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引导

2024-09-04

指导引导(精选12篇)

指导引导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独特”的本意是独一无二的、单独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在教学中这个独一无二, 就是指自己才有的, 而别人没有的;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已经感受到、体会到的。这里的“真切”就是真实可信的, 不是胡编乱造的;自主感受的, 不是别人强加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独特”和“真切”的实在意义, 才能显示出自己习作的个性。

著名作家冰心在谈及她的写作体验时曾说过“心里有什么, 笔下就写什么, 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凭此时的思潮自由奔放, 从脑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 深愁也好, 洒洒落落, 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

冰心的这段话深刻地表现了她创作时的“独特”、“真切”和“自由”。实际的教学中, 一般都是教师往哪指, 学生往哪去, 教师怎么说, 学生怎么做, 这就像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命题作文指导的过细, 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缺乏习作的主动性, 自然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写作的个性, 更谈不上创新。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 在改革作文教学中, 在经过多年教学工作中, 我总结了几点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变“命题”作文改变为“自命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法

学生看到命题作文后写不出一篇像样作文的现象非常普遍, 学生或是因为阅读能力不是太好或是因为不会运用自己学过的东西, 总之学生面对一个只有字的题目手足无措, 写不出几句话, 已经无话可说。作文课上学生是见到题目就愁眉苦脸, 冥思苦想, 最后没有材料, 还得完成作业, 只好胡编乱造。那么我们不防将“命题”作文大胆的改变成“自命题”习作。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校园植物观察活动, 作文课上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情趣, 然后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同学们有的将这次的作文题目定为《有趣的植物》、有的同学将题目定为《一片叶》、还有的同学将题目定为《绿叶的自述》……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变“指导”为“引导”, 舒展了学生的个性

“指导”和“引导”这两个字是我们所熟悉的, 但是这两个词在具体做法上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的。我们不防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同学将写好的习作拿给老师看, 老师看过之后告诉学生, 这篇习作里有几个词是用错了的, 有几个字是写错了的, 应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要有先后, 或总分总……, 表面上看老师是认真又有耐心的在教导着学生, 而且细致到每一处的问题都给学生指了出来, 其实这样做对学生到底有没有帮助, 虽然这次经过老师讲解他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 遇到此类的作文大概也知道如何支写了, 那么下一次呢?换一个题目的作文他又会不会正确的写下来呢?这种做法是指导还是引导呢?其实遇到这样的情形, 教师可以提供方法, 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方面的文章, 让学生自己去看, 自己去读, 自已去理解, 将文章中的词语, 描写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在现在网络如何发达的时代, 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寻相关资料,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是新颖了, 老师即从“指导”者变为了“引导”者, 同时也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

三、利用词汇描写,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小学阶段, 我们的学生学到的词语和句型很多, 像感叹句、比喻句、排比剧、拟人句等, 这些东西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无疑会给文章增光添彩, 让人身临其境。我有一个学生, 她曾经写这一篇作文叫做《小花猫》, 听她说为了写这篇作文她专门跑到奶奶家, 观察了一整天奶奶养的那只小花猫, 从小花猫的毛皮、四肢、眼神、动作、神态等各个方面并细心的记录下来, 在这篇习作中, 她将小花猫的眼睛描写成是挂着一只毛茸茸小脑袋上的两只圆圆的会发光的小灯笼, 同时还观察到在光线充足的地方, 小花猫的眼睛里的瞳孔是眯成一条小竖线的, 只有在光线比较暗的地方, 才会瞪的大大的。还写小花猫的毛色时说小花猫的身体洁白无暇就像一朵会移动的白云, 说小花猫走路时的姿态像专业的模特, 迈着优雅的步子……。通过仔细的观察, 结合学到的词句, 将枯燥的句子写的多姿多彩。

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句式, 来进行事物的描写:

比喻句:一颗颗汗珠滴下来, 落在地上异常的清脆。像玻璃圆珠滚落在大理石上发出的声音.

拟人句:一只只小白羊, 跳着优美的舞步, 从远方慢慢的靠近。

排比句:这满池的鱼儿, 有的摇着巨大的尾巴悠闲的游着, 有的鼓着一双大眼睛在寻找着吃食, 还有的将身子高高的跃起, 有一种跳龙门的决心似的。

感叹句:啊, 多么美丽无比的鲜花!

反问句:难道他就不应该对这件事情负责吗?

总之, 平时注意的观察, 积累词句, 将这些观察到的内容在脑子里串起来, 等下笔时这篇作文也就提笔就成, 变“指导”为“引导”, 打破了传统立意方式, 打开了求异思维的大门, 点燃了新思维的火花, 培养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指导引导 篇2

这道作文题的题目是《与你为邻》,它比较贴近生活,且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题中的“邻”,既可以是邻居,也可以是邻座、邻村、邻国等;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既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单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道不难把握的作文题。

但也许是命题者担心考生拿捏不准,于是对这道题加了一段提示:“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经过这番提示,原本可以自由发挥的作文题一下子变得障碍重重了。

在现实生活中,相邻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或亲密无间,“相互依存”;或从不往来,形同陌路;或彼此猜疑,互不信任;或纠纷不断,视若仇人„„古人既有“天涯若比邻”、“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也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说法,更有“智子疑邻”和“以邻为壑”的反面教材。可见,相邻者的关系并不像提示语所说的“相互依存”那么单一,考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也并不都是彼此的“相互依存”,他们对相邻不相知、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同样感受尤深。但按照提示语的指向,这些“阴暗面”显然是不宜触碰的,于是,只能在文章中大唱“相互依存”的高调了。由于不少考生对“相互依存”缺乏真切的感受,因而多靠编造故事或避实就虚来完成此文,诸如“与理想为邻”、“与信念为邻”、“与高尚为邻”、“与和谐社会为邻”之类的立意充斥其中。明明谈的是拥有理想,却偏要说成“与理想为邻”。如此一来,理想便不再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变成了独立的个体。一旦理想、信念、道德成了与“我”地位对等而单独存在的个体,也便拉大了与“我”的距离。就这样,为了扣住题意,考生们不得不在作文中生拉硬扯,甚至偷换论题。

不单如此,提示语中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也造成了考生的思维混乱。“邻”确实“无法回避”,但“可有所选择”这一结论却难以成立。邻不同于友,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友可以自主选择,邻却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任意选择。当今社会已不同于孟子所处的可以择邻而居的时代,人们也不可能动辄搬迁。正因为如此,一旦与之为邻,就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然而提示语却把考生引向邻“可有所选择”的思考方向,这明显违背了实际生活。考生除了拿“孟母三迁”来说事,很难从当今社会找到佐证或发掘材料。这样,写作的空间便大大缩小了。

可以说,这段提示语非但未能给考生指点迷津,反而给他们制造了障碍。正因为如此,去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出现了整体滑坡的状况,不但满分寥寥,平均分也明显降低。据有关媒体报道,考生中套作现象十分普遍,文章缺少个性,也缺乏真情实感。

注重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有效背诵 篇3

一、教师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 “身教”

求知的兴趣首先来自对知识力量的深刻了解,来自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喜读书、善积累的例子。我国古今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语文都经历了熟读、熟记乃至苦读苦记的历程,记忆力也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鲁迅先生幼年读书时,能背诵《纲鉴》,后来他经常是整本书地背诵,无怪乎他写起文章来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了。巴金10岁的时候就可以将《古文观止》里的200多篇文章背诵下来。他在晚年的时候说,他之所以后来成为作家,写出了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全靠当年那200多篇背诵的文章垫底。梁启超先生年轻时背诵的《史记》,到50岁时,书中的七八成内容都还记得,并能在他写作时根据需要在文章中適当地加以运用。

这些例子都用实际说明背诵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记忆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审美水平,丰富和提升自身修养,好处是很多的。重要性明确了,学生对于背诵的学习就能充分重视起来。

二、教师要注重方法指导,活化背诵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首先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他们才会乐于学习,积极参与。

(一)活化形式,激发背诵兴趣

教师要让背诵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燃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古诗词可以用展速背竞赛、配乐朗诵表演激发学生兴趣。

(二)注重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1帮助学生熟悉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课文是背诵的关键。在背诵之前教师要注重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在背诵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将要背诵的景物画面或者事件场景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形成整体印象。如背诵《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将语言文字与实际景象联系起来,一边背诵一边建立起具体的画面,使背诵也变得生动,内容变成了画面的浮现,背诵变成与作者的共鸣。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即找到每句的关键内容所在,便于学生理清顺序。小学生年龄小,对于发现规律还存在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教会学生找到方法和规律,提高背诵效率。如背诵《西湖的绿》 “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一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这样理解:“牧人牵着耕牛靠在树木边休息,放眼看到满天的云霞,宛然一副山水画”把毫无关联的内容相互联系了起来,学生背诵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加强管理,巩固背诵效果

(1)课堂教学要加强“背”的指导,我们在讲课时,可以侧重于要背诵内容的讲解。

(2)把“背”的教学纳入语文教学的检查和管理之中,把背诵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每月表扬背诵小能手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背诵学习中来;明确背诵程序,建立“金字塔”型的背诵程序。课代表——组长——组员,课代表就是组员,三层阶梯,分工管理。我负责抽查,督促小组长把任务认真完成,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困难生完成背诵任务;

(3)确保“背诵”时间,有时间作保证,有利于背诵任务的完成。我会在课堂上留出“背”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背诵;也会在早读时间指导学生背诵。

(四)拓展背诵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指导引导 篇4

一、关注生活, 寻找创作源泉

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 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思的写出来, 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 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 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校园的小花园里有一片小竹林, 课间, 我让学生去观察他们的各种姿态, 欣赏他们摇曳的风姿, 把校中之竹变成“胸中之竹”, 这样写起来, 挥洒自如, 得心应手。草坪上, 飞过一只美丽的蝴蝶, 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悄悄地跟过去, 观察一下它那对美丽的大翅膀, 它翩翩起舞的姿态, 它自由自在地陶醉大自然的情景……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 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周二的兴趣小组、周三的大扫除, 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咛、上学路上的景色、伙伴间的游戏, 一阵风雨、一次游戏、一张照片、一个过客等等。只要留意生活, 只要你真心地去感受生活, 作文就会成为你忠实的记录者, 成为你最好的朋友们, 让你进一步感悟生活的滋味, 丰富敏感的心灵。“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 只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才会有话可写, 有情可发。

二、拓展空间、发现素材

1. 拓展选材空间。

以往受命题作文的限制, 学生往往需要在应付的基础上, 努力地述说着苍白无力的话语, 纺织着“美丽”的谎言, 真正精彩纷呈的生活却埋没了它的光华。事实上, 作文的空间应该是开放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1) 校内外结合。除了要在校内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外, 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门, 亲身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 收集生活丰富的习作素材。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展览、社区, 游览名胜古迹, 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进行各类比赛, 在活动中体验生活。这样当学生下笔写作时, 那种真挚的情感, 创意的思维便显得自然贴切了。

(2) 课内外融合。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 作文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内所学的写作技巧与课外收集的素材有效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作文得到生活的滋润。

2. 挖掘丰富的情感空间。

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善于把握机会, 拨动学生的情怀, 触动他们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来。例如, 在考试结束后, 学生都想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 可以抓住这个契机, 在公布成绩之前, 让他们先来畅谈自己心里的感受。

3. 提倡自由的表达空间。

学生平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实践中的喜怒哀乐都是真挚的, 发自内心的, 应当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出来。自由作文是情感无拘束地表达的最好方式, 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让心灵自由放飞, 让情感自由挥洒。例如, 有学生在习作中写道:“今天上午第三节上课时, 我忐忑不安, 因为下暴雨了。下课铃声一响, 我匆匆跑下楼, 拜托老天爷别哭了, 可它哭得越来越厉害。我来到校门口, 许多家长在校门口接孩子。我渴望爸妈能来接我, 但知道那是妄想, 因为爸爸今天出差了。妈妈今天值班。雨不停地下着, 路上的行人不多, 雨水汇成了小溪流, 雨珠子打在我的脸上好像在帮我洗脸, 痒痒的, 我觉得自己好可怜, 像一只落汤鸡, 找不着回家的路。走了长长的路终于到家了, 照照镜子, 我快认不出自己了。哎, 都怪自己粗心忘记带伞了。”

自由作文是学生情感表达的好方式, 要鼓励学生写自由作文, 表达自己想说的话。那样日积月累, 学生作文本上那充满个性的亲情逸趣, 既是写作的最佳素材, 更是学生成长轨迹的见证。

三、善于感悟, 敢于表达情感

要引导学生对所感悟的生活素材进行不断地思考提炼、加工整理, 善于从中捕捉和挖掘生动的瞬间, 笔下才有可能人物鲜活、生活充实, 写出的文章才别具有特色, 真实感人, 富有新意。学生在习作时, 倾吐出心声, 表达出不同心灵对生活的种种认识, 才能打动读者, 引起心灵的共鸣, 学生的习作才可能是优秀的习作。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表达情感。

指导引导 篇5

为切实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催化作用,大力支持江西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江西实际,于近日出台了《关于支持江西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立足江西实情,准确把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内涵与方向,不断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引导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

指导引导 篇6

一、尊重、理解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书先生”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走到学生中间来,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朋友关系。教师的爱在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是一条涓涓的溪水,给学生以祥和的心态;是一股美丽的喷泉,给学生以向上的勇气;更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让学生领略其宽广的胸怀,乘风破浪,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师生的目光无时不在交汇,学生能从教师的眼中看到智慧,教师的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愉悦的感觉,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师生间关系融洽,学生才会爱老师,从而爱学老师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认为:尊重理解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首要条件。

二、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对某科学习越感兴趣,则学习越有信心,学习结果也越来越好。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学生的主動性就会越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保证。

1.创设问题情境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是掌握知识”。要掌握知识必须在解决问题之后,又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个带有诱导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产生困惑,激发起他们好奇的心理,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保持他们高昂的学习情绪。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针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起来比较单调的特点,导入新课时联系班上实际,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班上的罗飞同学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次生日,你们知道他几岁吗?这时同桌议论开了,这是真的吗?肯定不是三岁!那几岁呀?这时,师及时请罗飞揭开谜底:十二岁。为什么呢?于是学生产生急于求知的欲望,火候到了,师趁机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数学王国。在小结时,师指出:一般能被4整除的才是闰年,之后留下一个悬念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家找参考研究研究,让学生带着疑问下课,自己去探索。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使整堂课悬念此起彼伏,既有良好的开端,又有思不断,声不绝的课堂结尾,使学生在“趣”中学,“疑”中悟,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操作情境

实践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耳听口说”的简单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把圆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将圆形平均分割后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再通过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圆比较,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如此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轻易地就掌握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亲自参与了一步步的知识获取过程,充分体验了主动探究知识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3.创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情境

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的努力。”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循循善诱,多鼓励、少批评,甚至不批评。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评价学生,多说些鼓励的话。如:“再想想,相信你能行”,“你真聪明”,“你又进步了”,“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从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就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能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及进控制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前,教学实践中,重复性练习、枯燥无味的练习仍比较严重,甚至题海战术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研究如何设计练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设计课堂练习,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本人认为,练习设计重在“巧”。如:上了一节“乘法分配律应用”练习课,课结束前,出示下题: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能简便。

342×6+□×6

顿时,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若干种答案。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最低的时候,而这一独特的结尾设计,题目虽小容量大,不仅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深刻性,克服了死记公式,照搬公式的僵化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意识。

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进而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指导引导 篇7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过一个快乐、有收获的寒假呢?心理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一、引导孩子规律作息、适度睡眠, 避免沉迷于网络

很多同学一放假, 就打乱原来规律的生活作息, 因而时常感觉空虚和无聊, 整天委靡不振。所以, 合理安排假期作息, 保证适度睡眠, 避免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电视或电脑, 是家长在孩子假期期间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

良好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和精力, 同时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 保持心情愉悦, 维护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于还处在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 充足睡眠还能够起到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一般来说, 青少年应保持8小时左右的睡眠, 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 10岁以下的儿童睡眠时间应保持在9~10小时。孩子放假在家, 没有了第二天上学的严格时间限制, 难免熬夜晚起, 但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家长们要根据情况加以控制, 避免“越歇越累”的情况出现。

二、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锻炼、做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

孩子平时上学功课忙, 锻炼时间较少, 单凭一周两次的体育课很难满足强健身心的需要。假期则是增加锻炼的好时机。虽然寒假处于严冬腊月, 独自进行户外运动很难坚持, 但有不少锻炼方式可以选择, 比如跳绳、踢毽子、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等, 如果场地和条件确实有限, 爬楼梯也是不错的选择。建议每天安排30~60分钟的中低强度运动, 不但能够促进体格和神经肌肉的发育, 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增强心肺功能, 而且还有利于心理“愉快素”的分泌, 使人体保持心情愉悦, 精神抖擞。

家长需要明确的是, 假期中除了课业学习, 也应多重视孩子的体验式学习。假期时间较为宽裕, 尤其是双职工家庭, 孩子是一家三口中在家时间最长的一员, 除去学习和娱乐, 孩子还可以帮助家长做些家务。这样不但能让孩子学会更多的生活技能, 同时也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父母可以在每天上班前把今天需要孩子完成的家务写在一张纸上, 比如打扫房间、洗衣服、择菜等等。每天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家务, 不仅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于家庭的重要, 增加了成人感和成就感。

三、慎重选择课外辅导班, 多尊重孩子意愿

每到假期, 各种补习班层出不穷。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同时也担心孩子落后于他人, 常常为孩子同时报好几种补习班, 使孩子还没有调整休息好, 就背起另一种包袱。所以,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假期补习班、兴趣班的时候应尊重孩子的想法, 避免让孩子承受太大的压力。

假期是两个学期之间的起承转合, 同学们需要利用假期对上一学期的学习作一个归纳和总结, 看看有何不足, 哪里需要改进, 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各种课外辅导班、学习班给了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选择, 因此,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需要进行选择, 比如基础不牢固的孩子可以选择补习班, 知识掌握较好的孩子可以选择拓展班, 愿意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的孩子可以选择兴趣班。此外, 一些社区也在寒假期间为孩子们安排了各种活动, 比如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益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 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素养, 家长应鼓励孩子们参加。

指导引导 篇8

一、从阅读中收集作文材料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些话表明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但中学生课程多, 时间紧, 没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 只有采取集腋成裘的办法, 一点一滴地去收集材料。因此, 在课内阅读时, 首先要紧扣作文题目收集材料, 将自己阅读到的描写人、事、物的精彩语句和片段摘录下来, 进行反复对比和体会。在遇到描写人、事、物的作文时, 就可借鉴、参考、模仿运用了。其次, 在课外阅读时, 把自认为重要的, 情节感人的, 有说服力的材料, 照原文摘录下来。在写议论文题材的作文时, 把这些材料引用补充到里面, 就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了。第三, 在阅读游记类的文章时, 将文章中描写名胜古迹、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等相关的知识摘记下来。在写游记类的作文时, 引用补充到作文当中, 就能增强作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了。

二、从参加的活动中收集材料

俗话说, “留心处处有学问”, “贵在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 中学生每天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 只要留心观察, 注意积累, 就能获取作文材料。如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时, 要求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 操场中的体育设施, 楼前楼后复习功课的同学的神态, 绿茵场上你追我赶的拼搏场面等。然后用日记的形式, 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在作文时就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了。组织学生参加春秋游活动时, 可要求他们多注意观察麦浪滚滚的农田, 林荫密布的村落, 高低起伏的山峦, 变化无常的云彩以及山中裸露的怪石奇壁, 林中的飞鸟, 水中的游鱼, 路旁的奇花异草等。只要观察详细, 并将记录的观察材料恰当地引用到文章当中, 就能写出贴近生活, 真实准确, 形象感人的作文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时, 可要求他们了解工厂的历史背景, 厂房设施, 生产经营, 产品质量, 经济效益, 职工收入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让他们从中体会改革开放后, 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访问农村时, 可让他们参观养鸡场、养猪场、副食品加工厂, 采访种田能手, 养殖专业户等。从中让他们了解农村以副养农, 多种经营, 发展生产的方式, 以及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让他们亲身感受党的惠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发展变化。

只要在参加活动时, 多观察, 多了解, 将教师讲的, 同学说的, 自己看到的, 访问到的, 随时记录下来, 并加以整理, 日积月累, 学生们掌握的材料就会越来越多。每遇作文, 材料就会信手拈来, 再也不会有“无话可说”、“没事可写”的情况出现, 而一定能写出内容充实, 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三、从电视节目中收集材料

作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要想收集贴近生活的材料, 电视也是最好的收集渠道之一。中学生每天都看电视, 丰富多彩的节目, 客观真实的报道, 既生动形象, 又易于学生接受。学生只要在欣赏节目的同时, 稍加留心, 就可获取自己所需的作文材料。如在收看《新闻联播》这类节目时, 可将电视中报道的有重大影响力的新闻事件以及各地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区的成功经验等, 用摘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然后对有实用价值的资料摘录剪辑, 就可在作文时运用了。其次, 注意收集各类广告语言。电视中的广告, 语言简练, 形象生动, 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进行概括描述。只要留心各类广告, 就可收集到经典的广告语言, 就能学会用简练的语句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第三, 有针对性地收看诸如《东方时空》之类的电视节目。从中收集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历史人物, 了解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精忠报国的悲壮事迹, 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以及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的材料;也可收集如介绍祖冲之、毕昇等我国古代科学家呕心沥血, 攀登科学高峰, 为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材料;还可收集我国当代模范人物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等材料。

只要持之以恒, 勤于收集, 就能从电视节目中获得许多内容生动, 情节感人, 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充满时代精神, 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作文材料。

四、从网络媒体中收集材料

网络媒体, 传播迅速, 信息量大, 为中学生了解社会, 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只要学生们积极查阅, 勤于记录, 同样能收集到自己需要的作文材料。如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时, 首先可要求他们用分类法收集资料, 将网络中下载的新闻评论、成语典故、地理知识、名人逸事、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科普知识等材料, 按条目分类, 归类存档。这样收集的材料, 因为分类清楚, 便于查阅, 在作文时就能被很快利用。其次, 可要求他们用筛选法收集材料。针对网络材料种类繁多, 且良莠不齐的特点, 在阅读时要引导他们仔细品味每个词语, 把握整体语境, 在掌握逐层段落大意的基础上, 将那些观点模糊, 表述不清, 多余或负面的材料全部删除, 然后把那些立意新颖, 观点鲜明, 具有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材料收集起来, 就能在作文时借鉴利用了。第三, 用记要点的方法收集材料。在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时, 可要求他们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 把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贴近生活、叙述逻辑严密的材料下载下来。从中挑选摘录出描写精练, 说理透彻的语句及片段, 在理解消化的前提下, 以内容提要的方式记录下来, 就可在作文时, 供自己借鉴参考了。如学生们写《中秋赏月》这篇作文时, 我们围绕作文题目, 让学生从确定的散文、诗赋、谜语、歌谣、民情风俗和文化活动等材料中, 把有关描写借景抒怀的词句, 动人的神话传说以及各地祭月活动的主要内容摘记下来, 补充引用到作文当中, 就能充实作文内容。

指导引导 篇9

1.围绕阅读信息要点设计多样化任务

阅读素材中有很多信息点需要学生在理解感知中予以把握。围绕阅读信息要点, 注重多样化任务的设计, 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同时了解文章表达主题大意, 更能够使学生在准确把握中全面理解感知。设计多元化的任务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对语言理解的需求。

突出信息要点把握多样化任务设计, 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更开阔。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指导性的思考探究题目,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深入阅读, 筛选有价值的语言表达信息点; 鼓励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思考探究任务予以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 引导学生从文本素材中找出相应的信息点, 帮助他们整理理解, 感知思维;拓宽延伸认知感悟思维, 要求学生能够从阅读素材中找出与表达主题相关或者相似的内容, 让学生在整体阅读和综合感知中不断深化理解, 将任务探究转变为主动接受的过程。在设计任务过程中, 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知自行设计一定的思考探究题目,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激情。

围绕这些信息要点设计思考任务, 能帮助学生集中精力理解文本表达的主题大意, 深化认知感悟。例如, 在教学译林版英语在八年级上册Unit 6 Birdwatching的“Reading Bird in Zhalong‘Zhalong—a special place’”时 , 针对学生对扎龙不熟悉的特点, 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资料等查阅“Where is Zhalong?”, 帮助他们对扎龙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教师可要求学生列出有关扎龙的名片:北温带地区景观最原始、物种最丰富的湿地自然综合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重要湿地名 录、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可布置一些学习任务, 如:Why do the birds like to stay in Zhalong? 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Zhalong?等, 建议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主动思考, 深化理解感知。

2.突出理解探究过程, 引导团队式交流

阅读的自主理解是学生独立思考和获得一定知识素材的必然需要。发挥团队的作用, 能使得学生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认知, 将个体的质疑转变为小组的合作探究, 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艺术效果。这样的理解探究, 不仅能够活跃阅读学习环境氛围, 更能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突出小组的集体智慧, 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疑难和困惑的基础上, 帮助他们组间讨论交流小组, 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争辩中发现更多被忽视的信息点。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等, 明确各个小组的组长和成员的责任,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究;重视学生对任务的思维表达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相关词汇短语或者语言表达, 不断深化认知感悟, 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整合团队的讨论交流意见, 让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发现更多的理解策略方法。

以这样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能使得学生对阅读学习过程有更深刻的认知、感悟和印象。教学七年级下册Unit 4 Find- ing your way的“Reading A trip to zoo”时, 可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表达内容的基础上, 建议学生设想, 假如你就是当地的导游, 围绕“How do you guide your visitor get around Sunshine zoo?”进行合作探究, 让学生从相关的路线中找出答案。在此基础上, 可要求学生围绕“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整体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探究, 不仅使得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印象, 更使得他们在阅读中不断深化认知, 开阔知识视野。

3.关注感知拓展延伸, 体现综合性运用

在引导学生将阅读感知转化为自身的积累运用过程中, 将阅读融入到听说写等语言表达技能中, 不仅能体现任务的导向推动作用, 更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富多彩。

鼓励学生升华阅读感受, 布置具有丰富性和延伸性的思考探究任务, 能让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变得具有情趣性和目标性。对阅读中发现的精彩点, 可要求学生在摘录基础上予以总结, 帮助他们将认知感悟上升为自身的学习技能的获取;引导学生对阅读中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延伸探究, 可要求学生围绕表达的核心要点通过改写、扩写、知识链接等形式予以综合运用, 不断增强认知感悟。

运用任务探究模式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能在增强学生学习认知体验的基础上, 更利于帮助学生深化认知感悟, 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综合性。任务探究的运用, 能在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活化认知感悟,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综合运用技能, 将阅读理解转化为主动实践运用。

摘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遵循任务型原则, 有效活化学生阅读感知思维, 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注重任务设计和互动探究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认知体验, 将语言理解转化为主动探究运用。探讨任务教学原则的运用能使得学生有更丰富的学习感知素材,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的发展生成。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阅读理解,阅读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7, 第2版.

[2]曹文俊.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优化之探[J].考试与评价, 2012 (11) .

指导引导 篇10

一、做一个装潢者, 给孩子营造自主的氛围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和知觉行动性的特点, 而作为具体形象的活动区域——环境就能引起幼儿的关注和兴趣, 还能帮助幼儿理解每个区域游戏的角色及规则, 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小班建构区域中, 教师在建构区旁的墙壁上贴上一些积木构建图, 为孩子营造一个建构的氛围, 把孩子带入一个创造的世界;在每个娃娃家的墙上为他们贴好“全家福”, 做好门牌号, 剪好窗帘, 这样整个感觉就不同了, 等于说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小家;在“理发店”和“小吃店”的“门口”为他们挂上招牌, 安上“广告灯”, 打上服务项目的“广告语”, 那么, 孩子在玩的时候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充当的角色而进入不同的场所, 就不会出现想当“爸爸”的孩子走入理发店挂上“理发师”挂牌的现象了。

二、做一个表演者, 让孩子发现游戏的趣味

我们常说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不会玩了, 记得我们小时候玩的娃娃家, 都是用砖头搭好小灶, 然后拿些瓦片、蚌壳充当小锅小碗, 至于蔬菜、水果, 都是一些野花野果。而现在的孩子, 有现成的娃娃家迷你灶具、碗筷、仿真蔬果……但是由于年龄与经验的关系, 孩子们还是不完全明白游戏规则, 这就需要老师充当表演者来演绎了。让孩子亲自参与区域游戏的前一个星期, 甚至是前一个月, 老师都是充当着解说员, 充当着演员……而老师们所做的这一切, 无非是让孩子们养成譬如及时整理玩具、相互谦让、礼貌用语等的良好习惯, 为以后孩子们的自由自主活动, 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

三、做一个观察者, 让孩子发现创造的乐趣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建构主义认为对儿童而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经验而不是知识, 我们要尊重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背景,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可爱的福娃》主题中, 班里的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福娃机器人, 用牛皮筋作为关节的机器人“活动自如”, 可以点头、仰头、举手、伸手、踢腿、劈叉……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老师, 我们来给福娃机器人做早操啦!”耀耀扯着他的大嗓门跟我说, “看, 它会飞呢!”而其他孩子也像得到什么启发似的, 想出了更多玩法:福娃救生员、消防员、宇航员……

孩子在摆弄手中的福娃玩具时却动足了小脑筋, 而此刻孩子的自主创造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四、做一个指导员, 让孩子拓展游戏接触面

海上的航标, 稍微放出一点光亮就可以引领着一艘大船回到港湾。作为老师, 我们的身份有时也起着指引的作用, 幼儿园的孩子都是一艘艘正慢慢驶进港湾的小船, 他们有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有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 但是这时只要有老师的一点小小提示, 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记得有一天早上, 来园早的小朋友已经自发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 三三两两地玩了起来。乐乐却不知该玩什么。于是, 我选了平常孩子们玩得最多的串珠, 带他一起玩。其实玩法很简单, 只要一个接一个地串起来, 就可以串成彩色的项链。从扶着他的手把同一种颜色的珠子串成长长的一条项链开始, 我和他一起发现项链的连接方法, 比如用不同的排列组合, 这样就可以串很多不同的漂亮项链。我还鼓励乐乐将串好的项链送给其他小朋友, 在伙伴们对他说谢谢的时候, 我看到了乐乐的变化, 他满足地笑了……旁边的我, 感受着他把这个乐趣慢慢扩展到其他游戏中去的信心……

五、做一回刁难者, 让孩子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记得自己在校期间, 班主任也给我们看了他去日本访问时拍到的当地幼儿园的一些日常活动照片: (1) 课间。他们的老师任意让孩子们在泥堆里钻、爬、滚, 而且还鼓励他们用水和着泥玩;在教室里活动的宝宝, 也是小大人似的, 一个人抱起一张桌子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然后从老师的抽屉中拿出一叠纸, 在纸上任意涂鸦 (这期间, 活动室里是没有老师的) , 其中就有一个小孩个头比别的小朋友高, 但是动作却比其他小孩缓慢, 画的线条也是断断续续, 后来才得知他是个弱智儿 (日本人给特殊儿童提供了正常的生活环境, 并让他自己去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 而不是挑出来放入特殊学校或一些疗养机构) 。 (2) 上课了, 他们上的是手工课, 但材料并不是现成的, 他们的材料就是树枝、锯子、锤子和钉子。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的树林里捡一些自己需要的木块、枝条到工作室 (一条长廊里) , 然后, 孩子们都很熟练地拉开阵式, 用锯子锯, 用锤子敲, 用钉子钉。突然, 有一个小朋友的手指头被锯子锯了一条口子, 他把手指伸入口中含了含, 从旁边的工具箱中拿出一个创可贴一贴就又继续工作了……

对于孩子, 我们成人是否也该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呢?

六、做一个收购者, 让孩子感知成功的喜悦

“先取一部分橡皮泥, 把它分成两块搓成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压扁, 变成饺子皮……”我一边做一边说, 孩子们的小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把手中的橡皮泥变成了一个饺子, 他们开心地为我鼓掌。操作的时候孩子们熟练地揉捏着手里的橡皮泥, 一个、两个、三个……很多孩子漂亮地完成了任务。我知道他们学会了这项本领:“宝宝们, 你们都做了几个饺子啊?”“我想买饺子了, 我家的宝宝肚子饿了!”一听我要买饺子, 有几个宝宝就跑到我身边, 把自己做好的饺子大方地送给我:“喏, 我做完了, 你拿去吧!”“哎呀, 这个看上去不怎么好吃嘛!”我故意噘着嘴巴说, “我要用钱来买饺子, 买馅多且不破的饺子, 你们赚了钱就能到我这来买糖果吃了啊!”说着, 我指指摆在一边的各味糖果, 孩子们一看, 又全都埋下头认真地做自己的饺子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学龄前儿童虽然年龄尚小, 但只要认真关注小班孩子的任何一个自主性的活动, 并能及时以合适的身份引导游戏, 再小的孩子也能学会怎样去自主游戏。

摘要:在幼儿园中, 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的同时, 也向我们透露着他们对游戏活动的参与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信息, 而此时, 老师的身份也是根据孩子们显现出来的这些信息所灵活变动着的, 我们可以以教师的身份来激发、支持和拓展幼儿的学习, 并帮助幼儿提高游戏的自主性。本文中阐述了相关活动中的粗线认知, 目的是教会幼儿如何自主游戏。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自主性,教师角色,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钰.10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EB/OL].搜狐母婴, http://baobao.sohu.com/20080403/n256086258.shtml.

指导引导 篇11

关键词 心理咨询引导 高职学生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加上由于环境中诱发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随着个人临近毕业,高职生更多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对就业的焦虑、彷徨、迷茫,一般会存在以下心理问题。一是攀比心理。应届高职毕业生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二是盲目求高心理。部分高职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过高,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却忽视了就业单位能否接纳自身。定位不合理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三是不平衡心理。部分高职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学生往往不正确归因,反而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他们对社会和人生产生偏执想法。四是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高职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五是依赖心理。有部分应届高职毕业生,虽然接受了三年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在择业就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全程贯穿心理咨询引导的积极意义

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渗透心理咨询引导的主要重点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其意义在于:第一,把心理咨询引导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将有助于改变教学的现状,又有利于塑造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这是带动高职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能较好地引导高职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善于调节、控制情绪,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选择自己的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

3 心理辅导方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中的运用

(1)以调整心态为主线,改变就业态度。就业形势比较紧张,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给高职生造成了广泛的心理焦虑,而过度的焦虑无疑会对高职生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学生的正常思维会受到抑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高职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焦虑心理在所难免,但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必须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转变就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从而把握就业机会。大一的第一学期,我们开始对新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通过授课、咨询、答疑的方式,以案例、多媒体、问卷、心理测试等多种手段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让学生摒弃“狭义“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广义”的就业观。

(2)以认识自我为重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通过生涯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学习,有针对性地提升综合素质,避免时间、体能、心智资源的无谓浪费,少走弯路,更省略、更快捷地达到成功的彼岸。笔者通(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33页)过调查,学生最郁闷的五件事是:第一,人际关系;第二,无聊、焦虑,不知道在大学如何做;第三,对将来就业和生活感到迷茫;第四,与心目中的大学想比有落差;第五,不会理财,钱很快用完。这说明大学生一方面十分重视自己就业和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整天处在无聊空虚的状态中,而想到将来的就业又十分焦虑。因此,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章节的教学,笔者把重点放在认识自我方面,通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理性的、全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从而合理规划人生,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利用心理拓展训练《我的未来》让学生了解自己真正重要、想做的事情或是一生的目标,通过生动、丰富的想象将目标视觉化,以视觉的形式储存在记忆里;通过自我静思、社会比较、心理测试来评价自我;通过职业素质测评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气质、性格、兴趣、人格、价值观、能力倾向等方面了解自身,为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提供依据等。

(3)以正确择业为目标,开展自我心理调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以下方法让高职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在择业遇到困难、挫折和心理冲突时,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化解困境,改善心境,寻找最佳途径实现自己择业的理想和目标,顺利择业。其一,自我反省。遇到困难要冷静思考,重新评价、定位自己。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爱好、特点、性格、气质;多想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自己择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只有通过客观评价,才能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其二,适度宣泄。因受到挫折而造成心理失衡时,可以向老师、朋友倾诉,或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其三,正视现实。现实是客观的,对自已有利有弊,关键是怎样用“利”来消除“弊”。同时也要调整期望值。 其四,敢于竞争。“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与过去的分配制度相比,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大学生要结合实际,通过适当的途徑和方式推荐自己,要敢想、敢说、敢干,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敢于竞争,还要善于竞争,单靠“勇”还不行,要“有谋”,面对职位、面对对手,要深思熟虑,掌握技巧,抓住重点。其五,不怕挫折。必须保持平衡的心态,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调整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提高心理耐挫力,以便在下一次求职中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冯函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林旺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指导引导 篇12

1 研究对象

选择浙江省部分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 (不包括研究生) 作为研究的对象。从不同群体大学生对择业观念的认知、择业的目标、择业的动机以及择业的途径四个维度进行调查, 对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不同群体择业观念的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和访谈法

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586份, 其中有效问卷545份, 有效率93.0%。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1。

2.3 统计分析法

采用excel和spss13.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数理分析。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以年级、专业为自变量, 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四个因素进行方差分析比较。统计数据显示:年级变量对各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 但低年级在各因素的平均得分上均高于高年级;不同专业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

3.1 不同大学生群体择业观念的差异性

(1) 年级变量与大学生择业观各因素的差异比较不具备显著性, 但在各因素的平均得分上低年级高于高年级。

(2) 不同专业大学生群体在择业认知和择业目标两个因素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理工科学生择业认知和择业目标平均得分明显高于文科学生。见表2。

注:*P<0.05, ** P<0.01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年级变量对择业观的影响

以上研究数据表明:虽然年级变量对大学生择业认知、动机、目标和途径的影响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 但基本的趋势是:各因素的平均得分低年级高于高年级。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 理想与现实不断斗争, 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实践活动的开展, 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个体的社会阅历不断丰富, 社会所提供的一切, 无论是机会、压力还是竞争都不断地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进行冲击, 使大学生的择业观从一种理论、理想化的状态逐步现实和客观起来。这是导致低年级大学生择业观的平均得分高于高年级大学生的主要原因。

3.2.2 专业变量对择业目标的影响

从统计数据来看, 不同专业大学生择业的动机具有显著的差异;理工科学生的择业目标更加明确, 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强。本研究选用的择业目标包括择业的地域和职业性质两个维度。在择业的地域选择上, 不同专业群体得分趋势差异较小。基本的大趋势是:择业的地域目标多集中在城市, 选择国家急需的地域的学生比例不多, 但选择家乡的学生比例较高。可以看出, 因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提供的大的就业空间和环境较好, 所以能够吸引大部分学生留在家乡就业。但在职业性质的选择上, 不同专业群体得分趋势差异显著。理工科学生选择私人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要大大高于文科学生, 表明这个群体的学生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而文科学生对待择业相对保守和实际, 择业的单位性质目标呈现“一边倒”的现象, 稳定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是该群体学生最为青睐的。

3.3 建议

根据以上对不同大学生群体择业观的差异性分析的结果, 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大学生择业不能片面、盲目地遵从个人的主观意志, 一切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其次, 大学就业指导教育要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能力结构发展以及心理状态的成熟程度达到和谐一致, 要结合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而进行, 脱离实践环节会使大学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第三, 大学就业指导教育要具有针对性, 要根据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择业观念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3.3.1 “实”——大学就业指导教育要切实,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学就业指导教育首要任务是使大学生客观地认识择业的大环境, 对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的现实情况有清晰和清醒的认识, 从而能够对个体有真实、准确的自我定位, 适当调整个体择业的心理预期, 择业不能脱离实际的社会需求。所以, 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要切“实”, 大学就业指导教育要因势利导, 一切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

首先, 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 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大学就业指导教育要避免大而空的教条理论, 培训的教材, 手段, 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都要与时俱进, 要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行业调查等实践环节, 促使学生对社会, 对职业有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其次, 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使学生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定位, 避免发生学生个人预期与社会现实之间落差过大的现象, 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伤害。第三, 在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基础上,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 不能扼杀学生的理想, 要尽可能以积极的形式进行引导,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保留空间。

3.2.2 “时”——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开展的时机选择要符合客观实际需求

大学就业指导实践应“从早”、“从多”。适时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进行择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年级变量对择业观的影响, 对大学期间何时开展就业指导实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59%的大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实践应从低年级开始, 其中21%的认为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38%的人认为从二年级开始最佳, 选择从大四开始的只占14% (见图1) 。

目前, 浙江省高校就业实习普遍都是从大四开始, 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从大一开始。大一学生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 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还处在理想化的阶段, 此时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无异于纸上谈兵!大学就业指导实践建议从低年级开始。大学生涯本来就很短暂, 如果没有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能力结构发展以及心理状态的成熟程度不能达到协调一致, 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个体的综合素质评价过高, 心理状态膨胀, 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和调整, 结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伤害。只有在大学生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客观认识, 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指导, 才能事半功倍。所以,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要结合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而进行, 并通过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综上, 只有通过调查和研究, 在对现阶段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具有正确定位的基础上, 开展大学就业指导教育才不是空谈。

摘要: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访谈和统计的方法对大学生择业的认知、目标、动机和途径特征, 以及不同年级、专业大学生择业观念存在的差异性进行调查和统计, 总结与分析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念状况及影响因素, 并从完善大学就业指导教育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力求使学校就业指导教育更具客观性和针对性, 为提高大学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念,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荣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及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朱汝武.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多种渠道[J].教育与职业, 2009, (3) :98-99.

【指导引导】推荐阅读:

产业引导07-21

引导措施10-18

引导实施05-09

引导途径05-18

激光引导05-21

评价引导05-26

规划引导05-28

引导模式06-06

理解引导06-09

引导06-10

上一篇:情境性教学策略下一篇:增强课堂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