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2024-09-28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综述(通用8篇)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篇1

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内容丰富,体系繁杂,已成为教育技术学,教学论中一个重要分支。从1999年开始我国学者在教学设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设计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对教学设计发展轨迹的回溯和总结,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领域。

一、教学设计本身的研究

教学设计本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模式,新理论发展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影响,教学设计研究的本土化探索,教学设计中某个要素的研究等。

1、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如何确切理解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国内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一般以“过程论”居多,其表现形式是特定的教学设计模式。据此,许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会误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几个环节,由此还曾经引发了教学设计和教学论的关系之争。为此,有学者采访了当代国际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学院教学系统技术系查尔斯·M·赖格卢斯(Reigeluth C M)教授。赖格卢斯指出: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这一术语有不同的理解。“教学设计”常用于指称过程和结果中的任何一个,因此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确定“教学设计”的含义,但无论将教学设计看成结果还是过程,其根本任务都是为改进教学实践服务的。

2、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可操作性、灵活性,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有学者在介绍了自导式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自导式学习的四种教学设计模式:学习依赖型教学设计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型教学设计模式,学生主导、教师主动提供帮助的教学设计模式,自导学习模式。进而,作者认为,自导学习模式是学习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社会中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保证,但是,并不是说只要自导式学习模式,放弃其他模式。实际上,其他三种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有时第一阶段的模式可以很快地让学习者掌握一门新学科(或介入新领域),具有很高的学习效率。另外,还有学者探索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针对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

3、新理论发展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影响

近年来,新理论不断涌现,如后现代理论、复杂性理论、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发展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学者探讨了后结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问题,并构建了后结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国外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和维恩(Winn W)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新理论发展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影响。基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乔纳森从解释学的视角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追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关注学习者对问题的诠释”。维恩例举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学习结果、元认知发展、情境认知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强调了人类行为不可完全预测的观点,倡导“教学设计者的活动需要发生在学生与教学材料互动之时,而不是之前。这就意味着可以在‘运行中’选择与拓展方法,并对学生所思所为作出迅速反应”。

二、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

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主要是指把已有的教学设计研究成果应用于相关领域,2003,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教学设计在各教育阶段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于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媒体的设计等。

1、教学设计在各教育阶段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各教育阶段中的应用是研究的热点,应用的范围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如有学者认为幼儿真正有意义和有实际效果的学习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将来能够迁移的关键,在于经验的连续性和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对于幼儿来说有两种顺序:一是学科的逻辑,二是心理逻辑,但主要是心理逻辑,而心理逻辑更多是教学设计的任务。据此,幼儿园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经验的准备、表达的需要、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对于教学设计理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语文、初中数学、高中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中的应用,其文献至少有近百篇。关注比较多的学科是物理和数学。此外,针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问题已引起了多方的注意。

2、教学设计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向大众化、终身化方向发展,远程教育成了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新型教育形态,这种教育形态的发展需要相关理论的运用。为此,学者们探索了教学设计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1)运用教学设计理论设计远程教育课程平时的作业。(2)应用教学设计理论设计并开发“网络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3)探讨了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原则,有学者在介绍教学设计的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原则,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教学过程设计原则、教学系统设计原则。

3、教学设计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从不同视角结合网络课程自身的特性,研究了网络课程开发中遵循教学设计理论的必要性。有学者认为,网络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网络课程只是简单的书本搬家这一现象,提出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十大要点,并以这十大要点为根据,开发了《刑事诉讼法学网络课程》等;还有学者认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总体的发展来进行。

三、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科教学的实施迫切需要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因此,教学设计实践研究的文献很多。这里所指的实践研究主要是指各学科根据教学设计理论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由于不同层面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该研究,故不归纳于“教学设计应用研究”,而专门以“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为主题单独综述。除了论文外,也出版了一些以“××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为书名的书籍。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教学设计已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尤其是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除了理论工作者继续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并应用于相关领域外,一线的基础教育教师已普遍关注到需要由传统的经验式备课向科学的教学设计转变的重要性的迫切性。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空间。同时,由于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尚停留于引进和介绍阶段,系统化、本土化的理论研究缺乏,这直接导致一线教师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于实践时遇到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又由于一线教师既缺乏对教学设计理论的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思考,也缺乏基本的教学设计操作规范的训练;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科学研究是认真、严肃的工作,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这正如美国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斯所说:教学科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还非常年轻,各种理论观点都带有某些合理性,但每一种理论只能部分把握教学的本质。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模式简述[J].外语电化教学 [2]钟启泉.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课题[J].教育研究.

[3][美]Walter Dick etc.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eduuction(5th Ed.)(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美]William W Lee,Diana L Owens,徐新逸、施郁芬译.多媒体教学设计[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5]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J].开放教育研究.

[6][美]David H Jonassen,钟志贤,谢榕琴编译.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

[7]刘雨昕编译.教学设计理论的形成性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8]徐晓东,穆肃,余 丽.基于GBS的教学设计的方法.电化教育研究.

[9]盛群力,程景利.教学设计要有新视野——美国赖格卢斯教授访谈.全球教育展望. [10]裴新宁,透视教学设计观[J].中国电化教育.

[11]王兴辉,陈向东,张际平.基于自导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中国电化教育. [12]杨家兴.远程教育情境下的媒体选择与教学设计.中国远程教育. [13]李赫,陈晓慧.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电化教育研究. [14]冯秀琪,钱玲.基于后结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策略.现代教育技术. [15]裴新宁.谁是教学设计者?.全球教育展望.

[16]王丽华.系统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研究.浙江师范大学.

[17]朱细文.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早期教育. [18]张绘宇,孙勇毅,张燕青等.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篇2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提高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而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的依据正在于此, 在当今改革大势之下, 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是对其能顺利走上新课程的讲台必要保障。教师教育类专业应当按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其他相关政策性文件, 结合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扎实有效开展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技能训练。

1. 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教育的有效改善, 对于教师教育发展这一核心问题我国历来十分重视。

1.1 战略部署

为适应中国现今教育教学需求, 2010年7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其中第二部分“发展任务”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相应要求和具体的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体要求。

1.2 改革依据

2011年10月8日, 国家教育部以教师[2011]6号文件形式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以附件形式发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意见》对教师教育类专业提出:要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 (对于数学教育专业来说, 就是应当加强数学教学技能训练) 。

1.3 改革内容

在《纲要》、《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的指导下, 教育部随后公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以此作为教师准入和考核等的依据, 全国各地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学习, 主要是以上述文件作为主要内容细化相关指标, 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等。

数学教育专业是未来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摇篮。因此, 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进行。

1.4 提出要求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 国家这一系列举措对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毕业及上岗也提出了新的标准。教师应当更新观念, 改革原先固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学生应当在毕业前掌握特定的学科知识、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数学教学技能等, 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因此,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师教育类专业应当针对国家举措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培养中的数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去探索切实有效的培养机制。

2. 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给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依据, 丽江师专在这样的形势下急需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自丽江师专数学专科班开办至今, 学校先后培养了3万多名有用人才, 在当今改革契机指引下, 如何既保持原有培养传统特色和优势, 又能在重新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准教师”们的数学教学技能势在必行。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生活、就业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目的的训练是成功的数学教育必备的六要素之一。

36年的数学教师培养历史, 数学教育专业团队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 具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交流、反思与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等专业能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能在教育、企业及行政等部门或行业从事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生产经营及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简言之, 就是要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

要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 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其数学教学技能, 也只有在大学期间对数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专门的数学教学技能训练, 才能保证其在站上中小学数学讲台之时能够有效运用高等数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知识实施教学, 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思想符合国家人才培养需求, 保证中小学生学习需求和培养标准。

3. 培养数学教师的关键就是培养其数学教学技能

要培养数学教师, 关键就是培养其数学教学技能。因为有研究表明, 数学教学技能是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 它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的提高等都大有裨益。

掌握所教知识, 具备完成相应教育教学任务所需的教学技能是一个专业成熟的数学教师的必备素质。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必须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也即既要懂得怎么解这道题, 又能准确表达问题所需解决的关键因素和推理步骤, 理解和掌握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数学教学技能。

教师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 渴望成为受学生尊敬的良师益友。而要向做到这些以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很多, 而熟练地掌握教学技能是其最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达到基本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后, 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等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掌握数学教学技能程度不同, 可导致两个具备相似背景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完全不同。

数学三维教学目标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三维目标 数学 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推行以来,教育者对其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因此拥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重要的观点认为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同时拉开了对于三维目标讨论的序幕,对于三维目标的争论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三维目标是否具有创新性,三维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三维目标是否具有评价作用和三维目标能否整体实现[1]。随着新课改的步伐,各个学科也相应的制定了各科的课程标准,在其中也对三维目标进行了阐述与规定。从宏观的角度看学者对三维目标进行了争鸣,本文将从数学学科入手,对于数学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问题进行说明与论述。

知识与技能

(一)内涵

知识与技能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2]。知识是对现象和规律的概括,技能则是对行为方式的概括,是能够体现出知识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3]。进一步解释为,知识与技能是对学生内容和学习结果的概括,这一目标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4]。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所熟悉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内涵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在技能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并且以此为基础,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学会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陈述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所涉及的行为动词水平的描述,必须要做到非常的精准,尤其是在教案中的体现一定要用词准确。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包含三个程度,而这三个程度中要求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最浅显的知道的水平中,用词就应该使用了解、知道等词语,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的知道了这个目标要让他们做什么。理解水平中经常性的我们习惯使用的是描述这个词语,那么在教育教学水平中,我们经常性的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那么学生看到这个词语之后就知道背诵或是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三)落实

在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目标的统一,首先,第一步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实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备好每一节课,要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教师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习惯会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那么学生一哄而就,就导致会有学生浑水摸鱼,不能够达到最终设置问题的目的。巧妙的设计问题,依据最基本的知识,提出趣味性和实际性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依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依据教材、参考书、练习册上所给出的提示,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新知识,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技能。最后,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实际的应用。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相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出来解决问题,通过实际应用巩固学生所学,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得数学训练多样化[5]。

(四)评价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主线,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根据知识与技能的内涵可知,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就是评价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运用,知识的获得与掌握程度,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测验和考试进行考核,可以定量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

总结

数学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必备的技能。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落实数学三维目标,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好的联系到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有效落实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是有必要性的。

在数学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的落实,各级教师也都纷纷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效果差强人意,通过学者的研究和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反思,归纳出影响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一些原因:三维目标常被割裂,不注重整体性;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脱离;受中国传统应试考试的制约和学校师资的制约;最重要的是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知识量大,课时多,实际教学紧张,数学教师专注于追赶进度,没有精力关注三维目标;数学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的落实三维目标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数学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尤其是身处在第一线的工作者已经投入了自身的热情和精力,但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未总结出很多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探索。尤其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真正要想全面的完成数学三维目标仍是困难重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实现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需要,对于数学教学具有迫切性,这就增加了数学教师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负担,但相信在大家不断的努力和不断改进下,数学三维教学目标会更完善,更加有效的落实和产生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淑海. 我国新课程-三维目标-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55-59.

[2]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62-67.

[3]张雷.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认识[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63-65.

[4]杨海渊. 有效领会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效益[J].你说我说,2012,(3):168.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综述论文 篇4

针对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欠缺的问题,通过创设操作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知识,手脑配合,寓教于乐,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严谨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情境教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是整个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建构对数字和图形的认识,为以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面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缺乏的问题,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点,是小学数学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情境教学,针对不同抽象的数学概念,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将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联想,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运用教材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主要有以下注意事项:一是角色互换,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二是启发引导,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发散学生思维。三是开放包容,让学生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自我探索的空间。

1.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自己动手又动脑,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针对几何图形的分解与合成教学,可以创设如下操作情境,首先是以单一几何图形为例,给每个学生一叠纸,让他们通过动手折叠获得正方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不同图形,认真观察这些几何图形的差异性,总结各自特点。然后是以几何图形变换为例,动手将各种图形进行折叠,获取另外一种图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各种图形相互变换的规律。最后以复杂图形的等分为例,要求学生用一把剪刀,将复杂图案进行相同结构的等分。通过上述渐进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概念、特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针对钟表的计时问题,同样可以创设操作情境,首先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以不同颜色的卡纸指代时针、分针和秒针,制作圆形钟表盘;然后模拟钟表的走时,总结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走时规律;最后对应不同的时针、分针状态判断时间或者对应不同的时刻调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钟表盘,迅速准确掌握从钟表读取时间的方法。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情境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开设适当的游戏环节,可以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思考,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寓教于乐。教学“相遇问题”时,可以创设如下游戏情境: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扮演乌龟和兔子,小白兔先到终点,再回头找乌龟。想一想,在路上小白兔可能遇到哪几种情况。有趣的故事场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认真讨论,可能得出以下结论:可能是小白兔没在路上找到乌龟,乌龟跑错路了;另外一种可能是小白兔和乌龟在路上相遇。通过游戏表演方式让学生对相遇几种方式有了初步概念,接着教师引导阅读书本内容,进行总结,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数字组合与规律”时,可以让同学扮演不同的数字,根据数字规律的提示,各自寻找自己的正确站位,形成新的队列;也可以根据不同数字分类方法,开展分组竞赛,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运用知识

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更无拘无束,思维更活跃。生活情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小学数学加法中“遇十进位”的教学为例,可以创设超市购物情境,如儿童玩具要8元,棒棒糖要2元,一支笔要4元,现在总共需要多少钱,这时就需要运用快速凑十法,先要考虑8+2=10,10和4相加就顺理成章地变为14,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巧妙运用凑十方法的计算,会让计算变得迟缓,如果运用自如,学生则会获得成就感,让他们领悟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最短路径”的教学为例,可以创设多城市自驾游的情境,从某地出发,经过设定的所有城市,又回到某地,从众多路径中找到最短的旅游路线。这是开放式的情境,需要学生融入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大胆尝试过程中进行不同知识的探究和交叉,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结语

本文以小学数学教育中多样化情境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实例分析操作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创设下小学数学各种知识点的课堂教学规律和效果。多样化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理论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表演讨论、生活运用等实践环节加深印象,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并将数学融入生活以巩固记忆,将知识点真正走进生活,达到数学教育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吴礼云 单位: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杜沫.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杂志,,06.

[2]张桂英.论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切入技巧[J].工作研究,,15.

[3]陈宝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10.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篇5

课题结题报告

湟源县申中卡路学校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创新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符合《心理学》中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该课题的实践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使数学课堂更加的完善和科学,将会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它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增强,将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改革。

(二)研究内容:

教师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①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

②有效地研读文本

③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

④有效地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⑥有效地设计练习

⑦科学的分配时间

其主要是指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为主线,通过对兴趣、评价、体验、合作、情境、探究等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题的研究原则 :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一)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研究过程与操作

(一)制定计划 及时总结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课题研究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有的课题研究甚至只是“闭门造车”。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有实效,我们从成立课题组起,就做到每学期开学根据学校的教学大计划,结合各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每到学期结束,都及时做好相关总结。

(二)、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1、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年都自费订阅1——2份专业报刊杂志加强自学,除了组织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双周举行的分组业务学习外,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1——2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承接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结合自己上的公开课,学期结束后每位成员必须上交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份案例分析或论文也可)。在几年的课题研究中,各位成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

(三)、目标定位 明确方向

1、认真分析 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生。我们实行“集体研讨——个人调整”的备课流程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后反思”的教案模式进行开展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形成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 高 老师解读课标,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能力。

2、抓住重点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下面是 李文娟老师在执教《辨认方向》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辨认方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学生已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景,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李文娟老师是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所在的位置。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景和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李文娟老师开课以学生熟悉的步行街喷泉为中心位置,找出喷泉的东、南、西、北方向的标志性建筑,从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活动中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有效的达成。

3、以学定教 有效选择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课题组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就有效地选择了教学方式。

(1)严金芳 老师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课一开始,严老师就设置了一个玩“猜年龄”的游戏,当学生用a a+23分别表示学生 和 老师的年龄后,李 老师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是任何数吗?为什么呢?如果用a表示老师的年龄,a又可以表示哪些数呢?为什么呢?”在一连串的求异提问中,挖掘了学生在掌握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还全面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2)杨小青老师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安排了测量图形周长的活动,杨老师准备了三个测量物品(五角星,长方形纸片、硬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测量活动。首先李老师就以优生带学困生的标准分组,在活动中李老师又亲自到每一个组分层指导,学生找出了5种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3种测量硬币的方法,3种测量五角星的方法,最后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演示测量方法,在这样一面向中间,照顾两头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轻松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让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得到淋漓尽致的表发挥。

(3)经过新课改的洗礼和深入的课题研究,所有课题组老师的评价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上鼓励的语言多了,简单粗暴的批评语言少了,老师们都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4、注重过程 有效选择学习方法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目的。

王生良老师在执教的《什么是面积》一课中,充分选择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进行教学。首先是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含义。然后是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大量实践操作活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策略的多样性。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些重要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5、模拟创新 有效设计练习

通过练习、谈论、独立钻研,以求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并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对知识有新领悟,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

(1)练习的内容要“求活” 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进行练习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让每一个学生 “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要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竟识。如曹国玺老师在执教《商不变性质》时,首先出示[150 ○()]÷[50○()]=15÷5=3,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得出商不变性质。或者编一些相似的题目,由于几个文字的变化,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

(3)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第五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为0。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4)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5)易混知识对比练。例如在教“倍数和因数”时,就出几个数据:3、12、15、4、9、1,要求学生用数的整除里的知识说一句话,从说中练习,让学生体会,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互质数的概念。设计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6)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四)细化环节 提高质量

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我们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撰写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认真落实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四个环节,全员参与公开课研究,展开课题研究,从而促进常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备课: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提供研究课的老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课题要求优化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说课:这里的说课是课前说课。是提高教研可得老师在上课之前向参加听课的老师进行说课,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每个环节,每句话的分析,修改后方可上课。

(3)上课:上课时,全体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听课,并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5节。

(4)评课:首先由提供教研课的老师谈自己备课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然后由课题组参与评课,主要评议是否达到了深刻的目的,是否实现了课题的要求。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些做法符合课题要求?哪些做法不符合要求?

每次活动我校的小学高级教师王生良老师亲临参与指导,为我们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作了正确积极地引领。在磨课的过程中让执课教师与课题成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七、研究成果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共收集了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60份,案例分析及反思25份,教学论文20篇.在这两年中,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优质公开课。

我们课题组成员上了校级示范课10节,他们分别是

严金芳 老师执教的《左右》、韦花 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杨小青 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李玺邦 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李文娟 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王生良 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李桂秀 老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赵惠文 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谈吉 老师执教的《圆柱的认识》、曹国玺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雷永连 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2009年9月—至今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游戏、故事、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课外,班级数学擂台赛中他们敢于争辩;编写“数学小报”时又能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践活动安排的井井有条;数学日记写得有板有眼而富有个性„„如今大部分学生不仅乐意学习数学,而且知道怎样学习数学。

2、学生的成绩得到明显地提高

在进行课题研究后,最明显的收益就是学生的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在2011年春季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中,成绩全县第一,在2011年冬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成绩全县第二。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杨小青;2009年春季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州期末调考中,两学期都是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王生良;2010年四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一。任教四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严金芳;2009年,二年级数学在期末考试中全县第二名,任教二年级数学学科的老师是课题组成员李桂秀。

3、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大家不再迷信、依赖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能结合学生实际、地方资源、现代媒体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素材。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思考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交替的过程。两年来我们基本完成课题计划与课题研究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衍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对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仅以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在创新上的意义是无发展潜力的、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实施需要的。而全面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转向单一的过程性教学目标也是盲目的、过激的。因此,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依托,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合理、可行,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预设的有效性。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因而,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目前,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有待探索。教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育科学。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逐步成熟;90年代以来,“第二代设计理论”开始崛起,目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脑科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上述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新的知识论”、“隐性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创新学习理论”“学科素养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生命生成教学论”“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学过程三合一理沦”“情境学习论”等等,这些理论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学设计论流派纷呈,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富和系统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出于种种原因都很少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在吸收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国情作应用性研究。积极建构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体系,才能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因而,本课题研究也是基于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的需要。

3、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率的需要。

4,总结提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

二、课题界定和基本理论假说

1、课题界定。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小学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所进行的它包括第一学段(1—3年级),也包括第二学段(4—6年级),它包括新授课也包括练习课、复习课,它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等。

“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是指基于新课程实践的现实、动态背景中。

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心理科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方法。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方式与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若干学科的系列化的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理论假说

(1)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系统,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将决定其功能和效益。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教学任务及目标、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顺序、教师教学方式和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情境和集体的气氛态度等,它们在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并随着学习-目标任务和学习者的变化而动态变化。(2)由于新课程倡导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结构性的变革。因而,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在教学设计理念、思路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情境、教学评价、教师角色的设计上进行创新。

本课题假设,如果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课程教学论、教学设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模式、方法,能较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探索并形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2)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4)在小学数学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研究内容

(1)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收集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2)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操作方法研究

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现有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若干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操作方法。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并在课堂设计实践中不断验证、调整、丰富和发展。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收集和积累典型的教学活动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形成可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参考的系列化的案例,进而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手册。

四、研究进程及方法 1、2005年4—6月建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2、2005年4—10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材料。3、2005年9—12月课题开题并实施。4、2006--2007年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市范围内的课题研究活动,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形成《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5、2007年下半年结题。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模型建构,系统分析,案例研究和教学现场研究等方法,并以课改实践为中心,努力使本课题研究更贴近教学实践和教师,使研究成果具体化及具有可操作性。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篇7

1. 准确把握幼儿的发展水平

在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之初就应当对幼儿数学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有部分教师认为, 在每天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对幼儿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无论是在心理发展还是在身 体发展方面, 幼儿与成人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尽管幼儿教师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但是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往往依赖于成人的思考角度. 幼儿教师要想随时掌握幼儿的所思所想, 就应当与幼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幼儿进行良好的交谈,倾听幼儿的心声. 幼儿教师唯有通过对幼儿的了解, 才能够掌握幼儿的相关信息,对幼儿喜爱的或者是排斥的教学活动形式,幼儿成长中体现出的长处与短处等. 在对幼儿发展水平有所了解与掌握之后,教师才能够依据教学活动的目标与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具有新颖性与合理性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 具体教学活动目标的合理选择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育的目标通常分为总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与年龄目标. 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给幼儿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幼儿的智力. 单元目标则是依据教学活动具体情况来设定,并且每一具体的教学活动都有其所特有的教学目标. 年龄目标则是按照幼儿的班级与年龄特点设定的目标.

首先,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活动目标之前,应对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有所了解. 在数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牢记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在数学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中都应体现出总目标.具体说来,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的相关内容,在每个活动设计中都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其次,教师在了解幼儿数学教育单元目标与年龄阶段目标的基础上了解具体活动应包括的目标.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将单元目标与年龄阶段的目标作为参考的依据,依据单元目标与年龄阶段的目标确定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 在设计时应考虑将具体的活动目标置于什么位置, 教学活动阶段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些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仔细地考量. 最后, 教师应依据具体目标选择所应当包含的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指导幼儿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时,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作出具体的规定.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分成三步:(1)指导幼儿理解“6以内的加减”的含义;(2)培养幼儿正确地、熟练地进行“6以内的加减运算”;(3)熟练掌握加法交换规律. 依据此教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展开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3. 设计合理的数学教育活动 ,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补充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基本设计完成后,还应当考虑活动设计的合理性. 因此, 教师除了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外,还应当考虑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 通常情况下,小班数学教学活动以20min~25min为宜,中班和大班数学教学活动则以半小时为宜.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是否难点设计得太多,难点过多就会超出所预定的时间;活动设计的难点过少则会达不到预定的时间,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同时,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考虑在内. 对于安排幼儿操作这一环节是否应加入其中,需要教师谨慎地思考. 依据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在探究活动方面,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幼儿的操作性,则难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当然,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还应考虑活动的开展能否依据幼儿的身心水平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将幼儿的特长体现出来.对于设计活动不当的地方应进行必要的修改.

4. 结语

总之,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展开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依据幼儿成长的特点展开教学活动设计,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是开展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数学教育活动看似简单,但在数学教育活动开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却不简单.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安排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就如何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对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篇8

数形结合思想是学习数学最为广泛和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能够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当今生活化教育的背景下,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数形结合思想进行研究,以下是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搜集到的有关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资料,整理如下:

一、国外有关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研究

早在毕达哥拉斯时代,数形结合思想就萌芽了。此后便以跳跃式步伐快速向前发展。恩格斯认为:“‘数与‘形是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他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他的这一观点指出了“数”和“形”这一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数”与“形”的配合运用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方向,有利于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同直观形象的图形结合起来,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美国数学家斯蒂恩也指出了“数”和“形”之间相互配合发展的重要性,他谈道:“若一个特定问题,可以被转为一个图形,则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而且是创造性地思索了问题的解法。”足见“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性。拉格朗日也认为:代数和几何的发展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抛弃或忽视任何一方,它们的发展就会变得缓慢,应用范围就会缩小,“但是如果这两门科学结为伴侣,那么它们就能互相吸取新鲜活力,从此便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这就为数形结合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词。进入17世纪上半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尔通过直角坐标系建立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数轴的建立使人们对“数”与“形”的统一有了新的认识,“把实数集与数轴上的点集一一对应起来,数可以视为点,点也可以视为数,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可以数量化,而数的运算也可以几何化。”从而真正实现了“数形结合”。当今,有关国外数形结合思想研究还在不断发展,杨彦在他的《英国初中代数课程“数形结合”思想研究》中提到:“在英国初中的代数课程中要求对某些特定内容(如:函数、不等式解集等)了解它的几何形式。”其次,“英国的数学教育重视实用性,‘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始终”。教材的设计上也很用心,大量选取了来自现实生活和跨学科的内容,将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罗寿兰对日本高中数学教材研究后指出“日本的很多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书本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有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从这一点上来看,对我国数学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但从梳理的国外文献来看,其研究主要是从“数”和“形”的关系进行的,很少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进行阐释,而且研究多以初高中为主,小学的研究甚少。

二、 国内有关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研究

数形结合思想在我国的研究比国外起步晚。“数形结合”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华罗庚撰写的《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数学问题》中提到“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形结合”一词推出后不久,立即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此后研究“数形结合”的学者越来越多。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从“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助”三个方面着手的,以下是从三方面分别梳理的文献:

1.有关“以形助数”的研究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毋庸置疑,“数”和“形”是數学研究的对象。但有的数量关系抽象,学生在把握上有一定难度,而“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恰恰在帮助学生理解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即“以形助数”,也就是借助图形的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和数量关系。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部分来自实际生活,再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小学生由于受思维发展不成熟等因素的限制,这些概念会阻碍学生的理解,使学生难以接受和掌握。基于这一点,有些学者认为“教师借助以形助数的思想与方法呈现相关概念,会使这些概念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而易于被小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通过“以形助数”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问题变具体,复杂问题变简单,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便利。“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正如宋英海在他的论文《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中提到;“‘形能映射更多的具体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起关键的定性作用。”只有在学生面前呈现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探索,学生才能够从中提炼出相关的数学知识,其思维的发展才不会受限制。张兴广也在他的论文《以形思数,使数学问题具体化》中指出:如果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够结合直观的图形,分析出问题所给的数量关系,将数量关系和图形结合起来,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和运算法则等,总结出做题的方法,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以形助数”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将图形的性质和图形直观的优点结合起来研究数学问题,将抽象化为直观,为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基础。就梳理的文献来看,他们的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借助图形形象、直观的特点解决代数问题,帮助学生获得理解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遗憾的是有关“以形助数”的研究在函数方面研究得较多,且以初中和高中的研究为主,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2.有关“以数解形”的研究

有关“以数解形”这一表现形式说法不一,主要有“以数解形”、“以数助形”、“以数想形”。但无论其如何表述,始终是为了弥补“以形助数”的不足,借助代数知识解决较为抽象复杂的几何问题。“以形助数”虽然能根据给出的“数”的结构特点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利于学生理解,但“以形助数”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能不能通过数的运算把几何图形的问题转化为代数方法解决?即“以数解形”。杨锋泼在他的论文《初中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培养的探究》中指出:“以数助形”能够弥补“以形助数”的不足之处,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恰当地利用‘以数助形能够使问题直观显现,省去大量的理论分析过程。”借助代数演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达到轻松学习。蔺月薇在她的《浅析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谈道:“‘形具有直观形象的优势,但也有其粗略和不便于表达的劣势。”“‘以数解形能够借助数的精确性和严密规范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将形向数的层面上进行转化和沟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以简洁准确的数学描述加上题目中适用和隐含的公式、定理或运算法则等全面理解“形”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衬托出数学抽象性与严密性的特征,使学生理解更为准确和全面。专家指出:在学习中,合理的运用数与形相结合的观点,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法解决,“通过数的运算和变式求出相应的结果,则解题方法容易寻找。”宋英海在他的《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中也谈道:初中数学中,“形”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不可否认,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采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形的缺点就是它不很精确。”有些图形的表示虽然简单,但它其中蕴含的规律抑或是答案却未必能一眼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代数方法来分析和计算,以确保问题研究的缜密性和精确性。曾鹏在他的《“数与形”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复杂图形时,要发现其中“形”的规律显得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揭示‘形的规律,帮助学生辩证地思考‘数与形的问题,体会以数解形的好处。”在数学中,有关代数三角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形看出它的对称轴、对称中心、周期等基本性质,而对于较复杂的几何图形需要通过计算和对题目中条件的挖掘和分析,才能准确判断图形的变化和性质,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足以见得“以数解形”在数学运用中的重要性。

3.有关“数形互助”的研究

在数学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以形助数”的方式解决,有些用“以数解形”获得答案,还有的需要两者互相配合运用。即“数形互助”。“数形互助”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同时利用“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达到“数形互译”,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图形表现出来,再利用图形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具体,接着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和联想,再慢慢将图形译成算式,从而解决问题。 “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会借助于“形”的直观,在探索“形”的特征时,往往又会联系“数”的简洁。有学者指出:在数学问题中需要“数”和“形”的互相变换,看问题时要想到用“形”的直观变为“数”的准确,还要由“数”的精确联系到“形”的直观。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需要从已知和结论同时出发,认真分析找出内在的“形”“数”互变。苏文旭在他的论文《数形互助相约函数浅识》中指出:依形判数,以数助形,直观形象。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思考问题,注重观察和挖掘图形蕴涵的数量关系,正确绘制图形反映数量关系,切实把握“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等能力。只有在运用“数形结合”过程中找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数形结合思想的好处。于灵在她的《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指导初中函数教学研究及课例分析》中也提到了:“数形转换”则是根据数形对立统一的特性,由图形分析数与式的结构,展开丰富联想,将其进行适当的相互转换,化抽象为具体,找到内在联系。他的这一观点对解决函数问题提供了思路。在解决有关函数问题时,我们不可能只关注题目中给出的数量关系,还需要结合函数图像的性质和特征分析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将图形和数量关系建立联系,将数量关系和图像配合研究,从而整理出一套逻辑清晰且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法对解决解析几何问题同样适用,胡继松在他的论文《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中谈到了:解几何图形背景题的关键是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理清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寻找数据之间的联系。他的观点为学生解决有关解析几何的问题指明了方向,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解决有关解析几何问题时找准有关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分析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将“数”与“形”结合起来看问题,能够使问题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还能为学生今后更为系统地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对本文的借鉴价值与启发意义主要有:

一是总体上概括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概况,从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二是揭示了数形结合思想中包含的基本内容和情形,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但在梳理文献中不难发现:

1.研究数形结合思想三种情形的文献较多,但其研究多以个例呈现,其研究粗浅。“数形结合”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努力将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自身教学的始终。然而,在研读了大量的有关数形结合思想的资料分析得出:有关数形结合思想在“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助”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其研究只是针对个别的知识点以例题的方式呈现,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建议,没有从教材本身出发,全面分析教材内容中包含的数学思想,从而导致提出的教学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性,不具備普遍性。

(1)研究初高中关于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应用的文献多,而研究小学的较少。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普遍的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无论是在小学抑或是初高中,都是学生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是值得学生掌握的一种思想方法。但就阅读的文献来看,大部分以研究初高中为多,只有极少篇目的论文是研究小学数学中有关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虽然在查看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期刊类研究小学方面的较多,但都是笼统的,宽泛之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实与实施。因此,对数形结合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上一篇:监控设备采购合同下一篇:成考高升专《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