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教学策略

2024-09-27

有效性教学策略(精选12篇)

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1

教学是否有效, 笔者认为决定于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这一对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上。现实中, 一些课堂高耗低效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与设计上重策略、轻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策略

只有目标有效, 才能谈策略的有效。目标无效, 策略越有效, 课堂效果离目标就越远。教学目标是统率, 要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学习方向, 让他们潜心思考、认真研习、学有所获、课有所得, 而不要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在无谓的问题上白白消耗, 这就需要教者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统领价值与导航作用。

事实上, 很多时候, 教师们缺乏目标意识和战略意识, 总爱把目光与思维定位在策略与具体的战术上。导入时, 考虑采用一段录像或一个故事吸引学生, 引发兴趣;教学中, 采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方式, 体现新理念;结束时, 请同学表演, 活跃气氛、掀起高潮、留下回味……诸如此类。笔者有时与一些青年教师研讨设计公开课时感受尤深, 教师们大多谈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 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与研讨很不够, 仿佛教参上早已写好, 照着那几项执行就可以, 根本没有研究、确定目标的必要, 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教学方式方法翻新出彩上, 以及怎样把课上得生动、热闹、吸引人上。

策略游离目标、策略与目标分离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 不加选择地运用多媒体。很多语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把课文描述的情境制作成一幅幅画面, 搞得很“唯美”, 以为这样的教学很生动、很有效。可惜的是;他们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语感, 发展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想象力。再如, 笔者日前听了两位教师分别上的《三打白骨精》。两节课上, 两位教师都大量引用原著中的文字, 一位教师用所有时间带领学生结合原文分析白骨精分别用的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苦肉计”、“反间计”和“连环计”;另一位教师更是带领学生专读引进的原文资料, 让学生谈白骨精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心目中分别是什么形象。这样就把课文丢掉了, 目标也丢掉了。“体会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的关系, 感受古典名著非凡的想象力、故事情节的经典及复述课文、内化语言”的教学目标被遗忘与丢弃了。

目标决定一切, 使用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备课设计首要的不是选择策略, 而是研读教材, 思考与确定合宜、有效的教学目标。布卢姆认为,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加涅也说:“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 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 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目标与选择策略

从教材特点、学生发展与课标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与设定教学目标。在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之后, 还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 就是以为教参上有“教学要求与目标”之类的表述, 教师可以不用考虑教学目标, 照着执行就行了。其实不然, 写在教参上的“目标要求”, 只是编者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价值的把握。作为一线教师, “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 一是要有一种“审慎、参考”的态度, 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思考。二是必须花一番理解与内化的工夫, 因为即使你完全赞同教参上关于目标要求的表述, 离真正的理解也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真正理解与内化, 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贯彻与落实。

《三打白骨精》关于“教学要求 (目标) ”, 教参上的表述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基于教材特点考虑, 我们知道本文, 根据名著《西游记》有关内容改写, 所以教参上有了教学要求目标中第3句的表述。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很多, 教材为何选择这一个?这一个故事有何独特价值?

基于学生现有水平考虑, 现在的学生对《西游记》太过了解与熟悉, 电视电影一版再版, 新版旧版反复播放, 再加上“儿童版”、“青少版”、“绘本版”、“课标版”等不同版本的图书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 “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 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这一目标要求又该如何把握?了解什么?体会什么?

再看课标关于第三学段 (五一六年级) 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9页) 相关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进一步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 我们得出一个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体现教材个性特点及课标相应要求的、合宜的、发展性的目标理解:

理解3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三变”与“三打”的关系, 初步领悟这种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感受故事的经典与名著的魅力, 并通过复述课文内化丈本语言、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用角度考虑教学策略的具体选择与确定。既然“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策略选定的指针与标尺。因此, 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才可选用。

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作出一些判断:第一, 用不用多媒体, 无关紧要, 关键要看目标需要不需要。如果是为了创设一个必须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投入其中、更好地学习, 则可选用;如果多媒体取代了学生头脑对语言文字描述画面的美好想象与美妙体验, 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则断然不用。第二, 引用原文或资料, 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而不是远离文本。因此, 教师在辛辛苦苦找来课外资料时, 请先思考一下:用这些资料是为了什么?是突出了课文、丰富了课文、走近了课文, 还是干扰了课文、冲淡了课文、掩盖了课文、游离了课文?

此外, 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还是让学生探究的策略, 也不难选择, 要看谁更易更好实现既定目标。

总之, 有效的目标决定有效的策略, 有效的策略实现目标的有效。目标的有效加上策略的有效才能共同架构起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2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地追求。认真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有效性策略

简约 体验 主体性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某些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我们发现:许多课堂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初步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从需要点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好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需要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总的来说,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1.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比如在教学《会走路的树》时,课文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小鸟看见了驯鹿,好奇地问:“你能让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吗?”教师就可以抓住一个“爬”字,打开学生的思路。因为在此之前,“小鸟会飞”已经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势即固有知识,但小鸟的“爬”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小鸟为什么不说“飞”而说“爬”?教师以此为教学线索,积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只羽翼未丰的小鸟的特点和心理,想象驯鹿天天不厌其烦让小鸟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从而体会到驯鹿美好的心灵和真挚的情意,并以此唤醒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

2.尽可能找到一个 “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

3.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考虑得多么周到,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抓住切入点。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

1.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达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目的达到了吗?没达到采取什么措施及时调控?

2.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执教《钓鱼的启示》,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三、创设体验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

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教师需创设体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体验点的创设比贴标签式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1.当课文意义生成在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找不到呼应时,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往往缺少体验,经常产生陌生感与疏离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找到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对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王老师请学生分别把自己设想成诗人的妻子、父母、朋友,在一声声问、一声声答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了诗人的“重离别”,“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学生角色的转换,体验角色的所为所思所感,从而很好地体会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深切情怀。

2.引导学生对内容情境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体验的内需。情感体验是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的。对课文所体现的情感,学生由于缺少审美的需要,往往根据自己的性别、经历与情感偏好而加以取舍,对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题,经常容易忽视。在这时候,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各种各样美好的情感。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游园不值》的教学中创设的体验点,给人印象很深刻。爱花、惜花的诗人没能进到园子里,却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窦老师请学生扮演那枝“红杏”,想象红杏会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会对诗人说什么?会对园子里不能出墙头的花花草草说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透过文本进入了诗境。

四、落实语言点。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落实语言,重点在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有文章的内容、主题、情感,都是难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落实语言,不单纯讲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力越强,我们就能认为语言越好。相反,语言形式再优美,表达不能到位,这样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来学习、掌握语言。一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表现力。“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为体会这反复出现的“轻轻”,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并启发想象: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轻轻”?大概会是几个人?你觉得他一个人这样轻轻地走,情绪会怎样?把人融进了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轻轻”的理解将是深刻和透彻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请学生模仿一下,“招摇”是什么样子?推想一下,“招摇“会有几种可能?为什么甘心情愿做水草?原来诗人对康桥的深厚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就是这样从诗人的用词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表现力。只有这样落实语言,语言才有生命力。

2.落实语言,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五、引发思维点。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积极的思维引导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主动学习。

1.培养问题意识。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

2.学会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的进行引导和训练,逐步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及时进行评价。激励会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与动机,运用评价手段,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评价、引导,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有价值,要给提问者以激励。特别是课外反馈的问题,更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以加强勤思习惯的养成。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主编

2001年版

2.《学习策略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电芝主编

2001年版 3.《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慎英 刘良华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篇3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新的思想,新的教法,新的学法都不同程度地走进课堂。课堂上如果说我们的老师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话,那就是课前都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课堂上有问有答,偶尔也有讨论和交流,至于提出的问题是否引发了思维、激发了兴趣、加深了体验、扩展了知识、丰富了想象,讨论交流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极少教师加以反思。大部分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单纯是为了点缀课堂,给课堂添点新课程的味道。如何让阅读教学充满情趣、富有活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悟

情感是学生阅读的灵魂,汇聚了作者生命情感的作品,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只有真情投注入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才能实现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笔者交心”。

如何使让学生情感在文本中流动,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感受到,要让情感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长。必须从兴趣入手。只有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钻研,才会使他们得到真知,获得真切的体验。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具体直观事物开始,新颖的、色彩艳丽的画面最能诱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达到“用兴趣激发情感”的目的:

1.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电教媒体能起到载体的作用,选用的媒体只要符合教学的科学性、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形象、直观的感受,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用动听的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将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这种融音乐艺术和情感体验于一体的教学,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

3.利用课本插图,开掘情感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插图往往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就可以开掘出有利于提升学生情感的价值。如,《珍珠鸟》一文的插图,珍珠鸟依靠在作者的肩膀上入睡了,看后让人感到人与物竟也能如此和睦相处?那是什么创造出这种美好的境界呢?直奔课文主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很形象地感悟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看来充分利用好插图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等,可谓一举多得。

4.借助游戏、表演等形式,促进学生学习

借助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的辅助教学,可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淀语言,理解内容,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二、注重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语言的表面意思,又能很快地体会到言外之意。语感是左右听说读写质量的杠杆,语感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功夫。教学中应该摒弃烦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课内外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任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重视语言积累就得增加阅读量。教师应让我们的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课内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愉快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效。

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篇4

一、着眼改造, 增加策略应用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策略教学而言, 它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策略的理解, 并指向于应用策略解决新问题。小学生学习策略知识是由承载策略的具体方法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开始的, 它既不涉及策略的具体内涵, 也不涉及策略的特征、用途及范围的具体界定。“策略”只是在具体方法的初步比较上进行概括, 只能达到“体验”的层次。显然, 这样教学, 使得学生对策略的理解往往依附于承载策略的具体方法上, 在运用所学策略解决新的问题时很难摆脱例题的负迁移和解题习惯的负面影响。因此, 要着眼对方法、习题、例题、习惯进行改造, 以提高策略应用的有效性。

1.. 对承载策略的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所谓对承载策略的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就是对例题所呈现的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 以解决类似的新问题, 或者对方法进行改进, 以便凸显策略, 更利于学生思考。

(1) 在练习中对例题的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鉴于策略知识的特殊性以及策略的指导性, 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强调在策略指导下找出具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应该包括解题方法, 它又比解题方法上位一些,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数学思想支持下的解题思路、方式和方法。”我们要在练习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例题所呈现的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让它形成系统。

例如,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4页“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 最少订阅1本, 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本例题重点解决一一列举时“不重复、不遗漏”的问题。由于列表方法比较直观, 学生易于接受, 因此教材如下列表 (画“√”表示订法) :

新授后的练习可以如下安排:

(1) 小明有1角、5角、1元硬币各1枚,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2) 小明有2枚5角硬币和1枚1元硬币,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这种安排有两层意思。其一, 仿做。学生做第1题时, 可以如下列表从而解决问题:

其二, 改造。在学生完成第1题后, 追问:你知道这7种不同的币值分别是多少吗?说说你的理解。从而为解决第2题作铺垫。学生做第2题时, 由于发现币值有重复现象, 故在表中增加栏目。列表如下:

这样, 既让学生对防止“重复、遗漏”的具体方法——列表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而对一一列举这种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又让学生在解决更复杂的类似问题时能从另一个角度去一一列举。

(2) 在例题中对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一般来讲, 教材对承载策略的具体方法的处理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师要努力吃透教材, 深刻领会编者的意图。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对“具体方法”进行改造。

例如, 国标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 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 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整理题目的条件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为此, 教材呈现了如下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及倒过来推算的形式:

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

→还剩52张……←跟小军要回30张←还剩52张。

这样整理, 实际上是让学生对例2进行了建模, 比教材上的更数学化了, 倒推时学生容易想出算法, 看出倒推策略的特征与问题结构。因为有些学生对书上所示的整理操作有困难, 尤其是倒推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些相反的词语, 不会表达。但是, 书上的整理能够使学生明了算理。可见, 在出示书上的方法后, 立即对它进行改造, 更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2.. 对习题进行改造

学生对策略的应用常常是不自觉的, 甚至在判断习题的特征后才运用所学的策略, 这有点像判断应用题的类型后才解题。教学策略时, “要让学生由困惑产生需求, 再进行探索,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在教师适时的启发下, 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提炼, 再到自觉应用。”可见,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练习题中的一些数据、条件进行改造, 形成新问题, 促使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1) 同一情境, 使用策略的角度不同

对于同一情境的问题, 学生常常囿于所学策略的具体方法, 一旦无法解决, 就对策略产生怀疑。其实, “要想使问题得以解决, 问题解决者必须准确地表征问题, 因为对问题的表征如何, 极大地影响着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也就是, 针对同一情境所使用同一策略的角度不同, 难易也会不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从不同角度来使用所学策略。

例如, 把习题:小明有1角、5角、1元硬币各1枚,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改成:小明有3枚5角硬币和2枚1元硬币,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从硬币的组合列表来一一列举, 太繁琐, 学生容易漏写。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币值的大小来一一列举就很容易。方法如下:5角、1元、1元5角、2元、2元5角、3元、3元5角, 共7种。

(2) 不同情境, 同一策略

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同一种策略, 利于学生不断地反思运用策略的步骤、策略的特点, 不断增加策略应用的经验。为此, 教师要重视把习题进行改造, 形成题组, 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概括。

例如, 教学策略一一列举后, 可以设计题组:

(1) 小明有1角、5角、1元硬币各1枚,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2) 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 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可以在天平上直接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进而, 把上面的题组改编成如下题组, 以加深对一一列举策略的理解:

(1) 小明有3枚5角硬币和2枚1元硬币, 用这些硬币的一枚或若干枚, 能组成多少种不同币值?

(2) 有1克、3克、7克的砝码各一个, 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可以在天平上直接称出多少种不同的质量的物体?

一般情况下, 砝码都放在天平的一边, 学生基本上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一一列举。严格地讲, 砝码能够放在天平的两边, 它在数学上表现为“组合思想”。这时, 完全可以从质量大小的角度来一一列举了。

通过以上两组题的练习, 学生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能确定比较合理的解题步骤, 从而提高策略应用的有效性。

3..对解题习惯进行改造

学生的解题习惯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的, 制约着解题的质量。对解题习惯进行改造, 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题的意识。不管是常规性问题还是非常规性问题, 都尝试着用策略去指导解题方法;二、让学生有目的地用常规方法解决非常规问题。

例如, 习题:东山小学五年级同学去博物馆参观, 具体信息如下表:

请你设计租车方案, 使租车费用最少。

先让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去做:

(1) 从租1辆A型车想起。

由于力求租车费用少, 因此有些数据不用算。

(2) 从租1辆B型车想起。

从上面的表中, 容易看出:租A型车2辆、B型车4辆, 费用最少。

再让学生用常规方法解答, 如下:

720÷50=14.4 (元) , 350÷20=17.5 (元) , 14.4<17.5, 要使租车费用最少, 应尽量租B型车, 且让B型车满座, 因此, A型车: (182+12+42) ÷50=4 (辆) ……36 (人) , B型车:36÷20≈2 (辆) 。

这样, 让学生通过解答习题而发现, 用一一列举策略解答和用常规方法解答各有所长;有些非常规问题也能用常规方法去做。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改善解题习惯。

二、加强比较, 提高策略体验的有效性

感受某种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是策略教学的目标之一, 这种教学目标实际上是学生体验方面的要求。“强调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倡导问题解决策略的个性化体验与积累。对于学生发展而言, 问题解决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 很重要的也在于体验问题解决过程中策略的多样化。”问题是, 怎样检测这种体验?换句话讲, 怎样来保证它的有效性?我认为, 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保障, 尤其需要通过多层次的比较活动来解决。

1..承载策略的例题、巩固题与改编题之间的比较

这里的巩固题指教材上例题之后的“练一练”中的习题, 改编题指教师对例题或巩固题进行改编形成的习题, 是教师把承载策略教学的题目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已经做过的、运用常规方法能够解决的题目。“策略”既然是比“方法”更上位的概念, 它应更具一般性意义。若要用它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则必须与具体方法结合。也就是学生对策略建构的同时, 也需要对相应的具体方法进行建构。换而言之, 策略既要与具体方法比较, 也要沟通学生旧知与今后新知之间的联系。

例如, 国标苏教版六数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之后的“练一练”: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 正好是10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教学时, 通常重视例1与“练一练”中的习题进行比较, 在例题与习题所呈现的数量关系、运用替换策略的方法以及所造成的总量变化上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为有些学生发现“练一练”中的习题给出了相差关系, 而例1是倍数关系, 就认为该题不能用替换的策略, 所以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弄清两件事: (1) 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 为什么可以用? (2) 什么时候用, 怎样用?特别重视让学生搞清楚出现怎样的数量关系时使用该策略。

这样的教学不能算无效, 对于相同类型题目的解决确实让学生受益匪浅。问题是, 如果硬要讲使用替换策略习题的特征的话, 那么无非是题目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量和有关于两种量之间的两个等量关系式, 求这两种量。使用替换策略也有合理性问题, 用一种等量关系去替换, 形成另一种等量关系, 有时比较简便, 有时却很繁琐。更为突出的是, 这些问题 (暂时非常规的) 独立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外。“策略”不管在思想层面, 还是具体的方法操作层面, 学生关于它的建构, 都离不开具体的知识、相关的情境。支撑“策略”的基点必须“实在”。具体做到: (1) 不能让“策略”独立于平时常用的方法之外。尽量用平时学生常做的习题、做过的习题作为学习策略的开始。 (2) 要在具体方法间比较的基础上概括出策略。

为此, 我们要把例题如下改编: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教学时, 由改编题引入例题, 便于学生对例1的解法进行深入探究, 获得如下解法:设大杯的容量是x毫升。列方程, 。更便于学生通过比较发现,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在“替代”策略指导下形成的。从而合理地建构策略知识, 为初中的如下方法作铺垫:

解:设大杯的容量是x毫升, 小杯的容量是y毫升。由题意得:

在同一情境中, 将以前的方法、现在的方法、将来的方法进行对比, 在此基础上进行策略的归纳。以前的要与现在的比较, 要与将来的进行衔接, 要注重渗透, 这样才会把“方法”提升到“策略”的高度, 才会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去思考, 建构策略。

2. 同一习题, 不同解法、策略之间的比较

让学生用不同方法、不同策略解答同一道习题, 并对所用方法、策略进行比较, 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策略的意义以及所解决问题的特点。同时, 掌握不同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思考方法与步骤, 并体会其不同的价值。

例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补充习题六年级 (上册) 》一道习题:在一次春游活动中, 小宁和小亮一共带了30元。小宁用去6元、小亮用去4元后, 两人剩下的钱一样多。小宁和小亮原来各带了多少元?

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策略、方法解答:

(1) 根据“小宁用去6元、小亮用去4元后, 两人剩下的钱一样多”可以推理出“小亮比小宁原来多2元”。这样, 就能够用小宁原有的钱替换小亮原有的钱。

(2) 用两人各自剩下的钱 (一样多的) 去替换两人原来各自的钱。

画图如下:□表示小宁原有的钱, ○表示小亮原有的钱, △表示每人剩下的钱。

从图中可以看出, 能够先求出每人剩下的钱, 再求出各自原有的钱。

(3) 小宁:[30+ (6-4) ]÷2, 小亮:[30- (6-4) ]÷2。

(4) 小宁: (30-6-4) ÷2+6, 小亮: (30-6-4) ÷2+4。

(5) 假如共带的30元钱, 两人各一半。列表如下:

通过比较, 让学生发现, 第 (3) 、 (4) 种方法也是在替代策略指导下形成的, 第 (5) 种方法, 使用了假设策略, 只要2步就行了, 显然, 要比前面的替代策略更方便。

3.“会做”与“不会做”的比较

学生受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经验的束缚, 有时很难用常规性手段或方法解答貌似常规性的习题, 而运用所学的一些策略来解决则很方便。学生通过“会做”与“不会做”的比较, 就能增强应用策略的意识, 体验策略应用的必要性。

例如, 六数习题:甲、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是30分米, 甲的面积比乙大60平方分米。求乙的面积。

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如下列方程来做:

解:设乙的边长为分米。 (30-x) 2-x2=60

问题是方程列出来了, 却不会解方程;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无从下手, 连方程也不会列。

这时, 可以引导学生用策略——假设来做。

假设甲、乙的边长各是30分米的一半, 列表如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篇5

贵州省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 袁 辉 邮编:563402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同行们研究和思考的不少。我们的认为是只要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置、课堂问题设置和学生主体性发挥,以及教师语言等方面的有效性,就能优化小学语文课堂,使小学语文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纠正的是在中小学系统传授语言学等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反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传授。相反,我们必须研究,中小学到底需要教授哪些语文知识、如何教授这些语文知识;我们纠正的是不民主的、不倾听学生个性声音的教学,而并不反对教师必要的、关键性的价值引导。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搞新的形式主义,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即“教学的价值”。

一、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

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善于用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创设情境,以情生情,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形象的鲜明性,进而来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课堂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四环节教学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使我们的教学悄悄地发生了转变。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把握教学四个环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高效。

二、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作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其实,细想一想,现在各种研究课、大赛课上,执教老师最担心的是什么?往往是担心所遇到的“这个班的学生”水平是不是能适

应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教师往往就在“撞大运”,如果学生的学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合拍”,教学就顺利推进;反之,就很难顺利进行。因此,我以为,有效的教学首先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首先研究学生,然后是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一句话,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一是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二是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四、语文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语言素养也是教育艺术修养的一部分。教师语言是向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对象是儿童,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楚明白,科学准确和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教育和教学中,小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口语儿童化,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力争做到清晰、准确、科学、符合逻辑,并具有幽默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素养概括为六条,其中第五条便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语

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是一条首要的基本功。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对象是儿童,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此,加强语言修养十分重要。一是教学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是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二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1、和平出版社出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刘芳。

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德育教学 有效性教学策略

德育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有效性,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目标空大、教学方法陈旧以及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影响德育教学水平和效率,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困扰小学德育教师的难题。因此,针对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空大

德育课教学水平是评价教学水平的硬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德育教学目标设置过高、过大,但是德育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这种德育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方法陈旧

许多学校的德育教学方法陈旧,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德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等几乎一致,只重视教学形式,但是不关注教学内容,依然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讲故事,学生被动地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仅仅只能记住几个特殊的问题,但是并不理解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许多学校的德育教师由文化课教师担任,并没有专业的教师,文化课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德育教育培训,其知识水平和品质相差甚远,其教学方法更是生搬硬套,导致德育教学效率不高。

(三)观念落后

许多小学的德育教学只是做做样子、喊喊口号,教育观念落后,德育活动自身没有新意,往往是老调重弹,无规划、无组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其有效性相对较差。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其德育观尚未形成,并且对于事物的认知还处于一个模糊的阶段。因此,该阶段的德育教学目标重在打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该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思考,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严格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种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德育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对此,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以此提高德育教学效果。例如,以生活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德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以及形象化,有效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以“秋天的收获”为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秋天自己的收获,学生既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谈秋天成熟的果实,也可以与家长、同学交谈,了解更多关于秋天的收获,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将教材、网络等多途径收集到的果实拿出来,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并根据果实的特点进行分类,这种学生与家长、同学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转变教学观念

新时期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打破了传统听声音的枯燥教学观念,并深入对德育教学理念的研究,创新教学观念,并引入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而言之,德育教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以促进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方志义.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8):67.

[2]李洪信.浅析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2):73.

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7

1.发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化”内容, 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 含有大量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并设计了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生生的知识与学生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 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内容, 可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丰富生活常识。例如, 地图的三要素教学中, 以学校平面图的生成为例, 讲述地图的制作过程, 以及地图所具备的三要素。利用学生所熟知的学校, 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内建筑物在地图上如何呈现,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怎么确定。这样学到的“地图”是取自实践、取自生活, 必将能用于生活。

2.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增长学生生活智慧

地理教材几经修订, 删去了许多生、难、繁的内容, 同时也加入了大量的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身边的地理事物为基础, 留心发现、观察和积累, 使之与我们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相衔接,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 判读地图上方向、计算比例尺和认识图例注记, 在学习前引导学生看看公交指示牌、商场导购图, 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学习了知识, 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地理, 促进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

家乡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都与我们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密切的关联, 都可将他们纳入地理教学的大课堂。以身边的人、事、景联系所学内容, 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 首先向学生交代我们身处西北内陆, 其次让学生自由交流家乡的地形特征、河流状况、气候表现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一方面促使学生对家乡更为了解,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另一方面, 由点及面, 为学生学习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做好铺垫。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认同, 学习效果将更加明显。

二、转变授课方式, 让学生学“趣味化”的地理

1.新颖别致精彩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巧妙地导入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取得演员登台亮相的效果。要达到这一效果, 可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状况, 或复习导入、或创设情境、或制造悬念、或提出问题, 还可将要学的内容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知识的广博与魅力。例如, 在学习地理之初, 引用古人“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形容人的博学多识, 而“天文”和“地理”都是我们地理学科所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好地理学科就是古人所说的饱学之士。为了我们更优秀、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 地理知识可助我们一臂之力。以这种方式导入, 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 激起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2.难易适当的经典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行为,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平淡无奇的泛泛说教, 对于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无疑是天性的扼杀。他们渴望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知识的火花, 他们渴望有高潮迭起的激情探讨。而要满足他们对事物的思考, 问题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例如, 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 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观点无疑是枯燥乏味的。当我讲述魏格纳如何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学生眼睛亮了;再讲到地震和火山的分布时, 适时地设问: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喷发和地震频繁?学生通过思索——它们处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从而在愉悦的思考氛围中, 学生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适时适度的特色作业, 促进学生巩固练习的主动性

初中阶段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 也是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望强烈, 但学科增多、内容增多、难度增大、作业量增大等, 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恐惧和厌学情绪。为了扬长避短, 在部分章节中适时适度地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特色作业,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又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在七年级下册《走进国家》章节中, 我给学生留了一些以日本风情、法国风情、埃及风情、俄罗斯风情、美国风情、巴西风情和澳洲风情为主题的地理手抄报作业。学生从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及风俗民情等方面入手, 不仅有精美文字、形象逼真的图片, 更有寓意深邃的漫画, 让教师耳目一新, 惊羡初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课堂展示交流, 丰富了学生的见闻,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三、注重教学手段, 让学生学“简约化”的地理

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它的目的就是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辅助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凭借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

教具可以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授地球自转、公转内容时, 要求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侧视图自西向东, 俯视图在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记忆学生不成问题, 但如何使学生形成立体感呢?不妨拿地球仪演示, 从侧面看, 从左向右转动地球仪, 形成自西向东的直观感受。而俯视呢?教师将地球仪转90度, 让学生从北极、南极看地球仪的转动, 对照手表。事实清晰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这样, 教师传授知识既轻松, 学生掌握知识又牢固。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直观

利用图画、声音、动画及影视等媒体的交替使用, 将地理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生动化, 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在讲授对流雨、地形雨和锋面雨时, 教师采用Flash动画将不同类型降雨形成的条件、过程和特点直观展示给学生, 便于学生的领会、理解和掌握。

3.巧妙运用谚语、诗歌, 进行不同学科间的渗透

谚语和诗歌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地理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如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要看九天河”来描述地球的自转;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随海拔升高, 气温下降;“三山夹两盆”形容新疆的地形轮廓;新疆昼夜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来说明;“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天气的多变性等。当这些诗歌、谚语引入地理教学, 意境优美、朗朗上口,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而且帮助了学生准确掌握相关的知识。

总之, 将基于生活中的知识、充满趣味性的知识、有内涵且浅显易懂的知识融入课堂, 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效果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成功体验, 必须挖掘教材内容, 转变授课方式, 注重教学手段, 让学生学“生活中”的、“趣味性”的、“简约化”的地理。

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 营造乐学环境

新版本的数学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是学生见过或者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所以在教学时, 我们要创设生活情境, 营造学生乐学的环境。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 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所以, 我们的教学就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并能够调动这些生活经验。

比如, 这一单元的教学, 无论是让学生认角、画角、比较角都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内容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 可以迅速打开学生的思维与想象阀门。这样, 学生就可以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快乐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二、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不同,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层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收获,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针对学习能力和水平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让他们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并给他们布置一些较难的学习任务, 利用这些学生的好胜心来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 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到学习的乐趣, 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通过主动探究知识来提高数学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 让他们从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 树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通过逐步提高数学问题的难度, 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使他们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使课堂学习氛围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实现了高效教学。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 实现直观高效教学

小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运用直观思维, 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和形成过程,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可以把多媒体引入到数学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利用直观的视觉感受来激发思维的发展, 使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发展。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 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设计成直观、动态的课件进行演示,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使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在直观教学中获得突破, 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 由于抽象思维的限制, 他们很难理解教材内容。这时, 我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把一个圆柱体切割成许多小份, 然后再通过拼凑重新组成了圆柱体, 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 学生清楚地理解了什么是割补法, 然后让学生进行知识探究, 他们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同时,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抽象思维也获得了发展。

四、合作探究学习,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中4~6人, 进行知识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和小组成员进行积极谈论, 使他们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 教师要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习和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对小组成员进行探究任务的分配, 并积极主动地帮助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 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 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获得进步, 并对学习产生兴趣, 积极地进行探究。

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 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进步, 及时地对小组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使他们能有效地进行知识探究。同时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加入到讨论当中, 和小组成员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 提高学习效率, 使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真正取得实现,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巩固新知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有效手段, 在每一堂课讲授知识完后应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 让学生依照例题的方法、步骤去完成, 以便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但练习的安排要有针对性、启发性。

六、对学生进行正确综合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激励学生更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 使数学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学习探究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 让学生在感受到喜悦的同时提高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同时,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七、课堂练习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让学生参与生活中的有关数学运用的活动, 比如上街买东西。这样, 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对所学数学的运用, 能一方面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另外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更加有利于下节课数学课教学的衔接。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 可以及时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牢固性, 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准确知道在数学知识掌握中还存在什么不足, 教学中还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教师注重这种对知识的反馈作用, 可以做到及时总结, 及时调整课堂数学教学, 而且对学生而言, 这种参与式教学, 对学生而言也是发挥其主体价值功能的手段, 是学生最容易接受、最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在采取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 教师应该注重时效性和有效性、要面向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同时充分注重这种教学模式的反馈性评价性功能。

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 篇9

提一能做到这、一点呢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

高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英障碍是影。因此响学生, 我们应该想方设学好英语的最大语学法、习环境积极创, 让学生们在日常生设一个良好的英语教文英语活中耳。濡目染感受英语、学习学曹/首先玲熟悉的教, 室着手我们可, 在教室四周以从学生最有式张贴名言萍的墙壁上, 警句以英、, 便于学生理汉双语的形效板报解和记。忆板报。内容可以是学生当定期出一些英语黑性生活的话题前所学知识, , 也可以是一些经可以是有关学生策生可随处见到英语典的英语小故事等。, 这样加深对, 英学略二语的理解、精, 心设计导入记得也深刻。, 激发

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整堂课的一个关键点。精彩巧妙的导入是激

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 教师要巧设开头,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 走入英语情景, 开始新知的学习。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 歌曲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复习导入、提问式导入、任务式导入以及图片、幻灯等直观手段导入等, 都是不错的导入方法, 我们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导入方法,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分层教学, 启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成功, 而这种成功又将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 要注意面向全体, 让每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有效激励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当然, 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表现出的兴趣、语言天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各不相同。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

四、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 感悟“回归生活”的乐趣

语言来源于生活, 是人们在生活交往中, 在各种情景下积累形成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昭示了教育的生活意义, 意味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此, 英语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学习和使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 感悟“回归生活”的乐趣。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英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等生活情景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刺激学生主动思考, 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生成、情感的升华。如在教学6A Ben’s birthday一课时, 我将“过生日”这个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搬进课堂, 让学生结合自己过生日的经历, 描述过生日时的情景、自己过生日时的心情等, 同学们一个个兴奋不已, 讲得神采飞扬, 滔滔不绝, 流露出对过生日的怀恋情结, 我将这种情绪延伸到课堂教学中, 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小学英语教学, 实践性很强。在教学中开展多种活动, 努力为学生创设学思结合和行知统一的环境。这样, 即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一开始, 鉴于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Daily Report。值日生可报告诸如天气、日期、出勤之类的事情;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英语知识的增多,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Free Talk。题材可以是诗朗诵、讲故事、即兴演讲, 也可以是课文对话表演等。每次让一两组同学到台前表演, 也可让台上与台下同学进行互动, 自由表达思想。学生在这自由的时空里, 兴趣盎然, 畅所欲言;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布置学生进行课后调查、上网查资料等等。在学习Hobbies一课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用英语调查身边的人 (同学、朋友、家人等等) 有哪些爱好, 并以My classmate/friend…为题, 写一篇短小精悍的人物介绍, 碰到不会表达的地方, 让学生自己查阅英语字典来完成。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则以小组形式来共同完成, 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老师,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 表扬优点, 指出存在问题。这样, 在实践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如英文歌曲、小故事、诗朗诵比赛、英语阅读比赛等等。这样, 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六、认真反思, 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上好每一节英语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教师要站在研究者的角度, 站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一节课的得失, 以学生学的状态来衡量一节课的好坏, 对每节课的成功之处、闪光点加以总结和归纳。同时, 对失误或不足加以分析, 并提出改进措施。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 坚持学习新知识, 接受新事物。从而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 以便在教学中厚积薄发, 应用自如。让课堂活泼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刍议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10

一、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1. 理性把握教材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 教师不应当是教材忠实阐述者和传授者, 应从以“教材为本”走向以“标准为本”, 即依靠课程标准创造性地“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可根据学生实际对部份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呈现方式进行适当的取舍、整合、优化, 甚至重构。目前教材版本很多套, 教师在把握教材时可以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 进行理性判断、优化组合, 并可进行适当拓展, 将会取得较好效果。

2. 改进教材资源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教材体现的开放性, 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和爱好改变“问题”素材的呈现方式, 使之变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观察思考、主动建构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富有个性。

3. 开发丰富教材资源

当教材资源提供的内容体现的“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当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脱离当地生活环境;当教材资源对于促使学生自主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程度不够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开发补充、重组, 丰富新的教材内容, 使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有效教学, 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性情境

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新课程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重要活动过程, 情境成了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纽带, 有效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情境景创设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身临其境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例如, 教学“秒”的认识, 让学生聆听新年钟声的前的倒计时:10、9、8……引入“秒”的认识, 感受“秒”在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秒”与生活的联系。又如, 运用玩踩跷跷板的情景课件, 让学生感知平衡, 再由平衡引入“天平”导入方程的意义教学, 为等式的概念做好铺垫。

2. 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能有效弥补众多差异学生的知识缺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的意识。

(1) 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合适, 不一定每节课都搞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必须把握适当的时机, 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1.当创设的问题情景具有开放性, 学生有不同的思维, 对问题的探究有不同见解时。2.当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疑难问题或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分歧时, 需选择解题策略或求共识时。3.当让学生完成某项任务, 需由小组成员分担几个子任务, 依靠集体力量完成学习任务时。4.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只有选准合作学习的时机, 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2) 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和分工

合作学习不等于“合坐”学习。明确任务, 合理分工, 自主探究, 对话交流是完成合作, 提高合作效果的前提和保证。为此, 在合作学习时要讲明合作学习的任务和要求, 小组成员知道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怎样去做。而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3) 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指导

实践表明, 合作学习时应组织学生按“提出问题——明确分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成果汇报”进行, 这样环节有序、高效。教师要积极参与合作, 及时调控, 适时指导,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3. 注重有效的探究活动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只有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 教师要把握教材,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机会。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所学的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一些趣味性浓、实践性强、思考量大的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

(1) 评价形式应具有民主性和多样性

要使评价具有实效性, 首先要创设民主评价的氛围, 让学生敢于发言, 善于评价。其次, 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 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示, 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评价, 可进行单向评价, 即:师评生、师评组、生评生、生评组。双向评价: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也可自评, 即:学生自评、老师自评。通过让学生大胆评价, 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自信心。

(2) 评价语言具有发展性和鼓励性

课堂评价教师应使用人性化、发展性的语言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教师应尽量做到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妄断, 更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 可在小结时作客观的点评, 对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 鲜明的观点和准确的答案, 老师要从内心上赏识学生, 鼓舞激励学生评价时, 要从学生自身实际和差异出发, 不同的学生可以异步达到同一学习目标, 某些相同的内容也可有不同的标准,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即便是中下生也常常会有成功的体验。当然,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师应予客观指正。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恰当有效, 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发展。

英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篇11

一、有效开展示范朗读

示范性朗读就是由教师自己或朗读技巧较好、发音较为标准的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课文朗读,也可借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或录音的形式进行示范性朗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聆听范读的发音、语调、语速、停顿和观察范读者的技巧、方法,领会该篇课文诵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进行范读时借用实物、图画等教具,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听教师朗诵课文,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出教师在朗读时的重音、连读和停顿,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当然许多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口音并不标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听到最纯正的英语腔发音,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有效开展领读活动

领读就是教师在讲授完课文或进行示范性朗读之后,逐句逐句带领学生进行朗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跟着教师进行朗读的过程中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提高对课文整体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巩固课文中的知识点,为下一步个人朗诵课文或复述课文大意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环节与示范性朗读环节相比,增加了朗读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学生可以在跟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并且,这个领读环节并不是只进行一遍就可以,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应当在课堂上进行三遍以上不同目的的领读。比如在第一遍时主要以纠正发音为主,第二遍时以调整语调和长句整体阅读为主,第三遍以流畅为主。每一遍领读和跟读,教师要对学生制定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跟读,这样就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领读和跟读的效果。当然,如果班上有发音准确的学生,让其在课堂上进行领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三、有效开展整体齐读

整体齐读就是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诵课文。全班齐读的形式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那些胆子较小或发音不准的学生减少心理压力,实现全班整体的朗读参与。对于课文中对话的齐读,可以分男女或分组进行角色朗读。对于课文中段落的齐读,可以让学生进行连续多遍的连读,第一遍时因为学生还没有对该段落形成感觉,可以要求学生读得慢一点,长句可以适当停顿,但必须注意发音和语调的准确性;第二遍时要求学生适当加快语速,并减少在长句朗读中的停顿;第三遍时可以教师先用中文说一句,然后全班学生用英语跟着朗诵一句,这样既巩固了朗读语感,又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四、有效开展速读活动

这种朗读办法主要从疯狂英语中借鉴而来,就是通过范读、领读、齐读等活动,在实现学生对课文的一定熟悉掌握程度之后,要求学生以不换气或尽量少换气的节奏去朗读课文。这样颇具挑战性的朗读练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时无法用中文思维去思考所诵读的英文课文,而逐渐养成用英文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训练,并通过这样脱口而出的方式不断增强英文语感,甚至还可以像李阳老师所说的达到克服结巴、克服心理障碍的作用,这对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听力教学都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这项Crazy的活动,教师可以自己先展示一遍,然后让学生大声地练习,不断向更快语速Crazy地发起挑战。

五、有效开展个人朗读

在课堂上进行各种朗读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但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主要是集体活动,且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要实现朗读能力和技巧的提升还离不开学生自己的独读。个人朗读主要在课外或早读课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随机抽取学生来进行表演朗读,以检验学生个人朗读的成效,在学生表演朗读完之后,应当在总体上予以充分表扬,并以恰当方式明确指出其中存在发音、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的问题。而在学生完全掌握课文之后,还可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式的朗读检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完全掌握和理解。

朗读既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也是必须掌握的学习手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能够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技巧的同时,对“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语言技能的提高产生综合促进作用。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整体水平,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英语朗读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朗读训练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四中学)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 篇12

笔者以为可以做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实施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 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技能领域.因此, 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 进行必要的内容整合.在教学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情感、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一章的第一课, 在备课时应注意,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 学生能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 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解决推动着物的发展.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当然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并根据课堂的情况作适时的调整.

例如在“求圆锥体体积”一节的导入中, 老师提出:我们今天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反应平平.紧接着老师说:“如果有一个圆锥形容器, 我们怎样测出它的体积呢?”学生回答:“我们可以倒入水, 然后测水的体积.”老师又问:“那如果是个圆锥形铁块呢?”学生回答很有创意:“那把它熔成长方体再测体积, 或者放进装水的量筒中, 通过测溢出的水的体积来测铁块的体积.”此时的设问似乎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他们觉得已有知识足已能解决问题.老师抛出重量一问:“那如果是一个圆锥形的建筑物呢.”学生终于无语, 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其必要性增强了.

不难看出学生拿着固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抵触, 所以根据教学情况设置层层具有挑战性的情景中, 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 最后转化为学生要迫切学习此知识.

三、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关注课堂, 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 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类比作为一种推理形式, 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类比能有效突破知识难点, 顺利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

类比可利用知识和知识之间螺旋上升, 构成了完整的体系.那么如何类比呢?

事实上, 老师教学生, 不能是简单地讲解知识, 也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模仿性地解题.更要培养学生懂得思考的方向, 有分析问题和解决解题的能力.

例如:利用定积分中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如何教会学生明白“无限分割-以直代曲-求和-取极限”中的核心“以直代曲”?笔者让学生们探讨方法, 理解思想之后, 给出题目:“证明半球的体积为32πR3”.同学们通过讨论想出了分割的多种方法: (1) 底面与圆面平行的若干圆柱; (2) 底面与圆面垂直的若干小半圆柱; (3) 以球心为顶点的圆锥.在讨论中不断克服困难, 得到新知, 确定以 (3) 为最佳的方案, 巩固了思想方法, 提高了数学素养.

又如:已知函数f (x) =mx+b, 3m2+4n2=12, 求证:当x∈[1, 1]时, |mx+n|≤槡7.

分析由3m2+4n2=12的形式联想类比到椭圆的标准形式4x2+3y2=1, 故设m=2cosθ, n=槡3sinθ, 有|mx+n|=|2cosθ+槡3sinθ|≤槡 (2x) 2+3≤槡7得证.

不难看出, 以上类比这种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学生不管是公式定理的记忆和证明, 新知识的探索发现, 解题思路的获取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备课时注意选好教法, 把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培养学生的知识正迁移能力则事半功倍.

四、课外学习有效性

我们所说的课外包括“课前”和“课后”, 以及“双休日”.如何利用好“课前”和“课后”呢?首先当然是重视“课前”和“课后”时间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课前”及“课后”环境和场所, 包括每天的自修教室环境以及各种自习场所, 这是保证有效课外学习的重要前提.如, 笔者所在学校图书馆提供自习教室, 那边很宁静也可以查阅各种资料, 还有学校的亭台, 休闲走廊都为学生提供着很好的环境场所.正所谓“学习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为学生提供空间, 促进学生向多方向、多角度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手握策略, 其有效性是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升教学效果,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时代赋予我们的有责任, 也有义务, 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与时俱进, 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策略通过实践, 明白了课堂教学是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减轻学生数学枯燥无味的顾虑, 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新思考网 (www.cersp.com) “课堂教学论坛”.

[2]燕国才.《素质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张璐.略论有效教学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37-4D.

上一篇:用地结构下一篇:消防科技成果