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吴茉莉(共3篇)
对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吴茉莉 篇1
教 育 技 术 理 论 与 实 践
征文类别:论 文
标 题:对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姓 名:吴茉莉 单 位:辛榨初中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jasmine890629@126.com
对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主问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主问题 设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想利用一堂课囊括诸多内容,则难免会提出一些琐碎的问题,结果往往导致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很短暂,也容易逐渐失去深入解读的兴趣。对于稍显粗糙的问题,学生的应答肤浅、简短,答完之后思维也似乎就此中断,至于后续探究当然更是无从谈起。对于零碎的问题,学生也不容易把握文章要旨,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从而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种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缺乏主动性,只是一味地在被动作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最终还是不利于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不少类似的困扰。所幸我接触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新理念。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主问题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化解文章重点和难点,能够激活学生兴趣和思考或者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这要求教师用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我在学习这一理念的同时,也在尝试一些“主问题”设计方面的做法。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文章题目往往包含着不少信息,而且它可以说是文字中视觉冲击最大、吸引力最强的,从开端入手应该会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在较
好的层面上。如:对《伤仲永》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充分预习后,我提出了主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仲永这个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令作者“伤”?学生就此深入阅读课文,通过了解仲永才能的变化过程,探究出了原因,也理解了“伤”。
2、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
在某些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必不可少。但是若单刀直入设问,未免过于生硬,且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易找到从所述事件中把握人物性格这一突破口。我在教《我的母亲》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胡适母亲的教子方法好不好?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看法莫衷一是,讨论也很热烈,进而形成了正方(好)反方(不好)对峙,正方说:身教重于言传,作者的母亲是传统的旧社会“母亲形象”的代表,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在学习上督促“我”勤奋、守时,做人上能严格地反省吾身„„;反方说:作者的母亲深受封建礼制的毒害,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扼杀了作者的音乐和绘画的爱好,还进行体罚„„在双方观点的冲突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也看到了一位个性鲜明的慈母兼任严父。
3、从对课后题的提炼入手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板块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或多或少能给我们一些主问题设计方面的启发。如《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习俗?为什么他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提炼出主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
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顺着此问题就能够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4、从学情入手
读书应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现实感受与书相融相通,认真体会后作出更深层次的探求。适当运用这样的读书方式,可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感悟。此种情况下,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就巧妙地扣住学生的情感点、兴趣点,学生自主研读活动于是得以高效的开展。
如:沈复的《童趣》一文,我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切入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加以赏析。文中有很多充满趣味的情景可以触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打开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库,因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5、从关键词句入手
魏学洢的《核舟记》开篇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第一句是总述,介绍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我就从句中关键词“奇巧”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经你鉴赏,核舟奇巧在哪里?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点评。
通过这一个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好似经历一次工艺品的欣赏过程,也就能顺畅地通过文字想象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的第二段道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
我利用这句话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地方体现了这个特点?这样,学生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明晰了本文的结构。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当、少量、灵活的问题简化教学思路,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学过程纯粹、明析而又不失深刻、细腻。这种设计方式将时间给予了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地去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理解课文,进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且运用自如。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对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吴茉莉 篇2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 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品析和创造的重要提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置主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文章的核心句子设置主问题
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大多都有核心句, 文章主旨往往就蕴含其中。从文章的核心句开始, 巧妙地设计一系列貌似简单、却隐含悬念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去阅读、分析、品味, 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老王》 (杨绛) 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核心句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 以此为中心依次提出一系列问题:“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学生直答:“作者杨绛是幸运的人!老王是不幸者!”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么认为?有哪些具体的事例可以说明?”学生很自然地从文章中提取信息, 讲出了一大堆理由。教师话锋一转, 反问:“作者既然幸运, 为什么还要愧怍?”见学生茫然, 教师试着启发:“老王对杨绛怎样?杨绛对老王又怎样?”学生非常积极地阅读课文, 从中找出了许多能说明老王的真诚和善良的例子, 同时, 也找出了不少能说明作者对老王很关心和照顾的例子。教师再问:“既然作者对老王已经很好了, 给了他那么多帮助, 为什么还要感到愧怍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 继续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 终于读出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次内涵:老王非常真诚地给作者杨绛送鸡蛋和香油, 而作者却坚持要付钱——这实际上是对老王真情的侮辱;老王生病时, 杨绛没能带他去看医生, 甚至也未能去探望一下——连精神上的安慰都没能带给他。
二.根据文章的行文线索设置主问题
行文线索是文章的脉络, 理清脉络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根据行文线索设置主问题进行教学, 既可以让学生从相对更高的层次理解文章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和借鉴行文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 八年级上册《背影》 (朱自清) 一文的行文线索是父亲的背影。教学中, 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线索首先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的背影?”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分析课文, 很容易就可以从文章中归纳出“难忘背影→刻划背影→再现背影”的叙述线索。然后, 教师再问:“你认为, 这几次对背影的描写, 最为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不难找到是“刻画背影”部分。此时, 教师再着重引导学生品析“望父买橘”那感人的特写镜头, 理解“难忘”的原因, 从中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由衷感激。以上这种省去了细枝末节的主问题设计, 既让学生深入解读了文中的精彩片段, 又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真正实现了一石二鸟。
三.结合故事的人物形象设置主问题
教科书所提供的写人文章, 其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较为鲜明的。教师可以结合生动的人物形象设置主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 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探究和学习。
例如,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 (胡适) 一文中, 母亲宽容、善良、温和, 却不失刚气, 她“是我的严师, 我的慈母”。课堂教学中, 教师直接以课本“研讨与练习”栏目中的题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为主问题, 要求学生分析和思考:“我”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哪些事件可以看出?问题提出后, 学生探究和阅读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母亲善解人意, 从她新年怎样对大哥的债主一事可以看出;有的认为母亲很严格, 这从她催我早起上学一事可以看出;有的认为母亲很有气量, 从她怎样与两个嫂子相处可以看出;有的还认为母亲很有阳刚之气, 这从她受了五叔的侮辱, 能当面质问清楚, 直到五叔认错赔罪……学生之间的这些探究结论互为补充, 形成了对文本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解读, “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在这种讨论之中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这一文章主题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依据文章的写作特点设计主问题
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材所选择和提供的范文分别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方法, 有先扬后抑、有对比映衬、有借景抒情、还有以小见大……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从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
例如, 在八年级下册《雪》 (鲁迅) 的教学中, 笔者根据文章运用对比方法进行写作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组:“文中写了两种什么样的雪?”“比较起来, 作者鲁迅先生更喜欢哪一种雪?”“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 看似简洁明了, 却可以涵盖“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作者写“江南雪”的作用, 从而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又如, 在八年级下册《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吴刚) 的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罗布泊, 是一个生命的禁区, 是一个死亡之地, 为什么却仍叫做仙湖?”“作者为什么要介绍消逝前的罗布泊?”围绕着这两个问题, 学生深入到课文内部, 看到了消逝前的罗布泊竟然是一个绿林环绕、鸟语花香、牛羊成群、河流清澈、充满生机的生命绿洲, 而现在则成了寸草不生、令人恐怖的荒漠,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让人倍感痛惜, 也非常自然地想知道它之所以消逝的原因, 进而产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
因此, 相对于那些“蜻蜓点水”般琐碎和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 环环相扣的主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思路更为清晰、严谨, 重点更加突出, 学生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文本, 深入地探究和解读文本的内涵, 真正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摘要: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指向过于分散, 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疲惫的现状, 从核心语句、行文线索、人物形象和写作特点等方面, 结合具体的案例论述了课堂教学中设置主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问题,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对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吴茉莉 篇3
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多种角度:
主问题是阅读探究教学中有质量且立意高远的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多问”的效果。主问题着眼于带动学生对课文整体解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地深层次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减少提问的“量”,增加提问的“质”。那么可从哪些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呢?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对于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入手:
一、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
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地利、矛盾、计谋等很快地探究出来。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二、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入手
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在课文教学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三、可以从文章的语言方面入手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在重点研读《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个语段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主问题:小雪点缀的小山,妙在哪里?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课堂活动可谓精彩纷呈:
妙在矮松顶着一髻儿白花,秀美;
妙在山坡披着带水纹的花衣,俏美;
妙在阳光斜射,薄雪好像害了羞,娇美;
妙在即使在冬天,山上的色彩一点也不单调,青黑、白、蓝、银白、暗黄、粉色六种颜色,把济南冬天小雪后的小山装扮得生机盎然;
妙在雪草相间,虚实相映,表现小雪后山坡的动态之美;
妙在这一个“太”字,表达了作者对这秀气小山的无限怜爱;
……
四、可以从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方面入手
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故乡》教学中设计如下:
1.初读探讨,整体感知。茅盾在评析《故乡》一文的主题时,曾说“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是一气的(声气相通),后来却隔离了(主要是指思想感情上的不相通)。”
思考: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对“我”和闰土(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些圈点勾画,在文中分别找出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
2.深入理解,质疑辩论。思考: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结合课文的内容,发表你对此的见解。
3.推究延伸,深化主题。思考:面对着这种隔离,“我”产生了怎样的愿望?
这样不仅体现了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这堂课以对茅盾的评点作为处理教材的切口和激活学生思维的发轫点,用三个主干性问题:“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面对着这种隔离,‘我产生了什么愿望?” 串联了教学的全过程,更难得的是这三个问题逐层推进,呈现出阶梯状的三个教学板块,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
对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教学,对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首先,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其次,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再次,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
其次,阅读教学的“主问题”的设计,一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来进行思考: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
“主问题”设计,要确保学生有大块的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的时间。
“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主问题”出示后,如果还需要不断追问“子问题”来展开活动,这样的“一子多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问题”。
综合以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潜在材料,适时提出一些别出心裁的问题,如给课文换一种表达方式,换一种构思渠道,用这些方法给学生展现一个新颖的思维角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愉悦,那么语文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大为改观。
【对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吴茉莉】推荐阅读: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考06-29
对声乐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06-14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08-26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23
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儿思考10-23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05-28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