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实施

2024-08-02

研究与实施(共12篇)

研究与实施 篇1

1 循环水泵运行状况

某发电厂装有2台125MW汽轮发电机组,配备XJ48-18型循环水泵4台,每台机组含2台循环水泵,采用并联、母管制方式运行,组成闭式循环系统。该泵设计参数:设计扬程为23m;设计流量为13 200m3/h;电机转速为370r/min;电机额定容量为1 250kW。循环水泵的运行方式是在炎热夏季采用三泵两机运行方式,其他季节采用一泵一机运行方式。在一泵一机工况下,泵出口压力为0.175MPa,实际泵扬程约15m。电机电流平均为119A。从泵的实际运行参数可见,泵实际运行工况严重偏离最优工况,运行效率很低。因此,针对发电厂循环水泵能耗高、效率很低的情况,对循环水泵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采用二元准正交迭代法开发了超高比转速高效离心泵叶轮,并研究了新叶轮与原泵壳的流动匹配性能,从而实现在电机和泵壳部分基础结构等所有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对转换轮等关键部位进行有效地更换,达到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的目标,最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 国内外循环水泵节能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在国内使用的水泵类产品,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较,不论是在可靠性还是性能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笔者经过分析,认为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际运用的故障方面,出现故障率较高,在效率指标之间的相互差异大概是5%~10%以上[1]。在实践的具体运用过程当中,由于在具体选型方面不正确,或者在制造加工方面没有过高的要求,导致实际加工不良,有些产品与样本所给定的流量扬程指标之间的差距很大,往往达不到要求。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泵产品不管是在生产技术,还是在水利模型等方面,都较为落后,并且在科研方面所投入的资金明显不足,而且在制造工艺水平上面均无法和其他先进国家技术相比较[2]。然而,水泵产品在国际上发展迅速,不论是在前期的产品设计,还是在后期具体的制造加工方面,与我国相比较都较为先进。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当中进行实际运用的大型水泵,在选用的过程当中均不是直接选用已经定型的产品,而是根据工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加以全面有效地设计和制造,从而实现全面的优化操作,提高运行效益。

近几年来,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在社会发展中和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大型引水或者调水工程的具体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泵产品的设计以及加工等方面,都提出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因此水泵行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大型引水工程当中,国家对于水泵的具体使用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在实践中都需要按照IEC497的蓄能泵模型验收试验国际规程要求,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实际制造[3]。

3 循环水泵节能技术改造目标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某发电厂的循环水泵在实际工作运用中,针对转速离心泵节能技术方面进行有效地开发,通过实践技术方面的全面提升和加强,对于水泵的技术进行有力的健全和完善,将运行效率在实践工作当中全面有力地加以提升[4]。在实践当中,水泵量在保持不改变的前提下,有效地将电机电流加以减少,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节能作用,同时进一步达到减免消耗的目的。根据原泵在实际运用中的实测结果,循环水泵在工作中对机组提供有效的循环水源,通过对其进行节能改造技术方案的研究分析,认为经过改造之后保证其在10 A电流以下进行工作,然而每台泵在工作的时候流水量都能够达到17 000 m3/h,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总体的消耗。

4 循环水泵节能技术改造方案

该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对关键部位进行过处理,然而在对泵壳以及管路方面都没有进行改造,也就是说在进行技改时,其他所有条件均不变,只是在转换轮等几个关键部分进行实施改动,以此有效地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5]。这种技改的处理方法,笔者认为其主要特点就是不仅在投资方面能够保证成本投入,而且在效果方面却能够尽快地体现出来,有着较好的效果呈现在实际运用当中。

目前我国泵行业基本采用木模整体铸造的方法制造水泵叶轮等通流部件。由于高比速离心泵叶片为扭曲叶片,木模整体铸造叶轮会产生较大偏差,叶轮过流表面也较为粗糙。在制造该项目所用循环水泵技术改造新叶轮时,采用了铸焊结构,即叶轮的叶片及前、后盖板分别铸造,叶片利用专用机床按给定的三维坐标点精确加工到位,前后盖板过流表面利用机床精确加工到位[6]。叶片按特定的工艺定位于后盖板上,并进行组焊。叶轮外形尺寸在完成正火加上回火处理后加工到位。

叶轮出厂前进行静平衡试验及探伤检查。叶轮尺寸偏差按IEC497(蓄能泵模型验收试验国际规程)中有关规定执行。新叶轮叶片型线最大误差0.8mm,80%的过流表面粗糙度达到3.2μm,其余不低于6.3μm。叶轮最大外缘上的不平衡重量不大于30g[7]。

5 验收结果

从现场的实际运行情况来分析,可看出叶轮在运行工作当中比较平稳,不管是在噪声还是在震动等方面,与原先使用的泵产品相比都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对此,针对改进之后的水泵,在实际中对性能方面做过有效的实验。

5.1 试验方法

试验泵单台运行并通过调整该泵出口蝶阀调整循环水量,试验共对2台泵进行了3~4个工况点的性能测试,测量项目包括循环水流量、水泵进出口压力、循环水温度和电动机输入功率等。

5.2 试验结果

循环水泵改造后的试验共做了3个工况点,改造后高效运行范围在13000~17600m3/h,实测效率均在82%以上,最高效率达87.6%,而泵的最佳运行工况,也就是在设计点附近实现的,这样可以取得最佳的运行效果。根据改造前后循环水泵运行情况对比分析可知,在流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水泵电流较改造前平均下降10A,可节电79kW·h,经济效益显著[8,9,10]。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地看出经改进的应用水泵,能够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有效地达到降低能源的目的,并且在现代社会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运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维红,邹节廉,刘卫平,等.200MW机组LW4-25型循环水泵及系统节能优化改造[J].中国电力,2006(9):19-20.

[2]牟法海,李春玉,张林茂,等.600MW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振动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河北电力技术,2011(2):17-19.

[3]吴喜东,覃大清,陈秀维.哈尔滨第三发电厂600MW机组循环水泵改造叶轮优化设计[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7):28-29.

[4]张小辉,张大东.华能上安电厂4号机组循环水泵节能改造理论与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0-32.

[5]肖兴和,薛彦廷,沈一凡,等.苇湖梁发电公司32SA-19A型循环水泵节能技术改造[J].热力发电,2005(9):56-60.

[6]何卫东.节能出效益减排显“良心”——河北兴泰发电公司“十一五”节能减排纪实[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43-44.

[7]陆力,李铁友,张计栓,等.呼和浩特发电厂循环水泵技改措施研究实施[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0(1):61-62.

[8]黄维贤,邱富学,陆力,等.循环水泵节能技术研究与实施[J].水利水电技术,2007(9):55-57.

[9]佛铁梁,廉麦霞.循环水泵节能技术改造在火电厂的应用[J].山西电力,2003(2):43-46.

[10]焦玉香,冯永和.循环水泵节能改造[J].机械,2012(4):78-80.

研究与实施 篇2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普遍的探索意义。

(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但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基层教育工作者缺乏系统的课程开发理论与经验,造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盲目与无措。本课题就开发与实施的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希望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基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上述背景,我校以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为契机,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着力点,开展以社会资源为载体、以教师资源为依托、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创建以东湖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教育,服务城市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与基本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全面科学地认识校本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认真分析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确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其次,对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地域教育资源进行准确调查分析,拿出特色校本课程《我爱江城东湖美》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同时对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供课程开发决策参考。第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整理、分析,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两类《校本课程纲要》、《开发建议》等,组织编写校本课程资源包,构建校本课程体系,针对开发过程中的普遍性、代表性、本质性的问题,进行开发策略的研究。第四,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试点拿出实施建议,然后在全校展开,全面实施校本课程,针对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方法问题,进行实施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定位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研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形成具有东亭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该课题2006年5月8日经中国教育学会正式批准立项后,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学校首先调整组建了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培训,在理顺关系的基础上建章建制;然后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对地域教育资源、学校教师资源进行梳理,形成了特色校本课程《我爱江城东湖美》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同时针对两类校本课程模

块内容的设定,对学生进行了需求以及水平的调查评估。此后研究工作全面铺开,课题组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先后进行了开发策略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研究确立了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开发与实施研究总体方案》 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秉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在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根本宗旨,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开发基于学生的经验和成长特点,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社会生活实际,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教育活动中去,使学生特长与综合素质得以逐步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校来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了使研究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的进行,制定详实的开发与实施方案是重要前提。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它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性设计,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二)根据研究的总体方案,对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

校本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校本课程的资源基于教师、基于学校、基于社区。为了充分发挥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力,让学校教育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就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为此,课题组在实施开发前,就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和学校教师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参考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东湖史话》的基础上,对学校所处地域——东湖风景区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这是我校特色必修课开设的重要依据。

同时,校本课程是一门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就是我们开发的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形成之后,开展了“学生对校本课程开设的现实需求调查分析”,为我们特色必修课与兴趣选修课各个模块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三)研制了两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为资源包的编写提供依据

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必须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国家与地方课程有课程标准,校本课程也应有课程标准,当然,在不够成熟时可称为课程纲要,我校暂定名为《课程纲要》。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地域教育资源,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学校课题组于2007年9月制定了特色必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2008年元月,学校课题组在参照上述精神,考虑教师特长、学校教育资源(主要是教学硬件设备)、学生兴趣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兴趣选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这两个纲要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五个部分,分别对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分目标、不同阶段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教学及评价方法等作出了具体的阐述。两个纲要的制定给教师进行具体内容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指南。

(四)研究撰写了《校本课程资源包》,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模本与素材

1、拟定资源包编写建议

从调研分析和需求报告可以看出,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浩瀚如海,学生的需求包罗万象。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没有收集线索引导,将是无法完成的。于是由课题组核心成员担任组长,拟定了两类课程模块资源包的编写建议(大纲性质),《建议》从编写原则、编写结构、编写体例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资源包的编写提出了建议与要求。

2、撰写资源包具体内容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与《资源包编写建议》,课题组组织开发教师撰写了多种板块的资源包。从2007年9月到2008年9月,历经了教育资源的收集汇编、整理分类、开发撰写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特色必修科1——9年级共五大板块、90个主题、302个课时的《资源包》;兴趣选修科3大板块19个主题,285个课时的《资源包》。

板块资源包内容包括:教学主题、活动目标、内容素材、教师指导建议以及教学设计参考等。在资源包里,内容以教育专题的形式呈现,以给教师提供参考素材为主。这一设想旨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实施教师的再开发潜能,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断完善,同时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资源包的内容需要不断加以补充、修改、调整、完善和更新,因而校本课程的资料就不能以固定的教材形式呈现。为了适应这一态势,我校开发出的资源包是以活页式“资源包”的形态出现的。这样做,既符合节约精神,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是完全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定要求的。

(五)通过研究我们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必需考虑实际操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预想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问题,制定出若干对应的方案,再根据开发工作的推进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完成开发任务,达成开发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成效。我们探讨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与方法是: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了确保课程的有序开发与实施,由科研室策划,学校成立了以行政校长、书记和教学校长为核心的领导机构,以教导处、政教处、团支部等部门负责人及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组员的14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并组成为学校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

2、全员培训,建设队伍

教师始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与主导力量,离开了教师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从课程开发主体来说,社区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及学生家长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只有社会、教师、学生的全面参与和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地域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为此,课题组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著)等教育理论论著为依据,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开发前的通识培训。然后吸收中青年骨干教师、聘请有关地域文化研究人员,组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队伍。

3、分层开发,逐步推进

在《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开发进展情况分步骤制定《开发推进计划》。按照义务教育九个年段,分层科学开发,通过教育资源的收集汇编、整理分类、开发撰写三个阶段,逐步推进,最终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包》成果。

4、制定纲要,提供指南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地域教育资源,学生与学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特色必修课与兴趣选修课两类《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为开发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与指南。

5、拟定建议,撰写内容

(1)拟定资源包编写建议,即根据两类《课程纲要》,进行资源包编写建议拟定。

(2)撰写资源包具体内容,课题组组织开发教师撰写分担板块的资源包。

(六)通过研究我们探讨了校本课程实施的程序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也有相应的策略,应该讲究程序与方法。我们探讨的操作办法是:

1、专业培训,提升认识

首先是校本课程观的培训。校本课程只有一个课程纲要和一个资源包,如何准确把握就

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对教师实施课程观的培训是首先必须解决的。

其次是校本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校本课程呈现的学习主题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内容,教师只有深入地学习,才能掌握与实施。因此,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培训,增加实施教师的知识储备是校本课程实施与再开发的重要条件。

为此,在2008——2009年开始实施校本课程时,我们首先组织了《研究方案》的再学习。还请武昌区主管校本课程的专家作了《校本课程实施》的专题报告。通过学习,增强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接着又组织了《学校校本课程纲要》的学习培训。通过学习了解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把握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分目标;熟悉校本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2、整体规划,分步落实

校本课程是一个全新的专业课程,没有可参考的成熟案例。它的实施必须在学校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先试验,找到突破点,形成可供参考的实施案例,再行推广落实。

学校在考虑上级部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我爱江城东湖美》为我校特色必修校本课程;《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为兴趣选修校本课程。同时还分别确定了两类校本课程的实施步骤: 特色必修课《我爱江城东湖美》分三步走先试点,再推广,后普及;兴趣选修课边开发边实施,逐步完善。最终达到校本课程可选科目30个以上,每周开课2——3课时的开发目标。

3、规范程序,合理开课

规范的实施程序,有利于课程的管理。课题组经研究确定了实施的操作步骤,具体如下:每学期预备周,两模块课程小组集体研究制定本组的开发实施计划(编写纲要),提交校本课程资源包编写、使用或开发、实施申请等,报送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审批。然后按照计划认真、真实地加以实施。

特色必修课开设,经审批以班为单位上课,按每周1课时计划排入课表。

兴趣选修课开设步骤:首先学校编制学生选课手册,学生填写选课意向,科研室统计学生填报情况;然后根据填报人数,适当进行平衡,组织动员部分学生重选课程;最后确定开设的课程门类、选学各门课程的学生数、上课的时间地点等,并排出课表。经审批兴趣选修课每周1课时,安排在每周五下午,实行年段走班上课。

为了促进各门课程的均衡发展,兴趣选修课类课程必须保证每个年段都开设《学科拓

展》、《科技探究》、《文艺体育》三个板块内容。

4、注重过程,纳入常规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十分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要使实施工作有序的展开,教师专业发展得到落实,实施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教师实施的过程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四有:实施前有计划;实施中有记载;实施后有反思;学期末有成果(教学案例集)。同时科研室与教育处每周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把该项检查的结果纳入到教师月考评的常规管理工作中。目前已形成两类四个模块案例集,反思集等研究成果。

5、搭建平台,以研促教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可参考的案例,要想不断提升师资水平、提高实施效果,必须进行专题研究。在学校十一五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教研组,由课题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活动。落实间周一次的集中研究例会制度。为及时反馈研究与实施的成果,指导实施教师高质量地完成实施任务,2007——2008年课题组开办了校本课程专刊《研究行动》,目前已出版5期。

6、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完善的制度,管理的跟进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课题组在边实施边完善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课程管理制度包括:开发管理制度、备课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再开发目标等。分别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要求。同时要求科研室与教导处每周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把该项检查的结果纳入到教师月考评的常规管理工作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它需要教师用心、用力、用情、用智去完成。就工作的难度和强度来讲,远远大于其他学科教学。为了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工作中来,潜心研究、勇于开发、乐于实施,有必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工作保障奖励制度,并在实施中切实加以落实。

7、开展实践,拓宽渠道

校本课程设置初衷就是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对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大舞台,促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社会与自然的大课堂中受到启迪与磨砺,让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学习方式,实践活动是校本课程的必由之路。

因此,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根据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结合现实情况及学生教育需求,课题进入实施研究阶段以来开展了多次大型的校外实践活动,(六)研究了校本课程的初步评价体系

既然是开发实施的课程,就要对课程的效益进行评价。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层面的课程,它的评价体系该如何构建,它的评价标准该如何界定,这是开发与实施必须研究的内容。

课题组在参考国家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好的经验做法,就校本课程的初步评价体系做了一定的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应由: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实施评价、课程的价值评价三个方面组成。在操作上,学生的学习评价要考虑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品质与学习方式、学习能力这三个维度;教师的评价从实施的准备、实施的过程、实施的效果、以及教师再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课程的价值评价应建立在对课程全部过程关注、对课程目标达成的框架之上,要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进行整体考量

三、研究的成果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

学校课题组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并对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经过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5月,制定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课程背景、开发目标、开发内容、开发步骤、开发方法、开发条件、人员分工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表述与说明。它的制定对这一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见附件一)。

(二)《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及《校本课程学生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1、《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

《报告》分为前言、东湖的自然条件、历史沿革、地域资源分类及评析、学校开发资源与条件、社区资源条件分析、工作展望等七个部分(见附件二)。

2、《校本课程学生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包括三个部分:我已经知道、我想知道、呈现方法和学习方式建议(见附件三)。根据上述调研分析,我们确定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结构。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形式上说,可分为特色必修课——《我爱江城东湖美》;兴趣选修课——《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这两大类4门课程。

(三)两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1.特色必修课

我们定名为《我爱江城东湖美》,这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主导课程系列。2.兴趣选修课

我们编制了《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系列三大系列(见附件四)。

(四)校本课程资源包

特色必修类校本课程资源包包括编写建议、编写线索、编写主题及1——9年级实施的板块内容、单元课名、单元目标、分课时课名、分课时目标、教学素材内容、课后实践与思考、教学建议等。

选修类兴趣校本课程资源包主要是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案(见附件五)。

(五)其他成果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收集整理了课程实施的相关案例、总结、反思等形成了案例集、总结与反思集。

四、实施效果

(一)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五年来,在选修课内每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在必修课内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特长、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学习的方式更具个性化;学生的创新意思、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在以校本课程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建设中,学生们用书法、摄影、绘画、报道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展现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果,扩大了课程的社会效应,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还利用网络、报纸、图书等工具查找相关学习主题的资料,组建文学社、摄影社、美术社等学生社团,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增强了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得到有效拓展。

据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特长比赛获奖370余人次。

(二)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与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理论水平、科研方法等得到普遍提高。2007——2009年年学校教师申报校本科研课题逐年增加,到2009年达到49项,基本上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研究的发展态势。近三年学校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论文共获奖14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获奖30次。

(三)科研管理得到完善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工作中,我们深有感触。2009年9月,在参考武昌区有关名校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原有的科研制度制定了学校科研制度集,学校科研制度集包括:科研室职能、科研工作管理条例、科研室工作要求、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实施细则、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细则、课题组管理、教科研奖惩办法、教育科研月考核标准(讨论稿)等八大块,制度集的制定与颁布对今后学校科研的发展及规范学校科研工作有着积极重大的意义。配合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科研室在十一月底拿出了《学校教职工评比奖、辅导奖、发展奖奖励办法(细则)》。

(四)学校特色得到彰显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五年,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两级青少年红会模范学校;武昌区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09年学校荣获武昌区中考质量奖。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校长、管理干部及教师逐渐意识到以东湖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教育,就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2009年在学校工作中明确提出打造东湖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教育,这一学校特色开始形成,并初步得到有关领导与专家的认可与赞誉。

五、结论与问题

(一)重新认识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应该说从上世纪就提出来了,且并不神秘。上世纪80--90年代全国开展的第二课堂、兴趣课以及一些学校传统优势项目如足球、乒乓球、田径、合唱、围棋等,其实就具有某些校本课程的性质。因此只要我们去挖掘整理,把它以课程的形态呈现出来,它就是这些学校特有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除了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兴趣选修课程以外,从学校发展的层面来讲,还要有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主导必修课程。做到主导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满足了多方的需求,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培养,他们的发展路径、成长方式、成才轨迹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人其人生成就斐然,不同凡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正确开发课程资源

本土化、个性化的课程资源是立体的多元的,需要我们遵循课程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去

开掘,我们体会到开发时必须实现两有:一有“人”——要考虑人的需求,即要学生能够喜欢,要教师能够驾驭;二有“益”——要考虑有无效益,即要使学生从中能受到教益,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三)科学实施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教师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创造和发展的过程,因为在课程内容上需要不断地合理地剪裁连接、拓宽延展、灵活运用、更新求实;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学习空间、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创新的过程,因为教室不是唯一的课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植物园等场所都可以成为教室课堂,其教学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依据学生学习需要,承担实施的教师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因为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开展鲜活的教育研究。

(四)探讨评价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学校开发实施的课程,必须对课程进行价值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开发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结果评价。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对课程全部过程的关注、对课程目标达到的成效之上。到底该怎样进行?这是我们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校本课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五)构建和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使主导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均衡和谐的发展。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主导性课程,举全校之力,集体打造,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课程,而选择性课程相对薄弱。这一课程的建设将是我们今后课程建设的重要项目。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平台,三者的发展需要在学科知识综合化、教学方式多元化、管理能力艺术化上下功夫、用气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对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挑战,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机遇。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建设。我们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的研究契机,在开发与实施的策略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让我们用孙中山的一句话来勉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上述报告,请评审委员会审议。

武汉市东亭学校课题组 执笔:王汉桥、张湘文

股权激励的实施与效果研究 篇3

【关键词】股权激励;实施;效果;上市公司

一、股权激励

1.含义

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股权激励的作用在于缓解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2类型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

这三种股权激励方式各有优缺点,适合的对象也不同。股票期权适合资本投入少、增值快的公司;股票增值权适合业绩发展稳定的公司;限制性股票适合初创和上升期的公司。

二、股权激励的实施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操作过程主要包括:明确激励对象、确定激励水平、分配股权比例、设置业绩指标等几个阶段。

1.明确激励对象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一般包括:董事会成员、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人员等。激励对象的确定主要基于员工的能力、表现、成绩等。一般来说,公司的关键人才主要是指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关键成果的完成人、重大項目的负责人、核心技术的创新人、主要产品的开发人等。激励对象的人选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决议的方式来确定。

确定激励对象后,还要进一步明确数量,即在全体员工中的占比,一般以15%~30%为宜,多数的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人数是全体员工的20%左右。全员激励也是一种方式,但目前使用较少。

2.确定激励水平

原始股东需要考虑拿出多少的股份用于股权激励对于公司来说是合适的。比如说某一上市公司聘请了8个核心高管,这8个高管原本期望通过股权激励每人每年可以拿到600万元年薪,但是老板,即原始股东拿出来的股权比例,核算下来每人每年只拿到了100万的年薪,大大低于高管的期望,最终8人中有一大半离职。所以原始股东在确定股权激励的水平的时候应基于外部市场竞争机制来考量,给予足够的激励才能达到效果。

3.分配股权比例

确定了激励水平之后,原始股东需要通过股东大会来决定股权具体的分配比例。首先要基于公司内部公平性进行分配。行政部、人力部、财务部、生产部、销售部等各个部门的股权分配以及员工和员工之间的股权分配应该根据历史贡献、岗位价值以及对公司未来战略实现的重要性这3个方面来进行。尽量保持客观、公平。

4.设置业绩指标

在明确激励水平,确定股权分配比例之后,就开始实施股权激励的方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设置业绩指标来调整股权激励对象和股权比例。最直接的方式建立、完善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利用平衡记分卡,分解公司的战略绩效指标,落实到部门和岗位。业绩不达标的股权激励员工应该收回股份,奖励给其他表现优异的人才,以保持股权激励机制的流动性。

三、股权激励的效果分析

1.建立企业利益共同体

股权激励的最重要作用就是通过股权将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结合在了一起,解决了以往委托代理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了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股权激励也可以作用于核心技术人员以及普通的职工,使得他们不再仅仅只关注自己的工作业绩和个人利益,而是更加重视企业的整体利益。最终凝聚企业所有人的共识。

2.激励员工,留住人才

通过股权的分享将企业的利益及前途和核心技术人员及普通的员工的利益绑在一起,增强了员工承担风险的意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处理公司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像以往事不关己,视而不见。同时,股权激励可以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通过丰厚的利益来吸引人才,同时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其能够一直为公司服务。而当人才离职或者是犯错时,巨大的股权利益的损失会提高其离职或者是犯错的成本,进而降低其离职的意愿,便于留住人才。

3.约束管理者短视行为

传统的激励方式主要集中在短期的财务数据,不能完整的反映公司长期利益,这就会影响重视长期投资经理人的收益,客观上刺激了经营决策者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而股权激励除了关注财务数据之外,还重视企业的价值和创造能力,进而影响管理者的决策,使其能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决策。而且股权激励的部分奖励回报是在管理者卸任后兑现的,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强化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4.减轻税负

股权激励的对象即公司的员工是自然人,直接持有公司的股权。直接持股的状况下,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为3%~45%,分红税率为20%,转让所得税率为20%。根据《国家税务局关于个人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而从雇主取得折扣或补贴收入有关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因一次收入较多全部计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困难的,可在报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自其实际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当月起,在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平均分月计入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其中对于“一次收入较多”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存在税收优惠的空间。

而且股权激励可以刺激管理者的避税行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能够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时菽苓.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与激励效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刘广生,马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J].中国软科学,2013,7:111.

研究与实施 篇4

作为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ERP系统覆盖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石油产品的炼制、运输、储存和销售;石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的运输、经营和销售等四大业务板块。勘探与生产板块是使用ERP模块最多、业务涵盖最广、业务流程最多的分公司。伴随着ERP系统不断完善和数据量增加,给ERP系统的性能负荷产生的压力越来越大。ERP系统上线业务数据大量的相互关联和运算大大降低了报表的性能,查询报表速度慢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业务工作,加之外围系统和业务用户数据分析及业务分析数据量的增加,单据关联逻辑复杂,现有软硬件优化手段无法满足日常业务核对报表对速度的要求,提升需求强烈。勘探与生产板块积极探索利用SAP HANA加速ERP系统重要报表的方式,完善系统取数逻辑,挖掘业务信息,提升访问速度,改善用户体验,加速业务运转,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大港油田公司作为唯一试点单位,开展了SAP HANA的技术研究与实施工作。

一、SAP HANA加速器方案设计

1.1HANA简介。HANA(High-Performance Analytic Appliance)高性能分析设备。SAP HANA是SAP公司针对大数据量读取和分析处理的内存数据库,它集合了SAP之前众多产品的优点,能大大提高系统运行速度。它采用列存储,极大提高压缩比,节省硬件空间,提高运行速度,增强前端用户体验。SAP HANA结合了大量交易与实时分析能力,能显著优化现有计划、预测、定价优化等数据密集型流程。借助SAP内存数据库,充分发挥实时数据的潜力。

1.2系统技术架构。沙盒系统架构:沙盒全盘复制了EP6(生产系统)月初数据。沙盒是HANA+BOBJ+SLT架构。由于需要与生产系统的报表性能作对比,因此对ERP沙盒的配置要求高于原型认证的配置,达到8个CPU和32GB内存,数据量较原型认证项目时增加了约0.5TB。沙盒系统全盘复制了EP6(生产系统)测试月初的数据。生产性应用系统架构:ED6(开发系统)和EQ6(测试系统)共享一套HANA+BOBJ+SLT的架构。由于需要在ET6(回归测试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因此ET6有单独的一套HANA+BOBJ+SLT架构。为了保证EP6(生产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HANA+BOBJ+SLT采用了高可用性部署。生产性应用系统架构:ERP生产系统EP6通过STL生产系统NP6完成数据从Oracle数据库到HANA生产系统AP6的复制。为了保证ERP生产系统EP6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HANA+SLT采用了高可用性部署。测试系统架构:为更好模拟生产系统,保证数据自开发程序版本及功能配置与ERP生产系统的一直性,并使数据量与生产系统尽可能地接近,HANA+SLT的测试系统直接与ERP回归测试系统ET6连接。由于是测试系统,同ET6一样,HANA+SLT未采用高可用性部署。

1.3 系统技术方案。应用加速器:通过升级ERP系统的内核,配置与第二个数据库(HANA)的连接,来达到数据库加速的效果。在该方案中,HANA仅作为数据库被使用。对所有采用此方案的报表进行了复制并创建了新的事物代码。应用加速器方案只对复制的新程序进行加速。应用加速器方案特点是:应用层代码无需进行调整;非常容易实施,只需要升级ERP系统内核并进行简单的配置;投资小,实施风险小,对现有的系统影响小。应用加速器+ABAP:此方案是应用加速器方案的增强版方案。通过对报表源程序的ABAP代码进行修改,使其更符合应用加速器的加速原理,以使应用加速器方案达到更好的加速效果。应用加速器+ABAP 方案也只对复制的新程序进行加速。报表建模+BO展示:对部分月结和年结时使用的重要报表,通过在HANA中建立模型进行取数和计算,来达到极致的运行速度。在本方案中,模型的展现工具为SAP的BOBJ。报表建模+ABAP展示:对部分月结和年结时使用的重要的报表,通过在HANA中建立模型进行取数和计算,来达到极致的运行速度。在本方案中,通过ERP端的ABAP程序来调用HANA中的模型,以使模型在ERP中展示。

二、项目实施

2.1实施范围:上线范围为用户数据清理进度查询表、大港库存盘点明细表、物料凭证清单查询、天然气销售月报、物资供销公司发货明细表、GR/IR月末暂估程序、财务综合查询-FMIS格式等7张报表。

2.2 实施方法:对7张表进行分析并确定实现方案:大港库存盘点明细表、物资供销公司发货明细表使用加速器,物料凭证清单、天然气销售月报使用报表建模+BO展示,用户数据清理进度查询表、GR/IR月末暂估程序、财务综合查询-FMIS格式使用应用加速器+ABAP。

2.3 实施的关键点:沙盒系统静态性能测试阶段:沙盒硬件准备、SAP认证硬件并预装好HANA、沙盒软件准备、初始数据导入、加速器配置和调整、报表建模、准确性测试和性能测试。生产性应用阶段:硬件准备、开发测试系统软件、开发测试系统数据初始导入、沙盒配置和模型导入、权限配置和测试、压力测试和高可用性测试、生产系统环境准备、生产系统数据初始导入、生产系统配置和程序传输、月结试运行、上线检查、上线切换和上线支持。

三、应用效果

作为中石油唯一试点油田,大港油田公司HANA选择了7张应用频繁、数据较多的报表进行应用加速。加速方式是在不改变用户界面、报表内容、权限设置,只把Z开头换成Y开头的程序,用户根据需要查询任何时间段的数据,范围覆盖了大港油田所有实施单位。HANA试点上线后,通过分析日常运行数据,在非月结期间,HANA报表比原报表提速1.51倍到906.13倍不等,平均提速212.07倍;在月结期间,HANA整体提速效果表现则更为显著,比原报表提速1.81倍到3413.09倍不等,平均提速696.12倍。用户反馈意见是:一是提速明显,查询速度大幅提升,不再出现无法查询、查询无显示以及宕机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系统运行良好,页面及功能设置与原代码下功能相同,用户使用方便满意。

摘要:通过对SAP HANA存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分析,结合大港油田ERP系统运行实际,论述了SAP报表加速技术、方案设计与实现方法,分析利用SAP HANA实施提升重要报表访问速度,支持企业决策;SAP HANA技术改变了传统数据应用模式,为企业ERP深化应用提供了典型案例。

关键词:SAP HANA,内存计算,报表加速,ERP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天.现代企业ERP系统建设及实施效益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3).

[2]王晟.面向企业的ERP数据挖掘系统设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06).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篇5

兰炼一中 朱洁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我采用了单篇课文文本研究和单元课文文本研究两种类型的教学设计,根据实施情况,描述如下和大家分享。

第一类:单篇课文文本研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在开掘教材本身的研究价值和变革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引导学生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每学期一册的语文课本,是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丰富矿藏,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课后的思考题转换为研究课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般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更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文学欣赏带来的种种精神上的愉悦。以高语第四册教材《项链》为例,围绕玛蒂尔德的形象研究,学生可以得出“虚荣心的殉葬品”、“对美的不懈追求者”、“在挫折中获得再生”、“值得同情的小人物”、“勇敢的信用天使”、“诚实的不幸者”、“可怜的淳朴者”等等有关人物形象分析的研究课题。语文课对教材的研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再造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如根据《沁园春·长沙》写一个电视片断,将《孔雀东南飞》编为小说等活动不仅使学习形式生动活泼,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研究的过程。为了把课文中的作家、作品的研究引向深入,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教师可以引入背景介绍、文学史知识、文学创作规律、文学欣赏、比较阅读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研究。如指导学生进行“老舍作品的‘京味儿’”、“《雷雨》中周朴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等课题的专题研究,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去阅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学原著、作家创作谈、文学评论、文学史、文学常识等课外读物,努力将课文内容向纵向和横向拓展。例如,关于“周朴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雷雨》原著,通过整体阅读,全面领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如“周朴园怀念鲁侍萍的原因”,就有初恋难忘说、年轻貌美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多种解释。又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初中时学过的《春》,同一作者,同是写景抒情散文,但此情此景,已非彼情彼景了。为什么两文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课外广泛地收集资料,从作者阅历、性格爱好、风格演变、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中来探究个中原因。

又如,在新编高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将近40%的篇幅。当前,许多教材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多局限于落实以下四个环节:朗读、词句的理解、文章大意的把握、精彩语段的背诵。但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诵读的层次上,那就未免有些狭窄。我们还应当秉着“自主探究”、“读写结合”、“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或教师把选文当作学习探究的对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出探究课题,进行探究学习;或在文言文阅读中渗透“写”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改写、仿写、续写、扩写、意境描述,写作解说词、电视片断、文学评论、读后感„„语文教材可以竭尽所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古代名家名篇,为中学生进行文言文字词、语法、修辞、作家作品、现代文与文言文比较阅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

《示例》:《散文诗两篇》(《记忆》《门槛》)为新教材所选散文诗精品,语言隽永优美,感情强烈真挚。执教实践中,可进行以学生自我诵读、自我感悟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探讨,较有收效。

学习活动过程如下:

一、自读感悟

1、自我诵读,感知内容。指导学生利用早读及部分课堂时间自己诵读,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研读,体悟情感。此过程分四步:

(1)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兼顾两篇文章的同时重点承担一篇文章的研读;

(2)教师提出小组研读要求:《记忆》四人连读,《门槛》三人连读;小组成员都要在组内诵读文章一遍,然后组长主持推举出最能代表本组朗诵水平的同学进行诵读训练(可提醒让学生注意男女搭配等);

(3)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拟定诵读方案,包括方案设计与设计理由,并形成简要书面材料。

(4)各小组承担诵读任务的同学按方案进行练习,其他同学听后提出改进意见,逐步完善本组诵读成果,准备参加班内诵读竞赛。

3、比赛诵读,交流认识。(1)选定部分同学组成评委会,打分评价各组诵读表现;

(2)教师提出简要评价标准,如读的如何,表情如何,设计方案如何等,同时说明评分办法

(3)各组按一定顺序(可事先抽签)诵读,诵读结束后由一人代表本组说明设计方案;

(4)评委评分,给优胜者以一定形式的奖励。

4、诵读质疑,深化感悟。

此环节可以在诵读比赛结束后进行,也可穿插于比赛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就各小组诵读方案的设计、诵读质量等提出个人见解。

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过程性、创新性与合作性。以上自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正基于此。小组研读旨在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班内竞赛与评价鼓励旨在调动学生阅读感知教材的主动性,培养其主体参与意识。诵读质疑则促使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见仁见智。

诵读及诵读方案设计,可使教师了解学生作品的理解感悟程度。如:

《门槛》有三个角色:“我”、问话者、俄罗斯姑娘。我们三人分别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我”:用一种平缓的,而且感情随着情节适当起伏的语气来读;

问话者:此角色语气和感情较难把握,有一种严肃与咄咄逼人,还有些惊讶,应用一种深沉的语气来读;

俄罗斯姑娘:作为一个执著的革命者,她内心涌动着一股坚强的力量;面对各种痛苦与打击,她有着坚定的信念。要读出一种坚定不移的语气,必要时,稍做停顿,以体现其内心斗争。“一个傻瓜”——读出讽刺语气;“一位圣人”——读出庄重语气。

这一组同学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思想,并揣测了他们对话的语气,比较准确。

诵读质疑,展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独到理解。试举几例:

①课本第104页倒数第四段与下面两段应由一个人读,因为“请允许我追述两个听来的传说”的“我”已经决定了本句与下面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不宜分开由两人读。

②《记忆》第14段中的“记忆究意是什么?”与下面的15、16、17三段,不应该由同一个人读。第14段中的这句话是问,后面的三段是答。我认为在这里一个人提出问题,另一个来回答,比自问自答要好。

③《门槛》第四段的“啊”字,我认为应读得短促,而且音调应有所上扬,带有一 种吃惊的语气,表现出“问者”对突然出现的这个敢于反抗社会的姑娘的惊讶和不解。

④“我也准备去犯罪”这一句的诵读要充分考虑语境及文章的象征意义。从语境看,前一句是“姑娘埋下了头„„”,可见她的心情还是很复杂的,有些无可奈何,所以“犯罪”两个字应放缓节奏,减弱语气。但从整篇文章的内涵来说,“姑娘”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当然也会不惜去“犯罪”。“姑娘”回答的语气应平静而坚定,充满一种义无反顾的无畏之情。

⑤我认为在读“我也准备去犯罪”一句时,前面的“我”字应用比较低的声音读,尾音应拖得长一些,来表现出她的犹豫,因为前一句是“姑娘埋下了头„„”,她是有一点犹豫的,尾音拖长可表现其思考的过程。她在经过一番犹豫和思考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沿着自己所选定的路走下去,因此,后面“也准备去犯罪”要用坚定的语气来读,重点突出“也”字,“犯罪”两字要咬得重一些。

前两位同学从分析文章内容关联入手,提出了自己的诵读认识,后三位同学则能结合人物的性格心理等能诵读语气(包括重音、尾音)节奏等做出推断,而且都很有道理。

二、分析品味 主要有三步:

1、教师设计分析品味方案。根据文章特点及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指导学生分析体悟:

①给《记忆》改一个标题;

②在“门槛”前加上适当定语(定语个数不限,词或短评皆可); ③在“一位()俄罗斯的姑娘”的括号中填加适当定语(要求同上)。

2、学生课堂品味分析

(1)学生再读课文,自我思考、自由讨论以上练习;(2)指导学生形成书面答案;

(3)班内讨论交流个人见解,利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答案,学生说明作答理由;(4)指导学生讨论筛选最佳解答方案,给予适当鼓励;

3、引申总结学习要点。在讨论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就以下三方面内容做了学习总结;

①“记忆”的内涵是什么? ②“门槛”象征着什么?

③这位“俄罗斯的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研究性学习对“教”与“学”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能是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设计如此品评方案的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更好的“切入点”,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形成个人见解,然后通过交流,了解他人观点,共同提高。

下面是学生的部分自学成果: 练习一:

① 岁月留下了痕迹,不同的人和事,有的该记住,有的该忘却;不同品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了“庸人、叛徒、懦夫、智者、勇士”。

② 涂抹生命的色彩:文章漫谈“记忆”,赋予“记忆”以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是社会中各种人物的生命价值的折射,如“庸人”“叛徒”“蠢货”等,他们为自己的生命涂抹的色彩是黯淡的,而“智者”的生命色彩却是灿烂的,给人留下的记忆是永恒的。

③ 人性:综观全文,作者无疑是对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的人类品性作出了深刻剖析。文章的第二部分开始说“关于记忆,究竟该怎样描述”,就运用对比的写法说明“记忆”的不同作用,紧接着通过“两个听来的传说”,更加形象地解剖了人类的不同品性,最后一部分又进一步指出人类品性的评价标准。所以我觉得“人性”是此文的线索,可做标题。

练习二:

①通向另一世界的门槛:生与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喧闹与孤独,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门槛”就是一个分界点,跨过就是一个新的世界,虽然这一世界开始将是苦的。

②痛苦与幸福的门槛:走过这个“门槛”,就意味着“姑娘”参加革命了,这会给她带来痛苦,但这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③命运的门槛:这个俄罗斯姑娘在“门槛”外和跨进“门槛”后,面对的是不同的人生。在“门槛”外她仍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而跨进“门槛”后她将肩负重担,支配她的将是她的信仰。

练习三:

① 一位(为信仰而奋斗)的俄罗斯的姑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由此可以看出,跨进那道“门槛”去从事另一种“工作”是姑娘的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她可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而不退缩,甚至于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这位俄罗斯姑娘是一位勇于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的人。② 一位(严肃的)俄罗斯的姑娘:“严肃”一词较含蓄,与本文风格一致;“严肃”也表明姑娘的内心是庄重的。

③ 一位(外柔内刚的)俄罗斯的姑娘:“高高的门槛”“门里一片阴森黑暗”反衬出“姑娘”的娇小柔弱,“姑娘”对“问者”的回答却显示出她的坚强、自主、刚毅。

三 鉴赏评价

指导学生就两篇散文诗的一篇你认为最突出的一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若能放在课下,字数也可适当增加)。可在课堂交流,也可选出优秀作品打印后交流,教师再借此点拨总结散文诗的特点及象征手法的运用等。

第二类:单元课文文本研究

单元课文文本研究,是基于单元内文本内容的相互关联,将其作为整体,让学生整体感知,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

示例: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与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深入思考;

2、结合课文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教学设想

1、以单元前三篇课文为学习重点构思设计,整体学习;

2、以学生自学、互相探究为主,老师适当给予点拨。

三、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哲人就发出了“人是什么”的疑问。的确,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人类自己。从今天起,结合第一单元中三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二、梳理课文,把握观点

1、布置阅读篇目,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出文章的基本观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

2、学生自读,分组集体讨论,请代表将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明确:《人生的境界》段落层次大意:

第一层(1——2节):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第二层(3——7节):具体阐述人生境界的四种等级形式。第三层(8——9节);怎样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四层(10——12节):中国哲学认为只要有高度的觉解,人都可以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境界》基本观点:

1、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他的人生境界;

2、人生境界分四个等级,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3、中国哲学的任务是给人以觉解,让人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4、只要有高度的觉解,人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人是什么》段落层次大意:

第一层(开头——“写在我们的旗帜上”):引述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的论述,谈“人是什么”。

第二层(从“我想”——“必要的前提”):指出人的一生是由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组成。

第三层(从“只有珍惜”——最后);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鼓励人们对人生多一点希望。

《人是什么》基本观点:

1、东西方哲学家一致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和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和工作。

2、人的一生是由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三部分组成。

3、人们可以在回忆中得到某种慰藉和快乐,更可以借助回忆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回忆还能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

4、对未来的希望是人的生命旺盛的标志之一,是理想的追求,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5、对现时的把握是造就伟大人物的必要前提,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

6、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段落层次大意:

第一层(第一节):总写读庄子的感受——《庄子》的美让我们无法适从。

第二层(从“庄子钓于濮水——“不可企及的妩媚”):解读“庄子钓于濮水”,赞颂庄子清洁的精神。

第三层(从“一部《庄子》”一“肃然起敬,油然生爱”):由点到面,阐述《庄子》 的实质是对人类的怜悯,表达作者的敬爱之情。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基本观点:

1、“庄子钓于濮水”是中国古代文人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典范,体现了一种清洁的精神。

2、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是在“无路可走”时的最后的坚守。1庄子的“荒唐”○“偏激”是他坚守“清洁的精神”的无奈之举。2我们敬重清洁的精神。○

四、小结与作业

1、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寻找疑难。

2、将三篇课文联系起来阅读,寻找比较点,尝试分析。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组织同学讨论:各抒已见,相互碰撞,最后,请几位同学将讨论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师生共同质疑探究。

质疑探究举例:

(一)《人是什么》一文中引述了中外哲人的言论,如果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的观点分析,爱因斯坦达到了怎样的人生境界?

1、复习《人生的境界》相关内容;

2、列举文中爱因斯坦的言行:

(1)苦于乐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2)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

(3)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点奇异的色彩。

(4)对于他(爱因斯坦)“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接近‘他’,即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3、讨论并归纳:

结论一:爱因斯坦达到了人生最高的境界——天地境界。

结论二:爱因斯坦的“天地境界”中也包容了道德境界。由此可见,在一个人的身上,人生的几种境界是互相包容的而不是绝对对立的。

(二)人是什么》一文中提到“甜美的忧郁”的境界,请运用《人生的境界》的观点,谈谈你对这种境界的理解。

1、习《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相关的内容。

2、各抒已见,最后由同学们自己整合较一致的看法。

明确:“甜美的忧郁”在文中的意思是指生活中的痛苦到了回忆中,往往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痛苦的生活一旦成为了回忆,产生了距离,痛苦消失了,有一种超越的美感;二是之所以现在觉得美而当初觉得痛苦,是因为当初的心灵无法承受下来,还达不到觉解的程度。因此“甜美的忧郁”与其是一种境界,不如说一种觉解,是在回忆之中觉解出“美”与意义。正是这种觉解促成了人生境界的升华。而失去了这种“甜美的忧郁”也就失去了觉解。人们无法觉解以往人生的意义,也就无法促成人生境界的升华。因此,《人是什么》一文中说,不珍惜回忆,人们便无法把握现时、憧憬未来。

(三)《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引述了“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运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的观点,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庄子的人生境界?

1、复习《人生的境界》相关内容:

2、复述“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并找出作者的评述性文字;

3、展开讨论,各抒已见。

明确:故事中的庄子拒绝权势,坚决不合作,表现了庄子对当权者的鄙视和不满,显示出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是对自己的理想与节操的坚守,也是对世道的失望与对人类的怜悯。因此,这里的庄子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

五、小结与作业

师生讨论得很精彩,用课文中的观点来解决课文中的疑难,既强化了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又加深了我们对人生有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增强了我们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一)学习了这三篇课文,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见解?

(二)通过学习,引发了你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第四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提出见解,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二、组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质疑探究: 质疑探究举例:

(一)你同意《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对《庄子》的解读吗?为什么?(可以结合所学的《庄子》课文进行探讨、研究,同时从《人生的境界》中选择相关的资料。)参考解说:本文是从《秋水》中的一个故事出发,由点到面地对《庄子》作解读。对于“庄子钓于濮水”的解读又着重定位在精神上,并将之解读成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进而认为《庄子》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是以荒唐来对付诸侯的荒唐。以偏激对付黑暗到极致的世界。”这就将《庄子》的解读定位在“人生的道德境界”层面。我们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崇尚的是“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在《秋水》中庄子还否定了“贻笑于大方”的人,表现出对超越自身局限、追求无限的向往。这些都是追求自由,超越现实的,是达到了天地境界的。因此,可以看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作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庄子》作了纯个人的解读,目的在于召唤一种“清洁的精神”。

(一)你对《人是什么》对人的论述满意吗?

先请学生从各自的阅读积累中例举补充文中关于“人是什么”的论述,然后再对照课文进行讨论。

参考解说:《人是什么》一文的作者引述了中外哲人关于“人是什么”的论述后,换了一个角度来谈“人是什么”,其论述基点是“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历史的”。以此出发,认为人是由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三部分组成的。这实际上谈的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在一定的层面上对“人是什么”做了回答,如:人是有回忆的,人是有理想的,人是能把握自己的„„这种回答的优点在于比较感性,富于艺术的感染力,易促发人们产生联想;不足之处在于对“人是什么”还缺乏理性的思辨,少有哲理的深入的阐发,无法满足我们对“人是什么”更深入的探究欲望。

(三)扩展学习

研究与实施 篇6

1.国内外研究闽南方言概况。近三十年来,闽南方言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不仅表现在闽南方言研究人数多,研究范围广,还表现在研究种类齐全,研究成果显著。这些研究成果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闽南方言研究工作还很不平衡,还有些空白点等着我们去填补,如研究人员多数是高校语言学教师,其研究成果多用于专家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学术价值很高,但实用价值略显不足,这些成果目前还较少运用到当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2.国内外中小学闽南方言教学概况。在学习闽南方言这个方面,台湾比我们开始得更早。2001年,台湾就开始开设乡土语言课程,要求在全台湾的国小中开设每周一节的乡土语言课,并对担任该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其中开设闽南语课程的学校最多,达到了2098所。但是台湾的闽南语课程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统一的教材,使得闽南语教学中用字与注音方式都不规范;强调注音、音标,使课程枯燥无味;任课老师多是兼职,虽经历过培训但并不一定能说好、教好闽南语等,因此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综上所述,各地区、各年龄层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教学对象以青少年教育为主;教学内容以童谣、诗歌、歌曲为主;教学目的以激发学生对闽南语的兴趣,让学生了解闽南文化为主。而课程开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注音方法与用字的规范性。

二、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旧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基于厦门地方课程开发的需要。闽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建南部、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及海陆丰地区、广东西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群。闽南语的形成融合了上古时代“百越族”土著语言和古代中原的汉语,加上地区闭塞,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区的上古音,称得上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同时,作为大陆与台湾共有的方言,作为联系大陆与台湾的纽带,闽南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讲好闽南语,发扬闽南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两岸同宗同语系的事实,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另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也普遍使用闽南语,将闽南语作为沟通的媒介,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因此,闽南语课程的开发和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看,开发统一的闽南语课程能够规范如今闽南语教学的混乱局势,找到最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闽南语的传承。从实际上看,系统的闽南语课程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闽南语的音韵系统研究古代中国的音韵学;同时还可以促进闽台在文化上的联系,促进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交流。

3.基于厦门中考的需要。近几年,厦门中考语文卷和政治卷上频频出现关于“如何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的探究题和材料分析题,《闽南方言与文化》这一地方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习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

三、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发课程的内容,二是开发规范的用字、注音体系,三是如何更好地运用于学校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于学校教学方面,要特别考虑到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母语学习习惯和接受闽南语的情况等等。

2.本项目研究的创新点。将闽南语中的俗语和唐诗的吟诵有机结合,使闽南语课程既有作为方言的生活化、通俗的一面,又有作为古语的诗意、传统的一面。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闽南语中的文读与白读,同时还与语文教学产生了紧密联系,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规范用字、注音体系。使这套教材中的注音能涵盖闽南语的各种韵母声调,用字能有一定的标准,同时又适合学生理解记忆。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施研究 篇7

1999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文化素质教育, 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此后, 通过国际交流, 西方的通识教育概念被引入我国, 并借助文化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迅速得到认同。一些高校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要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为进一步推动通识教育, 本刊特邀请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师生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实施路径进行研讨, 并对我国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和中原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案例分析, 以为内地大学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研究认为, 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正沿着第二课堂、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三个路径发展。专业教育也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专业教育中实现通识教育理念主要有两种途径:服务学习和本科生科研。而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结合, 要求开展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 可实行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书院式学院制, 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 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 传承独具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好基础教育。

我国台湾大学有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和理念引导, 同时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组织来领导;通识教育实行核心课程模式, 通过多元的学科观点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全面综合的知识;不断根据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改革课程体系和审核制度, 促进学校通识教育进一步得到完善。而中原大学则通过“天”“人”“物”“我”的全人教育理念核心理念, 追求专业与通识的平衡、学养与人格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以及身心灵的平衡;设置了天学、人学、物学、我学四类通识教育课程, 开展精彩多元的通识活动, 通识课程考核实施由校方管考和通识教育中心管考组成的两级考核机制。

书香小课的实施与研究 篇8

一、“零”存“整”取,合理设置课时

1.短课时契合儿童的注意心理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各不相同。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仍然占优势。随着年龄增长、动作语言功能逐渐成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有意注意。7~10岁有意注意达20分钟,10~12岁有意注意达25分钟。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尽量激发孩子的兴趣,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这对提高和稳定孩子的阅读质量是很有益的。

2.小课制尊重课程的现实结构

台湾前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先生认为,读书课的目的有三:其一,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去阅读;其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其三,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而非学生单方面听讲,让学生享受阅读。书香小课,就是要在逼仄的课程空间,挤出时间和空间,把阅读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写入课表,“合法”地占用一些教学资源,激发孩子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在阅读中进行片段的交流,分享阅读的体会,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更加广阔的阅读天地。

二、存“语”留“香”,不断丰富课型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是这样界定课型概念的:所谓课型,就是让散漫无序、形式和内容迥异的各种课成“型”。我的书香小课也有几种主要的课型,围绕着某一教学目标或某一教学对象形成某一类型的课。

(一)听书:叫醒耳朵

听书课就是教师重走教学的回归路,把书中的内容大声地读给学生听。教师可以一字不漏、有声有色地朗读,也可以在读到最精彩的时候,停下课来让学生想象,猜一猜以下会发生的事情,或者就此为止,下节课再读,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期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当然,我们不能只让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而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如:“你认为文中的哪个人物最使你感动?你觉得哪一个故事最有趣?”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想边记的好习惯。

(二)导读:点燃期待

导读课旨在推介好书,开启阅读期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激发孩子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1. 教师导航

郝明义这样说:“对一个读者来说,最昂贵的成本是他的时间。所以要小心那些让你付出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向孩子推荐经典和优秀的图书是有必要的,但这些经典必须是孩子可以接受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热情的阅读者。无论是哪一科的老师,都应该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老师才会知道哪些书是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如何带领孩子读书,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2. 学生推荐

教师推荐的书目注重“经典”,而学生喜欢和推荐的书目广泛且时尚,内容包括历史、科幻、探险、漫画等。我们班每月都会进行一次学生好书推荐活动,如6月是男生好书推荐月,学生推荐了生动有趣的《神秘岛》《小牛顿科学馆》等系列图书。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激发同伴的阅读兴趣,选手们精心制作了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描述和生动有趣的推荐理由,向同伴们展示了这些书的可爱和可读之处。

(三)交流:分享收获

加拿大的帕瑞·诺德曼教授曾说,阅读儿童文学的最大乐趣就是“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回应故事或图画就是在和表达不同人格或经验的文本交流;而和他人讨论我们体验过的文本,则是不同心灵的交流,我们靠阅读文学来体验自己以前不知道或不熟悉的想法和经验”。可见,交流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灵对话。

1. 整体把握,提领而顿

把握整体,对阅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种需要进行长期训练的阅读方式。如一起读完《雪豹悲歌》一书,教师可以巧妙引导孩子提炼出关键事件,在交流时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解读出“狼性”和“人性”的矛盾,在思辨中逐步引发深层讨论。

2. 局部入手,突出主题

因为阅读的局限性,大部分孩子对整体的把握不足,所以更多会关注细节和局部。教师只要从那些能抓住学生心理的细节或局部入手,就一定能找到整本书阅读的突破点。如《乌丢丢的奇遇》一书的交流会,就可以从“逆风的蝶”这一片段进入,巧妙设计“蝴蝶和狂风,谁更强大?”“蝴蝶和蔷薇,它们谁更幸福?”两个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阅读、体会、冥想中进入作品构筑的语言天地和精神世界。

3. 点击冲突,组织话题

冲突是作品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如《绿野仙踪》是一部经典的长篇童话,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故事情节,都会让初涉长篇的学生望而却步。没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容易虎头蛇尾。而一部经典作品,正是因为它构思的巧妙、情节的精致、人物的多样等特点,才令人手不释卷。包含冲突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能让孩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以很好地实现以“讨论”促“阅读”的目的。如阅读《绿野仙踪》时,笔者这样组织话题。

师:从他们到达翡翠城的旅途中,你觉得稻草人有没有脑子?我们一起走进《勇斗开力大》的故事当中,请3个同学为大家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出示句子)

1.稻草人找到一棵长满了坚果的树。他就把坚果采下来,装满多萝西的篮子,这样很长时间她都可以拿来充饥。

2.稻草人说:“既然我们不能飞过去,也不能爬过这条壕沟,倒不如跳过去。要是连跳都不能跳的话,那只有停在这里了。”

3.稻草人说:“你们看壕沟边长了一棵大树,如果铁皮人能够砍倒它,再把它搭在壕沟两边,那样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走过去了。”

生:(自主交流)

师:原来,经历的事情多了,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起来。在多萝西一行人到达翡翠城的旅途中,你觉得铁皮人有没有心?狮子有没有胆量?组内选择一个问题,结合书中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化“虚”为“实”,有效实施课程

朱永新教授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书香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重视,越来越受学生、家长的欢迎,它已成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明确目标,融合课型

书香课到底上成什么样的课?就课型来说,我的书香小课有多种课型:读书指导课、成果汇报展示课、新书推荐课、阅读欣赏课等。而这些课都必须基于学生阅读来开展,否则书本进不了学生心中,书香进不了学生心中。但这些课型有区别,也有侧重,有时需要有机整合,几种课型交叉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活动推进,丰富体验

阅读是一项长期而又愉悦的旅程,阅读的外化和吸收同样重要。丰富多彩的活动,把阅读行为一次次推向高潮。如每年备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活动——“女生讲数学故事比赛”,参赛的小选手围绕古今中外数学家成长的故事、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故事或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数学故事开展演讲。《九宫格》《面包公主三姐妹》……或绘本,或寓言,或自编童话,孩子们都跳出了书本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在女孩们的生动演绎下,故事中一个个可爱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数学阅读。

泰戈尔说过:“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我的书香小课,就是在孩子最美好的童年时光里,在他们最纯净的心田上播撒阅读的种子。这些历史的种子,文化的种子,生物的种子,科学的种子……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见证葱茏与生机。

参考文献

我国公租房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9

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提出“全面公开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加大公租房[1]配租政策及实施情况公开力度”。3月23日《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强调 “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公租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 我国目前公租房的实施现状

公共租赁房概念的提出是国家保障体系面向“非低收入群体”的理念转变,其出发点是政府认可那些非传统意义上的低收入群体———“夹心层[2]”,也需要政府的帮助。公租房能增加城市的可支付性住房供给,降低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成本,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主流生活,提高技能水平。

自从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以来,我国公租房正式开始起步,2009年和2010年建设的数量相对较少,到2011年建设数量呈现了大幅度的增加,上升到了22. 4% 。其中2011年12月29日,上海首批市筹公租房项目———馨宁公寓正式启动供应; 2011年3月2日,重庆首个公租房项目———民心佳园[3]的首批15281套公租房完成配租; 2011年8月,北京亦庄开发区的鹿海园四里小区X3F1园区配建公共租赁房顺利入住; 随后,广州8家企事业单位,利用自用土地建设5825套为公租房。在2014年6月,北京市公布了8000套左右的公租房房源信息,并启动意向登记。但由于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建设[4]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

3 我国公租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1 短期成本巨大,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冲突

首先,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分担机制不合理,建设任务自上而下层层摊派,而中央政府投入少,地方政府投入多,住房政策以短期临时行政干预为主,尚未形成长期制度化的住房保障政策,无法从根本上激励地方政府提供住房保障。公租房的建设实施只依赖于地方政府投入多的行政化运作约束,地方政府在财力约束下,难以继续扩大公租房的供应规模。其次,公租房项目自偿性较差,融资体系的可持续性存在困难,甚至现金流难以覆盖贷款利息。再次,土地资源稀缺[5],商品房用地和公租房用地冲突,商品房土地为地方政府持续贡献土地出让收益,公租房需要地方政府持续投入财政资金进行开发和运营,地方政府难免陷入两难的境地,最终以“经济人”的角色选择加大商品房用地供给,相对减少公租房的用地,以至于减少其建设规模。

3. 2 社会分层和贫富分化的标签化

地方政府建设过于集中,且为了节省用地成本,连片开发、连片建设,加大了集中片区的管理难度。公租房小区物业管理难以为继,不排除在特定的情况下,形成“贫民区”的可能。再者由于用地成本,选择在远郊建设,使得住户加大了居住成本和通勤成本,为了进城就业,出现空置率,也极易形成“暴乱区”和“贫民区”,进一步出现社会分层和贫富分化的标签化,贫困的聚集和再生产,阻塞社会流动。

3. 3 分配有失公平,诚信缺失

由于缺乏科学的衡量方法和透明的个人信息,通常只有民政部门才知晓当地每个家庭的具体经济信息。主管部门无法获取申请对象的完整且真实的信息,进而住房保障部门无法动态查询、审核、监督,或者是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不相同的业务部门,无法统一集成使用,导致项目不能单独的服务于中低收入人群,也可能有较高层次人群入住。公租房低廉的入住价格也有可能诱导寻租,滋生腐败,削蚀制度公平的基础,导致公租房分配有失公平。

4 建议和对策

4. 1 引入政策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一是政府方债券融资: 借助发行公租房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融资平台发行私募债,即向公租房所在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发行为本地区公租房建设项目筹集资金的地方债券。二是引导开发企业长期持有公共租赁房物业,并通过租金收益获取投资回报的盈利模式。三是以市场化进行公共租赁房的投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投资—置地—建设—租赁—运营”业务模式的形成。最后还可以尝试允许公租房建成小区产权和项目股权的转让,降低投资者退出门槛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公租房投资领域股权转让,但不得按套转让。

4. 2 强化社会监督,完善政府管制

各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监督管理工作,对公共租赁住房产权单位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依照规定组织相关部门对公共租赁住房承租家庭资格进行复核。公共租赁住房产权单位应负责租赁管理、物业服务等工作,并协助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加强承租家庭资格动态管理,协助街道办事处 ( 乡镇人民政府) 及社区管理部门等开展社区服务。

4. 3 建立诚信体系,确保公平分配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建立本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使用情况、申请轮候家庭及配租家庭动态档案,实现全市动态管理。公共租赁住房产权单位和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应及时将公共租赁住房使用情况、承租家庭信息变动情况录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信息准确。

4. 4 多元混居社区,创新管理模式

多元混居的异化社区模式是以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以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为前提,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社区,形成利益互补的社区,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形成共同生存的一种居住模式。例如社会结构的混合、公共服务设施的混合,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设施共建共享、布局优势互补,让中低收入人群消除距离感,增添归属感。并促进社区和谐,增加发展机遇,凸显社会平等,提高住区文明,创新管理模式。

4. 5 实行配建手段,减少财政亏损

为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减少地方政府在公租房建设实施过程中地方财政的亏损,将在商品房建设项目中,配套建设公租房作为土地出让或者划拨的条件之一。即在新建商品房项目中,配比建设一定比例的公租房,由土地竞得人根据公租房的建设标准,按照规定比例、总建筑面积、套数、布局和套型等要求配套建设,建成后房屋由政府按照约定方式回收或回购,再进行分配。

5 结 论

政府补助动机与实施效果研究述评 篇10

目前, 政府对于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进行补助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作为一种干预市场经济的手段,政府补助对市场的调节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2013 年的数据,我国的政府补助总金额超过500 亿元人民币,1 800 多家上市公司接受了政府补助, 并且有逐年增加和扩张的趋势。 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接受补助的上市公司也各不相同, 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财政补助也是源于不同的动机。 然而,在现有的国内外文献中,政府补助在企业中的实施效果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二、政府补助的动机分析

政府补助实质上是对资源的再分配过程, 从而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有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实施政府补助。政府产生了强烈的补助动机是为了减少企业的失业率,从而维持较高的就业率,同时,政府在实施补助时,较多的考虑将补助给予能够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的企业, 同时也会补助那些会给社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项目(Carlsson,1983; Eckaus,2006)。 Jenkins、Leicht、Jaynes(2006)认为,美国政府对高科技行业实施的7 个政策中有5 个政策对创造就业机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政府都积极地通过政府补助来保持本国已有行业的继续发展, 同时为了引进新产业,政府更会加大补助的力度。政府与行业间潜在的契约关系是造成政府给予行业补助的主要因素, 并且这有可能是政府为了保护行业的发展(Gerd and Benedict,1999;Wallner,2002)。

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 研发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为了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助。孙维章、干胜道(2014)认为政府补助对当期的研发投入并没有显著影响反而对滞后一期的公司业绩有显著改善。由于公司业绩的好转,公司更愿意向研发中投入资金以保持公司新产品的不断开发。

政府之所以给予企业补助还有一个原因是帮助企业保牌和扭亏, 地方政府一旦发现本地的上市公司出现了财务困境的情况而将要面临被特别处理时, 地方政府会通过税收优惠或者给予财政支持的方式来帮助上市公司摆脱困境(李吉栋,2006;唐清泉、罗党论,2007;朱松、陈运森,2009)。Chen、Lee、Li(2003)认为为了实现保牌的目标,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提高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融资、配股等要求。

三、政府补助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为了增加劳动就业、支持行业和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研究与开发以及融资、保牌和扭亏等,对于不同的补助动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以及补助形式,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补助效果。 国内外对于政府补助实施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补助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二是政府补助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 三是政府补助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

(一)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来看, 政府补助给上市公司业绩带来的影响并无统一的结论。

关于政府补助产生的经济后果, 国内学者最初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研究。我国的陈晓、李静(2001)第一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1999—2000 年分别实施配股的共332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研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对当地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若不考虑补助和税收的影响,近一半的已配股公司会丧失配股资格。当地政府更加愿意参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给予企业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这是为了更有效地争夺资本市场中有限的资源, 但是这种行为会扭曲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失真。 然而刘浩(2002)对同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他认为地方政府并没有利用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而且当控股股东的性质为国有时,对获得的政府补助有正面的影响作用。张继袖、陆宇建(2007)认为企业虽然通过政府补助提高了企业的盈余却降低了企业的盈余质量。 1998 年3 月16 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特别颁布了 《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自此,我国开始实施了特别处理制度。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亏损就会进入ST行列面临着被“摘牌”或退市的风险,对于ST公司而言,政府补助无疑是拯救其濒临退市命运最直接的手段。 张天舒、黄俊、崔鸷(2014)选取了2005—2009 年我国沪深两市每年新增的ST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政府补助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企业短期业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而对企业长期业绩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相较于国有企业,政府补助对民营企业业绩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政府并不进行干预,企业主要是通过操纵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Bergstrom (2000) 选取了1987—1993 年瑞典企业为研究样本,对政府补助的效应进行了研究,他发现瑞典的企业在获得政府补助的第一年,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正面效应, 但是从获得补助的第二年开始,补助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

杨瑾淑(2008)认为地方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给予的财政补贴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唐清泉、罗党论(2007)以2002—2004 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政府补助的动机与效果进行了研究,从补助效果来看,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并未因获得的政府补助而有显著提升, 但是对上市公司社会效益的发挥有显著提升作用。 但是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周霞(2014)选取2007—2011 年收到政府补助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发展角度考察了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补助会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公司的经济绩效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处在成长期的企业,政府补助对其所产生的经济绩效最为显著。

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主要表现在我国政府对于农业的支持和税收政策的倾向上。 王昌(2009) 选取2004—2006 年41 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分析了国家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龙头上市公司的盈利产生显著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对其发展能力的提升并不显著。 张京京、 孟全省(2011) 选取了2006—2009 年共37 家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财政补助与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助有助于农业上市公司当期利润的增加。

(二)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的影响

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 并且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

Van(1998)针对荷兰的投资补贴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投资补贴会对企业原计划的投资决策和投资规划产生不利影响, 但其产生的负效应却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Tzelepis and Skuras(2004)以希腊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政府补助产生的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和Van相同的结论, 即政府补助对于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企业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但是由于大量自由现金流入企业,这会显著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

我国还有部分学者关注政府补助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的影响, 结合我国国情把研究样本具体为农业上市公司,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邹彩芬、许家林、王雅鹏(2006)以1998 年之前上市的36 家农业公司, 利用非均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国家的财政扶持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产出并无显著提升作用, 但是直接的财政扶持会显著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提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 张京京、孟全省(2011)同样也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助只对上市公司当期利润有所提升, 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并未提升农业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 并且净利润的增加并未使股东权益增加,企业的价值未能实现。

上市公司只要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出现亏损状况, 就会被特别处理,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ST公司)作为一类特殊的分类,那么政府补助对ST公司的经营能力是否会产生影响呢? 田笑丰、肖安娜(2012)以2007—2011 年间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即ST公司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政府补助对ST公司获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在短期内对ST公司的获利能力的提升作用十分微弱,虽然政府补助改善了ST公司的当期业绩,但补助所流入企业的现金只是平衡了亏损并没有使公司业绩和获利水平真正的提高,也未提升股东价值。

(三)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完善,企业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之间的相互关联也越来越紧密(方军雄,2009;辛清泉、谭伟强,2009)。 政府补助是政府对资本市场中资源重新分配的一种方式, 同时它也会成为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干预的一种手段。在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政府补助缺少明确的法律或制度的约束,对补助标准的规范也十分模糊,从而为企业寻租提供了可能。因此,企业高管会积极争取以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 一方面利用政府补助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获取超额薪酬提供可能。 罗宏、黄敏、周大伟等(2014)以2008—2011 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政府补助对高管超额薪酬的影响,研究发现超额薪酬与公司的业绩负相关, 也就是说企业高管获得的超额薪酬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努力, 其次政府补助会显著增加高管的超额薪酬, 企业高管利用政府补助来获得超额薪酬以谋取私利。

步丹璐、郁智(2012)研究了政府补助对高管薪酬差距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政府补助会显著增加上市公司中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 并且这种薪酬差距并未对高管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景崇毅、李玉萍(2012)研究发现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很大程度上会被高管利用,以此来维持他们的高薪酬。赵宇恒、孙悦(2014)以2007—2011 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政府补助和高管薪酬的联系,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他们认为在企业中存在着用政府补助来补偿高管薪酬的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并没有增加高管的薪酬而是维持了高管的高额薪酬。 企业滥用政府补助资源,改变了政府补助的初衷和补助资源的正确流向,最终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降低。

(四)政府补助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思考

如果政府给予企业的政府补助是对企业自主决策行为的扶持,那么政府补助行为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业绩; 如果政府把这种补助行为作为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手段, 那么政府补助会对企业的财务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从现有文献来看,政府补助会造成上市公司当期利润的提升以及偿债能力的增强, 但是也会造成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 并且对国家的财政扶持产生依赖心理,这不利于政府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违背了政府给予企业补贴的初衷。 我们应该把关注的重点转向政府补助的效果上来, 这将有利于政府做出应该维持还是增加或者减少政府补助的决策,以提高政府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Patrick Dever Jr(2008)通过对资本市场的详细分析发现, 恰当的政府补助以及不恰当的政府补助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有影响力的利益团体和组织的政治游说, 当政府补助在不恰当的时候出现时会达不到政府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造成实际社会福利的减少。

张京京、孟全省(2011)认为对农业上市公司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直接的政府补助对提升农业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都有促进作用, 但是获得的税收优惠比直接的政府补助所产生的效果要好。

邵敏、包群(2012)认为政府补助的多少会对企业生产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当政府补助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会对企业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当政府补助在这一临界值上逐步提升时,对企业的生产率开始出现抑制作用;当政府补助提高至大于另一临界值时, 政府补助显著抑制了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和建议

近几年来,关于政府补助的研究层出不穷,通过以上的文献回顾,发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增加就业、支持行业和地区发展、鼓励研发的动机都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上特有的ST制度, 使得融资、保牌和扭亏成为我国特有的政府补助动机。然而,对于政府补助的实施效果而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特别是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现有文献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只关注于经营状况正常的上市公司,对于ST公司鲜有涉及,这样的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 可以更加深入地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进行研究。 最后,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考虑企业政治关联和高管背景因素是否会对政府补助产生影响以及效果如何。

从现有的实施效果来看, 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政府补助可以有效地防止政府补助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而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财政扶持也应当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将补助的重点投入在完善市场和制度建设上面, 这样才能使企业改掉依赖政府补助的习惯,真正成为市场化下的竞争主体,才能提高企业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政府补助作为一种宏观调控、干预市场的手段,也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和政治经济目标而直接或间接向微观企业提供的一种财政扶持,这种非市场化的经济行为,必然会对企业产生种种影响。近几年来关于政府补助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本文在回顾并整理了政府补助动机以及实施效果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政府补助的实施效果表现在对上市公司业绩、经营能力以及高管薪酬这三个方面,并对政府补助资金的合理使用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创新实践基地创新教育研究与实施 篇11

【摘 要】为培养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学院建立了创新实践基地。在探索基地建设和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组建“一个团队”、依托“两个平台”、实施“四段式”培训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关键字】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创新实验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77-01

1 引言

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培养能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院校研究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我国较多高校中还普遍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如何培养大批具有良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各大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1]。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各大高校在相关的教学建设和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2,3]。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相应的实践创新基地[4,5],给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场所,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我院在2007年开始探索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以老带新的形式,逐渐行了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建立了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经过5年的创新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已把我院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为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

2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2.1 基地建设基本历程

我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007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制作研究室”;后期购置实验设备,扩大研究室的功能,增设了“机器人研究室”、“建模仿真研究室”和“网页开发研究室”。经过3年的建设和资源整合,2010年挂牌成立了“自动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过程中,不断丰富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优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改进激励政策,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2012年被遴选为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

2.2 基地活动场地设置

基地现有专用研究室面积1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学生人数70人,配有专、兼职指导教师13人。实践基地全年(含节假日)面向全院学生开放,每天开放16小时,如实验需要等特殊情况可申请24小时开放,可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研究室配有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所需的计算机、实验设备和相关工具,保证了大学生常态化的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需求。

2.3 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基地采用院长负责制,实施导师聘任制和学生选拔制。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场地资源及人力资源基础上,逐步优化和完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同时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老带新的形式,建立浓厚的创新实践氛围。

2.4 基地鼓励政策

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学院制定了《创新实践基地导师管理、考核和奖励办法》,并对教师取得的创新实践成果进行奖励。学生方面也出台了相关的选拔、考核和奖励办法,保证了学生参与学生科技活动积极性。如在智能车和电子竞赛等知名赛事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的学生,在本专业保送研究生推免中,对于符合推免条件的学生,可优先录用。

3 创新实践教育方案实施

创新实践基地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践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开展嵌入式微机、电子制作等科技实践活动,以各级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车竞赛等主要赛事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3.1 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我院已经形成了组建“一个团队”,依托“两个平台”,实施“四段式”培训的创新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团队”是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组建成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低年级学生为辅,保证了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两个平台”指实践平台和检验平台,学生通过完成创新实践基地设计和开发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和申报院、校、省各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方式来搭建实践平台;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把参与将国内外知名赛事作为检测自身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平台。“四段式”培训是指为了保证基地成员在大学四年中都能到对应的培训和锻炼,基地把学生划分为“入门阶段”、“实践阶段”、“检验阶段”、“提升阶段”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

3.2 针对性技能培训

为了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能力,基地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以保证学生在基地的创新实践教育不断线。“入门阶段”针对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开展电子电路的基础培训,使学生具备参加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的“实践阶段”选拔具有一定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实践阶段”的学生正式进入学院实践中心,通过导师、学生双向选择方式,确定指导关系,开展相关的电路设计、调试和单片机程序设计等环节的知识培训,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后,以院、校、省三级的“三性”实验项目申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检验阶段”针对实践阶段选拔出的优秀学生,以省、国家级大学生电子竞赛的知名赛事来对学生能力进行检验。“提升阶段”主要为基地骨干成员提供一个科技活动总结能力的训练,如科技论文写作等形式,同时通过学生大讲堂的形式,为基地骨干学生提供一个向全院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从而进一步烘托和营造学生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

3.3 固定的科技实践活动

基地除了为各阶段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外,还定期组织相关的科技实践活动。依照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部署,争取“一院一赛”的目标,结合我院自动化和测控两个专业特色,每年承办校级智能车竞赛和电子设计与仿真大赛;协办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和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组织基地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国内外知名赛事,年终进行一次学院年度学生科技活动考核即表彰大会。

4 结论

我院创新实践基地自挂牌成立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培养模式。2012年,基地被遴选为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示范基地,近三年接纳和培训的学生人数达300多人次,形成了高、中、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学生团队申请的院、校、省级课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5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知名赛事中,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50余项,公开发表论30余篇。

参考文献

[1]安连锁,米增强,孙萍茹等.创新教育与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2,(Z1):29-30.

[2]李泽,王巨丰,韦东梅等.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2010,(31):108-109.

[3]杨灿,杨效杰.实验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关系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7):15-18.

[4]罗天洪,吴不得,李红.基于硬件在环的创新设计开放实验基地实现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9):116-121.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对策研究 篇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 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和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作用分析

教育行政部门与各学校要加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领导, 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加大投入, 强化组织, 悉心指导。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切实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工作与学校体育工作协调并进。分管校长与教研组长要从管理的目标、计划、组织、实施、调控、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发, 拟订工作方案, 对课程实施进行有序管理。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

三、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1. 课程目标体系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结合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构建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 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来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在实施《标准》时, 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 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

2. 编制课程教学方案

各学校应当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制订教学方案时, 应注意以下四点: (1) 根据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 既要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 也要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2)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来确定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课时比例。 (3) 根据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订年度教学计划。 (4) 根据年度教学计划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

3. 明确教学内容时数比例原则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的体育与健康占总课时的比例, 保证1~2年级每周4课时, 3~6年级和7~9年级每周3课时, 高中1~3年级相当于每周2课时体育 (与健康) 课。要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的规定, 明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周课时要求, 确保开齐开足体育课时。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 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4. 教学内容的组合与搭配

体育与健康教学, 可采用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 特别在小学低、中年级, 要着力打好体能基础, 可采用复式单元进行教学, 即一个单元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7年级以上采用单一单元教学进行教学, 做到一个单元一个教学内容, 从而有利于集中时间, 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运动技能。

四、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引领问题

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 体育课堂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1. 恰如其分地执行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收放自如, 就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最好的状态。教师要按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折不扣地执行, 从容地面对教学的各个环节, 使得教学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

2. 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

新理念指导下的体育课堂教学,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情感需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特别是学有余力和学有困难的学生。同时, 教师要努力增长视距, 让自己对课堂上发生的、哪怕是很小的一个小动作都能观察到并迅速加以处理。只有这样, 教学才能在安全、有序、生动、快乐。

3. 避免手忙脚乱

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很多课前预设中所没有想到的问题和意外。这时, 教师的应变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应努力做到心不慌、手脚不乱。

4. 改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观和教学观下, 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当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 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

五、小结

新课程改革, 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也使大家面临着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的挑战。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 不断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只要认真学习新课程, 真正理解新课程, 大胆实践新课程, 新课程的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 对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引领问题进行了阐述。

上一篇:建筑产品检测下一篇:煤矿采掘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