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课堂导语设计

2024-10-12

数学的课堂导语设计(精选12篇)

数学的课堂导语设计 篇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 必须有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课堂导语又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良好开端的前提。设计一些有兴趣的导语, 创立一个适当的氛围, 能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 尽快进入角色,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导语环节犹如乐曲的前奏, 虽然占的时间很短, 但却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 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自觉性,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如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引入新课, 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对课堂导语的设计意识。下面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对几种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巧设悬念, 诱发学习积极性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一种心理状态

设置疑点, 制造悬而不发的悬念, 能激发学生的释疑、解疑的欲望。如在讲“直线公理”时, 举出常见的几个例子, 为什么钉木条的时候, 只要钉两个钉子就固定住了?木匠用墨斗就能画出一条直线?又如, 在讲“线段公理”时, 举这样一个例子, 同学们从家到学校有很多路可走, 无论走哪条路都能到达学校, 怎么走最近呢?这几个问题是应用几何的什么知识解决呢?由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激发学生探究结果的欲望,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乐于思, 乐于想, 乐于学, 产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心理需要。

二、通过演示, 引发学习积极性通过演示操作, 最能引起学生兴趣。

如在讲线段的概念时, 拿出长短不同、粗细各异的三根木条, 让学生观察, 分析这些木条有一定的长度, 无论木条怎样放置, 怎样粗细, 都改变不了它们的本质属性, 它是几何的什么概念呢?它用几何术语来表示叫做什么呢?从而得到线段的概念。通过演示, 学生明白线段只与长短有关, 与粗细、位置无关, 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学生对线段的概念理解透彻。由于演示操作, 能产生强烈的直观效果, 诱发学生好奇的内驱力, 激发求知探究和操作的学习意识。

三、展开竞赛, 激发学习积极性

如果采用竞赛的形式导入新课, 会使枯燥、单调的知识变成七色音符,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习积极性高涨, 有利于挖掘和展示学生的潜能。如在讲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 确定积的符号法则时, 出示下面几个例子:

分男女两组进行, 先计算, 再填写老师提出的问题, 得到积的符号法则的内容。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准, 学生争先恐后做了起来。通过竞赛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活动, 学生听得专心, 看得仔细, 想得认真, 答得周全, 各种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和体现, 在良好的心态下, 接受新的知识, 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利用古题, 提高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 是科学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一课时, 先出示一道智力题:鸡兔同笼49, 100条腿地下走, 问鸡兔各几何?学生对这类问题非常感兴趣, 积极动脑思考, 争先恐后回答, 教师小结后, 接着说:“那么如何从方程这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通过具体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向学生渗透我国数学科学成就, 进行思想教育。

五、以旧引新、层层深入, 调动学习积极性讲授新知识往往与旧知识联系较大, 因此先要复习制约新知识的练习, 必须为后一点的学习或复习奠定基础

如在整式的加减混合运算时: (1) 弄清运算顺序; (2) 同类项的概念; (3)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只有弄清这些, 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阶梯式导入新课, 还需讲究坡度的大小, 衔接自然, 让学生复习旧知识产生“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思维火花的点燃和复燃, 诱发学生步步登高, 不感觉到步履艰难。

总之, 在教学中重视对新课的导入, 会使学生对数学的消极变为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的动力,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导语, 都要短小精悍, 赋予启发性和艺术感召力, 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上足弦、充足电。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 课堂导语是它其中一个小环节, 教师只有把每一个环节处理好, 才能使课堂教学获得成功。

摘要:设计一些有兴趣的导语, 创立一个适当的氛围, 能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 尽快进入角色,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导语环节犹如乐曲的前奏, 虽然占的时间很短, 但却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 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自觉性,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导语,积极性

数学的课堂导语设计 篇2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外,课前导语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成功的导语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之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顺利地达到最佳教学态势。正如柏拉图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新课导语设计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为了激发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在一开始就显得生动活泼,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以及涉及到课文中人物的轶闻趣事,教师则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讲述小故事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首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的夏天,洪水泛滥在中华大地,在洪峰中,一对夫妻抓住了一棵树,他们紧紧的抓住,后来水越来越猛,树渐渐地弯了下去,这时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孩子们还在等着你,多保重啊!’还没等当校长的丈夫明白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紧抓住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面对危险,妻子选择了牺牲自己,因为她认为她丈夫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的。这是人类的真情绝唱,那么在动物界中也有出乎意料的壮举让人震憾。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 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有了生动感人的故事引路,学生很快进入了文章情境,其情感也随着文中故事波澜起伏。正如赞查夫研究表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够发挥高度行效的作用。”而引用故事,就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以情为动力,顺利导入新课,为进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法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情激情,使学生进入情境。每篇文章情感基调不同,或喜或悲,或深沉或激昂,或抑郁或兴奋,设计导语时,应因文而导,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我首先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然后顺势利导:“同学们,恰如歌曲所启示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中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去获取丰富的教益。”同样,学习散文、诗歌,我们可以自制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收到“入境 始与亲”的效果。

三、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设置矛盾,巧布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新的教学活动中的导入方法。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设计这样的导语:师:“同学们,服饰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厚重积淀,尤其在当今它已经衍化为一种个性审美追求的展示。穿衣的目的除去御寒保暖,还在于蔽体遮羞,那世界上是否会有看不见的衣服呢?”生答没有。师:“假设有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那么穿上这样衣服的人会怎么样?”生答赤裸着身体。师:“有人愿意穿这样的衣服吗?”生答没有。师:“可我们今天的课文中就有一位穿‘看不见的衣服’的人,他是谁呢?”生答皇帝。师:“皇帝穿‘看不见的衣服’,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样的悬念导入,就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和沟通,还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为突破口,自然流畅地引入新课的教学。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是这样启发示谈话的:“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三味书屋中那位读起书来摇头晃脑的老先生叫什么名字吗?(寿镜吾)今天,我们将通过鲁 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他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以上引入既可巩固旧知识,又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导入还可采用背诵已学的课文,做复习练习等多种形式。

五、概述导入法

概述导入法是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概括地叙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点明其重、难点,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意境的方法。如《旅鼠之谜》一文的导入:“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这‘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同时也想一想旅鼠的行为给我们人类有什么启示?”通过这种导入,就可提示内容,抓住中心,突出重点,交代难点,点睛显旨,让学生初步明白这节课应掌握的内容。

六、学科迁移法

语文俗称“百科之母”,这说明语文学科是其余学科的基础,与其余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借助生物、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作导语,进入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在学习说明文《死海不死》一文时,可利用物理中的密度知识,采用实验的方式导入新课。开课时,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盛满纯净水的玻璃瓶里放入一个鸡蛋,问:“同学们,此刻鸡蛋怎样了?”,学生说:“鸡蛋沉入了瓶底。”接着,不断向瓶里加食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鸡蛋浮起来了。”我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只是好奇地睁大眼睛望着我。我说:“答案不写在我的脸上,而在我们今天学的《死海不死》一文中。”这样一来,既导入了新课,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七、引用名言法

议论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引用名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的名言既精炼,又深刻,选用与课文有关的名言作导语,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想和做》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所以不论学习、工作,我们都要学会 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而怎样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胡绳的《想和做》一文会告诉我们答案。”这样的导语言简意赅,既直接指出文章的重点,又不蔓不枝,明确文章指向。

中学数学课堂导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中学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62-01

俗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导入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设计一些有趣的导语,创设一个恰当的氛围,能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角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好的导语绝不是教师灵机一动就可以的,因此,教师应增强对课堂导入的设计意识。笔者就几年的教学经验,对几种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有如开门见山,一段话、一个例子就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案例1:某教师在讲授“因式分解”时,首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然后举例,并指出该等式反过来就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了整式乘积的形式,这就是因式分解。这样直截了当,易于学生接受。

趣味导入法:案例2:某教师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叫“年龄几许”,就是将你自己的年龄加上8,再乘与5,然后减去13,最后加上4;无论是谁,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马上可以猜出你有几岁了。(停顿,学生计算),几分钟后,学生纷纷说出结果,无论什么结果,教师都能马上说出正确的年龄,同学们惊诧,教师趁势引出课题------一元一次方程。趣味导入往往借助游戏来引入新课。既新奇又具刺激性的游戏,能深深地嵌入学生的头脑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复习导入法: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复习导入设计简单、直接,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深受广大教师喜爱,但它并不适合每一节新课,如果每次都用此法导入,没有任何新意,那么将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选择时要慎重,设计上也要掌握技巧。案例3:在讲解“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习题课时,教师甲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口诀:“函数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原函数象限,再设计一个题给学生练习,在这里,同样是复习引入,教师甲则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及记忆的规律;而教师乙却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明显,教师甲的教学设计更胜一筹。

悬念导入法: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数学课中适当地设计一些悬念会增加学生对问题的好奇,促使他们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案例4:笔者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求和”时,先讲了一个“教师和富商”的故事:同学会上,一个富商吹嘘自己如何有钱,并声称同学中无论谁有困难,他都会慷慨相助,一名在某中学当数学老师的同学想了想,向富商提出一个借钱方案:“第一天富商借他1角,第二天借2角,第三天4角,依此类推,后一天借的钱都是前一天的2倍,一直到月末(一个月按30天记)”。富商听到借的都是1角、2角,说:“你的要求太低了,我现在就可以满足你”。(停顿,故作神秘状),问学生:“这个要求真的太低了吗?”这一问,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争相讨论着,这时,笔者在黑板上写出:1 073 741 81.4这一串数字,在学生惊讶之际,趁势导入新课:“富商为什么会吃亏?这么长一串数字怎样才能迅速算出?奥妙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等比数列的求和”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简短故事开头,造成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自然就会取得非同一般的效果。

故事导入法:一个小典故,一则小故事,运用恰当,也会让学生兴趣大增,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5:某教师在讲授“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先利用多媒体将诸葛亮的头像、生平简介投影在屏幕上,再设计如下导语:“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假设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5,三个臭皮匠能解出的概率分别是0.45,0.5,0.55,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相比,谁大?”(停顿,学生思考),继续:“解这个概率题将用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生动、趣味性的语言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质疑导入法:质疑式导入指的是问题导入,一个好的问题同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6:某教师在讲授“字母表示数”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看一张青蛙图片,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唱一首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慢慢地,场面开始混乱。教师趁机问:假设有任何只青蛙,又该怎么念?某位学生思考片刻,小声地说:任何只青蛙任何张嘴,任何只眼睛……。(话还未说完,就引得其他同学大笑),这时,教师不慌不忙,建议学生一起讨论,并导入新课-------“字母表示数”。“教育是艺术”。提问也是艺术,科学地进行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导语设置探讨 篇4

一、抓住时机, 循序启导, 打开学生思维大门

备课时, 教师设计的导语内容要深刻、精练、巧妙。导语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使学生在进入正课题之前就有一种渴求欲望, 达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 抛下“诱饵”, 让学生“入网”

当学生刚刚上完其他课程, 大脑正处于思维“低潮”, 有的甚至处于静止思维状态, 此时大部分学生对将要上的数学课程毫无兴趣。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字、图形, 学生的情绪根本无法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应该灵活机动、就事论事与学生轻松地聊天, 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到学习中来。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导语, 调动学生兴趣。这样可以起到“搭桥铺路”的效果, 让学生无意中进入“角色”。例如, 四年级数学课讲解“亿以内数的写法”时, 学生刚上完一节体育课, 教室里学生都是汗流满面, 精神无法集中,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与学生谈论长跑比赛一事, 一千米、五千米、一万米……当到讲到一万米以上时, 谈话就会涉及到课题问题。因此, 此时我们就可以逐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亿以内的写法上, 如此, 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教师设置的状态下学习。

(二)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紧扣课题设置悬念, 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兴趣。设置疑问的方式可以不同,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例如, 给学生讲解多步运算的应用题时, 可以如此设疑:某公司的老板因为经营有道, 公司生产的电子计算机软件在世界上供不应求, 据报道, 公司每五秒中就有25万美金汇款进账, 那么该公司一小时的收入有多少?一天呢?如果按人民币兑美金8:1的比例计算, 折合人民币多少?一连串的设疑,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惊讶疑惑状态, 都想算个清楚。学生如同被巨大的磁铁吸引住了一样,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自然得体, 联接比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 每个课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必须与其他课题有内在或外在的联系。当进行一个新的课题的导入时, 可以把与新课题有关的一些方法、规律进行组合, 再与新课题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可以由浅入深, 从无知到熟知的接受新知识。例如, 教学亿以内的加减法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 然后概括计算方法, 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 引导学生进入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最后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温故而知新”, 而且可以扩大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的课题, 应该设置与之相应的导语。有的课题可以用叙述故事的方法开始, 有的可以用告知新闻开始, 有的课题可以用激发情感的方式开始……总之, 导!语必须紧扣教材的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深浅程度不能超标。导语必须保证能够让学生理解, 以求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 教学“相遇问题”时, 可以用学生生活实际开始。甲生骑车每小时15千米, 乙生步行每小时8千米, 两人同时同地出发, 两小时后两人相差多少千米?很自然, 教学就会很迅速地把学生引入课题。这样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愉快。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例谈 篇5

二、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但复习内容要有新意,且与新课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要能引起新课的学习。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五册第38课《To China , With Love》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By learning the front lessons, we have known the famous physical scientist, Albert Einstein. We have also known “Father”of Hybrid Rice, Yuan Long ping and the well-Known writer and educator, Helen Keller. What makes them great or famous? Love! Their hearts are full of love. They Love themselves. They love their parents. They love their work. They love science. They love the people. This class we’ll know another famous foreign doctor. He is Norman Bethune. He is from Canada, But he lives in Chinese people’s hearts forever. Why? What did he do for Chinese people? Let’s Learn lesson38 《To China, with love 》to know him. 这种总结性的导语既加深了学生们对旧课的理解,对伟人的认识,也使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引起他们对白求恩的了解欲,自然引起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三、由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图片能够形象地再现生活,在教学中运用它,常常能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引起思索。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60课《Fix and mend》时,先出示两幅展示堆积如山,浩瀚如海的垃圾的图片,用英语向学生们发问并启发其回答:What’s this? -It’s garbage. What does it look like?-It looks like a hill or sea. Where is so much garbage from? - I think most of it is from the things that people throw away. How should we do for making less garbage? For this question let’s learn Lesson 60:Fix and mend . 这样的导入,既引起了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思索,又引起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英语教材中的插图往往形象地展现了这课的主要内容或重要故事情节,面对它可以提出相关的好些问题,这些问题会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30课《Keep the Candle Burning》时,让学生们观察课本中做实验的插图,是这样提问导入新课的:Look,the woman is doing an experiment . How does she do the experiment ? What does she need?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experiment ? Will the candle stop burning when the jar cover the dish? Why? How keep the candle buring? 然后让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新课,做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回答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由明白学习目的,阐明教学思路而导入新课

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方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明白了教学的目标思路, 知道了一堂课学什么或如何去学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学习。为此,我在执教新目标英语第2单元《 Where’s the post office 》 SectionB 3a-4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a tourist Guide? Then you must learn to speak English. You must learn to write tour guide in English. Then 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tour guide? Don’t worry! This class we’ll talk about this question. Our book gives us a few examples. I hope you can read and think carefully. At last we’ll try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tour guide. I’m sure you can write it well. Ok let’s read the first passage. 这样导入新课,既使学生们将英语学习与未来要从事的导游工作相联系,从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明白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方法和要求;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听读能力。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不拘一格,应结合教材内容特点,以激起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要坚持独创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原则。

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艺术 篇6

一、导语设计要有启发性

导语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是指教师的导语要对学生富有启迪作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采取可行的措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高昂的状态,如果急于传授知识,而学生的学习情绪还不够活跃,学生就会对知识产生冷漠的态度,继而会产生脑力劳动的疲劳。实践也证明,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上课之初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执教《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家能说说你是怎样探访朋友的吗?”,在学生自由发言之后,教师乘机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李叔荣是如何探访朋友的,他到山中探访了一些什么样的朋友”。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迫不及待想通过阅读,了解文本内涵。

二、导语设计要有探究性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对课文的阅读,进入文本内里,达到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因此,教师要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导语,引领学生质疑与探索。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课文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小说的主人翁是于勒吗?小说的标题与内容是不是相符?教师的设疑性导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还展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更加容易把握小说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写作的艺术手法。

三、导语设计要有情境性

初中学生热爱音乐,并且还会唱一些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教师在教学中将导语的设计融于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富有情趣,能使学生精准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例如,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教师以《母亲》这首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导语。教师亲自吟唱《母亲》这首歌曲,学生们深受感动,有的学生眼中噙满泪花。唱过之后,教师满含深情地说: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有关母亲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一位伟大的母亲。让我们深情地阅读课文,再一次体验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吧!这种融音乐于导语当中的开场白,能够有效触动学生的感情脉波,促使学生与文本、与人物近距离对话,并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四、导语的设计要有背景性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都是具有一定的写作背景的,学生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背景性的导语,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教师用背景性的导语导入新课:“秦始皇在位时,对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大兴土木,修长城,建陵墓,施用严刑酷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二世继位后,统治更加残暴,人民不堪忍受残酷的统治,便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陈胜、吴广起义”。这种背景性的导语,引发了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五、导语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初中学生的学习是靠兴趣支持的。在导语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导语富有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鲁迅的《雪》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前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对雪天捕鸟的情节记忆犹新,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你觉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雪写得仅仅是有趣吗?鲁迅先生寄予了雪怎样的寓意?这样的导语设计,可以引发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艺术的导语设计,能够有效促进深入阅读。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加强对导语设计的研究,提高导语设计艺术水平,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理解的更深层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篇7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的人把导语设计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只有明确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出异彩纷呈的导语。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教学导语的设计,现将一些导语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导语设计的新颖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好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颖。学生前所未闻才感好奇,因好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二)导语设计的艺术性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我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相谐,情与理相融。

(三)导语设计的知识性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颖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孟子说:“教者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导语设计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师和教学内容所决定。按照语文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以侧重点不同,总体上可分为情境创设和知识启发两大类。

(一)情境创设型导语设计方法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能够借助外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建构一个立体的认知体系。这一心理基础,为我们在导语设计中运用情境创设提供了可能。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或图片创设一个可提供学生思考的语言情境或故事情境。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1. 临实境、增激情。

就是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在《金孔雀与凤尾竹》悠扬的乐声中,我边出示一幅幅图片,边娓娓叙述:在我们祖国西南边陲有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儿有婀娜的傣族姑娘,神秘的原始森林,繁多的动植物,别有情趣的建筑……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与那个地方———西双版纳来个亲密的接触吧。

2. 讲典故、调兴趣。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教《愚公移山》时,就可以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通过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 用教具、领悟性。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在讲说明性的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例如《中国的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说桥的结构特点。

录音有课文朗诵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带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学生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4. 讲背景、捕信息。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

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就可以说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二)知识启迪型导语设计方法

情境创设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洋溢着人文情怀,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陶情、移情,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常用方法也有四种:

1. 设疑问、激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丑菊》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丑菊丑吗?为什么作者却要赞美丑菊呢?”

2. 温故知、引新识。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例如:《凡卡》一文第二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给爷爷的信,我们知道凡卡的心里充满痛苦和仇恨,在心中多次呼唤爷爷来救救他,急切地盼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去。这个可怜的孩子在痛苦和死亡之中挣扎,他多么想摆脱这悲惨的命运啊。现在我们看看凡卡写信后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的情景?这样自然地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

3. 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如《手指》一文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指,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用处,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那么我们如何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特点和作用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手指》。

4. 作比较、难变易。

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知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

知识启发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探究和疏通,更多的是旧知的直接利用,体现了知识的无穷力量。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探究 篇8

一、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大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上投入作者的写作世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好铺垫。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首先借助从网上下载的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地震危害的影片,让学生充分体会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凄惨的画面让学生心灵震撼。教师激趣质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然后解题,介绍本课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在这样的情境下,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样使学生的心里产生了波动,受到了感染,为学生更好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导入时,精彩的故事讲述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为课文服务,又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例如,在讲授《七律·长征》一课时,我首先讲述长征的故事: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长征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一个短小的故事,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迁移法

在学习新课时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旧知导入新知,既做到了复习,又把旧知识纳入新知的体系。例如,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就联系了前面学过的课文,“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 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又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中华儿女? 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这样,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设疑激趣导入法

清代的文学家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一切知识的起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急于求知的愿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在教学导语设计上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鲸》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设疑激趣,观察导入的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用设疑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出示课件1:显示蓝色大海)美吗?(生答) 美,就在这美丽的蓝色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你们想去看看吗?”接着播放课件, 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教师相机鼓励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观察,而且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章(板书课题)。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篇9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 对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和条理清楚的议论文、说明文, 设计导语时, 则尽力设置疑点, 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 进而孜孜以求。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我们可以从主人公林冲身上设疑。林冲, 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拥有着如此有前途又高薪的职业, 他又怎么会在一个风雪之夜投梁山泊落草为寇了呢?我记得他的妻子因长得漂亮, 被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三番调戏了之后, 他也只是忍气吞声, 明知道是奸人设计陷害, 他还是接受了撤职发配河北沧州的事实, 在野猪林险些被公差董超、薛霸杀死, 结义兄弟鲁智深再三劝说其离开, 他还是到沧州负责起了看守天王堂的职务。如此能隐忍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上了梁山呢?在沧州他又遇到了谁?他怎么就转性了呢?哪个风雪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想知道, 我们就从课文里找寻答案吧!

这样的导语设计, 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来, 使其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 引人入胜

一定的情境, 产生一定的情感, 教者动情, 学者才能动容, 教师一进入课堂就要进入角色, 用激情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中受到健康而高尚的情感熏陶。如教学《苏武传》时, 一上课, 我播放悲壮的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 充满激情的朗诵《苏武牧羊》的歌词: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盼儿归, 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 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同学们, 冰天雪地, 饥寒交迫, 忠贞不渝, 他苦忍了十九年哪, 人生又有几个十九年?孔子云:“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 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 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 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 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 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 他就是大汉苏武。

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激情澎湃, 热血沸腾, 他们对于课堂就有了一种期待, 在这种期待下, 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 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创设情境, 方法多样。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都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 即可以借助优美的图片营造美丽幽雅的氛围, 也可以借用多媒体先播放黄磊的歌曲《荷塘月色》然后导入本课。总之, 只要导得恰当, 导得自然, 导得精彩, 我们的课堂定会魅力大增。

三、举一反三, 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 导入语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认知框架,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身入手,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从而有效促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技能发生改变。我曾在空间里看到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课的导语:我们忘不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 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里, 手握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剌去, 他是谁?他是少年闰土。可惜二十年后的他却变得迟钝麻木。那手捂碟子, 说着“多乎哉?不多也, 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的是谁?是孔乙己。善良的孔乙己却不明不白地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祝福》也正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由同学们熟悉的闰土与孔乙己入手, 引导学生得出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的结论。这样学生学习课文的目标就更明确了:主人公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作者想通过主人公揭示怎样的社会主题?同时, 这样的导语设计不仅在新课学习前启动了旧知识技能, 它也帮助我们教师确定了语文新课教学的切入点。

四、讲述故事, 激发兴趣

故事因其情节性强、易于吸引人的注意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把与文章相关的故事作为导语, 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上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时就采用了“三个等级”这个故事作为导语:据传, 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 在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 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 其二只抄了个题目, 其三连题目也没抄, 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 感到令人啼笑皆非。细想, 觉得还是有区别, 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 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 为何同是三个字, 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是, “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 只是放狗的屁, 三者中算上等;“狗放屁”说明已属狗, 但除放屁外, 尚能看家护院, 还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 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 自然列为下等!短语变序, 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又给我们讲了哪些小故事?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导语设计,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引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无穷魅力的赞美, 又让他们对文章《咬文嚼字》内容产生了好奇。这样,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魏书生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 导语设计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许是课前无意听到的一句话, 抑或者是偶然看到的一个情景, 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投石激浪”, 只要我们的导语能瞬间点燃学生的热情,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就是好的导语, 这就能让我们的语文课走向成功。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意导语的设计。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魏书生老师也说“好的导入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大部分高中学生认为语文课无聊又无趣, 是休息大脑的课,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可以说一点儿也不期待我们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因此, 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语, 让学生从每一堂课的第一分钟起就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成功的导语呢?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种效果好且易操作的导语设计。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于漪主编全国中语会教师中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激趣法 篇10

一、设置悬念以激趣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猎奇,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实践证明,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注意力会特别集中,会认真思考,继而会踊跃尝试,进入非弄清楚事物真相不可的境地,从而产生比较强大的探究动力。如执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置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属于传记体裁,叙述的是斯科特探险队探险的故事。这个探险队共有五人,到南极去探险。当他们历经许多困难,满怀希望到达南极时,却遗憾地发现南极已被人捷足先登了。他们非常失望地踏上返回的路程,此间却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了。他们怎么会死呢?作者茨威格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已经在迫不及待地在翻书找答案了。探险队能够排除重重困难登上南极,怎么就不能顺利返回呢?这段导语是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而设置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导语的设置,不能只是为了猎奇而设置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悬念,那样不仅对学生学习无益,还会弄巧成拙。所以,导语的设置既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要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二、创设情境以激趣

教师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创设美妙的情境,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声音、图片与视频营造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用多媒体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北方雪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国雪景的壮丽与辽远。然后停止图画的播放,让学生闭上眼睛,凝神静思,教师播放诗词上阕的范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文字构筑的世界展开想象,对视频播放过的北国雪景进一步补充与深化,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领略诗词的意境。然后导入:同学们,这首诗词创作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壮丽的雪景,以饱醮情感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词,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壮丽风光,体味作者伟大的英雄胸怀。

三、讲述故事以激趣

初中学生爱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他们的童年几乎是伴着故事长大的。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富有故事情节的导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出师表》是一篇文言文,课文的篇幅较长,文中的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提及的事件繁多,为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理清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导入:“同学们,刚才所讲的这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今天,让我们学习《出师表》,更多的了解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物:诸葛亮”,学生由草船借箭的故事,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产生兴趣,通过导语的引入,进而对诸葛亮的作品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习欲望。

四、温故知新以激趣

所谓温故知新,就是引领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对照或者类比,在“旧知”的基础上过渡到“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曾经学过吴晗的杂文《谈骨气》,从文中我们领略了作者笔下的闻一多先生面对国民党的手枪而临危不惧的气概,从他的身上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蔑视国民党的无耻行为,不惧特务暗杀,这种大无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而更集中体现他斗士风采的是他的《最后一次演讲》,这是一篇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的发言,更是闻一多先生决心与国民党特务做殊死搏斗的宣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斗士的大义凛然与浩然正气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谈 篇11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昕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例如:在讲授《阿里山纪行》时,将阿里山的莽莽的原始森林、红色的森林小火车、清澈的姊妹潭、巨大无比的神木、浓绿厚密的青苔等景色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细细品位风光美如画的阿里山。学生一下子被阿里山如画的美景所陶醉,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阿里山,迫不及待得去寻找最美的景点。视觉性教具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运用视听型教具,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二、背景式的导语

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关系比较密切的,一般要先介绍背景,以背景为导语,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背景,了解了历史,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我在讲解《老山界》这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小学学过历史,还记得我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长征的时间吗?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突破敌人的反‘围剿,北上抗日,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终于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其间,红军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冲过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越过雪山草地,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先后击溃反动势力无数次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纵横跨越11个省。的确,长征可算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创举。我们看了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就可以略知红军长征的情况。陆定一是当时红一方面军宣传部工作的同志,《老山界》是他在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写的一篇回忆录,记叙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的经过。”通过设计这样的导语,让学生即了解了历史背景,又为学习新课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解题式导语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与选材立意有关,教师若能从解题入手,设计好导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好重点、难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题目,或者较有趣味的题目,都可以通过解题式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授《始终眷恋着祖国》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在美国的物质生活非常优越,拥有崇高的名望和地位,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了他所热爱的祖国。”通过解题式导语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课之中,并且让学生充满期待之情。

四、议论式导语

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自身有联系,或学生对课文所写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激发兴趣,然后总结,引人课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课文的内容。比如我在教授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做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请大家注意听:自从我们出生,就开始拥有了生命,假设我们的平均寿命是78岁,那么你大约度过了几分之几的人生?好,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经走完了六分之一的人生旅途。那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下面请同学以自己为例,展开讨论,然后自由发言,请不要空喊口号,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开始……(学生发言)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而且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问题的能力,这很好!其实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非常严肃而重大的问题,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个人有个人不同的理解,它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文中主人公保尔的人生观,然后大家再对照自己,重新思索一下我们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探究生命的意义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五、温故知新式导语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上新课时,引导学生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总之,新课的导入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种外,还有游戏导入、听故事导入、表演导入、画画导入等,但不管运用哪一种方法导入新课,我们都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求变。灵活性再好的导入形式,如果总是一成不变地采用,想必它的教育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差。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水平及他们的心理特点,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新奇感,让他们总保持“乐学”的态度。二是求精。概括性导语只是课堂教学的开场向,并不能代表所要讲授的课文内容。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导语的设计还应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尽可能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在设计导语时还要把握好导语所用的时间的“度”,尽量把导语所用的时间控制在二、三分钟之内。三是求巧。行文有趣,言之有昧,形式多样的导语,效果绝对要比枯燥乏味的好得多。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谈 篇12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昕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例如:在讲授《阿里山纪行》时, 将阿里山的莽莽的原始森林、红色的森林小火车、清澈的姊妹潭、巨大无比的神木、浓绿厚密的青苔等景色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 细细品位风光美如画的阿里山。学生一下子被阿里山如画的美景所陶醉, 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阿里山, 迫不及待得去寻找最美的景点。视觉性教具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视听结合, 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 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 运用视听型教具, 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 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二、背景式的导语

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关系比较密切的, 一般要先介绍背景, 以背景为导语,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背景, 了解了历史, 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我在讲解《老山界》这一课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小学学过历史, 还记得我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长征的时间吗?一九三四年十月,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突破敌人的反‘围剿’, 北上抗日, 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终于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 与陕北红军会合。其间, 红军以超乎寻常的毅力, 冲过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 越过雪山草地, 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 先后击溃反动势力无数次围追堵截, 行程25000里, 纵横跨越11个省。的确, 长征可算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创举。我们看了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就可以略知红军长征的情况。陆定一是当时红一方面军宣传部工作的同志, 《老山界》是他在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写的一篇回忆录, 记叙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的经过。”通过设计这样的导语, 让学生即了解了历史背景, 又为学习新课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解题式导语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 它往往与选材立意有关, 教师若能从解题入手, 设计好导语, 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好重点、难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题目, 或者较有趣味的题目, 都可以通过解题式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授《始终眷恋着祖国》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在美国的物质生活非常优越, 拥有崇高的名望和地位, 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 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了他所热爱的祖国。”通过解题式导语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课之中, 并且让学生充满期待之情。

四、议论式导语

有些课文的内容, 与学生自身有联系, 或学生对课文所写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激发兴趣, 然后总结, 引人课题, 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课文的内容。比如我在教授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 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首先让我们做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 请大家注意听:自从我们出生, 就开始拥有了生命, 假设我们的平均寿命是78岁, 那么你大约度过了几分之几的人生?好,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经走完了六分之一的人生旅途。那么, 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下面请同学以自己为例, 展开讨论, 然后自由发言, 请不要空喊口号, 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 开始…… (学生发言) 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 而且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问题的能力, 这很好! 其实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非常严肃而重大的问题, 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个人有个人不同的理解, 它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了解文中主人公保尔的人生观, 然后大家再对照自己, 重新思索一下我们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探究生命的意义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五、温故知新式导语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上新课时, 引导学生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旧知, 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 去学习新知。

上一篇:煤矿供用电安全思考下一篇:健康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