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活力的导语设计(精选9篇)
充满活力的导语设计 篇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重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突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不应只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让学生接受、记忆、模仿和联系, 而应该整合高中相关知识点, 借助于信息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高效的教学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所带学生的教学模式, 不断进行完善和提高.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 也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难点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 因为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着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根据教学实际, 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 在探究的过程中,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探究—讨论”模式, 使学生既巩固了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 (小) 值的知识, 又突破了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这一难点.
1 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 (必修) 》 (人教A版) 第一章“1.3.1单调性与最大 (小) 值”教学之后, “1.3.2奇偶性教学”之前.使学生运用单调性与最值的知识, 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 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 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 从而使得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 (小) 值及其几何意义, 并深刻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为“1.3.2奇偶性”的教学埋下伏笔.
2 教学目标设置
1) 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 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 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 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2) 难点:与参数有关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
4 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这是一堂探究课, 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字母推理能力较弱, 所以在教学中, 我拟采用讨论—探究式:先由教师利用实例设置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探究1;再通过实验, 师生合作讨论出探究2的解决方法并完成解题过程;再让学生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尝试解决探究3;最后, 我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 概括出本节探究课的成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用实例引出探究的课题, 再通过“探究1—探究2—探究3”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探究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一般解法和规律.课后作业的第1、2、3题分别是对探究1、探究2、探究3三种类型问题的练习, 从而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目的;课后作业的第4题是本节课中的实例, 让学生自主完成,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课外探究第1题, 是让学生探究分段函数最值得求法;第2题是让学生探究更为复杂的含参问题.课外探究的设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机会.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 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 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 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 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练习题和课外探究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设计理念
1) 教材是由教育专家为学生精心选择的教育资源,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宝贵源泉,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 我们需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比如调整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内容等.本节课是一节数学探究课, 紧紧衔接刚刚学过的函数单调性与最大 (小) 值的知识, 以二次函数为背景提出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 使学生既巩固了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 (小) 值的知识, 又突破了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这一难点, 是对教材做了一次加工整合.
2)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不应只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仅仅让学生接受、记忆、模仿和联系, 而应该整合高中相关知识点, 借助于信息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有效教学, 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才是有效的教学.本节课使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们的“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师传生受”, 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在整个建构过程中, 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6 教学过程设计
6.1 情境引入
设计意图引用数学家的名言引出实例, 导入课题,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师生活动1) 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
2) 实例: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0.5万元, 但由于原材料等价格的波动, 每生产100件需再增加成本t万元 (0.2≤t≤0.6) , 市场对此产品的年需求量为500件, 年销售收入 (单位:万元) 为其中x为产品售出的数量 (单位:百件) .当年产量为多少件时, 公司获得最大年利润?R (x) =5x-x22 (0≤x≤5
分析设年利润为y万元, 则
其中x∈[0, 5], t∈[0.2, 0.6].
如何求y的最大值呢?
教师活动1) 播放投影, 依次给出课题、名言及实例.
2) 借助名言引入实例, 并分析题目的解决方法,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
学生活动观看投影, 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分析实例.
学情预设学生对于实例并不陌生, 这个实例是学生在初中遇到的最优化问题中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是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但不同之处在于有了参数t的影响, 这给学生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6.2 讨论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1—探究2—探究3”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探究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一般解法和规律, 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6.2.1 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最值的求法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1, 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求解方法, 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师生活动1) 探究1:求二次函数f (x) =x2-2x+3在下列区间上的最值:
2) 思考:通过探究1, 你认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有何规律?
教师活动1) 投影出探究1, 给一定时间让学生尝试解决;
2) 等大部分同学做出结果后, 投影出探究1的答案让学生核对, 并借助图像进行分析讲解, 如图1.
3) 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互动讨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规律.
学生活动1) 尝试解决探究1并核对正确答案;
2) 思考探究1中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规律并积极讨论回答问题.
学情预设探究1是最基本的题型, 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1) 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二次函数在R的最值问题, 在初中就已经解决过了; (2) 、 (3) 、 (4) 依次是对称轴在闭区间右侧、内部、左侧的情形, 通过观察图像, 运用单调性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解决.这里难度较大的是如何让学生讨论探究出此类题型的最值的规律, 故要借助图像引导学生总结出解法及规律.
6.2.2 二次函数在含参区间上最值的求法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2, 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动区间上最值求解方法, 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师生活动1) 探究2:求二次函数f (x) =x2-2x+3在区间[t, t+1] (t∈R) 上的最值.
2) 思考:探究2与探究1有何区别?探究1中讨论所得的规律是否适用于探究2?
3) 实验:观察探究2中参数t对函数f (x) 在区间[t, t+1] (t∈R) 上最值的影响.
4) 师生合作, 讨论解决探究2.
5) 思考:探究2中, f (x) max与参数t之间有何关系?
6) 思考:通过探究2, 你认为二次函数在含有参数的闭区间上的最值有何规律?
教师活动1) 投影出探究2,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2与探究1的区别.
2) 借助几何画板课件, 动态演示t变化时相应的区间[t, t+1] (t∈R) 在变化,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也随着变化 (如图2) , 从而影响到最值.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2的解题过程, 并且在黑板上演示规范化解题的格式.
解函数f (x) =x2-2x+3图像的对称轴为x=1.
(ⅰ) 当t+1<1, 即t<0时, 对称轴x=1在[t, t+1]右侧.所以, 函数f (x) =x2-2x+3在[t, t+1]上是减函数, 则
(ⅱ) 当t>1时, 对称轴x=1在[t, t+1]左侧.所以函数f (x) =x2-2x+3在[t, t+1]上是增函数, 则
(ⅲ) 当t≤1≤t+1, 即0≤t≤1时, 对称轴x=1在[t, t+1]内部.所以函数f (x) =x2-2x+3在[t, 1]上是减函数, 在[1, t+1]上是增函数.所以
4) 引导学生讨论出f (x) max是关于参数t的函数.
5) 引导学生讨论出探究2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学生活动1) 分析探究2与探究1的区别.
2) 观察几何画板课件中t变化时相应的区间[t, t+1] (t∈R) 在变化,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也随着变化, 从而影响到最值.
3) 和教师讨论探究2的解题过程, 注意理解记忆规范化解题的格式.
4) 思考讨论f (x) max是与参数t的关系.5) 讨论归纳探究2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学情预设探究2是难度较大的题型, 涉及到分类讨论以及字母的推理运算.教师要借助几何画板引导学生观察出t变化时相应的区间[t, t+1] (t∈R) 在变化,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也随着变化, 从而影响到最值.教师注意和学生互动讨论并且在黑板上演示规范化解题的格式.学生对于f (x) max是关于参数t的函数较难理解, 教师要注意用函数概念加以说明, 此处也是让学生对函数概念螺旋式上升理解的一个具体例子.学生讨论归纳探究2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6.2.3 含参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最值的求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 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 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
师生活动1) 探究3:求二次函数f (x) =x2-2tx+3 (t∈R) 在区间[-2, 2]上的最值.
2)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求解探究3中f (x) 的最值?
3) 讨论结果反馈, 请学生派代表说明讨论结果.
4) 思考:通过探究3, 你认为含有参数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有何规律?
教师活动1) 投影出探究3, 让学生分组讨论.
2) 组织学生说明讨论结果并加以完善.
解函数f (x) =x2-2tx+3, (t∈R) 图像的对称轴为x=t.
(ⅰ) 当t<-2时, 对称轴x=t在[-2, 2]左侧.所以函数f (x) =x2-2tx+3在[-2, 2]上是增函数, 则
(ⅱ) 当t>2时, 对称轴x=t在[-2, 2]右侧.所以函数f (x) =x2-2tx+3在[-2, 2]上是减函数, 则
(ⅲ) 当-2≤t<2时, 对称轴x=t在[-2, 2]内部.所以函数f (x) =x2-2tx+3在[-2, t]上是减函数, 在[t, 2]上是增函数.所以
综上可得:
3)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4) 引导学生讨论出探究3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学生活动1) 分组讨论探究3.
2) 在教师的组织下派代表说明讨论结果.
3) 和教师讨论完善探究3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学情预设探究3是与探究2有区别的另一类难度较大的题型, 根据运动的相对性, 学生可以对比探究2的解题过程讨论出探究3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来.如果时间允许, 探究3将为学生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探究3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 当然, 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6.3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二次函数问题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师生活动1)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四看 (开口方向、相对位置、单调性、最值点) 加一看 (图像) .
2)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规律:两大类 (对称轴在闭区间内、外) 四小类 (对称轴在闭区间左侧、右侧、内部靠近左端点、内部靠近右端点) .
3) 本节课用到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
学情预设学生在总结归纳中整理知识, 深刻体会求解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方法和规律.
6.4 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本节课是由实例引入的, 课后让学生思考完成实例,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学生活动1) 求函数f (x) =-x2+8x在下列区间上的最值:
3) 求函数f (x) =x2+ax+3在区间[-2, 2]上的最值.
4) 求出实例中y的最大值.
6.5 课外探究
设计意图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去完成,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生活动1) 在问题3中
如何求f (x) max与f (x) min的最值?
2) 如何求二次函数y=ax2-2a2 x+1在区间[-1, 2]上的最值?
6.6 结束语
设计意图引用名人名言再次说明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师生活动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割裂分家万事非!
———华罗庚
7 板书设计
8 点评
本节课中教师注意由实例引入课题,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 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利用实例引出3个探究问题, 通过问题串的设置, 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模式探索新知,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科学性、批判性, 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领略数学的统一美.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参数问题变得形象, 生动且通俗易懂.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既巩固了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 (小) 值的知识, 又突破了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这一难点.在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中, 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为继续学习高中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充满活力的导语设计 篇2
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青春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有着不同的含义。青春,是始终充满着活力的字作文眼。青春,伴随着充满活力的岁月,丰富了我们充满迷惘的双眼。
青春的幻想是一阵被你秋水般的双眸点亮的季风,是一场被你沉鱼落雁般的微笑迎来的细雨;小学生作文 wwW.
青春的遐思是一片让三月菲雨打得湿漉漉的花瓣,是一片让瑟瑟秋风染得黄灿灿的落叶;
青春的憧憬是一双驮着朝阳飞跃地平线的翅膀,是一把载着秘密开启智慧门的钥匙;作文
青春的友谊是一抹渲染辉煌流泻甜蹂的七色阳光,是一缕勾勒美丽散发的五彩薄雾;
青春的情愫是一串洒满月光洒满祝福的紫风铃,是一颗蕴含温馨蕴含生气的.蓝宝石;作文
青春的回忆是一只让时光凝住了翅膀的青鸟,是一叶让岁月停住了脚步的扁舟;
青春的绮梦是一篇绵绵无尽的玫瑰色的美丽童话,是一曲朗朗上口的茉莉香的动听乐曲;
青春的故事是一首清纯隽永的抒情散文诗,是一幅甜美且珍贵的写意风景画;
青春的心曲是一串串花雨般缤纷的同灵音符,是一匹匹纵横驰骋追逐落日的不羁野马;
青春的希冀是一朵邂逅在活力街口的绚丽彩云,是一个灿烂如花共同放飞的浪漫日子;
青春的足印是一道潇洒地向远方延伸的求知轨迹;
青春的岁月是一个荡漾这活力的世界,是一块蕴含着典雅的里程碑,上面刻着青春的另一种注解:
活――力――四――射!
无――怨――无――悔!
青春是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的乐观情怀,是在哭辣酸甜环境中的蓬勃朝气,还是在充满活力的岁月中的奇思秒想。
再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篇3
活力, 是一种能量, 是一种生命力。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集体, 带给民众的是欣喜, 也是期盼。古人云, “御政之首, 鼎新革故。”国家与社会要吐旧纳新, 领导者非要有蓬勃的活力不可, 亿万民众非要有蓬勃的活力不可。一片拥有希望的热土, 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回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 中国社会上上下下, 充满了丰盛的活力。这种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来的巨大能量, 助推着这个国家的不断进步。从内部的制度变革到对外的不断开放, 释放出了无尽的活力;从国人奋斗时的汗水到收获时的笑容, 亦可见证丰盈的生命力。
这30多年里, 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虽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但成绩是主要的。整个中国社会30多年里不断激发出来的蓬勃活力, 源自于每一个中国人建设好自己国家的朴实愿望, 源自于每一个中国人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朴实追求。有梦想就有希望, 有希望就有奋斗, 有奋斗就有活力。
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 发表了一番备受国内外舆论称赞的演讲。在这篇讲话中, 习近平说, “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 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 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这番话语, 十分中肯。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大, 为中国的未来绘就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目标来看, 愿景美好, 但任务也艰巨, 建设者使命重大。在这样的任务之下,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更是要带领全国人民, 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 追求新的成就。
因此, 在未来的国家建设征程中, 仍然需要整个社会释放出无尽的活力。缺少活力, 中国未来进步的步伐就有可能变得缓慢, 甚至步履蹒跚。活力来自哪里?来自于继续深入的改革与开放, 来自于不断加大力度的反腐, 来自于全体民众不懈的奋斗, 也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执政者对民众利益的关切。
改革开放释放出的活力, 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已亲眼目睹, 必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见证。未来需要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 仍然期许通过变革释放新的能量, 仍然需要通过提升开放水平带来新的活力。
腐败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毒瘤”。反腐败的斗争一天不取得胜利, 一天就有存在扼杀社会活力的危险。这是一场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也提出警告, “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反过来说, 反腐多一点成就, 中国社会就会多增添一份活力。
中国社会的活力, 还来自全体国民的继续艰苦奋斗。奋斗是一种精神, 也是巨大的力量。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 奋斗意味着继续拼搏、继续吃苦、继续积累, 也意味着要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继续推进充满希望的事业。奋斗者最光荣, 也最有活力。
充满活力的岁月 篇4
春天,灿烂的花朵绽放——在朝阳的召唤下,在春风的吹拂中,露出了美丽的笑容。
春天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紫色的清香,那是青春的气息;聆听鸟儿的歌唱,那是大自然的乐章;清晨的草地上,有我们一串串的脚印,那是青春的足迹;溪水中映下我们可爱的笑容,那是青春的友谊。
春天这个充满活力的岁月,花儿开放,风儿舞蹈,草儿有了破土而出的毅力,树苗儿也有了长成参天大树的自信和勇气。
青春是一段充满活力的岁月。拥有青春,你能够拥有智慧和力量;拥有青春,你能够不断进取;拥有青春,你能够乘风破浪。拥有青春,只要你想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阳光,从云间穿过,留下丝丝温暖。风,从水面擦过,留下粼粼波纹。青春,像流星从天空划过,划向皎洁的明月疏星,划出多彩的回忆,淡淡的怀念。
让幼儿的运动充满活力 篇5
一、运动器械有机结合
1. 自制运动器械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体育健康的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班级为单位,发动教师、家长利用废旧材料与孩子共同自制各种体育器械。自制体育器械玩具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在不断增加,带给孩子们的兴趣在不断延续,孩子们在体育器械玩具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2. 适当采购器械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采购运动器械,如攀登类(木凳、木梯),孩子们可以随意组合,进行爬、走、跳等,锻炼腿部力量;建构类(万能工匠大件与中件),孩子们进行组合钻、倒着钻等;拓展类(玩沙玩水、吊床、攀爬软梯),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
3. 大小型器械有趣结合
运动中只凭借大型器械,对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利用孩子对大型玩具的喜爱,将大型玩具和小型器械有趣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保证幼儿率性的运动
1. 自主混龄运动
每天的运动时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通过分块区域——民间游戏区、挑战游戏区、拓展游戏区、建构游戏区、特色游戏区等进行中大班的混龄运动,打破年龄段与班级界限,每个场地、每个区块由专门的老师负责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与内容,开展体育锻炼,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主整理运动器械,玩转所有场地,体现了灵活性,培养了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我调配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运动能力、动作灵敏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我的运动我做主”!
2. 趣味操节游戏
20分钟的操节我们一改以往的“模式化”,变成了孩子们的游戏时间:进行分时做操,并在做操之前增加走、跑、跳基本动作。如大班结合《说唱脸谱》,将京剧融入早操的准备环节当中,让孩子感知中国的国粹,体验京剧的魅力,用动作感知京剧特有的手势;以《中国功夫》为背景音乐,配上红色的扇子,孩子在做操时会更加的精神百倍。如中班结合《共产儿童团团歌》边开火车边进场,将游戏带入走队中;以《斗牛士》为背景音乐,做红旗操,进一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如小班将绳子摆成S形状,结合《我是解放军》与《兔子跳跳》这两首歌曲,让幼儿绕着绳子进行走、跳等基本动作的练习,进行热身;由幼儿亲自录制传统儿歌《吹泡泡》,师幼共同将绳子拉圆,根据浅显易懂的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趣味操节游戏给孩子们无限的兴趣,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3. 一物多玩,创意无限
幼儿园积极利用身边的物品、材料,让幼儿探索多种玩法,激发幼儿积极思考,拓展探究空间。我们注意提供有充分探索余地的材料,让幼儿挖掘材料的多用性,使活动器械能体现一物多玩,变形重组。如轮胎,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滚着玩,也可以将轮胎平放在地上,翻滚着玩。多个人的时候,可以将轮胎竖着排成一排,钻着玩;可以将轮胎平放成一排,在上面玩“过小河”的游戏,练习孩子的平衡能力和跨越能力;还可以玩“青蛙跳水”的游戏,练习孩子的弹跳能力。
课桌、小凳、报纸、软棒、竹竿……都成了孩子们运动的好工具。教师以班为单位组织开展“一物多玩”活动,鼓励幼儿通过材料组合、方位变换、合作游戏等方式,不断创新、丰富玩法,提高幼儿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
总之,有趣、健康的锻炼给幼儿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悦。要让幼儿感受到参加晨间体育锻炼的无限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运动中,感受到运动的独特魅力。
摘要:孩子的灵感来自运动中。在运动中,幼儿可以发现自我,可以加深同伴间的合作,可以奇思妙想,可以跑出整个世界,可以宣泄自我,感受创新、成功带来的无限快乐。文章提出坚持从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运动入手,通过运动器械的有机结合,保证幼儿率性的运动等,积极开展户外运动,从而让幼儿的运动充满活力,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运动,器械,创新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6
关键词:形象,精神,微笑,语言,多媒体,幽默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导演”水平。课堂乏味, 没有活力, 缺少激情, 这不能说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本人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究其原因, 恐怕主要是我们的语文课缺少活力。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下面我就谈一下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以良好的形象、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堂
形象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创造能力和职业特征;也反映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以及对自身价值的重视程度。作为教师不必刻意打扮自己, 但衣着要整洁得体, 都说“形象重于生命”, 不少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提出: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 只有美丽的教师才能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更美丽!饱满的精神状态能给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能让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了愉悦的精神准备。当然, 作为一线的广大教师, 平时难免会有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抑, 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排遣心中的不愉快, 适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 切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更不能把自己的精神垃圾扔到学生的心田, 甚至拿学生当出气筒。试想, 一个衣着不整、垂头丧气、满嘴脏话的教师, 即使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 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他的课呢?他的课堂必定是一汪死水, 还有什么活力可谈?因此, 良好的形象, 饱满的精神状态是我们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
二、微笑, 充满活力课堂的催化剂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 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 这句话很有道理。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孩子们最想看到的就是老师的笑脸, 你的笑容会让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得到极大的放松, 想上好一堂课, 我认为, 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 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亲其师, 信其道, 让他们能够走进你的心灵。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沟通。这样, 你的笑容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为你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上, 教师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 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 更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课堂气氛。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不就充满了和谐, 充满了活力吗?试想, 一个愁眉苦脸的教师怎么能生发活力?一个没有笑声的课堂是很可怕的。
三、抑扬顿挫的语言, 是充满活力课堂的关键
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 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语言平淡, 一节课上总是一个腔调, 一种语速, 没有节奏, 没有重音, 没有变化。睡, 语文课上总会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些厌学情绪, 常常以搞小动作、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产生, 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少一个“情”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而没有情感交流的语文课不能算是好课。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 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教育家李镇西也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 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 充满激情。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 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 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这样的语文课堂, 学生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 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 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 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 风采迷人, 更具活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为充满活力的课堂加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愉快、主动地学习,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兴趣是一种与情感相联系的积极情绪, 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多媒体教学的动态画面, 逼真的声响效果, 丰富的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我在上《苏州园林》一课时, 搜集了有关苏州园林的一些图片及相关资料, 制作了一个课件,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学生的兴趣极大,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很多同学希望更多课文能到多媒体上。在学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举行》这则新闻时, 我下载了当年交接仪式的视频,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让学生全体起立参加视频中的升旗仪式,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尽管时间很短, 但它胜于一切的空口说教, 那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五、巧用幽默, 提升语文课堂的活力
语文课堂学习中, 学生难免会有疲劳的时候, 如果教师适当地幽默一下, 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活力。比如, 春季的课堂, 温暖的春风吹得一些学生睡意很浓。看到这样, 我也佯装打瞌睡, 并絮絮呓语:“暖风吹得师生醉, 直把教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 还是睡觉好。”语调抑扬顿挫, 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学生们立刻被逗乐了, 立即投入到愉快地学习中去。还有一次, 作文课上有个女同学偷偷做英语作业, 我发现后, 没有点名批评, 而是说:“我们班有位女同学在用英语写作文, 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那位女同学很不好意思地收起了英语作业, 马上开始写作文。我想, 这种幽默感的提醒, 比声色俱厉的指责效果要好得多,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升语文课堂的活力。
归来吧, 充满活力的课堂 篇7
课堂教学中, 我们时常发现许多学生无精打采, 无所事事, 甚至哈欠连天, 昏昏欲睡。我想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应该处于兴奋状态”。可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呢? 如何才能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杜郎口的教学模式, 学生四面围坐, 教师穿梭于他们之间, 学生一个个轻松自如, 讨论发言是那么的有模有样, 完全是一种在为自己做学问的样子。这个形式就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要的是属于自己的课堂, 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课堂。
一、创造氛围, 科学搭配
赞可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 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
回到自己的课堂, 我不能完全推翻原先的那种课堂形式, 计划让学生按部就班, 一步一步慢慢走来。我就给全班按照自愿组合的分组原则, 并且把空着的黑板报和黑板分成六块, 分给每一个组, 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成果展示天地, 还让他们为自己小组命名, 没想到一向沉默的班级一下活跃起来了。很快什么谨瑜组, 天使组, 勤奋组都出来了。他们主动将自己的组名贴在展示领域的上面。学生就像解放了的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一样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为了能在自己的“责任田”中种出好的庄稼, 我发现同学中的配套的辅助性的读物也多起来了。我就趁机让他们各组互相打分, 这样一来, 课堂上又多了一分竞争力, 课堂的氛围就更加活跃了。看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强着说的样子, 我也跟着兴奋起来, 我的情绪也更为饱满了。
二、有目的的预习, 重视学生的展示
学生习惯了以往的教学方法, 一下子让他们变成主角的确有点难度, 因此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误尽苍生是语文”, 的确语文教学少了一些规律, 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思考; 少了一些死记硬背, 多了一点理解与感悟;少了一些一成不变, 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因此在预习课上我进行了说课示范, 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特点, 怎样把握一篇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怎样进行课堂设计。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说课训练, 培养他们把握课堂的能力, 从中教师也可以观察到学生的授课能力, 从而调整自己的授课策略。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学会了自学, 自习课上能够独立的解决语文的双基知识, 并且找出了重难点。
展示课就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 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这一关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展示课型。如戏剧表演展示, 知识梳理展示, 诗歌朗诵展示, 辩论赛展示等。有一次学诗歌单元时, 我们师生进行了朗读与表演展示。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 有个小组的同学居然采取奏乐、伴舞的形式表演朗读, 这样, 不但增加了效果, 活跃了气氛,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 如果不是具备这样的开放课堂, 绝对是不会允许的。这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 融入的却是音乐、舞蹈、表演等综合内容, 培养的是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就连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总结, 他们也不要求学生一种模式, 无论用诗歌, 还是用演唱, 还是引经据典, 只要能完整表达意思, 老师都许可。在这里的课堂上, 完全没有了传统意义的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 体现出的是“我参与, 我快乐, 我自信, 我成功”。
三、反馈要及时, 检测要及时
反馈就是反思和总结, 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突出“弱势群体”, 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语文的反馈课上应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检测。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组长检查双基知识, 老师检查能力提升题; 或者学生根据教学重难点合作出题, 全班同学共享。通过反馈课教师及时给学生以指导或帮助。
四、讨论重要, 独立思考更重要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杜郎口教学方法的主打方法。课堂气氛浓厚, 师生情绪高涨, 学生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鉴、去伪存真, 合作共赢, 达到言之有物, 达之有序, 书之规范, 言之精彩, 作之有情, 述之有感, 评之有度, 改之到位。讨论是不可少的, 然而静静的独立思考, 自我梳理, 搜集信息, 咀嚼体味, 形成主见, 也是非常必要的。活是条件, 实是根本。
讨论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的内容有的是为了加深和扩大知识而讨论而组织的专题讨论, 有的是某种疑难问题的讨论, 有的是有争议问题的讨论等。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同桌, 可以是小组, 也可以是全班。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毕竟考试是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不允许商量与讨论。语文课堂更是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预习课上, 不能事事都讨论, 也不能时时都讨论。要根据题型, 题的难易程度以及题目的要求灵活选择学习方式, 教师适当的做好预习指导。如字词、文学常识的梳理需要合作完成, 然后共享劳动成果; 词语的运用, 语言的实际运用需要讨论, 然后形成个人的见解;阅读理解需要合作, 需要老师的方法点拨; 主观性的言之成理即可的题目, 写作训练题目则需要静下心来独立完成。综上所述, 独立思考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 切忌追求讨论的形式, 忽视教学的内容。
五、教学相长, 讲解加点拨, 教学要扎实
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 都应是扎实的、务实高效的。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 那么知识的升华、知识的生成等无从谈起。如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 读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课文要求;边读边悟中“悟”, 应悟出什么道理来;数学教学中性质、概念的生成等, 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充分体现“一导双主体”, 即教师主导、学生教师均为主体, 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导为主体服务, 当主体遇到障碍时, 疑惑不解时, 走偏失向时, 无从着手时, 茫然无助时, 心猿意马时, 教师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 教师是参谋, 是催化剂, 是风向标, 但绝不是主角,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那么, 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知识, 长智慧的地方,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 充满活力, 教育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构建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 篇8
关键词:构建,活力,课堂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以人为本,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让重创活力竞相迸发,就是历史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营造民主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基本条件。人的心理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教师应注意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另外,教师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确的意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慢慢形成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角色,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时甚至不妨“蹲”下来看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才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不怕出错和失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只有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才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二、增强教学情趣,让学生有快乐的学习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深厚的个人情绪,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学生学起来觉得愉悦、轻松;反之,如果没有深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枯燥、乏味,从而消极、被动地对待学习。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有义务、有必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听起课来便会消除紧张和疲劳,从而学起来也信心十足,精力集中,对课堂的喜爱与欣赏也会随之增加。
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3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服务。比如可以将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进行巧妙综合,这样都会使历史课堂更显活力与魅力。
三、转变教学方式,还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
从教育心理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及规律的极端处理,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强调学生的记忆、背诵、模仿和答题,使学生缺乏对亲情、人性体验。传统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讨、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重构教学进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但是,教学过程毕竟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别: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维构建的教学过程引起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课程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都给教师留下极大的余地而引起教堂内容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答案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引起的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教师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课堂上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引起的教学方式与过程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使教学方式不能过分强调预设,更不能拘泥于固定不变的预设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不能回避师生在认识上的矛盾,而要以学生的疑问作为契机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把学生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教师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自然而然、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意味着学生将要面临问题与困惑,甚至是困难与挫折,也有可能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却所获甚少,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所耗费的代价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
五、开放课堂教学为,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构建充满活力的主体参与课堂 篇9
这种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严重地影响着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笔者对阅读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进行了思考, 并进一步研究了主体参与的实效性问题, 力求改变教学中那些不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做法, 使主体参与落到实处。
学生的主体参与, 是指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 在外界多种因素 (尤其是教师) 的作用下,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获得自身发展。主体参与是发展性教学的重要思想, 是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的理想途径。
一、融洽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情感参与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 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 以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1援切实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建立一种伙伴型的师生关系。
2援善于利用爱的“期望效应”, 架设师生情感的桥梁, 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从而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援诚心诚意地尊重、信任和鼓励学生, 要承认差异, 决不歧视任何学生。
4援以宽容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 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建议、质疑甚至挑战。
二、创设参与情境,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1援创设乐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乐于参与的心理。
课堂上枯燥的讲解、大堆的问题, 常常使学生忙于应付“听”与“答”, 感到课堂学习单调、乏味。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进入最佳状态, 实现“以学为乐”的内心体验。如, 教学《海底世界》一课,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海底世界。在融洽的气氛中, 学生们认真练习讲解词, 相互修正、补充, 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自主突破了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援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渴求参与的心理。
在教学中, 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 不愿思考时, 教师应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时机,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 教学《田忌赛马》一课, 在学习了第一场和第二场比赛后, 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几种调换方法, 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 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方法。此时学生们就会认识到, 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思考:如果齐威王不轻敌, 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 能及时发现对方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推测对方策略, 结果又会如何?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求答案, 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培养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 强化创新意识, 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为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针对性和层次性, 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问题的难度要尽量接近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3援创设“留白”情境, 使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课堂教学的40分钟时间里, 学生活动的时间应超过60%。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发挥个性的空间。如, 教学《麻雀》一课, 一位教师讲到文章的主题是“赞扬母爱的伟大”, 这时有位学生提出异议:文中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小麻雀的母亲, 它也许是小麻雀的父亲, 因为面对庞大的猎狗, 父爱的力量会更强大。另一位学生提出:既然父爱、母爱难以确定, 可以说赞扬了“爱的伟大”或“亲情的伟大”。对此, 同学们都表示赞同。此例说明这位教师平时就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经常给学生一定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自由, 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的创造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如《黄山奇石》一课, 作者只重点介绍了几块奇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描写方法, 对文中没有具体介绍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等进行创造性的描述, 为那些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取名, 并进行描述。
4援创设成功情境, 使学生坚定参与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 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和场合, 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展示,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交往形式中, 学会倾听、交流、表达、协作、分享, 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在体验中走向成功。当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适当渗透挫折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成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
三、沟通课堂内外, 实现全程参与
语文教学应“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课内时间有限, 课外则有广阔的学习天地。教师要沟通课堂内外, 让学生充分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
1援将课外阅读实践所得引入课内,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前要鼓励学生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 (如网络、电视、电影、广播等) 中搜集一些与课文主题相似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信息 (如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 , 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援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 或是对课内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或是对学习方法的运用等, 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增长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 (1) 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如, 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发学生, 以酷爱读书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 等等。 (2) 创造种种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如, 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引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对比阅读、拓展阅读;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阅读的好作品;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学生朗读或背诵优秀的古诗文。
3援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充满活力的导语设计】推荐阅读:
充满活力的课堂05-29
充满活力的黎明美文07-26
充满活力09-01
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08-03
班班通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06-26
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10-02
让语文课堂在探究学习中充满活力05-11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区“高效课堂”教师论坛演讲稿06-27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doc(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