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健康教育

2024-06-11

心灵健康教育(精选12篇)

心灵健康教育 篇1

在《回归教育本质》这本书中,林格先生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以及他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怀向读者阐释了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及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林格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观以及他对于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提倡和推崇,当前教育的出入就在于回归教育纯真,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整本书的结构框架十分清晰,观点详实,理论性很强,读完之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教育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同时他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进行的阐述,读完之后很受感动。

这本书一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下由几个论点支撑,第一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当前教育的困境,作者认为我们当下的教育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压力,比如升学、就业、当官、成名,而这些社会期望都是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获得的,因此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嫁到我们的学生、老师、家长和校长的身上。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上面,但是作者是不认同这一说法的,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内涵中寻找突破。在这里,作者是用一个“牛吃草”的故事来阐述的,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代教育者的面对的困境就是“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强化学生的自我控制,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那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栓住的小牛一样,想要挣脱却挣不开,导致长大以后,有充足的力量去挣开木桩了,却已经没有了兴趣。因此,我们的教育者要不惜一切捍卫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还记得作家郑渊洁曾经说过:“这是禁忌相互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也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那就是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做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天才!第二章作者详细的介绍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认知。作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上的交流,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主动、积极的状态。课堂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孩子汲取知识的场所,需要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不是教师一味地只是将自己的教案传递给孩子,孩子在下面只是机械的、被动的死记硬背,老师说什么孩子就记什么,甚至有些老师会剥夺孩子在课堂上说话的权利,这是可悲的!这让我联想到家庭,孩子在学校受老师的管理,回到家庭是受父母的管理,当一个唠叨的母亲反复在孩子耳边强调同样的事情,虽然很多话是为了孩子好的,但是孩子的内心是抵触、排斥的,语言在很多时候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可以入心入骨,用不好可能会引起反感,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我们的家长,都要学会适时的“沉默”,多为孩子留点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我们只是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作者认为无声的行动很多时候和语言一样会有交流的作用,更加能体现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第三章作者阐明了要全面依靠孩子,这也是基于第二章观点进一步的阐释。强调了理想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四章作者阐释了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的光辉,这个在我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教育的人文性和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要首先激发孩子的善良,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内心向善,尤其是对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育是要从改变教育者自身开始。其次,要让孩子学会包容,能够设身处地的去替别人思考,要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此外还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最后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引导孩子形成“我能行”的意识。第五章具体阐述了教育者角色的转变,教育最终的归宿不是孩子掌握了知识,而是内化为孩子的素养。第六章是在第二章论述的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进行个性化教育,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人的潜能和擅长的事物都不一样,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将某个领域假定为孩子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培养和训练,最终使这个假定的最佳才能区成为孩子真正的和兴趣和特长所在。在第七章中作者阐释了教育的最低纲领是培养能力,这里的能力不能和心理学上的能力等同起来,这里的能力和知识是并列的概念,其实,读到这里就可以发现,作者的观点并没有反对学生知识的获得,他反对的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习知识只是手段,能力的获得才是最终的归宿,当然这里的能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教育中可能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问题学习。最后一章是在前面的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提升,作者认为教育的最终成果就是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因为在少年时期,人的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林先生强调要在全国推广六大习惯,第一是一件事情能够做到底,第二是要孝敬父母,第三是说到就要做到,第四是用过的东西要放到远处,第五是认真写字,第六是在错误中反思自己,可以看出这对于公民整体道德素养的提升都是重要的,教育并不是孩子的事情,也是成年人的事情,基于此,那么我相信我们的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在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者是需要有信仰的。在我们的中小学,其实存在着一个很现实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多老师在一线工作几年以后,他对教育最初的热情会慢慢褪去,更有严重的,很多老师会去抱怨,甚至会将这种负面的情绪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更有甚者会触犯法律的底线。在我看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于教师职业本身的认知以及对于学生的认知还不够,在教师这份职业中没有找到归属感,换句话说没有体验到教书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这是教育者的幸福。李吉林老师是一位经验特别丰富的教师,虽然她的教育经验很丰富,但是她能坚持在每一次上课之前,认真的备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为她觉得只要想到孩子们在她的课堂里感受到快乐、幸福,那么她就愿意去做,因为当孩子们收获了,最幸福的其实是老师她自己。诚然,我们当前的教育大环境并不是那么明朗,教师承担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要知道很多时候,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是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社会的规则,因此,这个时候,必须要有意识的去调整自己的状态,教育者的幸福感是建立在受教育者的自由生长并臻于完善的基础上,泰戈尔说:“不是棰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得鹅卵石美轮美奂。”中国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革,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为我们的教育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我们每一个身处教育环境中的人,要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生命价值,探索教育之根,实现不教而教,把家长和老师从根本上解放出来,这也是我们教育的希望所在。

心灵健康教育 篇2

——关注孩子的情感健康

垂杨柳中心小学 郑丹娜

大象拔木桩的故事: 大象拔木桩的故事:大象是最有力气的动物,能用鼻子将大树连根拔起。驯养大象的人,在大象很小的时候,就将它拴在一个它暂时还拔不起来的小桩子上,这样,等象成年了,虽然已经有拔起大树的力量,可是,它从不尝试去拔束缚身体的小桩子。它不是从身体上克服不了它,而是从心理上,接受了“克服不了桩子”的概念,就再也不去尝试拔起它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孩子的年龄越小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越弱,不良的情绪或心境对孩子地影响越大。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帮助孩子克服心灵的障碍。给孩子创设快乐的情绪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感受心灵,倾听“心”的呼声

如果说 “ 真爱 ” 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础,那么“了解”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之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而“倾听”,则是“了解”最便捷的途径。

1.倾听孩子的诉说,寻找教育的契机

“倾听心声”要做到“四要”:

要注视的“听”,要专心的“听”。

要倾心的“听”。

要冷静的“听”。

总之,倾听孩子,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等于你纵容他。恰恰老师是要通过倾听,帮助他逐渐增长应付重要挑战的能力,学会控制并处理自己的情绪。

2.倾听家长的心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1)阅读教学,激发爱得情感。

(2)体验活动,感受父母的辛劳。

(3)作文课上,书写心中的感动。

遇到不被理解时——沉住气,冷处理,感动家长心

遇到过分要求时——多理解,换位想,体谅家长心

遇到向您求助时——不推辞,热情助,赢得家长心

二、走进心灵,进行“心”的对话、“写话”交流,沟通心灵。

 悄悄渗透做人的教育:

 悄悄和学生交上朋友。

 悄悄让孩子提高能力。

“悄悄话”要写在以下几点:

一是:写在学生的品德迷失处。

二是:写在学生的心灵阴郁时。

三是:写在学生的质疑问难处。

四是:写在学生的喜讯进步时。

三、培育心灵,扬起“心”的风帆

听话型——聚合鼓励促进步

冲动型——启迪理智可制怒

散漫型——发现优点促提高

表现型——因势利导来改变

低沉型——唤醒自信促成功

1.爱心教育、塑造集体

关注弱者

谦让意识

责任意识

公德意识

2.家校协同、真爱孩子,了解需要

满足合理需要

真诚付出

退一步海阔天空

思考题

1.午饭时,班里一个男孩,把同学吃不了的馒头,都放到自己的饭盒里,准备带回家。请讨论:面对这一情况老师是该批评还是表扬?

2.针对如何做智慧的班主任,您是怎么理解的?

有阳光的心灵才是健康的心灵 篇3

现代人确实有一种普遍的情绪病态,也许是因为在工作上付出的太多,生活上都打不起精神來。冷漠、慵懒、疲乏,成了职场男女生活状态下的流行病。我一个好友每逢双休日,她甚至可以一整天不洗漱不出门,懒懒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种情绪确实像流感一样影响生活,而且还极易传染。我们都知道有些不对劲,但却不明白究竟不对头在哪里。

宋明霞(心理学硕士,桂林工学院教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无论是消极、被动的“乏”,冷漠、懒散,还是过分投入的纵情娱乐、疯狂消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代存在着的心理隐患。有研究表明,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程度的加剧,人的心理疾患有着明显的增高趋势,人越来越成为“技术动物”、“经济动物”和“消费动物”。这也提醒人们,学会必要的心理知识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将变得像随着气温变化而改变衣着一样重要。与此同时,社会也需要建立系统的心理援助机制。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开始将心理教育纳入普遍教育和日常教育的范畴,值得我国借鉴。

朱戈军(医药公司经理)

“心流感”这个提法太贴切了,它比生理性的流感更有损人们的健康。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要不无所适从,要不放纵自己?说到底都是因为一种心理的巨大荒漠感与惘然感。最糟糕的是,很多人甚至还意识不到这种不健康的状态。

刘明(高级白领,青年作家)

“心流感”的最大特征是虚无感,而产生虚无感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需要与个人兴趣的悖离。很多人选择了现实的职业之后,就泯灭了先前的梦想,我觉得人一定要有工作之外的爱好,这样可以让心灵拥有一块完全属于个人的乐园。国家队前主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理念,其实包含很丰富的人生智慧在里面,他在致力足球工作的同时,更从台球、网球、保龄球、国际象棋等多项运动中去寻求快乐,后者事实上排遣、消解了因前者而来的压力。同样的道理,篮球巨星乔丹曾经令人费解地激流勇退,去打棒球,尽管谁都知道就棒球水平来说,他实在只能是个平平之辈。

这些年我的工作强度应该说是非常之大的,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好,那就是写作,最近又出版了一个长篇小说《红雪》。写作让我感觉充实、愉快,并且更懂得热爱生活和珍惜情感。

余关捷(自由职业者)

现代人活动的外部空间越来越大了,所谓“地球村”都提出了,但内心的空间反而更小了。以前交通、通讯不发达,收到朋友一封信都很激动、很开心,现在高速公路更方便了,坐飞机更便宜了,电话有了,手机有了,E-mail也有了,但却发现谁都不想去找了。有时候,想找个人聊聊天,翻开电话本,密密麻麻的一大串名字,却找不出几个可以说话的。倒是上了网和陌生人聊得唾沫横飞,深夜不寐。而且存在这种情况的还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确实有点像流行病。

不能不承认,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心灵深处确实少了一些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

◆ 文/唐朝华(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心理咨询室)

今天,人们关于健康的标准认定已经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了,相比于过去“没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观念来,现代健康观念中最大的一个进步是引入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像云南大学制造骇人血案的马加爵虽然身强力壮,但我们能说他是健康的吗?事实上心态的扭曲已经使他成为一个极不健康的人了。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或然可能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各种社会规范的暂时缺位,造成很多人心理失衡,没有归宿感,缺乏工作和情感动力,甚至表现出反社会、反理性、反道德的特征。据一项调查显示:高达42.6%的职业人士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中包括一些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知名人士,也常常被心理问题困扰,像曾经主持《实话实说》的崔永元就坦然承认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此外,演艺明星、大企业家、高级官员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像工作节奏十分快的日本和香港,很多人需要定期去拜访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现在,不少西方国家在进行体检时已经不仅仅是进行生理指标的检查,更加重了对人的心理状况的检查与测试。

那么到底什么叫心理健康呢?根据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专家们的讨论,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这个定义首次完整关注到身体、智能和情感,尤其强调了人际间的协调。现在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虑: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智力正常意味着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不至于过于敏感或者迟滞,出现幻觉与妄想等。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3.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4.人格统一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6.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灵的教育 篇4

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聪明,接受知识快,自我意识、自尊心强。但由于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造成不少独生子女人格上的缺陷,使其形成“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逐渐养成了依赖性强、自私自利、蛮横无理等性格。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一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我班有位同学,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工作忙,对孩子也比较溺爱。因此,这位同学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上课听不进老师讲课内容,作业应付了事,尤其是周末的作业,有时甚至不做。每周都要因为一些小事而挨批评几次,成了让老师最头痛的学生。

有一次星期一上课时,他的作业又没有完成。当时我心里很生气,用课本敲了一下他的头,大声说道:“作业怎么又没写。”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瞪着眼睛看着我,情绪非常地激动。我没好气地说:“看看你是什么态度。”没想到他的反应更让我吃惊,大声说道:“你打我哪都行,就是不能打我的头。”我一听火就上来了,大声道:“给我站到后面去,还说不了你了。不做作业,你还有理了。”他极不情愿地走到了后面。这时,同学们都看着我,我也意识到话有点过火,现在也不是处理问题的时候。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说:“你先回去坐着,好好考虑一下。老师为什么说你?咱们下课再谈。”下课后,我把他单独叫了出来,心平气和地问他:“想好了吗?”他极不情愿地说:“想好了。”我问:“你想好了什么。”“老师说我,教育我是为了我好。”他说。“不错,老师说你,是因为老师觉得你能学好,有前途;老师敲你,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如果你觉得不用老师说,不用老师管你就能学好,那么老师以后绝对不再说你。”随着我的话语,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脸色也在不断变化,由原先的极度抵触变为不好意思,最后变为会心的微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由这件事,我得到了许多感悟。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在感情上的接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对老师的话更加敏感,更加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对待这些学生就更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他们犯了错误,老师更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认识到错在哪里,虚心接受你的批评,而不应由于情绪的急躁或一时的不冷静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简直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你真是无药可救了,到哪你也不会学好的!”等。这种武断的话语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挫伤学生的主动性。试想,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呢?更有甚者,学生可能由此产生对立的情绪和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会觉得班主任素质太低。那么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就更难做好。

因此,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获得学生的好感,才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达到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班主任工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青年学生往往把感情看得非常重。如果有意无意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就会刺伤他们的心,他们就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那我们的教育就无从展开。学生特别喜欢尊重他们感情的老师。如果我们都能够尊重他们的感情,同时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给予正确的引导,是能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感情。

其次,要学会做一名忠实的倾听者,耐心听取学生的倾诉。有些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与人交流较少;多数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多,与孩子情感交流少。因而,有些学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内心有孤独感。但他们希望有朋友,能够倾诉自己的心声,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班主任应尽可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可信任的形象。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贴心人,能够帮他们解决困难,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从而使学生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提高心理辅导的成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洋思中学办学理念,也是洋思中学的追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似乎有些绝对,但它却对教师、学生、家长产生了震撼心灵的作用。对于那些已经失去上进心的学生来说,看到这条标语会重新鼓起上进的勇气——“既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肯定也能变好!”他们在这里又找到了自信,又恢复了往日的朝气和勇气。

时下,我们衡量学生,衡量老师的标准就是成绩。在这个指挥棒下,把学生分为了三六九等,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等生,可以获得各种荣誉,老师也是宠着、爱着。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学困生、差生,老师们常常是怒目以待,动辄就是惩罚。试想,这样对待他们,他们怎么能安心学习,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呢?他们同样渴望老师的尊重、爱护,只不过他们因为爱玩、或智力等方面的原因而落后了。如果老师歧视他们,他们只能是越来越差。况且,我们评判一个学生也不能只用成绩这一个标准。只要学生进步了,我们就应该表扬;只要学生品质好,就是好学生。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就是要我们全面地看待学生,衡量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心灵上与学生交流。

第四,要多给予学生激励、鼓励。激励是指班主任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内在动力,鼓励学生冲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激励手段的运用,使学生的行为改变不是出于外力的强制,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逼迫学生去学习的效果往往很差,而采用鼓励、奖励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非常的高。有个老师的孩子,在初中时先后有两位老师担任他们的班主任。两位班主任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一个是看学生的缺点多,对学生批评多,表扬少,经常是逼着学生学习。结果孩子的成绩却一直下降。后来这个班换了个班主任。这位班主任的管教方式是以表扬为主,鼓励多。孩子看到了希望,学习的积极性大增,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还加入了党组织。对学生的激励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1.责任激励;2.荣誉激励;3.情感激励;4.奖惩激励;5.目标激励;6.竞赛激励。可区别情况实施。

要做到以上几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懂得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摘要:针对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的特点,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教育。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多用表扬、激励的方式方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拒绝网瘾,健康心灵 篇5

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学习及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上网成瘾,对网络形成了一定的依赖心理,甚至出现离开网络就找不到安全感,空虚、无聊,难以自拔的现象。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关于中学生上网成瘾而夜不归宿、因犯网瘾而导致犯罪、甚至自残自杀等这类触目惊心的新闻。网瘾严重危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家庭的幸福,当我们在努力去帮助学生预防网瘾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提醒学生在上网的时候要注意言行,注意防止受骗等安全问题呢? 一.关于网瘾。

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网瘾”四个判定标准

1.行为和心理上的依赖感

2.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丧失

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4.身心健康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网瘾”六大征兆 1.沉迷网络

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以上,且越来越长,无法自控、特别是晚上,常至深夜;

2.行为反常,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不仅会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逃学、废寝忘食、不与人交往,对人冷漠、暴躁、关机后急躁不安;

3.经常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通电话、约会等;

4.电脑里常出现暴力、色情、赌博等图片;

5.有说谎隐瞒上网的情况及程度等行为;

6.宁肯借钱上网或甘冒一定危险,如:去偷钱或者偷用别人账号上网等

二、网瘾的危害: 1.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不仅会影响头脑发育,还会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同时,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而网吧大多环境恶劣、空气浑浊、声音嘈杂,青少年在这种环境的网吧内上网,也容易被传染上疾病。

专家发现,网瘾综合症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此外,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2.导致青少年学习成绩的下降

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带来了大量教育上的问题,染上网瘾的青少年,被网络挤占了原本属于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导致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同时,国外也有研究表明,长期上网,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其智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这也会间接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对上海地区13所大学的调查统计,2004年上海大学一次性退学的81名学生,都是网络游戏成瘾导致的学业大幅度下滑导致。在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237名退学和留级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上海交通大学205名退学和转学生中,至少有1/3的学生也是因为无节制地玩电脑,导致成绩下降,不得不退学或转学。3.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不必面对面的直接打交道,从而摆脱了熟人社会众多的道德约束。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缺少了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人性恶的一面也可能会因为没有道德的约束而得到充分的宣泄,这就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4.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

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从而拒绝与人交往。同时,网络成瘾者沉溺于虚拟完美的网络世界之中,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拒绝融入社会,拒绝与人交往。时间长了会出现语言障碍,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与人见面、谈话就紧张。5.影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大力宣扬其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同时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更是利用网络大量散播着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在网络上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信息,其中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其中。还有些人人为地在网上制造病毒,宣扬消极、颓废,甚至违法、犯罪的思想。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网络成瘾的诱因: 诱发网瘾的三大因素:

1.不健康的,压力过大的成长环境。2.得不到别人承认的失落感。3.人际关系不好。

四、戒除网瘾的自我疗法

1.在上网时间上要自我约束,特别在夜间上网时间不宜过长。2.注意操作姿势。荧光屏应在与双眼水平或稍下位置,与眼睛的距离应在60厘米左右。敲击键盘的前臂呈90度。光线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击键盘的频率不宜过快。3.平时要丰富业余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和朋友聊天、散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4.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胡萝卜、荠菜、芥菜、苦瓜、动物肝脏、豆芽、瘦肉等含丰富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5.出现早期症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休息。

走进心灵的教育 篇6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期待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不是最优秀的也要是最聪明的,不是最聪明的也要是最努力的,可是我教的学生离这些期望值很远。

我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就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无论在视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阅读量方面都不及县城的孩子。而那些有缺点、有问题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做的就是走进他们的心灵,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去教育他们。

第一个要说的是我刚参加工作时所教的学生小洋。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捣蛋。一会儿大喊大叫,一会儿挑衅闹事,完全没有把课堂当课堂。每天晨读时,他声音洪亮但读的全都不对,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每天值日时,他挥动扫帚满教室跑,弄得班级尘土飞扬;每天午睡时,他横躺竖卧。在学习上,来了兴致他就学一会儿,不高兴就桌上一趴大睡起来。

对于这个典型的学困生,我没有批评和指责,因为我知道他很尊敬老师,只要老师在,他还是很规矩的。所以,我采用陪护的方法,让他的世界里总是有我。晨读时我比他来得还早,坐在他身旁和他一起读,渐渐的,他读得越来越准。值日时,我和他一起打扫,渐渐的,他抢着扫,不让我动手。午睡时,我就在窗前,渐渐的,他习惯了午睡。后来,他强烈要求我歇歇。再后来,他用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少犯错误,这样一直到毕业,现在他靠自己的努力在沈阳开了一家美发店。

第二个要说的就是小蕊,她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沉默。提问时沉默,谈心时沉默,批评时沉默,甚至在学生都喜欢的音乐欣赏课上她也沉默。经过详细了解,我才知道,她家贫如洗,母亲瘫痪在床,父亲一人靠种地供养她和哥哥上学。平时她不但要自己照顾自己,还要帮助父亲照顾母亲。她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享受父母之爱,所以她的世界里只有沉默。

面对这个孩子我深表同情,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来感化她。但首先要做的是让她从内心接受我,让她愿意与我沟通。我想了好多办法,最终走进了她的心灵。我把她调到第一桌,上课时挑最简单的问题提问她,让她有成就感,并不断鼓励她。课后经常和她促膝长谈,嘘寒问暖。为了不刺激她的自尊心,我常常把对她的捐助直接送到她家。时间长了,她终于开口了,生活的艰难、对父亲的理解、对母亲的担心,都一股脑地吐了出来。压在她心里的石头落地了,我也轻松了。如今,她在大庆石油学院读书,一直努力学习。

2007年,我迎来了我的第二批学生。我们班的小昂总显得有些不自信,我便找机会让他多锻炼,诗歌朗诵我让他当领诵,班级活动我让他组织,鼓励他与同学交流,我也经常与他在日记中交谈。本来以为我只是在鼓励他,可是当我看到他那篇近3 000字的日记之后,我感动得流泪了。在那篇日记里,他总结了一年时间里,我在日记里给他写的批语,并且谈了他看了一次次的批语后的心灵的震动。我也发现了他的变化,他变得开朗自信,变成了一个阳光男孩儿。

大壮同学刚上初二,就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女孩。虽然青春期男女生间的互相吸引都很正常,但毕竟不是恰当的时机,加之这种想法让他无法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落下很多。他的性格很内敛,不愿对任何人诉说,这使他无法摆脱精神的折磨。他的妈妈多次教育他,他只听不说话。时间久了,他就去网吧,甚至在那儿过夜。面对手足无措、泪流满面的家长,我只能默默地安慰并保证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接下来,我便开始了我的特殊教育。我先是让他和那个女孩多接触,不要偷着喜欢。然后我让那个女孩多帮助他,明确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只有纯洁的友谊,让他不要再有更多的误会。一段时间过后,他显然有了变化,同学关系好了,学习也上心了。同时,我及时找他谈心,让他说他的心理感受,他说:“本来我认为神秘的东西突然间公开了,本以为教师和家长不同意的事,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本以为自己喜欢上了她,其实那只是一种友谊……”现在这个孩子学习、生活都已步入正轨。

教育对话从心灵起航 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对话,成长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退休老教师, 被某劳教所邀请, 给一批少年犯上课。老教师视力不好, 走向讲台时被绊了一下, 当场摔倒, 即刻引得哄堂大笑。这是一个多么尴尬的场面, 怎么办?此时, 这位老教师沉着冷静思考后, 不慌不忙地站起来, 面的大家笑着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一个人可能跌到, 但仍可以站起来。”顿时哄笑声变成一片敬佩的掌声。

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棒槌的敲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没有严厉的斥责和恼羞成怒, 一“跌”一“站”, 比喻多么生动贴切, 它巧妙地融进人生课题, 极富哲理和针对性。这一刻, 老教师的沉着睿智抵达了孩子的生命深处。

一、与“有个性”孩子的对话

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 面对“问题孩子”或“个性孩子”时, 往往没有一试就灵的秘方。有时我们会发现要走进一个孩子或教育一个孩子是多么的艰难, 经常让人灰心丧气。因此, 我们说“教无定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内心世界, 健康的心灵容易向外开放, 而受到伤害或病态的心灵则容易封闭。

一次科学课堂《一切都会变》, 我提供橡皮泥、书本、矿泉水、房屋图等物品让孩子们观察, 并讨论这些物品哪些存在变化, 哪些不存在变化?孩子们通过思维的辨析、观点的碰撞, 最后得出结论:“橡皮泥形状会变, 时间长了橡皮泥会变硬, 书本通过反复翻阅会变旧, 页角可能会磨损破, 矿泉水一喝水会变没……”最后大家把眼光聚焦到了房屋图片, 并一致认为不会变, 这时沈程浩小朋友站起来用近乎吼的声音说:“房子会变, 白天房子亮亮的, 晚上它就变黑了”。多么精彩的回答, 沈程浩小朋友虽然思维活跃, 但他却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一些行为特质, 性格孤僻, 不守规则, 无法与他人合作, 经常会跟幼儿园老师谈论爸爸的事。于是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走进他, 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开始了一次次心对心的交流。

沈××第一次看到了我用于开展课堂教学的绘画作品, 对我的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从画中看到了我的想法, 于是他说了这样一段话:“红色的裙子、红色的包包、红色的船帆、红色的小花、红色的苹果, 老师你很喜欢红色, 所以你会买很多红色的裙子, 对吗?”

面对沈××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诚恳真实的话语, 我诧异地点点头。接下来的时间, 我反复思索我该怎样“对付”这个天才的孩子, 第二天晨间活动时, 我走进他:“××, 你经常会邀请老师去你家做客喝酒, 是因为爸爸在家经常会喝很多酒, 其实你是不是特别不喜欢爸爸喝酒?你喜欢跟老师聊天, 是不是因为你在家的很多时候都只有妈妈陪在你身边?你不愿意和伙伴们一起玩, 其实你很希望能跟伙伴们成为好朋友, 是不是你担心小伙伴不喜欢你, 所以才故意不跟他们玩游戏?你很聪明, 每次课堂上你都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 并且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是不是想证明自己很出色, 让同伴们都喜欢上你……”这段话让××沉默了, 可能这段话触动了他的内心。他头脑聪明, 能言善辩, 但这一切只不过是防御别人走进他内心世界罢了, 因为它害怕别人知道他的一切, 害怕伙伴们知道自己爸爸他爸爸的不同, 或许就在这一刻, ××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心灵了。

这段对话是我启发浩浩发现自己内心的需要, 如果××不打开自己的心灵, 正视自己的心灵, 他会一直不快乐。因此, 进行心灵的对话是多么重要。

二、与“重竞争”孩子的对话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家长的迫切期望让很多小小年纪的孩子身处竞争的环境, 由于孩子给予自己的负担过重, 他们不快乐, 我们不经质疑:人的生命过程难道就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比赛吗?

张××是非常文静的小女孩, 能说会道, 有着较强的表现欲, 一次社会课堂《我认识的标志》, 意在让孩子了解一些常用标记的含义, 并尝试自己设计标记, 对生活周围的标记感兴趣。当活动进行到最后环节, 大家交流自己设计的标记时, 只见张××悄悄地把自己的标记图藏在了小椅子下, 当我邀请张××向同伴分享自己的设计时, 张××却说:“老师, 我还没有设计好呢!”我奇怪于她的回应, 课后找她聊天, 得知张××原来是:“怕伙伴听了以后, 也会了, 以后会比她出色!”面对这样一个有着强烈竞争欲的孩子, 我尝试走进她:“××, 同伴与你分享他们得设计时, 你觉得他们设计的怎么样?你愿意学习伙伴们的优点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吗?其实小伙伴都认为××你也很出色, 他们多么希望你能带领他们一起学习, 你愿意吗?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我们一定会比现在更快乐, ××你说是吗?这段话让××沉默了, 或许她正在思考, 也或许就在这一刻, 艺璇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心灵了。

日常教学中, 对于不同个性、不同问题的孩子, 我们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了解其个性与问题, 知己知彼, 让孩子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 尽情地倾诉自己, 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张扬与释放, 更能锻炼孩子说话的能力, 让他们在你的聆听中感受到爱, 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要试图磨平所有孩子的棱角, 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生命“对话”后的教师感悟

1.真诚的关心与理解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为了我的话语能打动儿童, 我首先耕耘孩子们的心田, 以便播撒能够触动孩子心灵的话语, 然后走进他们已经敞开的心扉。”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当你有心事的时候, 你是不愿意跟随便某个人袒露自己的心扉的, 除非这个人非常值得你信任, 同时他也非常关心你。其实我们的孩子也一样,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都把我们当成知心朋友, 而是我们要去努力做到这一点。

2.放弃“先入为主”, 学会“各执己见”

在教育生活中, 由于“刻板效应”和“定势思维”的影响, 我们往往对孩子不加分析就“妄加判断”, 比如面对一个性格霸道的孩子打架了, 我们的第一反应时“这孩子肯定又欺负伙伴了”, 但实际情况很有可能他是为了捍卫自己。所以, 我们在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时候, 一定要先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 待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后再进行教育。

3.善于“倾听”, 做会思考的听众

倾听并不仅仅是“听别人说话”那么简单。真正地倾听是在听倾诉者所讲述的内容, 同时对倾诉者的感受、意图等都要有敏锐的洞悉, 这样才更容易抓住一些“蛛丝马迹”, 让倾诉者的问题显露出来。

关注孩子个体特征的教育理念, 渗透生命教育的教育行为, 鞭笞着我们每一位幼教实践者, 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 用无私的爱陪伴孩子成长, 让孩子沐浴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应彩云.孩子是天我是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季晓英, 严留芬.反思研究:享受生命自由.江苏人民出版社.

关爱“心灵之窗”拥有健康双眸 篇8

老王患有糖尿病十几年了, 前几日他感觉自己看东西模糊、变形, 于是去医院看了眼科, 大夫检查后告诉他是黄斑病变。老王很担心, 觉得自己平时血糖控制得挺好的, 怎么就出现眼部病变了呢?

眼病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多发病, 哪些人是糖尿病眼病的高危人群呢?

1.糖尿病长期控制不好者。高血糖持续时间长, 容易引起糖尿病眼病。

2.妊娠期间,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妇女的一个重要问题。建议所有的妊娠糖尿病妇女每3个月检查1次眼底以保护眼睛。

3.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病人。此型患者发病时间早, 病情重, 对视网膜血管的侵害早且较为严重, 容易造成糖尿病眼病。

4.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发生时的年龄有关。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已经有病史多年, 甚至是因为视力下降来眼科就诊时才发现患有糖尿病。

5.高血压患者, 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特别是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 糖尿病同时口服避孕药丸的患者, 吸烟的患者等等, 都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易患人群。

6.长期无症状的隐匿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时间代谢障碍没有被发现, 未能早期治疗, 患者的微血管被破坏, 进行性持续发展, 眼底功能与结构容易发生改变。此类病人大多数不知何时患了糖尿病, 一经发现, 病程已有多年, 眼底往往存在病变。

7.确诊糖尿病年龄小者。

糖尿病眼病大搜罗

糖尿病眼病包括哪些病变呢?这些病变都有些什么症状呢?

糖尿病眼病主要包括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暂时性屈光改变、青光眼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视网膜病变

人的视网膜犹如照相机的底片, 是眼睛接受光线及感知物像的重要组织, 黄斑是视网膜的一部分, 主要负责提供敏锐、清晰的视觉。一旦视网膜严重受损, 特别是黄斑区受损, 就会导致视力明显下降, 直至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发生在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 因此发现糖尿病后如果积极治疗可以降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在视网膜病变的初期, 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眼科医生常规建议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病人常规散瞳检查眼底。随着病情发展, 可有不同表现。早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或视物变形。中期视网膜小动脉破裂, 少量出血入玻璃体, 患者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晚期新生血管生长, 玻璃体大量出血或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可致视力严重丧失。

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分为6期, 前3期称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 经过良好的控制是可以完全恢复的;后3期称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到了这个阶段就难以控制及其发展速度了, 而且也难以逆转了。

各期特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期特点是这样的:Ⅰ期眼底出现微血管瘤, 这种微血管瘤不是真正的瘤子, 而是由眼底毛细血管盘绕屈曲而形成的;Ⅱ期则在微血管瘤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硬渗出, 这是视网膜水肿后留下的脂肪斑;Ⅲ期的特征是软渗出的出现, 这是眼底点状出血留下的瘢痕;Ⅳ期是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开始, 其特点是眼底出现新生血管, 这些新生血管十分脆弱, 常因血糖控制不好或者血压升高而发生较大量的出血;如果有了玻璃体出血, 随之而来机化物形成, 视网膜病变即已进入第Ⅴ期;所谓机化物实际上最初就是一些血痂, 如果这种血痂连着视网膜的话, 当血痂收缩时, 就会造成视网膜脱离, 使病人失明, 这就是视网膜病变第Ⅵ期。

类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分为2种类型, 一种是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眼底变化。通常, 糖尿病视网膜病从视网膜的微小血管出现轻微的退化开始, 这种病情一旦出现, 就会发展到危及视力的更严重状况, 称为增生性视网膜病。在增生性视网膜病中, 异常的新血管会在视网膜的表面生长。这些脆弱的新血管十分容易破裂, 并且会有血液流到眼睛的中间部分而阻碍视力, 这就是一般说的玻璃体出血或积血。这种新生血管也非常容易萎缩, 而它萎缩形成的疤痕组织也可能在视网膜周围形成, 最终导致视网膜脱离。

还有一种, 是因为血中的液体会持续从视网膜血管渗漏而导致黄斑水肿。黄斑是视网膜的一部分, 负责在阅读和驾驶时提供敏锐、清晰的视觉。当黄斑的重要部位因过多液体而肿胀时, 视觉会变得非常模糊而使它难以发挥或丧失它的功能。黄斑水肿可以不象微血管病变那样, 发展到一定时候才能影响视力, 它可以出现在糖尿病的任何时期, 而且从一开始就严重的影响视力。

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病因治疗:治疗糖尿病,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激光治疗:单纯型伴无灌注区及视网膜新生血管, 考虑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伴长期黄斑囊样水肿者, 行黄斑区格子状光凝;增殖期行广泛或全视网膜光凝。

手术治疗:玻璃体积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者, 行玻璃体切割术及眼内激光光凝术治疗。

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但往往忽视了眼睛变化, 很少去眼科检查。当发现视力有变化时, 再去眼科检查, 眼底常常已经有了病变, 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 即便视力是1.0, 也应到正规医院的眼底病专科进行随访检查。眼科随访检查的项目应包括视力、屈光状态、玻璃体、视网膜情况等, 荧光血管眼底造影、电生理等特殊检查, 亦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 一定要进行首次眼科检查, 以后每半年随访检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即应进行首次眼科检查, 以后根据眼底情况由眼底病专科医生制定随访计划;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前或早孕3个月内应进行首次眼部检查;对于轻、中度非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 应采取微血管保护剂药物治疗为主, 同时3~6个月应随访检查1次;对于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 应积极采取眼底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同时3个月应随访检查1次;对于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 为挽救部分视力应采取全视网膜光凝或玻璃体手术治疗。

糖尿病性白内障

白内障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眼病, 然而有些中青年人也患白内障, 这就要查一查血糖和尿糖, 看是不是患了糖尿病, 因为糖尿病人易患早年白内障。

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 血糖因而增高, 致使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正常人眼的晶状体是透明的, 晶状体通过其囊膜的弥散与渗透作用, 以吸收房水的营养物质和排出晶状体的新陈代谢产物。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眼内房水的成分和渗透压也会产生变化, 晶状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因此受影响, 晶状体逐渐产生变性和混浊, 从而形成白内障。

糖尿病性白内障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典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 又叫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 较少见, 多发生于血糖控制不良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双眼发病, 进展迅速, 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晶体混浊, 视力迅速下降。另一类为一般性白内障, 与老年性白内障相同。与一般老年人相比,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发生率要高、发病年龄要早、发病速度要快, 血糖控制不好、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就更高。

手术

1.糖尿病患者做白内障手术前的注意事项。首先, 在术前一定要尽可能的控制血糖。

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会发现, 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很好的注意控制自己的血糖, 有些人甚至认为, 只要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就可以了, 从不监测自己的血糖。更有甚者, 有些患者在使用一段时间的降糖药后, 发现自己的血糖得到控制后, 就盲目的认为, 糖尿病已经好了, 从而自行停药。做白内障手术前会常规的测量空腹血糖。测量的结果显示很多患者的血糖控制的均不是很理想。有文献显示, 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发生感染的几率会更高, 控制血糖无疑会降低感染的几率, 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此外, 糖尿病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会明显延迟, 控制血糖无疑会促进手术切口的愈合。再者, 糖尿病患者, 术后眼内的炎症反应会更重。有效的控制血糖, 能够有利于减轻白内障术后的炎症反应, 并促进患者尽早恢复。

其次, 在术前应该增强局部点用抗生素眼药水的频次和时间, 从而尽可能的降低眼内感染的发生。

对于术前全身或局部应经有感染的患者, 应该尽可能在先控制感染灶后再考虑手术。

2.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的注意事项。

患者在白内障术后应该继续控制和监测自己的血糖, 控制血糖无疑有利于保护患者的眼底, 避免糖尿病所致眼底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从而巩固手术后的视力。

患者在术后的炎症反应通常会比正常人群偏重, 反应持续的时间也会较长。因此, 建议术后局部应用典必殊的频次应该更高, 时间也应该适当延长。

建议术后口服至少抗生素3天的时间。

建议在术后早期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 定期复查。即使在完全恢复后也建议三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

术后1到2周后应该详细检查眼底, 必要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检查, 如果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应该及时的检查和处理。

预防

1.控制血糖是首要原则。

由于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糖升高有关, 通过房水渗透到晶状体中的糖浓度增高, 因此, 积极控制血糖是首要原则。其次是根据白内障的程度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 药物干预对于延缓白内障的发展十分必要;白内障近成熟期及成熟期应接受手术治疗。

2.治疗主要有两条途径。

利用药物可以控制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或溶解白内障。在现有的许多防治白内障的药物中, 应用最多的是抗氧化剂和晶体蛋白保护剂。

3.摄入补充微量元素。

有研究显示, 缺锌、镁、硒、铬、铁、钾等微量元素时, 人易发生白内障。微量元素对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在全世界大多数人群里, 由于缺乏必需营养微量元素, 或由于其配比不合理而引起的营养缺乏病相当普遍。在白内障患者中也是如此。建议通过食物摄入每日膳食需要量, 以补充体内必须的微量元素, 对于延缓白内障的发展或许有些帮助。

糖尿病青光眼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青光眼。糖尿病与青光眼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青光眼发病原因也各不相同。糖尿病可引起前房角小梁网硬化, 房水外流不畅, 眼压升高而发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障碍可导致眼部血流灌注减少, 引起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而发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在高血糖状态下晶体发生肿胀, 导致前房角关闭, 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重要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终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病因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力间断或持续升高, 以致造成视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眼病。青光眼的病因比较复杂, 原因是多方面的。

1.小梁网及其它房水流出通道受阻:此为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 造成小梁组织阻力增加的原因, 多认为是小梁组织局部变性或硬化, 血管神经和眼压调节中枢对眼压的调节失控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其它房水排出通道阻力增加所致。

2.局部解剖因素:闭角型青光眼是由于前房较浅, 房角狭窄, 周边部虹膜前移与小梁接触而堵塞房角。另外, 有的是因为眼轴短, 晶状体不成比例地增大 (与年龄有关) , 扩大了虹膜与晶状体的接触面, 增加了房水流经瞳孔时的阻力, 使后房压力增加, 虹膜根部向前推移, 房角变得更窄, 导致眼压增高。

3.血管神经因素:除了以上局部解剖因素外, 有时全身因素亦起一定作用, 如血管神经调节中枢功能失调, 使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而造成睫状体水肿前移而堵塞房角, 另一方面还可能引起房水增加而使眼压升高, 闭角型青光眼还与情绪激动、睡眠不佳、过度疲劳等有关。

危害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危害大。有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视网膜组织缺氧, 产生具有活性的血管形成因子, 这种因子向眼前部扩散, 刺激虹膜形成纤维血管膜, 跨越眼前房角, 影响房水排出, 致眼压升高, 此时表现为开角型青光眼。当纤维血管膜收缩, 眼前房角粘连, 则变成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房角关闭期, 眼压升高十分顽固, 眼痛剧烈且难以控制, 同时治疗也非常复杂和困难。随着病情的进展, 眼组织和视功能往往遭到严重的、不可挽回的损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难度大、治疗效果差, 晚期患者即使手术治疗也难以控制眼压, 最终导致视功能丧失, 因此预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意义重大。

其它病变

1.暂时性屈光改变。

血糖浓度的急剧变化可以引起暂时性屈光改变, 高血糖时易发生近视, 低血糖时可表现为视物模糊、不能聚集或看不清小字等, 经过控制血糖, 视力又会逐渐恢复。

糖尿病性近视的产生是由于晶状体与房水之间渗透压的变化, 使水分过多进入晶状体内, 晶状体的凸度增加, 导致屈光力增强。因此, 对于近期视力频频变化且突然出现近视, 或者原先近视的患者度数突然增大, 需频繁更换眼镜, 则应该考虑是否患有糖尿病。对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近期发生明显的视力和屈光度波动, 应该意识到是否存在血糖异常。此外, 糖尿病患者配眼镜应等待血糖控制在较稳定水平之后再进行。

2.眼表损害。

糖尿病患者常主诉眼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等, 这些症状提示了患者可能存在眼表功能的损害, 表现为慢性结膜炎和干眼症。其发生机制是因为患者 (尤其是病程长且血糖控制不良者) 的组织代谢紊乱和功能失调导致抵抗力下降, 加上高糖环境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繁殖, 因此常易招致眼部的炎症感染而出现结膜炎、睑缘炎、泪囊炎等。并且由于患者的角膜感觉迟钝, 瞬目减少, 加之基础泪液分泌下降, 泪膜蒸发过快, 易发生角膜上皮的干燥、点状脱落、丝状角膜炎、复发性角膜糜烂、上皮延迟愈合等现象。临床检查发现患者的泪膜功能异常, 泪液分泌量减少和角膜损害等干眼症表现。干眼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眼表疾病, 其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而糖尿病患者的干眼症发病率大大高于正常人群。对糖尿病眼表疾病的治疗以控制炎症感染和补充人工泪液替代品为主要手段, 但是同时应注意积极控制血糖。

3.眼外股麻痹。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使患者致残或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周围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病变, 少数人可影响脑神经。当支配眼外肌运动的脑神经 (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等) 受损害时, 则发生眼外肌麻痹。患者主观感觉到头晕、头痛、眼痛、视物双影, 因空间定位功能紊乱而行动不便, 并表现眼球偏斜, 眼球转动受限制, 有的还出现上睑下垂和瞳孔放大。因此对突然出现这种眼位偏斜、复视和眼球运动障碍者, 需做全身体检。发现有糖尿病时, 应该积极控制血糖, 并且采用神经营养支持疗法。多数患者经过几周或几个月治疗可恢复正常。

4.虹膜改变。

由于房水内糖尿病性新陈代谢产物的刺激可引起虹膜色素上皮的水肿和变性, 也可形成虹膜囊肿。因此,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眼外伤, 或接受白内障、青光眼等内眼手术后, 发生眼内炎症的机会比其他人多, 而且反应也较重。病史较久的患者, 瞳孔反应比较迟钝, 对常规的散瞳药不敏感, 当检查或手术需要散瞳时, 瞳孔往往不易散大。另外, 患者瞳孔缘周围可出现排列如花冠状的粉红色蔷薇疹, 这是虹膜表面的新生血管, 这种血管很脆弱, 易于破裂而发生反复性的前房出血, 并且很难吸收。

>>预防篇

预防——“三控一查”

1.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措施。有人进行过长达20余年的观察, 发现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在20年后会发生视网膜病变, 而控制良好的病人只有少数会出现视网膜病变, 差别非常巨大。

2.控制血压。血压、血脂、血糖对预防糖尿病眼病都很重要。每个人的视力主要是靠黄斑区的光反射, 黄斑区出现水肿即影响视力, 有人认为糖尿病最影响视力的是黄斑区的水肿。平常控制血压很重要, 血压不控制好, 很容易出现糖尿病眼病。有些糖友现阶段血压不好, 但暂时没有任何反应, 但如长此以往, 10年后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几率非常大, 还会导致失明。

3.控制血脂。血脂也很重要, 当病人有严重高脂血症时, 血液中含有大量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可使视网膜血管颜色变淡而近乳白色。这些脂蛋白有可能进一步从毛细血管中漏出, 这就是视网膜脂质渗出, 在视网膜上呈现出黄色斑片。如果脂质渗出侵犯到黄斑则可严重影响视力。高脂血症引起的视网膜静脉血栓, 后果非常严重, 且不易被及早发现。高浓度的血脂可以激活血小板, 使其释放多凝血因子, 造成血小板聚积性增高, 血管内血栓形成。若血栓发生于眼睛内, 可以造成视网膜血管阻塞。中央静脉阻塞可表现为视盘周围环状出血和渗出及视网膜静脉扩张, 可引起视力严重下降, 且老年人严重的视力下降可造成双目失明。

4.定期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不可逆转的, 必须早发现、早治疗,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视力及眼底。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发病5年后每年检查一次;2型糖尿病患者则应从发现糖尿病起, 每年检查一次。如有眼部异常感觉, 则应缩短眼科随诊时间。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眼部不适, 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

生活有规律护眼有禁忌

饮食禁忌

1.很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 建议不要吃含糖量高的水果、饮料等, 血糖如果控制较好, 水果可以适当吃一些, 但切忌不要过量, 并且一定要计算在每天的总热量中。

2.控制体重。每天计算总热量, 不要超标。平衡饮食, 蛋白质占总热量1 5%左右, 脂肪达2 5%, 碳水化合物占6 5%左右均可。油类食物以植物油为主, 常见的有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等, 这些油类能减少血脂的升高。

3.糖尿病眼病比如糖尿病眼底出血, 是因为阴虚肝热引起, 所以要以滋阴清肝热的食品为主, 常见的主食有豆类、玉米面、荞麦面;而蔬菜应以绿叶菜为主白菜、芹菜、菠菜、小白菜等。

4.不要吃辛辣的食物。辛辣、发散的食物容易导致血管扩张, 引起出血。特别是在出血阶段, 不要吃辣椒、葱、蒜等辛辣之物, 忌饮浓茶、咖啡, 绝对不能喝酒。

运动注意

合理运动虽然运动能够带来很多益处, 但某些糖尿病并发眼病患者.在运动时要格外当心, 不然会适得其反, 导致意外事件发生。运动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合的场地。无论是何种眼病, 通常都会造成视力减退。因此, 在选择运动场地时要求地面尽量平坦, 没有较大的起伏落差, 光线要充足, 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在室内健身器械上锻炼, 以免发生摔倒等意外事件, 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可选择的运动器械有跑步机、空气自行车等。

2.避免剧烈运动。跑步、打球等运动都不适合糖尿病并发眼病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入增殖期后, 视盘或视网膜上壁薄而脆弱的新生血管容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破裂而出血。当头部过多震动或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 玻璃体动荡增加, 视网膜会受到牵引而发生剥离, 引起视力骤降或仅存光感, 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3.避免引起眼压升高的运动。如举重物、蹲马步等运动项目均不适合糖尿病眼病患者。此外, 还应避免头部低于腰部水平线以下的活动, 如系鞋带、俯卧撑、倒立等。

4.外出运动时应做好眼部防护。日光强烈

>>治疗篇

糖尿病眼病治疗中的误区

通过以上的了解, 我们知道糖尿病能引起很多眼睛病变, 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但是往往糖尿病患者并不重视, 也不愿意去医院检查眼睛。甚至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想到病情的发展会影响到眼睛。

1. 重视降糖, 不重视降压降脂。

对于还没有发生糖尿病眼部病变的患者, 应由内分泌科医师用药物及饮食控制等方法治疗糖尿病, 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眼部病变的根本方法。

糖尿病眼病与血糖关系非常密切, 所以从确诊糖尿病那一天开始, 就应严格按照要求控制血糖。现在很多研究证明, 早期有效把血糖控制到正常, 就可以大大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 或者延缓其发展。另外, 糖尿病往往有合并症, 比如说血压增高、血脂异常, 它们对糖尿病眼部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所以控制血糖和控制血压是两个核心。

一旦眼部病变发生或已经进展为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甚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单纯全身治疗难以改善眼底情况, 则需考虑眼局部的治疗。

2. 怕麻烦, 不愿意去眼科长期随访。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需长期随访, 因为病变不是静止的而是进行性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 患者常无典型症状, 单眼患病时常常不易察觉出来, 因此糖尿病诊断确立后应在眼科医生处进行定期随诊。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随诊间隔时间可定为一年, 出现视网膜病变者应缩短随诊间隔时间。

目前, 尚未研制出治疗糖尿病眼部病变的特时, 应配戴防护镜, 避免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光照射环境中, 防止发生日照性视网膜炎。

效药, 也就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防止糖尿病眼部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但临床实践证明, 一些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对糖尿病眼部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3. 只查视力, 不愿意查眼底。

糖尿病患者不能因为视力好而不愿做眼底检查。要知道视力下降明显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已是晚期。因此, 要想通过查视力去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不可靠的。糖尿病患者经常误认为只要血糖控制得好, 就不会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于早期糖尿病患者而言, 严格控制血糖确实可以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但一旦发展到晚期, 仅控制血糖不能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任何作用, 而需要激光甚至手术治疗。

4. 以为眼病已是晚期, 早早放弃治疗。

很多病人或家属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到晚期, 就放弃了治疗, 这是错误的。目前, 激光及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即使眼底出血看不见了, 通过激光治疗或玻璃体切割手术, 不少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患者仍可恢复一定视力。所以, 为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 应该争取治疗机会。

>>保健篇

夏季注意护眼

1. 天热易污防感染。

夏天温度高, 细菌繁殖快, 且眼睛油脂腺分泌旺盛, 稍一疏忽, 眼睛就很容易受到感染。故眼睛红、肿、痒是夏天经常会碰到的问题, 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眼睛外伤就是夏天最常见的三种眼部疾病。因此, 应该特别注意眼睛卫生, 要注意常洗手, 不要动不动就用手揉眼睛, 切勿使用公共场所提供的毛巾来擦眼睛。隐形眼镜一族要注意镜片的清洁保养, 在戴上及卸下隐形眼镜前, 尤其要注意手部清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里时, 要注意双眼的湿润度。游泳要戴上泳镜, 一般游泳池以变面镜较佳, 应注意镜框边缘要柔顺、不易刮伤脸部, 近视者, 可戴用度数相当的泳镜。做到这样, 才能减少眼部感染的机会。

2. 日光热辣防晒伤。

夏天强烈的紫外线不仅会晒伤皮肤, 也会“晒伤”眼睛。紫外线对眼睛可造成角膜炎、白内障等, 出现红、热、痛、流泪不止、怕光等症状, 严重者更会导致角膜上皮剥落、水肿、视力模糊等。所以, 夏天应该戴上可防紫外线的太阳镜。选择太阳镜时还要注意, 有效防止紫外线的太阳镜, 应该附有镜片隔阻紫外线的说明, 镜框要大一点, 才能有效保护眼睛少受紫外线的伤害。

3. 汗湿镜滑防外伤。

夏天多户外活动, 是眼睛外伤的高峰期。夏天气温高、容易流汗, 镜框在鼻梁上滑来滑去, 易发生运动时外力撞击眼镜, 导致金属框眼镜扭曲变形而插入眼球, 轻则异物侵入眼睛或伤及角膜, 严重者甚至伤到晶体、视网膜, 导致外伤性白内障。所以在从事各项运动时, 最好戴隐形眼镜或是运动专用眼镜。眼睛若遭异物入侵, 千万不能自行将异物拔出, 必须冰敷, 将受伤部位抬高超过心脏, 并且尽快送医院急救。

糖友的夏季保健

食, 不要过量以防血糖居高不下。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情况, 通常表现为疲乏软弱, 四肢无力, 极度口渴, 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等。中毒时, 人体血中酮体升高, 由于酮体以酸性物质占主要部分, 会大量消耗体内的储备碱, 逐渐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导致糖尿病的症状加重, 如不及时抢救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夏季人们外出就餐的机会增多, 加上天气炎热, 食物容易变质, 急性胃肠炎时有发生。因而糖尿病患者要比常人更注意饮食卫生, 一旦感染胃肠炎, 在就诊时要将自己的病史告诉医生。如果在腹泻、呕吐的同时, 还出现极度口渴、多饮、多尿、全身无力、头晕、头痛等症状, 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饮, 要及时补水以防昏迷。夏天人体出汗多, 体内水分的丢失量很大。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 心脑血管功能本来就不好, 如果体内缺水, 血液黏稠度增加, 就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出现高渗性昏迷、肾功能障碍等。此外, 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失水后, 口渴感不明显, 所以, 千万不要等感到口渴才喝水, 应注意及时、主动补充水分。有些患者担心多饮会导致多尿, 故而限制自己喝水, 这是非常危险的。不过, 糖尿病病人也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或食用冷饮制品, 以及含糖高的、含汽的饮料, 可多喝凉开水或凉茶水。

动, 提防动得过猛血糖低。夏天由于流汗多、食欲比较差, 人体的热量消耗大, 会间接引起血糖下降, 使血糖比其他季节同等情况下的指数要低。这时, 就要相对降低运动量, 特别在户外运动时, 人一动就易大汗淋漓, 易造成低血糖。如在三伏天时爬山, 就是过度运动, 会出现头晕等低血糖症状, 对病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量力而行。

行, 凉鞋易惹上糖尿病足。夏日是病足的好发季节。首先, 人体易被蚊子叮咬, 皮肤出现瘙痒后, 有的患者爱用手去抓, 却不知糖尿病人足部微小的伤口都可引起溃疡和感染。此外, 不少人爱穿凉鞋, 很容易碰伤、刮伤, 再加上潮热的气候, 非常适合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所以, 这时糖尿病病人的足部如出现伤口, 不仅难以愈合, 而且皮肤容易发现溃烂, 形成糖尿病足的机会比其他季节都高, 情况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因此, 患者在被蚊虫叮咬后, 千万不要用力抓痒处, 可用痱子水、花露水或者酒精等止痒。

治, 血糖下降莫随便停药。专家指出, 人体血糖水平与季节有密切关系, 一年之中, 夏天血糖水平相对最低。从病理生理学分析,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夏天胰岛素敏感性增高, 二是夏天活动量较大代谢加强、消耗过多、根据这一变化规律, 不论是西医或中医, 都认为夏天是降低血糖的最佳时机, 应强化治疗。

眼部常保健

眼部保健有促进眼内血液循环、改善眼部营养状况、消除视疲劳的作用, 对预防和治疗眼疾都有积极意义。下面介绍三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双目不久视:糖尿病患者的眼睛非常容易疲劳和受损, 这是因为机体营养代谢障碍, 眼部营养紊乱所致。因此,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如看书报、电视、电影时不可久视, 稍感疲劳应适当休息和活动片刻, 使气血畅通, 有利于双目的保健。闭目养神法和远眺法都具有养目的功效, 凡视物疲劳时, 应闭目静养10~20分钟;平日无事;也可静坐闭目养神, 抑或采用远眺法, 观看远处的建筑物和树叶, 放松视神经, 保护双眼。

运目祛眼疾:祖国古代医著有“每日睡起, 跌坐凝思, 塞光垂帘, 将双目旋转十四次, 紧闭少时, 忽然大瞪”。这种运睛之法, 有利于眼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作用, 既能锻炼神光, 又能祛除内障外翳。本法简便易行, 极宜推广。这种方法不限于清晨睡起, 在平时工作之余或办公室午休时也可运用。

深入心灵体验感悟“三生教育” 篇9

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 以“三生教育”为突破口, 在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的基础上, 积极动员、加强宣传、落实培训、夯实课堂、注重实践、挖掘资源、争取力量、形成合力, 以此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建立网络, 明确教育目标

学校成立了“三生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少先队、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三生教育”骨干队伍;形成了学校———年级——班级, 学校———家庭———社会, 校长室———党支部———少先队三条“三生教育”网络。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学校“三生教育”活动, 全体教师人人都是“三生教育”活动的实施者。还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先锋小学“三生教育”分年段目标》。

二、抓实培训, 落实“三生”课堂

首先是强化培训提升教师能力。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实施“三生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课堂教学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主渠道。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珍爱生命、懂得生存技能、热爱生活的教师, 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生存的本领, 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体会生活的价值。因此, 我校分层次对教师进行了“三生”理念和“三生”实践的培训。对教师进行“‘三生教育’主题教学研究”业务培训;对教师进行“三生教育”理念培训;与专家一道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 我们坚持“两要”和“两个不一定”。每个教师都要提高, 但不一定是同步地提高;每个教师都要合格, 但不一定是一样的规格。

其次是利用“三生”教材落实课堂教学。结合教材内容, 采取“选定主题———集体备课———代表上课———集体议课———集体反思———再次上课 (打造成功的课例) ———展示课例———教师论坛”活动。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研究形式, “三生教育”课堂扎实有效,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另外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结合学校“减负增效”的目标, 我们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寻找教育切入点,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如体育课中的“生存训练”、音乐课中的“情感陶冶”、美术课中的“美的欣赏”、英语课中“感恩节”、科学课中的“生命世界”, 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挖掘出“三生教育”的素材, 渗透“三生教育”。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 分析1~6年级教材,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 提炼出“三生教育”素材, 编写教育方案, 然后进行整合。例如六·二班的语文教师游成李在教学六年级下学期教材“习作二”的教学内容时, 结合“三生教育”对学生渗透了“爱的教育”等。

“好好爱自己, 好好爱别人, 好好爱世界!”将双手放在胸前, 面带微笑, 打开双手。这是先锋小学每天课间都要进行的手语操。要让孩子们心中充满爱, 就要让他们能在日常行动中得到爱的熏陶。

三、开展活动, 诠释“三生”内涵

开展三生教育主题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 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三生”教育活动, 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例如,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改变的短剧“当同伴落水时”, 师生们投入的演出, 入情入境的表演, 让全场为之动容。清澈见底的湖水, 三个孩子在其间畅游嬉戏, 一人越游越远最终在呼救声中沉入水底。两位同伴由于惊恐, 害怕承担责任, 没有救助, 也没有求助他人帮忙, 而是慌忙逃走, 并藏匿落水同伴的衣物。一具裹着白布的“尸体”出现了, 在场的孩子们纷纷发出惊呼。扮演孩子父母的何英周老师和周昆老师在台上悲痛欲绝的呼喊声, 深深揪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惋惜、悲痛, 会场一片寂静。此时主持人游主任适时引导互动活动, 在场的孩子、家长纷纷举手发言, 畅谈心中的感受, 也唤起了大家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又一次思考……

来自社区的鲍主任被现场的氛围所感动, 情不自禁为大家高歌一曲《母亲》, 并声情并茂地告诉孩子们:“珍爱生命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警官叔叔抓住契机为孩子们介绍了交通安全及安全自救知识等。最后, 全体师生在国旗下庄严地宣誓, 响亮而激昂的声音回荡在校园天空。

开展实践演练培训, 提升学生的自护能力。在各班进行“消防知识”、“地震自救知识”、“突发事故自救方法”等安全知识的培训的基础上, 各年级分段又对学生进行培训, 让学生了解“小学生自我保护分年段要求”。内容包括:交通事故自护、自然灾害自护、权利侵犯自护、精神毒害自护、人生伤害自护、心灵伤害自护等。学校集中对学生进行“消防演练”、“地震自救演练”、“突发事故紧急疏散”等实地演练培训, 学校与云南警官学校合作, 未来的警官们深入每个班级对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知识宣传和培训;与翠湖派出所合作, 对六年级学生进行法制及自救方法培训等。通过实地演练培训, 增强了学生的自护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护能力。

让学生在校本节日里享受快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 结合“三生教育”及学校自身的特色, 学校为师生设立了10个“校本节日”。二月亲子节 (构建和谐家庭) ;三月服务节 (增强孩子对学校、家庭的服务意识) ;四月科技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五月英语节 (提高学生的视野和语言交流能力) ;六月艺术节 (接受艺术熏陶) ;七月表扬节 (学会赏识) ;九月爱心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十月读书节 (赏析经典与经典同行) ;十一月体育节 (强健体魄、健康身心) ;十二月感恩节 (感恩家庭、社会、大自然) 。在富有学校特色的节日里, 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导行, 健康、快乐的成长。

积极参与社区实践。例如, 每天早上上学时间, 游动菜农在学校大门口做买卖阻塞了师生进出校门通道, 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而且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调查研究活动, 写出了调查报告, 并向有关部门建言, 最终事件得到了解决。

享受触动心灵的养成教育 篇10

实小特色养成教育“独特”在哪里?先解决动机和情绪。更为精准的描述是:边解决“我愿意”,边解决“有点难,但我快乐地坚持做着”。教育的秘诀在于激活和唤醒。人是很难被改变的,除非他愿意。小学德育只有真正作用到心底,触动到心灵,才有可能获得持久的力量,涵养、内化出良好的习惯。接近理想的德育境界是,顺应天性,涵养人性,张扬个性。

一、让校园环境触动心灵

环境造人。校园环境艺术化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无需赘述。问题是, 我们以为“好的”环境建设, 是否遵循了儿童生长的规律而因此发生了有益的影响了呢?“最漂亮”并不意味着最科学。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很多好看甚至奢华的学校里, 实际上彰显的是科学性的缺失、教育理念的滞后和对教育主体的漠视。实小坚持, 真正温暖、美好的教育场所, 一定是师生亲自创造、可触摸、能互动的空间, 更应该是一个美好故事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收藏所……

1.拿出行动, 去倾听孩子、老师和家长的心声。

实小在环境设计方面, 倾注了很多心力。我们放弃采用专业设计师, 而选择孩子和教师, 用二到三年的时间, 创设属于我们自己的, 孩子和老师能够看懂、读懂的校园环境, 让校园每一个小角落都留有孩子和老师的痕迹, 让一个个富有创意令人欣喜的细节, 不断地激活唤醒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让环境在熟悉和温暖的氛围中, 有效而又持久地发挥育人功能。师生共同参与环境建设的过程, 体现的不仅仅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 更是对人的尊重。

实小各个教室的环境设计, 经历了老师、家长、孩子们共同参与的过程。亲自动手设计属于自己的环境, 让大家慢慢懂得哪些是适合自己的, 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参与设计的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 得到的是真正的平等和充分的信任。当你走进我们的教室, 请你用心去感受老师、孩子、家长倾尽全力, 用智慧打造的个性化的环境。在个性中你能真切地体悟到蕴含其中的共性, 那就是对环境中的主体——人的充分尊重。

在办公室的设计过程中, 老师们精诚合作, 让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地展现。科学组和美术组自愿组合在一起, 艺术和科学在碰撞中产生了智慧的创造。“科学和美术在山下分手, 在山顶汇合”作为科美办永远保留的文化短语, 启迪我们不断思考合作与融合为我们的发展带来的广阔。

2.让校园环境与主题活动, 达成有温度的互动。

校园文化的培植和经营有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参与和认同, 给学校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对于新建的一所学校, 一方面要以科学而全新的办学理念构建学校文化基础, 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者对团队主流的价值加以引导, 以形成共同的职业追求。这份引领, 一定是基于全体老师的共同愿景, 用贴合心灵的主题活动激发内在的无限美好和期待, 才一切皆有可能。我校党支部结合新建学校实际, 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

“团队文化短语征集”活动。学校从征集的众多团队文化短语中, 选取了“实小好, 是因为你好”。亲切朴实的话语, 给了每一个教师、家长, 包括门卫师傅、清洁工人、食堂临时工……团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我对教育的理解”征集活动, 要求每位教师用一个词、两个字概括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并写在红灯上, 挂在学校醒目的地方, 引领教师思考教育的真谛,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当孩子们满怀期待地寻找自己老师灯笼的时候, 也完成了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初步理解。在卸灯仪式上, 老师们那份真情和不舍, 让我们体会到:校园文化的内涵真正触动了大家。

建党90周年前夕, 学校面向学生开展了“我期待的好老师标准”征集活动, 诞生了第二批红灯笼。当老师们看到孩子发自内心的期待时, 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份来自内心的感怀。两次悬起的红灯笼, 诠释着实小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每一盏红灯笼, 都在解读着教育的秘诀和真谛, 彰显着实小孩子的美好期待, 教师的职业梦想和价值追求。

“我最期待的颁奖词”活动中, 教师为自己写颁奖词, 表达自己期待能得到学生、家长、同事怎样的评价, 以此树立的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 让“我最期待的颁奖词”成为一种激励, 一份承诺。

实小通过这些主题活动, 聚合着学校教师们认同的思想、信念、理念、礼仪、荣辱, 引导着教师的价值观念, 影响着教师的思维方式, 规范着教师的语言行为。

3.让每面墙壁能讲得出故事。

以文化引领, 认同养成教育理念, 形成团队合力, 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实小的校园“温暖文化”, 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开了源头活水。养成教育的持久, 需要一种能量不断助推。用心灵温暖心灵, 用温暖来实现彼此激励, 才能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实小做温暖校园, “温度”哪里来?每天校长站在门口, 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孩子。门卫师傅帮孩子开车门, 拿书包。家长义工为校园的建设不停地忙碌。要让学生懂得用言行给别人带来温暖, 教师和家长要以身示范。

让环境也能如人一样, 彼此取暖, 相互感染, 如实小的红灯笼、行政区悬挂的绘本故事《亲爱的小鱼》, 这个故事作为文化被保留下来, 不断温暖更多人的心。行政区的走廊里粘贴的两个“实小宝宝”的照片, 上面写着“孩子, 你慢慢来”, 启示老师们要敬畏每一个孩子, 顺应孩子的天性, 好好地爱他们, 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实小力争使每一个上墙的文字, 都能让孩子看得懂、读得懂。图书馆旁边, 校长送给全体实小孩子的一句话, 诠释的是老师和孩子共同的价值追求——读书的孩子最可爱, 读书的老师最美丽, 读书的家长最可敬。

实小的校徽和班牌, 是学校美术教师用心设计的, 上面留有王晓瑜老师名字的拼音缩写。学校荣誉大厅里, 为孩子们创办了“学生个人画展”, 学生个人画展已经成为孩子和家长最期待的校园风景。李可一同学是第一期个人画展的创办者, 孩子的爸爸妈妈说:“女儿就因为这次画展, 有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变化。”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长廊、梦想舞台等, 让有兴趣爱好的孩子, 能够在校园里找到展示的空间。校园的每一处细节, 都烙下了实小老师和孩子们深深地印记。环境用了心, 不仅育人, 还能养人。

二、让班级德育触动心灵

养成教育最终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出于个人责任感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而不是出自外在的奖惩。为此, 实小取消了传统的值周评比制度, 代之以班级学生自主评价、班主任引导、学校提供客观指导的评价办法。我们的认识是:习惯的养成单靠监督、量化考核是走不远的。我们践行班主任团队对班级养成教育的独特思考和坚守, 挖掘有效动机, 唤醒学生的内在无限可能。

雷夫56号教室的教育传奇, 让我们坚信, 有效德育的成功应该是基于班级德育的成功。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实施有效德育的“灵魂”。现实中教育上的“倦怠”情结、常常无视或漠视学生的问题, 唯有唤醒和激活教师团队的热情、激情, 才能给班级德育带来生机与活力。

1.让边反思、边行动成为一种习惯。

达成自主的关键是有思考, 有行动。实验小学班主任结合班级的特点, 确定一个思想和行为习惯为班级的培养目标, 制定了特色的班级养成教育实施方案。通过班级的有效评价、班集体活动, 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级养成教育。去年6月, 实小承办了甘井子区养成教育现场会, 六所基地校校长“非常6+1论坛”, 就“何以自主”做了深度地交流和探索。在此之前, 实验小学的全体班主任花了大量的时间, 完成了对班级养成教育的定位与思考。每一位班主任撰写了一份贴近班级实际的班级养成教育报告单, 确定班级重点习惯的培养, 详细思考学生习惯培养的实施方法。在思考的同时, 老师们也在积极地行动, 把习惯的培养有效地作用于孩子身上。2011年6月, 实验小学成功加入《学校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合育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 学校把子课题锁定在班级学生习惯的培养。通过课题的牵动, 强化班主任实施有效班级德育的能力, 鼓励班主任智慧地开展班级工作。

有了目标和方向, 便有了行动和思考。石鑫老师的“有效的家校沟通”, 让孩子们的物放有序习惯基本养成。她本人力争每月给家长写一封信, 与家长沟通近段时间内班级学生习惯的养成情况。新年的时候, 他给每一位家长写了一封信, 在信里还夹着平日里他为孩子照的照片, 用以激励、温暖家长和孩子。在老师默默实践的过程中, 家长们也被老师的投入和热情深深地感染。家校的合力, 促成了孩子习惯的自主养成。张华老师把自主班会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随时捕捉班级德育素材。某班自主为校园里两只突来的喜鹊, 策划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安家仪式。通过班会, 让孩子们为鸟巢起名字, 策划仪式。这其中, 孩子们收获了太多的教育和影响。思考状态下, 保持着激情、投入、用心, 让自主坚持成为可能。

2. 让评价有温度。

评价体系的建立最难,也最必要。很多看似科学而系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忽略主观意愿,就像套上了枷锁一样。科学、人性的评价机制,更多应关注人的主观意愿,让评价也能够触动心灵,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影响更多人。班级养成教育需要科学、艺术、多元的评价,才能够激励孩子形成自主。

军队的纪律,是铁;学校纪律,是铁,也是水。实验小学建校初期,制定了学生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确立规范只是一个开始,科学而又人性化地使用好规范,我们经历了学习、反思、总结的过程。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接受,使其成为主观行为需要。开展校园“广树小榜样”活动,创新实小特色的“小榜样”激励、评价体系。学校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中,都要体现一项学生重点习惯的培养。物放有序、真诚微笑、安静阅读的习惯,已经日趋在孩子们中间看到效果。通过班级、校园小榜样的评选,发挥校园小榜样的奖励机制。增强每一个愿意坚持孩子的信心,不断激励,让习惯养成持久、内化。科学、艺术化激励的同时,也需不断提醒。为此,学校建立“惩戒台”,科学、人性地使用,确保遵循育人规律,不让后发性的惩罚代替了事先的纪律约束。

没有标准的确立,很难达成有效的评价。对好孩子的标准,实验小学老师不断地重新认识,从上学期开始学校做了新的尝试。散学会上,学校为孩子颁发了两份荣誉:“快乐坚持奖”和“更受欢迎奖”,让更多孩子能够养成自主坚持的习惯,做群体中更受欢迎的人。未来发展,坚持的品质和受欢迎的程度至关重要。前期有效地跟踪评价,师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不忽略落选孩子的感受。让这个过程,绝不是个人喜悦,而是能够触动、激励更多孩子为之努力,积极行动。

3. 让良好的师生关系触及班级德育的本质。

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验小学的老师们有一个共识,一个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正,一定源于班主任和学生有着融洽的关系。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师生关系的融洽在心理上总会让人处于愉悦、松弛的状态,促成积极主动,甚至达成自我教育。让学生信服、认同,就要尊重他们,尊重规律。老师的话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能够触动他们心灵深处最软的那根弦。

良好关系的达成基于信任和尊重。实小老师们习惯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对待孩子问题理性、智慧。关丽萍老师是我校一位四年级的班主任。一次听班级学生说,班级一个男孩总爱往女卫生间观望。得知此事后,关老师没有当即批评这个孩子,而是把他叫了过来,了解了孩子的真实动机是出于好奇。关老师利用间操的时间,领着这个男孩参观了女卫生间,随后也请这个男孩带领她参观了男卫生间。孩子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我一直觉得男女卫生间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就是男卫生间的门是蓝的,女卫生间的门是粉的。”好奇心强是孩子的特点,如果把这个特点当成缺点,拿“道德”说事,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后患无穷。张健老师组织新接班的学生给原班主任过生日,还记得他那句非常经典的感言:含泪告别美好,转身遭遇幸福。曲瑞峰老师为每一个过生日的孩子,送上一个热乎乎的鸡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只需用心、真心。班级德育的有效落实,靠的是班主任团队的聪明和智慧,靠的是老师能否适时放下师道威严,走进孩子,亲近他们,以心灵触动心灵,以心灵温暖心灵。

4.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班级德育的有效落实,需要班主任团队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学习。很幸运,实小的老师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走捷径,师生一直用读书彼此涵养一颗不浮躁的心。实小有一句大家都喜欢的话:读书的孩子最可爱,读书的老师最美丽,读书的家长最可敬,这也成为师生、家长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校成立初期,家长、老师共同阅读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的系列丛书,达成对养成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同。2010年6月,孙云晓走进实小与家长、老师面对面,结合养成教育相互交流探讨。用读书引领专业团队不断思考、进取,提升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还有生活态度、人生追求。建校两年多来,实小各班级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老师们不用担心孩子们闲着没事干。实小孩子看书、痴迷书的状态,是我们最大的快慰。图书馆和各班级图书角的建立,也促成了学生文明借阅、时借时还、物放有序、安静阅读等一系列好习惯的养成。实小第一任图书管理员佟老师,一位临时聘任人员,把图书馆当家的感觉,让老师和孩子们那么尊重舍不得她,那种感觉只有实小的老师和孩子们最懂。抚顺读书人张立辉老师,一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成了实小老师和孩子们最敬畏的专家。张老师将绘本引进实小,掀起了学生读书的热潮,很多孩子还萌生了创作绘本的想法。学生图书义卖会和置换大集在促成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用身体力行的方式释放了爱心。学校坚持进行每周三的教师读书交流活动,短短十几分钟的读书交流,老师精心撰稿,制作幻灯片,在自我提升的同时,用心准备的状态对更多老师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读书,促成了师生良好习惯的不断涵养、内化。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弥漫浓郁书香的实小校园,坚持读书、乐于读书正在成为实小人的良好习惯。老师和同学们每天静心读书的身影,是校园中最美的风景。读书,让善良、儒雅的种子,在实小孩子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读书,让实小的老师拥有了一颗从容、平和、有教育激情和梦想的心灵。在实小,读书已成为生命的一种需要。有家长评价:“这个团队仿佛静开的鲜花,美得宁静,暖得感人。”

三、让校园活动触动心灵

实验小学“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被形象地阐述为“敬畏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位老师。”养成教育,只有回归到学生、教师本位的状态,遵循规律,才能持久发展。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对主体的漠视,让原本生机活力的校园活动,成为老师、孩子们共同的负担。实小的学生活动遵循“眼里有人”的原则。活动做给学生看,做足过程,不迎合检查,真正意义上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

养成教育的达成,要在活动中浸染、渗透。校园活动要搞,而且还要用心搞。没有什么比活动来得直接,作用效果更深,实小一直努力坚持做“触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实践证明,校园活动活动的投入,不仅仅是时间、金钱、经历。最智慧、最低成本的投入,应该是关乎学生感受的。活动最终目的是教育人、影响人。活动的组织、策划、完成,只有走进、亲近、尊重孩子,才可以触动、温暖他们的心灵。

1.赋予活动设计特别的意义,在乎活动的解读。

所有的校园活动没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在于我们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一旦赋予了意义,活动本身就具有了神圣感,就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作用在学生和老师的心底。

实验小学为每年的校庆活动赋予特别意义。把校庆典礼和学校的重大仪式相结合,丰富其内涵。实小两届校庆典礼,见证了市少儿图书馆分馆的落成和第一届科技节的闭幕。每一次大型活动都要做程序的解读,让每一位与会者带着思考去欣赏、品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赋予活动各环节一定的意义。一周年的校庆典礼上,孩子亲手捧上了实小的生日蛋糕。李校长在动人的生日快乐歌中,亲口品尝了蛋糕,在场的孩子和家长为这一幕所动容。“雁南飞”主题毕业典礼,“传递金钥匙”、“校长给毕业生读绘本故事”,已经作为保留环节,沉淀在学生活动之中。“亲爱的小鱼”是实小孩子都熟悉的绘本故事,将永久激励和感动着每一个孩子珍惜美好,心存感恩。寒暑假学生的活动作业设计,已成为实小的特色。科技小制作以“被校长和老师们征用”为激励,督促孩子们用心完成。活动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孩子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还有成长的幸福。

2.全员参与整个过程,在乎过程中体验。

实小大型仪式庆典、学生活动,各中层轮流负责,让每个人都体验到一次策划学生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动力,同时考验实小人是否将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渗透于活动之中,作用在孩子身上。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落实,关注每一个细节,实施的过程遵循“眼里有孩子”的教育规律,发挥全员效力,走进基层,群策群力,让被需要成为一种幸福,大家各就各位,保证每一次大型活动能够有序、高效地完成。整个活动关注准备的过程,为每一个有梦想、有激情的孩子,搭建成长和锻炼的舞台。

学生活动鼓励孩子积极策划,注重体验的过程。一方面,考虑活动的设计要亲近孩子,能够让活动的每一个内容作用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对他们有实在意义。另一方面,鼓励更多孩子参与活动,让他们尝试着自己策划,独立承办。“让爱传出去”系列主题活动,与甘井子区特教中心手拉手。2011年冬天,由五年一班邹雨涵同学牵头策划的“实现一个苦孩子的新年愿望”特教的孩子们走进实小,开展了一次特别的新年联欢仪式。2011年5月,著名儿童作家“辫子姐姐”郁雨君走进实小,和孩子们交流读书,孩子们独立策划了迎接仪式,让“辫子姐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一届“新年新诗会暨学期的散学会”,在忙碌的期末复习期间,实小成功、高效地完成了这次活动。全校每一个年级和班级都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创作、编排,很多家长也加入到了整个排练过程当中。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心里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天天洋溢着灿烂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明白世界并不完美,但值得奋斗。

自主升旗仪式,已经成为实验小学的特色德育活动。这样一项孩子期待、老师愿意的常规活动,大家那份积极的心态,已经给这项活动注入了最可贵的生命力。班级用一周的时间自主策划,力争全员参与。一周的准备过程,让孩子得到了不同的锻炼。挖掘学生和老师准备过程中的美好和感动,每一次升旗仪式结束后,分享背后的故事,把活动的整个过程做足做细,让学生在过程中得体验、锻炼。

3.关注活动背后的故事,在乎结果的分享。

考验养成教育、班级德育不仅仅在活动的过程中,活动后的收尾工作,不可小视。挖掘活动背后的温暖故事,通过活动后的交流反思,促成团队不断思考和提升,把活动做圆、做满。

分享每一份感动,反思每一个不足,成了实小老师们组织、策划学生活动的一个好习惯。实小的每一次大型活动后,学校会用不同的方式,走到各班级分享活动过程中的温暖和感动,鼓励孩子和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大型活动后,老师和孩子们也都自觉留下,协助做好活动的收尾工作。第二届学生毕业典礼后,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摘下孩子们伞画,集体的温暖、家的感觉,在这一瞬间融进了每一位老师和孩子的心里。在“我期待的好老师”征集活动中,当征集的结果公示在QQ群里的时候,每一位老师都深情地留下了感言。这份感动和承诺,再次燃起了老师们的教育激情,他们由此深深懂得享受教育是体面而有尊严的生命状态。上个学期末,实小做了以“传递温暖,相信爱”的主题教师表彰活动。在评选2011感动实小人物的征集中,每个人都表达了对评选结果的真实想法,高度的默契和认同,源于老师们那份纯真、美好的心态。

四、让家长学校触动心灵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能否享受幸福人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实小很用心地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决心把家长学校坚持做下去,这是源于实小团队对家庭教育在孩子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认识。养成教育的成功不只是在学校,更重要的是家庭。做好学生德育,应从做好家庭德育开始。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真诚而又理性地合作,才能形成推动孩子成长的合力。

学校和家长的默契,来源于彼此的信任和尊重。学校不能大门紧闭、孤军奋战,应当拿出时间走进家长,去倾听,去了解,伸出真诚的双手去一同行动。深度挖掘家长资源,将其点燃、释放。学校应该用尊重、坦诚的态度与家长牵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1.给家长时间和机会,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的盲目衍生了诸多问题。家长需要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庭教育的呼声已经警醒我们:在过多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应该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家长的学习。

实小家长对养成教育理念的高度认同和践行,得力于一直以来的家长培训工作。学校把每一位走进来的专家作为家长培训的资源,创造机会,让家长走进校园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以儿童教育研究学会孙云晓为代表的一批专家走进实小,引领学校、老师的同时,也引领着家长。抚顺读书人张立辉老师多次做客实小,与家长深度探讨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除了专家引领,每周三的家长座谈会成了学校常规家长培训活动。学期初,针对各年级设计不同的专题,定期和家长进行研讨和交流。本学期,学校成立的家长合唱团,定期排练,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方方面面的同时,形成教师、学校、家长融洽和谐的氛围。

甘井子区图书馆的落成,为家长、孩子、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实小家长和孩子的高频利用,促成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为实践活动基地,家长和孩子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各类公益讲座。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让实小家长对养成教育越来越远视,家庭教育也越来越理性、智慧。

2.让家长参与学校建设,感受体面、有尊严的服务。

实小家长的可敬之处,在于他们热情和温度不仅仅作用于班级,还有学校。家长不是学校的“临时工”,参与学校活动、建设的同时,应该体验体面、有尊严的服务状态。很欣慰,实小的家长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心态和感觉。

实小有家的温暖,这份温暖来源于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义工站,以刘懿莹妈妈为代表,作为义工站站长。家长义工进出校园,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成了又一道感人的风景线。同时,学校促成大连市少儿图书馆分管落在实小,家长义工参与管理服务。在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们也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教育和影响。

建校初期,学校成立了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家委会成员成了校园中强大的后卫军团,协助班级、学校解决实实在在问题。由家委会牵头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促成了各班级教室的专修。过此程中,家长们也受着触动和感染。原来很多家长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慢慢地家长了解了学校的实际工作,体会到学校的艰辛与不易,更促成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真情与友善。慢慢地,家长们觉得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成了理所当然的小事。抱怨声渐渐少了,积极想事、做事的家长渐渐多了。家委会改变的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观念。

上个学期,实小圆满完成两次家庭接待活动。两次活动由家长和孩子负责接待客人(银州八小和日本少年使节团),赢得良好的省内口碑和国际口碑;千余名实小家长积极投入到大连的“大讨论”活动中去,上交各种建设性提案2000余份,热情空前高涨;促成家长网络投票提名,两位教师最终获得殊荣:区十大杰出青年和大连市首届我最喜欢的十佳教师称号;促成以社区论坛为主要平台的对教育的良好美誉度……家长们需要走进校园,他们在感受校园师生活动的同时,体验的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还有被尊重的幸福感。

3.拓展和家长沟通的渠道,达成家长、师生、学校三赢。

学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促成的不仅仅是孩子习惯的养成, 也在慢慢影响着家庭。据统计, 很多家长和孩子一道, 养成了读书、运动的好习惯。长期而有效的沟通, 让家长们越来越懂实小, 用行动诠释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同和理解。老师们也不断思考, 如何发挥家校沟通、促成班级养成教育的有效落实。

致家长一封信, 已经成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结合具体工作, 学校定期以书信的方式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从校长到年级组长, 每个学期从不同的角度写信给家长。老师们在写信的过程中, 不断思考、提升。这样的沟通方式, 也触动、感动着家长。每一次书信, 都会收到家长们的反馈, 部分家长还会给老师和学校回信。书信的沟通方式传达的不仅仅是信息, 还有尊重和温暖。除此之外, 以班级QQ群为平台促成了老师和家长直接而有效的沟通。每天把班级学生的情况在班级群里反馈, 成了老师们的工作习惯。

实验小学对家长会尝试了大胆地改革,把每学期末的家长会改在学期初进行。而期末班主任老师会以书面的形式把期末和假期的安排一并通过这封信,和家长交代清楚。家长会前,学校做足对班主任的培训。各年级的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在不同时段召开。在年级家长会上,通过高一年级的家长现身说法,校长和主任的讲话针对不同年段,使其更有针对性。鼓励中层和科任老师走进班级,从不同角度围绕学校理念与家长做深度交流。拓宽班级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实现家长、师生、学校三赢。

心灵教育是最美好的教育 篇11

过分重视头脑,而忽略了培养心灵的情感是现代教育的失败之处。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主课永远都是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也不甘落后,可是绘画、音乐等课程却成了“副科”。大街小巷都挂着辅导班的招牌,奥数班、微机班办得如火如荼。现在的小学生们、中学生们一个个都很聪明,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却在行为处事上很难得到长辈的认可?不要再说是因为小孩子们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也不要说孩子们什么生存技能都不会,更不要说孩子们只会上网、打游戏,要知道,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心灵教育的缺失啊。

现代的教育没有意识到教育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书面上的知识,不仅仅是公式理论,同样还有相对抽象的心灵感受力的培养。

看看“教育”这个词,古人把其中的道理都已经告诉了我们了。先看这个“教”——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孝”代表着继承,要把前辈的东西继承下来,把先人的发明创造、经验文明、乃至知识文化传承下去,就是“孝”;再把这些继承下来的东西,立于文字,传授给下一代,传授给别人,这就是“教”。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育”字,古人造字,上面一个“云”,下面一个“月”。“云”和“月”都是无形的东西,云是瞬息万变、飘流不止的,月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也是遥远而抽象的一个意境。那么“云”和“月”代表着什么呢?我们有一首歌唱得好——“月亮代表我的心”。所以这个“育”所代表的就是指我们对于心灵感受力的培养。

“教育”、“教育”,要“教”更要“育”。教的是知识技能,育的是做人之道,所以才叫“教书育人”。

当我们理解了这个“教育”的真正含义后,我们就要好好反思一下现今的教育。心灵的培养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教育。身为父母,不要再天天逼着孩子上这个辅导班、上那个考前班了,如果有时间,就带着孩子去亲近一下自然,在山水花鸟中培养孩子对于生活的热爱。家长们也不要总是想着别人的孩子成绩多么好,自己的孩子又怎么能输在起跑线上?你是希望你的孩子快乐呢,还是想看到你的孩子天天挂着一副与年龄不相符的表情,时不时地喊叫着要“自杀”、要“离家出走”?

竞争力的强弱并不完全是由头脑来决定的,试想,一个聪明绝顶但冷酷无情的人,和一个资质平平但是有修养有活力的人,哪一个更容易让你亲近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为人与人交往,更多时候是希望能够从别人那里感受到愉悦与安宁。

教育是走进心灵的艺术 篇12

是的, 志超如此阐述, 如此践行。面对学生的问题, 面对一群急需帮助的孩子, 志超以一种圆融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超然的心态, 走进学生心灵, 柔软地触摸, 让学生在一笑中感悟, 快乐地改变:插班生受到冷落和排挤, 志超通过“落实友谊”, 让插班生很快融入人群, 收获了友谊, 收获了温情、爱心和快乐;学生犯了错误, 志超通过“名人公告”, 公布错误之事, 却用“名人”代替学生姓名, 用心呵护, 换来学生“报之以李”的表现;学生天生缺陷, 志超通过“持续认可”, 不断撞击、发现、挖掘“非亮点”, 让学生去获取同学们的掌声, 唤起内心的感动, 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

读《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一书, 妙语连珠的文笔, 全书写法别具一格, 通过“直面36个学生问题, 直击教育现象;36篇艺术应对案例, 润泽学生心灵;36则精彩幽默评析, 令人感悟至深。”现象点击, 即是对教育现象的一种思索, 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剖析, 理性透视现实, 寄意教育期盼。案例描述, 是艺术应对的巧妙方法, 承载着教育睿智。启迪学子感悟, 使之熠熠生辉的教育, 契合了本人曾经提出的, 教育要善于抓住最佳时机的12个点:兴趣点——“因材施能、学会重复、赋予职责”;兴奋点——“点亮明灯、激励潜能、人人有责”;情感点——“如期关注、落实友谊、名人公告”;求异点——“另辟蹊径、剑走偏锋、感同身受”;变化点——“看见未来、期待不同、走出自己”;荣辱点——“事件回放、另类日记、坐下说话”;利益点——“顺势而为、激起关注、微笑记录”;低潮点——“持续认可、重上战场、看见进步”;矛盾点——“果断干预、同伴打分、率先垂范”;敏感点——“点破纠结、批注情书、看见最美”;闪光点——“一芳群赏、放大亮点、你最珍贵”;共鸣点——“善意理解、沟通双赢、幽上一默”。评析部分乃本书另一精华, 揭示成功真谛, 阐述理论支撑, 富有人生寓意, 饱含生活哲理, 盈溢教育情感, 唤起教育共鸣。

走进学生心灵, 才能真正“艺术应对学生问题”。志超用艺术的方式走进学生心灵, 让学生体验高尚与尊严, 善良与真诚, 仁慈与怜悯, 奉献与付出, 感恩与宽容;让学生品味亲情、真情的幸福, 认识同情、温情的意义, 懂得爱情、友情的真谛, 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 激起美的向往, 激荡生活的热情, 激活生命的燃烧。让他们的心灵里飞翔争鸣的百鸟, 铺满斗艳的鲜花, 流动碧透的清泉, 充满七彩的阳光……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让学生“成人”。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 他说:“我十分坚信, 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 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他还告诫说:“别让任何一次心灵振荡不知不觉地从您身边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 心灵创伤的医治者。”

做学生心灵的培育师, 让教师的劳动成就学生, 让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 让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 让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 让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 让愚昧走向文明, 让弱小走向强大……培育学生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 引导学生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以自己的青春谱写辉煌的教育诗篇, 以自己的忠诚和执著维系绵长的文化繁衍, 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绘斑斓的成长手记, 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铸造坚强的未来人杰……

走进学生的心灵, 做学生心灵的培育师, 既是教师的责任, 更是教师的幸福。

上一篇:打造经典下一篇:统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