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2024-06-17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共12篇)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篇1

“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说出的《咏白海棠》诗句。我想用它来形容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 是再确切不过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 我常“借得梅花一缕魂”, 来锤炼导入的语言, 诱导学生进入五彩纷呈的知识殿堂。具体做法如下:

一.借温故, 引出新知

这是指在引入新课时,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困难, 老师组织引导他们用学过的旧知识来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 减少他们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 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 认识问题的能力。

如《归去来兮辞》的导语, 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是否记得, 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陶渊明) 那么, 关于陶渊明, 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 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东晋大诗人, 名潜, 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 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 更深入地了解他的隐士情怀。

又如《春》这一课导语, 我先将《春》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又把学生已学过的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绘春的诗句自然地引入到导语中, 让学生在一种近似复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亲近感, 并且将旧知 (二首诗) 和新知 (《春》) 以及学生的“知春而不会写春”的行为进行对照, 从而激发了探究文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知识, 又能让学生信心百倍, 去学习新知。

二.借设疑, 启发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地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去思考、分析, 通过纵横联想, 比较对照, 从而获得新知。

如《孔乙己》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人, 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里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旧社会摧残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33篇白话小说中, 他的好友孙伏园曾问他最喜欢哪一篇, 鲁迅回答是《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神工鬼斧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

又如教学《拿来主义》, 我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对待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是一概接受, 还是全盘否定, 还是采取慎重分析的态度?

这两则导语我都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巧妙设疑,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思考,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朱熹所言:“读者无疑者, 需教有疑;有疑者, 却教无疑, 到此方是长进。”

三.借解题, 明确重点

即透过标题, 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从课题分析导入,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式, 帮助学生领会题意, 从而能较快较准的抓住中心, 抓住文章的脉络。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我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标题:从题目“从……到……”的结构, 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文, 还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重点, 应该是介绍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跟作者一起感受书籍演变的过程。这样的导入, 简洁自然, 紧扣文本, 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四.借故事, 增添趣味

即在导入新课时, 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 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 一则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故事, 可以牵动学生的思路,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故事导入法的最大功能就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并理解文章。

如:《石钟山记》一课的导入:同学们, 上新课之前先听我讲苏东坡改诗的故事。话说苏东坡曾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看到一首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 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看了之后很奇怪, 明月怎么会在枝头上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于是提笔一改, 将诗句改为“明月枝头照, 黄狗卧花荫”。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浦, 一天外出散步, 听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 问身边的人, “这是什么鸟?”身边的人答道:“明月鸟。”又走不远, 看见一丛花的花里有几条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蠕动, 又问道:“这是什么?”身边的人说:“黄狗虫, 黑狗虫。”苏东坡这才醒悟过来, 知道自己孤陋寡闻, 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个故事除了苏东坡这个人物以外, 与文章没多大关系, 但它作为《石钟山记》的导入,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是故事本身新奇有趣;二是故事的语言精炼, 短小精悍, 易懂易记;三是学生从文学大师的尴尬中领悟到了凡事要注重实际, 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 而这个正是新课的题旨所在。

五.借情境, 引发共鸣

即是在导入课文时,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氛围中。魏书生说:“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 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进而以情激情, 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 是一篇叙事散文, 语言质朴, 饱含深情。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父亲》 (《咱爸咱妈》的主题曲) , 正当学生沉浸在对父母的爱的感激中时, 我说:“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 我们一天天成长, 父母一天天地老去, 皱纹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 银发也在不经意地从父母头上冒出来, 他们的腰也不再挺拔。母爱伟大, 父爱也一样伟大, 深沉。同学们也一定被你们的父母的深爱感动过, 朱自清也曾被父爱所深深感动, 作者是怎样被感动的?又是怎样表达的?请同学们先看课文, 再讨论。”

很快学生的感情凝聚到深厚的父爱中, 在感情和理智上产生共鸣。接着课堂进入了热烈而高效的大讨论中, 更为主要的是, 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整节课也处在高效率之中。

六.借诗文, 激发兴趣

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语言精炼, 含义丰富, 表现力强, 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 会使我们的课堂流光溢彩, 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 由诗文导入新课,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 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 笔者先课前布置大家回忆、查找、搜索描写秋的名句,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成果, 然后笔者顺势导入新课: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 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 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 有人登高, 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在秋风中, 杜甫感到的是悲凉。有人彻夜难眠, 目之所及是“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秋夜中, 张继品到的是“客愁”。有人陶醉于胜春朝的秋景, 大声吟咏“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秋日里, 刘禹锡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歌。那么, 在多彩的秋季里, 毛泽东读到的又是什么呢?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这一导语设计正是基于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通过回忆有关诗词来感受秋天的魅力, 激发了对秋的文化探究的兴趣, 从而顺利进入新层次的意义建构。

古人云:“教亦多术。”导语设计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是无论如何设计, 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 切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语, 能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更应精心备课, 巧借各种方法锤炼导语, 打造精彩诱人的课堂。一经拿出, 就犹如朵朵洁白的梨花, 柔美可人;又如凌寒绽放的梅花, 暗香浮动, 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知识花丛中寻找、倘佯……

摘要: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 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导语设计得如何, 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 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篇2

所谓“导语艺术”就是指老师在开始讲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或新颖别致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其目的是通过引人人胜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目光吸引到课堂上,从而点亮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灯。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内容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小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作为一堂优秀的课,导语运用的好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要小看了导课艺术,虽然导语只有短短两三句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提问,但是如果你能在上面花一点心思,精心的设计一下,就会发祥新颖的导语发挥出令人惊奇的效果。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导课能用一种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设计,到抛出一个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时,无论学生在上课前关注什么,现在都能把他们的心思集中的老师的问题上,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认真听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当一些有趣的故事与我们所讲的课紧紧的相连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老师所讲的课的内容。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般,当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那么他们整堂课都会很兴奋,思维也会比较活跃,不但能够很好的配合老师讲课,还能够积极思考,把心思全部放在课堂中,积极地探索知识。导语艺术就像一把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他为学生打开了知识财富的大门,以引领学生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宝藏。

小小的导语设计是决定我们课堂情景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有的老师在讲课时,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不重视导语的设计,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自然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乍开始来一段别出心裁,引人人胜的导语,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览胜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甚至能够把枯燥乏味的课上得生动有趣。

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把握适度的原则,用的得当,它是你解决问题的法宝;用的失误,它就成了你讲课的绊脚石。导语设计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避免把导语设计的过于冗长。

导语在课堂中,起到的是提纲挈领、引发下文的作用。太长就会变得主次不分,而且过于冗长的导语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好不容忍集中起来的注意力,有可能再次被分散。

(2)避免把导语设计的过于花哨

设计导语要吸引学生,必须做到新颖有趣。但是如果过于为了新颖有趣,而把导语设计的过于花哨,就可能出现不好的效果――方面容易脱离教材,另一方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避免导语空洞跑题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准备了很不错的课堂导语,但是一段精彩的开场白过后,突然意识到没有办法过渡到下文了――原来导语跑题了。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导语的设计也不是随意而为的,那么怎样才能将课堂导语设计好的呢,怎样将导语的设计与教材、课堂、学生的兴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

导语的设计我们应注意的`问题:

(1)导语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

老师设计导语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人一个新的知识情景中去,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知上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进入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中来。

关于导语的针对性需要我们注意的两个问题:

首先要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太远。因此,老师在设计导语的时候一定要赋予导语的目的性。

其次老师在设计导语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注意设计出的导语使学生能够接受。

(2)导语设计要简明扼要

设计的导语过于冗长的话,不但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也容易让学生感到疲惫,所以导语的设计一定要短。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对课堂最有吸引力的三五句话,或是一两个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可以展示一两幅一目了然的图片。

(3)导语设计要蕴含启发性

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讲解上。 老师在设计导语的过程中可以设疑布障,或是设置情景,用教学语言刺激学生,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有利于理解问题,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渴求知识的欲望。

谈高效课堂的语文导语设计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 导语 设计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积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让学生好学、乐学。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需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上下功夫。常言道:“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课堂导语设计新颖得法,犹如掌握着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充满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新课的导语设计的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我在从事多年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先声诱人,以“歌”代“导”

用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诗词,尤其是宋词,采用诵唱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一篇绝美佳作,但诗中的意境很多同学却难于理解,教学时,采用音乐导入,会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先放一遍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让同学们在歌声中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既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在吟唱中背熟课文,可谓一举两得,“化腐朽为神奇”。

有一位教师在讲《背影》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几句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饱含父子情深的散文,朱自清的《背影》。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守财奴》时,就把《心太软》歌词进行了改变,运用到了新课中,“你总是心太贪,心太贪,把所有的钞票都自己藏,赚钱总是简单,发财太难,不是你的就别太勉强,夜深了,你还不睡,你还在想着钱吗?美好的生活你不懂珍惜,你不该只想做个钱柜,哦,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该放就放,钞票不是万能,你总该为自己想想未来……”这样导入新课,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主人公葛朗台吝啬、爱钱的本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真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功效。

二、故事设悬,激发兴趣

讲故事是课堂创新导入的重要方法,故事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巨大,生动形象的故事,可以制造悬念,激发求知的渴望,帮助理解相关的知识。

如在讲《愚公移山》时,我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故事:“同学们对李白这个人应该不陌生,他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可是这个人小时候读书却不认真,贪玩厌学,整天东游西逛。有一天,李白去到一条小河边碰到了一位老妇人,老妇人拿着一根铁棒不停地在石头上磨。李白问老妇人为何要磨这根铁棒,老妇人说要把那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老妇人的精神所动,回家从此勤学苦读,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请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回答:“学习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也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板书课题。

三、前后贯通,新旧交替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具有科学的序列,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教师在导入时,可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可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也可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导入。这样可以使所学知识前后连贯,形成整体知识体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雨中登泰山》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一定还记得老舍笔下的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吧!衣服早已湿透,头发已经全湿,湿裤裹住腿,雨直砸头和背,横扫着脸,祥子拉车生活真够苦的。可是有人把雨中登泰山认为是一件乐事,谁?李健吾,作家李健吾携子登泰山时遇上了雨,但他认为雨中登泰山是“独得其乐”。就让我们跟随这位赏景大师一起领略雨中泰山的美景吧!”

四、悬念设疑

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导火索。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出师表》时,先让学生猜谜,谜面是凿壁偷光(打一三国人名)。学生听了很兴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同学略加思考大叫道:“孔明、诸葛亮!”教师顺势引导:“对,大家对诸葛亮有多少了解?”这时的气氛更加活跃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讲起“三顾茅庐”“空城计”等故事来,教师更进一步引导:“我们今天学习他的名作《出师表》。”用运一个恰当的谜语,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教师的导语生动有趣、衔接自然、水到渠成。

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艺术 篇4

一、导语设计要有启发性

导语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是指教师的导语要对学生富有启迪作用,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采取可行的措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高昂的状态, 如果急于传授知识, 而学生的学习情绪还不够活跃, 学生就会对知识产生冷漠的态度, 继而会产生脑力劳动的疲劳。实践也证明, 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上课之初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深入了解知识的兴趣。例如, 教师在执教《山中访友》一文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 大家能说说你是怎样探访朋友的吗?”, 在学生自由发言之后, 教师乘机导入新课:“今天, 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李叔荣是如何探访朋友的, 他到山中探访了一些什么样的朋友”。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语, 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促使学生迫不及待想通过阅读, 了解文本内涵。

二、导语设计要有探究性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展开对课文的阅读, 进入文本内里, 达到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因此, 教师要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导语, 引领学生质疑与探索。例如,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课文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的主人翁是于勒吗?小说的标题与内容是不是相符?教师的设疑性导入, 不但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 还展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 更加容易把握小说的写作意图, 理解小说写作的艺术手法。

三、导语设计要有情境性

初中学生热爱音乐, 并且还会唱一些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 教师在教学中将导语的设计融于音乐,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富有情趣, 能使学生精准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例如, 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 教师以《母亲》这首歌曲作为课堂教学的导语。教师亲自吟唱《母亲》这首歌曲, 学生们深受感动, 有的学生眼中噙满泪花。唱过之后, 教师满含深情地说:以前, 我们学过很多有关母亲的文章。今天,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一位伟大的母亲。让我们深情地阅读课文, 再一次体验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吧!这种融音乐于导语当中的开场白, 能够有效触动学生的感情脉波, 促使学生与文本、与人物近距离对话, 并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四、导语的设计要有背景性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 都是具有一定的写作背景的, 学生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因此, 教师要设计具有背景性的导语, 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例如, 在学习《陈涉世家》时, 教师用背景性的导语导入新课:“秦始皇在位时, 对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 大兴土木, 修长城, 建陵墓, 施用严刑酷法,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秦二世继位后, 统治更加残暴, 人民不堪忍受残酷的统治, 便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陈胜、吴广起义”。这种背景性的导语, 引发了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五、导语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初中学生的学习是靠兴趣支持的。在导语设计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使导语富有趣味性, 有效激发学生探究能力。例如, 在学习鲁迅的《雪》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前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对雪天捕鸟的情节记忆犹新, 今天, 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 你觉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雪写得仅仅是有趣吗?鲁迅先生寄予了雪怎样的寓意?这样的导语设计, 可以引发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

浅析教师课堂导语的设计和作用 篇5

一、引起兴趣,集中注意

新课的开头开得如何,对上好整节课的关系极为重大,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为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前精心设计导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就会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有位教师在讲授“比例”的知识时,对学生说,学习这一节内容后,不上树可以测出树高,不过河可以量出河宽,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一个个跃跃欲试,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开谜底。由此可见导语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的强大力量。这种导语无疑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二、开启思维,诱发思考

教师的讲授、点拨、引导,只有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思由疑引起,有疑才有思。所以,教师巧设疑点导语,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每节课前,根据将要讲述的内容,适当地、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机器跟着教师的讲授疑点转动起来。

三、画龙点睛,突出重点

任何新一节课时,都有重点、难点。而这些重点、难点恰是授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解题入手,设计好导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讲授重点和难点,都是很重要的。

四、承上启下,架桥过渡

从教材编排体系看,每学科中的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都是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按照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导语,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时的导语,如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起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由此看出,导语在讲授新课中确有精妙的多种功能,它设疑布障,画龙点睛,逢水架桥,展现意境,真不失为教师开启新课,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把金钥匙。(教学论文 )教师应该怎样恰当地设计和运用好导语呢?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科的不同,每学科中的每节课内容,教学重点、难点也不一样,导语的设计和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不能强求一致。但是,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求精,要有概括性。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当概括,不能庞杂、繁琐、冗长。那种复习前次概念时拖占时间较长,交待时代者景时随意发挥,没完没了的作法,显然都是不可取的。通常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反映文章的中心。因此,教师可抓住文题,展开思路,设计导语。

2.设疑,求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起悬念,还是设置情境,展示意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针对性”是指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而不能跑题。“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可接受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深浅适中,既不使学生高不能攀,也不使学生产生不言自明和索然无味之感。

3.巧妙,有趣味性。导语需要简练而概括,但形式是多样的,就是一般几句话的导语也要尽可能设置得巧妙有趣些。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生平轶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有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的。所以教师的设计导语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的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语设计;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好的导语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唤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一点点引入学习中去。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还有许多教师受到教学任务繁重的影响,对导语设计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要,选取开门见山的方式来直奔主题,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一个平稳的心里过渡。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教学做好铺垫。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概括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语并不属于正式的教学,它只是起到了引导或者点拨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不可内容过多或者时间过久,更不能对其内容只是进行泛泛而谈,要抓住教学重点,做到一针见血,让学生在听完导语内容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二)趣味性

因为小学阶段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要花费一定心思,设计出具有趣味的导语内容,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生活性

在设计课堂导语时,教师应尽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课堂导语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清晰导语内容,从而增加学习信心。相反,如果导语内容太过于陌生,学生也就无法全面了解,也就无法对导语内容产生兴趣。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技巧

(一)故事导入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将教学内容适当地进行延伸,以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来将学生带引到课文学习中去。

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任务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其教师在正式讲课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文导入:同学们都应该知道,中国在经历八年的抗日战争后取得了胜利,其中有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今天老师就有一个故事想要讲给同学们听,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的今天,在我国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一个传统,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连长会喊马宝玉、振林、宋学义、胡德利、胡福才,此时队伍里一片肃静,没有一个人回答,直到连长喊道第六个人的名字才有人回应,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纷纷摇头,教师接着再说:“是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五名战士就是在抗日战争牺牲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进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通过故事导入,一下子便将满腔热情的学生引入课文中去。

(二)疑问导入

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时,设置出一些疑问来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主动思考。对于导语的设计,教师要充分结合课程以及学生心理的特点,巧妙的设计疑问性的导语,而问题的设计难度也要掌握适中,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文章题目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在这个小村庄里面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问题提问之后,学生们就会开动自己的脑经,发挥出自己的想象能力,并对课文内容以及答案产生了浓厚的欲望,此时,教师就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去。再或者在学习《螳螂捕蝉》时,教师在正式传授前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吗?在昆虫界,螳螂是一个警惕性极高的动物,可是为什么它在关键时刻没有发現身后的黄雀呢?而黄雀又是怎么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捕捉螳螂的呢?教师先不需要给出答案,而是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章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做到一边思考一边学习。

(三)情境导入

教师在对新课导语设计时,要精心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可以触景生情,激发出学习的情趣,以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乡村的傍晚》一文时,作者主要描绘的就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投影片。在讲课开始前,教师先投射投影片,再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分别看到这样的画面:夕阳快要西沉时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西沉时露出的半个脸,以及夕阳完全西沉后的景象。而学生耳边听到的是:孩子们嬉笑玩耍的声音,大人们闲聊的声音,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人的哞哞声等,声像同步,为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幅心旷神怡的景色。这种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优美的画境,不仅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了极大的享受,还激发出学生的满怀情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进而全心全意投入文章的学习中去。

三、总结

总而言之,课堂导语设计不仅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机智的运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设计技巧,让学生可以通过导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以便学生可以最快、最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为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开发.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刘金娣.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课外语文,2016(5).

[3]许美玲.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12).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探究 篇7

一、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大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上投入作者的写作世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好铺垫。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首先借助从网上下载的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地震危害的影片,让学生充分体会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凄惨的画面让学生心灵震撼。教师激趣质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然后解题,介绍本课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在这样的情境下,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这样使学生的心里产生了波动,受到了感染,为学生更好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导入时,精彩的故事讲述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为课文服务,又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例如,在讲授《七律·长征》一课时,我首先讲述长征的故事: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长征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律·长征》。一个短小的故事,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迁移法

在学习新课时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旧知导入新知,既做到了复习,又把旧知识纳入新知的体系。例如,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就联系了前面学过的课文,“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 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又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中华儿女? 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这样,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设疑激趣导入法

清代的文学家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探求一切知识的起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以调动学生急于求知的愿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在教学导语设计上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鲸》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设疑激趣,观察导入的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用设疑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出示课件1:显示蓝色大海)美吗?(生答) 美,就在这美丽的蓝色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你们想去看看吗?”接着播放课件, 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教师相机鼓励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观察,而且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章(板书课题)。

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导语 篇8

一、意境导入法

所谓意境导入, 就是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语言导引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意境之中。我们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 可以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 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导语是创造情境的突破口, 也是营造课堂氛围的第一步。老师一登上讲台, 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 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 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 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 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 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 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行为。这就为课文奠定了一个特定的基调、氛围。

二、情感导入法

有的课文情感性强, 或激昂, 或深沉, 或喜悦, 或悲愤, 教学这样的课文, 就易运用情感导入。所谓情感导入就是用充满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在教诗歌时可以用这样的话激起学生的情感:“诗, 像种子一样, 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 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 长久地滋润大地。虽然今天我们读的古诗距今已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 然而, 诵读、咀嚼, 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学生“情弦”被拨动, 脑中充满民族自豪感, 带情诵读, 兴意盎然。

三、知识导入法

有时, 为了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使学生明确本课知识的重点, 有必要适当地做一些旧知识提示, 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前后贯通感, 有利于学生用原有认知结构迅速同化新知, 这就是知识导入。如我们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这样导入:“宋词和唐诗一样, 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写词的大家, 他们在文学史上称为苏辛词派, 他们的词大多表现出豪放的风格。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 多以艳情为题材, 语言清丽, 音律和谐, 表现婉曲含蓄, 可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 到苏轼笔下, 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 所谓‘以诗入词’, 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 意境更壮阔了, 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之作, 借题发挥, 抒写胸臆。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豪放风格的。”导语这样设计, 学生就很自然地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 并能主动地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阅读。

四、思路导入法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思路, 常常要针对文章用些富于启发性的语言,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 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轨道, 这就是思路导入。如在教《雨霖铃》一文时, 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 宋代是我国词的黄金时代。大家是否知道, 在宋代词坛上有那么一段佳话——因为有位词人写了首极妙的杭州繁华胜景的词, 遂使金主完颜亮起了投鞭渡江之志, 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词就是《望海潮》。他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婉约派词人,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霖铃》词, 正是最能代表他风格的作品中的一首。”这样的导语, 很快就把学生的思路由宋词引导到课文上来, 学生的思路与文章的思路及教师讲课的思路由导语统一到一起来了。

五、悬念导入法

浅淡语文课堂教学导语的设计 篇9

一、课堂导语的作用

1.吸引注意, 激活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 教师如果能把导语设计得富有艺术性, 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引发思考, 诱导思维。

教师的讲授点拨、启发引导, 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维, 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呢?“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 才能引发思考、活跃思维。所以, 教师应巧设疑点导入, 以引发学生质疑, 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3.承前启后, 上下贯通。

教材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统一的体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能按照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 巧妙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 承前启后, 上下贯通的导语, 使学生既能复习旧知识, 又能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和动力, 激起对新知识探求的欲望。

二、课堂导语的设计原则

1.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对新课文的某些特点应该具有概括性, 并适当体现新课文的某些重点。

3.能够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目的所需要的境界当中,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相应的思想准备。

4.要充分考虑旧课与新课之间的衔接点或转折处, 使导语成为连接旧课与新课的真正桥梁。

5.导语设计必须科学、自然、流畅。

三、课堂导语设计常见的方法

1.由释题导入。

即一开始就接触新课、指导释题。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以句子、短语、独词的形式在教材中出现;有的题目涉及记叙要素、人物和事件;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有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 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内容, 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的某些侧面。因此, 以释题导入, 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由作者、时代背景导入。

阅读诗文, 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 “知人论世”, 在理解上才较为准确。所有诗文, 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 又因时因事而发,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 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了解作者、写作动机、时代背景十分必要, 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 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他们的视野。

3.从介绍细节描写导入。

如讲授《守财奴》时, 先介绍葛朗台临终前抢夺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教士手里镀金十字架的细节, 引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兴趣。

4.由故事、趣事导入。

中学生好奇心强, 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 这能够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5.由制造悬念导入。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 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 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 但又不马上解答, 使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 产生一种诱惑力, 就会使读者急于求知, 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导入制造悬念, 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学内容。可从两方面设置悬念:一是运用教材设置疑团, 促使学生解决疑团;一是从写作上看作者是怎样解开疑团的, 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

6.由复习旧课导入。

“温故而知新”, “复习是学习的母亲”, 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道理。从语文课来说, 不少课文之间, 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 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 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 以故引新, 以旧启新, 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 新旧相连, 就能不断加深、加宽学习内容。

7.由诗词、格言导入。

诗词、格言、警句, 语言精练, 含意丰富, 表现力强, 富有深刻的哲理, 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 同时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 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感情, 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对学习新课产生兴趣。

8.用直观演示导入。

在教授新课之前, 首先出示模型、标本、图表、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直观材料, 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 这就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 能激发学生寻求、探索的积极性。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 篇10

文章开头讲究落笔艺术, 而课堂导语也是同样道理。课堂导语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导言, 是教师开启课堂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良好的课堂导语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将学生注意力有效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主题当中。与此同时, 良好的课堂导语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养成一个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此外, 良好的课堂导语还能起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设导语, 让课堂导语直导课堂教学重点, 从而收获预期教学效果, 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所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

(一) 故事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趣味故事方式来导入教学内容, 不但能将教学内容趣味化, 还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而且, 由于故事的趣味性, 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兴趣更容易被集中与调动, 课堂气氛得到活跃, 这就是课堂教学一个良好的开端, 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步进入教学主题。例如, 在学习《标点符号的使用》时, 笔者在正式开始讲课前跟学生讲一个小故事, 以导入新课:从前, 有位农夫去朋友家做客, 无奈天色突变, 下起了暴雨, 没有办法回家。但是朋友却是个小气鬼, 不想让农夫在他家过夜, 但是碍于情面又不好直说, 后来他脑筋一转, 就写了一张纸条递给农夫:“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农夫一看即明, 但他并没有直接捅破, 于是在那句话上加了一些标点, 并将纸条交还于他朋友, 他朋友看了之后非常羞愧, 只好让农夫在他家里住宿一晚。此时, 笔者话锋一转, 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农夫是怎么使用标点的呢?此时, 学生的求知欲望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各自纷纷进行认真思考, 并踊跃回答问题。接着, 笔者就自然而言就导入了今日课堂主题—标点符号的使用, 使得原来单调的教学内容一下变得趣味十足。

(二) 疑问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的开端, 结合课程特点来巧设疑问能够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收获最佳教学效果。例如, 在学习《山中访友》一文时, 笔者根据课文题目向学生提出一问:同学们, 你们觉得作者在山中拜访了什么朋友呢?问题提出后, 学生都纷纷开动脑筋, 发挥自己的想象, 并产生了深入了解课文探寻答案的欲望, 此时, 笔者就能够自然而言的导入将要学习的课文。又如, 在学习《螳螂捕蝉》一文时, 笔者可以在正式讲课前就向学生提问:大家都知道, 螳螂具有极高的警惕性, 但为什么它在关键时刻却没有发现身后的黄雀呢?而黄雀又是如何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将螳螂捕捉到的呢?在给予学生几分钟思考时间后, 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该节课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

(三) 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需要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对比与交流来将学生的思路与注意力由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当中, 以起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 笔者就借助已经学习过的课文《狼和小羊》来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时, 笔者先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对于《狼和小羊》这篇课文中的狼是什么印象呢?此时, 学生纷纷踊跃回答:坏、凶狠、狡猾等。在这时, 笔者就将话题一转:那么同学们认为与狼同为一丘之貉的狐狸又是怎么样的呢?如此一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并产生迫切想要了解《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欲望, 这样, 课堂教学就能水到渠成。

三、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需注意事项

(一) 趣味性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 因此,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切不可单调乏味, 并注重导语设计的趣味性,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设计过程中, 应注重课堂导语的创新, 不断提升课堂导语的质量, 让教师从导入到讲解课堂内容一气呵成。值得注意的是, 如若课文基调低沉、悲伤的, 则应另当别论。

(二) 导向性

课堂导语的趣味性固然重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导语切不可太过花里胡哨, 以导致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偏离。教师在设计导语时, 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与特点, 切不可单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而脱离教学限制, 使得课堂教学事倍功半。

(三) 生活化

在设计课堂导语时, 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让导语更加贴近生活, 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导语, 从而增加其学习信心。如若导语与学生太过陌生, 则容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缺失, 从而让学生失去对导语的兴趣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 课堂导语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 教师在设计过程中, 应积极采用多元化的设计技巧来进行导语设计, 并准确把握导语引入的尺度, 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铺垫。

摘要:导语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提高课堂导入质量, 已经成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对小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并对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技巧以及应注意事项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希望能够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导语,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御梅.善歌继其声、善教继其志——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艺术[J].神州旬刊, 2013 (14) .

[2]周振梅.论如何设计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J].软件:电子版, 2014 (2) .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篇11

一、故事引入,增强趣味

针对学生好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导入时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拓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柳永名作《望海潮》时,我首先讲到这首词曾传到塞北,金主完颜亮闻听“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怦然心动,日夜向往江南,便起挥鞭渡江的愿望,北方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从此对中原垂涎欲滴,致使大宋江山不再太平。这则趣闻传说让大家顿时兴致盎然。又如学辛弃疾词时,我先向学生讲到《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取名的来由是为了牢记北宋“靖康之变”的耻辱,大家顿时神采飞扬;又板书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大家猜一位堪比郭靖的爱国词人,大家更是兴高采烈,学习兴趣陡增,课堂教学因此顺利展开。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二、以情激情,展示情境

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必须把握文中的情,用充满激情的言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沉浸于教师所营造的艺术氛围里,领悟文本没有传达出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使他们与作者之间架起情感共鸣的桥梁。

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是一篇饱含深情、情文并茂的抒情散文。我这样引导:秋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别有风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绚丽壮景,有人登高,感受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浓浓悲愁,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独凄苦,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有怎样一番情致呢?通过古典诗词渲染浓郁氛围,能很快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品读学习中。再如赏读《雨霖铃》时,我这样开场:人生无常,聚散不定,离愁别绪最易触动诗情,诗词歌赋中可以想见朋友分别的悲楚不舍、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游子思归的泪眼愁眉,可以体悟到“黯然销魂唯别而已矣”的至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这样的词句迅疾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将其带入悲愁感伤的浓郁氛围中,接下来的赏读活动就畅通无碍了。

三、布疑设悬,引发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应该解决疑难问题,还应该善于提出问题。“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激发人的求知欲。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布疑设悬,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兴趣,从而刺激求知的兴奋点。

例如学习散文随笔《热爱生命》时,我这样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人生誓言,在26岁青春华年之际,为保卫国土他选择了牺牲。这是否说明他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呢?让我们跟随法国思想家蒙田去领悟怎样才是热爱生命吧。”同学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思索,进而迫不及待的去文章中找寻作者观点,从而理解热爱生命的真正含义,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我首先问学生是否喜欢风靡中国的韩剧《大长今》,然后问大家“韩”流来袭该怎么对待,大家议论纷纷争执不下,我因势利导让大家看鲁迅时如何精彩诠释的,大家就会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思考,快速抓住文章中心。

四、解析标题、把握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领会题意和文章重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迅速抓住重点。如在讲贾祖璋的《兰州六月荔枝丹》时,就可以直接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哪些内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四个内容——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荔枝、荔枝的产地、荔枝成熟期及成熟后的颜色。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课文会介绍荔枝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猜猜。学生议论后可以顺势利导:课文段落很多,但结构很清晰,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这样的导语设计,不仅潜移默化地把文章理解的重点渗透给学生,而且还会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之快速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

五、温故知新、前后有继

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讨欲望来导入新课。例如学习林庚的《说“木叶”》时,我首先请学生回顾并背诵杜甫冠绝古今七律的《登高》,然后找出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下来启发大家:看到“落木”二字你会不会以为是无数的木头从天而降?为什么不用“树叶”或“落叶”意象呢?学生立即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利用意象意境和表达情感的紧密关联加以赏析,有的结合前一篇课文知识“咬文嚼字”给予品评。大家的学习热情很快被激起,我也趁热打铁,让大家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观点进一步学习提高。这样,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话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使之情绪高涨,课堂就会出现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学生自然获益匪浅。

六、教育技术,辅助渲染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使用,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导入新课,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形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加快美的信息速度,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引发求知欲。例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可给学生播放课文配乐朗读画面,这样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讲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时,考虑到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可以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通过直观感受激起探究兴趣,既能促成理解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精妙的导语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迫切期待的心情投入新课,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要设计好一篇课文的导语,关键取决于教师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高荣林《现代教育技术》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语文教学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篇12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 对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和条理清楚的议论文、说明文, 设计导语时, 则尽力设置疑点, 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 进而孜孜以求。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我们可以从主人公林冲身上设疑。林冲, 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拥有着如此有前途又高薪的职业, 他又怎么会在一个风雪之夜投梁山泊落草为寇了呢?我记得他的妻子因长得漂亮, 被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三番调戏了之后, 他也只是忍气吞声, 明知道是奸人设计陷害, 他还是接受了撤职发配河北沧州的事实, 在野猪林险些被公差董超、薛霸杀死, 结义兄弟鲁智深再三劝说其离开, 他还是到沧州负责起了看守天王堂的职务。如此能隐忍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上了梁山呢?在沧州他又遇到了谁?他怎么就转性了呢?哪个风雪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想知道, 我们就从课文里找寻答案吧!

这样的导语设计, 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来, 使其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 引人入胜

一定的情境, 产生一定的情感, 教者动情, 学者才能动容, 教师一进入课堂就要进入角色, 用激情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中受到健康而高尚的情感熏陶。如教学《苏武传》时, 一上课, 我播放悲壮的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 充满激情的朗诵《苏武牧羊》的歌词: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盼儿归, 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 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同学们, 冰天雪地, 饥寒交迫, 忠贞不渝, 他苦忍了十九年哪, 人生又有几个十九年?孔子云:“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 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 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 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 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 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 他就是大汉苏武。

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激情澎湃, 热血沸腾, 他们对于课堂就有了一种期待, 在这种期待下, 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的积极主动, 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创设情境, 方法多样。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都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 即可以借助优美的图片营造美丽幽雅的氛围, 也可以借用多媒体先播放黄磊的歌曲《荷塘月色》然后导入本课。总之, 只要导得恰当, 导得自然, 导得精彩, 我们的课堂定会魅力大增。

三、举一反三, 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 导入语设计有助于学生建立认知框架,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身入手,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从而有效促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技能发生改变。我曾在空间里看到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课的导语:我们忘不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 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里, 手握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剌去, 他是谁?他是少年闰土。可惜二十年后的他却变得迟钝麻木。那手捂碟子, 说着“多乎哉?不多也, 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的是谁?是孔乙己。善良的孔乙己却不明不白地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祝福》也正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由同学们熟悉的闰土与孔乙己入手, 引导学生得出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的结论。这样学生学习课文的目标就更明确了:主人公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作者想通过主人公揭示怎样的社会主题?同时, 这样的导语设计不仅在新课学习前启动了旧知识技能, 它也帮助我们教师确定了语文新课教学的切入点。

四、讲述故事, 激发兴趣

故事因其情节性强、易于吸引人的注意而深受学生的喜爱, 把与文章相关的故事作为导语, 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上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时就采用了“三个等级”这个故事作为导语:据传, 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 在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 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 其二只抄了个题目, 其三连题目也没抄, 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 感到令人啼笑皆非。细想, 觉得还是有区别, 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 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 为何同是三个字, 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是, “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 只是放狗的屁, 三者中算上等;“狗放屁”说明已属狗, 但除放屁外, 尚能看家护院, 还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 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 自然列为下等!短语变序, 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又给我们讲了哪些小故事?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导语设计,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引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无穷魅力的赞美, 又让他们对文章《咬文嚼字》内容产生了好奇。这样,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魏书生说:“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 导语设计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许是课前无意听到的一句话, 抑或者是偶然看到的一个情景, 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投石激浪”, 只要我们的导语能瞬间点燃学生的热情,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就是好的导语, 这就能让我们的语文课走向成功。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意导语的设计。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魏书生老师也说“好的导入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大部分高中学生认为语文课无聊又无趣, 是休息大脑的课,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可以说一点儿也不期待我们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因此, 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语, 让学生从每一堂课的第一分钟起就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成功的导语呢?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种效果好且易操作的导语设计。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于漪主编全国中语会教师中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馆员素养下一篇:特殊时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