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三法(共12篇)
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三法 篇1
1、开门见山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介绍作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通过介绍作者,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作者的经历较为复杂,我们介绍时就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而应该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如介绍《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可以突出他步行千里赴延安,延安把他培养成人,使作者爱党、爱延安人民的一片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可突出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3、设置疑问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教师先设“疑”:“同学们,你们到过老师或者父母亲工作的办公室吗?办公室里都有些什么?发现这些办公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然后揭题:世界上就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特别的办公室,它叫做“绿色的办公室”。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4.、激情法
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长城的教学挂图,讲解长城的雄伟建筑,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激起了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
5、概括叙述法
概括叙述法,即对课文内容或时代背景等作扼要说明,使学生了解轮廓。用语必须简明、准确,具有统摄性。例如教学《长城》的导语:长城始建于公元前657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整修连贯起来,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傍阴山的城防,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此后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长城东到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因此,它吸引着许多中外的旅游者,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看图学文——《长城》,就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长城。
6、描摹景物法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粉红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印证课文。当然这里也运用了另一种导语方式:提问式。
7、提问法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一个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如自读课文《榆钱饭》,可先让学生预习,利用工具书消灭生字词,然后用一节课分析总结课文。导语可先简略介绍作者刘绍棠,然后问:“什么是榆钱饭,作者想吃榆钱饭吗?”这些学生都能根据课文很快答出。然后问:“是榆钱饭好吃,还是大米饭好吃?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答案是大米饭好吃,榆钱饭不好吃。理由有:一、在没有大米饭吃的时候才吃榆钱饭;二、作者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哄饱了肚子”、“忆苦思甜”、“打打油腻”。因此,后来作者吃不到榆钱饭是好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好、有实效。这样既疏通了课文,又明确了主题。
8、概述情节法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这种导语形式。如《藤野先生》这课的导语可以这样:鲁迅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红心到日本东京留学。因看不惯清朝留学生的附庸风雅和不学无术,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因此结识了藤野先生。后来鲁迅在“幻灯事件”中思想受到很大震动,决定弃医从文,向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很是悲伤,送了一张照片给他,并题字“惜别”。这张照片后来一直激励着鲁迅先生同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9、解课题法
如《岳阳楼记》,可简介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然后举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讲解“记”在古代是一种不定体,写法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核舟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说明文体。
1 0、看图说话法
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出桥的结构特点。这种导语适用于事物说明文。
11、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例如教《读书笔记一则》,有个老师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再寄小读者》,冰心奶奶在此文中说到一个孩子日记写得好,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他写得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自由说)对,他日记写得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欢读书,还做读书笔记。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样写,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读书笔记一则》,这一导课语自然流畅,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讲故事导课法
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位老师以讲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的聪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枝箭的故事导入新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13、观察实验法
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教师或学生以亲自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教《灰尘的旅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在教室空间里你看到些什么:然后做实验:用深色布或黑纸把教室门窗遮挡起来,用一束电筒光射进去,这时让学生再观察,问看到什么?(灰尘)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有灰尘,而且灰尘在不停地运动着。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灰尘旅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14、电化渲染情景法
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例如教《长城》,可用幻灯片打出长城图片的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蜿蜒盘旋的长城,听着一曲《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自豪、爱国之情顿生,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15、以诗揭题法
以诗揭题,这是一种依据课题意思或课文内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拟相关的诗句,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吟诵,从而把课题揭示出来的方法。如教学《草原》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有感情地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紧接着问学生,这诗句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然后揭示课题。这一诵一问,不仅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情感引到了茫茫无际、秀丽苍莽的草原上,同时,也为学习课文中与“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比较作了准备。
此外,阅读教学还可以用猜谜语法、练习法、读图法、表演法、欣赏法等方法开讲。教学要有法而无定法,课堂引言的设计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三法 篇2
二、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但复习内容要有新意,且与新课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要能引起新课的学习。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五册第38课《To China , With Love》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By learning the front lessons, we have known the famous physical scientist, Albert Einstein. We have also known “Father”of Hybrid Rice, Yuan Long ping and the well-Known writer and educator, Helen Keller. What makes them great or famous? Love! Their hearts are full of love. They Love themselves. They love their parents. They love their work. They love science. They love the people. This class we’ll know another famous foreign doctor. He is Norman Bethune. He is from Canada, But he lives in Chinese people’s hearts forever. Why? What did he do for Chinese people? Let’s Learn lesson38 《To China, with love 》to know him. 这种总结性的导语既加深了学生们对旧课的理解,对伟人的认识,也使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引起他们对白求恩的了解欲,自然引起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三、由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图片能够形象地再现生活,在教学中运用它,常常能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引起思索。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60课《Fix and mend》时,先出示两幅展示堆积如山,浩瀚如海的垃圾的图片,用英语向学生们发问并启发其回答:What’s this? -It’s garbage. What does it look like?-It looks like a hill or sea. Where is so much garbage from? - I think most of it is from the things that people throw away. How should we do for making less garbage? For this question let’s learn Lesson 60:Fix and mend . 这样的导入,既引起了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思索,又引起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英语教材中的插图往往形象地展现了这课的主要内容或重要故事情节,面对它可以提出相关的好些问题,这些问题会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初中英语第四册第30课《Keep the Candle Burning》时,让学生们观察课本中做实验的插图,是这样提问导入新课的:Look,the woman is doing an experiment . How does she do the experiment ? What does she need?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experiment ? Will the candle stop burning when the jar cover the dish? Why? How keep the candle buring? 然后让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新课,做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回答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由明白学习目的,阐明教学思路而导入新课
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方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明白了教学的目标思路, 知道了一堂课学什么或如何去学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学习。为此,我在执教新目标英语第2单元《 Where’s the post office 》 SectionB 3a-4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a tourist Guide? Then you must learn to speak English. You must learn to write tour guide in English. Then 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tour guide? Don’t worry! This class we’ll talk about this question. Our book gives us a few examples. I hope you can read and think carefully. At last we’ll try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tour guide. I’m sure you can write it well. Ok let’s read the first passage. 这样导入新课,既使学生们将英语学习与未来要从事的导游工作相联系,从而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明白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方法和要求;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听读能力。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不拘一格,应结合教材内容特点,以激起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要坚持独创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原则。
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三法 篇3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导语设计
什么是导语?
在《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一书中,就有对导语的相对科学的定义:“导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据此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导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导语只不过是教学的一个附属部分,可有可无,这是对导语功用认识的一种错误观点。实际上导语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境界。导语就好比是教师给学生的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关于导语的功用,在《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也有相对全面的概括:“其一,引起兴趣,集中注意。新课的开头开得如何,对上好整节课关系极为重大,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学习状态等。为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前精心设计入课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其二,开启思维、诱发思考。教师的讲授、点拨、引导,只有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所以教师巧设疑点的入课语,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其三,画龙点睛,突出重点。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难点,而这重点、难点,恰是授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解题入手,设计好入课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讲授的重点难点是大有好处的。其四,承上启下,新旧过渡。从教材编排的体系看,每学期中的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按照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入课语,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起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明白了导语的功用,我们也就能够明确导语设计的意义所在了。结合导语而言,就是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做出一种可行的导入实施方案。而欲达此目的,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在《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一书中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有相对科学的阐释。归结而言,主要体现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无须赘言。而人文性,却是认识的一个重点。什么是人文?《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都要借助于人的思维活动,借助于人的思维赖以存在的内隐语言活动和外显语文活动,作为生生不息的依托”,“中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恰恰就是中学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的有机整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其人文性特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起始的导语,在人文性特质的体现上,也就拥有了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做出必要的努力。
人们常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对语文课而言,导语不仅仅是一个引入,更应该是一篇文章的窗户,借此也可以窥探文章的内涵。比如,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的《勾践灭吴》一课,除开文言文知识外,就其文学性而言,主要是通过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得以报仇复国的故事,以赞扬其坚忍不拔、发愤图强的进取精神。就此,我们该如何设计导语呢?有些参考资料选择了其故事背景作为导入语,主要是想通过故事性的阐述激起学生兴趣。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知识性导语是有欠缺的。首先,作为古文,很多教师认为重要的就是其文言文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削弱了其文学意义了。其次,如果导语介绍仍只注重知识性,那文章的旨意就更加稀薄了。所以,笔者认为这一课的导语更应该侧重于突出文章的中心旨趣,及对人物精神的探究,这样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以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更好地驾驭文章内容。据此,我们不难想到古人的那副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教师可借此对联讲述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同时引发学生对这些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的思考,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知识性的目标,也兼顾了教学文学性的意义。然而,这样也有一个弊端,就是有的教师只沉浸于向学生展示自己丰富的学识,而忽视了对人物精神的探究,或是对其一带而过,这同样是有失偏颇的。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师们在导语设计之初,缺少对导语的科学认识,致使他们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了一定的弊病。怎样让我们的导语设计既精彩有趣,又切中题旨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当客观地对待并改正这些弊病。就笔者了解而言,这些弊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忽视导语重要性,直接入课。时下高中的课程相对较多,教材内容又很复杂,许多教师总感觉可以使用的课时很少,再加上对成绩的一味追逐,使得教师们总担心时间不够,知识点讲解不完,这样,他们除了不断地争取更多的课余讲授时间外,就只好从教学中再节省一部分时间,导语便成了首选对象。对导语忽视的严重后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变得死板生硬。这一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日常的语文课堂。
其二,将导语和知识划等号,漫无目的。有这样认识的教师,或许也知道一些相关的常识,他们了解导语在教学之初的作用,便一味地去追求导语的知识性,他们认为只要多为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投入相对多一些的兴趣即可。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们只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而且,由于知识相对笼统的含义,导致这些教师在选择时,也具有了相当大的模糊性。由于缺少个性特色,学生刚开始时仿佛获益匪浅,可等课程一结束,在他们的知识储备库中,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内容。这样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表面上看,导语的内容与课程相关,深入探究,其实它们之间的深层联系微乎其微,造成了导语与课文内容脱节的现象。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有一篇优美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爱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文学世界里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学中,也有许多描写爱情的优美故事,有没有人能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同学们听后,积极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说了梁祝、天仙配、牛郎织女等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到此,该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作深入的点拨,而是继续沉浸在对知识的延伸上,他又结合宋词《钗头凤》为学生介绍了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可以说,这堂课的导语的内容是十分的精彩了,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了,然而,这些故事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怎样的人文情怀,这些故事与我们要上的课文有何联系等问题,该教师却始终没有很好地向学生作出说明。
其三,勉为其难地为导而导,生搬硬套。有这种想法的老师或许也知道导语对于一堂课存在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他们也很乐意使用导语。不过,他们却很不愿意通过自己对课文内容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去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导语,结果很多人便选择了抄袭现成资料的陋习,或者是机械性、公式化地把导入局限于组织教学的起始环节,不问时间、地点、内容、对象,千篇一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语缺少新意,时间一长,学生就丧失了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笔者曾见到过这样一个导语:“到了冬天啊,大家最害怕的就是寒冷了,尤其是我们小孩子,经常缩手缩脚的,这时候,有的家长就会说:‘你干脆打个鸡蛋壳套起来就不冷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句民谚,很夸张的说法,你说一个鸡蛋壳能套住一个人吗?当然是不能的了。那在我们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真想把自己套起来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这是某位教师为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设计的导语。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该教师的良苦用心,或许他真的下了一番心思,不仅使用了当地的民谚,而且设置了有趣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很积极,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然而,我们仔细的来探讨一下这个导语,就会发现,该教师有一个很大的失误。他在设计这个导语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把“套子”的表面意思联系上了,而忽视了“套子”在文中的深刻意蕴。虽然,我们在导语部分不一定要把文章的旨趣全部讲清楚,但是,该教师这种生拉硬扯的行为,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这就是一种为导而导的错误行为。
《高考考你什么:语文》中说“语文,是或朴实无华或优美灵动的词语,是天地宇宙汇聚笔端的想象,是或忧愁悲伤或高昂豪爽的诗情,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温、良、恭、俭、让的气度和姿态。”如此丰富而优美的课程,我们的教师又怎能让它变得晦涩无趣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想还语文本色,就必须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从导语设计到导语教学,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笔者有两点思考,以供同仁参考:
第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熟悉课程内容,了解教学目的,以期做到有的放矢。既然是设计,就需要我们积极发挥个人主动性,去思索探求,找到最佳实施方案,以便我们的教学能够多一份坦然和从容。尤其是我们的高中语文学科,涉及的面很广,内容又很丰富,需要做的准備工作也很多,如果我们没有孜孜以求的态度,那肯定是做不好的。我们只有对自己将要讲解的内容了然于胸,才不会在实际运用时茫然四顾。
第二,导之为入,入不离导。导即引导,其目的很鲜明的是为了更好地进入课文教学。如果没有导,我们怎么入?导语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起始部分,自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摒弃对导语教学的轻率态度和不切实际的想法,确实从每一课的实际内容出发,通过积极的思考,设计出符合课程需要、具有教师个性特色的导语,让导语实实在在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为课堂增添光彩。
以上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基于新课的导入。总之我们在设计导语的时候,不能简单为之,而应多些思考,多些尝试,尽量设计出优秀的导语,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篇4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的人把导语设计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梁。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只有明确了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出异彩纷呈的导语。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教学导语的设计,现将一些导语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导语设计的新颖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好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颖。学生前所未闻才感好奇,因好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二)导语设计的艺术性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我利用引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情感基调,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相谐,情与理相融。
(三)导语设计的知识性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颖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二
孟子说:“教者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导语设计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师和教学内容所决定。按照语文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以侧重点不同,总体上可分为情境创设和知识启发两大类。
(一)情境创设型导语设计方法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能够借助外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建构一个立体的认知体系。这一心理基础,为我们在导语设计中运用情境创设提供了可能。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或图片创设一个可提供学生思考的语言情境或故事情境。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1. 临实境、增激情。
就是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在《金孔雀与凤尾竹》悠扬的乐声中,我边出示一幅幅图片,边娓娓叙述:在我们祖国西南边陲有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儿有婀娜的傣族姑娘,神秘的原始森林,繁多的动植物,别有情趣的建筑……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与那个地方———西双版纳来个亲密的接触吧。
2. 讲典故、调兴趣。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教《愚公移山》时,就可以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通过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 用教具、领悟性。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在讲说明性的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例如《中国的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说桥的结构特点。
录音有课文朗诵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带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学生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4. 讲背景、捕信息。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
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就可以说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二)知识启迪型导语设计方法
情境创设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洋溢着人文情怀,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陶情、移情,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常用方法也有四种:
1. 设疑问、激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如教《丑菊》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丑菊丑吗?为什么作者却要赞美丑菊呢?”
2. 温故知、引新识。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
例如:《凡卡》一文第二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给爷爷的信,我们知道凡卡的心里充满痛苦和仇恨,在心中多次呼唤爷爷来救救他,急切地盼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去。这个可怜的孩子在痛苦和死亡之中挣扎,他多么想摆脱这悲惨的命运啊。现在我们看看凡卡写信后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的情景?这样自然地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
3. 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如《手指》一文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指,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用处,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那么我们如何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特点和作用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手指》。
4. 作比较、难变易。
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知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
知识启发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探究和疏通,更多的是旧知的直接利用,体现了知识的无穷力量。
浅析教师课堂导语的设计和作用 篇5
一、引起兴趣,集中注意
新课的开头开得如何,对上好整节课的关系极为重大,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为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前精心设计导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就会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有位教师在讲授“比例”的知识时,对学生说,学习这一节内容后,不上树可以测出树高,不过河可以量出河宽,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一个个跃跃欲试,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开谜底。由此可见导语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的强大力量。这种导语无疑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二、开启思维,诱发思考
教师的讲授、点拨、引导,只有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思由疑引起,有疑才有思。所以,教师巧设疑点导语,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每节课前,根据将要讲述的内容,适当地、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机器跟着教师的讲授疑点转动起来。
三、画龙点睛,突出重点
任何新一节课时,都有重点、难点。而这些重点、难点恰是授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解题入手,设计好导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讲授重点和难点,都是很重要的。
四、承上启下,架桥过渡
从教材编排体系看,每学科中的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都是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按照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导语,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时的导语,如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起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由此看出,导语在讲授新课中确有精妙的多种功能,它设疑布障,画龙点睛,逢水架桥,展现意境,真不失为教师开启新课,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把金钥匙。(教学论文 )教师应该怎样恰当地设计和运用好导语呢?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科的不同,每学科中的每节课内容,教学重点、难点也不一样,导语的设计和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不能强求一致。但是,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求精,要有概括性。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当概括,不能庞杂、繁琐、冗长。那种复习前次概念时拖占时间较长,交待时代者景时随意发挥,没完没了的作法,显然都是不可取的。通常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反映文章的中心。因此,教师可抓住文题,展开思路,设计导语。
2.设疑,求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起悬念,还是设置情境,展示意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针对性”是指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设疑,而不能跑题。“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可接受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深浅适中,既不使学生高不能攀,也不使学生产生不言自明和索然无味之感。
3.巧妙,有趣味性。导语需要简练而概括,但形式是多样的,就是一般几句话的导语也要尽可能设置得巧妙有趣些。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生平轶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有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的。所以教师的设计导语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的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设计精彩导语,打造高效课堂 篇6
一、创设情境,巧妙过渡
在教学优美的古典诗歌和抒情散文时,我常常用多媒体和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优美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就自然会紧紧地跟上教学的脚步,并被深深吸引。例如,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我先用幻灯片展示了几组春天生机盎然的图片,伴随着克莱德曼优美的钢琴曲《春野》,学生进入如诗如畫的意境中,此时再配以深情的导语:“春天,是四季之最美的时节,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鸟语花香,姹紫嫣红。你看,那细密的春雨,那和煦的春风,那盛开的百花,那婀娜的柳枝……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在优美的春天里,尽情遨游吧!”这段富有诗意的导语,让学生不知不觉已沉浸在春天那美丽的自然之景中,为后面的有效教学打下了情感基础。还有《秋天》《钱塘湖春行》《紫藤萝瀑布》等课文,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
二、巧设疑问,制造悬念
我们如果用巧妙的提问作为导语,收到的效果也会非同一般。例如在讲授《月亮上的足迹》时,我用这样的话语导入:“自古以来,人类都有飞天的梦想,那大家知道,第一个实现飞天梦想的人是谁吗?是哪国人?他飞上月球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寻找答案。”另外,《化石吟》的教学导入语是:“同学们看过电影《侏罗纪公园》吗?这部电影把我们带入活生生的恐龙世界,这里老师有个疑问,有没有同学帮我解答:为什么亿万年前的恐龙早已销声匿迹了,我们现在却还能看到这么真实奇妙的恐龙世界呢?”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就会寻根究底,认真学习课文。
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这种方法比较常见,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具体结合所上课文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如《绿色蝈蝈》的教学导语:“孩提时代,唱歌的知了、鸣叫的蟋蟀、织网的蜘蛛、运食的蚂蚁,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是我们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大家知道绿色蝈蝈吗?”这样,学生们马上联系自己的记忆,自由讨论起来,轻松自在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又如在讲《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和学生聊聊中国的历史:“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他们灭绝人性,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被害者达30万人。4年后,南斯拉夫的一座小城的人民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一天中7000余人被杀,其中有300个孩子,他们那一声声“爸爸妈妈”的呼唤是如此地让人感到撕心裂肺。下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感受和体会这种苦难。”这种方法便是联系大家熟知的历史事实,轻松地导入新课。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情境。
四、释题直入,触及中心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能为学生铲除理解障碍,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理想》的教学导语:“理想是什么?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再如,《陋室铭》的教学导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这样的导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快速明确了文章主题,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速度,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借用游戏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用一个好玩的游戏或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开始一堂新课,顿时就能给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活力,上课的效率也会因此大大提高。如教学《童趣》时,课堂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让学生观察,说说这像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想象丰富:像苹果,像烧饼,像月亮,像……接下来再让学生们按自己的想象添上几笔,问他们又会像什么。然后教师小结:“一个简单的图形,加上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会发现它的无限趣味。” 虽然这是个简单的游戏,但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在教学《归园田居》时,为了增强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以在上课前玩玩猜人物的游戏:“他,性格刚正不阿,适情任性;他,向往和平,追求美好;他的诗作质朴清新,平淡自然,他是田园诗的创始人。猜猜他是谁?抢答开始。”在教学《杜甫诗三首》时,板书两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读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根据对联提示猜人物。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了其知识面。类似的方法还有讲故事导入,让学生在快乐和期待中开始学习。
设计精彩导语提高课堂效率 篇7
一、导语设计的基本原则
导语设计首先要求不落俗套, 不故弄玄虚, 同时还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知识性原则。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服务的。导语设计要与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既能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又能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2.趣味性原则。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导语设计必须新奇, 做到引人入胜。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到新奇才会觉得有趣, 只有深感有趣才会主动去学。
3.时间性原则。导入所用时间不宜太长, 语言要简洁明快, 切中要点。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在引导, 应以指导者的身份去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与知识的过程。
二、导语设计的几种方法
1.温习旧知, 导入新知。这是思想品德课的常用方法, 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找准他们的联结点。既巩固旧知, 克服遗忘, 又能让学生充满信心, 去学习新知, 这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如, 《学会调控情绪》一课的导入, 根据复习上一课的内容这样设置问题:什么是情绪?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和作用?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条主线, 导出“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这样就顺理成章点出新课要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2.巧设疑问, 引导思考。就是要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 制造悬念。课一开讲, 教师提出疑问, 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 启迪他们积极思考, 导入新课。如, 教《隐私和隐私权》一课, 教师问:“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 比如说某同学偷偷去网吧了。像这样的秘密是个人隐私吗?作为个人隐私有条件吗?”这个问题提到学生心里去了, 学生急于知道什么是隐私。设疑导思, 激发学生求知欲, 马上板书课题, 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3.音乐导课, 感性领悟。音乐导入是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音乐作为开场, 这样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渲染气氛, 提高感性认识,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我知我家》一课时, 选择台湾著名歌手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课一开始, 我破天荒地清唱了几句“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歌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优美的歌曲声中, 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体会到家的重要, 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产生了共鸣, 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情感中明理, 在明理中体验情感,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与运用 篇8
一.借温故, 引出新知
这是指在引入新课时,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困难, 老师组织引导他们用学过的旧知识来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 减少他们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 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 认识问题的能力。
如《归去来兮辞》的导语, 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是否记得, 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陶渊明) 那么, 关于陶渊明, 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 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东晋大诗人, 名潜, 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 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 更深入地了解他的隐士情怀。
又如《春》这一课导语, 我先将《春》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又把学生已学过的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绘春的诗句自然地引入到导语中, 让学生在一种近似复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亲近感, 并且将旧知 (二首诗) 和新知 (《春》) 以及学生的“知春而不会写春”的行为进行对照, 从而激发了探究文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知识, 又能让学生信心百倍, 去学习新知。
二.借设疑, 启发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地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去思考、分析, 通过纵横联想, 比较对照, 从而获得新知。
如《孔乙己》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人, 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里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旧社会摧残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33篇白话小说中, 他的好友孙伏园曾问他最喜欢哪一篇, 鲁迅回答是《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神工鬼斧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
又如教学《拿来主义》, 我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对待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是一概接受, 还是全盘否定, 还是采取慎重分析的态度?
这两则导语我都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巧妙设疑,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思考,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朱熹所言:“读者无疑者, 需教有疑;有疑者, 却教无疑, 到此方是长进。”
三.借解题, 明确重点
即透过标题, 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从课题分析导入,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式, 帮助学生领会题意, 从而能较快较准的抓住中心, 抓住文章的脉络。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我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标题:从题目“从……到……”的结构, 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文, 还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重点, 应该是介绍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跟作者一起感受书籍演变的过程。这样的导入, 简洁自然, 紧扣文本, 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四.借故事, 增添趣味
即在导入新课时, 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 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 一则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故事, 可以牵动学生的思路,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故事导入法的最大功能就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并理解文章。
如:《石钟山记》一课的导入:同学们, 上新课之前先听我讲苏东坡改诗的故事。话说苏东坡曾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看到一首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 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看了之后很奇怪, 明月怎么会在枝头上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于是提笔一改, 将诗句改为“明月枝头照, 黄狗卧花荫”。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浦, 一天外出散步, 听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 问身边的人, “这是什么鸟?”身边的人答道:“明月鸟。”又走不远, 看见一丛花的花里有几条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蠕动, 又问道:“这是什么?”身边的人说:“黄狗虫, 黑狗虫。”苏东坡这才醒悟过来, 知道自己孤陋寡闻, 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个故事除了苏东坡这个人物以外, 与文章没多大关系, 但它作为《石钟山记》的导入,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是故事本身新奇有趣;二是故事的语言精炼, 短小精悍, 易懂易记;三是学生从文学大师的尴尬中领悟到了凡事要注重实际, 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 而这个正是新课的题旨所在。
五.借情境, 引发共鸣
即是在导入课文时,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氛围中。魏书生说:“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 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进而以情激情, 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 是一篇叙事散文, 语言质朴, 饱含深情。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父亲》 (《咱爸咱妈》的主题曲) , 正当学生沉浸在对父母的爱的感激中时, 我说:“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 我们一天天成长, 父母一天天地老去, 皱纹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 银发也在不经意地从父母头上冒出来, 他们的腰也不再挺拔。母爱伟大, 父爱也一样伟大, 深沉。同学们也一定被你们的父母的深爱感动过, 朱自清也曾被父爱所深深感动, 作者是怎样被感动的?又是怎样表达的?请同学们先看课文, 再讨论。”
很快学生的感情凝聚到深厚的父爱中, 在感情和理智上产生共鸣。接着课堂进入了热烈而高效的大讨论中, 更为主要的是, 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整节课也处在高效率之中。
六.借诗文, 激发兴趣
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语言精炼, 含义丰富, 表现力强, 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 会使我们的课堂流光溢彩, 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 由诗文导入新课,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 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 笔者先课前布置大家回忆、查找、搜索描写秋的名句,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成果, 然后笔者顺势导入新课: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 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 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 有人登高, 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在秋风中, 杜甫感到的是悲凉。有人彻夜难眠, 目之所及是“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秋夜中, 张继品到的是“客愁”。有人陶醉于胜春朝的秋景, 大声吟咏“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秋日里, 刘禹锡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歌。那么, 在多彩的秋季里, 毛泽东读到的又是什么呢?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这一导语设计正是基于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通过回忆有关诗词来感受秋天的魅力, 激发了对秋的文化探究的兴趣, 从而顺利进入新层次的意义建构。
古人云:“教亦多术。”导语设计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是无论如何设计, 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 切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语, 能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更应精心备课, 巧借各种方法锤炼导语, 打造精彩诱人的课堂。一经拿出, 就犹如朵朵洁白的梨花, 柔美可人;又如凌寒绽放的梅花, 暗香浮动, 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知识花丛中寻找、倘佯……
摘要: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 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导语设计得如何, 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 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巧妙设计导语, 激活政治课堂 篇9
关键词:巧妙导入,政治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恰当的导入, 如同一座桥梁, 将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巧妙联系在了一起;如同一场大戏的序幕, 徐徐拉开, 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昭示给读者和观众;又如同一座路标, 引导着学生前行的方向。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师生的双向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一节课的导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要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内容的需要, 要考虑到教学的环境。因而, 政治课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热点时政导入
这是常用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通常是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 将社会的焦点问题引入课堂, 通过让学生讨论, 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对热点问题的引入, 教师要有意为之, 取法有度, 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尤其在讨论问题时, 大家遇到了困难, 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教师适时导入, 巧妙联系, 使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在讲初二第四册“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时, 教师可以结合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时政素材, 请学生思考:“香港、澳门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港、澳顺利回归的背景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台湾迟迟不能回归祖国?原因何在?现在, 我们中学生应为祖国的统一做哪些事情?”教师一连串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时政的内容是当时最为热点的问题, 也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 运用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注新授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环境中很快去领会新的知识。
二、寓言故事导入
以寓言故事导入新课往往能够带给学生心灵的启迪, 使学生视野开阔, 思维敏捷, 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其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尤为深刻。引用寓言故事往往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富有情趣,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让学生在一种幽默风趣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在学习“正确看待自己, 增强自尊自信”一课时, 我用学生熟悉的“夜郎自大”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夜郎自大”的故事讲的是汉朝时, 西南地区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 它的国土面积相当小, 只有汉朝的一个县大, 人口也少, 物产也不丰富, 有一次汉朝的使者来到夜郎国, 因为道路不通, 交通闭塞, 夜郎国的国王竟不知道汉朝的面积如此广大, 竟问道:“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更大?”现常用“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教师叙述完故事之后, 顺势提出, “夜郎国国君为什么狂妄自大?他为什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危害?”然后提出学习的内容:“正确看待自己, 增强自尊自信”。
三、漫画导入
漫画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 讽刺性强, 耐人寻味, 往往针对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社会现实中的不良风气等进行抨击针砭。漫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运用得当, 则效果突出。如在学习初二法律课前言“学法的重要性”时, 我首先出示漫画“犯罪之路”, 漫画的大意是:在一个标有“犯罪之路”的独木桥上, 桥旁设有标示牌“禁法行”, 桥上一位戴着法盲眼镜的人, 正在走上“犯罪之路”的独木桥。漫画形象地说明了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法律的无视与无知, 对法律观念的淡薄与藐视, 进而说明学法懂法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教师展示完画面之后, 适时地问学生:“学不学法一样吗?法律知识对我们重要吗?本课将告诉我们如何学法, 法律对我们的重要性。”
四、音乐小品导入
音乐小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为大家所熟知, 学生在心理上也乐于接受。因此,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引入课堂, 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比较独特的引入方法, 例如演唱歌曲、让学生自导自演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这种方法新颖活泼, 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引起学生的思考, 活跃气氛, 积极主动学习。学习“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课, 教师可在课前播放《春天的故事》, 那优美的旋律、振奋人心的词曲一定能够震撼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播放完之后, 教师顺势问道, “这首优美的歌曲大家一定很熟悉, 听了之后大家有什么感想?我国的改革开放源于这个美丽的春天的故事, 你知道故事中那一位伟人是谁吗?这是一首歌, 它那振奋人心的词曲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决策呢?”教师一连串的提问引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学生思绪万千, 纷纷举手发言。此时, 教师就因势利导, 及时引入新课,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 是学生最喜欢的艺术形式。生活离不开音乐, 学生学习也离不开音乐。教学中, 如果教师用音乐作品导入, 既能勾起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又能引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更能坚定现实的信念。在教学中, 运用音乐导入, 自然能够吸引学生。小品的艺术魅力更不用说了。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 篇10
一、故事引入,增强趣味
针对学生好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导入时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拓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柳永名作《望海潮》时,我首先讲到这首词曾传到塞北,金主完颜亮闻听“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怦然心动,日夜向往江南,便起挥鞭渡江的愿望,北方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从此对中原垂涎欲滴,致使大宋江山不再太平。这则趣闻传说让大家顿时兴致盎然。又如学辛弃疾词时,我先向学生讲到《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杨康取名的来由是为了牢记北宋“靖康之变”的耻辱,大家顿时神采飞扬;又板书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大家猜一位堪比郭靖的爱国词人,大家更是兴高采烈,学习兴趣陡增,课堂教学因此顺利展开。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二、以情激情,展示情境
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必须把握文中的情,用充满激情的言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沉浸于教师所营造的艺术氛围里,领悟文本没有传达出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使他们与作者之间架起情感共鸣的桥梁。
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是一篇饱含深情、情文并茂的抒情散文。我这样引导:秋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别有风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绚丽壮景,有人登高,感受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浓浓悲愁,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独凄苦,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有怎样一番情致呢?通过古典诗词渲染浓郁氛围,能很快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品读学习中。再如赏读《雨霖铃》时,我这样开场:人生无常,聚散不定,离愁别绪最易触动诗情,诗词歌赋中可以想见朋友分别的悲楚不舍、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游子思归的泪眼愁眉,可以体悟到“黯然销魂唯别而已矣”的至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雨霖铃》。这样的词句迅疾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将其带入悲愁感伤的浓郁氛围中,接下来的赏读活动就畅通无碍了。
三、布疑设悬,引发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应该解决疑难问题,还应该善于提出问题。“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激发人的求知欲。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布疑设悬,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兴趣,从而刺激求知的兴奋点。
例如学习散文随笔《热爱生命》时,我这样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人生誓言,在26岁青春华年之际,为保卫国土他选择了牺牲。这是否说明他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呢?让我们跟随法国思想家蒙田去领悟怎样才是热爱生命吧。”同学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思索,进而迫不及待的去文章中找寻作者观点,从而理解热爱生命的真正含义,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我首先问学生是否喜欢风靡中国的韩剧《大长今》,然后问大家“韩”流来袭该怎么对待,大家议论纷纷争执不下,我因势利导让大家看鲁迅时如何精彩诠释的,大家就会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思考,快速抓住文章中心。
四、解析标题、把握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领会题意和文章重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迅速抓住重点。如在讲贾祖璋的《兰州六月荔枝丹》时,就可以直接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哪些内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四个内容———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荔枝、荔枝的产地、荔枝成熟期及成熟后的颜色。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课文会介绍荔枝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猜猜。学生议论后可以顺势利导:课文段落很多,但结构很清晰,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这样的导语设计,不仅潜移默化地把文章理解的重点渗透给学生,而且还会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之快速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
五、温故知新、前后有继
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讨欲望来导入新课。例如学习林庚的《说“木叶”》时,我首先请学生回顾并背诵杜甫冠绝古今七律的《登高》,然后找出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下来启发大家:看到“落木”二字你会不会以为是无数的木头从天而降?为什么不用“树叶”或“落叶”意象呢?学生立即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利用意象意境和表达情感的紧密关联加以赏析,有的结合前一篇课文知识“咬文嚼字”给予品评。大家的学习热情很快被激起,我也趁热打铁,让大家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观点进一步学习提高。这样,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话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使之情绪高涨,课堂就会出现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学生自然获益匪浅。
六、教育技术,辅助渲染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使用,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导入新课,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形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加快美的信息速度,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引发求知欲。例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可给学生播放课文配乐朗读画面,这样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讲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时,考虑到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可以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通过直观感受激起探究兴趣,既能促成理解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精妙的导语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迫切期待的心情投入新课,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要设计好一篇课文的导语,关键取决于教师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摘要:<正>正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精彩的导语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然“教要有法,但无定法。”导语设计也是如此,方法是千姿百态的。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群体而灵活运用的。笔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高荣林《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浅探 篇11
【关键词】高职 语文课堂教学 导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83-02
课堂教学导语就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引导学生的话。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职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耐人寻味的导语,新颖别致的开头,往往可以一下就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神情亢奋,思想专注,兴趣盎然。这就为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营造了良好的开端。那么,如何巧妙设计高职语文课的导语呢?在多年的高职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对激发高职生学习语文兴趣效果颇好。
一、强调意义法
强调意义法即在课程一开始,教师就联系实际,以鲜活的事例说明学好该课程的重要意义。学生只有知之深,才能需之切。例如,在讲应用文写作时可以这样设计:“当今社会对人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能说会写,善于捕捉和分析各种信息和恰当表达思想的能力是当今职业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又主要通过应用文写作教学来培养和实现的,如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必定影响今后的工作和自己的发展”。接着还可用有这一特长和优势的人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能干出一番事业、受到社会欢迎的正面事例和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以及郎道等科学家因种种原因,语文基础不好,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带来的不便和造成的遗憾等反面故事,说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听后受到启发和触动。这样既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二、介绍方法式
介绍方法式就是在课程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甚至还可以介绍自己过去学习该课程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因为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是不一样的,高中的学习几乎是完全由教师全程组织和指导的,而大学则是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研究性学习。因此,不少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全新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往往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如能给他们介绍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将很受他们的欢迎。如此,学生既可以从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又可以了解大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三、创设情景法
所谓创设情景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为之描绘一种情景、创设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意境,接着引入正课的一种方法。讲散文类作品,采用此法效果颇佳。例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在简要地介绍了当时的写作背景后,可以这样点染:“作者就是在这种心境极不平静的情况下,在一个月色融融的夏夜,远离闹市,在清华园内一个幽静的荷塘边漫游,此情此景,作者将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俗话说,言为心声。我认为,文为情音。那么,下面让我们透过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去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吧”。
在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可以先有感情地唱一段《新疆好》,然后略作描绘:“这是一首新疆民歌,正如这首民歌所描述的那样,新疆不仅有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奔放的牧民,而且还有美丽迷人的山水风光。‘天山’就是镶嵌在新疆境内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碧野写的《天山景物记》,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领略‘天山’那旖旎瑰丽的景色吧”。
经过这样的渲染和描绘,可以营造一种形象可感、如诗似画的意境,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如此,既再现了文章意境,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又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为讲解正课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猜谜法
猜谜法就是依据课文内容、题目或作者的姓名等要素,拟出一两则有关的谜语,在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猜这个谜,然后再由之导入正课的方法。例如,讲鲁迅的作品,可以出:“百年任务,七日完成”——打一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周树人)。待学生猜完后,教师再略作解释:“这是鲁迅的真名,在更早时他还‘豫才’,他在十六岁时,考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当时,他的叔祖周椒生在该校任管轮堂监督,他认为本族后辈进学堂当水兵,有失‘名门’之雅,便将‘豫才’改为‘周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接着还可以说说他后来又以“鲁迅”为笔名的用意。
在讲鲁迅《呐喊》里的一些篇目时,也可以出:“大声疾呼”——打一中国著名现代作家作品集(《呐喊》)。然后对鲁迅将其部分作品合集为《呐喊》的缘由稍作阐析。这样可以使学生事先对《呐喊》的主要思想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又形象的了解和把握。在讲到具体篇目时就易于理解其主题思想了。
还有,在讲到老舍的作品时,可以出:“总是舍弃——打一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学生猜完后,教师可以这样解释:“人们都说‘文如其人’,我还发现,‘人如其名’。老舍就是这样,在创作上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虽然已成为著名作家,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认真负责,对自己的文章总是不断修改、不断润色、不断完善、甚至不断舍弃。他给自己取‘老舍’这个笔名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经过这样的一猜一释,撩拨了学生的思绪,使学生觉得新颖有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使学生受作家们谦逊严谨的作风、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所感染,进而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因此,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
五、质疑法
质疑法就是紧扣课文重点,设计一些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然后导入正课的方法。如讲《鸿门宴》可以这样设计:“‘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谁的诗句?它的意思是什么?‘霸王’指的是谁?为什么不可学?”接着引入正课。由于这些问题是紧扣着课文重点来设计的,而且极富启发性,因此,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其神情专注,深思沉想,思维的湖水有如被石击一般,顿时荡起了层层的涟漪。
六、对对子法
对对子法就是在开始讲课时,教师先板书出与要讲解课文的题目或作者姓名相对的别的课文题目或作者姓名,然后让学生对出准备讲的课题或作者姓名,接着引入正课的方法。如在讲《祖冲之》在一课时,可先出“孙行者”,在讲《花城》时,可先出《海市》,然后让学生对上。如此,不仅巩固旧知,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对仗的一些知识,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所以也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所述,虽是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但如能精心设计,运用得当,还是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的。
当然,在设计导语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紧扣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课文的重点内容,突出启发性,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二是应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三是导语应短小精悍,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灵活运用。
【作者简介】谭永平(1959- ),男,广西乐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科研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学与科研管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何田田)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谈 篇12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昕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例如:在讲授《阿里山纪行》时, 将阿里山的莽莽的原始森林、红色的森林小火车、清澈的姊妹潭、巨大无比的神木、浓绿厚密的青苔等景色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 细细品位风光美如画的阿里山。学生一下子被阿里山如画的美景所陶醉, 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阿里山, 迫不及待得去寻找最美的景点。视觉性教具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MTV、多媒体等。视听结合, 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 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 运用视听型教具, 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 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二、背景式的导语
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关系比较密切的, 一般要先介绍背景, 以背景为导语,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了解了背景, 了解了历史, 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我在讲解《老山界》这一课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小学学过历史, 还记得我国历史上举世闻名的长征的时间吗?一九三四年十月,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突破敌人的反‘围剿’, 北上抗日, 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终于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 与陕北红军会合。其间, 红军以超乎寻常的毅力, 冲过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 越过雪山草地, 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 先后击溃反动势力无数次围追堵截, 行程25000里, 纵横跨越11个省。的确, 长征可算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创举。我们看了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就可以略知红军长征的情况。陆定一是当时红一方面军宣传部工作的同志, 《老山界》是他在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写的一篇回忆录, 记叙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的经过。”通过设计这样的导语, 让学生即了解了历史背景, 又为学习新课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解题式导语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 它往往与选材立意有关, 教师若能从解题入手, 设计好导语, 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好重点、难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题目, 或者较有趣味的题目, 都可以通过解题式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授《始终眷恋着祖国》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在美国的物质生活非常优越, 拥有崇高的名望和地位, 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 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了他所热爱的祖国。”通过解题式导语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新课之中, 并且让学生充满期待之情。
四、议论式导语
有些课文的内容, 与学生自身有联系, 或学生对课文所写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 激发兴趣, 然后总结, 引人课题, 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课文的内容。比如我在教授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 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首先让我们做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 请大家注意听:自从我们出生, 就开始拥有了生命, 假设我们的平均寿命是78岁, 那么你大约度过了几分之几的人生?好,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已经走完了六分之一的人生旅途。那么, 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下面请同学以自己为例, 展开讨论, 然后自由发言, 请不要空喊口号, 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 开始…… (学生发言) 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 而且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问题的能力, 这很好! 其实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非常严肃而重大的问题, 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 个人有个人不同的理解, 它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了解文中主人公保尔的人生观, 然后大家再对照自己, 重新思索一下我们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探究生命的意义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五、温故知新式导语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上新课时, 引导学生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旧知, 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 去学习新知。
【课堂教学导语设计三法】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06-17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08-21
数学的课堂导语设计10-12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08-26
思想品德课堂激趣三法06-23
“三点”教学三法05-22
文字题教学三法08-12
中学语文教学三法10-28
开启语文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的魔力07-12
匆匆课堂教学设计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