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2024-07-03

新型数学课堂教学(共12篇)

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篇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需要培养与形成的阶段, 因此,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多方面的, 如何通过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 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能力。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学习, 乐于学习, 产生愉快的求知欲望, 毫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 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亲切鼓励的目光, 关注每一位学生, 肯定每一位学生, 为学生创造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 产生强有力的“磁场”, 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活泼的课堂情景是学好一堂课的基础, 快乐是智慧的化身。在教学中我发现师生的心情是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生在上课时只能正襟危坐、小心翼翼, 不敢越雷池半步, 哪里还有兴趣与心情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更是无从构建。

特别是习题课, 往往都是教师讲, 学生做;或学生讲, 教师板书;或请学生扮演, 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枯燥,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我在讲解七年级 (下) 的探索与实践这一节内容时, 如“一列200米长的火车从桥上通过, 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共用1分钟, 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40秒, 求桥长和火车的速度”。讲解时, 我在两列车的车头分别画上驾驶员, 这样, 只要考虑驾驶员的运动状况,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后我又出了一题有关火车上桥的问题, 考虑了几分钟后, 我不是请同学扮演, 而是鼓励同学走上讲台, 根据自己的理解, 一边画示意图, 一边讲解、一边板书。由于是第一次尝试, 学生不敢面对全班同学讲, 在老师与同学的鼓励下, 能大胆面对全班同学讲解。讲解时, 全班同学与我都面带微笑, 眼睛盯着黑板, 全神贯注同时又带着好奇心听他讲解。讲完后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 同学们投以羡慕的眼光, 也为其他同学开了个好头。以后的习题课中, 又有几位同学上台讲解, 而且每位同学的风格各不相同, 有几位同学讲起来俨然就象老师, 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识, 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在同学们中的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他们由开始的不敢, 变为争着要求上台讲解, 都希望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也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因为全班同学和老师会真诚地帮助他。我发现每次用这种方式上课, 很受学生的欢迎,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几何证明, 有时方法比较多, 涉及到的线段、角比较多, 于是我就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 要求学生一边讲, 一边用手在图上指点, 大大提高了45分钟课堂的教学效率。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 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学习的兴趣, 便会在学习中产生较高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学生去主动寻求知识和参与学习活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中必须借助的“保险丝”。由此可见, 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要使学生有兴趣, 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类发展的内在依据, 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去学习, 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答案。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 就会妨碍他们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 妨碍他们的发展。结合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或电视里看到的一些游戏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猜想, 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好数据的技能, 提高了动手、探索能力。

3. 鼓励学生敢问敢说, 培养学生的自疑能力。

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是常事, 但不肯、不会提出问题是很多学生学不好的原因。不少家长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今天是否听老师的话, 而一些发达国家, 家长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向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心理学原理揭示, 人天生好奇, 喜欢探索, 有不断求知和发现的欲望。一般来说, 爱提问题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 勤于动脑, 各方面的能力较强, 学习成绩也较好。不少学生由原来学习成绩差向学习成绩好转化的过程中, 最先出现的征兆往往是提问题多了。因此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问题的机会、时间和场所, 使每个提问题的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他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 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 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与舞台, 鼓励学生与老师的思维同步进行, 甚至超越老师的思维。

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其他先进学校的先进教学模式整改以下教学模式,尽量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合理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论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这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当然情境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某一种教学情境的导入。

2.激发兴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只要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兴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大脑组织的功能,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唐僧师徒过中秋”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一起来到唐僧家团圆,当看到桌上有诱人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便馋得直流口水。唐僧见了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唐僧于是分两个月饼给他俩。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该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呢?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从而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加深情感体验

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这样一来,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同学的合作体验,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改进学习方式,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1.自主学习,重在引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重在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这也符合太原市新的教学理念“三、四、三”教学模式中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妈妈从箱子里拿出6个桔子,要把它们放入盘子里,每一盘放3个,算一算可以放几盘?学生马上口答出来。接着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①再添加一个桔子,问: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请你摆一摆。②然后添加一个桔子,问: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③如果把桔子的个数变成9个、10个、11个、12个等,还剩几个?会出现什么结果?根据学生回答并依次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板书,看看有什么发现?余数会不会出现3?当除数是3时,余数只有0、1、2这三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自主活动,自己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了道理,发展了思维。

2.合作学习,条理有效

早在2001年6月,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专门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同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又再一次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角度,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节内容时,可以播放动物园的饲养员给小动物投递饼干的录像,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问:“它们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有的说有圆形的,有的说有三角形的,有的说有正方形的。教师继续提问:“每种形状的饼干各吃了多少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于是,安排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就能记住?”有的准备用画图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画勾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画竖线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写数的方法记。这样,通过小组活动学生确定了各自记的办法。接着让学生拿出白纸和水彩笔为记数作好准备,并再次展示饲养员给小动物投递饼干的画面让学生进行统计,然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好。通过小组有条理的合作学习,学生找到了统计的方法,感悟了统计的思想。

3.探究学习,重在深入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通过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以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合作学习发现了长方形中这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可以看出,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思维的发展,撞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完善评价方式,实现学生和谐发展 1.课堂观察,过程与结果有效结合

传统课程评价只注意“输入”和“输出”两点,只报“结果”不报“过程”,是一种“暗箱式”的评价,而现代课程评价理念倡导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对此,“课堂观察”评价法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纸笔测验”评价法的一种很好的补充。老师在实施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学生成长记录袋,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

2.二次评价,激励为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二次评价法,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方式。对于这一点,课程标准中也已作了详细的阐述:“应当强调的是,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的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打造新型数学课堂的方法浅探 篇3

[关键词]兴趣 思维 真情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52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是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教学改革带来的课堂生态的深刻变化,不仅来自于教学本身的模式表象,更触及教育的本质,改善着师生关系。在课改背景下,打造新型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时下的关注点。

一、课堂因兴趣的萌生而灵动

在教学乘法口诀这一单元时,我尝试着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力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一开始学生兴趣浓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仅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收获了自信。

但随着乘法口诀数量的增多和数目的增大,很多学生在口诀的记忆上出现了困难,表现出运用不熟练,且容易出错的问题。尽管课堂上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口诀的记忆与运用,但效果仍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我针对学生爱玩游戏的天性,设计了一个“说口诀,赢卡片”的游戏项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刚开始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回家制作6张数字卡片,分别在这6张卡片的正面醒目地写上数字1、2、3、4、5、6,然后在背面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签上自己的姓名。然后拿到学校,利用课间时间和同伴们玩“说口诀,赢卡片”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两人同时出一张数字卡片,谁先根据两张卡片的数字准确地说出口诀,卡片就归谁,看谁赢的卡片最多,谁就是超级大赢家。

任务一布置,学生们显得特别兴奋,回家就开始精心制作自己的小卡片。学生们的潜能还真大,制作的卡片不仅整洁、美观,而且背面的图案设计也各不相同,很有创意!游戏前大家都互相欣赏着各自用心制作的小卡片,不时地发出称赞声。课间的时候就更热闹了,教室里、操场上随处可见学生们的“对决赛”。他们劲头十足,在快乐的游戏中记忆着乘法口诀,效果真是出乎我意料!随着数目的增大,学生们也自觉地制作出7、8、9的数字卡片,玩得不亦乐乎。

看到学生对数学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我心里暗自欢喜,只要我们多想办法,多站在学生的视角看数学,释放和展现数学的魅力,学习数学就可以达到乐趣无穷!

二、课堂因思维的碰撞而精彩

长期的教学改革,让我们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成长,使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惊讶于他们的奇思妙想,欣赏着沿途曼妙的风景。这一切的努力,让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近,越来越走向着教育的本源。

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时,一道练习题引发了学生间的一场精彩辩论:小亮一共有40个车轮,他能组装出一列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吗?为什么?(此题配有情景图,图中画的是小亮正在组装一列小火车,且图中小亮提供了一条信息:车头用了8个车轮。)读完题后,我先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很快,有学生指出:小亮有40个车轮,车头有8个车轮,要组装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从图中还能看出每节车厢有6个车轮。要解决的问题是:组装这样的小火车40个车轮够不够?

明确题目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40个车轮够不够”的问题,关键是要算出什么?很快就有学生提出:要求出组装这样的火车需要多少车轮。接着,学生们尝试解题,他们拿起笔就开始列算式了。就在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这道题算不算火车头啊?”问题刚问完,就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不算啦!”同时也隐隐约约听到几个学生半信半疑地说:“应该算上火车头吧!”其实,我在最初看这道练习题时也曾想过这个问题。此时,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既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何不让他们来个辩论呢?

于是,我便故意卖关子:“是呀,老师也很纠结这个问题,到底算不算车头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很激动,边比划着边说:“肯定不算嘛,题中说得很清楚啊,组装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是6节车厢,没说车头。”说完,很多学生便点头附和。我也随着多数学生的意图,指着题中的信息(6节车厢)点着头说:“嗯,我觉得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接着,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指着课本的图画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你看嘛,图中的小亮就是在组装车厢啊,车头早就组装好的!”此时,班长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指着题中的信息说:“我觉得应该算上车头,题中的问题是这样问的:能组装出一列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吗?而不是只指车厢,还应该算上火车头!”接着另一个学生也等不及的站起来说:“是的,他们没把这句话读完整,所以才觉得不算车头!”“噢?没读完整?那大家再细细地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吧!”学生们开始认真读起来……读完之后,我随即问道:“现在你们觉得到底算不算车头呢?”很多学生开始犹豫了,好像还有些捉摸不定。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胆怯地举起了小手,我示意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激动地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没有火车头,只有6节车厢,这还算是一列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吗?”很多学生都笑了……我顺势问道:“那你们觉得要解决这道题,到底算不算火车头呢?”学生们都笑着说:“不算火车头,就不是一列完整的火车啦……”

这道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在学生们精彩的辩论中越辩越明、越辩越清了。学生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有了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不仅需要民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善于交流,更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灵活选用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发出不同的声音,形成个性思维。这才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要义,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基础。

三、课堂因动态的生成而惊喜

应周边某县的邀请,我前往该县上了一节示范课,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秒的认识》一课。虽然这节课在预设上已经是驾轻就熟,但在教学的生成上还是收到了意外的惊喜。

在引导学生认识“几秒”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从几走到几经过了多少秒,进而让学生不看钟面说出秒针从几走到几经过了多少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表现很踊跃,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时间的计算方法。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我用课件出示问题:“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经过了多少秒?”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秒针走一圈经过了60秒。

看到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计算时间,我顺势问:“同学们还可以相互提出什么问题?”这时,有学生问:“秒针从12出发,走一圈,然后又到1,经过了多少秒?”

这个问题对于刚刚接触到时间概念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试探着鼓励学生:“这个问题有点难哦,看看哪些同学能接受他的挑战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就有人给出了答案:“秒针从12出发走一圈是60秒,然后又走了一大格5秒,合起来就是65秒。”我随即拿出钟面模型,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钟面上验证学生的思维过程。

本节课,从师生互动过渡到生生互动,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使教学水到渠成,自然流畅,惊喜连连。课堂上的生成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闪光点,因势利导,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学生的共同认知,带动全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共同发展。

和谐课堂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天性,数学课堂就可以收获别样的精彩。

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篇4

一、运用以境激情的艺术

以境激情即教师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尽快把握教学方向,领悟教学全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1. 开门见山的激情艺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教师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方法,提炼规律。

案例1: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中,笔者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线面垂直的判定,今天来探讨面面垂直如何判定。

这样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有利学生把握教学的前貌,旨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学生自然会主动探讨以下问题:

(1)什么叫面面垂直?面面垂直如何画?如何表示?

(2)教室里有哪些面面垂直的例子?如何从这些实例中得出面面垂直的判定?

2. 情感激情的艺术

案例2:函数的概念

笔者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多媒体显示):在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有一座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片开阔地,这片开阔地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向另一端教堂走去,看谁能到达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却没有一名游客能到达目的地。他们全都走成了弧线,或左或右,偏斜到了另一边。1986年,挪威生理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他分析了大量事例,发现:这一切都是由于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由于习惯,每个人一只脚迈出的步子,要比另一只脚迈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圈子。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关系:y=0.14/x (0

上述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在这种情景下,复习初中函数定义,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关系也是一个映射,将函数定义由变量说(传统定义)引向集合、映射说(近代定义)。学生在这种情景下,乐于学习,有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概念的理解。

3. 设置激情的艺术

案例3:形如asinx+bcosx的三角函数的化简(尤拉公式)

教材把它放在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之后,对于这一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上作了灵活处理:把它提前到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之后。因为和角公式就是尤拉公式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从逆用和角公式出发,引入形如asinx+bcosx的三角函数的化简,使学生能沿着思维台阶拾阶而上,逐层设置,这样可使和角公式与尤拉公式浑然一体,衔接自然。

案例4:三垂线定理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平面的垂线垂直于该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那么,平面内的哪些直线垂直于平面的斜线呢(激发认知冲突)?

分析问题:(如图1)设L是平面α的斜线,O是斜足,P是L上异于O的一点,PA是α的垂线,A是垂足,于是直线AO是斜线L在平面α上的射影,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出发,如果平面内的直线a垂直于斜线L,又a⊥PA,那么a⊥平面POA,从而a⊥AO,即只要平面内的直线垂直于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即可。问题从而得以解决,实现了学生的思维顺应。笔者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间搭建“支架”,使问题序列形成台阶,以便学生逐级攀升,让学生以已经具备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

以境激情的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创设情景,激趣激疑,营造清新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研探论证的艺术

研探论证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经过严密的推理论证,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5: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推导这一公式有大量的思维活动要展开:

(1)提出问题:求cos (45°+60°)的值。由此学生猜想:cos(α+β)与cosα、cosβ的关系。在验证cos(α+β)≠cosα+cosβ后,提出cos(α+β)究竟等于什么?笔者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将两角和的余弦用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正、余弦)来表示,即研究三个角:α+β、α、β的正、余弦之间的关系,而不急于将结论和盘托出。

(2)为什么要用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来研究?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是我们研究三角函数问题的最有利工具,而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角的余弦和正弦就是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也就是用坐标来研究我们的问题。上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可转化为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问题来研究。

(3)为什么要作-β角?这是难点,需要突破。笔者先作出α、β、α+β角后,角α、β、α+β的终边与单位圆分别交与点P2、P3、P4,角α、β、α+β的余弦和正弦已转化为点的坐标。要寻找α+β、α、β的正、余弦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寻找等角、等长线段。与α+β的三角有关的一条弦,故可寻找与线段∣P1P4∣相等的线段(如图2)。此环节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OP1P4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进程中,线段∣P1P4∣长度不变(∣P1P4∣是与α+β,α、β的三角有关的一条弦),为了找到α+β、α、β的等量关系,须将∠OP1P4的边OP4旋转到α的终边OP2的位置,即作出角-β。

三、运用反馈矫正的艺术

为了更好地巩固与深化教学,笔者充分揭示教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使之纳入学生的认识系统,教学中设置的“质疑答辩”教学段,充分调动学生提出疑义,提出争执,提出反问,师生共同解析易错误易混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敢于反问,敢于质疑是探究能力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四、构建总结评估的艺术

课堂小结和课外作业,有利于促进全体达标,培养学生个性,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良好的开端和发人深省的结局会给人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小结不等同于一节课的简要复述,也可以新颖别致,有所升华。

案例6: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这节课的小结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编码 (含四种形式的条件、方程、局限性) 帮助识记,界定适用范围,同时对不能用这四种形式表示的直线即特殊位置的直线方程另外编码,为进一步解决矛盾,即下节课“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埋下了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的收获,这些收获包括知识的收获,也包括非智力品质方面的收获。

案例7: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上完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这堂课,笔者让学生谈课堂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总结了很多。笔者将学生的总结摘录出以下几点:

(1)不用查表求cos105°、cos75°、cos15°等值。

(2)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是我们研究三角函数问题的最有利的工具,研究三角函数问题可借助单位圆。

(3)等量关系体现到图形中是等角、等长线段。

(4)作-β角是思维优化过程。

教师也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课后动手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小结课堂教学。

例如“正弦函数的图像”这一节课的结尾,笔者给学生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直径相同的圆柱形纸筒粘在一起,每个纸筒展开后接口的形状如何?这是一个实际动手操作问题,展开后接口的形状是正弦函数图像(如图3,图4)。这样的结尾,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为下一节课“正弦函数的性质”的掌握奠定了基础。

总之,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它们共同形成数学课堂教学的统一体。立足课堂,运用新型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不断实验的过程。新形势下的中学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强化创新意识,反复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2) .教育出版社, 2004.

新型的数学评价方式 篇5

我校根据一线教师的建议,针对数学教学中的评价问题进行了分析,现归纳总结如下:

一、数学教学中最需要的评价方式

通过分析,教师们认为最需要的是有一种便于操作、富有人文化关怀的评价。评价方式不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应力求评价方式多样化、人性化,既能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又能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创新能力,学生的优缺点能一目了然,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二、数学教学评价的建议

评价方式应该有利于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评价学生,在家与在校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降低考试成绩在学生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等参与评价过程,而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该多样化,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

三、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过对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认为教材里给的范例比较简单,习题的量比较小,形式比较单一,这样的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相比较来说,每学期对学生的书面评价的题型呈现多样化,生活化。而学生平时的学习又单一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样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在备课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补充多种形式的练习题。所以老师们觉得数学教材应该以多元化呈现,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指导性的范例。

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6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新课程理念逐步地深入人心,渗透到课堂内,越来越多新毕业的教师也不断地投入到教学中,他们所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教育艺术也在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学校教育现状。然而,长期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教育形势还未取得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选拔人才的渠道还未畅通,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选拔机制,在此之前,高考或其他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最公平合理的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层教育部门和领导不得不用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定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了应对考试而存在的教育不得不继续存在;另一方面,长期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教育惯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教育传统也不能轻易地自动消失。这样就造成种种传统教育的弊端难去、劣根难除。

在种种的传统教育弊端中,师生关系是最值得引人注目、详加研究的。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重在传授,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威和父亲角色,所以才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样的师生关系曾经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对于技能传授和道德传承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日渐深入的环境里,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是需要改进的。

一、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中学数学是中学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学生要想学好数学,攻克数学难关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数学是理性思维的集中表现,是思维的体操,学起来却并不美,有些时候看起来还是那么的枯燥,没有情感。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越是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在中学数学的课堂上的教师关系仍然需要改进。

首先,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的数学教师认为,教师的备课就是准备教材,谋划教学进度、确定教学目标完全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需要赶的时候就一节课多讲几个内容,时间充足无需赶紧的时候就好几节课讲一个内容,节奏完全由自己把握。这种情况在许多教师那里普遍存在,在他们的观念里,教课是教师的事,没有必要和学生进行教学方面的沟通,完全是教师怎么安排就怎么来。这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教师的“教”是一回事、学生的“学”又是一回事,两者严重脱节,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几乎被完全忽略。由于应试教育的流弊,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唯一主体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仍然存在。

其次,学生是所有教学计划的对象。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并没有把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进去,只是依据教学进度而制定教学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并不能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也不能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各种教学难点,缺少了侧重。这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隐形的、被动的地位。这对教师也是不利的。

最后,师生互动不够。既然学生没有被考虑到,也没有在课堂上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更难以成为课堂的主角,那么,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潜能就不能够被充分地挖掘出来。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缺少沟通和互动。教师满堂灌,自己把知识点讲完之后就留下作业,顶多巡视一下就结束了课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被生硬地分离开来。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必要的互动关系,因而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孤立而盲目、散漫而无章法。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传统的父子式师生关系保证了道德的传承性,但是也有许多不足。这种师生关系强调了传授者的权威性,把受教者完全放在被动的地位,这一方面让受教者对传授者顶礼膜拜,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更重要的是难以使学习者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很难培养出富有创造力、敢于怀疑、敢于打破常规形成独立个性的现代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本应该具有的活力,不能自主地开展学习。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的需要,现代教育是以帮助受教育者发现自己成为自己为宗旨,尽最大可能发掘学习者的潜力,它改变了传统的那种知识传授者主导一切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开展学习,这种改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需要的正是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新型关系的建立正是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中学数学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正确选择。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首先,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平等地位。这里说的平等是指在学习上的平等,尤其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思维特点以及人格特点的尊重。平等还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与传统的被动地位不同,新型师生关系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如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或者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及时注意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反映,没有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侧重点,那么,这样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就是不成功的。

其次,教师的主导地位由台前转向幕后。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利用教材通过联系教会学生方法和技能,要设计巧妙的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走在学习的前沿阵地。教师要隐身其后,引导、协调学生一步一步地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允许错误的产生,也允许不同方向的探索,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缺少沟通交流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习者的存在,使教学和学习发生严重的脱节。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的互动,即所谓的教学相长。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双主”效应,强调并保证师生协同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可以培养师生的共同目标增强教学双方目的的趋同性,也可以培养师生的共同认知增强教学活动中的双向投入,还要改进师生关系中的非协同因素以增强教学双方行为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吕欣玲.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5).

[2] 李丽丽.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篇7

什么是说题?目前,教育界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说题的基本思路是,应用说课的理念,对题目进行解说.说题,从建构主义角度看,通过这个师生共同的活动界面,把外界的物质世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即经过学生思维、加工,转化为知识、能力和方法等;从系统思想角度看,主要是揭示题目系统和教材系统的内在联系;从解题角度看,主要指解说解题的思路、方法及其规律.研讨说题,主要目的是要改进教法和学法,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说题内容及要求

说题应包括如下六个项目:

1. 说条件.尤其要说明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特别要注意挖掘题中隐含条件;

2. 说知识点.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

3. 说解题的方法.正面解题或者淘汰法之类的;

4. 说解题的步骤.要求程序化做题;

5. 说规律.掌握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 说其他解法、解法的优化、变化和结论的一般推广.

当然,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项目,并不是每次都要全部说完这六个项目.从此可以看出,说题是要真功夫的,需要对题目有全面的理解,仅靠模仿是做不到的.

三、说题的优越性

1. 说题是复习课师生互动最佳方式.

进入总复习后,教学任务繁重,师生互动应该简单好操作,高一高二时候让人上黑板板书,或者给时间讨论,在这个时候确实难行通,因此,这是让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最好方式.

2. 说题能让学生找到自己不会的地方.

有自己不会的题目是学生听讲的最原始动力,老师们也应该知道学生哪里不会从而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课堂效率,避免了出现以下情况:老师讲的学生们已经会了,没人听,或者是学生们都没有会,老师没有讲,跳过去了.

3. 说题是保证作业质量的最好的方法.

因为老师上课总是要求学生讲,抄答案在我的课堂上行不通的,每一道题,都要讲对在哪里?错在哪里?采取什么方法?抄答案很容易被我发现.高三作业多了学生做不完,采用说题教学法效果好,题目少,学生们能够做完,因此,有的老师来请教我,问:“学生总是抄作业怎么办?”我没有这个问题,因为采用说题教学法是无法抄作业的.

4. 说题是师生互动量超大的教学法.

这么多的学生老师注意不过来,因此造成大面积差生,说题能够极大增加师生互动量,让每个人3天必有一次机会和大家交流,做到“老师在导,学生在学.”

5. 说题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提高知识重现频率.

因为采用说题教学法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先做完并搞懂题目,这样上课的时候,就不用再重新思考,只是回忆,因此可以大幅度提高速度.其实这是很快的,说题是一种快速而且高效的习题教学法.

另外,说题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说题教学是师生互动,双边发展的教学活动,它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也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四、如何培养学生说题

训练开始之前,首先从各角度向学生强调说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说题的兴趣,愈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愈是生动有效和深入持久.我把训练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跟学生讲清说题的方法之后,老师示范读两次,然后引导学生说题,训练一段时间后,经常让学生说题,让学生有机会从被教的立场转变成自己探索的立场,再转变为教人的立场.由于说题的同学个性不同,表现不同,使得原来单调、沉闷的课堂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课堂.用这种“角色互换”的效果来治疗学生的厌学症,将不爱学习的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学生,并且还让学生亲自体会到通过说题确实能帮助理解题意,相信说题的科学性,产生进一步说题的动机.刚开始时,“差生”可能会用“不会”为理由逃避“说题”,这时老师一定不能让他坐下,否则他永远也无法走出“差生”的怪圈.他说不会,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其实他是能说出一些的,只不过平时一直被无形的“差生”的阴影笼罩,会的也不自信了.这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就题目回答问题.老师当场引导他把题目最关键的部分回答出来,把一个题目分解成多个小问题,让他一一回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做评判(这样对已经会了的同学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裁判,即使会了也会有兴趣听下去的).这样做可能会多浪费一些课堂时间,但是换来的是“差生”的勇气和走出自卑的喜悦,还是值得的.

第二阶段,经过在约1个月的说题训练后,学生已能较好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并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已互相熟悉,关系融洽.这时可以开始要求学生读完题后,自己先说一遍,其他同学互相修正和评价,老师补充一下即可,让每个学生既做学生又做老师,把反馈矫正、评价的渠道拓宽到学生中.另外,经常鼓励学生说题,让更多同学有机会展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体会到成功和获得自主说题的乐趣!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得条理清楚,而且要说得符合逻辑,它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解题过程的能力.因为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往往不同,说题的思路也就因人而异,同一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就有多种说法.所以,说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

创新型数学课堂的科学构建 篇8

一、创新型数学课堂

创新型数学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甘居课堂教学的“二线”位置, 将数学课堂的主宰权和话语权还给小学生, 让小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友好合作共同探究, 真正成为数学认知的主人和数学知识的实践者, 从而给予小学生展现自身认知本能和创新潜能的好机会, 实现了数学课堂的主体化、高效化和科学化, 成功构建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首先, 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能够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好机会, 小学生能够在互帮互助、协作探究中成为数学认知的主人, 从而使小学生的认知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 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能够调动小学生数学认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帮助小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认知热情, 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真正实现小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幸福发展。

最后, 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 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认知环境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发展, 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质保量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 真正实现小学生数学认知的三维目标。

三、创新型数学课堂的科学构建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发展各种能力, 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一) 创新教学氛围, 放飞自由想象

数学认知需要学习主体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而传统数学课堂中的清规戒律和死板照搬恰恰成为小学生放飞自由想象的“拦路虎”, 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 解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的身心束缚, 还原小学生快乐、自由、开放的认知状态成为新课改的首选突破口。我国著名学者吴洪成先生也强调创设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是师生协同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倡导为小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 借助小学生的好奇心和生命灵性, 激发小学生数学认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而宽松、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无疑就是构建教学情境的第一步, 是小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开动机器进行创造性课堂学习的前提条件另外, 小学生胆子很小, 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能够消除小学生的害怕心理和畏难情绪, 能够提升小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欲望, 非常有助于小学生主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宰”。

(二) 创新教学过程, 彰显主体作用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 教师拥有课堂教学的话语权, 是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以及课堂活动的主宰者。小学生也因此在“绝对服从”中成为说教活动的被动接受者和“牺牲品”, 本应充满生命灵性与快乐体验的数学认知在机械模仿和重复训练中变得苍白无力, 生命体固有的认知潜能和创造本能遭到忽视和浪费, 小学生只好在教师的“独角戏”中呆若木鸡随声附和, 课堂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因此, 科学定位师生角色, 实现师生完美分工, 才能构建出最优化的高效数学课堂。

教师要主动从课堂“主宰者”向“幕后英雄”转变, 积极由“一线表演者”向“二线指导者”转变, 将数学认知的大舞台百分百地留给小学生, 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积极交流主动沟通, 快快乐乐地成为数学认知的真正主人, 发挥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地位与小学生主体地位的科学结合, 激发小学生自身固有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 进而推动数学课堂的高效化、主体化和科学化发展。

(三) 创新教学评价, 实施赏识教育

传统课堂不但因为诸多的清规戒律而束缚了小学生的手脚, 而且还不注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无法给予小学生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开发出教学评价的教育价值。教学评价不仅是师生之间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还能够推动师生间人际关系的科学发展, 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还能够提升师生间的情感融合力和凝聚力, 使教师的指导行为更具感召力。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学会自信, 学会快乐, 学会探究, 体验成功。素质教育强调小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并以此激发小学生对数学认知的兴趣唤醒小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为小学生高效开展数学认知开发出强大的情感动力, 非常有利于小学生数学认知的良性开展和高效进行。因此, 教师要积极开发教学评价的教育价值, 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 大幅度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认知中的情感体验, 真正构建出快乐数学和幸福课堂。

教师积极探究创新型数学课堂的科学构建, 主动探索数学课堂的高效发展之路, 能够科学构建出小学生“主宰”的主体课堂, 发挥小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创造本能, 直接促进课堂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为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摘要:本文以创新型数学课堂的概念介绍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接着简单阐述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最后从创新教学氛围放飞自由想象、创新教学过程彰显主体作用以及创新教学评价实施赏识教育三个角度详细阐释创新型数学课堂的科学构建。

关键词:小学生,教师,数学课堂,创新

参考文献

[1]汪秉彝、吕传汉.创新与中小学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学报, 2000 (4) .

[2]王庆明.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中国教育学刊, 2007 (8) .

建新型师生关系创高效数学课堂 篇9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则

以德服人, 从本质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新课标下新型师生关系发展的主导方向。

1. 了解学生, 是基本原则

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 以及平时的交流中, 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性格爱好有所了解, 特别是在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因材施教。还要了解学生某一特定阶段的行为动机, 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 了解学生的感受。

2. 拥有积极的心态, 是重要保证

积极的心态是成功地解决任何问题的法宝。教学活动中面对的学生数学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 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尤其是对差生, 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 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 要有耐心, 要关心、理解、尊重学生, 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进行思想的交流, 允许学生的质疑。只有拥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正确地引导好学生, 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 进行有效引导, 是必要手段

引导, 不是要强硬地决定学生行动的方向, 或限制其思维的范围和程度, 而是协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有效的引导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如“你以为……”“你更喜欢……”“以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抛开顾虑, 更好地参与学习。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1. 抓住教育的契机, 注重心理渗透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久性的工作。我和学生初次见面的课堂上我主要漫谈数学, 介绍方法, 交流情感。我告诉他们:“爱数学的孩子不会是一个坏孩子。”并让他们把这句话写在课本的扉页上。首先让他们在情感上介绍这门学科, 和任课老师配合学好这门学科。试想一想, 有哪个孩子愿意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呢?

2. 加强沟通与交流, 做学生的“知心人”

课堂上, 师生之间的沟通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 教师要分别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处理, 当学生思维受阻、思路中断时, 要及时给予点拨、启发和诱导,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提出问题, 让他走出困境;当学生思路与教师不一致时, 应该给学生表达自己完整想法的机会, 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当学生经过思考, 沟通反馈得出有见解的答案, 甚至有创新的解法时, 更需要给予热情的肯定、赞赏和鼓励。

3.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促进学生感悟其个体生命的色彩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学生实际, 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 以人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 激活课堂, 从而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 要尽可能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 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在语言上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 以便使讲课既传神又传情, 使枯燥的数学充满活力, 具有美感, 富有诗意。从而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 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另外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 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 创设某种教学情境,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 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 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 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感情色彩, 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 感受到某些情趣,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4. 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 把爱和尊重贯彻到底

课堂中避免不了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发生, 比如一个学生迟到了, 并打断了老师的讲课, 我们可用眼睛示意他先回到座位上安心上课, 待下课后再询问缘由。这要比当堂责问, 甚至要求其站在门口不知好多少倍, 既不影响课堂的整体氛围, 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诸如在课堂上个别学生搞小动作、发出怪声、开小差等, 我们要尽量做到不当众责备, 不用伤害性的语言, 多使用态势语言、肢体语言, 如用眼神、微笑、点头、手势、轻轻地拍拍学生肩膀等, 暗示这些学生, 使他们专心上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撼, 比惩罚更强烈。”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我们更需要用自身的美德去感化他们的心灵, 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晓之以理, 细若春雨, 动之以情, 身如父母”。只要爱喝尊重根植于我们心中, 和煦的春风就会吹进我们的课堂。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注重自己的语言魅力, 要生动形象, 深入浅出, 富有感染力、吸引力, 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而然的进入数学思维环境之中。

5. 紧跟时代的步伐, 当好学生的榜样

高雅、自然、大方, 有师长风度的老师学生容易亲之近之学之,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这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而教师服务意识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掌握、思想境界的提高, 靠的就是多读书, 勤读书, 读好书, 读古今中外名著, 读古今教育经典。书读多了, 理念新了, 视野开阔了, 责任感抢了, 育人素养提高了, 课堂教学也就会游刃有余, 富有情趣。读书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教师的心理年龄永远和学生保持一致, 使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理解。

培根说过:“欣赏着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 漠视者让冰结心城, 四海枯竭, 丛山荒芜。”让我们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些欣赏的目光, 建立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发展的师生关系, 共同打造一个振奋人心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邵宗杰.教育学教程.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 .陈厚德.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新型数学课堂教学 篇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新型情境化教学理念的形成, 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以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及教学实践全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构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情境, 使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得到改进, 使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了科学整合,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营造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的文化氛围, 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新知识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有利于促进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管理, 强化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兴趣培养的科学结合, 把数学教学内容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纳入课堂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素质。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定要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的, 尽可能把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基础上, 充分应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容量,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境, 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专家的理论结合起来用于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把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 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创建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生动形象的文化背景, 充分发挥趣味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相关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 把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集中起来, 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形象化的演示, 并且进行动态化的直观教学, 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提倡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全过程, 改变传统教师教与学生听的二元结构,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创造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探讨的激情与欲望。精心选择教学材料, 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从书本中获取知识, 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 同时在课外书籍中或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积极探索,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拓宽自主学习的渠道。人都有一个特点, 就是爱听好听的话, 不爱听刺耳的话, 虽然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我们还是应该多鼓励, 在他们有成绩、有进步时多鼓励, 让他们有自信心。信心足了, 学起来就有劲了。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数学思维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关键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 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在实践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只有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才能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 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最佳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 数学方法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问题的途径,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 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数学素质。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锻炼的结果, 同时也是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渐渐成熟的标志。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 应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 巧妙设计例题, 结合教学内容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强化数学能力训练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锻炼, 因为数学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切合生活实践的科学思维方法。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一优势, 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始终把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是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 应该结合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 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是当前教育领域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并积极探索的课题。只有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的新途径, 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才能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科学构建数学问题情境, 挖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 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情境,数学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美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周志远.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董玲.小学低年级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题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小学数学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型 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源泉,社会需要敢于创新的新型人才,以谋求长远发展。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源泉,是提高全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教师应使用创新型教学模式教育学生。笔者探究了小学数学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经验,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富有严谨性和逻辑性,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促进人类发展、研究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现在,大多数数学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只重视解题方法,机械重复地进行解题训练。这样的数学教学只会把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学生不停地做试卷和习题、背诵概念和公式,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从而阻碍数学教学的发展。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有:

1.对创新型数学教学探索不够

部分小学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要求教师完成教学课时,甚至有时还会要求教师为学校带来经济收入,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科研。

2.数学教师观念陈旧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教师只想按部就班地把书本知识教授给学生,不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害怕“误人子弟”。还有的教师有好的教学方式,但怕被其他教师窃取,从而缩手缩脚,无法为数学教学工作做出贡献。

3.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教师的考核机制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导致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小学数学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

虽然我国数学教育事业还存在种种缺陷,但还是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教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1.采取教学游戏模式

小学生接受能力强,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接受和热爱数学,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教学游戏模式。

教学游戏是指通过做游戏,让小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或者利用游戏模拟现实生活,提高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游戏的设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黑板、书本和粉笔,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色彩的影像教学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教师仅凭口述是无法使学生对抽象事物展开联想,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使抽象事物具体化,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采取角色扮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当小教师,或者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这样,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课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同时提高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

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入手,把思考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而不只是把答案告诉学生。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素材,引导学生把素材和教学内容连接起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把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合理运用数学。小学数学创新型 教学模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立足于素质教育,不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民.小学数学创新型课堂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2]孙淑霞.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创新型课堂[J].学周刊,2014,(2).

对小学数学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12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探索和体验,所以,我们要以此理念为指导,积极对传统让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如重视学生的主体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创造、自主发现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时,在教授“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这部分的数学知识点,而是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探究活动:(1)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以后,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2)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从中可以发现什么?直径呢?(3)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积极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然后进行表达交流。这样,我通过设计让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将学习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经历和探索,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这一知识点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对于本节课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二、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法,实现全体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的确,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忽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这些差异而采取一锅煮的教学方法,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部分学生吃太饱,部分学生吃不了。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进行授课时,应该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做到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全体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我就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层,然后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如C层次学生(学困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B层次学生(中等生),要在达到C层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A层次学生(优秀生),要在B层次目标的基础上,经历测量过程,从中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如此将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全班每位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数学学习能力,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育。

三、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无时无刻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进有趣好玩的游戏,可以使枯燥死板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比如,在学习《负数》这一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和玩一个游戏,老师说一句话,你们立刻说出这句话的相反意思,说不出或者说错了要接受惩罚哦。”一听要玩游戏,学生立刻来了兴致,个个都全神贯注,跃跃欲试。“班里转来了6名学生”,“班里转走了6名学生”,“张阿姨这个月做生意盈利1500元”,“张阿姨这个月做生意亏损1500元”,“今天的温度是零上15度”,“今天的温度是零下15度”……学生和老师你一句、我一句,配合得十分默契,学生个个都显得精神振奋。我继续说道:“如果转来6名学生记作+6,那么转走6名学生可以记作-6;做生意盈利1500元记作+1500,那么亏损1500元就可以记作-1500;温度是零上15度记作+15℃,那么零下15度就记作-15℃……同学们,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数字前面的‘-’叫什么呢?它的意义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我通过将游戏引进课堂,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传统陈旧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乐于上数学,以此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思维能力受到限制,数学教学效果也难尽如人意。因此,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师目前应重点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主体探究,分层教学,游戏

参考文献

[1]孟祥国.小学数学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探究.延边大学,2010-04-01.

上一篇:新文学下一篇:监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