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共12篇)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篇1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作为一个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而正式定义“行动研究”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Kurt·Lewin) , 他于1944年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这就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 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 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 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 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勒温把这一研究类型定名为“行动研究”[1]。并且, 他于1946年发表了《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 在这篇论文中, 勒温提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 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论断。
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柯利 (S.N.Corey) , 他在1953年出版的《改进学校措施的行动研究》一书中, 不仅将行动研究法引入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等各个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而且详细介绍了行动研究法的理论基础、特点、实施原则、实施程序和注意事项[2]。
关于行动研究的涵义可谓是众说纷纭,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行动研究不同的涵义。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 行动研究即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的一种反思性研究, 它旨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 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境, 促进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 以及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3]。
二、高校教学为什么需要行动研究
虽然行动研究被应用于实际教学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 但在我国的教育领域, 很多教师对这一名词还是比较陌生。行动研究是随着我国2001年发起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被引入实践教学的, 其目的是解决教学与研究分离的问题,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高校教学中, 本科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决定着高校教学的总体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 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日趋鲜明与复杂, 这就决定了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可能完全复制以往的模板, 教学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 而若想完美、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任课教师将其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 最终得出一套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虽说高校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所授学科的科研人员, 但是, 此“科研”非彼“科研”, 除个别学科外, 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所做的科研针对的都是本学科的知识内容, 而非本学科的教学。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该留给专门研究教学的人员去解决, 但其实这样的解决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
(一) 问题的解决不够及时
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并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与教学质量或教学效果相关, 问题能否得到及时解决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倘若将问题提交给研究教学的专业人员, 那么他们从确立课题到了解情况再到开展调查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里, “问题”就一直在教学中存在着, 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学, 也许等到研究人员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反馈给任课教师的时候, 这届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在特定教学情境下出现的教学问题不一定具有普遍代表性, 或许下届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会有新的问题产生。
(二) 教学研究人员对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往往在问题本身、研究对象、实施情境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这种问题可能带有普遍意义, 但更多的是特定班级或学校所特有的[4]。因此, 若不身临其境, 则很难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教学研究人员在外围所看到的情况也许并不是最真实、最全面的, 而这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三) 问题的解决方式未必具有针对性
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因其多数具有特有性, 所以, 对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往往需要在实际情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过程中不能臆想教学情境, 不能控制任何变量, 因此, 研究的最佳场所就是问题的发源地———课堂。而教学研究人员将研究场所设置在课堂中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的可能性很小, 这样研究人员就很难看到自然状态下问题的发展变化, 很难根据问题的发展情况对研究策略进行及时调整。其结果就是, 教学研究人员最终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很可能是在一个人为设定的研究环境中得出的结论, 未必具有针对性。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 高校教师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研究, 最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而这一过程就是行动研究。
三、行动研究的特点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行动研究与传统的研究不同, 它既不属于基础研究, 又不是应用研究。传统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分开研究, 而行动研究则是一个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纵观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 行动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 教师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 并借助相关的教学理论指导将发现的问题上升为有操作性的研究课题。然后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 计划的制订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考虑到操作技术和操作模式的选择, 以及实际情境中的影响因素。接下来是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不断地进行观察记录、反思总结、调整方案, 这期间不只要求教师能够对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 而且需要教师具备借鉴相关的教学理论来导引研究方向的意识和能力。行动研究的结果不只限于对教学经验的总结, 它还必须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具备研究性和传授性。所以说, 行动研究是一个完善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研究。
(二) 研究者与行动者合而为一的研究
在传统的研究中,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 研究者与行动者都是分离的。这种分离的后果就是研究者的“研究”与行动者的“行动”如两条平行的直线没有交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无法真正解决实际工作者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而实际工作者在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时, 又缺乏相应的理论作指导。行动研究恰恰弥补了这个缺憾, 在行动研究中, 行动者即是研究者。比如说在教育领域, 教师就是行动者与研究者的统一体。问题是教师通过反思教学而提出的, 研究方案是教师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情况制定的, 研究过程是教师主导完成并全程参与的, 研究成果是教师得出并为教师所用的。正如有学者认为在行动研究中“从事研究的人就是应用研究的人, 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生者”[5]。
(三) 研究场所与行动场所合而为一的研究
行动研究是质的研究的一种, 质的研究特别强调研究者亲自观察、记录在自然情景中发生的行为, 因此行动研究也强调在实际情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正如著名课程专家丹尼斯·劳顿 (D.Lawdon) 所说:“人在控制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与自然状态下的差异, 这比人们想象的多得多、大得多。”[6]行动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模式决定了它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 研究过程中不控制任何变量, 其研究的场所即为行动的场所。例如在教育领域中,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场所就是其实施教学的课堂,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课堂, 研究的实施依赖于课堂, 研究的结果应用于课堂, 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整个研究过程将研究场所与行动场所有效结合。
四、高校教学中如何开展行动研究
(一) 引导高校教师认识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虽然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 但对于很多高校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其还不是很了解。所以, 在高校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让高校教师认识行动研究, 了解行动研究的意义, 看到行动研究的优势, 逐步熟悉行动研究的实施流程和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教育研究人员能有效地将行动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模板传递给高校教师, 并附上典型具体的案例,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具体实施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二) 行动研究开展的具体流程
行动研究与传统研究不同, 它的研究过程不是像传统研究那样以提出问题开始, 得出结论结束, 它的研究过程是循环式的。这主要是因为,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实践, 而教学实践的改进没有一个绝对的结果, 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所以行动研究也就是一个不断反思修正, 循环进行的过程。一般来说行动研究会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 提出问题阶段
这是开展行动研究的第一步。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便能及时地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由于具体教学情境下所产生的教学问题往往具有独特性, 因此这一步骤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细致观察, 并在每次教学结束后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不忽略掉那些不易被发现但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效果的隐性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将其上升为具备研究价值并可操作的研究课题, 这一步需要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在开展行动研究的最初阶段, 高校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咨询一些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 但在多次实施之后, 教师要通过积累经验和充实相关理论来实现自己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2. 制定方案阶段
在确立研究课题之后, 高校教师要制定出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案。在制定方案前, 教师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以确保制定的方案具有可行性。方案包括总体方案和阶段性方案两个层面, 既有对实施过程的整体规划和预期, 又有某一具体阶段的实施步骤和细则。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与其他研究的最大不同点就是, 无论是总体方案还是阶段性方案都必须具有弹性, 教师要根据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解决程度随时对方案进行修改, 可以修改某一个实施环节, 也可以修改整个方案。
3. 具体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实际上由两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是行动, 第二个环节是反思。
第一个环节即是将制定好的方案付诸实施, 这一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对行动中出现的各种相关现象和问题仔细观察, 详细记录, 及时总结。在整个行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行动研究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客观真实, 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不要加入任何主观因素, 不要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做任何变量控制, 不要随意推断现象的结论。
第二个环节是反思环节, 这是行动研究的灵魂。行动研究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循环、不断完善, 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的研究方式。因此, 反思是一个研究阶段的终点, 同时又是下一个研究阶段的起点。高校教师通过反思前一研究阶段观察、记录、总结而得出的情况, 完善下一研究阶段的实施方案, 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之中, 如此不断反复, 使行动研究的方案日趋完善, 最终使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结语
行动研究应用于高校教学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它的存在不仅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教学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保障本科教学质量, 而且可以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行动研究的复杂性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能力, 而且要具备研究教学的能力,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教学理论的知识, 积累教学研究的经验,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参考文献
[1]陶文中.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J].教育科学研究, 1997, (5) :33.
[2]李酉亭, 邹芳.行动研究法和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5, (1) :111.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99.
[4]和学新.行动研究法简介[J].教育改革, 1994, (2) :64.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99.
[6]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第二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篇2
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太受到重视,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逐句翻译的问题,阅读材料选择过于单一化,教师训练方法简单,在部分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进入误区,阅读习惯被动且格式化。
我校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大部分学生对英语阅读缺乏兴趣,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教师也是就题目论题目,以做阅读理解代替阅读训练,与其说做阅读理解不如说在翻译短文,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影响很大,教师缺乏系统而有效的策略。
将英语作为工具来学,培养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是中学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培养阅读能力也就是把阅读教学放在九年级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位置。在我国,学生获得英语的主要来源是阅读。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既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头戏。在中考中,阅读理解题占了试卷总分的27%。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题量较大、覆盖面广、设问灵活、考生失分率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偏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针对上述问题,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通过问卷、谈话、测试等形式对九年级学生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影响他们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教师授课过程中过于偏重词法词汇讲解,缺乏篇章分析和阅读技巧的讲授,学生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教师安排的阅读课时少;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够;阅读材料偏难,生词量过多,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不相符。
因此,如何提升我校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实验。
二、设施目标
1.利用阅读策略的传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自主精神,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2.提高英语教师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3.具体要求
(1)研究方法应多样化,以便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有比较客观,具体,详实的了解,从而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2)制定教学方案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个方面。
(3)在方案的实话过程中,要根据新的情况灵活机动的调整。
(4)班主任的支持,教师间的合作是成功的保证。三,实施过程
基于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诸多因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喜欢阅读,从英语阅读材料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养成积极主动的阅读学习习惯。
例如:我时常搜集一些趣味性强、难度小、生词率不多的、字数200个左右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材料,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学生阅读。对于理解能力差、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便选择一些篇幅短、字数较少的短文让他们阅读,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激起他们的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2.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小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学生认为阅读材料难、读不懂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针对学生地现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系统讲授一些基本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讲授一些词汇学习方法。初中英语教材分单元,每单元后面都有词汇表,在每单元讲词汇时,教师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到好处地讲解有关的构词法知识;利用近义词、反义词、同类词等方法记忆单词。(2)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中猜词。根据阅读材料,逐步的将常见的猜词技巧介绍给学生。比如:根据定义或解释说明猜测生词的词义;根据对比关系猜测生词的词义;通过因果关系猜测生词的词义;根据生活常识猜测生词的词义;根据同等关系猜测生词的词义;根据构词法的知识猜测生词的词义......(3)指导学生系统的扩大词汇量,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词汇外,我要有意识地鼓励指导学生收集课外常见到的词汇,要求学生每人一册,定期检查,每月一评优,每学期开展一次单词竞赛活动,并且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九年级上学期,我挑选一些趣味性强的课外阅读材料让他们阅读,激发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并要求学生每天背三个课外单词,一学期掌握约300个非课本单词。这样一学年后,学生的词汇量将达到2100多个(其中包括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500多个和自己扩充的600个),基本上能比较顺利地做中考的阅读试题。3.克服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在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唇读、复读、用手指着读、遇到生词查字典等。根据现状,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限时训练法和整体阅读法。所谓整体阅读指的是“阅读时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每个个别的词语上,而是直接集中在完整的篇章内容上”(王建新1991)。为保证学生使用该方法,我常选用生词量适当(生词率5%以下)、篇幅适中(150-200词)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不查阅字典,在规定时间内(5-8分钟)完成阅读和相应的理解练习。由于时间有限,又不准查字典,学生在阅读时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文章内容的预测和理解上,从而忽略甚至估计不到一些生词和语法现象的细节问题。除了在课上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外,我们还向学生推荐有关快速阅读的书籍,要求学生利用课外实践进行自我训练。4.搞好课上阅读,加强阅读技能训练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考纲的要求,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是: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根据以上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专门开设阅读课。根据现行的初中英语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每单元有一篇的阅读材料,我每周专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半节处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半节处理选取的配套课外材料。当然材料的选取要结合课本、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计划,以便达到教学目的。
(2)分析分阶段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根据教学大纲及考纲的具体要求,我将几种阅读理解能力分开分学期分阶段进行训练:
九年级(上):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重点放在课文的教学上,课外选材要容易,可将材料分成欣赏性的和应试性的,阅读时间放在课内和课外。
九年级(下):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为主,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半节阅读课,时时努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中考前两个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为主,精选阅读材料,按照中考说明上的要求,将材料分门别类,定时定期地对学生进行专项限时训练。
(3)各阶段把好阅读速度关,逐阶段提速。自始至终,材料上的阅读训练都是限时训练,根据考纲的要求,读速为20 wpm,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九年级(上)学生的读速大约为15 wpm,九年级(下)学生的读速大约为20 wpm,中考前学生的读速大约为25—30 wpm。5.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有格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说明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有着莫大的关系。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行为事半功倍。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及信心有很大的影响。难度越大,学生回视的发生率越高。因此,通过降低阅读材料的难度、限定阅读时间等方法,来纠正学生指字阅读、回视、有声阅读等坏习惯。事实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当然,学生之间有差异,方法在使用时必然要灵活。如限时阅读,对于重点班的学生,其规定时间就要比普通班的学生短,否则不能给学生造成紧迫感而迫使他通过“看”获取信息,而不是“读”。
(2)、在实践中教会学生阅读技巧。
阅读是个长期的过程。阅读技巧对学生来说似乎很实用,但仅仅传授阅读技巧,而没有实战演练,这些技巧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学生掌握某种阅读技巧后,我便辅以大量相应的阅读材料加以巩固。如不同题材的文章,其脉络的体现方式不同,游记以地点为线索,人物传记则往往以时间为线索,等等。学生只有在大量接触类似的文章后,才能下意识的运用所学技巧,尽快理清文章脉络,最大限度的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6合理补充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阅读量
目前中学英语教科书所提供的阅读量较以往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离大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大纲在教学要求中规定中考毕业生词汇量的分级水平要求。课内阅读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这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补充阅读材料。
7、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推荐适当的课外阅读书刊。日前出版的《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21世纪报》、《学英语》、《中学生英语园地》等多种报刊杂志提供了大量难易适中的阅读材料。另外,统一作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作阅读纪录,定期在课上讨论和讲读,及时评价鼓励。我们也定期地进行阅读检测和竞赛,发现进步并评出优秀。
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四、设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建立相应的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及时的教学反馈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是决定教学实验成败的关键。它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避免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多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到目前为止,对英语阅读感兴趣的同学已经大幅增加,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甚至是排斥的。如何让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学生都参与到英语阅读中来,并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
3、英语组教师的论文撰写及发表情况不尽如人意,我将鼓励我校所有英语教师多进行思想总结,多撰写论文并投稿,使我们共同收获研究成果且能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分享和探讨。
总之,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我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改进和探讨。不过,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将这项研究走向深入,在我的带动下,在通行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会更上一个台阶,我校的教育科研会逐步地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芜湖市无为县周闸初中
周德华
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
一、翻转课堂的教育方式
翻转课堂这个词语对于大部分人应该还很陌生,它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老师在学校的教室里给学生讲课,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而翻转课堂则更为便利,它可以让学生在家就能学习学校教授的东西。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或者视频,对于不懂和有疑问的地方则再去向老师请教。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那么他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就不同,当他自己对知识进行了一遍学习和理解他就会很明确自己哪里会,哪里有欠缺,可以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巩固,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在初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作为从国外新引入进来的教学理念,在国内应用得并不十分广泛,可是这并不妨碍学者和媒体对它的关注程度。虽然这个理念在国内实行得并不广泛,但还是有些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有意识地植入了翻转课堂的理念。以平板作为媒介,在课前学生自己学习老师所给的课程软件,上课前进行小测试,通过小测试的结果来反映学生对哪些方面有欠缺,再通过老师讲解点拨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更好。
而在我们的初中阶段,翻转课堂的应用会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更加的个性化,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方面。对于同一个主题的英语阅读理解,但是学生喜欢的题材肯定都不一样,它可以使英语的学习变得更加的多元化、个性化,使学生自己主导、自己探寻,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虽然翻转课堂的种种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在实际的学习操作应用起来非常的难。我们不能忽略现实中的种种差异性的问题。翻转课堂可以大大提高初中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学模式有一种创新性的突破。而因此也会延伸出许多现实的教学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理性面对这些教育理念,多多接触,乐于尝试,也要结合实际,这样才会不断有所突破。所有课堂改革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同时有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所以以后还会不断地在这条路上探索。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篇4
一、翻转课堂的相关分析
1.翻转课堂的概念。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英语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英语知识, 学生利用记笔记的形式或者单纯听讲的形式来学习英语,但是翻转英语课堂的出现,使传统墨守成规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灵活起来,也更加简单方便,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它是利用多媒体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让学生利用视频进行英语学习,遇到疑问向教师请教,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更自主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并且对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进行了个性化对待。每个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力不同,因此学习成绩就会不同,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短处,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促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
2.英语翻转课堂的优势。英语翻转课堂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翻转课堂是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设计的,它在课堂上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在此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和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交流,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及时的发现自己在英语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也促进了教师的人性化教学。其次,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沟通, 翻转课堂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进行监督,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进行辅导,三者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密切。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行动
1.行动计划。在翻转课堂中,要对教学流程、教学结构和教学设计进行计划。首先,计划要先确定计划内容,按照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另外需要对教学用具进行准备,例如,导学案、英语微电影、PPT演示文稿、学生英语检测题卡,将这些准备好后可以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学习材料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核心,必须精心准备。关于导学案的准备,可以按照英语课文内容, 让学生找出实际生活中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题材,例如,在My Family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认识和介绍,然后通过英语学习,用英语把自己的家庭生活主线串联起来,把应该学到的单词短语等融入其中。微电影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学习题材和方式,在微电影和微视频的制作过程中,电影要用英语去讲解知识点,把这一课的单词句型全部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观看家庭介绍掌握知识点。自测题卡的设计,要围绕英语课程的导学方案, 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习题的设置,这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才会更加科学、客观和真实。另外在课堂行动计划中还要重点体现课堂互动部分。互动分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的互动,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话题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然后对预习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用英语独立的表达自己的家庭成员,最后选出一名小组代表作为自己发言的总结者。
2.具体行动。具体教学和学习行动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教师按照已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此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进行实验。在此项行动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清楚的了解课前应该要预习的知识点,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中来,在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下,有效的落实教学内容,并且教师要监督学生对检测题卡进行填写,以检测学生在翻转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记录下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学习表现。若是多数学生都遇到同样的学习困难就要进行集体讲解,另外学生还要积极的配合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完成本课节的学习。
3.观察阶段。在观察阶段,重点要观察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然后教师要做详细记录,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和课堂学习表现,通过5天课程的学习表现,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学习优势。根据调查显示,对学生的学习观察效果显示如下:
在课前学习阶段,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不能顺利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自我检测题卡完成的效果不一,总体呈现比较差的形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通常抱以不理会的态度,并随之失去学习兴趣,并且对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没有记录。在课堂互动阶段,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过大,需要教师去分组、去督促学生进行小组话题讨论、去组织小组学习效果的回报,总之,各方面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会耽误课堂时间,对课堂学习效果产生消极影响,这表现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还存在一定的懒惰心理。在分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力非常差,对讨论的话题兴趣不高,积极性受到影响;在讨论结束以后,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对讨论结果进行发言;此方面教师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例如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没有严谨性和计划性,多数时间内显得过于慌乱,若此时学生提出问题,就会表现出应接不暇的感觉。
4.反思阶段。在上面几项行动都结束以后,教师要对翻转英语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进行反思。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完成学习内容和进行自我检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很多学生越过教师为其设计的教学计划,直接进行课堂作业既检测题卡部分,也就是说, 没有经过预习、微视频的观看等就直接答题,这样答题的效果也非常不好,此种情况完全打破了教师的教学预想,没有达到相应的学习效果。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预习和观看微视频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无法完成检测题卡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制作的材料有时多而不精,比较杂乱, 这样就没有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在预习的过程中易出现烦乱心理,感觉无从下手。
其次,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很多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分组后学生所讨论的内容与教学无关;同一小组内部,学生学习的程度不统一,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统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认识不统一,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表现的状态就是迷茫和盲目。在学生自主发言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小组代表比较少,学生的积极性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小组回报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 基于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比较少,所以在翻转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转换过来,缺乏勇气表现自己的观点和对学习的态度。
再次,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高。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听从地位,学生认为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依赖性没有改变。在课堂秩序的组织方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弊端。一些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不能自如,这说明教师没有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提前预测,这样在课堂上一旦遇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另外一些年老的教师对这种的新的教学模式还没有透彻的了解,在驾驭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最后,教师对课前学习材料的整理问题。若学生对教师整理的材料不感兴趣,那么便不会很好的完成翻转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学习,在教学材料中也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因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存在学习差异,所以一些学生很难独立的完成课前学习资料的预习。
三、翻转课堂教学行动的改进
针对上述反转课堂教学行动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在反思的同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基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计划方面。教师按照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材料编纂成固定的学习内容,然后通过社交软件或者QQ平台等利用访谈的形式同学生一同完成预习。微电影的制作要选取学生在学校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加入英语词汇短语等。 对行动内容的观察要改变第一次行动中不足,记录下学生的学习状态,然后进行反思和总结。
其次,行动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具体学习情况,教师预测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提前找出对策。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程的学习清单,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课堂讨论的话题也要精心准备。
最后,观察和反思。教师教学设计的改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以往不主动,不善于发言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课堂观察,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与讨论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教学反思,找出这一过程的不足,继续以这种形式进行改进,从总体上提升学生对翻转课堂的适应性和教师对英语翻转课堂的把握程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上也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学习,才能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勇于创新,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摘要:国民经济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外贸易的开放需要更多的人才,因此英语课程成为各个阶段学校的重点课程,尤其在初中,学生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因此需要对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更有利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本文对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进行研究,努力使这种方法成为英语教学的示范教学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翻转课堂,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黎.王海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6):104-107.
[2]柯佳.翻转课堂.让英语阅读课更高效[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2):19-21.
[3]余萍.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9):62-64.
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篇5
课堂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反思和评价,最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定向型研究报告是发现一个新观点或新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实施,实施中根据观察和反馈调整方案,分阶段有计划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反思和评价,撰写研究报告。
作为农村的一线英语教师,我每天都面临着很多教学中的问题。如:学生对单词、语法等知识点不会灵活的使用;记不住单词;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讲了多次后,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语法课上,大量的讲解、练习几乎占据了整堂课,使学生失去兴趣;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教师不知如何将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自己所处的教学情境和所教的不同学生出发,调查和分析问题的原因和本质,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并和其他教师讨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在合作中构建自主发展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会观察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学会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学生、对教育的认识,通过不断反思与实践,获得自身发展,推动教育理论的创新。
初中地理任务型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 任务型课堂教学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32-01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们与地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于改造也更广泛起来。由此看来,地理新课程改革是改变以前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能自由发展且以学生为主体不以老师为中心的比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核心任务。综上所述,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占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态度,关注学习过程,因材施教。有些教师直接比照书本复读一遍,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根本对此提不起来兴趣,无心听讲,从而无法从课堂中学到知识,长此以往,其本身的素养也无法得到提高,这些都是不符合新课程地理改革的目的的。所以,对原有的初中课堂的改变还有推进地理新课标是迫在眉睫的。作为走在创新改革前沿的新一代地理教师,更应该为新课标做些我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使命。
一、问题的由来
实施新课程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一些好的变化,但也发现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许多的教师还是按以往的方法自顾自的讲课,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去听课,不能自主的多样化的了解并学习地理知识,甚至对这种课堂出现了抵触情绪,无法从中学到知识。当然,我们也承认,在教学中我们会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这样一来,老师常常会过多的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样学生很少会自己发现分析问题,就无法自己解决这种问题,长期以来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很难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尽管我们要应试教育,也不能过多的关注应试,况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地理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了解并解决这些地理问题,他们更能印象深刻,也达到了记忆的作用,而且还能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在新课程的地理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自然而然的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有所提升。据我们对教学的总结来看,假如把任务型课堂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去,可以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使教学更有效率。
二、研究课题的意义和目的
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掌握水平设置各自的要求,要求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协助下和同学互相合作或者自己完成,继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无限潜力,做到“为应用学-实践中学-学中实践-学了会实践”,使学生做好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成就感。此文让同僚在任务型的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找到了更多的建议。
三、课题创新之处
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是把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到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及迫切性。总结出实施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并得出了一整套的教学模式。
四、提出和总结初中地理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为止,我们提出的任务型课堂教学还是尽停留在初级阶段,停留在理论阶段。看过了许多的理论,我认为Willis的理论更有意义,他把任务型课堂教学划分为前任务、任务中和后任务。
1.对于三阶段课堂模式的说明
前任务是学生们了解要学习的文章的背景,知道自己要了解的任务及目标。这个阶段的谜底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前为学习做好基础,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总而言之,前任务使同学们提前进入角色,做好学习前的准备。通过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并在课堂上教师口头上讲述故事,布置任务,并讲解一下任务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引导同学们自己讨论。
任务型课堂的核心就是任务中了,他是要具体执行这个任务。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是任务的主要执行人,老师只负责巡视教室只是个旁观者,偶尔给予相应的意见,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引导学生们的方向。学生们自己做出任务完成的流程和方式,时刻汇报给老师。最终老师在听完汇报后给予鼓励或是更好地意见,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2.对初中地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展望
我们从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活跃了地理教学的课堂氛围,为教学带来了一线曙光。在这个基础上,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范围及管理方面的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挑战,从而说明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但是更多的应该是给我们在教学模式中带来更多的更大的飞跃,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收到丰硕的果实,更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对于推行任务型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最大的成功。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这种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我们国家还没有的到广泛的推广,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同学们对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到应该了解到的知识,甚至更多。这种任务型教学一定会普及到初中地理教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贺胜兰.中学任务型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语言教学研究,2009(11).
[3]王亚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应用[J].教育革新,2004(04).
高职英语语音教学的行动研究 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语音教学,行动研究
1前言
影响高职生英语听力、口语技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词汇、语法知识的欠缺等。英语语音知识的匮乏也是造成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反思性教学实验活动, 采用交际教学法在语流中训练高职学生的语音语调, 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的正确性以及获取语言信息的准确性, 最终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2行动研究理论概述
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解决教学与研究领域脱节问题的手段之一, 国内外学者对行动研究的定义或看法均有所不同, 但是行动研究的基本特点还是得到广泛认可, 即行动研究强调研究与行动的合一, 它是教师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或变革教学现状而采取某种新措施 (文秋芳, 2011) , 其主导思想是引导教师成为研究者, 通过观察和反思, 运用教学理论和方法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采取一定的行动加以解决, 提高教学效果。 (郭颖, 2011)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 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Burns, 2011)
3语音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本次行动研究选取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两个班级共计58 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对比实验, 以《商务听力》和《谈判口语》课程为实践载体, 两门课程均为商务英语专业核心技术课。研究工作分为四个主要步骤来解决英语语音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即: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制定行动方案;实施行动方案;评估/ 反思教学改革成效。
3.1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通过前期的课堂观察以及对两个班级的一些学生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访谈, 笔者设计了课程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并且完成了两个班级学生英语听力和语音测试。通过以上措施, 发现了问题, 提出了假设, 即“语音知识是影响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语音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正确性以及获取语言信息的准确性, 最终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笔者设计了行动研究的干预方案, 选择期初测试成绩较低的班级作为实验班级, 进行干预方案的实施。
3.2 制定与实施行动方案
该行动方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识讲解阶段, 用大约4 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二个阶段是语音训练阶段, 贯穿到整个学年的《商务听力》和《谈判口语》课程的学习中。
在实施第一阶段方案时, 笔者采用趣味英语音标教学法在短短几节课时间里让学生打下音标基础。在多年的英语口语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一套能够在短时间内记牢、读准音标的趣味教学法。这套趣味音标教学法运用母语迁移理论, 通过对比汉语中相似发音, 为每个音标取一个形象好记的名字, 使用联想、谐音、导演记忆法等在2 节课内学习与操练英语音标。在完成音位领域的学习后, 教师又用了2 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超音位领域的知识, 即重音 (stress) 、语调 (intonation) 、节奏 (rhythm) 、弱读 (weak forms) 、连读 (linking) 、减音 (reductions) 等。
在进行第二阶段方案时, 笔者以《商务听力》《谈判口语》课程为实践载体, 运用交际法在英语语流中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语音训练。根据语言的特点和实验班级学生的测试水平, 笔者设计了音节训练、模拟练习、自由表述以及角色扮演几个课堂活动环节, 这几个环节是按照由易到难、由语言基础到语言提升的顺序来设置的, 顺序基本不做调整。在音节训练环节中, 教师带领学生将听力或口语学习材料中出现的重点、难点词汇以划分音节的方式进行识读和记忆, 这种音节训练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单词, 而且能够很容易地读出包含字母较多的生词, 能够根据每个音节的读音所对应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去记忆单词的拼写。在模拟训练环节中, 学生要根据口语和听力学习材料中所接触的语音特征进行反复模拟练习, 去熟悉英语的语音语调, 确保自己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在自由表述及角色扮演环节, 教师会设计一些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话题, 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准备2 分钟左右的自由发言, 教师和其他学生也会根据发言的情况提出问题或提出关于语言、内容的建议。在进行完自由表述活动后, 教师会设计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场景和要求, 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设计的所有场景和要求。此外, 笔者还为学生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听、说训练,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机会, 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听、说能力。
3.3 评估/反思教学改革成效
在干预方案实施基本完成后, 笔者进行了行动方案的评估与反思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 完成师生对行动干预方案的评价。通过对语言测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 将实验班和对比班实验前后的语音、听力及口语测试成绩进行横向对比, 以及对实验班级学生实验前后的语音、听力测试成绩进行纵向对比, 最终结果显示, 运用行动研究方法, 采用交际法在语流中让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对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有明显的作用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6) 。
在进行教学实验的一学年时间里, 笔者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期初、期末进行语音、听力测试, 在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听力和口语测试。在6次测试成绩的基础上, 整理数据并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实验前后的成绩进行横向对比,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的成绩进行纵向对比, 其对比如下:
(1) 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指:分别在期初、期末测验中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对比, 看实验班在实施了行动干预方案后, 和对比班相比, 成绩是否有了提高。
(2) 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在实验班内实施了行动干预方案后, 比较几次不同的测验成绩, 看有无提高, 从而判断该教学方法是否有成效。
从表1 可看出, 实验班和对比班在第1 学期期初的语音和听力测验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都相差不大, 即在教学实验初始阶段, 两个班学生的语音和听力基础相同。从平均分来看, 实验班 (实验班) 还略差一点。
从表2 可看出, 在实施了行动干预方案1 个学期之后, 到第1 学期期末, 实验班的语音测验平均分比对比班高出7.4453 分;听力测验平均分高出5.3904 分。
从表3 可看出, 继续实施行动干预方案, 到第2 学期期末, 实验班的口语测试成绩比对比班高出7.4453分;听力测验平均分高出4.9667 分。
从表1~3 可看出, 两个班第1 学期的期初测验成绩相近, 但在连续两个学期的期末测试中, 实验班无论是在语音/ 口语测试还是在听力测试上, 表现都要好于对比班。这一差距的显著性可从下面独立样本T检验中进一步得到说明:
表4 是实验班和对比班语音和听力两科第1 学期期末测验成绩的T检验表。由于是在两个班之间比较, 属于两个独立样本, 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检验表中, Sig. (双侧) 值为双侧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当Sig. (双侧) 值>0.05 时, 说明两组数据在某一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当0.01<Sig. (双侧) 值<0.05 时, 表明两组数据在某一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当Sig. (双侧) 值<0.01 时, 表明两组数据在某一变量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从表4 数据可看出, 两个班第1、2 学期期末的语音/ 口语成绩和听力成绩的显著性差异概率值分别为0.047、0.000、0.000、0.009。其中第一学期期末语音成绩两个班的显著性差异概率为0.047, 在0.01 和0.05 之间, 说明两个班的语音成绩有显著差异;其余都小于0.01, 说明两个班的成绩有极其显著差异。表中t值为负数, 是因为在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计算时, 是将对比班作为第一组数据, 实验班作为第二组数据进行检验计算的。这说明:采用交际教学法让学生在语流中进行语音训练后, 无论是在语音/ 口语还是在听力测验上, 实验班的成绩都要高于同期对比班的成绩。
从表5 可看出, 实施了行动干预方案后, 语音/ 口语成绩的平均分在两个学期末有了阶梯式的提高;听力成绩在第1 个学期有提高, 但在第2 学期出现了下降, 这可能跟两个学期听力课教学和测试的内容及和难度变化较大有关。
下面是两次成绩变化的显著性检验。因为比较的两组数据来自同一团体, 所以用相关样本T检验来验证实验前后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表6 是实验班的语音成绩和听力成绩相关样本T检验表, 即:在同一个班中, 分别比较语音和听力两科测验的期初与期末成绩是否有显著差异。表中Sig. (双侧) 值为双侧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当Sig. (双侧) 值>0.05 时, 说明两组数据在某一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当0.01<Sig. (双侧) 值<0.05 时, 表明两组数据在某一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当Sig. (双侧) 值<0.01 时, 表明两组数据在某一变量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从数据可看出, 无论是语音/ 口语测试还是听力测试, 每两次测验的成绩差异Sig. (双侧) 值都为0.000, 小于0.01, 即说明差异极其显著。三次语音/ 口语测验, 两次成绩比较的t值均为负数, 说明成绩呈阶梯状提高;行动干预方案效果明显。听力测验方面, 第1 学期期末测试成绩显著高于期初成绩, 也说明了行动干预方案的效果, 但第2 学期的期末成绩低于第1 学期的期末成绩 (t值为正数) 原因如前所述, 跟两个学期的听力教学和测试内容、难度变化有关。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在行动干预方案的两个学期中, 实验班在英语语音/ 口语和听力测试成绩两方面都比对比班的同期成绩有显著提高;实验班在两个学期的三次测验中, 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在实施行动干预方案后,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访谈, 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这种语音训练方式, 认为能够让自己把基础知识打牢, 使自己有信心开口讲英语, 不会因为错误的发音而被笑话, 大大提高了自己对英语听力和口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结束前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87% 的学生表示教师采用交际法让大家在语流中进行语音训练, 通过词汇发音、例句模拟、自由表述和角色扮演这些课堂活动, 一步步从易到难, 逐渐训练和提高了自己的语音语调,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相比之下, 对比班级无论从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活动参与程度还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都远不如实验班级。
4结语
本次行动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知识的兴趣, 增加了他们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 改变了听力、口语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效果, 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以及获取语言信息的准确性, 最终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这种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自我反思, 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制定计划, 采取实施措施的教学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教师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是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来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 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 解决教学与研究领域脱节的问题, 使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教师也会在这一实践和摸索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参考文献
[1]Burns, Anne.Doing Action Research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0/2011.
[2]郭颖.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行动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6) :141-142.
[3]李学钧.英语语流结构浅析[J].外语教学, 1986 (2) :14-19.
军事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篇8
外语教育一直是国内教育界所关心的课题。当前外语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危机, 同时也是困扰外语教师的难题。以教师自我反思为核心的行动研究为此提供了解决该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行动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是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 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探究活动, 也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种在实践中反思、研究的探索性活动对职业教师的自我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提高教学成果可产生巨大的成效。
军校学员是不同于地方大学生的特殊群体, 军校学员的课堂学习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实践活动中, 必须从实际出发, 通过行动研究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对成果进行评估, 探索适应军校学员的课堂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成果。
2 行动研究概述
行动研究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的约翰·科利尔 (J o h n Collier) 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斯蒂芬·考瑞 (Stephen Corey) 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教育界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等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和研讨, 在此过程中, 行动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 行动研究被介绍到中国。
国外著名学者Corey、Mckeman、Kemmis S.和Mc Taggart, R都分别对行动研究给出了定义。考瑞 (Corey) 在其著作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s中谈到行动研究时指出, “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 经由应用研究成果的人来担任, 其研究成果才不致白费。……学校的所有这些人员必须个别或集体采取积极态度, 运用其创造思考, 指出应该改变之处和如何改变的措施, 并勇敢地加以试验。并且讲求方法, 有系统地收集证据, 以决定新措施的价值。这种方法就叫行动研究。” (Corey, 1953)
Mckeman在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中对行动研究的界定是:“行动研究是对某一个问题领域进行反思的过程, 通过反思来提高实践质量或加深个人对问题的理解, 这种探究是由实践者进行的……行动研究是系统的自我反思的科学探究活动, 由实践者实施以改进实践。” (Mckeman, 1991)
Kemmis和Mc Taggart在著作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中提出, 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 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和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对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Kemmis S&Mc Taggart R, 1982)
20世纪90年代以后, 行动研究在中国受到关注和重视, 并用于教育实践活动。著名学者吴宗杰提出了行动研究的概念, 认为行动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 (吴宗杰, 1995) 国内著名外语教育家文秋芳等学者也对英语课堂口头报告行动研究做了方法论的阐述。
语言学家Mc Niff (1988) 将行动研究可以分为以下5个步骤:
1) 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对象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提出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3) 实施新的教学方案以期解决问题;
4) 评价教学行动;
5) 反思并确定下一轮研究目标。 (郑敏, 2000)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制定方案、实施或修改方案等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每个步骤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或合并。
3 行动研究在军事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3.1 存在的问题
军校学员在学习通用英语的同时, 还应掌握军事英语。军事英语在词汇、句式及语体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通用英语的特点, 这些特点有时会造成学生阅读军事英语资料的障碍, 例如词汇含义。军事英语词汇有着不同于通用英语的独特的词汇含义, 如果没有掌握词汇的军语意义, 就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许多学员虽然英语基础很好, 但在阅读军事英语文章时, 由于没有掌握军事英语词汇的含义, 因此无法正确地接收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3.2 问题的量化
在军事英语阅读教学工作开展之前, 对本校2013级本科学员进行了一次词汇测试, 测试内容包括汉英、英汉词汇互译、军语缩略语、军语口令等。本次测试共收回问卷349份, 平均分16.4 (满分100) 。从卷面可以看出, 学生对军语词汇的认知理解很差, 对于一些常用的基本词汇的含义不甚了解, 见下图:
3.3 对策
1) 采用语义网络和联想记忆法进行词汇识记
根据语义场理论 (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s) , 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在语义场内是彼此相关的, 词与词在同一概念支配下可形成特定的语义场。由于词汇具有不同的内涵及外延含义, 任何一个词汇都能辐射出多个语义场, 而不同场型之间, 甚至同一场型中的不同子场之间都可产生联想关系。 (姜凌, 2009) 由此可见, 语言系统内的词汇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建立语义网络, 才能在词汇识记方面取得成效。这常常是学生在词汇识记过程中忽略的地方。例如在讲授“service” (军种) 这一词时, 应帮助学生建立上下义的关系和平行关系, 即“service”的下义词有army (陆军) 、navy (海军) 、air force (空军) 和second artillery (二炮) 等。与其处于平行关系的词汇有arms (兵种) 。
联想记忆法是词汇识记中常用的方法。James Nattinger曾经说过:“词汇是以联想网储存和记忆的, 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变为了解该词与其他词联想的任务。” (姜凌, 2009) 由于军事英语词汇自身的特征, 可采用词义联想的策略进行词汇识记。例如, 利用反义联想法, 即与其具有对比或相反意思的词汇共同记忆, 如“conventional war” (常规战争) 和“unconventional war” (非常规战争) , 及由此衍生出的“conventional weapon” (常规武器) , unconventional weapons (非常规武器) 。
2) 采用“讨论式”阅读法激发兴趣
军事英语文章的篇章特点不同于通用英语, 通用英语的文章题材多变, 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军事类文章多以说明文为主, 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 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针对此问题, 可采用小组“讨论式”的阅读方式, 即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 教师对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协作和讨论完成阅读任务。互助协作和讨论也是语言输出的一种方式, 该方式避免了单一输入的枯燥, 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3) 政治、军事新闻类文本的补充拓宽思路
较少接触军事类文章, 思路狭隘是造成学生阅读困难的主要因素。除军事类文章外, 应使学生多读国内外政治、军事类新闻。通过阅读新闻, 可拓宽思路,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军校学员, 早已不生活在象牙塔内“两耳不闻窗外事”, 而是需要建立积极正面的价值体系, 具有较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补充新闻阅读这一活动, 通过新闻阅读, 识记词汇, 归纳大意, 提高阅读能力。
3.4 实施行动
通过词汇测试和试卷分析, 笔者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研究了针对问题的对策, 制定了为期一学期的实施计划。
1) 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 每周讲授一篇军事类文章, 将阅读任务分派给不同的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文章大意, 教师协助讲授词汇的含义。
2) 教师在每周从BBC或VOA网站选取一篇军事或政治类新闻 (积极、正面为主) , 进行分析、讲授, 并要求学生阅读, 总结大意。军校学员每天都会观看汉语类新闻, 在此基础上补充英语类新闻, 学生较容易理解大意。
3) 每周有一位学生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学习汇报, 即学生自选一篇军事类文章, 在课堂讲解。该形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军事知识的理解, 还提高了口语能力和演讲的技能。
3.5 评价及反思
3.5.1 评价
在学期中, 对于原有的测试对象进行了第二次词汇测试。第二次的测试结果表明, 学生对部分的词汇掌握明显好于第一次 (见下图) 。在第二次测试卷中, 除了保留第一次的测试题外, 还增加了战争背景知识的测试, 虽然很多学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等战争知识了解不全面, 但大部分接受测试的学生能够答对有关战争基本情况的问题。本次测试平均分61.6 (满分100) 。
3.5.2 反思
单一的词汇识记效果并不理想。如做完军事英语词汇测试后, 大多数学生所做的测试并不理想, 但没有学生主动要求被告知答案。在对所测试的词汇进行讲解后, 大量词汇一次性输入的效果不太好。应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语义网络,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建立语义网络, 才能使新词贮存在长时记忆中。
要通过阅读激活记忆中的新词, 牢固词汇的含义, 从而使阅读更加顺畅。如在初次遇到“veteran”这一词时, 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该词的含义, 教师的讲解只是完成了短时记忆。在随后补充的一篇关于美国总统奥巴马为非美裔老兵颁发红十字勋章的新闻时出现了该词, 通过新闻的阅读、分析及归纳大意后, 该词贮存为了长时记忆。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长期的语言材料的输入和不断的有效的输出来完成的。除课上的阅读内容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材料的阅读,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相互提高, 如成立“读书会”等学习小组, 保证在大量材料输入的同时可以有效地输出以巩固所接收的信息。
4 结语
行动研究不仅是以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为目的的研究, 更是教师自我反思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行动研究, 教师将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中, 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同时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的方式。课堂学习不是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 而是在合作中的有效学习。这种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 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 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Corey, S.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53.
[2]Kemmis S&McTaggart R.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Victoria Austral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2.
[3]Mckeman, J.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 ective Practitioner[M].London:Kogan Page Limited, 1991.
[4]姜凌.英语词汇联想与语义网络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49-55.
[5]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2) :48-53.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篇9
● 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程概况
生态课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而产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情境教学、学生学习、教学效果等因素,同时保证各种因素的动态平衡,从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发展。它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1.整体性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教学效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完整的课堂教学, 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生态课堂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整体评价,评价体系较为完善,评价结果能够保证公平、公正。 而传统教学往往将这些因素隔离开,单个逐一地进行分析和评价,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被分割,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在生态课堂教学中,班级作为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要想整体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重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时,不仅看重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还会思考以后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往往会制定长期的教学目标,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合理衔接、承前启后,这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多样性
由于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不同,所以偏爱的科目也不同,也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低不一。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每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除了学生自身因素以外,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也是影响高中生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对生态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时,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重点和目标,争取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让每位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都能有所提升。同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学校硬件设施的差异、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共同构成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这种特点使得生态课堂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
3.动态平衡性
生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都会发生变化,维持各种因素保持动态平衡是生态课堂的基本职能。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程度,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又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处在动态平衡中。这种平衡有助于师生进行良性的、平等的互动循环交流,有助于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4.和谐性
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和谐性是指班级的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引、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知识的感悟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既能对教师实施更为有效的生态课堂教学方法有极大的启发,又能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技能。信息技术教育是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强大推动力,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1.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看
实施新课改之后,大多数学校已经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开展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具体表现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师资队伍还没有达到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要求,学校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有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落后,与时代脱轨,不能满足生态课堂教学的要求,如有的教师教学方法没有更新,依然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授课内容没有重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但自身不能正确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使得生态课堂的教学效率差强人意。
2.从教材的角度来看
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所选的信息技术教材不符合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目前的许多教材过于专业化,学生不能理解,看信息技术课本像看天书,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同时,教材落后是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之一。
● 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发展建议
1.创新教学思维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当操作方面出现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是等待教师发现并进行讲解,真正能够通过自身思考解决问题的学生不超过20%。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高中生严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想提高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和研究,最终完成任务。
2.采用分组教育的方式,分别布置任务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计算机水平之间的差异,并根据个人差异因材施教,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熟知每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前提下,进行差异性分组,即按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进行分组,针对不同的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分组布置任务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还可以防止学生滥竽充数,起到监督的作用。例如,在讲授“Photoshop图形基本编辑” 时,教师可以找一些大公司的标志图展示给学生们,然后对其中几个简单的设计图进行概括和讲解,接着让学生自己单独实践,独立进行思考和设计。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当中,学生们不仅能正确绘制出标志图,而且有的还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出各式各样精美的标志图。
3.采用试听教学法,创设教学意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互联网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教学素材,教师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先利用这些素材创设教学意境,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将教学任务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接着,在计算机上操作,巩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讲授“Flash的遮罩功能”时,教师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几个简单的实例,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各式各样的遮罩效果。在学生们欣赏效果的同时, 又运用遮罩的基本技巧对这几个画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实践。
● 结语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众多的特点,是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应被广泛应用。但是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课堂的发展。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发挥生态课堂的作用。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生态课堂是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完善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建议,希望能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生态课堂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篇10
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又称为实践研究或行为研究, 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 倍受一些教育者的推崇。但在国内还属于新生事物, 近几年才得到发展和重视。行动研究强调了教师 (也包括学生) 在参与过程中的自我反思, 自我理解, 自我完善, 自我提高。行动研究尤其适用于个别班级的小规模的研究调查。一般来讲, 行动研究包括:a.发现问题。b.分析问题。c.拟定计划。d.搜集资料。e.批判与修正。f.试行与考验。g.结果与反思。
1 发现问题
随着大学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课堂。大学教育面临大班化的问题, 如何在大班条件下进行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英语现在也出现了100多人一起上的大课堂。通过教学观摩与教师访谈, 笔者发现后排的学生往往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时而溜号, 瞌睡, 做与课堂无关的作业。在此笔者称其为“后排现象”。然而教室前排往往有很多座位, 说明学生是主动选择离老师较远的后排。学生明知道在后排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为什么还要选择坐在后排?原因何在?如何调动后排学生的积极性?
2 分析问题
对于“后排现象”, 笔者分析了两方面的原因:课堂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 某些不足诱发了“后排现象”的出现;作为学生, 某些情感问题或策略问题, 导致了“后排现象”的出现。基于以上分析和对教学的初步观摩, 笔者制定了详细行动计划。
3 拟定计划
计划在某大学二年级的英语课堂抽样展开行动计划。首先计划进行教学观摩, 观察后排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其次根据观察作出原因假设, 制定调查问卷, 并在课堂上发给后排的学生。然后根据调查结果, 抽样进行学生教师访谈。找到原因后, 制定改进方案, 并在抽样班级实行, 观察其效果。
4 搜集资料
首先笔者在多个本科二年级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了教学观摩。观摩中发现, 后排学生的表现包括:玩手机, 看杂志, 打瞌睡, 做其他学科的作业, 沉思发愣, 听mp3, 小声聊天, 能够认真听讲的寥寥无几。做其他学科作业的占到了40%, 沉思发愣, 神游发呆者占到了30%。打瞌睡者也不在少数。还有学生在看英语杂志, 背英语单词手册, 做四级模拟题。这一现象说明原因假设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上, 而应挖掘其深层原因。根据上述现象制定了大学英语“后排现象”调查问卷, 并在其后的课间发给中文专业, 经济学与法学专业, 信息科学专业, 地理专业后排学生填写。问卷汇总后得到有效问卷60份, 每个专业15份。通过对四个专业的独立数据分析及各专业汇总分析, 笔者发现, “后排现象”的原因基本符合之前的假设。四个专业普遍反映最多的原因是:坐在教室后排没有压力, 享受充分自由, 占总数的53%。也就是说, 远离老师的视线, 学生感到放松, 相对懈怠, 对课堂活动也就不那么认真了。第二大原因是对英语没有兴趣, 占总数的45%。这一点在两个理科专业问卷中表现更为突出。这个原因当然包含学生的个人因素, 但也应注意到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不足。第三大原因是感觉“老师讲课太没劲, 不如坐在后面自学”。在教学观摩中发现, 后排有部分同学并非对英语完全没有兴趣。他们有些看英语杂志, 有些背诵英语四级单词, 做四级模拟题。针对问卷中集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再次抽样部分本科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50%的理科学生反映对英语实在没有兴趣。当问到某些学生为什么在后排自学或看英语杂志时, 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没意思, 快考四级了, 不如自己背点单词;还有的认为老师应该针对四级讲些题, 而不是继续讲教材。
5 试行与考验
针对以上现象及其原因的调查分析, 笔者制定了较为详尽的改进方案。
5.1 压力问题。
针对学生坐在后排感觉没有压力, 容易懈怠的现象, 解决办法是:教师要经常提问后排的同学, 问题不能过难, 过难的问题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让他们朗读课文, 生词, 谈谈对某一段课文的理解等, 这样会使他们的精神比较集中。另外, 教师可以要求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这样想在后排瞌睡的同学也无法迷迷糊糊了。从情感的方面说, 教师还要给予后排同学更多的关注, 不要老站在讲台上, 要经常下去走走, 既有利于调节师生间的气氛, 也便于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
上述方法只是治标, 下面的方法才是治本。
5.2 兴趣问题。
学生的兴趣需要培养, 一个好教师可以使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 而一个平庸的教师会使有兴趣的学生失去兴趣。笔者观摩的班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经过两年的学习, 学生对教材失去了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多方面汲取素材, 例如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歌曲, 英语电影片断等。学生们往往对枯燥的语言现象很头疼, 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却很感兴趣。教师在向其讲述文化现象之后, 可要求他们进行情景表演, 来提高他们的兴趣。要鼓励学生多看英语杂志, 听英文歌曲, 看英语电影。教师可有意识地推荐一些, 让其课下去看, 课上组织讨论,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锻炼他们的口语能力。针对后排成绩偏下的同学, 要帮助他们和成绩较好的同学组成兴趣小组, 课后一起学习讨论。课上有意识地提问他们做代表发言,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5.3 授课方法问题。大学二年级学生普遍对
单一的授课模式感到厌倦, 因此要改进教学方法, 使课堂有活力, 有趣味, 吸引后排学生的注意力。a.教师少讲解, 多设问, 引导学生。b.讲授知识点时, 设计悬念, 让学生进入好奇、思考的境地。c.经常制造幽默, 用笑声吸引学生们到课程内容上来。d.教师讲课的语气要经常变化, 高低起伏, 时而高昂激奋, 时而幽默诙谐, 时而神秘狡诘。e.举例时, 以学生生活为素材, 以学生关心的事情为话题, 使他们有观点可发表。f.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不仅是起立发言, 还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字, 到前面来说话, 两个人作对话, 或展开竞赛活动。g.提问要难易结合, 容易的问题, 会使学生增加信心, 稍难的问题, 会使学生有兴趣去思考。
5.4 学生过级需要问题。
针对在后排背单词的学生, 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其一, 在课堂设立四级模拟练习时间, 帮助学生解决备考中的难点, 并针对题型讲解解题技巧, 学生感到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复习四级, 自然会到前面来。其二, 建议他们在课上注意听讲, 掌握好课上的内容, 不要一心二用, 力争课下课上的时间都有收获。
由于客观原因, 上述改进计划只在部分班级进行了试行, 但是“后排现象”确有改观。学生基本集中在教室的前部, 即使后排同学在两学时的课中基本没有再出现作其他科作业, 睡觉, 玩手机, 听mp3的情况。教师对后排同学的关注大大加强, 后排学生的反应也比原来积极。后排学生的被提问率也明显提高了, 因此后排学生的注意力明显加强。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大大改善了, “幽默时间”和“四级时间”也吸引了后排学生的目光。
6 结果与反思
可以看到, 以上改进措施在解决“后排现象”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说明“后排现象”是可以改善的。当然, 一些深层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长期的努力, 比如兴趣问题, 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此次行动研究存在着很多不足, 但是“后排现象”的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 通过改进措施来缓解和消除“后排现象”, 是大学英语教师共同的希望。希望笔者的行动研究能对此产生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蔷.北京: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王蔷.北京: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熊川武, 上海:反思性教学[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熊川武, 上海:反思性教学[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初中物理“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三效教学;行动研究;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标准中要求,在初中的物理课程学习过程,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者物理实验中观察和发现到与物理教学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习惯,尝试根据自己现在知识和经验去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和实验收集有用的数据,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记录实验报告,并且归纳和总结实验结论。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的神奇与美妙,通过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能力,以及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将面临着知识抽象,讲解枯燥,学生理解和认识上的难度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教学教具的使用等等辅助手段,本文就从“三效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的水平,这也是将“三效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三效教学”的概念、内容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无论是课堂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物理学科也不例外。“三效教学”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指:教的高效、学得有效,习有成效。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探究学习,以及成果检验的有效整合,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变化。
“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究科学知识、运用现有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堂氛围的改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三效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
初中物理因为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并且有许多知识又十分抽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三效教学”的提出,就是从实际出发,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将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但在教学模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是在不断的教学研究中,找到更合适学生发展模式,以达到教学的最高质量。
如我们在学到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这个章节的内容时,通过给出一些固体或者液体的物品,让学生给出其质量。首先让学生目测估量的方法,分别说出这些物品的质量为几千克或者几克。然后再一起通过测量得出准确的答案。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物理量的测量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些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不是能仅靠感觉和估量的。在这个动手测量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达到学得有效,习有成效的结果。
问题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源头。对于物理教学中,就是要不断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以是学生的需求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所有的知识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得出知识,并且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问题意识研究的习惯,这也是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全程跟进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三效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物理作为一门概念和内容都比较抽象的学科,要想真正的学好也要面临许多的问题。“三效教学”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必然途径。
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从自然现象、生活观察、实验等等方面初步认识物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最基本的科学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可以解决和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
如在学习到电磁能章节的内容时,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用电知识,了解家庭用电的导线连接,安全与危险的存在,学会看和读家用电表,并能计算出电费,这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和观察,了解电的作用,以及安全用电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周围人们用电量的相关数据,讨论用量与我们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知道电的分布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和协助监督的工作,但不要干涉学生的调查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最后结论,更好地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如在学习到“大气压强”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楚的了解大气压强是怎么回事,请每位同学带一盒牛奶,在课堂上要求每一位同学在将吸管插入盒装牛奶时,一定要注意速度要快,以更好的达到空气密闭的效果,然后吸牛奶,牛奶盒子就会瘪下去,反复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己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变化,更清晰地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四、结论
初中物理是初步学习物理课程的基础,也是今年高中或者向志业物理学习的开始,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认真态度,对于今后的学习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是一定要每一堂课都要教具辅助教学,但是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使用合适的教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就是要及时根据教材的内容,更新原有的教具中落后的,陈旧的,已不合适再用的教具。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物理教学在形式上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运用现有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找到使学生的特点发挥到最大作用方式,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成果。
同时,因为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要想更好的实施“三效教学”,并且达到所要求的教的高效,学得有效,习有成效的目的,首先还是要打破受到长期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影响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达到一种和谐的高度,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实验,主动观察,主动收集数据,主动整理实验报告的学习态度,才是“三效教学”行动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光军.分析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成功(教育).2011,33(11):114-117
[2]杨艳玲.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做到理念联系实际.[J]学周刊.2011,35(19):44-47
高考英语听力教学中施行行动研究 篇12
1调查现状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 我们对50位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导致学生英语听力参与度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英语水平比较低。二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三是客观环境的作用, 使他们缺乏听英语的意识。
2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课内外都不怎么重视英语听力。而英语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 “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这种现实表现既不符合英语大纲要求, 也不符合教师的期望, 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渗透行动研究的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 我们要构建真实的英语听力环境, 具有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 使其更加能真实的对听力进行体验, 这正是培养学生英语听力表达能力的切实途径。
(1) 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
英语听力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英语听力教学本质是通过开展言语活动, 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2) 确立“基于实践”的教学观。
英语听力的学习, 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吸收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学生的亲历性, 学生须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 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因此要在英语课堂中营造真实, 生活化的言语环境。我们决定首先要有良好的英语氛围, 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同时, 要求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 可以立刻将学生导入英语的有声世界。
(3) 听力技能培养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必要的听力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在听力课堂中常用做法如下:①听前预读。学生务必要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那就是听前预读。学生要学会快速对题干进行预览, 根据题干以及选择项必须对听力材料作出预测, 并做好听的心理准备, 这就是我们说的先入为主。听进行中要做一些速记, 原则是自己能够看懂。遇到听不懂的部分, 思维不停顿, 学会当机立断。②掌握基本语音规则。③运用形象思维。学生常说, 材料也不难, 也都能听懂, 但听完大多数都忘了, 在这时, 就要把大脑中的材料转化为画面牢牢地记在脑海中。④抓关键词、了解大意。由于听力材料比较快, 如果把所有内容都记住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抓关键词, 同时不能因个别的而忽视全文。
4精听、泛听有机相结合
在听力训练中精听与泛听是两种是基本的方法, 且二者相辅相成。加强精听训练, 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功, 加强泛听训练就会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语间, 使其听力能力加强。只有两者结合运用, 才能使整体听力成绩不断提高。
5听说、听读、听写结合
听与说不分家, 只有听懂了才能说。因此, 我们要把握一切机会去说英语, 尤其是通过English Corner、接触老外等方式, 以说促进听, 让听带动说。
6听力教学辅助条件
目前, 许多学生在词汇贫乏, 听力表达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 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心理疏导。对学生讲解词汇, 提高他们语言的流畅能力。 (2) 策略指导。①用字典策略:要求学生备一本高中英汉双解字典, 指导他们如何利用字典自学单词。②联系策略:利用同类词联想巧妙应对听力选择题中的意义置换题。如vacation—holiday、autumn—fall等。这样一来, 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听力词汇。③分类策略:要对所学单词进行分类, 以加强记忆。如天气类:fine /sunny /bright /freezing-cold/ moderate/ thunder/ tornado。如购物类:grocery/ catalog/ bargain/ refund/ selling season/ 50% off/ a 30% discount/ credit card/ pay in check等等。④延伸策略:丰富的语言素材仅为成功输出提供了可能。行动研究中“强迫”和自愿双重原则基本保证了每个学生说英语均衡的权力和机会。⑤培养听力的心理素质:行动研究让大多数学生胆子变大, 比较自在地应对听力考试。⑥自我认识。有的学生要求以后的听力随堂训练中安排特定的topic, 所有同学寻找资料, 每次训练不同的topic。听后, 大家总结本topic的考点, 可能拓展的词汇。
听力教学行动研究随想:
行动研究参与下的听力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赢。对学生进行两个月的听力教学行动研究, 在实施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如何以读带动听力技能, 如何培养语感来提升听力表达能力等问题接踵而来。短短两个月的听力教学行动研究中, 学生的出色表现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前所未闻的问题:听力教学中是否考虑了符合学生个性, 是否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环境。相关的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也是势在必行, 谁把握住这一英语语言教学发展的新潮流, 谁就能胜人一筹。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推荐阅读: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08-08
教学行动研究05-19
教学行动研究2-国培计划10-01
小学低年段写话教学的行动研究08-21
课堂教学研究10-17
课堂教学叙事研究07-15
化学课堂教学研究07-08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08-04
课堂教学观研究12-14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