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模式(通用12篇)
思维导图模式 篇1
所谓思维导图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开来,将数学问题的形成原因、最终表现以及解决方法通过逐级探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与渠道,而最终的探究结果需要依靠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理解并通过思考来得到.思维导图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那种以老师教学为主的教育理念,秉承的是以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将课堂交由学生,老师主要扮演引路者与指引者的角色,讲究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延长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周期,并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的不断投入而实现认知度的不断加深,同时实现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从数学概念入手
初中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与记忆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模式,将数学概念进行简化,帮助学生理解与归纳,在学生心中形成相应的概念网络,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当前的概念记忆下来,还能够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数学概念并进行整合记忆,进而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概念有内涵与外延之分,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学习概念最终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概念的外延则是帮助学生进行内涵记忆的伴随者.在概念讲解时,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记忆的中心词,接下来的外延与内涵的讲解都会由此拓展开来,这有利于学生认知广度的扩展与认知深度的加深.比如在进行“有理数”教学时,中心词便是“有理数”,主干便是有理数的定义、分类以及相关性较强的概念(正数、负数、绝对值等),主干又可以由此生出诸多枝节,这些枝节都可以与中心词“有理数”产生相关联系.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尽可能将枝节与“有理数”产生的联系进行说明,再与其相关性最强的主干联系起来.这种网格状的概念思维导图,可以将所有知识要点集中到对有理数的理解层面,从不同角度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最后再将官方定义告知学生,基于之前的大量知识积累,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认知会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与记忆.
二、从章节梳理入手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章节间存在强烈的依附性.通常情况下,后面所学的内容需要以前面章节的知识点作为基础,因此,数学课本的各个章节之间其实是一张关系网,学生只有做到心中“有网”,才能够对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透析,掌握重点知识,更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比如,七年级下册会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以及“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等内容,而在八年级上册,需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七年级学习的三角形知识是在为八年级打基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与三角形有关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全面的章节梳理,将年级与年级以及课本与课本间的区分破除掉,以知识结构的不同作为不同知识点间的区分标准.通过章节梳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形成了全面的认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也就具备了深度的认知素养,对于问题的理解与解答也会变得得心应手.
三、从学习方法入手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认知以及学习经历的限制,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学习成效.因此,在运用思维导图模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意识到学习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训练,为学生提供通向数学殿堂的有力工具.比如,在学习“因式分解”的相关问题时,学生在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分解错误,这些错误的表现形式多样,但其出错的根本原因被归结起来只有几个方面.因此,老师在看到学生分解错误时,要让学生建立一本错题本,让学生将自己因式分解出错的问题都归集到错题本中,然后找出出错的根本原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自身思考角度存在的缺陷,进而在改变思维角度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改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思维导图模式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内容的数学教学选择不同的方向入手,不管是从数学概念、章节梳理还是数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思维导入,其秉承的原则都是为学生提供思考路径与思路,在源头上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实现数学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建立理性思维模式,进而应用到学习与生活中.思维导图模式便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对学生思考方式的引领,让学生自主找到学习的方法与路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模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思维导图模式 篇2
本书将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剖析组织设计的关键途径。
组织设计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础,如同医生,不管是什么专科的医生,总要对人体的骨骼结构与七经八脉了解清楚。
一幅思维导图就象一个路标,能更多地让我们了解我在哪里?我还要去哪里?
组织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可以拿碳元素来作比喻。众所周知,石墨和金刚石虽然同样是由碳元素所构成,但因为结构不同而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性。
一个组织,要想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则需要系统考量影响组织设计的相关因素,以促成组织的最终落地。
有针对性地分析岗位影响因素,可以使定岗方案切合实际;而有效的定岗定责之后,才能够配套地对员工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与激励。
内容推荐
全书运用管理思维导图的形式,剖析了组织设计与分析诊断的关键途径。通过组织设计思维框架、模型把思维简单化、结构化,如庖丁解牛,掌握组织设计的管理脉络与管理控制点,并对思维导图框架中主要环节的操作流程与步骤、操作工具与方法、设计理念与指导原则、影响要素、实际案例等方面进行具体解析,使全书具有缜密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很强的实操性。本书是作者在企业咨询实践中对组织设计理论的深化、细化以及实践创新。
本书不仅适合企业管理者阅读,也可供企业咨询工作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吕嵘,工商管理硕士,新华信集团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总监,曾担任上市公司副总经理和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等职。长期从事企业管理诊断、企业管控、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咨询,曾为制造、通信、房地产等行业的多家企业提供成功的管理咨询服务
目录
第一部分组织设计
第一章思维导图——管理思维的主线
引子:庖丁为什么能解牛
思维导图的意义
思维导图的方法
第二章组织设计的程序
引子:象棋组织
组织用思维导图设计组织
组织设计前的考量维度
组织设计中期的考量与设计内容
组织设计后的考量维度
第三章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设计的原则
组织结构类型
组织划分与组合方式
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组织结构图绘制方法
第四章组织职能设计
职能设计思维导图
职能分析
职能设计与分解
职能诊断
职能结构划分
范例:现代财务管理职能设计思维导图
第五章管理幅度与层次设计
引子:诸葛孔明谋臣术的缺失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说明
管理幅度诊断思维导图
管理层次诊断思维导图
管理幅度与层次对组织的影响
第六章集团管控模式设计
集团管控的理念
集团管控体系设计思维导图
集团管控体系设计步骤
集团组织设计与权责划分
集团管控系统设计
第二部分岗位设计
第七章定岗设计流程与因素分析
引子:发生在《红楼梦》宁国府里的定岗定编
定岗分析思维导图
定岗分析方法与案例
第八章定编设计流程与因素分析
定编的意义与价值
定编分析思维导图
部门编制设置
企业总体编制设置与人工效率分析
动态定编管理与预测
第九章定岗定编信息收集与分析
资料分析法
关键事件法
观察法
面谈法
任务调查表
工作日志法
第十章如何运作定编工作
定编工作流程
编制分析人员的角色及作用
第三部分组织调研与诊断
第十一章组织有效性评估
组织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组织有效性评价注意的问题
第十二章组织不同生命周期效益与能力评价
引子:扁鹊治病
组织发展的战略阶段
组织各阶段管理特征与非财务性关键绩效因素考量
组织各阶段经营特征与财务性绩效指标考量
第十三章组织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
经济增加值
六西格玛管理
第十四章岗位满意度测评
岗位满意度模型设计主要步骤
岗位满意度模型设计
岗位吸引力评价模型
岗位问题评价模型
岗位满意度改进
后记思维胜出,方法才能胜出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三章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设计的原则
一、服务战略和目标的原则
组织结构是公司战略和目标的有机载体。组织结构的模式、层次、分工均是为完成组织目标而服务的。新的战略目标必然产生新的组织结构。
二、部门平衡的原则
部门平衡是指各部门岗位数量(人员规模)、职能、权力和地位的平衡。通常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工作协作关系,为实现这种内部协作关系,应保持各部门之间的平衡。
若同一层级的机构不能保持平衡,则会带来同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不同、苦乐不均、忙闲不等等问题,很容易影响人员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地带来同级管理人员在薪酬待遇方面的不平衡。如有的企业按照管理层级来确定待遇,则会引发一些问题。
三、专业化原则
专业化就是部门职能专业化、人员专业化。部门化有利于把专业技术、研究方向接近的人分配到同一个部门中,同类专家集中在一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以实现规模经济。
因此部门划分应充分考虑实现部门的最大专业化,职能分散则影响未来专业能力的形成,以及员工的培养通道的建立,进而影响组织的长期有效性;专业化的业务单元是企业事业发展的基础。
基于战略进行组织设计时,往往需要识别并将未来需求的专业部门划分出来,逐步培养部门的职能与人员向专业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一个部门内部的二级部门进行部门化的原则是:各二级机构之间主要业务有紧密的业务往来,内部信息可以互相支持,与部门的总体目标与使命有关联。
四、命令一元化原则(统一指挥原则)
组织的各级机构以及个人必须服从一个上级的命令和指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命令和指挥的统一,避免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使组织最高管理部门的决策得以贯彻执行。
命令一元化是保持组织有效、有序运行的基础。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应明确各种重要事务的命令通道,避免政出多门,一个下属可能就不得不穷于应付多个主管的不同命令。
因此,组织中要避免过多副职的设置,副职在上级与下级的管理链条中的位置往往难以判断,工作中难以保持“鞍前不越位,马后不掉队”,定位不清则责权不清。
五、分工与责权利对等原则
组织通过横向分工产生不同的部门,纵向分工产生不同的管理层次;各个管理层次、部门、岗位的责任、权利都要对应。
六、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管理人员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应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七、层级原则
思维导图模式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复习;思维导图模式
一、基于思维导图模式英语复习的优势
首先,思维导图模式有利于知识的整理,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与组织,从而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其次,思维导图模式还有利于加深学习记忆,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复习时,可以尝试回忆课堂上新学习的词汇与语法,并将单词进行一定规律的串联,归类记忆,还可通过添加色彩、图片等方式来调动左右脑一起强化加深记忆,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最后,由于一张思维导图即可将课堂中所需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均包含在内,这也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二、思维导图模式在高中英语复习中的具体应用
正是由于思维导图模式在高中英语复习阶段能起到显著提高复习效率和优化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复习,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而思维导图模式在高中英语复习中的具体应用,可细分为以下方面:
1.在词汇复习中的应用
(1)构词法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学生所需掌握的词汇量虽然较多,但仍然可以利用一些规律进行系统化记忆。构词法主要是利用单词所形成的“词根”与“词缀”,再进行扩展与衍生以便于记忆。这是由于英语中有相当数量的单词按照其构成形式都可以分为词根与词缀两部分,并能根据这些词根与词缀衍生出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新的词汇。学生在词汇复习时,利用思维导图法进行词根、词缀的推演,就能迅速掌握大量的单词。以“accumulate”这个词缀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复习所学单词的构成(如下图1所示)。
首先,将“accumulate”这个词缀放在整幅思维导图的中央;其次,画出可以由“accumulate”这个词缀构成的一级分支单词,如articulate,simulate,collect等等,然后在一级分支单词的基础上联想出与之相关的,更多更细的知识点,并进一步延伸,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更多的知识点;最后对所创作的思维导图进行检查与完善。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示各种词汇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单词词形和词意的理解。
(2)联想法中的应用
由于高中英语中部分英语单词不仅有着多重含义,甚至还有着多种发音,容易使学生产生记忆的混淆。为使学生能更好地记忆这些相似单词,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在复习阶段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来辨析这些单词,并归纳出它们的异同。
例如,对已学习的ash,clash,crash,smash,ashamed,cash等单词,教师可利用这些单词在发音相近,词意类似的特点,将这些单词制作成思维导图(如下图2所示)。并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将这些单词联想串联成一个小故事。如可联想为:恐怖分子驾驶飞机clash(撞击)了世贸大厦,飞机crash(坠落),大楼smash(击碎)了,大厦变成了ash(灰烬),小bush感到很ashamed(惭愧),需要很多cash(现金)来恢复美国人的信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明显提升学生在复习中对这类相似单词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与学习主动性也有着很大的好处。
2.在语法复习中的应用
在语法复习中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给学生构筑出一个整体的语法观,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习过的语法体系。在下图3中,即为利用思维导图模式所构建的高中英语定语从句的语法体系。
学生利用图3中定义从句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时,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并不是单独的语法知识,而是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它不仅能使语法之间彼此联系,而且语法之间的关系也清晰明了,容易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新学习到的语法和以往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对于学生而言,高中英语课堂上的听讲固然重要,但是课后的知识点复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思维导图模式在高中英语复习中的应用,不仅能避免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能通过思维导图使复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思想导图进行英语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思维导图模式在高中英语复习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且能明显提高单词记忆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新阳.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5).
[2]花晓梅.思维导图在英语复习中的应用[J].英语新世纪,2013(2).
[3]杨进.论教育创新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思维导图模式 篇4
一、教师仔细备课,构建符合考点的思维导图
为了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师要在物理课堂上渗透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然而根据书本内容将所有琐碎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不现实,这样不仅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难以区分知识点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根据考点、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有针对性地创设思维导图,如果是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点可以直接一带而过,反而言之,如果学生觉得有困难的知识点,教师在创建思维导图的时候甚至可以将特定题目的特定方法进行一个总结写在思维导图里面,这样不仅不会觉得是一种累赘,反而会让思维导图显得更有价值、有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透镜及其应用》这个单元的时候,其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课是这个单元的重中之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每张物理试卷上必然有相关的题目,因此教师需要将凸透镜的成长规则、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全部包含进思维导图里面;另外,《显微镜和望远镜》这一课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只是为了完整这个单元的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而增加的一个板块,在考试过程中最多考学生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明者,学生在经历了几次考试之后就会自然而然的熟记于心,因此在创建思维导图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个知识点一带而过。
二、设置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专属思维导图
教师创设的思维导图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创设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在一开始运用思维导图之时,学生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性格特征、活跃程度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另外,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在过道里不断巡视。首先,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防止学生在这个环节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度来决定这个环节的结束时间。在学生刚刚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个开头和转折点,让后让学生填空,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
例如:在学习《质量和密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写好大的知识框架,为了增加趣味性,学生还可以在趣味导图上进行一些加工,在《质量和密度》这个总的题目写在一个天平上,然后将质量和密度写在天平的两边,从这两个因素出发写出下面的分支。以密度为例,以定义、公式、单位、特性、测定、应用为二级分支,就这样以此类推,此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一些补充和省略,这样才能让思维导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的效果。
三、把握创建思维导图技巧,提高思维导图效率
创建思维导图关注的不仅仅是思维导图的内容,还有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对于学生学习的难点或者是考试的重点,学生在创建思维导图的时候,要学会将这些重、难点的分支加粗,或者将重点内容画上着重号。
例如:在学习《雾态变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其中升华、融化、蒸发、凝固、汽化、液化等是其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学生可以先根据进行雾态变化时是吸热还是放热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如果掌握的不好的就着重写详细一点并且加粗引起自己的注意,掌握的好的就可以适当做出一些省略,这样充满技巧、详略得当的思维导图,既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又可以节省学生的制作时间,充分发挥出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的真正意义。
四、结语
根据现阶段的新课程教学要求,大家对物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断攀升,将提高学生的物理研究能力作为学习物理的根本目标。然而,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教师只是根据考点进行教学,不着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根据知识点进行编制,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学生在做好每一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之后也要注意做好保管工作,将所有的思维导图纸张收集在一起,方便以后集中复习。希望通过以上提出的相关措施,可以在未来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摘要: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融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对这个阶段的内容进行一个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更加广阔、琐碎,此时可以更加凸显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独自复习,遇到无法回忆的知识点时再翻阅书籍,这样可以巩固学生的记忆;其次,思维导图要根据重难点进行复习,从而可以大大节省了复习的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导图,措施
参考文献
[1]唐敏,杨成.思维导图在培养中学生物理发散性思维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6)
[2]梁佳伟.解析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01)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思维 篇5
其实,是有个很好的方法,叫思维导图。这种方法可以把左右脑的能力都运用起来,提升创造力的同时整理自己的思绪。爱因斯坦也爱用这个方法去“创造想象游戏”,任凭想象力驰骋,寻找各种可能性答案,就算看起来很不可能,但创意也正需要这样才能叫创意。
我们的大脑是呈现一种发散性思维和爆炸性思考的,如果能很好整理出这些想法,那么就能找到你创意的“中心思想”。
思维导图方法及特点
首先要准备一张白纸,白纸能很好的把凌乱的思绪归零。如下图在中央的几个分叉上,写下你围绕中央词语想到的关键词,每个枝杈上写一个,不管是什么词都可以,写完后,在下一级的分叉上再写下你最先想到的词语,以此类推,发散思维。你从一个词语想到了5个,那么那5个词语又能分别想到其他的,这样你的创造性产出就增加了500%。
当你写满一整页纸的时候,再从中寻找你适用的关键词,把他们串联起来,或许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结果了。可以清晰地梳理你脑子里凌乱的想法,它会赋予你一副清晰的全景图,既可以欣赏到细节,还能观察到整体。
1)围绕一个你想理清楚的点,对外扩展开一些分支。
2)使用多色彩来表达,可以让图表更清晰,分类更明确。
3)可以使用一些图片或者绘画来表达,这样可以激发一些思维。
4)图表是很发散的,没有固定逻辑。
5)一目了然的。
思维导图的表达方式
除了用纸张写,还有很多的电脑软件。使用纸笔能让大脑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把左右脑运用上,缺点是修改比较困难,有时写和画会跟不上思维的速度,甚至是会受纸张大小限制。
思维导图的使用范围
除了用来整理创意外,思维导图还能用到生活中来。
读书笔记:看书很多时候会看过就忘记了,如果能通过思维导图记录,那么就能根据线索勾出 很多回忆。也能帮你从脑中建立起思维框架。
项目、目标管理:对于自己、项目的计划也可以选用思维导图整理,先对项目进行分析,一项项罗列出来,划分他们各自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的工作计划该怎么实施就很清晰了。
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和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增强你的记忆力、立体思维能力和你的总体规划能力。
下面学习啦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思维导图为什么要手绘?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和学习。
思维导图为什么手绘?用电脑画图不是一样可以,而且电脑做过也记住了?我反问了一句,真的吗?那好,那你就把电脑关了,什么先别说,手绘一张先再说。
等她真正开手绘了,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原以为头脑已经记住的内容竟然没有多少,要把原来电脑分支上面密密麻麻的内容,画到一张A3的纸上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思维导图为什么一定要手绘?
第一,手绘是掌握思维导图的基础,透过不断地手绘之后,可以快速的在我们的大脑内部建立神经连结,慢慢的培养一种放射性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模式。手绘的线条会给大脑留下很深的轨迹,这些轨迹就是大脑内部的电脉冲信号的通道。如果是电脑绘图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电脑绘图时,分枝是自动添加的,我们大脑记忆的信号是回车添加分枝和插入下一级分枝而已。
思维导图模式 篇6
关键词:思维导图;英语教学;应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思维导图这一概念便已经出现并运用于教学之中。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将思维发散性思考的一种具象化模式,例如,在黑板或纸上以一个词汇为起点,通过发散性思维创造出具有层次性的分支词汇,通过发散性的想象让学生联想与之相关的内容,从而让学习内容更具条理化、层次化,利用思维导图让思维更具可视性。本文以思维导图为主線,研究了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应用方法。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优势
(一)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
初中生的年龄处于12~15岁之间,这一阶段正是青少年逻辑思维发展的飞跃阶段,从形象化思维向抽象化思维过度过程中,初中生学习难度较大的文章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理解文章含义或无法分析出文章层次,造成阅读理解困难。或在学习语法逻辑时无法分清复杂句式结构的特点,造成英语学习难度提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通过关键词和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快速将一篇文章的流程脉络清晰梳理,提升文章理解速度。将语法分类画出,找到不同语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升复杂句式判断理解能力。
(二)有利于改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下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尤其在学习短文阅读过程中会陷入两种牛角尖境地。第一种是能够背诵全文,甚至默写全文,强调文章的完整性阅读,但却无法理解文章详尽意义,在做阅读理解时无法忽略任一词句,导致阅读理解解题时间过长,属于囫囵吞枣型学习。另一种则为更重视阅读中的短句以及生词,将重点放在细致末节上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内涵与整体结构,在全局观念上有所缺乏。这两种学习形式均不利于阅读理解的学习与解题。思维导图的应用下,通过对关键词的确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便能够将关键词按照层次写出来,在了解文章细致意思的前提下掌握文章整体结构,不仅将整篇文章的框架与结构展现出来,还能够展现语言知识点。
(三)有利于提升阅读速度
相对于小学阶段的文章而言,初中阶段英语课文通常接近千字,此时需要应用思维导图来帮助理解文章大意。通常初中阶段英语阅读更具层次性,会采用分段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维导图的应用正符合其条件,以高效、简洁的方式将文章大意串联,提升学生阅读速度。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
(一)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英语时词汇是关键元素以及基础性元素,决定了学生能否理解句子及文章含义,对于知识的扩展重要性较强。初中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展开词汇教学时,教师不难发现一个班的学生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若采用统一性教学方式很可能造成词汇量丰富的学生无法学到有效知识,而词汇量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下,通过连接元素以及中心发散的思维方式,可将新词汇加以串联,让词汇与词汇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状态。例如,将名词转化为形容词,名词转化为复数词,这些转化均可通过思维导图加以连接,让学生了解两个词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拓展词汇方向。以“child”这一单词为例,其可转化为“children”,在意思上也从单数变为了复数。在思维导图上,可将“child”作为中心点与出发点,“children”为第一层次发散,再从“children”发散其他词汇,让学生逐渐扩展词汇量。除了词汇量得到加强外,学生也可从导图中发现词汇转化规律。
(二)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除了让学生在日常背诵典型句式、优美段落以及重点文章外,还可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词组运用能力以及词汇运用能力,弥补日常缺乏写作锻炼的劣势。具体而言,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想象一篇文章中应有哪些具体结构,让学生在纸上将自己想要写的文章的结构段落以树状形式表达出来。通常初中文章写作难度并不高,更注重于文章层次的清晰化与脉络的条理化。因此,学生在写作前若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将文章主要内容标记出来,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便可实现思维的连续性。在连词成句、连句成段下逐渐梳理文章结构,连段成篇,在长期训练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能够明显提升。
(三)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阶段的阅读文章通常接近千字,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了解文章大意是阅读的关键。初中阶段文章多以叙事性文章为主,学生要想了解事件的情节发展,首先可利用思维导图找出事件发展的原因、主要人物、时间等重要元素,根据文章的深入閱读将文章脉络主要内容在纸上写出,并注重文章内容的转折位置。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进行阅读练习时通常将文中遇到的每一个生词用字典查出,意图是了解文章的具体含义,这会极大浪费时间。虽说可积累词汇,但在具体考试时弊大于利。思维导图教学下,教师应通过图表方式让学生自主概括作者写作顺序以及文章中心思想,梳理文章观点,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表,强调对文章材料的把握与理解、判断与比较。
部分教师可能将思维导图与教学中常用到的概念图相混淆,虽然两种教学方式均属于发散性思维,在原主题上“开枝散叶”地想象,但相对而言概念图更偏向于网状结构,重视思维的多方向发散;而思维导图则更偏向于树状结构,重视思维的层次化递进。教师应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思维导图应用的有效性。
思维导图模式 篇7
英国学者Tony Buzan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思维导图这一概念, 阐明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式, 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方法和工具, 点明了其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以后, 中外学者就此进行了成果丰硕的研究。林建材等人在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的实验研究中, 证明思维导图应用到华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还有助于建立学习型学校和团结合作的教学机制。张鸿军和王燕对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实验研究也说明, 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与协作能力等良好思维品质形成方面起到显著作用。但是, 单纯的思维导图应用于实践也有其不足之处, 第一, 它主要优化的是教师的教, 即教法发生变化;第二, 思维导图只是平面上的延伸, 是思维的静态展示。此外, 职业院校的教学有其特殊性, 学生英语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教法则略显陈旧, 虽然部分教师尽量尝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真正做到, 这导致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基于以上原因, 笔者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更具立体视觉效果、易操作、导向性强并可使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课堂的天盘、地盘教法,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支撑该教法, 以更好地促进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二、天盘、地盘教学法在高职英语中的应用研究过程
(一) 教学现状分析
1. 现象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与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行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仍有待提高, 学习水平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英语上。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足, 课堂学习氛围不浓, 教学效率不高等现象在职业院校屡见不鲜。总的来说,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困生较多且总体学习效果较差。
2. 原因
就学生而言, 其一, 学生知识结构复杂, 文化基础较弱。自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 学生来源多样, 有中专生、高考统招生与技校毕业生等, 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差别较大。其二, 目标定位错误, 内在动机不足。部分学生在高考中与自己的理想院校失之交臂之后, 心情沮丧, 不满所在学校, 内在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兴趣不高。其三, 过度依赖教师, 学习习惯差。虽然已步入大学, 但由于长期以来浸泡在以教授为主的传统课堂中, 大多数学生还是延续中学的学习习惯, 过于依赖教师讲授, 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习惯差。其四, 缺乏信心, 恶性循坏。高考失利使一些学生自信心缺失, 消极学习, 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最终形成了不会—不学—厌学—弃学的恶性循环。
就教师而言, 第一, 无升学压力, 监督不足。由于没有中学时的升学压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严, 缺乏监督。第二, 传统讲授, 教法陈旧。大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 在教学方面没有创新, 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 忽视引导, 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认为学生已成年, 懂得自己发现和学习, 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 未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这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态度散漫, 教学效果不佳的后果。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9年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对比上述教学现状的分析可见, 当下的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 研究假设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英语知识未成体系等特点尤其体现在语法方面。首先, 语法知识的欠缺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听不懂、说不出, 读不懂、写不出。其次, 听和读是知识输入, 说和写是知识输出, 若没有足量的且合理组织的知识输入, 就没有输出, 因此涵盖句法和词法的阅读在英语学习中极其重要。但就目前来说, 教师灌输式的教、学生接受式的学使得语法和阅读的教学优势没有被发挥出来。
天盘、地盘可以把一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易记忆的、立体螺旋式且有高度组织性的图。此外, 可运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产生的以学习小组为主体的教学组织手段, 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 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 也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学互评,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 实施过程
1. 天盘、地盘与小组合作学习
(1) 天盘。天盘的三维立体图形是一个三维的螺旋结构, 正如地理上九大行星绕太阳运转的立体图, 符合事物渐进式、螺旋式的运动态势, 也正如人的思维螺旋一样, 螺旋前进, 同时向周围发散。天盘包括中心主题、关键点和连线三个部分, 中心主题位于圆的正中位, 关键点环绕周围, 并顺时针以圆滑的带箭头曲线环环相连。诸如此类, 每个二级主题又可以延伸出若干关键点。此外, 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各级标题, 每级之间表示逻辑连接的连线的颜色也可以各不相同, 让结构图看起来更清楚、有层次、好记忆。
(2) 地盘。地盘是天盘的映射与投影。第一圈中间是核心部分, 然后依次向外分支, 地盘还可以加入刻度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和说明。地盘是对天盘的归纳与总结, 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归纳总结的方式不同, 画出的地盘也不同。也就是说, 对于一个天盘, 从不同角度理解可以画出不同的地盘。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理解不同, 画出来的地盘也就各异。
(3)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完成实践任务、发展学生能力、优化学习效果。传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随机指定前后或邻桌学生为一组, 说明各小组的整体任务, 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讨论并在课上指定或者学生自荐来展示成果。这种合作学习形式分组不合理, 没有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差别和优良比例, 有可能使部分学生“搭了便车”。这既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 更不能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任务分配笼统, 没有具体指向, 组内成员分工不明, 不能使各成员都得到发展, 发挥不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应用天盘、地盘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从合理分组、明确任务、个人学习、组内合作、组间交流、评价反馈六个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小组合作学习首要是分组, 分组应当合理且要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得到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情景刺激时会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 因此他们也是具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塔佩斯 (Tupes) 在他的人格“大五理论” (The Big Five) 中将人格特质划分为创新型、公正型、交际型、倾听型和冲动型五种类型。创新型的学生具有经验开放性的人格因素, 想象丰富、标新立异且创造力强, 在小组活动中想法多样, 可引导组员积极思考;公正型的学生的人格因素为尽责性, 他们尽职尽责、公平公正、严谨自律, 除自律外, 还能公正对待组员, 督促小组完成任务, 协调组内工作;交际型的学生具有外倾性, 热情、果断、乐观、活跃;倾听型和冲动型的学生正好互补, 可以推动组内的讨论学习。当然, 学生也不完全是确定的单一类型, 也有可能是几种类型的交叉, 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认识也不一定全面, 因此分组在保证尽量合理、成员互补的情况下, 视具体情况而定, 将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 确保小组成员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任务布置主要涉及两方面。第一, 明确各小组任务。在合作开始前, 教师应尽量简洁、明确地说明各小组任务内容与最后应达到的要求等。第二, 明确各成员任务。组内成员需要分别担当角色, 承担任务。根据上述基于人格“大五理论”的分组, 公正型的学生可担任小组长负责监督、协调与组织工作;由交际型的学生担任小组成果汇报员, 负责向其它组和教师汇报、展示组内成果;除此之外, 小组成员还应包括信息整理员、记录员与评论员等。按学生的个性特征分配角色, 可使其发挥特长, 增强自信心, 更好完成任务。同时, 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还应遵循取长补短、全面发展的原则, 小组长与汇报员等需定期更换。
明确目标后, 小组成员需根据小组总任务搜集整理资料, 画出自己的知识内容天盘图。供下一步组内讨论交流之用。宏观和微观任务明确之后, 组内成员可展开合作讨论。讨论完成后, 组长组织成员根据合作讨论学习的内容确定本小组的最终天盘, 供下一步组间汇报、交流之用。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各小组, 对有困难小组或个人给予引导。
各小组的天盘在组内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完成之后, 教师即可组织各小组进行班内公开汇报。小组之间互相学习, 补充完善本组的天盘。除组间交流, 还可进行平行班分享交流, 即待组间交流结束后, 选出最佳作品进行班级间的展示, 再一次自评、互评并获得反馈, 使知识更全面, 也可有更多机会综合应用语言、锻炼能力。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评价不是孤立的, 应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过程, 达到促学、促教的目的, 评价包括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三类。
天地盘支持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位学生都有成果, 改善了传统模式中部分学生不参与、收获微弱的问题。此外, 这种模式 (见图1) 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都能各尽其才, 在小组活动中取长补短, 获得全面、长足的发展。
2.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天地盘教学应用
(1) 天盘支持的语法教学实践。天盘是一个螺旋渐近并有先后顺序的知识表征图, 比较适合用来呈现像语法一样需要逻辑上一步步推进、一环一环展示的知识内容。利用天盘学习语法, 学生可明确自己已知的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并清楚圈里的哪些信息尚未掌握, 再利用一步步、一环环规律呈现的天盘知识图理清整体知识构架。
天盘图式立体、动态, 有规律且易于记忆, 可将绘制天盘的任务交给学生, 也就是说, 天盘强调学习者动手实践并完成绘制。在动手实践过程中, 学习者不仅获取知识, 也训练了自身的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实际上是在提高学习者学习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甚至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 高职《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的第一单元涉及定语从句, 对此, 笔者进行了“画出自己的天盘”的活动探究教学。首先, 教师举例简单讲解天盘的画法;其次,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内容和安排, 画出本组天盘;随后进行组间交流与展示;教师在组间交流结束后呈现完整的定语从句天盘图, 进行总结并构架知识结构图。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组内讨论天盘绘制是第一次思维具体化的活动;课堂展示环节, 组间讨论、学习, 补充天盘是第二次知识和逻辑的整理与呈现;最后, 经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升华成的知识结构图为第三次知识整理 (见图2) 。这样反复且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一来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自己动手学习, 丰富了学习体验, 提升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来教师从机械、反复的知识讲授中解放出来, 只需对学生进行个别点评和指导。
(2) 地盘支持的阅读教学实践。地盘是封闭性的, 层次明确, 而且有刻度标注, 很适合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初步泛读时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内容和随后进行精读时学习词汇、短语等。例如, 在学习《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的Unit 5 How Does Education Promote Success时, 教师要求学生首先头脑风暴, 思考教育是如何促进成功的, 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成功。在学生完成交流、讨论之后, 引入课文, 让自学并回答课前问题, 画出自己的天盘图。第三步, 在小组内讨论并完善天盘, 教师辅助指导个别小组, 并于最后讲解、补全天盘。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阅读之前的班级讨论思考教育促成功是从哪几个维度分别展示的, 每个维度包括什么内容, 最后从不同的维度画出地盘 (见图3) 。比如, 这个地盘可以从个人、社会的维度展开设计, 或者按照物质、能力、机会、社会贡献等维度展开。不同的维度分法产生不同的天盘, 这体现了学习者思考的不同角度, 又一次锻炼和发展了学生自主思考、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在初步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深入进行精读, 注意词汇、短语、语法和写作中内容衔接等技巧的学习。利用地盘上的刻度,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未学单词、短语查找并记录下来, 也可以在教师讲解分析的过程中做成笔记, 方便后续有层次、有细节、一目了然的复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地盘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有助于知识记忆。
在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中使用地盘,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盘, 绘制地盘是一个理清思绪、整理逻辑, 将信息知识具体化、可视化的过程,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 讨论和实践属于主动学习, 学习效果在50%以上, 因此,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地盘, 随后进行讨论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 研究结果
将基于思维导图的天盘、地盘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 可以发现, 由于其呈现方式具有发散性、立体化、可视化和系统化的优势, 对职业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一,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二, 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统计、分析该种教学模式应用前后两个学期学生的期末成绩发现, 学生的成绩普遍有所提升, 成绩偏下游的学生数量减少, 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缩减。其三,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 应用天盘、地盘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职业英语教学, 发展学生能力, 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论
职业院校教师需在了解学生特点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以提高职业英语教学质量。在职业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 应用天、地盘的小组合作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明确任务安排, 确定目标导向,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呈现出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结构, 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发展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此外, 应用思维导图和五人小组活动模式, 学生除在小组内实行以优带差, 互帮互助, 相互促进的学习外, 在课堂中教师也走下了讲台, 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 改变了一言堂的课堂氛围, 教师成为了指导者、促进者和学习资源提供者,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记忆, 而是有着完整体系的、饶有趣味的“立体变形金刚”。
此外, 应用天、地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三点: (1) 正确把握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 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个人自主学习。教师走下讲台, 把课堂交给学生,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事先进行自主学习, 然后在小组讨论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促进学习深入。 (3) 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性地使用天、地盘教学方法。天、地盘支持的小组合作学习适宜于教学内容有一定难度且知识量较大或者结构比较复杂, 有待于探究和梳理的教学情境。
摘要:现代教育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 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职业院校英语的教学现状, 提出具有思维导图特性的天盘和地盘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并展开应用研究, 发现此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学习有帮助, 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较大。
关键词:天盘,地盘,小组合作学习,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英]托尼·巴赞 (T.Buzan) .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5.
[2]林建材, 董艳, 郭巧云.思维导图在新加坡小学华文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0) .
[3]张鸿军, 王燕.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5) .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陈少华.不同认知任务中人格特质对信息加工的影响[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2.
[6]张利燕.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4.
思维导图模式 篇8
“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的, 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进,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那么,“学科思维导图”与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到底有什么区别?两者有什么渊源? 怎样才能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思维导图的学习者。
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差异
从直观上看,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确长得很像:1两者都主要是由关键词和引导线构成;2都呈现出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层级结构;3都图文并茂。但“长得像”只是表象,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或者说是灵魂上的差异 (如下表)。
综合上表,在思维方式上,思维导图主要强调放射性思维,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强调结构化思考。放射性思维重视自由联想,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严格要求,想到即合理;而结构化思考非常重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关键词的生成上,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主要依靠绘图者的自由联想或从材料中直接提取,难度不大; 而学科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则要绘图者依据学科特性来进行提炼、概括、添加标注,这对绘图者的思维能力及学科功底是一种挑战。 另外,在功用上,思维导图侧重“整体感知记忆”和“发散思维策略”的培养; 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侧重对知识的深度理 解及学习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难度更高,但其教学应用效果也更明显。
学科思维导图与思维导图的渊源
学科思维导图的原始基因(关键词、引导线、层级关系、色彩与图形)均来自于东尼·博赞所发明的思维导图, 但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根据学科教学效能提升的需要,陆续将这些原始基因与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逻辑学、教育心理学、记忆技术以及学科知识结构、学科内在思维发展规律、课程改革思想、考试规律等基因进行重组, 最终提出“学科思维导图”这个概念, 并重新设计了品质标准、绘制方法及学科教学应用策略。通俗地讲,学科思维导图继承了思维导图的主要元素和表现形式,所以它们长得很像,但在内涵上深度整合了逻辑思维及学科教学思维,使之更加适用于提升学科教学效能。当然“转基因”只是一个比喻,两者不是同一技术领域(一个是生物工程,一个是思维工程),所类似的是“重组”与“融合”的模式。
如何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
如何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从道、法、术三个层面来谈。
第一,道的层面(明确方向)。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使知识的学习从“记忆导向”转变为“理解导向”,并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如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等)。
第二,法的层面(明晰规则)。为保证学科思维导图的品质,我们在反复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科思维导图品质管理十二条标准》。
形的六大标准为:1“一图一中心, 主题要突出”,也就是说一张学科思维导图只能有一个中央图,不能多中心,主题要明确。2“主干不超七,记忆好管理”是指一般学科思维导图的主干最好不超过7个,因为人脑同层级记忆宽度一般是“7±2”,超过7个容易乱,但主干也不宜过少,那样说明思维广度不够。3“层级三至五,宏观到具体”,层级主要指思维深度,研究发现三到五层最好,层级过少知识处理不到位,层级太多容易跑题。4“易读信息大,导线须转平”,学科思维导图的内容比一般思维导图的信息量大,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知识的深加工和理解而不是强调记忆。5“关键词精准,增减都不行”,优质学科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要精练到增一字多余,少一字不明,绝不能是大句子, 因为罗列句子并没有启动思考。6“色域区分明,一眼就看清”,指要用不同的颜色将知识模块进行区分,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在“忆图”时也可以根据颜色来进行回忆。
神的六大意识为:1“目标意识”, 画学科思维导图首先目标要清晰,如一篇课文要解决哪几个问题?2“问题意识”,这是更重要的,学科思维导图的展开一定是由问题引导的,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3“要素意识”,指什么样的体裁就要提什么样的要素,如说明文的要素是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顺序和方法;记叙文的要素是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4“层级意识”,指同层级及上下级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合理,不鼓励个性化的随机发散。5“对象意识”,是指画学科思维导图要分学情、分学段、分对象,不能过于艰深,也不可浅薄,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6“规律意识”,强调一张优秀的学科思维导图,一定要把考试规律 (题型意识、考点意识、解题策略)和学科规律融入学科思维导图之中,只有这样,才是对提升学生学科水平有用的。
第三,术的层面(用对方法)。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非常简单,我们编了一个口诀来帮助大家记忆:“一画中央图, 主题要突出;二画图主干,大项要列清; 三把分支画,细节辨分明;四将图画完, 浏览作补充。”学科思维导图的品质不只是由画图的技巧来决定的,而是由绘图者的思维品质和学科功底来决定的,为图而画,忽视图背后的思考方法, 是舍本逐末。因此,教师要绘制出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必须要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逻辑能力(如概括、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等),学习有效的思维方法(如发散、聚合、递进、转化、辩证等),另外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也是重要基础。
显然,绘制一幅高品质的“学科思维导图”比画一幅随心所欲的“思维导图”要难得多,但正因如此,它对提升学科教学效能的作用才是巨大的。
思维导图模式 篇9
一、借思维导图,助微观落实
微观落实就是要按《课标》规定的学习内容,落实每一个知识点,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方面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不留知识死角。从教材把握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把课本读“厚”。而借助思维导图,运用放射性思维,将思维流程化,让思维能够“看得见”,就可以使繁杂的知识变得简洁、明了,便于高效把握。
如“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思维导图(图1),以“商品”为核心主题发散性出“含义、本质、基本属性”3个一级分支,随后将一级分支扩散为二、三级分支,分别从含义中提炼出“劳动产品”、“用于交换”两个关键词,点明物品要成为商品的两个必备条件;从本质中提炼出“交换关系”、“劳动交换”两个关键词,让人明白,商品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从基本属性中提炼出“使用价值”、“消费者”和”价值”、“生产者”四个关键词,然后用关联线勾画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让人明白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可兼得,消费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就得付出商品的价值;而生产者是为了获得价值,就得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这一思维导图利用简单明了的关键词、关联线等将复杂的内容化繁为简,使知识得到了层层扩散和细化,可以让学生清晰明白、全面深刻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借思维导图,助中观呈面
中观呈面就是要在微观落实的基础上串联知识,形成“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的知识链网络,也就是要把课本读“薄”。可以以主题的形式,将分散在各单元、课框目中的主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本主题的知识集成块。而借助思维导图,运用放射性思维,将思维图谱化,是实现中观呈面最为高效的方法之一。
思想政治教材的知识点并非零散脱节、互不相干,而是纵横交错、内在联系的。传统的单调的、不突出重点的线性思维,较难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而借助思维导图,运用放射性思维,将思维图谱化,可以使知识的纵横交错联系一目了然。如辩证法思维导图(图2),将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点、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辩证否定观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将思维图谱化,让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助于将前后相继、左邻右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有机地串联起来,让知识变的简洁、有序,从而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
三、借思维导图,助宏观构建
宏观构建就是在构建单元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以模块的方式编排,关注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相对淡化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而思维导图正是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最为高效的工具。
如,可以“经济生活”作为中心关键词,以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个人、企业”和宏观主体“国家”作为次中心关键词来构建《经济生活》整个模块知识(图3),使整个模块知识清晰明确、融会贯通。
借助思维导图,运用放射性思维,将思维图形化,让模块知识由繁杂抽象变为直观快捷、由深奥冗烦变为浅显愉悦、由枯燥乏味变为清晰明了,充分开拓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潜能,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将思维图形化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用各种相关的色彩,图示、符号,触发灵感,大胆创新,进而达到“一图胜过千言”的境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图”作舟!思维导图提供了一个简单却又极其有效的革命性的图形思维工具,他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思维能力、抓关键的能力、突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有助于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在学科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摘要: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是由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被誉为英国“记忆力之父”的托尼·巴赞发明的。它主要是借助可视化手段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能发挥人脑整体功能。这一简单易学的思维工具,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国内将它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以及学法指导的实践研究相对不足。
关键词:思维,导图,政治,教学
参考文献
[1]黄泽颖.善用思维导图,共建知识网络[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03).
[2]李靖,张艳明.思维导图:可视化使思想政治课不再枯燥[J].中小学电教,2011,(Z1).
[3]张敏,杨凤梅,朱晓红.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04).
[4]高志军,李海青.对思维导图在教育应用研究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1).
[5]范晓卫,刘丽丽.浅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01).
[6]张晓华.浅析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7,(07).
当思维导图遇上思维的有形与无形 篇10
思维之形是放射性的,是从中心向周围发散的开放性结构。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正切合了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关键词,都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成新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又可以发展成为另一个主题,这样就呈现出无限制放射的立体结构。
思维导图顺应了人类思维的自然特性,而语文学到最后就仰赖思维,必须遵循思维的规律,那么运用切合思维规律的导图也就可能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效果。鉴于此,我提出了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一些设想。
设想之一:解读文本的思路图
思维导图凭借图形、线条等相互勾连,将复杂的文章结构以图式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从而能显示课文的结构层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蔽”作为关键词,连接“我之蔽”与“王之蔽”,再在下一个节点上连接两种弊病的具体表现,也就呈现出本文的清晰思路。
设想之二:构思作文的引导图
用思维导图来整合与处理材料,能在写作中有效调控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有序地安排段落,以最合理的结构将内在的思想外化成文字。
思维导图可以运用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在材料准备阶段,学生利用思维导图通过联想可能激活相关材料;在布局谋篇阶段,学生可以明确写作的主题,然后合理安排所选材料,妥善安排好写作顺序,这样根据导图行文,文章就可能有的放矢,有路可循。
设想之三:巩固学习的框架图
思路导图可以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因而对学习可以起到巩固的效果。比如,在复习小说时,我们可以描绘这样的思维导图,中心词是“小说人物形象”,下一级分支从“人物形象的概括”“人物描写方法”“次要人物的作用”等角度展开;再从“人物形象的概括”往下建立“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心理、心态、心情等”、“品质、个性、精神等”等分支;从“人物的描写方法”建立……这样就一目了然地把握了人物形象的相关知识,建立在整体把握基础上的记忆就不是支离破碎,一鳞半爪,而是体现了知识内在的逻辑性联系。
设想之四:梳理思考的笔记图
用思维导图记录笔记,学生能够抓住教师讲述的话题与主题,强调的重点,不再被动地记录,而是对要点内容进行积极的加工、分析和整理,记录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的过程。
在布置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学生经常反映记不住文本的复杂情节与繁冗细节,教师不妨重点指导将对全书情节有概括与暗示作用的前五回做导图,当贾府的人物关系网初步形成,当现实与幻境的情节建立了某种关系,学生自然也就心中有数,整体上意会到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与宝黛爱情的悲剧。
设想之五:催生创意的发散图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巩固已经架构起来的知识系统,并且借助逻辑的联系,建立与新知联系的通道,建构主义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在这个无止境联想的过程中将零散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为系统,从而在瞬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催生出创新性的理解。
●无形失范而枉费劲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工具,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的可能性,因为它顺应了人的思维的发散性的特点。但是,当前存在着一种美化甚至神话思维导图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会毁掉这工具本身。诸多商业宣传都把这个东西过于夸大,认为它是“开启大脑的钥匙”、“终极思维”,吹捧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于是乎掀起了一场思维导图的风暴,席卷了从商业、企业到教育的所有领域。
但是我们想想,常常是工具越机巧,人脑会越愚钝。在教学领域,过于强调这种工具,由此而形成的依赖性容易让我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惰性,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根本问题。如果思维导图运用过多,固定于一种模式,就有可能错过挖掘大脑潜力的机会,进而让课堂离真正的语文愈行愈远。
1.只是大脑的辅助工具
思维导图在整理知识,强化记忆方面被证实为有效,但这种效果是通过思维导图的工具,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获得的。但工具都有一定的适用性,思维导图也只在有限的适用范围内发挥作用。即使在思维导图适用的领域,这种工具也有它的弱点,这些弱点是由它的特点带来的。思维导图的延展方式是由点向下层节点的发散,这样的发散可以回溯到一个中心,即某个关键词。这样就忽略了这个关键词语与另一个平行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只是纵向的拓展而忽略横向的联系限制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视野,于是不能从宏观上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决定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是教学内容本身,而非某一教学工具,工具永远是一种辅助手段,工具的有效性不能被无限的放大,从而代替内容,语文教学的实质内容是本民族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品味鉴赏能力以及迁移运用能力。教学以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为旨归,而思维导图则是用图示化的手段建立起知识的联系,梳理出概念间的层次关系,这样的目标错位致使思维导图无法在与日常生活广泛联系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导图的筐子装不下语文的菜
原因之一:情感与文化无法图示
语言文字不仅具有表意性,而且具有非常浓烈的情感性。思维导图具有逻辑的延展性,概念的向下一层级的发散性,这种工具诉诸理性,只是反映节点间冰冷的关系;而语言文字的品味鉴赏不仅仅需要理性,更诉诸感性,需要读者调动感官直接去观照,其中蕴含的情感甚至需要读者以生命去体验才能获得,图示化的思维路径无法尽显情感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凝聚于特定的意象中,附着于一定的事件中,并不仅仅表现在思维导图所反映的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上。比如,“网”置于关键词位置,联想到有形之网、无形的网。再从“有形之网”往下一级延伸出诸多分支,如“鱼网”“鸟网”“蜘蛛网”等;从“无形之网”延伸到“法网”、“情网”、“关系网”等。从这样的关系图中我们只能发现概念的辐射,而发现不了情感的痕迹。但如果是文学作品,人们凭借想象与体验才能获得文本的情感内核与意蕴实质。例如,北岛有一首一字短诗:“生活——网。”人们通过体悟联系生活体验,可能感觉到在复杂的人生面前的迷惘与失落,在纷繁的时事面前的无奈与彷徨。
语言不仅是表情达意的,而且蕴含着文化的因素,如汪曾祺的文章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钟情,因而在创作上力求回到民族传统,在语言上则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方言。那我们想想,要是把这样的“中国味儿”用思维导图怎么表达出来呢?勉强图示出来的东西可能只是小说的外在形式与层次结构,绝对不能承载小说丰富的意蕴。由此看来,情感也好,文化也好,都是要靠读者用心灵乃至生命去体验的,而不是靠逻辑去分析的。思维导图无法穷尽微妙深邃的情感世界,无法折射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
原因之二:审美与鉴赏没有模式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思维整理的方式,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这一结构是否适用于文学的审美鉴赏呢?
审美过程是在审美状态下对审美对象予以观照以获得美感的过程。在文学文本中,这种美感的获得依赖于对文本的审美感知或者直觉美感获得。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产生强烈的共鸣,审美主体与文本的期望达成和谐的统一。当我们试图把思维导图运用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时,我们的审美活动就变成单纯的由点向周边发散的模式,这种固定的思路固然符合大脑的思维特点,但审美活动是个更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发散式的联想,也有形象化的思维过程,也有对比体验的过程,也有顿悟与模糊等心理过程。
思维导图把这一切简单化地处理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以关键词作为切入点来建立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它的局限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当我们深入思考原因时,就会归因到思维导图模式化的解构文本,会让我们忽视文本自身的形式美感与内在的精神美感。这样图示化文本之后,滤去了文本的情感与艺术特质,审美活动变成了简单的内容概括以及层级关系的建立。过分关注文本内容的层级关系,就会忽略读者的自我生命体验,读者也就无法在审美活动中发现自我,无法通过自我的感性显现来体验文本的美感。
思维导图的节点关联过分依赖联想,从而产生了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想象。我们知道文本意义有很多空白与不确定性,这些地方需要读者放飞想象的翅膀,而思维导图的模式化处理文本的方式扼杀了对艺术的想象力。
原因之三:灵动与顿悟不能规整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对文学类文本的解读一旦套上思维导图的缰绳,我们就失去了艺术鉴赏的活跃的心灵,臣服于僵化与机械的知识点与概念图。
我看过一些根据经典名篇编制的思维导图,从课题发散到作者、背景、结构、主题到写作特色,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紧扣教材要点和高考考点。于是,语文教师在导图的引导下成了匠气十足的“教书匠”,学生也不能感受到艺术的变化和顿悟的喜悦。
比如,用思维导图解读“必修三”课本闻一多的经典诗歌《发现》,我们一般以课题“发现”置于导图的中心,下一节点分别是“不是我的中华”“噩梦挂在悬崖”“你在我心里”,从内容上来说,概括还是比较全面的,但这三个下级节点是怎样的关系呢,以及每个节点从与社会现实联系的角度来看有着怎样的意蕴呢,我们无从把握。但是如果读者以一颗敏感的心,进入闻一多创设的悲怆的情感氛围中,无需凭借导图对文本的层次解构,仅凭着整体的感悟就能领悟到诗歌作为“新格律诗”的代表所表现出的“建筑美”“音乐美”“图画美”以及在美的形式下隐含的深层的爱国情感,这是规整的思维导图引不出来的。
再如解读苏轼的《赤壁赋》时,采用导图我们可能导出由景入情再入理的思路,但只是局限于此,文章那种“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的沛然文气,我们便无从领略;那种“主客一体”的实质关系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内心的“出世与入世”的深深纠葛与矛盾便无从把握。只有在与文本的亲近中,保持心灵的丰富与充盈,排斥任何简单化的套路化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才能在灵动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艺术之美。
3.承受不起的双重技术化
阅读的第一重技术化是教师从应试的角度来认识,长期采用解剖式阅读教学,读文章看到的就是一个个知识点和命题点。思维导图的运用是对文本解读的第二重技术化,这重技术化的过度使用让我们又一次背离文本的阅读规律,在错误的文本解读道路上积重难返。
思维导图模式 篇11
1.从“洋流”出发,进行思维画图
图1中的第一级发散是与洋流直接相关的考点:洋流的分类、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级发散:洋流的两种分类,即按成因分类和按性质分类;洋流分布的四条规律,分别是中低纬度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和南纬40°~60°海区的大洋环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四个角度发散。三级发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分为夏顺和冬逆(见图1)。
表一:洋流按成因分类
分类成因举例
风海流由盛行风吹拂而成南北赤道暖流(东南、东北信风)西风漂流(中纬西风)
密度流因海水密度差异而形成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洋流,表层海水自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补偿流由风力、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补充所形成的洋流。它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两种秘鲁渔场的成因就是该海区存在上升流
2.归纳整理
(1)洋流分布规律(见表二)。
表二:洋流分布规律
海区分布规律模式图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由四股洋流构成,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寒流,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暖流。如模式图中(1)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由三股洋流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大陆西岸)为暖流,大洋西岸(大陆东岸)为寒流。如模式图中(2)
南纬
40°~60°海区形成自西向东环球的西风漂流,其成因为风海流,其性质为寒流。如模式图中(3)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向东流,顺时针;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向西流,逆时针(如图2)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比如在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如图3)影响下,澳大利亚西部出现海滨的沙漠。
②对生物分布的影响:世界著名的渔场多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海域,因为暖寒流交汇处饵料丰富、上升流将深层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易形成大渔场。比如: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如图3)的形成是因为该海区存在上升补偿流。
③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流加速,逆流减速,比如:郑和下西洋冬季从长江口出发,夏季返航,顺风顺流;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多海雾正是如此(如图3);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船只造成威胁。
④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速海区污染物净化;扩大海区的污染范围。
3.运用思维导图解题
据统计,全球每年产生1亿吨塑料制品,其中10%的最终“归宿”是大海。下图中甲处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废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物”,其面积达343万平方千米,中心最厚处达30米,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旋涡”。
(1)描述“垃圾场”分布的大致位置。
(2)分析说明大量塑料垃圾在甲海域顺时针旋转并在甲海域聚集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大洲轮廓可判断图示甲海域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其次,头脑需呈现世界洋流分布图(图3),同时拿此题的甲海域周围的环流与世界洋流分布图一一对应。
第(2)题,“垃圾旋涡”是受洋流的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海洋塑料垃圾被卷入洋流系统内部而成。
答案:(1)北太平洋中低纬区域的中部海域。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阅读能力 篇12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 发展语文能力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例如,要找出图形中的关键字,需要学生去准确地分层和概括:既有整体上的分层,又有词句上的概括,既有整体上的把握,又有细处的拿捏。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要根据文本和关键词,调动已有经验,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可视的图画,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互动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之后通过自我发现、合作交流、对比学习等方法不断修正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比死记硬背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思维导图能协助学生更轻松地把握课文,克服语文阅读中存在的材料多、知识点繁杂等困难,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
3. 引导学习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把握”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形象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又能清晰地了解文章的整体格局和作者的整体思路。通过固定的绘图程序“关键词+连线+图形+颜色”,让学生在每一步绘画中,对应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从而在长期“整体把握”的训练下,逐步“熟能生巧”,让自己的习作既“谋篇布局”,又得“心”应“手”,最终创作出有自己风格的好作品。
4. 提升课堂效率
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学生将文章的整体思路用自己的理解呈现在画纸上,这样,教师就可以快速了解每个学生理解文本的情况,从而让指导有的放矢,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利用“思维导图”,既可以表现出文章的脉络,又可以展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 熟读文章,寻找“思维节点”
《海的颜色》是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四处海洋颜色的描写说明富有变化的海,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对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命题,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思考进行验证,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层次清晰,作者思路明朗,非常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训练,提升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下面就以此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说明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
(1)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导入新课后,学生通过认读课文排除生字词的障碍后,初步感知课文。其中需要进行对字词及朗读的检查,以便掌握学情。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朗读中感知、明晰对课文的整体感受,明确中心,为绘制“中心”做好准备。
(2)概括“中心”,绘制“框架”
通过交流,让学生概括大意,逐步浓缩成一个关键词。一篇文章的中心,学生如果觉得不清楚,或者不明显,或者不能肯定的,可以用“?”(问号)或假定的中心代替。在有了中心后(包括“假定的中心”),再默读课文,找出围绕“中心节点”的其它主要节点。
例如:《海的颜色》课文开头,“海是什么颜色的?”提出这个问题,估计多数人会回答:蓝色的。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么?阅读课文可以知道:作者以“大海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为中心,那就将“海的颜色”概括为中心节点。作者围绕中心节点,描述四个地方的海来说明“海不一定是蓝色的”,据此可以将“渤海湾”“西沙群岛”“西西里岛”“摩纳哥”确定为围绕中心的四个思维节点。
学生通过默读,在默读中思考文章的主干,用关键字表示出来。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默读思考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会在一次一次的概括中、感悟中,逐步增强这种能力。
2. 理解课文,使用思维导线
(1)根据关键字,理解“思路”
概括出思维节点,学生也就逐渐明晰课文的脉络。这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阅读感受,结合文章内容,用带箭头的思维导线逐一连接节点。因为有箭头,学生会考虑到连接的箭头方向。初期,大部分的线会是“顺势”的,但是,长期的使用,会让学生想到“逆势”,甚至是“互势”的。例如《海的颜色》中,从中心节点“海的颜色”到节点“渤海湾”,就可以是顺势的箭头,但是会不会有学生想到“作者是用渤海湾海的颜色来说明海的颜色不一定是蓝色的呢?”那箭头是不是可以用“逆势”的呢?如果,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箭头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很可能就会引发一场学习“争论”:描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并通过寻找出关键语段加以证明,说服对方、证实自己。而这种学习争论不正是阅读理解所需要的吗?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更能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不仅在探究中一步一步地明晰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脉络,而且也会在无形中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品析细节,明晰“框架”
通过“概括节点+思维导线”的方法,可以获得思维导图的框架。
我们可以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如《海的颜色》第四、五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颜色”和“感受”。而“颜色”这个节点可以延伸出“草绿色”“灰蒙蒙”“黄褐色”三个节点。为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可以仔细品析“黄褐色”的四个形成原因。在这个细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分组读或播放视频、图片来加深感受,最后,让学生通过理解概括出四个节点“沙”“潮”“浪”“人”添加入“思维导线”,就完成了一条分支。继续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完善其它思维分支,“思维导图”的框架就形成了。
3. 结合内容,合理添图上色
(1)体味细节,联系实际感受加工所学,培养个性阅读
让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和喜好给每个节点加上合适的图形和颜色,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有利于他们进行交流和记忆。如渤海湾用黄褐色的“葫芦”(PPT出示渤海湾的地图形状;手绘葫芦);西沙群岛像个反写的“C”,通过阅读知道作者看到是“湛蓝色”的;西西里岛像个三角形,看到的海水是天蓝色的,游到深处是漆黑的,根据描述我们用天蓝色来画三角形的边,里面用黑色打上点;摩纳哥的形状大概是个斜放的长方形,比西西里岛的颜色要深些的蓝色。“颜色”用彩色调色盘,“感受”用红色心形,“草绿色”用黄色太阳,“灰蒙蒙”用灰色云朵,“黄褐色”用沙滩图,最小的节点就用黄色圆圈。
(2)把握部分和整体的关联
完成上面的步骤后,我们再来给导线添上颜色,一条思维分支上用同一种鲜艳的颜色。如“渤海湾”这条分支,我们可以用黄色,再给其它的添上鲜艳的颜色……
4. 回顾整体,添加背景和心得
(1)复习巩固,回味中心
通过学生的复习巩固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空白处画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简单背景———蓝色的海水。
(2)交流收获,完善导图
绘出背景后,用简单的字词写上阅读收获或感受。《海的颜色》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实事求是的观察思考,发现“大多数人都说海是蓝色”的命题,是不准确的。我们可以写上“实事求是”(如上图)。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原则
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融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能力训练,这是它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一面,但,我们也注意到其中“画纸”“画笔”“颜色”“形状”这些绘制元素又是很容易让部分学生分散注意力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人为本,个性阅读
提倡个性阅读,导图不求统一。思维导图教学不是为了得到一张全班统一的彩色图片,而是借助“思维导线”的标注和节点“不同颜色形状”,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结合个人喜好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它营造的是一种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学习模式。
2. 把握“语文”本质
思维导图模式的语文课堂,追根到底就是语文课,在把握课文的同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为根本。教师要采用“讲授”“启发”“演示”等教学指导方式,让学生在学完微课和自主探究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3. 引导“精彩”生成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绘图给予引导,肯定学生导图中生成的精彩部分,让学生相互学习、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