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沟通更有效

2024-10-20

怎样沟通更有效(共9篇)

怎样沟通更有效 篇1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悄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影响到了社会各行各业、世界的角角落落, 同样家校沟通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那么在“微时代”的今天, 如何让家校沟通更有效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微时代,家校沟通,有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这句话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与家长沟通, 进行有效的家校联系, 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赢得家长的信任, 学生的理解———有效家校沟通的基础

1. 用尊重、真诚、专业赢得家长的信任。

班主任只有赢得家长的信任才能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 而赢得家长的信任的首先是要尊重家长。平时与家长沟通, 对家长的称呼要得体, 要记准家长的姓名、职业及家庭基本情况;语气要平和、热情、真诚, 尤其是在学生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状态与家长沟通;沟通时间尽量选择家长下班以后的时间, 不影响家长平时的上班、休息, 让家长有足够的时间与平静的心态和教师交流;在对孩子作出批评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因为每个孩子是家长心中的太阳。其次态度要真诚, 每一次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 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 真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 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 耐心细致地解答家长的困惑, 每时每刻保持微笑, 用真诚和爱心换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多站在家长的角度了解家长、理解家长, 为孩子的每一点点进步感到欣喜, 为孩子的每一点失误而着急。再次, 能不能赢得家长信任很关键的一点, 就是班主任的专业水平, 当家长切身体会到班主任的专业水平, 如家长在教育子女遇到困难时, 班主任能给予适时指导, 解决家长的难题, 那么家长毫无疑问就会信服我们, 而且这种信任是一般事件无法推翻的。班主任在平时要善于利用家长会、电话等途径, 充分展示班主任的形象、素质和能力, 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2.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班主任进行家校联系时, 不要让学生认为老师又要告状了, 应该让学生知道, 和家长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其成长和学习。想想自己处于学生时代时是多么渴望老师对我们的理解, 总是高呼:理解万岁!现在回忆起来那种理解, 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和班主任之间以朋友身份的沟通, 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 可以和班主任像朋友一样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得到班主任的理解和赞同。因此, 平时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多进行一些朋友式的交谈, 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那么学生也能正确理解家校联系的真正意义, 即使指出学生的错误, 批评学生的缺点, 学生也会把它看成是一种“赏识”, 一种“督促”, 从而发出感激之情, 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针对实际, 拓展互通渠道———有效家校沟通的桥梁纽带

1. 班级博客———家长的“网络学校”、家校沟通的新阵地。

随着时代的变化,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 可教育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 凭着自己的美好愿望, 根据自己孩童世代的感受或眼下大家所热衷的“教育模式”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地指导孩子做这做那, 不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不了解孩子能否接受、是否快乐接受, 而强迫孩子、压迫孩子, 最终陷入家庭教育的误区, 导致家长的话孩子不听, 孩子的心思家长不懂。面对家长这种“有心却无力”的状态, 我们教师在教育好孩子同时, 更不能忽视教育好孩子的家长。因为家长的成长, 家长观念的转变, 家长素质的提高, 最终会促进孩子健康和谐的成长。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在网络上创建属于班级自己的博客, 每天更新学校、班级动态,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每天上传或转载一些经典博文, 为家长们介绍一些最实用、最前沿的家庭教育文章, 供家长们学习, 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规律, 发挥教育的最大潜能;有关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学习的不同情况的一些学习方法经验介绍的好文章, 也可发到班级博客中与大家一起分享, 方便家长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为孩子解除学习上的烦恼,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等。班级博客是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 记录孩子成长足迹的好平台, 更是向家长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前沿的教育思想的好窗口, 也是家长们一起交流家教经验, 共聊育儿话题, 分享成功教子经验的好阵地。在班级博客中, 通过家长和老师们的真情留言、经验分享、评论回复等多种方式, 促进了家校沟通。可以说, 班级博客是家长的“网络学校”, 使家长快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也是家校沟通的新阵地。

2. 校讯通———家校沟通的好帮手。

校讯通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渠道, 它的普及利用, 极大地方便了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 特别是方便了班主任与家长的相互联系。学校有什么事情、什么通知可以直接通过校讯通发给家长, 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情况, 譬如五一放假学校如何安排, 哪几天放假, 学生放学时间几点, 返校时间是什么时候, 假期作业有哪些, 需要家长注意什么问题等, 都可以通过校讯通发给家长, 方便家长及时做出妥善的假期安排, 配合老师完成督促工作, 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安全。每次学校组织的大型考试成绩、单元测试成绩都可很方便地通过校讯通及时发送给家长, 并给出班级总体情况分析、各学科情况分析, 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 并及时做出反馈, 帮助孩子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指明后阶段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也可以将孩子近期在学校表现, 如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听讲情况等通过校讯通及时告知家长,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每到过年过节时, 还可利用校讯通平台, 给家长送去温馨的节日问候, 拉近教师和家长的心灵距离。校讯通既方便又快捷, 既可以和全班同学的家长发送信息, 也可以单独对某个或某几个家长发送信息, 比手机短信方便又省钱, 真是家校沟通的好帮手。

3. 家长QQ群———家校沟通的新形式。

传统的家长会一学期就一次两次, 各行各业的家长为生活而忙碌奔波, 很难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集中那么多家长参与家长会, 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 且家长会多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性互动, 家长被动参与, 家校互动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 建立班级家长QQ群, 可以尽情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关于孩子的性格脾气、孩子在家的习惯、家里发生的事情、孩子的情绪变化等都可以和班主任交流, 促使班主任及时了解孩子情况, 在遇到事情时能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困惑、难题, 家长也可以和班主任讨论、交流, 寻找对孩子成长最有益的好办法, 相互配合, 齐心协力, 对症下药, 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同时也可和其他家长一起探讨、交流孩子的教育心得, 分享教子经验, 促使家长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尤其是一些优秀家长、成功家长的经验、做法, 值得在QQ群里发扬光大, 让更多的家长借鉴、学习。班级家长QQ群的建立, 给教师和家长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相互交流的平台, 不仅家长能积极参与进来, 教师也方便与各位家长联系。如果班级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班主任可以发个信息通知家长某个时间到QQ群里集合讨论, 召开网络家长会, 避免某些家长因工作忙碌或出差而不能到校的问题, 保证了家校交流的及时有效, 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语音、视频会议, 免除了时间、地点的束缚, 免除了双方打字的麻烦。班内有问题孩子需要个别对待时, 班主任也可以利用QQ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 力争统一思想, 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案, 引导孩子走出成长的低谷。

4. 电话联系———家校沟通的便捷方式。

随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手机、电话已经进入家家户户, 它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同时, 也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方便、快捷是电话联系最大的特点,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随时随地都可拨打电话, 联系家长, 让教师、家长双方能及时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行为的动态, 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教育孩子的好办法。目前电话联系还是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 在学校家访情况登记表上看到的, 70%左右的家访是电话家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电话联系仍然发挥着其他家校联系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5. 传统家访———家校沟通的重要保障。

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方式多种多样, 随着通讯和网络为家校联系带来诸多方便, 传统家访还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那些不到家的家校联系, 永远无法代替传统家访的作用。“央校”校长李庆明说:“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现代家校联系方式一方面缩短了家校的时空距离, 但同时人与人之间一种真实真切真情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因为现代家校联系滤掉了许多语言无法传达的信息, 这对于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加深感情是一个不小的缺憾。”真正的教育以情动人、以情暖心, 家访到家, 一方面让学生获得一种尊重感, 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处在同一空间, 谈论的焦点与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思想动态上。教师放弃休息时间, 不辞辛苦地到家里是为了让孩子及时改正缺点, 督促孩子进步, 家长和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 家长更愿意配合教师工作, 孩子更愿意听老师的话。因为在“家”的环境里, 容易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 叫作“亲情”。有些很难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氛围中会迎刃而解。这就是传统家访的魅力所在, 这就是其他家校联系无法替代的原因所在, 传统家访虽然传统, 但并未过时, 恰恰相反, 家访到家才是家访的真正含义, 家访也只有到家才能体现出家访的真正目的, 传统家访才是家校沟通的重要保障。

总之, 无论何种家校沟通方式, 都是为了实现家校合力的目标。班主任要善于运用各种家校沟通方式, 尽可能发挥各自所长, 调动家长积极主动参与, 让家校沟通更有效, 让教学教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咏梅.把家校沟通当回事[J].中华家教, 2011, (10) .

[2]韦森松.真正实现有效家校联系的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3) .

[3]康建军.对家校互动的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1, (03) .

[4]邱叶珍, 尹荣慧.浅谈班主任进行家校联系的途径与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 .

怎样沟通更有效 篇2

模仿

模仿就是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拷贝其他人的心理上的惯用风格、节奏和面部表情。

模仿在社会交往中很自然的存在着,只有当你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且认识到了它的作用的时候,它才能被当作一个有效沟通的工具和一个产生和睦关系的工具而被加以应用。

在模仿的过程中,你会更加注意对方的言语、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而你在重复过程中,在不显得刻意和笨拙下,会使自己变得友好和坦诚。

聆听

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并不是单纯的向别人灌输自己的思想,我们还应该学会积极的倾听。

在聆听过程中,一定要耐心把话听完,才能达到倾听的目的。要避免开小差,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做出积极的反馈,如“对的”、“是这样”、“你说得对”等或点头微笑等,表示对谈话者的理解和鼓励。

真诚

真诚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准则。当你展示真诚的时候,你的谈话会更加有吸引力,

首先,要避免谎言。其次,多说自己的.经历,说自己的看法,展现你的兴趣,而不是空谈范谈。当我们能真诚的和别人沟通时,也能较容易的获得真实的回报。

注意肢体语言

相当程度的交流是通过肢体语言实现的。虽然我们自己不能看见,但其他人可以。如果你在说一件事的同时却在想着另一件,你的肢体语言很可能会泄露你真正的想法。

避免抱臂:抱臂通常是一种保守的行为,表示不同意你的想法,或者不想继续的暗示。 保持眼神交流:缺少眼神交流一般说明对方对所谈论话题不感兴趣。这可能是出于对某些内容的尴尬回避,或者不知道如何继续话题。 保持平稳的声调:当突然加大音量时,常常给人一种侵略性的语气,或者代表着情绪激动。

就事论事

有时争吵的发生会波及一切不相干的事。在一段关系中能做到尊重,意味着要尽其所能地就事论事。尽管翻出很多鸡毛蒜皮的往事似乎能让你占上风,但是千万不要。如果争吵内容是今晚该谁做饭,就讨论谁该做饭这一个问题。千万不要突然转到谁在这个家里做了什么,比如小孩谁来带,厨房水池该谁洗。

争吵确实很容易突然失去控制,转向其他的东西而愈演愈烈。其中一方应该尽量遏制其发展,这时候应该走开。但为了避免误会这时一定要显示出你的尊重。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听着,今晚再这样吵下去不会有任何结果。我们休息吧,也许明早醒来头脑比较清楚了再来谈论会比较好,行吗?”

保持情绪

有效实施家园合作让沟通更和谐 篇3

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是一门艺术,特别像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在家犹如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几个大人宠着,到了幼儿园以后,许多父母就会担心这,担心那的,一旦有什么磕磕碰碰的,恨不得冲到幼儿园把教师质问清楚。

许多幼儿园班额超标,家长对幼儿保教期望值过高,教师的压力增大。探寻有效的家园沟通策略,提高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协同性是促进家园合作、构建和谐家园关系的基础。

二、现状分析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要有效实施起来,必须依赖园部、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而现实情况是这些事情很难真正落实到工作中。

(一)从老师的角度看

1.家园之间关系的把握

在幼儿园家园联系工作中发现在处理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高高在上,要家长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种现象多出现在老教师身上,在才刚工作的本科毕业生群体中也较易出现;二是随着家长的观点走,家长说什么都说好,这一类多出现在3~5年的新教师群体中,他们一心想搞好家长工作,但又缺乏家长工作的经验,所以只好顺应家长的意思。

2.家园工作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

家园联系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开展起来也很丰富,但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停留在表面。

通过实际的经验,我们容易发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与家长的沟通是存在的,家长们也能比较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但从实质来看,有一些原因的存在,迫使我们的家园联系很难达到我们理想中的局面。

(二)从家庭角度来讲

1.女性团体倾向明显

在顾虑幼儿园男幼儿女性化的担忧声中,“父爱缺乏综合征”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幼儿教育中,中国家庭因为社会体制和文化取向的影响,一般为母亲一直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教育孩子这个重要的任务。家园沟通的两头大多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在家长会、园所半日活动等园所各种家园联系活动交流的过程中甚至是家委会上男性的身影都是寥寥无几。

2.投入精力的失衡。

过热型:这类多为母亲,她们多是全职带孩子。非常关注孩子的发展。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过程中都要与教师交流一番。交流途径广泛,面对面、网上和手机联系均采用。问题涉及孩子的身心保健、个性发展等各个方面,对孩子可谓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关心。高学历家长和从事教育的家长也较多出现在这一类人群中。

冷淡型:这类家长多对幼儿园的工作不是很热心,如一些家长则仅是在家访时跟老师见过面,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他们对教师的工作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也听不到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及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要求。

爸爸妈妈的忙碌使得隔代的爷爷奶奶的身影出现在幼儿园的各项家园联系沟通活动里,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过度操心型:爷爷奶奶送孩子来到以后是“十八里相送”,门与窗户轮流看,这样孩子依依不舍,开始掉眼泪,爷爷奶奶们赶紧进来哄(中小班为主)……有的爷爷奶奶要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告诉老师他的孩子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接孩子的过程中还要过度询问老师有没有照做后还不厌其烦地问孩子,得到双向证实才放心。排队行进的时候他们会突然冲进去,给孩子穿脱衣服,后面的孩子被挡着不知所措,只好停下来等着。

单纯完成任务型: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早上把孩子送来,晚上来接孩子,会提醒孩子跟老师说早上好或者再见,其余的不多过问,对班级的家园联系栏以及一些通告也不加以关注,一般是要教师主动交代他们孩子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情况或者需要完成的任务。

三、存在问题

1.受“天地君亲师”文化传统观念的支配,有的父母来自比较偏远的地区,他们对孩子缺乏教育的经验、方法,对老师说出的话基本都是当标准的,自己发现孩子的问题时,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教育孩子的问题也都找种种理由拜托老师帮忙教育。

2.单方面的交流问题,很多家长都是从老师这里得知孩子在园的一些表现,在家长开放日、家园互动等活动中,家长往往扮演的都是一名听众的身份。大多数的时候,交流都是从老师这边流向父母的,而父母从头到尾都是以一名配合者的身份完成某个活动而已。

3.家长单方面的提出自己想法与看法,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所有的事情只考虑到自己孩子的发展,一味要求老师来配合自己更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四、原因分析与建议

追根究底,造成这些情况的种种原因,基本都是老师和家长的定位不同,不同的角色使得考虑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不同。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家园合作更好开展呢?至少有一点,我们应有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心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倾听家长的心声,创设使家长和你处于平等地位的环境。

2.关心孩子,询问家长有关孩子在家的情况。

3.开展好在开学初期问题发生之前的交流活动。

4.主动建立相互平等的关系,不要因为最初的失败而泄气。

5.当提及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时,使用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断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教育术语。

怎样让数学活动更有效 篇4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可以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路、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回顾平时的课堂教学,应该说也是很重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也是能沿着提供的多个小问题去展开有效的研究,但结果往往是学生只记住了结论,而把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或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忽略了。因此,一旦独立去面对一个新问题,很多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任务中的思考力不够,多数学生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既定的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忽略了为何这样去做。如何让数学活动更有效、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这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把教材内容设计成数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鉴于这样的认识,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时,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甚至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纵使这样,相信不同的教师给予学生的活动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更是千差万别的。

例如,在认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第一堂课上我怕学生一时找不到研究的方向,提供明确的学习任务:准备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的三根围一围,观察哪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三根不能围成三角形?观察每种情况下最长边与另两条短边之和的关系。根据以上观察比较,你能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样的提示下,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过程,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不失为一种节约课堂时间的好方法,然而透过这样的操作现象,令我们反思的是: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究竟能提高多少?学生对于为何要研究“最长边与另两短边之和的关系”,这一问题又有何思考?这才是整个操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据于这样的认识,我在第二堂课中,让学生准备以上四种长度的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从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中任选三根小棒围一围,观察比较,思考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组长对各种情况作好相应的记录。结合操作过程,说说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就在这样没有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开展了活动。由于在学生的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完整的三角形,因而当用4厘米、5厘米、6厘米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时,学生没有任何发现,可当将第三根换成10厘米时,学生惊讶地发现,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在10厘米上方用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撑起一个角,就是无法围成三角形;这就引发学生思考刚才为何能支撑起一个角,观察发现: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连起来比较长,要想和6厘米的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只有将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支撑起来,形成一个角,也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操作、比较,无需教师多语,学生自然而然明确了本次活动的研究方向——两条短边之和与最长边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上一个案例中,缺少了第2个指向性明确的要求,课堂上的研究时间多了一些,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也不是那么严谨、到位,但从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含量却是第一堂课中无法匹敌的,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做数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让学生“说”数学

“做”数学可能更多的是指向于操作层面上的,给予学生的直观思维更多一些,而这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说”数学就可以将这样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上升至理性层面上来。

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更应理解这样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正所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推导过程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去说,并且要做到边说边想象动手操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在教学“圆面积计算”时,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熟记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因此,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死记硬背。比如: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圆的半径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都是4厘米。求长方形的长。好多学生都是依据字面意思:先求出圆面积,即为长方形的面积,再除以宽。这样的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说”与“做”是脱节的,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也未真正内化,从而也就无法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因而只有做到“手口统一”,才能有效地促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让学生“品”数学

“说”数学,不仅要说“正确”的数学,更应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观点”或“疑惑”,切忌“人云亦云”。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去“品一品”,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在此才能得以发展。

例如,学生认为,“13×4,16×4与14×3,14×6”这两组题像“双胞胎”兄弟,长得差不多,但计算的结果却不一样。“我刚才是看到了两道题不一样,但我以为两个数字虽然换了位置,可能和加法一样,结果不变,其实这是不对的”;“第二组题,我还以为和第一组题一样,两个积相差10,可实际上相差20”……我示意他们将想法说出来,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察、并再次举例比较,发现:第一组算式里3和4相差1,算到的积十位上也相差1;第二组算式里4和6相差2,积的十位上也相差2;以此类推。可这时又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用25×4,24×5,因数4和5只相差1,结果却是相差20”。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

怎样有效沟通演讲稿 篇5

和上司搞好关系,永远是职场人必须熟记的生存守则。升职也好,加薪也罢,你的前途和命运有绝大部分的“股份”握在上司的手里。所以,同上司的关系、沟通是关系到升职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沟通上司 别想当然

和你的上司搞好关系,永远是职场人必须熟记的生存守则。提职也好,加薪也罢,你的前途和命运有绝大部分的“股份”握在上司的手里。所以,同上司的关系、沟通是关系到升职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沟则通 办公室情商很重要

之所以说与上司的“沟通”很重要,是因为通过沟通才能使你的上司了解你的工作作风、确认你的应变与决策能力、理解你的处境、知道你的工作计划、接受你的建议,这些反馈到他那里的资讯,让他能对你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并成为你日后能否提升的考核依据。

职场上的较量越来越不只体现在学历背景和工作能力上,“办公室情商”的高低眼下已成为困扰白领职场晋升的一大难题。

要有效地沟通才能促进团队合作、个人的有效职业发展。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白领的发展瓶颈就集结在人际沟通上。

个人的事业成功在初期主要依靠自身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能力,上升到中高期时就会遇到人际沟通的阻碍。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也指出,在智商之外,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办公室情商”,综合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作为下属,要吸引老板的目光,沟通是很重要的手段。

沟通有时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人与人有了误解甚至是隔阂的时候。而这时沟通的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就算面对上司的冷淡态度,你千万不可意气用事、横眉冷对或无动于衷,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心平气和地找上司进行沟通。注意,一定要找个适合谈心的场所,并选择好时机,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营造出自然随意的气氛。

学会沟通 与上司成为“好伙伴”

金子掉在灰堆里,未必能闪光。一个有能力的公司普通职员,要在高级写字楼鱼贯而入的人群中脱颖而出,要在那么多表情相似的“精英分子”中独树一帜,让上司的目光,越过众人和高高的隔断板落在自己的身上,这不是简简单单的邀宠。对事业上的可塑之材而言,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现代的老板有着独特的目光,阿谀逢迎,谄媚作态,即便引起上司的注意,也只能是那些平庸的老板。要知道,当今老板的眼光,可不是“对面的女孩”,会轻易看过来。

在我们的工作中,有许多过失或不完美都是源于对沟通技巧的掌握程度。比如,由于对上司的指令没有及时反应,或不能迅速贯彻他的意图,从而让他记住你,这就会影响到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良好的沟通秘诀是仔细地思考、计划和定期检讨,以期能建立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同舟共济 首选了解你的上司

你和你的上司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你们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那么怎样保证你们的工作关系富有成效,并使你们双方都获益多多呢?你得学会协调好与头儿的关系,要先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你的上司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的上司是个只愿把握大局的人,还是个事无巨细皆不放松的人?如果你向一个只愿把握大局的人汇报上一大通细枝末节,那么你俩很快就都会烦的。你也许会认为你对某项工作是如此殚精竭虑,而你的上司却漠不关心,其实这样想就错了。一位只愿把握大局的领导会认为你该把所有基础工作都做好,而他只注重结果,否则对方就不会信任你。如果你早些了解头儿的个性,你俩的合作就会愉快得多。

你是否在帮助上司达到目标

如果你清楚地知道你的上司想要完成什么任务,你最好能帮上忙。了解那些特别的目标将有助于你更好地掌握部门的发展方向。通过这些信息,你就能采取前瞻性措施来帮助你的上司达到目标,头儿也就会视你为部门中有价值的成员,那么当其升迁时,你也会跟着得到提拔。

你对上司寄予你的期望是否了然于胸

实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幸运者会被头儿寄予期望,并为他们勾画目标。所有人都努力想成为其中一员。如果你的老板是个注重细节的人,你就该简要地写下你认为对方对你的期望是什么,然后送给对方去征求意见。而如果你的上司是个一见纸条就眼晕的人,你最好就你在部门中的作用和责任,同对方非正式地聊几次。要记下聊的内容以便经常查阅,并确保你在帮助上司完成目标。

如何与不同的上司进行沟通

在职场里要把事情做顺,从关系的处理上70%的精力是获得老板的支持,30%的精力是获得下属的支持,一定要掌握这个尺寸,要想在工作中直言不讳,摸清打交道的人的脾气很重要。不同的上司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性格就有着有不同的办事风格,仔细揣摩每一位上司的性格,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区别对待,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才能左右逢源。

1.与控制型上司的沟通技巧

这类上司具有强硬的态度;充满竞争心态;要求下属立即服从;实际,果决,旨在求胜;对琐事不感兴趣。

对这类人而言,要求做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不拐弯抹角。面对这一类人,无关紧要的话少说,直奔主题。

此外,他们注重权威,不喜欢下属违抗自己的命令。所以,应该更加尊重他们的权威,认真对待他们的命令。在称赞他们时,也应该称赞他们的成就,不必说个性如何等。

2.与互动型上司的沟通技巧

这类上司善于交际,喜欢与他人互动交流;喜欢享受他人对他们的赞美;凡事喜欢亲自参与。

对这类人而言,切记要公开赞美,而且赞美的话语一定要出自真心诚意,言之有物,否则,虚情假意的赞美会令他们反感,从而影响他们对你个人能力的整体看法。

对待这一类人要和平友善,也不要忘记留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因为他们对一举一动都会十分敏感。另外,他们还喜欢与下属当面沟通,喜欢下属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对他有意见,也希望能够摆在桌面上交谈,十分反感背后的议论。

3.与实事求是型上司的沟通技巧

这一类人讲究逻辑而不喜欢感情用事;为人处世自有一套标准;喜欢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性思考而缺乏想象力;是操作性践行者。

面对这一类人,可以省掉话家常的时间,直接谈他们感兴趣而且更具实质性东西。他们同样喜欢直截了当的方式,不喜欢拐弯抹角。同时,在进行工作汇报时,对细节要详细阐述。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一入职场直接影响你的职业前景和生涯的不是你的同事,也不是老板,而是你的直属上司。你工作的好坏都他给你打分,所以和不同的上司共事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上面便是最常见的三种不同风格的上司,以后与他们相处,要注意了哦!

准备,从沟通前开始

第一,跳出两难的选择: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敢跟老板去谈这些问题,是因为陷入了两难的选择:找老板谈很有可能破坏彼此关系,甚至丢掉饭碗;不找老板谈就会被这些问题继续困扰。因此,需要首先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能和老板通过沟通解决这些问题,又能保持和他之间的关系。

第二,调整自己,别给自己心理暗示:一旦我们告诉自己老板很难搞时,就会把各种事实都拿来去证明老板真的难搞。自己首先陷入了这种负面情绪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是:情绪并非来自于事实,往往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经验添油加醋地给自己讲了一个故事。这显然并不有助于解决问题。抱着受害者的心态去跟老板谈话是无法客观地看待对方的。我们在自己的故事中更加倾向于夸大对方的缺点,忽略对方为团队的付出。现在,停止给自己讲故事。

第三,换位思考,客观分析:这一点不难解释: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客观事实。

第四,明确问题,准备方案:明确自己想和对方谈什么问题,最好能准备3个左右的解决方案,这样便于大家更快地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一旦你真正处好了与上司的关系,你就会觉得你们更像是伙伴而不像是上下级。作为伙伴,上司会托付你更多的责任,使你事业有进步,工作更满意。

怎样批评更有效 篇6

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学生上课走神的现象并不少见,意志力强的学生,能自觉有效地自我控制,而意志力不强的学生,就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提醒。情境中的教师,未能正视学生这一正常的身心特征,设置问题故意提问学生,自认为是抓住了批评教育学生的机会。而学生如果说最初是因为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回答不出问题的错误而羞愧、有所悔意,那么随着老师的口若悬河,尤其是长时间的批评教育之下,滋生学生的怨恨对立情绪。对于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叛逆情绪出现的初中生,这种情况经常有可能发生。生活之中不乏一些极端的例子:课堂之中与教师公然顶撞甚至大打出手。其实,其中有学生性格品德的原因,亦有教师一贯批评不当,以致积怨过深的原因。另外,带着情绪的课堂可想而知,匆匆“提速”的教学效果也不容乐观,所以这样的“批评”非但不能使当事人心服,亦会使其他学生为之厌烦,久而久之,还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很赞同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观点:“教室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是允许犯错的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着、提高着,在不断犯错误与改进中增强着耐错的能力,完善着思想和人格。而教育是一种行为艺术,老师既要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也要有容忍一切的胸怀,教师既要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错,也要给学生的错留下一个自由的出口,就像给学生的错误打个“活结”,让犯错误的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自己解开。只有有效的批评教育,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且能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避免不了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成长就是在这种不断出错和改正的过程中变得有胆识、有智慧、有能力。同理,一个人的思维也是在不断修正不足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成熟。既然“出错”是普遍的、必然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企图让学生完全避免错误是不可能的。教师必须正视这种必然,才会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错误”,给学生时间回味,从而使他们真正自发地修正错误。

再如,某一天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发现一学生低着头,在整齐端坐的其他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于是,老师停顿了一下,说:现在老师看同学们基本上都是“正视图”,唯一有一名同学是“俯视图”,学生立刻端正坐姿,集中了注意力。

这个案例中的教师能正视学生容易开小差的身心特点,在情绪上不动声色,一边传授知识点,一边点醒正在走神的学生,十分巧妙地达到了批评的目的。相信此时的学生是心存感激的,因为教师不着痕迹的批评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而随着这种感激的不断积累,师生之间的情感不断积累。在此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定会得心应手。

如果说这种批评技巧是“声东击西”,那么“轻松幽默”的方式也比较不错。比如,在课堂中,被提问的学生卡壳了,教师不妨给个台阶;比如查阅词典,借助小组的力量,高手指点等。在这个特殊照顾中,既传达了教师批评不满的情绪,又给学生仁至义尽的压力。在这个压力的作用下,相信学生会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也就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其实,批评的方式方法众多,可谓批评无定法,但有一条根本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用诚挚之心,实施有效地批评,既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又彰显出教师对教育的热爱。

怎样沟通更有效 篇7

前不久, 我执教的两个班进行一次小测验, 结果很令人感到意外。6班高分学生的人数比5班少很多, 而6班入学时的优秀生比5班要多很多, 并且在此之前每次大小考试也是6班领先,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次“大逆转”的出现?为此, 我对两个班的试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比较, 发现导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道几何题 (见下图) , 这道题6班的失分人数明显比5班多。但令人不解的是:考前两周左右我在两个班都讲解过这道题, 并且这道题在当时的学习阶段仅算得上中等难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了弄清原因, 我决定对此展开调研。

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 M是BC的中点, E是B C延长线上的一点, M N⊥A M, 交∠D C E的平分线C N于N。探究MA与MN的关系并加以论证。

二、学生访谈探求原因

首先, 我找到6班一位平时成绩不错却没有答出这道题的甲同学。

师:这道题老师讲过你有印象吗?当时没听懂吗?

甲:我当然记得您前些天讲过, 我还记得开始看题时我没有思路, 您讲过后我就觉得很明白了, 还做了笔记, 可是考试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思路了。一交完卷我就翻了笔记本, 一看就明白了, 心里直骂自己太笨!

师:你考试的时候是怎么思考这道题的?

甲:我只记得自己想构造全等, 好像您也是这么讲的, 我想构建一个三角形与ΔABM全等, 因为是直角三角形嘛, 于是我过点N作N F垂直于B E, 可我花了好长时间也找不到边相等的条件, 只好放弃了。

师:那你为什么不换换思路, 构造一个三角形全等于ΔMCN呢?

甲:真没想起来, 看了笔记才知道您是这么讲的。

之后, 我又找了6班几个此题失分的同学进行访谈, 他们讲述的内容大致都跟甲同学相似。于是, 我开始访谈5班的同学, 找了一位平时成绩很一般, 但测验中却顺利完成该题目的乙同学。

师:先祝贺你啊, 成绩很有进步, 你能跟我说说这个题怎么做得这么好?

乙:老师难道您忘了原题您是讲过的吗? (吃惊)

师:我当然记得, 可是仍然有许多同学没做出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 所以想问问你怎么做的呀!

乙:我对这道题印象太深了。上次您给我们这道题的时候我想了一中午, 想了好多条道都行不通, 直到下午您在心理课上带着我们一起探究, 我才明白这道题应该怎么处理。

师:你记得那个中午你想了多少条走不通的道吗?

乙:当然记得, 您上课时也让同学展示了, 我想的跟他们一样。开始我觉得要证M A=M N, 就是要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我观察了图形结合已知条件发现连结A N, 只要证明ΔANM是等腰三角形即可, 但是不容易证明。于是, 我想如果能证明A M、M N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那该多好啊。可是结合已知我发现图中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 一个是钝角三角形, 一个是直角三角形, 那是不可能全等的。于是就想到添加辅助线构建全等三角形, 想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本来我想构建一个三角形与ΔABM全等, 因为ΔABM是直角三角形, 特殊嘛, 于是我过点N作N F垂直于B E, 在证明过程中比较容易找出两组角相等, 但找一组边相等非常困难 (证明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一组边相等) 。老师, 你不知道我在上面花了好长时间, 不然的话, 我不可能对这个题印象这么深。听课后我意识到可以换个思路, 构建一个三角形全等于ΔMCN。根据点M是B C的中点, 于是找A B的中点F, 连结F M, 此辅助线方法非常有效, 不仅创设了A F=MC, 而且又得出∠AFM=∠NCM=135°。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 即∠FAM=∠CMN, 就可以利用ASA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了。

师:谢谢你, 讲得太好了!希望你今后也能像这样带着问题上课, 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调研带来的反思

听了5班乙同学的谈话, 我猛然意识到在这道题目上两个班有差距的原因了。两个班同一天讲解这道题, 在6班出示该题的时候离下课好像不到10分钟, 我让同学独立思考了片刻, 看到马上就要下课还没有同学举手, 我就带着同学分析了一遍, 也给出了板书, 看到同学们不住地点头, 认真地做记录, 我很放心, 觉得学生应该听明白了, 却没料到会收到这种效果。

在5班, 由于前一天心理课老师打了招呼, 他上半节课之后就有事出去, 后半节要我上, 于是数学课上我在出示了这道题以后, 没急于带领学生分析, 而是给他们布置了任务, 中午认真思考, 下午心理课上展示分析。那节课我先让学生们谈他们各种受阻的思路, 大多数同学感觉过点N作N F垂直于B E, 构建ΔABM与ΔMFN全等, 应该可以解决问题。可惜在证明过程中比较容易找出两组角相等, 但找一组边相等非常困难。究其原因是受平常一些思维定势的影响, 创设三角形一般是创设一个特殊的三角形, 而题目中的直角三角形正符合要求, 于是毫不犹豫地认定创设直角三角形。记得当时我肯定了能有这样的思维、作这样的辅助线本身是件好事, 但需要看题目特征具体对待, 拼命钻牛角尖, 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 尝试寻求另一条出路, 那就是构建一个三角形全等于ΔMCN。那半节课学生真是听得津津有味, 想来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不仅仅是正确的答案, 更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思维过程!

说实在话, 我平常也会抱怨学生为什么会一道题讲过很多次依然还错, 总认为自己讲透彻、学生听明白,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 通过这次检测及随后的调研, 我发现了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那种担心学生栽跟头、耽误课上时间的做法表面上看是节省了教学时间, 但实际效果未必好。因此, 教师需要学会聆听、学会等待, 敢于让学生的思维误区暴露出来, 借助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巧妙提升, 实现问题的解决, 这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反思之后的改进

一道题不经意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 这让我陷入了深思:到底怎么教更有效?

鉴于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我在试卷讲评时, 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出示本题的知识网络图。在此基础上, 我还出示了一道变式题, 即将原题中“M是B C的中点”改为“M是B C上的任意一点”, 其余条件不变, 那么, 结论“M N=M A”还成立吗?如果成立, 请加以证明;如果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在这里, 教学碰到了难点:有些学生认为点M在运动不再是中点, 那么也就不会出现∠AFM=∠NCM=135°, 所以两个三角形是不可能全等的。

事实上, 把“M是B C的中点”改为“M是B C上的任意一点”, 结论“M N=M A”依然成立。针对学生的疑惑, 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学会变通, 不仅引导学生探索出“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而题中没有三角形全等时可以构造三角形证明三角形全等”这一类问题的求解方法, 更重要的是揭示出初中几何的核心思想: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寻求不变的性质。

五、经验总结

怎样沟通更有效 篇8

2009年10月, 笔者有幸参加了杭州市历史与社会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在听课和评课过程中, 获得一等奖的来自杭州市采荷实验教育集团吕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也引起了广大听课者的共鸣。

吕老师参评的教学内容是“家住平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吕老师把教学内容和当下时兴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有机结合起来。他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北方组和南方组, 让他们各自经营自己的“开心农场”。在经营过程中, 吕老师创设了“找农场”、“选种子”、“建农场”、“农家乐”四个具体情境, 让学生在愉快的农场经营中, 学习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 树立人地和谐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找农场”环节中, 吕老师根据农场要建在平原上, 先引导学生读图, 请同学在图上找到我国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然后选择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大的东北平原 (北方平原) 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南方平原) 进行对比, 从中引出我国南北自然条件差异及对农作物不同影响等内容的学习。

在“选种子”环节中, 吕老师从经营“开心农场”首先要选种子入手, 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你们经营的农场里要选择什么种子, 请你说出理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最后吕老师列表比较了我国北方平原和南方平原在位置、一月均温、降水量、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并分析了气候环境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在“建农场”环节中, 吕老师提供了一些建农场必须要的房子、交通工具等条件, 让学生自主选择。在选择过程中, 同学们明白因为北方和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 南方的住房要考虑排水通风, 北方的住房要考虑防寒保暖, 让学生从中感悟人地和谐关系。

在最后的“农家乐”环节, 吕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 整合小组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自主经营“开心农场”, 吆喝旅游项目, 设计旅游方案。一组学生回答好了, 另一组又站起来补充, 同学有话可说, 俨然是一位经营有方, 生财有道的农场主,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教学活动达到了高潮。

二、怎样的教学设计更有效

1. 有效的教学设计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学习理论指导下, 课堂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一讲到底的接受式教学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 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仅是认知的) 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 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

吕老师的这堂课无论是从课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的设计、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还是从教师个人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效果来看, 无一不体现建构主义学习思想和新课程教学理念。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 自学思考, 合作探究, 交流提高。教师把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主动学、愉悦学, 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充分体现出来, 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 学生的相关知识得到了建构, 能力得到了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2.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

(1)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真实的情境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在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中, 适合的情境创设至关重要, 因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运用, 以及知识的意义建构都需要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实现。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 学习者如何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吕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眼睛一亮, 因为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主经营“开心农场”, 在经营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建构知识, 达成课标。这堂课也让评课教师眼睛一亮, 因为吕老师把课标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在“找农场”、“选种子”、“建农场”、“农家乐”四个具体教学情境中, 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经营活动了,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浓, 积极性高, 目标达成度好。

(2)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协作探究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一种协作的过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 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 先内部协商 (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种观点正确) , 然后再相互协商 (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 。在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吕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大多采用小组协作讨论形式, 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小组分工协作, 合作交流, 共同建构知识。尤其是在“农家乐”教学情境中, 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 小组合作讨论出最佳农家乐吃住游一条龙方案, 体现了团队的集体智慧, 增强了团队集体荣誉感。

(3) 有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创设会话的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一种会话的过程。首先,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计划, 此外, 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 (智慧) 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会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师生的对话与讨论、学生间的对话与讨论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会话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启发式教学过程, 而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 即“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在吕老师这堂课上, 会话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有师问生答, 有同组生生交流, 还有异组竞争辩论、有效的会话、抛锚式的教学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使知识达到了意义建构。

(4)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外部世界的知识既可以同化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 又可以通过顺应机制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

在吕老师的这堂课上, 没有单一的传授和知识的系统罗列, 而是创设四个具体教学情境, 通过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自己理解, 同化或顺应新知识, 从而达到意义建构。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学得活, 学得轻松愉快, 学得意犹未尽, 学得终身难忘。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有效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四个重要方面, 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中, 如果你创设了适合的情境、开展了有效的协作和会话, 达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 那么你的课堂教学设计肯定是有效的, 你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因有这样的设计而绽放光彩。

摘要:本文通过市优质课评比的切身感受,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对一堂成功的社会课教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并认为成功的教学设计必须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运用协作探究的方法, 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话, 最终达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也是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四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9) :3-8.

[2]刘俊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的应用[J].教育探索, 2004, (8) :33.

[3]徐建军, 王曼.略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优化[J].小学语文教学, 2001, (12) :7-8.

怎样让数学活动更有效 篇9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可以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路、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回顾平时的课堂教学,应该说也是很重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也是能沿着提供的多个小问题去展开有效的研究,但结果往往是学生只记住了结论,而把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或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忽略了。因此,一旦独立去面对一个新问题,很多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任务中的思考力不够,多数学生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既定的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而忽略了为何这样去做。如何让数学活动更有效、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这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把教材内容设计成数学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鉴于这样的认识,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时,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甚至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纵使这样,相信不同的教师给予学生的活动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更是千差万别的。

例如,在认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第一堂课上我怕学生一时找不到研究的方向,提供明确的学习任务:准备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的三根围一围,观察哪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三根不能围成三角形?观察每种情况下最长边与另两条短边之和的关系。根据以上观察比较,你能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样的提示下,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过程,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不失为一种节约课堂时间的好方法,然而透过这样的操作现象,令我们反思的是: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究竟能提高多少?学生对于为何要研究“最长边与另两短边之和的关系”,这一问题又有何思考?这才是整个操作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据于这样的认识,我在第二堂课中,让学生准备以上四种长度的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从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中任选三根小棒围一围,观察比较,思考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组长对各种情况作好相应的记录。结合操作过程,说说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就在这样没有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开展了活动。由于在学生的生活中接触的都是完整的三角形,因而当用4厘米、5厘米、6厘米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时,学生没有任何发现,可当将第三根换成10厘米时,学生惊讶地发现,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在10厘米上方用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撑起一个角,就是无法围成三角形;这就引发学生思考刚才为何能支撑起一个角,观察发现: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连起来比较长,要想和6厘米的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只有将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支撑起来,形成一个角,也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操作、比较,无需教师多语,学生自然而然明确了本次活动的研究方向———两条短边之和与最长边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上一个案例中,缺少了第2个指向性明确的要求,课堂上的研究时间多了一些,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也不是那么严谨、到位,但从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含量却是第一堂课中无法匹敌的,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做数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让学生“说”数学

“做”数学可能更多的是指向于操作层面上的,给予学生的直观思维更多一些,而这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说”数学就可以将这样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上升至理性层面上来。

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更应理解这样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正所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推导过程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去说,并且要做到边说边想象动手操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在教学“圆面积计算”时,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熟记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因此,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死记硬背。比如: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圆的半径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都是4厘米。求长方形的长。好多学生都是依据字面意思:先求出圆面积,即为长方形的面积,再除以宽。这样的方法可以看出学生的“说”与“做”是脱节的,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也未真正内化,从而也就无法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因而只有做到“手口统一”,才能有效地促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让学生“品”数学

“说”数学,不仅要说“正确”的数学,更应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观点”或“疑惑”,切忌“人云亦云”。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去“品一品”,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在此才能得以发展。

例如,学生认为,“13×4,16×4与14×3,14×6”这两组题像“双胞胎”兄弟,长得差不多,但计算的结果却不一样。“我刚才是看到了两道题不一样,但我以为两个数字虽然换了位置,可能和加法一样,结果不变,其实这是不对的”;“第二组题,我还以为和第一组题一样,两个积相差10,可实际上相差20”……我示意他们将想法说出来,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察、并再次举例比较,发现:第一组算式里3和4相差1,算到的积十位上也相差1;第二组算式里4和6相差2,积的十位上也相差2;以此类推。可这时又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用25×4,24×5,因数4和5只相差1,结果却是相差20”。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

上一篇: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下一篇:学龄期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