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导语设计论文

2024-09-10

数学导语设计论文(共12篇)

数学导语设计论文 篇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 必须有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课堂导语又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良好开端的前提。设计一些有兴趣的导语, 创立一个适当的氛围, 能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 尽快进入角色,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导语环节犹如乐曲的前奏, 虽然占的时间很短, 但却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 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自觉性,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如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引入新课, 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对课堂导语的设计意识。下面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对几种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巧设悬念, 诱发学习积极性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一种心理状态

设置疑点, 制造悬而不发的悬念, 能激发学生的释疑、解疑的欲望。如在讲“直线公理”时, 举出常见的几个例子, 为什么钉木条的时候, 只要钉两个钉子就固定住了?木匠用墨斗就能画出一条直线?又如, 在讲“线段公理”时, 举这样一个例子, 同学们从家到学校有很多路可走, 无论走哪条路都能到达学校, 怎么走最近呢?这几个问题是应用几何的什么知识解决呢?由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激发学生探究结果的欲望,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乐于思, 乐于想, 乐于学, 产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心理需要。

二、通过演示, 引发学习积极性通过演示操作, 最能引起学生兴趣。

如在讲线段的概念时, 拿出长短不同、粗细各异的三根木条, 让学生观察, 分析这些木条有一定的长度, 无论木条怎样放置, 怎样粗细, 都改变不了它们的本质属性, 它是几何的什么概念呢?它用几何术语来表示叫做什么呢?从而得到线段的概念。通过演示, 学生明白线段只与长短有关, 与粗细、位置无关, 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学生对线段的概念理解透彻。由于演示操作, 能产生强烈的直观效果, 诱发学生好奇的内驱力, 激发求知探究和操作的学习意识。

三、展开竞赛, 激发学习积极性

如果采用竞赛的形式导入新课, 会使枯燥、单调的知识变成七色音符,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习积极性高涨, 有利于挖掘和展示学生的潜能。如在讲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 确定积的符号法则时, 出示下面几个例子:

分男女两组进行, 先计算, 再填写老师提出的问题, 得到积的符号法则的内容。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准, 学生争先恐后做了起来。通过竞赛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活动, 学生听得专心, 看得仔细, 想得认真, 答得周全, 各种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和体现, 在良好的心态下, 接受新的知识, 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利用古题, 提高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 是科学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一课时, 先出示一道智力题:鸡兔同笼49, 100条腿地下走, 问鸡兔各几何?学生对这类问题非常感兴趣, 积极动脑思考, 争先恐后回答, 教师小结后, 接着说:“那么如何从方程这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通过具体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向学生渗透我国数学科学成就, 进行思想教育。

五、以旧引新、层层深入, 调动学习积极性讲授新知识往往与旧知识联系较大, 因此先要复习制约新知识的练习, 必须为后一点的学习或复习奠定基础

如在整式的加减混合运算时: (1) 弄清运算顺序; (2) 同类项的概念; (3)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只有弄清这些, 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阶梯式导入新课, 还需讲究坡度的大小, 衔接自然, 让学生复习旧知识产生“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思维火花的点燃和复燃, 诱发学生步步登高, 不感觉到步履艰难。

总之, 在教学中重视对新课的导入, 会使学生对数学的消极变为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的动力,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导语, 都要短小精悍, 赋予启发性和艺术感召力, 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上足弦、充足电。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 课堂导语是它其中一个小环节, 教师只有把每一个环节处理好, 才能使课堂教学获得成功。

摘要:设计一些有兴趣的导语, 创立一个适当的氛围, 能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 尽快进入角色,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导语环节犹如乐曲的前奏, 虽然占的时间很短, 但却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 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自觉性,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导语,积极性

数学导语设计论文 篇2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成功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课外名著高尔基《童年》的导入教学中,我将尝试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畅谈童年,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我们一起来走进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生活。(出示课题:高尔基的《童年》)。

2、激情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那么,就让我们说童年是一首诗吧,让色彩、旋律、情感共同燃烧成澎湃的诗篇,奉献给我们所挚爱的童年!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么,今天让我们随着高尔基一起走进他的《童年》,领略小说中讴歌的童年生活之美吧!

3、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时代,在人生的长河里,这是一段最美的时光。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长辈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爱伴着我们成长,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4、回忆童年,跟随主人公导入

每个人都有童年,回忆儿时的懵懵懂懂,心里总有一份久远的牵挂,梦中的旧影却因为时光的流逝渐渐稀疏,而心底生出的想要留守的渴望愈加强烈,直到有一天这种内心的冲浪化作激情,开始自己人生的回顾,回眸的第一处便是这久违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一起走进高尔基的《童年》,倾听高尔基为我们讲述的一段悲惨的童年故事„„

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导语 篇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作为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是否集中精力听课以及本堂课能否顺利进行。好的问题情境、恰当的导语设计能瞬间的抓住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而要想达到这些,每堂课的导语一定要自然,最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中引出问题,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提出如何解决问题,进入课题,这样学生思维自然随着问题迁移,将新旧知识连成一片。特别是创设问题情境时,导语一定要具有概括性、启发性、严密性、准确性、实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自己动手得到答案走出课堂。因此,每节课的导语是组织好一堂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而我们的教师往往却忽略这一点,很多教师都是直截了当进入正课进行讲解,也有的教师的导语却显得牵强附会,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及早的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语言表达准确,课堂指令清晰

课堂教学指令清晰是好的数学课的一个标准。一堂好课应当是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配合积极默契的课。当然这样的课一定是有经验的老师上的。一位老师无法发出明晰的课堂指令,那么师生默契的配合无从谈起。老师的课堂指令“要求明确、时限清楚、落实到位”,那么这种老师所主持的课堂(主持课而不是上课,上课有上讲台居高临下的感觉)就一定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活跃的。语言表达准确,课堂指令清晰,这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当前教师必须追求的目标。

三、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都知道,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特别是数学课尤其特殊,不同的知识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都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什么是重点,难点如何突破,要渗透哪一类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是探索和发现,是采用直观教学,还是组织学生讨论,都要设计好,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兑现。堂课目标必须明确、重点必须突出。目标明确是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重点突出是指:这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重要,重点设计教学过程。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那就无所谓重点可言了。一些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是有所顾虑,总认为什么都要老师讲,讲了就心宽安理得,没有讲就不踏实,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测试等形式来实现。更多的课堂时间应当还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四、创设良好氛围,体现宽松和谐

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讲课首先得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在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以后,促使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幽默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手势和表情也是不可缺少的。上板着面孔的课,教师在说“单口相声”,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机会。如果在一节课上能够响起哪怕是一次的笑声、掌声都可以算是好课。因为,你的这节课至少给予学生一次体验快乐的机会。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五、保留教学时间,注重思考反思

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學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有人甚至将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习惯作为一个人是否聪慧的指标。由此可见,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六、巧设课堂结尾,思维意犹未尽

数学课堂导语设置探讨 篇4

一、抓住时机, 循序启导, 打开学生思维大门

备课时, 教师设计的导语内容要深刻、精练、巧妙。导语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使学生在进入正课题之前就有一种渴求欲望, 达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 抛下“诱饵”, 让学生“入网”

当学生刚刚上完其他课程, 大脑正处于思维“低潮”, 有的甚至处于静止思维状态, 此时大部分学生对将要上的数学课程毫无兴趣。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字、图形, 学生的情绪根本无法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应该灵活机动、就事论事与学生轻松地聊天, 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到学习中来。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导语, 调动学生兴趣。这样可以起到“搭桥铺路”的效果, 让学生无意中进入“角色”。例如, 四年级数学课讲解“亿以内数的写法”时, 学生刚上完一节体育课, 教室里学生都是汗流满面, 精神无法集中,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与学生谈论长跑比赛一事, 一千米、五千米、一万米……当到讲到一万米以上时, 谈话就会涉及到课题问题。因此, 此时我们就可以逐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亿以内的写法上, 如此, 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教师设置的状态下学习。

(二)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紧扣课题设置悬念, 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兴趣。设置疑问的方式可以不同,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例如, 给学生讲解多步运算的应用题时, 可以如此设疑:某公司的老板因为经营有道, 公司生产的电子计算机软件在世界上供不应求, 据报道, 公司每五秒中就有25万美金汇款进账, 那么该公司一小时的收入有多少?一天呢?如果按人民币兑美金8:1的比例计算, 折合人民币多少?一连串的设疑,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惊讶疑惑状态, 都想算个清楚。学生如同被巨大的磁铁吸引住了一样,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自然得体, 联接比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 每个课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必须与其他课题有内在或外在的联系。当进行一个新的课题的导入时, 可以把与新课题有关的一些方法、规律进行组合, 再与新课题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可以由浅入深, 从无知到熟知的接受新知识。例如, 教学亿以内的加减法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 然后概括计算方法, 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 引导学生进入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最后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温故而知新”, 而且可以扩大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的课题, 应该设置与之相应的导语。有的课题可以用叙述故事的方法开始, 有的可以用告知新闻开始, 有的课题可以用激发情感的方式开始……总之, 导!语必须紧扣教材的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深浅程度不能超标。导语必须保证能够让学生理解, 以求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 教学“相遇问题”时, 可以用学生生活实际开始。甲生骑车每小时15千米, 乙生步行每小时8千米, 两人同时同地出发, 两小时后两人相差多少千米?很自然, 教学就会很迅速地把学生引入课题。这样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愉快。

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网友来稿) 篇5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一、诗文名句,创设情境

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用诗文名句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学生的过程。新的课标突出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应用,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例如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教师先问“大家能说出哪些有关黄鹂的诗文?”,这是课堂上的一个“逗”,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能够说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然后教师总结“在这些诗文中,黄鹂作为春天的使者,给大好春光增添了盎然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那么,在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孙犁的笔下,黄鹂又是怎样的呢?”

二、故事导入,欲擒故纵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生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开始,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而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

例如,在讲授英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在茫茫的草原上,当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时候,人们能看到一种天蓝色的小星星。这是些非常奇怪的天蓝色的小火舌,仿佛暗示着某个神话故事似的。据说这些美丽的小星星是古时候一位勇士的血化成的,他的名字叫丹柯。穿越不过的森林从三面把这族人的营地包围着,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当一场灾难降临时,他要把自己的部族领向幸福,但在密林里,他受到了误解、猜疑、谩骂。于是,他撕开自己的胸膛,捧出自己的燃烧的心脏,用心灵之光将人们带出了死亡之地。但是,在人们狂欢的时刻,他却流尽了鲜血,躺在了地上,而他的心也被人们踩碎,变成了这些美丽的蓝星星。丹柯是一位英雄,他深爱着人们,但却这样悲哀地死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人类的先驱者如何理解恪守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关系?从房龙的《<宽容>序言》中,相信大家会找到答案。

三、承前启后,串联导入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教师在导入时,也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可由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可由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也可由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导入。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正处于形成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就使得语文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为明显,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导入,不但能使课堂一开始就使课堂目标和重点、难点更加突出,而且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学习的一些方法。这样,每一课都能逐渐成为“语文学习网”的组成部分,应用时自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游刃有余,手到擒来。

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刚学过的《过秦论》,联系将要学到的《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

四、背景介绍,以情激情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所以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

比如在讲授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峻美”。我想,用这句话来概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托翁的一生是壮丽的一生,在世界的文坛上,给我们留下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伟大的作品,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长廊。他虽然贵为伯爵,但是他的灵魂却始终放射着自由和博爱的光芒,他爱这块土地,也爱这块土地上受苦受难的人民。可是,他的妻子却不理解他,最后,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独自出走,不久病逝在一个陌生的小站上。托尔斯泰一生为声名所累,所以在他才希望自己死后埋骨于一处自己选择的幸福所在,将它作为自己灵魂的安栖之地。1946年,在他百年华诞之时,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造访了俄罗斯这块古老的土地,在这里,他看到了“世间最美的坟墓”。

五、联系实际,内外结合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是语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而使语文课真正地和课外联系在一起。

比如学习《胡同文化》时,中央台的《大宅门》正在热播,而电视剧也便成了学生课余消闲的话题。于是在上课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这两天大家课余的热门话题便是白家的是是非非起起落落。大家知道,白景琦在笑声中落地,《大宅门》的主题曲里唱到:“蓦然一声笑,推开两扇门”,生活在皇城根儿的白景琦用他的笑声推开了两扇民族大门,在这两扇大门之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京都文化。我们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后,将能找到这个答案。

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判断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悬念的导语,能给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所以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

例如在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卢延让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炼字的经典事例。的确,一字之差,却能使作品的境界有天壤之别。“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板书)。大家想想:明明是一枝梅,为什么作者偏偏说是一枝“春”呢?苏轼词云:“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里为什么要说是对一“溪”云呢?学了《咬文嚼字》,我相信我们对字词的推敲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七、剖析标题,触及重点

赞科夫说过:“对课文的第一次阅读或者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记忆保持的牢固性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在导语里触及课文重点,这符合记忆规律。有的题目表示文体;有的题目带有象征、抒情意味;有的题目富于文学色彩。文题的形式,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内容,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侧面。

比如在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所谓空中楼阁,就是美好的但又不现实的东西,正如世外桃源,海市蜃楼一样美丽而虚幻。但是李乐薇却用它来冠名自己的小屋。请大家体会一下,如果将文章命名为《我的小屋》好不好?试同原标题比较一下,谈谈自己的感想。

诺町丝认为“传统教学过多地重视语言和数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艺术、空间、肢体、人际情感等其它侧面能力的开发,于是忽略了激发学生参与人类生活的动机和道德力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发挥人类热情、关切和责任感的课程体系。”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但是无论如何设计,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而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果。

语文导语设计小议 篇6

第一,创意境,激情感。就是指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

江苏省的肖远骑老师在教《果树园》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当曙光冲破黑暗,大地刚从薄薄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蓦地,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将一片金辉洒向人间。于是,农舍、山峦、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宛如镀上了一层金色,显得那么有诗意。那金色的彩霞、浅黄色的薄光、偶尔闪光的露珠,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叫人心醉。多美的清晨啊!晨光中的大地是美的,那么,清晨的果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让我们随着作者丁玲的行踪去观赏一下‘果树园’清晨的美景吧!”这段导语,既传神地描述了客观景物,又抒发了主观情感,语言形象生动,一幅多姿多彩、极其绚丽的晨光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对清晨“果树园”的美好憧憬,从而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讲故事,增趣味。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趣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有位老师在讲《竞选州长》时,先讲了马克·吐温的一件轶事:马克·吐温发表了《竞选州长》一文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对这位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特点。这位老师接着引导:“你们读了《竞选州长》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语言和讽刺手法了。”这样学生学习《竞选州长》的兴趣更浓了。

第三,讲背景,引兴致。翻开中学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不少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诗经》《离骚》等经典名著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这些名篇时,不妨利用背景知识来导入新课。如在教《诗经》中的某些诗时,可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这些伟大的诗人,几乎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寻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典名著的心理距离,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导语设计技巧 篇7

曾有一线教师说过, 当前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构、轻过程, 重理论、轻应用, 注入式多、启发式少, 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 必须改进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高效课堂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者的角色。因此, 语文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扬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的精神。要做到这样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 活起来, 说起来, 做起来, 只要学生动了, 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就好了。学生动起来要做到心动、手动、嘴动, 小组之间也要动起来, 做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 在展示中提升自己。因此, 在高效课堂流程的要求下, 语文课堂导入一样要遵循一个原则: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这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 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了引导者, 学生从倾听者变为了主导者, 这样才能变“学会”为“会学”, 才会形成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而课堂导入恰恰是这一习惯的第一环节。

如何教会学生“发现问题”, 并且发现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 而不偏离教学预设重点, 这正是高效课堂流程中课堂导入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只是教师的任务, 而需要师生双方互相碰撞而来的火花。就学生方面来说, 一定要养成课前充分准备, 课上积极发言, 善思善辩, 大胆质疑, 独立思考的论辩习惯, 且熟悉高效课堂流程, 可以与教师同学默契配合。就教师方面来说, 一定要转变思想, 转变角色, 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状态, 激发学生积极性,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大胆放手但又可以牢牢掌握课堂的节奏与方向, 不打击学生的主动性, 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高效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形式

(一) 直入式导入

直入式导入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一上课, 教师就围绕课文板书或课件导入,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种导入方式是最常用、最简洁的一种, 简洁明了, 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正题, 但比较平淡, 缺少激发因素,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适用于授新课时, 新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有较高难度时, 以直入主题。需注意的是, 在高效课堂流程中, 学生可能会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提出疑问, 需要适当引导。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 揭示课题后, 单刀直入, 由题及文。

(二) 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是指在教学时, 教师先带学生温习旧知识, 从而引入课题的导入方法。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师可引导他们开展“五分钟赛诗会”。此时, 学生情绪高涨, 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导入课文。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学生也可以在不自觉中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时, 教师可以善用“随机点将”, 以点带面, 激发学生积极性。

(三) 悬念导入

这种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强烈欲望, 使学生自主自愿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语文课堂在设置悬念和解决悬念的过程中,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设置一个耐人寻味的悬念,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 学生会带着这种好奇走进课堂, 探究语文知识。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悬念的带领下启动自己的探究思维, 激起学习语文的渴望度和兴奋度, 让他们在问题的当航下, 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设置悬念的时候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得恰到好处。如果悬念设置得不悬, 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悬念设置得过于夸大其词, 学生不知所从, 这样就会降低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例如我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包公审驴》这篇课文的时候, 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同学们, 审判案子的时候, 审判的对象经常是人, 但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是审判对象是动物——驴。这时同学们窃窃私语, 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这样的悬念导入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

(四) 课外拓展导入

课外拓展导入包括古典名著、诗词、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 涵盖面最广, 知识量最大, 需要学生或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 对教师教学应变能力要求最高, 甚至可以直接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图片、视频, 或自制课件来进行介绍。比如教学《荷花淀》, 先让学生观看《历史的天空》片头视频, 然后概括战争情形:烽烟四起、血流成河、枪林弹雨……

四种导入方式也可以组合运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带给学生更直观、更鲜明、更具体可感的体会, 在较短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

总之, 最好的导入都需要语文教师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多阅读、积累, 提升自己文学底蕴, 加强教师基本功的锤炼。可以说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 因此, 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 一种创造, 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 精心设计、巧妙构思, 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摘要:安定区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 我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有好的导入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只要我们将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设计精彩, 语文高效课堂就会向我们走来。因为一节课堂的导入语设置是一节完整课堂的伊始, 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一堂语文课如果有个好的导入设计,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浓, 学习积极性高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学生会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因此语文课的导入设计成为了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者必须探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语文,导入,技巧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晏渝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读本)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2]熊梅, 王显才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

[3]李玉学主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7.

初中语文导语设计略谈 篇8

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 应讲究语文艺术, 善于在每堂新课的导语上下功夫, 花力气。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不会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 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 得根据不同类型的文体, 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基调的文章,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来精心设计不同的导语, 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引用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具有理论性和说明力之作用, 巧引妙用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教《伤仲永》一文时, 我首先挂出两则名言: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荀子。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再让他们说说自己积累的与之类似的名言警句, 最后就学生的例子教师巧妙引导, 过渡到课文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所引名言警句力求简明、准确, 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引传说, 讲故事

传说、故事情节生动, 引人入胜, 其本身就趣味无穷。解读文本之前用一则简短而有趣的传说、故事, 或引出文章或破题, 既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又可以轻松课堂学习气氛, 舒缓紧张学习心理。此法适用范围也很广泛。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有些课文开头引用了传说、故事, 如《日本平家蟹》、《卧看牵牛织女星》等。我在教授《月亮上的足迹》时引述了民间传说“嫦娥奔月”, 正巧电视连续剧《星光灿烂猪八戒》正热播中, 其中就有嫦娥奔月的情节, 学生立刻沸腾起来。我趁热打铁提问:嫦娥能“飞”到月亮上去吗?因为一小部分同学已做了课前预习, 所以回答:可以坐宇宙飞船上去。这样在一唱一和间学生便进入角色。

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时我引用的故事是:一个盲人乞丐, 胸前挂一“自幼双目失明”的字牌沿街乞讨, 然而很少有人给予施舍。后来遇到一位非常贫穷的诗人, 诗人说只能送他一句话。于是诗人在他面前的木牌上写了一句话。怪事出现了, 从此以后, 人们变得乐善好施了, 原来诗人在上面写的是:春天来了, 可我什么也看不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人们眼中春天确实很美, 而这个人连看的权力都没有, 所以值得同情。这个故事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具有引出话题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引述的事要短小, 严格控制在三分钟以内, 否则会喧宾夺主,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生动解题, 尽显语言魅力

导语的设置可以从多角度入手, 如解标题《故乡》的导语:故乡是什么, 故乡是黎明的码头, 满载梦想与憧憬的船儿, 即将驶入人生之旅;故乡是什么, 故乡是浓浓的母爱, 风雨中是给我们温暖与鼓励;故乡是夕阳下的港湾, 不管成功与失败, 叶落都是要归根的。故乡, 一个永远说不够、唱不厌、写不完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共同聆听鲁迅先生谈论他的故乡。

导语设计的方法很多, 或设置悬念:在导入新课时, 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设置悬念,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去阅读课文。或创设情境:在上新课时, 老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 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或以旧课带新课:许多新课内容都与学生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这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万法。

各种新课导语, 交错运用, 决不让学生感到的是“老面孔”。这些新课导语设计, 既与教学紧密结合, 有机联系, 又开启心灵, 激发学生兴趣。因此, 新课导入的最佳入口处, 是为学生指示方向, 指点迷津, 引导他们登堂入室, 攀高涉远。老师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 使之入境、生情、悟道, 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 震撼心灵, 触发情思, 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从而从内心产生出一种学习探究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堂导语设计与运用 篇9

一.借温故, 引出新知

这是指在引入新课时,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困难, 老师组织引导他们用学过的旧知识来提升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 减少他们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 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 认识问题的能力。

如《归去来兮辞》的导语, 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是否记得, 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陶渊明) 那么, 关于陶渊明, 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 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东晋大诗人, 名潜, 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 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 更深入地了解他的隐士情怀。

又如《春》这一课导语, 我先将《春》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又把学生已学过的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绘春的诗句自然地引入到导语中, 让学生在一种近似复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亲近感, 并且将旧知 (二首诗) 和新知 (《春》) 以及学生的“知春而不会写春”的行为进行对照, 从而激发了探究文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 温故知新, 既能巩固知识, 又能让学生信心百倍, 去学习新知。

二.借设疑, 启发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地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去思考、分析, 通过纵横联想, 比较对照, 从而获得新知。

如《孔乙己》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人, 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 无不在心里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旧社会摧残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33篇白话小说中, 他的好友孙伏园曾问他最喜欢哪一篇, 鲁迅回答是《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神工鬼斧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

又如教学《拿来主义》, 我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对待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是一概接受, 还是全盘否定, 还是采取慎重分析的态度?

这两则导语我都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巧妙设疑,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思考,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朱熹所言:“读者无疑者, 需教有疑;有疑者, 却教无疑, 到此方是长进。”

三.借解题, 明确重点

即透过标题, 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从课题分析导入,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式, 帮助学生领会题意, 从而能较快较准的抓住中心, 抓住文章的脉络。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我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标题:从题目“从……到……”的结构, 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文, 还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重点, 应该是介绍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跟作者一起感受书籍演变的过程。这样的导入, 简洁自然, 紧扣文本, 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四.借故事, 增添趣味

即在导入新课时, 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 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 一则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故事, 可以牵动学生的思路,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故事导入法的最大功能就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并理解文章。

如:《石钟山记》一课的导入:同学们, 上新课之前先听我讲苏东坡改诗的故事。话说苏东坡曾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看到一首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 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看了之后很奇怪, 明月怎么会在枝头上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于是提笔一改, 将诗句改为“明月枝头照, 黄狗卧花荫”。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浦, 一天外出散步, 听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 问身边的人, “这是什么鸟?”身边的人答道:“明月鸟。”又走不远, 看见一丛花的花里有几条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蠕动, 又问道:“这是什么?”身边的人说:“黄狗虫, 黑狗虫。”苏东坡这才醒悟过来, 知道自己孤陋寡闻, 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个故事除了苏东坡这个人物以外, 与文章没多大关系, 但它作为《石钟山记》的导入,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是故事本身新奇有趣;二是故事的语言精炼, 短小精悍, 易懂易记;三是学生从文学大师的尴尬中领悟到了凡事要注重实际, 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 而这个正是新课的题旨所在。

五.借情境, 引发共鸣

即是在导入课文时,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氛围中。魏书生说:“情感活动的这一规律告诉我们,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 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进而以情激情, 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 是一篇叙事散文, 语言质朴, 饱含深情。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课前让学生欣赏歌曲《父亲》 (《咱爸咱妈》的主题曲) , 正当学生沉浸在对父母的爱的感激中时, 我说:“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 我们一天天成长, 父母一天天地老去, 皱纹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 银发也在不经意地从父母头上冒出来, 他们的腰也不再挺拔。母爱伟大, 父爱也一样伟大, 深沉。同学们也一定被你们的父母的深爱感动过, 朱自清也曾被父爱所深深感动, 作者是怎样被感动的?又是怎样表达的?请同学们先看课文, 再讨论。”

很快学生的感情凝聚到深厚的父爱中, 在感情和理智上产生共鸣。接着课堂进入了热烈而高效的大讨论中, 更为主要的是, 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整节课也处在高效率之中。

六.借诗文, 激发兴趣

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语言精炼, 含义丰富, 表现力强, 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 会使我们的课堂流光溢彩, 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 由诗文导入新课,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 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 笔者先课前布置大家回忆、查找、搜索描写秋的名句,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成果, 然后笔者顺势导入新课: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 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 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 有人登高, 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在秋风中, 杜甫感到的是悲凉。有人彻夜难眠, 目之所及是“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秋夜中, 张继品到的是“客愁”。有人陶醉于胜春朝的秋景, 大声吟咏“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秋日里, 刘禹锡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歌。那么, 在多彩的秋季里, 毛泽东读到的又是什么呢?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这一导语设计正是基于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通过回忆有关诗词来感受秋天的魅力, 激发了对秋的文化探究的兴趣, 从而顺利进入新层次的意义建构。

古人云:“教亦多术。”导语设计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是无论如何设计, 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 切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语, 能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更应精心备课, 巧借各种方法锤炼导语, 打造精彩诱人的课堂。一经拿出, 就犹如朵朵洁白的梨花, 柔美可人;又如凌寒绽放的梅花, 暗香浮动, 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知识花丛中寻找、倘佯……

摘要: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 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导语设计得如何, 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 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篇10

一、作者介绍导入法

作者与作品, 息息相关,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尤其是在特定背景之下写出的文章, 我们不妨把作者介绍作为导入新课的开头语。如我们可从朱自清先生宁可挨饿也不吃美国施舍的面粉入手介绍他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导入《荷塘月色》, 这对加深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的情感无疑是有帮助的。

二、背景介绍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 都需要教师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其内容, 但许多教师都是在导入新课以后才介绍写作背景的。其实不必千篇一律, 有时我们可以出乎意料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导入新课。如我们在教学《药》时, 可以这样做开场白:“辛亥革命失败以后, 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不断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症的‘药方’,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用他的神笔, 形象地开出了一副‘药方’:只有发动群众, 革命才能胜利, 中国才能得救。请大家打开课文《药》……”

三、开门见山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 用准确精练的语言, 直接点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如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的教学, 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 师生之间不太熟悉, 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 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 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 画中充满生活的乐趣和纯真的童心;《散步》则选取生活的一角, 通过几个细节, 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的。下面, 我们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由回忆学过的课文或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 导入新课。温故的本身是对旧知识的巩固, 再与新课结合, 让知识得到加深与升华,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 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游记, 教师可带领学生从回忆什么是游记及它的分类入手, 思考曾经学过哪些游记体的文章, 与它的分类对号入座, 以此引出《雨中登泰山》这个题目, 此可谓“温故而知新”。在教《醉翁亭记》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回味《小石潭记》入手, 领悟古代游记的特点。在教《范进中举》时, 可用同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孔乙己》引出课题。

五、导游式导入法

以介绍某地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为切入口, 引出所教篇目。例如, 讲授《天山景物记》一文,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到过天山的吗?它位于我国的哪一省份?如果不知道, 同学们就随着我的介绍和我一起到新疆‘走一趟’吧。”教师可简单地介绍出天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问:“在这样的纬度、气候下, 天山会有什么样的绮丽景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天山景物记》一文来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于是“天山景物长卷”就被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打开了。可想而知, 教师的教学效果定是事半功倍的。

六、歌声导入法

《阿里山的姑娘》是学生最熟悉的台湾歌曲, 优美的旋律总会激起学生对阿里山的遐思与神往, 由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导出《阿里山纪行》, 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 唤起他们对宝岛台湾的热爱。

七、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穿插一些文人的奇闻轶事, 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教王之涣的《凉州词》, 一开始就穿插王之涣的一段经历:“有一次, 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在一酒店饮酒, 并请了几名歌女唱歌。他们私下约定, 如果谁的诗被歌女唱出来就证明谁的诗最受欢迎。结果, 最好的一位歌女第一首就唱出了王之涣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千古佳作, 同学们知道这是王之涣的哪首诗吗?”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学生学习的情绪一下就高涨起来, 产生了急于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

八、悬念导入法

导出新课前, 先设计悬念, 吊起学生的胃口, 往往韵味无穷。学习《死海不死》, 我如此设计, 我问:“哪位同学不会游泳?”有的学生不知所然地迟疑着举起了手。我又问:“敢不敢下水?”学生摇头。于是, 我很轻松地告诉他们, 我可以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那里, 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绝不会有危险。学生们忙问:“哪儿呀?”我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死海”。然后, 我再问:“你们知道那儿为什么淹不死人吗”在学生疑惑之际, 再让他们翻书找答案。这时, 他们已兴趣盎然, 答案找得既快又准。

此外, 还有解题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名言警句导入法等, 举不胜举。

导语设计的基本要求 篇11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好的导语呢?

一、新奇性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

二、艺术性

即美感与情感性的结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大多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时要力求有美感。要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因为只有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必须首先感动自己,这样在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灵,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三、知识性

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设计导语时,除了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外,也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必须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既能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到新的教学任务中来。

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篇12

关键词:导语,精心设计,兴趣,设计意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前者教导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者告诉我们做好开头的重要。由此,笔者联想到,我们如果在教学中把二者完美结合,即教学的开始就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岂不是更能提高教学效益。因而每一堂阅读课,我都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的特点,精心设计新颖的导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虽说已经进入中学阶段,但其好奇心仍然很强,尤其是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才刚叩开知识的大门,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据此,我采取设置知识悬念的方法,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迫切心理,从而使学生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如在教学《送你一枝转基因花》时,我就根据学生喜爱鲜艳花草的心理设计了这样“扣生心悬”的系列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种花草?老师送你一朵!”学生乐开了,“真的,老师?我喜欢百花之王———牡丹!”“老师,我喜欢幸福、博爱的郁金香!”……“那你们喜欢什么样颜色的牡丹?”“咦,老师,花草本来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怎么可能是其他颜色?”“不妨你们说说看!”有调皮的学生想为难我:“我要蓝色的牡丹花!”“我要红色的康乃馨!”……我呵呵大笑,“我就知道你们想要什么花草,老师已经给大家带来了样品!”随即打开多媒体,展示各种奇异的花草。“哇噻———”学生有些相信了,于是我就故弄玄虚地说:“这些都使用了一种神奇的技术,你们读过课文便知!”通过阅读科普课文,学生终于明白了———原来采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二、精心设计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人人喜欢故事,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每当遇到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我就想方设法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潜移默化把学生带入课文中。如《晏子使楚》这个历史故事,我就是以故事的形式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早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还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的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当时七国中楚国非常强大,齐国较为弱小。但为展示实力,齐国大夫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国听说后君臣就密谋策划欲羞辱晏子,然而晏子凭着他的机智善辩的才能,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那么大家想知道楚国君臣密谋了什么诡计,晏子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一次又一次挫败楚国君臣的呢?大家读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便知。”这样,既介绍了历史背景,点出了课题,又唤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

三、精心设计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教材精选了许多写景的名篇,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营造出一个个美的意境。根据这类课文特点,我多精心创设意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在课文导入时,我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因势利导,学习课文。如《春》一课,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一提到春天,大家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欢歌笑语的情景;就会联想到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现代作者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把春写得更美,他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把春描写得有声有色,把春天的山、水、草、树、花、雨都写活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让我们大家去朱自清的文中领略美好的春光吧!”学生被我这诗一般的意境所感染,阅读赏析时人人都充满了对春的喜爱之情。

四、精心设计诱导,激发学习兴趣

学贵在刻苦,教则贵在诱导。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最适宜其探求知识的语境,并在其间为学生的学习给予导向性,使学生沿着指引的方向锲而不舍地追寻。如《苏州园林》这一课非常长,而且是一篇说明文,如果平铺直叙进入,学生由于不感兴趣,势必不愿认真阅读全文,导致对全文内容模糊不清。因此我决定采取诱导的方法导入:“同学们,人们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人们都非常向往。然而,据说苏州园林就有一百多处,我们该去哪一处呢?别怕,叶圣陶先生为我们写了一篇题为《苏州园林》的说明文,他在文中告诉了我们苏州园林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并按一定的顺序告诉了我们苏州园林的具体特色,这些我们理清了,苏州园林的特色我们也就了然于心了。”在我的诱导下,学生很快找到了总体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弄清了后面三至六自然段就是依次照应总体特征中的四个“讲究”,由此又感悟到,作者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的……从而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抓住文章的脉络及其主要内容,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特色。

上一篇: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下一篇:大断面硐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