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思维模式论文

2024-09-12

三种思维模式论文(共11篇)

三种思维模式论文 篇1

传统教学思维一般是从原因到结果,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看起来很“稳”,但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学生就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引入新的思维方式。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反其思路而行。如,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逆向思维的信息反馈。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并进一步引导。教学不只是死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是客观的,而问题才是主观的,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2.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非常式的创造性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的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的、超乎寻常的思考,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如,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就是一种求异思维的表现。把这种求异思维引用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大胆地引导学生朝其他方向思考。又如,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一定要学生解答为什么会这样,但可以让学生反问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跳出了固定的框框,反而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全面。

3.双向思维。

双向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更周到,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还要从地理、人文、社会等各方面思考。分析问题也不能只运用一种方法,还要运用更多的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

我们培养学生的新思维能力主要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新思维,还注重思维方式的创新。

1.培养学生的联想发散思维。

历史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政治、地理学科都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鼓励学生把历史学科的问题和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进行思维联想和发散,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说明它。这样不但使课堂变得生动,还能大大增强学生印象和记忆的效果。如论证台湾建立起行政机构,行使对其他地区的管辖权时可说明,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就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今台湾);隋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琉球(今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元朝时,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入侵者,收复台湾,台湾进入“明郑”时期;1683年清朝军队入台,台湾又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1685年(清光绪十一年)划台湾为单一行省,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台湾,此后台湾同胞进行了反日斗争,和祖国大陆同胞一起,于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其次,从空间(即地理)来说,根据地质学家分析,台湾岛本来与祖国大陆相连,在更新世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台湾岛,台湾和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地质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台湾是祖国大陆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按国际法院1969年欧洲北海大陆架划界案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台湾主权属于中国。再次,从意识(即政治)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种承认的基础上,联合国这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1971年将台湾当局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益,即使在李登辉露出分裂祖国的真面目后,美国、日本等政府仍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就这样,从时间、空间、意识三个方面的聚合中,我们证明了一个令世界信服的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2.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

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之间总有一些内在的联系,将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中,分析出结果后,再转回来,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更清晰的结果。如在讲到中国资本主义产物时,有的学生持否定看法,理由是:内因是决定因素,中国鸦片战争前,就有资本主义萌芽,说明商品经济发达,在这样的土壤里,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才会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有的学生持肯定看法,理由是:没有土壤,强行嫁接资本主义并不罕见。这样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中审视,新观点、新看法就出现了。

总而言之,新的时期需要新的教学思维,与时俱进的教学,适应时代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三种思维模式论文 篇2

薛博士问道,如果人不吃牛肉,转而像牛那样去吃素,岂不是牛屁变成人屁?温室气体怎会减少呢?在自然母亲面前,既然牛无权放屁,人不应比牛有更大的屁权。

许多人认为薛博士这种质疑简直是吹毛求疵,或者是无理取闹。他们认真地指出,人和牛的消化系统有所不同,还讲解了一番植物纤维素的知识。

对哥本哈根那场闹剧,我比薛博士更加不耐,不耐到根本就不愿意理睬。不过,薛博士对人类屁权的质疑,倒让我不禁哑然失笑。我不懂植物学和畜牧学,不能从纤维素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薛博士果然是经济学专业人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骨髓,于是就见到了人所未见。仅仅为了具备这种思维方式,经济学就是一门值得钻研的学问。

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虽然人人在行动上都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事,但自觉地理解这个概念的人,却并不很多——甚至很少。

一件事情的成本,并不是为了做这件事直接付出的代价,而是因为做这件事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事情中,价格最贵的那个。

说起来有些绕,举例解释一下就清楚了。你晚上去看电影,成本不仅仅是那张电影票和来回交通费,更主要的成本是,如果去看电影,那你晚上就不能做别的事情了。那晚上你可能做的其他事情,其中最重要的那个,再加上电影票等费用,才是你看电影的全部成本。

如果那晚你本来可以和巴菲特一起吃饭聊天的,那么,你看电影的成本就很高了,高到很少有人能承受,因此,现实中,我们不会见到有人为了看电影而放弃和巴菲特共进晚餐。

机会成本的概念,薛博士和我本人的其他一些文章中早有解释,这里只是略为复述一下。我要说的重点是,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中,包含有“比较”的含义。理解了机会成本这个经济学概念以后,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就会具备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方案被否定了,被取消了,那么,取而代之的是什么?这个替代方案,和原来那个方案相比,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

没有理解机会成本概念的人,往往不具备这种“比较”的意识。他们的“常识性”思维是这样的:某种方案有许多弊端,那么,就应该取消它,这样,就消除了弊端。我称这种人为线性思维者。他们的思维只能沿着一条线进行,从不左顾右盼。

牛放屁,也许确实会制造出甲烷。这件事看上去不太好。线性思维者自然就会想,既然如此,不养牛就好了,不养牛,自然没有牛屁,也就自然没有甲烷了。线性思维者就不想想,原来的方案是人吃牛肉,如果不能吃牛肉,人就要吃其他东西。人吃其他东西以后,会不会制造出更多的甲烷,或者其他温室气体呢?

薛博士是这样想的,并提出了他的质疑——或者说是讽刺。可见,薛博士不是线性思维者,他有“比较”的意识,是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拥有者。

和薛博士掰扯植物纤维素的有关知识是不得要领的。薛博士的意思,并不是分析植物纤维在人体消化道中的运行机理,而是想帮助那些线性思维者建立起“比较”的意识。这件事非常有必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件事很不容易。因为不容易,我们才成立专门的学会——铅笔经济研究社,来和薛博士一起做这件事。

机会成本,或者说“比较”的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务,都是利弊兼备的。没有那种两头甜的甘蔗。我们并不是在两头甜的甘蔗和一头甜的甘蔗之间做选择。这个意思还可以用许多其他方式表达:比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可能既吃饼还有饼,等等。

任何方案,必然兼具成本和收益。人们要想得到这个收益,就必须付出那个成本。想要在人群中生活,就必须忍受别人的存在。想要中大奖,就必须买彩票并准备好不中彩。想要看电影,就得对着银幕呆呆地看上一两个小时。没办法让成本为零。当然,人们可以通过制度变革、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减少成本、增加收益。世界就是这样变得越来越好的。

被许多环保主义者指为弊端甚大的方案,其实都是人类改进成本收益比例以后的成果。汽油内燃机看上去污染很大,但它代替的是污染更大的蒸汽发动机。相比煤炭,石油是非常清洁的能源。农民进城用煤气做饭,似乎提高了碳排放。但农民进城以前,要靠大量砍柴、烧柴来获得能源,那时的碳排放要多上好几倍。人们吃牛肉或许会增加一些甲烷,但却可以让那些原来吃不到牛肉的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

如果没有新的技术出现,仅仅因为这些现行方案还需要成本,就主张取消它们,结果只能是回到更糟的状态,让人们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只能得到更小的收益,而绝不会奇异地飞升到精妙的、成本为零的境界。许愿或者祝福并不能代替时间、钻研和劳作。

在那位爵士看来,不吃牛肉或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获得蛋白质。但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来说,牛肉非常重要,最好能继续吃。如果有学者能够研究出更高效的畜牧技术,能够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让牛少放屁,或者把甲烷变废为宝,这才是真正的进步。如果没有这种新技术,而只是简单地要求人们不吃牛肉,那就是胡闹。大家凑到一起,在某地胡闹,就是不卖票的闹剧。

研习经济学,确实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他人的行动。没有学过经济学,人们仍然会对世界和他人的行动有一些理解,但这种理解很可能是片面和错误的。经济学并不难,但不学习、不钻研,也不可能掌握。没有学习,却可以自发地理解如机会成本、边际这样的经济学概念,可能性非常之小,当然也就很难具备相应的那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如果没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人的脑子里,会有什么替代物?这个替代物是更好,还是更差?

三种营销思维让企业没有未来 篇3

常规的营销传播更多地是以提升当前的销量为目标,所用的策略大多是“增加产品吸引力、广告公关诉求准确有力、强大的销售队伍、广泛的分销网络、终端生动化”等。当这些营销传播策略没有在品牌战略定位统帅下展开的时候,只能短暂提升销售,不能起到促进消费者加深对品牌识别的记忆与认同,所以基本无法对打造强势品牌起支持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无数的营销广告策略,从营销广告的标准看是一流的,但由于没有与品牌定位保持一致,结果对提升品牌毫无益处,甚至是有损品牌,具体如下:

诉求与卖点不能提升品牌整体价值

许多看上去非常动听的诉求点(卖点)和抓住市场热点的炒作,并不能对建立清晰的品牌联想作贡献,也不能提升品牌的整体价值感。

中国家电品牌特别喜欢炒热点,新概念满天飞,空调有“除菌光”“纳米”“抗菌”,彩电有“上网通”“变频”“绿色”。这些概念在某一时间段内,大家一起炒作有一定的诉求力,但实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同的概念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反映共同的品牌识别,没有持续一致地传达出品牌的精髓和追求,无法起到对品牌基本识别添砖加瓦的作用。这样的概念营销与卖点,看上去热闹一时,也能在瞬间创造较好的销售业绩乃至销售奇迹。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品牌的整体价值并未上升。

概念营销与卖点有实质的高技术支撑并且能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当然是好事,但不能为出风头、抢镜头和聚焦眼球而搞概念营销。更重要的是由于概念营销偏离于核心利益,大多数只是提供了次要的、辅助的利益,而不是消费者购买时最关注的要素。

所以,许多在某一很小的时间段、某些场合看来非常有吸引力的概念、诉求以及抓住市场热点的炒作,往往只能短暂促进销售的增长,而且为了达到短暂的销售的增长付出不少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并不能对建立清晰的品牌联想作贡献,对打造强势品牌无所助益。

产品开发背离了品牌定位

背离了品牌定位的产品开发策略,往往导致品牌个性在消费者大脑中越来越模糊。比如中国啤酒行业,市场不停在转化热点,包装风格、瓶型、口味、技术的流行变化较快,所以不少企业生怕落伍,就紧紧跟着热点走。甚至为了防止窜货,为不同经销商专门设计一个专门的瓶标与瓶型。

从局部的视野和纯粹的营销角度看,这些策略都是对的,因为跟进消费者追捧的热点毫无疑问可以使销量马上上升,为不同经销商专门设计一个专门的瓶标与瓶型可以比较有效地取证,便于打击窜货,打击窜货又是通路管理中的重点。

但这种纯粹以短暂营销问题解决为导向,背离了品牌战略方向的产品开发策略,往往导致一个企业的产品就多达60种以上,你开发红枣,我也开发红枣;你用小麦技术酿造,我也用小麦酿造;你用雪花瓶,我也用;你用矮胖的异型瓶,我也用;你的包装红、绿、蓝、金多种多样,我的也一样。

众多包装风格不一致、产品特色没有重点的产品进入市场,结果品牌在消费者大脑中一片混乱,根本无法留下恒定、清晰的印记与联想。

而我们发现百威、喜力这些国际大牌,顶多不超过5个品种,产品包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做调整,但主要是微调,新包装与老包装之间总有极其相似的神韵。都彭的斜纹、BURBERRY的格子总是会出现在绝大多数的款式上。因为国际品牌深深懂得——确保品牌识别在消费者大脑刻下深刻的印记,比什么都重要。

战术性促销没有提升品牌力

很多战术性的促销能刺激销量上升但往往没有提升品牌力,甚至有损品牌价值。

中国企业最擅长的是决战终端与促销。加量不加价,买三送一,大量的赠品不管花样如何翻新,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种简单的促销,谁都会做。面对市场竞争,我们要谨记,其实任何策略只要是没有个性的、很容易模仿或跟进的,都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所以这种单纯的让利促销,最终变成纯粹比拼实力,比谁的资金实力强。你必须比竞争品牌送出的实际物质利益高,才能吸引消费者。比如,啤酒企业经常喜欢搞揭盖送几毛钱的活动,别人送2毛,你就不得不送3毛;卖牛奶的,别人一箱捆绑送2包,你必须送3包。类似的促销活动尽管都能短暂增加销售,但并没有通过提升品牌力,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同样,强化对终端的管理,终端陈列非常显眼,生动化工作做得很到位,就能立竿见影提升销售;请个明星,加大广告投入,扩大招商与销售网络的覆盖面都可以较快增加销售。从局部的视野和纯粹的营销角度看,这些策略都是对的,都能解决当时的营销问题。

新闻采访如何运用三种思维 篇4

1 科学运用逆向思维, 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 逆向思维是由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新闻报道要做到新、奇、特, 就要在采访时另辟蹊径, 单凭常规的思维方式很难做到, 而逆向思维的方法则是一条出奇制胜之道。比如去年记者采访一家啤酒生产企业时, 其厂长夸夸其谈, 他们厂即将与某实力港资公司签订意向合作合同, 接受一笔重金投资;还说他们的啤酒到香港每瓶可卖到15~20元, 利润在10~12元, 要求通过记者发布此消息。但是记者经过认真思考后, 认为这条信息几无可信度。因为当时外商虽然对国内招商引资政策十分认同, 但我县处于半山区, 没有太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有利条件, 考虑到交通、地理和资源等实际问题后, 外商的投资很可能是一种欺诈行为。最后并没有编播这条新闻。后来, 这个所谓的港商在广东被警方逮捕, 原来他是个广东籍的诈骗分子。这样, 我台就避免了一次重大失实的新闻报道。

类似的事件在日常采访中会经常遇到, 这就要求记者掌握全局, 凡事若能对所了解的新闻事实从反方向或新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就能发现别人所没有注意到的新闻视角, 提高报道的深度, 以更深的立意反映出深刻的主题。所谓偏听者聪、兼听者明, 就是这个道理。如前不久, 某乡镇为解决某村卖粮难问题, 给该村修了一座桥, 通车时请了很多领导, 为增加气氛, 让该村小学停课参加庆祝仪式, 我们认为, 为村民修路是好事, 可为了搞形式教学生停课就不应该了, 于是, 记者写了《让学生停课搞庆典不应该》, 稿子不出后, 引起有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 受到领导表扬, 下文件杜绝而此类事件发生。

2 充分发挥发散思维, 确保报道的“新闻性”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是发散思维最基本的特点, 运用这一思维, 记者就可以发现大量新闻线索。在我们日常报道中, 要是使记者新闻报道有深度, 靠“被动式”采访很难做到, 这就需要记者在日常工作所接触的事件当中, 充分运用发散思维, 思考的范围越广, 越缜密, 你所获得的新闻线索也就越多, 采访中提问的范围也就越广, 从中选择性也越大。尤其是在同一类主题或同一类型的报道上, 运用好发散思维尤为重要, 他可以独辟蹊径, 报道出人人眼中所见, 而以往有无人报道的新闻来。某次记者在公安局进行采访, 公安局干部说最近刑事案件不多, 更没什么大案、要案, 看来你没什么新闻可写了。记者一开始也感到很失望, 后来转念一想, 刑事案件少, 本身就是新闻, 案件少可能有两种原因, 或者是当地的公安、司法部门破案不力, 或者是综合治理工作做到了家, 社会治安情况明显好转。于是, 记者投入了新的采访, 经过向公安、司法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深入了解, 很快写出了反映我县治安好转的《刑案三减少, 群众三放心》的新闻。运用发散思维还有利于从细节中挖掘新闻, 从一定意义上讲, 细节是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视性的重要因素, 而细节又是靠记者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一点点的挖掘出来, 这就需要记者要不断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 使思维的触角四处延伸, 采出有价值的新闻。像2011年六一儿童节, 许多小学和幼儿园都邀请记者报道他们的活动, 在全社会普遍关怀重视儿童教育的条件下, 记者却发现县电影院却写着一些渲染恐怖、凶杀、情杀等内容的电影宣传片, 并且醒目的著有“儿童不宜”的字样, 许多孩子在门口徘徊, 记者从这个细节, 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 于是, 《儿童节不见儿童片》这条新闻由此而出, 记者证实其奥妙的运用了发散思维的方法, 成功的报道了一条有针对性的新闻。

3 有重点的选择统摄思维, 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

发散思维可以打开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思路, 使记者获得各类不同的信息, 而统摄思维就是帮助记者从采访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使记者能在众多的信息中发现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对诸多的信息分析有两种。一种是“异中求同”, 另一种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是从不同的信息中发现共同的东西, 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异中求同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凝聚”新闻事实, 尤其适用于发现或确定新的报道思想, 提炼新闻主题。比如要采访一个人, 所涉及到的问题与他的工作, 生活、学习等有关的琐碎事件中提炼出一个好的新闻主题, 就需要异中求同, 否则就无法把这些素材“捏”到一起, 就无法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正相反, 他需要记者在同类型的事件中找出它的特点。例如;一条新闻表现在同一个村的两户农民种田所发生的事实, 一个农民相信科学, 按照现代农业新技术科学种田, 粮食在同样遭受自然灾害的条件下, 获得丰收, 而与其相邻的农民固守田园, 总是按老办法种地, 结果减产, 从而比较出科技在当今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力量。由此可见, 统摄思维方式对于记者发现新闻线索, 进行别具一格的的报道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 新闻工作者要做好本职工作, 就必须学会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思考问题,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开阔自己的思路, 不断丰富采写经验, 才能挖掘出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

摘要: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如何做到采写的报道既有新意, 又有深度的报道呢?这就需要记者观察问题, 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 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本质及其内涵挖掘出来, 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去采集新闻, 挖掘新闻。笔者认为, 要采写到一条有深度, 有价值的新闻, 就要充分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统摄思维。

关键词:新闻,思维

参考文献

[1]张振华.中国广播电视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 6.

[2]孙宝国.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学.新华出版社, 2012, 12.

三种思维模式论文 篇5

王世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人大工作具有法律性、程序性、规范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在新时期如何做好人大工作,笔者认为须防止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要善于创新,要破除三种思维定势。

要破除“过去这么办的现在仍然这么办”的思维定势。人大工作中需要消除无所谓创新、不能创新的认识障碍,从而树立需要创新、能够创新的主动创新意识。实践是发展的动力,人大工作也要随着实践而发展。对于过去的做法,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该继承的,否定该否定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否定是合理的否定、辩证的否定,并非是全盘否定。合理、辩证的否定不仅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而且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人大工作更是在否定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

要破除“法律没作明确规定的不要去做”的思维定势。人大工作的创新,不是对法律、程序的背离,而是更好地探求贯彻落实之路,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是在宪法、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内的创新,而法律和程序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际上,宪法和法律中的规定,多数是较为原则的,只有结合实践,因地、因时、因事制宜,才能具体贯彻落实好。应该说,凡是法律已作出原则规定的,人大常委会应善于把它具体化并结合本地实际加以贯彻落实;凡是法律上未作禁止规定的,人大常委会也应该去积极探索,并结合实际努力开拓。在保证做好本部门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新意的工作。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三种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111-01

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一、多样练习,有效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能根据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练习(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练习),有意识地安排在教学之中,能逐步帮助学生养成从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道练习:在( )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 )=( )×2=4×( )=0.25×( )=( )×8。由于刚学了倒数的意义,学生立即会想到:分别填上各数的倒数使结果等于1即可。笔者追问道:“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得出此题有无限多种解法,找到了每个算式结果为0、1、2、3、4、5……的规律。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倒数知识,又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扩散。

“一题多问”。在复习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看图列式:

要求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盖住的地方应该提一个什么问题,怎么列式?学生就会得出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一共有多少棵树?(20×3+20)或20×(3+1)。

解法二:苹果树比梨树多几棵?或梨树比苹果树少几棵?

20×3-20或20×(3-1)。

本题是通过直观线段图建立了数量关系的表象,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也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性得到提高。

二、科学设疑,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分析和解答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创造力。课堂教学应做到:

(一)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参与。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时,笔者以打地鼠游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很快就能说出每一只地鼠出现的位置,学生会很好奇老师的“快速反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结构开放。成功的教学来源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设计一种新纸箱,要求正好能装24个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盒,并选择一种最佳方案。这道题所涉及的问题是开放的,它要求学生必须冲破常规思路的束缚,改变原来固有的思维定势,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可以从形状、美观、携带方便、节省材料等多角度思考,即便是从节省材料的角度考虑,为了设计出最省材料的方案,也必须考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设计,再通过计算其表面积后做出选择。应该说,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大的,如此开放问题空间,能使学生进行自由地、发散性地、富有创造性地思维。

三、拓展空间,扎实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主要通过解题思路的训练。如教学应用题:“小明家有鸡60只,比鸭多20只,小明家的鸡和鸭一共有几只?”求鸡鸭一共几只,必须知道鸡鸭各几只。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中鸡比鸭多20只是关键。求鸭的只数为60-20再加上鸡的只数就可以了。而有的学生受题中个别词语的影响,同时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看见“多”就用加法解,这样就很容易算错。所以要求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才能理解这道题的意思。

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要多给学生创造活动的空间,多给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探究机会。应做到削枝强干、画龙点睛,适时进行疏导、点拨,排除思路梗塞之障碍,帮助学生总结好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也得到训练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种思维模式论文 篇7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一直是人们长期以来极为关注的问题。总地来看, 目前, 围绕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主要发展出三大语言观:交际观、认知观和温和的认知观。目前, 提出温和的认知观的典型代表是Carruthers, 我们也可以将他的理论称为认知语言观的模块说, 他的观点为解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注入了新的力量。

二、交际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

交际观认为, 思维先于语言, 思维大于语言。Pinker在其1994年发表的The Language Instinct一书中曾说过, 思想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 他在书中提出了关于心语的设想—人们不是用语言来思维的, 我们的思想是寄宿在大脑的某个无声的媒介—Mentalese之上, 只有在我们需要跟别人沟通时, 才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心语独立于自然语言, 甚至不受自然语言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自然语言有很多缺陷, 而我们的思想却可以正常运行的原因。Pinker颇为得意的证据, 是不会说话的婴孩和没有语言的动物类, 如猴子, 都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

三、认知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

认知观认为, 语言决定思维, 思维不可能离开语言。Wittgenstein在Thinking一文中表达了语言与思维同一的思想。思维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就是语言使用。想象正常情况下, 当我们边说边想, 我们一般不会说思维比语言来得更迅速, 而是思维和语言表达同时进行。那闪电式思想又如何呢?闪电式思想与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就好像数学公式与按照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得数之间的关系一样。Bickerton在1995年发表的Language and Human Behavior一书中提到, 假设思维用意象, 而不用语言, 那让我们来想象一只猫蹲在草席上, 但是我们真能做到吗?这是一只怎样的猫, 是胖是瘦, 胡须是长是短?不, 它“仅仅是一只猫”。但自然界里没有“这样一只猫”。因此, 那种“我们先有自然界的图像, 然后再用语言来表达”的说法是错误的, 恰恰是语言勾画了自然界的图像供我们来思维和交流。

四、温和的认知观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解读

1.交际观与认知观的不足

在这三种语言观中, 交际观是最薄弱的。认知观相对交际观来说, 已有很大进步, 但他们的理论太绝对。首先, 我们必须肯定的确有不依赖于语言的思维形式。Fodor的心智模块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 根据Fodor的理论, 人类的输入输出系统中间有语言相联, 所以人类不会受到刺激, 就马上做出反应。因此, 只有人类才能进行有语言的思维。而动物和不会说话的婴孩, 他们的感觉肌动模块是直接相联的, 受到刺激, 就会马上做出反应, 他们的肌动输出是可以预测的。因此, 他们的思维是没有语言参与的。

2.温和的认知观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解读

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 思维的媒介决不是心语, 也并不全是抽象的语言。因此, Carruthers在其1998年编写的Language and Thought一书中提出, 至少某些思维是需要语言参与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和的语言认知观。根据Carruthers的观点, 中央认知机制可以使用语言模块的资源来生成自然语言句子表征以进行概念思维。这些句子表征只以LF的形式出现, LF作为各个中央认知准组块之间的中介, 使一个准组块的输出可以成为另一个准组块的输入, 从而保证各个中央组块合作参与问题解决。那么, 为什么是LF, 而不是心语作为中央认知之间的中介呢?Carruthers的论证方法是进化论的:想象直立人和尼安德特尔人很自然将这些中央模块的输出作为自己的输入, 这样他们才能用语言谈论许多事情。于是, 语言便逐渐发展为各个中央模块的中介。由此看来, 语言既是有意识的命题思维的载体, 也是直接的概念思维的载体。语言和大脑的模块观并不蕴含着语言的交际观, 而温和的认知观在模块主义的框架里完全说得通。

五、结语

本文介绍了三种语言观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解读, 并一一作了评价。从上文的论证来看, 对待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任何极端的立场都是不可取的, 应该采取比较温和的态度。Carruthers的理论是目前较为合理的, 但他的某些想法还需要更多的论证来证明。让我们期待会有更多的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为解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Bickerton D. Language and Human Behavior[M].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5.

[2]Carruthers, P. and Boucher, J. Language and Thought:Interdisciplinary Issu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95-98.

[3]Chomsky, N. The Minimalist.Program[M].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95.

[4]Fodor, J. The Modularity of Mind[M].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83.

[5]Steven Pinker: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M].New York: Perennial Classics, 2000.

三种思维模式论文 篇8

一、鼓励求异思维, 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求同思维”是启发学生在同一个方向进行思考, 寻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求异思维”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摸索不同答案的思维方法。

如, 在讲授盐和酸的反应规律时, 教师先根据学生预习提问:盐和酸反应一般生成什么物质?学生则会回答:

学生会一致认为正确, 因为它们是同类型的反应。但对 (2) 式教师就要从盐的溶解性知识方面启发学生分析, 得出反应 (2) 式有问题。回:Ca SO4微溶于水, 沉积在Ca CO3的表面, 会使反应停止, 从而使学生从一般反应到特殊条件反应中得出, 盐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是有前提条件的。对于某些反应则要由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溶解性来决定。这样, 教师抓住一个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问题广开思路, 综合分析, 就会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启发逆向思维,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启发逆向思维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顺、逆、正、反等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 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开展思维活动, 要求学生不盲从, 善疑问。

例如, 学生一般能顺向计算一种化合物中某元素的百分含量, 如果改变条件进行逆向计算, 求某化合物的分子量就有一定困难。因此, 教师在启发学生顺向思维时, 一定要同时注重逆向思维训练。

三、引导创造性思维, 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化学教学中, 学生习惯于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模仿思维。表现为教师讲授化学概念内容, 不能进行相似、相近化学概念的比较和辨析。开展学生实验活动, 总是教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 不能进行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在化学解题教学中, 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的解题模式, 题目内容一变, 学生就不会灵活地改变思维方式和方向。

例如, 在讲物质的燃烧时, 教师提示的定义是: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同时提示了物质燃烧的两个条件: (1) 跟氧气接触; (2) 温度达到着火点。为了防止学生片面理解这个概念, 通常在讲完这个概念后, 动员学生做下面两实验:

(1) 将镁带点燃后伸入盛满CO2气体的集气瓶里, 观察现象。

(2) 将点燃的氢气通入盛满Cl2的集气瓶, 观察现象。

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概念加深了解, 得出结论: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

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培养学生以上三种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 怎样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三种思维能力呢?我的作法是:

1. 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富于联想。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沟通各部分化学知识的联想,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拓宽学生思路。联想是拓展学生思路的好方法。联想能力越强, 思路就越宽。启发学生进行联想的思路很多;启发学生从实验现象去联想;启发学生从相似或相反的问题去联想;启发学生从物质的分类去联想等。通过联想, 开拓思路, 活跃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鼓励学生勤学好问, 敢于质疑。

在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不划框框, 不定模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 善于提出问题, 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把学生的思路搞活。例如, 在化学解题教学中, 可以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敏捷性、独创性和广阔性。

3. 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小结。

分析、对比、归纳、小结都能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 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条理性, 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记忆, 并能及时联系有关化学知识, 从不同方向进行思维。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求导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在于启发和引导, 并要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贯彻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 在教学中应加以重视。通过几年来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引导好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 能大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教得活, 学生用得灵, 记得牢。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化学,思维能力,培养提高

参考文献

三种数据库开发模式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1],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实现赢利的关键。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持其决策过程。这些数据需要以某种有效的方式存储到永久介质上。目前使用数据库技术[2]是实现安全高效的管理数据的最佳途径。为了高效地进行数据访问,当代数据库需要支持数据的并发访问和更新。构建高效访问和更新数据库中数据的方法,是构建信息系统必需考虑的问题。

模式[3]描述了一个在人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模式就能够一次一次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的劳动。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数据库技术又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在信息系统中被广泛应用。本文探讨了三种数据库相关的软件开发模式,解决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典型问题,利用这些开发模式可以使信息系统更加安全高效的运作。

1 并发更新模式

1.1 并发更新问题

当前的信息系统大多是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并发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多个用户同时查看并更新数据库中相同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套协调机制,将会破坏数据库的完整性[4],从而导致信息异常。图1描述了可能产生的异常情况:

假定用户1,用户2是系统的两个用户,他们并发的访问系统。图1表示,用户1先读入数据A,之后用户2读入数据A和B,之后用户1更新A=A+10,之后用户2更新B=B+10,用户1提交更新结果,用户2又更新了A=A-10,之后提交了更新结果。此时由于用户2的更新覆盖了用户1的更新,使得A=A-10=40,用户1的更新结果丢失了。当用户1查询时就会对结果感到很怪异,称这种情况为并发更新结果丢失。

1.2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并发更新所带来的更新结果丢失问题,利用数据库锁[4]可能是一种方案,即读取A的同时锁定A,等更新完成以后再释放锁。但用户从读入到更新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为系统中大量的更新业务广泛应用锁的话会引发系统的吞吐量急剧降低,并且锁需要DBMS提供支持,广泛应用锁使得应用程序编写复杂,也容易发生死锁。

锁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并发更新问题的图径,利用并发更新模式也是一种方法,其有两种方案:

假设被更新的表T的t1,t2,…,tn字段的原始值为a1,a2,…,an。期望更新值为b1,b2,…,bn。

方案1:更新的时候利用原始值a1,a2,…,an作为附加条件,即在原有的更新条件的基础上附加t1=a1,t2=a2,…,tn=an个条件,如此可以确保更新的数据就是检索时得到的数据。

方案2:扩展表结构,使得被更新的表具有u_time更新时间(时间戳),u_user更新用户,u_apid更新程序三个附加字段。在检索的过程中将此三个字段的信息记录下来,假定其值为u1,u2,u3,更新时可以以此三个字段为附加更新条件来确保更新的数据就是检索时得到的数据。

1.3 效果

利用并发更新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并发更新中的更新结果丢失问题。与使用锁机制不同,各个用户之间可以并发的查看,更新的时候可以确保更新的数据就是查看的数据,从而避免了更新结果丢失问题,且可以使系统具有更高的业务吞吐量。

2 相似语句合并模式

2.1 相似语句问题

信息系统中经常会有以不同的条件检索,更新和删除相同的信息操作,如图2所示。

这两条检索语句只是检索条件不同A比B多一个检索条件。应用程序中对于这种检索条件不同的语句往往采用两个语句来实现。在信息系统中分散着大量的这样的相似语句,使得程序更新维护比较困难,并且这种相似的语句被DBMS认为是两条完全不相关的语句,将会对每个语句产生一次SQL分析,在SQL执行过程中SQL分析是占用DBMS资源最多和最费时的一个环节,因此运行效率不高。在构建应用程序时需要构造多个结构相似的SQL语句,增加了工作量,且容易出错。

2.2 解决方案

如果可以将这种相似的语句进行统一,就可以减少资源占用,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并且方便应用程序的开发与维护。这些语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检索条件上,可以使用一种方法,将这些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参数的不同进行灵活的处理。

目前,所有的数据库都支持空值检查操作,使用空值检查操作就可以将相似的语句进行统一,如图3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想利用条件,某条件ak=NVL(K,ak),只需要为对应的K设定一个空值。

2.3 效果

利用此种方法可以将数个功能相似的数据库操作语句统一为一个,从而增加句语的通用性和提高语句的运行效率,并且由于不需要建多个相似的SQL语句,可以减少代码的编写数量,提高程序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3 插入更新模式

3.1 问题

在应用程序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符合某种条件的数据,如果在数据库中已经存在,就将其更新为需要的新值,如果不存在就插入新值。当前很多的应用程序中的实现如图4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插入情况还是更新情况都需要同数据库进行两次交互。

3.2 解决方案

由问题可知:任何情况下Insert和Update都有且仅有一个被执行。当前的各种数据库对Update语句都可以得到影响记录的行数rowNum,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利用图5模式解决插入更新问题。

上述A解决方案为先执行更新语句,如果更新记录数等于0,则执行插入语句。此模式解决问题对于记录存在的情况下,同数据库交互一次,不存在情况下为两次,性能较图4方式得到提高。如果应用情况中执行插入的概率大大高于执行更新的概率,利用方案B将会比方案A具有更好的效果。此种情况下,需要为识别字段定义一个唯一性的键约束,执行插入是否成功根据是否有打破唯一性的异常抛出来判断,如果有异常则执行更新情况。此模式中如果执行更新则用到了异常,其产生和传递都具有一定性能上的开消,因此只有在插入概率远远大于更新概率时(产生异常的概率较小)使用。

3.3效果

利用此种模式,可用较少的数据库交互次数完成相同的业务逻辑,提高应用程序的运行效率。对于方案A,设执行更新的概率为δ,则同数据库的交互次数为2-δ。同样对于方案B,设执行插入的概率为η,则同数据库的交互次数为2-η,图6-7分别为方案A,方案B与图4方式数据库的交互次数对比图。

由图6-7可以看出,在插入更新模式中具有良好地减少交互次数的效果。

4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三种数据库操作模式,解决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的典型问题。首先提出模式的应用背景,即模式要解决的问题,之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模式),最后对应用效果加入分析说明。利用这些模式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减少开发工作量,方便软件的维护,并且这些模式的应用也可以为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化君,等.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董健全,丁宝康.数据库实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Erich Gamma,Richard Helm,Ralph Johnson,et al.Design Patterns-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M].China Machine Press,2004.

模拟射击运动,三种模式可赚钱 篇10

本项目借助于计算机三位一体的图像捕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语言处理技术、信息传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采用大屏幕投影产生虚拟的射击环境, 使玩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该项目主要由激光枪、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投影设备、后台管理软件等软硬件组成。

产品特点

1.真实感。让玩家有打真枪的感觉。

2.游戏场景独一无二。目前市场中同类产品的游戏场景可从网络直接下载, 而本项目的游戏场景是独立研发, 如深林狩猎场景、对战场景、池塘边打猎场景等。

3.操作简便, 后期维护成本低。投资者接受简单培训就能自行操作以及日常维护。软件部分通过网络, 由项目方进行远程协助解决任何软件问题, 硬件部分, 因采用的产品均属于全国联保, 投资者维护十分简单。

4.可依据顾客需求进行后台调整, 包括设置时间、子弹数量、难易程度等。

5.适合场地广, 设备具有可移动性, 安装便捷。酒吧、商场、台球厅、电玩城、动漫城、餐厅等。

市场分析

模拟射击运动已经在国内风靡20余年, 市场认知度高。但是现有模拟射击运动存在两个弊端, 一是游戏场景同质化强, 而且单一;二是射击感觉不真实, 更像是一种儿童化游戏。本项目则很好地改变了同类项目的现状, 一是射击真实感很强, 如同开真枪一样, 对成人吸引力很强, 不少退伍军人也十分喜爱这款游戏;二是游戏场景个性化, 玩家可以随意选择多种模式。该款产品刚刚面市3个多月, 已经签了北京市代理、贵州省代理、山西省代理等七家。

投资条件

该项目共有三种经营模式:

一是, 代理商模式。分为省级代理、直辖市代理、地市级代理。只要一次性购买一定量设备, 即可以成为代理商。建议代理商购买核心配置, 其他外置设备可以自行采购。代理商只要投资20万左右就可以启动此项目。

二是, 购销模式。目前设备进货价约8.8万元/台, 如果进货量多, 价格优惠。若数量在5台以上, 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购销, 公司提供核心设备, 投资者可自行采购一些外置设备, 降低进货成本。

三是, 租赁模式。合同期为2年, 押金3万元, 使用费为1.6万元, 投资者每月向公司购买一定的场景使用次数, 合同期满后, 押金退还, 设备无偿赠送。

效益估算

成本回收期为半年左右, 收费标准约10—20元/局, 具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 (该估算不含酒吧等高消费场所) 。

三种思维模式论文 篇11

2014年7月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1]然而,移动新闻客户端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也相应给编辑带来多方面新挑战。移动新闻客户端编辑应该通过何种转变去尽快调整好自身状态,从而在新媒体平台真正发挥才干,已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应对角色转型的思维

近年来,一直被业界学者多次提及的“全媒体人才”概念热度不减。这一概念综合了记者、编辑、营销策划师、数据分析师等多重角色。该概念的提出亟需传统媒体人才尽快调整好思路以更好地应对角色转型,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其中,编辑要具备应对角色转型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原有的记者角色和编辑角色的区分,在新兴媒介平台上已逐渐变得模糊。如今,大多数移动新闻客户端编辑队伍的人员构成,是由传统媒体工作人员转型而组成,此外还吸收了不少刚踏入职场的媒体新人。无论是“新人”,还是“资深者”,都需要做好角色转型的意识准备。

这里提到的“角色转型”,并非身份的快速切换,而是在跨媒体平台上的角色担当更为丰富全面。简单从常出现的“记者转型困惑”方面来看,移动新闻终端编辑既需要具备“记者报道”的常规业务能力,还需要具有适应移动终端新闻报道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这具体要求编辑要具有模拟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求真求实的“现场感”,还要有适应移动终端屏幕特性而进行报道的“在线感”。例如,在移动新闻终端平台,不少由记者转型而来的编辑,在遇到重大新闻时通常仍想最快速到达现场采集信息。这种心理紧张感和不适应感的出现实属正常,但还需要他们尽快调整过来,才能把原有优势转为现有优势。而非盲目地为了转型而转型,以致产生多重混乱感。可见,在移动新闻终端上进行新闻报道,编辑可将原有的快速到达现场的渴盼,转化为“模拟在现场”的求真感,进而快速编辑出有现场感的在线新闻。

当然,针对有的个别版块工作任务的要求,相关编辑还需在数据分析、图像美工设计、音视频制作方面有“角色转型”思维。因此,在移动新闻客户端平台的编辑角色,不仅不能完全抛弃原本角色,还应尽快转型为全媒体新闻报道人才。

二、解读数据新闻的思维

目前,“大数据”正成为行业热词。与大数据对接的数据新闻,成为一种可量化报道的新闻形态。数据新闻,即新闻事实经过数据的量化分析与筛选过滤后,以灵活形式融入新闻报道中,最终可视化地呈现在受众面前。2012年,世界上首个“国际数据新闻奖”由全球编辑网设立。该奖项的设立为今后数据新闻的报道提供了创新驱动力。对编辑而言,具备解读数据新闻的思维颇为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不只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很多时候它来源于对受众信息的调查与把握,通过对看似无关的数据进行处理也可以发现其中的报道价值。新闻的产生与组成不仅要借助数据处理手段,还要有更专业的分析。”[2]这并非要求移动新闻客户端平台的所有编辑都能熟练处理好数据新闻。而是要求编辑们应具有能解读数据的基础能力。在新闻报道中适时融入数据,不仅更有说服力,而且能让新闻报道更为直观。数据新闻的生产,主要划分为数据的海量收集、快速处理和可视化呈现三方面。一条数据新闻的呈现,并非由编辑个人通过“单枪匹马”完成,而是由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来完成。这就需要会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具有扎实新闻理论素养的专业人才,此外还需要具有精湛的制图能力或音视频制作能力等多方面的人才。

具备解读数据新闻的思维,在实际工作中还可推动编辑对数据的提取、编辑,以及推动数据新闻报道的可视化呈现。简言之,解读好数据,有利于编辑将相关数据融入新闻报道的编排中,使之通俗简单、可视化呈现在受众面前。例如,有的数据涉及的知识面专业性太强,若不经过编辑的通俗和精简化处理,就会为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而数据新闻的出现,还是主要以服务受众获取新闻信息而存在。

三、具备创新模式的思维

关于创新模式的思维,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思维。移动客户端的新闻形态,会随着新媒介的传播技术革新而有相应调整。这需要编辑应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而此处的创新思维意识,既包括对现有工作模式探索的创新意识,还包括追踪移动互联网发展动态所形成的敏锐感。创新模式的思维,可通过以下几条路径实现:

(一)精心推荐资讯,深化双向互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海量碎片化的信息获得更广阔的容纳空间。在移动新闻客户端平台,新闻推送的范围较广,内容分类较清晰,新闻报道内容的编辑呈现也不再是由随意摘抄或复制拼凑而形成。在移动终端平台,新闻的编辑推送,应实现精简化。编辑做好分类和推荐工作,受众通过简洁方便的订阅和导读模式,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媒介使用体验。做好精心推荐,需要编辑除了具备基本的采写编能力之外,还要熟悉移动客户端的运作规律,从受众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分类推荐,并从中适度理性引导主流舆论。此外,在深化互动方面,还需要编辑做到及时抓住受众的阅读口味,不时策划一些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从而深化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品牌形象,吸引受众的关注度和培养他们的使用黏性。

(二)做好媒介观察,实现精准营销

在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移动新闻终端推出的内容模式会不断推陈出新。这对编辑的业务能力考察也提出更高要求,如“需要借助多种技术手段了解不同用户关注的新闻内容,用户新闻阅读的规律等,通过对用户动态数据的采集,构建数据模型对用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标准对用户进行分类,并按不同需求进行整合配置。”[3]编辑队伍中除了有专业的媒介观察员,其他人员也应该对媒介的发展动态有着一定的观察敏锐度。具有媒介观察意识,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新闻推送模式的同质化现象。并且,针对媒介特性编辑而成的内容,更容易受到年青一代受众的喜爱。如此,有利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改进提出有创造性的实际建议,同时针对受众层面做好更为精准的营销。

(三)提升媒介素养,开拓广阔视野

“新媒体的受众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在整合网络信息源时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4]培养创新模式思维,编辑需提升媒介素养,开拓多学科视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的空间,尚余有较大空白。未来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将会愈加成熟。编辑需长期保持敏锐嗅觉,除了做好自身本职工作之外,还应有关注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思考意识。尽可能不被固定化的发展模式“牵着鼻子走”,将现有的一些保守僵化策略进行相应的创新灵活调整。并且通过不断调整自身意识,找准自身定位,及时抓住新机遇,充满信心迎接新挑战。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7-23)[2014 -08 -01]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14 -07/23/content_33031944_4.html.

[2]邹民生.大数据思维与媒体变革思路[J].青年记者,2014(7):19-21.

[3]曹玉枝.移动新闻客户端市场发展分析[J].青年记者,2013(8):58-59.

上一篇:装饰画的艺术表现性下一篇:发展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