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2024-06-01

怎样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怎样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篇1

摘要:农村有着独特的经济文化环境, 农村中学在实施音乐教学时应因地制宜, 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本文在分析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和工作难点的基础上, 从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两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以期能促进农村音乐教育健康发展, 越办越好。

关键词: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素质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它不仅能抒发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课改大纲公布以后,全国各省市都加大了对音乐教学的重视。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民占人口总数的69.23%, 农村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农村中学中有效地实施音乐教学是新课改工作的重要部分,应引起重视。农村有着独特的经济文化环境,在农村中学进行音乐教学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工作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并对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前景进行展望。

一、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和工作难点

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投入力度的加大,利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村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农村中学教育有了显著变化。而就音乐教学而言,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仍存在诸多困难。

(一)教学理念落后,音乐教学不被重视。

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新课改也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农村中学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然极其重视文化课,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忽视音乐教学,以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教学时间。由此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音乐教师得不到足够重视,有些学校仍把音乐教师列为“教辅人员”,成绩得不到充分认可,使得音乐教师产生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第二,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少,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器材。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器材也没有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器材,如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

(二)音乐教师素质很难得到提高。

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由于条件的限制,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难以接触、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三)音乐教材与教学环境不相适应。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完整性,教材内容晦涩难懂和学生的欣赏趣味的矛盾也成为抑制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瓶颈。

二、突破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困难的建议

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困难要善于分析,从而能解决困难,更好地开展工作。基于以上对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现状和工作难点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不重视音乐教学的传统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由应试教育观念转向素质教育观念,把发展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提至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

1. 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

音乐教学投入的加大是音乐教学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显著标志。

第一,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基本器材,要做到必备,并充分地使用。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不仅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而且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的评估机制,对音乐教师的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专门的培训机制,使音乐教学工作者的水平不断提高。

2. 扩大音乐教学的影响。

音乐教学影响的扩大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社会对音乐教学的观念,只有人们切实看到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真正转变观念。

第一,学校组织定期的音乐表演,也可以参加乡镇的集会演出,如庙会等,既可以使音乐教学同乡土音乐联系,又可以扩大音乐教学的影响。

第二,重视音乐特长生的培养。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且能起到带动作用。

(二)对音乐教学工作者的要求。

音乐教学工作者是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切实实行者,在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并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教材上的课程并不感兴趣,他们大多数都喜欢流行歌曲,有的班级在上课的时候要求教师放周杰伦、王力宏等歌星的歌曲。在这时候就要利用学生的兴趣,诱导他们更深一步地去探究音乐,比如对乐感的培养、乐理的分析等,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进而过渡到欣赏教材上的高雅音乐。

2. 要注意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地去学习, 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保证让学生们获得最新、最全面的知识。在音乐鉴赏课中,教师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美境的指路灯。另外,在特长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对学生的影响更是重大,许多走进高校的农村音乐特长生有着很多习惯性的缺点,都是因为中学教师在专业素质上存在缺陷。

3. 音乐器材教学和范唱教学相结合。

范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地条件,请民间艺人来现场范唱,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丰富教学的多样性。

三、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展望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民间文化的一种,广大农村有很深的音乐底蕴和音乐传统,广大农村中学是发现和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经济小康村”和“经济示范村”等。农民生活富裕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生活中美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民孩子走进了课堂, 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获得专业的深造、美感的培养、精神上的享受。这和国家实施的素质教育是相一致的,所以,农村中学音乐教学工作是大有发展的。

第一,能挖掘、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农村文化环境的优势,有助于培养民歌人才。中学阶段正是孩子们显露音乐天赋的时候,音乐教育搞好了,定能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音乐人才。

第二,能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素质,使之健康成长。音乐有独特的魅力,能陶冶情操,激发创造力。在新课改颁布以后,农村中学普遍增加了音乐鉴赏课,这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使之成为有用之才。

第三,能净化农村社会风气,有助于建设和谐农村。音乐教学的成功,对于发掘民间文化、净化农村环境有良好的作用。学生在学校音乐学习中产生兴趣,回到家里对家长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全社会产生辐射效用,提高全民素质,真正达到教育的社会目的。

由于我国农村中学处于特殊的文化环境,因而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加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一定会越办越好。

怎样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篇2

朱涛(学员)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做人、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

为了适应这一目标,要求建立新的课堂评价体系,即要求建立完善的有效课堂评价机制,保证评价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不断激励政治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快速提高。

有效课堂评价要求把有些部门、学校、教师、学生至家长把高考成绩视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转变为教师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双赢的目标上来。本人就怎样提高课堂评价提出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如下: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教师不仅要爱教师职业,更要爱学生。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所以,有效课堂评价要看教师是否具有对学生的关爱和对事业的忠诚。这种评价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教学理论,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虚心向他人学习教学经验,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二、师生共同成长的双赢目标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只有保证师生课堂上互动、共同进步,才能实现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长远目标。评价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重视教师对知识的教学,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正确的态度、能力和价值观,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三、要把自评、他评和学评相结合听课者能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整理信息,对教师的课堂效果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使教师不断改进工作。

反思性自我评价是许多成功教育者的制胜法宝,如我校副校长特级教师吴峰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经常对教学进行反思,并做笔记,及时进行总结写成论文发表,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在学术方面也很有成就。教师应该积极地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自我评价,做到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之中。

学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有权客观地评价一位老师的教学效果。要把这三种评价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怎样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蒙语文 对话教学

“对话”理念变革着传统的小学蒙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话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视,但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对此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如将“对话”仅仅看成是一种形式,忽视了对“对话”本质的思考,缺乏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真正重视;缩小了“对话”构成者的范围,将对话仅仅理解为“师一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生生对话”、“人机对话”、“生文对话”等其他的对话因素;将对话理解为外在的“对答”,而不考虑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对思想的完整表述,因此出现了诸多“零碎对话”的现象。基于这种种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进行界定,并建立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蒙语文对话式教学模式,给予广大一线教师以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小学蒙语文对话教学的涵义界定

所谓小学蒙语文对话教学是指在小学蒙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对话的形式,在倾听、言说、读写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蒙语文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培养一定的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小学蒙语文对话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其目的是在教与学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多向沟通交流关系。新课标把语文教学中对话的精髓表述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互为依存、互为发展,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小学蒙语文对话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民主的氛围

平等、自由、真诚、宽容、参与性的氛围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教学以平等为第一原则,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完全平等。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学生和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而正确的教师角色定位是课堂平等民主的保证。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蒙语文对话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对话情境,以引发学习兴趣,提高蒙语文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引发对话。 小学蒙语文对话教学创设情境氛围十分必要。其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触发情感,引发话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对话,进入对话主题,提高对话质量。

2、激发兴趣。 蒙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参与对话教学。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蒙語文教学更需适应新形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在快乐心境中增强参与意识。给学生积极评价,或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等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蒙语文素养。

(三)2.丰富课堂对话的形式

1、在文本拓展中对话。引导学生在文本拓展中对话,是许多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学生和文本对话出现障碍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能激活学生感知的音乐、图画、诗歌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使文本中那些看似冰冷、生硬的文字就变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趣。这是繁琐的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2、在互动交流中对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问题,也会有新的发现,这时他们就急需与教师、文本、同伴进行多项互动式的交流,从而得到帮助、验证、肯定和赞扬。学生在交流对话中思维活跃,并富有创造激情。

他们可以质疑探究、交流心得,也可以争鸣辩论、交流独特感受,还可以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我们要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对话,发挥其潜能,激发创造热情,听取来自他们内心深处的“真情告白”。

(四)开展启发性对话

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不应该直接说出文章的意义或者情感,然后只是问学生“对吗?”“是不是?”这种无意义的问题。这种无意义的对话一方面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没有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教师应当开展启发性对话,通过一步步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因此,在小学蒙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当开展启发性对话。

(五)平等对话,拓展思维

蒙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蒙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

1、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蒙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蒙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位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民主对话的学习情境。

2、提出问题要抓住关键,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根据课文类型、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程度、教学内容与对话时机,要设置有效的疑问,要抓住课文的关键,如关键字语、承上启下关键语句语段等。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激起学生探究愿望和对话辩论的欲望。

总之,对话教学已然是新课改的要求,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蒙语文教师利用引导得法、平等对话,将使学生的蒙语文能力在对话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丽娟. 小学语文实施“对话”教学的探索研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6年09期

[2]卓玛拥宗.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 新课程(小学), 2013年11期

怎样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篇4

全日制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数学教学要“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从近几年数学学科单考试题中得出一些结论:“数学学科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由此可见, 开展单招数学总复习的主要任务的在于:一是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星、分散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 专题划分

职三数学专题复习时总出现“常规、常见、常讲、常练, 甚至常考的知识点, 学生仍然常错”的怪现象。所以在开始复习时应按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组编, 以专题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类、叠加, 通过对不同概念的揉合, 不同类型知识的对比, 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应用之目的。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 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可将职三数学专题复习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立体几何、数列、应用题及其概率、解析几何和函数 (包括三角函数) 8大专题, 同时每个大专题又可划分为若干小专题, 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至2个课时进行复习。

(2) 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比如:单招中常考的知识热点约20个, 其中不少于10个在历年高考中的重显率为100%。

2. 学案设计的方式

根据学案编写的组成要素, 每个专题的学案一般包括以下五个内容:

(1) 高考复习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 基础知识回顾

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 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

(3) 重点、疑点、难点、生长点的精析

学案中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 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 培养能力。

(4) 解题方法指导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 例题只有题目, 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和技巧, 达到解答的规范性, 重在培养方法。

(5) 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能训练题时, 为保证教学质量,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 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 (2) 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 题次编排由易到难。 (3) 控制习题数量, 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 (4) 避免教师占过多的讲解时间, 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5) 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 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 使他们吃得饱, 同时可拓宽他们知识视野, 提高学习水平。

4. 学案实施的策略

(1) 课前准备

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 了解复习要点, 做好课前的一切知识准备工作。

(2) 课堂学习

知识结构的落实。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小组 (前后排, 3-4人) 研究模式进行, 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

(3) 课后反馈

为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应要求学生练习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 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 再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审阅, 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则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 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 收到实效。

三、几点体会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法的专题复习, 我们深深感到“学案导学”教学法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了独到的教学优势。

1. 突出了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学案导学”教学法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这种满堂灌教育, 而是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机会,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2. 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教学法摆正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 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对知识点的问题化、层次化;教法的讨论化、示范化;技能训练的方法化、自主化。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实现了“以导促学,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3. 实现了大面积教学质量提高

怎样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篇5

现在一个孩子的幸福,不仅仅是他自身的问题,背后有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因为在家庭当中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家教也相应利用学生之余,用一些合理时间做一些学生喜欢的事情。

但是在开设这些课程背后内容靠什么充实?大部分可以通过口口相传,通过图书的方式,怎么样能够把励志的故事和成果集合起来,还可以在讲课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这个是家教可以利用的工具,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课堂和学习内容更加丰满。

[怎样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怎样有效组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篇6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是初二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仪器、插图等无一不感到新鲜好奇。但这种好奇心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维持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就要求教师在上绪言课时,认真设计,做好充足的准备,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教材中的“长短蜡烛哪个先熄灭”、“金属能否屏蔽电磁波”等,这些既操作简单又现象明显的、易引起学生疑问的实验,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也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磁体能吸引铁质物体”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学习物理是非常有趣的事,为今后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让学生获得成功

初中物理知识对学生的要求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也就是要让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习初中物理(苏科版)《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是怎样形成的?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后,问:你如何测一张纸的厚度?学习了《大气压强》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的解释和运用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且,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物理问题的挖掘,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又使学生体验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验教学能直观地展示实验现象,给予学生视觉上的最直观的冲击。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整个认知发展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有两种——同化与顺应,当所接受的知识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可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如在“天平的使用”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用天平去测量小组准备的物体,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所有学生都测量完以后,让各小组组长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由于各组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这必然使学生感到惊奇,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开展了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教学,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我们学校已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使用上下工夫。物理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课堂练习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等。这对确保物理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

五、注重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不少学生之所以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是因为觉得物理“好玩”,但要他们真正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作为教者,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联系实际,注意提醒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实例。例如在讲《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可以以生活中的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的原理,并进一步提出:不法商贩“短斤少两”常用的手法,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细心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

怎样才能有效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篇7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能力,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他们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就能发现自己潜在的学好这门学科的能力和信心。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在英语教学中,实物教学、简笔画教学、电教手段及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等都是可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例如,在教授词汇时,我总是有意识地利用一些相关的实物,如:苹果、香蕉、桔子、尺子、手表、钢笔等。通过这些实物,让学生产生想用英语把它们表达出来的欲望,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边设疑边讲解,同时出示实物教授单词。学生由此学到的知识就能记得牢固。实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物都能带到现场的,如一些自然现象、河流、山脉、日、月、星、辰等,这时就适宜用简笔画教法。此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这些东西,也可提前制成图片,并配上适合图画的文字加以说明。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把图片和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图文并茂、活化教材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极佳。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趣味性,又不能忽视教学内容的高密度、条理性及层次性。教师要真心理解“寓教于乐”的内涵。“教”不仅仅指教学内容,还指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

二、深入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仅要学习英语语音知识,如:语音、词汇、句型和语法等,还要进行交际的能力。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教材、教师和学生,现行的英语教材比较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它在语法上采用“循环式”编排,在词汇要求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功能项目上注重各阶段紧密结合。各年级的教材均以“单元式”编排,每个单元的编写以一个内容为中心,配一两个或三个语言或语法项目,并将这些语言形式两者并重的原则,这种教材的编写模式彻底改变了旧教材那种以语法为纲、以课文演绎语法并为语法服务的现象,体现了以内容为中心、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教学原则和目的。每单元包括对话、阅读、操练、巩固等不同课型,教师和学生均能很快适应。教师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因素。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熟悉教材,并根据各阶段教学的不同要求,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与其次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英语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学习行为,指导学生运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减少学习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在英语学习中,学习策略包括情感策略、管理评价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

情感策略:主要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例如,树立学好外语的信心、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认识英语学习的意义等。

管理评价策略:主要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调整和评价的策略,例如: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感动经验、反思学习效果等。

认知策略:主要指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及思维方法。例如:善于做笔记、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借助语境学习词汇、注意观察、分析和归纳、使用工具书等。

交际策略:主要指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实际机会,维持交际和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例如:善于创造机会使用外语,借助手势、表情、语调等手段提高交际效果,注意遵守交际习俗等。

要使学生真正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深入调查和了解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情况,并把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

大部分教师都能意识到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也都尽力做到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学生各自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动机、情感毅力及学习环境、条件都不一样,因而在同一个班级里,同一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的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同时这种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又被忽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习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在实施“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时,教师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应充分意识并尊重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清楚学生兴趣的多样性、阵发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可以激发并操持他们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良好的仪表、谈吐、发音及丰富的知识等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次教学,满足各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对所学的知识点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即熟练掌握会应用—掌握会用—掌握。另外,还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他们独立、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显然,教师的任务不但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要达到“会学”这一目的,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完成“会学”的前提条件。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个性,就只能停留在学会的层次上,难以升华,跃入“会学”的境界。大凡品学兼优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个性,个性的完善与全面发展同步前进,个性推动了发展,发展丰富了个性,培养个性,必须从低年级抓起,这是我在教学中的深切体会和感受。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 篇8

关键词:学习动机,课堂纪律管理方法,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学习的理念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影响成熟, 学习能激发人脑的智力潜能, 从而助力个体的心理发展, 人脑有许多智力潜在能量, 这种潜能不受年龄大小的限制, 一旦有条件学习, 发挥这些潜能, 它就表现为某种特殊的才能, 因此, 人的潜能是在一定的后天的学习条件下, 才能得到表现和发展, 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进行的, 语言是各种事物及事物之间关系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信号, 也是记载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工具, 有了语言才扩大了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 语言可以使人不仅掌握具体经验, 而且有可能掌握概括和抽象的经验。人的学习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需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因, 它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所必要的条件, 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中有着特别重的要作用, 教师应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 教师应根据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以及学生动机形成的规律, 巧妙地把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正确而稳定的学习动机。

二、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课堂上是遵守纪律或者是违反纪律, 由谁来评定呢?主要是由教师评定。教师在决定什么是纪律问题、什么不是纪律问题上起着主要作用, 教师可以解决已经产生的纪律问题, 也可以引出本来不存在的纪律问题,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纪律管理呢?首先不要过多监督学生, 过多的监督, 干涉学生反而会引出许多纪律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在允许的范围内的自由, 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课堂允许的自由范围;儿童需要管教和监督, 但是如果处处都处在管教和监督下, 便不可能学会自制;不要过分关注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 有的教师常因个别学生调皮, 就停下课来解决问题, “一人违纪, 全班受罚”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不能因个别学生而影响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可允许学生适当地表现其情绪, 可减少纪律问题, 对于学生的纪律问题, 教师应用积极的语言。例如, 一个学生没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 没有专心学习;教师用积极的语言说:“我们看哪些同学坐得好, 专心听讲。”这就可以积极提醒那个学生, 比批评的消极性语言有效。教师在课堂管理中, 不能把精力主要放在怎样控制学生行为上, 课堂教学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管理,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交往, 这可促进学生的课堂遵纪行为。

三、课堂纪律的有效实施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非言语控制法, 一个手势或眼神就可以心照不宣地达到沟通,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可分为积极行为、中性行为、消极行为。教师应主要组织学生的积极行为, 将某些中性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 如果不可能, 就只好允许那些不受欢迎的少数学生的中性行为, 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善于培养班集体的班风、舆论, 利用“伙伴集体”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去促进课堂合作与纪律, 个别学生有时可以不听教师的劝阻, 但是他不得不重视集体, 尤其是他所属的“伙伴集体”对他的要求;如果学生“伙伴集体”的要求与教师的要求相冲突, 必然会破坏课堂纪律。在明知故犯的捣乱行为出现时, 应迅速及时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 进行说理和解释是多余的, 也是无效的。其次, 学习任务会吸引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一旦被任务所吸引, 甚至连平常很感兴趣的事也可以置之不理;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便会“自然地遵守纪律”;加强课堂纪律, 从根本上需要教师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不断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四、总结

课堂纪律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良好纪律习惯意味着无需外在监控而能自动遵守;在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 以积极的指导为主, 消极的强制管理为辅, 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反对使用体罚与变相体罚, 同时也反对使用苛刻的、侮辱性的和恶意的惩罚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以及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课堂上生动活泼, 学生自觉遵守纪律, 反映出师生关系融洽友好, 有利于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心理相容, 行动协调配合, 良好的课堂纪律自然就容易形成了。即使是个别学生有违纪行为, 教师用目光注视, 表情示意, 细声提醒或走近学生身旁等方式, 就可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 由此, 可见, 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班级课堂纪律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程。

参考文献

[1]徐辉, 季诚钧等.大学教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怎样使课堂提问有趣有效 篇9

一、以问促读, 让课堂中每个问题都切实有效

所谓“以问促读”, 就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在读懂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提高读书效果。

中高年级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就是读通, 读顺, 读出画面, 读出感情,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感受文中的情感。以《将相和》为例:初读, 教师设计了浅显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初步感知课文。教学时, 教师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简介背景后, 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初读课文:1.“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的?问题很简单,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大体了解一下课文内容, 读后学生比较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接着再让学生浏览课文,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以问促思, 让每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 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在本课教学的第二步, 笔者便抓住重点词句, 精心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如, 教学“完璧归赵”一段时, 抓住重点句“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 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 您要是强逼我,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提出了三个问题:

1. 蔺相如为什么要撞柱子?

2. 这儿为什么用“撞”不用“碰”?

3. 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 还是故意吓唬秦王的?为什么?

第三个问题, 书中不能直接找出答案, 必须认真读书方能悟出道理。学生读后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同学说:蔺相如不是真的要撞柱子, 只不过是想吓唬吓唬秦王, 好保住宝玉。也有同学说:蔺相如是真要撞柱子, 他宁可撞死也不让宝玉落到秦王手里。两种意见争执不下,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针对这两个问题再让学生认真读书, 边读边思考, 然后再讨论。经过熟读精思, 同学们最后统一认识:蔺相如不是一定要撞柱子, 也不是单纯地吓唬吓唬秦王, 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受到恐吓而妥协, 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不顾一切, 硬要夺玉, 他就一定会撞柱子而死, 头颅与玉石俱碎。这既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 又能反映出他非常勇敢, 突出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三、以问导学, 让每个问题都关注学生需求

课堂中问什么、怎样问, 必须依据语文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 有效的提问本身充满了情趣和艺术魅力。为使提问的效能充分发挥, 让我们关注学生的回答结果, 给学生适当思索的时间, 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 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让学生置身于比较轻松的问题情景中。

结课时, 笔者再次设计了两个总结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学习, 自我探究,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1.《将相和》里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2.《将相和》里的人物你不喜欢的是谁?为什么?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读全文, 相互讨论。有的说喜欢蔺相如, 因为他勇敢、机智、识大局、顾大体、热爱自己的国家, 能用生命维护赵国的尊严;有的说喜欢廉颇因为他豪爽耿直、热爱自己的国家, 能够做到知错就改。有同学还有独到的见解:我不喜欢赵王, 他太软弱无能了;但也喜欢他, 就是他能够论功行赏, 没有埋没蔺相如这个杰出的人才。通过问题的解决, 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归纳出来了。

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10

一、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1. 要反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 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 创新意识的培养等。

2. 要反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 如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得心应手的教具使用、画龙点睛的难点突破、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韵味无穷的课尾总结等。

3. 要反思“偶得”有哪些。教学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收获。它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的偏差理解,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 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 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4. 要反思“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 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 哪个重点不够突出;哪些问题设计的不科学;小组合作学习还需哪些改进; 哪句评价语点评不得体等等。

5. 要反思“效果”如何。每一节课后, 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二、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这里的“据”是优质教育的要求。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据”的主要的来源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1. 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 学生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 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3. 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从细节上讲,一堂课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活动的组织、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否到位, 学生参与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较好等, 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它记录下来,作为有效反思的依据。

三、 有效反思不可拘泥于形式

教学反思强调时效性。往往刚上完课我们对这节课会有许多想法和思考, 及时记录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反思的形式应当以便于及时记录为佳。主要的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 旁注。旁注就是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旁注一般记的是教学的“细节”所引发的点滴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的展开、某一处的操作安排、由某一句开始的诱导提问、某一道练习的设计等等,都是旁注的对象。

2. 点批。点批是在教学环节的中间处写的反思。点批的重点是教学的“片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如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等,进行深层的剖析。

3. 总评。总评就是在结尾处写的反思,总评教学的“整体”。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

4. 串析。串析是在章节设计的结束处写反思。串析的重点是“归纳”: 对一阶段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从多个特殊的现象中梳理出共同的本质。

怎样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篇11

一、充满人文情怀的对白,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扬起理想的风帆我在课始让学生直呼我的名字,构建了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中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创设了积极研讨的氛围;在课尾让学生探讨编写房间号,使学生对探究产生极大的兴趣,充分打开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大胆、合理的创造,我及时鼓励,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二、选取生活化的学习素材,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发挥生活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重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与其生活密切联系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联系生活学习数学,能发挥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如我通过课始与学生的交流后,问学生:“刚才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的姓名。我们除了用名字来代表某个同学,在我们班级内还可用什么来表示呢?”从而引发学生说出学号也可以表示班内的某一个同学,让学生明白姓名能表示一个同学,数字在一定的范围内也能表示这个同学。这时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内容:“这就是数字带给我们的信息。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数字与信息。”

在课件出示火灾报警等生活情境后,我问学生:“你知道火警电话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这样服务性的电话号码呢?”课件出示:112、121后,问学生:“你看到这两个电话号码,想说什么?”使学生明白这两个电话号码的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只有通过对数字有规则的编排后,也就是编码,才能准确的表达信息。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猜想的过程中实践与领悟规律和思维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解决数学问题,会产生数学一定的结构和模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和观察情境中的各种信息,然后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正确处理这些信息。在课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研究的时间,让他们先观察身份证号码,再独立猜测一下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大部分学生都能猜测出身份证号码的第七位到第十四位是表示出生年月日,到此为止,我虽然还没有具体讲,但学生已经对身份证号码有了一定的认识。我马上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引导他们认识了“出生日期码”。当学生认识了出生日期码后,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剩下的几个数字上。这时我再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地址码”、“顺序码”和“验证码”,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證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相互观察了身份证号,就发现并提出了问题:“欣老师,我们几个人的后四位数字都不相同,它是什么意思?”“欣老师,我周围的同学身份证号最后一位都是数字,为什么我的最后一位是字母x呢?”我没有立即将谜底告诉学生,而是让本班所有女生看一下自己顺序码的最后一位。她们几乎同时发现这些数字都是偶数。这时我指出:“顺序码中最后一位,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根据第17位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别。那第18位是什么呢?”学生摇头,眼神充满疑惑与求知的欲望。我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最后一位是验证码,也叫个人信息码,是公安机关验证身份证真伪的号码。

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本节课中,我对学习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具有悬念性和开放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自己的猜想、思考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活动中感知、发现和创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让学生的编写房间号码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2.有效率:, 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吴海荣、朱德全曾经对数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作过五个方面的分析:教学应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对象意识;创设和维护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情境意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目标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意识;评价学生的学习———裁判意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也许是学校想给笔者一个锻炼的机会,在笔者带完了第一届高三以后,学校就给笔者安排了两个高二年级的班级。据班主任介绍,这两个班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很多学生甚至恐惧数学。曾经在一次统测中,有个班级数学平均分和其他平行班有15分的差距(满分100分),上课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问问题。笔者找了一些学生了解情况,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事。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于是笔者重新出了一份比较容易的试卷,测试结果令每位学生都很开心。这个时候,笔者安排了专门的时间先进行集体性的表扬,使学生重树信心,激活学习气氛,再进行单独谈话,了解他们学习数学的想法,并对于测试卷中正确的部分给予肯定:“对呀”、“有道理”、“思路很好,要不是粗心就对了”、“根据和你的交流,我对你充满信心”,等等。通过一番集体和个别激励,学生从怀疑自己的数学学习才能、自暴自弃,到看到自己的光明前景,体验成功的欢乐,学习热情高涨,信心倍增。学生有了热情、有了信心,学习还能不投入吗?

二、教师要创设和维护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

笔者曾经听过本区一名优秀教师的一节评选课,上的是《探究高考数列应用题》。上课前,这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话说猪八戒自西天取经回到了高老庄,从高员外手里接下了高老庄集团,摇身变成了CEO。可好景不长,猪八戒便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了窘境,急需大量资金投入,于是他就找孙悟空帮忙。悟空一口答应:“行!我每天投资100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但是有一个条件是:作为回报,从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给我1元,第二天返还2元,第三天返还4元……即后一天返还数为前一天的2倍。”八戒听了,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第一天:支出1元,收入100万;第二天:支出2元,收入100万;第三天:支出4元,收入100万元;……哇!发财了……”心里越想越美,再看看悟空的表情,心里又嘀咕了:“这猴子老是欺负我,会不会又在耍我?”情景设置完以后,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相关的求和问题,展开这节课。笔者认为,这个情境的设置,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件出发,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能使每位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积极地思考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事实证明,这节课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三、教师要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感觉到,许多学生的价值取向令人担忧。这与社会、家庭造就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很多消极观念和不良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又一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由于高校全面扩大招生计划,很多学生在圆了“大学梦”的同时,越来越感觉到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学生“十年寒窗”以后,发现竟然最终找不到工作,这无形地影响着在校学生。“读书无用论”在学生之间广为流传,这些思想都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就是为了“混日子”,根本没有想到日后怎样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不可能的。

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世间没有一种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是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得到的。”学生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否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永远是句空话。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教师把“生动的数学”模式化,一节课从头讲到尾,枯燥乏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形成能力。课后教师只能靠强化训练,让学生强行记住一些知识点、一些题型,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实际上,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关键是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手脚,不能包办代替,该放手时就放手,在传统教法中认为不能放手处也可放手让学生来干,这样不仅可以确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巩固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和才华。教师要提供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如让他们写单元小结、整理错题笔记、编数学题、组织课外教学活动等,教师最不敢放手的单元测试与讲评也可以让学生来完成。

有一次让学生出试卷,笔者采用先向学生征题,后由教师成卷的方法,发现了一批很好的试题。为提高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在试卷中笔者注明供题人姓名,特别注意选用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提供的试题,结果对学生触动很大,他们有了一种愉快的成就感,个个跃跃欲试,效果不言自明。

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是数学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每节课前几分钟总先问学生: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弄不清楚的问题吗?若有,他就请学生把问题说出来。若没有,他再问下一个学生:你还有问题吗?他请没有问题的学生解答后面提出的问题。如果大家都有问题,例如第一人提出问题甲,第二人提出问题乙,则请第一人解答乙,第二人解答甲。这种教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课后学生看书研究的劲头很足。学生要设法提出问题,还要搞清楚应该搞清的问题,谁都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又想解答别人的挑战性的问题,这真是大师的经典之作。

五、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

教师应该认识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排队、甄别或是选拔。现在考试结果一出来,许多教师就对学生进行排名,有的还在班级张榜公示,以考试结果作为甄别学生和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背离评价标准的。“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二期课改的理念之一。此外,“评价要坚持多激励、少批评,既重视学生的现在,又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经常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达到不断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个人的努力,多与同事交流,多向一些专家型教师学习,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教师要重视与他人的共同研讨和相互交流,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会有自主发展,才会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海荣, 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数学教育学报, 2002, (8) .

上一篇:中等生的管理下一篇:人类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