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数学课堂有趣

2024-07-02

怎样让数学课堂有趣(共11篇)

怎样让数学课堂有趣 篇1

摘要:作为中学数学教师, 要积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开发学生的思维, 启迪学生的智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个性化,初中,数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孔子是主张乐学的。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却“遗忘”了这一传统, 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只知道一味地灌输, 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学生很难从中寻得趣味, 更谈不上以学为乐, 部分学生厌学甚至中途辍学。因此,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 使学生乐在其中, 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 不断步入新的境界, 达到新的至高点, 并获得愉快的享受, 美的陶冶。

一、巧妙导入, 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 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 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

教师在备课时, 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增长学生的智慧, 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使学生精神振奋, 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 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 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 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求。导入语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 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例如, 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 教师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 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 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 根据它, 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另外, 通过以上方法引入, 还让他们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二、创造情境, 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新颖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 引出要讲授的知识, 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 在讲“圆幂定理”时, 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入:同学们早就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其实这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事实上, 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再登上一层楼是办不到的, 那么要登上多少层楼, 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之后, 大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学生怀着好奇心, 听得格外仔细和急切。

学过切割线定理之后, 学生把地球的半径6378公里代入公式算出约需登上19公里高的一层楼, 才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比珠穆朗玛峰的两倍还多。深感诗人想象之大胆, 手法之浪漫。不少学生还主动出击, 有的说:我算出了登高一层楼 (通常3米) 所能看到的景距。有的说:我计算出登上泰山所能看到的景距。欢快中, 学生已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了。

三、点缀趣味, 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 以幽默调节, 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乐。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 而且有助于记忆和运用。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概率时, 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一位父亲, 令其不太灵活的儿子去买一盒火柴, 之前反复叮嘱要试一试是不是好用。结果, 他的儿子一根一根划, 等回家时, 已全部划完, 其父亲哭笑不得。

从这个故事中, 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抽象的, 而是生活中需要的, 生活中的乐趣, 也反映了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因此, 教师如果善于点缀趣味, 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四、引导探索, 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 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索, 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 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索攀登后, 才会有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 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 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 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 动手操作, 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时, 学生初学几何, 引辅助线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为此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 在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三个角涂不同颜色, 然后剪下来拼在一起, 问学生有几种拼法, 通过拼凑发现辅助线的四种引法并总结出最少要作一边的平行线。这样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寻求解题规律, 达到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目的。

五、深入浅出, 使学生体验易学之乐

学知识有如登山, 越往上越吃力, 也越觉困难。怎样使学生降低坡度, 使学生化难为易, 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

例如一个作图问题:直线l同侧有两点A、B, 在l上求作一点P, 使PA+PB最短, 此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 他们不但不易找到解决的方法, 而且也不易理解其中的原理。

反之如果先设一个铺垫:在直线l异侧有两点A、B, 在l上求作一点P, 使PA+PB最短。学生则不费吹灰之力。由此启发, 能否把异侧的两点搬到同侧呢?启发学生作对称点。这样, 学生就不感到深奥。

综上所述, 课堂如果教师巧妙导入, 以趣激之, 学生则乐在开头;创设情境, 点缀趣味, 学生则乐在其中;引导探索, 深入浅出, 学生则乐在其后。善教者, 能使学生脸上有笑, 心中有乐。课堂上生动活泼, 高潮迭起、情趣盎然。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当然,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其方式也远不止以上所述, 它需要教师努力去探索,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和思考,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 高兴的事, 让学生在乐中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怎样让数学课堂有趣 篇2

怎样让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王 飞

(江苏省泗阳县卢集中学)

摘 要:数学课堂,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了他们的畏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增长见识,使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取得真正的实效,使农村中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高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在上课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编成故事或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情境来解决问题。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数学,鼓励学生善于去观察、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我们要把数学教得“有趣”.在刚升入初中学习数学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知道数学将学些什么,学了数学有什么用。通过一些有趣的动手实验、生动的内容讲解,让学生知道“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然后再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消除了他们的畏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设疑,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不断激发其求知欲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习的个体,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兴趣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活动舞台。因此,数学学习并不是对知识的直接接受,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完成所学的知识。数学教学强调让学生“做数学”,通过“做数学”让学生来体验、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与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从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合作探索也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而且在从事数学活动中,动机、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课堂上组织大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局限于以往的听、想、看、算,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使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活跃。

三、分层次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发展其能力

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着两极分化、差生面广、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对学数学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他们因材施教。对学习数学感到吃力的学生,开始时要求低一些,使他们感到学数学比较容易,继而再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觉得学习数学也不是一件难事。当然练习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得到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法。但传统的习题形式单一化,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而学生则是照葫芦画瓢,按照例题的模式直接照搬下来。还有部分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内容,期望达到统一的目标,这种教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形式下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素质教育形式下的数学练习形式,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想提高农村中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就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友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如何让数学课堂高效有趣 篇3

关键词 逻辑思维;分析;课堂

一、巧设情境问题,激发数学兴趣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灵性。

案例:《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片断

问题:明明家有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矩形花园,为了便于管理,准备在其中横纵开辟两条等宽的小路,并使得花圃面积为540平方米。请问应如何设计更好,并求出小路的宽。

明明:把小路做在两旁,只要x=2即可。(出示第1图)

妈妈:能不能把两条小路放到中间呢?(出示第2图)

爸爸:能不能做成曲线等宽的小路,这样不是更美观吗?(出示第3图)

生1:明明的方案可以,但还是不便于管理。

生2:妈妈的方案也可以,我们只要运用平移的知识就可以回到第1图了,还更便于管理。

师:那爸爸的方案呢?

… …

师:为什么不能做出判断?

生:因为弯曲小路平移后无法紧靠两边,也就回不到第1图。

老师此时再引导学生运用等积平移法去解决相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增强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树立起把不熟悉的题型向熟悉的题型转化的思想。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新旧转化——综合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二、体验数学过程,交流探索认识

知识源于实践,只有亲身体验、自我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易被积极消化、理解、接受的。罗杰斯认为:人本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和意愿是可以被释放出来的。亲身体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体验中交流、领悟、解决问题。

学习活动有三层境界:感官接触、情感宣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是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减少灌输结论性的东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讨论,鼓励发散求异思考,提倡争辩,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方法、领悟数学、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三、认真分析学情,对症解决问题

老师和学生就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必定会有一定的差距,老师不能对学生想当然,因为两者之间在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上一定存在差距,特别是主观方面的能力。但是从事教师工作几年之后,总会感到自己对教材已经很了解,对教学内容、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十分自信。虽然它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来支持,但在现实中,往往使得教师产生“刚愎自用”的后果。以自己的意识代替学生的意识,且不容别人置疑,即使出现一部分学生成绩下滑,也都是归疚于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等原因上,造成客观上学生难以掌握所授知识。严惩挫伤他们继续学习数学的勇气和自信。

针对以上情况,我想还是得从源头出发去解决问题,溯源查症,对症下药。首先,排除一切主观性因素。平时针对学生上课的状态、作业完成的情况、上课回答问题的思维变化等及时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摸准课堂脉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或教学内容,尽可能使自己的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其次,不急躁,精练习,多反馈。由于客观差距,不能要求学生能像老师那样从容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有些老师认为比较简单的知识点,由于阅历、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学生也会感到较难理解的。此时,老师不能急躁,而应该对相关知识点反复讲授,精选练习,适时反馈,及时巩固,不断提升正确率,让他们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与满足。“恨铁不成钢”,埋怨学生是于事无补的,更可能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此外,我们还应减少单节课堂达标内容,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分析享受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齐”和“全”,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课堂上,教学内容本身的设计大多是很好的,但是教师后面预设的练习往往过全过细,一般学生做完后,教师校对一下就下课了,没有时间让学生独立去比较、分析,发掘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思考,只能是“蜻蜓点水”。

让孩子迷上数学,既需要数学自身魅力的展示,也需要教师高超教学技巧的引导,更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后的豁然领悟。数学的“迷人”既表现在严谨的公式定理本身,也反映在广泛的综合应用方面,而最令人着迷的应该是用灵活的思维方式去阅读数学经典、领略数字神奇的魔力、思考公式奇妙的组合。

让数学课堂有趣起来 篇4

一、让教学内容变得有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对教材进行优化和组合。特别是在小学学习的阶段,学生需要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体验、去经历来获得对数学的直接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找到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素材来“找”有趣的数学,“想”有用的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折扣”的问题时,这堂课在学生进行商场调查,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最简单的问题着手,让学生理解打折销售中常见的名称及相互关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适当改变实际背景让学生从多方面体会打折销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逐步领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教学效果较好。在打折销售问题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一些名称,如:折扣、标价、售价、买几送几、买几减几等。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让教学过程变得有趣

1. 设计吸引人的课堂导入

第一感觉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好的课堂导入就如同演员的第一次“亮相”,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能营造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为整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众数的认识”时,以迎奥运为主题,引出挑选学生的问题,从而引入整节课的学习。又如:教学“找规律”时,可以通过有节奏的拍手游戏来导入学习。有趣的数学课堂就要从吸引学生的课堂导入开始。

2.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由于教材中的情境一般以简单的主题图的形式来展示,情境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宽泛,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结合不是很紧密。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需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适当地进行整合、修改,多问问学生喜欢什么?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用小故事、小游戏、小谜语、动画短片等学生喜欢或者感兴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学生内心对学习的喜爱。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的老和尚正在讲故事……”这样有趣、熟悉的故事开头,学生自然就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了解了知识,掌握了本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 运用幽默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运用幽默的教学手段,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爱上数学。幽默的教学手段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运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比如,说个小小的幽默故事,讲个小笑话来提升课堂的氛围,经常恰如其分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幽默这个教学手段,必将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必将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必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趣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幽默!

4. 编制好玩的数学练习

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是最枯燥最索然无味的,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单纯的计算课。假如在练习的设计中把这些单调、枯燥的计算练习改编成不同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开开心心玩游戏的过程中把练习完成,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低年级的计算练习,可以设计“摘下小星星”“抢摘小苹果”“开火车”等游戏,中高年级的计算练习,可以设计成“抢答比赛”“智力大闯关”“海盗宝箱”等这样的游戏活动并且辅助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玩又有趣的活动中做练习,让学生不觉得计算练习的枯燥乏味,也能在练习中巩固自己的计算技能。

三、让数学作业变得有趣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用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自我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综合使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寻找或编写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引导学生用自己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让数学作业也能变得有趣。

如教学“折扣”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商场和店铺当中寻找打折销售的信息,并进行计算和比较。这样既能在学习之后加强对“折扣”这一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能够获得快乐。又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后,让学生收集了解自己家中收入与支出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家庭的人数、收入的组成、支出的百分比情况并自学恩格尔系数)的过程,通过计算百分数来判断家庭的收入支出的比例是否合理,对今后的家庭支出做出合理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综合了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更能把学习数学的快乐与家人分享。

四、让评价变得有趣

我们一般在学生完成回答后会进行口头的评价或在练习之后进行书面的评价,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显得乏味,数学学习中本身对情感的需求比较少,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我们在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或者书面评价的语言使用、语气语调等方面添加一些幽默的元素,让评价也能风趣起来,给孩子们的评价带上一点人情味、幽默感,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有趣,乐于来学习。

比如,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新的发现时,我可以马上评价:“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用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如果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之后,我可以这样评价:“再好好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行!”“你能举手回答真好,不过,请你再想一想(再说一遍),好吗?”……这些尊重、期盼、惋惜评价的话语对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从内心变得放松,不以自己的失败而懊悔,能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索然无味变得兴致盎然。

课堂上生动活泼、高潮迭起、情趣盎然。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总之,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课堂变得趣味盎然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能自觉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愉悦的氛围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摘要:数学一向给人的感觉是枯燥的、乏味的,面对冰冷的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显然是不喜欢的。因此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必须把枯燥的内容变得新鲜,把冰冷的内容变得有趣,化平淡为精彩,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作业、评价四个方向来分别阐述如何让数学课堂有趣起来,以供探讨。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动有趣;开场白;游戏;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该如何做到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个人观点的说明。

一、设计巧妙的开场白,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节课的开场白犹如一首歌曲的前奏,旋律悦耳、动听,就能吸引听者,给听者带来听觉的享受。所以,一节课的开场白如果设计得精彩、巧妙,那么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小学生对各种新生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探索兴趣较浓。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因素,在设计开场白时,要注意做到设计得巧妙、有趣,从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自觉、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有关“分数的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中午时,大家都饿了,于是悟空去一户人家去化斋,要了一张大饼回来,看见大饼,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连忙说道:“我要吃这张饼的六分之一。”悟空偷笑,说道:“好好,给你六分之一,我们三个人每人吃剩下的饼的三分之一。”分完之后,八戒开心地吃了起来,但是一边吃一边嘀咕:“为什么我的饼看着比你们的都小呢?”……讲到这里,故事戛然而止,看着听得入了迷的学生,我问道:“八戒的疑问正确吗?它的饼是不是比别人的都小?接下来,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新课内容,你们就能知道八戒的疑问是否正确了。”这样,我在设计开场白时,给学生讲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西游记》的故事,同时根据故事情节向学生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都想知道八戒的疑虑是不是正确的,于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状态十分投入,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

二、融入有趣的数学游戏,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作为一种令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是让人们身心可以得到放松的娱乐方式,尤其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更是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在讲授数学内容时,可以尝试将游戏融入进来,这样就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呆板、乏味的印象,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分类》这一单元时,在初步完成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后,我将班里学生四人分为一组,然后每组发放一个学具袋,学具袋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如橡皮、练习册、乒乓球、玻璃器、梳子、牙膏盒、铅笔、钢笔、排球模型、牙刷等,要求每组轮流到讲台上,对学具袋里的物体进行分类,哪一组用的时间最少,而且分类正确,哪一组就是冠军小组。因为这一活动形式极富娱乐性和竞争性,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得十分有兴趣,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课堂气氛显得愉快、热烈。学生通过玩游戏,巩固了对分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数学的开放性特征

一直以来,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都是被动且单一的,缺乏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要总是将学生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中,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即,给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以此来体现数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特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并且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之后,课下,我将学生带到了学校的体育馆中,对学生说道:“同学们,假如我们学校要在体育馆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0米,宽5米,深2米。那么,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游泳池底面和内壁抹一层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然后,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计算这些问题。这样,通过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学生从封闭式的课堂牢笼中解脱了出来,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开放性特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总之,让枯燥呆板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是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该极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我们一定要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依据,对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大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趣高效 篇6

一、潜心营建有趣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励他们渴求知识,逐步走向成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盎然,才能尽情在学海遨游,增进知识,增长才干。教师可以利用组织学生表演数字游戏、讲述数学故事、设立悬念导入等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习效果自然理想、高效。

二、潜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热爱数学学科,热爱全体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去呵护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学中不是板着面孔,而是全心全意地关心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第三是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眼中不能区别对待优等生、学困生,要从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出发,当好他们的人生导师,当好他们学习、社会、情感上的好朋友。第四是教师要多赏识、鼓励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激励的话语鼓励下,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激情、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才会理想、科学、高效。

三、潜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学习效果实在不敢恭维,其根本原因是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师生共同学习、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启发诱导,提升学生自主能力,有利于学生和谐科学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千方百计突出探究式学习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特点。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全面发展的能力,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才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四、潜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画面清晰,直观动感,趣味横生,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既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又能充分感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让预科学生享受有趣的数学课堂 篇7

预科学生主要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受所处的地理环境、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完备, 自学能力很差, 面对数学问题往往思路受阻, 茫然失措, 束手无策, 这也导致了他们过于注重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中严重缺少愉快的情感体验, 缺乏学习动力以及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再加上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从而让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兴趣不浓, 甚至有部分学生讨厌数学, 以至于彻底放弃数学。

鉴于预科学生的上述特征, 预科数学的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要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树立起他们的自信, 重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的自学能力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让预科学生享受快乐的数学课堂呢?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预科数学教学的经验看来, 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 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只有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背景, 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例如讲解排列组合的知识时, 可以选择求奥运会某个项目争夺冠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讲解概率初步时, 可以选择计算买一张体育彩票能中一等奖的概率是多少?讲解指数时, 选择计算银行存款的利息为背景, 这些问题既是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 又来源于生活实际, 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二、介绍相关的数学文化

数学课堂大多枯燥乏味, 课堂上适当引入数学文化, 特别是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不仅能缓解紧张的课堂氛围,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给枯燥的数学课堂带来活力, 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的时候, 可以进一步介绍一元三次方程有公式解, 一元四次方程也有公式解的常识, 但一元五次方程的公式解始终都未找到, 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之一伽罗瓦证明了一元五次方程不可能有公式解, 其英年早逝的故事一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记忆。在讲概率时, 可以首先给学生讲述概的起源:1651年, 法国一位贵族梅累向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赌注”问题。有两个赌徒说, 他俩下赌金之后, 约定谁先赢满5局, 谁就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 A赢了4局, B赢了3局, 时间很晚了, 他们都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 这个钱应该怎么分?是不是把钱分成7份, 赢了4局的就拿4份, 赢了3局的就拿3份呢?或者, 因为最早说的是满5局, 而谁也没达到, 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短短几分钟的概率起源, 分赌注问题的介绍, 能让学生听得兴致盎然, 从而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2]。

三、开展课堂讨论

预科学生大部分都是成年人或接近于成年人,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 能较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平等, 学生们受到了老师的尊重, 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讨论中, 学生也能更加投入的自觉思考, 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巧思妙解优化学生的思维

前苏联国家元首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解题中处处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对于许多问题的思考和求解, 往往令人拍案叫绝,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巧思妙解和一题多解,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 可以介绍“鸡兔同笼”问题, 即有若干只鸡和兔子, 它们共有88个头, 224只脚, 求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绝大部分学生想通过联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 但该题有更加绝妙的解法, 根本不需要列方程组。解法一:假设每只鸡都只有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站着, 则地面上脚的总数变为原来的一半, 也就是224÷2=122 (只) 。在122这个数里, 鸡的头数算了一次, 兔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因此从122减去总头数88, 剩下的就是兔子数122-88=34 (只) , 从而鸡就有88-34=54 (只) 。解法二:假设笼里面全是兔子, 则应该共有88×4=352 (只) 脚, 因每只兔子比鸡多两只脚, 故有 (352-224) ÷2=54 (只) 鸡, 88-34=54 (只) 兔子。这样的巧思妙解和一题多解绝对出人意料,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能带动学生们进一步思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粉笔加黑板, 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较, 多媒体课件具有多种优势:通过运用声光、图像、动画、语音等手段, 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数学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会更好[3,4]。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枯燥为生动, 从而化难为易。例如, 学生了解“旋转曲面”“马鞍面”的方程, 但对图形缺乏认识, 可以用动画显示曲线旋转而生成曲面、马鞍面的过程, 让学生产生空间感, 加深对曲面图像特征的理解[5]。在预科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 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运用, 不但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 还能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长处, 扬长避短, 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运用数学之美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学生也不例外, 数学的美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数学之美主要表现在: (1) 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简洁就是美, 它符合一切审美的法则, 数学问题的结果都应该保留最简形式; (2) 数学语言的符号美, 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过“数学符号节省了人们的思维”; (3) 数学语言的和谐美; (4) 数学语言的图形美, 如黄金分割等。数学之美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只有通过激发预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着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教学的研究,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才能让学生享受有趣的数学课堂,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最好的学习动机, 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

摘要:本文结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和预科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 就如何改革课堂教学, 让学生享受有趣的数学课堂, 以达到改进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小迎, 等.少数民族预科生数学课程达标考试的初探[J].高等教育, 2011 (11) :18.

[2]李师煜, 等.数学史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13 (6) :12—13.

[3]王淑华.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 29 (10) :106—108.

[4]付玖春.高等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9, 11 (6) :150—151.

怎样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篇8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课堂是孩子的,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 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 新课程的改革, 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 如果有条件的话, 我们把课桌摆成方形、T字形、半圆形等, 学生可以随意跟好朋友商量、探讨。 从而缩短师生距离, 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一下, 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个思想。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 主动探究, 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走近学生, 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 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用商量的口气、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 讲到将一个正方形通过折剪变成两个三角形这一环节时, 我拿出一张正方形纸, 说:“小朋友, 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 你们想看吗? ”“想。 ”学生欢呼道。 于是我转身一裁, 把一张正方形纸变成两个三角形, 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 ”学生抢答道:“老师, 我们也会。 ”“哦, 真的吗? 我不信, 你们也变给我看看。 ”于是, 每个学生都动手完成了这一过程, 课堂气氛活跃而轻松, 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课堂教学民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 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 在新课改中, 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 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 让学生学得自由和愉悦。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融入学生喜爱的氛围中,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妙导巧引, 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中, 精心设计疑问, 用疑问激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还可以用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开展各种教学内容的学习。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交流, 又营造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 突出动静结合, 从而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的情感。

三、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 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 那简直是愚蠢的事。 ”常有这么一种现象, 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 上了几千节课, 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 但要问自己的教学特色有哪些, 都说不清楚。 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经历。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 形成个性化教学。 也就是说,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教材处理上, 教师要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做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 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 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 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谁是小巧手”比赛, 在两个大的容器里放入许多小玻璃球, 在2~3分钟内进行捡玻璃球比赛。 最后让学生说说两人分别捡了多少个, 两个人比一下, 谁捡得多。 这样采用比赛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 不仅是告知学生“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 思考“为什么”, 比较事物的相似性, 发现事物的联系。 另外, 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选取素材,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发他们的潜能。

开放空间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 也许有的老师会担心:一个问题, 你说你的, 我讲我的, 这能学会吗? 要不要优化算法? 其实不然, 学生只有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中, 从不同角度思考, 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如教学“乘加乘减”时, 出示主题图后, 我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条金鱼的? 有的学生说把四个鱼缸里的金鱼加在一起, 可以用算式4+4+4+3=15;有的学生说可以列4×3+3=15;也有的学生说4×4-1=15 (把四个鱼缸都看成是4条, 而第4个鱼缸多了一条, 所以减去一条) …… 这就是孩子个性的展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多一些引导、点拨, 少一些讲解, 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教师的行为在变化———课堂开始出现师生互动、 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课堂氛围在变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运用激励性言语评价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会赞赏学生, 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老师们带着尊重, 带着赞赏走近学生。 学生大方多了, 自信多了, 想法多了……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变化, 犹如一缕缕春风, 使人感到清新、舒坦。 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是新课程所向往、所倡导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徐增芬.盘活数学课堂培养创新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16) .

[2]林玉夏.如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生之友, 2011 (07) .

怎样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9

探索规律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未知世界的游历和探险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出人意料和富有情趣的细节, 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他们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思考、乐于思考, 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 一位教师让学生在下图中小正方形的四个角上任意写四个数, 再依次求出相邻两个数的差 (用大数减小数) , 并把得到的结果填在外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像这样一直操作下去, 可以分别添画第三层正方形、第四层正方形……而最终的结果是:一定会出现一个正方形, 它四个角上的数都是0!

当学生发现结果真的像老师预言的那样时, 都会惊讶不已, 这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感悟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因此, 教师要利用教学观摩活动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力。

笔者曾经观摩过《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 大家都一致认为这节评价课上得很精彩, 然而在随后的研讨活动中, 却不知道好在哪里。组织者提问让大家豁然开朗:“12-3=9学生操作摆圆片时, 为什么每人面前放一张带有10个方格的长方形纸?”再回忆课堂上学生的操作:学生们都是在方格里摆满圆片, 再在外面放两个圆片, 有的学生是先拿走方格外的两个圆片, 再从10个方格中拿走1个, 即12-2=10, 10-1=9;有的学生是先从10个方格里拿走3个圆片, 再把外面的两个圆片加起来, 即10-3=7, 7+2=9。这时大家恍然大悟:“这张带有10个方格的长方形纸, 像一个‘模子’, 给学生提供了‘平10’或‘破10’的载体。这张长方形纸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计算思路。”因此, 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观摩、研究课堂教学内容, 形成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力, 有利于积累丰富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容。

三、师生互动:融合审图, 解决问题

面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错误, 我们总习惯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缺乏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等措辞来解释。究其原因, 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教师的缺位所致。

例如: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一位老师教学三年级 (下册) 《两位数乘整十数》中的例题的课堂实录:

师:仔细观察图, 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先搬来了9箱, 又搬来了1箱。

师:老师还发现横着一排有2箱, 一共有5个2箱。你还能像老师这样继续发现一些数学信息吗?

生:竖着看, 每排有5箱, 一共有这样的2个5箱。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要先算出10箱一共有多少瓶, 用12×10。

师:怎样计算呢?

生1:1×12=12, 10×12=120。

生2:5×12=60, 60×2=120。

生3:9×12=108, 108+12=120。

生4:2×12=24, 24×5=120。

在列式之前先读懂图意, 学生就有可能在情境图的启发下产生多样化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时, 教师往往都比较重视在数量关系上下工夫, 反复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综合分析, 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 还会导致学生对题目 (包括情境图) 中的信息缺乏仔细解读的耐心, 形成“不屑一顾”的态度。其实很多情况下, 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图中的数学信息 (特别是隐含条件) , 便能为理解数量关系提供一种直观的凭借, 从而自然地形成解题思路。

怎样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活动;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段话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真正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一、在“玩”中学。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玩对孩子来说就是生活,是他们为了适应将来的劳动和工作的一种准备。而数学知识较抽象、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师要设计富有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游戏、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发展机会,从而体验学习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

例如,教学《位置》一课,我从“摸鼻子”的游戏引入教学,让孩子们运用本课的重点内容——方位词“上、下、左、右”来指挥,帮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摸到鼻子;又设计“听口令做动作,比一比谁反应最快”这一环节,进行巩固提高,达到熟练程度。这样巧妙的把知识和游戏融合在一起,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在充满童趣的游戏中,初步学会了方位词的用途和方法,观察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二、在“做”中学。

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要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经验”的获得就要求加强体验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因此,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演示、猜想、实验、收集整理、自主探索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构对数学的理解,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和价值。

例如,教学“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在猜、数豆子的活动中。老师先给每组学生抓一把豆子,让同学们先猜一猜有多少,然后再数。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去数。有的一个一个地数,有的五个五个地数,有的十个十个地数,每个小组都能拿出多种数的方法,然后在计数器上拨数和尝试自己来写数,全班同学的思维达到了高度活跃状态。学生们在操作和交流中感受了不同的方法,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在“思”中学。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也是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重要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将活动的数学知识“内化”,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全过程,从而获得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思考活动。首先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等问题,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从而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感悟,在思考中获得了知识的生成。

四、在“练”中学

练习是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注意问题的探索性,题材要注意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要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针对性和层次性,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多样化。同时,教师应把练习的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下,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意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角的认识”时,结合课的内容学习,我设计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练习──“摸礼物”。我准备好一个数字转盘,当停到哪个数字,就请这个学号的学生来摸礼物。箱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正边形、圆等各种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这个礼物就送给他了。在认识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趣犹存的效果。

总之,让数学课堂“动”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进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从“双基”到“四基”转变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各种令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性活动,使学生从过于单调枯燥、机械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中转向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陶顺英:精心设计——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J];数学之友;2011年01期

怎样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情趣 篇11

一、导入生活化, 学生兴趣盎然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 它给了我们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 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 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例如, 在小数乘法这一单元, 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也为了改变过去计算教学过于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 教材创设学生喜欢的“买风筝、放风筝”情景, 在购物活动中引入“小数乘整数”,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喜鹊风筝每个3.5元, 买3个风筝多少钱? ”的问题时, 不但激发学生自主计算的兴趣, 还能引导学生根据熟悉的“元、角 ”之间的进率 , 将“3.5元×3”转化为“35角×3”来计算, 把计算教学内容融进了生活情境之中, 学生在探索怎样计算3.5×3的过程中, 还获得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体会和理解. 几何初步知识在生活中大量应用. 如, 新房装修所用地板的面积、计算操场跑道的长、求罐头瓶的容积等, 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 由此引出数学问题, 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 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例如: 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 “同学们去春游 , 争着要去划船 , 公园里有7条小船 , 每船乘6个人, 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 ”在课上, 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 自己列式解题. 这样, 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 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例题生活化, 学生易懂乐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 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 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灵活处理教材. 例如, 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 我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以教材为依据,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组织整理,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在学校植树周活动中, 六 (1) 班植树24棵, 六 (2) 班植树30棵, 六 (2) 班植树的棵数比六 (1) 班多百分之几 ? ”在数学教学中 , 可设计一些游戏活动 ,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活泼、有趣. 例如, 在讲解行程问题中“同时”“相向”“相遇”“相遇时间 ”等概念时 , 针对学生难于理解的情况, 就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做游戏, 组织两名学生分别面对面地站在操场上的两端, 老师说“走”, 两人同时从两地对走, 这时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的含义, 要求两人碰上时停止, 告诉学生这就是“相遇”, 然后让同学们看看在两人相遇时, 谁走的路程多, 让学生理解同一时间内两名同学各走多少距离. 这些知识恰好是相遇问题中的难点, 而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最容易理解掌握.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利用自己的经验, 探索新知识, 研究新问题, 掌握学习的本领. 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 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生活中的图形:一块块美丽的长方形稻田、正方形的玻璃橱窗、平行四边形的草坪、圆形的花坛、圆形的广场等等,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在欣赏的过程中, 感受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感受到图形的美.

四、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 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环境, 让学生“用数学”. 例如, 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 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空间的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 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等;学过“人民币”后, 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 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 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 等等.

总之, 数学即生活, 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 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 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 教学要改变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陈旧的数学教学观, 让丰富有趣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把数学课堂教学当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充满生活的情趣和心灵的智慧.

上一篇:大隐静脉剥脱器下一篇:CBI医学英语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