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课堂教学

2024-06-03

有效性课堂教学(共12篇)

有效性课堂教学 篇1

一、创设数学情境,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天地

1. 介绍数学史料、讲述数学故事,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数学情境。

选择恰当的时机介绍数学史料、讲述数学故事, 不仅能展示数学发展过程, 还能把数学家独到的数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之中。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能激发求知欲望,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科学人文精神, 唤起心理共鸣, 使其情绪高涨, 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联系生活实际, 化繁为简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架设“脚手架”, 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 促进理解, 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科学地选择生活化的导入素材, 发现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 让数学贴近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的内驱力。

3.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多渠道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 由静态变成动态, 使抽象化为具体,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 历史与现实的限制, 大大提高了数学课的容量和效果。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沃土

新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参与, 亲自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教师喜欢包办代替, 有的不做实验, 只口头描述或让学生看看书上的图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成为一个机械接受知识结果的口袋, 学习的方式也只是模仿和记忆。因此,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引导学生在操作实验、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在教人民币时, 我让学生用一些面值不同的人民币在课堂上学着买卖。学生在买卖东西的过程中, 很好地掌握了人民币转换的方法。实践证明,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学习, 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数学思想撞击的平台

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 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实际教学中, 学生喜欢哪位老师, 相应地也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以高度的敬业精神, 良好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要发自内心地, 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 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2. 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由于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开放的, 许多方式是可选择的, 许多情境是易变的, 许多问题是需要探究的, 因此, 为了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必须在关注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3. 善于积累总结,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的价值与意义、理念与内容、过程与方法等不断内省、反观的过程。有效教学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发展, 是“为了学生”, 关心学生的“有效学习”。反思教学在补充有效教学的不足的同时, 也促进了有效教学的实施。

四、完善教学评价,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品尝成功喜悦的场所

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业的成绩, 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同时, 评价可作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依据。 (1) 激励性评价。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更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 从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 (2) 期望性评价。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期望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期盼的表情、信任的目光给学生以激励, 使学生燃起学习热情。 (3) 差异性评价。学生是一个异质群体, 他们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善于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以适应学生的差异,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精神状态以及思维能力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改革, 而且主要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最终要体现在教学效率和效果上。所以, 实施有效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摘要: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创设数学情境,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天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沃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数学思想撞击的平台;完善教学评价,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品尝成功喜悦的场所。

关键词:有效教学,参与交流,主体地位

有效性课堂教学 篇2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往往发现我们就是没有把握好这40分钟,课堂实效性低。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第一、上课前要备好课,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在听课的过程中,特别是临时听课(在我们学校称之为推门听课),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过程混乱等现象。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上课的老师没有备课或者是没有备好课。这样的课堂怎样可以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所以我认为,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第二、要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常常听到或者从书刊上看到,一些专家学者痛批我国的教育落后,吹捧西方教育的民主。他们所描述的西方的课堂是学生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座位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布局,孩子们上课时可以自由走动……很明显,这些专家学者们认为这才是理想的课堂,也许他们希望我们的课堂也是这么理想的。有些老师学习了这些权威的观点,也去建构自己的民主课堂了。在这里,我要提出疑问,这样的课堂,如何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我认为,上课还是应该有上课的样子,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保证课堂的参与率。如果学生坐得东歪西倒老师不管,学生开小差不听课老师不管,这样的老师简直是不负责任,不称职,误人子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需要教师时时刻刻地提醒,从细节入手,常抓不懈。

第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创设互动的课堂。

课堂实效性高的课应该时互动的,学生学习参与率高,学习热情高的。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老师上课的时候,旁征博引,雄辩滔滔,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独角戏。这样的课堂,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参与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法陈旧,还停留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实效性高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互动学习中参与课堂,掌握知识与技能,懂得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组织互动的课堂,不是老师唱戏学生听戏,而是师生同台,每个人都有戏。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3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近年来,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从未停止脚步,使课堂教学逐渐远离了应试教育,更加看重素质教育。然而在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多大改变,实在是不能令人满意。一言堂依然是主体,课堂的有效教学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作为小学的主修科目,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这是什么原因呢?

1、对课本教材把握不清楚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现实中,很多教师死搬教材,为了学习教材而开展教学,照本宣科。对教材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缺乏发散性的分析。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没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把教材这种开放性的资源僵硬化了。

2、缺乏对课文的推敲和品味

现在已经很少有教师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了,或者只是大家一起心不在焉地读一遍。作为一篇课文,没有在教师的带领下去推敲,去品味,那么就仅仅是一篇课文。一学期下来,所积累的知识仅仅是几个生字。

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正确把握和使用教材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范祥善1918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第10卷上的一篇题为《国文教授革新之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话“宜善用教科书而不为教科书所用。教科书,死物也。教授国文,舍而弗用固不可,用之不当,其害立见。善教授者,一时间内,变化多端。务使儿童对于教科书,若醴泉之甘美。能触类旁通,增长见识,启发思维,则是上乘。故以教科书为文字之借径则可,以儿童为教科书之奴隶则不可。”语文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一些观念守旧的教师成为了课本的奴隶,不敢越雷池半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把教材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例如学习《望庐山瀑布水》,去背诵,去翻译这首诗是很容易做到的,食不知味不如不食。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先从作者的身世,作诗时的经历说起,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著名的诗人——李白。对于小学生,这些课本以外的知识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种抛砖引玉的方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然后教师可以再介绍一下诗歌的流派、李白的一些轶事。这些教学课时不是在浪费时间,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在对整首诗的背景有了详细的了解后,对这首诗的内容自然而然就有了兴趣。作为教师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同样是积极主动地学到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否比一上来直接解释诗的内容、解释生字的教学方法要好很多呢?

2、完善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要解放学生,同时也要解放自己。正统地说,在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是最正常的。当然这也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样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完善的空间。当课文中学习到的是一则童话故事,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自编自导地表演出来。小学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群体,激发他们的思维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通过表演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提高一个档次。语文本身不同于数学等其他学科,它更多的是需要感悟。可能一个小小的感悟会影响你的一生。试想是不是几乎每个人都对于小学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记忆犹新呢。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播放专业人员对课文的诵读音频。一篇好的文章再配上恰当的朗读,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

3、因材施教

说到因材施教,这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实际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小学生就像一块块璞玉,教师就是一把雕刻刀。如果顺着每块玉的纹理雕刻,那一定是最美的,而不是像工厂一样千人一面。上述的种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适用。比如一个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私下里引导他多说话。但在课堂上如果一直让他去朗读课文,这可能只能加重他的心理压力,抵制情绪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人的好胜心总是有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用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意这里的竞争可以不仅仅是你我他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自己与自己的竞争。如果今天比昨天做得好了,那么就是胜利。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终究不能陪伴学生一辈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是一门终生学科,也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学科。自主学习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在学习教材之前,讲讲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时候换个角度,往往能看到不同的东西。

有效小结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4

小结应该是师生在上课结束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重要部分, 可以是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问题, 它是实现本节课所学内容纵横联系和对他们学习的零散内容的构建、内化的过程。所以, 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小结, 对此本人有如下想法。

一、关注人文精神, 实现人文教育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数学教学要整合人文方面和学科方面的精神, 数学教材里面本身包含有很多人文内容, 它是我们数学老师在课堂中教学必须教的东西, 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呈现数学教材中人文性的过程, 它是理念、文化的传递。教师要挖掘现代数学在社会实践中的成就, 讲述人类发展史上的数学成就, 在建筑、市政工程中需要认真计算, 经常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能够持续下去。他们的感情是在老师、家人、同学和朋友的关爱下生成的, 老师要能够在学生面前养成和蔼可亲的形象, 呈现出“师爱”, “差生”更需要老师的爱, 需要老师的热情和温暖, 更不能歧视这些学生, 要寻找这些学生的成长点, 去鼓励他们学习, 让他们勇敢地克服自卑心理, 要注意开展一些活动, 因为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同学间因而产生共鸣, 因此, 学生能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而变得自信开朗活泼起来。

有的老师还存在着拖课现象, 这样使初中学生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娱乐, 与同伴得不到更好的交流, 使学生产生孤独封闭的心理。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然而有些教师只会考虑学生为自己增了多少知识点, 考得如何, 根本不在乎学生心理的发展, 学生的心理发展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有影响, 它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 人际交往。再加上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希望每个学生都优秀都能达标, 可是人无完人, 有些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缺陷, 但老师还是要求学生在这一方面达到一定的目标。当目标达不到时, 老师就对这类学生产生了偏见, 不加以理睬关心和爱护, 甚至不视其存在, 从而使这类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放弃了自己, 渐渐对老师产生了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另外, 老师要在学生面前呈现出自己追求真理, 认真工作的精神风貌, 让学生感到愉快, 使他们感到要象老师工作一样去学习。

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数学教学中去渗透人文教育, 不要用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去教学, 要在小结中发挥人文感染力。

二、紧密联系生活, 寻找数学支点

数学来源于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 我们在教数学时不要忘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让数学本身就非常抽象的学科能够得到形象化、物质化。这样我们小结时, 就能够把数学应用到学生熟悉现实中去, 培养初中生能够用数学的思维将身边中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如此, 就能够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亲亲感觉, 还可以养成初中生的探索习惯, 这样使数学课堂就不再枯燥无味。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 ———SAS公理”一课中, 他们在这堂课中知道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 ———SAS公理, 理解了SAS公理的特征, 会用SAS公理去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我在课堂小结时, 针对有不少学生把“SSA”当作“SAS”, 他们压根儿没有理解为什么好边角边公理条件中的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头脑中根本就没有弄清楚, 于是我就画了一个反例图。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全等的实例。

如此小结比从头到尾回顾效果要好得多, 使初中生感觉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 ———SAS公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它有很多方面应用价值, 并且让学生欣赏了生活中数学的美丽, 使得初中生觉得学习数学能够解决身边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是很有用的, 它问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有意设置悬念, 促进学生主动

老师在启发初中生进行小结时, 可以有意识设计疑问, 促进他们主动思维、主动思索、主动创造, 形成憧憬感, 这样对他们的学习可以形成一种的内驱力。如计算“正方体表面积”时, 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 怎样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呢?”课后, 他们都去寻找资料并进行讨论, 这为以后高中的学习进行预设。小结时设计疑问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动力。

四、增强学习趣味, 提高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上课注意力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大多数, 思想不集中、不专心, 易被外界新意干扰。情绪经常不稳定的, 焦虑的学生, 多让他们欣赏三角形构图的作品, 因为三角形有一种安定感;再如, 一些抑郁的学生, 多让他们欣赏一些带有波浪线的作品, 因为波浪给人一种跳跃, 活泼感。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尚小, 但他们也会经历成功与失败, 幸福与不幸, 坚强与软弱……凡此种种造成他们心理上失衡动荡, 艺术欣赏就能满足他们这种精神需求。而作为教育者, 应用一张坚强的“盾牌”为学生挡住各种“疾病”, 而美术就是这张盾牌, 引导学生们进入广阔深邃的人生境界。如活动:请奇数小组每个成员完成第一个实验操作题, 请偶数小组每个成员完成第二个实验操作题。

1. (1) 画出∠MON=30°, 在射线 OM、ON 分别截取 OA=5㎝、OB=4㎝。

(2) 将△AOB剪下, 同一起, 同学们能够看到怎样的结果?

(3) 大家交流, 各人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命题?

2. (1) 画出∠MON=30°, 在射线 OM 截取 OA=5㎝。

(2) 利用圆规:以点A为圆心, 半径为4㎝画圆, 交射线ON于B点。

(3) 将△AOB剪下, 同一起, 同学们能够看到怎样的结果?

(4) 大家交流, 各人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命题?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5

问题一,对于这节课学生感兴趣吗?“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很简单,有了兴趣当然听得就会津津有味,也就会去主动学习。但是我们有时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如果学生不喜欢这节课,学生能主动学习愉快的理解吗?这样的教学必须是无效的

问题二、这节课我要让学生学什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不是对课堂的放任。更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在教学教程中发挥导向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帮忙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要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收获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高效率。

问题三、课程结束学生都学到什么,要补充什么?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预设实施。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潜力还不足,经常会在课堂教学中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必须会有很多的遗憾。

反思之后的我认为所谓的“有效”,就应是指在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我所说的“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不光是说提高分数,就应说,文学素养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善、语文常识的积累、某些用心观点的生成、灵感火花的闪现等等都就应算作是“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教学是否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有教完资料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是否有学到东西。固然,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领悟潜力、学习习惯、迁移运用潜力等)是有差异的,一堂语文课,让每个学生都吃饱的确很难。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一点即透,有的学生需要反复启发。因此,强求标准一致的“教学有效性”是不太现实的,只要是学生有收获的教学都就应算作是“有效教学”。

基于此,我觉得教师要想有效教学,就应关注“3环节2方面”。所谓“3环节”,即“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所谓“2方面”,即“教师、学生”。

一、课前准备。

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是机会,那么“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战争,那么“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准备,为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前准备既包括教师的准备也包括学生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同样的课文,应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必然不同,所以我们在解读课文的同时也要解读学生。

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出文本的思路与结构,对每堂课、每篇课文需要到达什么目标?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才最行之有效?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反馈?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哪里等状况都作精心的预设准备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在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备课,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自己在课前是认真研读课文,把课文读透嚼烂的,课堂上就能旁征博引,灵感不断,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激情后,也能用心配合,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是精彩的。反之,如果自己对课文的把握半生不熟,在课堂上恨不能手拿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也必定受到限制,这样的课堂谈何精彩。所以在备课时,我们要充分预设,只有把课堂教学时会出现的各种状况都预设到,教师才不会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慌乱的状况。

教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即将所学,当然预习什么、如何预习,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充分的指导。学生的预习,教师务必可检测,所以预习的形式能够有口头、书面等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再次调整教学设计。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1、精彩的导入。课一开始就能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

2、教学过程要扎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个性是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就应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才读一、两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也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讨论、交流。有的甚至直奔课文的重点、中心,让学生谈感悟。其实,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很低。因为这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构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必须会使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转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我们的教学资料就应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贴合教学策略;教学气氛要紧张、活泼、热烈、有序,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

3、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用心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锻炼潜力。

第一,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的提问就应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第二,注意为学生带给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必须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不能只顾热闹而忽视学生思维潜力的锻炼以及个性思维生成的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第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发敏感,越发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因势利导,适时鼓励。个性是后进生,要尊重学生,甚至是错误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体悟。

4、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40分钟是学生撷取知识、提高潜力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容量和深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采取各种方式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实课堂内涵。有时,课堂上只是老师一味的讲,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能够用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来为语文课堂服务。透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如学习宋词,借助图画与音乐的配合下进行真情朗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有时也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潜力。

6、教师要加强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用教师的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试想:一个风趣、幽默,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的教师怎样会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听老师的课,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能用心地投入学习。语文课的魅力就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厚的文学底蕴不但令老师拥有独特魅力吸引学生,更能促进教师的语文教学潜力。

三、课后反馈

记得一医院麻醉一生的邻居感叹:“还是你们教师好,教的不好也得过很长时间才能发现,搞不好那时你们都退休了,而我们医生个性是麻醉,药量差一点,立刻就会失去生命,我们的一辈子也就完了。”这虽是一句戏言,此刻想来却让我很是不安: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作业进行充分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状况再做适时调整,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状况的最直接的反馈。根据学生作业状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课堂教学状况及时的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还是否有更好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收益是什么?……在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6

【关键词】 有效教学; 理念; 概念; 背景;

引言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课堂教学有无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态度、教学评价等都要配合适当、张弛有度。从这一点来说,有效教学与和谐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建立高效、和谐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尽管新课改的春风已经深入人心,但不和谐的音符仍充斥着课堂,“三重三轻”的认识误区和行动盲点严重阻碍了有效教学前进的步伐,成为发展的桎梏。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课堂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实行新课程改革后,传统教学模式明显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求。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教学目标有差异,以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次是传统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發展,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三是师生互动性不强,传统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师的 “独角戏”,学生只能做默默无闻的观众。四是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后,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较低,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中笔者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五步,称之为“五步教学法”。其第一步是学案预学,学生根据教师编写的学案先自学,完成学案中基本内容填写,同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完成学案中的思考题;第二步是分组讨论,各学习小组每名同学将自学中疑问提出来,全组共同讨论,同时对思考题集体讨论,由小组代表准备发言;第三步是精讲点拨,教师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对于重点内容进行精讲同时指出应用中应请注意的问题,教师对思考题进行提问,由各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补充;第四步是引申拓展,教师依据学情和教材内容做适当延伸拓宽;第五步是练习巩固,学生练习教师编写的练习题,同时让部分学生上黑板演练或重点提问,教师点评练习完成情况同时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情况看,“五步教学法”对课堂教学确实能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变成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引领作用;二是实现课堂教学由原来单向互动变为多向互动的转变,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是学生由被动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四是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实施后的教学效果确实较以前有了很大地提高。目前“五步教学法”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五步教学法”继续深入实施,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五步教学法”将会不断改进完善。参考文献

[1]蔡慧琴:《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重庆大学出版社

[2][美]斯普瑞克:《高中课堂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

[3]褚树荣:《品位课堂》,宁波出版社

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浅见 篇7

一、做好课前预习

从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来看, 学生和教师占了其中的两大因素。学生基础的有无, 准备的充分与否, 会直接影响他的听课效率。预习成了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何谓预习?就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预习能给接着要上的新课打好基础, 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 经常预习的学生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 而且差异显著。

同样的年龄, 坐在同一间教室里, 听同一位老师讲同样的内容, 但同学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就是不同的同学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不同。

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 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 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 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 听天由命, 一节课下来有的听懂了, 有的似懂非懂, 有的甚至就是听天书。而有的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的, 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 对新课要讲什么, 重点是什么, 难点是什么, 做到了心中有数, 听起课来如鱼得水。介于此, 我一直倡导课前预习。有时口头布置, 绝大部分是进行书面提示, 如教学三年级《军神》, 课前给全班学生分发了预习讲义:1.给课文标上小节号。2.读一遍课文, 边读边把文后的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的注音标在课文里, 并用“———”画出这个生字组成的词语。3.再读一遍课文, 写下你读懂的内容, 标出你有疑问的地方。4.如果有条件的话, 上网查阅或向家人询问有关刘伯承的个人资料, 上课时在全班进行交流。5.提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这样的预习作业, 从读到写再到思, 学生在课前对这一课文已有较深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做一个会引导的思想者, 学生就会学得轻松。事实如此, 学生在学这一课文时, 个个眼放光彩, 听得专心, 读得动情, 议得深入。一节有效之课, 于学生来说, 就是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教师来说, 就是精心设计预习作业, 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师生要通过备课预习, 把身边的资源科学合理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整合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看似各有侧重, 互不关联, 实际上是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在一堂课中, 三维目标往往需要以“一维”作为突破口, 以此来实现三维的联动, 并不是面面俱到, 机械体现。教师要做文本与学生的知音, 要在把握课标, 吃透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对文本资源进行合理取舍, 有效整合, 根据教材的路径, 尊重学生的学径, 去设计、去寻找一条既能反映课标精神, 又能体现语文特点;既能彰显文本特色, 又能合乎学生实际的最佳教学路径,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沿着这条路径自由徜徉在文本之中, 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教学《春联》一文, 我紧紧围绕“让学生在与春联有关的系列活动中对春联这种中国固有文化的形态特点和意蕴有所发现和体悟, 从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目标, , 设计了“说过年、议春联———贴春联、评贴法———读春联、赛吟诵———说发现、议意蕴———拼春联、写春联”这样的五个环环相扣、互为衔接的教学板块, 让三维目标得到有效的整合。

三、关注学生发展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是课程改革的宗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 教师则做“导师”。把文本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作为切入点, 引领学生学习。如我教学《少年王冕》一文时, 以“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少年王冕是个勤奋学习、孝敬母亲的孩子”为切入点, 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2-4自然段, 边默读边圈画出关键词句, 然后组织交流, 当交流到“王冕得到了腌鱼腊肉, 他总舍不得吃, 留给母亲, 体会到王冕孝敬母亲”……我利用追问而导:“王冕还舍不得什么?”“王冕舍不得花钱买点心”。“王冕又舍得什么呢?”?“买书”……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8

那么, 该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呢?下面, 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学生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 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 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 挖掘了学生的兴奋点也就到了整个课堂的高潮, 课堂显得活泼起来, 热闹起来。比如, 在教学《比本领》的时候, 我在课的开头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太阳和风比本领, 谁会胜呢?全堂课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提假设, 找答案, 为自己辩论, 再到文中找答案。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 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 考虑得多么周到, 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 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 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 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 适时调控, 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 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 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 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在多次的听课中, 笔者发现, 很多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主要原因来源于教师目标设定的不明确。如一位教师教学《画风》的第一课时, 教学伊始以谜语导入, 紧接着是自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文中小朋友怎样画风的句子, 然后是利用大量的教学时间重点感悟划出的文段, 最后是教学生字。这样的教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文本的感悟, 还想兼顾识字教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一节课下来, 老师教得越来越辛苦, 学生也越学越累, 听者也自觉索然无趣。如上述教学案例, 教师想兼顾的方面实在太多, 而忽视了低年级 (特别是一年级) 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读与拓展阅读巩固识字效果, 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规律, 从教学效果来看是低效的。毫无疑问, 只有以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 在组织教学之前, 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 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 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 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上课时, 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 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 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 解决了这些问题, 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 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 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 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读、写、说、悟, 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教学《金色的鱼钩》, 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批注”, 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 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 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 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会导致师生消耗大, 学生负担重, 教学效果差, 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教会学生预习,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课堂成功的前提。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 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 对所要学的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如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倡圈圈画画,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 如用“———”画出关键部分, 用“ooo”画出重点, 用“~~”标出难点, 用“?”标出疑难, 在文中加旁注、批语, 写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同时, 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关键处给学生予点拨, 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期间, 还以学生讨论为主, 指导为辅, 应是“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堂质疑。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 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但由于个体差异, 学生提出的问题, 水平高低各不相同, 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对于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 让学生提出来, 师生共同疏理, 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相互答疑;一时难以回答的, 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 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 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 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 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 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 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不久前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课堂教学论坛”上, 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在线研讨。余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 指的是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 (三维目标) 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 有提高, 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 余教授认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 (或表现) 可以列举很多, 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 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 而要靠思维过程, 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载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 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 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 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时间上来说, 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生发展, 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 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 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多种, 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 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教师个人应具备的素养,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教师的立业之基、立身之本。

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篇10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顾名思义, 就是指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 以较小的投入, 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 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 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

1.时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时间能否得到有效利用, 是课堂教学结果是否有效的前提。为此, 我们要把时间要素视为课堂教学的生命, 充分开发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 使有限的课堂时空生发无限的价值;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和利用, 妥善处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活动所需时间之间的关系, 真正做到“疏密有致”、“张弛有度”,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浓缩学生人生精华的时空。

2.科学性

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 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 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 理解其深刻内涵, 教师问题的语言要规范, 简明扼要, 针对性强, 才能做到科学得当。问之不当, 则往往启而不发, 最后则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3.整体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非常复杂, 它是课堂教学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课堂教学内部各个要素。我们认为,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必须以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优化为基础,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优化, 使各个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其作用, 形成有效的教学合力;同时, 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整体概念, 各要素只有综合地发挥作用, 才能产生“1+1>2”的效应, 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简单地强调各要素的优化, 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有效性效果。只有使各要素有机融合, 相辅相成, 那么即使是个别或局部的不足亦能为整体的优势所弥补, 也可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4.适度性

包括适度、适时、适量。适度, 是把问题提得准, 提得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提问难易适度, 选择不同的对象, 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 要面向全体学生。《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过易或过难, 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 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 七分熟;跳一跳, 摘得到”。适时,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 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 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 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 会感到无限的欣慰。适量, 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 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思考, 反而割裂了教学的完整性。每一个提问后, 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 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周到。

5.动态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生成过程中充满了变数, 预设和结果并不完全能吻合, 事前根据课堂教学的输入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并不能必然推导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 课堂不仅是师生认知活动的过程, 还是一个情感、个性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从而形成各具特点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另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各教学要素也会衍生新的表现特征, 如学生产生的理解行为、想象思维、表现冲动、探索欲望、发现动力和教师产生的创造灵感、教学机智、随机调控、即时发挥等。这些因素的产生又会进一步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所以, 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因素, 随时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控, 才能使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三、打造高效课堂的构想

1.强化教师培训, 更新教学理念

追求高效课堂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有显见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 敢于创新, 并激励每个学生成才。只有不断坚持以自觉学习、校本培训、课题引领的方式强化教师培训, 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聚集课堂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就一定要关注课堂、聚集课堂, 结合自身学校实际, 借鉴成功经验, 创新教学模式。针对精品课的标准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索, 积极推出“新理念、新模式、新效益”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比赛, 引领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探索适合本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3.着眼学生发展, 提高教学效益

评价课堂是否高效, 关键看学生发展。有人说, 所谓好教师, 必须是能让学生学进去并且学会的教师;所谓好课堂, 也必须是让学生学进去并且学会的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满足“学生的需要”, 着眼学生的发展。一个教师的教学要死死抓住“方法”、“能力”、“习惯”、“兴趣”这四个词, 想方设法激活每一个孩子, 让每一个孩子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我们的学生就会学得轻松。

四、结语

一切都着眼于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以学生的发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 这就是高效课堂出发点和归宿。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高效学习、快乐学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发挥到极致。

摘要: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 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 使教师充满激情, 学生充满活力, 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课堂“热闹”之后, 冷静下来, 反思却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 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 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英语课堂 有效性 师生关系

什么叫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所获,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由于我国英语教学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接触英语,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前提,它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打开思维,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这恰恰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如果某一学生与某门课的老师关系很融洽、和谐,对这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比较好。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很显然,成绩肯定不是很好。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牛津版的新教材题材丰富、信息量大、词汇量大,尤其是英语学习中有大量的记忆内容,学生容易感到厌倦,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往往会有这样一些学生,其他功课都很好,唯独英语拖了他们的后腿。这种状况不仅对他们——对老师和班级来说都是个头疼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经过仔细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关键是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和设计一些有趣而又简单的教学活动,我有意识地让他们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对话操练中担当一些简单的角色;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因他们的加入让他们组获得了成功,在组员的鼓掌和老师的表扬中,我欣喜地发现他们的眼中有我所期盼的东西——成功的喜悦感。自此,学生们在课堂上变得主动,从而让学生们树立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成绩。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

三、 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據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强有弱,学习态度有好有坏,所以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对学生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而是要使学生发现自己闪光点,正确认识自己,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时常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因材施教,有侧重点地指导学生。还要经常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向上的动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有可能是学生所没有经历的;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并没有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噘一下嘴等,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四、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众所周知,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思维活跃,会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学生不可能产生自主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自己的教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通过和颜悦色的面部表情和放松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到愉快。同时,平淡无奇、呆板乏味的教学方法只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爱好;相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积极地发掘自我,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在当今社会的广泛用途,用大量生动的事例来激发诱导学生明确英语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一些生动有趣的广告词,或者问学生:“知道你们身上穿的一些运动服的广告词是什么吗?”当他们带着充满期待的眼神望着你时告诉他们“Ask for more(渴望无限)”,耐克的“Just do it(只管去做)”, “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ful(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等。这个方法对记忆很有效,很多学生会把这些记下来,甚至会挑一句作为座右铭,这就是好的开始。此外,用幽默与快乐构筑起的课堂是轻松而有效的,它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实现教学的张驰有度。

有效性课堂教学 篇12

一、课堂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状

1. 拘泥于预设, 缺乏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大多是“打乒乓球”式的提问。教师在备课时, 已经预设好了每一个要问的问题, 上课时这些零碎的小问题就像乒乓球一样一个一个向学生发射。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 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 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 其回答就好比乒乓球一样又及时地“打回”到教师的乒乓球台 (教案) 上。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 虽然很多时候也是热热闹闹的, 但总有点浅尝辄止, 缺乏灵气。

2. 停留于表面, 缺乏深度。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曾经研究过, 中国的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大多采用的是“小步提问”。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 根本无暇深思, 重结论轻过程, 提问流于形式, 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有些是教师的口头禅, 比如“同意吗”、“对不对”、“好不好”诸如此类, 因为这些口头禅提问的存在, 使得问题数量很多, 但线索不清, 课堂重点不能突显。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 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3. 游离于目标, 缺乏变化。

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 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在我们的课堂是很常见的, 确实了无新意, 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也就很难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

二、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

提问是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通过提问才会引发高效的思考。那如何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 谁问?

现代教育理念下, 提问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做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谁问都可以, 关键是该学会的要学会, 谁主导不是问题。

2. 问谁?

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 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 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堂提问中, 教师的提问是针对哪些人的提问, 要求哪些人回答, 即问题的指向。一般而言, 教师提问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指向单个学生个体;二是指向一个特定范围小团体;三是指向整个班级。如果教师的提问, 只针对少数学生, 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 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为实现有效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的提问方式,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分配答问对象这种技巧的关键点有三:一是支持一些学习失败者;二是鼓励那些尝试回答者;三是重视学习成功者所做出的贡献, 因为他们对课堂教学进程很有帮助。

3. 问什么?

(1) 问疑点, 诱发讨论。教学内容的“疑似”问题是问的关键, 它能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 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例如, 在教学“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时, 在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后,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2) 问重点, 启发思考。每堂课都有重点, 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 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例如, 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 学生在计算312÷4时, 可以提问“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这样能解决学生在初学这种计算时, 商的最高位的数容易写错的问题。

(3) 问难点, 化难为易。难点的突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难点之处设问, 有铺路搭桥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 为了突破难点, 可以这样提问“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第二步算的是什么?为什么十位上的1×28得280?‘8’应该写在什么位上?‘2’呢?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如此提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笔算方法。

(4) 问反馈, 突出根据。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提醒学生说话做事要有根有据, 逐步养成叙述思考过程的习惯。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在学生拿出一堆小棒的1/2和1/3后, 提问“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你是怎样想的吗?”

4.怎么问?

(1) 提问要有新颖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 出乎学生的意料,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认识平年、闰年”时, 预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小明今年7岁, 他的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小明的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3岁”, 有的说“小明7岁了, 他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动脑筋的同学也加入了讨论。继而提问:“小明的姐姐过了3个生日, 应该是3岁。弟弟7岁, 姐姐3岁, 这可真奇怪?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样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 引人入深, 扣人心弦, 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2)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课堂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 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 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例如, 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 在学生学习例1的基础上, 再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并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同时,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 说出办法。这样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 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上一篇:延续护理干预下一篇: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