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教学模式

2024-10-21

思维型教学模式(精选12篇)

思维型教学模式 篇1

发展思维型学习是美国学者施瓦布提出的学习方法, 他主张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讨时必须要遵循科学规律, 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探讨中去。学生不能只明白道理, 还应该明白怎么样去做, 即在学习中明白发展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施瓦布提出的发展思维型学习与现代教学理论中的“以学生为本”相契合, 为学生进行开放性、发展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并适于新课标下中学物理学科的改革。

一、发展思维型的教学特点

发展思维型应该是在当下知识导向的课程体系里, 重视并致力于思维训练、发展高级思维的融合型学习。简单来说, 即在学习知识的时候, 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要充分利用思维技能, 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益, 促进知识的结构化, 进而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是中学教育关键的一个环节。物理教学的意义对于学生至关重要, 教师在物理活动中需要重视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 这种培养不仅仅是创造性思维, 更是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还是实验教学, 其主导思想都应当明确, 那就是要尽力去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创新能力,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 这是因为在物理学习活动中贯彻发展思维精神, 有利于物理教学的长足发展。

二、传统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一) 学生创造性受教学内容限制

纵观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现状, 物理教学侧重于示范, 而不是互动参与, 一些缺乏动手实践的学生会失去对物理的兴趣, 受到单一教学内容的限制, 学生对于物理的了解局限于教师怎么样去教学, 甚至会盲目按照教师的意识进行学习, 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发展思维, 更无法结合自身理解及角色配合物理教学。

(二) 物理教学未调动学生的发展思维

由于物理极具内涵, 中学物理教学自身应具有互动性、有机性、积极性。通过上述关于中学物理教学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现状调查得知, 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按照一定规章制度才能展开, 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在教师安排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学物理, 原本作为激发学生发展思维的物理教学, 效果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 根本原因在于很多物理教师只抓固定教材, 没有引入大量的物理教学创造性资源, 在物理教学资源的拓展方面存在局限性, 无法调动学生的发展思维。

(三) 教学过程忽视学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

课堂之外中学物理教师为物理教学开展的课外创造性活动极少, 教师自身缺少关于学生创造性培养及发散性思维活动的设计理念, 虽然强调在丰富学生的发展思维及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 但从中学物理教学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现状调查可以分析得出, 学生对物理教学创造性的了解程度一般, 在教学中也经常发现中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常常“无精打采”。

三、发展思维型中学物理教学模式

第一,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展开开放性探究学习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全面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科学信息, 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也变得广泛, 教师原本拥有的知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的渴望, 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 与学生一起进行自身学识的提高。

第二, 加强启发和引导, 积极设计有趣活动。中学物理课程作为中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既具有人文教育性, 又涵盖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价值观, 通过物理学习, 中学生既可以拥有基本物理素养, 还可以陶冶个人情操, 掌握基本实践技巧, 提升自身审美价值,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并积极设计有趣的活动。

第三, 逐渐拓展中学生对于物理的认知。物理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中学物理对于培养中学生主动性、促进中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就要求教师要寓教于乐, 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做到逐渐拓展中学生对于物理的认知。

四、结语

思维是创新的前提, 中学物理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思维丰富的学生, 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就应做好发现、探索、研究和总结的工作,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出良好的教学计划, 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能力去驾驭课堂, 巧妙地处理中学物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 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准则, 从学生的思想、言行中发现“问题”, 引领学生开阔思维、展开想象, 让学生们在积极、主动、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各抒己见, 锻炼和丰富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1]王佳佳.论学校制度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张正严.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政策演变研究 (1949-2011) [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4.

[3]邢红军, 陈清梅.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08) .

[4]张宪魁著.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型教学模式 篇2

(1)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整篇阅读文章。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 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的方法, 可提升思考技巧, 增强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 让人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并对问题加以延伸。

因为思维导图能把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外显出来, 所以学习者可以无限次地使自己原来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得以重现, 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拿出来与别人进行共享、交流, 进而进行反思、总结, 从而使学习者对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活动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 使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并逐渐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

(2)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注入更多的自我思考。

(3) 有助于调动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英语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

(4) 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中英语思维导图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从挖掘教材内涵入手, 每位学生对将要设计的主题, 绘制一幅 思维导图;

其次, 各讨论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 同时约定在交流过程中, 不允许批评别人的想法, 所有的意见记录下来, 任何人不下判断性的结论, 集中注意力, 不允许私下交流, 尽可能地发散、联想;

再次, 英语教师对交流的相关信息, 进行整理和归纳, 并要求学生完成根据 思维导图0设计而成的任务型阅读。

在设计过程中, 主要围绕如下内容:

( 1) 关键词。思考: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

(2) 关键知识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

(3) 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它会引导你思考:关键词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 完整的关键词结构图。它可以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

思维型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思维 教学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2-01

小学中数学的基础教学关系着学生的综合理性思维的起步发展。对于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综合视野的扩展有着重要意义。另外,数学这门学科还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需要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来思考许多数学问题。然而,一个学生的解析数学题目能力或者理解新的知识点的能力往往取决于这个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成熟程度,所以,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解析数学题目的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很有必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一、关于思维型教学的合理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往往会因为个人因素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为了培养现代学生的良好数学思维,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转换传统的观念,认清楚数学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课本。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于知识点,问题已经课堂训练的三点联式的教学。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为它不仅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上课热情,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思维性的教学理念是相对合理的。

思维型教学的理念在于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活跃的思维中所进行的思维引导。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自己的思维形式,养成自己的数学思维,会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思考解决数学中的学习问题而不只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帮助和解决。数学教师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的在教学过程中调到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途径

思维型教学在教学中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活跃课堂气氛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教学目的来进行教学。在一节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开场白来导入一节课堂的主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同时也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也就是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研发型的学习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来探讨教师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需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进行二次剖析,提出一些问题难点,也就是易错易混点给学生,让其进行分组讨论。针对问题进行学习。最后,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教师需要随机提问由学生进行展示,再由学生展示后,教师适当加入奖励机制进行课堂评价。完成展示后有教师进行问题的解答,在解答过程中教师需要留心学生对于问题理解的误区。针对误区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在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中,避免由于错误的认识而形成错误的思维观念。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教材中进行创新和引导,例如:学习数的认识概念中,关于能否整除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通过思维型教学来演示。课堂上,教师先提出问题,“哪些数能被2整除”,然后由教师选择4、7、8名学生来进行演示,让学生们猜测,哪个集合区间的学生数符合问题要求。这样,学生在活跃的课堂形式下,对于问题可以发挥个人理解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三、关于教材的把握和细节处理

教师在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前提下,需要熟练的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比较重要的就是关于纪律和教材两方面。在纪律上为了不出现意外,需要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对于时间进行一个有效地掌握。其次就是关于教材本身,教师在教材上要注意以教材为主又要做到加入自我理解。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教学时,教师往往需要加入个人理解的教材二改内容。对于旧有的知识内容进行现代式的合理再创新。在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习并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

关于思维型教学本身,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有效手段的,对于学生的思考习惯和综合的数学思维养成的理念式教学。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良好的发展的话,学生以后对于数学的学习就有了自身的理解和认识,不必依赖于教师的疏导和帮助,在学习中能做到自给自足。在教学实践上,对于思维型教学可以认识为:有关于思维培养的活跃型教学方式。毕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型教学的一大理念是最大程度的活跃课堂气氛以此来拉动学生的思维理念的提高。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数学问题的解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劲.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J].期刊.2014(08)

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思维型教学文化 篇4

●“记忆型教学文化”, 导致学生“被决定”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将概括好的知识要点在黑板上板书或通过多媒体“广播”给学生,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 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 并且按照这些信息去行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机械化、程序化, 学生不去反思教师的教, 不关心被传授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性, 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接受和被决定。这是典型的传递观教学思想, 形成的是“记忆型教学文化”, 其结果是, 当考查内容与学生所接受的差别不大时, 学生的表现会比较好, 而考查灵活运用以及创新能力时, 学生则会出现偏低的成绩。也就是说, 在记忆型教学模式下, 学生掌握的是具体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难以形成主动思考与建构的能力, 因而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挑战“舒适地带”, 构建思维型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创设情境, 组织教学活动, 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活动是思维。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具有良好的思维环境, 构建思维型教学文化的第一步即创设情境, 将学生引入新的思维境界, 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探究。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并为思维指出了方向。在既定的情境下, 教师需要提出真实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展开思维对话, 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学会知识、发展能力。思维发生在仍在进行之中而且还不完全的情境中, 是一个观察事物和调查研究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引发思考的情境, 在此情境中与学生之间展开了思维对话, 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 而不要多加干预。教师应该相信, 学生的思考与探索一定会为信息技术课提供丰富的素材, 而探索活动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技术课。

1. 创设悬念情境, 迸发思维火花

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 教师必须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来展示有关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联系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教学。在王琦老师的《为你支招, 辨清纷繁世界》案例中, 教师在课堂开始的导入部分, 用课件展示了近日网络上令人关注的一则消息, 如图1所示。

学生看后感到疑惑和不解, 展开了讨论。紧接着教师又呈现另一则腾讯公司发布的消息, 如图2。利用这两则消息, 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判断、评价信息, 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与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总是起源于疑惑、迷乱或是怀疑, 当教师将学生置于奇虎360与腾讯QQ事件情境中, 学生获得了一个真实的情境, 想对这个问题做出某种解释, 但是已有经验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于是在这样的疑惑之中, 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

2. 提出真实问题, 展开思维对话

问题的存在就是矛盾和不平衡、不一致的存在, 它们将始终吸引着学生投入思维, 努力去探索、追问和解决。思维因问题而得到持续不断的深入发展, 思维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 并做出有所创新的发现。

在陆钟兴老师的《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案例中,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台湾警方通过网络缉拿逃犯张锡铭的视频,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问题, 之后提出问题:“既然他在网络上活动, 我们能从网络上来‘缉拿’他吗?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此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如何从网络上“缉拿”疑犯, 并在小组讨论后形成解决方案。

在第二个环节计算机接入子网 (局域网) 中, 教师设置了虚拟案例:“已知台湾桃园县、新竹县、台北市IP地址, 现在警方也已查获‘张锡铭’使用的IP地址。你如何从网络中找到他?”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知识, 参照书本, 完成配置。

在案例拓展中教师说道:“由于我们的大意, 不小心和‘张锡铭’的电脑IP冲突。使狡猾的他跑到了新竹县, 你现在该如何设置你的计算机网络参数, 跑到台北市呢?”让学生通过几个子网的IP地址规划、设置, 从而顺利得出计算机接入同一子网的条件。

在环节三计算机接入因特网 (跨网“缉拿”) 中, 教师再次设置了虚拟案例并提出问题, “有什么好的办法‘以静制动’, 不管他跑到哪里, 我在自己的子网络中都能找到他呢?”在解决了此问题的基础上, 学生还可以继续完成案例拓展中的内容, 通过其他方法实现跨网“缉拿”。

最后在环节四中, 教师设置了问题的延伸, 感兴趣的学生可通过自学解决问题。

在此案例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缉拿”张锡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展开不断的提问、思考、探索、回答的对话, 逐层设置IP地址、网关、代理服务器等网络参数, 最终实现在因特网上“缉拿张锡铭归案”, 并分析各网络参数的作用及工作过程。这样学生在思考、探索并动手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拓展中的问题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思维探索的平台。

3. 自主探究建构, 行动检验假设

在余晓珺老师设计的《网站首页面的设计和制作》案例中, 教师首先呈现了学生上次课在计算机上自由创意的首页面作业, 然后让学生对收集的专题网站中首页面各基本组成元素的位置进行了分析, 并带领学生分析汇总数据。

继而,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 网站的名称一般放在哪里? (上、左上)

(2) 栏目一般放在哪里? (中间偏上或左边偏上) 为什么?

(3) 友情链接一般放在哪里? (页面的靠下方的位置) 为什么?

(4) 版权信息一般放在哪里? (页面的最下方) 为什么?

(5) 其他的空白处放什么?

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重点突出、平衡协调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些原则, 再次浏览学生作业,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并总结出网站首页面的几个其他原则。

在此案例中, 教师不是直接将网页如何布局告知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数据, 在问题中激发高级思维, 在行动中检验假设, 引导学生自己建构布局原则的知识。同时, 鼓励学生的创新, 尊重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发展, 不强求一律, 改变单调、僵化的课堂, 实现课堂灵活、生动的追求。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索和操作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 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感受成功的乐趣。

浅论庄子直觉型思维方式 篇5

浅论庄子直觉型思维方式

直觉型思维作为庄子思维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其直接性、意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影响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在建立“得意忘言”的言说方式的同时,也激发和促进了后人的创造能力,显示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作 者:石艳艳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03刊 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00316(4)分类号:B223.5关键词:庄子 直觉型思维

思维型教学模式 篇6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朱绍禹先生也曾说“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着眼于思维活动,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思维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迪学生思维,是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成功课堂的标志不是“行云流水”。如果一堂课上看不到学生思维的表情,看不到学生有那么一番“折腾”,甚至有那么一点“痛苦”,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有缺憾的。有思维质量的教学活动才真正具有教学的力量,语文课堂呼唤要有思维的训练。

训练学生思维品质是构建思维型课堂七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之一。什么是思维品质呢?人的思维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我们通常叫思维品质。如何训练学生思维品质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讨论兴趣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有动力,让学生化主动为被动。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借助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让它们都能活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利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那里人大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由于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如何保证其鲜活成了关键,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将鲶鱼放进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鲶鱼的好动使沙丁鱼则受其影响,便加速游动。这样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便是“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我想,为什么不好利用他们呢?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还愁上不好课,还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3、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我们讲、学生听成为一固定模式。我们为什么不“放放”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拿出来交流,努力解放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敢说、大胆鼓励学生说。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

4、答案求同存异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答案。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汲取老师所要传达的知识。

做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然后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天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出学生丰富的答案。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多样性,做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5、鼓励学生质疑

巴尔扎尔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的问号。俗话说“学贵有疑”, 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那么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老师应提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问题提出来的好与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课堂提问中要注意围绕一个目标,设置梯度、难易适中,抓住关键点、难点分散,可以从“以旧引新、先易后难、挖掘深度、启发思维”四个层次设计问题,在思维训练上做到层层递进。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花。

6、教学取境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相信一切都是事半功倍的。

课堂情景模拟添加生活: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带来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情景模拟还原生活:课堂既是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做为材料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如同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领悟知识,把感性的书本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自我知识,并可以用知识的思想增强自己实践意识。

如此,还学生一個开放的课堂,允许他们自由的畅谈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动起来,让思维舞起来,师生水乳交融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才真正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

思维型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任务型教学

新课程《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要求英语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任务型——即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它源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 其宗旨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 以完成任务为动力, 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 (real-life task) , 即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在各种情况的过程中, 自然地使用英语, 并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的目的。简言之, 就是“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了就用”。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济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材呼唤新的复合型教师, 教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服务对象按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1) 教学生活化

任务型教学是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言实践, 有利于自然、熟练地运用语言技能。然而, 源自生活的真实任务有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能直接选用真实生活材料而要对它们加以设计, 使其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展开的、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并有可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任务。这种体现真实生活的情境设计不仅要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 而且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对语言的应用。因此, 如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景设计并达到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是我们学生必须学会的教学技能和必修课之一, 也是我们今后生存的技能之一。英语真实情境的设计, 除要亲身体验的经验外, 还需要对英语语言国的文化、风俗和习惯多多地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自觉地扩大知识面, 增加阅读量, 学会欣赏和尊重别国的文化 (文化本无糟粕之分) , 多看名著名篇。有条件的可开设文化赏析课。毕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只有源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语言才有文化的气息和活力。

(2) 教学活动化

任务型教学是双边或多边交互式活动, 它强调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学生用所学目的语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感情时, 语言也容易被掌握。在任务的驱动下, 由于有较明确和具体的目的,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容易看到成就, 体验成功。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而在完成任务后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将会较顺利地向真实交际过渡。显然, 英语教学的活动化是减少“哑巴英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同时也给培养学生即时口头组织语言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练习机会。作为学生,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 未来的英语教师除了必须熟悉和掌握最基本的语音知识, 如音标、单词重音、句子重读、连读、失去爆破和意群停顿等之外, 还应具有准确的发音、纯正的语调和较强的表达能力。教师的语音、语调和交际水平不仅仅对学生学习英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尤其是现在敞开国门, 许多外籍教师、留学生参与中国的外语教学和电视、电台英语节目增多的情况下, 社会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因此, 加强对学生语音、语调的严格训练和要求势在必行。如条件具备, 可专门对新生年级发语音过级证书, 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 口语课应增加其活动量, 增加应用型的课堂练习和语言实践活动, 如时事讲座、辩论热点话题、专题讨论和模拟活动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放手让他们去创新、设计情境、表演和表达。总之, 活动要多种多样, 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都能有机会自主地选择、决定学习的最有利时机、内容及学习方式。

(3) 教学综合化

任务型教学基本是以“交际”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但同时也有明确的语法讲解。这种教学模式要比只注重语法教学法或回避语法讲解的沉浸式教学更好。因为语音知识加交际的训练比单纯讲授语法, 更能提高学生语言使用的流利程度与语法的准确度。在任务型教学中不可能单纯使用一种技能或一项语法知识, 而较多的人际交往, 又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去思考、应变和决策。因此,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情感和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同时, 任务型教学可以改变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知识传授比重较大而语言实践不足甚至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现状, 有利于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作为学生, 仅对英语基础语法的一般知晓是无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把握它们的难易程度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因而就无法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更无法做到深入浅出、精讲多练,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路途中享受语法拐杖作用所带来的轻松与快捷。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说, 英语基础语法知识不但要学好, 而且要融会贯通, 才能做到在今后的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极少出现语法错误的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与传统教学相比有质的变化。在任务型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要, 调整教学计划和选择教材, 为学生分别选择具有个性的、挑战性的材料, 同时要讲究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提问的方式和组织教学的技巧, 以适应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学生和不同水平的学生。要能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与课堂活动, 并在其中提出帮助和鼓励。总之, 教师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起给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 (scaffolding) 的作用, 教师的角色就是提出问题, 并帮助学生进行研究与讨论, 学生一定要学好英语教育理论, 不仅要研究英语教学理论, 还要研究英语学习理论以及与外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心理学, 学生要通过自身的感悟与体会, 勇于去创新,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思维型教学模式 篇8

一、课前悟学——构思教材内容的整合

以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4.1.1节《同底数幂的乘法》为例, 本节内容很简单, 如果只是满足于教教材, 把书本知识与例、习题按部就班逐条向学生讲解, 虽然也能完成教学, 但因此会让教师牺牲自己的教学个性, 上课如同嚼蜡, 毫无激情可言, 学生也觉得索然无味, 学习效果受制于个人的记忆与模仿能力, 而学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则无从谈起。本课是这一章的起始章节, 对于章头图的扩大绿地面积问题, 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先通过动画展示绿地由中间一块向两边扩展 (如下图) , 然后提出问题, 请学生表示出扩大后的绿地面积, 学生容易得到两种表达方式, 分别是p (a+b+c) 和pa+pb+pc。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两者关系, 根据同一绿地面积相等得出结论p (a+b+c) =pa+pb+pc, 再由教师对这个结论进行解读, 引导学生发现等式左右两边分别是积与和的形式, 从左向右是积变和, 称之整式乘法, 从右往左是和变积, 谓之因式分解, 它们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变形过程, 即为本章的学习重点。这样设计只有三言两语, 却把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向学生进行了展示,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 怎么学习, 从而明晰目标, 明了方法, 增强信心。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 学生应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 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中去。”课堂一开始, 一章的主体内容就已占据了学生头脑, 老师带领学生见识了“森林”, 再去一棵棵地认识树木就变得轻松了。

悟学课堂所倡导的第一重境界是“技术”层面的, 即能根据课本内容精心构思和有效实施, 让课堂教学有较高的效率, 学生有学习的收获, 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 而不只是接受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悟学课堂”所要实现的两个基本目标, 一是“师本”与“生本”有机结合, 指向师生的共同发展, 只有教师发展好了, 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二是“悟教”与“悟学”有机结合, 教与学均要以思为前提, 以悟为根本, 以主动思悟促进自我“教”“学”意识的觉醒。

二、课堂悟学———倾听学生思维的碰撞

曾经的一次习题评讲课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有这样一道题:如图所示, 已知△ABC内接于⊙O, AB=AC, ∠BOC=120°。 (1)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2) 试求∠BAD的度数。其中第2小问因缺少条件, 点D是不确定的, 因此本题无法求解。错题在一些资料中也很常见, 评讲时我原准备把第2问略去, 然而有学生提出要自己添加条件, 如D为弧AC的中点, 不仅如此, 在学生这种思维的激发下, 又有多个同学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添加条件的想法。

本来想用两分钟完成一道题, 最终花掉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 未能及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可以另外安排时间弥补, 但如果为了完成任务而未倾听学生发言, 那将会失去很多。因为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满意的笑容, 会心的交流, 很多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 同时也切实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勿庸置疑, 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学生在各方面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每个人思维的角度、思维的习惯都有不同。与其提高全体学生的理解水准, 不如首先形成一种规范———每一个人倾听他人的见解, 接纳他人的主张, 并致力于生成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师放开言路,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探索和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他们就能在学习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体验。

悟学课堂的最高境界是, 教学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 教学展示精彩多姿, 教学过程张弛有度, 常常使学生感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是一种让学生“充满期待和享受”的有效教学。“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 能让所有学生着迷的教学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的心声, 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交流。能够紧扣教师心弦的教学也不是那些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 而是借助细腻的交流展开的, 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三、课后悟学——促进思维文化的形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以生为本, 学以“悟”为根, 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活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预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 主动领悟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过,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师生双方经历课堂探究之后, 在获得体验的同时, 必定形成多少不等的经验, 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和提高。课后“悟学”强调课堂后阶段的反思和领悟, 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反映新课程要求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过程。

悟学分为学生“悟”与教师“悟”。学生通过主动反思力图领悟知识真谛, 把握知识精华, 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和重组, 掌握其原理和规律, 通过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找到揭开原理、规律的突破口。教师的“悟学”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的过程, 是对学生学习信息进行检查、归纳和反馈的过程, 是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作为教师, 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 对于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是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要注重检查及检查之后的交流, 把握学生个体信息, 及时进行反馈处理,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独特价值。

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强调的,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 走在发展的后面, 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 要通过悟学, 帮助各层次的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通过多角度、多时段、全方位的主动思悟, 探索教与学的规律, 掌握教与学的方法, 领会教与学的本质, 构建和谐有效课堂。通过这种与教科书、伙伴及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感悟, 在“学习”中促进师生双方的持续发展, 逐渐地, 悟学课堂就积淀为一种思维型数学教学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宗雨.数学新教材中“章头图”和“引言”的教学功能及处理策略.教学与管理, 2012 (3) .

[2]佐藤学著.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钟启泉, 陈静静,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思维型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几何概型,古典概型,概率

有幸参加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活动, 在活动周上, 我上了一节名为“几何概型”的公开课. 在本节课的备课、上课、评课过程中, 学习到很多同行的宝贵经验, 并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一些创新和探索.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概率的统计定义和古典概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 因此学生很容易将这节课的内容与古典概型进行比较, 这是积极因素,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但是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又有本质的区别, 加上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由古典概型向几何概型的演变和将实际问题建构成几何概型, 以及引发事件的变量的维数的确定和测度的计算, 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疑惑, 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合理的解释和明确的辨析.

针对这些问题,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把形状、大小相同, 颜色分别为黄、红、白的3支粉笔放在一不透明容器中, 从中任取1支, 求取到红色粉笔的概率.此概率模型是否为古典概型? 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是什么? 古典概型的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例子复习古典概型的相关知识, 为类比建构几何概型奠定基础.

问题2:如果用胶水把3支粉笔连接起来成一整条, 在任意位置剪断, 求刀口落在红色部分的概率.

问题3:把一块长方形木板平均分成四部分, 小球随机地掉到木板上, 求小球掉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

问题4:有一个苹果, 里面有一条小虫子, 虫子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我要估计我咬一口苹果吃到虫子的可能性大小, 需要哪些数据? 与动口的位置有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为例说明几何概型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问题5:几何概型的概念, 几何概型中概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概念的归纳、总结能力.

问题6: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比较.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区别与联系, 进一步掌握几何概型的特点.

二、例题讲解, 新知应用

例1 (一维几何概型) 某人午觉醒来, 发现表停了, 他打开收音机, 想听电台报时, 求他等待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的概率.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维几何概型.

例题分析: 与长度有关的概率问题, 可以将每个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内随机地取一点, 该区域内每一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 而一个随机事件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的某个区域的点, 这样的概率模型可以用几何概型解决.

学情分析: (1) 学生较难分析此题为几何概型; (2) 解题的思路单一, 此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分析.

例2 (二维几何概型) 假设你家订了报纸, 送报人可能早上6:30至7:30间送到你家, 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7:00到8:00之间, 问:你父亲在离开家前能收到报纸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给出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二维几何概型的范例.

例题分析:“会面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把两个时间分别用x, y两个坐标 表示 , 构成平面 内点 (x, y) , 从而把时间是一段长度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二维面积问题, 利用面积型几何概型求解.

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1) 应该是1/ 2 , 送报人在6:30至7:00之间到, 父亲一定能收到报纸. (2) 应该是2 /3 , 送报人在6:30至7:00之间和父亲在7:30至8:00之间离开家这两种情况下父亲一定能收到报纸.

三、问题研讨, 深层思索

问题1:问题2~4能否转化为古典概型?

问题2:概率为0的事件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吗? 概率为1的事件, 一定是必然事件吗?

问题3:你能用古典概型的方法解决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吗?

四、高考再现, 拓展练习

以几何概型的定义和公式为依据, 重在掌握常见的两种几何度量———长度, 面积, 主要考查几何概型的理解和概率的求法, 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1. (2010 年湖南) 在区间[-1, 2]上随机取一个数 x, 则|x| ≤ 1 的概率为______.

2. (2012年北京) 设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 在区域D内随机取一个点, 则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大于2的概率是_______ .

五、总结反思, 凸显本质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和课堂教学中, 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 以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驱动学生逐层思考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题教学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思维活动, 思维过程中最富有创新的是对问题的研究. 因而在数学教学研究中, 引领学生课题思维和互动的最基本而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设置合适的问题. 有了问题, 学生就有了思考和讨论的载体, 就有了展示、交流的机会, 课题也会动起来.

2. 遵循学生思维路线, 营造学生自主探究过程

思维型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学习任务,探究过程,阅读教学,图标格式

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所谓“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经历为学习过程, 以展示课堂教学任务的成果来体现教学成就, 达到学以致用的美妙境界。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必须大胆尝试“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 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紧扣三维教学目标, 明确多元学习任务

在牛津高中英语课任务型阅读教学过程中, 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进行任务阅读的前提条件, 而且是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必须保质保量完成的三维目标。因此, 每一个教师在确定任务型课堂阅读教学目标时, 必须围绕“强化基础, 注重技能”的教学要求, 按照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 注重任务学习目标的发展性和基础性,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语言文化知识。为了高效完成阅读任务目标, 必须把握以下三大环节: (1) 充分体现学生的语篇整体理解感悟能力, 促使学生通过阅读能简要概述文本蕴含的主旨; (2) 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 缜密思考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 真正体现任务阅读的发展性; (3) 鼓励、引导学生能够尝试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模式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 模块七Unit 2 Fit for life的关于“Reading Two: lifesaving medicines”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精心设计了三个任务阅读学习目标:其一, 明确理解概括和整体阅读学习目标, 激励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词汇、短语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其二, 要求学生找出体现“life-sav-ing”特征的语句, 从而培养他们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其三, 要求学生在理清“healthy”和“medicines”之间关系的前提下进行自主探究, 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此合理、明确学习目标, 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二、深化任务探究过程,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对语篇资源的系统整合, 既是学生进行任务阅读学习的前提, 又是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行之有效的策略, 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转化生成能力。而深化任务探究过程体现了语言知识的转化生成过程, 能拓宽学生语言学习思维空间, 增强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 我们在不断深化任务探究过程中还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 引导学生驾驭多种形式来完成探究任务, 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理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根据文本隐藏的语言信息来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信息筛选能力和综合语言学习运用能力。例如, 我在执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 4“Public Transport”的“Reading: 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过程中, 首先要求学生在默读文本的前提下完成“Reading A”中的思考探究题, 以利提高他们的概括语篇运用能力;其次, 引导学生紧紧围绕“What is the role of the subway?”进行多元化生生互动性探究;同时, 在深化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自由化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以此来调动他们的知识转化生成和语言学习能力。类似的教学过程, 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文本内容, 又能够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思维方式,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妙运用图表格式, 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适度运用好图表格式为深化任务型阅读开辟了新的途径, 但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三方面能力的要求: (1) 准确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2) 能高度概括文章的框架结构和文本主旨; (3) 精确表达相应的语言词汇。其中, 前两项的要求属于阅读理解的要求, 这是完成任务型阅读的基础, 但除此以外, 还必须借助于图表将阅读进行二次加工方可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假如学生在阅读中能适度利用图标格式进行导阅读, 就能对把握文章内涵、内容和整体脉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 我们在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尝试图标格式呢?首先, 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紧密结合《牛津高中英语》新教材,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分析文章结构的习惯。诸如针对教材中往往有标题 (title) 和小标题 (subtitle) 的实际情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迪学生着重分析小标题如何为标题服务。当然, 也可以要求学生给文章加注标题或小标题。其次, 循循善诱的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细心分清beginning paragraph (s) —body paragraph (s) ———concluding paragraph (s) 。总之, 阅读训练不仅要让学生看懂, 而且要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脉络、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意图。只有如此, 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站在一个理想的高度审视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型教学模式 篇11

摘 要: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学习的主体 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教学中,大量的概念和规律的获得都需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且观察实验现象和动手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实验是促进学生形成概念规律、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一项重要的措施。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要从改变上实验课的教法上入手。本人在物理实验课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以一节实验课为例,来加以说明。

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后,教材上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应用,要求把电流计改装成电压表和电流表。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把电流计改装成电压表和电流表,首先要知道电流计的满偏电流和内阻才能改装,那么如何才能测出电流计的内阻呢?”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于是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如何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同学们可以查资料,也可以相互讨论。

实验课上,通过学生的反馈,本人进行收集整理以后,主要有以下几种测电表的内阻的方案。

设计方案一:电路如下图所示,怎样用这个电路来测电表的内阻呢?

学生:先闭合开关K1,然后调节R的阻值,使得电流计的指针达到满偏,再闭合开关K2,调节电阻箱R1的电阻,使电流计的指针半偏,这时电流计的内阻就和电阻箱R1的电阻相等。

这种方案叫半偏法,虽然是在复习资料上找到的,但学生还是有收获的:能找到一种测量电表内阻的方法,并且弄清了用这个电路测电表内阻的步骤。

设计方案二:电路如下图所示,怎样用这个电路来测量电流表内阻呢?

学生:先把R1调节到某个适当的值,闭合电键K,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设A1和A2两个安培表的示数分别为I1和I2,然后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有:I1r1=(I2-I1)R1,解得r1=(I2-I1)/I1。

这个方案是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后得到的,学生巧妙地应用了电阻箱能读出电阻的值,同时电流表本身能读出电流的特点,然后应用并联电路的特点,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到电流表的内电阻。

设计方案三:电路如下图所示,如何用这个电路来测量电压表内阻呢?

学生:利用了欧姆定律的知识,因为电压表本身是一个电阻(也就是电压表本身的内阻),不仅可以读出自身的电压,同时只要知道了通过电压表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就很容易测出电压表的内阻。

这个电路运用了电压表的双重身份,电压表不仅是一个电阻,同时又是可以读出自己电压的电表,然后运用欧姆定律,就可以得到电压表的内阻RV=U/R。

下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电路图选择适当的仪器来做实验,检验一下自己所设计的电路是否合理。教师要强调做实验时安全第一,一定要确保所用电器的安全。

经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结果发现了下面的问题:

运用方案一的这一组同学找不到合适的滑动变阻器,所以无法把实验进行下去。学生找教师来帮忙,这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说清楚,这里不是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没有这么大的电阻,这里使用的是电位器,并找出电位器,给学生做实验,实验很快就成功了。

运用方案二的这一组同学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快就获得了成功,测出了电流表的内阻。

运用方案三的这一组同学在实验中也遇到了问题,主要是电压表的内阻很大,串在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很小,很难准确地读出电流值。

教师提示:可不可以不用电流表,用一个电阻值很大的定值电阻来代替电流表做这个实验呢?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通过思考以后,画出了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图。测量的方法是先闭合K,断开K1,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1,再闭合K1,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2,根据串联电路的有关知识有:U2/Rv=(U1-U2)/R,就可以得到电压表的内阻。

这节课进行设计以后,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虽然学生设计的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这些方案都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获得的,是很可贵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尽可能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王棣生主编.中学物理创新教法实验改革指导.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思维型教学模式 篇12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互联网思维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并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可以说互联网思维不但有效突破了技术,更颠覆了人们的思维模式,改变着人们生活消费的方式,深刻影响冲击着整个社会发展。而作为传统行业的服装行业,更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颠覆性的改变了其商业消费的模式。为此,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急切需要进行变革调整。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等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发生着巨大变化,“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新的发展趋势。但由于高职教师等尚未革新传统工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乏味单一,且没有深入思考了解服装教学改革受互联网领域发展的影响,以至于难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缺乏学校与市场、企业一体化的极值。高职服装教育虽然强调校企结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主要在于学校对校企结合缺乏热情,没能形成良好的企业、学校及市场相结合的一体化机制,以及企业对学校抱有怀疑态度,缺乏对学习投入资金的动力等。

(三)高校师资队伍单一。目前,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多为国内艺术院校服装类专业毕业生,但缺乏接轨国际的意识,多沿袭国内高校服装设计的教学思维与模式,无法有效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的服装设计教学效率。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互联网思维型”人才培养的分析

(一)高职学生现状分析。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来自乡村区域的学生越来越多。但由于城乡家庭对基础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相差甚远,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再加上高职学生多为高考失利后选择就读的,以及部分家长对高职院校缺乏正确认识,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将学生送入高职就读,只求学生能够一技傍身即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进取心。同时高职生原本就欠缺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将影响其自信心,使之产生自暴自弃等心理,进而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人才培养的方向确定。服装设计专业要迎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及道德,能充分掌握对口岗位必备知识技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可从事服装设计、生产管理和结构设计与制版等工作,及拥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高职服装设计教学要实现“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教学目标,应采取“面对面授课→提供学生所需资料→有目的组织学习探讨→汇总问题解答→实践→基于问题继续学习”的循环教学方式,合理转变学生为学习主体,转变教师角色为教学引导者、组织者,以此进行双边互动沟通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此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教学,采取基地模式即校企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给在校学生职业技术实践平台与后期就业条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补充校内教学,最大化提高学生就业率,使之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同时还可采取校企共同招生定向培养模式,即校企同时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适应将来需从事的工作,进而接受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培养,达到转化知识、创新岗位的目的。

三、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互联网思维型”人才培养的方式

(一)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国家交流。针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特征而言,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最主要的手段。特别是与实施“020”运营模式的先进服装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真实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能够切实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市场,充分了解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情况,熟悉掌握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服装市场运作方式及规律,进而学习到服装设计全新的运作方式。同时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一方面引入时尚传播推广、时尚设计与市场营销等国内紧缺的核心课程,可通过引进国外教材或教师等方法进行。另一方面则要整合国内外院校学生共同完成的项目,引入国内外企业的真实项目等,借助互联网进行同步实时项目教学。此外,将合作企业正在开发中的项目引入院校,探索用户全过程参与服装设计等深度体验式的新兴教学模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改革推进的关键,急需转变并提高教师的理念和实践能力。通常可采取聘请企业精英到校兼职专业实践教师,选派院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实践的方式,以此来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市场实际经验丰富、较强创新能力且极具互联网思维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三)建设特色专业教学运行机制及评价体系。要实现培养目标离不开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针对互联网时代对服装设计人才提出的要求,结合校教务处、学院及专业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培养保障等制度方式,构建保证教学质量的体系,合理解决专业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并定期反馈检查师生“教”与“学”的情况和效果,促进教学改革井然有序的开展。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多维度学生考评机制,科学合理地建设教学运行评价机制和体系。

四、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服装设计“互联网思维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服装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互联网思维”人才也是现阶段服装企业急需的人才,故而这就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才能迎合企业需求培养出合格的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斐.基于互联网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16,02:197-197.

[2]郭斐.网络时代的服装设计及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J].人民论坛,2015,33:132-133.

上一篇:武术普修教学下一篇:中职数学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