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2024-10-11

新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精选12篇)

新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篇1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小学语文的改革浪潮, 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 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 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育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要挑战,教学策略

随着新时期课改的到来, 小学语文教育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从整体上来说, 小学语文教育距离理想境界仍存在着差距。“耗时多, 收效少, 压力大”仍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 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方法。

一、转变教学环节的关注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了“知识———感知——体悟———练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和能力这两个方面, 而忽略了感知、体悟等中间环节,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语文学习的关键是感悟自得。教学中, 要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状态中, 通过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深入到作者的思维宿地, 与作者一道神游、辩论。“以读代讲”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就着重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感受来自读自悟,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把情感自然地转化为读书的技巧。经过训练, 学生就能知道哪些是关键词, 这些词在读的时候如何处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就直接影响技巧的运用和朗读时的效果。反过来, 朗读的训练也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以促进语言的积累。当学生真正读进去、悟出来, 他头脑中的表象就会更加丰富, 文中规范的语言也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大量地进行语言实践, 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使学生感悟到了鲜明的文学形象, 积累了丰富的文学语言, 形成了真正有用的语文能力, 提高了语文素质, 这比对学生单纯地进行文章的剖析概括、传授语文知识要有益得多。

二、转变教学形式的封闭性

关于形成语文能力的途径从理论上探讨有两种:“习得”和“学得”。“语言习得”理论指出:“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 而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语文教学需要一种开放的课型结构, 面向社会, 面向实践, 走进生活, 贴近生活, 充分利用母语社会环境, 建立课堂学习和自然习得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诸如把用作语言实践的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进行精心安排, 像参观访问、座谈讲座、新闻发布、游戏表演, 以此提供学生语言习得的机会。那种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既不让学生看电视新闻, 也不指导学生读课外书, 更不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悟人生的封闭式语文教学, 绝对不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好办法。语文教学是开放的。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但它又是一个与社会生活相对应的系统, 人类社会本身的非系统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非系统性。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整个生活相等。”指的就是这个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重感受、重体悟、重积累、重运用, 这才是走出语文教学困境的唯一出路。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野外烧烤活动。活动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观察方法的指导, 明确了要观察别人烧烤时的动作、神态、语言, 还要注意倾听周围人的议论, 想想怎样烧烤才能把食物烤得好。由于观察的方向明确, 所以学生积累了充实的素材, 出现了不少内容具体、描写生动的好文章。这些例子都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重开放性和积累的特点。

三、转变教学程序的标准化

过去, 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理性分析色彩太浓, 总是想用纯理性的分析来取代直觉———积累———顿悟。在测试评估上, 总是想通过“标准化”的试题, 让学生掌握一元性的知识结论, 并用一种极具显性的分数来区分学生的优劣, 从而挑选出类拔萃的“精英”。理性化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理智轻情感, 重逻辑轻直觉, 重一元轻多元, 重理解轻积累, 重程序轻变通……推理越是深刻, 越是容易违背起码的逻辑。语文教学, 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所拥有的价值, 就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则和技巧, 了解语言文字运载的知识, 还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 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从而形成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意志力, 为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案例:北师大版第七册《落花生》教学片段:

师:学了课文, 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同桌讨论, 气氛热烈。

生甲: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师: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乙:我觉得做人应该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既朴实又华丽。从外表看, 落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稍逊一筹。

师:从外表看, 它们之间谁美呢?

生异口同声:当然桃子、石榴、苹果好看啦!

生丙: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我觉得花生也很漂亮。你看, 他的曲线多么柔美。他的衣装 (颜色) 多么雅致。

师:这两个同学看法不同, 那么我们请他们进行辩论, 看看谁说得更有道理。

生乙和丙争论激烈, 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 无论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还是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 我们都要先讲究实用, 都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乙:我明白了, 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像落花生一样, 不注重外表。

生丙:我也明白了, 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不刻意追求外表。

师:对了, 我们不必注重外表, 更不能刻意追求外表, 我们应该把一切心思、精力都放在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上。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对小学语文而言, 它不仅是工具性课程, 而且对儿童的品格底蕴、社会责任感、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悠久历史。“小学语文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张扬民族性, 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要更好地汲取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在教学内容上要更突出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让学生热爱汉语, 热爱祖国, 从小立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宏伟志向。试想如果我们下一代, 喝着百事可乐, 吃着麦当劳, 穿着NBA球衣, 脑子里想的是日本卡通、美国电脑游戏,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屈原、孔子, 不熟悉杜甫、李白, 不了解《诗经》《史记》《红楼梦》, 不会背几首唐诗宋词……请问他们会热爱自己的祖国, 会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自豪吗?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构建新型的教育观, 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新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篇2

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培育新型人才

江苏 盐城 ●鱼 峰

从心理学上来说,观念是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而在教育这一个领域来说,观念决定着教育的方向与质量,观念对教育起到指导作用。在文化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果教师的观念得不到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新型人才。所以,要进行教育就要观念先行,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用新的知识与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施教。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我们是以基础教育为主,不但要对他们进行知识的传输,还要进行观念上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这对于他们以后的独立学习具有很重要的帮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也要注重他们的观念教育,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所以,观念就是效益。下面,笔者就培养他们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观念进行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让小学初步形成逻辑思考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就是在思考问题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而是一个兼知识与能力于一体的活动过程,特别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因为,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通过思考才能把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所以,知识技能的掌握必须要有良好的.思考能力。第一,理解与掌握知识时需要良好的思维方法与多种方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学习数学知识时,思考的能力形成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在运用与学习知识时形成能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知识与思考能力的各个方面,把各条件综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与年龄特点等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达到形成良好逻辑思考能力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就相当于有了一位好的老师,它能促使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双重发展。兴趣也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动力,只要学生能主动地学习,那就说明他对数学有了兴趣。他们的情感、思维、动作等,都是在自然的情况下产生的,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学生能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关系到是否学好数学的最重要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就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着手。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启发他们运用各种方法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懂得去学习,有了学习的冲动与欲望,那么,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学生对未知特殊的渴求,想尽一切办法去了解新事物,正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一个着手点,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的这种良好现象,及时对他们进行培养。学生是教师培养的对象,也是学习上的主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直接会带动他们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当他们遇到一道数学题,他首先想的是怎样才能解答出来,而解答问题就要想出一些办法来。数学的解决是不拘一格的,方法很多,如果学生没有创新能力,他就会只认准一种方法,可能会走向极端或者钻了牛角尖,费很大的力气也没有解答出问题。如果学生善于运用良好的思维,尝试进行解题,那么他就会很快发现新的方法。这种能力是一种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产生的,而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对他们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说猜想法就是数学解题的一种方法,这种猜想与语文学科所说的想象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定的规律之下进行的,是解答数学的一种策略。猜想并不是瞎想,而是靠一定的经验基础,假定结果,然后通过规律去验证这个假设,从而得出结论。历史上的一些数学问题,就是通过合理而科学的猜想而得到结果的。比如我们熟知的“歌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都是伟大的数学发明。所以,我们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可以多运用猜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堂学习因此也变得有趣。这样,既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传统的教学仅靠一支粉笔一个黑板,甚至不用什么教具,如今,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了,也逐步显示出很多的弊端,比如学习获得的知识面窄,新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等。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要进行改革。如今信息技术发达了,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把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进行示范与演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加深印象。

新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篇3

作为区与校之间的一级组织,要想把区域内相对同质的学校联系起来共谋发展,又确保每一所学校个体的特色与活力,关键就在于宏观与微观度的把握。因此朝阳区垂杨柳学区把学区管理定位在:引领、服务、激励、滋养和创造。

■ 学区管理服务学校内涵发展

垂杨柳学区提出要准确定位、务实服务、积极作为,为区域各校发展保驾护航。即提出符合区域实际的工作要求、提供贴近学校需求的支撑服务、树立具有深远影响的品牌典型、实施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督评。

学区要充分尊重各校的办学自主权,调动学校自主发展能动性,鼓励并支持区域各校在学校管理规范、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上实现新的突破。及时为各层次学校搭建展示平台,分享各校办学成果,强化干部教师的荣誉感、幸福感。积极协调解决学校在规范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适时指导学校克服各种困难。

学区要挖掘学校内部的潜力和动力,帮助学校和教师提升经验,树立榜样,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学习的标杆。例如:我们加大对以劲松四小为代表的一批作风扎实、注重内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涂桂庆、郑丹娜、韩杰等群众信服、师德优秀、社会满意教师的宣传力度;鼓励沙板庄、垡头二小、劲松三小等根据学校的实际、特点,找到办学的优势和提升的空间与途径,通过培养有特色的教师,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开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创设独特的育人氛围,培养有特色的学生,凝练凸显各校的办学特色,尽力满足家长、社会的需求。

学区要对区域各学校实施过程性的有效督导评估,以督促建,以督促改,以督促发展。另外,学区工作要做到发展性服务,抓住工作重点。一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布局调整,扩大优质办学规模,撤并基础薄弱学校,努力提升各校、各学科的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居民对优质小学教育的需求。二是促进学校发展:分层次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全面规范学校管理的同时,以特色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区域内各校自主发展。三是促进教师发展:构建学区、学校两级培养机制。学区首先要对骨干教师提供不同于学校的关注,尤其是对品牌教师的打造,其次是对新教师的成长负起引领责任。四是促进学生发展:树立大教育观、大课程观、大资源观、大发展观,在区域内实现设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优秀师资的共享,构建现代化的小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学区管理激励学校和谐发展

激励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垂杨柳学区采用的奖惩制度体现在制度、环境氛围、人际关系、工作方法等方方面面。

支持鼓励每一所学校自主发展,办出特色,实现一校一品。学区的管理角色,决定着我们对学校的支持和鼓励具体而微小,但又亲切和深远。正是因为学区关注和支持每一所学校,垂杨柳学区目前成功申请朝阳区特色项目的学校达到93%。在垂杨柳学区,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有空间、有舞台、有喝彩,这种氛围就是最好的激励。

倡导和谐发展的区域文化,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在垂杨柳学区,新任干部有师傅,部门工作有协作组,骨干教师的发展有多种空间,新教师遇到挫折有“再给一次机会”的默契。学区工会还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职员工活动,使干部教师的身心得到及时的放松,有效地促进了干群和谐、家校和谐。

建立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学校发展。学区对学校的评价体现及时性。哪个学校或学校的教师取得了成绩,要及时反映在学校、学区的网站上,要及时在校长会或部门会议上提出表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

经过资源整合,垂杨柳学区目前有14所学校,其中有近50班规模的大校,也有仅12班规模的小校,近7年来生源基本都在饱和状态,区域各校之间和谐发展,社会满意度评价在高位均衡。

■ 学区管理保障学校持续发展

管理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垂杨柳学区在管理中强调的不仅仅是规范、制约、监督、检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管理培育人、滋养人、带队伍。

谋事与谋人并举。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谋事是表面的,谋人的发展才是根本。在办学中谋划发展、解决问题、协调关系,可谓千头万绪,但是“培养人”才是中心任务。这些年,垂杨柳学区的干部退休高峰和流动高峰同时出现,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为每一所学校领导班子选好班长、建设一支能力互补和谐高效的团队。

示范比要求更强。劲松三小在学区中相对其他学校没有明显的优势,但劲松三小的保洁、绿化等工作的成功,促使各校在各项基础性工作上,追求效率和质量的思路逐渐开阔。劲松三小结合学校办学基础和资源优势,从特色项目建设开始,梳理特色办学理念、建设特色校园环境、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打造特色教师队伍、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努力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为各校在抓住规范化建设契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上树立了一个榜样。

育心比育能深远。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业务能力和职务晋升固然重要,但是对人心灵的塑造才是本质。我们对教师反复强调“三个满意”,首先是学生和家长满意,其次是同伴和亲人满意,最终是获得领导和上级满意。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最关注的不是工作的最终结果,而是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得到的同样是能力与业绩的提高和产生,奠定的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学区管理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推进到一定阶段,某种意义上就是简单重复,天长日久干部教师就会产生倦怠。要想让组织持续充满活力,让成员不断获得激励,必须让管理充满创造性,充满创造性的管理才能使引领和服务水平不断攀升。

实施学区内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和共享。树立学区内教育资源共享的大资源观,在具有特色教育资源的学校建设“科技教育基地”、“体育活动基地”、“艺术教育基地”等。实践证明,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相互融通、深度整合,大大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为在学区内破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备,我们做出突破性的改革尝试:改变教师交流模式,实行“学区主导”下的自主流动。为丰富教师成长经历,均衡学校骨干力量,落实重点培养计划,学区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安排,每年都有计划地按5%—10%的比例进行合理的流动性交流。

学区根据学校布局采取强弱结合、优势互补的办法组建区域均衡发展伙伴校,实现校际间更切实的合作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在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同时,鼓励学校找准發展点,办出特色,以特色促进和带动学校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通过重点扶持和基地校建设,打造区域品牌,实现区域高位均衡。

创新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途径。学区抓住《朝阳区教育系统校外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发展,加强活动场所、管理体系、活动课程建设契机和首创地区教辅中心的建设,使学区多年建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培养的骨干师资力量和形成的管理工作经验通过教辅中心这一新的载体得到整合,再依托教辅中心资源优势得到发展。教育辅助中心始终以满足区域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实现作为地区学生的活动中心、地区教育的资源中心、地区教育的交流中心、地区教育的研究中心的四个功能定位。

构建提高学区管理效能的网络平台。依托朝阳区教育信息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学区均衡化发展信息管理平台作为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均衡化发展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学区区域内设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培训资源等资源共享,提供基于资源的合作对话,控制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个支持平台。信息管理平台分共享设施设备资源、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学校之窗、班主任工作室、培训资源、交流室、资源记录使用等几个板块。通过垂杨柳学区均衡化发展信息管理平台,力求打破校际间原有的管理界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缩小学区内各校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学区管理就是引领学校自主发展,服务学校内涵发展,激励学校和谐发展,滋养学校持续发展,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努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让每一个教师都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这是我的追求,也是今天垂杨柳学区干部教师共同的梦想。■

□编辑 吴君

新型教师教育教学六大能力 篇4

一、具备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就当前教师从教状态而言, 受功利主义和利益分配等因素影响, 师德状况不容乐观。年轻一代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敬业精神, 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下降。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 也是最具奉献精神的职业。期望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 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塑造坚定过硬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关键。新型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矢志向上的进取精神, 爱岗敬业, 坚定自信, 把教书育人看作是最光荣的终身事业, 保持持久稳定的职业意向, 这样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外界干扰因素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人才培养工程中,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离不开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深厚情感。只有始终向往和热爱教育, 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实施。

二、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已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 而更为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高学历的教师应该具有比以往教师更高的素质要求, 要精通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基本理论体系及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同时, 具备与各层次教育相关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教师只传授知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个人的知识将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然导致教师角色作用的改变。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新型的师生观, 认识到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三、具有较为敏感的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应该具备掌握教育科研的能力, 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导致了教育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这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纳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生在接受系统教育后应该具备宽泛的知识面, 扎实的理论基础, 强劲的后发科研能力, 与以往相比, 具有更加明显的科研素质, 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科研型教师的培养对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都有重要的价值。对于个人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实效。对于整个学校来说, 将带动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彰显学校的特色, 扩大学校的影响, 打造品牌学校。这就会对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教研学术氛围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促进教育进步。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 人际交际能力

教师的人际交往关系一般包括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之间的关系。新型教师不仅必须有关于学生的深刻知识与对学生的深刻理解, 而且要求有包括对家长、同僚教师在内的一般人的深刻理解。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能力、性格、行为、家庭环境、健康等, 与学生打成一片, 同时还应该具有创造向学生开放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同家长同事沟通的能力。

2.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新型教师应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干预的知识和手段, 准确了解、判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 有的放矢地使每个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行为、思想认识、情绪状态等的准确分析和掌控, 需要具有足够细致的观察和耐心, 才能发现学生真正的心理特征, 最终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能正确对待自我, 接纳自我, 抱有自信, 乐观向上, 能够积极地认识自我, 规划自我, 调整自我, 发展自我, 能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压力, 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应有潜能, 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同时,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处的外部环境, 提升社会责任感, 与他人友好相处, 充分发挥自我个性, 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 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为各类教师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以黑板和粉笔为主导作用的局面是大势所趋。旧式的教学,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 一本书, 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 就是教师“独揽天下”, 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 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 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 而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 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 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同时, 为达成师生教与学的目的, 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 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 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六、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 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 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 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 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学生心理成长和知识结构仍不完善的情况下, 要指导学生达成体验性学习目标, 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广泛利用课程资源, 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摘要:提高教师素质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各地区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而如何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出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的师资培养制度, 提出了新型教师的“全能型”身份, 并指出教师应需要具备六大能力。

关键词:全能型,六大能力,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1) .

新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篇5

参赛组别:小学科学组 工作单位:甘肃省宕昌县城关第四小学 姓名:陈婵萍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邮编:748500 联系电话:*** 邮箱:1181359578@qq.com

关键词:科学课 课堂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动手实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 : “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 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 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 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形成大胆想象 ,尊重证据, 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 珍爱生命, 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我在科学课的具体教学中采用课前先让学生预习、观察具体生活、在书中找资料和通过网络查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学具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 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认真去做。

上课时要大胆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虽然这种动手一开始并不是有目的、有成效的,但我们应允许学生动手,鼓励学生动手,激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使他们将操作与思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无意操作变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定向实验。只有学生在参与中探究,在探究中动脑才能激发起学习科学的兴趣从中学到知识。

在科学课中学生可以动手做的东西有:量杯、蜡花、小潜水艇、小水轮、做小玩具、简单的小乐器;学生可以尽情玩一玩自己制作的小玩具;画一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画一幅科学幻想画,编一个科幻小故事;试一试自己制作的风向仪、雨量器,测一测当地的气温、风向等。

我觉得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千万不要受一种方法的束缚,让学 生自己学会学习,在玩中学,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从讲述性学习走向探究型学习。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言:“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当学生面对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情趣。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激发者、个体成长的辅导者、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者,要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树立开放教学内容的观念,担当起科学课程开发者、开展对学生科学的启蒙教育和科学态度、科学情感、科学价值等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一种自信、安全的心理状态下积极发展。让学生身处有限的教室,思维却遨游在无限的空间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要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中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 2 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科学课中,可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应灵活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胆鼓励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只有把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到知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科学课》(3—6年级)2004年2月上半月 孔令强 《开放的空间 创新的教材》 湖北教育报刊社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课堂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型课堂;构建探索

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重视语文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悟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深厚底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要让孩子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做到创新学习。那么怎样教养学生创新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究竟是培养只会按指令行事的驯服而灵巧的工具,还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要求学生“养成记诵很广的‘活书橱’”“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还是养成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能力”?

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前者强调“灌输”,后者强调养成,主张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其实,这种教育就是将教育史上的两种主张融合起来,既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又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我在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邓稼先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科学家,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人类的朋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怎样使大自然更美丽?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利用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思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保证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前提。不同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近朱者赤”,亦可以让其“近墨者黑”。因此,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严肃、枯燥与沉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保持高涨、愉悦的学习热情,可以提高有效学习的效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学内容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和同学们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氛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快乐高效地学习。如,在上课前用多媒体播放即将开始的课堂内容相关的影片、录音等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资料,直接将学生引入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中,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模式,培养团队精神与综合运用能力

团队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明确指出的目标之一。小学生目前还不能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分组学习。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综合每个人的意见。一个人的意见或许片面,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可能不够完善,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再问老师,让老师给出解决意见。这样,大家对问题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掌握得也就更加熟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加自如。

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先让学生自己分组预习,然后提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问题由浅入深,相互讨论总结。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讨论性更强一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们可以相互参考、质疑;像其他两个问题,小组搜集资料、思考、得出结论,效率都要比一个人高出很多。在小组学习中,大家不仅可以共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在班级中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在这样的小组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儿童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儿童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治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掘创新的潜能。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为创造。”

创建新型成人教育教学结构初探 篇7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在圣彼得堡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中指出, 国际社会应注重“促进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至此, 终身教育这一词, 重新被国人关注, 实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 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并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所谓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 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主张教育决不仅限于学校阶段, 而应扩大到人生的各个方面, 扩大到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各种技能和知识的各个领域。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的大体系中占据比重最强, 是人们实现终身教育的最重要途径。

在这种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各国政府把成人教育看成推动终身教育进程的先导, 高度重视成人教育, 通过制定法律来保障成人教育的发展。把成人教育视为终身学习体制的基础, 促进了成人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合作。探讨当前成人教育的兴起, 其原因主要有:

(一) 社会剧变、时代发展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 以获得新的适应力。

当前, 随着社会进步, 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结构、过程及功能方面, 甚至日常生活方式和普通家庭生活,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要与之适应, 就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比如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 电脑的使用变得相当普及, 如果不会使用计算机, 就会给生活带来及大不便;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外语学习也显得特别重要。这些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观念通过成人教育获取显得更加必要起来。

(二) 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

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人们逐渐从衣食住行的窘境中解脱出来。电子产品的普及, 也是人们可以摆脱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拖累, 现代人也开始拥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外部条件的改善, 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 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 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于达到的, 只有依靠终身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三) 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 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自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以来, 学校在担负培养和塑造年青一代的责任方面, 起到了任何其他社会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学校教育的矛盾、弊病也与日俱增。如学生大量逃学现象、校园暴力、考试竞争的激化以及学校因竞争造成的差别扩大和偏重学历造成的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等等。这种情况下, 人们普遍希望能从根本上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成人教育) 三者有机结合, 教育开放的终身教育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及学习类型

(一) 广泛性。

指接受成人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只要有学习的需求, 通过必要的入学考试, 就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成人教育。

(二) 灵活性。

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接受成人教育的个人决定,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

(三) 目的性。

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动机非常强, 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吸收新知识的欲望很强, 希望学有所成, 将来在现实工作中遇到问题时, 能够运用专业的研究方法来找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四) 实用性。

许多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意识到光有实际经验而没有理论依据必然是不足的, 同时也清楚知道再一次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新知, 如果不加紧脚步透过有系统的学习, 将被知识洪流所淹没。从开始进修那一刻起, 除了让个人学到知识外, 最重要的是激发在工作上的许多灵感, 不断涌进许多新观念, 将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不断地提高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 这就使成人教育又具有了很强的实用性原则。

笔者多年从事成人教育工作,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 发现多数成人教育学生走上社会后再度接受教育主要是源自社会压力, 只有少数人是自身内在需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类型:1.对现行的工作不满意。希望通过学习,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改变自己的工种。2.晋升的需要。希望通过再次接受教育, 拿高一等的文凭, 以便职务职称的升级。3.工作中力不从心。希望获取一定的理论知识, 指导自己的工作。4.失业后做短期修整。希望以退为进, 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以做修整。5.转正的需要。这涉及一些校企, 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程度接受教育的学历要求, 才可以将其转为正式工, 这也使得一部分人不得不千方百计, 再度入校读书。

当然,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外, 还有来自家庭父母配偶的要求, 满足自己价值追求愿望等, 总之, 这些学生接受成人教育, 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求真知类。这些学生比普通教育阶段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的效果, 对知识有更加迫切的需求, 他们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化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 他们会比一般学生更喜欢与老师交流, 求知欲更强。二是混文凭类。这些学生已经有了工作, 出于各种功利性的原因, 希望通过学校教育, 为自己弄到一张文凭,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就会出现应付了事, 松懈怠慢的态度。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类型, 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经历、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差异性较大, 单一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结构很难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会给现行的成人教育课堂带来很多问题, 使得适用于普通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再适应成人教育教学的需要。针对目前成人教育的现状,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我们急于探讨的问题。

三、成人教育教学结构的改革与创新

成人教育中,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也不再适应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今, 有些教育家已经意识到只有在教学结构变革的前提下来进行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整体改革, 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触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这类深层次问题, 才有可能取得教学深化改革的重大效果。

可以说, 在成人教育进行教学结构改革的尝试已经迫在眉睫。一方面, 要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必须在传统课程教学中, 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加以体现。所谓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 使教师、学生、环境、教学内容等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等。

另一方面, 为了更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才的成长, 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 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如果说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必要的, 那么在成人教育阶段则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为“指导作用”要更恰当些) ,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 作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 学生多数是掌握了自己一整套知识体系, 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这个时候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指导作用, 而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纯知识性灌输。

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 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 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显然, 在这种场合, 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 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 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 最终达到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7, (07) .5-10.

[2]李萍.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7, (06) .9-10.

[3]洪柳.关于教学结构理论基础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4 (02) .86-88.

新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篇8

一、新型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

新型师生关系与传统的师生关系是相对应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权威,不可侵犯,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属于服从的角色。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说一不二,学生只能服从和接受,不可提出自己的意见,显然,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往。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平等和民主,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由教学的主角变为学习的导演、引导者,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亦师亦友,地位平等,关系民主。教师的权威变为威望,学生尊重、爱戴自己的教师,但对于教师的学术权威则可以进行挑战,大家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这样的师生关系很显然更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正确看待教师的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这样的一种观点,就是未来的教师可能被计算机替代,人们再也用不着跟教师学习了,教师这个行业很可能消失。未来,教师这个行业会不会消失呢?这得从教师的职业特点说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的本质特点。如果说,学生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学习,那么,“育人”的工作则必须要由教师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的工作是不可替代的。尽管如此,我们作为教师也不得不树立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品德素质,为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而更加努力奋斗。

(二)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掌握师生交往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权威不可挑战,学生处于遵从者的地位,必须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这样就很容易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你说什么,我偏不信什么”“你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做什么”等过激行为,从而令师生之间处于紧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一些过激的矛盾,给师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要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掌握一些师生交往的方法至关重要。

1. 换位思考很重要。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当事人双方角色互换,各自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思考的一种方法。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进行角色互换,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站在教师角度思考,这样,我们就会充分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和所作所为,从而对于一些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无法理解的问题豁然开朗。有时候一件事情,师生双方都感到非常生气和苦恼,都觉得自己的做法很对,是对方的错,为什么偏偏对方不认错呢?经过换位思考,才发现可能是我们没有充分理解对方的心情和做法所导致。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 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

要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非常重要。表扬和批评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两种重要的手段。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出自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学生一定要正确看待,不可只听得进表扬,听不得批评,认为教师批评自己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使自己在同学面前丢了脸面和尊严,从而对教师产生恼怒和恨意。在这里,墨子教育弟子耕柱子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耕柱子对老师墨子的批评很是不理解,就问墨子:“老师,为什么你老是批评我呢?”墨子看了看自己的弟子问了一个问题:“赶马上山,和赶牛上山,你说我是要鞭打马呢,还是要鞭打牛呢?”耕柱子听了教师的解释,恍然大悟,答道:“当然是鞭打马了。”墨子问:“为什么呢?”“因为马值得鞭打。”在这一问一答中,耕柱子理解了教师的一片良苦用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一定要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把教师的表扬当做鼓励,把教师的批评当做诫勉。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因此,学生要正确对待。

新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篇9

一、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重视情感教育

教育新理念强调:我们的教学,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情感和态度。所谓的情感教育,就是使学生身心都感到愉快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是道德的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家长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而且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作为教师,更应关心学生,把握好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时刻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

二、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而不是教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积极发表独特见解,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应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安排语文课前预习非常重要。课前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书是学生读会的,不是老师讲会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是靠听力获取的信息,过72小时后,只剩20%,再过一个星期,所剩就只有5%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读”,“读”是语文学习之根本,是学会语文的首要途径。学生只有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才会忘掉疲劳,驱除懒散,发愤图强,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架构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感悟文章的情感,体会语言的韵味。因此,语文教学要以读悟文,以读促思,以读激情,以读导练。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读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否则无法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提到的“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生成。

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放教学空间

农村小学虽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学生有着与动物、植物等亲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一堂课的后半段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情况。这时,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室外,让学生用自己采集的东西摆出在课堂上学到的字,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大增,还能达到在游戏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须知,自然环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教学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放教学空间,以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本着一颗平和的心去对待学生,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而且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新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篇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新型情境化教学理念的形成, 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以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及教学实践全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构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情境, 使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得到改进, 使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了科学整合,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营造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的文化氛围, 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新知识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有利于促进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管理, 强化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现教学目标与学习兴趣培养的科学结合, 把数学教学内容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纳入课堂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素质。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定要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的, 尽可能把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基础上, 充分应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容量,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境, 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专家的理论结合起来用于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把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 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创建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生动形象的文化背景, 充分发挥趣味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相关内容,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 把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集中起来, 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形象化的演示, 并且进行动态化的直观教学, 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提倡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全过程, 改变传统教师教与学生听的二元结构,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创造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探讨的激情与欲望。精心选择教学材料, 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不局限于从书本中获取知识, 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 同时在课外书籍中或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积极探索,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拓宽自主学习的渠道。人都有一个特点, 就是爱听好听的话, 不爱听刺耳的话, 虽然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我们还是应该多鼓励, 在他们有成绩、有进步时多鼓励, 让他们有自信心。信心足了, 学起来就有劲了。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数学思维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关键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 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在实践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只有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才能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 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最佳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 数学方法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问题的途径,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 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数学素质。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锻炼的结果, 同时也是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渐渐成熟的标志。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 应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 巧妙设计例题, 结合教学内容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强化数学能力训练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锻炼, 因为数学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切合生活实践的科学思维方法。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一优势, 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始终把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是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 应该结合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 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是当前教育领域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并积极探索的课题。只有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的新途径, 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才能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科学构建数学问题情境, 挖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 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情境,数学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美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周志远.数学情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董玲.小学低年级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题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新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篇11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高校必须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材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和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等途径,突破传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形成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元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關键词: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环节,理想的实践环节是设计更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达到技能要求的机会。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创新型人才是以其博专兼具的、超强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由发展的个性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极少数人才。或者说创新型人才是指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能力,能完成创造性活动,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国际上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有四个要素,即智力、强烈的好奇心、反思能力和激情。总之,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和大学的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上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校对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这种培养模式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属于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这种培养模式注重的还是考试制度,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看一两次书面答卷的结果。记忆力好、能死记硬背的学生容易获得高分,结果就有机会评奖学金、三好学生。这些表现体现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认识不充分、落实不到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以守成性教育为主、学生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等问题。很显然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探索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形势的途径加以解决。

(一)实施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根本的一步是要营造好良好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利用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把握好“教”与“授”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说起来都有体会,往往教师在课堂40分钟滔滔不绝地讲得很精彩,学生也许听得入神,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再提问学生时,学生似乎忘记曾经学习过这些内容,这是学生没有开动脑思考问题、被动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过程,比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利用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其中再加入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是有用之才,才有创新能力。

(二)教材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须从教学改革开始,包括改革作教材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应以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序和以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为核心来规划,同时不断优化教材和课程结构,编写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型系列教材。

现有的学生评价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内容不科学,评价模式单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不客观。通过改革,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并综合测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教学的成效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内实验实训课程不能单纯按照实验指导书在教师指导下轻松完成了事,要进行改革,重视实践教学成效。如进行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时,根据实训项目,教师事先设计好导向性的问题,利用有限的电子元器件,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搭接、自行测试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也有成就感。这种大脑风暴法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迅速适应社会新环境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创新思维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创新思维是引发学生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另一渠道,是创新性教育活动又一重要途径。很多学校都设有创造发明组、科技制作组、机器人组、科技模型组等,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指导、定好计划和内容、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行之有效。学生应学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面临一次次失败也不气馁,而是寻找失败的原因,重新整理思维,再次投入项目活动,直到成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来无论在什么岗位,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将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中的佼佼者。

(五)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建设,培养创新思想

我们常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于部分思想活动、专业知识坚实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带入教师课题开发建设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设计能力,学生毕业后就可直接进入企业胜任设计或施工工作。实践证明,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建设,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是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

四、结语

提高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研教改系统工程。目的是造就一批善于创新、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更多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好方法,培养出既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又能进行项目工程设计、施工的工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延奇,史加翆.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05)

对小学数学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12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探索和体验,所以,我们要以此理念为指导,积极对传统让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如重视学生的主体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创造、自主发现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时,在教授“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这部分的数学知识点,而是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探究活动:(1)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以后,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2)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从中可以发现什么?直径呢?(3)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积极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然后进行表达交流。这样,我通过设计让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将学习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经历和探索,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这一知识点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对于本节课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二、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法,实现全体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的确,每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忽视学生之间所存在的这些差异而采取一锅煮的教学方法,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部分学生吃太饱,部分学生吃不了。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进行授课时,应该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做到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全体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我就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层,然后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如C层次学生(学困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B层次学生(中等生),要在达到C层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A层次学生(优秀生),要在B层次目标的基础上,经历测量过程,从中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如此将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全班每位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数学学习能力,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育。

三、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无时无刻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进有趣好玩的游戏,可以使枯燥死板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比如,在学习《负数》这一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和玩一个游戏,老师说一句话,你们立刻说出这句话的相反意思,说不出或者说错了要接受惩罚哦。”一听要玩游戏,学生立刻来了兴致,个个都全神贯注,跃跃欲试。“班里转来了6名学生”,“班里转走了6名学生”,“张阿姨这个月做生意盈利1500元”,“张阿姨这个月做生意亏损1500元”,“今天的温度是零上15度”,“今天的温度是零下15度”……学生和老师你一句、我一句,配合得十分默契,学生个个都显得精神振奋。我继续说道:“如果转来6名学生记作+6,那么转走6名学生可以记作-6;做生意盈利1500元记作+1500,那么亏损1500元就可以记作-1500;温度是零上15度记作+15℃,那么零下15度就记作-15℃……同学们,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数字前面的‘-’叫什么呢?它的意义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我通过将游戏引进课堂,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会全身心地投入。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传统陈旧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乐于上数学,以此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思维能力受到限制,数学教学效果也难尽如人意。因此,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师目前应重点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主体探究,分层教学,游戏

参考文献

[1]孟祥国.小学数学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探究.延边大学,2010-04-01.

上一篇:自动分选下一篇:优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