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24-08-08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7篇)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1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试行稿)

针对目前我校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效率不高的现状,为了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旗教育局、教研室的指示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乌一中《“3321”有效课堂模式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指导,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目标,以大力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现状分析

1、陈旧的教学方式,落后的成绩。

目前,我校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满堂灌现象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加大学习负担和延长学习时间,依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近几年我校市直中学上线人数稳中有增,与全市 64 所完全初中学校中考生均成绩相比,虽然优分学生不少,但低分学生过多,就导致教学质量排名位次靠后。再加上周边地区学校招生的冲击,学生和教师不断流失,如果这样下去,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课改刻不容缓。

2、辛苦的教师和学生,低效的课堂。

我们许多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每项工作认真完成。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做指导,课堂依然是低效的。我们听了许多课,尽管教师很卖力,准备充分,讲解精彩,但是许多学生表情木然,没有跟着教师的引导学习,反而昏昏欲睡。教师认为该讲的都讲了,但是学生收获甚微。这样看来,学生没有学会知识,更没有进行探索,只能说教师完成了教学进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不是我们需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通过行动研究,构建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引导教师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特别是对中差生的引导、点拨的能力。

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观念,确立“尊重主体,面向全体,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即: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1、尊重是办好教育的前提。师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相互友爱、相互信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尊重差生,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立足现实,改差变优,促优求进。尊重个性,每个学生的内心和精神世界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生要敢于挑战课本、老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发动学生,组织学生,发展学生。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学生人人参与的教学情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并能尊重个性,因而有利于把学生推向主动学习的位置,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

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都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都愿意成为本班不可缺少的主角。洋思中学和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

3、展示和交流。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是主体间的相互活动,在交流过程中能相互认同和理解,并形成共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可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所以,教学过程是师生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的过程。

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新课堂模式的基本理念与“3321”的含义

(一)基本理念

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有效益——追求在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

有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效课堂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并能进行持续的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最终向高效课堂过渡;

有效课堂的形式在于执教者心中的时间分配——授课时间不得超过每节课的四分之一,参与师生互动的学生面不得少于二分之一,每节课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受益明显,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二)“3321”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3”指三个学习阶段: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后限时作业。“3”指三个精讲和三个不讲: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掌握的内容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掌握不了的内容不讲。

“2”指课堂上必须遵守“两个不”即:教师连续讲课不超过10分钟;每节

课学生练习不少于10分钟。

“1”指师生共用一个教学案。

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一)、课前预习:预习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条件。预习可以是单独的自习课、辅导课,也可以是课外作业。一般分为三个环节。

1、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方法:如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独立完成,师生交流等。

2、教师出示预习指导:一般以问题为线索,把本课学习目标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获取新知。

3、及时检查预习结果:检查方式可采用小组长查、老师查、抽查或以练习题的方式呈现在导学案上等。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点拨归纳——课堂训练——拓展延伸。

1、呈现目标:首先要向学生呈现三维学习目标,使学生能了解目标、领会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达成目标。

2、自主学习:包括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展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纠正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诉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点拨归纳: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对于学生不能归纳出的规律性知识或知识链接教师要给予归纳。

5、课堂训练: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习题要出自课本和配套练习册,考查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中等

以下难度,85%以上学生掌握。重点班100%学生掌握。

6、拓展延伸:起提高、拓宽的作用。老师要精心选择问题和试题。中等以上难度,60%以上的人掌握即可,重点班85%以上学生掌握。

(三)、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灵活性: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学情,课堂程序不一定完全一样,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小组合作学习,有的课型或有些内容讲授法可能更适合。

2、强调科学性:

(1)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到学生手不离书;避免只依靠学案,脱离课本。

(2)要有问题化理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生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问题设计要精心,做到科学、适度、适量。

(3)时间安排要合理、紧凑。既保证学生有自学和思考的空间,又不拖沓;既完成学习任务,又完成教学进度。

3、体现主导性:教师绝不能只成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无法得出的结论教师一定要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4、突出创新性:避免程式化和照搬、照用或一成不变。要根据课型、内容、学情的不同及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创新和完善。每节课后都要有反思,以期改进。

(四)、关于使用导学案的指导意见:

1、课前认真准备:

1)、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备课组统揽本学期教材,列出本学期知识点和考点。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明确每一章节的三维目标,课标要求删掉的坚决不讲,课标要求理解的绝不要求运用。

2)、集体备课,轮流主讲:提前一周备课,备课组集体备课,轮流主讲,确

立导学案。每位教师都要精心研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和和重点、难点。根据上周教学的得失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过程,研究学生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怎么解决;设计哪些课堂训练和课后限时作业更有实效。有一位教师主讲,备课组集体研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主案。其他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学情和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补充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办法。

2、课堂强调时效性:

合理安排时间,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各个环节要衔接紧凑、自然,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完成教学进度。一般学生自学和交流的时间15分钟左右,教师点拨10分钟左右,课堂训练和教师批改、矫正15分钟左右。比如:看书第几页用时几分钟,做第几题到第几题用时几分钟。要把激励机制引入课堂,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完成课堂训练的时候教师要不断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共同问题要在全班讲解。

3、课后强化训练:

1)、课后作业要限时限量:每科作业每次不超过30分钟。语文、数学、英语每周不超过4次,物理每周不超过3次,化学每周不超过2次,其他学科每周1次。作业要及时批改。对于没有完成课堂和课外作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时辅导,可以是教师辅导也可以是小组辅导。

2)、每周一次考试:考试时间和试卷容量视学科而定,小课可两周考一次。推行校本试卷,杜绝照抄照搬原卷。备课组根据教材和学情,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精选精编试卷。争取在一年时间形成乌一中校本试卷库。试卷要分层,有必做题(面向全体)和选做题(针对优秀生)。考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共同存在的问题再针对性的出一份小卷,可以是错题再现,最好是把错题加以改编或选同类试题。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教师要再批改或单独辅导,确保做一题会一类。

(五)如何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能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和竞争意识,强调合作精神和个人责任。

1、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严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严密组织,明确分工,严格纪律的学习形式。

分组时应在班主任的主持下,召开任课教师会,在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差异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任课老师的意见,科学的安排座位,确定学习小组成员。

要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1)、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强化责任意识。比如组长的组织管理职责,不同成员分别担任不同学科组长,谁负责做讨论记录等。(2)讨论和发言也要有明确的规定。讨论前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讨论时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倾听后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汇报结果时也应在成员间轮流进行,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避免好学生抢风头,差生没机会。

2)、科学确定学习内容:不是什么样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看书能找到答案、独立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小组讨论。

3)、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老师要在课前认真准备讨论题,并充分考虑学生讨论时会出现几种可能的答案或质疑,怎么解决。讨论时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讨论的进程、焦点,适时的点拨,灵活的的调整教学,并管理和督促学生。

4)、健全学习评价机制:采取多样化评价策略,把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随机评价和定期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成绩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成绩评价采用小组成绩评价和个人成绩评价双轨制。努力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因,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帮助、学会倾听、学会竞争、学会展示。

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讨论不值得讨论的问题。2)、分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组内管理松散。

3)、教师教学策略简单,采取一对多的提问方式与学生单向交流和对话。4)、只依靠组长和学习好的同学,造成差生陪太子读书,导致两极分化。

5)、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因才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最直接的关注。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知识的实际水平、学习能力和内心需求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层。

1、学生分层: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并始终呈现动态势头。除优秀生名单公布外,其余不宜公布,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2、目标分层:切合学生实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也可以是成绩目标。

A类:在不脱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加宽、加深知识面,适当提高难度,注意能力的培养。

B类:加强双基训练和培养,不降低难度.

C类: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完成即可.

3、提问分层:教学过程的提问应有难易、分层次、有针对性,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创新和思考的空间。

A类:运用类,有挑战性,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更多考虑综合性、周密性。把有争议、有创意的问题留给他们,教师要注意点拨和引导。

B类:理解的问题居多。提问要考虑通过独立思考能得出答案,又要有检测性。要以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没有为标准。

C类:记忆类问题居多。一问一答,在书上能找到答案。采取低层次、模仿性。让他们有信心继续学习,感到学习的快乐,有成功的体验。

4、作业分层:设计分层作业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

A类:除做必做题和选做题外,再做拔高和拓展题。试题由教师提供或在教师指导下购买有价值的教辅资料。定期布置,要求完成并注重落实。

B类:完成必做题和选做题。

C类:完成必做题,以书本基础训练题为主(个别沟通)。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1月前)

1、派骨干教师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名校考察学习,领会有效课堂精髓。作好宣传动员工作,召开行政领导、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旨在动员、讨论形成共识(2011年3月----6月)。

2、收集整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材料,并印发给全体一线任课教师,对学校课堂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教研组整理反馈,研讨适合学校实际的新课堂模式(2011年9月)。

3、学校教科室整理各教研组提供的资料,制定试行方案。召开全体教师大会讨论试行方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2011年10月)。

4、物理、语文组部分老师开始实验,积累经验为全面实验做准备。(2011年11月——2012年7月)。

5、科研室确定课题方案,成立课题组,确定实验班(2012年9月)。

6、课题组学习研讨会(2012年10月上旬)。

7、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2012年10月中旬)。

8、实验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2012年11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7月)

1、上报自治区教科所,申请立项(2012年11月下旬)。

2、组织开题报告,启动实验(2012年12月)。

3、课题组成员公开课(2013年3月)。

4、组织教育论坛,开展专题研讨(2013年5月)。

5、阶段性总结(2013年7月):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修改、完善方案.

6、深入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学校教科室做好常规检查和指导工作;请自治区教科所专家指导;组织实验汇报课和教改经验交流会。

7、反思提高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

建立有效的教学反思机制。积极引导并大力推行教后反思,要求每个教师每节课、每单元教学结束后写《教学反思笔记》,每学期写一份教学反思报告;学校科研室及教研组、备课组层面都要写反思总结;通过多层面的反思、整改达到升华,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构建比较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7——8月)

各学科课题组写出学科实验报告,课题组完成实验结题报告;召开结题工作会;上报自治区教科所申请结题。

第四阶段:成果推广阶段:2014年9月以后。召开成果推广会,在全校推广该课堂教学模式。

六、成果形式:结题报告;课题组教改实验论文集;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七、新课堂构建的保障措施

构建有效课堂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构建有效课堂和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育教学的生产力,那么,教师和领导就是劳动者,学生和课堂就是我们的劳动对象和范围,教学资源和电教化手段就是我们的劳动工具,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就是科学技术。构建有效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那我们就从以上三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1、吸纳、研究、改造劳动对象。

学生是我们的劳动对象。一所学校没有了学生,教育、教学、质量,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首先要稳定生源,控制学生外流。要挖掘学校特色,打造品牌,展示学校的风采,让学生喜欢来;要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主,辅以精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喜欢学;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沟通渠道,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保持家校校信通联系等,把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作为办学的追求,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课堂,并且在学校里愉快的生活。其次,要研究学生。学生是我们的劳动对象,只有研究他们,才能更好的教育他们,改造他们。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来教育学生成长,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学生怎么学要成为我们教师研究的重点,学情分析要成为备课的重点,备课上一定要体现备学生这一环节。再次要改造学生。我们的劳动对象就是这些普通的学生,虽然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我们能够改造他们,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进步:学习好的学生,培养他们成为优等生;有特长的学生,使其特长得到展示,显示其价值;学习落后的学生,提

高他们的及格率,让他们感到进步的喜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让学生感到在学校有自己的特有价值。

2、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教学上的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校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领导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任课,在展示课中能做出示范;要深入第一线,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做出点评分析;学习和宣传先进的教学理念,用集体的力量推进教学改革。第二,开展教研活动,发现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充分利用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开展练兵活动,让每一个教师得到锻炼,发现和树立一批先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升。第三,教研活动量身定做。除了研究“怎么教”外,还要研究“怎么管理学生”,“怎么指导学生学”,把研究的方向转到研究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上来。组织有课题的教师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引导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际相结合。第四,关心教师。要设身处地的为教师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去,让每个教师都有进步的机会。第五,完善教学巡导机制。学校将继续完善并坚持师生过程性评价机制,促进学校的发展。

3、不断改进管理和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方法的改进就是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第一,加强教学质量检测。质量检测是考核师生教学成绩的有效措施,学校除了迎接全市中考外,每一学期都要按时组织期中、期末考试,年级组组织月考,科任教师组织单元过关考试等,以此来考查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改变教学评价标准。改变以往的评教为主,课堂教学以评学为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如进步名次、学习习惯改变等。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主要看课堂教学情况、学生认可程度和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的分析,除了进行平均分、综合率的排名外,还要对及格率、优分率、低分率进行分析。多几个评价参数,更能全面衡量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奖惩的办法,将采用团体奖,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师进行集体评价。如果课堂教学可以针对教师个人的话,那是教师个人的水平。但是教学质量的提高绝对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各科教师协同配合才能完成的。所以,同一年级组同一科目的老师同进同退,荣辱与共,1

1才能更好的沟通,才能互相帮助,才能形成合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高春莲; 常务副组长:项建军 宋海平方案起草: 张如意 课题申报: 项建军 资料收集存档:郭红梅

结题报告和结题工作:项建军 李平

语文组: 组长:郭 翼 组员:武晶 白丽珍 白永锋 罗永梅

数学组: 组长:曹 军 组员:余向英 徐美秀 刘耀情 樊锦绣 英语组: 组长:邵子梅 组员:边蓉 赵华萍 刘熙 张生霞 李雪梅 理化生组:组长:王世轶 组员:马锁 韩峰

政史地组:组长:周 洁 组员:刘文慧 刘艳 赵茂军

九、实验班和对照班:

实验班: 260班 261班 262班 263班 264班 265班

对照班 :266班 271班272班 273班274班

十、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检查督导考核小组成员和职责:

为了搞好课改的研究与实施,学校专门成立课改实施领导考核小组,对课改教师的实验课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组 长: 郑永平

常务副组长: 高春莲 宋海平项建军 李平成 员: 谢治平高彦峰 樊利军 边宇庆 谢文斌

曹汉飞 王 敏 白利梅 郭 翼 哈斯吉日嘎 各教研组组长

职责:

1、跟踪备考组集体备课,每位领导深入一一备课组,参与和督促备课组集体备课。

2、跟踪课堂,调查走访师生,为课改提出建设性意见。

123、值日领导做好实验年级任课教师上课情况登记。

4、评价实验年级任课教师“3321”课堂教学效果。

5、组织阶段性检查和验收。

附:乌一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包含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品质和学习效果来评价学生的学;评教师的教可以从教学准备、调控与指导、课堂氛围、教学基本功四个方面入手。具体标准为:评学(50分)

1、学习状态:(10分)

学生兴趣浓厚、精神集中、积极主动,处于主体地位,5分。学生全面、全程参与学习,过程活而有序,师生关系和谐民主,5分。

2、学习方式:(10分)学习方法得当,灵活多样,教师有学法指导,5分。学习形式自主、合作、探究结合,表现形式多样,5分。

3、学习品质:(10分)相互尊重,遵守规则,5分。敢于表现,质疑创新,5分。

4、学习效果:(20分)

学生学会了知识,会用知识解决问题,5分。学生会学,掌握了学习方法和相应能力,5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5分。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获得进步,教学相长,5分。评教:(50分)

5、教学准备:(15分)灵活创造地处理和使用教材,教学目标符合实际,5分。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具并能熟练使用,5分。

3学案规范,教师能够熟记,并能灵活调整,5分。

6、调控与指导:(10分)

引导有效、指导有方、调控有度,5分。组织教学合理灵活有效,为学生提供机会,5分。

7、过程评价:(10分)

信息反馈及时、评价及时恰当,5分。

教师与学生互动,能及时恰当点拨和总结,5分。

8、教学基本功:(15分)

教学语言得体有感染力、教态自然,5分。

板书规范,设计科学美观,先进的教学手段操作熟练,5分。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5分。

乌审旗第一中学“ 3321”课堂教学模式实验课题组

2012年11月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2

● 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程概况

生态课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而产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情境教学、学生学习、教学效果等因素,同时保证各种因素的动态平衡,从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发展。它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1.整体性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教学效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完整的课堂教学, 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生态课堂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整体评价,评价体系较为完善,评价结果能够保证公平、公正。 而传统教学往往将这些因素隔离开,单个逐一地进行分析和评价,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被分割,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生态课堂教学中,班级作为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要想整体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重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时,不仅看重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还会思考以后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往往会制定长期的教学目标,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合理衔接、承前启后,这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多样性

由于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不同,所以偏爱的科目也不同,也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低不一。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每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除了学生自身因素以外,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也是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对生态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时,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重点和目标,争取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让每位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都能有所提升。同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学校硬件设施的差异、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共同构成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这种特点使得生态课堂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

3.动态平衡性

生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都会发生变化,维持各种因素保持动态平衡是生态课堂的基本职能。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程度,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又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处在动态平衡中。这种平衡有助于师生进行良性的、平等的互动循环交流,有助于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4.和谐性

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和谐性是指班级的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引、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知识的感悟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既能对教师实施更为有效的生态课堂教学方法有极大的启发,又能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技能。信息技术教育是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强大推动力,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1.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看

实施新课改之后,大多数学校已经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开展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具体表现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师资队伍还没有达到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要求,学校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有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落后,与时代脱轨,不能满足生态课堂教学的要求,如有的教师教学方法没有更新,依然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授课内容没有重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但自身不能正确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使得生态课堂的教学效率差强人意。

2.从教材的角度来看

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所选的信息技术教材不符合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目前的许多教材过于专业化,学生不能理解,看信息技术课本像看天书,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同时,教材落后是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之一。

● 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发展建议

1.创新教学思维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当操作方面出现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是等待教师发现并进行讲解,真正能够通过自身思考解决问题的学生不超过20%。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高中生严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想提高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和研究,最终完成任务。

2.采用分组教育的方式,分别布置任务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计算机水平之间的差异,并根据个人差异因材施教,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熟知每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前提下,进行差异性分组,即按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组,针对不同的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分组布置任务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还可以防止学生滥竽充数,起到监督的作用。例如,在讲授“Photoshop图形基本编辑” 时,教师可以找一些大公司的标志图展示给学生们,然后对其中几个简单的设计图进行概括和讲解,接着让学生自己单独实践,独立进行思考和设计。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当中,学生们不仅能正确绘制出标志图,而且有的还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出各式各样精美的标志图。

3.采用试听教学法,创设教学意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教学素材,教师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先利用这些素材创设教学意境,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将教学任务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接着,在计算机上操作,巩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讲授“Flash的遮罩功能”时,教师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几个简单的实例,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各式各样的遮罩效果。在学生们欣赏效果的同时, 又运用遮罩的基本技巧对这几个画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实践。

● 结语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众多的特点,是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应被广泛应用。但是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课堂的发展。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发挥生态课堂的作用。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生态课堂是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完善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建议,希望能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生态课堂有所帮助。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行动导向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9-01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习过程是知识经验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序列,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职业性的教学过程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最终学会学习。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实施

笔者在商务英语专业听说课程中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结合培养方案,通过学情、职业能力、典型工作过程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情境、方法和评价等元素,对教材重新编排。实践研究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综合技能,同时增强了教师的改革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学改革起到了推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

1.教学设计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强调“做中学”,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把“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将学习领域具体化为学习情境,构建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需要与实际工作程相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现有教材显然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再次开发和设计,搜集合适的案例和素材,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很高的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个人力量难以胜任,必须通过教学团队共同完成。

2.转变角色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实践学习知识,养成独立的思维方式。经历多年的传统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突然使用行动导向教学,会感到无所适从。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摆脱自己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在两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下,感觉茫然,接到任务后不知从何入手,难以体会行动导向教学的乐趣。

3.课堂组织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提倡创设尽可能大的合作学习空间,在合作交流中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建立,并在其中培养社会合作能力,以团队形式共同解决面对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中,往往却出现这样的现象:任务下达后,有些小组各干各的;有些小组只有一两个人在行动,其他组员则无所事事;还有一些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小组讨论、发言和评价阶段则会出现两个极端:无话可说或大声吵闹,导致课堂进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影响任务的顺利完成。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何为分工合作,其优势在哪里,从思想上发生转变,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设计和学习中来。其次在小组分配过程中要弱强搭配。分配具体任务时,注意成员之间的水平差异,性格特征等,明确个人职责;同时为避免搭便车行为,分组应采取固定和临时交替的形式,经常转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有责任感和新鲜感。第三,教师要及时对角色分配进行指导,对小组掌控时间的能力进行训练,必要时参与其中,及时调控,避免无所事事或吵闹无序的局面。

4.教学评价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评价应既关注成果的质量,也重视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种开放和动态的过程。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时间限制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评价很难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也掺杂诸多因素,难以公平。当评价以小组整体表现为基础时,教师会难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这也造成了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更客观公正的进行教学评价,在设计评价方式时,应尽可能地提供可参考的、细化的指标。小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5.自主学习与复习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有完整的流程,过程复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求学生在课外主动完成一些准备工作和课后的复习巩固。对有的小组成员来说,课外环节往往成为小组长或单个人的任务。而教师精力有限,无法一一督促检查,这让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了摆设。

信息化的社会让随时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生个人资源库,通过不定期检查监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同时小组分配专人负责监督,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4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一体化教学

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不断深入, 我校会计专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其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是我们的一大亮点。下面就我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解

“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操作、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 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利于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1、“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本身不仅是目的, 更是一种手段, 它本身就含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因此, 它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切入口, 是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2、“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的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过程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活动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则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方式概括化的中介作用。

3、“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 同时, 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 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 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 进行会计工作教学项目的校本教材开发

有一本可以和目前企业要求相一致的、按照职业岗位实际需要, 有系统性的实用教材。这种教材它应当具备有:不拘于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完整, 而是强调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的知识, 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我校从08年已经开始了全面性的校本教材开发, 目前有自己配套的教材。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搭建学习平台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我校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之间加强学习, 平时注意多赛课、多听课、多参加培训,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多下厂实习, 了解专业一线情况。

3、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专业课要有不同的侧重模式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上实践。我们设计了四种不同课程的教学流程, 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为人的不同而产生教学效果的差异。

第一, 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和流程:教师发任务书→学生读书预习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提出问题→课堂交流讨论、探究→师生总结得出结论→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第二, 复习课的基本环节和流程:课堂导入→教师要点展示→师生知识梳理→教师出示例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析例题→教师纠正补充→师生提炼总结→学生自我消化→学生交流分享→课堂小结→教师布置作业。

第三, 展示课的基本环节和流程:确定展示内容→任务分工→分组合作→展示设计→展示提升→整理巩固。

第四, 实训课的基本环节和流程:学生分组分岗→设计财务室管理制度→设计财务室工作流程→分岗轮岗→分岗交流→实训报告。

4、学校制订相关的制度进行考核, 有效教学的实施才可如鱼得水。

自06年至今, 我校相续出台并逐步完善了《专业课教师开展兴趣小组管理办法》、《专业课课改方案》、《教师课堂管理考核办法》……在这一系列制度和方案的出台以及实施过程中, 我校的专业课教师的自律加强。

四、在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一体化 (即双师型师资) , 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 在课堂上是教师, 实验实训中是技师。

第三, 教材与资料一体化。一体化教学凸显形象教学, 要求教材应是:理论浅显易懂, 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初期可以现有理论课和实习课教材为基础, 结合教学实际, 自编讲义, 作暂用教材, 然后,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 编写出“宽基础、活模块、精专业”的教材和资料。

第四, 课程设置模块化。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 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第五, 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一体化。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 实行过程控制, 采用等级评价制, 具体考核方法灵活多样, 学生能完成若干项操作, 如建账、记账、查账, 同时解答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理论问题, 对工作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独立解决, 从而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施良方, 崔允淳.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郭善渡.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EB].中国教育科研网

[3]李长华,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析[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08 (4)

[4]石伟平,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5

[关键词]电子线路 项目化教学 职业素养

项目化教学模式在目前的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备受推崇,其优势是融“教、学、做”于一体,能将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习热情、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和教学硬件设施的限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具体运行仍需深入思考。

一、电子线路项目化教学面临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就业,其目标是培养基层的技术工作者,项目化教学模式也突出了这一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往往缺乏对市场技术更新情况的调研,片面追求技能考级通过率,而现行的技能考核项目多为单项技能测试,这就导致学生的实践缺少实用价值,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此外,一些职业学校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走进了误区,认为“项目”仅指专业设置中的单项技能,这在教学安排中就使学生丧失了综合性技能培训或全面认识接触的机会。同时,职校生文化功底薄弱。高教版《电子线路》略偏重理论性,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文化课与项目化专业教学脱节的现象,没有体现出文化课的辅助功能,这对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未来社会能力、终身教育不利。

二、电子线路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与考核

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对师生都提出了不同要求,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并负责项目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其主要实施步骤包括目标决策——制定计划——具体实施——质量检控——评估考核。

1.实施内容与步骤。本文以“触发器与时序电路功能测试”课程为例,采取上述教学法,要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具体步骤如下:

(1)资讯收集。教学采用的是2001年的高教版《电子线路》,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课本教学任务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视频观摩、示范教学等完成新知识的传授,并对他们提出项目分析与操作的要求。教师在咨询收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项目内容的优化。

(2)目标决策。这一阶段首先进行项目组划分,每组人数约5至7人,将标准40人班级分成6组最佳,便于教师指导和项目组的内部讨论、决策、分工。组员人数太少(组数太多),会加大任务量,教师指导困难;反之,组员人数太多(组数太少)可能会导致学生实践机会减少。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参与组织、发言、实践的机会,尽量使每个组内成员都有3至4次的强化训练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由教师指导,共同确定试验的准备情况及目标。以上的决策结果由小组讨论后整理为书面材料,并制作为决策表。

(3)制定計划。这一过程主要是指试验步骤的确定,如J-K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需要分为按图连线与自行连线两种方式,并观察和绘出波形图。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项目深入讨论和分析,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冲动和求知欲,并要求小组不断调整设计,最后形成书面计划表。

(4)实施。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指导各组分别进行,尽管试验比较简单,但仍需要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认真负责的作风。这是考察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能否正确运用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5)检查。鉴于试验的简单性,主要是对试验步骤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所绘波形图进行检查,组织各小组相互交流设计方案,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6)评估。项目化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同样不可偏废,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对实验成果的客观评估,使之从实践中获取操作经验,加深认识并培养团队精神。

2.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考核。考核是手段不是目标。结合上述六步教学法可将考核指标划分为阶段性与总结性考核两种。第一,操作步骤考核:由上述六步除评估外的五步组成,主要是对学生考勤、课后准备、动手能力、参与度进行评价,为保证公平性,应由教师、团队、自我评价三者结合估分。第二,阶段性考核:每单元都有不同的试验内容,这一部分由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理论水平进行测试评价。第三,综合能力考试即常规的期末测验。以上考核指标所占比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把握,要注意理论与实践水平并重,保护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项目化教学管理的普遍应用,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项目化教学的行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在电子线路的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该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式教学

计算机从人们工作的一种工具,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是计算机文化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因素。社会各界由于受到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文化的影响,他们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结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再结合多年的有益尝试和教改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模式取代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改革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1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1.1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是指根据某一岗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来设计出具体的工作项目,根据完成具体项目的活动行为确定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要求及需要学习哪些相关理论知识,在完成具体项目这一活动行为的同时,学生即增强了能力素质,又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1.2基于行动导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1]有很多,实践证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应用非常灵活,如分段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法庭辩论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根据项目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及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具體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出适合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项目工作任务和实施环境,在项目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一定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了学习效率,不仅学会了理论知识,还灵活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提高了技能素质。

2.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优秀学生必备的技能,恰恰我们的高职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技能,从而造成他们的基础特别差,所以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的动力不足的现象。他们希望尽快获得毕业证参加工作或者直接学习企业员工所需的岗位技能。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对就业和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仍然采用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是无法解决上述问题的。

根据《山东省鲁政发49号文件》对山东职业教育提出“坚持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导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采用以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体,教师组织为主导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解决高职学生厌学的现象。

3.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公共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山东省对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要求分别设计出适应不同知识模块的工作任务项目,构建基于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于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组织,采用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习的学生参加山东省统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的通过率几乎100%,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特别强,很好的满足了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

3.1教学模式的创新

以教师设计的各种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学生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为核心,按照完成任务的工作流程,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完成任务,在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还可对工作任务进行扩展创新,在工作任务的设计中增加学生自己的设计思想,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乐趣,从“要我学”的学习状态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状态,由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

3.2教学计划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完成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2],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章节教学为主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应用,科学的设计和安排工作任务、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根据要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目标的知识目标,重新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工作任务的实施效果。

3.3教学任务的设计

根据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大纲设计出若干不同的教学任务,每一个教学任务就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3]。根据高职院校对计算机能力要求,根据各部分知识的内容要求和特点,要把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详细的规划,既能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也就是通过对各个工作任务实施,学生不仅能够顺利通过山东省统一组织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还能满足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4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要遵循完成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流程,确定学生的工作任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工作过程的引导者、咨询者,还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者。

由于工作过程需要必备的理论知识,为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按照工作要求将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这样既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理想效果。

3.5成绩的评定

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成绩的评定要以山东省统一考试成绩为考核标准。山东省统一考试的实践性操作知识的所占比重较高,通过基于行动导向的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变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厌学情绪较严重的现状,只要设计出合理的工作任务项目,就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各项目工作任务,也就实现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4.小结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对工作任务的设计和引导作用。从确定计算机公共课程要求的能力目标到每一个工作任务的设计安排,直到最后对工作任务设计的总结、改进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培养出满足生产服务一线需求的技术性和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明贺.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在推进职业物流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分析[J] .价值工程2012(11).

[2]杨灵芝,刘海明,王洪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J] .职业教育,2010,(27).

[3]将丽芬,许宁.高职化工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0,(7).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篇7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尤其是在口语课堂上, 课堂沉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笔者之前教授的大学英语教学班级在大一第一学期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尽管笔者设计了多项口语活动, 但课上师生间交际互动仍然较少, 学生对笔者的提问反应冷淡,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笔者所在的高校隶属教育部211高校, 生源较好, 学生入学分数较高, 入学时英语普遍达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 有部分学生甚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按照课程设置要求,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必修英语, 其中包括综合英语和英语听力/口语。就英语口语来说, 学生每周学习时间为两个课时, 共100分钟, 一学期总共学习8周。老师和学生所用的口语教材为外教社听说教程, 也有部分老师脱离教材, 自备材料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与多位讲授大学英语口语的同事交流, 笔者了解到课堂沉默似乎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在笔者所在学院有此类经历的教师比例高达62%) 。笔者通过对自己的口语课堂进行观察和反思, 加上受多位学者研究的启发 (罗淑兰, 2002;赖非, 2006;刘红梅, 2008) , 决定使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为改善课堂沉默、活跃口语课堂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该研究从2014年3月到2015年6月持续了三个学期。本文是笔者对这一行动研究过程的报告之一。

1 问题分析

笔者就课堂沉默和互动性问题查阅了相关文献。徐飞 (2003) 总结了影响师生课堂互动的五个因素:教师理念、学生理念和学习策略、课堂焦虑、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技巧。笔者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 学生理念、课堂焦虑、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技巧对构建活跃口语课堂必不可缺, 教师理念和学生学习策略对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口语参与度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认识到, 很多学生并不是没有课堂互动的欲望, 相反他们练习口语的想法非常强烈, 但他们在口语课堂上遇到的困难让他们裹足不前。困难之一是部分学生虽然入学英语成绩较高, 但是听力和口语能力较差, 所以第一学期的口语课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困难之二是学生口语水平参差不齐, 如果在没有提前了解学生口语水平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盲目分组并布置小组讨论任务, 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困难之三在于由于受口语课上时间的限制及课上资料的匮乏, 对于每次课上的主旨问题, 例如housing, 学生由于背景知识储存不丰富, 对话题讨论的贡献度不高, 沉默现象自然产生。基于上述观察, 笔者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合作模式下多方位口语课堂的构建, 并在接下来的三个学期对此构建模式进行了积极系统的实践。

对于合作学习理论, 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合作学习理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强调学生应该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 而不是灌输者 (Applebee, Langer, Nystrand&Gamoran 2003;Wells 1999) 。有学者的研究 (如展鑫磊、刘永兵2010) 表明, 男女生合作完成英语作业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国外大量研究 (如Slavin 1992;Wells 1999) 表明, 合作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而言对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学习成绩均有积极作用。经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 笔者认为,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以合作学习模式为框架来设计口语课堂教学应该是打破课堂沉默现象、活跃口语课堂的关键。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 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学生的反馈, 提出了多方位口语教学的课堂组织方案。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帮助学生做好课下准备工作是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前提。所谓课下准备包括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两个方面, 教师将学生课前准备、课上参与、课后巩固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使成体系, 便基本实现了多方位口语教学的设计目标。

根据此设计框架笔者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并与2014年3月, 即大一第二个学期, 开始了对任教班级的合作模式下的多方位口语课堂教学效果的行动研究。

2 行动方案

以2014年3月-6月 (即大一第二学期) 为例, 本学期共有8次口语课, 笔者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决定突破原有教材限制, 自选当下热门主题4个并自己收集相关素材和亲自制作教学课件, 计划每两次课完成一个主题, 一方面从时间上保证学生深入的思考和准备, 另一方面从学生兴趣点着手, 紧跟热门主题, 体现时代潮流, 调动学生注意力。在每一次口语课程结束之后, 笔者坚持及时撰写反思日记, 并就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下面以第一次口语课为例具体介绍行动研究方案。

2.1 课前准备阶段

在第一次口语课之前, 根据学生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将学生分为四组, 每组六人, 组间英语平均成绩基本持平, 并保证每组男女比例适当。分组后学习委员给大家分发口语课教学大纲、第一次口语课主题及相关指导问题以及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具体如下:

2.2 课上讨论阶段

经过课前充分准备, 各小组成员对老师的课上问题进行了现场讨论及对自己的课前准备做了口头报告展示。

2.3 课后巩固阶段

3 实践结果和反馈

3.1 课前准备阶段

在前两周的准备活动中, 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笔者了解到课前对主题的充分准备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课上讨论的信心;笔者给出的问题和口头报告的要求也让他们清晰地了解到了笔者课上的要求从而有纲可循, 在准备材料时有的放矢避免盲目;笔者通过邮件给予学生口头报告的修改和指导也增加了学生课上发言的热情, 大大消除了他们的畏难和胆怯心理;根据英语水平和男女比例给学生进行分组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笔者的良苦用心, 同时也有利于组内成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笔者同时也了解到, 语言能力仍是学生讨论问题和组织口头报告的一个重要制约, 另外部分学生对于给定的主题兴趣不高, 也成为影响其课堂参与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课上讨论阶段

笔者根据课上讨论的实践情况, 得出了几点经验:第一, 语言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 以10到15分种为宜, 否则容易给学生产生精读课的错觉, 不利于学生口语表达积极性的调动;第二,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课堂互动有很大帮助 (Lewis&Hill 2009) , 教师应首先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创造和利用时间和机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尽量减少学生课堂发言时的心理焦虑;第三, 做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 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应成为每个小组的重要成员并参与其讨论, 关注小组的讨论动态和语言表达并适时进行指导, 避免成为不相干的“局外人”;第四, 为提高小组成员对于课堂讨论的关注度, 教师应鼓励组员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做好发言记录并总结要点, 每次当堂汇报都由不同的组员来完成。

经过周密细致的安排, 课上讨论沉默现象得到了极大改善, 多数同学能够尽可能地抓住发言的机会抒发己见, 组员参与度较高气氛高涨, 组员间发生辩论成为常有之事。笔者还观察到不少学生为了更好地参与讨论抒发见解, 通过查字典、询问老师等方式积极采取各种语言表达策略, 尽量克服语言能力障碍, 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就口头报告情况来看, 学生在上半学期口头报告表现情况总体一般, 鲜有突出, 主要因为学生对口头报告这一课上练习方式不够熟悉, PPT制作不够熟练, 公众演讲信心和能力不足;但到了后半学期, 在笔者通过邮件交流、案例示范和当堂引导之下, 四个小组的口头报告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组间评估数据也有力支持了这一论断。学生口头报告的表现情况也给笔者不少启示:一是, 课前的邮件指导是高质量口头报告成功实现的重要前提;二是, 口头报告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 要求一定要清晰细致, 对语言、结构、表达以及逻辑构架都要有具体的标准。要求越具体明确, 学生反而对任务的难易程度更有把握。综合口语课堂的组织情况, 笔者认为最明显的不足就是课上时间有限, 很难在两次课也就是两百分钟的时间里完美地完成四个小组的讨论加口头报告, 几乎每次课都匆匆忙忙收尾, 因此许多细节问题由于时间所限不得不被忽略掉, 这也是以后教学需要着重改进的地方。

3.3 课下巩固阶段

在课下巩固阶段, 笔者要求学生仍旧以小组为单位, 将口头报告的内容改变成访谈节目并录音, 完成后交给笔者评估打分。这项任务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修正表达、提高口语能力的机会, 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模拟语境, 锻炼了学生的现场口语表述能力。学生对这一课后练习感到十分意外和惊喜, 对每次录音练习都充分准备、认真完成, 录音交给笔者之后经常主动请笔者对任务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估指导。学生对课后作业的热情和用心也成为了笔者行动研究的动力, 笔者对每次录音都仔细评估并通过邮件对学生完成情况做出详细反馈。

综合合作模式下的多方位口语教学的三个环节, 笔者认为, 课前准备是前提, 课上讨论和口头报告是关键, 课后巩固是深入提高。行动研究的三个学期以来, 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大二下学期期末口语考试的平均成绩与往届学生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 同时参加四级口语考试的人数也比往届以及平行班级增多, 而且大多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绩。

4 行动研究的启示

“实践出真知”。行动研究的过程让笔者对教学理论有了深入的认识, 真正意识到教学理论对于课堂实践的有效指导作用。回顾几年以来的教学生涯, 笔者基本都是凭直觉在试错中摸索着进行的, 但此次研究实践证明, 年轻老师如果通过行动研究, 从盲目走向有目标的教学, 从无意识地运用理论到主动用理论改进教学, 那么课堂教学质量一定会有较大提高, 学生学习效果也会较为明显。

当然,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比如主题选择难易不均, 部分学生对主题不太感兴趣, 有些学生语音较差对课堂讨论和口头报告影响很大, 课上时间有限导致部分小组报告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等。笔者在今后的口语课堂研究中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进一步探索改进方案。

摘要:如何活跃大学英语口语课堂, 调动大学生英语口语练习积极性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本行动研究发现, 通过三个学期的合作语言模式下的口语课堂多方位教学, 课堂沉默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公众演讲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合作语言模式,多方位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1]Yang Luxin.Doing a group presentation.Negotiations and challenges experienced by five Chinese ESL students of commerce at a Canadian university[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10 (14) .

[2]彭青龙.思辨与创新——口语课堂上的演讲辩论初探[J].外语界2000 (2) .

上一篇:中国2011年10月省级短波电台频率表下一篇:华科机械考研复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