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导入法

2024-08-08

有效导入法(精选12篇)

有效导入法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有效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助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 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一堂课导入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 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 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我近年来在数学课堂导入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现就课堂有效导入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针对性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 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 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必须源于现实, 富于现实, 用于现实。”数学来源于实践, 任何抽象的数学概念、命题, 甚至数学思想方法都有具体、生动的现实原形。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 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 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动力, 从而增强他们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 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一个人想和你订个合同, 在整整一个月中, 每天给你10万元, 而你第一天只需给一分钱, 以后每天给你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 你是否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 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有些学生犹豫不决, 不知如何回答。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 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 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 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注重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简洁性

导入新课的基点在导, 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不要故意绕圈子、走弯路, 语言上滔滔不绝而不着边际, 应切中要害, 简洁明快, 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 可用如下导入:

有甲、乙两个超市同时进行降价活动, 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超市第一次打m折销售, 第二次打n折销售;乙超市两次都打 (m+n) /2折销售。请问:哪个超市的价格更优惠?

这样的导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 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空间,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为下面学习均值不等式作了铺垫, 并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三、注重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情趣性

在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人, 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去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创设探究情境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在上“函数Y=Asin (ωx+φ) 图像的变换”课时, 学生通过教师做成的“函数Y=Asin (ωx+φ) 图像的变换”课件, 随意地输入数据A、ω、φ, 从而得到不同的正、余曲线。我通过让学生从解析式和图像的角度自己分析参数A, ω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让学生体会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 从感性上加深认识、体会图像的美感, 形成视觉冲击, 加强教学效果, 令人印象深刻, 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通过对A、ω、φ的控制, 为什么正弦曲线与余弦曲线可以互化?”“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是不是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本节课的导入设置,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而且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 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四、注重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积极参与会为教学增添无限乐趣, 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能力。数学教材中许多抽象的数学命题往往来源于现实世界, 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果直接给出这些数学命题, 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而且比较抽象, 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设计与它们有关的实际问题导入,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同时也能加强数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例如, 在《立体几何》入门教学时, 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用6根长度相等的牙签或火柴搭正三角形, 试试你最多能搭几个?”学生兴趣很浓, 在桌面上摆出两个正三角形余下一根牙签。当我告诉学生最多可搭出4个时, 学生感到疑惑, 产生了认知冲突和矛盾的心理, 于是积极地探索摆法, 最后探索到在空间可搭成4个正三角形。然后我向学生展示正四面体骨架模型。这样将学生思维由平面向空间拓展, 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 引出了立体几何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课堂教学的导入有法, 但导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 采用最有效的导入方法, 进行有效的导入。导入是“点睛”之笔, 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形成教学高潮, 就能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效导入法 篇2

一、设疑法

如讲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时,我先把手电筒、地球仪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对着灯光,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地球仪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假设地球仪本身不转动,灯光照在地球仪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白天黑夜是怎样产生的?当北京正午时,西半球的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黑夜?带着这些神秘而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新课。

二、谜语导入法

在学习“中国的疆域”时,先打出一条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头指世界最大洋,尾摆全球大陆中”这是哪个国家?“中国!中国!这是伟大的中国!”学生踊跃回答,从而把学生带入新课。

在学习世界地理“大洲和大洋”时,我准备了小小的奖品,由学生猜谜语:“七兄弟,四姐妹,一个妈妈爱大家;姐妹情深连一体,兄弟分家飘四海。”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猜谜领奖,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效果十分突出。

三、创设情景法

在讲“中国的旅游业”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安徽黄山以及杭州西湖等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的风景,同时配送古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说中华有五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精彩的诗句,将诗与画美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其创设的情景之中,仿佛身临其境,学生情绪高涨,激起了求知的欲望。

四、奇趣激励法

在讲世界地理“印度”时,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人老了进敬老院不稀奇,但牛老了进敬老院,你说稀奇不稀奇?吃饭进餐,西方刀叉东方筷,南亚印度你猜猜?在押韵词句、奇风异俗的引导下,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活了。

五、时事报道法

在讲“西亚和北非”时,根据发生的国际事件,以“你们知不知道美国最想抓的人是谁吗?”学生立即回答:“本.拉丹。”“那么,本.拉丹现在在何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国籍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把学生引领进入新课。总之,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收集素材,选择一些恰当、新颖、具有启发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材料,把学生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趣导入法初探 篇3

一.用广告导入

现在的世界是广告的世界。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上广告泛滥,当然其中也不乏知识内涵丰富、能给人以启迪的好作品。我结合相关课堂教学内容,把广告巧妙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授《散步》时,我就引用了“给妈妈洗脚”这个公益广告作为导入。具体设计如下:

同学们,想必我们都看过那则为妈妈洗脚的广告吧。它讲了一个孩子看见自己地妈妈在给他的奶奶洗脚,于是也吃力地为妈妈端来了一盆水,请妈妈洗脚。这则广告没有什么波澜,没有我们所说的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它完全是一个普通家庭里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画面却不知赚走了多少人的眼泪,不知唤醒了多少人。是啊,我们的父母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他们的身上有着太深太重的压力。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不能理解父母,甚至排斥父母,还有谁能像广告中的那个男孩那样,为自己的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啊。这也让我们的父母有了深深的无奈。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目送》,抒发了自己既作为女儿又作为母亲的良多感慨,读来也让我们唏嘘不已啊。

龙应台的《目送》感人肺腑,很能引发同辈人的共鸣。可是正处叛逆期的中学生对此文却不一定能有深刻的感触。因为他们很少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去倾听母亲的心声。而以这则家喻户晓的广告导入之后,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孩童时代的回忆,使他们静下心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

二.多媒体导入

去年我们全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活力。我们在学习写景类和抒情类的文章时,就大量地使用多媒体导入手段。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但是学生们所碰到的第一个难关并不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而是本文的写景。文章运用了白描手法,“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笔墨画。文笔精炼,用词老到,可是对于没有亲身感受过此情此景的学生而言,把握上就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通过展现大量的西湖雪景的图片,让他们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了直观的感受。当写景这个难关被攻克之后,接下去的环节就要顺利很多。

三.用方言导入

2010年7月,诸暨网上开始疯传一首MV,是由一位热爱音乐的男士用方言演唱的一首《光棍歌》,自己编曲,自己填词,自己拍摄MV,听了之后让人莞尔之余也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我在看到八年级下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文后,突发奇想,用了这首歌作为导入环节,结果学生们在捧腹大笑之余,由衷地感受到俗世当中还真有奇人。现实版的奇人放在那里,文章中的奇人就更能让学生们心有感触。更难得的是有一位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些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普通话教育,我们当中能说一口流利的诸暨话的人已经很少了。我通过这首歌看到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他是希望通过创作诸暨方言歌曲来引起大家对方言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视;我也看到了他的努力,奇人真的不是靠天生的本领造就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是啊,奇人之奇不仅在于他表面的光鲜,关键在于他背后的付出。如果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这篇文章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四.范读导入

范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经常被教师采用。但是一般来说,范读往往是放在导入文本之后,感知文本之前。因而范读环节经常要陷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当中,即过渡到范读的环节往往比较生硬,一般都是通过“下面听老师把文章朗读一遍”引过去,而充满感情地范读之后,老师又要非常理性地打破当时的氛围,以“好,那么我们就思考以下问题”引到接下去的教学过程当中,范读和其它的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后来,我尝试着直接以范读导入文本,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论语》为例:

上课之前,我让课代表通知下节课的内容为《论语》。上课铃响,我来到讲台旁,没说什么话,扫视了全班之后就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论语》中的有关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加点字表示重读,“/”表示节奏划分)

朗读伊始,有学生感到这种朗读方式有些可笑,但渐渐地,他们感受到了文言独特的魅力,很快就被这种舒缓流畅、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所感染,开始小声跟读,我趁热打铁,一边范读,一边用微笑、用眼神向他们传达肯定之情。逐渐地,跟读的声音越来越响,表情也越来越投入。朗读完毕,我没有立即开始下一个环节,而是环视了整个教室,发现许多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笑意,他们的眼神特别明亮,看上去特别兴奋。可想而知,接下来的环境当中,所有的学生都完全融入到了这篇文章当中,听课专注,发言积极。最后齐读环节中,起初由我带领着他们朗读,不久,我就悄悄地收回了声音,但是他们浑然不知,热情高涨地继续朗读,节奏、重音、停顿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下课后,刚离开教室,就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诵读《论语》的声音。

五.设置情境导入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具体情境的创设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发求知欲。我在上《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安排了一个巧妙的导入环节。我先是请出了我们班的英语老师赵老师,然后故作神秘,像变魔术一样又请出了一位和赵老师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原来,这是赵老师的孪生妹妹,刚好就在学校办事。学生们后来当然知道了这是对双胞胎,但是经过这样的导入之后,他们兴致盎然,学习文章的热情高涨。我趁热打铁,由对“克隆”的表层理解讲到了它的真正内涵。这样一来,这篇专业术语多、篇幅长的文章就不再让学生头疼。

六.跨学科导入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和其他的科目联系密切。我们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和语文课堂形成互补。比如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学科的时事新闻来作为导语。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一文的时候,正逢故宫失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故宫失窃就会有如此大的社会反响,由此引出文章内容。

七.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导语导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费尽心思设计导语,如果得不到学生肯定的话那就是前功尽弃。所以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导语,以此来了解什么样的导入方式是最适合学生的。当然,这个手段不适合大范围使用,因为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今天学的课文是什么内容,那么导语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在班级里选定了一两个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由他们给出导语,以期从中得到启发。而我的确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还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如他们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设计的导入是一个脑筋急转弯: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因为海里有鱼啊。为什么海里有鱼它就是蓝色的呢?因为鱼在“blue blue”吹泡泡啊!(blue英文单词,意为蓝色)。老师是肯定不会想到这样可爱另类的导入方法的。而他们给《醉翁亭记》设计的导入则是安排了一个学生做导游,激情澎湃地给出一段导游词:各位游客,“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说的是这里;“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说的是这里;“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说的还是这里。醉翁九景在这里,欧文苏字在这里。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去领略那“群山涌翠,横叶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的醉翁亭的风光吧!接下来的课堂,老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整堂课轻松愉快,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要从设计以激发兴趣为目的的有效的导入方式开始。

有效导入法 篇4

一、有效导入是激发学生热情的前提

作为教师, 要想很好地控制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名人托尔斯泰就这个问题说过:“成功的教学依靠的不是强制, 而是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心理, 那就是追新求异, 奇特的事物能提升人们的热情, 所以设计的导入一定要满足新奇的要求。学生没有听过才会觉得新奇, 进而产生兴趣, 然后才乐意去学习。在生物课上, 如果导入能提升学生的热情, 学生就能积极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 去研究生命。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具进行导入, 例如拿生物标本给学生看, 也可以是模型或者是实物, 还可以借助录像以及演示实验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有效导入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从表面去理解, 主要指一些生物知识以及技巧等, 但是其本质是, 学生在学习生物的基础上所养成的科学思维、理念以及精神。生物教学不仅是为了实现“表面”目标, 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本质”目的, 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包括导入在内, 就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要尽量使生物科学史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好办法。

比如关于《血液循环》一课的学习, 可以以“小解剖家”哈维开头, 讲述一个敢于与权威抗争的故事、一个血液循环被发现的过程。故事结束, 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究精神都得到激发, 在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问:“你们是否愿意当一回哈维, 试试看能发现什么?”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模仿哈维进行实验, 同时观察了实验过程。教师继续问:“你可以分析实验现象吗?结果如何?”在学生交流解答的前提下, 再继续问:“能使用显微镜以及小鱼来对你的结论进行检验吗?”学生开始观察实验, 这时候新课就正式开始了。

三、有效导入的基础是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所学知识

生物学的来源是实际生活, 并对生活具有指导作用, 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目标要求与社会和学生实际接近, 把生物学看作是生活科学。作为教师, 要以实际为出发点, 对学生的实际经验要充分掌握, 在此基础上, 通过学生已有感性认识以及经验来设计课堂导入, 促使生物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比如关于《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课的学习, 由于初二很多学生属于青春期, 其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 可以借助这两个问题对男女生进行分组, 让其交流导入课题:“从初一初二, 你发现身体那些部位变化较大?然后把男女生讨论结果的相同处进行记录。”在学生探讨的前提下提问:“我们的身体发生的这些改变和人体的什么物质密切相关?现在我们就人体激素调节来共同学习。”这就让学生熟悉的情境以及经验成功导入生物学知识以及生命规律等内容。

四、有效导入的内在驱动力是展示生物的学习价值

个人的生存以及发展要求学生不断去学习。就学习者而言, 要想对学习热情高涨, 那么就必须了解生物学科的内在价值。所以, 在课程导入过程中, 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科价值, 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且使该种内在需求一直保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 可以导入一些和生物学科有联系的日常常识, 如环保以及经济等内容。

比如关于《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一课的学习, 先讲解甲型H1N1流感给社会、学习以及生活带来的不利作用, 让学生介绍何为甲型H1N1流感, 接着让学生就甲型H1N1流感为何可怕进行交流, 最后涉及科学家关于甲型H1N1流感进行的研究。在这个前提下, 师生针对传染病, 一起分析其特点, 以及流行的三个阶段和预防手段。通过甲型H1N1流感导入新课提升了学生的热情以及探究的积极性, 还使学生了解到生物学科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有效地展示了生物学学习的价值。

五、有效导入的内核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类的智力结构中, 思维处于中心位置, 思维会激发知觉、记忆等活跃起来, 因此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领悟,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能启发学生的导语, 可以促使学生就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并研究, 在带着问题的情况下融入新知识。所以启发教学的重点是活跃学生思维, 由思而疑, 存在疑惑才会去思考。

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 篇5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XX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四、叙家乡,引起热忱

浅谈数学课堂导入法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在新课的讲授时,可以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的知识中自然过渡过来,获得新的知识。如,“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导入:

先让学生计算:

①4+2=

②(+4)+(+2)=

再提出计算:

③(+4)+(-2)=

④(-4)+(+2)=

⑤(-4)+(-2)=

并提问:②③④⑤题与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比较后回答:都是加法运算,②③④⑤题的加数含有符号;①②两题实际上是相同的。进而引出:像②③④⑤这样的加法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它和小学的加法运算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再如,“矩形的性质”的导入:

教师先提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并在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请大家回顾一下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

生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生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生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生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然后教师给出课题: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它和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好好观察、思考,看它和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有何区别。

二、开门见山导入法

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基本轮廓,它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适合条理性强的教学内容。

例如,“整式的加减”的导入:

新课一开始,我就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话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对整式有了很多的了解,整式的概念、合并同類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前面学过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再如,我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节课时,因为前面有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作铺垫,我没有过多的引导和复习,开头简单和学生一起复习了相关知识后我便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x2=9的方程,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求解呢?把新知直接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

三、类比导入法

有些课的导入,可以将知识放在一起进行类比,这样的方法对新知的学习更深刻,这种导入方法就是类比导入法。在新授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说全等三角形性质,学生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等知识的复述,我在引出相似三角形,让学生从上述方面进行类比,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获得新知。

四、故事导入法

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新授课时,给学生讲一些与新课相关的有趣的故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万事开头难,所以导入很关键,通过故事导入法,在课的开始就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在例题的出示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我带的另一届学生的时候,在一次学习委员的选拔中,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层层选拔,最后有2名学生到了最后的决赛阶段,这两名学生成绩都很优异,最后老师亲自出了一道决赛题,才勉强分出胜负,你们想知道老师出的是哪道题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表现出强烈的想知道答案的表情,接着我出示了题目:古时候,有一个人在树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如何分偷来的布匹,他听到这群盗贼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帮老师个忙,你们能算算这里共有多少个盗贼和多少布匹吗?其中一名学生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顺利成为学习委员,另一位同学也心服口服。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这个同学是如何解答出来的吗?讲故事让学生获得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求知的欲望,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很浓厚的兴趣。

五、创设悬念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初中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设置悬念,导入课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下图,△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AB=AC,现在它的一部分被挡住了,只能看到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同学们能把原来的等腰△ABC重新画出来吗?学生通过思索,产生各种画法,进而提出问题,所画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由此展示新知识的学习。在设疑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探索新知的欲望,感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进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习新知成为学生的自然需求,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再如,讲“最简二次根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例题:计算×。问:你能有几种方法解决这道题呢?每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集体讲评)

(2)出示例题:2×÷。问:你能有几种方法解决这道题呢?每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呢?

(3)如果=1.414,求和的值。

通过上面例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知道,在计算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那么,二次根式化简的侧重点是什么呢?什么时候二次根式是最简的呢?这样新知在重重疑问中就引出来了。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但要注意,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不能偏离主题。我们要选择和设计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课堂导入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略说课堂导入法 篇7

现在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媒体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情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是贫困地区, 学校没有这种先进的设备, 那么只能依据校本资源, 自己摸索, 总结一些经验, 现将其中的四法, 总结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

一、创设情景, 营造氛围, 引领学生入境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有《枣核》一课。教学这一课时, 可以由老师导语创设一些情景, 假设同学们很亲近的人, 已经离开多年了, 今天要回来, 你去车站接站。见面时, 你会想什么, 做什么, 为什么?有过这种经历的同学会迅速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往事, 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营造了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与亲人朋友见面的境界, 这样自然引出课题, 并且使学生很有一种想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如何见面的场面的想法, 这就会给这一课开了一个好头。

二、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 让学生出乎意料, 感到惊奇

例如在讲授议论文《想和做》一课时, 可以先给学生讲耳熟能详的古时候三个画家给一个眼瞎、貌丑、腿瘸的国王画像的故事, 然后设问, 为什么第一、二个画家会被斩首, 而第三个画家会得到国王的常识, 学生七嘴八舌后, 教师可以补充:因为第一、二个画家只是单纯的想或做, 在想上, 第一个画家背离了事实, 把国王描绘成高大英俊的形象, 这自然引起国王的不快, 肯定难免杀身之祸;第二个画家虽实事求是, 但缺乏想象力, 也不符合国王的愿意, 因此也难逃厄运;只有第三个画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巧妙地把想和做结合起来, 把国王描写成了一个单眼闭着, 瘸腿跪着, 双手握枪准备射击森林中一只野兽的猎手, 因此能得到国王的常识, 这个故事实质告诉同学们光想不做, 或光做不想是不好的, 必须想中做, 做中想, 做到想和做的统一,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胡绳的议论文《想和做》。这样的导入利用故事让学生感到意外和惊奇, 同时也为《想和做》这一课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歌曲活跃气氛, 轻松引入教学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美文, 若上好这一节课, 给学生开一个好头更能锦上添花。对这一课的导入可采用歌曲导入法, 让学生在开始学唱儿时歌曲《春天在哪里》, 然后依据歌词, 再让同学说出自己眼里春天的样子, 这样有依据地描绘, 同学也不会觉得困难, 气氛自然轻松愉快, 之后引入, “那么作者朱自清的眼里春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春》这一课”。这样的导入会使学生整节课都活跃, 朗读, 学习都容易了。

四、提出与课相关的对立观点, 引起学生的好奇

初中课本中的《为学》一课, 安排在九年级上册, 又是一篇文言性质的议论文, 升入初中不久, 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有些学生对于这样的课文一看就发愁, 这时有一个好的导入, 先消除学生在心理上的障碍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一课, 可提出一个相对立的观点:做事时, 努力地去做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不做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让学生比较,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突出两种观点的对立性,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数学课堂导入“五”法 篇8

一、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 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 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100米, 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学生都说:“不方便。”接下来教师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 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也就能够很快算出了是300米多一些。教师再稍作点拨, 学生也就能够很快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教师根据数学自身的需要创设了生活教学情境。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由三角板的内角和导入:先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 然后随手画出一个三角形, 再探究画出的三角形内角和。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使他们去探索, 去思考, 去发现。

二、以“疑”激“思”

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 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然后让学生验算, 结果全对。

接着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 能不能不用除法, 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 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 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 数一数, 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 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 一方说是12个, 一方说是18个。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 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 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 在关键处激疑, 组织学生讨论解疑, 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

又如展示“田园风光”图, 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鸡, 兔子……, 树林里可能有小鸟, 水里有小鱼, 小鸡是谁家的, 没有人看, 它不跑吗?等等, 这些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但是老师却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 有兔子, 有小鸡, 你们看看, 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地在一起的, 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2只我们怎么算?”给学生设置疑问, 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 让学生说出这是3个2只, 4个3只, 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 也就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了,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老师在关键处设疑, 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 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 再让学生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 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 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

三、以“比”促“思”

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 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 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增强思维的兴趣。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也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 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三角形, 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 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 (都有两个锐角) 和不同点 (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 。这样进行观察比较, 学生边看边比边想, 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先口算再按特点分类下面的式子:

我请两位学生口答, 他们很快地口算出结果后, 并将它们分成了下面的两类:

1. 按计算结果可以分为两类:得数为真分数的为一类, 得数为1和带分数的为一类。

2. 按计算结果可以分为三类:得数为1的是一类, 得数小于1的为一类, 得数大于1的为一类。

我笑着表扬了这两位同学的回答, 赞扬他们能够认真观察,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且这个意见颇有启发性!但第二种分类方法, 马上招来了全班的同学的一致反对, 有好几个同学等不及我指名, 便按奈不住地说:“分两类更好!”有一位同学马上完善了第一种分类方法:得数为1的分为一类, 得数小于1和大于1的都可以归为得数不为1的一类, 所以这两个合并为一类。刚才跃跃欲试的场面一下子平静下来, 所有的手都放下去了, 等待着我对他们思维成果做出公平、合理的“评判”。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我创设了“将多个算式按特点分类”这一问题情景, 以比促思, 抓住教学中生成的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倒数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成果, 于“求异”中“求优”, 学生不仅积极参与, 而且问题还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纠错畅思

学生在做题常常出现一些错误, 教师要善于以学生解题之错作为探究错因之源, 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认识错源, 以便畅通正确的思路, 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 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 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3∶8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 要使比值不变, 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 疏通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思索: (1) 什么是比的性质? (2) 比的前项加上6等于9, 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 (3) 要使比值不变, 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 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 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 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法初探 篇9

合作探究,掌控精当。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用时较长,过程复杂,不可预料因素较多。教师要运用多种教法、不断变换语调和教学手段,做到快慢相宜,动静结合,以节奏的变换体现课堂的和谐。

情感升华,引领高潮。依教学发展之势,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探究、激情碰撞的基础上,在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教学内容融汇相通之时,教师以教学最强音激荡学生胸怀,掀起高潮,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为例,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和斟酌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和层次:“五花八门的消费现象”、“纷繁复杂的消费心理”、“因时而变的消费观念”,由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到分析、探究内在的心理原因,最后因势利导学生树立何种消费观念,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强烈的逻辑性和节奏感。

二、教学节奏要科学运用教材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材每一框题的构成包括正文、辅助文(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活动框等。活动框和其它辅助文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相应的主题思想。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实现活动框、辅助文与正文的合理建构,以体现教学的节奏感,呈现整体性。

在教学中,只有活动框与辅助文的运用数量、容量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最优的性价比,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内在品质,使教学设计最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错落有致、疏密得当。

例如,在《政治生活》“民主监督”一框教学中,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活动框,假定了一个情境,并针对情境,列举了当事人可能会采取的种种办法。然后,教材用层层推进的方式提出了四个问题。对这四个问题的依次回答,引领本框题的教学。教师处理恰当就能体现鲜明的教学节奏感和层次感。首先四个问题应分清主次,体现详略,合理分配时间;其次在问题与知识间要动静结合,交替呈现。如在分析第三个问题时,由思考到讨论,再到教材的“相关链接”,通过有效调动活动框与辅助文,实现了教学由静到动再到静的变化过程。

三、教学节奏要体现知识的“冷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节奏。现行人教版政治教材大部分框题或框题内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可完成教学目标,这种类型的课适用于活泼欢快、紧张探讨的氛围,体现教学的“热”节奏;有的框题和知识理论性较强、内涵较深,需要理性思考和深入理解,它适用于理性分析的氛围,体现教学的“冷”节奏。而更多的课需要两者结合,不断实现“冷”“热”的变化与交替,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导入法。

一、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的理解

所谓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是教师精心设计并成功实施的、促进了初中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的教学导入。一般而言,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可谓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

以《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一框第二目“市场秩序”为例,教材在提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这一知识时,其中涵盖多个知识内涵较深的专业性“名词”。对于这些“冷”知识,如果采取教师讲解的单调方式,就极容易导致死气、沉闷的课堂气氛。我的处理方式是:将这些专业性“名词”所针对的经济问题首先解读为具体的事实性材料,然后预设“启示”类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我理性分析归纳。整个过程实现了冷—热—冷的转换,凸显了教学的节奏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教学节奏要结合教材重、难点

从人的生理看,大脑的兴奋经过一段时间会出现一个疲劳的“低谷”,并且依次交替,人在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与效果是不同的。如果教学节奏缺乏变化,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实现这一节奏变化和转换的有效途径就是依据教材的重点和非重点内容。

1. 有效剪裁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把握主次。

针对教材,不能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首先,教学前要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明确要点,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强化教学节奏的客观依据。其次,要善于拎出教学的要点。这些要点基本上是教学节奏的波峰部分,需要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思考。教学要点拎准了,就可大胆地删剪枯枝繁叶,使教学重点显露、突出。因无“轻”显不出“重”,无“伏”不易看出“起”。否则,就难以摆脱平板呆滞的气氛,难以形成教学节奏。

2. 依据重、难点做到“强弱交替”。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做到“强弱交错”,“强弱”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程度、强调的力度。“强”,指能够突出教学重点,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顺利突破难点;“弱”,侧重于教学内容次要的非本质属性的东西。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知识的主次关系,做到突出重点,强化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如对于教学重点,可通过加重语气、变化教学手段、齐声诵读等形式,及时强化巩固,重锤敲打,也可通过类比、正反辨析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对于非本质属性的东西,不是学习的重点,强调的力度可以考虑小一点,和风吹拂,做到一般内容简明讲。这种“强弱交替”才能使教学高低起伏、节奏分明,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节奏,不断产生兴奋。

总之,教材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掌控教学节奏,让学生每一节课都精神振奋,在充分感受课堂教学艺术美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营造和美课堂。

(本文曾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选二等奖)第一窗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当学生对教师发射的“信号”高度注意时,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走上自主探究学习之路。例如:在上“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先播放在马路上录制的交通工具发出的响声。我的设计初衷是:先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实践结果,显然学生被各种喇叭声、车铃声“刺激”了,头不由自主地抬起来,这就达到教师预想的目标;之后,我给学生观看一段公益广告片,大致情景是:一个行人边听耳机边骑车,一路上不是撞电线杆就是撞行人,在他得意忘形时,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上,导致生命垂危。实践中,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噢,我看过的这个广告,下面是……”,学生不时交谈着下一个镜头的内容,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已高度集中了。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按照认知规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已有的旧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自觉地、准确地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建构的新知识能纳入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从而周而复始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课的观点、理论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如果学生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就不可能学好后面新的知识。即使学生在短期内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一些概念、原理,也会很快遗忘。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是架设于新旧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能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3. 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的主导和主体之间共同营造的,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估量。思想政治课教学曾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因为它理论性强、趣味性少。但初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从内容的选择上,摒弃晦涩难懂、枯燥无趣的说教;知识点的分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证明,学生情感投入之时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候。同样,和谐的课堂氛围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每一个有效导入的环节都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上《守望相助邻里相亲》时,正值汶川地震发生之时,师生们每天都在牵挂着灾区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动情地说:“党和国家领导人、解放军部队、海内外民间组织、个人等,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抗震救灾。”我在课堂上播放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抗震救灾”照片,师生再一次泪流满面。在师生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无私的爱,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亲情,“守望相助、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信念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田。我接着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帮助灾区同胞呢?”第二天,有的学生捐出积攒的零用钱,有的学生捐出课外书、文具等,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教师的问题,这样的举动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内涵。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常用的有效导入法

1.设疑法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思起于疑。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分层设置悬念,使学生形成“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欲罢不能之势。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欲望,促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幽默法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可见,幽默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法,能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精神振奋状态;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时事法

时政导入是把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前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巧妙地引入,引起学生讨论,这样既增强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拓展了政治课的外延,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在教学中,每遇重大国内国际时政要事,我都契机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在上课的最初几分钟里,主动参与讨论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及时调整讨论方向,不可使之偏离主题。

4. 多媒法

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通道的信息,有视觉听觉,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图文并茂。这样通过多种媒介的刺激,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而运用多媒体能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教学效果良好。

5. 情境法

情境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这种情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法探究 篇10

一、开门见山法

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 即开门见山。上课一开始, 我就直接揭示课题, 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 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心中有数, 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第一课时) 时, 教师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 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ax2=b的方程, 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 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采用开门见山法。

二、温故知新法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 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 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从而理解掌握知识, 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难又不十分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 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 既巩固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作铺垫。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 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 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 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 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 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我问:“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均跃跃欲试, 成功地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 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教师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导入课题, 不仅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 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 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 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 心想: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 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他突发奇想, 要是开发研制正五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地板砖, 这些形状的地板砖市面上都没见过, 投入市场后肯定会成为抢手货。小明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设计科的人员, 结果引来哄堂大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本节课, 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像这样的引入, 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 由学生自己去计算, 思考, 很自然、亲切,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 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 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 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

四、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不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 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我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 丰富联想, 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课”时, 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 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 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名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 难分高低, 一时无法定下来, 杨损就出了一道数学题目, 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 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 他们说, 若每人分6匹, 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 就会差8匹, 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 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我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然后我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在两相比较下, 使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 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 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动手操作法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 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 发展思维, 开发智力, 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气氛热烈轻松,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如, 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 我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 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 正方体等。上课伊始, 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 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地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 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 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 学生也能很快地接受新课的知识。由此可见, 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 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 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 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 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六、类比联想法

类比就是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 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 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 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 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教师可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七、悬念激趣法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 即“疑中生奇”, 从而达到“疑中生趣”, 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激发学习兴趣,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 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 在讲圆的概念时, 我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 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 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 纷纷回答:“不能, 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 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 行吗?”学生始觉茫然, 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 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我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学生一时议论开来, 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悬念的设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 从而及时打开思维闸门。当然, 教师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 不“悬”学生不思即解, 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太“悬”学生望而生畏, 百思而不得其解, 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法 篇1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样才能将学生教好、学好。这里就结合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谈谈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学生都说:“不方便。”接下来教师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也就能够很快算出了是300米多一些。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也就很快能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根据数学自身的需要创设了生活教学情境。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由三角板的内角和导入:先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然后随手画出一个三角形,再探究画出的三角形内角和。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

二、以疑激思

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接着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12个,一方说是18个。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在关键处激疑,组织学生讨论解疑,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

又如展示“田园风光”图,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鸡,兔子……,树林里可能有小鸟,水里有小鱼,小鸡是谁家的,没有人看,它不跑吗?等等,这些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但是老师却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有兔子,有小鸡,你们看看,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2只我们怎么算?”给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让学生说出这是3个2只,4个3只,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也就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老师在关键处设疑,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再让学生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

三、以比促思

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两种性质不同或類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增强思维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三角形,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都有两个锐角)和不同点(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这样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边看边比边想,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

四、纠错畅思

学生在做题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以学生解题之错作为探究错因之源,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错源,以便畅通正确的思路,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3/8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索:(1)什么是比的性质?(2)比的前项加上6等于9,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以变活思

在应用题教学中,对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变化,不仅可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防止知识的负迁移,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一道分数应用题:“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全路的3/4,修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第一天修了全路的1/2,第二天修了全路的1/4,修了多少平方米?”还可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3/4,还剩多少平方米?”等等。这样几经变化,使学生掌握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不同思路,思维更加活跃。有些应用题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广泛探求解法。

略论高职英语课堂导入法 篇12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堂,导入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正是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的一步,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精妙的英语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启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学生, 对于英语这样的公共课重视程度远不如专业课, 而且他们英语基础普遍薄弱, 缺乏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面对这种现状, 英语教学要在一开头就要打动学生。而一些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讲解英语知识, 如何应对各种考试, 对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重视不够。缺少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对此堂课的学习兴趣。高职生的特点很明显, 只要在第一时间让他们感到有兴趣, 有求知的欲望, 再加上他们思维活跃, 活泼热情的性格, 他们将会积极参与整堂课。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 教师要重视教学导入环节, 运用巧妙、精彩、多样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其他学科的课堂导入一样, 高职英语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 引领了整堂课的基调。巧妙的课堂导入, 能衔接新旧知识, 保证知识的连贯性;能指明学习的目标, 引导学生的思维;能明确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让学生有的放矢;能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融洽师生关系, 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导入是用一些起引导作用的语言让学生进入要学习的新知识当中。但导入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 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导入不能凭空而论, 第一, 要针对教材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参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使之与授课内容有内在联系, 不能让导入的语言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第二, 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导入语。教师要力求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基础, 满足学生学习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

如在进行《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III》Unit 6 Brands and Advertisements这一章节的讲授时, 笔者给出了一些打乱顺序的广告语和品牌标志, 让学生进行连线。这些品牌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有耐克、KFC、NBA、雀巢、宝马、格力等。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而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正是品牌和广告, 很容易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 具有启发性的原则

启发性的导入语能给学生留出想象空间, 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积极思考, 渴求获得知识, 这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讲授《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Ⅱ》Unit 3 Making Reservation的第一部分Talking Face to Face时, 可以先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If you want to book a room, whatwouldyousaytothe receptionist?学生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 他们各抒己见:“We should tell the receptionist how long we will stay there”, “We should tell receptionist what kind of room we’d like to boo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don’t forget to ask how much rent per night.”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答案, 然后启发他们有很多的预定情景:“Call to reserve a lecture hall in a hotel;your booking of a hotel room is denied for the peak season and so on.”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 开阔了思路, 启发了思维, 从而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三) 具有趣味性的原则

富有趣味性的导入作为开端会给整堂课定下轻松愉快、兴趣盎然的基调。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趣味十足的问题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积极和教师互动, 主动求知和探索新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在讲授《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Ⅱ》Unit 1 Greeting and Introducing People时, Trying Your Hand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会写自己的名片。自我介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而对用名片进行自我介绍, 是很少接触到的。因此, 笔者先向学生介绍名片的说法“business card”, 扫除了障碍, 然后发给学生名片大小的空白卡片让学生运用表演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进行两到三组的表演之后, 笔者提出问题“I’m sohappy that you can use your business card to introduce yourselves.But do you mind your card is blank?”学生对名片的书写有了兴趣, 笔者才开始对名片写作的讲解。

(四) 具有简洁性的原则

导入语不宜过于冗长或繁琐, 要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其根本目的是用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过渡到课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它是教学的准备活动, 3~5分钟即可, 既要“精”又要“准”, 力求事半功倍。因此, 教师的导入语要精心设计。

如讲授《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Ⅱ》Unit 4 Cultural Stereotypes and Misunderstandings时, 笔者给出问题“Stereotyp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people from other cultures sometimes seem to be unavoidable.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passage which is about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a Japanese person and his foreign classmates and stu-dents.”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学习的状态。

高职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及手段

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导入方法,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导入设计, 包括设计手段、语言难度等。现在介绍几种基本的导入方法。

(一) 背景知识讲解导入法

有些教学内容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较远, 学生很难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而且有些知识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 需要教师的讲解和点播。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宜使用背景知识讲解法, 简要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例如, 《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Ⅱ》Unit 5有课文Tangsancai-An Ideal Tourist Souvenir。这是一篇说明文, 内容专业性较强, 专业词语较多,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于是笔者在授课最开始给学生做了精彩的背景知识介绍, 介绍了唐三彩的起源、工艺、特点等, 让学生对唐三彩这一艺术产生兴趣, 为中华民族这一文化瑰宝感到自豪, 带着这种民族自豪感进行课文的学习, 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 悬念激疑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 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带着疑问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因此悬念激疑是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方法之一。

如在讲授《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Ⅲ》Unit 3 Who Is Using My Credit Card Today时, 笔者是这样安排课堂导入的:

T:Nowadays people have different way to pay the money.Can you point out some?

S1:Yes.We can in cash.

T:Yes.That’s a traditional way.

S2:In our school we can use allpurpose card.

T:Yes.That’s a high-technical product and it is very convenient.

S3:We can use credit card.

T:Good.Using credit card is a fashion way to pay.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love this little card.But do you know that someone’s credit card be used by others?Do you know someone’s money removed from their accounts, and unauthorized charges had appeared on their credit cards?

Ss:Really?How could be that?

S4:I haven’t thought that people’s account could be“hijacked”。

T:Now let’s learn the passage Who Is Using My Credit Card today.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对信用卡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 又会好奇它是怎样被别人盗用的, 进入了本节课的主题。

(三) 师生讨论对话导入法

高职阶段的学生意气风发, 充满朝气, 更有表达欲和表现欲, 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 在课堂导入时, 提出一个或几个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话题, 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有对课堂宏观调控的能力, 对于学生无意义的回答能从容面对, 积极肯定, 并把话题引入正确的方向。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信,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和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还能融洽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从而达到课堂导入的最佳效果。

例如, 在讲解《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I》Unit 2 Different Attitudes to GiftGiving一文时, 笔者是这样安排课堂导入的:

T:Didyousendsomegiftto others?

S:Yes, we did.

T:Good.And what is your attitude towards giving gift?

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讲述了自己或家人赠送礼物的态度。

T:Let’s summarize what is our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gift giving.

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总结了共同点, 提出了若干条中国人对待该问题的态度。

T:Yes, but do you know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gift giving may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it.

由此, 笔者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讨论和对话,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求知的欲望调动了起来, 必然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电教媒体导入法

科技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福音。教学不只是单一的语言沟通, 录音机、电视机、电脑、投影仪等, 都可以作为教学工具进入课堂。电教媒体用声音、色彩和动态画面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多种感官的刺激必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解《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II》Unit 6Luciano Pavarotti—Bring Opera to theWorld一课时, 笔者首先在投影仪大屏上给出了帕瓦罗蒂演唱会时的照片让学生辨认, 然后播放帕瓦罗蒂一段简短的演出录像。歌声让学生激动。最后用做好的幻灯片给学生简要介绍帕瓦罗蒂传奇一生的几个关键点, 梳理了文章的主线, 给文章的讲解做了直观、有效的铺垫。

导入方法除了以上四种还有很多, 比如表演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辩论导入法、关键词导入法等等。各种导入法是相互联系的, 要灵活运用,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种导入方法并用。例如, 在上述《新标实用英语综合教程Ⅱ》Unit5Tangsancai-An Ideal Tourist Souvenir的讲授中, 笔者既运用了背景知识讲解法, 又结合了电教媒体导入法, 配有画面和声音的讲解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结语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与课堂伊始的导入息息相关, 而成功精彩的教学导入需要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把握精准, 要有开阔的思维。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导入环节, 丰富自己在多领域的知识, 用心设计课堂导入, 在满足导入原则的基础上, 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导入手段应用到高职英语课堂中,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为之后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范微.导入环节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106-107.

[2]黄奕珊.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应具备的几个特点[N].潮州日报, 2008-09-05 (B01) .

[3]李大鹏.浅谈英语课的导入[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8) :509.

上一篇:哈药集团下一篇:研究生课题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