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2024-09-19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精选9篇)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1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内容摘要:接触高效课堂模式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自己离高效课堂确实有较大的差距,真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反复摸索。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来说,我的做法是,首先要做的是精心的课堂组织。其次是要认真备好课,明确每一课时的实际教学目标。最后在上完课后要检验一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

关键词: 有效性 组织 备课 检验

曾经认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气氛非常活跃的课堂就是一节好课。很少深思课堂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真正当堂掌握知识,也没有去想自己课堂中存在多少的“假问题”,说过多少“废话”,没有刻意追求每堂课的知识点都落实到人。自接触高效课堂模式,便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自己离高效课堂确实有较大的差距,真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反复摸索。

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来说,首先要做的是课堂组织。只有学生认真听了,积极思考,主动去读,主动去写,主动去做,学习效率才可能真正提高。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年龄特征而不专心听讲,所以一堂课有很多时间都用在组织纪律上了,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摸索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爱上课堂。我的一点看法是:

一、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而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来说,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更短了。这也就意味着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更要突出重点,而且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他在有效的时间里发挥他的潜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一定要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1、讲究“动静互补”:

所谓“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所谓“静”,就是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只有“静”,教学便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只有“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

2、讲究“疏密结合”:

对非重点的内容或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或以读代讲,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3、讲究“张弛有度”: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这就是教学上的“张弛有度”,当然“张”的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为好。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那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

1、根据教学内容营造气氛:

教学内容是创造课堂艺术氛围的凭借和依据,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气氛与教学内容的情调一致。教学内容对教学氛围的营造,起着定向的作用,因而教学气氛应当因文而异。

2、研究知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一般来说,如果课堂教学的知识难度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了原有知识基础,学生就会迷惑不解,产生挫折和失败感;如果知识过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倦,激发不起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只有难度适中,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 2

体验,学生就会本着一种高潮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这样在课堂上就易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3、教学方法力求新颖有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是有效地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诱因,也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诱因。正所谓: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应该因文而异,采用各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比如:巧妙精当的导语,幽默诙谐的课堂讲解,精巧的板书设计,促人深省的提问,新颖别致的直观图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

四、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调拨和激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系列情境,如“生活情境”、“图画情境”、“实物情境”、“活动情境”、“挑战情境”、“问题情境”、“体态情境”等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一般说来,低年级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教师创设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来。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我一边用电脑播放黄山的风景一边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黄山去游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松、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温泉,一定会使你以为进入了人间仙境。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的黄山风光呢?”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加上多媒体创设的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2、创设情境,进行朗读和说话训练:

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无非是读、说、演等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训练,让学生敢于展示自我。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注重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一些先进的媒体,创设课文情景,拔动 3

学生的心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如在一年级教学朗读《我多想去看看》这首儿歌时,我收集了许多有关北京名胜古迹的的图片和天安门前升国旗的录象,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孩子们看着看着,都由衷地感叹:我多想亲自去看看呀!此时,我不失时机指导学生朗读,孩子们的激情都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仿佛已经身临其境。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堂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实物、图片、声像、表演、语言描绘等,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孩子们置身其中,乐而动情,进而情动而辞发,较好地展示自己。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蝌蚪找到了妈妈,都跳到荷叶上,围着妈妈呱呱叫,该多么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踊跃发言,争相说出自己想好的那句话。教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我让学生夸夸我们自己的校园,学生因为是自己熟悉的地方,也就敢站起来大声地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体验到了说话的成功与喜悦。

3、创设情境,拓展课堂: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如识字教学时,大街上、车厢里、商店广告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走进了生活。

又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这一课时,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看到的环境问题,并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环境。这样,在生活中延伸了语文教学。

五、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斯霞老师讲得好:“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其次是要认真备好课,明确每一课时的实际教学目标。

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什么知识?获得多少知识?估计能用多长时间掌握知识?课前需不需要预习?课后有没有必要留作 4

业去做?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中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我想可以尝试“先学后教”,先让孩子们自己去学,然后挑选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因为他们好表现自己,喜欢给别的小伙伴当小老师。我们教师不妨放手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发现,或许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能说到点子上呢,老师再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他们会更有兴趣和热情。就算有些孩子说得不对,但因为说得多,也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有难度,学生实在想不出的话,老师再教给他们方法。

最后在上完课后要检验一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

平常我在课堂上一般都留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作业,先做完的学生就先当面批改,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这样做也许有些局限性,就是可能只是找到部分优秀的学生存在的一点问题,因为先做完的一般是优等生,其他学生还有什么错误当堂就看不到了。不过我会把没来得及面批的学生作业收起来再批改,集中改完后就汇总整理一下学生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再上课时在全班反馈纠正错误。有些学生速度非常慢做不完或者不会做的,我就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找时间辅导他们了。即使这样做,还是离高效课堂所说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有较大的差距。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付学生的过关检测,有时候会觉得很艰难,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能真正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心中时常有些困惑。

我想,只要我们多学习多请教多摸索多思考,努力去做,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那么我们的课堂离高效课堂也就不远了。

2011.3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2

一、作业内容要符合儿童特性,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儿童天性好玩。传统观念常把学与玩分开, 认为学就是学, 玩就是玩;学好了才能玩, 学不好就不能玩。长此以往, 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 而不是一种乐趣, 做家庭作业只是完成任务, 根本不投入情感, 更谈不上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师可把一些数学家庭作业设计成“玩味题”,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感觉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如布置“前后、左右”的作业时, 可设计:请家长坐好, 说说家长及自己前后、左右有些什么;布置“10以内的加法”作业时, 可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玩凑数游戏。

比赛也是儿童最喜欢玩的游戏。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竞赛型作业。如在教学“表内乘法”时, 可设计让同桌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比赛, 看谁能把乘法口诀以“三四 ( ) 、 ( ) 六三十”这样对口令的形式背得又对又快。在比赛中, 两者之间互相监督、互相评价, 最后进行自我评价, 明确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又使学生在比赛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作业形式要多样, 调动学生 多种感官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 作业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多样性也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 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 解答方式各异的作业任务时, 学生的参与度会有较大提高, 作业的质量也会明显改善。

如教学《有趣的搭配》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欧、小亮、小丽3个好朋友站一排照相, 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巡视中我发现同学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解决:有的真的三人站起来排一排, “小领导”指挥得有条不紊;有的则在本子上画一画, 有用图形表示人的, 有用数字表示人的, 还有直接写人名的……一会儿, 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 一个个涨红了小脸, 发言声此起彼伏:“老师, 我的方法跟他不一样……”“老师, 我能有顺序地说完……”

又如学完《认识人民币》后, 我在班上组织了“小小超市”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 当售货员或顾客, 使每个孩子对人民币的互换以及使用更加熟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既培养了多种能力, 又促进了他们主动地学习。

三、推行作业分层布置, 让学生 体验成功喜悦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具备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 学习速度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所需要的帮助都是不同的。因此,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 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分层布置作业。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做基础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拓展题, 而中等学生则做一些由基础题改编的提高题,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的解决问题时, 设计了一组对比题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解答。

(1)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同学们做花装饰教室, 做了35朵红花, 黄花比红花少5朵, 做了多少朵黄花?

(2)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同学们做花装饰教室, 做了35朵红花, 黄花再做5朵就和红花一样多, 做了多少朵黄花?

(3)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同学们做花装饰教室, 做了35朵红花, 比黄花多5朵, 做了多少朵黄花?

第 (1) 题属于基础题, 适合基础差的学生做, 及时了解他们对新知的掌握情况;第 (2) 题则属于提高题, 可以培养多数中等生的理解能力, “黄花再做5朵就和红花一样多”就是“黄花比红花少5朵”的意思;而第 (3) 题则属于拓展题, 是“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数”的反述题, 可以考查优等生的思维是否清晰, 避免学生看到“多”即用加法, 看到“少”就用减法的机械思维。

经常布置有层次的作业, 还能激发小朋友天生的上进心, 看到别人因为做拓展题而受到老师的夸赞, 他也会尝试做提高题或拓展题, 慢慢地, 学生的思维不就拓展了吗?

四、加强对学生指导和监督, 提 高作业的效率

低年级学生开始写作业时, 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提出作业应达到的标准, 这是对学生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当学生理解了完成作业所要求的标准时, 他们的专注程度将会大大提高, 专心致志于达到规定的标准。如果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要求, 学生的作业则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作业的效果自然也就降低了。

同时, 对低年级学生作业的进行过程, 教师也应作必要的监控和指导, 这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并定期检查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 及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适当的矫正和指导。在课堂作业期间, 教师还应经常在教室内走动巡视, 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开展个别辅导。一些研究表明, 师生之间交流所用的时间与学生的学习进步呈明显的正比例关系。

对朗读教学与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3

一、朗读教学中无效教学现象分析

1.文字障碍没扫清,朗读要求没到位

朗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因为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一旦学生字音读错,那么即使他的朗读再深情,也无法真正打动人!只有扎扎实实落实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才能预约下一步的精彩。

对阅读文本的教学要把握好四个朗读阶梯: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连读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扫清障碍,对朗读作必要的指导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的基本步骤。

2.朗读目标不明确,朗读代替阅读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课堂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演变成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其实天马行空、漫无目的读是不能使学生体味到文本内所蕴含的真实意蕴的。朗读教学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的思维共鸣过程,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张扬学生的个性的重要方式。科学的设计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在朗读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让智慧在个性的张扬中培育出成长的沃土。

3.情感急于登场,朗读层次不清

如今教学中的朗读最大的弊病是层次不清,读而少得。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整体感知阶段,便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时学生往往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感情从何而来?一些课堂看似很重视朗读,设置了许多朗读的环节,但只有读的内容的安排,没有读的层次的要求。一节课下来,朗读形式花样翻新,教学目标却无从谈起。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朗读怎能真正让学生深入文本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往往只注重训练学生的速读、略读等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只重强化课文中的字词的识记积累、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鉴赏,或者以讲代读、以默看代替朗读,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在细读精读方面深入不够,对文章理解肤浅,感悟不深。

4.朗读对象单一,朗读缺乏情境

在大多数语文课堂上,朗读课文的主体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公开课、优质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老师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身上,朗读成为了学习好的同学的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涌现出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出感情。在不作情感激发的铺垫下,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有效朗读教学的策略

1.充分做好预习,奠定有效朗读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朗读既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教学目标;它既是学生语文能力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预习时的朗读应该是放声朗读,因为预习时的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是朗读教学的关键环节。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式的朗读预习指导,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预习文本,寻找和发现自己在初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为流利的朗读扫清障碍,才能更好地为体会文本的内涵,感悟作者作品的思想感情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重视教师范读,明确有效朗读目标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语文课堂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大大削弱了语文的魅力——鼠标取代了粉笔,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录音代替了教师的范读,学生成了客观的听众,这种现象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琵琶行》一文,诗人用无声的文字传达着有声世界的声音,这首美妙的“世界名曲”,是非用有声的朗读而不能诠释的。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的情感基调,认真准备范读,然后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起伏跌宕的琵琶曲中,那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一定会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中得以实现,学生也一定会产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的联想和共鸣。

课堂上教师良好的朗读素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无疑是一支良好的助推剂,教师的范读可以有涓涓绵绵的纤润美,可以似高山流水的飞动美,可以如激越雄壮的豪放美。随着教师音调的高低起伏,语速的轻重缓急,表情的丰富变化,学生进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产生强烈精神的共鸣,这就达到了以范读促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有效地朗读教学,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无论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的“放羊式”朗读,还是对学习内容不做任何要求的无收获朗读,亦或是只重数量不重视思维的无效朗读,都将视为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

3.注重文本的感悟,读出文学作品的美感

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因为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材中许多优秀的散文名篇,如果一味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话语令人费解。如果在学生还未走进文本、没有品词赏句、没有体会情感的时候,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任务,急于展示预设的精彩,可以想象学生没有深入文本,体味文章字里行间的感情,有效的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与美感,给人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

4.努力创设朗读情境,鼓励个性化朗读

语文课堂是有声有色的,有效朗读更应该是智慧灵性的。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是随时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而是慢慢地酝酿的。

比如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介绍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其实就是为有效朗读创设情境。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北国风光”,面对祖国壮丽的河山、茫茫的白雪,具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豪情满怀。师生一起朗诵全词,教师以缓急适当的节奏,雄浑铿锵的语调来引领学生,促其产生联想;接下来再由学生自己的朗读,进一步感悟恢宏大气的意境。

当然,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对文本有不一样的朗读表达,不一样的理解感悟,产生多样化的启迪,才能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在朗读方面,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朗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个性化朗读,才能真正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有效教学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张扬生命的风帆,引发其个性张扬,促进其主体发挥。惟其如此,朗读园地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学生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造就灵动学生的有效教学的追求也将永不停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有效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追溯源头,追问本真。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朗读教学,它质朴无华;但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调味剂,朗读教学却有着非凡的魅力。我们需要寻找有效朗读的全新方法,不断探究有效朗读教学的策略,构建有效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提升。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4

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材料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张鑫瑜 2008-11-2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和探索

【摘要】:课堂教学本身带有一些缺陷,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又具带有学科特点的很多弊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扬长避短。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尽可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出最大的效益:㈠从教学内容上入手对教材予以分类;㈡从教学过程上入手,由单向性学习转向多维性的学习;㈢从教学形式上入手,变枯燥讲解为“含笑谈真理”;㈣从课堂教学管理上入手,变师对生单层管理为师对生,生对生多层管理。

【关键词】:教材分类、多维性学习、激发兴趣、课堂多层管理

笔者认为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其实就是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寻找到办法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消除课堂教学的劣势;二是要解决由于教师的观念、方法、素养等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却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扬课堂教学之长避课堂教学之短,疗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较为普遍的痼疾,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尽可能产生最大效益。

㈠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课堂教学的主要优点是,把相同或相近年龄、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课堂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①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②难以充分照顾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③不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提供足够的空间。

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较为普遍的问题:

①教学内容的定位缺少科学性,授课的随意性强,因而形成两种局面:一种是授课过浅,按照教材,罗列若干点,泛泛而谈,使学生觉得语文课雷同而类似,毫无意趣;一种是授课过深,尤其是名家名篇,名著节选,详尽分析,甚至和大学讲授相仿佛,这种教学看起来有深度,但实际上与学生水平无法吻合,学生没有实实在在地提高。

②由于考虑到高中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的特点,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单一,形式呆板,千课一律,缺少智慧的幽默,课堂灵动性、艺术性不足,难以对学生产生刺激,使学生萌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③语文课堂管理松散,课堂教学本身就存在着“点弱、面大、距离远”的问题,教师单枪匹马,难以顾及几十个条件各异的学生。师生距离由个别教学一米之内的“直接”变成了一米、几米之外的“间接”,这种“点”对“面”,就往往成为“空对空”。许多学生变成干坐生、应付生、掉队生。

㈢初步探索出来的稚嫩改革措施;

措施一:从教学内容上入手对教材予以分类,即根据课文特点,即考虑到教材之间的统一性,又考虑到教材难度方面的差异性对教材予以分类,一般来说,大体上将教材分为摹仿、鉴赏、读记三类。对教材分类后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重心、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从而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心定位准确,教学程序清楚,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授课过易过难的情况。

①摹仿类

我们可以将内容健康充实,主旨显豁清楚,语言明白晓畅,阅读难度低,障碍少的课文定位模仿类。如现当代的散文,小说等。这类教材由于难度小,反而造成教学难度大。常见的教授是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反复讨论,倍受称道的授课是从无问题处引出值得注意的问题,但共同的问题还是就课文谈课文,时间一长,再精当的分析,也变成几句无所附丽的干巴巴的概念,学生的分析、阅读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学无所获,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教材分类”将这类教材的教学定位在模仿上,摹仿语言表达,摹仿谋篇布局,摹仿思想内涵的挖掘等。即从学生学习写作的角度处理教材,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授课就是分析课文最值得摹仿的地方,用学来的经验和理论立即用来指导写作,教学避免了无的放失的空谈。

摹仿类教材课堂教学主要要抓好三个教学环节:1课文示范。分析课文的特点和精当之处并适时比较学生的习作,使学生真正从课本中学到知识,并明白如何提高自己。授课的关键,是把课文的最大特点同学生的问题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课文的示范,使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摹仿一种写法,把掌握知识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2规律探讨。这一环节就是由课文这一典型的个例,上升到对写作规律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的观点是正确的、新颖的,怎样的语言是规范的,得体的,怎样的结构是精巧的、完整的。尤其要注意横向联系,把每一课的要点都纳入四种问题写作的系统中,逐课积累,把解决问题的学习同系统的学习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3训练运用。通过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字、词、句、篇、逻、修等基础知识;一类是写作,大小写作、口头作文、修改作文、作文提纲等各种形式并用,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写作。因为有范文可模仿,有理论作指导,难度降低了,质量提高了。这样,一方面课文学得扎扎实实,另一方面写作能力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②鉴赏类

我们可以把内容深厚,思想深刻,艺术性强,年代较久远,文字有一定难度,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的作品归为鉴赏类,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话剧、鲁迅作品等等。将这类教材的教学重点定位在“鉴赏”上,赏析课文思想的深邃和艺术的完美,引导学生与最杰出的作家和作品见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分析鉴赏能力。这类作品的教学要注意抓好整体感知、质疑答疑和训练能力。

1、整体感知是要让学生基本了解全书的内容,与课文相关的情节以及作家简介、作品的影响力、作品的主线、风格、脉络等;

2、质疑解疑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并鼓励学生质疑。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层质疑,还是篇章结构的深层质疑,甚至是纵横对比的联想质疑,存疑越多越好。这个环节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师生的相互讨论,学生的小结归纳,教师的整理提升。

3、训练能力。这个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分析、理解、鉴赏能力,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因为这类教材的难度大,同高考的阅读难度相近,因此应重视课后的“思考和练习”的训练,设计或精选训练内容,培养学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理解其含义的能力;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品主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对含蓄语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为学生开出书单,鼓励并要求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

③诵记类

我们可以将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定位为诵记类教材。这类教材由于几千年的演变,语言文字难度大,障碍多,作品背景复杂,陌生的文化知识更增加了阅读难度。

学生如果没有背诵的习惯,缺少必要的语言积累、语感积淀以及知识储备,必然导致语文学习效率低下。诵记类课文的教学主要在诵记的艺术性上下功夫。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串讲梳理。这个环节的目的是突出难点,解决重点。同时要寻找到枯燥知识的感奋点,记诵知识的切入点。

2、编卡归类。这个环节如同仓库,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防止猴子掰苞米,边掰边扔的现象出现。

措施二:从教学过程上入手,由单向性学习转向多维性的学习。单向性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途径、手段的单一。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依靠书本和教师的讲授。二是学生只知自己埋头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导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而多维性学习则倡导学习途径、手段的多样性,除了教师讲授外,还采取探索性学习(附实例:《一碗阳春面》的教学设计)、实践性学习(附实例《联想.想象》教学方案)、讨论性学习(附实例《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实录)、自主性学习等方式,并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与课堂学习之中。如果探索性学习,实践性学习,讨论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能比较广泛运用,那么课堂教学的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和难以充分照顾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局限性将得到解决。

措施三:从教学形式上入手,变枯燥讲解为“含笑谈真理”,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刺激,萌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突破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狭小的局限性。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借物起兴,托物言志”,----为教学内容寻找一个有趣的载体。如借助美术,引导学生将课文通过图画表现出来,通过对图画的评价鉴赏比较而学习文章。一些记人写景类文言文用此法效果甚好;

如借助音乐,寻找到情感基调和韵味与课文相近的音乐,在课堂上或以乐曲营造氛围,或将文章和乐曲结合起来鉴赏品位,或配乐朗诵。

如借助表演,让学生将课文某精彩处,甚至全文改变成小品或剧本表演出来,以表演促进学生深入钻研课文,让表演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形成牢固的印象。

如借助数学,对逻辑较强的文章,让学生用数学推理的程式表现出来,既理清了思路,又必然让学生眼前一亮,兴味盎然。

2、“借尸还魂,锦上添花”,----抓住学生好奇,好新的心理特点,通过对课本之外的却有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文章或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习课本知识的目的;或找出与课文关涉紧密的文章并引导学生学习,以强化、升华课本知识。

3、“以点带面,天女散花”,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将课本中一点的知识和相关的知识连接起来,和有趣的,形象的,常见的知识连接起来,来达到纵横比较,充分理解,牢固掌握的目的。

措施四:从课堂教学管理上入手,变师对生单层管理为师对生,生对生多层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可以缓解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差异性照顾不够的弊端。

管理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是否分清层次有很大关系。传统的班级组织虽然也有小组,一二十个人一大排为一组,课上根本没法开展学习、检查等活动,实际上是教师一人直接管理到每个学生。对课堂管理进行改革就是要建立“班组对人”四级管理体系。

班上组织两张课桌四个人小组,好差搭配,四人又分两对,构成大班全面管理,小组具体管理,对子相互管理,个人自我管理的立体网络。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5

【内容摘要】 今年秋季我省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在新课改这一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对信息技术课程有新的认识、新的定位。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设置、目标、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这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次考验和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教师应该思考新课程的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并以积极的姿态对待当今教育正在发生着的根本性的变革,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 探究式教学

2004年国家开始在部分省市启动高中课程新课改,今年是我们省新课改实施的第一年,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不断地探索、研究,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今后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怎么开展呢?在此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包括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到等五个模块。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看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设置的基点提升了,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是对初中所学知识的整合、升华,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感兴趣的某一领域。这样所有学生都会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获得提高。

二、了解分析学生情况,制订教学策略

新课程设置的基点提升了,假定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学生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要求。因此,在教学前我们要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如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等。即要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三、教师要在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转变观念 新课改是对我们每位教师的考验和挑战,同时也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加快我们专业知识技能和自身素养的提高。如必修部分的教学内容看起来浅了,但其涉及的知识面却广了,一节看似简单的课需要教师花更多时间去精心备课。以前很多老师甚至包括一些信息技术课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课,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真正从计算机课转变到信息技术课,不能把计算机课和信息技术课划等号。

在新课程理念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仅仅传授知识转变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转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打破学科间的局限,注意整合,这点在新教材已有明显体现。古希腊生物学家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相信随着老师“教”的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也会逐步转变。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逐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改的目标是从面向少数学生到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片面发展转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信息技术的教学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多种教学形式来实现目标:

1、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操作能力较好的和操作能力相对弱一些的,目前状况是前者占大部分,对这两部分学生,要区别对待,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要安排出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形式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辅导,当然也要关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如对编程,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2、任务驱动式教学。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比以前更多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而且是设计较巧妙较贴近实际生活的任务驱动方式。只有任务适当,学生才会去分析问题、去探究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才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培养他们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等。

3、自主探究式教学。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还不强,教学上我们要根据学情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是学生需要经过认真探索才能解决的,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并能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我们要允许并接受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但学生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

4、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强调的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更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及道德观;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并吸取他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参与评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当前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转变观念,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养。在工作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积极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引导学生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国电脑教育报》

[2]《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教学实践研究》 李冬梅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4]《谈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韩希文

湖北省老河口市高级中学

周静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 篇6

一、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突出重点

就《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教学, 七位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均为:

1. 识记并掌握本文重点字音字形;

2. 熟 读全文 ,把握文意 ,梳理文章结构;

3. 总结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特征;

4. 背诵重要语段第四节。

在一课时之内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这四个目标在落实过程中,有的教师仅字音、字形一项就用去了近一半的课堂教学时间, 然后匆匆进入第二个和第三个目标, 第四个目标就没有时间完成了。这突出表现出“前松后紧”的课堂结构特点,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实际上,这四个目标可以删掉1、4两个, 分别把他们放到语文课前活动和语文早读来完成。这样就可以节省出大块的课堂教学时间,便于集中精力去熟读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意旨,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人物形象, 进一步通过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去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调整为:

1. 熟读全文 , 把握文章内容;

2. 分析刘和 珍的人物 形象;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三个目标, 有利于用最宝贵的教学时间去完成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 语文课前活动应把握好“度”

这七节课都设置了语文课前活动, 活动内容是诸葛亮的《诫子书》, 活动形式是由学生抄写在黑板上, 由提前准备好的学生带领大家诵读、翻译、评析。其内容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一段文字, 对于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何况它的篇幅也不算短,要真真正正在积累本上抄完,读熟, 字字句句弄明白文句的意思, 也不是三五分钟就能掌握好的。因此,课前语文活动一定要把握好“度”。一个是内容上的“度”,最好选择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材料;再者,没有必要统一内容,可以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另一个是 时间上要 有“度”。要控制在3至5分钟内,语文课前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每天 课前积累 知识的习惯, 也是进入正式学习的预备阶段, 为课堂上的学习新课做好知识、情绪和心理上的铺垫因此,课前语文活动,无论内容上还是时 间上都要 把握好“度”。都要适可而止。

三、 做好“主问题”设计,提高阅读实效

在七节语文课中, 老师们围绕目标2和目标3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1. 课 文分 7 节 , 哪 一小节是写刘和珍的?

2. 1、2 小 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删掉?

3. 6、7 节写了什么内容?

4. 集 中写刘和珍的 3、4、节写了哪几件事? 表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特点?

5. 试用一个字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征。

这些问题的设置不能说不好, 它们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配合教学课件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但这样的问题设置缺少了牵引力和深刻性极易把完整的文章肢解零散不妨围绕主要教学目标, 做好主问题设计: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刘和珍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

3. 本文共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 他们的态 度和感情 怎样?

这里的“主问题 ”,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 简单的追问和习惯的碎问而言的,是指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是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内在牵引力,它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 、 看 似 活 泼 的 分 组 讨论,应注重学习实效

看似“热闹”的分组讨论,究竟有多少学习实效? 先看这堂课为了让学生讨论, 教师投放的问题:

1.概括 3、4、5 节的主要内容

2. 第 3 节 记叙了哪 些 事 ,这些事表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特点?

3. 用一个词概括刘 和珍的形象特点。

对作业有效性的一点思考 篇7

关键词:作业有效性  规范   学生发展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35

作业的设计和编制,应有一个主导思想,就是能够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需要作业来检验,对于作业“多”的问题,我们要以设计、编制的规范和有效为抓手(规范是为了改变过滥无序的状态,有效是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革新,精心设计和编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业的有效,除了关注教学目标能否达成之外,还要让它成为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生长点,利于学生消化已得的知识,利于学生拓宽阅读的视野,利于学生积累知识的厚度,利于学生加强质疑的意识,利于学生提升学习的能力。

有效的前提是规范。作业与课程、教材及教学是一个整体,因此作业的设计和编制要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编制的过程是一个研究、认识和掌握教学规律的过程,就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状况设计、编制有效的作业。题目和题型的设计编制规范,需要兼顾基础与能力两个方面,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得设计和编制的作业结构合理,即能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适时适量。

规范的作业才会是有效的。有效性之一体现在它的层次性。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一,作业的设计和编制就不能一刀切。层次不是“易”和“难”的简单分摊与“浅”和“深”的主观认定,而是要有针对性和适切性。也许一个作业,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简单,另一部分学生则感觉较难,个体的认知差异会对一个作业的浅和深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层次的作业提供了一个多元选择,利于保护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进取性。有效性之二体现在它的开放性。作业的有效并不仅仅局限于能提供一些保证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性练习,还要能提供一些实现个性发展和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性练习,毕竟教育的最高目的不是培养墨守成规的人,而是造就有创造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人。有效性之三体现在它的与时俱进。时代在发展,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知识在不断更新,人的认识也应随之不断进步,即使有些知识本身没有新的变化和进展,但只要有了新的体会和解读,就需要对已有的作业有所增删。

作业的设计和编制具体而言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课内练习,这是为了保证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教学要求和质量。以语文学科为例,其内容包括:1.课堂作业练习(课课练)。2.默写作业练习(背诵篇目)。3.文言文系列训练:(1)作家与作品(先秦——明清);(2)文言文常见实词(上海语文高考规定至少掌握300个文言实词);(3)文言文虚词;(4)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5)古代文化常识;(6)古代诗歌赏析。二是课外练习,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两个层面进行设计、编制,以满足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学生的需要。其中,基础巩固部分主要以巩固已学的知识为目标,拓展提高部分则是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运用,侧重对阅读写作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原则上基础巩固部分的题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设计的,是必做题,拓展提高部分则是选做题,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全做,基础一般的学生选做,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不做(当然作业的因人而异是动态的)。其内容包括:1.现代文阅读训练;2.文言文阅读训练;3.诗歌鉴赏训练;4.作文训练;5.综合训练。

作业的设计和编制,不应把它当作只是出些题目,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课题研究。编写者要提高自身研究素质,掌握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研,从关怀学生持续学习兴趣与终生学习能力出发构建作业系统,而这需要审察学生的作业情况,寻找和分析学生做作业时经常发生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编写作业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在作业的设计和编制中,应将单一型的练习和多元型的练习结合起来。单一型的练习是常规性的作业;多元型的练习则是满足不同需求的作业。另外,还要将研究型的练习和实践型的练习结合起来。研究型的练习是超越教材内容的作业;实践型的练习则是要在实践中探究才能得知的作业。由课内向课外、从课堂到社会的作业构成,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值得指出的是,作业是否有效,除了要看能否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之外,还要看能否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比如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它的人文性,因此在设计和编制练习的范文或样本时应始终突出这一方面,使学生在做作业时,不只是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同时也能在无形中汲取文字中的精神营养,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有效作业体现出它的有效,教师的指导有方和执行得力必不可少。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利用好作业练习。比如语文学科,因为其文体的特点(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在不同教学阶段中会出现相同知识的重复教学,因此在作业设计和编写中就要对此有所侧重,而教师在选择作业练习时也应有一个统筹思考,避免过多的重复练习,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有效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够低耗高效,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解放,有时间、有精力去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实现个人的均衡和全面的发展。因此,适合的(适合教学实际的作业)才是最好的(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作业)。

对品格证据的一点思考 篇8

专业论文

对品格证据的一点思考

对品格证据的一点思考

摘 要 在我国大陆地区品格证据的适用情况不容乐观,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规定证据种类有品格证据,但是从英美国家可以看到品格证据的适用,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里对品格证据的适用是不反对的,甚至可以在条文和案列中找到其功能的光芒,但是我国一直对品格证据的适用不反对也不明文规定,我国视为域外的法律现象,文章将结合现状提出品格证据的适用要素和品格证据的作用,以期达到对品格证据有一个更好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 品格 证据 证明力 心证

作者简介:马景园,硕士,西南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刑事法方向;马景燕,云南省甸沙小学,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078-02

一、简述品格证据渊源

品格是指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中,人们比较赞成与肯定并符合社会公共道德文明价值的内心评价标准,以此来判断衡量个体行为长期持久品行的总称。例如,对劳动模范的评价和敬老扶幼孝敬长辈的品行、乐于助人保护弱者不以强凌弱等行为。证据,能证明自己想表达的事情的依据。当然依据也存在真伪,那它所要证明的事情的真假性也是随着,依据的真假性的改变而改变,在品格证据中,品格本来就是一个很难判断的的道德价值体,要把它用做为证据使用,就需要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谨慎细心。

伊斯兰司法审判具有诉讼程序灵活、诉讼形式多样、重视宣誓的证据效力等特征。阿拉伯国家的掌教阿訇或宗教领袖的言词证据的证明力远远大于一般公民的证据效力。其中重视宣誓证据的效力,也说明对品格证据的适用。

西方国家的中世纪的神权法思想和我国西周时期皋陶时期的神兽断狱,也相当注重品格证据的使用,随着社会变迁科学进步,对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格证据的适用的效率酌减降低。品格证据与自由心证有相似点,自由心证原则的主要内涵是,法律不预先设定机械的规则来指示或约束法官,而由法官针对具体案情,根据经验法则、逻辑规则和自己的理性良心来自由判断证据和认定事实。自由心证在我国又被称为内心确信制度是指法官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内心的良知、理性等对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进行判断,并最终形成确信的制度。①相似在于都是理性良心的自由判断,品格证据更多的是外观表征的公德教化自我修养,以此来证明行为人有无其期待可能行或违法阻确事由;也可以证明刑法条文中的定性因素。在我国品格证据是弱势证据,大多数运用于对直接证据或间接证据的补强,强化证据的证明效率,在证据开示后,法官会根据证据质证之后的事实进行内心判断,此时法官就会考虑到品格证据所产生的证明力,以此判断案件的罪名与量刑。

在所属英美法系的美国和英国,还有曾经风靡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法系时至今仍有法律效力的宗教信条的国度里,品格证据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的辛普森案件检方的关键性证人洛杉矶警察弗尔曼被辩方证明有种族歧视、滥用职权等多重品格问题,而在他宣誓作证的时候,他声称自己绝无种族歧视行为,工作敬业。最后由于辩方的强大攻势和确凿无误的证据,使得弗尔曼的证词完全失去效力。1995年10月2日,辛普森因为检方证据不足而被宣布无罪开释。②

二、品格证据的先天缺陷

(一)品格证据的前提缺失

品格证据制度上的先天缺陷。首先,证据的前提是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品格证据对案件本身的事实和犯罪的事实缺乏关联性,品格存在关联性障碍。根据《联邦证据规则》第401条可以将关联性界定为:“具有促使对诉讼的确定有影响的任何事实之存在,比若无该证据时更有可能或不可能之倾向。” 在证据的三性中,品格作为证据使用,最大的瓶颈就在于关联性,犯罪事实与犯罪行为之间,罪名的定性量刑的轻重与品格的好坏没有关联,甚至无罪罪轻也不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这就是一个不能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使用的反驳,我国四要件的犯罪耦合模式也恰恰排除了品格证据的使用,但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实务中,一个犯罪事实发生后,犯罪嫌疑人对案件的主要事实采取避重就轻的供述,大量间接证据指出案件的犯罪事实是其所为,只有少量的直接证据做佐证,这样检察官就会结合当事人的平常行为的品格和全案证据材料做出一个不予起诉或者补充侦查的决定:另外一种情况是间接证据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证据链条,此时就不用去考虑人格品行。品格证据的用于不用完全取决于检查官和法官对全案的综合分析,是司法部门根据经验法则做出的判断与案件没有太大关联,品格证据只能左右实务人员的伦理判断,但是不会左右对案件的定罪量刑,因为它不具有证据关联性,缺少与事实之间的物理联系。

(二)品格证据影响法官对证据的甄别

容易造成法官的主管偏见,影响定罪量刑的罪责刑刑相适应原则,品格证据游离于证据的边缘,当法官和检察官正确适用了将会强化司法的公信力,一旦适用错误了将会有损司法公信力,因而品格证据的适用要谨慎细微。在品格证据的适用,前提是要有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而这个文化背景应是正确的公民价值观,法官的内心评价应是善良公正的,行为人的品格是在生活中多次印证业已习惯的品格操守。是可以采信为品格证据的首要前提。在一起盗窃案中,A进入B的房间入室盗窃,在庭审中C作为目击证人证实A入B的房间进行行窃,但D也可以证明A作案的时间段和他在一起,此时C和D之间的言词证据是谁做了伪证,用品格证据才判断C和D之间的真实性,C证人品行一直不端,有多次前科;D无前科一直品行忠厚待人诚恳;此时法官的心证角度将游离于D品格之上,而相应的会偏离C所作出的言词证据,当然D也有可能存在做伪证的可能性,但至少D赢得了法官的先期信任。

实际品格证据在证据的证明力上来说,是比较低能的,但是如果能承认品格证据的适用,则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果,有助于伦理道德的提升,在一个物化的社会人自私观念的深重,我们是否应该对证据的品格性稍微给以倾斜,以司法对证据认定的技术性思维,来强化人们对道德的认证。例如前不久的浙江幼教教师虐童案、加拿大的食人脸案、大学生一齐祖母案,这些案件的发生,是道德扭曲滑坡慢慢异化下的社会畸形发展所间接引起的。在司法公信力下滑,道德品行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降低下,如果能很好的以几个典型案例适用好品格证据,则产生的影响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三、实务中对品格证据的看法

在我国的的证据法中,从实务的经验来看,品格证据不直接适用,归结起来有三种情况:一是用来强化直接证据的证明力,让直接证据的证明力更有说服力;二是用来佐证间接证据的证明力,当传闻证据中的言词证据存有漏洞的时候,品格证据的开示反过来弥补漏洞;三是在定罪量刑的时候适当考虑行为人生活品行的优劣影响法官在定性和定量的自由裁判。品格证据做为域外的法律现象存在利弊,对其所证明的事实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判断力。

我们应该建立品格证据的排除规则与采纳的限制。如果不公正的偏见、混淆争议或误导评审团的危险实质性损害超过证据价值时或考虑过分迟延、浪费时间或无需提交重复证据之情形的,关联性证据也可以排除,这是美国的品格证据排除规则,我国也应该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排除规则。赋予专业法官适当的自由裁量权,让其慎重的采信双方提供的品格证言。

美国可以限定不良品格证明范围,但是我认为我国本土化因素的话,应该绝对禁止不良品格的证明范围,不良品格本身就存在不良瑕疵,我国的今天道德的直线下滑,司法办案部门职业价值沦丧,品格证据本身就存在判断难的问题,品格瑕疵就就更不能适用,品格瑕疵是源头产生不良,支流的清纯度就不能保证,是否受到污染,因而在我国司法法律资源相对完善的今天,但是普遍产生司法公信力弱,执行难度大的时期,不良品格证据因绝对排除适用。

法庭上禁止通过对被告人或被害人的名誉评价而对被告人的犯罪倾向或被告人的过错进行攻击。因为此种情况是当事人自主打开品格证据适用范围的大门。

定罪和量刑是分不开的,侦查中的犯罪嫌疑人后期开庭审理中的被告人品格不好的事实情况不能成为定罪的间接依据,只有在量刑时才具有参考价值,所以,为了不左右法官的自由心证,在定罪阶段不允许提出被告人人格缺陷和是史前犯罪的相关品格材料。只有在法庭辩论的驳论环节,法官在取舍品格材料以确定罪名和量刑。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章第四十八条规定可以用于的证明案件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实的材料,都是证据。但是又一一列举了八大类别的种类的证据却没有品格证据的列举,但是这八大种证据也没有穷尽所有的证据种类,一些品格事实也可以用于证据使用。在刑事诉讼法中我们也能捕捉到品格证据的影子,并在实务中影响着定罪量刑,第三十九条辩护人认为在侦查期间、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未提交的,有权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调取。这里的材料做广义扩大理解也囊括了品格证据。

在这里,结合我国本土的司法情况,提出我国品格证据的适用前提以供参考。第一品格定义要准确;结合本土的习惯法则和先验法则综合考量。第二;品格证据,要在控方证人证言和辩护方证人证言有较大矛盾和分歧时才能考虑,作证人证人证言的品格,去衡量证人证言的的可采性。第三,法官在采信品格证据阶段不受外界的干扰,完全取决于内心的自由判断。第四,控方在审查案件侦查卷宗的时候,卷宗中如果存在控方和辩护方的所提出的品格材料的时候,应将提交的主体资格人所提出的材料进行一个面对面质问评价。第五,疑难案件应该请专家证人对所提交的品格材料做一个可信度评估。例如心理咨询师对证人证言所提供的品格材料进行心理评估。根据上述五点去量化品格证据,结合实际的运转情况恰当排除和适用。品格证据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程序正当化的必然走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个信息综合的分析,结合地方习惯差异对其量化的规则进行一个本土化考量,这样的话合时合宜。

在证据理论上对品格证据规则予以系统的确立。在证据规则中明确地方品格证据概念、形式、分类以及相关性意义,从而从立法的层面上赋予品格证据合法地位。从以上的角度得出品格证据在实务中是隐性的适用,我们对品格证据不能因为其存在瑕疵而放弃对其的应用,反而要强化它的证据证明力和社会效果,强化司法的公共信任度,借助品格证据带来的道德伦理优势,深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价值观和道德的认知感。

四、总结

本文主要简述了品格证据在英美的信教的的国家里运用的相当广泛,在我国是隐性适用了品格证据,品格证据对庭审中所生的优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其他证据不能逾越的,它会给人一个正确的道德价值思考,借此引导社会司法文化从良性的角度去发展而不是一个私权社会,通过文章的简述,对我们有所启发。

注释:

①引自百度百科?名片词条解释.② 萧翰.从辛普森案看英美证据法上的证据法.出版信息不详.参考文献:

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篇9

茶艺是人类物质生活发展社会化的表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有着民族情结和价值意义的多项重叠。茶艺在中国的历史延续,不单是人对物质生活的亲身感受,而且是人们观感世界、体验生活的传承与积淀。

唐代陆羽以其所著《茶经》奠定了其茶圣的历史地位,他在《六羡歌》中写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本身淡泊明志的高洁情怀,为后代茶人树立起精行俭德的光辉榜样。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尽管都构筑了自己的思想框架,“九流十派,百家争鸣”,但如何面对人生却是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命题。茶性苦寒,人性又有多少苦寒?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性相通。“一碗喉物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多么潇洒,多么浪漫的人生!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在品茶,还是在品位人生?我说两者皆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这里不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吗?屈原在《楚辞》的《远游》中这样描述人生命意识的源渊:“内唯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茶艺正是要通过品茗的形式,达到这种内心深省的境界,来完善自我。茶艺是泡茶的技艺,但又不完全是物质形式的展现。对茶叶的冲泡当然要让其色、香、味的品质发挥得完美,但人的审美感受更需要一种超越时空的体验。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正是要人去体察感受天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后去融汇人间的哲理神韵。唐代赵州的从谂禅师问一位新来的僧人:“你以前来过这里吗?”僧答:“来过。”从谂说:“吃茶去!”然后,他又问另一位僧人,僧答:“没来过。”从谂依然说:“吃茶去!”事后院主问从谂禅师:“为什么到过的和没到过的都说吃茶去?”从谂依然是说:“吃茶去!”从茶中品味人生,得到大智大慧,达到大彻大悟,这就是“吃茶去”的禅法禅机,吃茶寻常事,无心贵自然。

茶艺在宋代成为一种上行下效的风尚,得力于宋徽宗的倡导和力行。宋代以权力推进社会生活的伦理和秩序,使其生活风尚更趋向同一性。因此,茶艺在宋代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凡的鼎盛,茶书、茶诗、茶词的大量涌现,把茶的文化价值升华到一个更加艺术的高度,以茶喻理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笔下的刻意追求。苏东坡《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刻画“志图挺立、养高不仕”的茶人品格。朱熹的“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的比喻来阐述茶艺道义。在他们的心里喻“理”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人际关系的礼仪。品茗是一种潜修,是一种循理,以茶行道,以茶雅志,正是千百年来中国茶艺盛行不衰的哲学基础。

上一篇:美国留学者面对签证官需要注意的细节下一篇:中班区域活动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