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制度

2024-07-03

监控制度(共8篇)

监控制度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院校有“小社会”之称,因其规模大,结构复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逐渐变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方式,使其高校更适合现代市场生存,并且对其长远发展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在近几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大量合并,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均大幅增加,使得高校财务状况明显转好,资金周转量加大,学校建设的速度、规模进一步加快,但同时高教系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出现了,其中一部分高校中出现了腐败现象,职务犯罪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手段变得越来越隐弊,而且多种多样,对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什么高校职工能够贪污、截留如此巨额的财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单位内部缺乏一套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这也就是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意义之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内部会计监控力度,提高审计的质量。通过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多方位的审计监督,以确定其适合性、经济性、效果性和环境性,做出审计结论,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其提高经济效益。

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内容

(一)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1. 经济业务事项、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

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记账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做到职权明确,避免因职责不清相、越权行事,而造成管理失控。

2.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要实行职务分离。

可以有效防止因权限集中、职务重叠而造成的贪污、舞弊和决策失误。

3.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应当相互制约。

职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弊端,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完整。

(二)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要严谨,手续要齐全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与基本操作要求,要把经济活动中与会计有关的重复出现的经济业务按照客观要求来规定其处理程序,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务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限期达到规范要求。不能缺一不可,并及时完成相关工作。例如,需要办理核对定货合同时,要检查来货数量、品种、规格、质量和价格,开具验收单和质量证明单,并由经手人员签字盖章等手续,必须保证其过程严谨、手续齐全。

(三)进行财产清查

这是加强高校财产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全面或部分地对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清查核对,对实物资产的实地盘点,改善经营管理,制定整改措施,做到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四)建立符合高校的控制标准

控制标准是企业控制经营管理活动并保证控制活动有据可依所制定的各项标准、尺度和依据。根据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建立符合高校的内控标准,使高校具有一定的指标,而不是盲目的追随。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监控效果。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共享信息,大家监控,同时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监控效果的影响。

(五)完善内审制度,促进内审工作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

一方面单位负责人应对审计部门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单位审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和业务应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便于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高校要按照国家内部审计有关法规和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内部审计规定》、《内部审计实施办法》等制度,健全和完善内审工作的相关规定和细则,规范高校财务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国定资产报损或报废审计,科研经费审计;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降低经济风险,增强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可信度,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用法律和制度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六)引入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是监督的一种补充方式,并且也是监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促进了内部审计外部化,随之,高校也可以把成本较高或效率较低的业务转向外部,形成比较合理的资源分配。内部审计的缺陷可以通过外部化加以弥补。从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来看,注册会计师具有提供内部监督服务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都受过正规的训练和掌握熟练审计业务技术在专业能力上比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更大的优势,其业务范围除了审计业务外,还可以提供会计、管理咨询服务,内容和范围很广泛,因此,内部会计监控可以引入外部审计。

三、完善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内控人员素质

内部会计监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道德培训,完善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独立性差和其专业知识不够。相关人员要经过考试和考核、培训等过程,使其具备专业素养。同时要增强领导者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并积极宣传内部会计监控的重要性和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要有独立性。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手段

利用内部审计职能,定期对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堵漏查缺,奖惩挂钩,达到内控效果。拓展监控范围,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管理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不但要包含以往的审查高校资金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还要重点审计和评价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即开展绩效审计,在保证教学、科研质量的同时,达到改善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三)建立现代高校管理体制和监控体制相结合的模式

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应该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内部各管理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对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总经理领导模式和董事会领导模式运用到现代高校内部会计监控。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上没有设置董事会,因此将内部监控机构直接置于校长领导之下无疑是比较恰当的。而有些高校把内部监控机构设在不恰的位置上,是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的独立性。

(四)做到实施内部会计监控制度与贯彻实施《会计法》,并以《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相结合

内部会计监控制度是执行《会计法》的具体体现。而在结合运用“配套指引”时,会使高校内部监控更加完善,减少漏洞。建立完善内部会计监控措施,对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实行控制,对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监管,对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监控,从而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目标。

(五)积极开展事前事中审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财务管理的重点由资金管理转向财务会计监督,进而转向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形成的控制系统,其重点在于审计和评价组织的有效性,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管理,加强内部会计监督,这样才能把经济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并且提高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效益上,这样有利于对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和效益做出评价,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为取得最佳效益出谋划策。现在学校业务活动的多元化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学校的管理活动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摘要:由于高校大量合并、自筹经费,引发了高校会计信息失真,个别高校甚至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追踪其缘由,大部分是因为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存在着问题。目前,高校应进一步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要严谨,手续要齐全;尽快进行财产清查;建立符合高校的控制标准;引入外部审计;提高内控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控手段;建立现代高校管理体制和监控体制相结合的模式;做到实施内部会计监控制度与贯彻实施《会计法》,并以《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相结合;积极开展事前事中审计。

关键词:高校,内部会计监控,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宋莹,杨伯冬.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程新生.对企业会计组织监控的若干模式解析[J].会计研究,2002(6)

[3]毛远林.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思想[J.]陇东学院学报,2007(6)

[4]陈晓静.规范高校会计基础工作加强高校会计内部监控[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监控制度 篇2

为了加强医院内部管理,促进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医院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医院财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制度适用于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第二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第三条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一)规范经济行为及会计行为,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安全、完整。

(三)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第四条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医院会计制度》及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等有关规定(二)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经济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员工在处理业务时,应严格按照内控制度进行操作,任何个人都不得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

(三)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经济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四)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经济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1(五)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五条 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经济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范围审批的经济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第六条 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采购与付款、提供医疗服务与收款、对外投资、工程项目、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第七条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第八条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

第九条 医院应当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编写内部控制管理建议书,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

第十条 医院不定期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进行评价。

第二章 货币资金

第十一条 本内控制度所指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其他货币资金及现金等价物。

第十二条 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

(一)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兼任医院财务软件的维护及管理工作。

(二)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1、空白支票由出纳员负责保管。

2、支票预留印鉴中:医院财务专用章由财务负责人保管,出纳私名章由出纳员保管。

3、空白发票与发票专用章应分别由票据保管员、出纳员保管。

(三)医院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并根据医院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轮换。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四)审批人应当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五)医院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1、支付申请。医院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当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

2、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审批人及权限见《财务开支与审批规定》及医院其他相关规定。

3、支付复核。报销会计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办理支付手续。

4、办理支付。出纳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电脑记账)。第十三条 现金的管理

(一)财务部门应当严格按规定对现金库存进行管理,严格遵守上级财务部门或基本户银行核定的库存现金限额,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于当日存入开户银行,不得坐支。

(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单位间的结算,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三)收费员及出纳可视不同情况,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现金盘点,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并编制现金日报表。如发现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四)实行不定期的查库制度,设立查库单。经财务部门领导批准,由两名或两名以上财务人员同时查库。查库要作出查库记录,由财务部门领导签字批准并由查库人员及出纳同时签字。

(五)制定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下班时将现金全部存入保险柜,抽屉内不准存放现金。

第十四条 银行存款的管理

(一)财务部门开立账户应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财务部门应加强银行账户集中管理,定期对各银行账户进行清理整顿。

(二)应当指定会计定期核对银行账户,每月至少核对一次,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使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调节相符。若调节不符,应及时向财务部门领导和会计主管汇报,以便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三)出纳对于领用的各种银行票据必须登记,建立使用银行支票、现金支票的登记簿。制证人员对于领用的各种银行票据必须按该银行票据的号码顺序制单,不允许出现跳号、短号等现象。

(四)票据出纳开具转账支票时应将金额或限额、出票日期、收款人名称、财务专用章,法人章等绝对应记载事项填写、盖章齐全,并如实填写用途。支票领用人员必须在支票存根和支票领用簿上签字。

(五)办理转账支票的委托收款业务,必须由审核人员审核该支票的金额、出票日期,印鉴以及用途等是否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再交由出纳人员开具相应的收费票证,否则不予办理。

第十五条 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

(一)财务部门应当加强银行预留印鉴和有关印章的管理。财务专用章、法人章,收费专用章以及财务部门公章分别设专人保管。其中个人名章由本人或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二)所有的收费票据必须与收费专用章分开保管;现金支票、转帐支票以及所有的银行空白凭证必须与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分开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任收费票据的保管工作。

(三)为加强对各类收费票据的管理,财务部门应设置专人对各类收费票证建立《票证购买、使用辅助账》,详细记录领用票据具体人员、数量及每册使用情况,每月至少清理一次,核对开出票据金额与账面收入是否相符。如发现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做出相应的处理。

(四)除财务部门授权收款的科室、部门外,其余科室、部门不得自行购买收据收取款项。任何部门不得截留、少缴、漏缴、拖欠、挪用所收款项,必须将所收款全部及时上缴医院财务账户。

(五)所有已启用的收费票证,不论是否用完,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之前必须交回财务部门进行验收、核销。

第十六条 往来资金的管理

(一)严格借出款管理,借出资金应根据授权审批额度由主管财务院长(或授权人)审批。

(二)所有办理借款手续的经手人均为借款归还或发票取得的责任人.

(三)因公出差所借的差旅费,借款人应在出差返回后10日内办理结算报销,余款返回。前账未清,后账不借。

(四)正常垫付的设备费、修缮费、业务费等应收及预付款,在取得合法报销凭证后,应及时清理转账,原则上不得跨会计年度结算。

(五)财务部门应至少每月一次对往来资金账目进行抽查。会计主管应督促应收及暂付款项的清理工作,对于金额大、账龄长的应收及预付款项要及时查明原因,指定专人进行清理,并提出处理方案。

第十七条 外汇业务的管理

财务科应严格遵守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暂行办法》等各项法律、法规,依法办理医院的各项外汇业务。

第三章 实物资产

第十八条 药剂科、设备科、信息科、总务科分别对全院药品、试剂;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医疗设备;信息配件;五金、百货、办公用品、家具、电器等的采购、保管、发出及报废处置负责。

第十九条 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一)各类实物资产必须办理入库手续,且采购、验收、结算各环节应分别设专人负责,不得由一人全部办理;办理入库与领取使用人不得为同一个人;采购与使用原则上不应为同一科室(主管实物资产部门除外)。

(二)不同规模固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必须取得不同级别的授权并经审批;新增固定资产应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有关管理部门根据使用要求,分别编制购建计划,大中型项目还应具备相应的设计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概算与施工预算书等必要的书面文件,报主管部门领导审批;固定资产的调出、出售、报废、对外投资等,应按规定的程序和手续,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能办理。

(三)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应由有关部门对其数量、规格、名称、出厂或建成日期、产品备件、原始价值、技术性能、使用年限、新旧程度等进行逐项验收,同时填制固定资产领取清单,交财务科入账,并在管理部门分别建立总账和明细账,在使用部门建立实物台帐;固定资产的减少(报废、出售、对外投资等),应由有关部门对其性能、新旧程度、成套性等进行鉴定、评价。

(四)对新增的固定资产,财务科应根据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提供的资料,按照固定资产类别编号,在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中进行登记,管理部门、6 使用部门应相应建立明细分类账和卡片,实现帐、卡相互制约;固定资产的减少,财务科、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应根据有关凭证,对其数量、价值予以核销。

(五)定期盘点:对固定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做到帐、卡、物相符;清查盘点,如发现有盘盈、盘亏和毁损等情况应查明责任,按规定程序处理。

第二十条 对于未办理入库手续的实物性资产,医院财务部门有权不予办理结算付款手续。

第二十一条 第十八条所述及实物资产主管部门应做好各类物资的库存管理工作,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并与财务科核对,以保证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第二十二条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审批制度。因固定资产出租、出借而产生的经济收入必须交财务部门。固定资产报废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国管财[2004]196号)办理有关调拨、报损、报废等手续。固定资产报废的残值收入必须交财务部门。

第四章 采购与付款

第二十三条 对于上述实物资产及其他资产,其采购根据本章规定处理。第二十四条 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医院应当建立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采购与付款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请购与审批。

(二)询价与确定供应商。

(三)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计。

(四)采购与验收。

(五)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

(六)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

不得由同一部门、科室或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

第二十五条 应当对采购与付款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审批人应当根据采购与付款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采购与付款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

第二十六条 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置物品或劳务等类型,确定主管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并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

医院应当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预算内采购项目,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应对需求部门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后再行办理请购手续。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应当报院长审批。

第二十七条 对于重要和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采购业务,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

第二十八条 医院应当按照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规定的程序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并在采购与付款各环节设置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采购登记制度,加强请购手续、采购订单(或采购合同)、验收证明、入库凭证、采购发票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

第二十九条 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规定办理采购付款业务。

医院财会部门在办理付款业务时,应当对采购发票、结算凭证、验收证明等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

第三十条 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作出明确规定,及时收回退货货款。

第三十一条 对由于采购借支而形成的预付账款应根据授权批准制度执行,经办人为交还预付款或取得发票的责任人。

第三十二条 医院应当加强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管理,由专人按照约定的付款日期、折扣条件等管理应付款项。已到期的应付款项须经有关授权人员审批后方可办理结算与支付。

建立对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医院也应当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第三十三条 监管部门应对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采购与付款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采购与付款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二)采购与付款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大宗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的行为。

(三)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的管理。重点审查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支付的正确性、时效性和合法性。

(四)有关单据、凭证和文件的使用和保管情况。重点检查凭证的登记、领用、传递、保管、注销手续是否健全,使用和保管制度是否存在漏洞。

第五章 提供医疗服务与收款

第三十四条 建立医疗服务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提供医疗服务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服务的开单、操作、确认科室和收款三项业务为不相容岗位。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提供医疗服务与收款业务的全过程,即严禁提供治疗 等临床和非临床科室私下收取医疗费,所有医疗业务收入均应通过收费处、住院处及出纳部收取、盖章确认。

第三十六条 医院收费流程依照财务科具体规定。

第三十七条 医院建立减免医疗费用的制度,应制定减免标准以及适用范围,超出范围的不允许未经审批即减免医疗费用。

第三十八条 技诊、检验等化验、治疗的科室应通过收费处盖章确认才能进行医疗服务。住院病人的医疗服务,提供后应立即确认并作为预交金的抵减项处理。

第三十九条 医院建立催交、追回欠交医疗费用的制度,住院处每日以预交金余额低于500元为标准,通过病人所在科室对该部分病人进行催交,科室应配合这项催交预交金的工作。对符合减免费用的病人,应经审批后方可办理减免手续;超出规定的减免医疗费用,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

第四十条 医院建立退回医疗费用的制度。因药房缺药病人要求退药、因未接受检验、治疗服务而要求退费等原因,均应通过没有提供医疗服务的部门或科室签章确认且处方、检验、化验、治疗单据等齐全才能够办理退款手续。门诊病人到门诊退费专窗办退款;住院病人则须通过财务科科长确认方能退款。

由于医保病人存在结算问题,如果收费和退费期间跨期,确认可以退款后应到财务科办理退费手续。

第四十一条 医院应当在开单和提供医疗服务等相关部门设置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提供医疗服务登记制度,并加强开单与提供医疗服务的相互核对工作。

第四十二条 医院应当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理》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货币资金(试行)》等规定,及时办理医疗业务收入收款。

第四十三条 医院应将医疗收入及时入账,不得擅自坐支现金。收费员应于每天规定时间进行日结,并根据日结报表上显示的应交款项缴纳业务收入。出纳员于每天下午到收费处核对并收取收费员日结报表及款项。若当日现金余额较大,可预交收入。

第四十四条 收费部门应对收取的票据负责,对印鉴不清、逾期等票面因素不规范的票据负有追换责任。

第四十五条 住院处应做好欠费病人登记工作,年度结算前做好病人欠费明细表,交财务科办理欠费挂账手续。

病人出院预交金余额未能退回的余款,一年后仍未有病人认领,则应上缴财务科。财务科作往来挂账手续。

第四十六条 医院应当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出现病人欠费的科室应当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财会部门应当督促提供医疗服务部门加紧催收。对催收无效的逾期应收账款可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

第四十七条 信息系统中应能及时反映每位返院病人原欠费金额,及时反映每位病人的信用情况。

第四十八条 医院应当定期与欠费病人通过核对欠费情况。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第四十九条 提供医疗服务与收款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提供医疗服务与收款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提供医疗服务与收款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二)提供医疗服务与收款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三)收款的管理情况。重点检查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收入是否及时入账,应收账款的催收是否有效,坏账核销和应收票据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四)提供医疗服务退回的管理情况。重点检查提供医疗服务退回手续是否齐全、退回货物是否及时入库。

第六章 对外投资

第五十条 为了加强医院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规范对外投资行为,防范对外投资风险,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益,制定对外投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五十一条 对外投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对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

(二)对外投资的决策与执行。

(三)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

医院应当建立对外投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对外投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第五十二条 医院办理对外投资业务的相关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金 融、投资、财会、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第五十三条 对外投资实行集体决策,决策过程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严禁任何个人擅自决定对外投资或者改变集体决策意见。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对外投资业务。

第五十四条 医院应当加强对外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环节的控制,对投资建议的提出、可行性研究、评估、决策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对外投资决策合法、科学、合理。

第五十五条 医院应当编制对外投资建议书,由相关部门或人员对投资建议项目进行分析与论证,并对被投资单位资信情况进行调查或实地考察。对外投资项目如有其他投资者的,应根据情况对其他投资者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解或调查。

第五十六条 医院应当制定对外投资实施方案,明确出资时间、金额、出资方式及责任人员等内容。对外投资实施方案及方案的变更,应当经单位最高决策机构或其授权人员审查批准。

对外引投资业务需要签订合同的,应当征询单位法律顾问或相关专家的意见,并经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签订。

第五十七条 医院应当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掌握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定期组织对外投资质量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医院可根据需求和有关规定向被投资单位派出董事、监事、财务或其他管理人员。

第五十八条 医院应当对派驻被投资单位的有关人员建立适时报告、业绩考评与轮岗制度。

第五十九条 医院应当加强投资收益的控制,对外投资获取的利息、股利以及其他收益,均应纳入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严禁设置账外账。

第六十条 医院应当加强对外投资有关权益证书的管理,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保管权益证书,建立详细的记录。未经授权人员不得接触权益证书。财会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地与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清点核对有关权益证书。

第六十一条 医院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与被投资单位核对有关投资账目,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完整。

第六十二条 医院应当加强对外投资处置环节的控制,对投资收回、转让、核销等的决策和授权批准程序作出明确规定。

第六十三条 对外投资的收回、转让与核销.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并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对应收回的对外投资资产,要及时足额收取。

转让对外投资应由相关机构或人员合理确定转让价格,并报授权批准部门批准,必要时,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评估。

核销对外投资,应取得因被投资单位破产等原因不能收回投资的法律文书和证明文件。第六十四条 医院财会部门应当认真审核与对外投资处置有关的审批文件、会议记录、资产回收清单等相关资料,并按照规定及时进行对外投资处置的会计处理,确保资产处置真实、合法。

第六十五条 医院应当建立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第七章 工程项目 第六十六条 本制度所称的工程项目包括医院基础设施的改、扩建项目和日常的修缮工程、维护保养工程。

第六十七条 有关工程项目责任人的责任;

总务科对各类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安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办理工程项目会计业务的人员应当熟悉国家现行法规及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严禁未经医院领导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工程项目业务。

第六十八条 工程项目应执行我院《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有关规定。第六十九条 按国家文件规定应公开招标的工程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未到公开招标金额的工程项目应实行院内招标管理制度。

第七十条 招标工作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竞争和择优定标的原则;每项招标原则上应有不少于3家投标单位参加竞标。

第七十一条 内审机构应派人参与工程项目的签定,审核合同的金额、支付条件、结算方式,支付时间等内容。书面合同应留存财务部门一份,以便监督执行。

第七十二条 内审机构应当审核有关合同履行情况的凭证,并以此作为支付合同价款的依据。在对方违约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应当拒绝支付有关款项。

第七十三条 对于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财务部门应及时取得交付使用财产明细表,并及时转增固定资产。

第八章 成本费用预算

第七十四条 医院应当建立成本费用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成本费用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第七十五条 成本费用支出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二)成本费用支出的审批与执行;

(三)成本费用支出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第七十六条 医院应当对成本费用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成本费用的授权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成本费用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审批人应当根据成本费用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成本费用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成本费用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第九章 担保

第七十七条 根据《担保法》等有关规定,我院作为国有非营利性医院不得对外提供担保。

第十章 附则

监控制度 篇3

摘要:现代行政是一种裁量型行政,发挥行政裁量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公平行政,但实践中也存在被滥用的危险。政府内部监控是一种重要的政府自我约束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内部监控是推进行政裁量科学化的保障,提出完善政府内部监控制度设计的建议。关键词:行政裁量科学化政府内部监控制度设计一、行政裁量的科学化从行政管理视角看行政裁量,是指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下,行政机关在授权的范围之内,对同一事实的处理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进行选择,包括事件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判断以及具体时间、幅度和方法的选择。行政裁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积极运用可以促进行政公平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滥用行政裁量,会妨碍社会正义,导致行政专断。所以,行政管理者都积极追求行政裁量的积极作用,实质就是致力实现行政裁量的科学化。本文认为,行政裁量的科学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1、指导原则的科学化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行政裁量成立的基本要素为“依法行政”。行政裁量自身具有一定“度”裁量的空间特点,因此,指导原则的科学化就是在依法行政的背景下,以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为指导并且保持二者的均衡。2、价值取向的科学化行政裁量的实质是一种利益衡量的过程,现代行政都倡导一种平等、公开、统一的状态,这可以理解为行政裁量价值取向的科学化。3、目标结果的科学化

目标结果的科学化首先是裁量结果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裁量的目标应当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及行政环境,最后裁量结果要满足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综上,行政裁量的科学化就是指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下,行政机关在授权的范围之内,对同一事实要件的处理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进行选择,做到对事件本质的认识实现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平性,时间、幅度、方法的应用符合法制化要求,并且保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均衡,考虑社会效应影响,满足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裁量的结果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政府内部监控:推进行政裁量科学化的保障内部监控又称政府内部监控,该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府自我约束机制。政府内部监控是行政裁量权性质蜕变的防火墙;是行政裁量科学实施的调制器;是行政裁量失当救济的安全网。1、防止立法泛滥对于行政裁量的内部监控,实际是行政机关的一种自我约束行为,可以减少规则增长,防止行政立法泛滥。2、实现行政裁量公正效率的平衡内部监控以行政立法约束为前提下,鼓励行政裁量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保障行政机关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裁量的自主性、灵敏性、时效性,实现行政裁量公平效率的动态平衡。3、促进裁量实质性正义与形式性正义的统一对行政裁量的政府内部监控,不仅重视实质上正义的实现,对个案事实认定和裁量作出都严格借助法律规定和推理技术,同时也重视民主参与,从行政立法的制定到个案裁量的全过程,都运用一些列程序手段监督裁量民主利益的贯彻。三、完善政府内部监控制度设计的建议

1引入权力竞争制度行政立法的严格控制与行政裁量的权力扩张是一对长存的博弈关系,引入权力竞争制度来调整这一对博弈关系是较为有效的措施。权力竞争制度实质是利用规则的模糊性,在对行政裁量进行立法控制时,激发法制和裁量权之间的竞争,从而在法治框架下能动地实现人治,而非以固定不变的规则来控制行政裁量。在行政裁量的政府内部监控中,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因素,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以及裁量者和规制者之间博弈特征明显,各主体有着各自的心理预期,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博弈,争取利益最大化。权力竞争制度应用到行政裁量的内部监控制度设计中,就是将行政法规作为博弈的规制条件,它的模糊性为各博弈主体提供實现心理预期的可能,使博弈主体通过权力竞争从而达到利益均衡,即监控者的控制裁量权和裁量者的裁量行使权之间的竞争,通过一个调整博弈关系的过程来达成行政立法的严格控制与行政裁量的权力扩张之间的妥协,以最少的牺牲换取最大限度的社会利益保障目的达到行政裁量作为一种利益权衡的工具。2、设立裁量基准制度所谓裁量基准,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裁量空间内,按照设计的各种不同的事实情节,将法律法规预先规定的裁量范围加以细化,并设以相对固定的具体判断标准。从本质上看,设立裁量基准是对行政机关自己制定的作为行政标准的规范性文件,它的设立不需要法律的特别授权,它是从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中派生出来的权利。裁量基准的表现形式包括指南、备忘录、通知、会议纪要、公务员手册以及培训材料等多种多样。裁量基准是沟通抽象法规与具体个案事实之间的桥梁,也是行政裁量的内部监控最实际和最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它对行政裁量的控制,可以完全尊重法制权威,弥补立法的不足,同时将模糊立法更加具体化;另一方面,它更加贴合现实,追求事实真相,追求个案正义,更加切合行政裁量的实际需要。只要存在合理的、特别或者充分的理由,行政机关可以基于案件的重要特殊性或者外在情势的可能变化,采取不同的裁量基准。这样,既构建了普遍正义的秩序模式,又在具体案件中实现了个案正义。3、 完善机构权力配置权力是行政裁量的核心,制度设计的基础是权力配置,也就是说在行政裁量的政府内部监控制度设计中,关键是如何合理分配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力。首先应当明确的是,享有不同行政职能的机关应当享有不同性质的裁量权,相同系统内的不同级别的行政机关应当享有不同权限的行政裁量权。同时,给各级各部门行政机关分配行政裁量权的同时,也应当授予上级对下级机关和下级对上级机关相应的监督权,以及同级行政机关之间的互相监督权,使行政机关内部基于权力制衡形成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有机体。具体来讲,对裁量权力分配实现科学化,一方面,强化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监督,限制裁量空间,并且严格监督下级机关的行政裁量权是否确实有法律授权或受有权行政机关的委托。实现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监督,可以通过授予下级机关一些必要权利,主要包括要求上级机关说明行政裁量行为依据的合理性、目的的正当性和方式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平级机关之间的监督权配置,主要是监督权和裁量权能够相互制衡,或者配置的权力能够实现统一的利益追求。同时,不要忽视巩固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权。四、结论推进行政裁量的科学化是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能够为实现行政目标节约成本,为追求行政效果的公平正义提高行政效率。通过引入权利竞争制度,设立裁量基准制度和细化机构权力配置来完善政府内部监控的制度设计,更有利地保障了行政裁量的科学化。参考文献:[1]周佑勇.行政裁量治理研究——一种功能主义的立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徐晨.权力竞争:控制行政裁量权的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卢汉桥.政府内部监控:一个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6,8.

监控制度 篇4

在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 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改革等教学各方面的具体问题采用基于调查的研究方法并不少见, 他们多为获得描述性结果或推论性分析, 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调查。在教学质量监控领域, 也有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或领导干部听课等多种途径获取教学质量监控信息, 这些也都是一种正式的评价信息, 是带有一种约束性和确定性的评判, 有时甚至是缺乏客观性的评价。这些评价方法对教学的监控通常仅限于课堂一个组织, 其所监控的对象在教学质量这个大的范畴里有一定的局限性, 是不全面的。事实上, 教学质量监控应该包括学业预期、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学术活动、毕业论文、期末考试等各个教与学的环节。即教学质量的形成, 是在各个环节进展过程中完成的, 能否在环节进行中及时获取教与学的信息, 才视为及时的监督, 继而为质量控制提供信息和依据。采用常态化的民意调查方式, 即满足及时深入教学环节的需要, 也可以作为以评价制度为主要监控手段的补充。

本文以教学环节的民意调查作为常态监控的制度设想, 探讨常态化的调查机制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机结合, 明晰将调查运用在质量监控上的步骤和过程, 提出进一步完善教学各环节质量监控的制度设计。

二民意调查与教学质量监控的结合

民意调查起源于西方国家, 最初可以追溯到市场研究和“假投票”, 指的是以系统化的方法提出问题, 以便取得有关他人想法的资讯。[1]把民意表达用在教学领域, 可以认为是广大学生、教师在教与学的质量结果上, 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 向教学质量提出要求和获得反馈信息和意见, 并试图对教育决策或提高教学效果施加影响的行为和过程。在诉求和意见表达呈多元化态势的当代大学校园, 学生和教师也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渴望有多样的、通畅的表达渠道, 因此涉及有关教学质量的内容、形式、过程、方法等的表达和调查与校园民主和质量监控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大学校园的质量监控的方法相对单一, 如学生评教, 评价的结果往往受实施中的个人因素制约而难免不够客观, 评价的时间也一般在课程进行大部分之后才开始, 监控的时效难以满足, 评价结果的统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待到发布评教结果, 往往到了期末甚至下一学期, 所形成的评价通常是作为终结性评价, 难以反映教学过程中动态的情况, 对评价所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也往往失去了时效。

(一) 调查制度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特点

与传统的以评价方式为主的质量监控相比, 调查制度对于被评价 (调查) 的主体, 少了很多正式性的约束, 可以带来更多客观的信息, 其灵活易控的特点在监控中也具有更大的优势。

1监督与控制

调查的目的是掌握教学过程的状态信息, 继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控制。调查所反映的内容也是具体的, 调查形成的数据经过分析, 为教学管理部门、学工部门、教师等采纳和吸收, 从而在教学过程进行中就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 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的调整, 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引导, 及时获取的信息为及时改进创造了可能。在此条件下形成的状态信息相对于评教、听课等制度更为全面, 容易反映出教学中的真实情况。因此采取的控制措施才能是具体的, 能有效作用在问题本质上。对于教育研究机构, 还可结合历史数据, 根据需要进行比较研究, 从而形成“教学状态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

2广纳信息的重要途径

依靠科学的抽样方法, 基于教学环节的民意调查能够保证教学双方, 特别是性格较为内敛、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教师都有表达的机会。一般说来, 性格开朗活跃的学生, 或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 通常会直接相互交换教学的情况和意见, 也有选择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沟通的, 但难免有性格不活跃或观点对立的师生双方, 较少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而民意调查不仅依靠随机抽样获得受调查人群样本, 注意到另一些群体的声音和要求, 同时也把分散于师、生之间的零散信息收集起来, 形成监控的状态。

3开放、动态的调查组织

网络无疑是这个调查工作最快捷、最开放的平台。在大学这个信息技术的高地, 通过覆盖全校各建筑的网络设施, 运用灵活的调查平台开展日常化的调查本身就具有天然的优势。基于网络的灵活和开放, 开展调查的时间可以是固定的, 比如开学、期中、期末等特定的时间, 也可以是随机的, 比如一项教学活动进行中, 某一时间突然出现的事件, 这样的调查可以贯穿于教学开展的始终, 因而是动态的, 也是及时的。

(二) 调查制度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内容

教学质量的形成是双向的, 既要有教师严谨易懂的讲学, 也不可或缺学生的主动积极求知, 倘若只关注教的一方而放松对学的要求, 教学的质量标准一样是无法达到的, 因此实施调查, 应该是就某一情况同时调查教师和学生两个对象, 包括至少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状态, 以及对教师工作及教学活动的评价;二是了解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 以及对学生学习进展和状态的评价。按其内容和用途可分如下几类:

1全面的教学满意度调查

这种调查提供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满意程度, 可视作学生对教学质量的阶段评价和信息跟踪。

2政策调查

提供学生、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态度、执行情况、评价和偏好的信息, 能反映出教学管理在保障教学质量和秩序方面的情况。

3行为调查

这类调查搜集教师、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行为、教学行为的数据, 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提供信息和预报, 以便及时规范教学行为和学习秩序。

4需求评估

提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开展教学中的需求信息, 这种信息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决策和平衡教育经费的使用, 以及最大限度满足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实现。

在这些内容和用途下的民意调查也具备一般民意调查的两个属性:一是公共服务性。调查关注的对象不仅是学生, 也包括与教学发生过程相关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 在日益注重以人为本的当代高校, 教育管理实际上就是扮演着公共服务的角色, 一方面为学习提供质量保障, 另一方面为达到质量目标提供政策、资源等外在条件, 教育管理只有及时获取学生、教师的质量要求, 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公平高效地加以满足, 才能把监控的监督和控制两个方面切实落到实处。二是科学性。使用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 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调查对象的选择, 尽力遵循随机抽样等科学调查方法, 并使用各种描述性和推论性的统计工具来处理调查形成的数据。

(三) 可能存在的问题

1调查机构组织设立方面

现在许多高校都已设立了独立的教监部门来专业负责评教、听课、评估等监控事务, 由他们来负责调查制度的开展无疑是首选, 即与教务方面有着天然的联系, 容易协调处理监督中发现的问题, 做为职能部门, 也便于在教学行政系统中提供参考数据和决策依据。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和调查结果越来越多地作用于政策领域, 可能会出现调查结果与行政化相靠近的倾向, 从而丧失了调查的客观性。如若由学术研究单位来负责, 自然在数据客观性、长期积累分析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不过由于学术研究组织与教学管理组织有着相对独立的职能划分, 调查结果发挥作用的效果也可能是有限的。还有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社会性调查组织, 他们在调查的开展、数据的主体分析应用上, 与学校失去了内在的联系, 可操作性不够高。因此做为教学监控的调查制度, 其组织对监控的效果也产生外在影响, 如何选择有待于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2是否匿名调查

如果只是做客观调查, 借以了解教学活动的状态, 那么匿名方式无疑是最受欢迎的, 降低了受访者被“反调查”的风险, 但容易招来不负责任的恶评或滥评, 影响了调查的信度。同时, 不记名的调查只能发现教学中的情况和状态, 对问题不能准确定位和解决, 因此产生的结果仅能做为一般性参考数据。倘若采取实名的方式, 一方面受访样本可能会急剧减少, 另一方面可能会因受到抵触而流于形式, 丧失了监督的职能。因此做为监控的调查制度, 要分别平衡监和控的职能, 在不同的调查中采用不同方式, 合理设计调查表单, 确保常态下监和控的功能都能有效发挥。

3调查的频度方面

调查贯穿于教学各环节, 环节越多越细, 可能出现调查一轮接一轮的情况。调查次数的过于频繁, 不仅容易招致师生的反感, 而且还可能带来仅注重调查、不注重解决具体问题的质疑, 使调查沦为毫无意义的表面工作。若频度过低, 也可能对连续的各环节失去及时监督, 因此对反映的问题加以控制是实施调查制度成败的关键, 也是维系其常态监控职能的生命线。

三设计和过程

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民意调查过程应包括如下阶段:确定调查的目的;设计调查的内容;获得调查的样本;整理、分析调查的数据;应用调查的结果。

1调查目的

确定调查目的是调查开始的重要准备, 就普遍层面而言, 基于监控教学的调查目的包括:一是了解学生对学习的预期和学习计划的重点;二是了解教师在课堂内外执行教学计划的情况及遇到的问题;三是了解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的情况;四是了解学生对相应环节的评价及满意程度。了解这些情况和满意度只是初级目标, 还要对收集起来的情况做深入分析, 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程度, 交由不同职能部门或个别沟通, 及时消除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潜在可能, 才可谓有效的监控。

2调查内容

即是对教学环节的调查, 内容自然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有课堂, 有实验实践, 有从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活动形成的知识深度拓展, 有课程论文、考试等考察, 有图书馆获取的广度知识等等, 每个过程都可能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因此调查不是对某一过程的独立调查, 而是全方位的。调查的内容是涉及各环节看得见、摸得着的教与学过程, 各种调查可以是定量的, 也可以是普查性质的, 将各环节的调查联系起来, 可以获得较为客观的质量估计和趋势报告, 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3样本的获取

就原则而言, 随机抽样是民意调查获得样本的正确的科学方法, 但在教学环节中除了掌握充足的抽样知识和技能外, 还必须有教学行政、学院、课堂等各层面的支持, 尤其是后两个条件的满足, 可以为获取足够数量的样本提供保证。因为教学是分散进行的, 学生、教师、教学计划的管理多由学院负责, 而调查的样本单元通常以课堂或班级为单位落实到每个环节中, 学生、教师的组织离不开学院这个单位, 因此在不同的环节中, 需要组织适当的样本单元, 细化到学院或专业或课堂等不同层面。

4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采用网络的调查方式, 可以直接获取电子化的原始数据, 免去了纸质方式的浪费和后期人工录入调查表而产生的人为错误, 利用Excel、SPSS等数据统计分析工具, 得到在设计问卷时就已考虑好的描述性统计 (平均值、百分比等) 、推论性统计 (T检验、卡方检验、回归模型等) 等适用性统计结果, [2]然后形成正式的结果报告, 简要介绍调查的背景和目的、抽样方法、对象等情况, 使用图表、叙述性文字客观反映调查分析结果, 分发给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

5调查结果与质量监控

既然是作为常态监控开展民意调查, 其结果必须与质量监控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将各环节的调查联系起来, 综合地把握教学过程的状态和质量, 为每阶段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加以分析, 及时消除影响质量形成的问题或着手研究影响质量形成的各种因素, 为制定新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打下基础。当然, 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 都要虚心对待调查的结果, 对于受访者要有基本的尊重。有的问题限于各种原因或许不能立即解决, 也应提到相应的高度, 因为质量问题无小事, 对于肯定和嘉许的部分, 也应积极总结经验, 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能够稳步提升质量的长效机制, 为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而不懈努力。

四总结与建议

一套机制设想要从方案变为现实, 从根本上说, 需要参与者认同并尊重机制设定的规则。在本文设计的常态化民意调查监控教学质量的机制中, 主要参与者是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者, 三方共同的付出和协调是实现较高教学质量的内在保证, 监控以及监控手段的运用只能从外在去发现和施加影响。有人可能会质疑, 这样一套机制的设计, 无中生有地增加了很多要求, 是否容易为原本负担就已较重的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管理带来麻烦?当然不是, 教学是一个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过程, 因此需要一个外在的平衡, 常态化的民意调查是一个工具, 可以协调其内在的关系, 成为连接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的桥梁, 监控的对象流程化了, 对质量形成的内在联系也就越来越稳固了, 本文的机制设计也是据此进行的。

对于重视组织民主性的大学而言, 尊重民意不仅有助于监控状态的形成, 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 在教育面临越来越年轻的教师和学生的同时, 也越来越需要面对个性发展、教学博弈、追求多样化等新情况、新问题, 教育管理者如何倾听师生的声音, 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学质量, 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温淑春.国外民意调查及发展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1) :125-127.

监控值班制度 篇5

1.目的为了保证采区运输起爆器具车辆运行安全,监督采区运输起爆器

具车辆的运行情况及驾驶人员出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采区运输起爆器具车辆及驾驶人员

3.内容

一、采区实行专人轮流值班进行监控,坚持谁值班,谁监控,谁

记录,谁负责原则。

二、严禁将监控设备让无关人员操作,禁止上网聊天,游戏及浏

览与工作无关网页。

三、根据工作需要通过平台发送管理信息,严禁发送与监控管理

无关的信息。发送信息时应用语规范、简单、明确并做好相关记录。

四、在特控制天气(气候)、特控路段、特控驾驶员,有特别要求

时要进行告诫。

五、发现监控车辆超速等违章行为时,应立即发送短信警示和纠

正,要求马上消除违章行为。有其他报警或不正常时,立即摄像抓拍照片及用电话向驾驶员询问情况,若发生交通事故或其他紧急报警时,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包括车号、时间、路段。

六、监控值班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做好《监控记录》、《在线检查

记录》、《应答指令记录》、《违法违规纠正处理记录》;重要事项要及时告知相关部门和领导。

监控制度 篇6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又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 改变原来的财政资金层层支付程序, 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将所有财政资金存入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单位在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 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 将资金集中支付专户拨付给收款人。这一管理制度实现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直接监督控制, 其财政资金拨付的方式有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公共财政管理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财政管理方式, 也是解决我国现行支出管理制度中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规定, 因而对于强化财务规范管理极具价值意义。然而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其在一些重要环节上很容易发生某些违规现象, 只有对这些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与审计, 才能保证财政资金的规范安全管理, 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运行。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对重要环节实施严格的监控与审核

具体而言, 主要就是应对如下重要环节实施严格的监控与审核:

(一) 严格监控审核现金的提取与使用, 防止排斥公务卡结算而大量提取现金, 超范围使用现金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了财政、主管上级、商业银行、人民银行之间的紧密联网, 数据传递有了质的飞跃, 效率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公务支出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规范, 但是, 目前该系统仍然存在诸如录入收款人信息要准确全面, 否则不能保证支付顺利进行等问题, 实际操作中必然会给财会工作人员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量, 而通过大力推行公务卡结算, 减少现金结算量, 就可以大大减少国库集中支付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工作量, 使财务核算向着更科学便捷的方向发展, 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越性充分的显示出来, 从而能够进一步加深执行者对制度的理解程度。

根据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 (财库[2011]160号) , 所有实行公务卡制度改革的中央预算单位, 都应严格执行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凡目录规定的公务支出项目, 应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 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结算。原使用转账方式结算的, 可继续使用转账方式。而且对现金使用范围有明确的规定, 在县级以下 (不包括县级) 地区发生的公务支出、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地区不具备刷卡条件的场所发生的单笔消费在200元以下的公务支出、按规定支付给个人的支出、签证费、快递费、过桥过路费、出租车费用等目前只能使用现金结算的支出可暂不使用公务卡结算, 而除上述情况外, 因特殊情形确实不能使用公务卡结算的, 应报经单位财务部门批准。然而, 省本级实行公务卡制度后, 有些单位不积极推行和使用公务卡, 仍采取现金报账, 对职工借支现金缺乏有效管理, 使现金支出居高不下。单位提取现金的名目繁多, 有的以出纳的名义通过备用金、差旅费、会议费、办公费等名目提取现金报账;有的采取连续小额多次提现, 套取资金, 并将现金转存单位资金账户。因此, 要保证财政资金的规范安全管理, 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运行, 就必须加强现金提取与使用环节的监控审核, 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 以防止违规大量提取现金, 超范围使用现金的不良现象发生。

(二) 严格监控审核工资账户的使用, 防止改变工资账户用途进行不规范支出

工资账户其实就是员工所从事工作的单位发下来的银行卡或折子, 如果员工所在的工作单位没有给其换银行卡或折子, 那么只要这个员工本人还在单位里工作, 单位首发的银行折子或卡就是这个员工唯一的工资卡账号。工资账户有一个特点, 就是员工一般不要把外来钱财存进里面, 不然就不好对账。而这一特点恰好也为一些单位进行不规范支出提供了便利。这些单位为了预算资金使用的操作方便, 往往会通过擅自改变工资账户用途, 将预算资金转入工资账户并办理差旅费、办公费等日常开支报销转账业务, 进行不规范支出, 从而逃避国库集中支付。可见, 严格监控审核工资账户使用环节, 也是保证财政资金支出的规范安全、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一环。

(三) 严格监控审核专项和公用经费管理, 防止挪用专项、公用经费发放专门奖项和补贴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监控审核的重点就是那些专款专用的项目经费和公用经费, 这些经费大多属中央或地方财政专门划拨的财政性资金, 针对性很强, 如果使用管理不当, 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 财政部通常会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一般来说, 下列情况都是不能通过财务验收的:编报虚假预算, 套取国家财政资金;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另外还有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然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过程中, 存在着单位挪用专项经费、公用经费发放奖项和补贴等问题。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内外结合的财政监督体系, 对专项资金的收入、支出、信息和预算管理进行合规性、效益性的监督, 不仅要在事后监督, 更要注意事中、事前监督, 提前防范和规避风险。

(四) 严格监控审核单位信用卡账户的开设与使用, 防止将预算资金转入违规开设的单位信用卡账户, 办理日常报销转账业务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 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 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然而,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过程中, 有的单位为了绕过规范化的集中支付管理, 往往会违规开设单位信用卡账户, 并将预算资金转到单位信用卡账户中, 然后通过单位信用卡账户办理日常的报销转账业务, 这就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预算资金的规范管理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为财政资金违规使用留下了缺口。因此, 对预算资金转入到违规开设的单位信用卡账户的做法, 也应属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效运行监控与审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五) 严格监控审核转移支付资金管理, 防止将转移支付资金列入省级预算, 不经预算调整将资金拨付给市县单位

利用转移支付资金逃避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 也是有些违规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时经常采取的违规操作方式。具体来说, 就是一些省级单位将转移支付资金列入到省级预算中, 不经预算调整, 就将资金拨付给市县单位。通常省级单位将对下级补助专款列入省级预算比较普遍, 并且大多是在年底分配, 办理拨付时以预算调整比较复杂或预算调整不及时为由, 不愿办理预算调整, 使得国库支付处于两难境地:不及时支付会影响相应工作和支付进度, 办理支付又违背转移支付和国库集中支付规定。因此, 严格监控与审核转移支付资金, 及时发现问题并堵塞这一管理漏洞, 也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良性运行不可忽略的环节。

(六) 严格监控审核大额资金支付, 防止化整为零、拆分支付、逃避监控

有的单位为逃避国库集中支付的监控, 人为地将大额资金支付化整为零、拆分支付。小额支付结算数目小, 资金支付频繁, 在堵塞国库集中支付通道的同时, 也使这些单位有机可乘;另一方面, 由于小额支付结算数目小, 往往不会引起相关监控与审核部门重视, 逃过检查审计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 为了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良性运行, 相关部门必须对这种做法高度警觉, 总结经验教训, 加大对其监控审核的力度。

(七) 严格监控审核个人账户转账支付, 防止滥用个人账户转账支付而不正当谋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良性运行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账户转账支付渠道的负向影响。有的单位未对个人账户转账支付进行有效管理, 单位现金支出受到限制后, 很多支出本来应该是通过公务卡来完成的, 但却有大量支出通过对个人账户转账来完成, 公务借款通过对个人转账办理相当普遍, 而财政部门办理支付审核时, 难以区分正常的报销业务与借款业务, 有些单位通过对职工个人账户转账办理购物卡、充值卡、发放补贴等, 由此便构成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的又一个障碍因素, 因此, 必须严格监控审核予以消除。

(八) 严格监控审核上下级财政资金管理的衔接

利用上下级财政资金管理在衔接上的漏洞, 让下级单位垫付资金, 是一些上级单位利用下级单位逃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比如, 不少省级单位到省内市县开会、出差不及时办理结账, 通常要市县对口单位垫付资金结账, 财政部门在办理支付审核时, 往往很难区分是属本级支出还是补助下级支出,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而且这一做法带有权力运作的意味, 容易附带造成更深层的负面影响, 所以对此绝不可放松监控和审核。

(九) 严格监控审核支付要素的填报

支付要素填报不规范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在技术操作层面必须引起重视而予以监控审核的环节。有不少单位支付经办人不懂预算、不熟悉财务会计, 随意填报支付要素。如不能区分实拨和转移支出、货物与服务支出;不理解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含义, 随意填写与本单位业务不相关的科目;支付用途摘要不能准确表达支付事项, 而是简单填写诸如经费报销、拨经费、备用金、运行费、购物品、会议费、差旅费等内容, 有的直接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替代支付摘要;将人员经费作公用经费开支、将专项经费作为人员经费使用, 项目经费之间互相串用等。对此, 必须通过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予以解决。

(十) 严格监控审核政府采购的控制与管理

政府采购的控制与管理是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些单位常常在这个环节上违规操作, 不履行政府采购手续, 通过使用虚假采购函号办理支付, 有的多次使用同一采购函号办理支付, 有的购买政府采购规定品目而不办理政府采购手续, 如果对此不加强监控与审核, 就极有可能会使财政资金管理失控, 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陷入困境。

三、结语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我国整个财政改革过程中一个制度创新的亮点, 以上各个环节的违规情况, 应该说是我国财政改革制度体系逐步走向完善不可避免的。相关部门应本着务实、高效、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 积极总结经验, 对违规情况、违规问题、违规单位、违规处理实行公开通报制度, 并将违规情况记录作为对预算单位、省财政厅主管业务处、代理银行考评依据, 从而为这一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它对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规定, 因而对于强化财务规范管理极具价值意义。然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效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在现金提取与使用、工资账户使用、专项经费管理、转移支付资金、大额资金支付、个人账户转账支付、上下级财金管理衔接、支付要素填报、政府采购控制等重要环节都易发生违规现象, 因而必须对这些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与审计, 以保证财政资金的规范安全管理, 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运行。

监控制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手术间12间。自2015年3月1日安装监控系统到2016年2月29日,共完成7 401台手术,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

1.2 一般资料

每个手术间安装有两套监听摄像头,确保手术间无死角。在护士站设有中心监控,矩形方阵图可以观察每个手术间动态,也可以切换至任意一个监控点进行声像监控。

1.3 方法

1.3.1 管理人员

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护理部,手术室护士长及质控成员。

1.3.2 使用方法

规定所有手术间监控保持24小时工作,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该系统,对采集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并在科室质控会上讨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1.3.3 调查方法

分别对监控前(2015年3月1日到8月31日)及监控后(2015年9月1日到2016年2月29日)各六个月的手术进行调查,质管办、护理部及科室质控小组分别随机抽调20%的手术监控录像,严格按照WHO制定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中的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环节为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及手术护士三方核查的落实情况。

1.3.4 数字化声像监控在手术安全核查的具体应用。

1)手术医生未及时进行麻醉前核查。要求手术医生必须在8:30am前入手术室参与安全核查,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时间以监控采集时间为准,避免“人情时间”,迟到按照医院规定处罚[2]。

2)手术三方未实施手术前暂停(Time out)核对。要求助手可以先行外科洗手消毒,主刀医生参与手术开始前的核查,未进行核查不能实施手术。

3)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的核查。第三次核查在手术完成医生下手术台后立即核查。如果未完成核查制度,病人不得送离手术室。

4)规定三次核查以监控采集时间为准,每次核对须结合病历牌和腕带,核对无误后三方签字确认,未按规定执行核查制度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处罚。如果病人在麻醉前的核查为清醒病人,要求病人参与核对。患者也可以成为有效的监督者,患者的积极参与能够促进医疗信息透明化,有助于提升安全等级[3]。

2 结果

2.1 实施数字化声像监控前后三方核查执行情况对比(总台次的20%)

手术医生监控前手术安全核查平均执行率92.21%,监控后平均执行率100%;麻醉医生监控前手术安全核查平均执行率92.38%,监控后平均执行率100%;手术护士手术医生监控前手术安全核查平均执行率96.41%,监控后平均执行率100%。结果显示,监控前手术安全核查平均执行率虽然达到90%以上,但仍然存在缺陷,有未核查及漏查的现象。分析其原因,手术医生因交班未及时到达手术室,忽略了麻醉前的第一次核查;麻醉后为了节约手术时间,手术医生直接外科洗手而省略了第二次核查;术后因接台手术或医护人员手头工作未完成而忘掉了第三次核查。监控后手术安全核查率为100%。

2.2 实施数字化声像监控前后管理效果情况对比

监控前医疗科及护士长在手术间现场督查时,手术安全核查做的好,没人督查时,就有未核查及漏查的现象,缺乏自觉性;监控后没人现场督查,手术安全核查率为100%。

2.3 实施数字化声像监控前后不同岗位人员对安全核查的认识

手术医生监控前不重视安全核查制度,不了解病人基本信息,监控后把安全核查制度视为手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病人基本信息了熟于心,保障了病人安全;麻醉医生监控前认为安全核查浪费时间,监控后认识到安全核查的重要性,并形成一种“不核查不麻醉”的意识;手术护士监控前认为安全核查徒增工作量,可有可无,监控后认识到安全核查的重要性,并监督提醒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的执行。

3 讨论

1)经过手术室召开质控会分析存在的原因,上报护理部及质管办,提出改进措施,形成相关制度并标准化,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

2)学习培训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相关内容,了解三方核查在三个时段各自担任的角色和职责,充分认识安全核查的重要性,以及在临床应用的必要性。

3)数字化声像监控在手术室现代化管理的应用。

(1)改善管理模式。利用监控采集安全核查的工作流程图像,掌握医护人员的工作动态,分析存在的原因,开展PDCA循环,对于各环节反复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修订培训目标,制定整改计划,实施措施[4],确保百分之百的执行率。

(2)实现精细化管理。管理者不可能对手术室每一件事务都进行控制,这就需要有时间管理的概念,在同样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率而进行一系列控制[5]。利用监控就可以有效灵活地运用时间,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提高了管理者工作效率,实现了手术室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

我院利用数字化声像监控系统管理手术安全落实情况,有效保障了手术安全,改变了传统手术室护士长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人力和时间[6],提高了医护服务质量,使全院形成一种“患者至上,精业诚信”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樊宏,胡剑超,阳红,张彦,等.手术安全质量信息化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2(03).

[2]罗莉,陈红.数字化视频监控在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中的应用与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8).

[3]张斌渊,李军,贾丽苹,贾昊.医护人员视野下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意愿和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01).

[4]杨娟,张艳,邬开凤,郝瑜.PDCA循环管理法在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8).

[5]张秦华,戴红霞,王慕华,等.数字化声像监控系统在手术室的应用[J].护士学报,2007,14(10).

监控制度 篇8

1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信息员制度的现状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信息员中心组建于2004年, 共聘任了10届信息员, 信息员隶属于学校教务处管理。学院在信息中心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娄底职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管理办法》, 目前有信息员近200人, 信息员分布于学院的各个专业和班级, 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督查部、统计部四个部门开展工作。10年来, 教务处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 组织信息员开展专题问卷调查, 收集各种信息近6000条, 充分的发挥了信息员参与管理的主体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 不断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体制建设, 依托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及时的反映教学信息, 为学校教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增强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有效地处理教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其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 教学信息员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主体是学生, 在整个教学管理的过程当中, 尽管信息员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大, 但受其本身的条件的制约和学校内部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 1 教学信息员自身的问题

教学信息员是教学过程当中的直接参与者, 也是教学管理的执行者, 其本身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信息记录的质量和成效。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员日常工作的调查中发现, 目前信息员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学生信息员自身素质不是很高, 责任心不强, 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把交代的事情当作任务完成, 导致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流程化、随意化; 二是部分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偏颇, 认为信息中心不像学校学生会, 在个人的入党及评优方面没有过多的照顾, 所以工作积极性不高, 并且认为向学校反映老师的教学情况, 无异于讲老师坏话, 是充当间谍行为, 担心受到老师的责罚, 影响自己的成绩, 不敢大胆开展工作; 三是学生对信息员的工作理解不透彻, 对其职责没有深刻的领会, 不能充分认识到教学信息记录工作在教学质量管理以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作用, 导致实际工作流于形式, 没有实质的内涵; 四是信息员反馈的信息不够真实全面, 难以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部分信息员表达概括能力有限, 在平时也不注重和老师及同学沟通, 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观察不够仔细, 所反映的情况只是一些比较琐碎的问题, 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比较突出的问题, 有的甚至出现漏记或错记现象, 并且缺乏反思意识, 对工作不善于总结, 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2. 2 教师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对工作的影响

信息员制度在记录的过程当中主体对象是教师, 教师作为专业权力的拥有者, 在思想上认为自己具有绝对的权威, 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教学信息员制度其本质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方式和途径, 对于自己沦为学生的监督对象有时是很难接受的, 这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学信息员产生排斥、反感。

2. 3 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重视不够

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隶属于教学管理部门工作, 教学管理部门具有为全校师生服务的职能, 同时又履行监督和管理学校事务的职能,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起到纽带的承接作用。但在面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时, 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缺少积极主动的反馈和调整。这些状况在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则集中表现为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在学校管理者眼中, 将学生教学信息员等同于一般学生社团组织, 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在教学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而是让信息员在平时工作中充当打杂的角色; 其二, 对于信息员反馈的有效信息, 教学管理部门不能快速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同时也不能及时将已解决问题的信息反馈给学生, 影响了学生对信息反馈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三, 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及时的培训管理和必要的激励措施, 导致信息员的工作思路不够清晰, 也无法充分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其四, 学生以信息员身份参与学校管理, 所涉及的问题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而是囊括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信息的反馈与处理通常需要非教学管理部门的参与, 与此同时, 相关非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又未能形成联动机制, 非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不够重视, 削弱了学生信息员的工作热情, 从而影响了信息员制度实施的效果。

3 完善教学信息员制度建设的措施

教学信息员制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课堂教学改革与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学生参与意识培养以及学校民主氛围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信息员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根据我院信息员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加强教学信息员工作。

3. 1 严把质量关, 不断提高教学信息员素质

在学生信息员的挑选过程中把好挑选关, 优化信息员的来源。要挑选具有主人翁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 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联系老师和同学、并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学生担任信息员。对于工作散漫、不听从不配合学校管理部门工作指示、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感的不称职的信息员要坚决淘汰。信息员的组成结构也要不断地优化, 其成员既要有学生干部, 也要有普通学生, 要有成绩好的, 也要有成绩不够理想的, 扩大学生信息员的代表性, 使之能充分反映不同类型学生的心声。

3. 2 加强教学信息员的培训和引导

培训和引导的目的是使信息员尽快适应和胜任工作, 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激发工作兴趣。兴趣是工作的前提, 让他们知道学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目的在于了解学校教学中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大胆讲真话, 消除思想顾虑。二要培养工作能力。能力是工作的核心所在, 可以通过开设辅导讲座、举行技能比赛等加强对信息员的写作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辨析能力、参政议政能力、采访技巧、教学调查方法等的培养, 使信息员能针对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和反馈, 提供质量较高的信息和建议。三是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信息员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提高服务意识, 并且要使其不骄不躁、不气不馁, 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3. 3 完善奖励约束机制, 激发信息员工作积极性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是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荣誉激励。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信息员表彰大会, 对填报信息责任心强、次数多的信息员进行公开表彰。在众多的信息员中评选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员和若干金点子奖, 通过开会表彰、学校宣传栏、学校网页等多种渠道树典型、争先进, 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管理、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赋予综合测评考核分或评优评先优先考虑。将信息员的工作表现纳入每学年的学生综合测评考核指标, 对表现好的可适当加分, 而表现不好的不加分甚至扣分; 在参评先进、优秀时, 同等条件下, 在制度方面给予信息员优先考虑等, 这对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三是物质激励。对信息员的奖励机制以精神鼓励为主, 也可以给工作成绩突出的信息员适当的物质奖励。对每位保质保量完成了学校安排的任务的信息员, 学校可参考学生勤工助学的标准给予一定的酬金, 提高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 或给予信息员一定时间的免费宿舍上网流量, 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四是实行竞争聘任制。即对自愿加入信息员队伍的学生实行择优选尖聘任制, 通过竞争聘任, 不仅充分调动信息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且有助于实现信息员队伍内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提高信息员工作的整体效率, 增强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3. 4 大力搞好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宣传

大力搞好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宣传, 尤其是要让学校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员制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摈除教学信息员是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监控的理念和想法, 真正将其作为自己的朋友来对待, 接受并积极地配合信息员的工作, 保障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 5 信息反馈形式提案化和制度化

针对信息员反馈的信息和提出的建议质量不高, 学校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改进信息反馈表格。表格可设计成提案形式, 让信息员针对每一专门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情况反馈。学生提案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一是反映的具体问题, 二是改进意见。这两部分最好设定字数下限, 使信息员能将要反映的问题的具体情况清晰详尽地表述, 让教学管理部门能对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细致的了解; 要求学生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使教学管理部门能比较清楚地掌握其思路和想法, 避免过于简单抽象, 也使信息员的提议更具可操作性。学校对反馈的情况应及时的进行总结, 对于一些确实存在和有针对性的问题要尽快地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 并且要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向广大师生通报, 以此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学校的信誉度, 并且还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 使整个制度的运作效率得到提升。

任何一项制度, 要使其长期实施并充分发挥作用, 就应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总结经验, 随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边实行边调整, 使其不断趋于完善。我院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面对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 会不断予以解决、整改和完善, 在常规化、科学化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同学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构筑教学信息交流的大平台, 使学生教学信息员在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教学信息员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和方法之一, 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完善教学信息员制度, 有力地保障了学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为了促进教学过程中畅通信息交流机制的形成, 应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和保障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教学信息员,教学管理,信息收集,措施

参考文献

[1]李运庆.教学信息员制度存在的意义、问题及对策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7) :146-148.

[2]郑捷琴.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集美大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 2009 (7) :58-62.

上一篇:新型数学课堂教学下一篇:基金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