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思维模式(共12篇)
音乐思维模式 篇1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影响下, 创新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为了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国家高度重视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因此教育事业不仅要把握全局, 严抓基础, 更应该引领时代潮流, 发挥其先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 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富有创造性, 失去新鲜感的音乐作品将会被历史掩埋, 因此在思维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创新音乐教育模式, 使音乐艺术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1. 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包括创新知识和创新方法, 前者需要通过理论教育, 后者需要进行理论实践。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思维创新, 而创新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模式呈现的。苏格兰人克雷克对创新思维做出了最通俗的解释, 称其为“心智模式”, 人通过心智模式这一机制, 将从外界接收到的表征信息自动翻译成内在的模式, 利用这个内在模式还能继续对信息进行预测、归因和解释。创新思维模式提倡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对其认知的对象进行永无止境的预测, 解构, 重构。创新思维模式是指导创新实践的重要思维模式,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今天, 如何重构学校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成为实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创新思维模式下学校音乐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音乐教学不同程度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首先从内容上看, 学校过于强调整齐划一, 内容单一, 形势死板。比如在教学内容上, 尤其是在教歌唱的时候, 课本上已经限制了唱什么歌, 连什么样的唱法, 而且往往是一些经典老歌, 红歌, 不涉及任何新时代的流行元素, 与学生真正的爱好和市场的需求相脱离。死板的教学内容还限制了学生的创造空间,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在教学形式上, 教师仍旧以自己为教学主体, 没有重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许多教师只注重音乐技巧技能教学, 不重视对学生音乐的鉴赏, 评价和创作能力。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色进行教学, 在轻教学之后, 没有开展特色的教学活动, 挖掘学生自身的特点, 对知识的灌输有余, 启发不足。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扼杀了学生进行创造的天分, 使学生难以适应创新思维模式下的音乐教学。
3. 创新思维模式下的学校音乐教育方式
3.1 营造创新而安全的课堂氛围
在创新而安全的课堂氛围上, 学生勇于发言, 敢于自我展示, 敢于对传统进行突破挑战。“安全”指的是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发言或者展示而受到打击, 嘲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表现自己, 勇于创新就是因为害怕被人嘲笑, 或者因为自己出格的回答引起教师的不满,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自己, 不论学生给予怎样的回答或者表演, 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比如在教学生唱了新歌之后, 教师可以提议让学生上台进行风采展示。在进行风采展示的时候, 即使学生特意将民谣和流行乡村曲风混合在一起, 将原版音乐风格改编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教师也要给予其支持, 可以通过鼓励的言语或者鼓励的眼神来激励学生, 教师还要明确表示给学生自主发言的权利, 即使是回答错误也首先肯定其勇于发言的精神。这样开明的教学态度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欲望,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3.2 建立民主的学习氛围
民主的学习氛围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 能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提出质疑。创新就是不断否定经验之谈, 不断构建新的观念方法的过程, 教师不代表权威, 其所授的知识也必将存在漏洞。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对其观点提出质疑之后就表示不满或者直接否定该生的观点, 这样会扼杀学生敢于对权威进行挑战的可贵精神, 再者,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不是园丁, 只负责修剪“特立独行”的枝条, 要求学生认同“这个是对的”, “就是这样”。因此教师要将课本内容看成是一个论题, 学生可以根据这个论题扩展自己的学习内容, 丰富自己的知识, 学会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例如在讲解民谣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各个地方, 各个民族, 甚至是不同国界的民谣, 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某一地域, 某种流派的民谣。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 以真诚的心和学生平等交流, 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以便有不同喜好的学生都能够展示自己的风采。
3.3 创设丰富的情感意境
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的工具, 要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音乐, 就要有能够品味音乐情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创设丰富的情感意境, 尤其是在上音乐鉴赏课的时候。例如教师在播放《冬雪》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 静静体会古筝由远及近的韵味, 感受风雪肆虐的氛围。古典音乐最讲求意境的营造, 因此有些音乐是非常写实的, 这首描述大雪纷飞场景的纯音乐就属于这种类型的音乐, 闭上眼睛可以清楚地听到风雪交加的声音, 还能体会到在风雪交加的苍茫天地间, 有一个遗世独立的人正在缓缓抚琴,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所听到的乐声去联想整个画面, 体会作曲者高妙的弹奏技巧, 体会作曲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慢慢地学会品评音乐。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创新思维模式下的学校音乐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避免死板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应当创造安全创新的课堂氛围和民主的学习氛围, 通过丰富的情景建设, 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色, 提高自己品评音乐艺术的能力。
摘要:当今社会正处在思维创新时期, 音乐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思潮, 进行教育改革, 正视音乐教育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品格的塑造,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作用。在音乐多维变构学习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美, 认识潜意识, 并对音乐进行更深入的认知研究, 理解音乐的意向, 反思音乐的风格技法等。通过对音乐艺术的研究, 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 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创新思维模式,音乐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斯童.创新思维模式下学校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J].成才之路, 2013, (4) :88-89.
[2]杨斯童.创新思维模式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 2013, (1) :62-63.
[3]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4, (4) :3-12.
音乐思维模式 篇2
中国钢琴音乐教学的理性思维
中国钢琴艺术,可谓是非常年轻的艺术形式,但是却可以说,钢琴至今在我国已经充分地确立了它的艺术地位,中国的`钢琴作品不仅表现了钢琴原体的艺术魅力,而且传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品质,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特色.
作 者:崔思蕖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音乐系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H6关键词:
《赎罪》音乐的创新思维 篇3
仔细倾听会发现,出现在片头的这段主题性配乐,在有意识地追求与效果讲究的环境声(如女孩的脚步声、开关门声)和语速相应的人物对白声(如女孩与家中的女佣和男主人公罗比的交谈)的一种有机结合。布罗妮推门进入母亲的房间后,关门的声响与作为收束的第一个和声准确同步,最后的和声却造成了整段音乐的未结束感,直到显然已读完剧本的母亲紧随最后一个音符转身对女儿说出了带有收束性的台词“非常精彩”,观众从听觉上才得到了下意识的满足。换句话说,在整体声音效果的三种因素中,曲作者显然以音乐为中心,对音响特别是人物的对话进行了戏剧化的结合。
以上描述的是由英国著名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编剧,着重刻画人性当中的女性心理与道德观的正剧片《赎罪》的开端。其曲作者达里奥·马里亚乃利,正是凭藉2005年最新版《傲慢与偏见》荣登今年第80届奥斯卡最佳作曲领奖台的意大利青年作曲家。笔者认为,吸引奥斯卡评委眼球的,或许正是其在电影音乐上追求并达到的创新思维与突出效果。
《赎罪》全片中,这种音乐和音响、音乐和对白的艺术化镶嵌、结合的场景比比皆是:布罗妮向阳光下的草坪注视,轻柔的弦乐起。此刻,一只困在玻璃窗内的蜜蜂嗡嗡作响。它跌落的瞬间,音乐也突然中断,休止的第一拍上恰恰出现了女孩略显惊恐的吸气声;随后她的主观视野继续:姐姐塞西莉亚站在草坪中央的水池边,好像和罗比发生了不快。当情绪激动的塞西莉亚脱掉衣裙准备下水时,音乐随室内的布罗妮骤然回身的动作再次戛然而止,然后又随她向外窥视而悄悄延续:塞西莉亚下水捞起的是一只昂贵花瓶的残片。当配乐音量渐弱、即将收束时,蜜蜂舞动翅膀的嗡嗡声却以渐强形态再次响起,似乎在增加显然暗恋着罗比的布罗妮心头的不安与烦乱……
影片第一次进入倒叙,一直伴随塞西莉亚手持花束奔跑的钢琴独奏主题上,在姑娘穿堂入室、插花入瓶的过程中可以听到她轻盈、急促、合拍的脚步声。塞西莉亚片刻沉思之后,已同步休止的钢琴旋律再起,音乐的造型是同音高的一个单音不断地重复,让人有纠缠不休又挥之不去的感覺。这时,停止摆弄花束的塞西莉亚侧身俯在钢琴上,将手指尖直接伸进琴体内拨弄了一根琴弦,观众耳畔的旋律就停在了这根琴弦发出的作为收束的高八度音的清脆音响上。钢琴独奏的轻灵、单调的主题旋律,恰恰出自塞西莉亚的内心世界。
笔者最欣赏影片对歌剧元素独到的运用,这应被视为导演乔·怀特和作曲家马里亚乃利在音乐上达成的一次高水平共识的体现:男主人公、管家儿子罗比在自己房间里给塞西莉亚写信。浪费了不少张纸的他起身在唱机上放唱片,这是普契尼的《绣花女》第一幕结尾的咏叹调:O Soave Fanciulla,O Dolce Viso(多么温柔典雅的姑娘)。借助歌剧男女主人公在音乐里抒发的情感来映衬、描述、刻划影片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赎罪》显得别出心裁技高一筹。镜头开始伴随歌剧中唱词,在罗比和塞西莉亚之间巧妙切换。音乐随着罗比又扯下一张纸的动作再度戛然而止,向观众充分展现主人公此刻的内心状态。镜头第二次用罗比所处的时空和他脑海中萦绕不去的塞西莉亚所处的时空之间进行更贴切的切换,亦步亦趋地复制着歌剧唱词的情绪与内涵。这一令人心潮澎湃的唱段进入尾声高潮,罗比也获得信心和灵感,怀着喜悦之情写完了给他心爱的女孩的信。
音乐思维模式 篇4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包括创新方法和生成新知识, 创新人格包括创造性的情感和意志。由于实践的不确定性, 决定了实践是创新的实践, 创新是在实践中的创新。所以, 素质教育的圭臬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以一定的模式 (model) 显现的。近些年关于创新思维模式的概念云集, 其中苏格兰人K.J.W.克雷克在《解释的本质》中提出的“心智模式” (mental models) , 堪称对创新思维最通俗的解释。他认为, 人对认识对象的表征是通过心智模式这一机制, 即人会自动转译外来的事件成为内在的模式, 并用它来对事件进行预测、归因以及做出解释。这里的“心智模式”特指: (1) 人的思维创新机制, (2) 人的思维创新功能。所谓创新思维模式, 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使思维系统自动地变革认识对象, 并永无止境地对新的认识对象预测、解构、重构。
对于属概念的“创新思维模式”需要找到其相邻的种概念, 才能指导实践创新。因此, 如何重构学校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 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学校音乐教育正在经历一场“范式的革命”
近些年来, 音乐教育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教育实践与艺术实践中。多元音乐文化融合成为各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引发音乐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与新课程标准先后颁布实施,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2005年“钱学森之问”使学校音乐教育春意盎然;特别是在建设文化强国大政方针的指引下, 很多专家学者和第一线音乐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 遵循马克思“按美的规律建造”, 进行大量细致的调研、实验与实践, 初步形成了学校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其表述为: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应“技理并重”;在人才培养上应“多能一专”;在教育层面重心上应转向高师;在教学内容上应中西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化;在课程类型上应灵活多样;在教学方式上应实施生成性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即兴和“育心”, 突出思维创造性。
该模式的创建, 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服务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但是,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 尚有为数众多的各级各类学校对音乐课程标准执行不力, 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在相当数量的学校很少有人问津;不少音乐教师浅尝辄止。
经过问题分析, 其深层原因如同有了法律却不懂法理而在执法上出现障碍的道理是一样的。学校音乐教育是一门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科学。但是, 对音乐综合科学的认定不是音乐自身的任务, 在音乐教育中, 要引进它自身以外的诸如社会因素、教育者共同的心理因素、教育者的内心需求和心理状态等。具体地说, 只有教育者共同接受模式所涵盖的全部理论、准则和方法, 在心理上形成学校音乐教育切实培养创新思维的共同信念与实践理性时, 才能使音乐教育创新思维模式得以实施。否则, 再好的模式只能被搁置。有的第一线音乐教师难以达成共同的思维范式, 对思维创新模式缺少理性认识, 对创新理念置若罔闻, 无动于衷, 只是跟着感觉走, 多数音乐课标解读也只是囿于常识的说教, 读而不“解”。因此, 新模式的实施还缺少一个必要的前提———学理解释。所以, 音乐教师在学校音乐教育面前谁也不敢理直气壮地称音乐教育为科学, 而始终羞答答地与音乐教育一起处在前科学的窘境。于是造成了你搞你的“形而上”, 我行我的“形而下”, 你搞你的“学”, 我行我的“术”。
学校音乐教育的科学性告诉我们, 同一切科学发展需要经历“范式的革命”一样, 音乐教育正在经历一场“范式的革命”。这场音乐教育“范式的革命”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参与, 在思想上牢牢地扎下根子, 方能使音乐教育枝繁叶茂, 结出智慧硕果。
(1) 音乐教育与民族复兴。音乐教育“范式的革命”关系到如何对待传统的音乐教育, 从总体上看是扬弃。一是要经过全面反思, 发现音乐教育本身存在的缺陷, 通过学习他国他民族的长处, 实施“运河战略”迎头赶上。必须明确的是, 集他人之所长是弥补而不是舍本忘宗。在移植的时候扔掉本根, 这不是改革, 而是毁弃我们的民族文化。二是要不断地去掉狭隘眼界, 在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中以更开阔的心态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兴旺。
在我国, 学校音乐教育自有学校以来即开设音乐课程。“乐学”在西周是大学重点课程。孔子“仁”学“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难能可贵的是, “乐教”也是在轴心时代的“大家”们达成共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用大量篇幅论述对城邦之人自幼进行有选择的健康奋进的音乐教育。文艺复兴尽管在多领域引发了革命, 但起引领作用的是艺术成就, 在鼎盛时期音乐巨人辈出, 影响之后的音乐教育普及, 科学巨擘、大师成长成才无不身受其裨益, 化育“大成”。再者, 音乐和谐直接诱导生态和谐, 因为音乐中含有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一切因子。
(2) 音乐教育与“成为人”。教育就是“成为人”。 (鲁洁语) 人类通过实践, 不断改变自身的不完善性、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实践分为经济、政治、伦理、艺术、教育和宗教等基本方式, 音乐的艺术实践是通过“人的确证”和“人的创造”开辟“成为人”的蹊径。
音乐与“人的确证”。马克思说, 人是对象性存在者。马克思又说:“人依据一个全面的方式占有其全面的存在物, 因而他乃是一个整体的人……他们对这对象的反映方式, 就是人类现实的确认”“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音乐创作、演唱、演奏、欣赏, 都是传达人之为人的“音讯”指证。
音乐与“生命的创造”。音乐在操作上常见的就是以音乐美的作品来感化人的灵魂, 化生人的生命。马克思指出:“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 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 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总之, 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 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 才一部分发展起来, 一部分产生出来。”从人类需要的角度讲, 劳动实践出自人“谋生”, 重在保持人的自然生存;音乐实践则出自人“乐生”, 重在创造自身的新生命。音乐不单是唤起人的音乐感, 而且唤发对新的生命里程的开拓。马克思说:“钢琴演奏者生产了音乐, 满足了我的音乐感, 不是也在某种意义上生产了音乐感吗?……钢琴演奏者刺激生产, 部分地是由于他使我们的个性更加精力充沛, 更加生气勃勃, 或者在通常意义上说, 他唤起了新的需要……”
二、音乐变构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
音乐提出人们对新的需要的任务使命, 它还具有开发实现新任务的创造力, 这正是音乐科学“第一生产力”的伟大魄力。
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代谢即“变”。星生星灭, 沧海桑田, 白云苍狗, 分解化合, 生物繁育, 从善如流, 动物体内变构蛋白 (allosterlc proteins) 的酶促反应 (Enzyme catalysis) 等无不是变。而变是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 谓之变构。变构是代谢实质。不同事物变构显现不同的代谢模式。人的思维变构就是思维创新。
变构学习模式 (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 , 是法国认知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焦尔当·安德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焦尔当强调, 对任何知识的学习依赖于学习者的概念体 (conceptions) 。应用这个“活”概念体, 如果能够“顺应”外界的新信息, 发挥的就是新知识 (新概念) 的创生;否则, 发挥的就是障碍性作用。可见, 学习者的概念体是一个矛盾体。就是说, 新概念的创生离不开它, 它内部蕴涵着新概念的因子, 同时又是新概念创生的障碍。新概念是经旧概念的解构与新信息整合重构的产物。整个过程如同几何证明一样, “求证”的新命题 (新的概念性知识) 光有“已知”条件 (新信息) 是不能证明的, 还需要头脑中找出原有概念解构 (成为“已有信息”) , 以独特的连接方式“证明”推导。所以,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 墨子的“知, 接也”, 可谓揭开了变构学习的规程。
人类创新的全部秘密是“按美的规律来建造”。黑格尔也说, “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人类怎样“按美的规律建造”呢?实践必须通过实践中介——工具来实现。在实践中介中, 可分为“实体的工具中介”如旧石器、PC机, “心理的工具中介”如鲁班造锯受到原型启发在观念中形成锯的形状。
“心理的工具中介”又分为“实体性心理工具中介”和“程序性心理工具中介”。人的“实体性心理工具中介”是符号, 如语言、概念、信号、歌谱等。人的大脑是应用符号“思维”形成思想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就是通过符号的思维运作而实现知识生成的。显然, 思维运作就是驱动程序。就是说, 程序性心理工具中介就是人的思维程序。新维果茨基学派列昂节夫指出, “掌握工具不仅是拥有工具, 而且意味着掌握使用工具的程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 列昂节夫认为, 中介发生在经由特殊组织的活动中, 而不是发生在儿童与成人的人际交往中, 主要涉及的是儿童对新的心理程序而不是符号手段的获取、掌握与内化。“程序性心理工具中介”是通过目标、动机、动作、活动创造的新的思维活动。这种心理发展超越了当前主导活动的需要, 为转向新的主导活动奠定了基础, 从而揭示了发展的机制。
音乐变构学习对思维创新的直接作用在于开拓程序性发展的路径和程序驱动的功能, 进而驱动实体性知识的创新。音乐最完美地演绎了两种心理工具的调适与和谐。爱因斯坦、钱学森等“大家”的高超智慧不正是通过音乐的“程序性心理工具中介”助力攀登科学高峰而成就的吗?音乐创新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多维变构的过程。
———美感。音乐智能是神经系统组织的基本构成和自然机制。当个体在音乐实践中感受到不同于过去经验的新鲜事物时, 对新事物或某个细节产生新异感———美感, 大脑全脑思维便以自动化的调节达到最佳化状态, 为大脑新的适应 (“顺应”) 而跃跃欲试。
———潜意识。“潜意识”是音乐审美过程的能源, 在天籁般美妙传送中勾起灵感、顿悟和直观思维的萌发。
———音乐认知。审美体验来自大脑的炼制过程, 是音乐认知在新旧冲突中通过转化导致音乐心智结构发生变构。
———意向。无论是谱曲、欣赏, 还是歌唱、演奏 (“三度创作”) 都是对美的需求、理解美的现象的愿望、对美的体验的召唤和“要成为最好的”特定目标的直接推动, 使音乐智能跃迁。
———情感。伴随着特定生理机制和情景生发情感。它通过音乐的奇思妙想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并与相应的思绪相联系, 以激发音乐创造的思维和美感潜能。
———反省认知。美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反省认知的回味过程, 在“唤醒”、活动和牵引中完成变构。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者信心满怀地开展学校音乐教育创新思维范式的革命, 开拓性地进行音乐变构, 不仅是创新入门的向导, 而且获取了登上科学殿堂的线路图, 大力提升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最佳化提升,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学校音乐教育正在经历一场“范式的革命”, 要求音乐教育者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民族复兴和“成为人”的价值。学习者在音乐变构学习中要从美感、潜意识、音乐认知、意向和反思等多维变构中, 大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焦尔当·安德烈.变构模型学习研究的新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音乐思维模式 篇5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表达人们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音乐最善于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其中溶解着各种思想,贝多芬称它为“人类精神的火花”。人们的感觉器官对声音信息的刺激特别敏感,若用不同的感情说同一句话,由于音调和语气不同,引起听者的情感反应也不同。音乐正是充分利用并发展了这个特点,通过有组织的流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深入而细致地表达了人们各种不同的内在情感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这是语言符号艺术以及绘画、雕塑等空间艺术不可比拟的优点。比如《梁祝协奏曲》中“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以及“楼台会”等乐段,把梁祝二人情投意合、愉快幸福、委婉缠绵、深沉的痛苦等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表达、美术作品是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笔者对此亦情有独钟,作过一些探索。如《醉翁亭记》的教学配上一段古典名曲《月儿高》,其中的音乐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景色优美,乐曲所表达的诗情画意深深感染了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白杨礼赞》的教学配中以《我爱小白杨》烘托白杨树的伟岸挺拔的形象,收到了震撼心灵,引发激情的理想效果。下面笔者就《安塞腰鼓》的配乐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安塞腰鼓》是一篇宏扬激荡的生命,歌颂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本文气势恢弘,词语简洁,语句铿锵节奏鲜明,表明了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而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的情景。
对本文的教学,不少的老师主要采用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文章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疾猛的节奏特点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朗读教学的基础上,辅之以音乐手段,选择《锦绣中华》,此曲在气势、节奏等形式上有共通的地方,在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上也有相通的地方。
在上《安塞腰鼓》之前,先放全曲,以求引人入胜。并要求学生听后以简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以乐曲带入 新课,并为学生理解作品作一个铺垫。
在教师表情范读文章后,学生配乐小声跟读。教师提出整体感悟文章内容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关键词来表达出感悟的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热烈、豪放”等总体印象。
教师再次播放《锦绣中华》,让学生边听边默读文章,思考文章在内容、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准备就这些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通过讨论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高原人跟文中恢宏气势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领会到黄土高原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领悟到黄土高原人“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豪迈气慨。
作以下课堂小结后再次播放《锦绣中华》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本文的特点体现了音乐的独特的美,我们刚才也以音乐的力量来体现文章排山倒海的气势,宏伟壮阔的场面,快速跃动的节奏,展示出强大的力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黄土高原上的主人也正是用这种震天动地的鼓点展示了自己伟大的力量,也渲泄了长期闭塞的郁闷和痛苦,向人们庄严宣告:那隆隆的鼓声就是进军的号令,他们要向建设现代化新中国的目标出发了。
从探索性的实践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音乐的感染可以强化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通过音乐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作品,可用音乐来传达,使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师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贝多芬大师曾说过: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辅之以音乐艺术,能在一定范围达到这一目的。这不失为一种颇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00三年元月
启动多元思维,激发音乐灵性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 多元思维 音乐灵性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6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教师也要紧跟新课程理念,落实教改要求,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革新,深入理解小学音乐的益智性和辅德功能,始终坚持以音乐审美为中心,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将更多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引入到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力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引入律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律动教学指的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局限于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还要引导学生用整个肌肉和心灵去感受,让学生在身体运动中接触和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节奏、旋律、感情。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革新中,律动教学迎合了小学生模仿力强、好动的特点,将原本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以根据欣赏音乐的特点在课前组织和欣赏教学中设计一些难度不高、容易完成的动作,例如拍手、拍桌子、跺脚、喊口号等,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乐曲节奏的变化。律动教学的引入丰富了音乐欣赏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积极的课堂氛围中理解乐曲、掌握乐曲。
例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播放音乐,而是先和学生回顾了一遍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龟兔赛跑的具体情节,然后组织学生扮演“乌龟”“兔子”两个主角,并在音乐播放的同时配以对白。在音乐播放过程中,“乌龟”和“兔子”都很认真地听着,跟随着音乐不断调整自己动作的速度。这样的律动教学为学生塑造了逼真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在动作中了解乐理知识,体会音乐内涵。
二、学会倾听,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小学音乐课堂中任何教学活动的展开都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让学生形成认真聆听的习惯,才能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培养学生聆听习惯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学会从各类音乐元素入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动多元化的聆听机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和持久,很容易因外界因素转移注意力。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中,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合理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意识,结合欣赏乐曲的特点为学生设计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聆听音乐,维持学生聆听的关注度,使学生能够始终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
例如,在欣赏学习《非洲鼓魂》这首乐曲时,为了强化学生课堂意识,使学生专注于聆听音乐,教师在播放音乐之前,先为学生设置了几个问题:你能不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能感受到音乐中表达的是什么乐曲情绪吗?欣赏第二遍时,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这首乐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你能简单总结出这首音乐的风格特点吗?最后,在欣赏第三遍时,教师要求学生跟着乐曲的节奏跺脚和拍手,加强学生对鼓点节奏的把握。在这三次音乐欣赏中,教师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浅及深,使学生一直集中于乐曲欣赏,也让学生每次聆听都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乐曲的内涵。
三、展开创编,历练学生的欣赏能力
“鼓励学生音乐创造”一直是《音乐课程标准》为小学音乐教学提出的一项基本理念,新课改也提出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强创造教学已经成为音乐教学发展的大势,而音乐创编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加深乐理知识理解,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个性创编时,要明确创编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所以不宜对学生的创编过多干涉,要充分相信学生,放开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在组织和引导中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例如,在欣赏学习《幸福拍手歌》时,这首歌曲的节奏欢快,歌词简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和传唱了。教师便在教会学生唱歌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创编,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按自己的想法改编《幸福拍手歌》的歌词。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到歌曲创编中,创编出了很多新作品。学生创编的歌曲虽然只是改变了单段歌词,并没有太高的艺术性,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优秀体现,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课堂习惯的形成,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的音乐课堂。
音乐教师要加快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创新,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乐理知识,还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校学习条件选择不同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音乐思维模式 篇7
关键词:音乐语言的要素,情感态度,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音乐欣赏需听觉和理解两种心理活动参与。通过什么听音乐并理解它的真正含义?音乐语言要素,是通往音乐大门的钥匙。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到第一位,可见其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关键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鉴赏美的能力。
一、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语言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时,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 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表现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地说,回答得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在欣赏《图画展览会》一课中,我注重了音乐表现的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其中,《胖子和瘦子》(运用的第一段音乐是表现胖子,第二段是表现瘦子)。在一上课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人?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傲慢、妄自尊大、粗暴无礼的胖子。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羸弱胆小的瘦子。老师进一步问: “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厚重、慢,第二段的音乐细、加弱音的小号声音颤抖。相信学生会开始尝试运用音乐要素深层次地理解音乐的内涵了。
二、音乐欣赏的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语言要素变化
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 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运用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如,在欣赏《图画展览会》的《牛车》 时,《牛车》表现了沉重的牛车在不堪重负似地艰难行进。引导学生说出低声部缓慢而沉重的和弦,大号用悲戚的音色奏出的音调,表现了沉重的牛车在不堪重负似地艰难行进以及他们对不自由的生活和没有欢乐的艰苦劳动的悲痛感受,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音乐思维模式 篇8
关键词:音乐治疗,音乐教育,身心健康,中学
音乐教育是按照音乐美的规律, 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而音乐治疗是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交叉领域, 体现的是音乐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它把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早在古代, 人们已经知道音乐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有助于治疗某些疾病, 《乐记》中所载“乐行而伦清, 耳聪目明, 血气平和”就是证明。
进入21世纪以来, 音乐对人类生存本身的重要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特别在素质教育影响下, 音乐教育也开始关注如何发挥音乐的独特作用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今的音乐教育从多方面不断拓展, 给我们提供了用音乐去影响学生的空间。音乐通过听觉触动人的情感, 并以多样的音乐活动加以扶助, 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和谐发展。中学音乐教育的主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和谐, 这同音乐治疗有着相通的属性。柏拉图也说过:“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 对于心灵用音乐。”因此, 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的结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一、音乐治疗思维融入中学音乐教育的可行性
1. 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的天然联系。
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审美形式, 是实施音乐教育的直接手段, 它本身就具有消除疲劳、缓解心理压力, 调和平抑情绪等作用。音乐是一种自然悦耳的声音, 它是带有节奏、韵律、调式、速度、音色等特点的乐音, 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情绪与情感。不论是自然的音乐, 还是经人类精神创造出的音乐, 对人来说不仅带来某种精神享受, 而且与人的情感和身心健康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在原始社会, 人们敲击石块来表现心中的快乐, 那种“音乐”没有阶级性, 没有功利性, 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那时的“音乐”只是人类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 是音乐的自然功能的一种客观体现, 而今天的音乐治疗就是把这种“音乐”的方式逆向的运用, 以自然的方式用音乐去召唤人类的心灵。
音乐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更加关注音乐对于人本身的有利因素, 如审美内涵、人格的塑造、才智的开发等等, 以此来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全发展。就笔者所知, 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来进行的心理疗法, 它可以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 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手段, 培养完善人格, 使人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可见, 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都以音乐为载体, 其侧重的角度虽各有不同, 却有着内在且天然的联系, 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2.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与音乐治疗。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如厌学、情绪难以自控、承受能力较差、易怒、脾气烦躁等, 这也成为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大, 社会、学校、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也较高, 他们面临着学习、升学考试和激烈竞争的压力, 同时还要面对人际交往、师生关系、与家长的沟通等诸多问题, 因而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适应、不和谐的情绪问题, 如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 这些现实问题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心理调节。
近年来, 音乐心理治疗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而被广泛关注, 并逐渐实施到教学活动之中。音乐教育为音乐心理治疗提供了基础的、崭新的平台, 这种相互渗透是潜移默化的, 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活动中放松了心情, 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健康。音乐疗法主要是一种心理疗法, 它需要学生对音乐信息的理解产生共鸣;音乐教育则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知性。当然, 在音乐教育中, 如何调节不良心理情绪、合理宣泄;或是在音乐活动中如何有效、合理地化解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 并提前加以调理, 是当前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关注焦点。
二、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治疗的结合与渗透
音乐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一般来说, 旋律优美、节奏平缓、音响和谐的音乐, 可使人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 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音调明朗, 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气势激昂的音乐, 能使人产生激奋、乐观向上的感觉, 起到舒心活血的功效。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与特定的感情变化的复杂对应关系, 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 唤起人们内心一定的情感意向, 或悲或喜, 或哀或乐, 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的流动, 并在艺术美的感悟中获得启迪和积极的心理疏导。
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治疗的结合, 可以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 如:演唱 (奏) 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合理倾诉、宣泄;音乐欣赏可以缓解疲劳、放松心情;音乐表演可以表现自我, 树立自信;合唱合奏可以培养合作意识,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歌唱作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发声过程中, 随着气息和情感自然而有节奏的向外流动, 使之淤积在心底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 这比一般的心理倾诉易于实现, 因为歌曲内容不存在隐私, 学生可以毫无顾忌的释放, 歌唱的怎么样也没关系, 而且在形式上也无害于他人。因此, 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音乐治疗可以是潜移默化的, 这也可以看作是较合理且有效的自我宣泄。
聆听音乐是音乐疗法的又一重要途径, 人们可以根据所听到的不同音乐来调理相应的心理情绪。音响创作、演奏、探讨音乐等也是可以实施音乐疗法的主要形式, 这些形式与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可以同步操作的。对于那些不善于表达内心的学生, 可启发他们通过演奏或创作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 甚至可以通过老师的引领, 在听到音乐后模仿律动, 甚至翩翩起舞, 在音乐的伴奏下调动大脑和肢体的协调性, 这也是舒缓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
节奏打击在音乐教学中是实施音乐治疗较为有效的形式。通过节奏的急缓、快慢、强弱等变化, 我们既感受到学生不同情绪的微妙变化, 又可以潜在地引导学生将不良的情绪合理的发泄出来。在打击节奏的同时, 身体也会随着音乐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从而也可以促进身心的协调与和谐。
当然, 将音乐治疗渗透到教学之中, 还要关注音乐的选择问题。音乐的选择要因人而异。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情感、处境不同, 对音乐的喜好、选择及感知能力也有所不同。班级授课时, 通过创设情境模拟成团体音乐治疗, 观察学生的主流情绪倾向和变化, 进行音乐教学内容形式的调整。一般来说,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低落的时候, 应该选择明快的乐曲来倾听;当情绪激动或过度兴奋时, 应选择轻松的乐曲来倾听。
三、音乐治疗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的影响
音乐治疗的应用对于人们来说是具有多方面影响的。用轻快活泼的音乐鼓励振奋精神, 可治疗消极自我封闭的情绪;用柔和、优美的音乐, 安抚烦躁不安或受压抑的精神现象, 可缓解失眠、抑郁、挫败感等。不同性质的音乐先后演奏, 可以释放人们的精神压抑, 转变人的心理状态。如对于急躁的学生, 可先播放强烈的音乐使其产生共鸣, 然后逐渐转换为平静的音乐使其平静下来。此外, 通过演奏乐器 (或参与合唱) 使学生恢复自信和平衡感, 再通过合奏训练使其逐步恢复集体意识, 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这些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音乐治疗运用于中学音乐教学的功效, 主要体现在:
首先, 音乐的节奏与人体的律动相协调。通过音乐音响的节奏促使人体伴随音乐而振动, 使人体产生共振, 有可能使人们的身体振动得以协调, 从而达到调节或治疗的目的。在音乐的课堂上, 有不少节奏律动的活动, 如音乐情境创设、舞蹈模仿、节奏敲击等等。学生在音乐节奏下, 身体有规律的运动, 从而促进身体机能的协调。
其次, 音乐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的效应。人们发现, 人的许多疾病起因于人的情感压抑。由于一些学生无法适应高节奏、高效率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或社会竞争, 出现了情感创伤或心理偏差, 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或精神上的不协调。在音乐教育中, 关注这种“共鸣效应”, 并将之渗透于音乐教学活动之中, 使学生的身心通过音乐活动自然而然的进行洗礼和净化。
音乐以美引善, 以美引真, 寓教于乐。在音乐教育中, 通过音乐的声响穿透感性与理性的壁垒, 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在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的过程中, 情感得以升华, 心灵得以净化, 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与命运的斗争, 在聆听感悟中体味音乐力量的震撼, 并使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当然, 音乐治疗主要是通过人们对音乐信息的理解产生共鸣, 使人们的身心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对学生的身心进行适当地调节, 改善环境气氛, 是可以避免或是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的。从这个层面上看, 音乐治疗应用于音乐教育之中是有深远影响的。
小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微 篇9
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是通过音乐的学习和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培养与提高学生音乐思维能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欣赏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音乐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进行音乐思维,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启动音乐思维,培养音乐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思维也必须通过听觉进行。马克思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音乐思维的本质是听觉思维。
1. 鼓励学生提问,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
李政道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的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但现在的音乐课堂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总是围绕着教师的问题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所以音乐课要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元思考,让学生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例如:第六届全国优质课评比中,深圳张定远老师执教的《翻身的日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在第一次完整欣赏全曲时,教师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关于这个作品,你有哪些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1:我想知道曲名是什么。
学生2: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3:我想知道创作的年代。
学生4:我想了解这首乐曲的作者是谁。
学生5:它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6:我想了解这首曲子的歌词是怎样的。
教师:这是一首器乐作品,如果你觉得需要的话,可以自己加歌词进去。
学生6:我想知道曲子讲述了怎么样的故事。
教师:除了关注这些,可以听听乐曲中有趣的创作手法。
在欣赏全曲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自由地分享所想到的一切,每一个问题都有其价值。教师随意地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提问中生成的,学生的需要成了课堂的需要。一旦有问题提出,围绕问题,我们就能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问题意识强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强烈的创造动机的驱使下,激励他们进行积极自主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
2. 建立双向听觉,调动音乐思维的活跃性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便有大量的合唱歌曲要教,如何让孩子提早无障碍地进入合唱呢?笔者认为,建立学生的双向听觉是关键。双向听觉是指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还能聆听其他声部或其他人的演唱,正所谓是“一心二用”。音乐听觉的表象是音乐思维的基础,当学生在双向听觉思维训练中能感知到和声的色彩时,也就具有了音乐思维的能力。
(1)单音。例如《月光光》,学生围成一个圆坐在地上,美美地用食指指着教室内的音箱(把音箱当成月亮),有节奏边指“月亮”边唱主旋律,教师不弹主旋律,而是在每个小节弹一次“标准音”。
(2)节奏。例如《闪烁的小星》,学生唱主旋律,教师唱其相应小节和弦中的任意两个音,如第一个小节是一级和弦(135),那教师便唱31 31 31 31或者13 13 13 13或者53 53 53 53。当然,也可以教师唱主旋律,学生来唱其相应小节和弦中的任意两个音,形成多声部的和声。
(3)旋律。例如《闪烁的小星》,学生唱主旋律,教师唱由和弦中的音编创的新旋律。如第一句:
这种音乐学科独有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音乐思维的活跃性,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展示思维过程,发展形象思维
美妙的乐曲,由人内心丰富多变的音乐形象来填充,离开了音乐形象思维,乐曲将只是一些物理振动的声波,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音乐教学失去了形象思维的参与,那么学生对音乐或歌曲的理解必然是干巴巴、空洞无物的。这正是当前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之一:本应生动形象、充满情感和情趣的音乐课却枯燥乏味、抽象死板。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良好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再造想象和形象思维充分活跃起来,使学生真正进入音乐,去体味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妙。
1. 角色扮演,掌握技巧
角色扮演就是要还原创作过程的画面,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把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人物,并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达情感。在唱歌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能让学生最快速度地走进音乐,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当中去表现音乐。例如:人音版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牧童》。
场景设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牧童在小山坡上放羊。
角色安排:部分学生扮演小羊或小草,部分学生扮演牧童,边唱边演。
道具:把凳子当牛,中间的圆当小池塘。
位置安排:
语言引导: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原野之图,牧童正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这份美好,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展开想象,当你想到这一切时,你也化身为名副其实的牧童了。
动作设计:唱到第三段歌词“依哟罗罗喂”时,感觉是坐在牛背上(凳子),双手拉住绳子,学生在牛背上轻轻晃动,感受牧童的快乐。
角色扮演提供了一个让学生变成某个人的机会,这个方法可以让参与者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透过扮演角色的感情,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巩固,把歌曲的意境表达得酣畅淋漓,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善于想象,发展思维
音乐形象是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方法从音乐中获得的某种“视觉”形象。这种音乐的“视觉”形象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不是真实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的形象,而是一种想象的“形象”。面对一首歌曲,如果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能根据歌词的描述和旋律的起伏随之在头脑中产生联想和想象,也就能够透过音乐看到歌曲中的人和事,看到相应的场景,那么他们对歌曲的理解,才会是活生生的、真切的,深刻的、持久的。从歌曲中看到图画,从音乐中看出生活,这就是演唱过程中的再造想象,是唱歌教学中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作用形式。
例如学唱《布谷》时,引导学生用柔和的声音边唱边想象情节:仿佛自己在森林里找春天,听到了布谷鸟叫,通过歌声表达“盼望春天———渴望春天———春天来到”的喜悦心情,就好像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歌曲还原成“画面”,只有这样,才证明真正唱进去了。“边唱边想象情节”,这个形象情节,其实就是形象思维的发挥。
3. 形象直观,展示过程
前苏联心理学家、哲学家C.JI.鲁宾斯泰有过以下的描述:“掌握知识的每一个过程都可能是一种内在条件,它们可以促进一个人思维活动的向前发展,对于掌握知识来说,这种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人音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相关知识:听辨二拍子、三拍子。笔者运用形象直观的“身体谱”,用最简短的语言让学生掌握了三拍子的知识。在教学中,笔者请高个子学生双手上举代表小节线,小个子学生当成音符,每个音符可以选择相应的节奏:四分休止符(用双手叠加表示),四分音符(用双手合十表示),两个八分音符(用双手打开表示),如下图所示。
教学中笔者正是抓住了儿童的天性,重在引导学生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儿童自己亲身去体验、去感悟,然后转化为儿童自身的灵性。如此形象直观的教学,把思维过程展示得淋漓尽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
三、发展音乐思维,丰富情感体验
通过音乐思维直接到情感体验是音乐思维独具的特性,音乐的情感体验主要来源于音乐形象,而音乐形象是通过各音乐要素形成的,对音乐要素了解得越多,音乐思维的结果也越深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越强,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声音”中的各种要素入手,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因素的变化来分析音乐实质,把握音乐内涵,领会音乐情感。
例如人音版第八册第二单元《跳吧跳吧》,一开始用弱的力度慢速地学唱歌曲,然后逐步加快速度、加强力度,运用音乐感染学生,激起内心的激情与野性。在快速演唱时,加入几个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让学生站起来载歌载舞地背唱,使歌曲教学达到高潮。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不会唱到会唱再到背唱,力度从弱到中弱到中强到强,速度从慢速到中速到快速,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学生把音乐的声音形象转换为音乐的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音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篇10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 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 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 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 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 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 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 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 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 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 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 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 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 也是感情的一次升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 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 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 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 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 我们往往不能, 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 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 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 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 节日的狂欢, 丰收的舞蹈, 郊游的喜悦等等。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 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 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己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 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 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 一种是抽象记忆, 另一种是形象记忆, 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 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 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 一幅图胜似千方万语。
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发展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论京剧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 篇11
思维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起产生的,它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京剧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在我们中华民族思维理论指导下成长起来的艺术珍品。京剧音乐创作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编剧目音乐创作实践的要求,渐渐地从传统思维的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京剧艺术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中国传统音乐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体系。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其中京剧的传统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京剧的传统音乐在近二百多年历史的发展中,是无数的京剧艺术家长期耕耘、博采众长,代代相传的产物,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方式。在这里,笔者从传统京剧音乐创作思维方式的特点来进行论述。
一、整体性
京剧音乐的创作思维方式,首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原则,是以把握整体功能为目标的古朴系统思维,它着重强调音乐整体功能的存在性,相互联系,整体把握方向。一方面,既注重传统京剧音乐系统整体各部分的互相联系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忽视从各个角度来观察、分析以致规划、协调和控制音乐整体的变化。京剧优秀传统剧《红鬃烈马》中,“三击掌”、“彩楼配”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风格的统一。慢、中、快、散的各种板式之间有机的联系,使整个戏的唱腔不但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各种板式之间的表现功能。在戏剧舞台上,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唱腔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手段,它像一条长长的线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前后呼应,首尾连接,以整体的音乐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京剧《贵妃醉酒》的唱腔音乐剖析,在音乐逻辑上是十分严密和完整的,这个戏以四平调贯穿到底,曲调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赴约”、“醉酒”、“回宫”,是把个人不同段落里的四平调唱腔,在唱腔结构、曲调发生和创作技巧方面,紧密结合了杨玉环的各种心理状态和不同情感的变化。整个戏的唱腔相互映衬,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成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传统京剧音乐创作思维的整体性。
二、稳定性
传统音乐创作思维方式着眼于音乐整体的稳定、完整。强调的是相应相承、相通相会的互补关系,始终保持整体的稳定性。传统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程式性,从思维角度而言,不管是京剧还是其他剧种必定建立相对稳定的、行之有效的、有约束力的定式或框架,在这个意义上,创作方法越是程式化,就越是易于掌握,越能发挥。传统京剧音乐和其他民间音乐一样,每种声腔、曲调、板式等,都是在流传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种丰富多彩的变化仍然是以保持京剧思维方式稳定为原则的。京剧丰富多彩的流派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就充分体现了以“应变”为出发点,着眼于稳定和完善的思维方式的原则。京剧中“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都是在保持京剧音乐风格稳定的基础上,创造个性鲜明、绚丽多彩的流派唱腔艺术。例如:梅兰芳的《天女散花》、程砚秋的《锁麟囊》、荀慧生的《棒打无情郎》、尚小云的《双阳公主》等戏的音乐唱腔。虽然在调式节奏、旋律中有很大变化,但是细琢磨,它们都保留了传统京剧音乐的样式变化。他们的唱腔音乐创作,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融合力。这种京剧音乐整体存在的稳定性,确保以不变应万变,实现京剧音乐整体存在的稳定性,是京剧思维方式一条重要法则。
三、实践性
传统京剧音乐创作思维方式是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积累形成的,它是富于实践性的。京剧各行当的著名艺术家和不同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在京剧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反复地实践后,才相对稳定的,也是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我们在京剧老唱片、录音唱段中可以听到一个剧目中同一唱段,从发声、演唱方法、润腔的技巧、韵味、速度和唱腔的内涵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特点,传统京剧的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在其音乐的大框架之内,可以根据老艺术家们自身对唱腔的理解和个人的嗓音条件加以发挥和再创作。传统京剧音乐创作思维方式的实践性是在京剧各行当代表剧目的音乐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显现出来的,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在经过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老艺术家们通过舞台实践和精心的加工提炼,涌现出了一些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深受京剧观众的喜爱。京剧各行当的艺术家们都是在其艺术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京剧音乐的,他们为京剧音乐创作积累了许多基本理论,从而可以看出,传统京剧音乐在实践中变易,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用实践来验证作品的成与败。
京剧各行当的艺术家和流派创始人,无一不是在其艺术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京剧音乐的。京剧音乐创作方式依据整体性、稳定性,实践性的思维方式,使京剧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断地涌出具有时代精神、艺术性强、品位高的京剧音乐作品。
四、创新性
京剧音乐创作思维方式,在表现现代生活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韵调的时代感问题。仅就唱腔来讲,如果现代戏中的一个现代人物其造型、表演、台词、语言等都是新的,而唱腔却是老腔老调,一下子就会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王宝钏等等。像这样的现代戏还有什么意义呢?在现代戏的唱腔中,要使音乐语言更富生活气息、时代特点,音乐和人物的形象能协调一致起来,就一定要把新的语言音调吸收进来。
新的语言音调从哪里来的呢?主要是根据新人物的思想感情而来。在创作中,只要能认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准确、生动地掌握人物的特征和语言的音调气质,则在运用传统音乐、唱腔材料时,就有可能将新的音调反映出来,这样一来随即出现的就是创作的新形式的形成。
音乐思维模式 篇12
关键词:音乐教育,儿童培养,创新思维
一、绪论
1、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音乐教学工作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使学生们的创造空间大大拓宽,这样为以后的音乐创作和其他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因此,音乐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创造性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并且留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与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与空间,在学生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的直观性原则、模仿性原则、游戏性原则、学科综合性原则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世纪是创造性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各个学科教育都在寻找和探索适合本学科的快捷、高效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成为一种生存的技能,音乐教育是教育学科领域中正在兴起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交叉相融的产物。它作为儿童创造性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音乐创作人明言(2014)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是以有组织的乐音创造音乐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瞬息万变、随生随灭,使音乐呈现出非视觉性,因此音乐也便呈现出多解性。音乐的这种特征,需要通过主体的联想想象,音乐与情感变化的复杂对应而产生共鸣。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音乐对人们右脑的激发活化,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音乐教育作为培养想象力和开启智力的金钥匙,是以音乐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通过音乐艺术对人脑产生作用的。
二、关于创新思维
1、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当音乐欣赏时的想象、联想等心理按照思维网络运转时,就需要也可能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听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这些“音乐形象”绝无雷同。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地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敏捷了。他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让教师告诉答案,总是说:“让我自己想一想,看我想的对不对。”
三、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1、直观性原则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直观性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原则,通过人类的听觉、视觉直接去感触音乐。早在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科门斯基已曾指出应尽可能地诉诸于学生的感官。这是一项一切教学中颠扑不破的“黄金准则”,它正体现出直观的原则。在聆听《大海摇篮》这首歌曲时候,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月亮从广阔的大海升起来,把浪花轻轻涌动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大海摇篮》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绝伦、色彩斑斓的画面。
2、模仿性原则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儿童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他们渴望模仿,通过模仿学习到技能和本领。音乐又为儿童提供了可以模仿的极好材料。一些歌唱性的旋律优美朴素,节奏型多次重复,朗朗上口,儿童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工具,张嘴就能模仿。模仿是一种很特别的活动,它是令人轻松快乐的活动,并且往往是儿童自发形成的一种活动。儿童开始模仿时并不是为了实现明确的目的。所以,它不同于劳动和学习活动。在幼儿时期,当儿童学到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开始自发地在自己的活动中模仿以前的这些生活活动,这就是儿童的模仿性,自己心中的游戏。
3、游戏性原则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游戏最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所以最为儿童喜爱,最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然而游戏的重要性,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有些人只重视儿童的学习活动,认为游戏只不过是兴趣性活动,可有可无。其实,游戏不仅使儿童情绪愉快、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是他们的一种严肃的活动。人们也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儿童的游戏,充分利用这种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节奏问答用一个节奏作为上句进行一问一答的简单创作。先在师生之间进行,可将上句稍作变化作答,亦可自由式作答。熟练实施后还可在学生之间进行。如由一位学生作小老师设计上句,其余学生创作下句作答,还可以在四人小组之间、同座之间。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所设计创作的节奏难度逐渐加大。其实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一些典型的游戏来影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因为游戏能唤起儿童运动的欲望,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联想空间和机会,激发创造意识。利用游戏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影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更容易进入音乐,并能展示其多种才能。
四、总结
如果要梦想变为现实,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下去,这需要很大的毅力。然而,现实总是很难预测,成功往往伴随着很多的偶然因素,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面对困难需要勇气和足够沉静的思维。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要有披星展月的信心,和披荆斩棘的准备。成功,将会披星戴月;可是未来,要靠自己现在的努力打拼!不能因失败而一蹶不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要有越挫越勇的气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
参考文献
[1]王佳.游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廖乃雄.音乐教育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安妮.我真的愿意这样长大--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M].科文出版社,2011.
[4][英]博赞,著.张学文,译.唤醒创造天才的10种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1.
[5][美]罗洛·梅,著.杨韶刚,译.创造的勇气[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姜越.创新[M].华艺出版社,2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