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2024-08-18

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共7篇)

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篇1

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了音乐鉴赏课, 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 对我们每位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音乐教师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 为上好音乐欣赏课做好知识储备

音乐本身就属于人文科学, 音乐所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 因此要上好音乐鉴赏课, 教师就必须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积累。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离不开其自然环境及文化生态的影响, 其音乐文化与本民族、本地区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以及科学是融为一体的立体文化生态系统。当今的音乐欣赏教学要求音乐教师将“地球村”的历史与现状都装在头脑中, 并不断从人类文明中汲取营养, 不断开拓文化视野, 提高思想修养, 丰富情感体验, 完善人格形象。

二、新颖的导入部分是成功的音乐鉴赏课的开端

有句名言:“好的开头, 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良好的开端,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就向成功迈进了一步。诸如:音乐故事导入式。音乐故事可以讲歌曲内容, 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曲家的生平以及社会艺术价值等。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沈心工与李叔同》一课教歌曲《送别》的教学中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卡拉OK形式演唱导入。卡拉OK这种演唱形式, 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范唱, 更能引起关注。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 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 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 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事实证明:多样新颖的导入方法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活跃其思维, 能调节课堂气氛, 放松情绪, 能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获得学生对老师的亲和力,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三、教师的亲自演奏或演唱在欣赏活动的的作用

音乐老师大都有一技之长, 在欣赏教学活动中, 亲自表演, 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观赏, 这样的效果无无疑是很理想的, 还能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种面对面的教法更能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处于积极地兴奋状态, 音乐由于现场的情感交流, 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就是教师现场的演奏或演唱是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 由于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和亲切感, 教师的情感投入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注意掌握一定数量的跟高中欣赏教材有关的曲目, 在课堂中演奏这些乐曲, 收效非常好!

四、充分运用电脑多媒体优化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 它看不到、摸不着,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 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 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发展, 电脑多媒体在现代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增加了现代化的气息, 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为教师提供了灵活, 丰富的教学选择, 音乐课犹如锦上添花, 越发精彩。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对优化音乐欣赏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电脑多媒体较普通电教设备功效更强;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突破时空、地域限制,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音乐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化难为易, 提高效率;电脑多媒体发展辅助教学, 可以发挥视听通感作用, 提高学生识记能力;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更新了教师的观念, 提高音乐课教学水平, 并且省时省力, 在增大了课堂的容量的同时, 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总之,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学校音乐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开发学生智力, 提高综合学力, 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为目的。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他文理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就是音乐鉴赏课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 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多年来, 我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体会, 不妥之处, 请同行指正。

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 所有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都是为了“欣赏”。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最能强烈的打动人的感情, 极大地调动和发挥欣赏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欣赏者情感上得到陶冶, 思想上得到启迪, 精神上得到升华。

关键词:知识储备,音乐欣赏,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郑全全, 俞国良.浅谈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芳.浅谈音乐欣赏中多媒体的应用[J].南京市第九中学

[3]张国栋.浅谈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4]陈安东.关于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

[5]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6]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篇2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将一切实践活动通过视觉神经作用于儿童心灵,加强儿童音乐欣赏教学对丰富儿童精神生活、促进儿童审美及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使他们结合音乐意境的感悟产生想象和联想,进而培养儿童的音乐情操和欣赏能力,拓宽儿童的音乐视野。随着当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中国小学教育领域的学者越来越关注和重视音乐欣赏教育,呼吁一线小学老师在校内开展并不断创新小学生音乐欣赏教育活动。无论从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情况来说,还是作为一门抽象化艺术特性的音乐学科来说,小学生音乐欣赏教育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开展小学生音乐欣赏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拥有多年小学生音乐教学经验的老师称,艺术审美活动对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小学生的反应能够明显看出,适当的音乐欣赏活动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很多小学生都能开动脑筋把一些歌曲改编成自己的童话故事。教师通过各类风格的歌曲向小学生传递各类信息,如小学教师教小学生欣赏“小白兔”、“数鸭子”等歌曲,在歌曲中,小学生不自觉地根据歌词模仿小白兔长长的耳朵及鸭子的走路姿势,并自己理解老师描述的小白兔和小鸭子等动物的特点,沉醉于自己对歌曲内容的想象之中,并对其中内容产生强烈共鸣。

(二)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音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极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音乐作为一门饱含人类情感的学科,是人们表达真挚情感的载体。引导小学生倾听音乐,并在倾听中融进自己的感情,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小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美的能力,有研究者指出之前小学学校里有一些重新粉刷墙体的工人,有的小学生表现出了嫌弃的神情,这位老师带领小学生聆听学习了《粉刷匠》,并在学习过程中告诉小学生劳动最美、最光荣,小学生再次碰到劳动的农民工叔叔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很崇拜的表情,“老师,你看,粉刷匠叔叔”。音乐力量是非常大的,只要小学教师能够合理引导,让小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精神的契合点,就会取得润物无声的效果,极大地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三)促进小学生健康性格的塑造。

小学纲要明确提出,小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性格,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而音乐欣赏活动能够让小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充分体会到自我表达和实践的快乐。在课堂观察中,教师为孩子们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带领他们根据舞曲的节奏和旋律,跟着老师的动作,模仿简单的天鹅动作,很多孩子还自创了各种“天鹅动作”,极大地满足于自己自创动作的快乐中,正如刘辉老师所言,欣赏音乐对塑造良好个性、健全完美的人格有积极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音乐欣赏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重音乐技能,轻情感体验。

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家长将小学生接受音乐欣赏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有助于孩子未来考试,受此影响,家长评价小学音乐教育的标准就是小学生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看小学生唱歌的音调是不是准确,音乐知识的掌握够不够全面,导致小学教师在音乐欣赏教育中的目的性强烈,将音乐欣赏教育的目的停留在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层面上,而忽视内在情感体验的培养。仅仅对孩子在音乐技能的发展上提出过高的技术性要求,而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过高的要求,在枯燥乏味的音乐练习中失去体验音乐、感悟音乐的机会,内心体验的自我表达权利在无形中被剥夺。

(二)指导不够科学合理。

很多小学教师在音乐欣赏教育中过度控制孩子的行为,目前很多小学提倡蹲下来交流的原则,除了让教师的眼睛与孩子的眼睛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外,还要让自己的思想降下来,与孩子处在同一位置,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并包容孩子,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在音乐欣赏教育活动中,要么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要么老师讲解知识,学生听讲,音乐教育从一件有趣的事情变成了应付。通过我对小学生游戏的观察,发现在音乐欣赏中,小学生经常争抢音乐表演角色,表演的时候不遵守秩序而出现混乱,还有的小学生情绪低落不愿意参加音乐活动等,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教师在音乐欣赏教育过程中置之不理或者强硬命令造成的。

三、音乐欣赏创新型教育途径剖析

(一)改变传统课程导入,提高兴趣。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基础教育理念,中国式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根深蒂固,很多小学教师总以“学生学到了什么”评判自己的工作,如果学生学的音乐知识多,就认为自己教得好。教师要注重启发,通过音乐体验活动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小学教师可以采用音乐故事法,通过结合故事听音乐的方法增加小学生对音乐的体悟。如听舒伯特的《野玫瑰》时,虽然音乐优美,但如果老师不提示,则小学生根本无法从音乐中有所感悟。教师可以选择小学生喜欢的题材作为音乐故事背景,设置小朋友们喜欢的喜羊羊和小男孩的故事,给小学生讲喜羊羊外出看朋友,在路上碰到卖书的可怜小男孩,喜羊羊看到小男孩挨饿受冻的样子很心酸,就把身上的钱都给了男孩,然后换了他手里的.那本书,喜羊羊翻开书一看,原来是一首野玫瑰的诗歌,于是喜羊羊灵感大发,写了一首优美的乐曲,并在乐曲中表现了助人为乐的幸福快乐,并对有爱的世界进行了赞美和歌颂,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小学生理解乐曲里传达出来的微妙情感,增强音乐的趣味性,引导小学生爱上音乐。

(二)创造宽松环境,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

随着心智的发展,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角色意识,并且对角色扮演乐此不疲,教师可充分抓住小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将角色表演法引入音乐教学中。再通过自主、合作的音乐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如在《小红帽》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小女孩、太阳、大灰狼、月亮、奶奶、小草、花等。教师需要给小学生创建一个宽松、温暖、自在的音乐游戏环境,帮助小学生克服紧张的情绪。在游戏过程中,不要呵斥小学生,要以包容的心关心、指导孩子。教师在音乐开始时,最好放弃观察者的身份而成为游戏中的一员,融入小学生中,扮演大“学生”的角色,多运用富有童真趣味的语言,积极调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在音乐活动中带领孩子唱歌、表演,并细心观察小学生的反应,对表现出不良情绪的小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对音乐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借此机会对小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性格的培养。

(三)让儿童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根据小学生爱唱爱跳的天性,教师可以采取儿歌的形式帮助小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曲子,像《粉刷匠》、《小红帽》、《小兔子乖乖》等歌曲本身就是儿歌,内容简单形象,节奏明快有序,而且充满趣味,非常贴合小学生的心理,所以儿童很容易学会这些歌曲,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是像舒伯特的《魔王》、《野玫瑰》,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肖邦的《小狗圆舞曲》、《英雄》等,则小学生很难自主获得乐曲主题和思想,教师在这方面不可强求,与其把成人的认识强塞给小学生,不如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方式,利用一些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结合乐曲编排合理的故事,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一边听音乐一边将故事表演出来,教师不用过分强调,引导小学生自己体悟或悲伤或激情或爱慕的曲调,而要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理解乐曲,获得自己的体验和快乐。虽然笔者不强调过分传授乐理知识,但是基础音乐知识是必须教给小学生的,可乐理知识的讲授不一定非要弄得小学生百无聊赖,小学教师可以动动脑筋,让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变成一个个跳动的小音符,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在课堂观察中,小学老师采用的游戏乐理法是个不错的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把枯燥的学习变成有趣的活动,使得乐理学习过程既有乐趣又有效率。像“连连猜”、“乐符接龙”、“看谁唱对我”等游戏,就可以帮助小学生记忆基本的乐理知识,我认为,只要是安全可行的游戏形式就可以引入音乐乐理学习中,帮助小学生以游戏的方式温故知新,获得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新型技术手段;小学音乐教学;多元化;生生互评;方法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新型技术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对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快素质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推进,帮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型技术手段,开发出符合时代特点和教育发展形势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音乐人才。

1小学音乐教学生生互评中存在的问题

1.1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音乐教学生生互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这是小学生自身好动特点引起的,大多数的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在生生互评过程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经常处于“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的状态,没有认真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生生互评失去了效果。

1.2讨论不深入

小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不强,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很难进行深层的剖析,所以在生生互评过程中,很难进行深入的讨论,所发表的看法难以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同时,因为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老师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所讨论的内容也就比较肤浅[1]。

1.3不敢自由发言

很多小学生在生生互评环节不敢自由发表言论,害怕自己说错,往往是附和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自己的真实思想得不到体现,跟风现象严重,造成一个班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和看法几乎相同,难以实现生生互评的根本目的。

1.4参与力度不足

在生生互评的教学环节中,性格开朗、勇于表现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并交换彼此之间的想法。但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交际能力不强的同学,往往不敢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时存在障碍,没有积极参与到生生互评中去,讨论氛围不够热烈[2]。

2小学音乐教学生生互评中引入新型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2.1刺激学生接受信息

音乐教学不只是听觉信息的输入,应当是综合信息的刺激;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容易因为其他的信息刺激而分散注意力,所以可以利用新型信息技术刺激学生接受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将新型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生互评环节中,能够借助于、光、声、电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接收信息,使其在生生互评环节注意力更加集中。

2.2符合音乐教学特点

小学音乐与其他学科不同,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仅仅通过老师领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方法,是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学生在相互评价时,便会缺乏可靠的依据,使得生生互评结果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学生也无法从其他同学空中得知自己的不足,生生互评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将新型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中,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展现出来,为其他同学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的评论依据,实现更加客观的互评效果[3]。

2.3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原有的生生互评模式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力度不足,讨论氛围不够热烈,无法发挥出生生互评的优势和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互评结果。通过应用新型信息技术,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营造出更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积极参与到生生互评中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其他同学展开激烈讨论,使讨论氛围更加热烈。

3利用新型信息技术推动小学音乐教学多元化生生互评的方法

3.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想实现多元化生生互评教学,首先就需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评价中去,提高生生互评的民主性。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借助于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针对其他同学的演唱进行更加全面性、综合性的分析,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时,还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和谐的互评氛围,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以公平的态度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评价[4]。

3.2创造生生互评机会

针对部分学生缺乏勇气,在生生互评环节不敢发表自己意见和建议现象,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敢于对其他同学进行客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新型信息技术,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将学生对音乐知识以及技能掌握情况全面反映出来,更加客观、真实的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他同学提供更加可靠的评论依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机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到互评中去,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够对其他同学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3.3发挥老师引导作用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老师,在利用新型信息技术构建多元化生生互评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为生生互评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并以此为切入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互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敢于对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不同看法,提高互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达到最终互评目的。

3.4设置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新型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推动多元化生生互评教学模式的实现。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微课方式,录制一段班内同学演唱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放映,构建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全班学生结合平时对该同学的了解,对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再让该同学进行自我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实现最终的生生互评教学目的。

4结束语

综合全文来看,多元化生生互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生生互评教学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新型信息技术在构建多元化生生互评教学模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加以科学利用。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生生互评机会、发挥老师引导作用、设置教学情境等方法,将新型信息技术科学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多元化生生互评中去,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针对自身的不足加以强化训练,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推动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丽莺.以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多元化生生互评的策略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0):161-161.

[2]王丽丽.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J].音乐大观,2014,(15):122-122.

[3]李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小学阶段新型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28):60-60.

西方音乐史创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篇4

一、西方音乐史创新型教学课程的构建

纵观我国学校音乐教育, 关于西方音乐史的教育拥有专门的教材《西方音乐史》。这些教材有的是国内出版的, 有的是国内翻译国外书籍的。但无论是国内教材还是翻译的国外教材, 都从不同层面对西方音乐史知识进行了梳理。教学课程是其他一起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为此, 若想构建西方音乐史创新型教学体系, 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西方音乐史创新型教学课程。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构建。

(一) 优化西方音乐史课程结构

所谓课程结构, 是指课程各部分的分配和组织。对于西方音乐史课程而言, 音乐教师有必要将其按照教育目标分为乐谱课程、人物列传课程与重要历史事件课程等。优化西方音乐史的课程结构的基本要求是根据西方音乐史的主要内容, 把西方音乐史的基本内容加以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使其符合音乐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学习规律, 又能满足音乐教育的要求, 已达到西方音乐史课程结构的完整。

(二) 增加西方音乐史课程时长

据目前来看, 我国很多学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当涉及西方音乐史的内容时, 仅仅安排很少的课时。相比西方音乐史, 音乐教师更倾向于将中国音乐史讲给学生听。长此以往, 很多学生也对西方音乐史产生隔阂, 认为中国人没必要学习西方音乐史知识。更何况西方音乐史所讲授的的知识都是历史的东西, 即旧的、过时的知识。但是, 西方音乐史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它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学校应当给西方音乐史一个重要的地位, 不仅增长西方音乐史的课时, 而且定期组织人员对西方音乐史课堂教学进行现场的听课观摩。

(三) 明确西方音乐史课程目标

西方音乐史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继承西方音乐精华 (即西方音乐的优秀经验) , 提高西方音乐研究广度与深度或提高自身演唱、演奏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学校领导与音乐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当持有这种观念, 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优化西方音乐史课程目标。音乐教师切忌存有“西方音乐课就是把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进程讲给学生听”这种偏见, 而是在教学活动的每个阶段把人才培养渗透到西方音乐史课程目标当中, 从而让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更有发展性。

(四) 优化西方音乐史课程管理

对于西方音乐史课程而言, 相比其他音乐学科它存在一定的劣势, 如音乐教师与学生的不重视、教材的守旧等。但是, 基于西方音乐史学科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必须要对其教学课程高度重视。在具体实践中, 从西方音乐史课程的编订, 到音乐教师的教学实施, 再到对音乐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校领导一定要保持高度的关注。若发现不好的问题, 及时提出并要求整改, 若发现好的问题, 及时提出表扬与奖励, 并记录在册以指导后续工作。

二、西方音乐史创新型教学队伍的构建

这里提到的西方音乐史教学队伍就是指音乐教师们。就目前来将, 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在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如教师数量少, 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不高等。由于音乐教师是西方音乐史教学活动的执行者, 它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西方音乐史教学活动的最终质量。为此, 构建创新型的因素教师队伍, 是构建西方音乐史创新型教学体系的必要内容。具体而言, 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构建。

(一) 提高音乐教师对西方音乐史的关注度

所谓关注度, 是指音乐教师要对音乐课程中所涉及的西方音乐史的内容进行重点关于并做到详细说明。提高音乐教师对西方音乐史的关注度, 也就是提高音乐教师对西方音乐史教育的热情与积极性。就目前来讲, 在我国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学实践中, 很多音乐教师在讲解西方音乐史时, 只会“照本宣科”, 或直接向学生“读出”教材上文字, 或让学生观自己看多媒体投影。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师对西方音乐史的关注度不够。其实, 西方音乐史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如古希腊音乐、罗马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对于每个国家、每个时期的音乐, 西方音乐史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说明, 而这些内容能够帮助音乐教师建立对音乐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梳理西方音乐发展的整体脉络;帮助他们学习西方音乐教育的优秀经验。为此, 提高音乐教师对西方音乐史的关注度尤为重要。

(二) 提高音乐教师在西方音乐史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

西方音乐史与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不同。首先, 它是“西方的”, 其次它是“历史的”。既然是“西方的”, 那么必定在内容上与我国的学科知识有很大出入;既然是“历史的”, 那末它必定在内容上与现代音乐发展也有一定的差异, 即旧与新的差异。为此, 不管是从“西方的”角度, 还是从“历史的”角度, 都迫切需要音乐教师在西方音乐史教学过程中改革创新。主要创新点有两个:一是让“西方的”知识中国化, 以增强学生对西方音乐史的亲和感;二是让“历史的”现代化, 以借助旧的好的经验促进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西方音乐史创新型教学方法的构建

对于西方音乐史而言, 由于其理论性较强, 其内容涉及西方多个国家、多个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进程。同时, 每个国家、每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人物也非常多, 其每个人物的音乐创作特点又千差万别。因此可以说, 西方音乐史是一个具有庞大信息量的学科。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面前, 如果音乐教师使用传统的或单一的教学方法, 会无法满足学生当前得音乐需求。那么, 如何构建西方音乐史创新型教学方法呢?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构建。

(一) 利用多媒体讲理论性的西方音乐史内容形象化

多媒体能够将“声”、“图”、“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活泛起来。对于西方音乐史而言, 因为其包括很多国外的音乐大师及其作品。若学生仅仅从课本上了解这些内容, 无法对这些知识形成很深的印象。在此情况下, 音乐教师就会利用多媒体讲各个历史时期或各个国家的音乐大师资料输入计算机, 在多媒体投影设备上显示出来, 从图片、音频、视频等方面对这些内容进行更加直观的讲解。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 学生会对西方音乐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 参观西方音乐博物馆或人物纪念馆

音乐教师有必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西方音乐博物馆或人物纪念馆。通过参观活动, 学生可以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能够从众多历史照片、历史人物以及其他历史史料中全面分析西方音乐史中的人与事。需要提出的是, 当参观结束后, 音乐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对参观活动表达意见, 或自建小组交流, 或撰写参观心得。

(三) 举行各类西方音乐史竞赛活动

学校领导与音乐教师可以租住一些关于西方音乐史的竞赛活动, 如辩论赛、演讲赛等, 鼓励学生参加, 并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开展竞赛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西方音乐史课堂上的知识, 另一方面是为了检验音乐教师的教学成果。在具体实践中, 西方音乐史竞赛活动不一定是全校性的, 也可以是以年级为单位, 或以班级单位。当然, 对于那些在西方音乐史学科上重点发展的学校, 还可以组建教师与学生团队, 参加校与校之间的竞赛, 或参加全国性的竞赛。

(四) 观看与西方音乐剧、影视剧

西方音乐史虽然是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 但这并不是说它所包含的内容都是过去的知识。虽然时代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但是西方音乐史中的那些音乐大师的代表性作品是生生不息的。为此, 音乐教师若想提高西方音乐史教学质量, 有必要带领或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一些西方音乐剧, 或观看一些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影视剧。

(五) 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 对西方音乐史中的遗留问题进行探究

音乐教师在西方音乐史教学过程中, 应鼓励学生对西方音乐史知识中那些有疑问、有偏见或尚未研究透彻的问题进行再探索。学生可以通过撰写报告、发表论文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在研究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 校领导与音乐教师要及时奖励。

四、西方音乐史创新型教学环境的构建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得以持续、稳定进行的重要保障。对于西方音乐史教学活动而言, 创新型教学环境需要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方面进行构建。

(一) 加强社会媒体对西方音乐史的宣传力度

了构建西方音乐史创新型教学环境, 社会媒体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积极宣传与推广学习西方音乐史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传统媒体, 如电视、广播、报纸, 还是新型媒体, 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与数字电视等, 都要定期报道、刊登或发布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新闻或软文。

(二) 纠正学生家长对西方音乐史的错误看法

就目前来讲, 我国很多家长面对西方音乐, 还是比较倾向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加之近两年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 就连原来默默无闻的中国戏曲也被众多媒体竞相报道, 发展态势非常好。这都为家长认可西方音乐史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此, 除了上面社会媒体宣传外, 学校一定要建立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关系, 通过家访、发资料、开家长会等形式纠正家长对西方音乐史的错误看法。

(三) 优化学校对西方音乐史的软硬件建设

社会媒体也好, 家长也好, 都是外部环境, 而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产生最大影响的当属内部环境——学校环境。在具体实践中, 学校领导一是要设置专项经费用以西方音乐史教学活动的教室 (包括音乐教室) 、教具购置;二是在校园网发布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信息, 在校园内张贴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宣传画、宣传报, 在校园内建造与西方音乐史相关的景观或雕塑, 从多方面营造良好的西方音乐史学习氛围;三是建立健全音乐教师的招聘选拔、工资福利制度;四是鼓励音乐教师与学生对西方音乐史进行学术研究;五是与社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为在西方音乐史方面有学习潜力与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马骏.西方音乐史教学浅论[J].大众文艺, 2010, 01.

[2]李艺湘.对西方音乐史教学方法的思考[J].大众文艺, 2015, 09.

[3]凌宪初.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空间扩展[J].当代音乐, 2016, 02.

新型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探究与设计 篇5

关键词:新型;设计;音乐欣赏

21世纪,我国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浪潮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无不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面对新课改前提下需要的音乐教师、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新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呢?本文就从时代呼唤新型的音乐老师、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新型中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等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时代呼唤新型的音乐老师

长期以来,在音乐教学中都是强调教师的知识传递性,忽视了教与学过程中知识的创造性;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照搬书本或者凭自己的经验教学,造成学生的知识狭窄,缺乏创造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并创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师生间的交流。然而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新一代的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角色,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并在教学实践中建立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只有出现创新课堂的音乐教师,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学生的发展需

求,才能出现中学生心中理想的音乐课。那么,学生心中理想的音乐课又是怎样的呢?

二、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

有学者提出:学生需要拥有学习“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如此才能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想完全开放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参与,才能怀着愉悦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让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学生希望音乐课能“动起来”、师生平等、强调审美、难度适宜、与其他学科有所链接、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希望被老师驳回等等。如果要想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课堂知识必须丰厚。那么教师就必须不断填充,厚积薄发。由此可见,学生要想达到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很大部分还是由教师自身来决定的。当了解了学生的需要之后,如何设计并实施新型的音乐欣赏课便成了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三、新型中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

我国音乐家朱践耳说过:“我认为理论家、音乐家、作曲家都应有三副耳朵:一副是听古典音乐的;一副是听民间音乐、民族音乐的;一副是听现代音乐的。”据观察,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热衷流行音乐的倾向。对青少年偏好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引导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目的改为教学目标,体现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本位的转变。教学目标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新课标和教材来设计目标要求及目标水平。

教学过程又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过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新的教学设计视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之一。万事开头难,但是好的开始又是成功的一半。上音乐课也是一样,良好的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想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那么导入新课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导入的过程中,又可以分为故事导入法、成语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图像导入法、听辨导入法等几种不同的导入形式。例如在欣赏人音版高一年级《爵士音乐》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导入:对比欣赏管弦乐《北风吹》、爵士乐《北风吹》两段音乐有何不同,自然引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对比欣赏的好处就是可以反馈出学生经过学习后对爵士音乐的理解,并自然地导入课题。另外,关于作者生平轶事、作品时代背景等有关介绍,要注意科学性、准确性,要少而精,不能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受。

要明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关于聆听的重要性问题,美国著名作曲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阐述:“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显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倾听是主要方式,讲解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聽赏音乐有很多种方式,如:消遣式听赏、运动式听赏、联想式听赏。此外还有记忆式、结构式、主观式(进入作曲家要表达的内容之中,理解作家的创作文化、历史背景等,了解其艺术特色和风格并对其评价)。在运用欣赏法的同时,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己演唱、演奏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展欣赏的范围,把对音乐的聆听从课堂中延伸到更广的生活空

间中。

教师还应想办法创造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如对作者、对背景的介绍等可放手让学生利用手头上的资料或到图书馆或校园网上去收集、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文字、美术、形体动作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此外,音乐课并不是单独的学科,它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在音乐欣赏中,把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音乐与时代这一章中就介绍了古典、浪漫、现代等时期。这时就可以把当时的历史知识贯穿进来,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了解了音乐知识。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必然。通过教学实习、案例研究与案例设计,笔者深切地认识到时代呼唤新型的音乐老师,而教师则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努力营造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为新型中学音乐欣赏课的实施与实现努力进取,为培养21世纪的“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咏北,王北海.新编音乐教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贺显辉.谈中学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2(11).

[5]金亚文.新课程、新教材与新教学设计[J].中国音乐教育,2002(1).

[6]廖家骅.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教育,2002(1).

对营造新型音乐课堂的探究 篇6

一、转变师生角色, 树立新型教育观

(一)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中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起着主导作用,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是课堂的旁观者, 大都是被动的学习,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音乐课来说, 如果教师盲目地给学生讲授知识,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感情绪。如果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与到课堂中, 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教学质量得到改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给学生营造一个表演的舞台,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 成为舞台上的演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改编成音乐剧表演出来, 并在旁边指导,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更有利于学习。

(二) 树立和谐平等的师生观

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平等共同构成了完美的课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学生对教师必须是完全遵从的。在课堂上, 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学生易产生压抑的情绪, 没有激情去学习, 失去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认为课堂是教师的舞台, 他们没有表现的机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要求改变原来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改革后的课堂, 由师生共同营造, 学生与教师是平等民主的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教育也是一样, 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 其气氛会很融洽, 师生共同学习,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轻松的条件下学习, 学习效率会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好音乐课, 让学生学好音乐, 就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有激情去学习, 学习效率才能提高。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 把笑容带入课堂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爱屋及乌”的心理, 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老师, 便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门课。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总是板着脸, 对学生一副严肃冷冰冰的面容, 学生会产生对他的恐惧感, 甚至讨厌, 从而不喜欢这门课。音乐教师应把笑容带入课堂, 对学生态度和蔼, 这样学生便会对他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情绪, 课堂气氛变得融洽, 从而喜欢上音乐课, 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与教师都参与到课堂中, 共同进步, 一起学习, 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学生学习的激情就会高涨, 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

现代技术飞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作为新型教学工具,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吸引着学生, 让他们的听觉、视觉得到了完美享受。通过运用多媒体, 可把原来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更易被学生接受, 摆脱了以前的枯燥乏味, 没有生机的感觉。同时, 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 在讲《伏尔加纤夫曲》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一些伏尔加河的风光和纤夫劳动的场景, 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 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纤夫们不怕辛劳、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歌曲曲调和歌词中体现。这样, 学生会被这种气势所感染, 激起了他们对这首歌的喜爱。

三、让音乐与生活完美结合

一位哲人曾说:“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是朝气蓬勃的年纪, 时下的流行元素倍受他们的喜爱。在课余生活中, 流行音乐更是他们放松的最好方式, 随口便能哼出流行的曲调。音乐课承载着流行元素, 本应是最受学生关注的学科, 但实际并非如此。究其原因, 是因为音乐课讲的知识大都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学生从音乐课上学到的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 枯燥单一, 很难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要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作为音乐教师, 应改变单纯地讲解课本知识, 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的现状, 应把生活带入音乐课堂, 成为连接二者的纽带。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让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化, 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亲切感, 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音乐的美好, 带他们亲近自然, 走进社会, 体验音乐给生活带来的乐趣。这样, 学生便真实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 不再只是以前抽象的理论知识, 也不再害怕自己的五音不全, 变得大胆起来, 真正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 在讲歌唱自然美景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接近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这样, 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 对歌曲也有了独特体会, 在唱歌时, 增加了自己的内心感情, 歌曲更易打动听者。而且, 通过这样的活动, 调节了学生紧张的情绪, 学生在放松的同时, 学到了知识。

怎样成为课改后的新型的音乐教师 篇7

在现代社会里, 教师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 所以,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 特别是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基础, 而且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课程改革后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建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那么作为新型的音乐教师, 如何在岗位成才中实现自我, 在有效教学中丰富自我, 在多元评价中发展自我, 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

1. 反思——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教师应该如何积极主动地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魏书堂曾以一个“谁是我, 我是谁”的小故事引发大家去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指出自我意识包括生理意识、心理意识、周围关系意识三个方面。结合长期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 魏书堂总结出每个人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 即独立性与依赖性、理想与现实、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求知欲强与识别率低等矛盾。并全面阐述了每个人自我意识的四大特点, 即强烈地关心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自我控制能力逐步提高。针对教师如何自我完善这一问题, 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就要做到正确认识自我, 学会选择多层次、多角度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经常反省自己, 积极接受自己, 全面、准确的认识自己。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期, 只有很好地把握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 珍惜已有的我, 追求更好更高的我, 做一个自如的、独特的、最好的我, 只有这样, 才能从容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挑战、才能起到榜样作用。

2. 学习——充实自我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需要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有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文件, 教育教学理论, 有意识地获取教改新信息, 不断更新知识,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由于工作需要, 我们不但在专业上不断学习, 而且也应该在思想政治、党政教育、时事政策、品德等方面具备必需的政治敏感度和过硬的知识水平, 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作为我们在职教师, 只有不断的努力完善自己, 才能在岗位成才中实现自我, 在有效教学中丰富自我, 在多元评价中发展自我。

3. 目标———挑战自我

贝多芬说过,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远方是很可怕的, 有了远方也就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 而人一旦有了追求, 远方也就不再遥远。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能够让自己信服且为之奋斗的目标, 这个目标并不一定是个确定的值, 而是自己设定的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要达到的职业成就及社会阶层。对现状来说, 目标总是很遥远的。但是如果你懂得如何看待, 它便不再可怕, 而会成为你奋斗的发动机及人生导航。当你明确了你的人生目标, 你要懂得将它分解, 这样, 你就不需要天天想这那个离你遥远的总目标而沮丧, 而只是想着离你现在最近的那个目标, 就象游戏过关一样, 一关一关的过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一定是水到渠成。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音乐教师来说, 我的目标就是教好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音乐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据此, 笔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多年来的音乐教学实践, 在音乐教学中大胆进行开放性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我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发挥音乐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 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就是我的目标, 当你明确了你的人生目标, 你便找到了人生的主流, 也就是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你便会明白:做什么事情是重要的, 什么事情是不重要的;什么样的知识是你必须掌握的。

总之, 在新课程形势下的新型的教师只有努力培养自我热爱事业, 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不断的反思, 不断的学习, 不断的追求, 教育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上一篇:营利性教育下一篇:课堂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