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网络教育时效性

2024-05-10

增强网络教育时效性(共9篇)

增强网络教育时效性 篇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问题探究

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

1.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是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深刻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必须及时地向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经济、政治、法律、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进步,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种矛盾与丑恶现象也随之迸发,我们要正确估计、科学思考、合理引导,体现国家意志和符合社会要求,教育青少年学生认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用高远的视角、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思维来认识社会设计人生。

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是其课程性质、特点及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实效性,突出地体现在育人的功能上,只有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教学,才能体现其德育性质。思想政治课具有理论与实践、知与信、悟与行等有机结合的特点,决定着该学科教学要不断与实践结合,不断研究高中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不断遵循螺旋式排列的目标要求,从而提高实效性。那么,如何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德育实效性呢?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基本活动。是教育的主导。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则是教育的主体。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优的教育效果。

(一)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素质入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资源。只有政治教师加强自身的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要勇于改革、更新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扎扎实实地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开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①提高思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素质。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已成为普遍共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都树立了科研意识和加大了科研力度,不断推出新的科研成果,并且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改进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水平。②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应注意为人师表,视教育为神圣的职业,敬业乐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充满关爱,善于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治学严谨,关注现实、乐观向上,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大学生从教师的教学和日常言行中感悟到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注重言传身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实效意识。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较低,其原因主要有:思想政治教材的有些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在许多方面要求学生理解连成人甚至学者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此产生了高要求和低效益的矛盾;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偏重学生认识的提高,而忽视行为规范的训练;应试教育倾向的干扰,学校把思想政治中政治理论知识的考核当硬任务,而把思想道德教育当软任务,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和效益方面的评价和考核,不追求教育活动的最终效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理与在实际中看到、听到、得到的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致使学生是非界限模糊,价值观念失范。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在指导思想上没能牢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践中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意识。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增强实效意识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前提条件。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教育活动的合目的性程度,做到在开展活动之前认真考虑一下,该项活动到底能使学生受到什么教益;在开展活动之后认真总结一下,学生是否受到了这样的教益,从而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水平,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看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它既有显性和隐性之别,又有近期和远期之分。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能立即见之于学生的行动;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要遇到一定的时期才能显现(如舍己救人);有时候,教育的成效在学生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虽受用终身却无明显的行为表现。追求思想教育的效益,不能仅仅满足于即显效益、短期效益,还要重视隐性效益、长远效益。要注意避免和克服急功近利倾向,着眼于长远,从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大的空间范围来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深化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根据当前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接受基储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等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1)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关键,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一旦具备自学能力,就能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取新知识,并为探索知识,成为高层次人才,为将来报效祖国创造条件。

(2)“关注差异,人人成材”的评价观注重运用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如果教师抓住了师生交流的最佳契机,适时运用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能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很多,包括学生辩论会、专题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

总之,在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建立探寻教育新方法,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激活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增强政治课德育实效性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姓名:屈连东

学号:11020142029

增强网络教育时效性 篇2

一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发展也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和拓宽知识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它的发展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盛行, 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体系还有待完善, 社会的道德法律法规仍然不健全。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低下, 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各高校长远的发展。

2. 道德教育的观念保守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道德教育观念保守是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 我们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认识是片面和狭隘的。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赋予个体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它不仅约束个体的异己力量, 又保证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 高校缺少道德教育的课程安排, 道德教育的课程相对比较薄弱。再次, 高校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缺乏重视。大学生只是单纯地强调自身的学业和将来的工作, 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少对道德教育引起重视, 大学生普遍都认为道德教育不需要专门培养。

3. 道德教育评价缺乏有效性

道德教育的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针对道德教育工作以及道德教育效果做出判断的过程。虽然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反馈环节, 但对道德教育活动起着调节性的关键作用。客观、公正、科学的道德教育评价不仅能为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 同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中, 普遍只是关注结果, 很少重视其动机和过程, 使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二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1. 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为了营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我们要把道德教育工作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 加强学校各种行为规范、制度和纪律的建设, 形成一个学术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然后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道德模范。通过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弘扬来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态度, 为大学生的德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 对人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 能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唤起大学生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在动力, 使道德从外部调控内化为大学生内心的自觉要求和行为习惯。

2. 把握道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学校进行教育的结果, 同时也是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人们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作用下形成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首先大学生必须打破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滞后性, 既要继承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标准又要吐故纳新。然后我们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 贴近社会和生活, 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紧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感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 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 在生活中实现德育目的。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使高校德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

3. 构建道德教育的系统体系

要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就要积极地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系统体系。首先要加强学校各部门的道德教育工作, 保证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其次要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法律机制,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有力保障。再次要加强高校道德建设的综合管理, 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环境, 更好地保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当今社会, 高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开展道德教育, 根据学生的特点, 不断研究新办法和寻找新思路, 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场合, 只有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发挥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校为道德教育的主导, 以家庭为基础, 以社会为依托, 使道德教育形成一个网络体系。实施全方位的道德教育, 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 真正改变目前德育效率低下的状况, 从整体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淑萍.论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在原因[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增强网络教育时效性 篇3

关键词:榜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46—02

榜样教育,是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如何继承和发扬高校榜样教育法的优良传统,增强榜样教育的时效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之一。

一、当前高校榜样教育的实施现状

榜样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被中国教育者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了下来。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宣传部门树立了众多榜样,高校也大力组织学生学习榜样的事迹,倡导向榜样学习。榜样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青少年刻苦勤奋、勤俭节约、大公无私等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然而,从当前高校榜样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其投入和成效不成比例,时效性低下,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榜样与偶像并存,偶像崇拜超过了榜样学习。榜样,指对人生發展有所启发或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常树立的榜样是英雄模范和优秀学生,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人物大多为体育明星、歌星、影星等。也就是说,教育者的榜样教育与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它们之间很少重叠。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已经达到疯狂和痴迷的程度,但他们对教育者树立的榜样却毫无热情,甚至厌恶和痛恨,榜样的光辉形象在偶像面前暗淡无光。(2)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度降低。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表明了他们在心理上对榜样价值观的肯定,在行为上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反之,大学生对榜样的不认同则表明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认可。许多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度普遍较低。

二、原因分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但在当前却出现时效性低下的状况,这其中的原因在于:(1)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了大学生对榜样价值观的认同困难。高校榜样教育的关键是大学生对榜样价值观的认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的榜样价值观大部分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榜样很少或者没有个人利益,心中全是集体和他人。他们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这种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公平价值观有一定距离。大学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对榜样教育所宣传的重集体、轻个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易接受,更不要说去认同和模仿。(2)大学生自我意识主体化是高校榜样教育时效性低下的内在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引起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独立意识增强,个性鲜明,创新意识活跃,自我判断与自决能力提高。这一系列变化对榜样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认为我就是我,没有必要学习别人;另一方面他们随着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会进行自我设计,寻找自我发展的楷模以发展自我。(3)榜样形象高、大、全,使大学生难以从心理上接受。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宣传的榜样大部分都是大公无私、生活简朴、只讲奉献、不讲索取、见困难就上、见利益就让的典型形象。他们高高在上,让大学生觉得难以接近,更不用说去学习和模仿。其实,榜样是人不是神,也有自己的各种需要。当大学生一旦发现教育者宣传的榜样形象与其实际形象有一定距离时,大学生就会对榜样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认为他们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取荣誉,是对大众的欺骗,不值得学习。(4)大众媒体的负面教育作用过于强大。当前,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以不同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作为广泛接触媒体的群体之一,易受媒体宣传的影响。相对于大众传媒的强大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宣传正面榜样人物时所采取的方式或载体,则显得十分微弱。

三、增强高校榜样教育时效性的对策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展,原来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及大学生的新变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增强高校榜样教育的时效性。

1.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性品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运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就需承认其主体地位,尊重其主体尊严,提升其主体意识,重视其主体能力的培育。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多方面的品质与能力,是充分发挥榜样教育作用的关键所在。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自主选择榜样的权利。长期以来,大学生在榜样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往往被作为纯粹的客体来看待,学谁、学什么,往往都是教育者说了算。这样一来,榜样教育就难以适合大学生个体本身的个性需要,榜样教育也就成了没有教育对象的教育。

2.善于树立榜样。在运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榜样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榜样的层次性。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由于人们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生活条件等的不同,造成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多元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分析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的深刻影响并在教育中树立不同层次的榜样。以道德教育为例来说,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分为三个层次:必须层次(现阶段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即道德底线)、弘扬层次(以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目标)、追求层次(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道德教育体系)。(2)注重榜样的时代性。模范是时代的产物,榜样的价值在于时代的需要。不同时代不同的榜样,能引起不同的共鸣。学习雷锋会提高受教育者听党的话的政治觉悟,学习焦裕禄会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勤政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学习王进喜会激发受教育者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工作的精神。当前随着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榜样崇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为大学生树立榜样时应注意时代精神与时代需要,要突出时代性,使榜样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要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注重榜样的真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塑造榜样形象时要真实,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能把榜样无限拔高,更不能无中生有添加事迹。学习榜样,宣传典型,不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强加在榜样的身上,使榜样人物高大全、程式化、圣人化,脱离现实。高校教育者在教育大学生学习榜样时要抓住实质,联系思想实际,主要是学习、宣传榜样的好思想、好作风。另外,要善于在大学生身边发现榜样,使他们觉得榜样就在自己身边。也要善于发现每个大学生个体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榜样可能就是他们自己,从而增强其学习榜样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3.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榜样教育。在运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榜样教育。(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为大学生树立榜样。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播真理的工作,更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高校教育者应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自己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最真实榜样。切忌“说起来必须,做起来随便”的言行不一致现象。(2)运用文艺作品强化榜样的宣传效果。好的文艺作品,是打开人们心灵窗户的钥匙。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增强其知识性与科学性,更要增强其趣味性。运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高尚道德与精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避免“直、铁、硬”的空洞式说教,起到点滴入土、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可使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章,国内外优秀的童话、寓言故事和人物传记,还可以创新性地讲授一些旧的道德故事。这样,榜样的力量、规则与戒律的重要性、行为道德的程序均可蕴含其中。生动的情节与故事性的内容相结合可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修养和道德意识的提高并转化为优良的道德行为。(3)组织参观访问、调查访问和事迹报告会,增强榜样教育的真实性。参观访问是参观活动与访问调查活动的简称,这是进行榜样教育法的一种比较生动具体的方式。在实施榜样教育法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观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平事迹展览、纪念碑等各种教育场馆和教育基地。为了使参观教育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更有成效,还可以组织必要的座谈讨论,把参观同座谈结合起来。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访问和事迹报告会等活动,让榜样现身说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消除思想疑虑都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唐雪,何勇平.新时期榜样教育:问题与策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王晓燕.青少年心中的榜样—— 江苏省扬州市青少年榜样崇拜的调查分析[J].青少年研究,2O04,(1).

[3]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

[4]陈立新.浅议道德典范人物问题[J].道德与文明,1998,(4).

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4

一是发挥教育引领作用。

党员教育管理是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党章党纪的学习教育,将教育、理论学习入心入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觉悟和行动记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

二是发挥制度约束作用。

制度建设是有序化管理党员队伍的重要保障。要根据新的情况和变化,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实现党员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经常开展谈心谈话,按期召开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会,引导党员对照党章标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切实做到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

增强网络教育时效性 篇5

摘 要:目前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形势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缺失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几条途径。

关键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有效性

一、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

据2009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网民中18~24岁的人为38.9%,25~30岁的人为18.4%,18岁以下的人为14.9%,30岁以下的青少年高达72.2%;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另据调查,大学生中91.1%的学生上过网,其中,67.5%的大学生经常上网。还有18%的学生很想上网。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经常面对的学习生活方式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1,网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一方面网上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良莠不齐。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将全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的文化共享,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交融碰撞,使得文化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成为可能。这不得不能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2,网络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网络的匿名性、虚拟化的特征使得一方面给青少年呈现真实的自我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为非道德行为打起了保护伞。同样一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势必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呈现出双重道德人格,导致他们伦理道德判断能力的弱化。

3,网络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上的人际交往不是面对面的交往,网络在物理空间上隔绝和孤立人们,缺失人际直接交往固有的丰富的人情表达和密切的情谊,以致使青少年可能在虚拟的交往环境中,以一种符号化的方式和机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真实的他人和社会,导致人际交往的数字化、非伦理化。这种人际关系的疏离使得一旦走出网络,面对直接现实的人际交往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平衡。据调查,全球有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病。

二、当前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一)教育者角色德转变跟不上网络教育发展,缺乏创新能力

网络具有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使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虽然网络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更为丰富、多样化和灵活化,但是网络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并没有完全从传统意义上转变过来。他们大多缺乏先进的教学思想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具有网络教育者的有效监督能力,不能随时监控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因此受教育者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二)网络弱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鲜活的教育内容

在网络中,教育者多与受教育者相隔一定距离,只能根据简单的文字来分析对方的心理和思想状态,而不能通过对方的表情、神态来准确地把握其思想状态,客观上使两者之间的感情

沟通比较困难,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导致了一部分青少年走向孤立和自私,性情变得冷漠,甚至难以拥有真实可信、安全的人际关系。网络社会中的内容杂乱无章,具有无规则性,且受教育者的自由意识泛滥,如果没有鲜活的学习内容吸引受教育者的兴趣,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会大打折扣,学习者的学习会任意而为,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网络交流具有不可确定性和不对称性使得教育机会难以把握

虚拟的网络世界、不完全的个人资料,使得工作对象的身份不可确认,教师的交流和辅导便不具目的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完全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一旦话不投机,青少年置之不理或索性溜走都很有可能,这可能会丧失一个宝贵的交流机会,甚至使青少年产生误解。同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对称,交流一方在线,另一方很可能不在线,会使交流成为焦急的等待和无奈的独语。且机会稍纵即逝,待我们发现问题进行补救时可能为时已晚矣。

三、增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有效性的途径

(一)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自身素质

教育者应顺应时代潮流,增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紧迫感,提高处理信息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建立有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者开辟师生思想对话天地,在网上进行思想交流,更贴近青少年的心理世界,更准确地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正确地引导,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二)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地长效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第一,加大网络基础建设和投入的力度,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创造良好的硬件保障条件。第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BBS、E-Mail、QQ等形式,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和优良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袭。

(三)倡导高品位和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始终坚持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坚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理念,强化信息资源建设。要让广大青少年自己积极组织并参与网上第二课堂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上学术沙龙等,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根据他们的需求与接受的规律体现不同的特点和层次,把健康、高雅的音乐、文学、绘画等作品,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和中国革命等内容搬上网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四)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

教育者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让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根据学生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提供充足的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龙洲、廖志鹏.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3).[2]姚德利.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2).[3]李爱民、张晓明.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期待与实现———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3).[4]康秀云.当代国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

(12):35—37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林美,25岁,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前卫南区经信三公寓1019室 邮政编码:130012

增强网络教育时效性 篇6

关于增强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05方案”推动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进程,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但是必须看到,仍然有许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不尽人意.因此.分析影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提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 者:邢建华 黄星蓉 陈长青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法学系・马列部,福建,福州,350014 刊 名: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年,卷(期): 30(3) 分类号:G64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增强网络教育时效性 篇7

一、确立新理念,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不仅拓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而且成为全新的教育手段,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载体,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网络世界以及网络文化信息相互激荡更加突出的新形势,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树立在网络背景下发挥教育者主动性、先导性的新理念,切实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形式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主要从书本、报刊、文件及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中获得,由于手段单一、信息量小、受众面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的全面开通,网络终端已经到达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互动游戏,从事虚拟的人际交往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主动、全面地介入互联网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主动的教育者和被动的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抵制甚至是逆反的心理。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学生主体性特征的突显,不平等的、被动式的、单纯的说教和灌输难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功能和作用。网络所具有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互联网凭借快捷的速度优势,迅速、及时的信息传播方式,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载体。

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

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是通过集中开会、讨论座谈和个别交流等方式进行,不利于有效信息的迅速传播和信息共享,而且往往会由于时间、地点、人员、环境等因素使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网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巨大优势,网络信息的全员共享,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的理念,构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处于一个共同的教育平台,在共同学习中共同进步,在交流碰撞中开拓创新。

二、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举措

第十七次CNN1C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1 100万,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5.1%[3]。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上升,学生上网人数急剧上涨。学校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校园网络已经明显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战胜各种有害信息对学生的侵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抓住时机,积极应对网络信息时代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寻找对策,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扬长避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1.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面对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和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学校要从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出发,根据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学生思想特点及热点问题,对学生成长、成才、学习、生活、就业、交友、娱乐以及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正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通过网络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2.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学校要用动态变化而不是用孤立停止的观点来对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学校的新情况、新问题非常突出,如何分析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真正把握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极大的现实问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紧迫感,切实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对现实的研究,把面临的形势分析透,把工作中的问题研究透,把师生的思想情况调查透;又要把握现实和超越现实,着眼于未来的研究,抓住机遇,超前谋划,运用前瞻性自觉地把握未来,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境界。

3. 倡导高品位校园网络文化。

学校网络思想教育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理念,不断优化内容,强化信息资源建设。要让广大学生自己积极组织并参与网上第二课堂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络征文、网上学术沙龙等,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接受的规律,体现不同的特点和层次,把健康、高雅的音乐、文学、绘画等作品,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和中国革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资源”等搬上网络,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网络校园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4. 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明确目标的同时,要尽量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多提供可选择的方法、资源和练习,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强化启发和引导;多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多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

5.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首要条件是必须要有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干部队伍。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充分发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太少,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不足。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学校要通过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培训,通过实施信息素质教育,通过完善政工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6. 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学校要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按照互联网互动交流的特点,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第一,加大网络基础条件建设和投入的力度,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造良好的硬件保障条件。第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BBS、E-MAIL、OICQ等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和优良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对学生思想的侵袭。

总之,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渠道。在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观念、思想的同时,着重研究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促进网上思想教育和网下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加强师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进一步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完成学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就学习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负贡同志答记者问[EB/OL].http://www.people.com.cn/GB/iiaovu/1055/2926546.html, 2004-12-18.

[3]张再兴.中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7) :2-6.

用体验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体验;实验体验;情境体验;角色体验

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生活中得到;如果没有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必将会导致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行脱节。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体验课,是推进新课程的重要措施。

一、良好品质来自于生活的体验

有人这样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品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管他愿不愿意,由于生活体验的不同,总要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它就制约着人的整个生活历程,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不惜牺牲自已的生命去抢救落水儿童;有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宁肯放弃流光溢彩的大城市生活,扎根边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有人看重金钱;有人以友谊为重;有人安于现状;有人则奋发开创事业。因此,生活造就品质,品质影响命运。

品质“既要在生活中体验,也要在体验中培养”,品质是在培养中慢慢形成的,体验是在一点一滴中感受出来的,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品质,尤其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们处于人生中的春天,很多品质都很容易培养起来,但是也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在培养自己的品质的时候,要学会不断的思考,经常反省自己,明确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对的,哪些还不足,哪些是优势。

二、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理论的真理性

在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八课第二框内容《在竞争中合作》片段中写道:“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的原则,竞争对手不能相互排斥造成两败俱伤,而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才是竞争中合作的真谛。那么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且有切身的体会?

课上学生们共同参与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玻璃瓶内装入几个纸做的圆锥体,每个圆锥体都系在一根细线上,被试者可以通过细线,把圆锥体拉出瓶外,但瓶口较小,每次只能拉出一个。瓶子接有水管,可放水入瓶。实验的规则:分四个组进行,每一组由四个同学参加,看哪个组把所有的圆锥体拉出来所花的时间最短。结束后,让同学们讲讲自己的体会,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地发表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尽管每个人都想尽快把自己的那个圆锥体拿出来,但只有大家相互协调好,不要造成内部的混乱,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最大。事后,笔者又不失时机地补充了这样一个事例:美国有一座大教堂发生火灾,2000名教徒在短短的10分钟内有序地从4个出口逃生,没有混乱、挤压,在求生一刹那的竞争中他们选择了合作,在合作中求生。这样在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的同时,也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存课。

三、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历程

由于人的体验是有限的,有些事情学生是没有体验过的,有些是学生正常生活中永远无法体验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出必要的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在体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图文或者相关的音乐作品、故事等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氛围,创设的情境要形象、逼真,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在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二课教学片段《关注失学儿童》教学中,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是展示了希望工程“小女孩渴望学习”的宣传照片,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然后播放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段。宣传照片中小女孩渴望学习的大眼睛,还有影片中山区学生简陋的学习条件、艰苦的生活以及孩子失学时的无奈情态,都深深地刺激着学生的心灵。许多同学被震撼了,纷纷表示要帮助失学儿童并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这样把学生置身于某一情境中,让其去体验去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

四、角色体验,让学生感受社会责任

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只能在实践中进行。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倡导言行一致,引导、要求学生践行道德和法律。好的思想品德不是靠说教形成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

比如讲到挫折的有关知识时,如果仅仅举例说明残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的巨大,学生只会停留于理论的理解与体会,这时如果能够适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来模拟特殊人生,其从中获得的体验无疑要比教师在课堂上乏味的说教强好多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不妨在课堂上尝试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绑住双手,并试着用脚拿东西,甚至是用脚做普通人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也能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所以说,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角色体验无需教师过多的语言说明,学生的感受尽在不言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周济部长也强调:全国教育系统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准确把握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出现的新情况,科学判断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深入探索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一方面需要我们提高认识,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一方面要多出实招,多办实事,务求实效,切实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宓可强. 关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尝试 [J].《中小学教师培训》. 1999年X1期;

2.马小英. 《提高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认识》[J].《江苏教育》,2002年08期:28-29

3.赵大进.《用好思品新教材 提高教学实效性》[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0年Z2期:36-37

4.聂坤丽. 《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云南教育》,2001年19期:21-22

5.张光富. 《品德课教学走进学生生活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6期: 43-45

增强网络教育时效性 篇9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青年官兵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必须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有效性。

一、青年官兵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挖掘和运用官兵中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现在官兵的民主意识增强,他们对教育者所讲的道理、阐述的观点不简单盲从,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教育课程的设置、形式的安排,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参与其中,体现他们的意愿;对讲课效果和教学水平敢于评头论足,甚至提出质疑。对些,一些同志感到困惑和不适应,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甚至简单的加以排斥和否定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难以合拍,影响了教育的感召力和实际效果。这是当前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要正确处理“主体”和“主角”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的“主角”,教育对象是教育的“主体”。要端正教育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教育主体至上的观念,紧紧围绕“主体”唱好“主角”。设置教育课程、安排教育内容、选定教育形式、组织配合活动,都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官兵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官兵的需求。二是要正确处理“单向灌输”与“官兵互教”的关系。官兵的生活经历、体会感受和实际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要克服教育组织者跳“光杆舞”、唱“独角戏”的现象,充分发挥官兵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群众中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官兵登台现身说法,开展民主讨论,使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道理大家讲,答案大家找,在集思广益中启动教育对象的“内需”,提高官兵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扬弃、自我升华的能力。三是要正确处理“积极适应”与“加强引导”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讲台,不是自由论坛。强调尊重“主体”、“积极适应”,不等于迎合消极的东西。在发扬政治民主,鼓励官兵参与教育、发表意见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严格把关。对不讲政治,违背党性原则的言论要及时制止和纠正,防止个别同志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格调。

二、青年官兵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立身做人”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官兵把革命理想与人生追求、部队建设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官兵在立身做人、生存发展上遇到的疑难和困难,才能与官兵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教育才能抓住人、打动人,从而更好的起到引导作用。一是要正确看待官兵重视自我发展,关注自身价值的实际。重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扬我军政治工作尊重个人利益、关心官兵成长进步的优良传统,对正当合理的个人追求和实际利益,应当予以关心和帮助。当然,对那些危害革命利益、损人利已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行为,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驳,坚决予以抵制。二是要紧紧围绕“如何做人,怎样立身”这个基本问题,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深。把大道理讲实,就是把革命道理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讲。比如,讲理想信念。既要教育官兵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又要引导他们从个人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讲爱国主义,就要讲清“大家”与“小家”的关系,“卫国”与“保家”的关系。把小道理讲深,就要引导青年官兵跳出个人主义有圈子,看清个人的成长进步、生存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通过教育,使官兵既要看到眼前利益,更要看到长远利益,自觉把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个人追求秘革命理想一致起来。三是要热忱关心官兵的生存发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对官兵的思想行为影响日益深刻。教育者要成为青年官兵的良师益友,就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帮助官兵搞好自我设计,廓清思想迷雾,校正人生航向,确立正确的工作、生活目标。要大力改善官兵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鼓励和帮助他们求知成才。对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事不仅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而且要想方设法为他排忧解难,切实做到心想到、话说到、力尽到。

三、青年官兵现代意识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形成与时代发展相

适应的多种教育方法和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格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的代创新进步,使广大官兵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形式的强大功能和作用。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育形式,势在必行。一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进行“形象化”教学。要改革课堂教育,充分运用现代传媒进行教学。近年来,一些单位把学习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使声音、图像、文字并茂,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概念直观化。官兵普遍反映,这样搞教育不仅新鲜有趣,而且容易懂、记得牢、理解深。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教育,重视建设和运用好全军宣传文化信息网,团队要逐步建立局域网,开展“网上政工”,实现教育资源网上共享,扩大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教育的时效性,要注视发挥计算机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像设备和VCD影碟库的作用,办了军营电视、广播新闻节目,结合教育播放电影、电视,使现代科技手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倍增器”。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搞好搞活部队政治教育,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做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地方“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广阔的舞台,要深入加以挖掘和利用。经验表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最实际、最丰富、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三是要充分发挥军营文化的教育功能实行“启发式”教学。官兵正确思想的确立,高尚情操的培养、美好心灵的塑造,不仅需要课堂教育,而且需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军营文化环境布置和政治环境建设。要在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突出军营特色、地域特色和团队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业余演出、读书演讲等到活动,寓教于乐。

总装二十九基地第四研究所针对科技干部思想变化搞好政治教育

最近,总装备部第二十九基地政治部就如何搞好科技干部的政治教育问题,到第四研究所进行了调查,感到只要针对科技干部思想变化特点搞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针对转变适应期科技干部容易产生迷茫心态的特点,必须着力引导大家校正人生

坐标,打牢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转变适应期是指科技干部从院校毕业跨入军营到基本适应岗位需要这一时期,一般为三、四年时间,年龄在26岁以上。这类干部往往抱负远大,充满朝气,但经历实践少,缺乏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在个人追求与现实条件出现矛盾时,往往容易地自己的人生选择产生怀疑,对今后的人和生道路产生迷茫,甚至动摇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部分同志来所后,看到研究所地处山沟、偏僻闭塞,便产生了“艰苦环境下能否实现人生理想”的疑惑;看到所里的科研设施不够先进,就产生了“简陋条件下能否增长才干出成果”的疑惑;看到部队组织管理严格,就产生了“严格约束下能否发挥聪明才智”的疑惑,等等。所有的这些表明,处在转变适应期的科技干部人生观并未定型,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因此,必须加强革命人生观教育,打牢他们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思想根基,迈好军营第一步,顺利走好从普通老百姓到革命军人、从青年学生到技术干部的人生转折关口。该所近年来采取多种形式,对科技干部进行引

导和教育,从而使他们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增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力,坚定献身国防事业的信念。近4年入伍的120名科技干部能够以苦为乐,以所为家,勤奋钻研,勇挑重担。在国家863工程的重点项目“压力恢复系统”的课题组成人员中,不满26岁的年轻科技干部就占48%。有50多名青年科技干部在“杀手锏”武器研制或预研任务中在大展身手。

二、针对成家立业期的科技干部容易产生逐得心态的特点,必须引导大家调整价值取

向,立足军营建功成才。成家立业是指科技干部由适应期到成熟这一时期,年龄在27岁到35岁之间。这些同志心理比较成熟,大多有家庭,并在科研上崭露头角,多数已成为科技骨干。但是,随着家庭生活加重、个人成就欲增强,这些同志往往产生单纯用物质利益来证明人生价值的心态。尤其是面对社会的引力,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同学朋友成为大款、大腕时,总感到自身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想凭本事“到地方捞钱,”;面对家庭的拉力,特别是遇到夫妻团聚难、子女教育难、孝敬父母难等实际困难时,就觉得吃亏了,产生了“转业挣大钱”的念头;面对事业压力,嫌弃科研工作难出成果,无名无利,想“跳槽”,干点“既得名,又得利的事”。受些驱动,有的同志工作中只想当主角、不想当配角,只想站前台、不想在幕后,在涉及到成果荣誉、职级待遇等问题上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这些逐得心态的产生,表面上看来来源个人成家立业的实际压力,但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价值观受到社会消极影响的冲击。为些,必须加强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引导科技干部正确处理个人志向与组织需要、家庭与事业、红与专的关系。自觉做到面对社会压力不动心,安心军营,建功立业;面对家庭压力不分心,重家庭更重事业;面对工作压力有信心,刻苦学习,掌握报效国家的过硬本领。同时,还需要实行“暖心工程”,积极营造拴人留心的环境。该所筹集经费100多万元,支持科技干部开展前沿课题研究,积极为他们干事业、长才干、出成果创造条件;采取随军安置、特招入伍等多种方式,解决了9名科技干部两地分居的困难;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使17名科技干部的家属实现在就业。这些措施,激发了科技干部立足军营,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针对相对稳定期科技干部容易产生的满足心态的特点,必须着力引导大家强化使

上一篇:枯枝败叶如何造句下一篇:埃森哲《银行区块链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