通过看云识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所以说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七、类比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讲述学生熟悉的,和所学内容相关的事件或特征相似的人物,然后引出新内容,两者形成同类比,学生不但易于接受,而且可以增加知识的积累。记得我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先播放了一段舞蹈《千手观音》的录像,学生都知道这一群舞蹈演员她们全是残疾人,但是她们的表演却让观众震撼不已。她们身残志坚的精神让我们钦佩。然后引出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是在两耳失聪的情形下依然坚持音乐创作,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音乐篇章。学生对之肃然起敬,怀着尊重,崇敬,学习起来个个精神抖擞。

八、音乐导入法

在语文课上音乐可以以它独有的方式存在,音乐导入可以向我们展示优美的画卷,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导入能很快让同学们融入到新课中。

例如:在讲授《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时,我先让学生听《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并提问:“初次听到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纷纷举手说:“高兴的心情。”“曲子给人愉快地感觉。”“有点悲伤。”等等。我说:“同学们你们真正地听懂这首曲子了吗?关于它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学完今天这篇文言文,相信你们会对这首曲子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有效导入方法 篇4

一、通过实验问题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新课程中列举了大量与数学有关的实验素材, 教师可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合理选用,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思考, 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实验导入是引导学生观察与课程相关的数学实验现象,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根源的欲望, 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在引入“等比数列”概念时, 我与同学们共做一个演示实验:国际象棋棋盘有64格, 如果在这张象棋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放上一粒麦子, 第二格放两粒, 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下去, 每一格内的数量比前一格增加一倍, 把棋盘上所有64格摆满麦粒, 应该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是古代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宰相西萨时, 西萨宰相提出的一个问题, 他要求国王把棋盘上的麦粒赏赐给他就够了.国王能做到吗?

在引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过程中, 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折纸的实验, 让学生体会一张普通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太多的次数, 其厚度就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感受数学知识带来的魅力, 实验结果带来的强烈反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通过应用问题创设导入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新课程中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构造数学模型, 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并加以解决.

在“数列”的教学时,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银行贷款的利息的计算方法, 有不少同学课后把自己家的住房贷款用此方法进行了计算, 并针对贷款情况与银行进行了解, 并进行优化.课后我们又及时组织了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不少同学还得出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在“指数函数”教学中, 我采用细胞分裂的问题进行引入, 学生比较感兴趣.某细胞分裂时, 由1个分裂成2个, 2个分裂成4个, 4个分裂成8个……如果分裂一次需要10 min, 那么一个细胞1 h后分裂成多少个细胞?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函数关系式y=2x,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更有趣的探究.

教学中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让学生去研究探索, 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通过“数学建模”的情境设计, 提倡“学数学, 做数学”, 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通过数学故事创设导入情境, 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 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种方法可通过用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家的趣闻和数学发展史中的实例去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在讲“对数”时, 介绍对数的发明者为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杨辉三角, 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以上事例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的关注与学习热情.

四、通过知识类比创设导入情境, 引发联想, 激活创新思维

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互联系, 可以借助于知识的类比, 让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与性质时, 可以与等差数列进行类比, 学生可以从概念、通项公式、性质等多方面进行类比.在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时, 可以与椭圆进行类比.在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时, 可以和平面几何中的问题进行类比.在学习不等式时, 可以通过等式进行类比.

通过类比导入, 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从而达到化未知为已知, 运用已有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通过“设疑”创设数学导入情境, 引发学生合作交流、探究

课堂上, 展现一定的悬念的导入情境, 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设疑导入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 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

在讲解异面直线所成角时, 先提出:我们在初中学过的角是从同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而异面直线没有公共点, 那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探讨,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疑时要巧妙设疑, 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难点, 从新的角度巧设问.在设疑时, 要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创造情境导入的良好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 篇5

一、问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如何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如何有效的进入课堂导入呢?

二、问题描述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石”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三、原因追溯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吸引力、震撼力。同样一名好的教师要想讲好一篇文章同样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导语是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从自己上课、听课及学习优秀课例的过程中,体会到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起学生进入学习氛围。虽然说“万事开头难”,可是“好的开头等于一半的成功”。

四、方法

就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导课法介绍给同期的学员们,与同行共勉;

(一)激趣导课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的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在教学中通过挂图、音乐、讲故事、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给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情趣、新颖好奇的境界,创造乐学的气氛,激发学生进取的未知欲。语文也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文中积极的思想情感对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穿戴一新,亲人团聚,品尝佳肴。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我的这段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即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又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纯化和升华。

(二).分析标题法

分析标题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生动新颖的标题能诱使学生急于阅读作品;准确凝炼的标题常常对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定向。如,在上《捞铁牛》这课中的焦点对象是大铁牛。它不但是文章中所有人物关注的对象,而且在课文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通过分析,使学生在任务中跟上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三)旧知导入

万丈高楼从底起。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这里的旧知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前学过的与这节课文有关联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基础上,联系以前学过的同类课文,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再针对新课程设计导入。我在讲《题西林壁》一诗时,先介绍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一课,师生共同回顾了那一课明白的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同样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只须一句“以上是我们上节课所学,想要有更多惊喜,更多发现,更多知识吗,请随老师一起迈入新课的大门”便可成功导入。

(四)、名言警句导入法

名言警句导入法 就是就是在讲课前让学生说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名言警句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首先,让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个比赛,看哪一组说出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多。然后,让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说,同一组的可以补充。老师小结:是呀,时间一去不复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五)、设置悬念导课法

根据课文内容,巧设悬念,造成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教师板书“气球”后问:“同学们,气球除给我们欣赏、玩之外,还有哪些作用?”“到底还有什么作用?让我们马上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如教学《田忌赛马》,教师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举行了一次赛马比赛,但是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试想这样的比赛一般情况谁会胜出呢?”学生回答:“齐威王。”教师制造悬念:“但最后田忌却胜出了。田忌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胜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田忌赛马》这篇课文,去寻找其中的答案吧。””将学生带入文本,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悬念的设置,一般要通过一定的情节或某些事例,不是简单直接提问,而是犹如讲故事,说到紧张、激烈、热闹、扣人心弦之处,戛然而止,从而引起听者的强烈兴趣和好奇。

(六)、演示导课法

演示导入法就是演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搞些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丰富感性知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点明新课的主题。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师手执大小不一的两个铁球,问:“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掉下来,哪个会先着地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操作演示,再让他们接触课文。这时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七)、设置悬念导入

小学生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我在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大家都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0课《惊弓之鸟》以后就明白了。使学生急于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八)、歌曲导入

人类之间种族语言有国度,可音乐却无国界。音乐,能让人心态放松,心情愉快;能让人心绪紧张,心结沉重;能让人有所想,有所悟;能让人喜上更喜,悲至更悲。在上课之初,仔细品味新课的情感基调,选择适合这堂课音乐。我在讲作文指导课《春天》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他们非常爱听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从歌曲中,学生们知道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红花,有绿草,有小黄鹂,有青山,有绿水。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春天,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一向觉得作文难写的同学思路拓展开了。

五、实施过程

六、实施成效

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导入方法探析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程导入;方法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在教学中课程导入不仅“难”并且也很“关键”,因为良好的课程导入可以在教学伊始就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反之拙劣的课程导入则显得枯燥无味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为了提高高中历史课程导入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了以下的研究。

一、课程导入的作用

课程导入顾名思义即是在开始授课之前有关教学内容的导语,这样的导入要么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要么是教学内容的有关线索。课程导入的目的不外乎让学生大致掌握教学内容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两个方面。根据心理学中的首映定理来讲,人对一件事物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也是根深蒂固的,换言之在教学伊始,学生是否对课程充满学习的憧憬主要是取决于课程导入是否出彩。因此,成功的课程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导入的方法探析

1.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目前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同时也是较为高效的导入方法,其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在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将要学习的课堂中。这样的导入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常用且有效的,因为历史教学本身就存在较强的时间关联,也就是每个章节都存在很大的联系。譬如在讲解“春秋争霸”一课时,可以追溯到周的建立及走向灭亡原因的分析,进而过渡到春秋争霸的内容讲解。再如在讲授汉朝文化相关内容时,可以先熟悉秦朝的文化,因为汉朝文化绝大部分还是沿袭秦朝的文化,所以通过对秦朝文化的复习,学生就可以结合其内容然后对汉朝文化有大致的掌握,进而通过学习区分其中的差异。这样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历史知识的时间关联性,同时也契合了历史知识的发展性,因此复习导入法目前依然是历史教学惯用的导入方法。

2.平铺直叙导入法

平铺直叙导入法实质上是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即在教学开始,教师直接阐述教学内容的梗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有关内容。这样的导入方法优点是简明扼要地将教学内容概括出来,然后在教学中逐渐舒展,如此就使学生首先大致把握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搭建起知识构架,然后随着教学的展开逐渐汲取营养使知识的框架变得丰盈饱满。由此可见这样的导入方法是直接又较为高效的,但是其中的弊端也较为明显,因为这样的方法如果实施不当就会显得比较干瘪枯燥,自然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由于知识的概括度较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将受到挑战。譬如在讲“陈胜吴广起义时”,就可以如此导入:秦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状态,促成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但是由于秦王的贪婪暴戾,致使国家方定之初便又开始大兴土木,徭役频发百姓皆不能负,于是在公元前209年陈胜以“王侯將相宁有种乎”之志,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敲响了反秦的战鼓,随后我国进入了战火延绵不休的阶段,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那个烽火狼烟的时代。不难看出这样的导入是直接的将授课内容高度杂糅后,通过一定的表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导入模式。总而言之,这样的导入办法只要实施得当,是可以取得很好效果的。

3.典故导入法

根据人的认知特点来看,故事是最容易吸引人的。因此,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合理地运用这样的特点进行课程导入。譬如,在讲解“南宋与金对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伊始就可以以典故导入课程。诸如岳飞抗金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且较有趣味的。首先在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岳飞著名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名句,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何人所著吗?”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就可以顺势介绍有关岳飞的典故了,诸如“岳母刻字”“直捣黄龙”“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如此一来增加了教学导入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生在以饱满的激情参与到学习中来。由此可见,典故导入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设问导入法

设问导入法可以在教学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如讲解“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结合我国伟大工程的建设情况,先从学生熟悉的方面入手,然后通过设问以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譬如在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同学们知道万里长城吗?”,当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进一步设问:“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伟大的工程吗?接下来,让我们学习我国另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吧。”如此一来,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慧文.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方法初探[J].教育管理与艺术,2014(9).

有效导入方法 篇7

一、数学史料导入法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笔者常用的一种课堂导入方法.例如, 笔者在讲授二项式定理时, 先用杨辉三角导入———13世纪中国宋代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术》里讨论了如图所示的数表, 并说明此表引自11世纪贾宪的《释锁算术》, 并绘画了“古法七乘方图”.在欧洲直到1623年以后, 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13岁时发现了“帕斯卡三角”.值得骄傲的是, 近年来国外也逐渐承认这项成果属于中国, 所以有些书上称这是“中国三角形”.

二、悬疑导入法

数学课缺乏趣味性,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 即“疑中生奇”, 从而达到“疑中生趣”, 由此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运用, 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笔者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 利用了多媒体提出问题“方程3x2-x-4=0的一个根为x1=-1, 不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x2”.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难以解决, 笔者就适时托出ac=答案“由于, 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确信答案正确时, 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 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心理状态, 此时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 笔者就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 据此可求方程的另一根, 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短短几句话, 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设疑在此处的运用, 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 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 不“悬”学生不思解, 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太“悬”学生望而生畏, 百思而不得其解, 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教具导入法

利用教具或实物这种直观形象的物体, 能给学生以真实感受, 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从现实生活的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当教师把教具拿出来向学生展示时, 学生会自然地停止各种活动, 注意力集中在教具上例如, 笔者在讲“全等三角形”定义时, 先拿出两个全等的三角板, 并指出两个三角板的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对应情况, 学生就会观察思考, 在教师引导下准确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但在演示教具时, 一定要适时、得体, 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

四、游戏导入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导入过程中, 笔者曾多次运用以游戏内容为主的比赛方式进行, 让学生直接兴奋起来, 让引言不再枯燥无味.玩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 在数学课中以游戏为导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初中阶段, “概率”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 笔者在课堂导入时, 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然后向失败者发问:“你想赢回来吗?怎样才能赢回来?”学生会高兴的回答:“继续游戏, 我就有机会赢回来了!”“你怎么知道有机会赢回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游戏中学生的情绪迁移到探究事件发生的概率上来.讨论“概率”这个导入从学生非常熟悉和习惯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出发, 通过亲身经历、体会概率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 从具体的生活知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实际应用导入法

实际生活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必须吸引学生, 使学生学习精力集中, 兴趣盎然, 所提出的问题又须是学生思考过, 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学生带着求知目标投入到学习中, 必然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 就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际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符号表示某种意义的例子, 如天气预报图标, 交通标志, 五线谱等资料给学生看, 还举了一个“失物招领”的例子———“小明拾到人民币a元, 请失主到教导处认领”, 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用a表示有什么好处?”来引入新课.当然列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要贴近生活, 要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 否则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六、开门见山法

上课不绕圈子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上课一开始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 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主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笔者在教授“有理数减法”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 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 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 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 此时就可以使用“开门见山法”引入新课.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是数学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通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探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启发学生思考、模仿、创新, 使数学教学充满情趣, 充满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士文.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J].学周刊, 2011 (06) .

[2]陈碧英.浅谈课堂导入的艺术[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8) .

初中数学导入新课有效方法之我见 篇8

一、复习导入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 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 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 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例如, 在讲“圆柱体表面积”时, 上课前, 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模型, 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几个问题:1.展开后由哪几部分组成?2.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3.试用同样方法导出圆柱体表面积公式.在这样的几步引导下, 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此时若能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生活中各种各样圆柱体表面积的求法, 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知识, 而且对于学生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有很大帮助.

二、情境导入法

有效的情境导入, 能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 迅速、自觉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最佳境地, 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增强教学效果.

在执教“过三点的圆”时, 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我出示一块圆形玻璃镜残片, 对同学们说:“我家一块圆形玻璃镜, 昨天一不小心被我碰烂了, 请教同学们, 如果我只拿这块玻璃残片到玻璃店, 可否划一块和原来形状和大小一样的圆形玻璃镜呢?”寥寥数语,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轻松进入新课的学习.再如, 我执教“幂的乘方”时, 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正方体, 当边长为m时, 体积怎样求? (m3) 把m换成a2, 正方体的体积又是什么呢?[ (a2) 3].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又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幂的乘方, 自然导入新课.

三、实验导入法

教师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引入, 让学生从“做”中“学”数学,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比如在讲“勾股定理”时, 利用开头章节的数学活动———18世纪英国的一位业余数学家佩里哥尔发明的一种数学学具.通过剪凑, 我们知道了以a, b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等于以c为边长大正方形的面积, 即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2+b2=c2.让学生体验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了解了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 并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动力.这个实验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动手来实践, 这就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这样学生的思想不容易开小差了, 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上来了.

四、提问导入法

教学导入新课时,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设置疑问, 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 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 “解直角三角形”可作如下引入设计:“同学们, 如果你想知道操场边上那棵树有多高, 可用些什么方法?”同学列举以下几种:方案一, “把树砍倒再量.”但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案不可取, 也违反《森林保护法》.方案二, “爬上去量!”但嫩绿的树尖怎能承受得了强壮的身体呢?方案三, 基础好的学生答道:“量出身高、人影、树影, 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计算出来.”老师鼓励:“充满智慧的办法!但需要阳光或月光的配合, 还有其他办法吗?”当大家冥思苦想、兴趣正浓, 可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时, 教师把握好时机给学生介绍本章将要学习的知识及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一些应用.这样导入, 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五、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可以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实际上, 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 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介绍, 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 各种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在数学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编排下, 都可以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体, 成为引用抽象数学问题的导线.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 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 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 还能从中对他们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 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总之, “导入有法, 导无定法”, 数学的导入法很多, 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 这样才能把数学课讲深、讲透、讲活, 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果教师“导”得有方, 学生就会学得有趣, 也就乐于学,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 变“学会”为“会学”,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摘要:导入新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它既能有效地组织起教学,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导入,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有效方法进行探讨.

有效导入方法 篇9

一、悬念导入法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 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之一.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利用悬念激起人的好奇心, 催人思索,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 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或展示矛盾, 或让人迷惑不解, 它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例如, 笔者在进授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堂教学中, 提出问题“方程3x2-x-4=0的一个根为x1=-1, 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难以解决, 笔者就适时托出答案:“由于所以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确信答案正确时, 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 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心理状态, 此时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 笔者就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 据此可求x2值, 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短短几句话, 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但也要注意, 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悬,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太悬,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 思而可解, 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 自始至终扣人心弦, 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实验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 主动认识, 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这样印象会更深, 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 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例如, 笔者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中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自己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 使学生享受到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克服他们懒惰思想的习惯,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让他们自己发现、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数学的学习能够并且应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基于某种情境的教学, 这些情境包含来自学生生活的问题.而作为课堂开始的导入部分, 利用学生日常的生活为基础, 提炼出与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东西, 从而很好地做到课本上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相联系, 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和体会上去走进新课.例如, 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代数式的值”的教学中, 笔者先提出问题:“同学们, 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 要给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各添置一批排球, 每班配2个, 年级另外留10个, 如果假设某个年段有n个班, 总共需要多少个排球?”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添置的排球总数, 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 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这时笔者适时地提出:“我们将计算的结果22, 26和24, 称为代数式2n+10当n=6, n=8和n=7时的值,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代数式的值.”

四、游戏导入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导入过程中, 笔者曾多次运用以游戏内容为主的比赛方式进行, 让学生直接兴奋起来, 让引言不再枯燥无味.玩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 在数学课中以游戏为导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简单事件的概率”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课堂导入时, 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然后向失败者发问:“你想赢回来吗?怎样才能赢回来?”学生会高兴地回答:“继续游戏, 我就有机会赢回来了!”“你怎么知道有机会赢回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游戏中学生的情绪迁移到探究事件发生的概率上来.这个导入从学生非常熟悉和习惯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出发, 通过亲身经历, 体会概率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 从具体的生活知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课堂教学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 准:

指课堂导入要加强目的性、针对性, 要克服随意性、盲目性, 要符合教学目的, 体现教学意图, 注意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切忌洋洋洒洒, 离题万里.

2. 精:

指密度适宜, 导语精练.密度太大, 则主次不分;密度不精, 必然拖沓冗长, 效果上有违初衷.

3. 巧:

指导入要有趣味性、艺术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拓宽视野的动力.课堂导入设计要有趣味性、艺术性,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

4. 新:

学生好奇心强, 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 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 启其心扉, 促其思维.同时课堂导入方法要常变常新、融会贯通, 不能一成不变.

摘要:由于数学学科的高度精确性和抽象性, 导致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 是冷冰冰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发现只要做好课堂导入, 引起学生的兴趣, 再枯燥的知识也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悬念导入、实验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游戏导入等, 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很有作用.◎郭荣升 (江苏省徐州邳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士文.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J].学周刊, 2011 (06) .

[2]陈碧英.浅谈课堂导入的艺术[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8) .

有效导入方法 篇10

在进行B/S应用程序开发时, 为保证采集数据的完整与准确, 通常采用表单形式让用户填写, 作完整性检查后添加到数据库表中。如果采集的数据量很大, 项目又很多时, 也可通过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采集, 应用程序通常会提供将Excel表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库表中的功能。为确保导入数据完整准确, 通常都会对Excel中数据的填写格式、必填项目进行规定和说明, 并让用户下载预先编制的Excel模板, 让用户按规定和说明采集数据, 在客户端完成必要的校验之后再导入。

下面结合某单位职工情况表“xxzx1.xls”, 以“xxzx1.xls”为要导入的Excel文件。以Microsoft SQL Server2005下pubs数据库中的xxzx1表为导入目的表, 详细说明将Excel表数据导入MS SQL Server数据库表的一种有效技术实现方法。

为简单起见, 假设单位职工情况表在xxzx1.xls中的表名为缺省Sheet1, 表头栏为Sheet1的第一行, 如图1所示。pubs数据库中的xxzx1表结构如表1所示。

2 导入Excel数据的实现

2.1 创建上传Excel文件的页面

启动Visual Studio 2008, 点击“新建”→“网站”→“选择ASP.NET网站”→“输入网站位置 (语言选Visual C#) ”→点确定创建网站, 为简单起见, 假设该网站仅创建网页Default.aspx。

在Default.aspx上放置的页面控件及其属性设置如表2所示。

Default.aspx页面的部局如图2所示。

其中FileUpload1和Button1控件用于实现浏览和上传客户端的Excel文件, 并将Excel文的Sheet1表内容导入pubs数据库中的xxzx1表中。GridView1控件用于展示单位职工情况表“xxzx1.xls”的内容, 即导入到pubs数据库中的xxzx1表中的内容。

2.2 实现编码

打开Web.config配置文件, 加入下列语据:

为能够上传、连接、读取Excel数据, 需在Default.aspx.cs的开头加入下列命令:

在public partial class_Default:System.Web.UI.Page段中加入:

Excel数据上传导入功能安排在Button1_Click中实现, Excel数据导入时, 根据Excel表中的[序号]列值, 如果Excel表中的某行[序号]列值与pubs数据库中的xxzx1表中某行序号字段值相同, 就用Excel表该行内容更新pubs数据库中的xxzx1表中序号字段值相同行的内容, 并将更新行记数加1。如果Excel表中的某行[序号]列值与pubs数据库中的xxzx1表中任一行序号字段值都不相同, 说明该行是新行, 就插入到pubs数据库中的xxzx1表中, 并将插入行记数加1。Excel数据导入完成后, 在Default.aspx页面上展示导入的Excel数据, 并显示更新了多少行, 插入了多少新行。Default.aspx页面的Excel数据上传导入功能强大方便。其完整实现编码如下:

Default.aspx页面的运行如图3所示。

3 结语

上述示例在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MS SQL Server 2005下成功运行, 为软件技术人员在B/S应用开发中, 就如何处理大量Excel表数据导入数据库表提供了一种功能强大方便高效的技术实现方法, 供软件技术人员在B/S应用开发时参考。

摘要:介绍在B/S应用系统开发时, 将数据从Excel表导入到MS SQL Server2005数据库表的一种有效方法, 结合示例, 给出了导入功能的C#实现编码。

关键词:VS2008工具,Excel软件,MS SQL Server2005数据库,B/S架构,C#语言,数据导入

参考文献

生物课堂有效导入的几种方法 篇11

关键词:生物;课堂;有效导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03-03

众多教师的教学经验表明,由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可能总是学生正好想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如果能在教学之始。教师利用恰当的引导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就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成功地导入呢?本文就导人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直接导入

(一)简介

直接导课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的导课方法。教师一上课就直接点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的学习内容等,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接导人新课。

(二)特点

这种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截了当,清晰明确,可让学生一听就捉住重点,明确学习目的,从而使思维迅速定向,少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率,很快进人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

(三)举例

在讲“蜜蜂”一节时,教师可这样简单地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直翅目和鳞翅目,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个目——膜翅目,其代表动物是蜜蜂。”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注意事项

采用“开门见山”式教学导入语言是由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节课的时间很宝贵,能否简明扼要地运用语盲表情达意,关系到教师能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另外。由于这种方法不是启发学生逐渐进人课题的,因此,其多适用于具备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则不宜采用。

二、新旧知识聯系导入

(一)简介

新旧知识联系导课是指教师在导课时,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递进性,利用那些与新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旧知识搭桥过渡,在温故的基础上提出稍微复杂的问题,引出新知识,进而导人新课。

(二)特点

这种导课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及要点,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连贯性,能够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集中注意力,便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三)举例

在讲解以蚯蚓为例的环节动物时,教师先复习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指出真体腔的结构特点和假体腔的特点,再引出真体腔的动物——环节动物。这样的导人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

(四)注意事项

使用这种导入方式,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原来的认知水平,要精选复习提问时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三、利用直观演示导入

(一)简介

直观演示导课是教师选择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投影、幻灯、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来揭示抽象问题,使其具体而鲜明。

(二)特点

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经验,印象深刻,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便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三)举例

在讲“骨骼”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展现三维立体人体骨骼的转动和行走动画,配以动感的音乐,并说明这节课学习内容为“人体骨骼的组成”。动画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意事项

选取的实物、模型、幻灯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指示观察、思考的关键。促进其思维,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四、实验导入

(一)简介

实验导课是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巧设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则是新课的主要内容,随之揭示出的就是要讲的课题。

(二)特点

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举例

在讲解“根对水分的吸收”时,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将两小块相同的萝卜条分别浸泡在盛有盐水和清水的烧杯中。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四)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导入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安排选择针对性强、与教学课题密切相关的实验,另外要控制实验进行的时间,不可过长占用讲授新课的时间。选择周期短、现象快的实验进行讲解。

五、故事导入

(一)简介

故事导课是指根据学生求知欲强,颇具有好奇心的特点,适当运用故事、传说等创设一种情境引入新课的导课方法。

(二)特点

这种方法既寓意深刻又生动形象,教师教学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它可以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筑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之上,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三)举例

在教授“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修道院里的奇迹一揭开遗传变异的秘密”的故事。1856年。奥地利一个修道院里。一个中年的修道士在菜畦上用小铲挖掘一个个小洼。把不同品种的豌豆分别放在小洼里,盖上泥土耐心等待它们开花结果。这位修道士名叫孟德尔。他细心地选择了7对不同品种的豌豆种子。进行培植、杂交,经过8年艰辛的劳动和反复的试验,逐步得出了遗传因子(现称基因)及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重要概念,揭开了遗传和变异的“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学生听后,不仅为孟德尔的严谨治学精神所感动,而且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注意力非常集中地被教师引入新课。

(四)注意事项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地引入一些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材料或有关的趣事轶闻导入,切记故事内容不能过长。应收放自如,不可喧宾夺主,教师要善于结合所教内容的性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使学生们迅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六、设疑、悬念导入

(一)简介

设疑悬念导课是教师利用悬念促使学生渴望了解原因的心理。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因

势利导,自然地进入新课,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特点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问题是启发思维的钥匙。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人新课,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巧妙的提出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三)举例

在讲“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教师可以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生活常识。但是大家注意没有,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却能由低处向高处流。同学们都知道夏秋之交的早上,我们常会发现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的小水珠,这些水珠就是从其根处上流而来,那么植物体内的水分为什么能由低处向高处流呢?其中的奥妙在那里泥?”从而引入新课。

(四)注意事项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问题设置要恰当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看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无从下手。也就无趣可激。只有悬中寓实,才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探索未知。

七、联系实际导入

(一)简介

联系实际导课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身边突发的事件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导人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符合认知规律,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逻辑的理性知识。

(二)特点

这种导课的设计,符合学生“急于求成,学以致用”的心态。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举例

在讲“三大类有机物相互转化”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增肥容易,減肥难”引入;在讲“血细胞作用”时,教师可提问:“伤口发炎为什么会红肿?伤口周围为什么会流脓?”引起学生思考;在学习

“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举以下生活事例:水果储存太久了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了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这是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情境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问题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注意事项

教师应敏锐的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利用临时事件来诱导学生把心理准备引向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我们不提倡无准备的导人,但作为教师必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全体学生都关注着某一个与课题无关的问题时,教师应巧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

有效导入启迪思维 篇12

关键词:有效导入,启迪思维,领悟数学思想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新课程标准 (修订稿) 中的重要理念之一, 相比标准 (实验稿) 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其落脚点在于数学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本身,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体悟数学的内在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基.基于这种理念, 笔者在“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的备课之初, 就潜心思考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和灵魂的震撼, 使学生终生受益.基于以上考虑, 对本节课的导入进行了如下设计.

课始, 多媒体课件呈现“曹冲称象”的故事.

生品读故事.

师: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曹冲很聪明, 把大象的重量换成了石头的重量.

师:曹冲把不可称的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可称的石头的重量, 其方法的巧妙合理千百年来为人们传颂, 他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应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 谁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师释疑——“转化”思维. (同时课件演示:在故事的上下段落之间出现“转化”二字.) 此时学生若有所悟.

师然后话锋一转, 继续提问:不过, 大象的重量转变成了石头的重量, 请大家思考“是任意块数的石头的重量都可以吗?”

生:不是的.

师:“不是的”——那一定是在遵循着一个规则.回味故事, 关注细节, 是什么样的规则, 才能足以保证“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体重”呢?

生:“一直到水面与所刻记号的地方相齐为止——这句话说明了“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体重”.

用“曹冲称象”故事引入, 寓枯燥的数学问题于熟悉的故事之中, 由具体情节引出数学问题,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不仅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更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其中.

从故事的呈现形式来看, 幻灯片上下两部分分别呈现出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两段内容间又用“转化”二字分开, 醒目分明, 展示了由问题的提出 (没有足够的大秤去称大象) 到问题的解决 (称相同重量的石头) 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由不可称——可称的转化过程, “转化”思维这一名称的揭示, 不仅起到了由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之间过渡桥梁的作用, 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有利于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也使转化思维潜移默化, 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了火种.

转化思维的揭示之后, 正当学生若有所悟, 正待进入新课之时, 教师却继续引领学生徜徉故事, “进入藕花深处”.只见教师话锋一转:“曹冲把不可称的大象的重量转变成了可称的石头的重量, 那一定是在遵循着一个规则.回味故事, 关注细节, 是什么样的规则, 才能足以保证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体重?”教师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使“转化”这种思维方法更具厚重, 把“转化”打开并赋予了更加理性的内涵:转化不是无原则的转化, 原来是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则——“一直到使水面与所刻记号的地方相齐”.那么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 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那就是转化前后商一定要相等, 具备原则性的“转化”为商不变规律的运用埋下了伏笔;同时, 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让学生学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剩余油研究分析综述下一篇: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