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语文课堂活力

2024-10-19

怎样增强语文课堂活力(共10篇)

怎样增强语文课堂活力 篇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 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 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目前在职业学校, 上课难已是一种普遍现象, 很多职业学校的老师大都深有感触。 据调查, 学生不愿意学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能力不强, 对学习没有兴趣, 感觉上课又累又枯燥, 从而使语文课沉闷, 学习效率较低, 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完成。 语文课堂如何才能展现出它的生命活力呢? 通过实践,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 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 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在初中时, 经历了太多次失败, 甚至被打上“你不行”的烙印, 他们对学习没有自信心, 还没学就打起了退堂鼓, 久而久之, 就对课堂失去兴趣, 对学习失去兴趣。 要想让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中, 就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语文教师要善于使用关切的眼神、亲切的微笑、和蔼的态度、极大的耐心、真诚的赞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 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 让他们重拾自信, 消除对学习的厌烦感,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要与学生能平等相待, 如同朋友, 而且要与学生之间存在足够的距离, 这种距离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获取知识的前提,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教”。 在整个课堂中处处充满爱心、耐心、关心, 营造出轻松的、愉快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讲授课文时, 我经常会走下讲台, 站到教室中间, 和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又加快、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巧妙设计提问环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师生双边活动是提高课堂活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也是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情况的重要途径, 进行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多通过提问实现。 有效提问可以让课堂不再是单调乏味的填压式教学的场所, 而变成学生拓展思维、大胆创新、自主探究的快乐学习园地, 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目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时, 随意性比较大, 问题没有针对性, 也不够合理, 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更没有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 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设置问题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重点, 突破难点, 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提问的问题都较容易, 学生很轻松就能回答, 那么他们会认为学习内容很简单, 失去继续学下去的兴趣, 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提问的问题都较难, 学生回答不出来, 则又会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学习动力。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需要精心设计。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所涉及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趣味性, 提问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提问环节中。 只有这样, 当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 学生才能在这一目的的要求下, 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并尽最大努力把这种问题由未知变成已知。 因此, 在读课文前, 可先抛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边读边画, 为回答做好准备。

二是提问可采用聚焦的思维方法。 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讲述要求有针对性, 所提出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影射到这一问题或事物。 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并对产生的各种问题提前要有推测, 并善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启发学生思维, 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发挥学生聪明才智, 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热情和争论。

三是节奏上亦采取易难交替式循环提问。 著名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 ”在提问环节中首先要用较易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再用较难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好奇感, 积极投入到探究中, 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及时给予评价, 在老师正确引导下, 一步一步地感受知识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感。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师要能在坚持基本的教学原则下, 不断变换具体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富有新意, 学生就不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游戏法。 游戏不仅可以增强合作意识, 更能大大增强课堂的活力。 在游戏中获取知识, 获得感受, 能使学生印象深刻, 记忆犹新。 在讲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课时, 通过蒙眼画笑脸的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失去光明的痛苦, 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理解海伦·凯勒的战胜命运的勇气, 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要珍视光明, 珍爱生命。

2.视频欣赏法。 因为小说较长, 涉及人物较多, 故事环境复杂, 有些文字难以理解, 学生有时读着读着就会失去耐心, 这时就可以借助相关视频。 比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我边讲边让学生观看87版的《红楼梦》, 通过小说中的文字及直观表演, 让学生体会人生百态。 再如讲授王小波的《明星与癫狂》, 引入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小品《追星族》, 在欢声笑语中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追星族的疯狂行为, 分析课文就变得非常轻松, 课堂活力十足, 提高了教学效率。

3.实物展示法。 实物是最好的教具, 最大的优点就是形象直观, 它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识的难度水平, 激发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把传统的“以听为主”的教学, 变为“看、听、闻、尝”, 可以极大地强化教学效果。 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理解说明顺序及了解荔枝的形态, 我特地买了荔枝发给学生每人一颗, 边观察边讲解, 最后大家一起品尝荔枝, 学生课堂表现极其活跃, 纷纷发言谈感受,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示语文教师的多个形象

当教师走进课堂, 就立刻会成为学生关注的中心, 立刻会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 现在的中职生讲究个性, 追新求异, 他们不希望每次课上看到的永远是一个严肃的面孔。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语文课的生命力也在于教师的不断变化, 语文教师应当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 不断变化自己的角色, 每次课都有新鲜感, 让他们期待下次课的到来,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他们, 用灿烂的笑容鼓励他们, 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 比如教学《琵琶行》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我就利用会弹琵琶的特长, 播放一段自己弹奏琵琶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大弦、小弦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让他们感受什么是轻拢慢捻抹复挑, 什么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课堂上学生非常兴奋, 也对文章产生了极大兴趣, 积极配合, 轻松完成了文章学习。

五、适当展开竞争, 建立有效的评分体制

竞争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作用,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职业学校中, 学生成绩不仅靠一张试卷的得分, 还会有30%的平时成绩由教师进行评价, 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平时成绩计分机制”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营造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 具体做法如下:

占30%的“平时成绩”, 即提问10分、作业10分、纪律10分。其中, 点名回答正确的每次记1分, 举手回答正确的每次记2分, 回答错误的不扣分;每学期提问成绩低于5分的“归零”。 作业成绩、纪律分也都采用“归零制”, 即三题以上错误或漏做两题的作业成绩“归零”, 请假3次或违纪2次的纪律成绩“归零”。“举手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归零制”则为 “学习惰性”画出了底线, 使整个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 要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增强课堂活力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求知欲, 努力开启学生智慧, 挖掘他们的潜能,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快乐学习,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耿向东, 主编.教师的科学思维[M].国防大学出版社.

[2]何旭明, 著.学习兴趣的唤起[M].教育科学出版社.

师生互动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篇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73-02

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倡导自主探索、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接受性学习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创设学习情景、开拓实践环节、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因此搞好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活动的重要,营造一个互动的课堂。

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课前预习,目的明确

它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师生互动学习作为当今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在每堂课中都采用,有效的小组互动、全班互动、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有益处。

1.1预习好互动对象。互动学习是通过学生间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爱好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学生组成小组,每组推选一名责任心强、组织协调力强的人担任组长,如有困难及时调整。

1.2预习好互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不同和学生年龄的特点应该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高互动学习的有效性。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要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讨论和交流,有些词语、句子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图片、字典,让学生在观察、对比、设想中进行互动学习,也可以自学课本后,小组交流心得。

2平等、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是互动的条件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教育具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自觉地认同老师的要求,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做出令老师感到满意的行为。反之,学生则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漠然置之,甚至会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

在教学过程中,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情境,学生就能会产生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融洽的教学气氛;反之学生会产生不满、烦闷、厌恶、紧张、恐惧等消极态度和体验,而教书育人是需要良好的教学气氛,否则极难达到育人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达到这要求,关键的问题是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加强指导,从而构建和谐课堂,使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2.1转变教师角色,师生平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一个教导者转化为合作者。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平等、合作、快乐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线,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在句子不顺时,让学生主动当小医生。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医生,讲讲自己的思路。教师在学生当中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如:“某医生,你发现句子有什么毛病?能将你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听吗?”“某医生讲的话,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医生到台上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好像自己就是医师,讲得头头是道,让同学们理解自己说的意思。又如:《去年的树》一文中的鸟与树、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对话,师生交换角色,读出它们的内心,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就好了。

2.2营造和谐氛围,愉快互动。新课标倡导师生和谐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的故事中,课文人物的对话我是这样设计:老师扮演“小木偶”角色,抽几名差生扮演“小红狐、熊警察、小白兔、老婆婆”等进行对话,对话时注意人物的对话,语气因个人不同语境而变化,让学生交流和体会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在宽松集体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亲身体验学习语文课堂的乐趣。

3把握最佳时机,增进互动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够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互动就什么时候互动,就能够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动”要恰当。一般说来,应把握这样两个时机:

3.1“动”在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处。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育任务的完成。互动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来设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與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而非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

3.2“动”在需要师生合作处。

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课堂上师生需要合作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需要的时刻。

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在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环境下,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

4创设师生互动

4.1创设情境,引发参与兴趣。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借助于讲故事,做游戏等系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①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兴趣。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他们对此很感兴趣。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②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中大胆发挥。

4.2创设条件,提供参与机会。新课程中提出:“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首先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有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3设置障碍 激起互动。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师首先必须要平时的教学转变为敢动过程的学习,把每一个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知道来龙去脉,就要改变学习方式,在教学时适当的设置障碍,激起学生互动的欲望,在互动中解决知识难点。

怎样增强语文课堂活力 篇3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的舞台, 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窗口, 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展现各自才华的空间。在新课改下, 语文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理念, 要树立新的理念, 即课堂是可以动的, 是可以活的, 是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而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场所, 师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探讨, 通过沟通、互助的教学方法和动态生成的教学方式, 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为此, 笔者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授模式已经难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他们拒绝的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所以转变教师的思想, 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调整教师的行为方式已是重中之重。与学生互动学习, 不是机械的教授课程, 而是明白自己的学生想学什么, 想怎么学, 走进学生的内心, 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 做知识学习的主人。乐于学习会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让学生自己把握课堂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激起学生的表现欲, 无形中激发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让小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一) 保持空间, 激发学习激情

新课改视野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正如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诱导出人的创造力, 唤醒生命感和价值感, 直到精神生活的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个常谈常新的课题。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 彻底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明灯, 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并且拓展知识, 进而激发小学课堂生命活力。

(二) 正确评价,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不能仅通过对与错给予学生所谓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难以估量的力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评价, 并且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评价方法。同时, 注意评价语言的选择, 例如, “你真棒”就比不上“你的解题方法多样, 有创意”的评价, 后者的评价更加具体, 更有利于活跃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另外, 还可以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的多角度评价方式。

三、将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舞台

新课标视野下课堂舞台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 教师将彻底转变小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新课标视野下增强课堂生命活力的根本就是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 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和鼓励学生动手、动嘴和动脑,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 只有动一动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才能让小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因此, 语文教师要将语文课堂转化为学生的舞台, 这其中包括:听、说、读、写、画、演、玩。例如, 教师可以出一些对联, 让学生进行对对子;对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进行作文竞赛;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语文课文改编成话剧进行表演, 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措施实现课堂氛围的活跃和课堂生命活力的增强。

在新课标视野下, 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都将成为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的关键因素, 为此, 语文教师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小学语文生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杨庆黎, 《新课标下, 如何点燃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12

[2] .张剑, 《焕发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的体会》[J], 《新课程 (下) 》, 2013.04

怎样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 篇4

关键词:活力;心理场;基本点;推进器;动力器;生长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81-01

只有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才能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为此,我对如何提高课堂的活力作了尝试

一、淡化课堂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使之成为和谐共振的“心理场”

良好的课堂氛围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使课堂教学不至于像一潭死水,会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倾向于“我喜欢”“我愿意”,即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竞其能”。

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学生在写“候”字的时候把中间的小竖写掉了。上课时我故意叫他上台来发作业本,等他刚要发的时,我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等等,刚才忘了提醒大家……”过了一会儿,我问他:站着累不累呀。他不好意思地说:有一点。然后我一本正经地问同学们,怎样才会觉得没这么累呢?有的说靠着树干,有的说拄着拐棍。我大声地说:对,你们的办法很好。我们在“等候”别人时,可别忘了带一根小棍哟(边说边在黑板上范写),不然会很累的。大家都大笑起来。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把“候”字写错了。

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教师教得有情趣,学生学得有乐趣,进入乐学的境界。

二、创设情境,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基本点”

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为了保证上课质量,教师就要变换多种方法,包括游戏、猜谜、画画、表演、讲故事等,绘声绘色,创造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我在上《酸的和甜的》这一课时,就叫同学们当演员,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又如识字三韵文中有“长城长,珠峰耸”“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等句子,我让学生们谈谈对祖国这些地方的了解,学生们不拘泥于课本,畅所欲言,谈到了孟姜女哭长城、乔峰被拒关外(《天龙八部》)、郑克爽献台(《鹿鼎记》)、北京奥运火炬在珠峰传递等,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增进了对祖国的了解。

三、活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推进器”

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教师的教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的智力与才能,思想观点。

我在教学活动中,尽量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自悟,主动求索,有所收获。例如,我在教《小壁虎借尾巴》时,指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呢?”“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接着播放小壁虎借尾巴的画面,孩子们边观看活动画面,边听课文朗读,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读课文后,生又提出“别的动物为什么不借给它呀?”“小壁虎的尾巴为什么会长出来呢?”……这些问题,都让学生自己讨论发现。当谈到壁虎尾巴再生时,有学生说到:“我见过!蚯蚓不小心被锄头挖断后,它也会自己长出来。”由此,学生还谈到了指甲、头发、皮肤伤口等,学生通过质疑、看、听、读、想、说,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掌握了一些课外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恰当地使用教学评价,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器”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如果学生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自尊心就获得了满足,就会萌生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动机,争取更好的成绩。教师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等。

但是,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当,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和影响。我在教学中就常常采用表扬与期望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真行!只要努力老师相信你定能成为作家。”“你读得很美,老师都感动了,如果能再大声一点,让全班同学都享受到就更好了。”……有一次,一男生当值日生时,有同学说他爱说粗话脏话,不该值日生。我问那个男生想当值日生吗?他回答很想。我又问你觉得自己是合格的值日生吗?他当即低下了头。我问同学们的意见,都沉默不语,我又问:“大家愿意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吗?”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商议给他一周的考察时间。结果那位同学真的再没说脏话粗话了。

这样,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不断鼓励、提醒,让学生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自信心,迸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超越自我。

五、紧密地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以致用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生长素”

语文教学必须超越课本,走出课堂和校园,向大千世界、现实生活贴近,让语文学习的资源更丰富多彩,时空更广阔无边。

在低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我就开展了多种活动,如:1、视听活动。通过看电视、电影、听故事、音乐等,了解信息,学习语文知识。一年级刚接触识字时,有学生就会读“游”字,我问他怎么认识的,他说:“我喜欢看《西游记》,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的。”2、读看书报活动。课外书籍、报纸、通知、广告、标语、各类商店名称、物品名等,都是很好的文字学习内容。3、实践活动:“啄木鸟”查找错别字。4、其他语文活动:如故事会、办手抄报、情境表演、主题班会、各种庆祝活动等。每周叫同学们展示一次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语文的作用,受到熏陶,学生的语文学习在生活这块无限广袤而富饶的土壤中定能不断茁壮成长。

怎样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篇5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 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 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 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 只有这样, 才可能“厚积而薄发”, 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 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 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 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 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 在我的感召之下, 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 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 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 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 交流思想的工具, 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 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 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 无论是写人、叙事, 还是描景、状物, 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 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 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 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 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 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 每读一个小节, 又分几个层次, 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 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 在相互交流帮助下, 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 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 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 很适合反复诵读。

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 让学生广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 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 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 让学生广泛阅读。其一, 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 让学生诵读、摘记, 并进行评比。其二, 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 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 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 让学生欣赏、品读, 体会到了诗情画意。另外, 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 并不定期进行交流, 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 诱导学生“懂”语文

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 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 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 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 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 像模像样, 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 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 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 她们落落大方, 面带笑容, 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 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在教学《童趣》时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 让他们切实的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 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 使课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小组探究, 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 每一组都有小组长, 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 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 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 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 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 最后就产生结论。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 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 说说美在什么地方, 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最后学生互评, 老师点评, 这样的形式, 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 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 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 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 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 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 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 在社会中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 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 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 有的同学在给保护中教网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中教网在睡觉, 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 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 坚持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运用有效方法,增强课堂活力 篇6

一、重视课本实验,引导创新思维

新课程教学理念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尊重事实,敢于大胆地进行有根据的怀疑的品质,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演示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实验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更有利于增强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挖掘教学内容,打破以往的物理课堂教学的观念,充分重视课本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自主探索实验,有效深化物理知识。另外,在实验探究时,应引导学生不局限于常规的知识,打破条条框框,敢于进行创新的实验,使学生对课本实验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因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探索《电热器》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电热器提纲之后,引导同学们按提纲要求收集有关电热器的资料,并且指导同学们去索取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的相关资料。由于有明确要求,同学们在小组里个个表现积极,探究问题仔细、认真。通过在小组里优化组合,学生明确分工,研究问题逐步深入。有的小组成员收集电热器说明书;有的小组成员收集电热器;还有的小组成员收集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太阳能热水器;更有的小组成员在收集转化为热能的设备沼气炉;还有的小组成员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等等。此时,笔者要求各组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产品”拿出来展示。教室里产品琳琅满目,大家踊跃展示,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笔者逐一点评并表扬,教学效果很好。

二、设置有效问题,引导自主质疑

新课程教学理念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学生自主质疑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要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进行自主探索研究,发挥主体作用,激发他们自主质疑学习的潜能。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恰当地依据学生学情对原有的实验内容或方案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设计成一些问题,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促进同学们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自主质疑,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启迪他们思路,开启学生心智,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知识,进而达到提高增强教学效果之目的。

例如:在探索平面镜成像规律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同学们进行自主质疑,笔者创设下列有效问题情境。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的关键是平面镜竖直在桌面上。展示之后,笔者要求同学们对实验提一些看法或见解或收获(引导自主质疑)。这时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平面镜斜放会怎样?有的学生说:平面镜倒放会怎样?有的学生说: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还有的学生说:应该进行怎样的设计才合理?更有学生提出: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等,笔者首先鼓励同学们能进行大胆提出问题或进行质疑,并给予充分肯定,之后让同学们到实验室,进行分组设计验证方案,并逐一验证。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同学们很快自主发现了实验操作安排的科学性,以及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深刻理解。笔者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是渗透物理思想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二是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精神。

三、注重方法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教学方法的渗透,重视思想方法的引导,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指导他们多观察、多分析,善于掌握学习方法。而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新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引导,多给一些探讨时间,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大胆猜想,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乐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另外,我们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让课堂真正动起来,并且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探求物理知识,探索解题途径,寻找解题方法和规律,而物理探索能力就集中地表现为提出设想和进行转换的本领,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探索浮力实验教学中,为了培养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笔者首先自主探索学习书上内容之后,随即提出这样问题:浮力的概念是什么?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同学们进行大胆猜测,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学习潜能。之后,笔者再引导同学们把水换成其他液体,如:酒精、煤油,它的浮力又如何?让他们利用手中实验器材,在小组里探索研究。他们通过讨论,对比实验现象,进行交流比较实验数据,同时加以分析、总结和概括,最后得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样处理,比直接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增强历史课堂活力,实现有效教学 篇7

一、 通过课堂导入激发课堂活力

在历史教学中, 课堂导入至关重要, 这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 是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实现有效教学的敲门砖, 一节课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进入课堂的速度。

如何做到课文导入上的引人入胜呢? 关键是要做到切入点的新颖, 别开生面, 找到适当的启情点。 例如, 在讲述《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时, 我先给同学们出示了著名的晚清漫画《时局图 》, 从提问地图中的动物分布入手, 说明中国面临的情况,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很快进入课文情景。 在学习《九年级<世界历史>》的“冷战中对峙”一课时, 为了使课文导入生动、有新意, 我尝试通过一幅漫画《拔牙》导入。 在漫画中, 大胡子卡斯特罗张着嘴巴, 满头大汗的胖子赫鲁晓夫正绞尽脑汁为地他拔那导弹式的长牙, 加上“其实, 我比你更痛”的文字旁白, 让学生看得兴趣大增, 叽叽喳喳地议论个不停, 趁势发问, 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考活跃。 当然, 这些漫画也深刻再现了当时双方的势力对比, 加深了课文主题。 很容易激发课堂活力, 让学生快速投入, 提高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能力。

二、 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活力

以情景引导学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 思想单纯, 反应直接, 如果初中历史课中多创设一些情境, 让学生从“从景入史”并在“景中学史”, 则效果要好得多。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内战烽火》一课时, 我就尝试创设历史情境, 引进一位虚拟的历史人物“怯占”, 通过以怯占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区群众在时局纷乱之中的心理变化贯穿本课, 通过不同阶段他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个时间段的感受和周围人的变化, 让学生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融入历史情境中, 通过感受历史从而达到提炼历史信息并处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又比如在讲到课文中关于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时, 我为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景, 添加了一张投影片, 显示出二战中法西斯德军与盟军的对峙态势, 并指出由于苏军的节节胜利, 迫使美英盟军急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而为达到出奇制胜的战略目的, 盟军选择诺曼底登陆。 一方面是因为从英吉利海峡到诺曼底沿途暗礁密布, 不利通航, 又非良港所在地, 不适合登陆, 所以未引起德国法西斯的注意, 设防很少。 另一方面是德国军官预测6月上旬, 英吉利海峡风急浪大, 盟军不可能此时险渡海峡, 但英美气象部门经反复计算后预测到6月6日、7日有两天风平浪静的天气, 就选择这个时间地点实施登陆。 因此, 当英美盟军挺进诺曼底时, 正是德军放松警惕之时, 连德军驻军最高统帅美尔都在度假, 所以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

这样, 课堂学习效果特别好, 参与听课学生的反响积极。这样的情景式设置, 不仅激发了兴趣, 更提高了整节课的有效性。 学生一下子记对这部分历史内容印象深刻, 并浮想联翩, 不仅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很重要, 而且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依据历史表象, 增设历史情景, 活跃历史课堂, 通过历史思维, 形成历史概念, 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所以, 问题产生情景, 情景引起兴趣, 从而实现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通过师生互动巩固课堂活力

教师在课上不仅要理清楚知识结构与知识要点, 一般还要针对本课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实现师生互动,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乐趣, 保持课堂活力,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

在讲到“武王伐纣”时, 必然要提到殷纣的暴政, 但又不能讲得太多, 如何用语不多却又让学生印象深刻呢? 充分利用现在的媒体信息,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途径。 为此, 我安排了如下互动:

师问:商朝后期政治混乱, 一个有名的暴君叫什么?

生答:殷纣王

师问:对, 是殷王纣。 大家看《封神榜》的电视剧知道他残暴在哪里?

生答:他把空心铜柱子烧红, 强迫人在上面走, 结果掉到火里活活烧死了;他要看比干的心, 比干就此因挖心而死;他还叫人挖了大坑, 里面放上很多蝎子、毒蛇之类, 把犯人扔进去;他又修了很大的池子, 里面装上美酒, 在树上挂很多肉, 随时吃喝, 宠爱妲己……

师问:对, 这就是有名的“炮烙之刑”、“虿盆之刑”和“比干挖心”的故事。 此外他还造“酒池”、“肉林”挥霍荒淫无度, 并将全国掠夺来的粮食存放到鹿台。 后来自杀时又全部烧毁了。

这时候, 在渭水流域的周国兴起了 (指导同学们在课本的地图上找出) 。

师问:同学们回想一下, 《封神榜》电视中提到“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最终钓到谁了, 辅助谁夺取天下?

生答:周文王、周武王。

师讲:对, 就是这个姜尚帮助周国兴盛, 辅佐周武王灭商。

至此, 这段遥远的历史通过电视剧《封神榜》以互动方式展开, 同学们在激情的课堂问答中记住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任务在轻松愉快的节奏中完成了。

有效提问增强政治课堂活力研究 篇8

一、具备针对性———突出重点,促进思考

课堂提问不能随意设计,要具备针对性,突出教学重点,才能实现其有效性。首先,要针对教材内容提问,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其快速融入教学。比如,在讲“有朋自远方来”一课时,根据世界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设计问题:大家知道哪些国家的习俗,与我们国家的习俗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看待国家习俗之间的差异?国家文化习俗间的差异对文化交流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同时也为新知的教授进行铺垫。其次,要针对认知结构设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掌握学习方法。比如,在讲“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时,很多学生在“个人自由”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理解上产生了疑惑,反复思考仍无所得。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其理解:个人的自由是否受到限制?个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吗?失去法律保护和限制的自由还算自由吗?在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下,学生逐渐领悟到:每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有序。

针对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的提问,不仅遵循教学规律,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疑难的同时能促进课堂活动顺利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问之后还要做好引导工作,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让其能充分思考,有效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具备层次性———层层递进,理清思路

学习是递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政治课堂上,不能一开始就提出很难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而要把握学生认知的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现层层递进。一般来说,考虑到政治学科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会注重纵向深入,就是在逐步递进的基础上挖掘教学本质,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内容。比如,在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课时,遵循递进规则,设计了以下问题:中华文化的概念是什么?中华文化具备哪些特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有什么意义?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逐渐加深,最后在问题的解决中理清了学习思路,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此外,为了开拓学生思维,还要注重适当地进行横向拓展,让其在问题的探究中深化理解,实现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讲“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提出交流性问题:“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挫折?是如何应付的?”和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继续提问:“我们会因为什么因素遇到挫折?”一番思考解答过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在此基础上正式授课,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有层次、有广度的问题,不仅能受到学生的青睐,更能给其切实的帮助,让其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深化理解,有效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具备开放性———预留空间,发散思维

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考量,在教学时要适当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预留空间,让其在充分的思考中收获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印象,牢牢掌握知识,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比如,在讲“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时,采取开放性提问,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效果很不错。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所铺垫的情况下深入了解所有制。先从网上收集本市2015年各种经济成分的数据做成表格,向学生展示,指导其分析各种成分,初步了解本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以此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热情。然后进行提问:材料中包含了哪几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式?这反映了我国正在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面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之前的铺垫下,这几个问题的提出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逐渐从数据中直观地感受到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进而产生兴趣,主动地去分析数据,并且结合教材探究。不知不觉中,学生就理解了文本重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思考。

当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开放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鉴于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多元视角进行思考。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提出问题后,不能放任不管,一味地让学生自由发挥,而是要适当点拨启发,确保其思维通畅。

四、结束语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强化师生互动,还能激活学生思维,给政治课堂增添活力。精细化、优质化的提问丰富了政治课堂,让原本枯燥的理论传授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在全新的思考中获得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朝洪.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学园,2015(02).

怎样增强语文课堂活力 篇9

关键词:新课标视野;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活力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并且积极支持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正确的教学方向,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在教学中,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服务,将是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领域。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的舞台,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窗口,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展现各自才华的空间。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理念,要树立新的理念,即课堂是可以动的,是可以活的,是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场所,师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探讨,通过沟通、互助的教学方法和动态生成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为此,笔者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授模式已经难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他们拒绝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所以转变教师的思想,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调整教师的行为方式已是重中之重。与学生互动学习,不是机械的教授课程,而是明白自己的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走进学生的内心,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做知识学习的主人。乐于学习会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把握课堂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无形中激发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让小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一)保持空间,激发学习激情

新课改视野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正如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诱导出人的创造力,唤醒生命感和价值感,直到精神生活的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个常谈常新的课题。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彻底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明灯,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并且拓展知识,进而激发小学课堂生命活力。

(二)正确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不能仅通过对与错给予学生所谓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难以估量的力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评价,并且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评价方法。同时,注意评价语言的选择,例如,“你真棒”就比不上“你的解题方法多样,有创意”的评价,后者的评价更加具体,更有利于活跃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另外,还可以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的多角度评价方式。

三、将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舞台

新课标视野下课堂舞台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将彻底转变小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新课标视野下增强课堂生命活力的根本就是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和鼓励学生动手、动嘴和动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只有动一动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才能让小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因此,语文教师要将语文课堂转化为学生的舞台,这其中包括:听、说、读、写、画、演、玩。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些对联,让学生进行对对子;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进行作文竞赛;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语文课文改编成话剧进行表演,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措施实现课堂氛围的活跃和课堂生命活力的增强。

在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都将成为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的关键因素,为此,语文教师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小学语文生命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杨庆黎,《新课标下,如何点燃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2.张剑,《焕发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的体会》[J],《新课程(下)》,2013.04

3.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宁波大学,2012.06

增强英语教学课堂活力的尝试 篇10

一、直观教学, 眼见为实

我在教学过程中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卡片、头饰、图片等, 在教每一个新单词的时候学生都能亲眼看见, 这样也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如:我在教动物单词时, 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小动物的头饰, 并让他们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比一比谁是模仿秀中的冠军。孩子们都欢喜雀跃, 模仿得惟妙惟肖, 课堂的气氛也相当活跃。最后带着大家一起认识一下各种动物, 边认识边做动作, 帮助加深记忆。

二、因材施教

情境教学, 冀教版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但是针对缺乏英语语言环境, 在课外学生没有听、说机会这一情况, 我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游戏的机会, 不是让他们有意识地学习, 而是创造一种无意识无压力无包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益。这就需要打破课堂常规, 不限于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 在课堂上创造真实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习得语言。如:我在教“Sorry.That's O K”, “A re you ready?Y es”这组对话时, 我利用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 上课时拿出几个海滨球, 告诉大家这节课想带你们一起玩球, 学生都跳跃起来, 十分高兴。然后我请一位学生到前面, 我笑着问:“A re you ready?”而且从表情、神态中尽量流露出含义, 但不讲出来。提示学生可以回答:“Y es or N o.”然后把球抛给他, 故意抛得太高, 让他接不到, 我很悲伤地说:“Sorry.”引导他说“That's O K”。随着活动继续开展, 同样的语言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 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的过程中, 已不经意地领悟出这段对话的具体含义。再请一位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代替老师的角色, 然后不断换人, 这样全班就在玩球的过程中掌握了这组对话。

三、玩中有学, 学中有玩

爱玩是孩子的本性。我就利用这一点, 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慢慢习得新单词, 而不是死记硬背。我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 实行整体大量输入,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他们对很多的单词似懂非懂的情况下, 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渗透, 如:Pass the card (传卡片) 、D o the action (听音做动作) 、Find your friend (找朋友) 、D raw and Color (画一画, 涂一涂) 等, 在游戏中通过多听, 反复感觉, 从而在脑海中的印象就加深了,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投入到游戏中, 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也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单词时, 拿出一张卡片让学生传这张卡片, 音乐停止, 拿到卡片的同学要把单词读出来, 再继续传。直到这个单词都会了, 拿出第二张卡片。单词的传授就在这欢快的游戏中完成了。有时让学生边唱边玩来学习新知, 愉快的歌声让孩子忘记这是在学习, 从而更轻松地学习知识。

四、充满信任, 充满自信

对于小学生来说, 批评是一种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孩子一旦受到了批评, 他就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不行, 对这门学科产生恐惧感, 也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所以不仅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更要设法消除孩子的生理、心理障碍。俗话说:“自己是最大的敌人。”只有战胜自己, 才能获得胜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性的话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培养孩子对英语的自信心, 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如:在复习单词时, 我请了一位上课很少发言的同学, 他非常紧张, 不敢回答。我一直用信任的眼光看着他, 并对他说:“I believe you.” (我相信你。) 遇到他回答不上来的, 我就请其他同学帮忙, 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 这样也打破了孩子们回答不上来的尴尬局面。之后同学们都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此后, 每节课他都积极发言。在教学过程中, 我还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精美的奖品, 满足小学生的成就感, 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英语。

经过这一学期的尝试, 我觉得轻松活泼的课堂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堂的活力是由学生自身参与才能产生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短短的一学期, 学生认识一些常用单词, 能进行简短对话, 掌握日常礼貌用语。我坚信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会让学生学得更快更轻松!

摘要: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 所以视觉在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缺乏英语语言环境, 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游戏的机会, 创造一种无意识无压力无包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益。

上一篇:转包项目下一篇:拓宽家园共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