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效性思考(精选12篇)
教学有效性思考 篇1
写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作文起着非常关键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把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在高考中,作文是分值最大的一个题目,达到六十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但是,高中作文教学却显得非常被动,作文教学往往停留于命题—苦写—批改—讲评。这一呆板的模式,把有趣的写作变成了枯燥的重负。另一方面,高中教材对作文的教学指导方面远远不够。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在高中作文方面进行过很多研究,但是现在还没有哪种教材和教辅资料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方式。所以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虽然比较重视,但是很难有所突破。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慢,成绩低,作文教学没有生机,没有活力。高中学生大多非常害怕写作文,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讨厌写作文,往往敷衍了事,即使勉强写了,也是思路混乱,内容空洞,甚至上网下载。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就要善待作文教学,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营造积极自觉的写作气氛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自觉的写作意识,让他们乐于写作。营造自觉积极的写作气氛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借助这种气氛,调动学生乐学勤学,乐写勤写,一方面能使作文教学有效地开展,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如何营造自觉积极的写作气氛呢?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起初,学生对于写作总是盲目的、被动的,不知道老师要求自己作文是为何,不明确写作与“我”的密切关系,没有写的欲望,缺乏写的意愿。因此,我们要导入引路,要启发感染。
1. 向学生渗透表达价值的道理和理论思想。
把握时机向学生传授一些表达价值的道理,树立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理念。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1)写作源于人的自我宣泄,愉悦或郁闷、幸福或悲苦、得志或失意都需要吐露心外。倾诉是最好的宣泄,而言语表达是最充分最尽情的倾诉方式。(2)写作倾吐心声,可以让人轻快舒畅,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2. 培养学生艰苦勤奋的写作精神、顽强的写作意志。
写作是复杂艰苦的活动,我们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品质,帮助他们克服怕苦畏难的情绪。可借助古今中外名家艰苦顽强的写作动人事迹来感染、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品质,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曹雪芹、巴尔扎克、伏契克等人的故事,使他们受到启发感染,提高觉悟,由怕写到愿写,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由应付写作到认真写作,由有始无终地写到持之以恒地写。
(二)调动学生的写作行为。
我们要把学生引入充满乐趣的写作园地,让他们热爱写作,从而自觉积极地去观察、感受、思考和表现生活。这需要诱导。诱导的方式有:(1)美味阅读,带领学生进行丰富有趣的阅读,品味语言,领会旨趣,鉴赏艺术,获得美的享受,诱发其写作激情;(2)聊叙引导。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谈聊叙,选准某个主题,和学生交流,拨动学生的思想感情之弦,唤起其写作的欲望;(3)同题领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写不容忽视。教师加入到学生同题写作行列,并且和学生共同分享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情,树立其写作的信心;(4)范文读评。在命题作文训练中,适时地借助一两篇优秀范文印发给学生朗读并评析,对激发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写好作文的欲望能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注重激励,突出学生的写作成果。
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其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某一事物的见解。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写作成果,建立激励机制,能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写作,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激励措施:选编优秀作文集;在同班学生之间,或在同年级与其他班开展作文竞赛;把优秀的作文印发给全校学生,向各级各类中学生报刊杂志推荐发表;设立写作奖,对每年度水平较高的个人作文专集给予适当奖励;办文学小刊物,每月一期,发表优秀文章,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的措施可激发其表现欲,增强其写作兴趣。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自身的成长经历
很多时候,老师总是抱怨学生作文老套,内容淡薄,套话废话连篇,简直是无病呻吟。而学生写作时也感到很困惑,拿到作文题,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为了应付,于是搜肠刮肚,胡编乱造,甚至上网搜索,拼凑八百字了事。这种局面的形成,不能只责怪学生,我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在作文教学的时候,往往过多地传授、训练写作技巧,教学生如何布局谋篇、如何立论、如何运用素材等。高中作文教学当然要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因为在学生今后的人生中,议论文毕竟是应用最广泛,对学生来说最实用的文体。而在写作中,议论文也是最好操作的一种文体,不像记叙文,仅仅靠艰苦的训练还不够,需要一定的天赋和素养,才能写好。但是这种技巧训练的作文教学,造成大多学生只会机械写作,很多学生只学会堆砌素材,失去了写作的灵感,失去写作的乐趣。那么如何突破这种局面呢?我们不仅仅应教会学生写作技巧,还应教会学生写什么,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这就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现实生活的素材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感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圈子,让学生多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胆地写出对这些事实的认识和自己的评价,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和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思辨能力,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对生活的表象进行挖掘、提炼,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其本质,引导他们对待生活具有慧眼,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这样能开放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习作中无拘无束、无羁无绊,写出个性鲜明突出、感情自然真挚的习作来。
(二)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历程,抒写独具性灵的文章。
每个人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其经历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构成了个人精彩而独特的生活经历。学生的成长也会充满各具特性、独具个性,会有起伏波澜,一个生动的场景、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生活美、人性美的表现。我们不能围着高考转,应从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启发,进而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自己的追求,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抒发自己的性灵,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方式
简单的每周一次大作文,这样的训练效果极其有限,而且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需要采取灵活的写作训练方式。
(一)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
我们应该把高中作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全盘考虑。要做好每个阶段训练的内容和重点。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周期,在高一高二,可以对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关注现实生活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交叉训练。高一第一学期,因为学生认识事物,洞悉社会的能力还不够,应以引导学生写自身的成长历程为主,以引导学生写社会现实材料为辅。在高一第二学期,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理性和深刻,我们可以增加学生关注现实的题材。高二级应该以这两个方面并重进行训练。在高二第二学期,要适当增加对考场作文的技巧训练,比如作文的思路、结构安排。因为高中生最终都要面对高考。在高三,引导学生把考场作文的技巧与高一高二训练的内容有机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轻松面对高考作文,提高语文成绩。
(二)训练的形式要丰富多样灵活。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作文训练的形式过于单一,即每周让学生写一篇大作文。这样的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负担,而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导致学生厌恶写作。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大作文和小作文交叉训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即每两周一周写大作文,一周写小作文。大作文培养学生在构思、安排结构思路等方面的能力。小作文安排可以灵活,可以让学生写周记、写生活片段、写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可以印发一些时事热点,让学生写类时评之类的小作文)等。篇幅一般不要太长,三百字左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范文的示范功能。
优秀的范文对学生的写作能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应重视范文对学生写作的引导作用。学生对生活都会有一定的感悟,往往不会如何表达这些思想情感。教师可选取部分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先模仿写作,然后过渡到自主写作。如何选择范文呢?(1)在教材上选取适合学生的作品。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的优秀作品,但是教材的选编考虑的对象比较广泛,面对的是一个省,甚至是全国高中学生,学生的层次不同、水平不一,教材无法满足个性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教材上选取部分学生能够模仿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模仿写作。(2)选取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高考作文中不乏优秀作品,因为是同龄人的作品,学生容易理解、认同和接受,并引起共鸣。这些优秀的作文在构思、结构安排、表达方式、生活场景的描写、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分析见解及评论的角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一面,学生也最易模仿。(3)选取优秀的时评类文章。各类报刊上会有一些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这些时事评论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分析问题透彻,让学生多读这类作品,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社会问题,提高其洞察社会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模仿这些文章分析、思考、评论社会问题的角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写类时评类文章的能力。
四、建立有效的作文评价机制
(一)制定合理得法的评改规则。
对于作文评改,叶圣陶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我想学生作文老师改,跟老师命题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传统的做法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吗?现在我们也已渐渐地认识到帮学生承担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弊多利少。许多教师提出把作文评改权还给学生,并设计了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方法,作文评改由学生自己执行,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解放,从此可以多花些精力探索教学。但这不是一件放之任之可以不理的事,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丢的,反而应更加积极引导,制定出合理得法评改规则。所谓合理得法是指评改权是学生的,评改的行动在学生,但教师亦身在其中,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改的能力,完成改的过程。遵循“合理得法”四字原则,我们采取了“梯级定时面对面评改”和“同级评改”的作文评改方式。“梯级定时面对面评改”是指结合写作训练,将学生的写作水平分层,高一阶层帮低一阶层的学生对面批改,最高层的由教师改。“同级评改”是指同一阶层的学生交差评改。学生的评改过程则重于语法,最后教师从整体上评价作文的思想技艺,引导拨高。
(二)尝试建立的“成长记录”式的评价。
这里的“评价”,指的是对一定时间 (如一学年,一学期甚至一次作文训练) 的作文教学效果的考察和评估,它建立在每一次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反映作文教学的累积效果。对学生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节作文课、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发展进行考查,所考查的内容分为写作的兴趣、写作习惯、写作能力 (立意、结构、题材、语言) 等方面,看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对于学生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解;而写作能力方面则可以通过教师的评分予以反映,也可以让学生在每一次作文课之后进行自我评估并作记录。
(三)采用鼓励式的评价方式。
我们对老师的评价往往理解为要对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但是在作文评价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客观,另一方面要带有一定的鼓励性。当学生看到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总是比较低,或给自己的评分一直不高时,也许会丧失作文的信心,从而讨厌写作。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评价当作是一种激励的机制,一方面要客观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好的地方,对其做得较好的地方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感觉自己作文在进步。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起到评价的最佳作用。
总之,如何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还远未结束,高中一线教师需要辛勤耕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大胆探索,总结经验。只要共同努力,不断探讨,就一定可以找到作文高效教学之策。
教学有效性思考 篇2
一、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紧迫性
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其主要表现在作文课堂教学的理论方面的缺失和实践方面的随意。
⒈“学”与“术”的关系问题——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没有形成本学科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
在作文教学以及学生作文的评估中,有不少人引入了某些文学创作原理和技法,并固守已相对陈旧的文章学、写作学概念。
2.开放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作文教学的无序、弱化,以至在个别地区或学校几乎被取消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即使在最近编写的几套初、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大部分依然是将作文、漫谈式的知识短文附在单元教学之后,或编在各册教材的后半部分,虽有简明、精要、实用的特点,但显然缺乏作为“教科书”的系统性和严密性,难于给学生以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的有效的作文训练。
3.系统性和逻辑性的问题——作文研究和作文教学改革尚未追本溯源。
新时期以来,大批有志之士大胆探索,我们必须承认,在每一面旗帜的背后,都有一个新鲜的见解或一个给人启迪的思想,而且一般都已经拥有了富于操作性的付之行动的实践案例——所有这些,都给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是它们还远远不是严密、科学的学科体系。
4.作文教学实践当中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问题——很多长期流行的和新兴的作文观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中学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基本素养而进行的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它与作家创作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唤起学生写作文的主体冲动,没有真正让全体学生掌握表达的基本技巧,人格境界也未能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提升。
二、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性
1.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使得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深化作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语文素养是人们得以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在语文素养中,写作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写作交际能力也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可见,作文教学是完成公民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表达技巧,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解决作文课堂教学的缺失,探究并开发相对完备的作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系列,探索一种相对有用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断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2.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的开始,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往往是学生素质水平的体现。素质教育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从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初中生的作文素质是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把作文素质分解一下的话,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应是:
(1)传授“精要、好懂、有用的作文写作基础知识”
写作知识在写作训练中起着指导、调节和评价作用。很显然,必要的有用的写作知识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培养学生现代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根据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他们在作文训练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文不切题,漫无中心,思维混乱,条理不清,语句不通,词汇贫乏等等。这些问题说明初中作文课堂教学要务实,要把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作为当代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
(3)发展学生智力
作文是一种心智活动,作文教学担当着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其实,每篇作文的写作过程,抑或是社会、工作、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书面文字,都是作者以自己的思维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某个问题,都是作者以自己的思维来适应新情境的需要。
(4)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和教学是不可能分开的,世界上绝对没有不渗透教育的学科教学,作文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精心创造时机、切实有效的育人过程。
中学作文教学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传授知识—培养写作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其中,培养写作能力是关键。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中心,前承写作知识,后启发展智力,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样,作文教学就能走上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3.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课堂教学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真正培养全体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要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界定几个关键性的概念。
(1)“新课程背景”。新课程背景是指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新教材的实际运用过程中,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在充分继承作文教学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理论的与实践的研究。
有效性。“有效”是指学生在作文训练课中学会了什么样的技能,能否运用这一技能来表达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观察、体验、感悟。所谓“有效”,并非“无效”,它是相对于过去的“低效”而言的,就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师生的.多向互动,达到可以检测的“效益”。
(3)作文课堂。有别于阅读教学或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关注如何训练初中学生形成作文写作基本能力的课堂教学。
(4)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内容确定的、目标明确的教与学的活动,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相应的训练目标。
三、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性
1.对作文教学终极目标、主要任务、教学效果的正确认识。
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如地反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成为作家。这个终极目标是由许许多多小小的阶段性目标所体现的,而阶段性目标又是通过一次次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教会学生怎么写,让学生把现有的生活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教学生去表现他们原本不熟悉的东西。所以,初中作文课堂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去深入那原本不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一堂作文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教师的表演是否精彩,不在于学生的举手发言是否热闹,而在于学生在这堂作文课上究竟学会了什么,他们实现了作文终极目标之下的哪一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他们能否运用这一技能来表达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观察、体验、感悟。
2.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初步构建作文篇章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已熟悉了记叙的基本要素,能按时间顺序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和一事一议文章的写作。但是,要把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把一个事物说明准确,把一个道理说清楚,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而这恰恰又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从作文训练的角度来看,片段写作是作文训练极其有效的重要途径和科学方法。作文片段训练的目标具有具体、科学、灵巧而实用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这里的片段,指的是文章局部,是从句到篇章
的中间环节,即文章中意义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或几个核心的部分。
片段写作犹如素描、速写,是写好完篇作文便捷而有效的训练手段。运用这种方法训练:一是内容集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中心确定写作要求,力求在一点上真正做到有效的突破;二是篇幅短,可以有时间和精力逐字逐句地推敲,在写作基本训练上多下工夫,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计算教学 小学生 计算能力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的结果,大搞题海战术,而忽略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计算教学呈现喜人现象:注重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结合,把学生从纷繁的计算中解放出来,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计算课不再枯燥,形式也生动起来。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不免产生疑惑,为什么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越来越低,计算技能严重滑坡?所以,我们有必要好好反思我们的计算课堂,不断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一、走出情境误区,计算课应注重“算”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有了情境,计算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形成技能。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的,只有创设合适的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否则,情境的运用只会适得其反,常见的有两个误区。
1.流连于情境,影响了计算的教学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而,学生却往往流连于情境本身,无法作数学化的提升,以至于“用”冲淡了“算”,计算知识技能的目标无法落实。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中,老师出示情境图,并提問学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学生发言很积极,发现很多的信息,几辆卡车、什么商店等,花了不少时间,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其实,只要学生发现了几个主要的信息,老师就可以接着进行后面的教学了,没必要在情境中浪费太多的教学时间。
2.服务于情境,弱化了计算的训练
新课标强调,我们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可往往会忽略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训练,而是一味地呈现各种多样化的生活问题,过分强调运用,弱化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造成了学生会用不会算。在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列式都很好,只是结果算错的现象很常见,影响了解题质量,这与我们教学中的关注不够很有关系。
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要考虑学情的需要,加上教者的合理运用,使情境真正为计算教学服务。同时,应注意,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突出最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种理念下,算法多样化成为了计算教学的一大亮点。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算法多样化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老师们在课堂上努力展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学中应注意收放有度,适时引导。
1.真正尊重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材给出了几种算法,而学生只能列出最常见的一种,另外几种算法做不出来,我们应该如何办?即使引导学生得出了几种算法,在教材和教师的引导下,又回到自己默认的那一种,这样的算法多样化又有何意义。
一位教师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例题是“33-8”,教材出现的方法一是“先算10-8=2,再算23+2=25”,方法二是“先算13-8=5,再算20+5=25。”而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往往只会说出方法二,或者其他的方法,如“先算10-8=2,2+3=5,再算20+5=25”等。接下来,老师用了很长的时间启发学生说出方法一(因为教材里边有介绍),可这种方法需要先想“33=10+23”,所以,学生不太喜欢用。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其实,使用的也还是方法二。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或只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要从根本上做到尊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2.提倡算法最优化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提出不急于优化,而有些教师干脆就不优化了。
其实,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提出最优化的指导。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时,在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法”中,学生的笔算方法可以有的从个位开始计算,有的从高位开始计算,教师不必急于优化算法,因为这一课时学生无法体验从高位算起的方法不如从低位算起的方法简便。当第二课时学习进位加法笔算时,就可以把这两种笔算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优化就顺理成章了,学生通过自己对比得来的优化方法记忆更深刻,运用起来也会更熟练。
三、加强算理的教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算理掌握得好,学生见题后能快速重现算理的内容,选择好算法。因此,要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就必须加强算理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计算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新课改中不提倡计算法则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注重在计算中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明确算理,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
如《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例题52÷2,教材设计用分羽毛球的情境来教学,“5筒分两份,每班2筒,剩下的一筒拆开来加上2个,再一起分”这一过程,其实,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竖式中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再除的道理。这样比起机械地教给学生除法计算法则,学生更易于接受,能自觉地运用到计算中,有效提高计算正确率。
四、训练形式多样化,提高计算的速度
计算训练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口算、笔算、估算、速算、听算等,多种形式的计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价值,体会计算的乐趣。
听算的合理运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计算的正确率都有很好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可见“看算式说得数”这样的形式。这样,固然可以提高心算能力,但是可以再加大难度,“听算式说得数”,不但可以训练计算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长期训练下来,更有利于提高他们计算的速度。
速算教学,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奥妙,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由于计算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大,只是在机械地算,所以在教学中,我适时介绍了两位数乘11和乘99的速算方法,学生兴趣盎然,计算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轻松掌握了速算方法,还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和研究数学的热情。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4
一、提高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在有效的课前准备基础上, 重要的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有效指导。在实际教学中,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充斥着诸如繁琐的导入、蹩脚的启发、挤牙膏式的问答、无必要的表演、花哨的课件、形式化的合作、无谓的尊重、泛滥的表扬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使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有效的阅读指导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以读为本, 加强对读的指导
没有读就谈不上阅读教学。新课程的阅读教学非常强调以读为本, 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要用读代替教师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事实上,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是自己通过反复的读来实现的, 并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分析, 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把自己的 (甚至是教参的) 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应该是沉下心来, 引导学生深入地、入境入情地读课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朗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语文能力。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切实加强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要经历一个从“读进去”再到“读出来”的过程。也就是说, 学生要真正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必须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入境入情的读书, 有所体验和感悟, 然后再把自己真真切切的体验和感悟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导学生朗读又要避免纯技巧的形式化的指导, 要通过学生的朗读实践和体验来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2. 慎用直观教学手段
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对文章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的想象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读文章, 想画面”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直观教学手段用得太多, 把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场景、画面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的话,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的想象能力就很难培养和发展起来。如许多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都把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用照片展示出来, 同时教师还要解说:这是“金碧辉煌的殿堂”、这是“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那是“买卖街”……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些辉煌。事实上, 圆明园已经毁灭, 昔日的辉煌是根本无法找到图片的。假如学生发出“老师, 不是说圆明园已经毁灭了吗, 那些照片是哪儿来的?”这样的质疑, 你该怎么办呢!在教学本文“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那一段时, 教师们又把电影《圆明园》中的相关部分播放给学生看, 而忽略了对文中关键词语如“凡是”、“统统”、“任意”的引导品味和体会, 忽略了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想象侵略军怎样毁灭圆明园以及侵略军那贪婪丑恶的嘴脸。
3. 导入不宜繁琐, 拓展不要过度
导入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果导入环节太繁琐, 可能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大概用了3分钟的时间展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的各种场景图片, 并且教师还加以解说。事实上, 这些图片的展示与课文学习并没有多大的联系, 所以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可以以课题直接导入。看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地阅读课文吧。这样的导入, 既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又节约时间, 何乐而不为呢。此外, 阅读教学需要拓展, 但又不能用太多的拓展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感悟。事实上, 拓展只需让学生读了课文以后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或留下悬念即可。
4. 注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领悟表达方式
“文章皆有路, 遵路识斯真”。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才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写作思路即作者表达的线索, 也就是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了哪几方面。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作者先写了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巨大损失, 接着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最后写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其思路即:“损失———辉煌——毁灭”。学生对课文也就有了比较明晰的线索和整体的了解。此外, 在阅读教学中,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在表达上的方式, 学习课文, 重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一篇篇课文的表达方式, 然后把学到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到习作中, 这样就可以把读和写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5. 抓住关键句段, 引导学生品味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我们不可能逐词逐句地引导学生理解, 应该是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引导学生阅读和品味, 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全文的理解领会, 这也是小学阶段要培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之一。如在《尊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课的教学中,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 教师应抓住文中对年轻人外貌描写的语句,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 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那位年轻人 (哈默) 作为逃难者的一员是多么地需要食物, 需要休息。然后再抓住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进行品味, 就可以感受到年轻人一定要先劳动再获得食物的坚决, 从而领会到“他百分之百是一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这样,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的品味, 一个富有尊严的年轻人的形象就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6. 导问要准确, 体现课文学习的重点
阅读教学离不开导问。事实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就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提出的导问中完成的。因此, 教师的导问就一定要进行设计, 问题要准确, 同时还要体现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1) 圆明园的毁灭造成了怎样的损失? (2) 毁灭前的圆明园是怎样的? (3) 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4)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解决了这四个问题, 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二、提高阅读练习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练习一定要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效的练习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围绕年段目标设计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各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练习也应该围绕目标的达成进行设计。如第二学段 (3—4年级) 阅读目标之一:“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就应该设计达成这些目标的练习。
2. 围绕单元的读写训练点设计
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要重点落实的读写训练点, 这些读写训练点是围绕年段教学目标确定的, 每一个单元的读写训练点都必须有效地落实, 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必须围绕读写训练点设计练习, 才能使读写训练点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巩固。例如,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的读写训练点是: (1) 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 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2) 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表达这些独特感受。那么, 这一单元就必须围绕课文的学习设计“怎样观察大自然”、“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怎样表达独特感受”等方面的练习。只有这样, 这一单元的两项读写训练点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3. 围绕精读课文的课后题设计练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都有课后题, 这些课后题首先是提出朗读要求的, 所以阅读教学的练习首先应该是朗读的练习。因为朗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是关于背诵、抄写等积累方面的, 所以练习设计也应该侧重于积累。此外, 关于引导学生领会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等, 练习也应当围绕这些方面设计。
4. 多进行读和写方面的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的实践性主要就体现在读和写中,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必然途径, 所以阅读教学的练习就应该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尽量多设计一些课外阅读以及观察日记、小练笔之类的练习。如学了《乡下人家》让学生观察农村的一些场景, 学了《桂林山水》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学了《少年闰土》让学生去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等。
课堂教学问题有效性的思考 篇5
(文章发表于《中学语文》2010年第10期,引用请参照刊物文章,并注明)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紧紧扣住有效的问题,则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言语能力得到提升。但如果问题没有设置好,对话就变成“假对话”或“无效对话”,课堂效率自然就低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有效问题的内涵,促进问题的有效设置,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言语特性是问题设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当课堂上围绕问题进行活动时,我们心底时有疑虑:这样做“语文性”充分不充分?是不是真的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现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四个练习的设置进行分析比较:
①分析贾宝玉、林黛玉及王熙凤三个人物的性格。
②“联系人物身份、性格,品味下列人物语言”。(之下是三人的语言)[1]
③“品味下列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之下是三人的语言)[2]
④抓住人物语言的关键节点,准确地描述出贾宝玉、林黛玉及王熙凤当时的感觉状态。(之下是三人的语言)
四个例子的问题都是分析人物性格,例①是一教师的课堂作业。题中内含的问题是纯粹出自文学鉴赏的角度的,是有问题的存在,但学生解决了问题,却停留于一般的分析概括,未能触及具体的言语材料,言语性是不充分的。
例②例③分别来自人教社的大纲版与课标版课本。例②的问题设置从人物性格到言语材料的感悟,例③是以言语感悟为出发点分析认识人物性格。同样是对林黛玉、贾宝玉及王熙凤的性格分析的作业,就能看出人教社两种版本对言语感悟上的不同理解层次,人教版的教材编写上对问题中的言语感悟特性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
例④为笔者所拟,是言语感悟特性的强化版。题中隐含的要求是清楚的:学生首先要反复品味具体人物语言,感悟并抓住人物性格表现的关键节点,如语体关键词、句子结构及语气等;第二个步骤是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且要能准确地概括,当然步骤中言语因素是不可或缺的;第三步才有可能调动言语积累,对人物的感觉状态进行准确描述。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贯穿言语能力提升的要求,言语因子要充盈于其间,在具体的字、词、句的品味感悟中,在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细节中,都应要求到位,都落实到位,这样的问题才具备言语特性,才符合语文学科的课程特性,也才是有效的。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教师嚷嚷:语文课,上多上少一个样,多上了学生的成绩不会提高,少上了学生未必就会考砸。一份试卷,从外在看,还是检查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如果上课与考试成绩、与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无关,说明这个教师的课堂问题是低效或是无效的,问题的设置及解决肯定是没有围绕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的。
问题的言语特性是首要的,抓住这个特性,还有利于摒弃课堂教学中的“非语文”做法。如多媒体的使用,以其容量大、交互性强而备受青睐,但“负”作用也大,一直备受争议。使用多媒体的终极目标是为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如果与这一点有关的,即为有效使用;如果无关,即为无效行为。课堂上的一段录像如何与发展言语能力挂上钩?针对媒体材料的问题设置中的言语因子有哪些?明确了没有?利用好了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了没有?要思考好了再用。
设置问题要抓住言语特性,出发点是感悟言语,终极目标是言语表现力的提升。如能做到,则课堂上教师的不对劲、疑虑感自然而然会消失,课堂就会是有成效的课堂。
二、落差结构是问题的存在方式
有的教师注意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然后教师解答或师生讨论解决。问题是罗列了一大堆,师生也是忙忙乎乎的。但课后一反思,学生并没有提高了什么,只是课堂热闹而已。课堂问题还是需要有一定难度,应具备落差特性。
落差,是一种问题生成结构,落差特性是问题之成为问题的原因。落差结构可描写为: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两者之间的落差为学生还存在的欠缺,或者表述为还应该解决的问题。可简化为:预期目标-已有认知=未知或欠缺(存在问题)。
问题的落差特性具体可表现在情感体验、认识与言语表现能力三个方面:
情感体验落差。诗言志,无论何种语体的言语表现,有了足够的情感强度,言语自会流淌而出。学生的某些情感存在着未被唤醒,或是处于朦胧有待强化状态,与预期的能达到言语表达的情感强度是存在差距的。问题设置要唤醒学生的某一情感,强化某一情感。如某省的高考作文话题“提篮春光看妈妈”,内在的问题设置即是关注情感体验的落差的。
认识落差。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少、肤浅的和不成熟的,问题的设置就要显示他们的认识水平与事物本质之间的相应差距,显示出与预期发展目标之间的落差。
言语表现力落差。一方面是与经典文本言语水平的差距,是学生言语素养与传统优秀文本的语言因素继承要求上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口语交际言语上的差距,即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社会生存所需的言语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新课标把必修课的课程目标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是紧密扣住这两个方面存在的落差的。
问题的落差特性在操作上既要关注认识、情感体验与言语感悟三个方面的区分,以有效地分别消除落差;又要做到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以促进落差消除的有效性。因为从实践操作看,显性的表面的内容是言语表现;课程层面上看,认识、情感体验落差的消除又是为言语能力的提升服务的。
我们经常见到教学中落差结构处理不当的情况。有时课堂上出现过于轻松现象,学生回答过于随意,甚至有的学生会就某一问题瞎起哄;有时有的问题太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相对沉默,出现冷场现象。这些现象都是落差结构没有处理好的表现,这些“问题”内涵不在落差结构之中。
三、发展性内涵让问题有丰富的生长点
我们常见一些相当完美的公开课,课堂上该解决的问题都顺利解决了,大家就觉得这样的课没什么意思。觉得应该听一些常态课,听一些有问题的课,听有不足的课,听一些可探讨的、可发展的课会好些。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课也应该是处于发展中的,完美就可能是虚假的,就是无意义的。所以,有效的问题还应该具有发展性内涵。
1.阶段性。学生的学习是个累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是向预期的目标逐渐靠拢的过程,问题的内涵应指向其发展中的某一阶段,指向特定的年龄、生理、认识水平层次,不追求成人化、社会化的凝固的或完美的,而是应指向不完善的、有不足有欠缺的,是可成长的。
所以,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地解决了问题,成长为“完人”什么的,让教师或评价者感到“十分满意”;可能只是解决了其中的一个步骤,完成了一个阶段,还留下未能解决的一部分。是让学生以此阶段为基础去探索,去解决余下的问题。虽只是起步,但已能预期出其发展可能,已向预期目标逼近,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2.递进性。一个问题的解决能引出下一个问题,向更高层次提升。解决了一个问题,学生就提高至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应能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应让学生处于不断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处于不断递进、提升的状态或过程。
3.包孕性。问题内涵是丰富的、生长的,是一个不断吸收各种信息,不断趋向丰富化的动态的开放系统,而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封闭结构。在实际对话中,预设的内容会有变化,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会及时充实进问题之中,使问题更丰富,包孕性更强。
人是处于发展之中的,心灵是无限丰富的,问题更应该体现其发展特性。但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忽略了问题的发展特性,如有的教师会设置大而无当的问题,也会苛求学生有完美的“标准答案”,最终弄得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匆匆转至另一问题,忽视了此时学生的水平已有提升,应继之以升华性的学习活动内容,以扩大成效。这错失了深入挖掘、拓展的机会,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问题的自主性让学生走向学习的自觉
有的教师会把教参的答案化为问题,或是把自己解读文本时感觉到的问题作为课堂上学生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简单化“制造”出来的问题是没有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发展。
问题应是学生的问题,应引向学生走向心灵深处的自我感悟,引导学生的生存能力获得真正的发展。
(1)主体觉醒。问题应体现学习主体的存在,有学生观点的存在。问题内涵的各种关键节点应指向学习主体,应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有可能激发主体对话的积极性,更好地感悟言语。
(2)自我对话。不能简单理解为提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做了、说了及参与讨论了,就能感悟言语了。有意义的对话要提升至自我对话,应使学生能不断地追问自己:我的认识、情感体验和表达好不好?为什么?要怎样表达会更好?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学生的“底线”,设置的问题真正触及学生自我,使学生“自我”站到问题及对话的前台,达到自我对话的层面。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内涵,如果没有能让其深入感触的情境,或是没有触及其存在的生存要素,其对话有时就可能是渲泄,可能是种自我保护的应付。
(3)走向自觉。学生的学习,还应从解决问题到自主自觉地发现问题,这需要教师组织引导。教师不能是为问题而设置问题,而是要考虑到问题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且要使发问、创新、探索成为一种习惯,直至成为一种心理需求,要达到自觉的程度。
对问题的态度能走向自主自觉,也是学生生存能力的生成,这应是问题设置的真正意义所在。
提高钢琴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教育 教学 钢琴 有效性
钢琴弹奏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在钢琴弹奏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会有进一步的培养。从钢琴的演奏技巧来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化的行为,能够让学生领会到美妙音乐对人的积极引导作用,而从钢琴的演奏内容来看,钢琴曲目都是一些经典的、具有内涵的曲目,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这些曲目的影响,进而培养其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一、钢琴教学的意义
(一)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钢琴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过程,在钢琴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接受一些钢琴的技能和知识锻炼,在钢琴的谱子和弹奏技巧方面,学生不仅要熟记这些知识,同时还要勤加练习,练习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记忆力锻炼,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钢琴教学中,学生要掌握弹奏钢琴的技巧,必须要学会手脚之间的协调配合。而手与脚的协调配合,是有小脑进行统筹的,因此在锻炼弹奏钢琴的过程中,也是对于学生小脑的一种开发,有助于开发其智力,促进其进一步的成长。
(二)磨练意志,提升自信心
在钢琴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影响背后,却是艰辛的学习和锻炼的一个过程。尤其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而言,作为钢琴的初学者,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相应的技巧,同时还要背会很多重要的谱曲,这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但却能够帮助学习钢琴的学生磨练意志,进而增强其今后面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钢琴教学中,学习钢琴的学生在掌握了钢琴演奏的一定的技巧之后,就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个阶段予以适时地鼓励和认可,帮助学生培养其自信心。
二、钢琴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不利于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
当前的钢琴教学来看,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只有少部分是经验丰富的钢琴教师,大部分都是缺乏专业锻炼和技能的教师,这种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与我国的钢琴教学发展较为缓慢有关,导致一些学校的钢琴教师数量出现了短缺,忽略了教学中对于学生全方位的培训和锻炼,也不利于钢琴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
(二)教学方法落后,忽视审美培养
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主要的出发点并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即帮助孩子在升学以及就业中发挥一些作用,现在的钢琴教学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诉求,在具体的钢琴教学中,以考证为主要目标,因此单纯地追求钢琴演奏的技能培养,尤其是针对儿童的钢琴教学中,单纯地追求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儿童的天性,尤其是这种成人化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儿童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进而在最初的钢琴学习中,就减少了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除了这种注重技能教学的问题,在钢琴教学中,忽略了对于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也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大的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曲目的理解不足,难以和曲目所要求的意境等相吻合,而在这种时候,教师如果一味的强调演奏的效果,就会导致学生的厌恶心理,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更是难以发挥钢琴教学的积极效果。
(三)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钢琴考级制度下,很多的钢琴教学都是单纯地追求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弹奏技能的培养,但是忽略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从钢琴教学的目的和作用来看,钢琴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钢琴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对音乐的感知、对音乐家生平的了解以及对于演奏过程中的心灵真实的感受,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三、提高钢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一)转变理念,提升技能
钢琴教师要转化以钢琴考级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将国际上的主流、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追求弹奏钢琴的技巧,而是要对学生将每一个曲目的内涵讲解清楚,引导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主动去探寻钢琴曲目背后所蕴藏着作者的人生故事和内在的旋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综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一首钢琴曲目都成为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想象的引子。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钢琴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不能采取僵硬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采取互动性的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讲解演示完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演奏,并且就学生表现中较好的部分予以奖励。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够活泼教学气氛,形成民主科学的教学。应该正确认识到钢琴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正确施教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地去逼迫学生学习,也不要只是停留在对钢琴考级的关注上,而是应该正视自己在孩子学习钢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以往逼迫孩子学习等不当行为转换为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乐观主动的学习。
(三)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要思考自己是否有学习的兴趣,避免由于好奇心等因素导致自己去学习钢琴,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要大胆地展示自己,一方面锻炼自己的钢琴弹奏,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进而促进自己的进一步成长和进步。
基金项目:
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1世纪中国钢琴文化特征及发展(A029)。
作者简介:
对话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篇7
一、营造儿童文化氛围, 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
我们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是, 教育所展现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 在这种世界里, 儿童是从属于成人的, 而儿童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才能敞开心扉, 真诚地交流。语文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要有一个人文的环境, 营造一种儿童文化氛围。上述的案例就是教师从自己的意志和立场出发进行教学, 强迫儿童进入成人文化世界, 使他们的精神处在陌生、被动的状态之中, 这样他们哪里还有对话的欲望和能力?营造儿童喜欢的文化氛围, 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对话时, 也要带有一颗童心, 用儿童的心与儿童交流对话。
以执教巴金的《鸟的天堂》一课为例:
师:巴金爷爷这样一位观察事物细致的大文豪, 他真的认为榕树里没有一只鸟吗?昨晚老师和巴金爷爷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后即兴写了一首诗, 如果大家认同老师所表达的感情, 请在我读完诗后给一片热烈的掌声 (配音诵诗) !
沐浴着落日的余晖, 归巢的倦鸟, 面对白云的微笑, 带回清风的秘密, 抖落满身的尘土, 梳理零乱的羽毛, 浓浓的墨绿林里, 伙伴们悄悄耳语。密林外深色的天边, 已缀上星光点点。
归巢的倦鸟, 全都静静地、静静地, 歇息……明天, 当第一抹朝霞淡染树梢, 我知道:榕树林里, 又会响起欢腾的交响乐曲!
当老师伴随着悠扬的乐曲饱含深情地诵完这首小诗, 学生入迷了, 稍后, 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学生兴奋的情感进入亢奋。“老师, 我们和您一样读懂了巴金爷爷的心声, 他知道夕阳斜下, 觅食的鸟儿们都倦了, 休息了, 巴金爷爷不忍心打扰鸟儿们, 让鸟儿们美美地在大榕树里睡一觉, 于是划着船乘着暮色悄悄离开了, 第二天清早, 等鸟儿们醒来时会再来看望它们……”体会得多妙啊!就是这样一首小诗, 引诗入文, 营造了一种儿童喜欢的文化氛围, 把师生带到了大榕树下, 带进了鸟的天堂, 带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感受巴金爷爷高尚的人文情怀。师生同大榕树、同鸟儿们、同巴金爷爷真诚交流、真情互动, 奏响了一曲多么感人动听的人文赞歌。
二、潜心读书本, 学会与文本对话
指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展开真实的对话是进行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正确途径。
首先, 潜心读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从心理学角度讲, 读文章必须集中注意力, 口诵 (或眼看) 与心惟相结合, 用心专一并沉浸于课文之中, 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潜心读书。学生只有潜心读书, 主动积极地口诵心惟, 才能把书读进去, 把书读懂。那如何让学生做到潜心读书呢?一是要求明确, 读什么内容、弄清什么问题要交代清楚, 要指导怎样去读, 要求学生在朗读或默读活动中, 主动积极开展思维情感活动, 读、画、思、批结合。二是时间要充足, 一节课自学课文的活动不能少于8~10分钟, 切不能只让学生象征性地朗读一次课文就收场, 这是因为找画重点, 思其语意, 批写见解, 记下问题, 都需要足够时间。三是引导探究, 分层导读, 无论是感知全文还是导读某部分, 先至少要朗读文章一次, 再默读, 找、画、思、批、读、悟结合, 读悟活动过程中, 老师还要渗透学法指导, 提示怎样去想, 或是抽象概括, 或是浮现形象, 体验感受, 并且记下不懂的问题, 以便在合作学习中提出。四是要面向全体, 加强视导, 对自主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要表扬, 对消极对待的要促进,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直接辅导。
第二, 要边读边与文章对话, 养成不断发问的习惯, 培养会问的能力。对话是个相互问答交流的动态的过程, 怎样与文本对话呢?在读中对文章不断发问是对话的基本方式。问什么?概括地说, 问文章字词句意与其表达的思想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即问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怎样问?可边读边根据要求找、画, 边读边问是什么和为什么。根据认识的渐进规律, 可指导学生分达标性理解和拓展性理解两层发问。在达标性理解阶段, 初读课文要着重问词句, 感知其意;读完全文后问自己,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表达出什么感情。在朗读感知时, 多问文字的表面情意;默读深入理解体会时, 多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多问语言的思想和感情。在拓展性理解阶段, 可问文中省略了什么, 为什么省略, 根据文章思路, 故事会怎样发展延伸, 可怎样变换角度或文体。这样逐步训练, 自然会促进质疑问难水平的提高, 逐步达到会问。
三、立足文本, 培养悟性, 实现个性化阅读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实现个性化阅读, 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要紧扣文本, 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视频创设出来的内容及情境, 让学生多读多悟, 吟咏品味, 含英咀华,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对阅读教学来说, 教材在选编时特别强调文章的典范性, 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因此, 对学生来说, 无论掀开哪一篇课文, 都是敞开了一段独立完整的环境与空间, 走进了一所精神家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既是与文章中的字、词、句、段乃至整个文章内容的对话, 也是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对话, 既是与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的对话, 也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对文本自身内涵价值的感悟、探究交流, 进而占有和享用, 也是对文本的一种认同与反思。
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深入品味中, 才能感悟文本自身显性和潜在的东西, 也只有正确地把握到文本的本质特点, 才能生发出疑问, 产生新的见解, 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题材、风格、体裁是丰富多彩的, 这些文章,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比如读《迷人的张家界》、《五彩池》等文章, 学生必须透过文字, 再现并进入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之中, 领略其中的山水风光;而学习《山雨》、《观潮》等课文, 不仅要读出景色本身的优美, 还要感受到它的气势、韵味等形式所构成的意境美;而读诸如《古井》、《峨眉道上》等课文, 我们则要品尝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情感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 领悟它们的价值和本身承载的教育功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8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但是绝大多数老师都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他们更注重学生对文章的理性认识,这样就使得老师变成课堂上的主体,这样的教学不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老师们的纯理论灌输教学很难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感性认识,好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让学生有情感的渗透。
(二)教学手段太过单一
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通常采用的都是语言教学的方式,老师们会带领学生精读课文,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会去详细地理解,老师们会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一个问题,带领学生去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广泛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这种程序化的提问教学方式也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好的教学经验。
二、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重视朗读教学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多去进行朗读,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和听说能力,因此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可以是老师给学生范读,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普通话的标准性和自己的情感,老师也要组织学生自己朗读,分小组朗读等,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感受文本内容和文本中蕴含的感情。比如说,老师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范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朗读,把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标记下来,在学生自己朗读完成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朗读,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们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进入到阅读教学,老师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
比如说,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兴趣,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志愿军们曾经和朝鲜人民一起并肩作战,战争结束后,志愿军们要离开朝鲜,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时候,面对着来送别他们的朝鲜人民,每一个志愿军都在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句“再见了,亲人”,就是这样一段简短的话就可以把学生带入到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志愿军们和朝鲜人民一起并肩抗战的视频、图片,老师们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音乐《志愿军战歌》,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志愿军们顽强战斗的精神,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这些资料,能够增加课堂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情感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情感的教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多种情感,感受情感的熏陶,还能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比如说,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此“亲人”非彼“亲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有一起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经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时候都没有落泪,但是在送别志愿军的时候就落泪了,因此老师们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三、结语
老师们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们需要重视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老师们也需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们还需要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摘要: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相对较难的教学内容,而且,阅读能力是会陪伴学生一生的,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老师们需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都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研究,他们希望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笔者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有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现状
参考文献
[1]唐全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3).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9
一、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 有效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 而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目前, 在教师中间还是会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说法:“反复讲过的题目和知识点, 学生还是一错再错”, “终于把这一章的内容上完了”……不可否认, 现在很多教师把传授的知识量作为教学目标完成的依据。其实教学效益的高低, 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是教了多少, 而是指学生学到了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当前不少课堂教学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以学生学习的程度为标准, 而是以教材为中心, 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目标, 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展开, 教材所规定的内容讲完了, 课也就算结束了, 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到底理解了多少, 学到了多少?
(二) 课堂上有效性教学观念淡薄, 突出表现在教学时间有效性教学观念淡薄
一节课的实际教学时间是固定的, 而有效的教学时间, 不同的教师会有很大的差异, 即使是同一教师, 备课是否充分, 方法是否得当对他的有效教学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课堂教学应重点考虑如何提高每个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上。然而一些教师却毫无教学计划和效率意识: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根本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 质量差;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不同学生学习机会的差异, 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一) 提高课程意识, 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一系列教学活动, 从而有效性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素质, 更重要的是提高课程意识, 认识到新课程不等于新教材。课程实施不仅仅是把教科书教完, 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教学环境等。实现整体和长期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从课程意识入手, 灵活地实施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创造性、灵活性的教学
1. 要善于“用”教材
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 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敢于对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做出适当的取舍, 即以教材为基础,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班级之间的差异, 学生的智力情况、学习机会的差异等) , 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 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实施课堂教学, 以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把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的情况作为课堂教学出发点和归宿, 而教材只是作为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资源) 的飞跃。
2. 改变教学模式,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注重过程教学, 适当进行探究活动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活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过程, 而不是使学生只顺着教师的思维轨迹去思考。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探究活动过程中,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2) 精心准备, 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 疑为思的动力。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 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 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因此广大教师应摈弃过去那种随意的作风, 高度重视问题的设计, 努力使自己设计的问题具有:
(1) 趣味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2) 明确的目的性。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不仅明确自己提什么问题, 而且知道学生该如何回答。
(3) 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 层层递进。
(4) 启发性。尽量避免不经思考随口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拓展性、发散性的提问, 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3. 重视教学后记, 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写教学后记其实也应该是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不少教师只注重课前的备课, 却忽略了课后的反思, 教学后记也叫“授课心得”, 也就是上完一节课后, 对这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 了解存在的不足, 记录下教学中的亮点以及设计上疏忽之处、学生的独特见解。有时一节课设计时觉得非常完美, 真正到课堂上却又会发生各种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进行反思, 再设计。不仅在当时会有所收获, 而且便于今后吸取教训, 进行借鉴, 以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课堂教学总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 教师只有用心去研究, 提高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采取适当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提高。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自主地解决问题。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师有效教学的观念淡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差、教学结构调控失衡等方面探讨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低下的原因。并从提高课程意识, 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过程教学, 适当进行探究活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精心准备, 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教学反思等方面采取措施,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有效性,实施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是指在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及策略, 充分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小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小学生能得到具体的提升、进步与发展。小学生的进步发展与否, 是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
(一) 小学数学教师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有目标教学意识, 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 减少对知识点过度的重复或遗漏, 减小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为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具有直接有效地影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理念有正确科学的认识, 并能在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 小学数学教学应具有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应当具有时代气息
在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 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具有时代气息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时代责任以及使命感。如在讲到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中的“认识物体与图形”一节中, 针对图形的认识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PPT技术播放课前所找到一些新兴事物的图片, 如高铁车厢的设计图、大型展览的图片等让学生认真观察, 找出图片中所包含的图形, 如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形状。
2.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景创设应当具有生活性
只有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 学生才能意识到学习是为生活所服务的, 数学与生活具有紧密联系。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节中, 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述如何计算长方形面积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测量自己课桌的长与宽, 然后询问学生课桌的面积是多少。由此, 可以知道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已经掌握。
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具有针对性和丰富性
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可采用故事情境创设法、游戏情境创设法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演示等方式创设情境。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及其自身喜好不同, 通过多种形式的情境创设可以增加数学自身的魅力, 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 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提问的问题应当少而精
在小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是小学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经常被教师应用的教学手段。在问题的设计上, 要对非重点和繁琐的问题进行简化, 做到少而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过度提问以至于学生对重点问题无从把握, 影响了课堂效率。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时,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选择两种方案:一是这样问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三角形的高和低与所拼成的图形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而另一种情况这样设计:“完全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能否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正方形, 三角形的高与所拼图形的高相等吗?”显然, 对于两种提问方法, 前者更具有引导性, 而后者则相对直白, 不利于学生认真思考。
2.教师要正确把握问题难度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所提的问题难度过大,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有的教师所提的问题又过于容易, 没有思考价值。可见, 教师对于问题难度的把握很重要。例如, 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节中, 教师可以先问:“一桶油的重量为100千克, 那么半桶油的重量是多少呢?”待学生回答“50
千克”之后, 教师则可以适当引出分数的意义。
(四)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应当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以知识引导者的角色出现, 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在现代化小学教育中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究, 其有序地实施,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协作, 教师应有先进理念并对课堂教学情况能进行正确地把握和掌控, 学生应有积极主动和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 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切实有效地配合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要“回归生活”吗:论课程与生活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05) .
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 篇11
1、关于有效教学新课改下有效教学成了一种必然的要求。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理念,是既重效率又重效果、更重效益的教学活动;是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提高,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从这个定义看,有效教学是个高效的师生互动的生态系统。从老师的角度应进行有效教学设计,进行有效“讲授”和有效“提问”。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这里又有个激励艺术的问题。
2、如何做到有效提问有效提问不是随便怎样提都可以的,它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并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讲授,也必须有一定量的讲授。教师作为“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可以弱化,但不能消失。同时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所以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哈佛学者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是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要想做到有效提问,就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我们对学生能够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思维训练,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林嫂丧夫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上述几个问题统一在一起,就使学生所追问的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所蕴含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因此,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放射性,保持一定的难度和质量,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千万不要进入“大问小问满堂问”的教学误区,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另外,“启发性”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标志和灵魂。在学生有思考有疑问并且想追问而又苦干不知怎样追问之时,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教学问题的精心设置。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教师应该诱导学生,最好要使学生对学习具有强烈的动机,并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需要,进而能够主动积极地钻研。杜威推崇卢梭这一教育思想,并在明日之学校》中提出,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知识的方法。老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该考虑提问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些幽默感和趣味性。
3、不可忽视的有效激励有效的提问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提问前后的激励是否有效是关键。著名心理学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要。所以要激励学生,也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调动兴趣。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就必须研究、掌握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实把握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设定恰当的学习自由度为基础,实现对学生的尊重。
创设恰当的课堂气氛。恰当的课堂氛围是激励学生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
让学生品尝成功。一旦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热情的鼓励,都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成绩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
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自主探索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何谓有效教学?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 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人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成功的教学行为, 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体现.国内的教学专家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特征要求: (1) 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 (2) 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3) 富有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我国的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 指的是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 对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如何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笔者认为, 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二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三是师生的合作互动, 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发展;四是学生自主探索, 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1. 教学目标
(1) 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关注数学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的达成.与原有课程相比, 新课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 更注重对过程目标的关注, 即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2) 确立有效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 有效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与学生的基础,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 从能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人手, 让新的数学知识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 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接受新的内容.
2. 教学方式
(1) 观察发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 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处于一种自主的学习状态中,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2) 生活实践.数学源于生活, 而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也应用于生活, 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 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 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 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启发、引导学生, 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实践.
3. 师生互动
(1) 充分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等, 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因此教师的备课完全是为学生而备的, 离开学生的备课是盲目的, 只有针对学生的现有基础、接受能力及其学习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 才是有效的.
(2)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气氛, 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合作, 关注学生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有创新思维, 教师应给以充分肯定, 使之得以借鉴和推广.
4. 自主探索
(1)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 我们经常看到, 教师是权威, 一切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怎么说, 学生就得怎么做.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 效率也不高.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 促进学生主动地进人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 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开展合作探讨过程中, 通过交流能得出结论.将数学问题渗透到有意义的情境中去, 从而使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具体化, 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 从而学会学习.
数学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需要我们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去总结, 去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 课后得到了什么, 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 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 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程红, 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国教育学刊, 1998 (5) .
[2]吴海荣, 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数学教育学报, 2002 (8) .
[3]孙亚玲.国外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与课堂教学有效标准研制.华东师范大学网络资料.
[4]周春荔, 张景斌.数学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董林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中学数学月刊, 2007 (6) .
[6]吕宪军, 王延玲.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学刊, 2006 (1) .
[7]曹一鸣.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和“数学化”.中国教育学刊, 2006 (2) .
[8]董素艳.引发思维的提问策略.中国教育学刊, 2006 (3) .
【教学有效性思考】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09-24
关于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策略10-20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有效性的思考10-20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8-09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9-01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10-23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07-30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09-05
浅谈对新课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08-13
教学有效性论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