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思考

2024-06-01

人类学思考(精选12篇)

人类学思考 篇1

摘要:社会营销是一个跨领域的关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新学科。它研究如何通过采取非盈利的营销策略和技巧, 以改善人类的整体生活质量。虽然基本概念是相同的, 但是社会营销使用原则和商业营销的在很多方面上还是有区别的。对于社会行销人员来说, 意识到此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且有选择性地采用战略意义非同寻常。社会营销中的人类学帮助社会营销人员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他们工作实践中去。

关键词:社会营销,人类学,消费者,营销组合

引言

在20世纪70年代, 当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和著名社会学家杰拉尔德·查尔曼意识到商品营销理念同样可以用于销售创意、态度、行为时, 他们便创立了社会营销学这样一个学术领域[1]。社会营销由于涉及到营销人员或其组织的社会或公益目标, 因此人们一般认为社会营销的定义与商业营销领域有所不同。社会营销的定义与其他领域中只考虑到营销人员或者他们组织目标的商业市场营销的确是不一样的[2]。不过与主流市场营销一样, 社会营销也会将重点放在消费者身上。因此, 社会营销规划的过程同样需要“营销组合”, 即4P组合, 指:产品、价格、渠道、促销[3]。

产品。社会营销产品的产品未必一定是实质性 (有形) 的。社会营销范围内的具有延续性的现有产品包括从有形的, 实质性的产品 (如空气净化器) , 服务 (如体检) , 实践 (如母乳喂养) , 甚至是无形的思想 (不醉酒驾车) 。目标个人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们有一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提供的产品将会很好地解决此问题[4]。

价格。在社会营销中, “价格”是指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必须放弃的某种利益的代表。对于一个社会营销人员来讲, 要确定产品特别是实物产品的价格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果免费提供产品或者产品定价过低, 消费者可能会认为产品质量不好。另外, 如果价格太高, 有些人可能负担不起这笔花费。如此, 社会营销人员必须从各个方向平衡考虑, 衡量各方面的利益, 往往最后都至少以收取象征性的费用以显示产品质量, 同时赋予其在交易意义上的“尊严”不同于主流营销的实践, 社会营销中对于成本和收益的看法或者感知可以通过研究得知, 并可用于产品定位[1,5]。

渠道。社会营销产品和服务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才能被消费者所获取。对于有形的产品, 必须采用一定的分销渠道。对于一种无形的产品, 进行营销的地点不太明确的, 但是通过消费者决定获取信息或培训中的渠道可知。这可能包括医生办公室、商场、大众传播媒介, 或在家庭示范。渠道的另一个要素是决定如何确保产品的可获取性和交付服务的质量。通过确定的目标受众的活动和习惯以及他们对于目前服务的传递系统的体验和满意度, 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提供服务提供渠道的最佳方案[5]。

促销。促销组成包括对广告的综合运用、公关, 促销, 媒体宣传, 人员推销和娱乐传媒。重点是建立和维持产品的市场需求。除公益广告或商业广告之外, 社会营销在产品推广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如优惠券, 媒体事件, 社论, “特百惠”式的派对或店内展示等。研究对于确定最有效和最高效的达到受众和增加需求的渠道是至关重要的。推广的措施必须要在文化上因地制宜方能成功, 这一事实证实了人类学家的重要性[6]。

政策是指社会营销方案支持政策的事实。通常情况下, 要使得方案实施更加有效, 对应的政策变革是必要的。因此, 如果艾滋病/艾滋病毒可以应用社会营销的方式, 通过强调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来进行遏制的话, 社会和政府的政策可能需要修改以便促进 (帮助) 此方案的实施。钱袋是指用于社会营销方案的基金。大多数是通过依靠一些资金来源, 如基金会, 政府赠款或捐款来发展社会营销的。资金的限制问题则为战略的发展增加了另一个方向[4]。

一、社会营销原理

社会营销依赖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 一些行为能够被改变, 并且非常值得去改变, 因为它提高了个人的生活质量, 作为回报, 它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第二个基本假设是,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者整个社会的代理人有责任帮助个人在他们和他们的社会的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做出选择[4]。这两个观点暗示的是, 社会营销的概念必须通过受过教育的、出于善意的专业人士从事;他们能够非常有效地界定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同时, 提高社会中特定群体的生活水平,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5]。

根据格温博士的说法, 这两个基本假设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经常使用社会营销技术的人, 无论是公共组织还是私人组织, 他们都有义务保障和促进公共福利。多边援助组织、各级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 特别是致力于通过特殊的促进计划达到社会福利的非政府组织, 主要依赖社会营销活动去得到对公众有用的社会信息, 这些信息经常面向小群体, 例如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许多非政府组织致力于使节育信息和提供者能够给穷人和未受良好教育的妇女使用[6~7]。

在工业化国家里, 例如美国, 大多数的社会营销的成果已经变成了以抵制性营销为导向, 它的目的在于抵制特殊的行为;而在发展中国家里, 社会营销的成果大多是具有代表性地促进特定的行为。例如, 尽管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里, 社会营销者关注高危人群, 美国的营销活动倾向于禁止醉酒驾车或降低吸烟;而在发展中国家里, 他们特有的目标是关注问题, 例如, 提升待产孕妇的产前护理水平、早期免疫等等[7~8]。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马歇尔商学院教授拉尔斯·佩尔奈博士指出, 社会营销涉及为消费者提供想法而不是销售东西。营销教授菲什拜因利用休假的时间为疾病控制中心工作, 目的是尝试降低通过毒品使用带来的传染病发生率。同时他也证明共用针管在吸毒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以至很难阻止。菲什拜因发起一项运动, 鼓励人们在使用针管之前把针管清洗干净, 他的目标是很符合现实的[9~10]。

二、在社会营销中应用人类学

社会营销中采用的理论和基本观念来自于商业营销、经济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所有的营销都力图影响消费者的自发行为。这种自发的行为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中, 这使人类学家的分析发挥了作用。例如, 社会营销涉及到老年妇女的乳腺癌检查时, 可能会包括下列内容: (1) 产品:它可以是每年一次乳房X光摄影检测、每年到内科医生处进行一次乳房检查或者每月进行一次乳房自检三种行为中的任何一种。 (2) 价格:执行这些行为的价格包括乳房X光摄影检测和检查的金钱耗费、可能发生的不便或者尴尬、时间甚至是最后检查出肿瘤。 (3) 地点:一个移动的厢式货车、当地医院、诊所或者工作地点都可能是提供这些体格检查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服务的地点, 这将根据目标群众的客户的需求来决定。 (4) 推销: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广告牌、大批量的邮寄、发布新闻事件和社区外展服务等方式来推销[11]。

因为社会营销人员试图带来的变化会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对他们而言一份细微而全面的文化领悟一项必需的品质。举个例子, 对于西方文化表现出对人体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是与其特定的思想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认为青春比年老更加美丽。社会营销人员们在试图改变人们的行为时必须明确考虑的不仅是总体的文化环境, 还有文化模式。发现文化模式和其他社会影响因素也是人类学对社会营销中的主要贡献。通过采用人类学中的文化模式和分析工具, 社会营销人员可以识别那些会影响他们想要改变的行为的社会或者文化因素, 这有助于营销战略的制定。除此之外, 社会营销人员可以利用他们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中收集到的信息来帮助他们设计更加有效率的宣传材料[12]。

格温认为, 社会营销和商业营销一样, 很自然地适用于应用人类学家。她进一步提出, 文化模式既可以用于消极的影响, 也可以用于积极的影响, 比如鼓励吸烟或者阻止可卡因的使用。社会营销对应用人类学家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 因为他们特有的发现和利用人们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能力可以帮助社会营销设计和实施更加有效的宣传[7]。应用人类学家可以通过识别某个特殊行为可能的早期接受者来帮助制订更有可能成功的社会营销计划, 用精心制作的有效率的方式来描述要倡导的行为改变使得这种改变的好处可以被受众所理解, 还可以帮助挑选和培训实施项目的直接人员, 这将有助于提高社会营销的效率[2]。一般来说, 社会营销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识别问题。首先, 社会营销人员对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进行描述, 同时他们需要假设一个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可能是采用SWOT分析 (即优势, 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 来识别目标。这可能会导致形成战略团队。

研究背景。这是社会营销成功的关键;人类学家可以用一些方法, 如文献研究法, 被调查者采访、参与观察、小组讨论及相关的独特的调查方法等, 来进行研究。例如, 营养学家可能无法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除非他们对人们的烹饪习惯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格温的观点, 背景研究最重要的部分是识别能够指导研究方向的目标。这样, 一个特定的社会营销计划策略不仅需要研究者区分不同的庞大的社会和/或者文化组织, 而且照顾子文化下各阶层之间的差异[7]。

设计解决方案。完成了背景研究和确定了的目标人群之后, 社会营销专家需要根据研究结果构造出解决方案的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 人类学家必需从文化的视角为具体的问题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例如, 母乳喂养婴儿与奶粉喂养婴儿。有时, 解决方案可能是一个社会公益服务, 如儿童早期教育, 主要目标人群的成员都将受益如果他们能被说服并接受这种观点。社会营销专家严重依赖行为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以及商业广告来对文化中的具体问题设计合适的解决方案。在这些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发现, 决策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假如一个人决定购买某物或接受一个新的想法, 他或她会经过一套系列的步骤, 这被称为层次的影响。序列根据不同的决定而有所不同, 甚至同一个人的步骤也是不同的[14~15]。

实施解决方案。社会营销人员需要通过创建以最终方案为基础的需求来有效地实施解决方案。执行实施由两个独立的步骤组成:第一, 提高目标人群的成员对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认识;第二, 鼓励目标人群的成员去采取这个解决方案。为了完成这两个任务, 社会的营销人员一定要确定媒体战略和被用于传递有关解决方案信息给目标群体的渠道。决定是取决于文化的含义和代表最主要的社会营销工作而且是通过应用人类学家。如果信息和渠道都是吸引人的, 与文化相适应的, 那么这个解决方案的需求就会增长[7]。

在广告和促销方面, 社会营销使用的渠道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大多数的社会营销人员依赖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 而其他的就是用漫画书, 小册子或者海报等含有例如一个叉形标记和一个选中的标记等符号来表示对与错。甚至说唱音乐也已经成功地用于社会营销的努力当中[15]。然而, 经验法则是, 所有这些策略必须极小心地使用和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作为参考。任何文化规则的忽视都会对社会营销计划的结果产生负面营销。例如, 在尼泊尔, 在传统的社会营销中使用的卡通对话气泡被当地居民理解为代表一个大瓣蒜[13]。

评估结果。评估是确定一个问题现在是否被适当的处理或者已经圆满解决的评定。大多数的社会营销项目都是在进行的基础上被检验。不同类型的评估需要不同类型的数据和方法论工具[6]。作为社会变革策略, 社会营销伴随着一个也可以鼓励有益的社会改革的商业营销活动时是最可能有效的。实际上, 越来越多的商业市场营销人员, 同意社会营销作为一种替代的策略推销其产品和服务, 这将为人类学家在未来的市场营销方面作出他们的贡献创造更多的渠道。

结论

社会营销应用营销的概念, 商业营销的技巧, 和其他社会变革的技术来实现个人行为的转变和社会的结构变化, 与目标市场的福利相一致。和主流的市场营销一样, 社会营销有其自己的原则需要加以讨论。社会营销的专家们严重依靠从行为心理学和商业广告中提取的概念和方法来设计适当的、与文化相关的解决特定问题的办法。人类学是一门特别重视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的社会科学, 所以与社会营销有很大的联系。通过采用人类学的文化模型和分析工具, 社会营销人员将可以识别影响对于有针对性变化行为的社会和/或者文化的因素, 和为策略的制定作出贡献。很显然, 通过使用以人类学的方法从不同的文化模型中收集来的数据, 社会营销人员可以更有效地设计他们的运动和推销宣传的材料。

人类学思考 篇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科技的一次次重大突破后,迎面而来的是人类的欣喜,但也伴随着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

诚然,我们不可否认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暇去思考,我们依赖于计算机,依赖于人工智能,甚至让人工智能代替了人们的思考。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多数人会选择上网直接寻找答案,而非体会思考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的思考变得机械化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七情六欲并懂得如何掌控这七情六欲,而科技的产物似乎减少了人们内心的复杂程度,使得人们找寻问题的答案变得机械化。

就在今年5月,机器AlphaGo打败了在围棋界排名世界第一的柯洁,这一消息引起了一场人机**。随后柯洁发微博说:“可它始终是冷冰冰的机器,与人类相比,我感觉不到他对围棋的热情和热爱。对它而言,它的热情——也只不过是运转速度过快导致CPU发热罢了。”AlphaGo确实打败了柯洁,但它的编码程序却始终无法体会到棋局的步步为营,它无法体会下棋的紧张感,更无法体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就的.喜悦。

书中古人对弈,不由得落入“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的境地,总在“天下中分尚可持”的氛围中不知已月落参横。棋局过后,两人谈笑风生,古人的“坐隐、手谈、忘忧、烂柯”之乐也全在于此了。可如今,人们的思想机械化、公式化,每个人的思想像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那又何来竞争?何来体味?难道AlphaGo在结束棋局后还会与柯洁探讨棋艺?围棋的初衷便是让人们体会棋局中的蜿蜒曲折,而人们对于AlphaGo的舆论似乎让比赛本身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所以苹果公司总裁库克会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和同情心,罔顾后果。正是苹果公司对人类思考的认知感,我们才能看到苹果在不断进步,当公司员工看重了人类的价值和同情心,他们才能设计出更人性化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人类始终要庆幸自己是人,而非机器,虽然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确实渺小如尘埃,但我们生而思考,我们的思想是比宇宙还要庞大的存在。注重思考的过程,即使思考的结果并没有机器生产的完美,我们仍能看到将热情投入思考的我们是多么的耀眼夺目。

《从前慢》中说道:“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也许,我们应当在科技的冰冷中找回从前的惬意温暖,享受思考生活的过程,体会爱一个人的感觉。

机器终有一天会停止运作,因为它依靠电力。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界 和谐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自然科学越来越会占主要地位的世纪。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自然界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基础,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从广义上讲,自然界是整个宇宙,它既包括无边无际的宇宙,又包括人类社会;从狭义上讲,它是指除人类以外的物质,包括我们认知的宇宙和未知的宇宙。实际上,自然界和人类没有一个清楚的界限,人类存在于自然之中,而自然也包围着人类社会。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这说明马克思同样认为人类与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二是人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改变是自然界受制于人类的发展。要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就要实现人类能够合理的、并且不破坏自然规律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

从现代文明发展来看,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因为人类离开了自然无法生存,而自然没有了人类的合理利用就失去了它自身的意义。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必然会利用自然提供的有利资源,开发和实现人类多方面的需求。如,阳光、水、大气等生物资源,铁、煤油等有限的能量资源,在开采过程中,又会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一方面,人类是主体,他必须能动地改造自然才能生存;另一方面,人又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必须依靠自然界的稳定和平衡才能生存。为什么在古代,就没有出现像现在这样环境被破坏,人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生产力低下,还没有达到可以改变大自然的行为能力。现如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景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农耕地和绿化带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江河湖海里的鱼类越来越少,人工伺养的越来越多等等。人类试图以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来征服自然,为了自己的利益,毫无节制地在大自然中获取各种利益,孰不知,当人类正陶醉在自己征服大自然取得胜利、得意忘形的时候,自然界给予了我们狠狠的报复。在经过长时间的索取之后,最终导致大自然被破坏,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森林植被被毁、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而威胁到人类自己。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所以,我们要摆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究竟在自然界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从人类主体自身反省,各种生态危机、自然灾害都是由于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人类要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导致结果是破坏了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人类必须反省自身的行为,不要妄图去控制和征服自然,而是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人所生活的世界不是绝对独立于人之外的抽象的“自在之物”,它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交融,息息相通的,人固然可以把天地万物作为需要供自己使用,但是,从深层次来看,人与大自然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应该本着一种责任感对待自然之物,才可能维持自己的生存,然后向着最高的人生目标前进。

但是,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人是世界的根本和主体,是历史和社会活动的承担者,人创造并改变着历史。生产力要向前发展,就不能停止改造和生产消费,不能停止思维活动、生产活动。科技越发展,自然问题就越严重。这就要求我们,绝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要在服从和顺应自然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以物适人。唐代大文学家、大思想家韩愈的思想就是主张要顺应天命,不能过度开发破坏自然。古人讲: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时刻自我提醒,要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前途和命运的基础上,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地态度,防止人类狭隘的“人本观念”。自然界不能为人类提供现成的生活资料,人类只能依靠对自然界的改造才能生存,离开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人类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所以,人类追求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就要具有历史合理性,既不能片面强调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忽视对大自然的保护。

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以自己的存在为首要的,人类也不例外。在大力宣扬人类为主体的同时,又狭隘地夸大了人类的能动作用,产生了把经济增长看成了生产力发达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自然界合理利用和开发的重要性,便会造成今天面对自然界的被动局面。如今,在面对由人类造成的各种生态危机面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不再是如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如何使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给我们的后世子孙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之地。

人类学思考 篇4

《马丁·盖尔归来》讲述的是达盖尔家族抛弃巴斯克地区的祖产移民到法国南部的阿尔蒂加, 他们很快融入了当地的村落生活, 并且他家的儿子与当地富裕家的姑娘年少结婚, 门当户对。但是婚后一直不育, 直到八年后, 在一位乡村巫婆的帮助下, 妻子贝特朗终于怀孕, 生下一个男孩, 随后马丁却离家出走了。在离家的这段日子里, 他给意大利贵族做过仆从, 又参了军打了仗, 最后弄断一条腿。

但与此同时, 一出鸠占鹊巢的好戏正在马丁的老家上演。迪蒂尔在自己的家乡是个有点小聪明却名声并不佳的小混混。他以马丁的名义来到他的家乡, 并且通过发挥他缜密的心思和超凡的记忆能力, 让所有人都相信他是真正的马丁。他给常年守活寡的妻子贝特朗带来了平和友善的生活。

假马丁想要拿回由叔叔代管的家庭财产, 这使叔叔发起一场旨在揭露他假冒身份的诉讼。教会法庭介入, 调查并不容易, 两造干证俱至, 人数差不多, 剩下的邻居左右为难。作为妻子, 以及作为那位叔叔的继女 (贝特朗的母亲后来又嫁给马丁·盖尔的叔叔) , 贝特朗聪明地玩弄两面下注的技巧、正当假马丁几乎要赢得这场诉讼的时候, 真马丁瘸着腿出现在法院门口。

作者戴维斯是在参与了电影《马丁·盖尔归来》之后受到启发所写的一本书。无数文学文本和电影文本在不断增添故事的传奇趣味性的同时, 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真实的历史背景。马丁离家出走的原因, 假马丁能以假乱真的依据, 妻子贝特朗的“包庇”心理等等, 我们都无法从中得知。而身为史学家的戴维斯, 出于对历史情境的追索, 从不同角度提供历史本身的横断面, 在接近具体历史时代的同时, 又提出了超越历史的普世性问题。她无意提出什么观点, 而是满足于观察。她用一种轻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段历史轶事, 用大肆的想象和虚构填补文献中的历史空白, 提出不同的可能性。

这也是这部传世之作引起争议的地方, 有人盛赞它别开生面的叙事手法, 也有人批评它“杜撰”历史的不负责任。但是要知道, 16世纪的法国农民90%以上不会写字, 可资借鉴的家庭记录和日记实在太少, 而那些文学作品里的中世纪农民, 按照古典通例, 又大多是滑稽的丑角。幸亏, 戴维斯的运气差不多赶上了《蒙塔尤》的作者一样好。“真假马丁”案件有翔实的法庭记录, 更有两部当时的文献详尽描写这件事, 其中的一个作者, 甚至还是审理案件的法官。但资料毕竟是有限的, 在这些充满细节的闲言碎语中, 戴维斯不得不运用自己的学术智慧来填补以连接事件的各个环节。

二、一部精彩的民族志作品

最初读该书时使我产生了一些迷惑。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来说, 这到底是一本可以供后人参详的史学资料, 还是一本能够正确反映当地人生活的民族志材料。

若将其视为一本历史学上的口述史, 似乎不妥。口述史是研究者运用采访录音等相关手段, 收集整理调查者的口述材料进行整理还原的历史。口述史是有别于以往实证历史的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以往的文献, 它使得被调查、被记录的声音的代表者直接成为历史的书写者, 而不再是被动处于被书写者的地位。口述史在表现和还原历史的真实方面着重从个体对历史的感受、经验出发, 这种史实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它提供了历史研究的另一种比照和坐标。这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实践方式, 是从个体经验角度展现的历史。具有记载平民化, 史事记载细节化, 史料记载多样化等文献历史所不能及的优点。

但是本书显然没有直接与被书写者进行对话。因为时间的客观条件, 作者无法回到过去与16世纪法国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无法准确的记录下他们的声音, 观察到他们的表情。作者能做的只是在一部分的史料中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里的真相并不是指事件的真相, 而是历史背景的还原, 从而感知那个时代下人们的所受到的历史环境影响, 在遇到事情时会做出的反应, 就像作者对贝特朗默认甚至于乐于接受这场“私定的婚姻”的猜测。因此, 从方法定义来看, 本书无法作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口述史。尽管从意义层面上来说, 作者从当事人的经验感受出发叙述历史故事, 由此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完整的历史图景。她做到了历史学意义上的口述史所要完成的任务。

虽然不能成为一部口述史, 但是本书更像一部人类学民族志作品。民族志是人类学的特殊产品, 是对特定人群进行田野调查后就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描述和阐释。民族志的英文表达“ethnography”直接翻译成“不同文化群的志”。这是的“民族志”的一个更真实的含义。民族志研究是一种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关注方法。它注重对研究人群的整体把握, 试图将微小而全面的小范围人群研究作为研究大范围人群的一个参照。

民族志的方法是田野调查, 与当地人同吃同住, 掌握当地语言, 很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很显然, 这更无法做到。作者掌握的资料不仅不是从被调查人那里获得的一手资料, 更是经历整整一个世纪以后的受到无数人检选的二手资料。从调查方法上说, 它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成为一部合格的民族志。但是对于一个事件的把握, 从而引出16世纪法国一个农村地区的风俗 (如在新婚夫妻家门前荒唐胡闹, 装扮女人, 做猥亵动作, 吵吵嚷嚷敲锣打鼓, 用来羞辱奚落那对夫妻, 如果女的是仍在服丧期的寡妇, 或者结婚一段时间后仍无怀孕迹象) 、土地产权 (阿尔蒂加的土地可以通过继承或是买卖转手) 、继承转让 (叔叔对财产的代管) 、妇女地位 (那个村落社会中的女性被认为附属于男性, 虽然田间和家内日常生活中, 女性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寡妇全看丈夫和儿子的心意) ……各方面的社会要素, 更是将当时的新教革命历史背景想结合,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由小见大的民族志表述。

因此, 更多意义上这是一部历史人类学的民族志, 虽然它无法严格采用是民族志的田野研究方法, 参与到研究者的生活, 从中运用观察得来的一手资料, 但是它采用了最直接的二手资料 (法庭记录和审案法官留下的资料文献, 若抛开客观条件, 法庭记录可以算作是研究者的一手资料了。并且邀请为拍片去过马丁家乡听取村民对案情议论和样片讨论的导演来讲课) , 对特定人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文本展现。

三、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这是一部在研究方法上充满争议的作品。太多细腻的个人情感心理无法得到证实, 过多的“可能”、“也许”之言无法提供精确的史学资料, 就算是当做一部精彩的小说来阅读, 也会在事件的真相上徘徊不定。

史学界的传统研究就是埋头于一大堆文献资料, 从中寻找历史的痕迹, 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并沿着这些遗迹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历史模型,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虚构。史学家们通过这样的模型对已逝去的历史之趋势提供他们的因果解释, 但这些解释在事件发生的那个年代是无法理解的, 即便是那些历史趋势通常也是无法洞察的。换句话说, 历史永远可能并且只能是“虚构”的。

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要求在一种自然情境下, 通过耳闻目睹的方式, 实地研究收集有关价值、行为或社会过程的定性资料。其中包括观察参与和局外观察法。但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 研究者所扮演的觉得往往是混同的, 两种方法之间也并无明确的界限, 所差只是参与程度的高低而已。

由于参与田野的过程中涉及到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直接互动关系, 如何保持价值中立就成为一个问题。价值中立最初由韦伯提出是,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学术上的价值中立, 二是人的价值中立。后者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主题后, 必须放弃任何主观上的价值观念, 严格遵守用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 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准确性和科学性。

但是, 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 作为一种情感动物, 如何能够做到彻底放弃主观判断, 不带任何感情地看待事物, 这种类似对机器人的操作要求在人的身上是行不通的。在调查者选取材料, 划定调查对象到最后筛选资料的整个过程中, 都可能体现了他本人的价值取向。所以, 真正抛弃感情的价值中立是并不存在的, 我们能做的只是尽最大的努力抛开头脑中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主观因素, 力求事物的客观性。

对于主客观的把握也是本书引起争论的一个焦点。谈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真正的客观要求展现的是事物的原貌,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任何已经发生的都已成为过去,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能做的也就是“虚构”过去, 也就是我们说的历史重建。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无法还原事实的真相。若在进一步说, 在十个人对于发生事实的描述中, 我们能看到十个版本事实, 十个不同人眼中的事实。从被调查者的角度来看, 他们的价值观已深嵌入其对研究者所进行事物转述中, 在他们对调查者所描述的事情, 指引的方向中无不包含了他们自己的看法, 在第一步客观性就失效了。从调查者的角度来看, 因为无法保证严格意义上的价值中立, 自然也无法做到不带任何主观性的判断, 真正意义上的客观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通过他人眼中的事实来建构自己看到的事实, 换句话说, 其实事物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性并不是完全矛盾的。本书的作者就很好地处理了这样一个关系。从世人口中流传下来的故事本身带有很强主观性, 但是通过对历史条件的把握, 作者分析了每一个处于历史情境中的人面对变故会作出的情绪反应, 为我们提供了一副当地的历史全貌。从他人眼中的故事总结出历史客观性, 又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中去分析人们的主观性。

在我看来, 真正意义上的主观和客观都是不存在的, 要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也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抓住人类学研究法上的这两点不放, 对这个具有历史开创性的学科方法提出质疑, 事实上这不过是自己在钻牛角尖而已, 这恰好是这门学科方法最难掌握的技巧之一。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反复的纠缠于客观性和主观性这对事实上并不对立的关系, 将自己困于狭隘的价值中立当中, 而是要在实践调查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掌握访谈的技巧, 以求的调查资料的翔实和准确。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 调查者要做的就是秉承认真负责的原则, 防止自己被被调查者所误, 掉入感性的蛛网中;而被调查者也要提高警惕, 防止自己被调查者的思想所牵引。

结合民族志实践方法, 我们要把握好主客观之间的关系, 力求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看待事物, 无论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还是局外人, 都要尽可能的才实际出发, 抛开个人情感因素, 用理性的视角去分析。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次安徽的田野调查中, 在对待村干部将鱼塘承包的方式转让给他人的时候, 村民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了他们的愤慨, 因为这不仅损害了他们在公共鱼塘捕鱼的权利, 还使他们面临着“盗鱼”所要受到的惩罚危险。而这在当时作为听众的我们中也涌起了一阵激昂情绪, 大家都为村民们受到的不公暗自鸣不平。 (显然这不是一个调查者应该有的表现, 村民在将我们当成诉苦者的同时只强调了他们作为受害者的部分, 我们以此为据将自己置入那个受害者的角色当中) 。而随后与一个当地的小学老师谈话中, 我们得知, 将鱼塘转让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村民的过渡捕捞对当地造成了环境破坏。这里, 作为一个本地人的老师不急着为自身受损利益辩驳申冤却将不为人知的一面向我们道来, 在我看来, 他身上所闪耀的“价值中立”使他不失为一个调查者的成功代表。

四、结尾

本书作为历史人类学的一本著作, 很好地体现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学科如何将人类学的方法运用到史学研究中。尽管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民族志作品, 但是在历史人类学中, 更多地采用田野调查研究, 能够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文献。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的应用给历史学者这样的启示:历史学者在研究文献时, 也应适当采取研究“他者”、“异文化”的认识态度, 异文化进行一个相对客观真实的描述和分析对, 切不能因投入了太多的感情, 而不自觉地投身于参与历史创造。

摘要:《马丁·盖尔归来》讲述了一个法国16世纪乡村的冒名顶替与身份认证的故事。美国历史学家戴维斯用一种全新的叙述手法向我们展开了一则奇异的乡村故事, 为我们展示了带有人类学关怀的历史人类学写作实践。远离历史学的书堆, 充分挖掘材料的可塑性, 作为一部历史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志, 我们有必要在此展开对民族志方法的思考。

关键词:马丁·盖尔,历史人类学,民族志,田野研究

参考文献

[1][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M].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作文:甲流感带给人类的思考 篇5

第一次听说甲流感是在家里吃饭时听新闻,新闻的内容是这样的:“这是中国第三例确诊病例,目前全世界共36个国家报告8451例甲型流感确诊病例……”听了这个沉重的消息,我们一家人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了,可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病毒的原因还没有找到,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几年前的“非典“,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这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结果。

有种说法称,甲型流感病毒是某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一般流感疫苗研制实验时由于操作不慎,病毒泄露、变异和传播造成了现在的疫情,这说法听起来多少让人有些愤愤不平。既不是世界上原本就有的病毒大爆发,也不是难以治愈、长期未被攻克的疑难杂症的流行,而是普普通通的流感病毒变异而导致了疫情。这次人为的失误产生了,那么,我们引以为傲的医学又在哪?

灾难不断。记忆里那场“非典”的战争还没被忘却,“禽流感”的恐慌也还没褪去,如今接踵而来的甲型流感又要在还未抚平的创伤上撒盐。病毒似乎并不是我们高度发展的医学显微镜下的`战败者,倒像是潜伏着的“撒旦”卷土重来,每年都会折腾出花样,甚至随随便便的一变异却逼得让人类不得不斥巨资研发疫苗产业,往往还总是仓促得应战。这样看来,“撒旦”的成本低得微乎其微,或者说,变异只是它们在各种各样药剂喷洒逼临的形势下所做出的进化本能。而人,就得为耗掉巨大的“应战成本”买单。

人类学思考 篇6

王晋康走上科幻创作之路,听起来很像故事。45岁那年,他被10岁的小儿子缠着讲故事,因为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就随口编故事给儿子听。有一天听完故事之后,儿子问,这个故事是他自己想的还是书上看到的?儿子建议他把故事写下来。趁着三天的假期,他写下了故事。几天后,他看到一本名叫《科幻世界》的杂志,觉得自己的故事可能可以在上面发表,于是抄下的杂志社的地址。与其它科幻作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王晋康并非“正统的”科幻迷,甚至处女作《亚当回归》完成后,他还不知道国内是否有专业科幻杂志。就是这样带着偶然的色彩,王晋康踏上了科幻创作之路。

不过偶然中隐含着必然。王晋康出生于解放前,一直生活在闭塞的河南南阳市,直到小学毕业才开始好好看书。从少年时代开始,他的内心就深植了对科学的情结,科学所揭示的大自然精妙、简洁的运行机理讓他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知青一样,王晋康经历了文革下乡,回城后赶上1977年的第一次高考,却因为出身不好被拒之大学门外。第二年,30岁的他以全市第二的成绩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内燃机专业。上了大学之后,由于学习之弦崩得太紧,得了严重的失眠症,不得不放松学业把兴趣转到文学上。那时正值西方文学作品大量引进,他看了很多书,也练笔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当年随意的耕耘,最终在十年后结出了果实。

在2010年11月的“第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上,已是花甲之年的王晋康与刘慈欣一同获得最佳科幻作家。“星云奖”颁奖词这样评价这位45岁才开始创作的本土科幻作家:“他的出现,意味着科幻新时代的开始。从1993年至今,他为中国科幻奉献了近百篇中短篇佳作和十余部长篇力作,这些作品影响了不下百万人,特别是《水星播种》、《类人》、《十字》、《蚁生》等作品,已成为当代华语科幻的新经典;今年发表的《孪生巨钻》、《百年守望》亦是魅力独具。他的作品有着宽厚的人道关怀,特别是近作《蚁生》,专注于人性的善恶,对于乌托邦的悖论既持有警醒的反思,也保持足够的乐观。可以说他是当代最具人文精神的一位科幻作家,尤其以细密、温暖、切近人情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许多近作都具有优秀的文学品质,在叙述、描写、人物塑造方面尤见功力,也在科幻题材的拓展方面不断创新。他堪称华语科幻文坛的一棵长青树,他勤奋创作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最佳科幻作家的殊荣讓王晋康非常欣喜,虽然他已经12次荣获“银河奖”。他说,“星云奖”是对自己整个创作生涯的总结。这位朴实低调的工程师,声称自己一生实际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本专业石油机械的工作。作为南阳石油二机集团的特种底盘领域的开拓者,他曾经得过几次部级奖励。另一件则是科幻文学创作。

对话 书香两岸 王晋康

科幻小说

商业化是一件好事

书香:您认为科幻小说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王:是立在科学理性的平台上思考人性(包括群体的人性)和人类的命运。

书香:您认为中国科幻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性?

王:科幻文学应该是最为超越国界的一个文学品种,因为它的源文化是科学,而科学体系是唯一的,没有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之分。当然,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应该接中国地气,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表达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甚至表现中国人对世界的独特思考(仍然是基于同一个科学理性的平台)。

书香:中国科幻在过去的一年间突然成为一股热潮,众多的出版机构将目光转向科幻小说,有人说中国科幻的新时代到来了,也有人对当下科幻所面临的过度商业操作与后备力量不足表示担忧,在这个问题上您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

王:中国科幻的过于沉寂和边缘化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那次不公正的批判(所谓科幻是伪科学)的余波,也与中国文学界的过于守旧有关。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科幻作家在默默中耕耘,已经培育出足够丰硕的果实,再加上刘慈欣“三体系列”的临门一脚,终于使这朵早该怒放的花朵绽放了。

科幻小说的商业化是一件好事,只有充分商业化才能养得住作家,也才能在众多商业化作品中孕育出文学化的精品。后备力量不足也不是问题,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至于中国科幻的新时代,我在几次会上都说过,中国科幻的真正热潮还得等三、五年,要等到出了几部真正本土的科幻大片之后,那将对中国科幻给予极大的推动。如果从长远看,科幻文学只是文艺百花园中一个品种,不会太热,也不会消失。

书香:您会为了市场对自己的创作风格与方向进行调整吗?

王:会的,而且已经在调整。只是年岁大了,要改很难,所谓老树不可移栽。还要强调的是:改动的只是皮毛和包装,内核的老王是不会变的。

书香:您被划为“新生代”作家,您觉得您与刘慈欣、韩松、何夕等其他新生代代表作家有什么共同点?

王:从生理年龄上我比他们都大,但从创作年龄上基本是同一代,我的创作甚至晚于韩松、何夕。我们都是在国门打开后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包括科幻作品),其后开始自己的创作,所以肯定有共同点,比如对大自然和人生较深度的思考、较广阔的视野,较现代的文学技巧等。

书香:到目前为止,您是“新生代”科幻作家中出版长篇科幻小说最多的一位。自己最满意的三部作品是哪三部,为什么?

王:我过去的创作是以短篇为主,长篇虽然也不少,但大多是短篇的扩写。真正的长篇创作其实是从《蚁生》之后开始的。比较满意的长篇是《蚁生》、《十字》和《与吾同在》。《蚁生》中有我人生的影子,其文学技巧更接近主流文学。《十字》表达了我本人渐趋成熟的思想体系,科幻构思比较硬,更接近我所说的“核心科幻”的特点。《与吾同在》具有较为锋利的思想内涵。

书香:从《生死平衡》到《十字》,再到《与吾同在》,自然平衡、善恶平衡,“平衡”似乎成了您作品的中心词。您是一直信奉“平衡理论”还是有什么促成思想上的转变?

王:万事万物的运行都离不开平衡二字,即如我曾奉之为圭臬的民主和市场经济,也必须和权威和国家调控平衡。关于平衡的观点我可能早已有之,但开始时比较模糊。随着近二十年的写作、阅读和思考,它逐渐变得清晰和坚硬。如果把《十字》与《生死平衡》作一个相比,就能大致看出我思想变化的脉络。

书香:这种“平衡理论”在西方科幻电影《阿凡达》中也有体现。您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搬上大屏幕吗?如果有可能,希望是哪篇?

王:当然希望啊,而且相信它也能实现。美国大片《盗梦空间》引入中国后,很多人说我应状告好莱坞剽窃我十年前的《七重外壳》。这虽是玩笑,但说明我的作品中早就不乏大片的内核。我即将在《科幻世界》出一个短篇结集,收了十个短篇,里面每篇都可拍成电影,如《终极爆炸》、《生命之歌》、《转生的巨人》等。至于我的长篇,转换成影视作品相对要困难一些,恐怕要期待来日了。

人类学思考 篇7

关键词:《菊与刀》,心里人类学,日本文化,生态人类学

前言

《菊与刀》是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文化的一部作品, 是二战时期, 美国政府委托人类学家对日本文化研究, 并根据研究的报告对日本进行制裁的依据。这部作品便产生于那个特殊的时代。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 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无疑, 历史证明这样对日本的管理更有利于日本民族的发展。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也完成了获悉日本文化的任务, 解析了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 展现了日本的历史、信仰以及行为方式。这是应用人类学在研究跨国文化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应用人类学的视角在解决其他国家问题、了解其他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显得尤其重要。从《菊与刀》的研究视角可以看出作者在研究文化时更注意文化载体的行为, 以及行为所体现的主观意义, 因此, 可以得出作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日本文化的。

而生态人类学则是通过环境的特殊性来分析当地文化的多元, 从中找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因此, 笔者从生态人类学视角下重新解读《菊与刀》, 是在前人的研究成就上, 以及《菊与刀》中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 用另一种视角来分析日本文化形成的原因, 从日本特殊的地域环境, 以及在近现代以前, 在文化、科技、教育上等受邻国影响 (主要是中国) 情况下的对其文化形成的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个民族的文化, 往往是通过这个民族的物质建设以及国民的行为来表现, 国民的行为又反映了国民的性格, 因此, 国民性格是最能反映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的。于是, 在介绍民族文化时, 就要解读该民族的性格以及性格的形成原因。在《菊与刀》中, 介绍日本民族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等等, 这些矛盾的性格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而日本民族从出生到死去都面临沉重的家庭及社会的压力, 森严的等级制度、苛刻的家庭制度、“恩”的报答、“义务”的压力、“情义”的负担都要无条件地遵从, 因此我认为日本的文化形成了日本民族的复杂性格, 也就形成了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但为什么日本会有如此独特的文化特点呢?为什么等级制度如此苛刻?为什么感恩教育如此繁杂以及对责任义务的灌输教育那么等级分明?下面则从生态人类学视角逐个分析这些文化的特点及意义。

一、严格的等级观念的意义

日本民族等级观念之强、波及范围之广在东亚国家可谓是独特的。在日本要遵从皇权, 无条件地服从天皇, 向天皇效忠是每个日本国民的义务。关于皇权思想则在其他帝国国家也所展现。但日本国民从一出生就要教育有等级观念, 拥护天皇, 服从父母。至于日本家庭内部的等级, 每一等级都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每个成员都要严格遵守自己的等级, 不可逾越!上自天皇, 下至贱民, 日本封建时期的极为明确的等级制在近代日本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严格的等级观念是日本在东亚独有的文化特点。为什么日本会形成如此严厉的等级制?它引进中国文化、学习中国官僚制度, 却没有引进科举制, 这可是保证下层人士向上流动的唯一渠道, 也是其他传统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日本如此注重等级, 用生态人类学来解读, 这是与日本独特的地域环境条件有关, 日本土地面积约37万多平方公里, 境内多山, 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 因此, 日本平原面积狭小, 耕地十分有限, 人口生理密度大。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 特权人士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而采取等级制, 这样可以保证他们的利益, 也可以避免因资源的争夺而发生战争。这有点像欧洲的封建城邦, 都属于地理狭小, 人口众多。因此, 苛刻的等级制反而有利于日本民族的和平以及在苛刻的等级制度下, 日本人民安于本分, 能更好地利用自然环境, 而不至于环境过于利用, 达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来看, 苛刻的等级制是有利于日本民族的和平的, 也有利于日本民族在狭小的空间内生存, 因此也就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等级制文化。

二、恩与感恩文化的意义

在日本文化中恩就是指承受的负担、债务、重负。日本人说“我受某人之恩”, 就等于说“我对某人负有义务”, 并且把这位债主、施恩者称作“恩人”。我认为日本人对“恩”如此敏感, 与其森严的等级制有很大的关系。比如, 日本第一位和最大的恩情是“皇恩”, 日本每个人必须以无比感激的心情来恭受皇恩, 让他们自己认为有幸生在这个国家, 安居乐业, 万事称心, 就不能不想到天皇所赐的恩典。这对于巩固等级制, 让人们安于接受等级有很大的作用, “恩”要服从领导, 服从上司, 服从父母, 也避免了内部战争的频发。在整个日本历史上, 为了维护等级制, 日本人一生中的最大恩主就是他那个生活圈内的最高上级。这个人物随着时代而变化, 曾经是各地的地头、封建领主或将军, 现在则是天皇。这是为了维护日本等级制所做的努力, 进而形成了日本的“感恩文化”。

7世纪以来, 日本从中国引进孔家的道德伦理体系, 但是并没有接受中国的忠君爱国的思想。中国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忠君, 忠君的同时君主要施仁政, 爱护百姓, 实行仁义,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无敌, 君王的义务与权力是平行的, 是有条件的遵从, 有条件的“忠”与“爱”。而日本文化, 关于感恩是无条件的, 是单向的, 是义务, 是债务。我认为日本之所以没接受中国的“仁”, 这是与他的严谨的等级制有关, 也就是为了维护等级制, 无条件地接受“恩”, 感恩天皇, 感恩上级, 感恩父母, 感恩师长, 感恩朋友, 这一系列的“债务”让日本人勤勤恳恳, 做好自己, 回报天皇, 回报父母。自从有了等级制文化, 当权者为了维护等级制的存在, 就强加于日本国民恩与感恩的意识, 从而形成了“恩”及“感恩”文化, 这独特的文化不过是为了维护日本等级制而已, 但在另一方面却也显示出了日本选择这一文化的意义所在。

三、日本的自卑情结

日本人常说“情义”最难接受, 一个人必须报答情义。这“情义”到底是指什么, 日本文化中有两种不同种类的情义, 一种是“对社会的情义”, 可以理解为“报答情义”, 亦即向同伙人报恩的义务。另一种则是指对名誉的情义, 即保持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日本在感恩文化的影响下, 对人际关系中的“恩惠”分得如此之细, 这在中国或是西方是没有的, 这种现象也表明了长期在无条件的感恩文化中成长的日本人深怕情义的负担。至于“名誉的情义”倒是一个疑问, 如此关注自身的清白本身就显示了自己内心的自卑, 如果是单个个体是这样, 那倒不足为奇, 但成为一种民族特质、一种文化, 就令人十分不解。这种奇特的文化, 难道就是与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生长环境等有关吗?如果有关, 为什么形成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生长环境呢?通过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析, 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狭小的空间, 这些环境所给予日本民族的营养, 所创造的文明远远不及邻国中国文明的辉煌。因此, 很早开始, 日本民族就向中国学习教育、农业、医学、经济、天文等知识。可以从大国及小国这两个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看出这些环境所形成的文化, 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在两个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和物质优势造就了日本民族本身对其文化的自卑性。再者, 日本独特的等级观念所造成的“恩”与“感恩”思想, 是严厉苛刻的行为准则, 也是社会规范的指标, 是社会衡量日本国民的行为准则, 所以, 对于行为方面的“名誉”关乎个人的道德好或坏的关键, 也是关乎是否能被国家、社会、家族接受的关键, 如果失去行为方面的名誉, 将会受到国家的审判、社会的惩罚、家族的排斥。因此, 名誉在日本民族中就等同于生命一样, 没有它, 就无法生存。这也是独特的日本环境下, 形成苛刻的等级制下产生的副产品。因此, 日本民族就有了如此独特的自卑情结。

四、日本人重视享乐的意义

日本民族很重视饮食, 他们很注重食物的美感以及食物的鲜美。他们喜欢洗浴, 温泉在日本很有名气。我认为日本享乐的民族文化是日本民族在感恩、义务、情义的束缚中的解毒剂, 他们喝酒、享乐来摆脱自己身心巨大的负担, 偶尔的放纵能释放心里的压力, 让人健康地生活。日本比较重视精神的锻炼, 认为“恩”“义务”“情义”的偿还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忍受苦难是日本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注重精神的磨炼, 这看起来与享乐矛盾, 不过都是在森严的等级制、苛刻家庭制、“恩”的报答、“义务”的压力、“情义”的负担中的产物, 都是面对种种“回报义务”“自我约束”的精神胜利法, 享乐是压力过大的情绪“释放剂”, 精神磨炼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责任, 并减轻道德约束的痛苦。其实这两项并不矛盾。

五、结语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提出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是因为儿童教育时的不连续形成的, 即幼儿的纵情恣意, 一切欲望都能得到满足, 童年开始的感恩文化、行为束缚、必须履行的义务, 以及做不好整个家庭的反对, 造成了他们长大成人后, 既可以沉溺于罗曼蒂克的恋爱, 也可以一变而绝对顺从家庭安排的婚姻;既可以沉缅于享乐和安逸, 也可以不计一切而承受极端的义务……本尼迪克特从心理角度来诠释日本民族复杂的矛盾性格, 认为教育的不连续是造成矛盾性格的主要原因。单方面地认为从幼儿早期的意识, 与童年开始的苛刻的文化教育这两方面的影响造成了日本的矛盾性格, 这有点夸大早期的幼儿的影响, 那幼儿的恣意玩乐是否是形成日本成年沉溺于罗曼蒂克、沉湎享乐和安逸的原因呢?其实人类本身都有沉湎享乐和安逸、追求快乐的生活、趋利避害、追求自由的需求, 这并不是只有日本人才有的行为, 这是人类的共同爱好。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日本民族的复杂性格, 恐怕难以站住脚。因此, 笔者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 由日本独特的地域环境所形成的苛刻的等级制观念出发, 来诠释日本民族的性格特点, 从另一种角度解释日本民族的国民性, 对于海内外的研究做一参考。还有, 二战结束已经将近七十载, 日本在这些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那沉重的家庭及社会的压力、森严的等级制度、苛刻的家庭制度、“恩”的报答、“义务”的压力、“情义”的负担是否还存在, 那教育的不连续性是否还在继续, 如果不存在, 那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是否还如以前一样激烈?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漫产业以及服装、电子产品已波及全球, 得到各个国家的喜爱。如今很多国家的学子都去日本东京大学深造, 这是否可以看成日本的价值观在与世界接轨, 或者是日本的价值观已不再是那么令人不可琢磨, 无法理解。日本现在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行为与传统相比, 变化了什么?保留了什么?笔者的这篇文章, 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日本文化, 也为以后的同仁研究日本现代文化做一铺垫。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文化之谜.[1]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文化之谜.

[2]马文哈里斯.唯物人类学.[2]马文哈里斯.唯物人类学.

人类学思考 篇8

一、人类学研究要有立足点

人类学者奔走于蛮荒之地, 忍受着异族的不满与行政人员的讥讽, 在经济发展的冲刷的异文化中寻找属于人类本质的永恒。人类学者甚至会不禁问自己:我该怎么办, 怎么让自己的研究价值的到展现。所以, 人类学研究应该找准一个研究的立足点。

所谓立足点, 就是出发点, 目标。立足点的设定实际上就决定了行为的内容。人类学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 面对异族文化所引起的文化冲击, 终身难忘, 刻骨铭心, 但这并不能作为人类学研究的立足点。人类学研究要将被研究者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要在寻求人类思想行为的基本规律与结构的基础上, 建立起更深更广的认识, 要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为研究对象谋取利益的过程中。

随着人类学的发展, 研究者人数在增多, 反映研究成果的文献书籍也在增多, 而被研究者的生活却丝毫没有改善, 这是需要深思的。作为读者, 有时我们欣赏着人类学的文献书籍仅仅是满足好奇心, 不易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笔者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 也不在于著书立说的多少, 而应该明确田野调查的文化实践是为了发现和保护被研究对象和他们原有的文化烙印。

所以, 人类学研究应站在旨在为被研究者谋取福祉的角度来开展工作, 这既是人类学者做研究的立足点, 也是最终的归宿, 这是人类学研究需要认真反思和面对的。

二、异文化的保护要有明确的原则

进入21世纪, 虽然世界性的大战很难发生, 但地区战争与冲突时而不断, 无疑政治、经济的冲突与矛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但文化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为引起冲突的根源。异文化之间的相互不理解、误解, 造成了种族群体之间关系的紧张。

如何对待异文化, 消灭抑或同化都不是正确的选择, 人类文化正是因为不同才显露出其丰富多彩, 才形成了璀璨的人类文明, 人类的群体之间需要交往, 文化便需要交汇, 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文化之间的共处非常重要, 人类学者做研究也要相应时代的号召, 树立起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便是:求共荣, 美各异。

求共荣, 就是要在发展中寻求共生共荣, 相互融合,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 民族之间的冲突必然是两败俱伤。相反, 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则是国家昌盛, 社会和谐, 共享文明发展成果。人类学者在田野调查中不仅要做文化的混血儿, 而且也要扮演促进民族融合共荣的角色, 这是需要把握的, 尽管在这之中人类学者要夹在文化的碰撞中, 面对排斥与怀疑, 但人类学研究别无选择。

美各异, 即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 文化之间不应该是此消彼长的, 而应该形成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场景。文化元素的流失与消亡带来了文化群体的种种不安和人类学者的迫切思考, 产生了文化重建意识, 我们如何将特有的文化重建, 又将如何处理好与异文化背后的群体相安无事、共荣共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人类学者的研究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 他们被时代赋予了使命, 人类学的研究要把握差异的原则, 与全人类一同努力将他们点亮, 让共荣与差异的文化成为人类发展的和谐音符。

三、人类学者要勇于面对矛盾与困境

田野调查是不易的, 这也反映了人类学研究存在着重重障碍, 人类学者要克服自身角色的羁绊、生活环境的挑战、与异族的相处的不易、调查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这里就角色的羁绊与调查中的矛盾来做思考分析。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 对于事物的理解个看法往往被打上了特定的烙印, 如何克服研究中所受到的自身文化背景的限制、提高研究成果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是人类学界一直争议的话题。从客观出发, 尽可能的减少主观臆断因素的干扰, 这就需要人类学者对自我角色的扮演进行定位, 灵活转变角色, 最大化的使局外人成为局内人, 并时刻自省自悟。

四、人类学的研究与异文化的保护需要更广泛的力量参与

人类学者虽然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力量, 但毕竟在国内看来, 学科的冷门, 院校专业开设的稀疏, 仅凭人类学者的努力去寻找“漂泊中的永恒”是不可行的, 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如政府的重视, 民间社团的支持等。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 对于各方面的管控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政府职能的掌握也决定了其应尽的责任, 对于异文化的保护, 政府所采取的举措具有重要作用。在文化开发开放中, 政府应有相关法律法规, 形成保护的法律依据;在文化的宣传上, 政府应该对不同的文化加强宣传, 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交流;在对待异族民众上, 更应在医疗、卫生、保险、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对文化的维系形成有效保障。同时, 面对受到历史冲刷需要文化重建的异文化来说, 也需要政府拿出积极有效的措施, 鼓励并给予扶持, 促进异文化复兴。人类文明的发展呼吁政府以实绩为人民谋福祉, 相信加以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 政府文化职能的发挥必将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民间社团同样在文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组织、公益性的民间社团活动是一种社会进步与和谐的表现。在我国, 旨在保护异文化的民间社团活动组织的还太少, 常态化和经常性的活动没有形成, 抑或仅是个案寥寥。人类学者们可以做社团的发起者与组织者, 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 加强文化对话, 增进文化交流, 传扬文化魅力, 激发文化主体的自我文化保护意识。当然这与政府的出资投入也是不可分割的, 社会公益投入不可能承担起全部的活动资助, 需要有政府的强心剂。

五、结语

人类学研究的课题很多, 异文化保护的需求很大, 既需要我们明确研究的立足点和异文化保护的原则, 也需要拿出克服困难的勇气, 争取更广泛力量参与其中。唯有此才能让人类学发展的更成熟, 才能更好的激发出人类学研究的产能, 让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群体种族之间和谐相处, 共美共荣。

摘要:人类学对笔者来说, 曾是一个陌生的字眼, 通过研究生期间的学习, 对其有了初步的感知与了解。本文是在阅读《漂泊中的永恒》一书的基础上, 加之相关书籍的涉猎, 产生的一些自己不太成熟的思考, 若能对人类学研究有点滴益处, 便算不白学, 不白思。

关键词:人类学研究,立足点,原则,障碍,力量

参考文献

[1]乔健.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9.

[2]刘海涛.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矛盾与困境[J].贵州民族研究, 2008:23-27.

[3]潘峰.本土人类学者的自我角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6) :28-32.

[4]袁同凯.在异域做田野:老挝的经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9 (5) :14-18.

人类学思考 篇9

一、行为共同体

人类行为动力学探索人类的各种行为的统计特性。有的事情实在是属于人类行为动力学的难题[2]。一些人深深崇拜的向经典致敬的翻拍电影,其他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电视台里又蹦又跳,几十岁的大人学娃娃做游戏,几十岁的人还相互之间称呼重叠的小名,如小小、花花。有人喜欢得不得了,有人讨厌得不得了。有的博客,开始每天好几条,突然停笔几年多,又突然愿意隔三差五地写上几句,那么,决定了写与不写到底是什么因素,或者问一句:是谁在哪种情况下,才愿意来分享自己的观点。

无聊的人做一个实验:把麦当劳的食物放在高级食品的鉴赏会,被骗的群众一个个对他们的食物赞不绝口,有些人还自称有机食品或是烹饪行业的专业人士。把小孩子的涂鸦放在画家的展览会,还是有人愿意出高价钱。三代的青铜器备受人们喜爱,一提起后代的青铜器就是一段贬义词。专家们在媒体上的讲座或者痛心疾首或者语重心长,任务就是使现代人们拥有古代人同样的欣赏品位,只能赞美古代的器物不允许喜欢后代的器物。鉴定难啊———同样的物件,评价刚好相反:支持的一方赞不绝口“形体巨大,造型雄伟,纹饰精细优美……,与著名的国宝司母戊方鼎一方一圆,合称商代重器双璧”。批评的一方说“国宝级伪鼎,……如此粗制滥造,欺人太甚!”笔者购买的某电视红人编写的青铜器著作,随书附赠礼物一件———勘误表,意思是说“不好意思,正文中我那几件玩意儿鉴定错了,误真为假或者误假为真了”。

电子企业或者机械企业倒闭了,只剩下一块地皮。房地产商眼中可以拆了重新修房子,在下岗的主人翁眼中是坟墓———埋葬了自己的青春。一群穷困潦倒的艺术爱好者慧眼,捡了一个便宜租来做创作场地。为了凝聚人气,就有投资人来投资,成为文化产业创意园。徜徉其间,文青们自得其乐,平台制作商还请下岗工人或者周围的社员来当保安或者保洁。游人们———最多的是大人带着孩子,老大远慕名而来,却一看不懂留下工业的遗迹,二来不看旁边的说明都不知道一堆物品堆在那里居然叫雕塑,不看解释的话都不知道三个不同颜色的还是代表三个不同时代。

观察,然后思考,就提出效应、真理、学说。自以为掌握了人类真理,就藐视周围的人们。或者到处推销和演讲。一些推销成功学、营销学的人士,自以为掌握了宇宙间的真理,就来教导众生,其实大家都明白:台上讲师自己都是靠卖嘴巴皮挣点辛苦钱,有那些成功学诀窍他自己怎么不去赚———那个讲师的成功就是收讲座费。

说的人多了,就自认为是时尚了。小资们津津有味,旁人看来十分可笑:一小群年收入8万的编辑们在教一群年收入3万的年轻人们如何去过月收入8万的生活。辜振甫偏偏要用筷子吃西餐又怎么样!借助能源新概念登上财富排行榜的首富,到处演讲,下面的听众微皱眉头时而发出会心的微笑还伴随轻微点头。下面的观众一直皱着眉头听做思索状,隔一小段时间发出会心的微笑或轻轻点头。不能一直皱眉或者一直点头,否则会被周围的人瞧不起。最让人疑惑的是,演讲的人如果是世界首富———哪怕是短暂的,讲话时大家都在思考。被抓进监狱后,还有人请他讲话吗。以前他说过的那些话还有人相信吗?

二、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3]。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在擅长了自己的领域后,开始广泛阅读书籍。外专业的书籍看不懂,一找,原来文史哲的书籍好读有趣,好懂。读得多了,就有想法,跟文科领域结合或者对文科的研究提出批评。所以文理结合的文章越来越多。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都在极力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推进本专业的发展,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时髦。自然科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结合、交叉的新名词和研究领域比比皆是。问题是:这些研究真的有意义吗,或者换个委婉的说法:自然科学的方法能够被延伸应用到社会科学吗?借助一个名词,结合自己的专业,申报交叉学科课题,审稿专家也难以看明白,但又不愿意露怯,写的结论很谨慎“未见错误”。

利用交叉学科提出一个概念。嘴巴会说的,还可以到处演讲、讲故事,推销这个概念。远方的、远古的,大家都不知道,就都瞎说呗。瞎说的共同点就是:用当代的理论去猜测未知的东西。先出几本书,赚了稿费再说。如果会包装,出的书里面有调研数据、有几张最新拍摄的照片,可以让质疑者一时弄不清真假不敢来反对:外太空的东西你又没法去亲自看,远古的推测也断不至于有古人会从坟墓里坐起来开口反驳。预测的专家挣够了钱、花天酒地以后退休养老去了,信不信就看你了,实际情况如何就不关他事了。听讲以后,也许有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怦然一动、醍醐灌顶,竟至于拈花微笑、潸然泪下,变成了理论的拥趸,爽快地加入了这个学术家族,发表了一大堆交叉领域的论文,风靡全世界。

黄宗智教授指出,自然科学是追求普适的真理、社会科学不应该追求这种普适。社会的发展还有源自人的主观意志的抉择,也有实践世界中的无穷的特殊性和模糊性;在确定性之外还存在偶然性,而源自实践中的偶然性的长期积累,更可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历史趋势[4]。大家确实都在追求真理,为难之处在于社会科学难以进行试验,甚至难以进行计算机模拟。各种交叉学科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人文社科没法进行的数值计算和复现,大部分需要依靠同行评议。

数学建模竞赛的反思。中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举行一次,每年的题目一半来自于自然科学、一半来自于人类心理评判,诸如满意、和谐。真和美是抽象的,比如一个超市营业时间的确定,关门早流失客户,关门晚增加营业额但人工工资和电费等也增加。要求参赛者进行调查,而每天的客流量显示是不同的。以一天或者一个月的调查数据作为长期的数据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人们的满意度是进行各种假设,这与做题者(决策者)的喜好,即使依据了什么原则,那些原则也是一些科学家自己设定的。教练员和学生,竞赛组织者,列出一大堆模型,做一些假设,得出一些结论,参与者都都自得其乐,但这些论文的结果到底有多大价值呢?能否明白说一句:“这个事情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也可以,选其中一种就可以了,就不要用数学来包装了,好吗?”

自然科学中的反问题是一个广阔的研究范围,知道事件开始的参数推出结果是正问题,知道了事件的结果来推知其初始条件即为反问题。反问题研究课题和方法,推广到人类社会中,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各个学科CAE软件是否如实反映了自然界、CAE软件居然可以推广到人文领域?当然也许科学家们会将这个提升为哲学问题。目光敏锐的科学家发现了这其间有文章可做———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模拟。其实,计算机模拟计算在自然问题的反问题研究进展缓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5,6]。

三、大数据

用抽样调查来论证一个自己预设的观点成了最近几年的时髦[7],实行夏时制节约了多少电费、孕妇口服叶酸减少了多少残疾儿童。至于少生人口给中国社会的进步,现在放开二孩政策后对中国社会的促进。因为是很久以后的事情或者无法统计和验证,先把书卖了拿点版面费。但是只要看这些结论:“四川男女接受试婚人数,排全国前三,9成男性愿意7成女性愿意”,里面的结论“70前性欲最旺、博士对性的要求最低”、“女性对性经验要求普遍高于男性”、“留守儿童有60%的自杀愿望”。这些煞有介事的比例不知道会有几个人相信。这不禁引起人们的深思:社会科学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吗?这是不是医院的体检报告“未见异常”、“只对本次标本负责”。幸好这不是花费纳税人的钱,逗网友们一笑的玩意。

但有一份报告,里面数据来源。有一个关于这个白皮书中留守儿童自杀倾向的解析。其中写到:全国有6000万儿童,1000万一年见不到自己父母一次。调查自杀倾向的样本是840名,然后下面是百分比、百分比,专家们真知灼见,大声疾呼要关心祖国的下一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没看错,6000万到1000万,再到840。不清楚这840人与2131份有效问卷是何关系、是所有的百分比都来自这840人,还是只有自杀倾向的分析来自这840人。不知道课题组是如何从6000万到1000万、再到2100来人的,又为何偏偏是以这840人调查其自杀倾向、6000万中的840人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贵州毕节儿童自杀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表了:通过回收有效问卷2131份问卷做了很多分析。不知道调查机构的经费支持来自哪里、是不是因为这个分析结果是“大数据”可以作为收入的。

四、学术家族

人类有了科学以来,组成了很多学术家族。家族成员们写的东西,有很多假说、理论来包装,学术家族以外的人们很难读懂。学术家族深信不疑的东西,外行十分不理解。但是成员们却越发相信了。

但有时候,学术家族其实有时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狗都知道:丢个肉包子出去,狗总是直接奔着落点而去、断不至于拐来拐去乱跑一阵。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要到孩子们上初中了才煞有介事地告诉孩子们这个“公理”———不证自明的理论。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自然科学的复杂性,有时博士生导师都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博士生的那些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微课。“这些办教育的人专会挂幌子唬人”。《围城》里还专门有研究导师制的专家。现在没有这个了,时兴的是微课,说是学生可以利用闲暇的5-10分钟,用手机学一个知识点!拜托!据说研究生都厌学了,上课都不听课的主,会在休息时间用手机学习知识?!研究微课的家族很庞大,但是,微课到底有用没?还有慕课和翻转课堂也甚嚣尘上。其实,还是要施行师徒制,教师当面教学生知识和技能才行。

3D打印。3D打印号称“所想即所得”,完全不了解技术原理的哲学家们也来凑热闹,大发感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第三次工业革命”。近年来十分火爆,家族中的各路人马纷纷登台,希望分一杯羹。借助一些开源技术号称是自主创新开发机器,一些投资商购买了设备企图发大财,嘴巴会说的跑销售,大学毕业生多的企业就建个网站提供3D在线服务。神州大地处处打印ABS和PLA。技术宅们自我鼓励和相互鼓励,反复打印自己的人头像、抽象的后现代图形或者根据大学(本科和专科)机械零件设计基础知识打印一堆塑料件去替换机器上的金属件。创客团体日益壮大,推动祖国的创新事业蓬勃发展。小朋友也用3D打印笔想成为“神笔马良”。但是,这些广告做得再好,总是需要有需求的终端用户来买单。没有终端用户,这种技术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参考文献

[1]季读.西方后现代学术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吗?[N].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5,7(B10).

[2]郭进利.复杂网络和人类行为动力学演化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03):141-147.

[4]黄宗智.社会科学和法学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吗?[J].开放时代,2015(03):158-180.

[5]王来贵,朱旺喜.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反问题研究内涵[J].中国科学基金,2016(01):85-88.

[6]何春俐.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综述[J].机械管理开发,2013,13(02):130,133.

人类寿命延长的思考 篇10

1 人类长寿的影响因素

尽管长寿给社会提出不少难题, 但毕竟“长生不老”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梦想。至于怎样才能长寿, 生物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派认为“遗传决定一切”, 任何补药和健身运动都敌不过传自父母的基因;另一派则认为, 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是长寿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疾病并不是衰老带来的必然结果, 而更多的是生活方式造成的。减少死亡和延长生命, 人们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第一是锻炼;第二是改变饮食结构;第三是与人接触, 有事可做。适应衰老, 也是一种心理方面的技能, 孤独感会加速人的死亡。大脑闲置不用就会像闲置的腿一样出现退化, 正如锻炼身体能够防止肌肉萎缩, 经常思考可以保护大脑, 又可以保护免疫系统。专家们预言, 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打破地区、国家、世界的长寿记录。

根据医学人道主义原则, 笔者认为以下准则是应当遵守的:

第一, 深入开展老年医学和老年社会学研究, 探索衰老奥秘, 寻求预防衰老方法,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延长人类健康寿命。

第二, 同情老年人因衰老引发的老年性疾病造成的痛苦, 尽量减少或消除老年性疾病给老年人造成的痛苦和煎熬, 对老年患者需要有超过一般患者的爱心和耐心。

第三, 为老龄人提供医学上、心理上的科学指导和咨询, 帮助他们克服种种迷信思想, 不科学生活习惯和商品社会中唯利是图的虚假广告产生的错误诱导。

第四, 协助政府制定老年人政策。虽然寿命的延长将不会变得永无止境, 但近数十年仍将会或多或少延长人类寿命。针对长寿引起的后果, 协助国家制定符合国情的对策。研究长寿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后果, 协助制定退休政策和医疗保险制度等。

2 老龄化社会的深远影响

人类健康寿命延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也许会比一万余年前出现农业以后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更大。寿命延长虽然出了不少难题, 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积极的方面:

第一, 人类寿命的延长必将极大地促进老年保健, 老年医学的发展, 有效地指导老年人获得健康的晚年, 防止他们经受与年龄有关疾病的折磨。

第二, 较年长的人将由于他们的经验和积累起来的智慧, 个人较多的交际关系而更有价值, 改变“老而无用”的传统观念, 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部分。老年人增多, 将有利于继承文化传统。

第三, 健康寿命的延长对退休期将产生什么影响, 可能是难以预料的。如果经济变得更有效率, 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 则可以早些退休;如果我们身体健康, 也许更喜欢工作长些, 可延迟退休期。

第四, 健康长寿以后, 工作年限与寿命的比率将增大, 总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会下降, 健康寿命的增加可通过降低非生产时间在寿命中所占的百分比而提高生产力。人的健康寿命延长很可能会降低生产的成本费用, 提高经济效率。劳动力成本很大一部分分别与衰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直接与衰老有关的成本是医疗费用, 间接有关的成本费用是退休金。医疗费用伴随着寿命的延长而增加, 消耗很大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 但是, 如果能够有效地逐渐防治老年病实现健康寿命增长, 那么就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直接和实质性的费用节省。

3 医学模式改革怎样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我国老年医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疾病管理模式发生转变, 研究范畴随之扩张和深入, 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相关的伦理问题、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2006年, 中国协和医院老年示范病房应运而生, 积极探索中国老年医学模式, 为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经过不断地探索, 已经初步摸清了老年人医学模式的内涵, 老年医学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年疾病的范畴, 涵盖了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个方面, 是按照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将所有的临床科室组合在一起的综合服务。老年科除老年科的医生进行日常治疗工作外, 还要有许多临床及相关科室参与, 如骨科医生、康复理疗师、老年营养师、经过特殊培训的护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 对患者的医疗和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健康指导。

2009年,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入8 500亿元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 造福民生的重大决策, 这当然也包括健全社会养老体系, 发展多层次养老结构, 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为民造福, 首当其冲是造福老年人。我们要为老年人更加优越的幸福晚年而翘首期待。

长寿的到来, 也许意味着真正文明的到来, 不管它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或者向我们提出什么样的难题, 也不管我们可能担心它, 还是欢迎它, 它无疑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这将是一件价值和特点尚不清楚的礼物, 使我们站在一个无法断定, 但很有前途的新世界边缘。

摘要:1997年,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0%, 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老龄化给经济、财政和社会带来巨大冲击, 健全社会养老体系, 发展多层次养老结构, 形成符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刻不容缓。长寿的到来, 无疑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老年医学, 探索老年医学模式, 将首先造福于老年人。

设计人类学 篇11

亲近自然

IVY

常春藤

这个由Paola Navone设计的新常春藤,灵感来自古代的“绿色雕塑”艺术,各种元素焊接在一起,加入一个金属棒框架,不仅外形独特,使得结构也非常稳固。金属拉网具有特殊的力学特性,力与美精妙结合。金属薄板镀锌,整个结构经历了阳离子电泳的过程,然后中间加入蓝色手绘鱼儿戏水的画,为常春藤注入了海洋的颜色。这显然塑造的是一个“硬硬”的物质,但三维立体形状,使它十分轻盈,给人的印象是它们可以浮动在空中。

DESSI

温馨的栖息地

热爱大自然的人,不会把大自然里的生灵占为己有,于是鸟笼成为了回忆,我们希望和可爱的鸟儿在同一个空间里和谐共处。这款喂鸟器可以挂在空中,也可以立在地面上,喂鸟器下面的支撑面剪成树枝的样子,就像鸟窝里的枝丫。上面的盖子可以蓄水,也可以遮雨,中间放上谷粒、瓜子或其他坚果,小鸟肯定会喜爱上这个地方,成群结队地来这里觅食栖息。

Org Limited Edition

花蕊间嬉戏

世间最美的景象永远都是出自大自然的手笔。这是一张茶几,却无不散发着自然界的芬芳气息。一只美丽的蝴蝶轻轻落在黄色的花蕊上,舔食着甘甜的花粉,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和温柔的微风。透明的圆形玻璃桌面里镶嵌着精致的蝴蝶,翅膀犹如叶子的脉络纹理。它会永远在那里,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你能数得清有多少根花蕊吗?不,应该是桌子腿,有直的有弯的,但是它们合力成就了桌几的稳定。嬉戏的桌面、动感的桌腿召唤着我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

Arborism

森林遐想

冬天的树木没有了树叶的点缀,剩下光溜溜的枝杈,但生命力仍然旺盛,它们只是在等待着银装素裹的那天。Arborism的这款桌子是把家居制作提升到艺术品层次的又一杰作,它的设计极为简洁,它由最基础的平面和线条组成。然而简洁成就经典,平面横腰拦断了疯狂生长的枝条,把我们从大自然的想象中拉了回来,想起了它的用途。精细但坚硬的金属支架强调了桌子的稳定感和简单大方的现代品位,薄如纸片的桌面把这件艺术品的魅力推向极致。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家居设计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使用的快感。

BUSNELLI ARGINE

摩登原始人

沙发一向是家庭中最必不可少的家具,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或坐或躺的工具,它的舒适还可以让每一个疲惫的躯体放松,并且恢复我们失落的情绪。说到放松心情,有什么比回归大自然更有效的方法?看到这款沙发,我还真想穿上树叶做成的裙子坐上去打磨我的兽骨项链。柔软的材质竟然能诠释坚硬的视觉效果,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这是一套组合沙发,你可以随意布置石洞,过着悠哉的原始生活。对了,千万别在附近钻木取火,这可是沙发。

新生活新概念

Tricot

马背上行天下

这款Tricot刚映入眼帘,还真要拐个弯想想它是个什么东西。很快,艺术品的强大魅力引起了本能的反应,你的身体知道如果坐上去,躺下来,那就再幸福不过了。没错,它是个沙发。这样的颜色,这样的形状,不禁让人想起马背上的马鞍。对这款沙发的设计者而言,他以一种开放式的设计思想,表现了一种自由的生活观念。这款沙发的点睛之处在于包裹在外面的皮质交织网,金属小扣把交点一一扣住,镂空的网面使沙发的设计不会陷入单调。这种细节的处理让设计师的想象力得到实现,使作品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梦想成为牛仔的小伙子们可不能错过这件Tricot。

Universal Toilet

为你,为大家

以人为本,万能厕所灵活的设计概念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考虑到多方面的要求,如目标用户、空间及设施的开支。其主要特点是它的适应性,残疾人、非残疾人及老年人通过双功能胸板都能够方便使用。轮椅使用者不必打开或扭转身体,可以简单地滑动着轮椅直接上厕所。可倾斜的胸板,他们可以倚靠来增加稳定和舒适性。当站立或上轮椅时,胸板的把柄也是有用的,其由一种特殊涂层包裹,以减轻冰冷的感觉。还有专门的节水设置,种种人性化的设计想必会很快赢得人心。

Energy Saving Plug

细水长流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电,人类的生活将会怎样。其实如果用心,生活中会有好多好的习惯为节能节电做出不小的贡献。所谓小想法将改变生活习性,细节也能决定成败。插座被设计成水龙头流水的外形,当人们看见插座时,通过图像会提醒他们不要浪费电,时刻注意安全。不同于常规插座,它还有极好的装饰价值,居室里它可以独立成为一道风景。这个小小的设计将会为节能和防止全球性变暖做出巨大的贡献。

Lib-ris

组合

这里有7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组件供你使用,它们由高强度的铝材料制成,具有很高的承受力。自由组合的随意性成就了它灵活多变的形态,一维、二维或者三维,任你决定,它可以随空间的变化,无限扩大或缩小。能随意组合和分离,可分解成小体积的各个部件,也会让包装成本大大降低,可谓一种环保设计。书架的材料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非常牢固,表面的漆具有高耐热性,接合处的聚亚安脂粘合剂的使用使其更加稳定。

UNO

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是一个并非正式用来坐的东西,它是个类似板凳或者浴缸的东西,是一个随心所欲根据周围环境来界定其功能的设计,你可以按照现代人的解读方式赋予这个东西任何一个名称。也许设计师一早就厌倦了设计领域中的窠臼,所以探索性产品UNO应运而生。作品UNO本身便具有明显的实验特点,其通体使用玻璃纤维制成,外表轻盈,质感十足。整个作品呈流线型,无任何拼接痕迹,于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设计师刻意打造的诗意化温情,一寸一寸攻占人们的敏锐神经。

生生不息的可循环

Shay&Yael

百变果盘

细腻的纹理,独特的造型,若不是出现在餐桌上,或许你很难猜到它的用途。这个果盘用可回收利用的硬纸折叠而成,还可以根据果子的数量来调节大小,不用的时候也可以折叠起来。品位尽显细节之中,赋予它你的色彩,环保并时尚着,细致的小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潇洒。

PO

石头的美丽谎言

创立于1946年的CAPPELLINI曾被《金融时代》评为最高贵的意大利设计。Cappellini的年轻设计师Burks一直致力于生态方面的设计项目,他的PO系列均是用废旧挂历纸、广告纸再利用手工制作的。不过乍看去,可想不到它的装饰材料是纸张,还以为是哪种五彩斑斓的花岗岩石呢。走近了,你不禁会被设计师的幽默所感染,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设计者在严谨正统的功能性中巧妙融入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后现代风格,看似简单的废品再利用不仅符合了生态保护的大潮流,而且产生了更为独特奇妙的艺术效果,非常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Sharpei

华贵的宝座

看来设计师真是准备把环保和品位的自然融合进行到底了。Sharpei的骨架就是一把再平凡不过的椅子了,可是你会发现,原来果然是“人靠衣服,马靠鞍”,当全身都裹上色彩华丽的亚麻布之后,这把椅子立即变成美丽公主的雅座。当然华丽的效果并不是随便就可以实现的,这里蕴含着设计师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手工技艺。看似随意却功夫颇深的褶皱手艺让椅子顿时流露出饱满、舒适的美感。Sharpei的设计者反其道而行,用一块并不昂贵的家居织布来证明自己的才能,而且他做到了。

N-7

无关战争

自然的和人工的,这个名为N-7的桌子是对这个世界近距离观察的结果。N-7的造型灵感来自于军事和航空,桌子用一整块铝制成,这种材质可以反复回收使用。设计师从军事工程中获得它的独特造型,看起来具有简洁的形态,实际上每个角度都经过仔细的计算和测量,每个连接部分的那些角来自于一个挑战性的构造,使得设计如此坚固稳定。

“3天”极简主义

9月14日(农历8月15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月饼,在这个节日是绝对的主角。我们大约不记得从小到大吃过多少月饼,但随着年龄渐长,月饼,似乎也失去了小时候的味道。越来越喧宾夺主的包装,越来越弄不明白的价格,商家们在包装上花尽心思,至于月饼本身,似乎成为一个配角,成为一个装饰。

今年,发现了“3天”,保鲜期只有3天的新鲜月饼,似乎又找到最初吃月饼的感觉。一种回归质朴,崇尚极简主义的月饼。没有繁复炫目的包装,却带给人最新鲜原味的感受。麦秸杆纸浆盒、木浆纸绳、漂白再生纸包装袋。简单的包装,却展现一种关注细节的生活样式,因为月饼是新鲜的,不是上周,上个月,甚至去年的馅料,而是精心挑选的茉莉花和新鲜柚子,月饼也是简单的,甚至连花纹都没有,所有的感官享受,集中在味觉,品味来自纯粹自然的清新与美味。于是中秋,也因为这个只有3天生命的月饼而回归质朴。皓月当空,千江同映,万里无云。这个中秋,或许我们可以透过虚无,触摸秦朝的明月呢。在浮躁奢华的城市,享受都会式的洗练。

真正的美味,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甚至当第一颗柚子摘下树,第一朵茉莉花放在手中,都不能算做一切的开始。“3天”的天然口感,得从更早说起。不是所有的茉莉花,都能那么幸运,被用在“3天”里。只有在“福州茉莉”花期最盛的7-8月的头15天里,花朵才不会太老;只有在清晨露珠尚未褪去的九点之前采摘,香气才宛若枝头。“3天”选用的“yuja”柚子,来自土壤环境和气候独特的韩国南部。在一年里最适合的日照雨露中,自然成熟。成熟采摘之后,必须放置2周,挥发掉过多的水分,“yuja”的口感和糖分才能平衡。只有这样的柚子,才会被用在“3天”的慕斯夹心里。

慕斯的制作,必须同一方向上千次搅拌,才能将福州茉莉花、“yuja”柚子、新西兰淡奶油、原生蜂蜜等融为一体——所有的精华经历12道工序,在零下18摄氏度下凝固,一款慕斯夹心才真正完成。每一种上好食材,都在“3天”的慕斯夹心里得以最质朴的体现。再将慕斯放在溶化了的比利时白巧克力里浸润,每一下转动都小心翼翼。然后静静等待,“3天”慢慢凝固、成型。

“3天”从不炫耀。

只突出天然食材,原生味道。“朴素”而“简约”, 这就是“3天”月饼。

生命贵乎短暂,稍纵即逝。

保鲜期仅有3天的新鲜月饼。

人类学思考 篇12

另一方面, 建筑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居住区内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这一现象, 相继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宣传点的建设项目, 但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或住区不仅仅是依多绿化就能解决的,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 包括声、光、气流、热、能耗等诸多方面。

为设计建筑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居住小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与考虑。

满足现代人对新的居住方式的追求, 力求协调技术、文脉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设计中用到的生态技术包括: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双层表值。规划中建筑规范规定, 保温层不小于150mm厚, 而保温层到达200mm厚, 可以保证最小程度的热量损失。由于墙体较大的蓄热性能, 北侧的卧室不需要暖气。

厨房的脱排油烟机和浴室的出气通道都连接着天花板上面的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的工作温度不能低于10℃, 这两个地方排出的废气温度都较高, 正好可以作为热量回收的热源。

3 户型单元实用多样

一例采用了多种生态技术的小区中的一幢住宅。该楼采用一梯2户, 每层3单元6户的典型多层布置方式, 没有设内走廊, 每户均有南北两侧的采光。地下一层为车库, 从庭院南侧的入口进入, 住户停车后就可以直接通过楼电梯进入住宅。地面建筑主体6层, 提供有面积从54m2-104m2的公寓35套。设计时巧妙地将太阳能集热板设计成坡顶的形式, 太阳板下面的空间则可作为设备用房。

建筑室内与外观相呼应, 外表面的材质也会直接反映到室内。例如, 东西山墙的砖墙会在角窗部分直接转到室内, 使建筑表里一致, 内外统一。维合空间的每一个界面都尽量简洁, 砖、木材、玻璃、白色涂料, 每一界面上只选用一种材料, 通过大面积的单纯材料营造家庭温馨的气氛。

4 自然通风和能量

建筑主要使用自然通风, 简单实用。建筑设计与自然通风系统紧密结合, 功能和形式的整合体现在房间的高度、开窗、开孔和表面设计

(上接62页) 采用三电极体系, 铂电极做辅等方面。新鲜空气从庭院引入, 在建筑地下室的空气预处理房间, 进行温度调节和除尘, 再通过一排风口进入光庭。

5 绿色增添建筑之美

建筑物的存在必然侵占原有的植被或是绿地。好的设计可以改善绿化、植被被破坏的程度, 甚至通过立体的绿化措施创造出更富趣味的绿化场所。它强调在保护自然, 生态, 充分利用资源, 以人为本, 与环境为善, 从意念到表现, 都会给建筑带来新的生命内涵。随着时代发展, 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设计作品一方面完善实用功能, 从需求上获得满足, 另一方面, 顺现代审美潮流, 追求美的情调。运用绿色设计观念, 传达对环境的关注。在中国, 人们也已逐渐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将会是中国设计发展历程的长期需求。

作为当代建筑师应该了解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潮。但既不应该闭门造车, 也不能人云亦云。建筑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 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 在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得失,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我想, 如果我们青年建筑师一直这样走下去, 中国建筑设计水平赶上世界的潮流还是大有希望的。

摘要:作为当代建筑师应该了解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潮。建筑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 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 在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得失,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

上一篇:怎样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下一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