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模式

2024-07-23

人类思维模式(共4篇)

人类思维模式 篇1

摘要:面对现在发达的科技, 你是否觉得将个人的秘密藏在内心深处就安全了呢?现在的盗贼能否通过思维盗窃来获取你的银行卡密码和你的电脑密码?从理论上讲, 这些都能实现。

2012年8月28日, 国外媒体报道称, 研究学者发现, 破解人类大脑并从脑中获取银行密码细节等事并非难事。不仅如此, 他们所使用的现成的Emotiv的大脑-计算机接口只需要几百美元就能买到。

牛津大学的伊万·诺维奇 (Ivan Martinovic) 、瑞士日内瓦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研究人员已经将这方面的研究和遇到的问题发表了出来。他们是在这个月早些时候的第21届USENIX (高等计算机系统协会) 安全研讨会上发布这些研究成果的。

他们的研究灵感来源于现在越来越多的游戏和针对的大脑的应用程序, 这些游戏和程序都可以通过并不昂贵的脑电图扫描器来运行, 比如说Emotiv公司的EPOC耳机。而脑电图扫描器可以让人使用大脑的意识来实现人机交互。

而一些怀有不良动机的程序开发人员就已经开发了大脑间谍软件, 主要就是用来诱骗用户去思考一些高度机密的信息, 从而窃取。

参与这项安全性试验的志愿者被要求戴上EmotivBCI头片, 坐在电脑屏幕前。屏幕上展示了地图、银行和信用卡个人识别码的图片。随后研究学者追踪被试者的P300大脑信号, 后者只有在大脑寄存器受到有意义的刺激时才会释放出来。研究小组发现他们能够以15%到40%的程度持续的减少每个变量中的随机数据, 这与随机猜测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我们这项简单的实验表明, 更为复杂成熟的盗窃攻击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研究小组解释道, “比如, 一个毫不知情的用户可以很容易参与到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中, 而后者很可能是审问用户使得他们更合作的伪装术。更有甚者, 随着各种设备的日益精良, 想要攻击用户获得他们秘密信息的技术也会相对提高。”

为了防止这种隐私信息泄露的可能, 用户必须对各种你被随意要求戴上的头部设备保持警惕, 脑子里尽量想一些无意义的事或东西, 比如厨房的烤面包机, 或者雨后彩虹下广袤的土地等等。

(消息来源:腾讯科技)

人类可以单纯依靠思维来交流吗? 篇2

我从1997年开始研究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的病人。那一年,我遇到了凯特,她曾是英国剑桥的一位年轻教师,在一场类似流感的疾病后,进入了昏迷状态。幾周后,医生宣布她成了植物人,这意味着尽管她有睡眠—觉醒周期,但失去了意识。凯特可以睁眼闭眼,甚至还会很快扫视病房,但没有任何内心活动,对家人和医生给她的外界“刺激”也没有任何反应。

那时,我正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扫描大脑的新方法,我的同事戴维·梅农,一位急性脑损伤专家提议,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扫描凯特的大脑,看能否在她的大脑中检测到认知活动的迹象。扫描凯特大脑时,我们在电脑屏幕上快速展示她的朋友和家人的照片,同时监测凯特大脑中的活动迹象。结果令人震惊,凯特的大脑不仅能对熟人的面孔作出反应,而且活动模式跟正常人看到所爱的人的照片时惊人相似。

这意味着什么?难道凯特虽然看似不省人事,但大脑存在意识?还是说这只不过是某种反射性反应?

听到请回答

扫描凯特大脑之后的几年中,我们又尝试了一些新方法,来检测“隐藏”在植物人身上的意识活动—我们称之为内隐意识。

我们先给病人播放一段朗读散文的录音,以及一段类似言语但没有任何语义的语音,然后把病人产生的大脑反应和正常人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所谓的“植物人”的大脑活动,和正常人的大脑活动非常相似—在播放散文录音时,“植物人”大脑中感知语言的区域通常会活跃起来;而播放类似言语的噪音时,感知语言的区域则不会有所反应。然而,我们并不能就此确定,某些植物人这种看上去与正常人相似的大脑反应,到底是反映了一些目前尚未检测到的意识活动,还是说这些大脑反应与高级意识无关,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神经信号,一种反射性反应。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和同事们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后续实验:给一些健康人(我们选了麻醉师做志愿者)注射镇静剂,然后在他们昏迷时,播放我们在先前实验中使用的两种录音。

麻醉师们变得无意识后,我们给他们播放朗读录音。令人吃惊的是,麻醉师大脑中感知语言的区域和他们清醒时一样活跃。这个至关重要的证据告诉我们,某些植物人出现与正常人相似的大脑反应,并不能说明这些病人存在内隐意识。因为大脑感知语言的区域似乎会自动对言语产生应答,即使在我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

是时候改变思路,换一个角度去探索植物人是否有内隐意识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病人的脑区是否能被激活,而在于能否通过病人的某种反应,确认他们是有意识的。

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临床上比较经典的意识评估方法:对指令的响应。在医疗类电视剧中,经常能听到医生对病人说:“如果你能听到我说的话,就捏一下我的手”,指的就是这种方法。当然,我们的研究对象通常病情过重,没法用肢体语言对指令作出反应,不过,他们能否通过大脑想象,产生可检测到的大脑活动,对指令作出反应呢?

扫描让植物人发现自我

我们和比利时神经科学家梅兰妮·博利合作,开展了下列实验:

让正常人想象自己正在执行各种任务,比如想象正在打一场激烈的网球赛,然后检测他们的大脑活动。大脑扫描结果显示,当正常人想象自己正在执行各种任务时,会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大脑活动,并与真实执行这些任务时的大脑活动极为相似。

我们在一位被确诊为植物人的病人身上,使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这位年轻的女病人因遭遇车祸,脑部受到重创,一直昏迷。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扫描前,她已经有五个月对外界刺激完全没有反应,符合国际公认的植物人诊断标准。在扫描期间,我们让她数次按照指令,想象打网球和在家中走来走去。有意思的是,当她想象自己在打网球时,会与此前的健康自愿者一样,激活前运动皮层;而当她想象自己在家中走来走去时,也会激活顶叶和海马旁回。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尽管这位病人不能通过身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她是有意识的。这个发现将让医生、护士和她的家人重新认识她,并改变对待她的方式。

我认为这一发现,会鼓励人们更愿意与病人交流,经常去探望他们,一起追忆往昔、开玩笑,这些做法肯定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研究中,我们还探索了让病人通过想象某一任务,来回答“是”或“否”的可能性。参与这项实验的病人,在五年前大脑受到创伤,经过数次检查,都被诊断为植物人。在做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时,研究人员会对这位病人讲,将会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他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在打网球(如果他回答“是”),或想象自己在家中走来走去(如果他回答“否”)来作出回应。不可思议的是,成像结果显示,这位病人居然成功回答了五个与个人生活有关的问题。比如,他能够指出,他有兄弟但没有姐妹,他父亲名叫亚历山大而非托马斯。他甚至还可以确认,在受伤前,他在假期中去过的最后一个地方的名字。为避免研究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分析大脑成像结果的技术人员事先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及答案都由病人家属提供。

显然,这位病人的认知水平肯定不只是对周围环境有意识这么简单,因为“回答”问题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看起来,他仍具备一些高级认知功能,可以转移、保持和选择关注的焦点,可以理解语言,可以作出恰当的选择,可以将信息存储于工作记忆中并进行处理—比如,在作选择前,能听懂并记住研究人员规定的应答方式,以及回忆他受伤前发生的事。虽然这个病人可以通过大脑成像和我们“交流”,但当他躺回病床后,却依然无法与病床边的任何人交流。实验过后,医生们再次对这位病人进行了常规诊断及病情评估,这一次他们把评估结果由“植物人”改成了“微意识状态”—这提示我们,医生对这类病人的诊断并非是一锤定音、一成不变的。

有一个年轻人已经被诊断为植物人12年了,我们问了他一个可能会改变他生活的问题。BBC纪录片团队拍摄到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当时,我们问他,“你感觉到疼痛吗?”结果通过大脑成像,我们发现他的回答是:“没有。”这让我们十分欣慰。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寻找到一种更经济、更方便的检测大脑活动的方法—脑电图(EEG)。利用这种技术,科学家可以通过贴在病人头皮上的无创电极,来记录大脑皮层中的神经活动,这样病人体内的金属植入物就不会影响检测结果,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脑电图检测可以直接在病床边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研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检测植物人的意识,尝试与他们交流,把他们的想法传递到外部世界,为真正的脑机接口开辟道路。

人类思维模式 篇3

自三百多年前, 牛顿给出著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以后, 人们对于自然界中许多纷乱繁杂的现象 (如山上滚落的石头、树上掉下的苹果、平地上运动的物体等等) 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清晰起来, 原来许许多多令人费解的现象在人们的眼里已不再显得那么神秘奥妙, 自然世界在人们的眼中越来越中规中矩, 有迹可寻。人们经过更多的研究之后, 甚至可以对越来越多的自然现象进行精准的预测和精确的计算。人类不断概括和总结实践中的经验, 将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形成概念, 再应用于实践, 循环往复, 使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深入。

纵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与自然世界一样,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在每一个社会阶段的自身演变和向另一个阶段变革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因 (内力) 和外因 (外力) 。详细论述这些因素是复杂的, 属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范畴。但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原理, 即人类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发展, 以及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水平和掌控能力是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把人类社会抽象的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物体”, 那么人类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发展, 以及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水平和掌控能力, 则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作用力”。在不同的时期, 人类这些认识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同, 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效果也不同。即“作用力”的大小不同, 推动社会这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也不同。

这样, 我们就有趣的发现,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都无不切合着牛顿运动定律的思维。即“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与施加在该物体上的作用力成正比。”

在原始社会中, 人类的思维能力处于初始的低级状态, 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 人的力量是微弱的, 人们更多的是依靠自身本能为维持自身的生存而努力。这个时期由于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力量十分弱小, 社会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 换种说法就是由于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力十分弱小, 那么使原始社会前进的“加速度”也及其微小。这个时期经历了数百万年, 漫长的过程中, 给人似乎静止的感觉。

然而,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 人毕竟是有意识存在的, 残酷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激发着人类认识、适应和掌控自然的意识和潜力, 并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人类创造了象形文字, 产生了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 有了艺术的初始雏形, 有了原始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而随着人类这些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明显, 社会开始迈动前进的步伐, 进步与发展拉开了序幕。经过漫长艰苦的历程, 终于使得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了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 人类有了相对比较成型的思想意识体系和相当的生产、生活技能, 这个时期有了大量劳动力的保存, 有了规模化的生产和劳动协作的关系, 特别是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对于改进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繁荣, 以及文字的出现, 就又产生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与对立, 从而有了阶级的分化, 有了统治阶层和统治者。

然而, 由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来自于最原始和初级的弱肉强食的思想意识, 因此它所实施的是最野蛮和残暴的统治, 那些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所建立的社会制度也是极其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而相应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也是极其原始和落后的关系。因此极大的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是, 人类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发展毕竟已与原始社会不可相提并论, 人们战胜自然, 打破统治束缚的能力也已不可同日而语, 人类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已很显著, 因此, 社会前进的速度在加快, 加速度在加大。这一点。从其自身阶段的演化就能说明。

到了封建社会, 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掌控自然与自身命运的能力也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相当高的技能和水准, 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都已相当完善, 人类智慧的空间已相当广阔, 产生出许多影响或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明和创造, 个别的甚至于至今都无法企及。然而由于统治阶级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社会仍然被少数集权统治者所控制, 社会利益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 即所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宾, 莫非王臣, 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 必然影响和束缚整个人类更大的创造力, 也必然进一步激化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快, 统治阶层的命运也越来越短, 在中国表现的是各朝代的快速更迭。其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表现的十分强烈。

进入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虽然仍然有统治阶层的存在, 但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民主制度日趋完善, 社会的一切都已趋于统一和共同的利益,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与各门科学的发展, 人类的创造力已被极大的激发和释放。使得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现代社会的主题是不断的挑战人类极限, 超越自己。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完美的结合起来。对牛顿第二定律所描述的关系体现的已是淋漓尽致。

这些, 只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接近或适合牛顿第二定律思维的简单描述。而更多的我们还会发现“惯性”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体现:原始社会之所以发展的十分缓慢, 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改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弱小, 另一方面也是自然世界强大的惯性所制。而人类一旦激发出了解自然, 适应自然以至掌控自然的思想和意识, 则表现出更为强大的惯性, 它由弱到强, 由简单到复杂, 由初级到高端, 循序渐进, 连绵不绝。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和每一项发明创造都无不是这种惯性的延续和发展。古代的四大发明, 发展到今天, 其辉煌的成就, 已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十九世纪爱迪生电的发明, 使人类真正的开辟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而瓦特发动机的发明, 使人类的脚上按上了飞驰的轮子, 进而又使人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所以积极的人类思想意识的惯性发展, 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感官人类学视角下的舞蹈思维分析 篇4

反观人类学主要是一种文字活动, 有人试图引入以视觉形态表达人类运动的方法, 现代再现方式对视觉模式的依赖十分严重, 不过这种局限性似乎也成了文本的延伸。“感官人类学”概念的根本前提是, 感觉既是身体行为, 也是文化行为;视觉、听觉、嗅觉不仅是理解物理现象的手段, 也是传递文化价值观的渠道。感官是人类能动性的竞技场。感觉既是一种身体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身体的感觉和文化价值在任何时候都互相关联。社会准则决定可接受的感官行为的内容构成, 并且表明不同的感官经验的含义。感官人类学系从人体的各种感官感觉出发, 对舞蹈思维的分析植入该概念具有反思的意味。

对于大多数观看过舞蹈表演的人来说, 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 然而, 舞蹈艺术所具有的感官体验不仅仅局限于视觉, 同时涉及了听觉和动觉。不论是舞台呈现的舞蹈作品, 还是电视影像中的舞蹈, 其刻画的舞蹈形象都是直观的动态性形象, 这是由舞蹈的外在特性——直觉性、动作性、节奏性和造型性所决定的。

一、直觉性

舞蹈形象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象, 它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 (眼睛) 来进行审美感知的。除了外在形象外, 听觉艺术中的音乐虽然也对舞蹈艺术的感染力有一定作用, 但是它仅是一种辅助与渲染的作用, 无法动摇“视觉第一”的稳固地位。因为不用眼睛而仅仅使用耳朵听舞蹈音乐是不可能感知到舞蹈形象的。这个直觉性的特点, 就规定了在舞蹈作品中所要表现和说明的一切, 都必须通过艺术的形象直接地表现出来。舞蹈的表现是转瞬即逝的, 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舞者与作品没有“过去时”与“将来时”, 而必须是“现在时”。这是视觉因素在舞蹈上的一个重要体现, 任何一个动作也好, 当处于某个时间点一过去, 它也就过去了, 随之而来的, 又是下一组节奏与风格不尽相同的动作。

舞蹈的直觉性不仅体现在表演之中, 在舞蹈传授中也有所体现。尤其是在电视舞蹈与影像录制技术还没有发明之前, 舞蹈老师对学生的传授只能通过“口传身授”这一方法来传承舞蹈。学生学习舞蹈, 必须由老师现身说法并且现身表现, 才能将这一肢体艺术通过自我实践的方式记于心中和脑中, 并且有了一定的身体记忆。

二、动作性

舞蹈形象是一种直觉的艺术形象, 但它不是一种静止状态的直觉形象 (如绘画、雕塑) , 而是在不停地流动状态的直觉形象。舞蹈形象的动作性, 是由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人体的舞蹈动作所决定的。

这里, 可以看出, 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则在于它的物质载体——身体所体现出来的流动和动态的特质, 才能构成这门艺术的价值。身体的灵活性决定舞蹈艺术成败的高低。

就动作来说, 不论是在表演者身心上, 还是观赏者的身心上, 都是一种动觉体验。在舞者身上体现出的动觉体验, 可称之为“运动的冲动”。朱光潜先生主张:“‘知觉’与‘运动’是相依为命的, 运动都伴着知觉, 知觉也都要伴有运动。知觉所伴着运动往往不仅限于某种感觉器官, 而散播到全身去。单拿视觉来说, 物体在空中时, 不但眼球要向上翻转, 即全身筋肉也要向上运动, 取仰视的姿势。物体偏左偏右或偏下时, 全身也要做‘适应’的运动。适应运动的目的在把被感觉的事物放在最适宜的视阈圈里, 使它发生最明显的印象。在运动时, 运动神经流先须经过激动, 由神经中枢放散到运动器官上去。这种运动神经流的激动和放散, 通常叫做‘运动的冲动’, 运动就是运动的冲动实现于动作2。”而对于观赏者来说, 观赏中的舞蹈对于观众内心的影响, 被舞蹈心理学和美学冠以了“内模仿”的名词。舞蹈评论家约翰·马丁说:“我们对于呈现在面前的动作将不再仅仅是观众, 而且成了参与者, 虽然在外表上仍旧安然就座, 但我们却在用自己的整个肌肉组织, 通过想象来舞蹈着。很自然, 这些运动反应会由我们的运动感觉接收器记录下来, 并唤起与最初使舞蹈演员全部激动起来的那种感情联系相似的联系。正是舞蹈演员的全部功能在引导我们用自己的内模仿能力去模仿他的行为, 以便能使我们体验到他的感情。”“我们面前的无生命物体如能经验有意识的经验, 则可经验运动的经验, 而将这些运动经验转换成我们自己的意识的能力, 就被恰如其分地成为‘内模仿’3”。

三、节奏性

舞蹈的动态不是一般的自然地无秩序的动态, 而必须是合乎舞蹈艺术规律的运动, 因此, 就离不开节奏性这个要素。那么什么是节奏?节奏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知觉, 又称节奏知觉, 它是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 即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在人的机体内部所引起的各种不同节奏的发展变化, 如人发怒或突然震惊时, 呼吸加快而短促, 心跳加速, 血压升高, 血糖增加, 血液含氧量也增加;突然震惊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呼吸中断, 等等。这种内在节奏会转化为外在节奏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外在节奏, 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听觉的节奏, 是听觉对象在时间上作有规律的变化, 如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等。而视觉的节奏则是视觉对象在空间上作有规律的变化, 如线条的由短而长, 形体的由大而小、高低相间、曲直有序等。不同的节奏型, 刻画出舞蹈形象需要的不同人物性格与感情。

四、造型性

舞蹈除了应是动的绘画和活的雕塑, 也应具有静态的造型特点。因此, 舞蹈又被称为是动态的造型艺术。舞蹈艺术的造型性, 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一是舞蹈队形、画面的造型, 也就是舞蹈的构图——舞蹈者在舞台三度空间所占据的地位和活动的路线。

通过不同的造型特点和构图特点, 使我们识别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的舞蹈, 这基本上已成为业内人士的一个共识。比如看到“三道弯”的造型, 对民族舞来说, 第一反应可能是傣族舞蹈;如果是汉族民间舞, 那么就是安徽花鼓灯。我国的古典舞造型讲究“圆曲拧”;而西方古典芭蕾讲究“开绷直”。不同的造型特征便于我们区别、不至混淆不同的舞种, 也使得这些舞蹈有生机的代代传承。舞蹈构图中, 编创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五种不同的空间运动线——斜线 (对角线) 、竖线 (纵线) 、横线 (平行线) 、圆线 (弧线) 、曲折线 (迂回线) ——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表现能力。

斜线:一般表现有力的推进, 并有延续和纵深感, 长于表现开放性、奔驰性的舞蹈。能够抒发人物豪情满怀、勇往直前和明朗、乐观等情感和性格;竖线:径直向前的竖线, 具有强劲的动势, 可以使观众产生直接逼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长于表现那些正面前进的舞蹈;横线:一般表现缓和、稳定、平静自如的情绪;圆线:一般给人以柔和、流畅、匀称和延绵不断的感觉;曲折线:一般给人活泼、跳荡和游动不稳定的感觉。

通过上述四个舞蹈的特性, 可以看出, 人类感官中的视觉、动觉与听觉在舞蹈思维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激活。虽然视觉在舞蹈中还是占着最大的比重, 从舞蹈艺术的特性来说, 要满足当今感官人类学中的对视觉的批判, 即相对于“有品位的”民族志研究, 而“人类学家应该向他们的另类开放感官”, “必须重整自己的感官, 使之脱离西方的视觉主义, 转向其他文化的感官世界”, 舞蹈艺术的稍纵即逝的特性以表明, 视觉在这里, 还是属于“最为高级”的感官系统。即便如此, 对“视觉”的偏好不会是一种霸权的象征, 因为舞蹈思维和动作特质所带来的感官反映却不是单一的视觉冲击, 而是视、听、动觉的三重效应。

“感官是人类能动性的竞技场。感觉受文化的制约但感觉自身无懈可击这种观点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不仅因文化而异, 而且即便在统一文化系统内也有所不同——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不同文化认可的感官划分方式之间存在的此类根本差别说明, 感觉既是一种身体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身体的感觉和文化价值在任何时候都互相关联。社会准则决定可接受的感官行为的内容构成, 并且表明不同的感官经验的含义4。”如此看来, 文化的制约正是舞蹈艺术特性和内涵的制约, 正如舞蹈构图中五种不同不同的空间运动线——斜线 (对角线) 、竖线 (纵线) 、横线 (平行线) 、圆线 (弧线) 、曲折线 (迂回线) ——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表现能力一样, 透过视觉与动觉经验, 无需语言文字, 就能明白这种规范背后传达的意义。

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 舞蹈动作感觉和意识的日益提高, 促进了舞蹈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舞蹈思维对动作的敏感以及对人体动作的运动规律的发现, 形成了一种艺术表现的特殊功能。这种思维从直觉开始而成为一种感知觉。它既从个体人体产生意象, 也从群体人体产生意象, 比如个体的跳落与屈伸, 表达个体的激昂情感, 而当一个个人体相继跳落和屈伸时, 即可产生大海的浪涛以及人的情感的剧烈起伏的意象。舞蹈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 它从人体运动出发, 进而对时间空间进行多维处理, 从而极大地发展了艺术表现力, 积累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所有这些, 构成了当代舞者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模式。阿恩海姆在《艺术和视知觉》中提到:“虽然舞蹈形象是由人体创造出来的, 但观众看到的却基本上不是人体, 而是一个真正的视觉艺术品。舞蹈家偶尔也在镜子中看一看他自己,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甚至对自己表演时的视觉形象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当然, 他作为小组的一员, 或作为一个舞蹈动作设计者, 也能看到别的演员塑造出来的形象。但仅就他自己的身体来说, 他却主要运用肌肉、肌腱和关节部分的动觉器官作为创作的媒介。这一事实应该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 因为某些美学家一再坚持, 只有那些高级的感官——视听器官——才能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5。”最重要的是, 这些动觉器官构成了一种只有舞蹈家才具有的特殊的思维, 这就是舞蹈思维。从阿恩海姆的一番话, 可以看出美学和批判反思的人类学的异同:异在美学力挺在文化艺术中使用视听器官, 也许美学家们认为视听器官更配得上艺术。而人类学家们似乎是不满足于将权力仅仅交付于视听器官, 它们就像霸权主义一样, 一直被认同, 而使得其他的器官不被重视;同在不论是美学还是人类学, 都承认了视听器官是“最高级的”。

舞蹈思维除了有视觉和动觉的介入, 也有其自己的言说方式。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 在谈到视觉艺术的抽象过程中是否有语言的介入问题时, 虽然他没有从根本上排斥, 却把语言看做是主要工具的辅助作用。在舞蹈这种肢体艺术中, 肢体语言是舞蹈的主要工具, 其综合与分析、归纳与演绎、推理与判断等逻辑规律是按肢体语言规律而运行。舞蹈思维, 也符合当代“智能结构”学说的本意。“智能结构”这种基于从零点起步重新认识艺术的理论, 承认在人的“八大智能”中有一种身体运动智能, 具有这类智能的可以成就各种高级体育、舞蹈、杂技等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对动作极其敏感, 也是直觉能力极强的人。舞蹈者的直觉, 可以直接唤起内心的肢体意象, 通过感官的传导, 肢体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构成舞蹈艺术形象, 从而完成从意象到形象的过度。

高级舞蹈思维要在一定的逻辑规范中进行, 这种规范不仅包括舞者和编者浑然天成的悟性、灵感以及年岁的专业训练, 更是要全方位的开发舞蹈艺术中的感官潜质。不论是视觉、动觉、语言还是辅助的听觉艺术, 都是舞蹈艺术要在艺术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应当充分考虑的因素。然而, 随着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舞蹈艺术自身不断的完善, 现存的感官的地位会不会在舞蹈艺术中发生变化?对舞蹈艺术的研究, 也应当越来越靠近人类学的立场, 批判反思的去对待, 才能使舞蹈艺术与思维不落入窠臼与死局, 而是日益精进、理论常新。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美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1.9.

[2]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9.

上一篇: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下一篇:贸易顺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