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2024-08-16

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篇1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所学知识, 获得预期的、应有的发展, 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教师应根据数学教学实际, 创设生动、有效、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掌握初中所有学科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答数学题目, 巧妙设计方法改变数学的“枯燥无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把握练习的“度量”, 科学地选择练习方式, 并及时批阅每次练习, 与学生共同反馈所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所学知识, 以获得预期的、应有的发展。即教师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 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有序地展开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怎样才能实施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根据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教师应在每堂课开始创设生动、有效、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数学知识既抽象又难懂, 所以每节课的开始最关键。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教师若能结合实际, 巧妙地设置悬念或设计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特殊的情境中, 就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讲解全等三角形时, 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一模一样的, 分别有哪几种?学生很容易就能辨别, 并很积极地回答。又如讲应用题时, 可利用学生在市场中购买某样东西的实际问题作为引导,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如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教师设计的动画 (投影) , 让学生感到新奇好玩, 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并期待着老师的讲解。

二、数学教师要掌握初中所有学科的基本特点, 合理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答数学问题, 巧妙设计方法, 改变数学的“枯燥无趣”。

一个合格的数学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且要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还要懂得一些与所教学科相邻近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很多知识的运用都与物理、化学、生地等学科相关。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 善于把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思想内容发掘出来, 同时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 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 老师可以讲一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其他学科的趣事, 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再来一个脑筋急转弯, 缓解学生的疲倦无聊感,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三、无论课内课外都要讲究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 这是因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而忽视学, 课堂教学“满堂灌”, 什么知识都重要, 什么东西都要学生记牢, 学生学得被动, 没有主动权, 从而越学越不会学。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觉地在课前预习, 课后巩固所学, 并加以提高。学生往往难以坚持, 就需要教师经常督促, 指导学生如何自学, 并作示范加以引导。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一起共同学习。第一种是课前合作, 在教师的引导下志趣相投的学生在课前合作预习。一些学生较懒散, 缺乏学习动力, 所以教师要做示范, 要参与, 要向学生讲明课前合作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第二种是课内合作。课内合作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度, 要注意时间安排, 还要考虑此数学问题是否值得讨论。课内合作可以使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课, 边听边思, 精力集中, 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 上课敢大胆发言, 敢于反驳别人乃至老师的意见, 等等。另外是课后合作, 让学生体会到课后合作既利人又利己, 一举两得。

四、把握练习的“度量”, 科学地选择练习方式, 并及时批阅每次练习, 与学生共同反馈所学知识。

作业是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数学课上一定要有练习或作业, 作业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 是预习和复习的延续。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广, 包括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章节测验和期末考试等。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强, 有很多的技巧是练出来的, 因此多练习是数学教学增效减负的根本。要把握好练习的“度量”, 过少过易起不到练习的作用, 过多过难则加重学生的负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 因人而异布置练习量及设定难易度。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练习方法, 了解练习规律, 提高练习效率。数学教师要更新练习观念, 可以自己设计一些看似简单但有倾向性的当堂练习, 课堂上应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让他们进行练习或作业, 并且当堂做完。或者根据数学课时内容,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当堂所学知识。要及时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检查, 并仔细分析学生做错的题目, 为下一堂课要设计的练习做好准备, 尽量做到每次的练习作业都让学生感到轻松, 而不是负担。

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只从主观愿望出发, 向学生灌输知识, 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兴趣需要。特别是数学课, 学生望而生畏, 极易产生苦学、厌学、逃避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 要从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出发, 结合数学教材实际, 采取一切有效的形式和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变苦学为乐学, 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发扬民主,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见解,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教师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的实际情况, 针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教育方法, 以便因材施教。

总的来说, 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无效着重点在于教师是否合理引导, 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对学生强调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中学习, 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汲取知识, 获得学习的乐趣,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这就是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篇2

——秦九海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备课组教研工作以课堂改革实验为主线,以提高课堂有效性为重点,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切实加强备课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数学备课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特结合本组的实际,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二、具体工作

(一)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加强备课组教师队伍的建设。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业务素质。

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备课组老师要继续加强自身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备课应是电子版或手写版(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学习与观看录像相结合;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自己学习与讲座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施能力,促使教师逐渐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

2、着力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其迅速成长。

通过平时教学、备课组交流以及各级培训,努力提高备课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以课堂教学改进为突破,精心打造“质量校园”

1、进一步加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一是组织备课组教师继续学习与新课标相关的理论,使大家真正理解课改精神,接受新课程的理念,用好新教材。三要抓好典型引路,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三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积极参与单周周三的集体备课的教研活动。

2、优化课堂教学,追求两态平衡的教学过程,即民主的教态,自主的学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达标。要求备课组教师结合自身教学需要、学生特点努力构建及调整符合新课程理论、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3、提高青年教师网络资源应用整合水平,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推进课堂教学现代化,技术化,信息化。

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反思

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 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 性呢?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 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学生探求知识的思 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 能”的境界。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 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 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 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 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加强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识。通过操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各种能力得 到了提高,这样赋予学生丰富的内容、多变的情形,他就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 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 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 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 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 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 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 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捕捉生成資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 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 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 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 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 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 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数学教学有效实施策略 篇4

一、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情绪、学生对探索所获、所悟、所感的热情交流……都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支撑。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源于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教师要把爱撒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学习中的情绪、困难与收获。课堂上, 运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给予热情的、耐心的帮助, 师生共同越过学习中的障碍;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体验时, 给予客观的评价、热情的鼓励, 珍视学生的点滴收获与进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洋溢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它带给学生温暖和鼓舞, 带给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真实地表现自己, 让学生的潜能和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不必要让学生陷身题海

题海茫茫何处是岸?大家提起数学就想到了无边无际的数学题, 做题是学习数学的精髓所在, 不做题是万万不可的。做题时关键在于懂得解题思路, 懂得解题方法就可以一跃而过, 就可以略之不做,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 题海茫茫必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 数学素质还谈什么提高呢?关键要跳出题外, 看到题的本质, 教师也要格外开明, 不囿于常规方可, 大家心有灵犀, 以诚相待, 师生一起, 有心灵的契合, 相互理解和帮助, 学生提高数学素质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天长日久, 得心应手, 趣味浓浓。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应启迪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大胆猜想, 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 不囿于以往的成见, 敢于创新, 这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把学习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通过体验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学习了数学知识, 要善于用, 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不断地提高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促使学生的思维打破常规, 产生新的思想, 新的观念, 新的理论,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这样就彻底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枯燥、乏趣、难学的看法,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激情, 激励学生有猜想的欲望。

四、正确运用数学语言

数学的综合能力提高了, 就能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当中,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数学的综合能力关键就表现在数学语言方面, 符号、图形、文字是数学语言之鼎的三足, 文字语言起到的作用是规范数学的概念,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使得数学逻辑化;符号则属于一种抽象的概括, 使数学简洁明了;图形语言则一目了然, 形象生动, 因此, 让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非常重要。

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篇5

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江苏 常州 易琴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个性化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已成为新形势下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地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小学数学;有效性

个性化教学,即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性格、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出发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等在教师的指导与教育下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近年来不断推进和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差异性,重视个性化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积极推进个性化教学,并改进相关教学行为,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性。

一、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实行分层教学

小学生的个性差异相当明显,不仅在数学基础、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强弱高低之分,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也有所差异。随着目前小学入学人数的逐年增长,班级学生结构越来越复杂,差异性表现也越来越明显。为此,教师们想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点,准确把握他们的差异性,进行有区别的数学教学。教师们可通过课堂观察、课堂提问、课外谈话以及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小学生们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建立学生档案,并进一步分析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在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收集、整理所得的信息,在数学课堂中推行分层教学。例如,我在讲解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统计》这一课时,布置了一道练习: 年玲玲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第一季度,15 吨;第二季度:10 吨;第三季度:30吨;第四季度:25 吨。求玲玲家每月用水多少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对班上小学生们的数学基础和性格特点的了解,进行有计划的分层提问,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列如下问题:

(1)玲玲家各季度分别用水多少吨?

(2)选择正确的算式:

(15+10+30+25)÷4

(15+10+30+25)÷12

(15+10+30+25)÷365

(3)算出玲玲家每月用水的吨数。

由于不同层次的问题符合了不同学习基础和兴趣的学生的特点,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显得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实践表明,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教师们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发展其良好的个性。

二、加强师生友好教学交往互动,开发个性化思维

教学交往即在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教学交往不仅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提高个性化教学有效性的客观条件。为此,教师们应加强教学交往,以实际行动提高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宽容对待学生的各种差异,让基础不同、性格不同的小学生在交往中能感受到支持和鼓励,并体会平等、尊重和自由,营造健康的环境以及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师生交往和同学交流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小学生们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开发其数学思维潜能。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组合进行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并让他们在游戏中数出剪刀、石头、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教师不应先入为主地传授“正确、权威”的思考方法,更不应在小学生们提出错误规律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消极情绪,而应当引导他们发现规律的错误之处,并鼓励他们发现“A 数量×B 数量= 种数”这一规律,进而体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只有宽容、和谐、友好的关系和气氛,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才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和互动,以期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开展探索性实践活动,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教师应改变过去控制课堂的做法,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多的主导机会,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中心点、0°刻度线、90°刻度线、180°刻度线以及掌握量角器的基本用法之后,引导小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度量橡皮、书本、课桌等物件的角,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个性习惯去探索和掌握度量器的使用方法,观察生活中各事物的角。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如有多组学生测量同一物件,则对这些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看哪一组的测量最准确,并让该组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选择想要测量的物件以及进行测量的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从而使个性化教学能够有效进行。

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教师们应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通过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加强师生友好教学交往以及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等途径,实现个性化教学。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地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占凤。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J].学周刊,(5)。

[2]潘建琴。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渗透个性化教学理念[J].现代阅读,(12)。

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篇6

一、备课与上课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备课和上课的关系,就要处理好教师适应学生的学、学生适应教师的教的关系。因此,教师备课和上课应在“教路”和“学路”结合处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以此作为突破口,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

1、提高教师研读、处理教材的能力。

教材应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但是教材的编写有其局限性。然而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即使意识到它的不足也不敢提出,奉守以本为本的信条,对于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内容、题材,不做任何调整、修改和补充。笔者认为,教师应认真钻研、主动驾驭教材,切实提高自身研读、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数学教材视为范例,作为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大胆地对其进行再创造,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课程资源,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2、课堂教学应体现师生的和谐统一。

传统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关心的是自己如何教、学生的回答是不是都进入了自己的预设,而较少关心学生的思路。一旦学生跳出了自己的预设,教师往往要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来,而很少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新理念倡导建构与生成的课堂理念。建构、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的教要对学生真正起到启发和引领的作用,不但要能马上辨别出学生有创意又正确的方法,还要能及时从学生的错误里分析学生的思路,并找到适当的指引策略,以真正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统一。

所以,教师应在备课与上课上下功夫,努力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二、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所学的知识应是基础的、全面的、扎实的。教师应通过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来训练其相应的思维,培养其相应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部分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会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如,小学阶段数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应切实把准教学尺度,做到不拔高、不随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高年段的计算教学,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亦要关注算法的优化,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选择”的好习惯,坚持下去,学生的计算能力定会提高。

三、课堂教学应坚持“弃旧图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继承中创新的。这种继承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既有对传统教学优势的认同,也有对传统教学的超越;既有对传统教学元素的淘汰,也有现代教学元素的诞生。所以,课堂教学应坚持“弃旧图新”。

1、构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之本不在教而在学,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赖于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既然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那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占有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就显得十分必要。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尤其强调学生的自主探求,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要求答案的标准化和唯一性,而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用学生的“群言堂”代替教师的“一言堂”。

2、学生既要“学答”,更要“学问”。

古人谈读书经验时说:读书,先而无疑,再而有疑,进而多疑,后而释疑。走完这一进程,才算真正把知识学到了手。教师课堂提问问什么?我们知道,所谓问题,就是要求回答和解释的题目,以及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所以,提出的问题首先要体现问题的价值性和开放性;其次,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最后,问题要体现适时和适度的原则。

在现代教学中,课堂提问也应包含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问题的生成过程。在课堂上,问题生成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问题的解答价值。学生发现问题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是他们探求知识、构建生成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批判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会解题,更要会提问。

3、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小学阶段要努力提升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做到教书与育人统一、过程与结果并重,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变化发展。为此,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因材施教,鼓励教学相长;要用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与评价学生,决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理解学生的基础和爱好,分层次进行施教,对学生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尊重、多一点欣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完善自己;要提供多种条件开阔学生的视野,尊重学生的多向选择,保护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宽忍学生的失败,为学生提供—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启迪思维, 实施数学有效教学 篇7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勤于思考, 乐于思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学生才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要通过学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点燃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初中生具有浓厚的好奇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 广泛采用新颖的教学导入模式,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好奇,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 合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 运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技术, 开拓学生视野, 活跃数学课堂氛围, 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师的思路设计去学习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板书, 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和醒目的板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做到传统教 学模式和 现代教学 模式的有 机结合, 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例如, 在介绍“韦达定理”时, 问学生怎样验证两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 有什么方法, 学生一定会说把两个数代入方程, 看方程是否成立, 这时我告诉学生还有更快、更简便的方法, 想不想知道? 学生一定会说:“想。”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内容, 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 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实施情境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教师要积极吸收新的教学理念, 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来启迪学生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去对待学生, 积极和学生交流、沟通, 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中去学习、思考。在情境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做到个别指导, 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和提出不同的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不能难度太大或者太小, 二者都不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三、精心设计联系, 让学生在教学检测中提高思维水平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广泛采用填鸭式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而初中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或者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提高和发展。因此, 初中教师在注重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 要注重数学练习的开展, 广泛采用讲、学、练相结合的方式, 设计与学生学习水平相适应的数学练习题 ,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查学生的学习水平。练习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侧重初中数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讲练结合, 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例如, 在介绍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画法时, 学生很容易理解, 一看就明白。但是, 到实际操作时就困难了, 尤其是画三角形的高时, 要先复习垂线的画法, 这样就会水到渠成了。

四、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初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 就是面对具体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 从同类问题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考试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开放性问题, 补充适当的条件使问题完整, 那么添加什么样的条件更合适, 有几种添加方法, 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例如, 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 加上一个条件使两个三角形全等或相似, 可以先由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归纳, 把所有答案都列举出来, 再比较哪几种是最佳答案。

五、采用积极的教学评价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

积极思考指上课时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提出问题, 愿意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课本上的黑体字、解题规律、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图形的特征、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都要提醒学生多加注意和思考, 并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依靠现成的结论, 特别对一些错误的现象和问题, 敢于及时纠正。可让学生自我评价, 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启迪思维的核心是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初中教师只有精心巧妙地设置疑问,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循循善诱来引导他们思考, 总结规律来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从而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 真正起到促进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目的。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涌现出了一批如洋思中学、杜朗口中学、东庐中学等的课堂改革经验。作为农村中学一线的教师, 我们没有机会到实地学习, 但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重要一条: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启发学生思维,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导。只有数学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 多想学生的需求, 多想想处理教材的最佳方法, 多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就一定能够实现数学有效教学。

关键词:启迪思维,有效教学,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8

一、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上来, 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目前,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其资源有声有色, 动静结合, 图文并茂, 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直观的接受信息.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 使单调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了,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与此同时课堂的信息量大大的增加了, 教学效率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高中数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 很多定理、概念比较抽象, 教师单纯的讲授学生难以理解, 这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 对数学知识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整合, 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形象的再现, 从而解决高中数学知识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疑点问题等, 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作用.例如, 教师在讲授点、线、面的投影规律时, 首先要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后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 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 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 对相关知识更加深刻的记忆, 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学习效果得以加强.在学习数列的知识时, 可以设计贷款购房的数学问题.如, 王女士要买一套住房, 总的房价为九十八万, 具体付款方案如下:首付为34.5万元, 欠款中的10万元采用公积金贷款, 其余欠款采用商业贷款, 贷款期限为30年.银行有“等额”还贷和“等本”还贷两种还款方式, 采用哪一种还款方式比较合适呢, 给出数学模型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对于这种研究性的问题, 学生不仅要了解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得建立合理的复杂的数学模型, 让学生仅凭课本知识时不够的, 有很大的难度, 并且也不能独立完成, 这时,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 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分别上网查阅相关信息或一些银行网点查并请教相关的人士, 从而了解目前购房的情况、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的利率、“等本”还贷、“等额”还贷等金融的专业名词的含义, 然后建立了“等本”、“等额”两个还款模式, 并根据借款人的当前还款能力、预期的家庭收入等作了分析研究.这样在多媒体的协助下, 学生对问题更清晰更了解.

二、激发学生思维, 增强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严密的逻辑性, 学生对数学的思维程度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吸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 是高中数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 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因此,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增强创新意识上下功夫.比如, 教师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 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多方位的去思考, 问题如下, 第一个问题是你能举出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的例子吗?第二个问题是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所写的函数是奇函数或偶函数?通过这组开放题型的训练, 学生会有强烈的参与欲望, 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不断强化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教师要及时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 概括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 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 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 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同于其他思维能力, 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 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 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例如, 对三角函数中sinx>cosx的判断求解时, 就可通过作平面直角坐标系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区分, 在角平分线上方有sinx>cosx, 在角平分线下方有sinx

参考文献

[1]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焕元.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 2009 (28) , 4.

实施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措施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措施,方法

课程改革背景下, 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 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 从而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 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 伴随新课程实施, 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一直在思索怎样的 “教” 最有价值; 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 对如何实施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一定要精心备课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 关键在于备课。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这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重点难点有哪些, 怎么突破, 只有了然于胸, 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 效率自然高。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需要学生理解, 而初中学生往往直观思维运用较多, 教师可在教学中多举一些事例, 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如把手电筒发出的光线理解为射线。再如, 讲 “数轴”的概念时, 教师可模仿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秤杆具有三个要素: (1) 度量的起点; (2) 度量的单位; (3) 明确的增减方向, 这样以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 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 学生容易理解,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1. 激发学习兴趣前提

叶圣陶先生指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才可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习的效率才会高, 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才得以体现。所以,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就设计了一个猜字谜游戏, 给出 “中”“田”“回”的左边, 让学生猜是什么字, 学生很感兴趣, 都积极发言, 之后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字谜让同桌猜, 学生的兴致都很高, 游戏结束, 提问学生这些字都有什么规律,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引出新课。又如, 讲授 “线段的黄金分割” 时, 介绍了人体中有许多黄金分割的例子, 如人的肚脐是人体长的黄金分割点, 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 使学生大开眼界, 学习兴趣倍增。还有适当引入一些故事、史实, 把课讲得富有趣味,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讲坐标系时先讲数学家笛卡尔发明坐标系的故事, 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坐标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数学情境, 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 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 学生参与是重要途径

新课标要求学生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 让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探究。教师只是以 “合作者” 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创设各种机会, 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如对于一些工作量大的学习活动, 我一般把学生分成8 人的学习小组, 并指定组长, 职责是组织本组活动秩序, 对组员进行分工, 明确每人的任务, 收集活动的结果。我们曾进行过几次这样的实践活动, 如摸小球的试验、抛掷硬币的试验等, 试验时, 每8 人分一组, 在组长的认真组织下, 进行分工合作, 有的负责抛掷, 有的负责做记录, 并且每组成员又按要求在黑板上汇总, 全班再利用试验数据进行计算, 求出试验频率, 从而估计出概率, 效果比较好。

三、要优化评价方法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方式应多元化。我在教学中总是尽量避免对学生不完善、不正确的回答说 “不”, 而是采用激励性的评价, 如想想看, 这个题目应该怎么做?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继续努力, 你能行, 等等; 对表现突出或回答有独创性的同学, 则用 “某某方法”来命名, 使之得到很大的鼓励。久而久之, 学生的表现欲望强了, 敢说敢做敢表达了, 课堂上充满了探索、创新的激情与活力,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自我评价,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的堂上练习除教师批改一部分外, 可让学生自行对答案。学生自己批改时, 正确的要求用红笔打勾 “√”, 出错的每一小题都要求学生及时订正, 不会的知识可以通过小组内 “议一议” 解决。出错的每一小题, 都要求在题目旁边写出错误原因分析或解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平时的练习中可设计如下表格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性的自我评价、小结。

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篇10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

1. 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兴趣和动机密不可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以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自始至终维持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应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本节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

2. 教师点拨,分析任务,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认识。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分析任务。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爱好,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当然不能“一视同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学习任务,重新安排座位,成立学习小组(5人),各个小组有不同的要求,小组内既合作又竞争。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分析任务,活跃学生的思维,探讨学习新知。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和道德倾向的正确轨道上来,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尝试来体会、理解操作方法。

3. 师生互动,解决任务,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美国数学课程标准把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列为达到的五个课程目标之一,在其分项中,“数学用于问题的解决”居于首位。瑞典的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和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要进行有效的学习,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作出合理的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的同时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分析的空间、探索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拓展的空间等。任务要富有挑战性,要能提供想象创意的空间,要能激发好奇心,要具有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4. 多元评价,反思任务,让学生的情动起来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学生的个人潜能之间不但存在着质与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潜力发挥的程度上不一样。如果多抛几把尺子,多给孩子成功的机会,这个孩子可能在某一把尺子上排在前面,就会努力朝前走,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每一堂教学活动中,都要对学生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又能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信息处理的水平和能力。

在解答一题多解类题目或开放类题目时,对学生说出、写出的不同解法,教师要加以激励,如写出激励性评语:“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再如,在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时,学生的分析思路是对的,但由于未看清数字,在解题列式时算式是错的。这时,我们就不能光看算式本身和结果的正确性,而要看到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在旁加注“提示语”,如“如果你细心些!相信你一定能解答正确。”在评价时,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评价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篇11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打造、创设适当的情境,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让其充分感受,真正体现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传说古印度的舍罕王整天百无聊赖,每天要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消遣度日,但现有游戏难度低,没有兴趣,便重金悬赏新游戏。宰相达依尔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便向国王推荐了一个新游戏——国际象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达依尔表示感谢,国王答应了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里放1粒,第2格里放2粒,第3格里放4粒,照这样放下去,每一格都是前一小格加一倍,一直到64格。”国王认为很简单,命令手下按大臣的要求去做,很快发现即便把国库里的米都拿出来也没这么多粮食完成他的赏赐。国王想知道到底要求的是多少米粒呢?同学们,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国王能满足达依尔的要求吗?我们利用本节知识帮国王计算一下好吗?

通过创设这样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用实际生活的实例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在。《有理数的乘方》情境设计也可采用“手工拉面”或把厚度为0.09毫米的纸连续对折多少次后所得厚度将超过你的身高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去创设情境。

二、解决问题“通俗化”

通俗一词意思是,浅显易懂,适合或体现大多数人的水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本节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解,关键点要讲透。利用解决问题“通俗”化的方式设计探究问题,可自然引发学生思考。具体做法如下:

1.语言幽默化

幽默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会使难点分解。如,学生在利用方程解应用题时,有的忘设未知数,可戏称“马失前蹄”;讲直线公理时可说,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讲a与-a代表什么数时,为体现分类讨论思想,a可能是负数,那负号呢?也用“在兜里装着呢”;“三点式”证题方法;“翻个跟头”造全等。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会化难为易,创设较高的学习意境。

2.问题巧设化

尽量通过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处理数学中各样研究对象的动力。例如,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数量关系如何?”“浓度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在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同时还可用一杯水加两匙糖后再加一定量的水的方式类比教学,学生更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这样就把难点分解解决了,提高了效率。

3.文字语言符号化

文字语言符号化就是要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在几何教学中有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互相转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论证几何的推理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代数教学中,如a的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向符号化的代数定义,对深刻理解含义及其扩展到非负性和用其对相反数定义,既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了数学中分类讨论的思想,为处理图形的运动变化奠定了基础。

4.综合图形基本化

把综合、复杂的图形利用一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可使问题降低难度,如在证明圆周角定理时,可把“燕尾式”图形应用到圆内,在特殊条件下,学生自己就能得出结论。把成中心变换的基本图形、线段重叠的基本图形应用到复杂图形中,在解决问题时起到桥梁的作用。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在图形中可得到三个直角三角形,可总结出“勾股六线图”中相应的结论,如相等角、互余角、面积关系式、射影定理、相似性对数、勾股定理等,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使难点分解,由浅入深,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效性。

三、辅导学生要“激励化”

“亲其师,信其道”,融洽师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老师。任课教师的为人处事、人格魅力、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生关系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适时激励。怎样激励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我的做法是: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肯定。我对初三学生在每次中考模拟考试后,都会采用集中讲解、个别点评的方式,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层次,逐一点评,采用鼓励、激励的方法肯定他们:“这道题,你重新做一下,做对了吧?是什么原因?没注意?马虎?不是不会,分丢了、可惜了,下一次模拟,一定要把会的都做对,最后你看你的总分,或80、90或100、110,有希望,冲击满分。”通过个别有针对性的辅导,效果非常好。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用的灵活性,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方法,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精彩有效的教学策略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会令我们陶醉和享受。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例谈如何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篇1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教师可借助数学知识中的规律与奥秘,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胃口”, 呈现这些规律和奥秘的教学价值。例如, 生日是学生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也具有“每人每年都过一次生日”的片面认识。因此, 在“年、月、日”的导入环节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明今年11岁了, 可他只过了3次生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于问题有悖于学生的已有经验, 于是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 而这一冲突经老师引导后, 瞬间便转化为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缘由, 所以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倾向, 以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中。

二、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 其次也就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得当。例如, 教师出示这样几道题目:32×38、43×47、56×54、61×69、74×76、88×82、95×95, 请同学们算出它们的结果。这样的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地完成教师的指令, 做一名“操作工”, 学习效率可想而之。如果改为另一种引导方式:请看以上几道题目, 用最快的方法算出它们的结果, 和老师进行比赛, 好吗?结果, 教师用口算比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快得多。此时, 学生渴望探究奥秘, 惊奇地看着老师问:“老师, 你怎么算得这么快?”这时, 老师并不急于表态, 而是用一句鼓励性的话:“请大家猜猜看, 别着急, 相信你们会找到规律的。”一句鼓励的话语, 足以温暖学生的心田,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促使他们大胆去再发现、再创造。经过探究, 最后较成功地探究出了这类两位数相乘的具体规律。学生逐步学会了探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创设适合探究的情境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如教学乘法估算时, 21×48可以看做20×50进行估算, 一位学生质疑提问:“48看做50后, 21×50也可以口算, 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做整数呢?”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的争论, 最后得出结论, 估算根据需要, 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学生没有疑问, 就没有思考。如果探究的问题来源于学生, 就会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 教师让学生测出桌面或课本的面积大小, 学生开始用一个个面积单位去摆、去数,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然后, 再让学生量出教室面积的大小, 学生又忙碌开了, 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这有几个学生没有动手, 却若有所思地在观察, 在思考更好的计算方法。当这些学生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 其余学生也在实践中感悟到这一点,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于是老师就让学生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导入面积计算公式。

四、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硬把学生往自己的教案上拉, 这样教学, 学生就会没有兴趣, 更没有自主探究的欲望, 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教师应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比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 我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转化的思想, 学生已经知道要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于是这节课我就让学生自己大胆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然后小组交流。最终学生没有让我失望, 成功探索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每个学生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所以, 我们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想学生之所想, 思学生之所思。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教学生, 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 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开发和创造。比如, 更换教学内容、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一开课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疑:若要你做一个直径为40厘米的铁环需要多长的圆铁条?从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个人需要;在测量圆的周长时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再通过观察圆周长与直径的联系,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小心求证, 得出圆周率, 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 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之中。通过汇报交流的方式, 既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和方法, 也使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发生碰撞, 互相启迪, 加深理解, 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弘扬个性, 把一次次的“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 老师一次次地推波助澜, 使课堂上出现了探究的氛围, 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整个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管理控制的选择下一篇:中药调剂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