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语文美丽课堂

2024-08-02

活力语文美丽课堂(共12篇)

活力语文美丽课堂 篇1

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展现语文课的魅力。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 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应力求做到:

一、依托文本, 拓展教学空间

(一) 感受文本语言, 体会魅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 对作品语言的揣摩, 应当是语文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当从语言切入, 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只有回归文本, 感受文本语言, 才能体会其独特的魅力。

(二) 寻找文本空白, 丰富想象

引起思考, 激发联想, 是文学欣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 而对文本中有意义的空白点的发现, 正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努力寻找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点, 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 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等。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三) 挖掘文本内涵, 提高认识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对作品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有时需要被学生逐渐地发掘出来。这就要求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应当设计得尽可能单一一点, 不必面面俱到。同时, 还可以对学生过去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复读, 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 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着眼主体, 提升语文素养

(一) 以教材为出发点

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变得越发重要, 但它们不能完全替代文本。语文教师要适时地教会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去捕捉形象, 启发他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作品, 积极调动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 鼓励他们在所阅读的作品中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 敢于对传统的观念作补充或修正, 并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 以课堂为突破口

独立思考, 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前提, 也是当今学生十分缺乏的一种品质。文本的解读, 应该有接受者能动地参与, 通过讨论交流, 把文字材料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变成充满哲理光辉的思辨材料。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 读者会看到于勒这个人物形象的可怜、可恨之处, 但如果从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思考, 就会发现这一形象的可悲之处。分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人们常常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多余人的代表, 其实, 在他身上多发现一点人性的东西, 或许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些。

(三) 以实际为着力点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着想, 更要着眼于实际, 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虑。进入初中, 由于练习考试往往更多的侧重于课外知识, 所以学生常常产生“上语文课无用”的错误认识。这就必须从激活课堂教学入手, 一方面从研究教材多元功能出发, 发现教材的实用点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点, 因人施教,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 学得有用。教师只有把“活”这把钥匙真正地交到学生的手里, 才算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三、重视教法, 整合各种因素

(一) 激发情趣, 营造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教师这两者应该是共生互动的, 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力求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情”字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也是把语文课堂搞活的关键。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 教师要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地投入”, 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 改变角度, 学会取舍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 不仅要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特色, 而且要把相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风格。一句话, 要使自己所教的每节语文课, 其教学方式方法力求不雷同, 有个性。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学会取舍, 学会变换角度。

(三) 探索教法, 利用资源

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全新的技术。对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不能总是“门外汉”, 而要设法拓展课堂的空间, 把课堂延伸到网络,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相整合。

四、学会赞赏, 实施激励评价

(一) 帮助树立信心

让学生准确写出一个成语, 背会一首诗, 回答一个问题, 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 多说“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句子, 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即使学生出了错, 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 和缓的语气加以鼓励, 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得到进步, 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 最终获得知识, 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

(二) 给予成功体验

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方法, 在学生表现出色时, 及时地给予奖励, 一堂课结束时, 进行小结和评比。这样, 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思维, 活跃课堂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有很大的作用。另外, 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文训练, 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激活语文课堂的方法有许多, 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 去探索, 终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课!

活力语文美丽课堂 篇2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也是一门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我们应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枯燥无味、毫无生趣的教学现状,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充满激情,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歌声带学生进入课堂

有人说:“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的确,艺术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教学的环节里插入恰当的艺术内容,对人的思想、行为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音乐常常引起心灵的共鸣、“孵化”有效的课堂,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滋养液”。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拘泥于教案的预设路径,而是随着教学氛围和情境变化,敏锐地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创造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内容充实、形式鲜活、意蕴丰厚、潜力勃发的课堂新局面。比如在课前让学生唱唱歌可以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也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像《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真心英雄》等歌曲能以其美妙动听的旋律和健康向上的歌词深深地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因此,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唱首歌,或集体齐唱,或个人独唱,或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来缓冲学生因课间活动所造成的过度兴奋的状态,消除课前几分钟混乱、吵杂的局面,在一片旋律优美的歌声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对自我心理状态进行调节,为进入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心理准备。如学习《背影》这一内容时,我播放了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曲,首先唤起了大家对父亲敬重和爱戴的情感,再加上贴切的举例,课堂上的理解与讨论就更亲切感人,学生们在自然情感的交流中开始领悟感恩的道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似汩汩清泉,流进师生的心田;又如缕缕芳香,浸入师生的`灵魂。这样一来,不仅为即将进行的教学环节营造了积极的课堂氛围,也自然影响和感染着老师的课堂情绪,教师只要心情愉悦,心境处于最佳状态,上课定有超常之举。

二、让幽默和欢乐感染课堂

我们都知道,交际场合中需要幽默,一句诙谐的话语不仅能够带来欢乐,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快感,而且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弥合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从而增进友谊、获得信任。其实,课堂上也需要幽默。讲课时,教师若能适时地穿插一些恰当的小幽默,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许多老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上课时为了维护师道尊严,呈现给学生的总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

可想而知,学生在如此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其兴趣又从何而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妨对学生进行微笑“服务”,不妨在教学中渗透人生理念,不妨讲个笑话、来点幽默,这样将有助于积极课堂教学环境的建立。记得上初中时,有一位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每当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准备捣乱课堂纪律时,他不是大声呵斥,而是手握粉笔,以小指为圆心,在黑板的右下角画一个圆,点上眼睛、鼻子、嘴,最后在旁边写上这个学生的名字,此时,学生们都开怀大笑,老师也会心一笑继续进行教学,师生在笑声中轻松地上完了一节课,并且学生又期盼着第二天数学课的到来,教学效果不言自明。数学课尚且如此,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有什么理由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到知识呢?

三、让尊重和宽容激励课堂

开放语文 活力课堂 篇3

一、开放教材,丰富学生的生活智慧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要求教师在立足教材、发挥教材优势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地处理教材。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1.根据教学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重组。如《卢沟桥烽火》一课,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可现在的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并不了解,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就可以大胆地补充介绍这部分的内容,并联系报纸上、电视上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一段悲壮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日寇的憎恨。

2.教学内容由生到熟,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进教材。如《麋鹿》一课的教学,在课堂上,开展“最佳讲解员”评选活动,让学生自行选定自己熟悉的动物,模仿课文的写法介绍给同学。课堂上,孩子们从台下走到台上,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真正达到“书为我用”的目的。

3.教学内容由虚变实,体验领悟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带着学生走出去,通过参观、采访,参加各种活动,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发现者的身份,自主内化、自主判断。比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的时候,就让学生为孤寡老人做好事,帮园丁浇花等等,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领悟文章的内涵。

二、开放作业,释放学生的创造力

作业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是检查教与学的纽带,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开放性作业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开放性作业相对于可预见的、结论性的封闭性作业而言,它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答案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能灵活运用知识。那么,如何做到开放呢?

1.注意作业内容的开放。作业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要广泛,思路要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教学《卜算子·咏梅》后,我们让学生唱咏梅的歌曲,搜集有关梅的诗文,欣赏千姿百态的梅花图片,写一段咏梅的话。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读写能力。

2.注意作业形式的开放。丰富有趣的作业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变的作业形式,是学生施展才干与个性的另一种需要。例如:

画:学习《新闻报道一则·首都各届欢庆申奥成功》后,让学生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并简要说明理由。

演:读懂《半截蜡烛》后,让学生与自己最喜欢的伙伴合作,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深化对课文的感悟。

听:学习《二泉映月》后,让学生先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歌曲,然后搜集并欣赏阿炳创作的《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想象曲子所表现的内容,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感情。

三、开放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明显存在以分数定优劣的弊端,它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考试进行,根本不考虑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从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评价,构建开放式的评价体系。

1.“多元”评价。“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我们的评价要走向更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阶段。例如,让口试、笔试相结合,口试即平时发言、朗读、口语交际;笔试即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单元测试、学期测试。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2.激励性评价。学校是培养信心和勇气的摇篮,一切教学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不断地激励学生是提高学生信心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点滴的进步要真诚、热情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例如,读一篇课文,不仅要评一评谁读得正确、有感情,还要评一评谁口齿清楚、速度掌握得好,甚至还要评一评谁的朗读姿势正确,谁在哪方面突出就给予鼓励。

3.重过程评价。建立小学生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收集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阅读记录、自编小报、优秀作业、教师评语、家长评语、自我评价等,并定期开展成长记录袋的交流展览会,把家长也请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的沟通。

如何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篇4

一、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产生内心的主观认可, 这样才能主动参与其中, 并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不断地推动着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有了学生主体参与, 快乐学习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 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只是板着脸机械地照本宣科, 而是展现自身的教学特色, 发挥学科魅力, 让整个语文教学变得生动而活跃, 这样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师性, 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将学生对教师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学科的学习上来。以往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忽视地位, 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学生对教师只是畏惧, 这样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情感与态度。为此我们要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这样才能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理, 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与喜爱, 进而会对语文学科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 运用灵活的教学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技巧。如果只是机械讲解, 教学枯燥无味, 自然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技巧, 通过音频、视频、画面等来展现文字的无穷魅力, 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探究, 让学生主体参与

活力课堂是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教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递,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整个教学只是教师一个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要构建活力课堂, 就必须要改变学生的机械接受, 建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以主体参与来展开主动探究, 在探究中确立主体地位, 成为课堂的主人, 知识的构建者, 让整个教学成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探究的学堂。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手,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 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 形成技能。

(一) 巧妙提问,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改变以往没有悬念的平白直述的教学, 而是要运用提问艺术, 以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思维, 以期解决心中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本身的价值直接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成败。一个成功的问题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与技能。因此问题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又具有一定的深度;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关, 又要符合学生的学情。第二, 把握提问时机。提问时机很重要, 把握时机就能成为学生思维的推动器, 为迷茫中的学生找到思考的切入口, 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而不分时机场合的随意发问, 只能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机械解决者。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学生思维受阻、理解困惑时提问, 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 相机诱导, 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放权, 但放权并不是完全放手, 放任自流, 而是需要教师以指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探究中来,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有效探究。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必要的时机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才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感性到理性地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思维, 如此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活动, 让学生全面提高

新课改非常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注重学生实践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也不能只是将教学的视野局限在教材上、教室内, 而是要将教学与宽广的生活结合起来, 为学生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 学用结合, 在学习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升, 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 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舞台剧表演, 让学生根据教材文章来创编舞台剧, 并进行表演。这样就可以将文字转换成真实的画面,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 而且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 能够深刻地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与表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开展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就自己阅读中的体会与感受来展开充分而积极的交流活动。这是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 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充分的交流中可以进行不同思想与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活力语文美丽课堂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功能和特点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在工具性上下了不少功夫,而忽视或者弱化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种做法不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不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不利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因此,语文课程不但要强调其工具性,更不可忽视其人文性。

乡村学校缺乏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建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堂呢?努力拓展乡村学校语文课堂资源,不失为一种建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好办法。

一、让“网红”走进语文课堂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品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网红”们的所做所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现在的青少年,其中有不少是具有正能量的,可以对青少年起到非常好的示范、引领、启发、教育作用。让这些网红走进语文课堂,学生可以感受柴米油盐的平凡,从他们身上获得很多启发,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李子柒便是这众多“网红”中的典型,她得到央视采访,微博粉丝有20xx多万,抖音粉丝2249万,公众号文章篇篇阅读量10万+,每个视频播放量几乎都在500万以上。在她的身上,蕴含着太多可以挖掘的语文要素,是可以走进语文课堂的活教材。李子柒的成长史是典型的潘勘涑砂赘幻赖哪嫦史,犹如《童年》一样的生活,使李子柒逐渐成长起来,她幼年时父母离异,6岁时父亲去世,继母没有善待她,爷爷奶奶便接她回了家 。她和爷爷一起做木工,陪奶奶一起做饭,庄稼成熟时便下地干活。她读小学5年级的时候爷爷去世,奶奶抚养她到14岁,生活难以为继,她到城里漂泊过,睡过公园的长椅子,啃过两个月的馒头。当进服务员,拜师学过音乐,开过淘宝店,做过小生意,勉强度日,但她自强不息,不断探索,终于在短视频的拍摄上获得了突破,她的原创短视频在海外运营3个月后获得YouTube银牌奖,吸粉无数,20xx年,获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多家媒体点赞,获得超级红人节最具人气博主奖、年度最具商业价值红人奖,获得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盛典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奖。

李子柒是一位现实中的造梦者,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在乡野山涧之中,在春风明月、夏虫呢喃、秋凉冬雪的四季更替之中,呈现出来的是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迭重新具备美学意义,她让人看到“劳作”所带给人的生机活力。李子柒在带有诗意的田园背景中制作着各种美食,并且以让人很羡慕的`方式生活着,她不仅吸引中国网友的关注,还走向了世界。在面向世界的传播当中,让中国传统文化走上世界,在她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这样的人和事,怎么会不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呢?

让李子柒这样的网红走进语文课堂,可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插花、下田、剪纸,木工、制作等中国传统,这些活动处处体现中国之美。学生通过了解她及她的视频更加了解中华文化,更能增强民族自信。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贴近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感受她的视频里处处流露着的生活气息,获得在快节奏的时代里难以体验到的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悠闲,感受到她身上存在的中华美德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努力挖掘乡村文化教学资源

新课标提出教材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乡村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民情、方言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为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要大力开发乡村文化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这对于激发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正视乡村语文教育中的乡土文化,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对乡村语文教学中课堂文化氛围的渲染,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独特乡土文化气息的课堂环境,可以带领学生去感受清晨乡村的宁静与祥和,这些都是对乡村环境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学生生活本源的描述,通过对语文课堂乡土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也是对乡土文化回归生活的尊重。可以设置一些与乡村文化有关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如地方风俗演变、地方戏调查、方言调查、民间故事的搜集与整理等。积极引导师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验乡村文化,加强与所在地区的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感受文化、亲近自然的语文学习情境,并将乡村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挖掘出来,创造性地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乡村孩子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他们能上山砍柴,下河摸鱼,割麦种菜,他们熟悉猪牛鸡鸭等多种动物的习性,他们面对的是五彩斑斓的自然世界,他们的身边有历史建筑、文化古迹、民俗民谣、神话传说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设计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能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与乡村文化有关的综合性活动有助于他们发现、了解、认识、研究乡村文化,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探究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巧用小视频丰富语文课堂资源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巧妙利用视频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性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进行信息处理、图像输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拱由28道拱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这段话,不要说学生,就是老师,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储备,也非常不好理解,难以想象拱圈的结构和作用。而利用网上相关的小视频,就非常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拱圈的样子,从而理解了拱圈的作用,使这一难点得到突破,学生也深深感受到我国古代桥梁建造者的智慧,激发起他们热爱祖国的诚挚情感。

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往往抓耳挠腮,因为平日缺乏观察和积累,他们的脑海中空空如也,实在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这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有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小视频,并指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仔细观察人物形象,特别是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特征等,让学生开展作文教学的作文练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作文练习的积极性,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四、语文老师本本身要成为活的课堂资源

做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本身要努力成为活的课堂资源,“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吸引住学生,需要语文老师对自己的语言千锤百炼,既要有平民的直白,又要有相声家的幽默,还要有哲学家的睿智,既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又能和风细雨,如三月春风温暖入心,既可铿锵有力,又能抑扬顿挫,还可低回婉转。“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化作一条河”,语文老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可谈古论今,也能“预知”未来,既能答疑解惑,也能排忧解难,语文老师心中要有吴承恩,曹雪芹,鲁迅,还要有歌德、维克多?雨果,托尔斯泰。

语文老师不仅要能说,还要能写,语文老师要写一写左邻右舍,家长里短,写一写酸甜苦辣,儿女情长,写一写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要有几篇自己的“豆腐块”,适当时候可以给孩子们当做“精神食粮”,说不定将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在是你的影响下走上写作之路呢!

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篇6

1.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内容。又如:学生们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点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寻找动态生成点。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情境、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智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7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 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读思结合, 动静配合, 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其背后, 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 难免碰壁, 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启导, 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朗。

(二) 在语文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 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 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 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我们要改变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研读为主体, 探究发现为手段,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交流中, 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读思结合, 动静配合, 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 三 )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课堂之中,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功能。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合作交流中, 在活动参与中得以反映, 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

(四) 倡导合作学习的氛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容忍、赞许他们参与集体合作。在学习小组中,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通过分析、比较, 甚至经过激烈的争论, 各抒己见, 但他们在鉴别、优选后会发现最佳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的思维在学习小组的合作中得到发展。例如, 我在教学《古诗三首》之《宿建德江》时, 先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然后让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每一句诗歌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讨论, 很快就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也很快地理解了文章蕴含的意境。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破学科界限,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教学,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 可融合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数学等, 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理解。例如, 在《丰碑》教学中, 为了赞扬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教师可引导学生唱《英雄赞歌》以缅怀军需处长;再如《颐和园》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 用简笔画勾勒出颐和园的大致游览图, 直观而生动、有趣。

现在的孩子阅读面广, 学习的自主性比较强。特别是像外校的学生, 家长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培养, 学生素质比较高, 各有所长。在课堂上, 我曾在《卢沟桥的狮子》教学中理解“大概”词时, 提出“也许”“可能”用英语怎么说, 学生竟脱口而出“maybe”英语单词, 学生虽感陌生, 但新奇吸引注意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就不会去独立思维, 更谈不上创新。

(一) “问题全解决了”吗?

语文课上, 教师为了“紧扣教材”, 为了“调动”学生, 便把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 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 甚至会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形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 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 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 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 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 课上学生自能“读懂”, 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 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 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二)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如何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出学生质疑的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让学生具有主动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 我在教学阅读短文《登汇波楼》时, 首先,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后, 师生基本上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阅读任务。我就鼓励学生质疑、释疑。其中, 有一处较为精彩:百米喷泉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呢?当一生提出后, 马上有一生指出:百米喷泉有103个喷头, 像一朵盛开的美丽的“水晶花”, 如果是天然怎会如此?我认为喷泉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当然也有不同的争议。但, 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而又令我们激动之处吗?

因此, 在课堂上, 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敢于不断质疑, 大胆发问, 语文课堂才会高潮迭起, 才会时时、处处闪烁着学生创造的火花, 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摘要:在新课标下, 如何把一节语文课上好, 基于本人教学实践, 一节课能否唤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关系到教学与学习质量!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如,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特殊的朋友——小鸟,然后出示之前做好的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此基础上,出示课文的题目。这样教学,学生就很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教师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获取知识。

如,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出示课文题目之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文的题目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划出来,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表示出来。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这样,能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形成技能,获取知识。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引导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如,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回答:“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教学,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的精妙,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读书会、朗诵会等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朗读,体会它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这样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

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亮点,并及时表扬他们,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尤其是要关注学困生,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教师就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例如,经常给予学生下面的评价:“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再努力一些,一定会学得很棒!”“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更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等等。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同时还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张扬。

活力语文美丽课堂 篇9

关键词:生态课堂,现代信息技术,个性,素养

生态的语文课堂, 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尊重与敬畏学生的生命, 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感悟、体验、合作与探究, 使他们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及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 如何才能构建生态的语文课堂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和不断探索, 总结出了以下三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让现代信息技术璀璨语文生态之花

(一) 丰富的资源, 充实的内容, 拓展教师的备课渠道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前备课时, 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字典词典、人物介绍、相关图片、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 专门指导语文教学的网站也很多, 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无忧无虑语文网》等, 语文教师可以查阅、筛选丰富的资料, 可以补充、优化教学的内容, 既省时又省力, 不仅能为生态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可以保存电子文档, 为今后的教学储备资源。

(二) 情境的创设, 视野的开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 就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新颖、形象、艺术化的特点, 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 创设成直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课堂的一开始可以向同学们展示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卢浮宫, 那宏伟的建筑、“金字塔”的造型会立刻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

(三) 成果的展示, 课堂的延伸, 便利了师生的交流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成功、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最优秀的作文, 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 与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编辑, 汇成优秀作文集, 这些做法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教师、学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 把自己的心得和创作放在博客里, 方便彼此的交流。

二、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绽放个性的光芒

在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 怎样才能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个性呢?

第一, 语文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个性化, 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要像“一个伟大的教练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去破世界纪录而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一样, 语文教师的优秀不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去当总统、博士、企业家……而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第二, 语文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良好的开端是进行正常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中, 可通过师生互相问候, 进行双边互动活动、学情调查等来增强教师的亲切感, 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期望感, 拉近师生距离,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三, 语文教师要强力调控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自己, 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进行小组读;检查过程中强调学生互检;汇报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可采用小组自由发言方式, 在讨论中放飞思想、展开辩论、鼓励想象、分角色表演……这样, 通过各种群体参与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真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让教师的自身素养引领学生全面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及时更新自我, 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 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 成为适应时代并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教师。

首先, 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育者自身心灵的高尚和人格的完善, 是从教的前提。在当前以塑造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 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 自己的思想要新, 观念要新;公正守信, 诚实谦逊, 言行一致;贴近学生, 尊重学生, 亲和力强, 要以一种足以感染和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出现在课堂上。

其次, 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传情”的高手。在语文教学中要能通过对课文——审美客体的分析和鉴赏,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之充分接受审美的幸福与快乐。

此外, 语文教师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语言素养、思维素养等, 做好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 其要求是多方面的。

活力语文美丽课堂 篇10

一、创设愉悦情境, 催生语文学习情愫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 对知识的渴求、成功的渴望, 更加情真意切, 作为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一特点,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中, 通过有效设疑, 制造悬念, 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心境。如, 笔者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人贵有自知之明’, 就是要了解自己, 辨证评价自己, 今天, 我们要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就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他在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让学生质疑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加深对课文知识理解、掌握,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文本, 又怎么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呢?

兴趣是学习动力, 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内在兴趣, 就会主动探究、深入学习, 不用扬鞭自奋蹄。初中语文是一门集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 广袤的自然风光、多彩的社会生活到处都有语文的影子, 融合了日月星辰、碧浪银波、蝶飞蜂舞、秦砖汉瓦、时事政治、真情流露等于一体, 字里行间中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 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 让学生从认识语文的人文价值, 体味语文的理性精神, 到欣赏语文美的韵味, 直至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

二、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能适合学生的方法, 就是学生适应的方法。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从三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预习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课堂教学与预习成效密切相关, 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中, 我每讲一篇新课文前, 先指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预习活动, 通过预习, 扫清字词等方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要对照思考题进行思考, 标出一时“搞不懂、猜不透、摸不清”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时集中精力听讲, 便于自己理解、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有指导的预习, 学生的预习也就有章可循, 预习的效果自然可见了。

二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方法, 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开展合作与探究, 让学生通过历练, 不断增进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如, 笔者在执教《社戏》第二课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那夜的社戏为何让我如此难忘?我把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沙龙式地开展合作探究, 教师及时的给予启迪、引导、点拨。在这个过程中, 我不时地在组间开展巡视, 对后进生开展帮助, 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 确保学生讨论与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也积极地学会了归纳、总结, 我也适时帮助他们进行提炼、拔高, 巩固学生探究学习成效。一节课结束, 就连后进生也兴趣连连, 收获颇丰。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在探究中成熟。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是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 引导学生科学罗列知识点, 让学生分体裁归纳、按单元归纳学过的内容, 对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 在脑海里形成前后呼应, 相互关联, 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 让学生搜集文学常识, 写作知识, 从妙辞佳句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故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 都要进行摘录抄写、整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分层教学, 兼顾学生个性差异

语文课具有人文性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 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 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区别对待, 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 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 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 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

平时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开展小组活动, 每次在开展分组探究时, 我就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 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在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让优秀生讲述思考过程, 供其他学生借鉴。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给优秀生, 防止“吃不饱”的现象, 课后我及时帮助学困生夯实基础, 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 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做到统筹兼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我经常及时的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 对后进生适当降低要求, 对优秀生则抬高标杆, 设置一些附加题或拓展题, 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样教师对学生倾注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自然也就激发起学生的语文情结、求知欲望, 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 切身感受作者笔下绚丽风光, 探求课文讲述的精神实质了。

四、拓展教学空间, 放大语文教学效用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在教学中要创新语文教学理念, 注重开发、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把教学活动引向自然、走向社会, 拓展教学空间, 探索形式多样的, 与自然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 只要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 就能增加生活经验体验和知识积累。如在教学《多收了三五斗》前, 我要求学生观察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了解一些国家近几年以来对农村的惠民政策使农民得到持久的保障、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使农村环境得到保护、使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让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中, 农民生活的富足与幸福。然后再与所学的课文进行对比, 以增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领悟, 一定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的效用也一定会放大。

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 教师还要组织一些主题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如遇到有争论性的话题, 我就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对教学内容进行辩论, 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进行应辩, 提出自己的见解。双方唇枪舌战, 互不相让, 高潮迭起。多变的教学方式, 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引起共鸣与思考, 这样, 把学生置于了思考、探索、创新的情境之中, 辩论时, 学生不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也提高了其分析人物、事件、阐述观点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不断创设诱思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的教学效用一定会不断提高。

摘要:当前, 教学教育工作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诱思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对新知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要让活力充满语文课堂。

关键词:创设情境,优化方法,分层教学,拓展空间,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明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甘肃教育, 2007, 10

[2]徐庆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北师大出版社, 2009, 4

[3]郭亚芬.别开生面的中学语文实践活动,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6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一、教师要转变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其實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发展,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例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时,教师往往是告诉学生这个生字读什么让学生记住,而不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去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例如,在学习“林”字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一个木代表了一棵树,那么很多棵树会组成什么呢?”学生都会打开自己的思维,有的说是森林,有的说是花园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想象再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告诉学生这个字应该怎么读,这样的教学形式就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形式,只有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创新的能力才能被开发出来。

二、创设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创设教学的情境是培养学生联想力的好方法之一,教师既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将教学与实际进行联系,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狐狸与乌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创设教学的情境“一只乌鸦叼着一块肉站在树枝上,狐狸在树下看着乌鸦,它特别想吃到乌鸦嘴里的肉,你们知道应该怎么办吗,大家可以动脑筋想一想。”教师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想出很多方法,创新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实际生活中的场景与教学实际进行关联,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的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能够把学生带入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学生很怕教师,不愿与教师交流”,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采取“独裁”的政策,不允许学生发言,不允许学生有异议。在这样压迫式的环境下,学生不愿意思考,更不敢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疑问,学生习惯了接收别人灌输的知识,自然不会也不敢去提出疑问,创新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言,对敢于提出不同想法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呼吁其他的学生向其学习。让学生敢发言、爱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例如,在《丑小鸭》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告诉学生因为现在有困难不算什么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有疑问:“它之所以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本来就有天鹅的基因,无论外界怎么变它依旧是天鹅”,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这种疑问,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它不够努力会变成什么样,通过学生的异议再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创新,这种教学形式更能渗透创新的思想。

四、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枯燥的课堂教学没有兴趣,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玩游戏,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游戏他们看几遍也就会玩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游戏的元素,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阅读教学的时候,有的阅读是以多个人对话的形式来写的,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我是小演员”的游戏,让几个学生一组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看看谁表演得最逼真,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都会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反复琢磨、思考,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学生往往会在表演中给老师一个惊喜,能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游戏的元素,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又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渗透创新的意识。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了新时代教学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上的内容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希望能够给各位语文教师提供一点帮助,也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起重视,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我们的教学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秀艳.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品文选刊(下),2015(8).

[2]向小琴.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书文摘(中),2015(8).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篇12

一、激发情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会细细地阅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在这之前,我还曾担忧他们做得出来吗?看来,我确实低估了学生,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启迪。课堂上充满生机,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贴在相应的位置。他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如:在听谢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谢老师总是用“OK”、“真棒!”或伸大姆指来响应,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谢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谢老师马上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孩子回答出来了,谢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回来后,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而且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在课堂教学中

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比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三册《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的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上一篇:科技领域下一篇:语文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