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制度

2024-10-12

健康教育制度(精选12篇)

健康教育制度 篇1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取士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一样自愿向官府报名, 经过分科考试, 根据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 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并伴随封建社会的终结而终结。根据资料显示。“科举”这一名称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中产生演变而来的。开皇十八年七月, 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 笼络人心, 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诏京官五品以上, 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从此, 便开启了分科举人的制度, 科举更从此演变而来。

科举制度的萌芽是在南北朝后期, 正式成立在唐朝, 宋代历经改革、完善, 一度衷落在元朝, 经过明清时期的鼎盛, 并最终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而写完结篇。科举制度历经数代的风雨改革, 此消伏长, 历经多次废止, 而又重新站起。到其后期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成为了封建王朝笼络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都成为书呆子而心甘情愿、毫无抱怨地听其使唤的一种卑劣的手段。由于科举制度只注意四书五经、文学诗赋, 严重地束缚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也由于其忽略自然科学, 不利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并使中国的自然科学由世界领先到逐渐与世界拉开了距离, 最终陷入落后状况。如何一种制度已经无法在一个大一统、多元化、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近代社会中生存下去了, 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 1905 年9 月2 日清政府正式下诏:“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时代于1905年写下了它上千年的结篇。

二、科举制度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关系

(一) 继承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 科举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前身。因此, 两者有着相似之处, 它们都适时而生, 历经数次变革, 强调以考试为基础, 强调公开竞争, 强调自愿报名原则, 扩大了社会上知识分子的出路。在科举制度建立初期, 考试科目较多, 内容灵通, 真的可以选拔出有真才实干的文士。到了后期, 尤其是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专注于四书五经, 以固定八股文为考试文式, 因此最终走向衰落。现代教育制度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断发展。

(二) 不同的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模式

众所周知, 科举制度发展后期, 其八股文的形式和四书五经一些固定的千百年不变的知识, 让读书人一味死读书书, 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读来读去就只局限于这一些近似乎愚民的知识, 人的个性丧失了, 才智被扼杀, 人成了应付科举的工具, 状元爷们整天被一堆之乎者也围绕, 不可不谓之“读书虫”。而当代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能力, 注意培养和保持学生的个性, 并在社会中表现出来。同时, 教育方式也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入, 而是师生间的互动, 沟通, 交流。与现代教育模式相匹配的, 公务员考试制度也得到了发展与完善, 其考试内容涉及面广、领域多、范围大, 形式多变、变通, 除了笔试, 还有面试, 除了政审, 还有专业要求, 有原则宗旨要求, 有实践能力要求, 有实际能力要求,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 必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对人民服务的态度, 知识能力不少, 实践能力更缺不了, 当然, 在这内容之下选出来的精英才可谓是真才实干的能人, 知识结构好, 动手能力强, 组织能力行。选官制度中内容的不同, 选取的人自然不同, 内容合理科学才能真实地测量出人的能力水平, 才能真正为人民选取能干的人民公仆, 好好地行使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

(三) 不同的社会地位

其选官制度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考科举, 曾是封建社会中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由于当时重农抑商政策, 即便从商发达了, 也希望能借钱以买来一官半职, 这才算是真正的扬眉吐气了。而现代教育制度, 提供真才实干, 鼓励创新创业。虽然从政的职业选择依然热门, 可谓高而难下, 当然这是由于与其高要求相对应的职业的稳定性、待遇的优越性, 但也不再是像当年科举一样唯一出路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许多的就业与创业的机会, 人们不再一味地朝政府里涌, 外企、私企甚至于自主创业, 也是不少人的心头所好。这一切的一切, 都归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都归于教育模式的改变, 都归于人民思想的转变。

三、总结

这是历史的车轮将教育制度不断向前推进, 也是在历史的潮水中, 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是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的, 它的消殒也是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它存在过, 给后世们留下了合理的内核, 如考试制度、公开竞争、注意品德修养等, 其中, 科举考试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视和强调, 尤为值得现代教育学习。现代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带动, 更多了一份物欲的色彩,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 更需要将教育回归初心, 加强对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培育, 重视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导。虽然科学制度也带起了一些不好的头, 例如贿赂、腐败等, 但它是历史的, 不存在好与坏, 有历史的眼光研究它, 以经验的方式吸取它。

健康教育制度 篇2

为了规范公司员工健康检查工作,加强健康档案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本制度主要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管理等内容。

一、公司须每年组织从事食品加工及相关工作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公司不得支配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二、公司应当组织接触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现职业禁忌或者由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员工,应及时原工作岗位。

三、公司须建立员工健康档案,保证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对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记录,并设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四、公司须按规定妥善保存员工健康档案,由专人进行保存并随时更新,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五、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流通经营活动,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六、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化脓性或溢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七、从业人员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个人的衣服、药品、化妆品等不得存放在食品经营区内。

八、公司定期健康检查的周期一般为一年。

九、公司应当及时将健康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员工。

北京紫嘉如一商贸有限公司

美国的教育制度 篇3

公共教育向大众推行,学校课程、资金、教学以及其他则由地方选出的学校董事会根据州立法机构对学区管辖范围内的指令来制定。学区常与其他地方性辖区划分开,有独立的官员和经费预算。教育标准和标准化测验的决定通常由州政府做出。义务教育的年龄因所在州的不同而不同。开始年龄从5岁到8岁,结束年龄从14岁到18岁。

义务教育的要求通常可以通过送孩子上公立学校、具有州政府证明的私立学校或获得批准的家教学校去接受教育来实现。在大多数公立和私立学校中,教育被分为3个层次:小学、中学(有时称初中)、高中(有时称继续教育)。几乎所有孩子都被划分在这3个层次的所有学校中,根据年龄组的不同,孩子们被分到不同的年级,从为小学阶段里年纪最小的孩子们设立的幼儿园(接着是一年级),到中学阶段里的最后一个年级,共12年级。在这些年级里,学生的年龄范围随着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在美国,继续教育更多地被称为“大学”,通常与小学和中学系统分开管理,并被划入一个独立的部分。

著名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下》法案在美国所有小学施行。无论学生性格如何,法案负责使学生在基础阅读和数学上取得不错的成绩。责任制系统为了警醒那些“落下孩子”的学校,要求学校汇报各种族的、各民族的,以及各经济小团体的成绩报告。联邦政府定期对教师进行全国性调查。

对小学教师进行的培训强调人的认知和心理发展,以及课程的开发和传授,教师通常拥有“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学士学位或者硕士学位。教师资格的标准由各州自行制定,各高校则决定提供多大强度的大学教育给未来的教师。一些州要求进行应用学科的考试以及教学技能的考试来确定你能否拥有该州的教师资格。

美国大学中有些专业设有研究生专业学位,如法律、医学、药学、牙科医学等,这些专业学位有的要求报考者有3年以上的大学学习经历,或要求报考者具有学士学位。这些专业学位对报考者的大学所学专业没有限制,然而医学、药学、牙科医学的专业学位给报考者设置了预修课程,要求入学之前修完这些课程。

一些学士选择在进大学或学院学习之前先在社区大学学习两年。大多数州的社区大学由州立大学的分校或州级机构领导下的地方特区运营。社区大学可以给学满两年的学生颁发文学副学士或理学副学士学位。想继续深造的社区大学毕业生可以转入四年制的学院或大学学习(录取过程与直接申请就读四年制院校的学生类似)。有的社区大学与本地的四年制院校签有自动录取协议,据此协议,学生在社区大学进行最初两年的学习,剩余的学习过程在大学中进行,有的社区大学与四年制院校共用一个校区。社区大学授予副学士学位,而四年制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再经过几年学习后(有些人是获得硕士学位和/或专业学位教育后直接继续深造),学生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如文学博士学位、教育学博士学位、神学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学位、药学博士学位、理疗学博士学位、骨科学博士学位、足科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博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等。有些学习项目(如医学和心理学)有毕业后正式实习(如住院医师实习等)的要求,只有毕业并完成这些实习以后才算受到了充分训练。其他专业学位项目(如法学和商科)则没有毕业后正式实习的要求(法学院校的毕业生要参加美国律师执照考试获得资格)。

美国的研究生录取通常要考察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或职业经历以及标准化入学考试的分数,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大部分录取研究生的学校都看)、医学院入学考试或法学院入学考试的分数。许多研究生院和法学院的硕士项目都不要求工作经验,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可直接攻读硕士,而申请攻读商学院研究生的学生一般要求在申请前要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只有8%的学生能获得硕士学位,而大部分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后就直接开始工作。

(摘自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品读美国社会生活》 主编:李明)

健康教育制度 篇4

一、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相关性

1.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关注, 大概是从1999~2000年前后开始的[1]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现代大学制度不是专指“大学”的制度, 而是泛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处理高校与外部 (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 之间的关系, 保持高校的自主性, 以及高校内部组织制度安排与开展学术活动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使高校成为依法办学的法人实体。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基础上的深化, 旨在建立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和自律性机制[2] 。因此,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根本方向上是一致的, 或者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准备”阶段。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意味着政府分权, 意味着原来属于政府的权利向高校和市场转移。但分权并不是政府放弃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而只是意味着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 由原来的全面控制和直接管理转向更多地运用立法、拨款、信息、评估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在这种背景下, 高等教育评估作为对高校办学活动进行监督和宏观管理的手段便应运而生。可以说,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步的, 或者说,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本身就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可见,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都是为了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其中, 政府分权以及转变管理方式是核心。因此,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作为政府对高校发展过程的监督制度或高校发展的自我约束制度, 本身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应该包括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2.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具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就在于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特性, 在于传播和创新知识的根本价值取向。而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价值存在的实践保障, 是大学的价值理想转化为实践的桥梁, 同时也是对大学进行创造、更新、变革起支撑、促进、改善作用的动力机制 (张慧结) ;高等教育评估是对高校办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效途径, 具有批判、监督功能, 其直接目的在于弄清高校的实际状况, 发现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与优势, 鉴别或诊断高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与不足, 并据此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3] 。可见,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监督、评价制度。但高等教育评估不等于高等教育管理, 不是直接插手高校的内部管理, 而只是通过高等教育评估建立起高校与政府、社会、市场能够上下贯通、相互交流的信息通道。因此,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以其特有的功能维护高校的核心价值取向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制度根基。在这方面,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而不是相互背离。

3.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具有相关利益主体的一致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逐渐分离出高校、政府、社会等多元利益主体,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就是建构以效率为核心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在这种背景下, 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利益主体都从各自教育质量观出发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以及所达成的办学效率:政府关心财政投入是否得到应有回报, 是否有效益;社会关心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或家庭关心投入和机会成本是否“物有所值”;高校关心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社会信誉是否得到提升。高等教育评估就是从不同视角来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满足相关主体需要的程度。所以,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具有相关利益主体的一致性的特征。

值得指出的是, 无论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还是现代大学制度运行所依托的主体来看, 主体只能是高校自身。“大学”是大学制度的服务对象, 因此, 大学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在赋予高校自主权的同时, 完善高校的自律和责任机制, 否则大学制度就不可能良好运行。与此相应,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有效运行的主体也只能是高校。西方发达国家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表明, 虽然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有助于推行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和维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但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 因为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 来自于高校及其成员对自身使命的认识[4] 。因此, 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在变革的根本方向上是一致的, 就是落实高校的主体地位, 使高校成为制度运行的当然主体。

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背离及其实践困境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一致性在理论上的“应然”并不等于实践中的“实然”。由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行政“惯性”以及评估制度本身还很不完善,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背离与冲突,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既不能有效维护高校应有的自主权与学术自由, 也不能有效引导高校自律和承担责任, 评估只是政府基于自身需求关切的评估, 而忽视了对高等教育多元主体利益的诉求。

1.高等教育评估的行政性干预了高校应有的学术自由

从较为宽泛的意义来理解, 学术自由是指在高校内部教师和学生拥有教学、研究和学习活动的自主权利。高校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学术自由是衡量高校学术发展以及办学自主权利的重要标志。如前所述,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 体现了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必然要求。但在这种以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高等教育评估作为政府监督和管理高等教育的手段, 依然延续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惯性”, 导致现行评估制度从评估动因、评估组织、评估体系、评估过程等一切都由政府自上而下统一安排, 高校则处于被动和接受状态。这种行政性评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学术活动的自由。其一, 行政性评估模式的推行是以政府掌握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权力和垄断高等教育政策制定为前提的, 为“适应”政府的“指标”规定, 高校和教师疲于应对, 干扰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术创造活动, 消解了高校行为的主体性和学术自由精神。其二, “评估最重要的目的是证明”, 主要是通过评估发现问题, 进而通过整改与建设, 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从较为理想的状态而言, 评估只是教育质量管理的手段, 但由于政府行为的主导性以及评估结果的“高利害性”, 高校发展好象就是为了获得比较好的评价等级, 评估由手段变成了目的。同时,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 为使评估更具有可操作性, 制定了量化、单一的评估指标, 不仅不利于高校多元化发展, 而且约束了高校特色办学的积极性。

2.高校管理权力倾向集中于学校层面, 科层化管理更加突出

评估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而言, 会影响系统的秩序和结构的调整;对高校内部组织管理而言, 评估必然要求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革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评估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政府放松对高校的管制为前提的, 但在宏观上政府放权给高校的同时, 又要求高校承担更多的责任。现阶段, 高等教育评估使高校改革呈现两大趋势:一方面学校在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等方面拥有了更多自主权, 另一方面高校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竞争需要, 呈现责任和权力向学校行政部门集中的倾向。管理决策也不再采用学院式的民主决策, 而是更倾向于少数管理人员快速决策的科层模式, “以往属于学者共同决策的权力重新归于管理阶层手中, 并逐渐扩大了行政管理阶层与学者的分野”[5] 。高校管理者为了完成政府所规定的评估指标, 不断强化层级节制和量化指标, 从而使得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学校层面行政管理系统的权力明显加强, 长官意志取代学术发展的规律占据学校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在学校管理中的发言权被削弱, 甚至在学校发展决策中被忽视 (许杰) 。

同时, 在院系等基层组织管理中也呈现官僚化的特点:一方面, 专家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作用被应付烦琐的评估事务所取代;另一方面, 为组成快速反应的迎评工作机制, 逐渐加强了行政权力对基层组织的控制。高校是“底部沉重”的组织, 大量的学术创新和教学改革是在基层组织进行的, 高校管理官僚化的结果, 压抑了教师和基层组织学术创新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评估工作的科层化管理虽然体现为教师和基层组织对评估工作的“顺从”, 但由于主要强调学校层面的责任和终结性评估, 基层组织或教师仅仅是例行公事而已。

3.评估主体、评估机制失衡, 忽视多元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切

高等教育评估的产生与发展, 标志着政府、学校、市场之间关系的变革。伯顿·克拉克根据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因素, 提出了“三角协作模式”理论[6] 。他认为, 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是国家、市场、学术权威三种力量平衡作用的结果。由于各国高等教育体制、文化传统的差异, 学术权威、市场力量、国家权力程度不同地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体现在高等教育评估方面, 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及高校自评机制分别体现为高等教育评估的三种不同模式。从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看, 各国高等教育评估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基础上, 正朝三种机制相互协同的方向发展。

反观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现行实践, 虽然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但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 政府并没有把管理高等教育的权力分离出去, 行政机制仍然是评估制度运行的主要特征, 代表社会需求参与高等教育评估的中介性评估机构发展缓慢, 在评估实践中表现为市场机制缺失。在这种制度环境下, 高校只对评估它的政府负责, 热衷于完成政府规定的评估指标, 而忽视了对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实际上, 由于政府远离高校教育科研活动“现场”, 以及高校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信息输出的屏蔽, 政府不可能获得关于高校发展的所有信息, 从而导致行政评估机制的“失灵”。从本质意义上来讲,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评估的多个利益主体之间动态博弈的过程。随着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 原来政府主导高等教育评估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但在制度转型过程中, 政府角色“越位”与“缺位”并存, 制度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一方面, 政府仍然包揽了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全过程, 并基于自身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开展评估活动;另一方面, 面对社会对提高教育质量以及高校个性化发展的诉求, 政府不仅难以提供最优化的评估制度选择, 而且在促进高校自主发展以及维护评估制度的公平合理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三、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基本规定性,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改革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正确定位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职能

在我国当前制度环境下, 政府以其行政动员能力和在资源分配中的主导地位, 在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改革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这并不是说, 高等教育评估依然维持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 政府依然是评估中的唯一主体, 而是说, 政府要转变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职能, 着眼于能做且又能做好的事情。第一, 政府作为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代表, 一方面要积极回应社会以及民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诉求, 并通过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教育质量信息和评估结果的发布制度等途径积极加以满足;另一方面要监督和评估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程度, 使高校成为负责任的办学主体。第二, 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角色不尽相同, 但其共同特点是政府不直接组织评估活动, 而是着眼于评估活动的宏观管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的重要形式, 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这显然与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甚至逐渐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因此, 政府应将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宏观管理上, 包括对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指导、检查和协调, 确保评估的科学、公正、公平;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的激励机制, 包括评估结果与资源投入的联结机制、政策导向机制等。第三, 通过立法规范高等教育评估行为是政府转变评估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务之急是根据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经验, 重新修订《暂行规定》或制定专门的教育评估法规。

2.建立内外结合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

西方国家具有极强的学术自治传统, 质量保证传统上主要是高校内部的事务, 但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以及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开始强化外部对高校绩效的评估, 并趋向于建立以自我评估为基础、内外结合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我国高校属于以行政为主导的外部质量保障模式, 高校自身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意识淡漠。因此,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评估制度改革应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外部评估的基础上, 建立以校本质量管理为核心的评估机制。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定位内外评估的职能和分工, 外部评估要着眼于高校的长远发展的需要, 集中为高校自我改进和提高提供稳定的支持, 使高校及其成员能够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关注教育质量;评估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方面, 应该逐步扩展到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学科建设、教师和毕业生质量等方面。内部评估要多关注输入和过程的运作, 以形成性评估为主, 终结性评估为辅, 着重构建高校教育质量的自我保障机制。内部评估不仅要对办学条件、办学运行状态进行评估, 而且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及其效果进行评估。同时, 高校“底部厚重”的组织特性, 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估不可能仅仅依靠校级集权管理的方式, 必须赋予院系等基层组织必要的自决权和自治权, 尤其要通过政策与投入激励机制创新, 调动基层院系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学术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中介组织建设, 建立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

借鉴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经验, 建立专业性中介评估机构是有效调节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市场之间矛盾, 以及保持高校相对独立性的共同做法。建立专业性中介评估机构并不是否认政府和高校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作用, 而旨在建立一种政府监督和问责、高校自我评估、社会积极参与的高等教育评估运行机制。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中介评估组织不仅数量有限, 而且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发展起来的, 它们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社会公信力不高。本质上讲, 中介评估机构是高等教育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的产物, 源于高等教育控制权由政府集权管理向社会和市场分散的转变。因此, 中介评估机构建设关键是要政府简政放权, 促进社会充分发挥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职能。同时, 政府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框架, 使各类评估机构在相关法律框架下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 并自觉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评估。另外, 中介评估机构要自觉加强自身专业化、信息化建设, 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同时积极拓展高等教育评估市场, 提高自主行为能力, 逐步摆脱政府的干预和控制, 真正成为介于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缓冲地带”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斌贤.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1) :32-39, 12.

[2]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1) :41-44.

[3]别敦荣.论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6) :34-38.

[4]沈玉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思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0A) :1-4.

[5]孙贵聪.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管理主义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0) :67-71.

健康教育制度(精选) 篇5

一、护理人员应定期采用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好地参与治疗和护理,从而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

二、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个别指导、集体讲解、文字宣传、展览、视听教材等。

三、健康教育内容

(一)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内容:

1.医院规章制度:如查房时间、探视制度、陪护制度、膳食制度等。2.病室环境:作息时间、卫生间使用、贵重物品的保管及安全注意事项、预防跌倒知识、呼叫器的使用等。

3.相关疾病知识:相关检查、治疗、用知识介绍指导,围手术期宣教,疼痛管理、康复技术指导、安全有效使用医疗设备。4.患者住院期间应把握健康教育的五个环节:(1)患者入院或转科后。(2)各种检查、治疗前后。(3)康复期。(4)出院前指导。

(二)门诊患者健康教育内容:

1.一般指导和生活方式指导:休养环境、良好心态、适当锻炼、饮食营养。2.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专科疾病的指导。3.常见药物的使用知识。4.伤口观察,复诊时间等。

四、效果评价:测定学习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

1.患者或家属对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可用笔答或复述。2.患者对操作项目是否能正确回示。3.患者的健康状况是否改善。

上学啦!——英国教育制度 篇6

9月开学啦!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英美的教育制度吗?本文将满足你的愿望,向你介绍英国的教育体制,请看下文:

September is traditionally the end of summer and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in the UK. It is also the month when children go back to school after their long summer holidays; but what do you actually know about British schools?

Well,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chool in England. State-run schools are paid for by the government, so are free to attend. Independent schools are private, which means you have to pay to attend. The school day usually starts at nine in the morning and finishes around four, with breaks for lunch of course! In many schools, you have to wear a uniform[校服] too.

Children start school when they are five years old. This is called primary school[小学], and lasts until the child is 11, when he or she will go on to senior school. Secondary school[中学] is compulsory[义务的] from 11 until 16 years of age. At 16, students take national examinations called GCSEs1. After this, students can stay on at school for another two years and take A-Level注2 examinations. These examinations are necessary if they want to go on to university at 18.

Some universities start in September, but others begin in October. Courses normally last three years, but some, such as languages, engineering or medicine, can take much longer to complete.

Students usually go to university in a different town, so need to get used to living alone, paying bills and washing their own clothes! For many, this is a difficult time, but everyone soon becomes used to it!

Universities in Britain used to be free, but many students now have to pay for part of their course. Similarly[同样地], students used to receive a grant[助学金] ?money from th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live. Nowadays, they have to borrow money from banks or the government, called a student loan[贷款], or take part-time jobs. Either way, it can be difficult and many students have money problems.

School and university life are not just about studying, however. Many students take part in drama[戏剧] productions or play music. Others, of course, take part in a wide range of sports, such as football, rugby[橄榄球] and cricket[板球].

Many of the friends British people make at school and university remain friends for life, so it seems true to say that your schooldays really are the best days of your life.

1:GCSE全称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普通中等教育证书),是英国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中等教育所参加的主要会考。

注2:A-Level全称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证书),是英国的全民课程体系,也是英国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主要测试课程。

在英国传统上,9月正值夏末秋初。这个月份也是孩子们放完漫长的暑假后重返校园的时候。然而实际上,你对英国的学校了解又有多少呢?

英国有两类学校。国立学校由政府拨款,所以学生是免费入学的。独立学校即私立学校,学生要缴纳学费才能入学就读。上学日通常是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放学。当然,一天当中还有午休时间!很多学校还要求学生穿着校服。

儿童年满五岁就开始上小学。直到他们年满11岁,就得升读中学。11-16岁是接受中学义务教育的年龄。到了16岁,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即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之后,学生可以在中学再读两年书,然后参加高等水平考试(A-Level)。如果他们想在18岁时继续上大学读书,这些考试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大学在9月开学,有些则在10月开学。大学课程通常为期三年,但某些专业,比如语言学、工程学或医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学业。

学生上大学通常要离乡背井,所以他们要习惯独自生活,自缴账单和洗衣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日子很难熬,但每个人很快就会习惯了。

以前在英国上大学是免费的,而现在很多学生要缴纳部分学费。同样地,以前学生可以获得助学金—这是一笔来自政府的生活补贴。如今,他们就要向银行或政府借钱,这叫做学生贷款;或者从事兼职工作。无论是哪个办法,他们的生活还会困难重重,不少学生要应付资金问题。

然而,大学校园生活并不仅仅是学习。许多学生参加戏剧创作或演奏音乐。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如足球、橄榄球和板球等。

健康教育制度 篇7

一俄联邦教育督导制度的发展趋势

俄联邦现行教育督导制度呈现出下列趋势。

1. 改革督导机构, 细化权责

俄联邦于2004年成立联邦教育与科学督察署以来, 不仅将教育督导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而且改革了过去中央高度集权统一的管理模式, 将教育督导体制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并行, 进一步细化教育督导体制各职能部门的权责, 使俄联邦的教育督导工作向更为规范化、精细化运行。

2. 加强督导的法制化建设

俄联邦在继承苏联的教育督导法规的基础上, 进一步根据国情, 推陈出新, 先后颁布了《学校评定和国家认定条例》《国立和市立学校教师和领导者评定程序条例》《俄联邦教育与科学督察署条例》等教育法规、政策来使教育督导法律化, 为教育督导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这些法规不仅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各项教育督导活动, 使督导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而且也明确了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了和谐的督导工作氛围。

3. 全面完善教育督导队伍建设

2004年俄联邦成立联邦教育与科学督察署并下设五个具有执政权利的管理局, 同时还配有五个直属研究机构。这一行政改革, 吸收了大量专业人才进入教育督导部门, 极大地扩充了教育督导队伍, 提高了督导队伍的地位待遇, 保障了督导队伍的稳定, 使每个部门的职能机构均具有相关专业方面的人员配置, 从而为各职能机构充分发挥其专业管理作用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保障。

二俄联邦教育督导制度对改进我国干部教育督导的启示

1. 充分认识教育督导地位, 提升督导效果

从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功能来看,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行政管理必将从决策执行混而为一的状况向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健全、多功能方向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不仅干部教育行政体系中没有相对独立的督导系统, 而且干部教育行政部门也对教育督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2006年发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试行) 》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 并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的内容包括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 却未就教学督导制度给予明确的地位和具体的定位。2008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才提出建立和完善学习考核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而面对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 面对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 不仅《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督促检查, 而且新印发的《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也指出全面开展培训质量评估, 坚持质量第一、注重实效, 实现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相统一。因此, 干部教育机构从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出发,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发挥教学督导的质量监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必须对教育督导给予高度的重视, 将教育督导工作作为提升教育管理成效的重要环节与媒介。

2. 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法制化建设, 合理设置教育督导机构

目前, 我国教育机构或将教育督导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重叠或挂靠在教务部门, 督导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 这就难免会使教育督导功能弱化。干部教育同普通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 构建干部教育督导体系应从干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 制定具体的评价、评估标准, 使干部教育督导的实施有法可依, 并将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为干部教育行政管理系列中的一个具有行政管理权, 独立履行教育督导职责的单位, 直接对主管教育领导负责, 同时要更加细致严谨地进行分工, 避免工作上发生交错重复现象, 保证高效率的行政指挥、督导、检查相互衔接、统一, 真正起到督教、督政、督学、督改的作用。

3. 确立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观, 建立和谐督导

由于受过去教育督导机构设置的影响, 督导工作人员在教育督导工作开展过程中经常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行政视察行为, 这就容易造成教育督导双方的矛盾冲突, 而干部教育督导对象均是成人, 其不仅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因此要做好干部教育督导工作, 教育督导员应以人本主义为依托, 以共同促进干部教育工作的提高为目标, 改革凭借等级权利进行督导的观念为平等合作、集体参与、权利均衡的教育督导理念, 构建和谐的教育督导制度。

4. 优化教育督导队伍, 提升督导执行力

教育督导工作主要是监督与指导, 而要在监督的基础上成功实现有效指导, 避免督与导的分离, 这就要求从事干部教育督导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因此要加强干部教育督导队伍的建设, 就必须在建立督导队伍退出、准入机制的基础上, 保障教育督导队伍合理的人员编制, 提高督导人员的待遇, 维持督导队伍的稳定, 并且还要优化督导队伍结构, 吸收部分专、兼职退休教育督导员、优秀青年教师, 形成梯队结构的督导队伍, 不断加强督导队伍的培训, 同时鉴于干部群体的特殊性, 督导队伍也可以吸收少量培训班学员来优化队伍结构, 促进干部的“自律”, 进而达到“学”的目的, 来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的质量。

5. 减少教育督导反馈中间环节, 着眼于“学”和“导”

在干部教育中, 教育督导的反馈监督功能将干部教育的“政”“学”等方方面面有机地联合在一起, 但督导的目的是为了督促授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学风, 提升干部教育质量。所以干部教育督导在“政”“学”“督”“导”“改”紧密结合的基础上, 应重点应着眼于“学”和“导”。而“学”和“导”功能的及时发挥就需要将形成性督导与终结性督导相结合, 进行动态监控督导, 以“动”促“静”, “动”、“静”结合, 减少教育督导反馈的中间环节, 形成高效的督导信息反馈链, 以便有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 促进干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笔者借鉴部分俄联邦教育督导制度上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干部教育督导工作的实际情况, 提出强化和完善我国干部教育督导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建设的一些具有措施, 以求进一步提高我国干部教育督导工作的实效。但由于我国的干部教育督导还处于不断的完善发展阶段, 其必将会随着我国干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而逐步走向科学化。

摘要:教育督导是干部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借鉴俄联邦的教育督导制度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干部教育督导实际, 提出构建有效干部教育督导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干部,教育督导,俄联邦,趋势

参考文献

[1]肖甦、王健红.试析俄联邦教育督导制度新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7) :11

[2]单永新、王金波.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督导制度改革新视角探析——俄联邦教育督导制度变化趋势引发的思考[J].吉林教育, 2010 (7) :34~35

[3]穆岚.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教育探索, 2006 (12) :22

[4]肖小华.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确保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督导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 :52

[5]高海生、王卫霞.论高校教学督导制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21

[6]刘白玉、杨家珍、王琪.高校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8 (3)

法国教育督导制度 篇8

一、法国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简介

1. 一些重要定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 首先要清楚下列释义。

(1) 地方行政区域。

与国家行政机构不同, 地方行政区域是法国的一种行政管理结构, 它肩负着维护辖区内公民利益的责任。地方行政区域由三条标准界定:它被授予法人资格, 因此具有司法权, 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并享有独立的财政权;立法机构授予它自主权能;它能在选举出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商议后, 行使决定权, 所作出的决定由当地行政机构付诸实施。

(2) 学区。

在法国, 学区是国民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及研究部设在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单位。法国本土现有26个学区, 其位置分布与大区基本吻合。学区是属于地方性质的机构并与地方行政区域合作。学区长为每个学区的负责人, 他们通常为从大学教师中选拔出并由法国总统任命。学区长在教育部长的领导下, 组织开展学区内的教育活动, 管理辖区内教育机构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人员的行政、教育和教学活动。

(3) 大区。

大区是法国最大的行政划分。法国本土现有22个大区, 另外还有4个海外大区。每个大区都有大区委员会和经济社会理事会。前者有财政决定权, 后者则发挥咨询作用。

(4) 省。

省是比大区低一级的行政区域, 法国本土现有96个省。省由省委员会管理, 负责对省的经济和社会性事务进行财政拨款。法国每个省又被分割为数个区, 每个区再划分为数个县, 但区和县都不属于地方行政区域。

(5) 市镇。

市镇是法国的基层行政单位, 是最小的行政分划, 基本上对应一个乡村或一座城市。作为地方行政区域, 市镇由市议会管理, 也拥有一定的财政权。

2. 法国教育管理体系

(1) 行政管理。

法国国民教育部主要负责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法国高等教育及研究部则负责高等教育和各类研究的组织工作。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由教育部负责, 同时高等教育及研究部配合其工作。国民教育部负责策划教学计划、制定教育政策、组织考试和学校竞赛、设立职位、组织招聘、评估教育体系, 等等。教育部长由总统任命, 是教育部的核心。国民教育部由教育司、总秘书处、总督导处和其他附属机构组成。近十几年来, 随着权力下放和地方分权的推进, 法国教育呈多样化和灵活化发展。地方行政区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实施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指令。实际上, 它们各有分工:市镇负责幼儿园和小学的建立、教学设施的配备和运行;省负责初中的此类事务;大区则针对高中负责同样的事务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

(2) 咨询会。

众多咨询机构也为国民教育部工作:例如教育高级委员会、国家课程委员会、国家评估委员会和阅读观察院等。

总体来说, 法国普通教育的管理可以归纳为:中央集权, 分级管理, 各级有所侧重;重大决策由中央做出, 学区和省的主要使命是结合具体情况, 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咨询部门众多, 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参谋和顾问 (1) 。

3. 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现状

(1) 机构、人员及工作职能。

在法国国民教育部中, 总督导处包括:国民教育总督导处, 国民教育行政总督导处和图书馆总督导处。它们均在教育部长的直接指挥下开展工作, 每个总督导处都有处长一名、副处长一名及若干助理。另外, 国民教育部还设有14个常务专家组, 例如经济与管理组、历史和地理组、数学组、哲学组和文学组等 (2) 。

国民教育总督学负责监督和评估国家教育制度, 评估现行教育制度的成效、结果和潜力, 参与初等和中等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 并针对现行教育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等。他们很少亲临教学课堂听课, 更多的是从宏观上监督所有国民教育部管理下的教学机构, 但不包括高等教育领域。国民教育行政总督学负责检查、研究和评估教育制度的运行和效果, 其工作涉及除教学法和教学计划以外的教育及研究事务。图书馆总督学负责检查和评估公共图书馆的工作, 其中包括市立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

地方上的督学包括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 学区督学—国民教育省督学和国民教育督学。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由学区长领导, 同时也在国民教育总督导处的指挥下工作, 他们的职能包括:推进和评估教育政策或教学机构, 督查中等教育领域教学员工的工作, 等等。事实上, 学区督学和地区教学督学分摊了教学和行政事务。学区督学就是出身督学的行政人员, 而地区教学督学就是按其专业性质工作的专业督学。学区督学—国民教育省督学由学区长领导, 有些学区督学—国民教育省督学还配有学区督学助理。监督教育政策的实施, 检查行政管理和教学机构的财政状况, 以及监督教师的教学方法, 等等, 这些都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国民教育督学由学区督学领导, 主要负责检查、巡视和记录小学教师的工作, 参与后者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 组织教学活动, 评估教育政策的推广和幼儿园及小学的运行工作。

(2) 招聘和任命。

教育督导是法国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督学全部属于国家公务员, 因此法国政府始终十分重视其招聘、培训和实习工作。

国民教育总督学的招聘条件如下:年满45岁, 具有公务员、大学教师资格, 具有博士学历或指导研究导师资格, 在教育领域服务十年以上, 至少有五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考核委员会筛选应聘者后, 为每一个空缺职位列出候选人名单, 最后提交教育部长, 由共和国总统以法令的形式正式任命 (3) 。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应聘者必须是年满40岁的、任职至少满五年的国民教育督学, 他们是具有一定职称的大学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 通过招聘考试的督学要经过两年的实习, 合格后, 由教育部长任命, 并由共和国总统正式下令任职, 成为正式的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 (4) 。学区督学—国民教育省督学从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或至少有8年工作经验的行政人员 (其中至少4年在教育领域工作) (5) 中任命。通过招聘考试和培训的督学会被派往分学区实习, 经过一年实习合格后, 方可转成正式的国民教育省督学。国民教督学的应聘者的条件如下:在初等或中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培训或就业指导等教育部门工作至少5年, 具有本科学历, 应聘者按照不同专业参加考试, 合格者经过一年培训后可成为正式的国民教育督学 (6) 。

总体看来, 各级督学的工作相同点是检查和评估教育体系、教师及教学机构的教学并参与教职员工的实习和培训。督学的工作也同样定期被上一级领导评估。

二、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1. 特点

(1) 法国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历史十分悠久, 制度比较完备。比较重要的法律、法规从最初的《国民教育总法》到后来的《国民教育总督导特别章程》、《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导章程》等, 而科学、完备的法律保障恰恰促进了法国督导制度的顺利发展。

(2) 法国普通教育督导评价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特点。教育督导机构不是一般的执行机构和调研咨询机构, 它受命于国民教育部或各级教育部门, 有相应的权力, 并超脱于一般的行政领导和具体的教育管理事务, 相对独立;国民教育省督学会深入到教育第一线的基层, 更接近实际, 这有利于他们在视察后, 较客观地分析问题, 公正地作出判断, 真实地提供反馈, 有效地监督指导。另外, 法国的督学监督评估的内容范围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针对教育机构贯彻执行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结构与布局、经费使用、学校领导和师资队伍状况、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设施和条件、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 督学都能进行宏观或微观的评价、帮助和指导。

(3) 法国普通教育督导制度分工明确。教育督导实行三级式的工作机构, 督学的工作方法大多为观察分析、检查测验和座谈调查等, 工作职能限定在对学校的监督、指导、帮助等几个方面, 考察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处理学习状况的能力、管理班级的方式等。另外, 督导管理的透明度很高。督导制度的法令, 制度条例, 工作职能, 督学的姓名、联系电话、邮件地址、所负责的区域等信息都公布在法国教育部官方网站上, 并及时更新, 便于接受社会的监督。

(4) 法国教育督导人员实行严格的选拔制度, 以保证挑选出干练的督学, 而督导人员往往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法国以招聘制来选拔督学, 执行严格的招聘和考核程序, 既看重候选人的资格, 又注重他们的经历, 总督学几乎都是由有高等学历, 很深的专业造诣, 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或管理经验的人员所组成, 中低级督学大多也是教育与教学、行政与管理两方面的专家, 这样确保了督学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5) 法国教育始终实行着中央集权制度, 但同时也保持地方教育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督导领域也是如此, 特别是每个学区的学区督学在各科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2006年初, 图卢兹学区的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了解到有两个偏僻的小城市申请开设汉语课, 便主动寻找师资, 做准备, 并打电话联系法国汉语教学总督学白乐桑先生, 明确表示自己对此事很感兴趣, 想请他帮助考核教师、指导教学, 等等, 并最终促成此事。由此可见, 尽管学区督学并不负责教学工作, 但在现实工作中有着很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 完全可以促进一门学科的教学。

2. 问题

(1) 有时, 督学的工作还存在弊端, 需要改正。例如, 某些督导人员, 特别是某些总督学, 工作有些表面化, 形式化, 提出的有关教育事务的意见和建议有时不能切中要害。同时, 有时人到基层调查不够深入, 有时与基层人员的关系不够融洽。此外, 因为难以测量学校教育效果, 督学容易把注意力转向那些更容易测量的事情。比如一位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成绩如何, 教师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如何, 等等。这就有可能产生一种隐患, 即教师是否为了应对教育督导人员的检查而不够敢于在教学上创新, 这样就会导致教育督导人员不能正确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和督学之间的交流会产生困难。

(2) 督学要接受同级教育行政官员的领导,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督导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无论在国家、学区还是省级教育系统中, 每个层次中的行政官员都领导着督导人员, 例如, 省级教育局长领导学区督学—国民教育省督学, 这意味着督学在评估工作中要顾及行政领导的意见, 尤其是当二者之间存在分歧时, 督学很可能得听从行政领导的看法, 客观性有时会受到一定影响。

(3) 随着督学级别的升高, 督学与教师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有时一位中学教师要等几年的时间, 才会再次轮到接受地区教学督学面对面的督导, 有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可能终生都没有见到过学区督学—地区教学督学。督学亲临小学检查教师工作大多比较有规律, 而去中学检查工作的间隔就比较大, 造成这种督学检查频率不够平衡的重要原因来自于法国社会的一种传统观念, 人们认为小学教师的水平不如中学教师, 因此需要经常检查他们的工作。

(4) 从上文不难看出, 目前法国教育督导制度主要针对普通教育, 即初等和中等教育, 而对高等教育督导不够。

(5) 既然督学负责检查和评估教师的工作, 那么检查者和被检查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隔阂甚至矛盾。尤其是有些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执教资历深, 或德高望重, 当他们遇到年轻的督学检查工作时, 往往不够虚心, 不能认真接受督学的评估和建议, 这对改善他们的工作十分不利。另外, 督学的性别结构不是十分合理, 男性督学偏多。当然, 这可以说是各国教育督导的通病。

三、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现存问题的改进方法

针对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现存的问题, 我提出一些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拿破仑时代建立的帝国大学标志着法国中央集权教育体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管理是典型的中央集权模式, 20世纪60年代开始, 扩大高校自主权和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管理这两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特别是高校享有一定自主权的观念开始树立。但这种自治应体现在哪些方面?我认为, 高校在行政事务、经费使用、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合作方面, 可以享有较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在总体办学方针、教育法令、财务管理、招生制度、学制学位设定和教育评估等方面应统一规划, 由国家集中管理。因此, 要先明确高校自治和集权的范围, 才能逐步改变以往排斥国家教育督导的局面, 端正态度, 接受督学对教学和科研领域的监督和评估, 从而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上文总结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现存问题时, 提到教师有时为了应对教育督导人员的检查, 而不够敢于在教学上创新。我认为, 确实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上有更多的自主性、创造性, 当然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 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自己思想与行动的中心, 把学生视为能够学习与进步的人;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中认识和接受他们, 关心他们的困难;教师要意识到, 他在从事一项复杂而多样性、并在不断变革的职业。督学在考核教师工作时应该主动向他们渗透以上这些原则, 并积极鼓励教师以此为核心, 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对自己的职业实践进行思考。另外, 对于德高望重的年长教师, 督学既要对他们的教学工作经验予以肯定, 又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 耐心地和他们谈话, 如果教师的工作确实存在不足, 也应有理有据地指出, 或建议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接受在职培训。也就是说, 督导在工作中, 应该兼顾专业和教育两个方面, 既要帮助教师提高各自学科的专业素养, 又要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水平。

摘要:法国教育督导制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是法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督导制度在其演变过程中逐渐成熟, 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首先引入了一些名词概念, 以及法国教育管理体制作为背景知识, 介绍了该制度的现状;其次讨论了督导制度的特点和问题;最后为法国教育督导的发展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法国教育督导制度,特点,问题,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①顾明远.外国教育督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Le systèmeéducatif en France.Bernard TOULE-MONDE, les notices de la Documentation Fran aise.

③Inspecteur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I.E.N.) .http://www.education.gouv.fr/cid1138/inspecteur-education-na-tionale.html.

④Inspecteur d’académie-Inspecteur pédagogiquerégional (I.A.-I.P.R.) .http://www.education.gouv.fr/cid1139/inspecteur-d-academie-inspecteur-pedagogique-regional.html.

⑤Inspecteur d’académie-Directeur des servicesdépartementaux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I.A.-D.S.D.E.N.) etInspecteur d’académie adjoint (I.A.A.) .http://www.educa-tion.gouv.fr/cid1149/inspecteur-d-academie-directeur-des-services-departementaux-i.a.-d.s.d.e.n..html.

元代教育制度与哈剌和林教育 篇9

一、元代教育制度

元代的官学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元代官学的最高级别是国子学, 在国子学中所侧重的是汉学。由于国子学的教育所针对的阶层有一定的特殊性, 所以只有蒙、汉百官以及禁卫军的子弟能接受国子学的教育。对于想要接受国子学教育的平民子弟, 必须有三品以上官员的保举, 方可旁听。国子学中所教授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和《孝经》、《小学》等。课程结束之后进行考试, 表现优异者会授予合适的官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设置国子监对国子学教育进行了完善。之后元代的国子监教育逐渐完善。汉文化对元代的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在元代教育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 蒙古人为了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设立了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隶属于国子监, 其教育的对象包括蒙古族、色目族、汉人官员子弟。经过一定程序的选拔, 成绩优异的庶民也可以进入蒙古国子学学习。其教材为蒙古语的《通鉴节要》。在元代翻译学校被称为回回国子学, 以讲授波斯文为主。在元代, 商业的发展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许多西域的有志之士来中国经商或做官, 这类学校的建立不仅能够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少数民族都有其自己的语言, 外语翻译学校对于各个少数民族来说, 也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和意义。

在元代, 地方官学是分为不同的等级, 其中包括“路”“、府”、 “州”“、县”, 以儒学为主要的学习内容, 并在乡村设置了“社学”。根据不同民族的民族特色, 有的地区还设置了医学、阴阳学、蒙古字学。各级学校所教授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 学成后可经举荐或考试后成为官府隶属。而社学是当时的基础性教育, 他可以是学生一边耕种, 一边读书。学习的内容也比较广泛, 主要包括四书五经, 《百家姓》、《千字文》等, 而且还有一些专为女性设计的阅读内容。这样全面的基础教育, 对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书院的形式包括官办、民办和官民合办。书院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从宋代以来的著作, 教学方式比较灵活, 以教师的偏好来决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书院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相同, 在当时风靡一时。庙学在民间办学中也占很重要的部分。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孔子、孟子和朱熹等言论。庙学与地方儒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庙学的讲授是在孔庙中进行的, 教学的时间是春秋大祭和农历的初一、 十五。庙学的规模比较大, 学生包含的范围也比较广, 不仅有官学和书院学生, 民间子弟也可以参加。

元朝科举制度的实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直到元仁宗皇庆二年才真正实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主要由三部分形成, 乡试、会试和殿试。选拔的过程也是特别的严格, 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汉人极不公平。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数量看似一样, 实则不是。由于汉人的人数比少数民族多得多, 所以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 汉人所占比例则比其他民族少得很多。而汉人与南人的考试需要三场。蒙古人和色目人则需要两场, 其考试内容也比较简单。科举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一定的压迫性和歧视性。

元代的教育制度主要体现在官学的管理上, 为了加强教育方面的管理, 朝廷设置了不同阶层的管理部门。主要包括集贤院、并在集贤院下设立了国子监、蒙古国子监、回回国子监。在地方官学上, 由集贤院进行管理, 并且在行省设置管理部门, 以便管理。

二、元代哈剌和林教育

成吉思汗于1220年创建了蒙古帝国首都——哈剌和林。哈剌和林的城市风格是汉族建筑与游牧民族相结合。在城内有两个居民区, 分别是回回区和汉人区。而当时汉人地位低下, 居民尽是工匠。 除了居住的房屋外, 其中还包括佛寺、清真寺、道观、基督教堂。由此可以看出, 哈剌和林在文化上的融合性, 促使其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于蒙古帝国的强盛, 哈剌和林很快成为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忽必烈继位之后, 其弟占据哈剌和林自立为汗, 忽必烈打败其弟, 占领哈剌和林。之后的几年之后, 蒙古国政府南移, 忽必烈迁都大都 (北京) , 哈剌和林失去其中心地位, 但仍为漠北重要城市, 在此期间, 政府在此开发屯田、建仓廪、建立学校。1277年窝阔台汗国与元朝在战争中一度争夺哈剌和林, 14世纪以来, 该城市才得以恢复。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北元仍以哈剌和林为首都。

13世纪中叶, 哈剌和林为蒙古帝国的首都, 东西各色人种在这里聚集, 经济和文化在这个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之后由于忽必烈自立为汗打败阿里布哥后, 政治中心向南转移, 定都北京, 哈剌和林便不再是都城, 而是漠北主要城市。元朝灭亡后, 北元又以哈剌和林为政治中心。在对元朝教育了解的基础上, 来具体分析一下哈剌和林教育在元代的发展渊源、脉络以及走向。

1.科举制度在元朝已经实行开来, 而元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就是从哈剌和林开始的。科举制度的制定是在哈剌和林为大蒙古国国都期间颁布实施的。由于哈剌和林在当时是蒙古国的国都, 许多有重要作用的历史决策很有可能是在哈剌和林决定的。科举制度的设定在当时社会背景下, 无疑是教育上的一大改革, 并为元仁宗全面推行科举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中心转移到北京之后, 哈剌和林和岭北行省组织乡试, 选拔合格的人才参加高一级的考试。为一些想加入仕途的汉族子弟带来了一丝希望。此外科举制度的实行也标志着统治阶层对汉族知识分子态度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统治者与汉族人民直接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 淡化了农牧间的问题, 汉地的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在元代的哈剌和林教育中, 影响比较大的学科主要包括:儒学、医学和阴阳学。首先是关于儒学方面的教育。由于在当时汉人地位较低, 统治者从汉地招募很多的木匠来建造宫殿, 大兴土木。在这种情况下, 汉人在不同的人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汉人的大量涌入对儒学的教育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哈剌和林地区的儒学发展与当地的委派官员有着很大的联系。过去他们在教育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绩, 所以他们为哈剌和林的儒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并为哈剌和林的儒学教育办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其次是哈剌和林时期的医学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根据史料记载, 当时哈剌和林有关医学的建筑经久未修, 需要妥善的修理和完善。当时的医学规模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因此政府在医学上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在当时, 涌现了一批医学人才, 他们不仅在医治伤患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贡献, 在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再次就是阴阳学的发展, 史料上对此有着一定的记载。其中包括:阴阳学研究者王明见、刘进、张允恭等。

3.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是蒙古人, 所以哈剌和林对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在教育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1204年, 铁木真灭乃蛮后, 命人以畏兀文字书国言。这表明蒙古人不仅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而且也有了相应的教育。根据史料记载, 当时人们已经用畏兀文刻写碑文等活动。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蒙古人用特定的方式使用畏兀文促进蒙古文的形成与发展。后来, 根据政府的要求, 在哈剌和林地区设立了蒙古字学。

4.在哈剌和林经济与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其农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因此农业技术的教育也随着农业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哈剌和林地区的屯田始于辽代, 蒙古人自古以来把农业作为畜牧业生产的辅助形式, 并有很悠久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历史。例如在当地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舂米用具, 就是现在内蒙古地区的石臼。 只是经过时代的变迁, 后人把他用作饮马槽来使用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发展, 只有首先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文化和经济才会有一定的发展。成吉思汗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他在1219年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发农业, 使得当地的屯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 统治者进一步发展了哈剌和林地区的农业, 扩大了屯田的面积, 为哈剌和林地区的稳固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元朝是个多民族共存的朝代, 而统治者又为蒙古人, 所以在教育方面对少数民族有着政治上的倾斜。在多民族共存的过程中, 少数民族不断受到汉人的影响, 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哈剌和林教育在促进元朝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教育引导着元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较之前的教育有了更全面的发展, 不仅只局限于思想文化, 而且还包括农业和医学等。

摘要:元朝在文化上采用多元化的政策,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信仰。而元朝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并大力发扬汉文化。哈剌和林教育在元朝教育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元代教育制度,哈剌和林,渊源,脉络

参考文献

[1]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M].商务印书馆, 1998.

[2]张穆.蒙古游牧记[M].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3]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M]人民出版社, 2005.

[4]丁永建.浅析汉文化向心力下的元代教育[J].兰台世界2013 (21) .

用制度保障促教育公平 篇10

义务教育是依法办学, 制度建设是前提。入学和升学办法是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办法的明确性和稳定性是教育秩序的重要保证。有些地区特别是大城市, 前一阶段, 由于情况相对复杂, 制度不够完善, 落实不够有力, 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引起社会的不满。比如接受入学范围的随意改变, 接受入学条件的任意增删, 招生方式的违规考试, 以及招生过程的不够透明等等。这次文件规定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 从而将解决种种乱象的办法制度化。所以, 各地落实文件精神应当从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各项入学行为的具体规范, 为依法管理、依规入学提供依据。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义务教育虽然已经普及, 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 由于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进入较高水平的学校就读, 所以在一些地区, 就近入学规定和群众择校需求之间产生矛盾, 由此引发出的种种问题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文件正是针对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所以, 各地落实文件必须增强针对性, 检验的尺度之一就是地区热点问题缓解和难点问题突破的进展状况。

义务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教育, 它的任务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面素质, 从而为每个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部分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采用通过考试等方法选拔部分智力开发较早、学习成绩优秀的儿童少年入学, 直接引发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和小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 不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地落实文件精神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实行免试入学, 以体现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

收容教育制度废除说 篇11

关键词:卖淫嫖娼;收容教育;性质

2014年3月8日,人民政协报刊文报道曾建议废除劳教制度的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再次提议废除《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5月4号,由著名法学大家郭道晖、张千帆等108位学者署名的建议信被寄往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废除收容教育制度。2014年5月15日,著名演员黄海波嫖娼被拘事件吵得举国上下沸沸扬扬,而行政拘留后的收容教育在名人效应的推动下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广大媒体和民众对这一制度的反思,甚至有网友希望此次事件成为废除收容教育制度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收容教育制度的法律渊源

收容教育自解放初期就已有之,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正式在全国确立了这一制度,正式的法律渊源也以此为起点。

1991年9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卖淫嫖娼者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0条规定处罚[ ];第二款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对卖淫嫖娼人员进行强制集中的法律、道德教育和生产劳动,期限为6个月到2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三款规定多次(两次及两次以上)卖淫嫖娼者实行劳教并处罚款;第四款规定卖淫嫖娼者实行性病强制检查和治疗。其中关于收容教育的规定仅限于第二款。

1993年9月4日,国务院根据上述《决定》制定了《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收容教育,是指对卖淫、嫖娼人员集中进行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组织参加生产劳动以及进行性病检查、治疗的行政强制教育措施。"该条对"收容教育"的界定其一将其定性为"行政强制教育措施"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后文在涉及到性质的讨论时将详述之;其二在内容上不仅囊括了上述《决定》第四条第二款,也涉及到第四款关于性病检查治疗的内容,明显是对该《决定》授权内容的扩张,是以合法性应当受到质疑。

《办法》第七条是对收容教育对象的规定,其中第一款的表述为:"对卖淫、嫖娼人员,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罚外,对尚不够实行劳动教养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决定收容教育",与上述《决定》第四条第一、二款规定一致,第二款则运用否定性立法技术剔除了部分卖淫嫖娼人员。在2011年新修改的《办法》中,将此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六条",具体内容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事实上,由于处罚法第66条并没有规定劳动教养,此次单纯的形式修改已经在内容上造成断层。而随着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这里的收容教育更是成为了空中楼阁,名存实亡了。然而公安部门在实务工作中并不是如此处理,根据律师对黄海波被收容教育的回应看,北京对卖淫嫖娼人员在行政拘留后"基本都会收容教育"。

二、收容教育制度的性质之争

前文已经提到,收容教育制度在国务院《办法》第二条中明确界定为"行政强制教育措施",但是学界对此争议很大。有的学者从法律文件出发,认为"行政强制教育措施"是行政强制措施的一种,因此在性质上仍然是行政强制措施;有的学者从实质意义上解读该制度,认为是一种行政处罚;也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收容教育制度既不是行政强制措施,也不是行政处罚,而是一种变相的刑事处罚。笔者认为,收容教育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处罚行为,理由如下:

第一,行政处罚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最终处分;而行政强制措施是一种中间行为,具有临时性。长达6个月到2年时间的收容教育显然是对相对人权利的最终处分,而不具有"临时性"。而且从黄海波事件看,收容教育是在行政拘留这一最终处分行为之后,已经涉嫌违反"一事不再罚"的基本原则,更遑论是一种"中间行为"。

第二,行政处罚意在清算"过去"的违法行为;而行政强制措施则着眼于保证"未来"权利义务的顺利实现。对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在目的和效用上虽然兼有惩罚"过去"和预防"未来",但是笔者认为该制度的实施效果在当前社会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尤其是性观念越来越开放,性自主权与自由性交易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的大背景下中已经收效甚微,与解放初期喜迎新中国、去除旧恶习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客观上,收容教育的预防功能正在发生从"内在观点"向"外在观点"的转变,嫖客妓女"从良"也越来越不是基于内心确信,而是基于惩罚的威慑。因此,收容教育在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惩罚而不是预防,这使得行为与责任之间严重失衡。

第三,行政处罚在结果上课以相对人额外的义务以示惩罚;而行政强制措施并不会对相对人课以额外义务,而是保持强制状态直至后续行政行为的做出。收容教育制度是以限制卖淫嫖娼人员人身自由的方式强制其接受法律、道德教育和参加生产活动,这显然是课以相对人额外的义务,甚至这种义务要比刑事处罚的管制、拘役更加严厉,而不是保持强制状态到后续行政行为的做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收容教育制度定性为行政处罚行为更为合理,而不是《办法》所说的行政强制行为,更不是所谓的变相刑事处罚。

三、收容教育制度的违法性

1.收容教育制度严重违反了《立法法》的规定。根据前文对法律渊源的分析,国务院的《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是基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第四条第二款的授权,在效力位阶上等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自己制定的法律,也等同于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立法法》。根据《立法法》第八、九条的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属于法律绝对保留事项而严格禁止授权立法。依据同一位阶、针对同一事项,新法优于旧法的效力理论,应当将《立法法》的保留规定视为对1991年《决定》授权的收回。这样,所谓的收容教育也就丧失了权力基础而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继续存在也就成为一种违法乱象。

2.摒弃前文的性质之争,无论是行政强制还是行政处罚都没有收容教育的一席之地。无论是2009年修正的《行政处罚法》第八、九条的规定,还是2011年通过的《行政强制法》第十、十一条的规定,都严格秉承了《立法法》关于法律绝对保留事项的规定,将创设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行为和强制措施的权力收归法律名下。而另一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并没有通过任何法律的形式将收容教育设定为行政处罚亦或行政强制措施。

四、结语

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探析 篇12

捐赠作为慈善事业的重要方式之一, 极大地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育捐赠是慈善事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实践。高校教育捐赠制度, 是指社会慈善人士及组织或团体自愿将所拥有的资金或物资直接向高校进行捐赠的一种慈善行为。该制度在高校教育的经费来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世界范围来看, 美国在高校捐赠制度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比较而言, 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缓慢。

1. 美国高校教育捐赠的作用

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是在美国的发展相对成熟的背景下产生的。美国的大学同我国国内的大学一样, 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进行办学。然而受制于政府的财政能力, 美国高校通过美国的文化传统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企业、组织、团体和私人进行慈善捐赠活动。世界著名的两所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发展也正是捐赠制度发展的重要成果。这两所大学的校名正是由捐赠人伊莱休·耶鲁、约翰·哈佛的名字命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社会捐赠也慢慢地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传统。最终, 通过社会捐赠不但缓解了美国依靠政府财政办学紧张的困境, 还使其成为美国高校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的现状

我们认识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 可以通过美国国家问责局2010年1月向外界发布的《美国高校捐赠报告》来实现。该报告详细记录了过去20年间, 美国社会捐赠资金、选定机构分配捐赠资产的做法等内容。该报告还界定了关于捐赠的含义、条件分类及核算准则等内容。

首先, 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向我们昭示出多元化筹资办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在过去的20年, 美国在高校教育捐赠资产的规模及数量上都有所增加。这主要归因于美国在20年间的投资收益大幅度增加的原因。

其次, 美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机制对高校捐赠资产进行监管。例如:《美国高校捐赠报告》就是根据美国的《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的要求完成的。再比如:美国联邦法律还规定:高校捐赠基金的收入允许税收豁免。

再次, 美国高教教育捐赠管理中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 保证基金运行的健康有序和规范化。

最后, 美国高校中私立大学获得捐赠的基金多于公立大学。这是由于在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高校都是私立大学, 这些私立大学可以获得大约四分之三的捐赠资产。

3. 高校教育捐赠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1) 高校教育捐赠制度可以有效分担高校教育费用在政府财政中的支出。就目前世界各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支出方式来看, 大都依赖各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只是美国等国家较早做出了尝试, 通过社会捐赠缓解政府的财政支出。

(2) 高校教育捐赠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高校教育捐赠可以通过个人、组织、团体资本的融入, 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次财富分配”, 并且通过捐赠增加贫困学生实现公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根据经济学的效用理论, 作为拥有巨额财富的个体来说, 这些群体的边际效用显著下降, 却可以使财富严重缺乏的贫困群体的边际效用不断提高。因此, 如果从社会总体来看, 高校教育捐赠也提升了社会福利水平。

(3) 高校教育捐赠有助于优化高校治理结构中的资源分配。高校教育捐赠打破了高校教育经费对政府财政的过度依赖。高校教育成本过度依赖政府资金的投入, 将会极大地导致高校外部治理结构中的政府垄断行为。高校教育捐赠行为可以提升高校外部治理的效果, 强化高校办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进一步优化高校治理结构的合理性。

二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的现状

我国自清末开始, 已经出现由一些民营资本家、私营业主自发组织捐赠国内的一部分高等学府的现象, 并对我国高等学府的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 虽然我国高校已由过去的单纯依靠政府拨款过渡为依靠政府投入, 同时通过收取学生学费和高校自筹集资金并重的方式, 但存在极度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的支持。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亟待完善。

1. 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的意识还较淡薄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同于美国崇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自主创业, 我们崇尚的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而组成的亲疏有别的血缘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因此, 在美国无论是普通的美国民众还是富豪, 他们每年都通过捐赠的慈善行为来承担社会责任。而我们则更倾向于帮助与自己有关系的亲朋好友, 甚至很少为社会中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着想, 更愿意将财富留给子孙后代。因此, 在我国社会捐赠的意识相当淡薄, 这种慈善理念的匮乏使得高校教育捐赠制度的实践变得很苍白。

2. 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作为大陆法系的国家, 法律制度的建立不同于英美法系的国家。就目前而言, 不同于美国通过的《高等教育机会法案》对教育捐赠进行完备的法律规范, 我国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对高校教育捐赠进行法律规范和指导。此外, 美国各州的立法也会针对捐赠基金的投资分配进行具体指导。相比而言, 我国在法律制度方面还相对处于空白。

3. 缺乏高校教育捐赠的监督、管理机制

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尚处于探索阶段,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尽管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例如校董会、校友会及学校发展委员会等作为高校捐赠的管理机构, 但对于捐赠者极度担忧的关于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分配情况等没有统一的监督管理规定, 这些就会带来因不健全的监管机制而有可能导致高校管理者从捐款中中饱私囊、私吞善款的风险。

三构建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制度的措施

美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向我们昭示出多元化筹资办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 因而建立健全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对于我国高校教育具有意义深远的实践价值。

1. 强化建立税收激励制度, 提升公众对高校教育捐赠的重视和投入

著名经济学家斯坦伯格曾经提出“挤出效应”的说法, 即“倘若政府能够放弃部分税收将会增进私人进行捐赠的行为”。此外,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净鼓励价值”的概念 (净鼓励价值:是指鼓励措施的价值与限制价值之差) 。这些为我们提升公众对高校教育捐赠的重视和投入提供了一些方法和举措:进行高校教育捐赠的个人、组织均可以享受部分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提高个人及企业组织的捐赠税前比例, 即鼓励公众通过社会捐赠可以少纳税款;适当简化税收相关手续, 便于更多公众从事社会捐赠的行为。

2. 构建和完善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制度相关的法律体系

鉴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捐赠的现状, 国家及各级立法机关应当制定和完善我国教育捐赠的相关法律体系。通过法律制度的健全, 使高校教育捐赠实施具体可行。

(1) 尝试征收遗产税, 可适当促进公众个人对高校教育的捐赠行为。遗产税在促进美国的慈善事业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政府在1917年就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免税法律, 从而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慈善人士和组织积极捐赠。

(2) 税法中可以明确规定提升捐赠税收减免额度, 并且简化税收减免的办理程序, 减少税收减免限制, 增加免税的捐赠类别, 对于捐赠者提供的不管是现金、证券, 还是固定资产等不同捐赠的内容, 都应明确相应的税收减免额度。

我国目前对慈善事业的关注还远远不够。例如慈善捐款只有到国家民政局设立的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以及中华慈善总会三大机构才可以开具捐款的发票, 并且凭票减免税收。这些限制极大地削减了捐赠者的热情, 不利于慈善事业全民化的开展。而税法中可以明确规定提升捐赠税收减免额度, 并且简化税收减免的办理程序, 减少税收减免限制, 增加免税的捐赠类别, 将会有效提高我国公众对于高校捐赠的热情和活力。

3. 增加高等教育机构中高品质私立大学的数量

尽可能增加高等教育机构中高品质私立大学的数量, 消除高校教育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的弊端, 使高校教育捐赠制度不断地尝试、发展和进步。

4. 建立高校教育捐赠的专门监督、管理的组织和机构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 应设立专门负责管理教育捐赠的机构, 如在高校成立专门的“教育发展基金会”等, 由高校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对外的招募活动, 由高校专职工作人员和进行捐赠的个人及组织一同负责高校捐赠的筹集及合理分配使用。

5. 健全和完善高校教育捐赠的监督机制

除了建立高校教育捐赠的专门监督、管理的组织和机构以外, 我们还应当建立合理全面的教育捐赠监督机制, 一方面包括捐赠当事人的监督, 另一方面也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教育捐赠制度倘若缺乏监督机制, 将会极大地削弱公众对教育捐赠事业的积极性和长期性。因此, 必须要确保教育基金和捐款在捐赠和使用过程中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由专人及捐赠者共同监督学校对捐款的使用情况, 杜绝出现捐赠资金被贪污和挪用及滥用的现象, 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网络公开查询和备案制度, 从而确保真实、及时地将教育捐赠的使用情况告知公众, 从而提高群众对高校捐赠制度的信任和信心。

在“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观念引领下,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性, 更好地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在国家财政的支出, 更加积极有效地摆脱高等教育费用过度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而无法实现高校治理的优化, 在我国应当建立积极有效的高校教育捐赠制度, 并感召更多的公众、社会团体和机构来关注高校教育的慈善事业, 更好地实现民间资本融入高等教育的领域, 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的实效性, 最终大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琴、俞光虹、周玲.影响中美高校募捐的社会因素比较[J].高教探究, 2005 (5)

[2]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李晓君.美国高校捐赠税收激励的启示[J].人民论坛, 2010 (8)

[4]周保利、刘国学.美国大学教育捐赠制度的特点[J].教育与经济, 2009 (1)

[5]鲁睿.浅析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制度的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09 (12)

上一篇:数学的课堂导语设计下一篇:高中作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