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英语教学课堂活力

2024-07-11

激发英语教学课堂活力(共12篇)

激发英语教学课堂活力 篇1

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政治课上教师过分强调知识传授, 忽略对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 政治课枯燥、乏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那么如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所以,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只有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才能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 实现“课改”要求。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方式, 营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 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营造整堂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经常采取趣味导入的方法, 如在讲“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 引用了笑话《少了两千克》:妻子站在秤上高兴地对丈夫说:“亲爱的, 快来看, 我体重少了两千克。”丈夫回答:“亲爱的,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化妆。”显然, 这则笑话通过夸张手法说明妻子化妆前后体重竟然相差两千克, 辛辣地讽刺了妻子平时化妆涂抹的脂粉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会心一笑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做事要注意分寸, 把握适度原则。在一个精心营造的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主动参与到“教师—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中。

二、适时留下悬念期待,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多彩的, 对于任何一项教学内容, 作为教师必须运筹帷幄, 成竹在胸;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 必须随机应变, 教育的智慧与魅力便融化在教育机制之中。适时设计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教育机制。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唤起学习兴趣, 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 学到“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时, 有些学生不求甚解, 为此, 我设问:“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 商品的价值量反而愈低, 这样, 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吃亏了吗?”可为什么每一个商品生产者还要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迫切想知道为什么。而我却不慌不忙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很想知道答案吧, 但我不能马上告诉你们, 你们不妨先讨论一下。”正是这一逼人期待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最终形成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局面。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可以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而由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 则又能增强教学的主动性、直观性。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灵魂———公平原则”时, 引导学生看漫画———“朦胧价”。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揣摩画中“冲突”的起因、经过、结果。稍后, 教师主持“欢迎大家来到梦想剧场, 先招募两位优秀演员……”顿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 有两位带着自制的简单道具上场了。“卖瓜了, 卖瓜了……”的吆喝声把大家带入了故事情节。“顾客”悠然自得地吃着“西瓜”, “观众”会心地笑着。到顾客与卖主因“一块二毛”标价起冲突时, 观众又感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怎么解决?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看到“顾客”与“买主”推推搡搡的样子, 心急的同学已经在说“去告啊, 去告啊”。当最后“顾客”向工商部门投诉, 寻求合理公平解决时, 大家自发地拍起手来, 这一情景又把活跃的课堂气氛推向了顶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新课程理念得到了集中体现, 政治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四、高度重视情感教学, 用真情感染学生

教师要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 而用彩色、动感的语言融合真挚情感来感染学生, 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的动机。教师还要设身处地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解学生之所疑。如在讲授“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这一框题的内容时, 我对学生讲了有关《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真实故事, 史密斯夫人回忆说:“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了救生艇。因为超载, 我不能上了, 出于母爱, 我喊了一声‘让我上船吧, 孩子不能没有妈妈’, 闻听此言, 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 回到了泰坦尼克号上, 并把我推上了小艇。船很快沉没, 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留下。”里得帕恩也回忆道:“她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 她不愿一人独自活下来, 紧紧地抱住丈夫不放, 万般无奈中, 丈夫一拳把她打昏, 等到醒来, 她已在小艇中……”我相信此时此刻用不着我多说, 同学们都会清楚在普通人身上, 也有无私的举动, 因而懂得“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 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 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其新鲜、生动的形象, 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 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激活其创造性思维。新课程不仅在内容上大为更新, 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 要求教师要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而且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 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 另一方面, 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要展开或补充, 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小课题研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此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和平台, 使枯燥的政治课堂真正鲜活起来。

总之, 只要教师遵从新课标理念, 认真钻研教材, 选择灵活多校、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一定能让思想政治课堂真正鲜活起来, 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目的。

激发英语教学课堂活力 篇2

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事。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教师擎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蓝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这故事给我触动很大,我认为: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向日本、美国的教师学习,给学生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察、分析注射给学生,把学生变为机械的接受器。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和创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真理。斋藤喜博说得好:“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

当代社会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信息激增,学校教育要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候,更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法国80年代就强调,教育若不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必须具备的某种重要因素。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一个人创造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其大脑潜能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教学,应是一种创造。“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

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训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的,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比如,在教《儿童的面部表情》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首先请几位善于表演的学生上来分别演示喜、怒、哀、哭、愁,大家被他们逗人的脸部表情乐得开怀大笑,这时,我以启发学生作画思维入手,很快在黑板上画一个带哈哈大笑的卡通人脑袋,学生兴趣盎然,我趁机问:谁想上来学老师的样,也试画一个不同表情的卡通头像。当我话音刚落,十几双手“唰”的举起,都想跃跃欲试,我很高兴地请他们到黑板上施展自己的才能。不一会儿,表情各异的卡通头像聚集在黑板上,太有趣了,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物表情,我特地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准备了五杯分别带有酸、甜、苦、辣、咸的水,请五位学生上来品尝,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出他们属于那一种

表情,为什么?学生讨论的很热烈,这时我让学生直接用水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有趣的两位同学的表情。学生们兴趣勃发,很快投入作画,画面中的神态各异,表情有趣的儿童头像,跃然在纸上,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欢乐认识兴趣的场所。为了使他们有新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某一知识产生一种亟待解决的心情。

二、诱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举创作画“想象中的机器人”为例:我巧妙设疑,先让学生用猜谜语导入课题,然后把学生的思维引伸到参观机器人展览上。师问,这些机器人都有什么作用?提问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学生渴望得到知识的需要感。学生围绕这个“悬念”,讨论得热火朝天,各自发表不同见解,机器人能上天,能下海,机器人能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能做环保工作,能干家务活、能当警察、能招待客人„„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机器人为什么这么能干?”学生思考片刻,抢着回答:我国科学家以他的知识渊博,设计了电脑软件,装在机器人身上,让它们干什么它们就会干什么?„„我接着告诉学生,科学家发明机器人,目的是让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复杂、危险、困难的工作,让我们挤出宝贵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今天老师也让同学们当一回科学家、美术设计师,想象出自己心中精明能干的机器人。当我展示几个外形不同的机器人玩具,演示其从事的工作(环境、背景)后,学生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增加了创造的可能性。“什么宇宙机器人、理发,餐厅机器人、环保机器人、潜水员机器人、消防,警察机器人、家务,庄园管理机器人„„一连串的大胆构思,给画面增添了不少丰姿。经过二课时的创作,几十张异乎寻

常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眼前。特别是其中三幅作品。《理发师机器人》、《庄园机器人》、《我的机器人朋友》构思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三、鼓励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思维独特性,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方案。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美术创造活动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

如低年级《我心中的太阳》这一课,我先来个抛砖引玉,自编故事,题目叫《我的外形最漂亮》导入新课,老师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太阳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学生个个听得很投入。这时,我发动学生自己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童趣,不知不觉把小朋友的思路带入太阳王国,产生无限的遐想„„作画中,小朋友们落笔大胆、线条幼稚、外形奇特的十几个“太阳”被邀请到了黑板上。从观赏讲评中,大家都争着发言,特别是几个外形、色彩最漂亮的太阳启发了一些小朋友的创作思维。他们完全打破以往学自己心目中“太阳就是圆的这个概念”,从形象上引导学生去发展、添加,创造出新的形象和背景,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使思维往纵向、横向同时发散,创造出神态可笑、色彩大胆的我心中的太阳。再如《海底世界》想象创作画,我让学生注意收集有关宇宙、太空、探测器等图片,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展示在优秀作业栏里,让学生相互观看,从中得到启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探测器、航天器的外形和功能,让学生开展竞赛,看谁设计出新颖、最先进的探测器去海底遨游一番。这时我出了好几个题目,让学生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去探

索,画出有个性的作品。学生的创作欲很强,画面的主题突出,构图恰到好处,学生们运用头脑中储存的一切信息,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克服学习障碍。

所谓学习障碍,指的是人们对已往知识的理解和习惯性思维方法,产生一种定势心理,严重地妨碍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

要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教师在创造教学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有正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根据学生不同学习兴趣,不同程度,由浅入深,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帮他们一把,甚至给他们动几笔,在关键处提醒他,使他有勇气画下去。还有的学生可用鼓励的语言,例如“你作画方法对的,略注意某一点就更好”、“很好,就这样画下去”、“构图不错”等,逐渐培养他们自信心。注意经常向学生提供新素材、新刺激、新观点,以克服思维定势。创造思维练习可以小题大作,一题多作。如《美丽的鱼》一课,我首先从欣赏色彩美、形式美开始,分析讲解手法各异的泥塑、染纸、剪纸、拓印、纸版画、线贴、树叶拼贴、布贴、喷画、吹画、蜡笔刮画、对印画等。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工具材料,运用迁移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种,去大胆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在感受色彩美和形式美的同时,大胆去创新。让学生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气质,开发创造潜能,不断创造新的作品。这样,使学习障碍在一幅幅永不满足永远创新和变化中得以消除。我国古人商子说过:“君子之学如蜕,幡然适之。”说的是学习要象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方能创新。所以,克服学习障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五、充实课外活动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 篇3

上世纪末,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完成规模扩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摆上了重要位置,随之对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也相继展开,力图以评估促管理,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势推动下,各地各校将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的教育理念被异化,评价方案也难逃分数至上的桎梏。不可否认,这种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抓学生分数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这一体系的缺陷和不足。

其一,由于评价过分强调了甄别和区分功能,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的以人为本,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评价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取向相悖,与教育部强调“不以升学率对学校排队,不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的要求也大相径庭。

其二,将学生的学业成绩简单地异化为学生的考试分数,把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及教师的努力程度、同行认同度、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等因素。由于囿于评价模式,极有可能使评价的监控和促进功能异化成教师为提高学生分数而教。

其三,评价标准是在相互比较中产生出来的,是相对的、不确定的,不能客观反映学生成绩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被评价的学生无论知识水平达到何种程度,总有一半处于平均分以下。另外,组织考试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唯一评价主体,忽视了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原则,评价信息来源单一,因而评价结果公信度受到质疑。

构建科学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的思考

科学、公正、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激励教师积极主动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相反,不科学、不合理、不公正的教学评价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上进心,最终将会导致不良教学行为的出现,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

科学、公正、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评价的价值取向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人格,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同时,促进学校文化的构建。二是评价的内容全面,标准公正合理,程序方法规范,结果能得到教师认可。三是具有可行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成为监控各课程实施环节和教学环节的效果,实现教学的有效化,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因此,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达到上述三个方面要求。

1.价值取向

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的选用主要源自评价目的的引导,并最终服务于评价目的的需要。为此,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放在首位,注重尊重教师的人格,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重视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驱动力,把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与外在的压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师个人素质全面形成与提高和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同时,促成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在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支配下,相互协作,追求卓越,自觉遵守程序和规范,逐步形成师生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做事方式的学校文化。使评价这一外在的要求变为教师主体的内在自觉,成为教师主体性发挥和自我实现的条件。

2.评价内容

大到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小到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都属于教学质量范畴。关于教学质量定义提法很多,在我国被普遍认同的定义是: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由此不难看出,教学质量包含结果质量、过程质量和公众满意度三个方面内容。所以,教学质量评价既要重视评价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程度,也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投入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及发展变化,领导、同行和学生的认同度等。为便于评价操作,笔者归纳为:教学态度、公众认同度、学生发展指数和知识达成度四个方面内容。

3.评价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不断完善发展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福利待遇分配等,需要评价提供可比性。同时,由于需要的满足是教师行为的动力,依据评价结论对教师进行奖惩、评职、晋级、聘任等都是满足教师需要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因此,无论是从现实意义上讲,还是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出发,都离不开奖惩性评价。然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教师内部,所以,评价要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以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人格为前提,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关注教师的努力程度和取得的进步,关注教师的未来。否则,评价的功能就会发生逆转,教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由此可见,教师获得专业发展与获得奖励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教学质量评价要采用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使其既保持教师的绩效压力,又能够保持对教师的内在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4.评价方法

由于评价的内容众多,成分复杂,既有量性的,也有质性的。信息来源渠道多样,既有教师本人提供的,也有来自学校、同行、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鉴于评价的可比性和发展性功能需要,质性材料需要作量化处理。自评,作为他评的参考依据。他评,要遵循高效、简便、低成本的“效率标准”,评价以教育系统和学校内部为主。

教学态度包括教师承担工作量、教学准备、教学实施等基本工作,以及培养、发展学生所开展的一切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即教育教学拓展活动。采用教学档案袋评价方法,教师收集两类实证材料,一类是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教学准备等;另一类是“拓展教育”,即不受方法和范围限制,由教师按照自己想法如实提供符合既定价值标准的信息,如学生获奖、学生作品、发明制作等。基本内容依据评价细则直接进行量化评价,“拓展教育”要在充分听取教师自我评价意见的基础上,评价小组对教育目的、形式和效果的优劣进行分析判断,采用先定性,后定量的原则进行。

公众认同度是指领导、同行、学生以及家长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它是教师在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同行合作及家长交流沟通中产生和发展的。评价由领导、同行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询问等形式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要注重收集保存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评价时提供给领导和教师参考。认同度属于认知和情感范畴,需要评价主体通过对累积的感性认知素材甄别、整合后,定性判断,量化评价。为避免个人情感因素干扰,评价主体参与面要尽可能大,信息来源渠道要全。

发展指数是基于“三维目标”要求,用于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提高知识水平程度。包括情感态度发展指数和知识水平发展指数两个方面。前者属认知和情感范畴,评价可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得出综合信息后,再定性分析、量化处理。后者通过纵向比较学生前后两次考试成绩,得出变化参数,再作定量评价。

学生知识水平是“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评价学生知识达成度采用目标参照评价方法,以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为标准,通过检测,全面分析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程度,再作出量化评价。测试题目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为标准,难易适中,不出偏题、怪题。理想模式是建立“标准化质量检测试题库”,可通过向区域内一线教师广泛征集检测试题,教学研究机构审核确定。让教师参与标准的制订,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标准,进而认同评价、支持评价并积极参与评价,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5.指标体系和权重

采用多级指标体系。根据评价内容,将教学态度、公众认同度、发展指数、知识达成度等4项列为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15%、10%、15%、60%。教学态度包括基本内容和拓展教育2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10%、5%;公众认同度包括领导认同度、同行认同度和学生认同度3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3%、3%、4%;发展指数包括知识水平发展指数和情感态度发展指数2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10%、5%;知识达成度权重为60%。

各项结果累计为最后评价得分。根据评价指标是动态的、发展的原则,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上述指标的框架内生成下级指标,进一步细化评价内容和标准。

6.结果呈现形式

评价结果分为八个等级,90分以上为A+等,85~89分A等,如此类推,60分以下为D等。采用等级形式呈现,既达到了有一定区分度的目的,又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我,改进工作,更好地完善自我,使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由多方面、多层次、多指标有机组合的庞大系统工程,建立这样一套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如评价指标的进一步分解,评价内容的进一步细化,评价主体的组成及职责范围,评价结果运用的政策依据等等,需要在制订实施方案时进一步具体化。

转变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 篇4

一、让学生在“做”中学, 体验数学知识

这里的“做”的含义不是做数学题, 而是实验、动手操作, 以活动方式体验数学知识.

如在“认数9”的教学设计时, 我是这样安排活动的:将学生编号 (红花、黄花、蓝花……1、2、3……9)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 座位上有花、有号 (渗透———对应思想) .然后又设计实验:每组有大小两个壶, 问学生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哪壶水多, 哪壶水少?看、掂都不能明确, 又准备往小杯倒水, 结果一壶9杯水, 一壶8杯水, 可知9比8大,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9比8多.追问:关于9你还知道些什么?设计活动, 让学生按要求排队, 第9名同学举手, 前面8名同学向左转, 第9名同学蹲下等.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力,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 这正是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的新理念的体现.

二、让学生在“说”中学, 感受数学趣味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与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扬民主、留足机会, 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准备好的储蓄罐里取出自己认识的钱, 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5元”.

生1:这是5元的纸币, 它的背面有高山图案.

生2:它的正面和反面都有数字“5”.

生3:你只要看到上面有“伍圆”两个字就行.

生4:上面有两个少数民族人物.

生5:还得用手甩甩、听听声音, 看看是不是假币.

……

师:对, 认识“5元”人民币, 可以从图案、字样等方面进行观察, 最关键的是看“伍圆”或“5”.

以上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学生学得形象生动, 轻松愉快.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效地激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三、让学生在“探”中学, 思考数学规律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保证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数学规律, 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就加强了“年、月、日”的体验性学习内容, 弱化了“一年有12个月”和“一年有365或366天”等经验性的学习内容.“年、月、日”一课, 传统的教学一开始就出现一张年历, 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2月有多少天?接着, 让学生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随后直接告诉学生判定“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最后教学“用拳头来记忆天数是31或30的月份, 用歌诀记住有31天的月份”以及“计算平、闰年一年有多少天”.这样的教学形式, 难以引起学生主动地思考.依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用多媒体演示“生日快乐”的精彩画面, 伴随着优美的乐曲, 老师亲切地问:同学们, 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能不能告诉大家, 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让我们同唱一首《生日快乐》, 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 记住自己的生日这个幸福而美好的日子.这样的教学, 把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 带着学生进入快乐的数学乐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问题一出, 学生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及资料进行探究, 他们在搜集信息、观察计算、相互交流中, 已经感受到一年有12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以及二月份有28天或29天.实际上已经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新知.在这节课的最后, 老师又问: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天, 明年有多少天吗?平年和闰年有没有规律, 有怎样的规律?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讨论, 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年、月、日的有关规律.

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但通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

四、让学生在“用”中学, 让数学内容“宽”起来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 才会显示其价值;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示数学水平.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 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 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这样我们的教学内容就会更宽.

在“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上,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 搜集生活中的素材, 并通过分析整理编成百分数应用题.在课终展示时,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们编出的应用题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如有的学生搜集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案, 由方案中提出的收费标准编出自己的父母每月要交多少个人所得税并编成应用题.

教学实践证明,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所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同样达到激发课堂活力的目的.

怎样激发高中语文课堂活力论文 篇5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下掌握教材内容,扩宽语文思路,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地交流,掌握他们的情况,对他们进行指导,使语文课堂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下充满活力,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氛围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探究学习内容中发展语文思维,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灌输式教学的双方,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交流,通过教师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使他们在思考语文问题时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促进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在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大胆地和教师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掌握了学生存在的薄弱点,通过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理清思路,高效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任务。

二、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合作,只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才能使教学效率取得高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环节来加强师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和情感传递。通过师生互动,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喜爱,从而喜欢上语文学习,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学习任务。在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时,教师要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有效解决他们的情感问题,通过引导环节减轻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健康、快乐地进行学习。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差等生的学习情况,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逐渐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创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本目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让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既具备知识性,又具备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作具体的指导,让他们掌握阅读技巧和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摆脱了被动学习的方法,在积极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使全班的整体语文素质都获得提升。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多媒体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出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多媒体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摆脱了传统教学中运用粉笔和黑板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关注,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作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生动的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其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多媒体的引导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他们的体验,使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获得发展。

五、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激发课堂活力 优化教学过程 篇6

兴趣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过程中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活动,只有学生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积极起来。学生进入初一时,对英语有一种好奇,新鲜,热情,产生较高的期望,但随着教材的深入和逐渐复杂,学生的心理发生改变,畏难情绪日趋严重,“英语难学”“我不是学英语 的料”的想法就慢慢滋长起来。因此我们要重点解决兴趣的恒久性。例如:一首美国乡村音乐,一段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小演讲,一个个小“老师”登台亮相,课前五分钟的Free Talk,课末几分钟的趣味活动等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维持着学生不断的主动的探索意向。

情感激励

英语教师首先要明确语言教学就是情感教学,英语课是英语 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媒体,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上,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和内动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要有一颗责任心,同情心和宽容心,去充分了解学生性格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从而与学生轻松沟通,进而获得师生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的合作。运用于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需要教师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走下讲台,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指导,这样课堂上才能调动学生,课外也能感染学生,这意味着学生被动变主动,冷漠变热情,心存疑虑变积极参与,敌意变友情,鸿沟变坦途。教师除了要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感情,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极为深刻的感受和确切的认识,即吃透教材,“吃”出感情,然后将情感融入教学内容:以饱满的热情,以实例真情来感动学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张弛结合,起伏跌宕,意趣盎然的生动局面,从而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促使师生心理相容,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容,最终转化为觉悟。

暗示激励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暗示的作用是巨大无比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暗示去传递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传递教师对学生闪光点的赞赏,表扬,鼓励;传递学生对语言表达练习活动的肯定与校正。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舞会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促进学习。

暗示的激励作用可以通过语言体态情景等来实现。如鼓励学生敢说,爱说时多用“Very good” “Wonderful” “You are clever.”等肯定语言暗示他下次继续敢说,爱说。多用 “You may have a try.” “You can think it over again and try more.”等暗示他能说。发现学生表达句子时态错误如“I am reading at that time.” 教师不直接说“You are wrong.”而应语气强调地暗示“at that time”,学生便会明白并能快速更正自己的句子为“I was reading at that time”。

教师恰当手势的运用,不但会鼓励,肯定学生,而且还能辅助知识点的理解。一堂堂带有温雅的眼神,甜蜜浅淡的微笑,逼真的肢体演示的课堂无疑是调节学生情绪课堂表现的催化剂。

暗示激励教育法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它委婉含蓄,富于启发性。如果运用得当,一定能取得“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与激励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关键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导”字上下功夫,即知识上导读导析,释疑上导引导议,矫正错漏重在导评,尽可能把学习主动机会交给学生。

参与激励最为典型的是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对课文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对教材的阅读分析,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走上讲台。参与激励更好而又实用的方法是:定期出板报和墙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出题,分析和解题。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举办英语演讲,朗诵,知识或能力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英语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自觉践行语言学习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激励

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how to learn)放在首位,然后才是学什么(what to learn)。所谓学法激励,就是教会学生会学习,使学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增加语言摄入量,辨析英汉差异,培养联想,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逐步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做到备课要备学法,上课要指导学法,作业要讲习题的解法。下面是课堂指导学法的几点做法:

1.学年起始先上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找学法差异和矫正学法,讨论学法。事实是优秀学生赢在“恒”字上,差生输在“恒”字上。因此对差生的“恒”字操作乃是教师学法指导的难点亦是转变差生工作的切入点。

2.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课文,做到首遍阅读忽略(或猜测)生词,初步掌握文章大意,一般性事实,细节以及文章思路。二遍阅读,教师质疑引动,让学生带着问题支阅读,并努力自主解决所括生词在内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体验,教学内容落实到主体身上,阅读教学的实效体现出来。

3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清晰把握单元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等,做到从一则知识点出发,发散相似相近,相包孕相关联的知识点,或从众多的语言现象中,集中和归纳知识体系,增强理解和记忆。学生运用该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着温故知新,知新温故的自觉自主的活动。

检测激励

评价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的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听,说,读,写,译,提问,讨论,合作,演讲,作业,测试等各个不同环节进行评价。评价的唯一目的是在激励,既鼓励又警告,既给动力又给压力。尤其是书面测试这一必要的评价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改变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更好地去发展语言的综合素质。利用检测的分数作为杠杆,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检测的激励作用。

巧设教学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 篇7

一、用生活导入情境

高中政治新课程体现生活性原则, 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诚然, 理论源于生活实践, 也只有回归实践才会具有生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 把生活资源引进课堂, 巧妙创设课堂情景, 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容时, 我凭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深深感觉到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父母子女之间相互不理解, 矛盾频出的现象, 因此我把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主题素材, 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和作用。这个既能贯通教学内容, 又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的素材引发了学生相当大的兴致, 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 教师顺利地把抽象的哲学原理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二、用问题创设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 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开始逐渐由知识的传授开始向思维的训练转变。在课堂上, 一两个问题往往就能够激荡出思维的火花,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以问导学, 通过优化问题设计来创设情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上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时, 一走进课堂, 就拿出一张一百元人民币, 然后说道:“相信大家都认识老师手里的东西, 没错, 就是人民币, 我们常常说, 钱不是万能的, 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为什么钱有这么大的用处呢?人民币是怎样来的呢?为什么一张纸可以换取各种各样的东西?除了买东西, 钱还具有哪些功能?”就这样, 在教师一系列的问题攻势下, 学生的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 进而顺利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三、用活动营造情境

高中政治新课程体现主体性、互动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地渗透这二个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活动, 营造课堂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感悟知识, 并进行情感体验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社会调查、课堂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发挥, 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有效的激发, 这样对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学习效果会大有帮助。例如, 在教学《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内容时, 让学生就“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开展主题辩论。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参与度极高, 课堂氛围变得高涨异常,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在热烈的氛围下, 课本知识自然而然被学生理解接受。不仅如此,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用多媒体工具烘托情境

在众多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中, 多媒体工具无疑最具有先天的优势。多媒体工具由于其集合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为一体, 它可以轻松地给学生呈现出具有冲击力的画面, 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入到预设的情境中。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善加利用多媒体工具来渲染出一定的课堂情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课的内容时, 就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 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搜集了世界各个国家的传统节日, 其中有图片资料, 有视频资料, 也有动画资料。通过课前的一小段世界各地的节日展示, 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直观地呈现出来。在各种各样有趣的节日活动引领下, 学生兴致高昂地进入了本节知识的学习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计教学情景, 有利于营造活跃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摘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通过各种手段巧妙创设课堂情境,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环境中, 使得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被赋予更多鲜活的内容, 使得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堂“活”起来。在本文中, 笔者就简单列举了几种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 希望有助于激发政治课活力,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情境,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巧用学具,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篇8

一、操作学具, 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1. 低年级儿童喜欢新异刺激, 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利用学具操作, 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满足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 在组织新知识学习时, 我利用学具创设教学情境, 讲究引入艺术, 使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 在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中, 组织学生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并在摆弄过程中, 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 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 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 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 顺应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了学生主动进取、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把抽象的内容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数学学具在这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 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使数学教材变得

直观、具体、形象,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 我把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店, 标上“一只书包31元, 一只文具盒8元7角, 一块橡皮5角, 一支铅笔1角, 直尺4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 各组同学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有买3样的, 有买4样的, 有买2样的, 竟然还有学生通过讨价还价买了5样商品。

二、运用学具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多向发展。

1. 数学法则、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我们在进行教学

时, 不能仅仅注意法则公式本身, 更重要的是注意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发现规律,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圆的知识时, 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用圆形物件画个圆剪下来, 通过对折、打开, 再换个方向对折、打开, 反复几次, 然后找到圆心。在讲授了半径、直径的概念后,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半径、直径, 并动手量一量半径、直径的长度, 从而得出同圆内d=2r, r=1/2d, 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这样,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同时, 学生的比较、判断、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 在学具操作过程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必须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 在学习了“米、厘米的认识”后,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活动。测量自己的用品, 包括课桌、文具、书本;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宽高;到商店运用米尺量衣服的尺寸。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运用在我们身边,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联系。这样, 把想、看、说、做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感受到的情景中接受语言训练, 由形象到抽象, 排除了学生思维上与语言上的障碍, 使新知识更清晰、更明确,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

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 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 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通过这样的学具操作教学, 学生不但掌握了所学知识, 而且深深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形成了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4. 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 利用学具, 让学生动手操作, 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我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 在教学中, 通过操作学具, 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 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耳、动眼, 而且动手、动脑、动口,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实验等方式, 主动参与学习, 体验成功。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怎样使学生懂得“把各个数的数字相加”比较抽象。教学时,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 观察思考, 口述自己发现, 亲自感受, 感到规律是自己探索出来的, 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我利用学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利用学具,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学具的使用, 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在教师的指导下, 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 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 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 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 容易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 使学生发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利用学具, 强化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时,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结论, 还要让学生清楚结论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制学具, 能够动态地展现这一过程, 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讲《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之前, 布置学生自制学具, 让他们用纸板和粘胶围一个圆筒, 两头加上圆底盖。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了解到,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它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 它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当课堂上老师讲授这部分知识时, 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圆柱的底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这一结论。学生对自制学具兴趣很高, 他们既动手又动脑, 在制作过程中能够清楚地了解到结论形成的过程。当老师进行讲授时,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仅老师教起来轻松, 而且学生学起来非常愉快, 教学效率很高。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既可以形象具体地表现静态现象, 又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动态过程, 具有简单直观的效果, 利用多种教具学具组合, 更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 接受教育, 加深印象, 并达到活学巧用的目的,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如何激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创设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 陶冶情操的重要渠道。但现在的语文课堂受高考制度的影响, 课堂教学形式陈旧,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造成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因此, 需要教师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解决当前所出现的问题。

一、更新观念, 优化教学方法

(一) 优化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巧妙的课堂教学导入语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语可以介绍一个故事, 一副对联, 或设置一个悬念等。教师可以通过点评课文, 排练话剧等方式引入新课。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模式, 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 巧设质疑,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高中生的好奇心理, 在课前或课中提出疑问, 引导质疑, 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失街亭》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内容, 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如果街亭未失, 诸葛亮能否统一中原?2.诸葛亮是因为什么没有守住街亭?这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就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分析课文内容得出答案, 也理清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 进而解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 营造情境, 渲染教学氛围

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可以为语文教学课堂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美妙的情境下被感染、被熏陶, 使其融入课文意境中。例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中, 教师利用视频展现黑人不平等待遇, 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官的刺激, 更加同情黑人的遭遇, 从而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情绪。

二、灵活处理教材, 激活课堂教学

语文与人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语文教学素材来源于人生, 是人生经历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 语文教学又反作用于人生, 其内容影响人生的发展。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挖掘那些合理的能够促进人生良性发展的内容, 将死的教材活用。同时,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解放思想, 开放课堂教学, 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 走向人生的大课堂。教师还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这样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社会。因此, 教师要用新观念解读教材, 挖掘出教材中新的活力, 激发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胡同文化》的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在掌握“胡同建筑”的独特之处后, 才能使其体会北京人所具有胡同文化的内涵, 才能使其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独特情感。学生通过课文知识的学习, 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引入室外, 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当地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 了解其建筑所体现的传统文化, 给出学生研究课题内容;让学生通过所掌握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去探究, 去挖掘, 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三、优化课堂结构, 提升教学效率

如何安排课堂结构, 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 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事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安排以及合理安排每个环节最重要的事情。每堂课都必须有导入、讲解、练习、讨论、小结与教学反思等几个环节。讲解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点。练习是在讲解后所进行的听说读写训练, 是对学生所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反馈。所以练习内容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做到难度与量度的合理结合。讨论是在练习后, 进行小组讨论, 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思路, 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小结是教师在课程结束时所做出的总结与归纳。小结要做到简短, 让学生能容易理解与消化教学内容。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后, 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总体思考,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与成功点, 为后面的教学提供知识支撑。从而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

当然, 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安排课堂结构时,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灵活掌握教学节奏。

四、突出教学主体, 启发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转变观念, 抛弃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 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培育技能, 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要倡导“求同存异”。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 发展其对问题的独特思维。在不同见解共存的情况下, 建立一种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或各个渠道, 根据课文内容查询相关知识。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信息量, 加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因此,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将课堂转化为学堂, 教案转化为学案, 一切都按照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为标准,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赖德胜.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 .

激发英语教学课堂活力 篇10

小学生对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音乐很感兴趣, 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唱。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 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让他们欣赏和学习教材中的歌曲, 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受到遏制。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创设出他们感兴趣的导入环节, 让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进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 进行音乐知识的探究。 例如,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和歌曲相关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创作背景, 能够更好地让他们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设计, 对教材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高效的掌握音乐技能,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 并在实际练习中掌握音乐技能。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乐曲演奏来进行音乐教学, 在让学生学会识谱之后,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学习演奏。 在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时, 教师可以选学生喜欢的歌曲来进行, 如《粉刷匠》《多年以前 》等。 通过演奏学生熟悉的歌曲, 能够降低学生在练习中的难度, 同时, 在熟悉的乐曲中进行练习, 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演奏技巧, 不断提高音乐技能。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符合小学生的兴趣, 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方式,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够把抽象的音乐知识和生动的图片相结合, 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下进行探究和学习, 能够让他们深刻掌握音乐知识, 促进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 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下, 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面, 让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对教学中的学习内容能够快速掌握。 在多媒体情境教学下, 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时, 不仅能够让他们倾听美妙的乐曲, 还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现乐曲中的情境, 让学生在听和看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乐曲意境, 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 生动、形象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音乐知识, 在他们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激发了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使小学音乐课堂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 在新颖、生动的教学中, 使学生充分发挥了探究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感悟, 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四、注重音乐欣赏教学,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 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 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 在美妙的乐曲中感受美的意境,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在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来分析乐曲的曲调、节奏、速度等, 同时, 还要让他们在分析的过程中融入感性因素, 使音乐欣赏起到激发学生音乐情感的作用, 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音乐的冲击, 净化他们的心灵, 使他们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得到升华。 在欣赏音乐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首先使学生认真倾听, 感受音乐的美妙;然后,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象。 通过想象, 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要表达的内容, 拉近他们和乐曲的距离; 接着教师让学生都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学生通过积极地说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加深了他们对乐曲的理解,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通过教师引导,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乐曲的过程中, 在和教师的积极互动中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

五、创设开放性的教学课堂, 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平时很喜欢音乐, 但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却不高。 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 为他们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心灵。 例如, 在欣赏《十面埋伏》时, 学生初次看到这个音乐名称, 很兴奋, 因为他们对十面埋伏的历史故事很熟, 也知道他们喜爱的音乐组合SHE、歌手陈奕迅有一首这样的歌, 了解张艺谋导演拍摄的影片。 因此, 学生对这首音乐充满了强烈的、好奇的渴望心理, 但实践证明, 假如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 只顾音乐教材中的内容, 即使尽心尽职地为学生讲解这首琵琶名曲, 学生更多的只会是失望, 从而失去欣赏音乐的耐心。因此, 我尝试在课中将SHE的歌曲作为对本课的导入, 将张艺谋的影片放在课尾作为对本课的延伸拓展, 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的参与下高效进行。

用好教学语言,激发课堂活力 篇11

一、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动热情

1、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课堂

激情是个体内心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这种情感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教师激情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感人的言谈能使学生拥有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教师亲切的话语能让学生认真思索,表达出内心真实所想。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 导入新课的语言要准确精练,更要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产生吸引力,抓住人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激情。

例如:《记忆解码》一课。在热身活动之后,教师说:“你想拥有惊人的记忆力?你想成为过目不忘的人吗?今天智慧老人就带来了四把记忆金钥匙,只要用心参与活动大家就会得到这四把金钥匙,就能够打开记忆之门,成为记忆超人。大家有信心吗?”在学生响亮的回答之后,大家情绪高昂的开始了这节课。

2、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领学生开展活动

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价值。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师在讲课之前就要培养情感,不要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应尽量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从踏进课堂起,教师要以自己的热情去唤起学生的激情,以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讲课时,要倾注满腔热情,要完全进入角色,使自己和教学内容、学生共鸣,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开启学生心智,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学生的激情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参与了,体验了,自然就会有所感悟。要知道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虽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至少也可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应以满腔激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讲课的功力“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用艺术性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语言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微观教学环境来确定语音量度,并利用语调的有序排列产生旋律美,使一句句课堂语言悦耳动听。课堂语言是多形式的语言系统,除有声语言外,还包括手势、体态、表情、演示等无声语言,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这样一来课堂语言把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合为一体,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美感,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1、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作为老师尤其要讲究一点文采,以自己富有诗意,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吸引人、配以恰当的人体语言来传递信息以感动人、征服人,让每一堂课都充满灵气和活力。语言生动形象,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休,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讲授的方法多样化。教师讲得有趣,学生就听得有味。

心理课上教师通常会根据相关的主题采用一些故事、生活中的实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借助于多媒体的话,教师的语言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条看不见的但又彼此相连的线,无论相识与否它们都存在着,因为人们之间渴望理解,渴望沟通,渴望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友情——同学之间的友谊》一课中教师说的一段话

“上帝在为你关上一道门的时候,同时又为你打开一扇窗。当你的相貌被上帝忽视时,上帝会加倍在其他方面给你补偿。别为你的长相一般而苦恼,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天赋以及不可估量的潜能。”这是《托起自信的太阳》一课中的一段话。

以上两段话在语言表达上自然不一样。读散文要读的优美,讲故事要讲的生动,说格言警句要铿锵有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2、让学生乐于接受你的评价

心理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与学生交流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心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动机的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例如:在学生准确回答问题后,如果教师给出的反馈是这样的,只会给学生一种白开水的感觉。教师平淡地说:“说得不错,给他鼓鼓掌。”教室里的掌声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例行公事。换一种表达情形就会大不一样,会让学生情绪激昂。老师充满激动地说:“你说真是得太好了,同学们,让我们为他的精彩而鼓掌!”这样一来,老师的情绪会迅速地传染给学生,响起的掌声一定非常热烈,你再看课堂上,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促进课堂上学生学习效率地提高,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课堂上也不能一味的褒贬不分,一味简单赞扬。学生总有说错、做错的时候,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要有的放矢,不失分寸。要让学生知道好,好在哪里;错,错在何处。多鼓励、少指责,能够更容易让师生之间达到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评价也要带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

激发英语教学课堂活力 篇12

关键词:学生,问题意识,英语

一、营造民主氛围, 学生敢问

学生敢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教学的“主宰者”, 学生不敢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质疑, 这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 初中英语教学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就必须努力“放下架子”, 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逐步消除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在教学中产生的疑问, 在提出问题后没有必要担心被老师批评, 被同学嘲笑, 大胆地进行质疑, 从而实现了由“怕问”到“敢问”的巨大转变。

例如在教学《Our School Life》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图片, 自问自答:

What are you doing? I’m running /playing basketball…教师在做出大量的练习后, 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出示的句子,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就会无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这些句子教师是运用了什么时态?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动词的后面为什么要加ing等等问题,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质量和水平如何, 都要及时鼓励, 不要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武断地否决。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乐问

学生多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步骤。初中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学习主要目标是为了运用英语,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 因此,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英语, 从而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积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把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氛围中, 诱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产生认识方面的冲突, 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且发挥积极主动性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Fashions》这节内容时, 教师事先收集了大量穿着各式各样唐装的人物图片, 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并介绍:

They are wearing Tang costumes. They look very beautiful.

学生在观看图片后对唐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都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问题:What are the Tang costumes made of ?Why are they called Tang costumes? Why are Tang costumes so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等等, 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英语学习中, 让学生在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下产生疑问, 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 努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能力。

三、培养质疑习惯, 学生勤问

学生好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让学生敢问、多问, 而且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乐问, 喜欢把自己学习中的疑问说出来。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英语教学大多数以教师讲解为主, 采用灌输的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样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处于消极状态, 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全盘接受, 很少进行质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让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 从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例如在教学中《Our School Life》这节内容后, 教师对这个句型:How often do you have an English class?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句子中的特殊疑问词How often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前还学习过哪些以How开头的疑问词, 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How many、How long等等, 这时很多学生就开始质疑:这些疑问词之间有什么区别?如何具体运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勤于提出自己的疑惑。

四、教会质疑方法, 学生会问

学生会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环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质疑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内在作用, 使之在认知方面产生矛盾冲突,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常常出现学生质疑问题质量不高的现象, 经常会问这个单词什么意思?那个句子怎么翻译等问题, 疑不到正确位置, 使质疑失去了实效性。因此, 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需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 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 努力为学生做好质疑的示范, 教会学生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重难点、概念形成、动手实践等环节中发现问题, 同时, 要求学生在质疑时要运用恰当的语言, 使质疑问得巧、精、新且有价值。

例如在教学《our local Area》这节内容时, 教师为学生展示一张自己办公桌的图片, 教师为学生介绍:There are some pens、a computer and some books on my desk. I have some pens、a computer and some books. 这时很多学生就发现了问题, 为什么老师第一个句子用There be句型, 而第二个句子却用了have。There be句型和Have之间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根据教师教授质疑方法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提出质疑, 有助于教师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总之,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初中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 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采取各种方法, 让学生敢问、乐问、勤问、会问, 思维始终处于“问”的积极状态, 从而不断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春花.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校园, 2015 (5) :88-88

上一篇:纪录片中的艺术家下一篇:微机保护硬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