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研究

2024-10-17

课堂教学研究(共12篇)

课堂教学研究 篇1

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不仅和学生的水平、能力有关, 而且与教师的教育质量水平、课堂的教学水平有很大关系。本文以“沥青和沥青混合料”为例, 探讨如何利用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创新, 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进科研工作能力和系统思维水平, 进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科研素质。

道路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现状和要求

现阶段,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和招生人数的增加, 给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结合长安大学公路学院的道路工程研究生的特殊性, 分析现阶段研究生的现状和要求。

1.研究生的来源复杂

长安大学的道路与铁路工程的研究生专业是多数公路工程行业中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比较偏爱的学校, 也是部分二本院校的和就业形势不好专业的学生增进自身知识水平和提高择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情况造成该专业的研究生来源复杂, 对该专业领域的认识较浅, 且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提高, 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设计时, 应照顾到各个方面。

2.专业背景和工程实践较少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 它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 并且依据工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所有围绕该门课程展开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离不开丰富的专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目前现状是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的实际接触不多, 使学习过程过于抽象, 缺乏感性认知, 因此增加学生对专业课感性认识、补充工程实例是专业课教学必须考虑的内容。

3.选课人数较多, 以被动学习为主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是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必修课, 选修人数较多, 每班有一百多人。这种情况使老师与学生之间极易出现缺乏必要的交流现象, 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是本课程在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该课程的具体特点, 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必须兼顾各方面情况。

首先, 专业课首要目的是为研究生进入后续的科研课题打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基本状况和专业素养, 把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部分的分量适当加大。

沥青和沥青混合料这门课是以沥青为基础的专业性极强的课程, 而沥青又是非普通材料, 在本科阶段仅仅是通过老师介绍和演示, 平常接触会较少, 甚至部分学生几乎毫无了解。课程的设计就必须考虑补充沥青及混合料的性能、特点、分析检测、设计程序等专业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样对非本专业的学生, 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科研中有足够宽的专业知识基础, 能够适应具体工作的不断发展变化。

第二, 为了研究工作、科研开发的需要, 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在教学时应考虑补充当前的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由于这部分的特殊性, 在课堂上应该从研究方向和方法上启发、鼓励学生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 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教学课堂内容设计上, 多集中于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理论。这部分内容宜采用粗线条和框架式的方法讲解, 然后进一步分析其产生根源、理论基础, 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在老师指导下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讨论和专题讲座等, 甚至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式课题讲解, 使学生能够立体化地理解和领悟所学的内容。

第三, 要求学生多查寻相关专业内容的资料和文献, 可以进一步帮助研究生吸收和融化课堂的知识,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道路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过程

1.体现专业课特点, 以工程实例和工程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笔者总是先把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工程案例和工程实际问题留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习和研究兴趣, 随后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的讨论、文献资料的查阅, 最后归纳出此类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善措施等。

在讲授“改性沥青”时, 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目前我国的改性沥青技术相当成熟, 但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经过分析和讨论, 认为是有些满足质量标准的改性沥青产品也存在质量问题。随之, 举出一个案例:某工程沥青面层采用的改性沥青由业主提供, 技术指标完全满足国家技术标准, 但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严重的松散、脱落、不黏结等问题, 问题所在?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所在?归根到底和我国的目前国情比较相近, 根本原因是改性沥青产品的生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 常常以满足改性沥青的技术标准为唯一目的, 在制作改性沥青时不是掺加优良的改性剂, 而是各种劣质的、成本低的改性剂 (如改善高温采用硫磺、硅藻土, 改善低温采用SBR等) 等的混合体, 这就造成“满足质量标准的产品照样在工程应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到工程实践来, 同时也为分析改性沥青的评价方法、质量判断标准提供较大的分析问题空间和解决问题的舞台。

2.利用对事物变化规律的剖析, 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逻辑性

专业课的教学应尽量结合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变化的逻辑性, 通过点拨和归纳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创新意识。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是该门课程的重点, 笔者以我国的级配变化为例进行分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主要是借鉴和参考前苏联的理论和经验, 加上当时经济薄弱、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受到限制, 级配的设计以密实型为原则;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级配理论逐渐欧美化, 由以前的路面受压不损坏到满足高温、低温和水稳性等路用性能要求, 再加上施工工艺水平和材料质量的提高, 以及交通量的需要, 级配设计具有了多样性;本世纪初, 国际交流的增加、工艺和管理水平日渐成熟、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 目前的混合料级配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等等。通过讲解和讨论, 使学生认识到级配的变化不仅和当时当地的时间、交通状况和工程的要求有关, 也和当时科技水平、工艺条件以及管理水平有关, 这样可以诱导学生依据现在的特征和状况,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通过教学内容的深度分析, 拓展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对道路工程专业来说, 往往考虑问题过于实际, 但是道路的研究、设计、建造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 影响因素极其复杂, 引导学生综合、系统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关键所在。在该课程中牵涉到的沥青路面高温车辙的问题的解决, 首先提倡学生建立分析问题的框架或结构, 应从沥青路面的结构、混合料类型、原材料选择、施工质量控制以及施工质量检测等方方面面进行分析, 然后再逐一剖析每一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 进而从产生问题的方方面面进行把握。最后, 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交流, 以此类推、举一反三地提出针对低温问题、水稳性问题以及沥青路面的疲劳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合理的措施。

结束语

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 更应看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的教学实践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说明合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笔者在分析我国现阶段硕士研究生现状和当前课堂教学方法特点的基础上, 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相应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现状, 以道路工程专业的“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课程为依托, 对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创新教育进行探讨, 并从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研素质的提高, 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等方面对专业课的教学提出具体要求。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课程设计,道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参考文献

[1]胡栋.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改革初探[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2, 5 (4) .

[2]杨力斌, 黄知涛, 冯道旺, 王颖.工科博士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6, 30 (2) .

[3]常双君.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5, 16:75-77.

[4]娄立志, 崔永胜.试论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28 (10) :40-42.

[5]程中华, 高崎, 田燕, 白晓东.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J].课程教材改革224:51、52.

课堂教学研究 篇2

1、现实依据

当今世界的多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源于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新。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实力,因而开发创新能力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是决定我国21世纪教育基本走向的里程碑式的会议,会前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我国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更是强调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乡镇小学,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弊端:(1)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缺乏资源整合的意识和技能;(2)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师生关系不够和谐;(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对新的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技术欠缺,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因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在重庆市教科院龚春燕老师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市不少学校就创新学习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成果改革我校课堂教学的弊端,有效促进新课程的落实,这是学生个体全面成长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校实施“科教兴校”战略的需要。

我校作为重庆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从1998年起,我校就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市级和县级课题的研究。2002年,我校承担的市“十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心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的研究》圆满结题。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农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及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子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行动能力提高的可测性研究》的研究顺利结题。另外有五项县级课题都圆满地结题。在此基础上,我校针对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科研课题“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本课题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着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形成我校的育人特色。

2、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

(2)以创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课程理论为依托。

3、课题的界定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创新就是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

教学是由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技术三个方面组合的。教学内容即课程与教材;教学组织即怎么来组织教学;教学技术即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技术。

课堂教学(又叫“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把学生按年龄和发展水平分别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 教学内容是以课为单位进行组织的。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

创新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核心,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活动设计,让课堂教学突破教学内容的封闭性、课程设计的统一性,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物、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和原则

(一)研究目标:

1、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2、构建科学的创新性课堂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

3、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课堂教学氛围。

4、积极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原则

1、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要求教师不是把现存的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3、活动性原则

要求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思维活动活跃性、组织形式的针对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4、个性化原则

坚持个性化原则,首先要实行教学民主化,师生之间必须建立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学生在共同性前提下的独特性;再次,废除给予性学习,实行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实行知识、技能与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有,必须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

5、师生协同原则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认识活动,因此这一活动的创新必须有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的有机结合,即教的创新应该是充分了解和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创新,应该是与学生学的创新具有内在结合点的创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应达到高度的和谐。

三、研究内容

1、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

2、创新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3、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四、研究对象、方法及周期

研究对象:澄溪小学部分班级(?)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行动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

研究周期:三年(2003.5——2011.9)

五、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03.5——2003.8)

拟定总课题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实验教师、培训师资、拟定各学科课堂教学子课题实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审定、论证、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2、研究实施阶段(2003.9——2011.2)

各实验班认真开展实验、召开实验教师培训会和研讨会、加强过程管理,收集整理师生实验过程成果、做好各年级实验班阶段性实验总结工作。

3、研究总结阶段(2011.3——2011.9)

进行实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实验前后对比分析、做好结题工作,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申请结题评审。

六、研究方法和措施

(一)构建课题“三级管理模式”

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市、县、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黄凤德校长亲任课题组组长,负责本课题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况红英校长任课题组副组长,负责课题的管理和指导;程小翠主任任实施小组组长,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和操作。课题组还建立了三级管理机制:学校领导——教科室——研究教师。这样的机制既有利于课题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对实验工作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做到了信息的畅通和管理的顺达。

为了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课题组制定了《澄溪小学课题申报制度》、《澄溪小学课题管理制度》、《澄溪小学创新教学指南》、《澄溪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制度》、《课题实验目标考核制度》、《课题实验经费管理制度》和《课题成果评价推广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中,对实验教师的实验工作作了明确的说明。例如,实施研究例会制规定:课题组应该在期初、期末、每月各一次研究会,及时总结、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又如,教师学习制度规定: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学习记录不少于20次,总量不少于2万字。其中重点学习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理论。

(二)探寻教师“三条培训途径”

教师是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力军,研究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进程和实效。为了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的实验教师队伍,课题组采用了三条培训途径:

1、专家引领,专业培训

学校课题组针对研究情况,分阶段有计划地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我校进行专业指导。几年来,市教科院王伟虹院长、龚春燕主任、张宏老师等领导及县教研室刘健春主任、贺恩明老师等多次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诠释新课程、新课改、新理念,传播新信息、新动态。

2、合作交流,互动培训

研究中,课题组通过定期开展“同一堂课互动论坛”活动,让教师们通过个人反思、集中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自主学习,自我培训

课题研究人员总是以自主学习的“三个不少于”严格自律培训:每天到图书室阅读或通过网络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每天的读书笔记不少于400字。自主学习的“三个不少于”已经成为我校教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课题组一方面提倡教师自学,强化基本功,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三课”研究平台,组织教师与专家、兄弟学校教师对话,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与交际的门户。学校安排课题组长、课题组负责人赴北京、上海、海南、西藏等地听取权威专家们关于“教育创新”“创新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学术辅导报告;安排课题组成员赴北京、上海、海南、重庆等地区感受其鲜活的现场情景;安排有关领导老师参加市县级课改培训。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近50名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听课,参与教改科研培训,带回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评价、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等宝贵经验。对于“走出去”的骨干、教师,我校规定做到“三个一”:即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经验材料,光碟等)交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存档;做一场高标准的汇报讲座,谈别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谈自己的感触和体会,谈会后对学校的建议与设想;上一堂高质量的移植课,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学习培训,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有了很高的提高,对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内涵有了深入的认识,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总体设计“三个研究主题”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着力点是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实现系统中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研究伊始,课题组便采用了“整体设计、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课题的研究。

第一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策略

这一方面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围绕“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着重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着重处理课堂教学里面教与学的关系问题,着重探索“研究性学习”问题。

第二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和蓝本。由于创新性课堂涉及的学科多、人员广,课题采用分学科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由实验教师设计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在研究会上进行探讨修订;第二步,实验教师通过自己实验的教学来验证修订;第三步,进行再次验证,确定教学模式的成型,并加了阐述。

第三阶段:着重研究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

着重研究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水平的科学评价,试图探索新型的学生评价机制;对老师课堂教学方案设计、角色定位、学习环境营造和教育技术运用的综合评价,试图根据不同的学科的特点制定“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要求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有新颖性的评价语。如,用“你真聪明,想的和别人不一样”、“你这种想法很有特点”等鼓励性的语言。

(四)整体推进“四大立体课堂”

四通八达的教学时空是网络型新课堂的实施基础。我校打破了传统的“学校课堂”这一单一狭隘的课堂观,以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沟通家庭、牵手社区、链接世界”为目标,构建了以学校课堂为核心,家庭课堂、社区课堂、多媒体网络课堂四大课堂联立的大课堂体系。

第一课堂:室内课

教学目标:以问题为核心,建立“问题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让“问题”充满课堂:问题指向创新。(1)分年段突出问题的连续性:低段——以封闭性问题为主;中段——半封闭半开发问题;高段——开放性问题。

(2)创设问问题的时空:设问题园地,建问题簿。初步形成创新性课堂特有的室内环境文化。

(3)教给问问题的方法。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3、加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初步构建起较完善的具有学科特色的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4、形成多元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想问。

5、完善师生行为指南,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

第二课堂:校内课

教学目标:以校内活动为核心,建立“活动的课堂”,锻炼学生创新意志和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组织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系列校内活动。

2、开发学生活动课程,形成校本教材。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课

教学目标: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核心,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1、落实社会实践基地(大雷天然气矿、火烧山等实践基地),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2、开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形成校本教材。

第四课堂:网络综合学习

教学目标:以网络环境为载体,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资源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补充。

(五)特色升华“三种研究活动”

1、赛:开展多种竞赛活动,让教师们在创新课堂教学的比拼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在 “创新杯” 优秀论文评选、创新教学片断、教案(案例)展评、阶段研究成果展评等竞赛活动,强化教师间的互相学习提高。

2、联:联系家长,做到家校结合

课题组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评教活动、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大家长了解课堂教学、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下面家长问卷调查后的统计图。

学生家长认为实验对对孩子的促进作用统计图

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最大变化统计图

3、新:创新学生学习活动

(1)课前五分钟特色活动

每位研究教师都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前五分钟特色活动。如语文学科的特色活动有:儿歌诵读、古诗欣赏、新闻快报、好词佳句交流、猜谜语等。数学学科的特色活动有:速算练习、对口令、数学趣味笑话、数学游戏、知识问答等。

(2)建立问题簿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问题意识培养”和“求异思维训练”为核心,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班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簿”,每人每天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

(3)开展创新大赛

课题组定期开展“我的创意”作品大赛、创新作文大赛、、“创新杯”手抄报(或电脑绘画)展评等活动,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充分享受创新成功的喜悦。课题组用“成长记录袋”将学生一期以来的重要学习资料保存起来,期末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见证自己的成长足迹。

七、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愉快地教学,有利于学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

1、动态的物质环境

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出了生动优美的物质环境,如名人画像、版面布置、绿化、音乐等等。而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些教学物化环境利于“静听”的传统模式,然后去营造一种多变的,学生有权利主动创设的动态环境。比如“让座位‘动’起来,课堂上,可以把学生的座位排列呈多样式;课堂上老师走向学生,亲切自然地融入学生中;甚至可以“撤掉作为课堂中心地位的教师讲台”。让整个课堂教学都融合在动态的物质环境中,更大效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2、宽松的制度环境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个体。课堂上要改变一味地“要学生怎么样”,“不许学生怎么样”,甚至“禁止学生怎么样 ”等一些视学生为“敌对”的管理政策。取消不利于学生课堂上发挥创新能力的要求。例如上课时的端坐、举手、答问时的套话等等。可以形成一些诸如允许“插嘴”、“争论”、“标新”、“质疑”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更为“人情化”、更关注“人性化”更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制度。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宽松自由、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愉快。从而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素质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插入《澄溪小学师生行为指南》)

3、民主的人文环境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进而打动学生的情,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真切的信赖、殷切的期待、热切的激励,会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成功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学的民主。以自身的人格形象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创新才能去熏陶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友善相处、真情相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少了一点指责,多了一点激励。许多教师采用 “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坐坐学生的小板凳”,“老师在学生面前流露真情实感”等方法,对学生说“我们是朋友”。对课堂上的学生插嘴现象、思考时做小动作的现象,举手时的激昂现象等进行合理的客观的归因。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有信心学习好占83.6 %,能主动回答问题占69.1 %,,喜欢老师的占90.0 %„„这些数据说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氛围。

(二)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灵魂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

1、注入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要求:“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师生可以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增删。特别是在学习新知的同时,联系实际,补充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学习知识是有用的。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圆明园》时,便结合保护文物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选择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

(1)多教材组合。以一本基本教材为纲,结合专题性的教材和活页资料,一方面保证了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专题性教材在知识专门化方面的优势。

(2)案例分析。除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精选的中外案例进行讲解,还收集、积累了一批原始案例材料供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分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与网络。使用了PPT、电脑投影、胶片投影、实物投影、录像、因特网、音响、等手段,在同等单位的教学时间内大大增加了信息量。

(4)课程实践。结合课程的需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带着问题走访企业单位,了解社情民意使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3、进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在课堂上,采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情趣活动中理解知识,体验情感。如儿歌演唱、歌舞表演、课本剧表演、角色扮演、调查访问、谜语竞猜、趣题练习、设计日程等活动。

(三)生成教学模式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骨骼

创新性课堂教学着重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教材内容的综合运用。我们重视将教育科研的落脚点植根在语数等基础学科中,本着“先立后破”的原则,让这些学科大胆创新,以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改特色。像有的语文老师根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在阅读课、对话课、辩论课、表演课等方面进行探索;像有的数学备课组根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在开设数学活动课,实现“生活化数学”上作有益尝试。在研究中我们注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创新因素。在教学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将“激发创新”的精神渗透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重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美术、社会、自然等学科教学的整合,主要通过情景模拟、问题探索、专题研究、网上实践等方式,实现教学时空的开放、信息资源的开放。三是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创新离不开实践,在课堂中,我们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造。通过实验,我们探究出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三大模式”是:自主活动式教学模式、尝试探究型教学模式、问题发现法教学模式。

(四)多元的教学评价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动力

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认为:能否实现或者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评价一节好课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而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设计活动、组织教学。

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此,在研究中我们着力构建适应新课程推进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课堂环境新

1、教室内外的环境布置整洁、美观、做到以人为本

2、有展示师生创新作品的场所,设计有个性、有新意

师生关系新

3、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

4、生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竞争

教授方式新

5、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好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6、对教材的运用有创意,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合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7、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网络优势)

8、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9、既重知识传授,又重学生良好习惯和创新品质培养

10、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均有所获

学习方式新

11、全体学生均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习兴趣浓

12、生生间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效果好

13、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较强的质疑意识和创新意识

评价新

14、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15、善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有利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时,对于教学目标的构建,着重考察“能否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对于教学程序的设计,着重考察“能否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能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对于学习环境的管理,着重考察“能否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合作和交流,能否合理地调控课堂的学习情绪”;对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着重考察“能否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对于教学方法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开放性,坚持评价的多元性,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努力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在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的精彩评价如雨后般的春笋,层出不穷。如“你的见解真独特,请你将所知与大家分享,分享那无比的快乐。”“孩子,交换苹果,手里还有一个苹果,交换思想,脑里却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思想。”“你像沙滩的阳光,给人关爱,你轻轻滴落的雨点,多愁善感。”“你今天的举手很高,我一眼就看见了,我想经常看到你举起的小手,行吗?”

(五)开放的课程资源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源泉

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和资源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建设是网络型学校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当前,教育资源匮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障碍。要扫除这一障碍,学校必须一方面引导师生树立新的资源观,将知识、经验、社会关系、信息、人力等具有社会属性的“非自然物的存在”全部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另一方面必须千方百计多渠道开发整合教育资源,使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创新校本资源

①优化物性资源 “校园时时有故事,校园处处皆资源”。我校在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的优化上努力追求:让每一种标志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成资源,让每一处场景皆育人。

②激活人本资源

学校师生既是教育资源的利用者,又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就是一部时时待续的书,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时时更新的站,一个年级就是一张时时扩张的网。学校一方面鼓励师生以个体为单位用好现有的显形资源,一方面激励师生通过“个体创造、互动生成、网络共享”等方式不断开发隐性资源。“网络型系列化生成性研究活动”是我校激活人本资源的最具特色的方式。我们通常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说讲评互动论坛”、“网络化集体备课”等主题活动,深化年段资源;以校级学科组为单位举行学科组“网络看评课”、“网络主题探究”、“专题网站建设”等专项活动,扩展学科资源;以课题研究组为核心开展研究活动,生成综合性资源„„网络型系列化生成性研究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和更新率。

人本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师生的自我挑战、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能力,实现了师生精神生命同成长。

(2)拓展社区资源

家庭、社区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通过建家长学校、设校外基地、请业余辅导员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侧面整合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学校教育资源蕴藏量。

(3)引进专业资源

网络型特色学校的资源建设少不了专业资源的引领。我校引进专业资源的方式有三: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引入专业理论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二是合理购置质量较高、生成性强的声像素材资源;三是加入城域网建设,引进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

我校“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办学思想亦随着网络型教育资源的层层建构不断得以提升。

(六)形成了系列化的课题资料

课题资料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佐证。在开展实验工作时,课题组重视课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形成了系列化的课题资料。共有文字档案资料119卷、特色专集12本、照片档案1册、课题展板4块、光盘资料28盒(盘)、课题网站1个、校本教材24册(小学语文、数学各12册)。

(七)促进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几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我校实验研究工作进行顺利并取得可喜成果,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1、带动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在该课题的带动下,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3个、县级课题3个。

2、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配备了Dell和langchao两台服务器,建立了校园网,并联接互联网,并有自己的学校网站和科研网站,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提高了实验师生的水平

通过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前,许多实验教师只会简单的电脑操作,通过实验,实验教师基本上都能熟练地操作word、PowerPoint、Excel、FrontPage、Author ware和flash等,制作的教学软件也多次获市县级等级奖。

4、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近四年来,学校迎来了中央电视台、重庆台、重庆日报等电台、报刊、杂志社的采访、报导,接待市县级领导频频来校视察工作3次,各级各类获奖(见图表4)明显增加。

这四年来,学校获市级以上各级各类团体奖15项,承办县以上教育教学活动二十多次,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论文51篇,市级以上获奖436人次,参加县级以上公开教学7人次,教师参加县以上交流、讲座350人次。目前学校有31名县以上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学生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621人次,其中县204人次;市级361人次;国家级56人次,在县以上获奖及发表文章139篇。学校汇编校刊《走近创新》4期;《教育信息》9期;汇编《育人苑》17期;《淼苗》7期。

几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我校实验研究工作进行顺利并取得可喜成果,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向前发展。长达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给这所学校注入了生机增添了活力,促进了教育改革的长足发展。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目前,我校被评为重庆市绿色学校;全国中小学生“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演讲赛集体奖;市级课题“农村中心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的研究”结题;重庆市爱国卫生单位;重庆市诚信文明先进单位;重庆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第五届”星星河“全国少年书法摄影大赛集体优秀奖;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先进集体;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陈天宇等10名学生获电脑平面绘画创作国家级等级奖,郑文岚等180多名学生获重庆赛区等级奖。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子课题《优秀电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行动能力提高的可测性研究》结题为优秀。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教育研究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赋予创新性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成果将对我校甚至其它学校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为新课题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八、讨论与思考

(一)要正确处理继承、创新二者的关系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大部分教师对课改精神、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有了不同程度的领悟,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课堂组织有了新的变化。一部分教师将课改精神和要求内化在教学中,展示出既遵循教学规律,又具有创新精神,优质高效的新课型,可供借鉴和推广。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上课虽然已经是“全新化”,却令人担忧:有的一节课提问学生四、五十人次;有的绝大多数时间安排小组讨论;数学课也安排多次小组讨论;有的语文课小组上互读互听,同桌互读互听,课堂充满“噪音”;有的课让一批批学生上台表演动作,教师、学生都没有“光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也还有一部分教师使用新教材教学,仍然把着讲到底。后两种情况在实验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最后一种情况在中学还比较突出。这些情况值得反思,值得研究。看来,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必要思考、研究教学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二)不同条件的地区的教学应运用不种形式

我国农村地区广大,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如我县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层次,有的学校已经开放了电脑班,连接互联网,而有的偏远学校还没有一台电脑,投影教学仍是他们的主要媒体教学方式。针对这样的情况,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不同条件的学校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样的分层发展就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不同条件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就有了针对性,同时,上一层次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也会为后来的学校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仍是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导入行为;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31-2

一、复习提问导入

具体指通过复习提问旧知识的方式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的课堂教学行为,这是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如O教师在讲《世界政治格局的多级化趋势》时,“引导学生回顾二战后,两级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各有攻守。接着该教师指出,它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然后,该教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复习提问作为导入语,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影视导入

指通过播放影视作品的方式导入新课的一种课堂教学行为,它是集声、像、动画于一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情节波澜起伏等特点,可增强历史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这容易让广大初中生所接受和喜爱。在H教师讲《华夏之祖》这节课时,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这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但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有虚构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去收集大量的影视资料,需要历史教师要选取一些符合历史真实的,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情节,并且也需要教师有着很强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把握教学影视的环节介绍,抓住其关键。

三、故事导入

顾名思义即通过讲述初中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的一种课堂教学行为,是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一种导入形式。故事导入既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自然导入新课,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M教师在讲授《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他就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这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故事导入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在课前做足功夫,对故事的选择要恰当,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并且注意故事内容要与所上的课有紧密的联系。

四、歌曲导入

具体指的是通过播放当前初中生喜欢的、耳熟能详的歌曲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一种课堂教学行为。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并且现在的初中生都非常喜欢听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再提起对课文的兴趣,这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中感悟新知,获得学习的乐趣。如C教师在讲《“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可以播放国歌作为背景音乐,提问:它是谁创作的?谁填曲的?是在什么时候创作的?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具体指的是什么时候?通过欣赏学生耳熟能详音乐加提问来导入新课,取得了大家的共鸣。但这种导入方式要求教师要有着良好的音乐基础,不仅仅是歌曲的选择要恰当,还要结合教学背景,并有选择地采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适合学生的欣赏水平的歌曲,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到的。

五、图像导入

具体指通过展示历史图像的方式导入新课的一种课堂教学行为。图片导入法的特点是比较直观,可以直接展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形象,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提高积极性。如F教师在讲《美国的诞生》时,出示美国国旗,让学生观察:美国国旗有什么特点?上面的星代表什么?条代表什么?为什么条的数量是13个,星的数量是50+7,以此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教师必须注意,图片选择要大小合适,尤其是像地图之类的,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上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部分导入方式,还有许多导入方式(如史料阅读导入、情境导入、习题导入、悬念式导入等)也很有效果,在这就不一一详述了。

对导入行为进行观察分析的结果,如表:

X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悬念式导入4.11

(AX是教师的编号,以上课题都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

此表表明,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导入新课所使用的时间存在过短和过长的情况。从教龄方面来看,教龄≤5年的8位农村历史教师平均使用导入时间为321分钟,而且这8位历史教师导入时间差异很小;教龄在6至10年的9位历史教师平均使用导入时间为231分钟,平均时间较短;教龄≥11年以上的7位历史教师导入新课时间平均为540分钟。从上表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可见教龄时间≤5年的农村历史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行为都比较重视,时间把握也比较适宜;而教龄时间在6至10年的教师之间导入新课时间差异大,短的只有136分钟,长的有411分钟;而教龄≥11年的历史教师导入的平均时间较长,有导入时间长达812分钟的。

从导入方式来看,每个教龄≤5年的历史教师所使用导入方式都不尽相同,可以看出这教龄段的教师对导入新课设计是比较重视的,是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一环节的,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龄在6年至10年和教龄≥11年的历史教师使用的导入形式种类不多,主要是复习提问导入、悬念式导入和图片导入居多,看来这两个教龄段的历史教师可能更多的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或习惯来导入新课,并没有对导入方式进行精心的设计。

下面结合上表中I老师上的《“伐无道,诛暴秦”》导入行为进行分析说明。

版本: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单元: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课题: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一次授课:

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事实上秦朝却是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仅存了短短15年,那秦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呢,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师:从课题“伐无道,诛暴秦”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

生:(能回答的人数很少,声音不够响亮)

师:秦朝末年为什么会发生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

生:(冷场)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但事实上学生并没有很快进入老师所设想的那样。

【分析】 当时课堂气氛并没有调动起来,课堂导入使用李白的诗句和童谣作为切入点,但对于年龄较小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知识还比较薄弱,历史思维意识较浅,况且农村初一学生相比城市的来说,知识面没那么广,所以对一些中下层学生来说存在认知和理解的困难,难于将这一问题与本课的学习目标联系起来。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对新课导入设计要灵活处理,编排一些学生喜欢的素材,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调动起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所以,该教师在第二次授课中改换了导入方式。

第二次授课:

师: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秦帝国。然而短短的15年之后,他却像流星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悲剧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请听本课讲解《“伐无道,诛暴秦”》。

师:首先,我找一位同学来从语文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本课的题目。

生:讨伐没有道义的,诛杀残暴的秦朝。

师:这位同学解释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伐无道,诛暴秦”。

生:……

【分析】 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该教师采用的导入语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由于秦朝的暴政导致“伐无道,诛暴秦”有点牵强,学生并没有异口同声,教室内有点冷场,而且导入时间只有1分12秒。所以,教师再一次改换了表达方式。

第三次授课:

师: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秦帝国。然而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大家知道吗,当时在大秦帝国的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现象:鞋子无人问津,拐杖确成为抢手货。大家想想看,为什么会出现这钟怪异现象呢?(同时多媒体出示材料“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断足盈车”。)

师: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从语文的角度来解释一下这两段材料。(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致理解了这两段材料的意思)

师:由此可知什么原因导致秦朝灭亡的?

生:刑法残酷,实行暴政。

【分析】 该教师通过复习回顾和悬疑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点吸引到所要讲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快速进入到教学情境,记得当时这个教师刚抛出这样的一种奇怪现象时,学生就充满了好奇心。接着该教师又补充了两段有关于秦朝残酷刑法的两段原始材料:1.“劓鼻盈蔂,断足盈车”,2.“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简要地对这两段材料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对当时大秦王朝出现这种怪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原来当时大秦帝国实行了严苛的刑罚,当时有人即使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会被割去鼻子或砍去双腿,甚至挖掉膝盖。所以致使鞋子无人问津,拐杖确成为抢手货。如此设计导入,一方面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随着教师的引导,初步养成初一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习惯,使其从中获得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而且导入的知识与本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用时(3分21秒)也非常合理。

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本人认为历史教师在设计导入行为这一教学环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时间性:导入设计要短小精悍,应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导入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2.对象性:要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相适应,导入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切忌导入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从而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不能为导入而导入,也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从而喧宾夺主;3.启发性和趣味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诱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主观能动性;4.科学性:导入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为取。

课堂教学冲突研究 篇4

一、课堂教学冲突的分类

1. 以课堂教学冲突的内容为主线进行的分类

(1) 知识冲突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所在, 知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 知识冲突是最常见的一类课堂教学冲突。知识冲突指在教学互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知识的分歧而引发的冲突。知识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由某一具体知识点的分歧而引发的冲突;由教师知识储备数量多少而引发的冲突;由文化背景知识差异而引发的冲突。

(2) 价值观冲突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自己的价值观。在教学的互动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价值观念上发生的冲突就是价值观冲突, 如持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点, 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等。价值观冲突主要表现为隐性冲突和显性冲突两种。隐性冲突只是一种消极的对待, 没有产生面对面激烈的对抗;而显性冲突则是一种非理智的言语或行为的激烈对抗。教师和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碰撞而发生了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冲突的双方竭力阻碍对方价值观的实现, 而要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观。课堂中的价值观冲突更需要教师处理得当, 否则价值观冲突会扩大, 影响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2. 以课堂教学冲突的过程为主线进行的分类

(1)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学习新的理论, 在教学实践中和谐教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探究的精神。有些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使得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教师主宰课堂, 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 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知的欲望, 导致教学冲突产生。

(2) 教师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程度之间的冲突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讲得很好但是学生无法接受, 或者是教师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程度不一致, 这样的教学都是失败的, 会产生课堂教学冲突。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 既不能太快, 也不能太慢, 避免出现学生“吃不饱”和“消化不良”的现象。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进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 努力建构和谐课堂。

(3) 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期望之间的冲突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学生期望多元评价体系, 使自身的各方面潜能得以发挥。然而, 尽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但当前的学校教育还是以知识来衡量学生, 成绩还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体系是缺乏公平性的, 尽管教师结合了诸如形成性评价等一些评价方式, 但教师评价体系还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还是以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师眼中所谓差等生的自尊心受挫, 因此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和学生希望被认可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

3. 以课堂教学冲突是否具有目的性为主线进行的分类

根据课堂教学冲突是否具有目的性, 课堂教学冲突又包含以下两种冲突:一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冲突, 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这种教学冲突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促进教学而精心设计的, 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所教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由于认识的不同, 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分歧和矛盾。该冲突是偶发的, 不是设计的, 不具有目的性, 这类冲突常与班级管理和人际关系有关。

二、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冲突, 合理利用冲突

1. 课堂教学冲突能加强师生沟通, 通过反思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冲突发生时, 冲突双方会宣泄各自的情感, 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这也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师生把真实想法表达之后, 冲突反而会得到化解, 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冲突中, 学生在冲突之后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这种沟通更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中发生教学冲突是难免的, 虽然有时候冲突双方在事发的时候难以冷静, 难以合理地、恰当地解决冲突, 但冲突之后, 师生都会反思各自的行为。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一致;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会反思评价方式是否符合学生个性的发展;会反思精心设计的教学冲突策略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反思自己的说话语气是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等等。学生会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会反思自己对课堂教学策略的观点是否正确等等。总之, 教师和学生都会在反思中成长。发生课堂教学冲突后, 通过反思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 课堂教学冲突能带来教学变革的契机

课堂教学冲突是课堂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 面对课堂教学冲突, 教师只能勇敢地去面对。从另外一个层面讲, 课堂教学冲突是教学变革发出的讯息:原有的教学需要改变, 需要创新。因此, 课堂教学冲突一方面给教师课堂教学造成了困难, 给教师增加了压力, 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学变革的契机。

现在, 越来越多的教师抱怨教师难当了。从学生的角度看, 课堂教学冲突之所以频繁发生, 是因为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 学生对教师有了更多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 学生有了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教师不能通过压制来消除课堂教学冲突, 只能去接受, 酝酿出新的冲突, 达到新的和谐。

教学不应是一种权威式的教学, 而应是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对话式的教学强调师生的平等关系, 基于平等的基础上, 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进行学习的协作。对话式教学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多元个性都得以发展。面对课堂教学冲突, 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师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社会呼唤教学变革的到来。

3. 课堂教学冲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 教学冲突使得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 学生和教师、其他学生交流, 修正观点而获得新的见解。冲突带来的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品尝到了学习、探究的乐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譬如, 课堂中, 学生的不同观点引发思维的冲突, 思维的冲突带来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 会发生激烈的辩论, 通过质疑、辩论、思考、创新这一系列的过程,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课堂跌宕起伏的教学过程, 正是课堂教学冲突造就了课堂教学的魅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培养了主动创新思维的能力。

4. 课堂教学冲突能产生教学和学习的动力

冲突和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 正是由于冲突的存在, 使得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也正是因为冲突的存在, 世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沙丁鱼的故事中, 沙丁鱼为了抵制鲶鱼的进攻而竭力反抗, 这些竭力反抗的沙丁鱼的生存本能被调动了起来, 全部活了下来。鲶鱼效应告诉我们:一定要勇于接受挑战, 因为挑战的存在, 生命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课堂中的教学冲突同样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挑战, 课堂教学冲突能给教师带来教的动力, 给学生带来学的动力。冲突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设想没有冲突的课堂:教师死气沉沉地照本宣科, 学生听着催眠曲昏昏欲睡。没有冲突的课堂就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也就没有创新, 没有认知的发展, 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正是师生的互动产生了冲突, 冲突带来生机、活力, 使得课堂教学系统朝着更高的、更平衡的、更加和谐的状态发展。

三、应对课堂教学冲突的策略

1. 教师要接纳冲突, 建构积极的、建设性的冲突

教学冲突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产生的, 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首先要承认冲突、接纳冲突, 承认教学冲突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在心理上理性地去对待教学冲突。教师要承认自身的局限性, 承认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价值观。

冲突有积极性冲突和消极性冲突, 正因为冲突有其积极的一面, 有其安定的功能, 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建构积极的、建设性的冲突。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根据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特点, 精心设计新旧知识的冲突情境, 呈现新旧知识的矛盾情境, 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欲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新的问题, 设计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去解决新问题。这种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冲突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是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极力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人为地设计各种学习中的矛盾, 利用冲突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前提, 教师具有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 如针对英语教师则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文学、语音学、语法等知识以及教学和测试知识等。条件性知识则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则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相关知识, 是和教学经验密切相关的。可见, 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 才能正确应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冲突。

3. 教师要具备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很多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细节,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巧妙地去应对。教师具有的这种能力就是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学智慧是教师在复杂的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表现为教师在处理难以预料的问题时或处理特殊师生人际关系时具有的能力。面对课堂教学冲突, 教师要利用教学智慧使教学冲突转化成教学和谐, 同时在教学冲突中历练自身的教学智慧, 通过教学冲突反思教学, 智慧地解决冲突, 积累自身的教学智慧。具体讲, 教师具有的教学智慧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即时捕获信息并作出决策的智慧, 使混乱的课堂、原本无序的状态转变成有序的、可控的课堂;巧妙点拨和合理引导的智慧, 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有效点拨者。

4. 教师要转变观念, 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的教学观中,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控制课堂的领导者, 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有着平等的话语权。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教师更多地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协作者。新型的教学中, 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协作共同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课后希望教师能成为他们的朋友, 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更渴望教师倾听他们的声音, 彼此交流,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只有教师转变自身的观念, 重塑新型教师角色, 才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避免课堂教学消极冲突的出现。

5. 教师要积累教学经验, 提升教学艺术

教学经验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教学经验即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来源于直接的教学实践和间接的观察。教师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可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提升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指课前备课的艺术、课中语言的艺术及对学生管理和评价的艺术。教师要增加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 减少课堂冲突, 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6. 教师要转变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冲突有些是由于教学评价机制引发的, 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机制引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要想改变这一状况, 就要发挥评价机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教学和谐要求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 用积极的、正面的、全面的评价来鼓励学生, 促进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超越冲突, 建构和谐———教学的理想守望

和谐是人们对理想的守望, 现代意义上的和谐是一种自由的和谐。现代和谐观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静态的和谐, 更注重动态的和谐过程, 通过动态发展达到更高的、新的、更成熟的和谐是它的理想归宿。冲突与和谐是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冲突与和谐交替出现:冲突会带来新的和谐, 和谐中蕴藏着冲突、变革的动力, 人们所期望的更成熟的和谐又会到来。

这样的画面会经常映入我们的眼帘:学生围坐在教师的身旁, 教师投入地讲解、学生悉心聆听, 时而师生交流、时而学生质疑。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令人向往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互助、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之中充满了冲突, 教师要有接纳冲突的勇气, 解决冲突的智慧。教师要超越冲突, 建构和谐, 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洪艳利.冲突与和谐——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课堂师生冲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李素娟, 邢伟荣.师生冲突: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现代教育科学, 2008 (10) .

[4]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肖翠红.课堂中的师生冲突探析.江西教育科研, 2007 (3) .

课堂教学研究 篇5

研究计划

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刚起步,能实现网上开放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更少,相当部分资源不能适应课程改革需要,不能支持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各地教育资源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工作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多是依据旧课本,按照旧的统一的物理教材开发的教学资源,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各地意识到教学资源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纷纷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物理学科凭借其学科特点能更好地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特制定本课题研究计划如下: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现代共享育技术的发展,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我们基初中物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新课程教学,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更丰富广阔的教育教学资源,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

2.通过有效性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内、外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方面的水平、方式、效果差异,寻找适合于我校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方案。

3.开展比较国内外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新课程整合成功模式的实验研究,对初中物理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进行更合理有效的整合,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教育资源库。

4、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的研究,通过实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新型学习模式,把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改变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的方式,努力把计算机多媒体信息贯穿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5.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新课程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的评价体系比较研究,通过实验,确定评价的标准、原则和可操作方法,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6、提升办学品位。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更趋完善,形成特色;培养一批优秀教师,成为宣化县一流名校。

二、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当前初中物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网络环境下物理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3、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物理新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4、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

6、关于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7、关于教学资源整合应用平台的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学习、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写作课题研究综述,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 课题设计阶段

2011年3月――到2011年7月,课题论证申请,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确立研究策略、方法和研究步骤,计划好研究的分课题和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

第三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

2011年8月――到2012年1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收集研究案例,分学科进行阶段成果的总结。在本学科教学中对选择、发现的有效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检验,调查、测量其有效性和对主体发展的价值。完善相关的教学模式,对该研究进行理论探讨,撰写“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专著。

第四阶段 结题阶段

2012年3月――到2012年9月,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本学科研究成果,形成“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报告。邀请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对成果进行鉴定。

四、本课题的主要保障措施

1、现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持

本课题依据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从德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等角度出发,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性、创新性、与时共进性,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实践中解决问题。

首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合作教育学”认为,过分强调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是与学生实际不符合的。实验证明,只要教育思想端正,教学方法适当,可以保证每一正常学生达到普及教育的标准,中等生可提高到优等水平,而优等生可超纲地学到更多东西。所以,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要有一定超前性和有一定难度,拓宽教学和学习领域,有选择地增加教学信息量。

其次,素质教育是开发每个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合作教育学”也提出教育教学必须从中学生的个性出发。一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传统教学活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当然,并非放任自流和降低教学要求,而是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使必需的学习任务变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二是争取创造机会让学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当堂完成作业,少留家庭作业;大量阅读,改善学生“智力背景”;从事创造性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活动中发展个性。多媒体教学能完全可以创造这样的条件。

2、完善的研究基础将有力地保障课题的顺利推进

(1)学校基础:我校是宣化县国办初中的学校之一,是张家口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我校已建成10兆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连通,两个多媒体教室和将部分班级建立“班班通”并和校园网连通,具备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实践前提。

(2)学术保证:我校教师的业务素质都很高,王春生、李世全都有课题研究的经验,丰英芬参加过市县组织的优质课评选,张强、秦基酉在多媒体课件上有一定的经验。他们都是我校各自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中有六人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另外一人正在进修本科课程,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3)组织保证:成立以主管教学裴汉廷副校长为推荐人的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网络,举全校之力而为之,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

(4)制度保证:学校为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做保证,保证每一个子课题都能落到实处,每一个教师都在积极参与中得到提高,保证每一个学科都能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3、时间保证

我们在研究时间上将会得到充分保证。学校的主要教研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展开,定期举行的集体学习活动和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都要充分利用。

4、经费保证

学校将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五、本课题研究人员主要分工

本课题总的预期成果除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和案例外,其任务分工为: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设计阶段

2010年9月――到2011年7月,在这个阶段成果以学习、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为主,成果形式为资料收集。茹兴刚负责课题准备,论文收集整理;王春生、要峰、秦基酉负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丰英芬、郭明忠、李世全负责案例分析与评价张强负责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安全、软件使用培训等工作、网络教学研究。

第二阶段 后期实施总结阶段

2011年8月――到2012年9月,在这个阶段成果以设计多媒体网络课件、评比优秀教学教案设计、公开教学等形式为主,成果形式为课件、案例、资料收集。王春生、要峰、秦基酉负责实验、电教设备提供、课堂教学的实施;丰英芬、郭明忠、李世全负责教学案例的实施;张强负责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安全、网络素材搜集,案例准备。

课题负责人:茹兴刚 宣化县第三中学

关注课堂 研究教学 篇6

一、什么叫课堂教学

简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多维度的复杂活动;课堂教学是知识、技能、经验和体验获得的活动;课堂教学是能力和方法培养的活动;课堂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活动,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二、教师应具备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具有以下观念:

1.教师要具备现代的教学观,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双边活动,从“教”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主体,从“学”的角度来讲学生是主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呈现不同的主体。

2.教师要具备现代的师生观,现代的师生观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师生间则是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关系。

3.教师要具备现代的人才观,现代的人才观认为:要从培养学生“知识型”“模仿型”向培养学生成为“智能型”“创造型”的方向发展,通俗地说也就是“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人脑+电脑”、“智商+情商(IQ+EQ)”。

4.教师要具备现代的学习时空观,现代的学习时空观认为:要努力建立学习型社会,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活到老,学到老”,人的学习是从生到死,学习是分布覆盖在人生的每一个时空时段。

三、教育工作者会达成的转变

1.教师具备了现代的教学观,教师就能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能从“权威角色”向“非权威角色”转化;从“指导者”向“促进者、引领者”转化;从“教师是信息源”向“教师是信息平台”转化;从“教师是统治者”向“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转化。

2.教师要具备了现代的师生观,教师能摆正师生间的关系。教师能从“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化;从“墨守成规”向“重在发展”转化。

3.教师要具备了现代的人才观,教师就能全面地科学看待人才的发展与培养。从“人才的统一规格”向“人才的差异性”转化;从“重人才的模式化”向“重人才的个性化”转化。

4.教师具备了现代的学习时空观,就能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反省自己,不断否定自己,发展自我,与时俱进。从“重教”向“重学”转化;从“重教学的结果”向“重教学的过程”转化。

四、教师应具备的现代知识结构

教师要努力改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倡跨学科的渗透与融合:

1.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就是教师所学的特定的学科知识。这也是教师所要具备的起码的基本知识,而且学科知识要求是逐步地做到越专越精越好。

2.教师要具有“补充条件性知识”;“补充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它是教师本体性知识得以有效的传授的催化剂和粘合剂,也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特别重视和强调的知识。

3.教师要具有“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也就是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也叫“应变性知识”),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主要来源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师生的交往、交流、沟通的情境中。

4.教师还要具有“一般性文化知识”;“知识”与“文化”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这种知识可向“横向”和“纵向”延伸与发展,它具有弥漫性、渗透性、广泛性与不可缺乏性,教师的一般性文化知识是基石,而且是越大越厚越好。

五、关注课堂、研究教学的内容是什么

评价一堂课(或评价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可从如下内容入手:

1.从教学目标入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目标对于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来说,有着统帅作用;对于教授者和学习者来说,有着极大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教师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教,学生则是围绕教学目标去学;因此,教学目标的大小、高低、虚实是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成败的。我们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是:“明确集中,恰当具体”;所谓“明确”,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现行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明晰地表述出来;所谓“集中”,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零散的、纷乱的,多而无法实现的,而是要少而精的;所谓“恰当”,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大小、高低、虚实要适中,添之曰多,删之曰少;所谓“具体”,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有操作性和可行性,这样,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才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2.从教学内容入手:(1)教师所传授知识是否正确系统、连贯熟练?所谓“正确”,就是无科学性错误;所谓“系统”,就是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谓“连贯”,就是符合人的一般思维规律,无跳跃性;所谓“熟练”,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方法等熟能生巧、巧而得法。(2)教师培养学生的技能能力是否严格得法?所谓“技能能力”,就是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训练而形成的技能和能力,在这个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科学地培养和训练。(3)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否是自然而然的渗透?所谓“思想教育”,就是指教学的教育性,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这种思想教育必须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急风暴雨喊口号式的思想教育。(4)教师对学生审美情操的教育是否得以内化?所谓“审美情操”,就是指审美情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也就是说任何学科知识都蕴涵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的效能,那么,对这种审美情操的教育一定要内化,要铭刻在心坎上、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这样才为“内化”。

3.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入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呈现与实现的载体,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对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与安排的要求是要有“整体性、合理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指教学过程是精美的,而不是粗糙的;是浑然一体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所谓“合理性”,就是指科学的,而不是盲目随意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而不是零乱跳跃的。

4.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入手:方法是形式范畴的东西,它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内容决定形式”、“目标和内容决定方法”;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否能有效实现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科学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恰当使用教学辅助手段道理与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是一样的。

5.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或技能)入手:教师正确的编写教案、规范有效艺术的使用教学语言、教态自然、板书设计工整合理等,这些都属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或技能)的范畴;我们要求教师要能完整正确地编写教案;课堂教学语言要能体现学科特点,要规范、有效、艺术;教态要端庄自然;教师的板书设计工整、合理、有创意。

6.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入手:所为“课堂教学效果”,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堂教学内容完度;课堂教学过程、方法(教学辅助手段)的适应度;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度;教师的教态、板书的设计;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的配合度等,所达到的综合效果;低层次的要求是一般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高层次的要求则是教学效率高。

7.从教师的教学民主入手:教师是否在课堂内设法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气氛?教师是否千方百计地在课堂内提倡平等和谐参与课堂双边(或多边)活动?教师是否有意识地请学生(教育的对象)平等地参与“评教评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生涯中永恒的话题,课堂是每一个教师终身奋斗的地方,要使教师教育生涯有所成就、有所精彩,那就要关注课堂、研究教学,要科学地关注课堂、研究教学,就必须要懂得:什么是课堂教学?关注课堂、研究教学要具备哪些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哪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评价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要从哪些内容入手?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懂得和掌握了这些,那我们就一定能够关注好课堂、研究好教学,使我们课堂教学更精彩!

课堂教学研究 篇7

一研究生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围绕这一宗旨,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的研究生课堂教学, 其目标至少包括:第一, 帮助研究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 引导研究生形成灵活运用理论的实践能力和在已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能力。显然, 仅靠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 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 这就要求研究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 还应当不断了解学科进展和专业前沿知识。当今时代, 社会的高速发展, 首先体现为知识的加速更新。仅仅依靠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的介绍来掌握学科的最新进展, 对于研究生的知识积累而言, 远远不够, 更多地要依靠研究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实际上就是熟练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有效识别和利用关于学科专业的新信息, 并把它们转化为个人的新知识。这种能力在研究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 这种自主学习具有个人性、内在性等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虽然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个人经验体会把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总结为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表述出来并传授给学生, 但是这些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方法并不能完全地尽述个人的经验体会, 而且即便学生牢记了这些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方法, 也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另一方面, 研究生教育相较于本科教育而言, 更为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 既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实践能力, 也包括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样具有突出的个人性、内在性, 也是不能仅仅通过课堂上教师口头传授就能使学生获得和具备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研究生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但是仅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那么, 究竟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呢?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所提出的默会知识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波兰尼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 他将人类的知识区分为两大类:言传知识和默会知识。言传知识是指那些能被人们明确意识到并用言语准确地表述出来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指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明确言传的知识。波兰尼指出, 人们通常对知识的关注只限于言传认识, 实际上, 在言传知识背后还存在着真正在认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默会知识。这种默会知识具有个人性、内在性、实践性等突出特点:首先, 默会知识是一种无法通过语言详尽和准确地表达出来的知识, 因为无法言传而难以交流, 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性。其次, 默会知识具有突出的内在性。波兰尼指出, 要了解默会知识, 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了解同样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才能了解另一个人的内心东西。一个想掌握师傅技巧的新手总是力图把师傅在实践上的综合技巧作为样板从内心上纳入自己的活动。通过这样的内心探索, 新手就得到了师傅的技巧感。棋手通过重复师傅赛过的棋而进入师傅的思想境地。”[1]这种个体内在的知识, 无法通过言语交流, 只能通过置身其中的内心探索活动才能获得。再次, 默会知识具有显著的实践性, 存在于人的行为活动之中。波兰尼以科学发现为例, 指出人们在科学发现中需要将那些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技巧诸如观察、记录和资料分析等在实践中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这一个体实践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获得默会知识的过程。波兰尼指出, 默会知识是言传认识的基础, 是人们理解和运用言传知识的基础和根源。他认为, 从根本上讲, 语言符号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默会行为, 言传知识依赖于默会知识, 所有的言传知识中都有默会力量的存在;正是因为这种力量的存在, 赋予言传陈述以意义和信念, 人们才能放心地发表各种陈述。由此, 波兰尼指出, 认识活动中所有的人类知识都是由默会的思想机能来塑造和支撑的。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对于研究生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而这些能力又具有个人性、内在性等特点, 仅仅依靠教师的言语讲授无法将这些能力所包含的错综复杂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详尽和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实际上, 这些错综复杂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就是波兰尼所说的默会知识, 虽然无法用言语详尽和准确地表达出来, 却存在于课堂教学的言传知识背后, 是言传知识的根源。这也意味着, 研究生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必须以这种默会知识为基础, 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默会知识视域下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研究生课堂教学中, 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主要是以由授课老师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作为主要教学组织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理论知识的详细讲解和分析, 便于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因而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绵延已久。但是, 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 会导致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过分依赖于听讲和做笔记, 而很少发挥主动性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前文已经提到, 在课堂讲授中, 尽管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体会把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表述出来传授给学生, 但是这些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方法并不能尽述个人的经验体会, 而且即便学生牢记了这些方法, 也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因而, 在单一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下,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 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显然无法掌握以默会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教师讲授的言传知识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单一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 许多高校教师已经注意到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会带来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状态的这一缺陷, 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这种调整中, 讨论82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5

式教学就成为教师们用以调动研究生学习主动性的常用模式。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研究生们围绕某个问题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开展讨论、辩论, 互相质疑和启发, 以求弄懂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讨论式教学为研究生们提供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尽管有时课堂讨论进行得非常热烈, 但时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即研究生们围绕问题的争论流于形式、深度不够, 学生们在课堂上“殆于思而所得甚少”。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在学习实践中所形成的分析问题的特定方法和某些基本观点, 尽管研究生们自己不一定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这些方法和观点, 但是这些默会知识以其在认识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 会对研究生们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讨论时, 学生观点的表达不仅仅是言传知识的陈述, 更是他们自身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相关知识的默会整合。但是, 如果在课堂讨论中研究生们没有与讨论主题相关的一定的理论知识背景, 而只是在各种大相径庭的默会知识的支配下各说各话, 往往会导致讨论偏离了教师预期的方向, 没有达到预期的深度, 这就难以保证讨论式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这表明, 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 讨论式教学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学习状态,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过程, 对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 也应看到, 如果在课堂讨论中研究生们缺乏理论知识背景, 而是在各种大相径庭的默会知识的支配下参与讨论, 这种情况下的单一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同样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因此, 在实际的研究生课堂教学中, 最常见的两种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 各有所长, 亦各有所短。在研究生课堂中, 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 既有包含在教师讲授的言传知识背后的默会知识, 又有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如果只是单一地采用讲授式教学或研讨式教学, 将会导致课堂教学或者无法向研究生有效传达与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的默会知识, 或者由于研究生们原有的默会知识的作用, 课堂讨论难以达到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形式的安排和设计中有效地利用默会知识将讲授与讨论两种教学形式整合起来, 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讲授与讨论的有效性, 成为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默会知识视域下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在默会知识理论的视域里, 对研究生课堂进行反思, 可以发现在研究生课堂中既有包含在教师讲授的言传知识背后的默会知识, 又有研究生们已有的默会知识。因而, 在默会知识的视域下, 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至少应当遵循如下两个原则:一是尊重学生既有的默会知识。教师考虑课堂教学设置时, 应当根据学生所具有的理论水平、思维和研究水平来安排讲授内容和设置讨论议题。如果不考虑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 强行给学生灌输知识或是设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论题, 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学习和获取那些用言语难以尽述的知识, 扩展研究思路和积累专业知识, 默会地建构他们各自的新的个人知识。波兰尼在对默会知识的分析中指出, 无法详细言传的默会知识“不能通过规定流传下去, 因为这样的规定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在师傅的示范下通过观察和模仿, 徒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哪种技艺的规则, 包括那些连师傅本人也不外显地知道的规则。”[2]这也表明, 学生们默会知识的建构需要通过教师言传以外的身教示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等方式来获得。

按照这样的原则, 有效地利用默会知识并将讲授与讨论两种教学形式整合起来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教师讲授基本理论阶段、研究生专题汇报阶段、教师讲评阶段、师生共同讨论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讲授基本理论阶段。教师根据研究生已有的理论水平, 认真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在课堂讲授中, 重点不在于只是阐释一个个的理论知识点, 而在于彰显理论与理论之间的逻辑演进、理论的整体框架和思想脉络。其目的不只是要让研究生掌握基本理论, 更重要的是要让研究生明白这些理论如何提出、何以成立、理论之间如何推演。这样的课堂讲授, 就不仅包括了相关的原理、理论等言传知识的传授, 更包括了诸如“如何选取合适的探讨方法”、“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等涉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等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默会知识的展示。

第二阶段:研究生专题汇报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 设计若干相对于研究生的理论基础而言难易适中的研究主题, 分给自由组合的各组学生。各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相关研究后, 由各组推举发言人在课堂上就研究成果进行专题汇报, 汇报的内容包括:该问题的形成由来、问题的研究现状、各组的主要观点等。这一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和汇报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引导研究生们在亲身体验和个体实践中学习和获得默会知识的过程。正如波兰尼所指出的, 默会知识具有突出的内在性和实践性。研究方法、科学技巧等无法通过言语尽述的个体内在知识, 只能通过个体亲身置身其中的内心探索活动才能获得。研究生们在进行专题研究时, 尝试着重复教师梳理理论脉络、分析理论演进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默会地掌握第一阶段中教师默会地展示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过程, 也是形成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第三阶段:教师讲评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根据研究生专题汇报的情况进行相关讲解和评价。在第二阶段中, 研究生进行专题汇报时的言述表达实际上就展示了他们分析问题的研究视角、特定方法和知识背景。教师在第三阶段的讲评, 就应当根据对研究生们所具有的这些默会知识的大致了解, 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 教师在听研究生的专题汇报时发现学生对某些基本理论的把握出现偏差, 那么, 教师在讲评时就应结合研究生在讲述中的错误, 对相关理论进行重点讲解, 以帮助研究生们巩固相关的知识。又如, 教师发现研究生的汇报中显示出学生们都没有掌握某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或忽视了某个研究视角, 据此他在讲评中就应对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进行重点介绍, 这对于帮助研究生们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阶段:师生共同讨论阶段。在第四阶段, 教师把研究生在主题汇报中涉及的一些较为前沿但又没讲清楚的问题挑选出来, 组织课堂讨论。第三阶段中有针对性的讲评, 使得研究生们大致都具备一定的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背景, 这能保证课堂讨论有着较为一致的理论平台, 研究生不至于在讨论中自说自话。在讨论中, 研究生们各自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观点, 陈述相关论据。这一科研实践过程, 需要研究生们默会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由此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教师对讨论方向的引导以及最后对讨论观点的总结, 对于研究生们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更多的研究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然, 教无定法, 以上四个阶段,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设置中, 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灵活地运用。但是, 在以上四个阶段的设置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宗旨, 即:在课堂教学中, 以帮助研究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 依据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 合理地设置课堂讲授和讨论, 精心设计在讲授和讨论中可以彰显默会知识的环节, 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取和掌握重要的默会知识。总之, 重视课堂中的默会知识, 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研究生们去获取和建构有效的默会知识, 促进研究生个人能力提高, 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才是科学有效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152.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篇8

编者按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是近年来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1年曾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从2007年开始出现, 2011年以后迅速扩展,在全美乃至全球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作为一项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其实施效果—对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无疑是显著的。目前,翻转课堂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

我们组织的本期专题文章主要是由北京和江苏几所学校的教师撰写的。这些学校在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教师们在备研究教案、上研究课程、写研究心得的基础上,通过参加集体研讨和进行个人反思,逐步完善形成了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考,一方面见证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中小学课堂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也见证了这些教师执着的探索过程。这组文章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 教学基本规律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对正在教学中实践翻转课堂的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课堂教学研究 篇9

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主要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外,进行前期知识内容的学习.然而,作为课堂来说,需要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等.而对当前的高中函数教学来说,由于函数知识体系复杂,知识内容较抽象,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将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中进行积极运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学习.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方法论的研究,提出了合理运用翻转课堂理念的高中函数教学的意见,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函数教学设计

(一)课前活动的开展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老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些学习资源,为学生布置任务.例如,针对函数教学来说,应该在教学前,教师准备一些教学视频,并且把一些重要知识点与信息指出来,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外准备时间得以减少,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视频的选择上应该以简洁、清晰的视频内容为主,使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接下来,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数学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进行体验.如,老师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内容,对生活中的函数模型进行搜集,对不同函数的特点进行合理总结,将学习计划制定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课件的制作.针对课前准备的内容进行分析,将PPT制作出来,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应该合理搭配图片与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来帮助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课件的形式,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清楚,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学习与发展.

(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针对高中数学的函数教学来说,首先,应该结合教师讲授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在集体讲授过程中,老师应该将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例如函数的一般性质、规律等等.再针对一些学生关于函数知识学习的困难进行个别辅导等.然后,老师可以为学生进行任务的布置,通过小组合作以及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其次,老师还要进行科学的小组分类与讨论等,以此将讨论内容进行汇报.作为数学老师来说,将准备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增强.最后,在进行小组汇报过程中,针对大多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与解决,以此能够使学生的参与性得到一定提升,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当然,在此之前老师要做到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

(三)课后活动的完善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后阶段也是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因此,作为数学老师来说,应该把不同的教学形式在翻转课堂中加以利用,以此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函数知识中的概念,促进学生学习的提升与发展.而数学老师应该学会加强与其他老师的交流与讨论,以此能够得到一些有效的意见.而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以及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对自身学习函数的感受进行合理记录.另外,作为学生来说,应该学会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客观评价,使老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对于函数知识来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行梳理框架,以此能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四)评价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高中函数教学,数学老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由于函数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翻转课堂中,学生借助视频与课件的形式能够对函数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促进自身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活跃性、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出合理评价,以此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情况有良好的掌握,也能够使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另外,还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需要将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中,而不是仅仅依靠考试成绩,以此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掌握,促进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结论

综上,积极运用翻转课堂理念能够对函数教学提供积极的帮助,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因此,作为数学老师来说,应该增强对翻转课堂模式运用的认识,努力改进自身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学习与发展,以此能够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积极进步,也能有效提升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摘要:从目前来看,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成效不高,而且数学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而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加以运用,能够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中数学的教学,以函数部分为载体,提出了翻转课堂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的有效意见,以期能够为高中数学的教学提供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函数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少平,于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2015(12):59-61.

课堂教学研究 篇10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行为,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建构学习模式。[1]

传统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现代教育则更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创新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换。[2]在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为创造性学习打开思路,同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改方向,体现了在教育上的创新,能活跃学生头脑的知识建构,为提高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M·Skilbeck)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于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研究型课程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由各个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它是课程编制权限部分下放的产物。它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各地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同时能够积极应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和飞速发展,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3]

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一种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产生的。研究性学习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2]教学过程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切实体悟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三、高中化学教学的特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环境卫生等诸多方面有密切联系。作为化学教师,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采用不同的探究模式,切实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在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生成性。

化学作为一门生成性学科,有其学科特殊性。化学课堂强调教学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强化个体体验,解决实际问题。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应只限于书本,也不能局限于课堂空间,而应渗透到社会生活中。通过在课堂中开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实验和课题,并结合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激发研究的积极性,注重在研究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从中得到启发而有所发现,力求创新。

(二)探究性。

化学课堂是开放的。首先,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知识圈,而应接近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此外,许多化学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思考,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创设了空间。作为教师,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学习,实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以自身活跃的思维去吸引学生,以灵活的解题思路去打动学生,这也是化学学科的内在要求。

(三)实践性。

化学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也有利于学生从目前中学教学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学习,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4]正是因为其实践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放手,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笔的操作机会,摆脱课堂预设的牵制,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扩展交流渠道。

四、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丰富教学情景。

利用“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兴趣、激发动机的重要条件。要在师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采用讲解、实验、幻灯、图片、录像、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鼻多器官地参与,增强化学学习的趣味性。[5]当前新课改要求教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重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方式,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为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提供宽广的平台。同时,教师的充分肯定和同伴的尊重是增强学生自信和探究热情的前提,只有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语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全力开发。

(二)注重实验探究。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化学课堂以验证观察性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关注的是实验结果,教学的过程也即验证实验结果的过程,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方法的设计却不太重视,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从主导者变为引路人,从控制者变为参与者,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有效结合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联想,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整体开发,创造性地挖掘实验结果,构建生成性课堂氛围。比如铜与浓硫酸加热能反应,而铜与稀硫酸则不能反应,那么,多大浓度的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跟铜反应呢?在实验中又如何避免SO2的污染呢?除上述外,还可以对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进行专题研究。[6]

(三)拓展课题调研。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才能体悟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断将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当前高考制度的改革随之带来的变化就是越来越重视实际应用问题考查。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课堂的社会性,主动寻找知识点和社会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考能力。例如,在《燃料的综合利用》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并运用收集的一些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以加强他们探求问题的意识。此外,还可让学生从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了解、归纳应怎样充分利用燃料和热能。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归纳能力,又拓宽了他们的分析思维方式。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几种燃料的比较,找出优质燃料,从而引出开发新能源的新课题。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在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矿物资源日渐枯竭的矛盾冲突中架设探求桥梁,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思考的空间。[7]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构建课题小组,形成异质组合,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并在学生调研的基础上,予以讨论、指导和总结评比,要求学生把成果以论文、调查报告、设计制作等形式进行整理,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

(四)强化迁移训练。

研究性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能带着问题学,并且总是处于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积极的思维状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新知识,提高了能力。[8]在强调活动性、参与性的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学生自身的迁移训练。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学习作好铺垫,引导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这应该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的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9]当然,在习题的训练的选择上,教师要做足功课,必须选择有代表性、创新性、实践性的题目,巧妙地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联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有利于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探究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要体现“重过程,轻结论”的原则,以鼓励学生为主,以过程评价为主,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使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从而促进教学多元目标的实现。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高中化学教学要着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成为重要举措。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征、高中化学教学的特征以及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课堂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季凤军.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意蕴[J].教育理论研究,2004,(02).

[2]袁维新.关于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实施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04).

[3]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03).

[4]林永文.高中化学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5,(07).

[5]欧勇.构建初中化学有效学习机制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6]刘宁.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师,2009,(02).

[7]李芳.也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的研究性学习[J].新课程研究,2009,(01).

[8]杨希镖.高中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课堂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水平教学团队;对策

一、引言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提升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历史重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推动、管理创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近几年,以“学校—院系—教研室”为特征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已逐渐被摒弃,以“学科”为基本单元、以“学院”为管理实体的学术组织模式正被有效推行,师资队伍从数量到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部分学科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升。然而,现行组织模式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太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等,由此而暴露出多学科交叉渗透难,协同工作较少,资源整合共享难,技术性、原创性成果不多,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教学研究型大学传统的学术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进行审视,提出在新形势下进行团队组织再造和教学水平提升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以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能力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团队的内涵及特征

“团队”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乔恩·卡曾巴赫和史密斯认为,团队是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教学团队是指高校专业人员(或教师)为了追求和实现共同的价值或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扶助的教学群体。它是为满足创造性、灵活性和高水平绩效新型组织的需求设计,有着共同的目标的特殊群体,成员为了目标共同努力,相互承担责任,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责任感,同时较其他类型的群体而言,能使成员的才能发挥得更好。它能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包括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题研究项目、研究平台、专业人员(或教师)、信息资源和制度文化等结构要素。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重点是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高高校创新平台的建设效益和水平,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势力,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和研究,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讨。

从管理学角度考查,一个高水平或者高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具有共同的特征,具体包括:①共同的目标。②知识技能互补。③分工协作。④良好的沟通。⑤有效的领导。虽然不同的团队基本特征相同,但是反映内容各异。可见,团队不是人员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人员集合的工作组,团队是一个生命体,团队的共同愿景和业绩目标可以确定教学团队的基调和志向,激发团队的激情和向心力,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的互补促成团队的不同功能。团队对于其中每一个成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划分很明确,同时强调每个人对团队任务的完成都负有责任,别人的成绩与自己密切相关,需要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团队的沟通方式是全通道型的,鼓励成员之间畅所欲言,消除误解,达成一致。

三、高水平团队建设对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作用分析

具体来说,高水平教学团队对促进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团队”的形成要有称职的领导者、符合目标的团队结构、合格的团队成员、有效的工作系统和人际关系等。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有个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或“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的学术中坚或国内知名的学者。通过组建科研团队,让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成为旗帜性的领军人物,在他们的率领下,以教学团队为载体,通过联合教学的形式传授教学经验,加强对中青年的培养,打造出一批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利于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

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遴选出一批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上网开放,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学资源,使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三)有利于实施质量工程,培养实践型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教学质量,既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能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团队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多才多艺和多种学习方法,给每位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仅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师一味将知识灌输的尴尬局面,科学地将合作性教学运用于高等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当代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高校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机制的需要。

(四)有利于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高层次的旗帜性人才为核心,组建由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倡导团队合作的精神,营造群体协作的氛围,通过教学合作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经管、工商共生,整合科研方向,提高研究工作档次,形成一批有竞争力、有特色的知名学科群,逐步形成若干个国内外知名、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以此為辐射源,使之具有承接大课题、大项目的能力,科研工作得到纵深发展,使之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水平提升的突破口,从而带动学校各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这样形成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又提升科研水平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五)为区域性技术创新系统提供源动力

大学与地方区域经济互动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显著特征,因此,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一般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体现本土化的特征。教学团队跟踪学术前沿,在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成为知识创新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注重科技成果的技术转化,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特色的形成。可见,教学团队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因此,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对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培育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具体策略

(一)培育教学团队核心要素

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必须积极培育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团队领导、团队规则、成员的共同愿景、成员的个人技能与成员间的“深度汇谈”等。具体来讲:一是建设有效的团队领导。每个教学团队都应明确一两位具有较高学术地位或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作为团队领导,他们既可以是原有教研室的负责人,也可以是团队公认的优秀教师。二是制定有效的团队规则。要明确建立一套大家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团队规则,比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三是建立团队共同的愿景。要提高教学质量的团队目标,必须成为团队每个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个人愿景,只有当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一致时,团队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四是注重成员个人技能的提高。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的梯度差别,以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五是倡导成员间的“深度汇谈”。团队中,大家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问题,提出个人假设,并彼此交换想法。

可见,培育教学团队的核心要素是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提高团队绩效

团队是由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结构各异的集体构成的,而不同的团队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如专业不同,研究兴趣的差异导致授课内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讲课内容深度也各异,不同行为导致教学效果不同。可见,团队结构决定团队行为,团队行为决定团队绩效。由此可推,改善团队的绩效应该从团队结构入手。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要求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三)积极发挥教学团队潜力

团队成员的能力可分为固有能力与潜力两部分,一个高效的团队不仅要把其固有的能力发挥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潜力,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学习型组织,每个成员都应该自我超越。不同团队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对青年教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经验丰富的老师上课的示范,青年教师从自身的不足出发,学习经验,改正缺点,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是短时间的一种超越。反过来,青年老师水平提高了,对经验丰富的老师产生压力,促成其也具超越自我的意识,从而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创造1+1>2效应。

(四)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营造和谐与宽容的文化氛围

教学团队是否能发挥强大的协同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团队是否拥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氛围。高等学校是学者的精神家园,高校教师所倡导的大学精神,如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应该成为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基础。对于一个教学团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要有学术自由的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有创新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既有的结论,推动学科前沿的发展;要有合作精神,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协同配合,顾全大局,愿意为实现团队的共同愿景和具体目标而奋斗;要有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的学风,克服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Stephen P·Robbins,Management,The Seventh Edition,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4.

[2]Jon R Katzenbach,Douglas K Smith. The Wisdom of teams[M].New York:McKinsey & Company.Inc,1999.

[3]P德鲁克.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Larry E Greiner,Evoluation and revolution an organization grow[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

[5]Tuckman W.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5.

[6]聂莉琼.深圳高等职业院校系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7]洪曉军,肖刚,等.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策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12).

[8]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生命周期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团队建设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明贤(1968-),女,陕西大荔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科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 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可以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 寓教学于游戏中来增强兴趣。我们在贯彻愉快教学中, 把游戏引入课堂, 寓教学于游戏之中, 让学生运用自然知识进行饶有趣味的游戏,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如在教《杠杆》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老师故意挑选了班上身材较高大的男同学与身材较瘦小的女同学作为对手。女同学胆小畏缩的样子, 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都以为不用比赛, 就能断定谁胜谁负了。力量悬殊的两位对手也不愿作比试, 但在老师的激将动员后, 要求男同学在接近门铰链处, 把门往外推, 让女孩子在远离门铰链的门把手处, 用力把门往里推。比赛开始前, 老师用粉笔在门板的前后两面中间划上一条白线, 要求参赛者双手都不能超越白线, 看来很公正。比赛结果, 小女孩竟出乎意料地获胜, 这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迫切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师趁机引出课题, 教学收到了实效。

二、让科学走进生活,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科学, 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一课时, 当学生掌握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理后, 我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声音, 并且把能发声的物体制成乐器。到成果汇报的时候, 孩子们制造的乐器无奇不有, 真是五花八门。他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培养学生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 其实质是通过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在“做”中发现, 在“做”中体验, 在“做”中感悟, “动手”只是一种手段, 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 但不善于动脑, 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 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 实验中也只顾“热闹”, 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 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 弄清要解决的问题, 预测可能产生的结果, 制订实验方案, 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 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 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同时在活动中, 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 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 把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 以及对活动的感悟, 都要及时记录下来,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 自行获取知识。

观察是让小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地去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法。当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材料之后, 首先不要指定他们观察材料的哪些特征, 提出这样、那样的观察问题, 限制儿童的自由观察活动和观察方法, 而是鼓励他们主动地、独立地, 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感官, 以各种方式观察提供的材料。例如在《常见的岩石》一课中, 为了使学生自行认识各种岩石的性质, 除了实验室里的材料意外, 我又收集了各种岩石, 并将它们分成小块, 贴上标签, 然后将各种岩石小块也装进一个个纸盒里, 上课前, 将这些装有岩石的小盒放在学生的课桌上, 和实验室里的岩石进行对比观察。当讲到有关岩石时, 就可根据上面的标签, 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标本。首先不要提出任何问题, 而是放手让学生带着对岩石的神秘感和好奇感自由去观察。在观察岩石的活动中, 学生可以用手去摸岩石, 用小刀刻划、敲打岩石等来玩, 对学生的这些活动, 教师不要加以干涉制止, 只要他们是在进行观察岩石的活动, 不论观察方式如何, 其实都是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感受了岩石的特征, 获得了对岩石的感性认识。在观察的过程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岩石的颜色、硬度、与盐酸的作用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比较, 来区别不同岩石的特征。这样, 才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岩石的感性材料。

五、给学生一个适当的评价。

在科学教学中, 我深深体会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的评价, 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同伴给自己加一颗“星”等, 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多通道传感器下一篇:基层农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