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课堂时效性

2024-09-04

增强课堂时效性(精选12篇)

增强课堂时效性 篇1

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教材内容虽紧跟当今社会的变化, 但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教材仍不能在第一时间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教师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 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一、及时更新, 展现信息的时效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 科技的日新月异, 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思想品德课程要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信息上的更新, 教师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时立足教材, 用最新的素材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 教材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决定了教材内容不能在短时间内随意变动, 教材中涉及到的数据往往具有滞后性,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来为课文知识提供最新的数据说明。例如在讲授《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 我通过收集资料, 将课文中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例子做了如下补充:在2009年9月10日到12日召开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透露, 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每年推广杂交水稻面积约二点四亿亩, 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七千万人。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措施, 并在全球累计推广播种五十多亿亩, 增产粮食五亿多吨。教师将教材中的数据不断更新和整理, 不仅展现了信息的时效性, 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使教与学更加与时俱进。

二、热点依托, 让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仅有强烈的好奇心, 求知欲, 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 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不断提高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师如果只是强调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兴趣,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反感甚至厌恶。社会热点、社会生活一方面能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的距离,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和探究。那些极易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争议和影响的社会热点、社会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选取一些当前的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例如在《诚信是金》一课中, 我列举了信义兄弟的故事:湖北孙水林兄弟俩每年都会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 2009年底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 在返乡途中遭遇车祸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 在大年三十前一天, 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 兄弟俩的诚信之举深深打动了全中国的人。让学生意识到诚信不仅在古代, 也是当今中华儿女秉承的良好道德品质。在教学中以“热点”推动教学, 以丰富生动的事例来联系教材, 通过借鉴社会热点给我们的影响, 来进行自我反思, 这样既能让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 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社会性,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能引导学生了解、关心时事, 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理论联系实际, 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求教师以人性化的理念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 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这一变化,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知识实际、心理实际出发, 根据教材相关理论知识, 通过恰当的形式,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当我们讲到《维护消费者权益》时, 通过班级某学生在消费时购买到伪劣产品的真实事例, 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个事件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益?遇到这样的事件我们应该怎么样维权?我们应该怎样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由于是自己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 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度。在这样的教学中,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的问题或事件是有所差别甚至是完全不同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使得教学内容万变不离其宗, 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 源自学生自己或身边的事例, 也更能引发共鸣。

四、多媒体利用, 让教学方法更灵动有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为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素材, 这就需要教师从丰富的社会资源中提炼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余时间多利用网络平台, 及时搜集与教学有关的文本、图片、影视片断、视频等信息资料, 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教学素材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丰富。在教授新课时,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收集的资源进行整合, 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如:在讲授《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时, 我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青少年受到不法侵害资料后, 经过认真处理, 制成图文并茂的课件, 展示给学生, 并在如何保护自己的这个教学环节中加入了一个学生如何“智斗”歹徒的视频, 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更容易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我所设计的各种问题的讨论当中。

增强课堂时效性 篇2

摘要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同学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关键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重点考虑相关的因素,利用高中化学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板块安排学生活动,才能确保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妙。而我们通过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知识,就可以揭开化学世界的奥妙。

关键词 化学 课堂教学 学生活动 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充满趣味性,并极具魅力的学科。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关键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重点考虑相关的因素,利用高中化学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板块安排学生活动,才能确保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通过教学教法的理论学习和几年的实战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并不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这一点而去谈学习方法,那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就会屡见成绩。这样就能够不断的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有一种收获般的喜悦感,这就更促使我们精神振奋,乐此不疲地去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天长日久,学习就成了一种乐事、一种必须了。

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这里有三种建议: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

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是自我价值存在的社会性、外在性的表现。对于所学的东西能够理解,自己常常比别人显得优秀一些,别人明白地承认这一点,赞赏这一点,还有比这些更能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的事情吗?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二、注意教学方法

(一)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自主活动、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在参与当中拥有了更多的直接体验和感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活动真正深入下去,要切实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有效性。

教师要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在课前准备、课堂倾听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自学等活动。教师要观察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是否能在获得清晰的指令的时候很好地完成活动,确保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二)要确保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需要重点考虑相关的因素摘 要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同学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关键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重点考虑相关的因素,利用高中化学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板块安排学生活动,才能确保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妙。而我们通过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知识,就可以揭开化学世界的奥妙。

(三)在备课中教师要考虑相关因素学生是参与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考虑不同的学生主体所创设的不同活动方案。教材是学生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教师要精心备教材,挑选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活动。教师在课堂预设的时候要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而在活动流程中不断出现的相关教学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效引导,将教学预设有机融合在一起。

(四)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反馈,并根据反馈确定下一步的活动方案课堂预设总是由课堂生成来完成的。相同的课堂预设往往出现不同的课堂生成。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人人参与,并能够在这种参与中有效思维,积极寻找活动中不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当学生将活动成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是衡量学生是否有效参与活动的标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思维认识以及课堂收获进行相关总结和反思。同时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思维,并学会自评和互评。学生只有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从活动中获得自信,发展技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化学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题活动的有效性。

(五)教师要注重搜集学生参与活动的活动成果每次学生参与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同学展示活动成果:既可以通过口头描述,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制作的视频软件,如教师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硝酸和金属反应的化学性质,可以让1-2 个学生上台板板书的形式进行检测。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做好活动记录。在学生进行活动中,教师也可制作或者让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开发课堂观察量表,确保学生能够认真按照教师安排课堂活动,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实现有效性。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只有在活动中真正活动起来,形成有效互动,获得情感体验,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提高化学能力。

三、合理安排相关知识板块来安排学生活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适合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板块,教师有效利用,才会真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有效利用“拓展视野”板块抓好学生活动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拓展视野作为课题引入素材,巧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板块,教师可以有效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

“拓展视野”板块中很多内容展示了化学以及其技术的新成就、新进展,这些素材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从这些探究资源中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要有效利用化学实验,让学生在采用活动中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人教版中的高中化学教材有许多化学实验,需要学生认真参与。教师只有认真组织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学生在其中受益。

(三)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关注情感交流教师要遵循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规律,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融合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在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的讲授主导,还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参与,充分动脑、动手、动口,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泼、生动。让学生的互动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

总之,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只有学生真正参与有效活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增强课堂时效性 篇3

关键词:课改;师生互动;有效;学习;合作与交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性,有效教学因此成为现今研究课堂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多年的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来谈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爱每一个学生

爱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也就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除此之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激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也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中。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经过几年的教学经历,我发现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奥秘。如,讲直线公里时,用一个钉子把一根木条钉在黑板上,发现木条可以绕钉子转动,再钉一个钉子发现木条被固定了。我边操作边说:“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践学生发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而且,趣味性问题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从而深深爱上数学。

三、给学生学习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在独立学习。在课堂上如果不允许学生讨论、合作探究,那么课堂就会显得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去观课的老师也会听得发困。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合作、讨论学习活动的自由,即使我们发现学生借讨论的机会起来假意走动也应该允许。比如,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打折销售这一知识点,我想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未必有多大兴趣。所以我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欢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四、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时就用了很多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接受的效果非常好,特别在图形的三视图和展开图这一节,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清晰地掌握了知识。不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竞争的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学生圆满地完成了某一项任务时,要给予奖励,使学生真正地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小结有特色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讲,或回授,或纠错,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我们在小结中要就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或让学生自我小结,有的放矢的小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节内容时,我是这样小结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惑?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最后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在此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是否全部参与到小组交流活动中。(2)学生能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所学知识及相关的概念。(3)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要在课后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小结方式既能加深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又能优化师生互动学习的效果。

六、有效调控课堂纪律是师生互动学习的关键

教育教学的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要保证教学的质量,首先就必须有良好的纪律。俗话说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铁的保证。这句话告诉我们,纪律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提倡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一些教师为保护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而不敢限制学生纪律,其后果导致课堂纪律失控,学生不但没有因之增长能力,反而造成学习效率不高。课堂纪律应该做到严而不僵,活而不乱。即使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也要把握一个“度”,要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又能使班级整体学习气氛高涨。只有这样我们师生互动的局面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使一节数学课真正达到有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处理好互动形式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恰当运用策略,形成师生有效互动,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从而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打造英语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如何增强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篇4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既要“心中有教材”, 又要“目中有学生”。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学生的初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因此,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都必须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否则教师的教学设计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二、课堂教学体现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逐渐深化的过程 , 是通过新的知识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过程。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总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这种差异, 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这既遵循由浅到深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的可能性。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台阶”, 让基础弱的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让思维敏锐的学生吃的饱。教师要善于分析差点, 缩小差距, 让学生全面提高。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 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 是增强课堂实效性, 培养创新精神不可忽视的一环。

1.借助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提问。

一节课, 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 在新知导入时, 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可借助揭题, 引导学生提问, 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 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的认识, 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画圆?圆有什么特征?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利用自学机会, 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自学时, 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教师说:“今天让你们自学课本, 然后说说你了解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有什么问题要问, 好吗?”在学生自学后, 教师鼓励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怎么计算一年的天数?”对此, 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 而抓住重点知识讲解, 再让他们讨论、计算、释疑。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重视实践操作, 引导自主探索

增强课堂时效性 篇5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不断实践,进行了怎样让评价更有价值的简单研究。

一、理解:概念的界定

教学评价:评价是一种有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是一种富有思想的价值反思,是教学中开放而又未完成的动态过程。这种评价观要求我们要站在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启迪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有价值的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活动。因此,价值判断应该是教学评价的本质属性,也是教学评价区别于教学测量的根本标志。所谓价值判断,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价值作出批判。价值判断所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需要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价值判断包含着人的需要,具有事实判断所不具有的主体间的差异性。而评价是一定价值关系主体对这一价值关系的过程、现实结果或可能后果的反映,它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随着

主体本身的不同而不同。所以,简单来说,应用有价值的评价就是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提升,有利于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发展。

通过理解概念的界定,我更深的认识到: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不是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而是贯穿于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随着课堂的教学现实而生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价值的评价一定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实践:有价值评价的方法

(一)用好“常法”,实现有价值的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一般都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常用的方法的,用好这些“常法”是实现有价值的基础。

1.教师评价,是指用激励性的语言或描述性的语言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侧重于评价学生发展性领域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基础差的学生,我的评价重在鼓励,对基础好的学生,我的评价重激励。如:我在教授三年级下二单元安全出行别大意时,结合学校组织去野生动物园玩的情景,让学生准备"外出活动备忘卡"。在学生交流备忘卡中的内容时,经验多的学生一口气能说上三四条,经验少的想半天

还能说出一条,针对这种情况,我给经验多的学生予以肯定,并激励他们要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对经验少的学生我首先表示赞许,然后在鼓励他(她),让他(她)结合其他同学说的在说一条,之后大肆给予肯定和赞许,这样下来我的每一名学生在情感上都得到了积极的体验,每个人都愉快的拥有了外出活动前的贮备经验。通过观察我发现有时我一个不经意赞许的眼神,一段赏识的话语,就会令学生怦然心动,能激励他们的上进心,能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和感情的升华,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2.学生自评,是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自己完成练习后,独立思考、判断,想想自己在思考、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自己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实施学生评价时我是结合课后反馈完成的,在我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总有一个固有的环节叫“说说这节课的表现与收获”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既能反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力也能客观的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校园安全是大事一课的“说说这节课的表现与收获”中,一个小男孩说:“我这节可表现的不好,在老师说防汛通道时我走神了,我想起了上次防汛演习爬到楼顶的感觉,我想在演习一次。另外,以前我觉得在学校挺安全的,今天我还知道原来为了我们的安全学校也做了好多准备......”于是我借助他的“走神”带着同学们重温了防汛演习的知识,进一步稳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3.同学互评:是通过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人人参与,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同学互评主要在于形成集体的标准,内化为对学生有良好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使学生在相互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自主发展。如:在上《公共生活有秩序》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制定“校园公共生活公约”,在这过程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童心制定了一个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公约”——通过小组讨论公约内容,互相评价内容好坏,促进了学生人人参与的愿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学习,他们制定的“公约简直就是一幅连环画,有文字、有拼音、有图案。大致内容是:“我们做游戏要遵守规则”、“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下课要文明休息活动,同学间不吵架,不做危险性游戏”、“见到老师要问好,有礼貌”„„最后通过全班互评,大家一致举手通过,并按上手印,在欢呼声中庆祝公约制定成功。

(二)把握时机,实现有价值的评价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的动机应把握准确。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属于瞬时评价。在对学生进行瞬时评价的时侯,我首先会面对全体学生并会十分注意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我觉

得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另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会设计很多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时我会利用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我都会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来处理。如: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我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我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引导,点拨学生,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我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错误的理解,获取真知。

三、感悟:运用有价值的评价的收获

(一)运用有价值评价,学生得到尊重,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 评价随着课堂的教学现实而生成。在运用有价值评价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每次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就能创设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民主的、轻松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呵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前提下进行的教学评价,会让得到尊重的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且愿意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大胆实践,体验成功;有了成功感,就有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有价值的评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愿意表现自己,从而锻炼和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二)运用有价值评价,引起师生共鸣,使教学整体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评具有改进作用,即:它可以通过评价进行信息的反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信息,并利用所反馈的信息鉴定自己教育与学习的效果,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要强化,对于缺点和不足要纠正。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了与学生共同收获、彼此适当的肯定对方的成果的喜悦,感受了在我们师生心灵中产生的共鸣,这种评价使课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整体优化。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篇6

一、结合教师个性特点,发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一节课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引导密不可分。美国心理学家把语言的表达效果概括为“影响力=15%声+20%色+25%姿+40%情”,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发挥自身优势,结合知识本身,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比如豁达型袁腾飞的课堂,学者型纪连海的课堂,机智型易中天的课堂,温和型于丹的课堂,为什么他们的课堂能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呢?我认为中学教师应当将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教学风格,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将乏味的知识点与鲜活的历史巧妙结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获得分数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1.情景模拟,代入式教学。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实,由于时间距离、地域距离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经济史是学生接触比较少的知识,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尤其是世界经济史部分,因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学生更是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在讲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选择情景模拟带入式教学。比如学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这一课时,涉及现代企业的变革,包括“企业经营者革命”和“人民资本主义”两部分内容。我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介绍给他们一位新朋友:工人杰克,向他们讲述杰克日常的生活,并拿他与当时的大资本家的生活做对比。有一天杰克回家对妻子说,自己成为老板了,妻子好奇地问怎么回事?学生们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有人说捡钱了,有人说中彩票了,我告诉他们都不是。杰克的公司发股票给工人购买。从而引出人民资本主义的概念。我又接着说杰克虽然当上老板但他感觉自己并没有什么变化,每天还是去工厂做工,说明公司仍然掌控在大资本家手中,以此讲出人民资本主义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有一天,杰克回家高兴地告诉妻子他成为经理了,由此讲出“经营者革命”的相关知识,这堂课的内容本来是学生较难把握的,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需要背诵,就能掌握。

2.讲述历史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密切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把握知识点,声情并茂地讲述每段历史背后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中,我把洪秀全开创太平天国的过程讲述成一个平凡落魄的读书人如何扭转命运成为一代农民领袖的创业史。我给他们讲了长毛军、洪秀全和耶稣的关系等,学生听得饶有兴致。同时把原始资料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去评述太平天国运动,并答出自己的评判依据,引发学生思考。

3.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工具,合理运用图片、视频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我在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给学生截取了一段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摩登时代》的片段,在卓别林诙谐幽默的表演下,学生们体会到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艰辛和无奈,烘托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三、回归课本,加入知识点考查环节

生动的故事、多媒体教学、情景代入,使课堂丰富充实,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因花哨的内容而遗忘课堂本身的知识。避免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就是当堂进行的相关知识的回顾,达成“课程标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要求。

以上三点是我对如何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想法。历史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竭尽全力地把这种魅力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以史为鉴,指导未来”的目的。

增强课堂时效性 篇7

由于教师、家长受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影响, 重书本知识, 忽视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锻炼, 导致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较差, 视野狭窄, 创新意识缺乏, 同时由于教学模式较单一, 难以激起学生的内部动机, 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引导学生寻找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

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不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一部分原因归于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一旦擅自拔高了他们原有的知识和探究能力, 那探究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所以说, 我们在设计科学活动时, 首要考虑的就是我们学生的兴趣和接受度, 毕竟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是探究的实践者, 设计出与他们实际能力相符的活动方案, 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

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 自己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 自己动手搜集资料, 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当然作为小学生, 尤其作为刚学习科学的小学生来说, 刚开始进行课外探究时, 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需要教师的帮助, 这就要求教师要重新定位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亲密的合作者及最可以依托的协助者。

三、探究活动之后要及时反馈

学生的科学活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究活动上, 在探究活动之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反馈, 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 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此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质疑, 引导、启发学生想办法解决。

四、注意课内外探究的结合

课堂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 但不是唯一的途径, 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课堂内, 教师精心组织孩子们经历探究过程, 课堂外也要让孩子的探究运作起来, 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探究的时间是无限的, 应该结合课堂内外, 使学生的探究无限延伸。

五、开展科学课外探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小学阶段,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 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由扶到放, 逐步培养。一位德国的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学生也一样,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把握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关系, 必须把基础性目标在课堂中完成, 而课外的探究活动, 更多的应该是学有余力且有探究兴趣的学生的能力增长点, 也就是所谓的发展性目标。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学生是否能完成探究任务, 而一味地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 那最终不但不能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 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而兴趣是科学启蒙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 教师要尽量设计得简单易行, 采用图表式的记录方法比较清晰, 记录也简单易行。正像浙江省教研室科学教研员俞伯军老师说的:“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所以, 要适当降低要求, 让学生学得更自在、更快乐。这样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很自觉地进行观察研究。

增强课堂时效性 篇8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 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深入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 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 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 多接触学生, 主动找学生谈心, 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 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爱每一个学生

爱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一个教师, 也就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除此之外,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 关心每一位学生。所以, 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 成为大家的共识, 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激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也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中。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经过几年的教学经历, 我发现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 发现数学奥秘。如, 讲直线公里时, 用一个钉子把一根木条钉在黑板上, 发现木条可以绕钉子转动, 再钉一个钉子发现木条被固定了。我边操作边说:“一点晃悠悠, 两点定终身。”通过实践学生发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而且, 趣味性问题情境,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从而深深爱上数学。

三、给学生学习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 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 而且自己也在独立学习。在课堂上如果不允许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那么课堂就会显得枯燥无味, 死气沉沉, 不要说学生, 就是我们去观课的老师也会听得发困。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留给学生充分合作、讨论学习活动的自由, 即使我们发现学生借讨论的机会起来假意走动也应该允许。比如,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打折销售这一知识点, 我想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 然后分析题意, 给出解答过程, 接着再模仿练习, 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 但学生未必有多大兴趣。所以我设计一个课堂活动, 让学生模拟商店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 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踊跃, 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 学生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 标价与销量的关系, 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欢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四、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 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例如, 我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时就用了很多小组讨论的形式, 学生接受的效果非常好, 特别在图形的三视图和展开图这一节, 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清晰地掌握了知识。不过,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把竞争的意识引进课堂, 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学生圆满地完成了某一项任务时, 要给予奖励, 使学生真正地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小结有特色

课堂教学中, 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 教师应采取措施, 及时调节, 或评讲, 或回授, 或纠错, 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因此, 我们在小结中要就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或让学生自我小结, 有的放矢的小结,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 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例如,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节内容时, 我是这样小结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惑?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发言, 互相补充, 最后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在此环节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是否全部参与到小组交流活动中。 (2) 学生能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所学知识及相关的概念。 (3)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 要在课后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小结方式既能加深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又能优化师生互动学习的效果。

六、有效调控课堂纪律是师生互动学习的关键

教育教学的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 要保证教学的质量, 首先就必须有良好的纪律。俗话说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铁的保证。这句话告诉我们, 纪律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提倡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一些教师为保护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而不敢限制学生纪律, 其后果导致课堂纪律失控, 学生不但没有因之增长能力, 反而造成学习效率不高。课堂纪律应该做到严而不僵, 活而不乱。即使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也要把握一个“度”, 要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 又能使班级整体学习气氛高涨。只有这样我们师生互动的局面才能顺利有序地进行, 使一节数学课真正达到有效。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 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 更要处理好互动形式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恰当运用策略, 形成师生有效互动, 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 从而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英语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8) .

如何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成绩、成才、成功。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提高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心理互动的过程,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要进行有效教学,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完善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这一基本形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切实抓好备课。

(一)备教材。

备教材要求教师把教材看作是范本,努力做到“八个字”。一是“深刻”,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挖掘教材的精髓内涵。二是“独到”,要求教师要有真知灼见,要把教材看作是媒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三是“广博”,要求教师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旁征博引,看透教材,这样,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四是“弹性”,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同时,设计一定的“弹性区间”,避免课堂刻板、枯躁、乏味。

(二)备学生。

备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强有弱,学生学习态度有好有坏,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通过作业和适当的、必要的考试,以及课后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看法和要求,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等。教师要通过多渠道信息反馈弄清哪些地方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是共性问题,哪些地方仅是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摸清学生的底细,教师才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才能面向全体、兼顾少数;才能使课堂40分钟的教学得心应手;才能自如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

(三)备目标。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目标指示,控制教学的方向、流程,决定着教学内容、策略、方法,制约着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我们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的有效性。发挥目标的导向性作用,将目标贯穿教学始终,并用目标达成度来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活动要目标明确。

(四)备练习。

备练习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下发的训练习题,要求教师必须先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否学好英语,首先在于对英语学科是否感兴趣,而课堂又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关键。上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兴趣,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课程资源条件、教师的个性特征,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1)要让学生学得好,课堂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进行趣味教学。如人教版七年级(上)Unit 9“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这个单元,主要就是学习action movie, documentary, thriller comedy和Beijing Opera等几个单词并掌握句型: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呈现很多目前最流行而且学生喜欢看的影片,并且扩充动画片、科幻片、浪漫片等单词,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对于自己的电影喜好,学生喜欢也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2)对于无聊而又必须讲的语法部分,就要求教师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用短暂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在学习There be句型时,教师可利用课堂上的实物举例,便于学生对这个语法现象的理解,在通过反复的实物操练,让学生觉得掌握起来很轻松。(3)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英语学习的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班级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对于班上英语学习情况很差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请他们读一读英语单词、简短的句子,或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过程中出现困难,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不要放弃这类学生。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与鼓励越多,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与决心越强。对于班级里的中等生,要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轻轻松松学英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证这部分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70-80%的学习内容。班上的尖子生一般都能很轻松、容易地吸收掌握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对这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教师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在上课的时候,适当增加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或让他们做些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保持英语学习的高度兴趣。同时为了延长学生上课专注的时间,笔者常结合课文做些游戏,教点歌曲,听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等。课堂上将学生搭配起来,采取集体、小组、双人、个别活动训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调节他们的情绪,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如此良性循环,整个班级的英语水平提高了。

三、运用“问答”技能训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设计合理、精巧的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设置的问题或主题难度适中,估计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问题太难学生无从着手,太易又失去挑战性和探究的价值,只有适中才能调起学生的胃口和积极性。如何设计问题及课堂提问时的注意点对于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问题的两大原则:1.问题的层次性即提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旧带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如对人教版七年级(上)Unit 9部分的提问,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 Do youlike movies? (2) Do you like thrillers? (3)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Why?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含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及句型, 使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2.问题的针对性, 即因人提问。正如前面所讲, 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提问, 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享受成功的喜悦, 由此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例如阅读人教版七年级Unit 11这封信时, 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回答: (1) What time does Scott get up? (2) What does he do after breakfast? (3) How does he get to work? (4) What is his job? (1) (2) (3) 问题相对简单, 在课本上能很容易地找到答案, 而 (4) 问题答案相对难找一些。

四、提高训练检测的有效性。

通过检测,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对重难点的把握,以便查漏补缺,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设计好随堂练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随堂练的效果。学生随堂做好后收上来,教师要及时批改,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样及时评讲也很重要,精讲全班错得多的题目,要对解题分析、解题方法等作细致的讲解。对于个别错误较多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讲解或辅导。评讲结束之后,让学生制作个错题集,把每次错题记入其中,以便更好地查漏补缺,帮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例如:在上完人教版Unit 12“Don’t eat in class”第一课时之后,课堂检测的题目可以这样设计:

I.英汉互译:

1.上课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教室听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外面打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餐厅吃饭_____________________

5.wear a h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run in the hallways_____________________

7.clean the classroom_______________

8.不要在课堂上听音乐______________

II.单项填空:

1.___________run in the hallways.

A.Not B.Don’t C.Can’t D.Be not

2.She often listens to____________outside.

A.music B.the music C.a music D.musics

3.It’s raining hard______.

A.insid B.out C.outside D.in

4.Students have to wear_________on school days.

A.glasses B.school uniforms C.watch D.earrings

5.Can your father___________for a walk after supper?

A.go out B.going out C.to go out D.goes out

这两种练习题既考查了学生对这一节课固定短语搭配的识记,又考查了学生对祈使句和情态动词can的用法及掌握程度。

浅谈如何增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篇10

一、合理搭配小组人员、是讨论的基础

好多教师对学习小组不加以分析组合合理搭配,分组往往顺应座位 “天然生成”,顺其自然。这样,有的小组讨论的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则冷冷清清,收获极小。因此,教师在分组时必须科学的分组,应该是人员搭配合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认识程度、能力大小、学习的好坏等在分组之前对“学生资源” 宏观整合,科学、合理编组更有利于课堂讨论,也能是教师更好的掌控课堂,充分很好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二、讨论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价值

讨论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围绕教材的内容展开,否则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还满足不了学生的知识需求,容易让学生养成坏习惯,导致不良课堂风气。这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把握好教学目的、掌握教学难点、重点。

1.问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一定要反复的问自己,所讨论的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适合学生讨论学习, 这是讨论的前提,否则所有的讨论都是在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熟悉每一个学生,要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开展讨论活动。

2.教师应该选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邱少云》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假如在烈火中是“你”想到了什么?你会怎样做?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于环境之中去体会“英雄”的伟大之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学生发言的欲望高,课堂气氛活跃,观点明确, 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地完成。

三、善于捕捉讨论时机

教师把握讨论的契机是开展课堂讨论的保证之一。课堂讨论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契机的捕捉和确定。所以,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各个方面都要有足够的了解,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够了解就很难在课堂上捕捉学生的思维,更发现不了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这样课堂讨论的本质就发生了改变,课堂讨论也就没其意义了。

课堂讨论也要讲究时机。课堂讨论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这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对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有莫大的帮助,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开展课堂讨论活动,然而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也是要讲究机会的,教师不能盲目的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如果活动开展的不当, 学生就会钻空子,将其成为休息娱乐的时间,因此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在学生有不同见解的基础上。由于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是独立的,每个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式都不同,通过讨论学生思想进行融合,会产生不同的想方法,同时这也是学生取长补短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过程,而且通过讨论教师更容易捕捉学生的思想,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学生, 亲近学生,增进师关系,对开展师生讨论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学生的问题之上。通过调查就会发现很多教师在开展课堂讨论活动都是针对授课课程中的一些问题,这最大的缺点就是学生没有考虑研究,讨论就不会深入化,讨论的很肤浅,而且还很浪费时间,达不到预期的讨论目标。 所以课堂讨论应该建立在学生问题之上,在授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去潜心的研究,学生的思想不同研究的方法也就不同,问题也就不同,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也有了目标,主要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吸纳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课堂效率也会有所改善。

四、教师应当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

以往课堂讨论一般都是小组讨论为主,这样的讨论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是那么的明显,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现在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更加的开放,全班的同学都可以讨论,这样学生的思想完全就放开了,这就好比汪洋大海是由每一滴水所汇聚而成的,讨论的也就更加的彻底,问题解决的也会越彻底,这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参与进来,讨论的效果将会翻倍。首先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思想等各方面都比较了解,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毕竟学生还不够成熟,在旁边可以随时的对学生进行点播,指导,总结,使讨论的过程顺利进行, 不仅讨论的时间缩短了,效果也翻倍了,而且师生的关系也更加的融洽, 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11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讲求教学艺术的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门艺术,以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驾驭课堂的能力,即组织教学的能力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都能够较好地驾驭课堂,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也是其教学能力的体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组织好教学呢?笔者认为情感教学与组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道德品质、行为作风、 教学能力都对学生起着重大作用。作为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能严中有爱,使学生心悦诚服。笔者目前担任的是八年级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这个班级以前课堂纪律不好,曾让科任老师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接手后,本人从本班实际出发,从班上的几个带头人物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消除她们对老师的误解,在处理班级问题、学生问题上做到公正、公平、惩罚分明。处处以身作则,爱岗敬业,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我的付出,两个星期下来,整个班级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与班上同学拉近了距离,学生能够从内心佩服我,尊重我。现在语文课纪律很好,上起来自然很轻松,课堂气氛也很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能端正学习态度,在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本班语文的平均分从上学期期末的50几分一下进步到67分,及格人数也达到84%。虽然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不过确实进步了很多。所以,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比较喜欢上你的课,你组织起教学就比较轻松。教学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学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

1、用扎實的语文功底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使学生体会到学好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师课堂上精彩的讲授,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正是教师的典范性应该发挥的榜样作用。讲解课文当中,对语言能运用自如,信手拈来,做到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当然也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对于文中出现的文学典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语故事等能一一道来并且多些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你知识的渊博,这点在农村中学尤为重要,因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如果能在语文课上使他们摆脱这种困境,那么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轻而易举了。如讲授《出师表》一文时可适当延伸《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情节,既可以让学生能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也能吸引他们去阅读名著,感受名著。从而让他们感受到上语文课的乐趣。又如:讲诗歌或声情并茂,或抑扬顿挫;讲散文或字字珠玑、或娓娓动听;讲戏剧或绘声绘色、或入情入景;讲小说或慷慨陈词、或感同身受……如此种种,一定会极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当然,这需要语文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只有具备真正扎实的语文功底才能让学生对你心悦诚服,甚至崇拜你,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你的教学。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巩固语文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训练学生对语文学科技能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角度,让他们有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继而营造充满活力而又团结向上的班风和学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活动,如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属于戏剧作品,我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根据书中的剧本进行话剧表演比赛,学生个个都很投入,都不放过这次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相互探讨、自导自演,团结协作,这次比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于剧中人物形象更加了解,因为他们要去揣摩里面的角色,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表现的机会,还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我还根据第四单元写作训练,在全班进行一次以“扬起自信的风帆”为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活动,不仅让学生对演讲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更深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也增强了自信心。本人认为语文这学科可开展的课外活动很多,如一次书法比赛,能使学生认识写好字的重要性,带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去练字,同时也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一次猜字词比赛或辩论会能使那些平时只埋头作业,不注重语言训练的学生暗下决心去锻炼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总之,开辟好语文第二课堂,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可以对第一课堂形成有益的补充、巩固和发展,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最优化和语文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与现代化

巧妙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现代教学媒体以其信息量大、形象化、丰富的表现力等,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它能够提供直观展示的材料,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尤其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运用多媒体教学也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笔者在讲授文言文《桃花源记》一课中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一是让学生欣赏根据课文制作的3D动画,使文言文变得形象化,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也消除了学生对它的恐惧感,二是听专家朗诵,使进一步学生增强对千古名著的理解;又如《南京大屠杀》一课中,通过书中推荐的网址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他们更能深刻地记住中华民族曾经遭受过的奇耻大辱,让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这些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它无形当中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那么作为其核心要素之一的课件,其地位只能定位于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手段而已,起到的还是辅助作用,课件的制作要注重实效,不能只追求形式,否则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不能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板书设计、其它教具的使用有时还是必要的。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12

一、明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要求

新课程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主要定位于公民教育,淡化阶级意识,注重文明史的教学。因此教学内容应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贴近社会生活,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公民意识的培养。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潜藏着厚重、深刻与哲理,其鲜活的学科知识本应该让历史课堂成为丰富多彩、趣味盎然,而且能够引起思想交融、心灵共鸣的“磁场”。但遗憾的是,历史课堂大多没有形成这样的“磁场”,历史课堂中普遍存在着思想贫乏,人文精神退化,怯于思考历史和叩问心灵的现象。在一些课堂热闹的表象下面,真正宝贵的东西却与我们擦肩而过,它就是本应贯穿于整个课堂的灵魂、思想,而医治的根本措施就是让思想的礼花纵情绽放历史课堂。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前至1875年的政体变化过程中,出现几次共和国和几次帝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指出,三次共和国,两次帝国的交替出现,体现了法国走向共和的道路是艰难的(展示函数图像)。

从图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国走向共和的历程是艰难的,历史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共和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试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曲折过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不妨用辛弃疾的一句词来概括: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教师既抓住了课程标准要求又用思想把沉睡的知识点激活,赋予历史以现实和灵魂的思考,点燃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思潮奔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正魅力。

二、合理使用教材,开阔教学视野

目前,我们有了新标准及依据新标准编写的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 (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 ,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不敢越教材半步。而用教材“教”,“教材”则走下神坛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开阔教学视野, 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坚持乐学原则,调动学生参与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为了使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有效,在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教学中我设计了“读图导史”“材料证史”等环节,把学生活动融入到对史实的探究、规律的探索和现实的延伸中。以“读图导史”为例,我出示了“木兰从军图”,并在旁边配上了《木兰辞》中的一句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然后设问:(1)我们能从上述诗句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配齐?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确:南北朝时期,“市”已经普遍存在,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各种商品都有固定的场所,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商业经济的发展深刻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这样的导入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合理选取史料,围绕史料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促使学生活动的有效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史料的功能,设计了“材料证史”环节,把艰涩、枯燥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与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

四、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能力培养

创新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善于选择和引入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展活动;用心设计教学,方法不能单一,而要多样组合,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探究的热情,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1. 创设情境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

要精心创设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促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有效途径是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如在讲授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城市》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唐都长安的坊市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你是唐都长安的一名市民。某天晚上你饿了,家里又没有你想吃的东西,你想去隔壁的小饭店吃夜宵,可不可以呢?为什么?”

2. 问题要引人入胜,玄妙精微。

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让学生通过探究圆满地解决问题。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如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中国大部分人知道了乔家大院,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让我们了解了晋商,了解了乔致庸恪守诚信、不断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的过程。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容易缩短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历史教学有效性产生的关键。

3. 诱导要启而有法、收放自如。

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地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必修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如果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会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4. 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

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五、积极主动反思,开创教改新路

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较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1. 通过教师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

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又可以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与鲜活的素材,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之珠,穿成精美的教学之链。当然要写好教学后记,必须注意五个方面:及时性,要趁热打铁;恒久性,要锲而不舍;简约性,要言简意赅;探究性,要格物致知;上升性,要历练升华。如在教“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时,用“三个一”总结即一个中心:以欧洲为中心;一个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一个整体:人类由孤立分散走向一个整体。

2. 教师通过书写教育案例进行教学反思。

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生动故事,但它又不是简单地记录故事,还要对故事进行精彩的点评。典型的教育案例,均源于对已发生故事的反思。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典型经历的机会,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是教师理性的反思,使教师更能登高望远,把握好历史课堂教育的方向。

3.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进行集体性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主要行为方式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这里讲的主要是同伴互助,即通过教研科研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反思。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伴之间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积极反思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指导引导下一篇:50MW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