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力的课堂

2024-10-10

有活力的课堂(通用12篇)

有活力的课堂 篇1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做快乐的学习者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需求, 以真诚的情感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感化学生。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邓稼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而且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内容枯燥,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于是, 我剪辑播放了一段“广岛原子弹爆炸实况”的视频。在播放视频的同时, 我结合情景深情地讲述课文的背景。这样, 视频媒体与教师的声音媒体一下子就把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了, 既使学生理解了邓稼先科研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又使学生认识到了邓稼先“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又如,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内容, 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涉及日月经天、江河大地、春风夏雨、秋雾冬雪。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 可以采用配音朗读, 在朗读时为学生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 就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 可使读者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 悦耳的语调, 生动的语气, 传入耳鼓, 那深邃的思想内涵, 高尚的情操, 美好的憧憬, 以音乐为媒介, 也流进听者的心田, 激起生动的美感愉悦。

二、把疑问带入语文课堂

每堂语文课, 都可以看成是一部短戏, 学生“唱戏”, 教师搭台。要使戏演得出色, 就看教师能否导演好这出戏。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时而是导演, 时而是演员, 时而是观众。如果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自导自演, 让学生从当观众, 那么, 教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所以,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上文言文时, 让学生自主结合注解读文章, 画出自己不解的地方待质疑环节提出, 再与同学或教师共同探究加以解惑。这样, 学生既动脑, 又动口, 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活跃起来了。而且, 学生的质疑往往也会有新的发现, 这就为培养其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 有一位学生就课文中“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两句提出疑问:其间相隔几百年, 穿着打扮怎么可能会一样呢?当然,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如此一来, 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三、出色导演语文课堂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 或者只会对照课本内容作空洞、乏味的讲解, 想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自编自演课本剧, 扮演皇帝、骗子、观众、小孩等等。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课除了片段表演以外, 还可以续写结尾。如皇帝穿完新装后, 当他知道自己被骗后, 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还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如, 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这一辩题让学生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 问题解决了, 认知提高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变换了角色, 学生成了主角, 教师成了配角,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 如“即兴演讲, 说说自己每天最想说的话”;综合性学习时, 办个“手抄报大赛”, 学生自己评出最佳版面奖, 并及时奖励;诗歌教学时可以举办“朗读会”;古文教学时, 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段落背诵;教学情亲话题的文章时可以教学生唱感恩的歌……这样的课堂既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等。

四、让反思跟随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堂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除了以上做法以外, 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很重要, 如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幽默的教学语言, 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 等等。还有, 作为语文教师, 上完一堂语文课后, 我们一定要认真教学反思。如上《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科普作品时, 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大意, 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请问本文说明对象是否是恐龙呢?这个问题一问, 学生的看法就有分歧了, 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恐龙而是板块构造说;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说明的对象是恐龙, 板块构造说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我则做了这样的引导: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有关恐龙还是板块构造说?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恐龙, 因此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板块构造说。不知是因为摄于教师的下定结论, 还是感觉到支持自己的人太少的缘故, 原来认定“对象是恐龙”的学生也不做声了。可是我细心观察他们的神色, 就知道他们还心有不甘, 对我的解释并不满意。课后, 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发现自己的解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 在另一个班上课, 我依然这样设计问题, 他们依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但我不急于定答案, 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细读文章, 概括内容要点, 从文中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抓住第一段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与最后一段的“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运动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与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两句话进行理解, 这样使一部分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一部分学生也恍然大悟。这一切都归功于反思。可见,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总之,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很多的美学因素, 怎样使学生喜欢语文, 并在语文课中愉快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让课堂更开放、更有活力, 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的学生更期待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锦萍.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陕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3 (12) .

[2]张润叶.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陕西教育:教学, 2013 (7) :136.

有活力的课堂 篇2

黄遵宪纪念中学

李巧红

【摘 要】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索有效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本人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一条美术课改之路,并总结了一些实际教学情景与具体可行的做法。【关键词】

独特性

新元素

实用性

团结协作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新编教材的特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不仅要开设好美术课程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让美术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尝试:

一、突出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传统美术教学,老师上课依照书本,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上,完全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样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抹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灵活转化美术书本知识,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生活美术教育。在新课改下,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珍惜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倾听学生的声音,以理解,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以促进学生个体发挥与主体性品格的形成。

在美术课上,我和学生的师生关系变成“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学生有创意的地方,我会及时表扬鼓励,并在班上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成统一,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就会接受他们的想法。对于学生奇特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给予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在初一漫画和动漫课上,我首先抓住学生对动漫人物的喜爱,启发学生大胆的进行创作。人有四大表情:“喜怒哀惧”。大多数学生画“惧”表情时,都把眼睛画得圆圆的,嘴巴画得大大的,眉毛画得高耸。唯独有两位学生在头发上做起了文章。一个说:“头发竖着,旁边的水滴是吓出的汗,证明他很惊恐,很害怕”。另一个说:“我画的是光头,因为他戴的是假发,一害怕身体颤抖,就把假发弄掉了。”听,多好的想法。这正是漫画中最重要的——引人发笑的人物形象,对于他们敢于大胆想象的态度表示赞赏,并针对现实生活中良莠不齐的漫画、动漫作品让学生做出评价、判断,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动画片,抵制网络污染。并对全班每位学生作出合理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在美术课上的平等和每个人的价值。

二、开展激励评比,引导友谊竞争

在美术课改实践中我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美术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要害怕形象画不准确。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提醒学生保留绘画作品的原创作,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如此的课堂,学生的闲言少了,争吵少了,互谅多了,友好、协作更多了。同学的绘画、动手及欣赏能力提高了,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随之提高。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内容安排、形象体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例如《独具魅力的面具》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每个人都收集一些面具的资料,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拿出来大家共享,要求每个小组有一个主题,比如是京剧脸谱、卡通面具还是万圣节面等。我还拿出上届学生的作品,顿时各小组纷纷讨论开来,商定主题后又一起探讨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什么材料。让我感动的是学生能够互换各自的材料,团结协作。最后我收到了许多生动有趣,搞笑幽默的优秀面具作品。这些作品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的材料和表现的形式各具特色。总之,件件作品都依照学生的喜好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集体的智慧。那些课程结束前,我组织作品评比,让全班同学欣赏讨论,发表各小组的意见,分析、总结。然后各小组带着各自设计的面具进行拍照,发到班级的Q群里。最后定出各个小组的名次。这样一来,各小组同学在互帮合作中,注意到手工艺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独创性。同时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三、联系社会生活,融入课堂内容

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授《珍惜我们的家园》环保招贴画时,请学生讲讲自己生活的环境如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层层问题都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也是作业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学生们说了许多:包括大气污染中的汽车尾气,工厂烟囱,沙尘暴等,水体污染,绿色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野生动物减少等等。根据这些客观实际材料,学生们画出了一幅幅特别有创意的好作品。如:水枯鱼亡(水已被污染,鱼儿只能在极有限的水里生活)。输液(森林被人们肆意砍伐,学生的想法是通过打点滴给树木补充营养,使光秃秃的树桩长出新叶)。洗刷刷(地球由于各种污染问题变脏了,学生的想法是洗一洗,涮一涮,让地球恢复本来模样)。垃圾洋(海洋全部被白色污染物所覆盖,小船已经搁置,无法前行)。我是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难看的,面目全非的地球)。明天的老虎(野生动物,将近灭绝,动物园的老虎明天只有人类扮演),如此撑伞,最后的家,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这堂课,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当讲商标设计时,我让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上学路上各种汽车、店铺、与及衣服的标志,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带有标志的生活用品等,带到课堂中来,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上《多姿多彩的装服设计》一课时,服装的材料,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废弃物品,可以是捡来的枯枝败叶,可以是街上随手可接的宣传单。这堂课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们展示的服装,有的是用花的包装纸做的,有的则找来黑白色塑料袋,甚至破了的衣服也能派上用场,如用旧的毛线、蕾丝等材料也能美化书包。让学生欣赏流行明星服饰的照片,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些让学生立刻有了兴趣,还联系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穿衣打扮,谈谈中学生应该怎样穿衣打扮,这些做法让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道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的,强调知识和技术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都是保存下来,而且用相机保存下来,等到新一届学生上课时,我把相关的作业拿出来,这样他们的心里就有一个比较,大多数同学的上进心很强,好的作业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发展。还有,在业余时间,我组织了美术绘画兴趣小组,他们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其他的同学影响极大。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关键在于老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做好引导,做好辅导。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得有趣,学生才能接受,才能多想、多练、多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促进自己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打好基础,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紧跟现代美术的潮流,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人文、历史、地理、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参考文献

追寻阳光、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 阳光 生命活力

我们都知道阳光对于生命的意义,万物生长靠阳光。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体,学生的成长需要阳光,他们每一个成长的生命都期待阳光的普照,这是源于人类生命成长的需要。在课堂中教师用爱心裹挟的阳光冲散尘封的雾霾,照亮了他们的心域历程,我们就该和学生一道追寻阳光,用阳光唤醒和催动生命的活力,我们要让我们的课堂充盈阳光,打造课堂的阳光气场,让学生在阳光下灿烂,在阳光中尽情地彰显生命的智慧,释放生命的活力。

我想先从我的两节不一样的课说起:记得我上四年级数学课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因为家庭的琐事心情很糟,第一节就是我的数学课,我郁闷地随手拿起教本就走向教室,一到教室门口,就听见教室里非常吵闹,我气冲冲地推开门,就看见学生有乱跑的,有打闹的,有吃东西的……我气不打一处来,把教本摔到讲桌上,就开始训斥学生,还把几个打闹的学生罚到教室后面站,接下来开始上课,我也没有情境导入,就直接讲授教学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始终是阴沉着脸,缺少了语言的柔和与激情,在教学中也没有过多的启发和诱导,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学生因为教师生气而变得沉默寡言,有些学生连教师问的啥都不知道,我又发脾气训斥学生,整节课我们都在沉闷中度过。郁闷是可以传染的,学生大都低着头毫无生气可言,连班上平时聪明活泼的学生都哭丧着脸,这节课效果可想而言,糟透了,作业许多学生都做错了,下课了,学生就像霜打的茄子,一个个呆坐在座位上,有的学生还不时用怯懦的眼神偷望着我,等待着暴风骤雨过后阳光的出现,我心茫然而不知所措,我知道这节课我没有上好,这节课本不该是这样,天空本该是充满阳光的,可我却让阴霾在课堂中弥漫污染,生命在没有阳光的时空里就缺少了活力……这节课过后,很长时间我都在不断自责。

可同样是我上的一节课,另一节课和这节课大不一样,另一节课是“方向与位置”,那天天晴日朗,课前我做了认真的准备,我把课堂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并且课前布置预习做好课前准备,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心情一如阳光般得怡然愉悦,我的心中充满期待,进了教室我先给学生一个灿烂的微笑,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面的位置。”接下来用课件创设了教学情境,演示了不同的方向与位置,课堂中我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辨别方向与位置,动手去标示方向与位置,我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同去辨别方向,让学生自由积极地合作探究,学生在我亲和激励的语言中思维积极活跃,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学生都簇拥在我的身边问这问那,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我都予以积极的肯定与鼓励,学生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有的学生还在本子上画出了自己家的位置与方向图。

我又组织学生到校园的操场上去辨别方向和位置,让学生实地指示方向,辨别位置,并且设计了“东躲西藏”的游戏活动,学生欢呼雀跃,人人参与,有的学生还拿了指南针辨别方向与位置,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不肯回教室,留恋不舍,意犹未尽。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从课堂中的教学反馈来看,学生学懂了知识,学会了技能,我感到我就是一束阳光,学生就是一颗颗向日葵,阳光在课堂中照耀,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阳光普照百花艳,使得生命竟生机。

这两节课比对反差很大,带给我很多的职业感悟与思考:我们应该追寻阳光、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师能享受到阳光带来的幸福,学生能呈现出阳光激活的快乐。在探求“阳光、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的体验。

一、营造浓厚的课堂情感氛围,创设阳光、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课堂应呈现民主、自由、充满关爱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情愉悦,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会被压抑。“情感对于思维犹如能源的发动机”。大量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情感活跃时,感知比较敏锐,思维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反之,学生情绪消沉时,智力迟钝思路受阻。师生互通情感,互相尊重,彼此信任,这是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赞扬与激励、关怀与呵护”,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量的计量”一课前,我有意识地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计量单位的资料,培养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课上让学生纷纷展示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如时间单位:微秒、纳秒;重量单位:盎司、英担等等。听学生津津有味地说着这些计量单位,我边倾听边鼓掌,边微笑着点头,还诚恳地说:“看到你们搜集来的资料,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今天你们是我的教师。多看书,多动脑思考问题,你就能成为教师。”这种赞许的微笑,鼓励的点头,发自内心的称赞,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二、倡导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建构阳光、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平台,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创新的机会。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获取一种数学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过程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节时,我为全体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发现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创造。上课时学生6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放了一些用硬纸卡剪成的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及直尺、绳子等学具。我提出:“你们能不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话音刚落,学生就行动起来,有的画,有的量,有的记,有的算,几人合作,有的拿着直尺比划着、思考着。大家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就连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也在小组内积极设计方案,至少他是在思考同伴的方案是否合理,这就留给了他思考的空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参与其中,但不过多地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满足感和喜悦感。

三、关注学生切身的数学体验,展现阳光、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数学不只是简单枯燥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数学家或数学史的故事,会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通过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文化,数学是生活,数学是乐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阳光是七色的,学生的生活本就应是多彩的。数学课堂有阳光相伴,必然更显生命的活力。

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4

一、加强情感教育, 创设和谐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 师生之间要互相配合, 加强情感交流, 创设和谐的课堂,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提升教师的文学修养, 感染和熏陶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学生一般都对老师有模仿心理, 所以, 教师必须要拥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 才能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因此, 教师要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文学素养去“征服”学生, 用美的语言感染和熏陶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带动下喜欢语文。比如, 教师在平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背诵一首意境优美或者励志的诗, 或者在作文本上写上激励学生的名言警句,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语文知识, 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

(二)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必须要进行足够的情感交流,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 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就是“填鸭式”教学, 使得学生机械地听讲, 死板地记忆知识, 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不成功的。因此, 教师必须要和学生交流, 以便及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教学流程进行及时的调整;学生必须和教师及时沟通, 启发思维, 积极大胆地发问, 以便跟上教师的节奏, 完成教学任务, 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本身的吸引力,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语文是一个表情达意的学科, 本身就具有趣味性,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枯燥, 才会让学生不喜欢语文。因此,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本身的吸引力,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 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品读”语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朗读训练, 可以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而明白蕴含在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 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 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享受。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或者是自由大声读, 或者是分角色朗读, 或者是比赛读, 或者是配乐朗读, 利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文章的内涵, 感悟、欣赏文章的美, 真正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从而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

(二)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拓宽学生视野

学生只有进行广泛的阅读, 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 积淀丰富的知识, 拓宽视野, 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精选的典型性文章, 还要进行课外阅读, 品味更多的名家名篇。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个阅读书目, 制定一个阅读计划, 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阅读。其次,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以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再次, 教师要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即在阅读时做好摘抄笔记, 将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和词语都抄下来, 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最后,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采取讲故事、成语接龙、摘抄本交流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拓宽视野。

(三)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课堂吸引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习语文, 这样就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课堂短剧, 将骗子的嘴脸和皇帝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在满堂的笑声中学生兴致很浓, 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既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一种方便学生学习的组织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小组内各有分工, 按照一定的学习顺序进行合作学习, 然后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同时, 教师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 使学生在自由轻松、融洽互助的环境中学到语文知识。

三、引进多媒体技术, 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 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多媒体技术的介入, 对于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活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 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情绪;可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能激发学生的活力, 营造活跃而有效的课堂。比如, 在学习《黄河颂》一课时, 教师可播放黄河激情奔流的视频, 同时配上激越昂扬的音乐, 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对黄河的怒吼有深刻的感受。

(二) 利用多媒体的网络链接功能, 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做一个有活力的教师 篇5

做一个有活力的教师

一直想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多一点幸福感。因为,只有真正体验教育生活的幸福,教师才有可能视教育为事业,精耕细作,生成智慧,教书育人,实现价值,享受人生。在我看来,教师想要拥有幸福的教育生活,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

第一,拥有健康身心。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教师的身心健康,既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又是幸福教育生活的支撑。

其次,善于有序阅读。教师想要教好书育好人,必须热爱读书善于读书。只有热爱读书善于读书,教师才有可能品味优美的语言,体验精深的思想,形成独到的见解;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和谐对话,分享智慧成果。不仅如此,作为社会精神的引领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社会风气也有着重要影响,第三,胸怀教育理想。独特坚定的教育理想,源于教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让教育理想掌控自己的教育行为,催生教育的个性与特色,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教师,才是生动而有活力的教师。

第四,培养兴趣爱好。陆游有“功夫在诗外”的名言。就教育而言,“功夫在教外”,同样成立。教师要想成为有活力的人,在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同时,自然也应该将功夫用在教育“之外”的事情。如果能充分利用闲暇时光,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素养,打好教育基础,教师更容易在教育过程中拥有宽阔视野、尝试灵活教法、获得深切体验、收到良好效果。

第五,导好教学之戏。三尺讲台,是教师的人生舞台;偌大课堂,是师生的成长之圃。如果将教学比作一部戏,教师和学生无疑是教学之戏的主演;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是导演,负起导好教学之戏的责任。角色的特殊,作用的重要,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和超常的智慧,才能够找准恰当时机,采用合理方式,与学生一起出色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只有导好教学之戏,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获得和谐发展,从而完善自我,形成风格,实现价值。

第六,跟上时代节拍。一个有活力的教师,他在继承传统、获得滋养的同时,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根据时代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锤炼教育理想,优化教育行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借助和谐对话的方式,能与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心灵沟通。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6

一、注重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一定的准备内容,这些布置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些开放性的、延展性的思考,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收集资料,最好是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提出新的问题,并做出新的研究解答,答案的正确与否要根据情况适当放宽,不能让学生形成所有问题都有唯一答案的定性思维。而且问题设置不要局限于知识点上,能够训练学生思维和开拓学生思维的、激发学生想象的都是好的,而且重点应放在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力上,当然知识点的传授也不能忽视。如果学生准备充分就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其考虑全面,收集认真,就可以在课堂上与不同的观点做辩论。这比以往只是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偶尔发个言回答一两个问题,效果明显好得多。

比如《称象》一文,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方法好不好?不好的话,不好在哪里?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后,进行充分的思考。有的学生就认为不好,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称象时,由于象比较大,船身左右会有倾斜,划出的线不一定准,称石头时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样称出来的象的重量是不准的。他用纸船做了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最后他说在现代可以用别的方法去称象,但是在古代,工具落后,他没有想出比曹冲的办法再好的方法了。上完这堂课后,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号召大家学习他肯动脑筋的好习惯。

二、课堂上教师要甘做配角,让学生去争当主角

只有学生当主角,才会有最大的学习兴趣,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课改以前,一节课45分钟,教师总觉得有讲不完的内容,不敢把时间让给学生,课改后,要求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课堂的主人,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五六个人一组,全班平均分配,每个组都有组长,各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差不多,这样有利于优化竞争。小组同学面对面坐在一起有利于交流讨论,有利于形成合力发表意见。课堂上展示每个学生的准备成果,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展示方式也多样化,可以多媒体展示,可以投影仪展示,还可以通过各组成员到黑板上来展示。没有精心准备的小组会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展示,对这样的小组要给予一定的扣分,对展示好的要给予加分,通过加减分机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得越充分,说明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的效果越好,越应鼓励。教师的评价机制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各个小组自由辩论、讨论,互相进行交流评价。如果实力相当的话,就会产生相当激烈的辩论,形成争鸣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是适当的导向,当好裁判、做好点评,教师讲话的时间不能超过这节课20%,这也算是把时间真正还给了学生。

三、多措并举、激活课堂

1.课前下发学案

这是指导学生进行准备的基础材料,只是一个导向,但不是唯一。这个学案是集体备课的结晶,集所有教师之长,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然后有针对性地制订复习案、阶段检测案等教学材料。

2.站立式回答问题

每堂课都要设立5到7分钟全体学生站立式答题的环节。全体答题可能会有人充数,但是会训练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有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大声答题能够提高精气神,这一节课都能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尤其是在学生大都精神不集中的时候,设置这样一个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3.各组同一层次的学生同时到黑板上回答同一问题

因为每组的旁边都设置了一块小黑板,这为这一做法能够实行提供了保证。教师根据回答为每一组打分,能起到刺激和促进的作用。

四、制订合理的分数机制

分组的同时就要讲好分数机制。分数的加减设置要合理,让全体学生参与设置会更好。这样在执行起来时大家就不会有疑问,而且会积极响应。每周、每月、每学期最后都要通过分数来判断每组学生的进步大小,以此来制订奖励标准。所以这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开始学生会对分数特别在乎,教师不断引导后,他们会对进步大小感兴趣。这时各个组就都进入良性的学习状态了。

当然,在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我们还做了一些细节上的突破和改进,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目前最大困难的是:如何努力做到在任何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背后,都有一个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点——“使用文本,教学生会想、会做,在想中学会,在做中学会”。研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寻找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向,当然这也给了教师更多的考验和要求。

有活力的课堂 篇7

要创建全新的语文课堂模式,必须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持。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新个人教学观念,并提高学科教育认知水平,才能让教学活动更有创意,更有活力。教师是高中语文课堂的主导者,也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学生的管理者。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与学科认知水平,对于课堂教学效益有直接影响。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学校的领导者要关注教师队伍的优化工作。

首先,在校内开放教师交流活动。利用校内的语文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在一起多交流、多学习。年轻教师定期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了解学生类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要听取年轻教师的新想法,让语文课堂活动更加符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心理期待。比如在讲解《雨巷》时,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要通过朗读建立语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年轻教师则提出情境创设的方法,利用雨天、巷子等因素,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形象情境,更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

其次,利用校校联合优化教师队伍。学校应当寻找合作学习型伙伴,给双方教师互动学习与异校听课的自由,在教育资源上互通有无,助力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堂的打造。

二、优化高中师生关系,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本位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有活力。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楷模。在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和谐互动,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民主地接受学生提出的个性化观点,学生会有更强烈的语文学习意向。教师利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过一万句“认真听讲”。学会与学生做朋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理解与帮助学生,才能让学生有信心成为课堂中的活跃者。

比如在讲解《氓》时,教师可以先将“氓”写在黑板上,并与学生互动,“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欢迎学生千奇百怪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就只有一个字,怎么猜!”,有的学生说“氓?总不能学一个抓流氓的故事吧?”教师要乐于接纳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加以放大。当有学生提出“流氓”质疑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这样互动,“流氓的故事?要学也只能学流氓的事故”,用幽默的语言接话,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在欢声笑语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更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经名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学生的专注度更高,学习效率更高。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活力,更不具有开放性特点。要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才能让学生为语文学习内容、活力所吸引,积极与课文互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创新型教学方法出现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比如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情感与其所表达的个人情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一段马丁·路德·金演讲的视频,让学生成为马丁·路德·金的听众,为马丁·路德·金而兴奋。

用视频创设情境,能够激活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借助文章内容,让学生也发表一个“我有一个梦想”的小演讲,会让课堂瞬间开放起来,也让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更生动。

四、优化阅读途径与形式,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汲取语文知识的重要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阅读,是让学生个人情怀得以建立,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学生个人情感的重要方法。优化阅读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才能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更加开放,让学生有在课堂中展现个人活力的资本。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书目,保证学生知识拓展量达到大纲目标。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名著导读模块,鼓励学生阅读完导读模块的名著,像《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都是经典的中外名著。阅读这些课外文学著作,能够充实学生的头脑,使学生逻辑思维得以完善,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一件文学作品,在课堂中发散思维,成为开放学习者。

五、小结

综上所述,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大胆创新,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思考全新的教学方法,大胆应用,引导学生一起探求语文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中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实践。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大大提高。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给学生打追良好的语文学习平台,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思维,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向高中语文课堂中注入活力,有助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篇8

1. 上好序言课, 序言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和物理学科的接

触, 这一节课能能否上好, 是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才能积极, 主动的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一课最好能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了解物理就在身边:如冬天为什么穿棉衣很暖和, 而用棉被包住的冰棒却不会熔化呢?给地上洒上水会觉得凉爽。人工降雨又是怎么回事?最后又介绍了一些物理学上的重大成就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手机, 电脑, 飞机, 原子弹等, 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物理的欲望, 在这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科技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物理兴趣, 有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了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并让他们知道要学好物理。观察和实验是很重要的方法。

2. 精心设疑:

初中生的好奇心是特别重的, 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精心设疑,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重力时我拿了一盒粉笔走进教室, 装作无意间将粉笔盒跌落地上。我有意识的捡起粉笔盒, 这一切都被学生看在眼里。随机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粉笔会往下掉而不是往上跑, 然后告诉了同学们今天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这样精心的设疑, 无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故意设谬:

教学方法应多元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故意设缪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如在讲光的反射时。给出了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时。我在标字母时故意标错字母的位置, 让他们看我标的是否正确。 (学生很容易弄成与镜面的夹角) 很快学生就注意到了错误, 加深了对入射角和反射角的认识, 还有在做平面镜成像时。像要用虚线物体要用实线。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改正错误, 掌握要点, 提高成绩。使他们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

4. 精选精炼:

学完一节新课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 都不能将理论的知识转换成实际的能力。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精讲精练很重要。如在学完了平面镜成像后。我出了一道题。一个身高1.7m的人, 站在平面镜前2m的地方, 平面镜高0.5m, 他在平面镜里像高m, 像距离平面镜m, 像是 (实, 虚) 像, 人距离平面镜中的像m, 如果人向后移动时, 镜中的像会向 (前, 后) 移动, 像的大小化是 (变大, 变小, 不变) 。如果将平面镜换成一个大一点的镜子, 像的大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的错误多在像大小是如何变化的。在讲解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与像大小相等, 像是一个虚像, 物与像关于镜子对称。我说既然物与像大小相等, 人的大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那么当人向后移动时, 自己的像当然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同时像的大小也与镜子的大小也无关, 纠正了他们的错误, 进而又给他们讲了为什么感觉像变小了。是另有原因的, 是因为我们看物体时眼睛的视角变小了。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 也回答了学生的疑惑, 还引出了新的知识。所以在做练习时一定要精挑细选, 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大的收益。

5. 顺序要合理:

新课本的知识点分散, 安排的活动也有很大的跳跃性, 有的只是给了一个方向, 如何将这些分散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 是他们成为一个有机体。这样讲授起来也顺畅, 学生学起来也易于接受。这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如何引课, 如何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与性, 如何适时总结, 如何增加气氛, 活跃课堂等。只有这些都注意到了, 且灵活的运用到你的教学中, 你的授课才会游刃有余, 学生学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动态生成,让英语课堂更有活力 篇9

一、尊重“ 生成”

“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既然如此,它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力争将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既具有生命的活力,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因而总是会带着他们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参加到我们的英语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所以即使我们的预设再多、 再好,也不一定能够完全预见到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因此,我们教师绝不能因为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就觉得大事告成、万事大吉。在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学会从“预设”中走出来,尊重并珍视学生各种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

例如,在一堂牛津小学英语3B u- nit11的句型英语公开课上,老师提前提出一个问题:“What do you like?”学生并没有直接按照教师预设的那样说出“I like…ing”的句型,有的说“I like apples.” 有的说:“I like dolls.”也有的学生说“I like dogs.”。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也没有死板地照搬原来的教案,而是在肯定了他的回答之后,巧妙地引出另一个问题:“what sports do you like?”,学生的答案都回到了运动上面。可是有的学生还是不知道like后面要用动词的ing形式,也许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老师也许会说“No,you are wrong.”或者直接让这个学生坐下去,忽略他的回答。然而,这位老师却回复了一句“I like singing too.”,并把这个句子板书下来,同时把ing用红颜色的笔区别开来,学生很快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在经过了多次操练之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种句型的用法。

二、预设“ 生成”

预设的学习结果应该是我们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假若你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是这一底线不能坚守住,而是过于重视预设之外的生成目标,那么,你的教学就极有可能走向了 “无目标”的误区。所以,一堂英语课你是否完成了你丰富的“预设生成”,它决定着这一堂课的成败。预设生成,我们不能将它理解成就是去借助学生的嘴, 说出老师想要说的话,而是把我们的预设,用生成的状态展示给学生。

例如,一位新教师在新授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3“What’s your job?”这个句型的时候,她并没有直接给出这个句型,而是先和学生进行口语互动“What’ s your name? My name is…”。这两个日常用语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对话就非常容易了。接着,这位教师很快提醒到: “当我们想问别人名字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这时学生很快大声答道: “What’s your name?”。老师把这句话写到了黑板上,并把name这个词用红笔突显出来,紧接着,她又问学生:“那如果你们想问别人工作是什么,我们可以怎么问呢?”在老师的指引下,聪明的学生们很快发现了这类句式之间的规律。

三、引导“ 生成”

陶行知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 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不沿着教师的思路去想去说去做,好像总喜欢节外生枝。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年龄尚小、知识较少和生活经验也不够的原因造成的。英语,对于小学生而言,它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其课堂生成,免不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缺点甚至错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一味地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对学生的学习不作评价,不敢引导。那样,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例如,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完译林小学英语4上unit2“Do you have…” 的句型后,开始教授学生第三单元的重点句子“How many…do you have?”及其应答。在初次呈现这个句型的时候,有的学生还用“Yes,I do.”来回答。面对这种情况,这位教师又重复了一下“how many”,并同时拿出他铅笔盒里的铅笔, 开始数起来“one,two,three,…six”,学生也一起跟着数了起来,当学生数完最后一支铅笔时,教师又提问“How many pencils do you have?”。这时,学生立刻报出了数字,并且明白了“how many”是“多少”的意思,同时也知道了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接着,老师又问一个学生 “how many rulers do you have?”,有了上一个问题的训练之后,这个学生很快答了出来。经过老师的引导,再经过小组之间的pair work操练巩固之后,这个句型学生也就基本上掌握了。

四、拓展“ 生成”

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时, 学生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异议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装着没看见,又明显违背了“据学而教”的教育理念。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有些教师就会觉得进退两难。而一个注重“以人为本”、真心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本着陶行知“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的理念,即使去适当砍掉一些教学环节,削减一些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也要停下前进的脚步,灵活而又敏锐地去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拓展。

例如,在教授译林版五上第一单元 “there is…”和“there are”的句型之后,有同学说“There is a pencil case and a book on the desk.”。这时,突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他错了,应该用there are.因为有两样东西”。面对这个学生的质疑, 如果不讲,那就违背了教师授业解惑的宗旨,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讲,那这节课原本的教学计划就无法完成,再三考虑之后,我还是决定帮助学生们解决这个问题。在通过大量的举例说明之后,学生最终明白了“就近原则”在这个句型中的用法。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这并无大碍,因为我们还有下节课,然而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却不是周而复始,甚而至于停留在原地的。教学中,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总是如同黑夜里天空中的流星一般一闪而过,一个时间差,我们就可能错过一次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怎样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篇10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 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 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 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 只有这样, 才可能“厚积而薄发”, 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 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 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 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 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 在我的感召之下, 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 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 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 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 交流思想的工具,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 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 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 无论是写人、叙事, 还是描景、状物, 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 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 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 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 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 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 每读一个小节, 又分几个层次, 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 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 在相互交流帮助下, 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 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 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 很适合反复诵读。

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 让学生广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 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 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 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 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 让学生诵读、摘记, 并进行评比。其二, 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 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 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 让学生欣赏、品读, 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 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 并不定期进行交流, 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 诱导学生“懂”语文

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 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 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 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 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 像模像样, 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 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 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 她们落落大方, 面带笑容, 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 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在教学《童趣》时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 让他们切实的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 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 使课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小组探究, 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 每一组都有小组长, 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 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 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 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 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 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 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 说说美在什么地方, 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最后学生互评, 老师点评, 这样的形式, 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 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 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 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 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 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 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 在社会中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 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 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 有的同学在给保护中教网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中教网在睡觉, 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 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 坚持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英语课堂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开放;有活力;生活情境;课外活动

如何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英语课堂呢?以下是我个人对此论题总结的几点策略。

一、模拟生活情境,进行语言实践

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曾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在向学生教授了英语单词、句型、语法的知识后,还应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做一做”等形式模拟生活情境,如此既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在学习了“I’d like some noodles”这一单元后,我就要求学生把教室设想成餐厅,然后两人一组到讲台上分别扮演waiter和customer的角色,并用上本单元所学的句型,如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like?/ 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Is that all?等等,这样既增加了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又使学生进行了语言实践,有利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二、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生活体验

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英语课堂,不必局限于课堂内部教学,我们还应积极开展一些英语课外活动,如此既能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又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比如,我们可以不定时举办一些英语竞赛活动,如,英文歌唱比赛、朗诵比赛、小品比赛等等;或者每逢节假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学生编排与这些节日主题相关的黑板报,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制作与这些节日主题相关的贺卡,并送给父母或朋友。这样一方面使初中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生活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要想获得高质量教学课堂,我们就得想方设法营造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英语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由此产生欢快的情绪体验。

参考文献:

怎样让高中英语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篇12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 感染学生喜欢英语,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如果教师有扎实的英语功底, 宽厚的文化积累, 流畅的英语表达, 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薄发”, 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注重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要组织一堂活跃的英语课, 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储备, 要掌握目前课堂改革的要求, 要了解现代西方主要外语教学流派。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二、用教学的艺术魅力, 诱导学生懂得英语教学是一种艺术。

作为教师, 我们应努力赋予英语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 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 课前交际。

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 也是各个阶段学生的重要的学科之一。然而以汉语为大背景的生活环境却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也相应增加了英语教学的难度。但是如果能够恰当地、有组织地安排好简短的课前free-talk, 便可以轻轻松松地让学生从汉语的氛围中过渡到英语天堂, 从而给整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良好基础。课前free-talk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准备的, 另一种是临时性师生对话。在前者活动中, 教师可事先给学生布置第二天要讲的话题, 话题可以包括校园生活、时事新闻、学习心得、班级活动、地球气候、有趣故事等。如每年的教师节, 可布置题目为my favourite teacher, 碰到学校运动会, 学生可演讲our sports meeting, 若是圣诞节来临, 学生可以谈论santa Claus等内容, 每年临近春节快放假时, 学生喜欢谈Spring Festival, 谈谈自己在春节中的快乐生活。这些话题非常贴近生活, 学生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而在后者, 师生临时性对话中, 这主要放在教授新课围绕某一话题所展开的课前具有导入性的free-talk.

2. 英语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提出要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参与。学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举行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课, 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如安静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英语贺卡制作, 书法竞赛等活动得到充分发挥, 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则能在小品表演, 对话游戏方面发挥特长。教师在活动课上,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给他们分配不同的任务及角色, 对于有创造性的学生甚至可以让他们改台词, 编短剧,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与特长。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会展开他们自由联想的翅膀, 发挥他们的个性专长, 这不仅可以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进入所学的情境之中, 同时也超越了教材本身, 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

上一篇: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论文下一篇:黄土隧道快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