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健康教育”理念下抓牢培智学生的健康教育(精选4篇)
“新健康教育”理念下抓牢培智学生的健康教育 篇1
“新健康教育”理念下抓牢培智学生的健康教育
---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 任东洋
【摘要】:“新健康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培养身心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平凡的、有一定技能的、有幸福感的社会公民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期,要促进智障学生健康发展,开创特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学生的文明养成教育,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多的关注培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平凡的、有一定技能的、有幸福感的社会公民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 智障学生 心理健康 新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
“新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特殊教育更应把新健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健康教育是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在特校的教学中大多学校过多地偏重文化课的传授,往往忽略了健康的教育,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引发了许多家长的不满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此,本文从智障儿童心理教育的形式、内容、原则等方面来探讨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为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些心理依据,促使智障儿童的身心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现结合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抓牢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培智学校是对智力障碍儿童少年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其智力活动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他们不能正确明辨是非,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德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措施。学校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只有学生发展了,才有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培智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样如此。没有好的道德教育,弱智学生良好的品行难以养成,个性难以发展,人格难以健全,自身各方面素质难以提高,其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也会更加困难。因此,为了残疾儿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抓好德育工作,加强健康班主任队伍建设。德育的践行者是班主任,班主任起着教育的主导作用,所做的工作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教学上,还是在班级管理中,都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只有健康的班主任,才能带出健康的班级,培养出健康的学生。强化自身的法制意识和依法执教观念,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发生。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开创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则是摆在我们特教工作者当前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养成教育。那么,如何应对挑战,使培智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呢?由于主客观错综复杂的原因,培智学生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他们成长的最大隐患。因此,对培智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增强其自理自立、自强自信的意志,而且,还会激发其情感和动力,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及适应社会生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二、以人为本,应更多地关注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促进是“新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新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学校要着眼于师生长远的健康发展,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平台。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人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家人、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音,不健康的心理则是家庭、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则显得格外重要。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探索研究,采取有效的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走进孩子的心,倾听他们的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智障学生也是一样,虽然智力上和正常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智障学生在品德接受上有他的共性,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着不同的缺陷和缺点。作为特校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促进不良行为的纠正。生活中,我主动和学生平等交流,不动声色地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正确的生活态度方式教给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让学生感到轻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让她们流露出最真实的内心想法,给我们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走进这些特殊孩子内心,了解每个孩子的优点,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大部分智障学生自卑
孤僻任性、敏感多疑倔强,教师很难与他们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到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得多数智障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我班张波同学,曾在普通学校就读到三年级去年转到我们班。到我班以来,我发现他逆反、敏感多疑、倔强,经常欺负同学,也时常顶撞老师。即使面对批评,他也无动于衷。但是在班级中,他的思维比其他同学灵活,计算速度的较快,动手能力也较强。针对他的特点,我让他当课代表,而且每天抓住晨会的机会,在全班表扬他细小的进步,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还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鼓励。在肯定他的优点,宣扬他的进步的同时,我不放过每一次给他做思想工作的机会,引导他看见自己的进步,让他逐步认识自己的价值,以及他自身对班集体的重要作用。慢慢地,他对老师和同学能友好相处了,开朗了许多,也自信了许多。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以人为本走进这些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
(二)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教材。
丰富心理课授课形式。培养学生上心理课兴趣,把心理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以心理卫生理论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情况,以心理游戏、行为训练、情境体验、人际沟通、自我陈述、理论分析、案例点评等各种方式,丰富心理课教学方法,构建健康快乐的心理课堂,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具备自知、自省、自信、自控、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合理控制不良情绪,矫正不良心理的能力的目的。
以人为本,还要善于挖掘智障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教材,让他们在亲身感知中纠正不健康心理。利用他们自己身边的事例,在亲身感知、目睹具体事实后,在产生具体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纠正不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例如我班王XX同学,她倔强孤僻,加上家庭溺爱,还伴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稍有不顺他就会欺负同学,很多同学都因为害怕挨打不愿意和她交往,从而导致他越来越任性。我认真地分析了她这些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认为只有通过她亲眼所见的事例,在她亲身感知、产生具体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沟通,讲清问题利弊,疏导她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她克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心理发展。于是我通过网站找到很多案例,让她明白从活生生的事实让他明白打人是不对的,还会成为罪犯。通过这些事例的教育,这个同学的暴力倾向有了明显的改观。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不难纠正,只是要求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结合学生实际,抓住教育时机,及时搜索有针对性的事例,有教育意义的案例,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活教材,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以人为本,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在平时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也是德育的主阵地。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关键是需要有心人善于发掘德育材料,为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有效的德育方法,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需要。尽管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仍然具备一定的行为约束能力,只有善于发掘德育材料,结合智障学生的思想实际,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1、课堂教学中善于发掘德育材料,潜移默化。
课堂教学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已成为束缚智障儿童德育发展的头号杀手。只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在生活化的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上兼顾这些学生,实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渗透,以使他们能够参与到课堂之中,锻炼思想品格。针对智障学生这样特殊的学习群体,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抓紧课程中典型的事例,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具学具,设置合符需要的教学场景与环境,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化隐性德育为直观,使他们自然而然的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科学、适切的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化的课程教学,为选择德育渗透的内容提供了依据。随着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持续向前,根据智障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适合他们生存和融入社会的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能学有收获。
2、加强学习健康习惯的培养,注重行为康复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智障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广泛,缺乏遵守课堂纪律的自控能力,行为问题较多,而进行德育渗透,能有效地吸引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游戏法。游戏法教学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兴趣,实行游戏教学,可以激发智障学生共同参与、彼此合作,培养他们团队合作、互相爱护精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要注重智障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因课堂教学内容性质决定,要选择与之相符并可操作的德育渗透内容。如在数学学科中,因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差,数学确实是难度较大的学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智力障碍儿童战胜困难的决心。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跌倒了爬起来是坚强,没有跟上教学进度但依然认真学习,获取教学内容中与自己接受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点也是坚强,而教师适当的处理会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实施取得成效的关键。通过游戏、比赛、唱游等方式,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
程中,并能对教师言行保持着良好的注意,那么教师及时的德育信息才会被他们所吸取。注重课堂游戏的讲解,强调游戏规则,也对智力障碍儿童在遵守纪律方面的习惯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例如通过“一二三,我坐端”、“小小手,背后头”“小眼睛,看黑板”这一类课堂行为规范儿歌,可以很好地调动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注意力,促使他们养成一定能的行为规范。
三、以新健康教育为着眼点,为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搭建平台。
作为特校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吸取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认真领会 “新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品德修养、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个性发展和学习适应性等方面总结确定了健康学生标准;从师生和谐关系、健康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手段、注重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关注非智力因素培养、尊重学生受教育权力等方面总结确定了健康课堂标准;
(一)丰富德育工作手段,达成培养健康学生目标
在德育工作方面,学校以新健康教育理念为引领,丰富德育工作手段,加强精细化、实效化管理,达成培养健康学生目标。开展多形式教育,不断丰富“新健康教育”内涵,逐步使学生达到健康学生标准。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加强班级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好的活动学生都乐于参加,德育活动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坚持不懈,有始有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学习习惯。根据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德育教育方案,开展直观、形象的德育活动。我班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突破口,结合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认真组织学生聆听国旗下讲话,在晨会、午会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助残日、入队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开展思想德育主题宣传,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情感,提高道德认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举行的春秋季运动会,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勇敢、坚强的个性心理品质。每月更换一次主题板报,通过一线宣传,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养成文明、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形成规范的班风和学风。一是开展遵纪守法、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发挥二岗(值周班、学生监督岗)对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监督作用,做好每周优秀班级的评选工作。通过开展“养成好习惯、争做好学生”主题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二是开展传统美德、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思想。以国庆节、教师节等纪念日为契机,以爱国,敬师、敬父母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尊师爱校教育。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组织各班级召开“心理健康,形象阳光”主题班会。与心理教师共同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工作。
(二)加强健康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新时期的特校校园是和谐校园,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受传统的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几乎是单向的。要打破传统观念,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体现在要全面尊重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把习惯养成变成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残疾学生才能自愿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常言道:“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有令不行”。在平时工作中,我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首先自己必须早到校;要求同学爱劳动,自己就要先做示范。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要带好培智生,教师就要给学生亲近感,树立良好的威信,在工作、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在思想方面对自己提出高标准,并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中身体力行。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教师的形象是无声的教育,有着语言说教所代替不了的作用,比“命令式”的管理方法要强百倍。智障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在处理同学之间的纠纷时,一定要公平公正,决不能厚此薄彼偏爱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示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以人为本,教师要真情对待残疾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对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一定要平等对待,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加强沟通,决不能训斥、体罚。对缺乏信心的智障学生更要多鼓励、多关怀、多帮助;对因家庭、生活遇到暂时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地关心、帮助他。如我班杨XX同学,因父母双双下岗,生活上学都成了问题,我及时号召全班同学献爱心,我先作表率,带头捐款一百元,全班同学接着积极捐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同学学习上的困难,杨XX同学深受感动,以后学习更加努力了,成绩也明显地进步了。相信我们的真情投入,必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三)加强健康校园文化建设,践行我校“做有用的人”的校训。
我校在德育的培养方面围绕着践行做有用的人的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在“实”字上下功夫,遵循智障学生发展的特点,把他们作为发展中的人、有差异的人、有潜能的人来看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激励和正面教育。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认真实施,在实践中坚持低起点、多层次、严要求、重反复的原则,利用多种形式,善于表扬与发现在某方面有细小进步的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分享到成功的喜悦。通过
教育和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通过开展“健康校园流行语”征集活动,整理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流行语”在学生中推广、普及。特校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改善班级人际关系,能促使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促共进,这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益,实行班级管理最优化的有效手段。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集体的魅力,从而在内心自觉自愿地对班级产生一种向心力,这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措施有:制订班级文明公约,张贴反映班级文化主流的标语,定期更换班上的黑板报,做好好人好事的记录评比,利用晨会、午会、班会对班级工作进行评议等。广泛开展这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同学们的兴趣,发展其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发展同学们的个性,改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加深了解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加强健康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反映。实践证明:班风正,则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的凝聚力强,集体在这种状态中能够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我班经常开展“我为班级添光彩”活动,对学生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给予指导,以确保人际交往渠道的畅通,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用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全班同学,要求同学们在参加全校集体活动时,都要积极参与,有班级荣誉感,不要因少数同学的不良言行,影响班级的名声。班风建设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入手。培智生自控力差,喜欢我行我素,在工作中,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给每一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做到自己管理自己,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通过集体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作用,掌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让每一个培智学生都能够在班级中发挥专长找到自己的位置。尊重每个孩子独立的人格,并在不同场合认可、赞扬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及对集体的作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就这样,有助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
总之,在培智教育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想把每一位残疾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平凡的、有一定技能的、有幸福感的社会公民为目的、残而不废的一代新人,德育管理者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管理手段,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班主任的教育主导作用。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智力残疾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一定能成就一批幸福的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银春铭主编:《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6年 [3]孙立春著:《素质教育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4]肖非、刘全礼主编:《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2年 [5] 陈云英主编:《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华夏出版社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3月刊,9月刊 [7钱艳:《中重度弱智儿童教学实践初探》,南京特师学报,2003年4月
作者简介:
任东洋,男,湖北省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多年从事培智数学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联系电话:*** QQ :36153576 联系邮箱:36153576@qq.com
“新健康教育”理念下抓牢培智学生的健康教育 篇2
职业素养指职业人从事某种职业时应该具备的符合职业规范和要求的综合品质,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习惯等内容。 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 学界存有争议, 但基本围绕其是否包含职业技能。
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不仅影响用人单位的发展, 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果说职业技能是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的“硬实力”,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的“软实力”。 作为职业教育单位,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优秀的职业技能, 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一) 教育理念重技能教育, 轻素养教育。
长期以来, 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 片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轻视职业素养教育。 在不少高职院校中, 专业课程改革如火如荼, 实验设备不断更新, 实习基地稳步建立, 技能大赛常年进行, 然而与职业技能培养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 职业素养教育显得微不足道, 教育师资薄弱, 教育形式简单, 教育效果不佳。
(二) 教育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
关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学界的探索成果颇丰, 如德育或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渗透、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 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 出于经费限制、操作困难等原因, 许多方法并没有被很好地贯彻。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仍然以德育或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 教育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三) 教育实效低下。
教育理念的偏差和教育方式的简单使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当学生进入职场后, 许多用人单位对学生都有这样的共识:职业技能有余, 职业素养不足。学生缺乏责任感、职业规划意识淡漠、同事关系不融洽、创新观念薄弱、 攀比和浮躁心态突出等情况屡见不鲜, 欠佳的职业素养影响学生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介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语) , 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在其丰富的教育理论中, 生活教育理论最能体现个人教育风格, 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核心, 贯穿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始终。
20世纪20年代, 中国教育一片萧条, 学校数量少, 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以书本为上, 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留学归国的陶行知受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影响, 提出“生活教育” 概念, 提倡用“活的人”、“活的东西”、“活的书籍”实施“活的教育”。 1927年, 陶行知创办了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 并在实践中使生活教育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阐释, 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关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陶行知认为, 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要源于生活。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 但是, 教育不是消极地适应生活, 它可以改造生活, “我们一提及教育便含了改造的意义”3。 此外, 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 同生长, 共幻灭。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 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 进棺材才算毕业”4。
“社会即学校”指出了生活教育的外延, 生活教育范围不囿于学校, 而是整个社会, 社会既是生活的场所, 又是教育的场所。 他反对脱离生活、脱离民众的封闭式“小众教育”, 主张创立学校与社会相通的开放式“大众教育”。 他认为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 “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 大地为底, 二十八宿为围墙, 人人都是先生, 都是学生, 都是同学”5。 同时, 他还认为学习的对象不仅是教师, 还包括社会上一切有可学之处的人, “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做我们的指导员, 因为我们很有不及他们之处”6。
“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教育方法的诠释。 陶行知认为教、 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在生活里, 对事说是做, 对己之长进说是学, 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 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在他看来,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就是教育法”。 教育不能仅停留于书本, 而应该落实于行动, 以行求知, 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7。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中外教育思想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中国当时国情的教育理论。该理论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大众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 在当时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不少乡村借鉴晓庄学校的经验, 兴办乡村教育, 日本、 缅甸等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一些研究生活教育理论的学者或受该理论影响而创办的学校。 虽然世易时移, 但生活教育理论却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直至今天, 学界依然有许多教育者探索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新理念———生活教育
职业教育与生活教育并非两个没有关联的事物, 早在1918年, 陶行知在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一文中就指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 阐述职业教育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作为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职业素养教育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生活教育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
(一) 生活教育的本质抓住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源头。
首先, 教育来源于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联, 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天然的。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也不例外。 其次, 职业素养是人的精神特质, 这些精神特质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 同样的精神特质体现在职场中是职业素养, 体现在生活中是个人修养, 在生活中培养出的良好素质迁移到职场中便是优秀的职业素养。 因此, 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合乎教育规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的。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 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空泛地向学生传授未来职业生涯中应该具备的素质, 其教育效果是不佳的, 因为“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脱节, 它宣扬的价值体系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差别, 教育的课程计划陈旧与科学现代化之间的鸿沟等方面, 从根本上使教育受到了损害”8。
职业素养教育应始于生活, 其实,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职业素养教育的良好资源。 诚信考试、诚信还贷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创意创业大赛可以培养学生职场中的创新意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 职业素养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我们为何要苦苦另寻他道, 而舍弃眼前这些无限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 生活教育的外延拓展了职业素养教育的范围。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范围是整个社会, 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 在这所大学校里, “随手抓来都是活书, 都是学问, 都是本领”9。 在当时时代背景下, 有如此宽广的教育视野, 我们不由赞叹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真知灼见。
现代社会学生生活的环境与陶行知先生所处时代相比, 范围更宽广。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丰富学生的生活, 拓宽他们的视野,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些。 在大数据时代, 学校、家庭、社会是无法分割的,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是紧密联系的。 职业素养教育视角应顺应时代潮流, 从校园扩展到社会, 从现实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 学生的生活空间是立体的, 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中各种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认知, 培养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同感, 并在生活实践中使良好的职业素养固化, 这是每一位职业素养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
(三) 生活教育方法契合了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
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职业素养教育才是有效的。 因此, 对于职业素养教育来说, 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 最核心的环节是实践。与道德教育中为了避免知行脱节而更强调道德行为的观点是相通的。 道德教育强调活动、交往等实践环节对道德品质建构的作用, 职业素养教育亦如此。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 “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此方法与职业素养教育讲求实践的培养路径不谋而合。 高喊诚信考试口号却在考试中作弊;打着志愿服务的横幅却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激情澎湃地阐述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却屡次推诿集体活动;发着勤俭节约的宣传单却暗自攀比生活用品价格的高低……这些都是职业素养教育中不该出现的画面, 我们期望培养出来的是真正有诚信、敬业、合作、心态平和等良好职业素养的职业人的雏形, 而非高喊口号的纸上谈兵式人物。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教育理念重技能教育, 轻素养教育;教育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教育实效低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职业素养教育有密切的关联:生活教育的本质抓住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源头, 生活教育的外延拓展了职业素养教育的范围, 生活教育方法契合了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注释
1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 (第1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177.
22 陶行知, 胡晓风.生活教育文献[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210.
33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 (第2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128.
44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 (第2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634.
55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 (第2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711.
66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 (第2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10.
77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 (第2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289.
8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98.
新课改下的培智语文教育 篇3
关键词:聋哑学校;培智;语文教育
一、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般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由遗传缺陷和中主神经系统损伤所造成,我校比较多的是先天愚型,例如唐氏综合症患儿,他们都有特殊面容,智力高低不一,性格比较活泼,注意力不集中,语言严重落后,思维能力差,但模仿力比较强,还有部分学生是后天受损伤造成的智力落后,但这些学生性格迥异,有自闭症的,也有多动症的,他们的通病就在于“注意力不集中,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遗忘快”,为了提高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效率,我在上课之前都要想方设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从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被抛弃的人,不是一无是处的人,体会到被尊重和被接纳的喜悦,逐渐忘却过去遭受挫折和失败的痛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喜欢上老师,更喜欢上语文课,功夫不负有心人,进校时纪律涣散的大部分同学现在都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上课。只有学生乐于进课堂与老师、同学沟通,语文程度才会逐步提高。
二、尊重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因材施教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智障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自制自控能力差,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而且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只有10到15分钟,怎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重中之重。智障孩子多喜欢游戏,因此,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拟定个人发展目标。俗话说,心灵手巧,手是人们认识事物某些特征的重要器官,手部动作的发展可以提高脑部细胞活动,为思维能力奠定基础。我就从一些精细动作来进行活动设计,例如抓放能力、操作能力、簡单劳作能力等。每次课前我都会组织学生做手指游戏,从一些简单的开始,勾勾手指,拍拍手,逐步发展到随儿歌做动作,撕纸、折纸、揉面团等,学生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良好,而且通过这些小游戏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每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与鼓励,当然,喜欢“戴高帽”的学生也会更加配合老师进行教学活动。
三、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在活动设计上,弱智儿童教育的目的倾向性也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应致力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生活能力。由于弱智儿童教育新课改下的教材目前还没使用,原有教材内容又已严重陈旧,与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脱节,所以,我们除了要将现有课本内容尽可能生活化以外,更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以教材为内容,我们一定要舍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的、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知识。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把那些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弱智儿童的认知特点,符合弱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及他们生活中急需的知识内容增添到教学中来。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给弱智儿童以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起学习欲望。因此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应该把学生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融合到一起,它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四、表演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操作中学习语文
“新健康教育”理念下抓牢培智学生的健康教育 篇4
1 解读新课标下的4个理念
1.1 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严重不良,这引起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密切关注,在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时提出:要各个学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2000年全国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体能素质下降,肥胖学生增多,近视眼越来越多)这也是再度提出“健康第一”思想的原因。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就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与健康课。重视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和运动技术技能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现代的健康观不再是无疾病,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新的体育与健康课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把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的。
1.2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奠定学生的终身体育基础
这说明在新的体育教学中不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服务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动力。一个学生只有对某体育项目感兴趣自身才能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使学生把体育当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提出:学生多学少学点竞技体育项目并不是很重要,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运动爱好、专长才是最重要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健体魄,培养品德,开发智力,磨练意志调节情绪,塑造个性还能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传统的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很多的运动项目,导致学生样样都要学,样样学不好。这样难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可让他们有选择性的学习一项或多项运动项目,这样容易形成学生的运动专长,运动专长一旦形成,学生自身就有成就感,进而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就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随时随地都可以运动的观念及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3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强调新课程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体质的发展。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发展潜力、有个性的人,在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是被关注的对象。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关心一些在体育上有天赋的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指全班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的和谐发展、终身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放羊式”教学,而是说体育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是说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此时再加上老师的适当讲解,会让学生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
1.4 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人收益
每个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体育教学中除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爱好、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外,还得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确定评价方法。使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体质弱、技术差的学生,要多鼓励他们,不能经常要他们示范错误动作,要在必要的时候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找到自信。对于运动能力不一样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如运动强度安排不当,能力强的就感觉不饱,弱的学生就吃不消。只有结合运动技能分组教学,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才都有收获。
2 新课标实施后体育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
2.1 少数学校领导对实施新课标重视不够
教学管理中,少数学校领导对实施新课标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师队伍中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少数体育老师自己在思想上没有重视,更谈不上对新课标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学习研究。
2.2 体育教师不知道如何选择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国家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有本可依,知道上课教什么,新课标下,多数老师不知道怎么选择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理念把握不准,有的老师为应付改革要求,教学过于形式,出现“放羊式”教学 教师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2.3 运动技能教学的误区
有人认为新课标下,运动技能教学可有可无、应该废除。不应该在上体育课时进行运动技能教学,而只要学生能玩的开心就算是一堂新课标下成功的体育课。学生一节课学多少技术、技能不重要。
2.4 选择怎样的方法进行新课标体育教学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很多,因而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问题。虽然新课标自实施到现在已有几年,可仍然存在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一刀切,满堂灌的现象。
2.5 体育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目前,关于二者关系仍存在一种是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的太多。还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另一种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没有教师的主导地位,真正成了放羊式教学。
2.6 相对忽视新课标理念的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受“竞技运动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还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运动成绩为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而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够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对新课标理念只是一般了解,有些甚至了解很少。
3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新课标理念的对策
3.1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教学
首先,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现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是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而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所以没有必要选择太多的竞技体育项目。体育课不仅要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要能改善学生心理和适应能力。其次,我们体育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行为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堂锻炼。对于体育教师本身应积极响应改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多考虑那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不是说照搬竞技体育那套,也不是说我们上体育课就不教那些内容,毕竟竞技项目是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项目有重要关系。对于一些不利于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项目只作为了解,而对于一些实用性强的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体育教师应对动作技术进行细致处理,这样有利于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的教学内容。
3.2 改变旧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创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还是采用“授人以鱼”灌输式教育,一种大统一、一刀切的教育。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导致有时候老师错,全部错的局面。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这里不光指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下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仅要教基本技术技能,还要促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更好的发展。如:一些枯燥的项目就适合用“游戏教学法”;而一些集体项目就可以采用“小集体教学法”。此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初学者就不应采用“比赛教学法”,对一些体质弱的学生就不用“循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不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让他们形成这种习惯。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关系上也得发生变化,新课标下师生应平等交往,共同发展。
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大力进行教材改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上术课为主,只是在下雨天才上理论课,内容也就是讲讲关于一些竞赛规则、技术战术等,缺少健身、健康方面的知识。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自身学习时候应重视“健康第一” 淡化“竞技体育”思想。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转向传播有关健康知识、健身方法等方面;还必须增加有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还得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应提倡快乐体育教学,
3.4 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之间的辨证关系经历了三次变革,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实质上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否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对的。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极端的。体育教学活动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是在教下进行的学,教是为了学而教。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虽然是接受学习,但他们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进行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是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5 改变单一、单调的 评价方法,构建新型的适合新课标下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跑的多快、跳的多高、投的多远和是否达《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而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情感交流、互助合作却关注很少。教师为学生考试而学,学生为考试而学。在评价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很少考虑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新课标下,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授课能力还包括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最终的成绩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更好地教,使他们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了新课标实施后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如何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新课程理念,其目的是为培养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适应新世纪体育教学的需求。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课程,标准,理念,教改
参考文献
[1]伏广才.新课标的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分析与比较[J].科技信息,2006,(12).
[2]季浏,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2,(3).
[3]杨军.如何上好体育课—体育教师的困惑与解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新健康教育”理念下抓牢培智学生的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培智学生教育策略08-27
职业教育的新理念07-21
新理念下的教育管理08-27
新时期教育理念06-06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10-14
《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10-11
新课程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向论文06-02
成人教育新理念论文07-17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07-22
中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